德育一体化体会科学

2024-10-26

德育一体化体会科学(精选7篇)

德育一体化体会科学 篇1

德育一体化心得体会

一、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体会到了这一点,德育工作是我们中小学校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教育放首位;而对于教育而言,德育是首位的。我想,我们要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应从思想觉悟上来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会努力地开展工作,抓好德育工作,下功夫去完成好每一个工作内容。面对不断发展而又缤纷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越来越不听话的青少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的这一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二、德育工作的艰巨性

我们的德育工作不像文化教育课一样教什么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不像其他工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德育工作者既是对学生教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成才的导师,也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种多角色的我们,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不下功夫,不从细微工作做起,不研究好工作方法,是不会取好的成果的。况且,在当今这种社会环境下:网络不断侵蚀着孩子们的生活,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家庭教育又滞后不前等等,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更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德育工作还包括有学校的安全工作等,而安全工作也是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要工作,并且学校的安全问题是随时随地都会面临的。

面对如此复杂而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而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又不利于开展工作,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是个艰巨的任务。那么,是不是我们就避而不谈德育工作和安全工作呢?我认为这是行不通的,正因为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和困难,才更需要我们不懈努力的工作来破除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如何开展好德育工作

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也让我清楚自己工作的艰巨;也通过学习,让我得到了各位专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增强自己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的信心。在听了几位老师的精彩讲座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学校的德育工作:

1、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是学校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像俗话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我们是教育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其实,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大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师风,就有什么样的校风,有什么样的校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学风。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首先做到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这样才会为学校德育工作起一个好的开端。

2、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未成年人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小学校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努力做到是学生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各种生活生存能力,促进他们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3、做好法制宣传工作。当前社会中,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已非常突出,甚至了出现了学生杀老师的极端行为。这警示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相关的法制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面,我想我们要认真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这样才会要求他们做到守法、不违法等。

4、做好各种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不管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按照“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安全管理方针,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来约束和指导工作,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也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要想把学生教育得好,管理得好,就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努力教育。如开展家校定期会议、家长座讲会、定期家访等,都应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德育教育千头万绪,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纵然我们的工作很繁琐,开展起来很困难,不过只要我们找到了方法和对策,不管多大的困难,多繁琐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并且能够把它完成好。所以对我来说,这次培训是一次及时的培训,它将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很重要的帮助和影响。

德育一体化体会科学 篇2

由于各所高校大力扩招,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略低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 另外, 受各种就业观念的影响, 相对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德才问题是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热门话题。因而, 培养积极向上、具有高尚道德的劳动者, 是教师和家长对高职学生发展关注的焦点, 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1 高职院校的基本概况

1.1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科学内涵, 即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特征, 遵循德育规律, 坚持德育目标。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共同以教、学、做、用为流程的运行模式, 在三边的支持和配合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和应用性人才。而这一模式的实现主要以各大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和主阵地;因地制宜的发挥学校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校内心理健康中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接;用人单位的监督和提前培养等统一行为, 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 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1.2 高职院校的现状

现阶段, 教育部对全国各所高校设立单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科学、合理的师生比例, 规定固定的学时并划分足额的经费, 从一定意义上看, 这是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的有力保障平台。同时, 因为高职院校的改革, 使得高职院校大部分基础课程被大力削减, 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学时所剩寥寥无几,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课时能够保障, 但总体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势单力薄, 所以推行高职一体化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纵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水平, 生源情况的复杂, 学生年龄尚小,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 仅仅依靠学校课堂50分钟的教化远远不够, 亟需来自全方位的引导和培养。与此同时, 从社会方面来看, 高职学生的社会反响声誉不佳。所以, 以课改为抓手, 以创新为动力, 把握时机大力推进一体化德育模式也会给思政课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2 实现德育模式一体化的客观条件

2.1 阵地基础

本论文研究主要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程之中。以笔者所从教院校为例, 在硬件条件上:《基础》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统一规划教材, 共72学时, 适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是本校精品课程, 正在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和PPT;在学时分布上, 新生入校第一年分两学期开设。教材内容共分八章, 每一章节紧贴学生的现状和心理, 几乎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人力资源上, 思政课专任教师定期校内集中学习, 集体备课, 寒暑假定期参加陕西省的培训, 及时更新理念, 掌握新动态;在物力上, 单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设立主管领导, 下设办公室, 统一部署思政课教学中相关事宜;另外, 思政部有单独的教学实践基地, 足够的经费, 支持学生外出参观。实践基地的实际参观, 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感觉上都会让学生有全新的认识, 可以说, 实地参观教学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 最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与此同时, 笔者所在院校紧跟时代, 要求思政课“三跟进”教学法, 即:“跟进形势”、“跟进事件”、“跟进实践”。“跟进形势”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事, 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 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跟进事件”有利于结合教材, 在事实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的进行讲解, 既增强了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形之中增强了思政课程的实效性;“跟进实践”紧跟“思政课”实践教学, 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 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意识, 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思政课, 从中获益。

2.2 后盾力量

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是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学生, 学生在学业成绩上都不拔尖;从地域录取来上, 很多学生处于城乡交接地带, 思想比较活跃, 而且大部分学生属于独生子女, 学生个性强, 比较任性, 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管教力不从心, 对学校寄予的希望比较大。温馨、幸福的家庭既是当代大学生经济和物质的最终港湾。如果学校主动邀请和家庭教育的对接, 双管齐下进行管理, 学生家长必然乐于参与。所以, 学校和家长及时互通有无, 携手合作, 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很强的帮助作用和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职责。

2.3 堡垒优势

当前, 我们看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学习风气等多方面的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和各大高校德育工作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因而, 如果从一体化的视觉来认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以构建一体化德育体制机制为核心, 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班主任专职管理相对接, 能积极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这对创新高职德育理论, 促进高职德育实践的现代发展, 促进高职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提高高职德育工作有效性,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等院校现在是辅导员专职化, 但是鉴于高职学生, 阅历尚浅,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 目前, 笔者所在院校, 配有班主任, 旨在进一步管理学生, 帮助学生。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 仅仅集中在课堂短短的50分钟中, 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相对比较频繁, 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所以, 笔者认为每一学年应该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集中培训, 这也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和后盾保障。

与此同时, 学校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中心应该积极、有效的配合, 各类机构既然存在, 就要定期举办各类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陶冶了情操, 提升了思想道德素养, 推进德育工作。

2.4 监督保障

当前, 高职院校现有的代培方式有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 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推进, 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这一特点, 形成相应的、独具高职特色的运行方式。我们知道, 用人单位在给高职学生提供了实训实习、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的同时, 也提前检验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检验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前的相互了解和磨合, 无论是对用人单位, 还是学生个人都有益无害。

用人单位虽然在聘用工作人员中属于主动方, 但直接在招聘会上聘用的大学生, 很多细节方面也颇为不满, 招聘后还要花一定人力和财力对其培训。所以将企业的理念提前渗透学校教育中, 利用学校资源, 提前培养自己的员工, 何乐而不为。对于学生而言, 那就是更百益无害了, 学生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硬性条件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今后的学习中, 会更好的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况且, 从上小学开始, 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几乎都是纯理论的学习, 对这一学习方式比较厌烦,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方式, 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之中, 学生对这一培养模式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愿意接受的学习状态中, 快乐的学习, 反过来, 通过实践操作,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 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3 结论

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硬件条件极其成熟, 高职院校用一体化德育模式推进校内的德育工作, 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促进高职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在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在践行道德规范中,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德育一体化体会科学 篇3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小学秉承“尊重生命成长,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恪守“在快乐中成长,在幸福中绽放”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打造幸福、快乐成长的摇篮。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地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战略,制定了《宁阳县实验小学五年一贯制德育整体规划》,构建了小学阶段连贯制“星级式”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放长视角、拓宽范围,使德育工作更具连续性、目的性,力求达到“1+1>2”的目的,并突破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瓶颈,扎实提高学校德育育人的品质。

一、概况

1.精心设计德育“一体化”管理总目标

学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级德育管理的总目标,将德育有机地统一在一到五年级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能与之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年级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使整个学校德育活动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构建德育“一体化”层级管理网络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教学一体化的层级管理网络。具体而言,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教学一体化工作,设立德育的分管校长具体实施,下设德育处,由德育主任、少先队、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强化少先队的职权;管理层机构和人员少而精;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星级式”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

学校按照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评价原则,运用“星级”评价方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建立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课程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做法

1.评价项目

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项目主要包括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和感恩星。(见图1)

2.评价标准

(1)乐学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乐学星”。

第一,课堂专注: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回答问题。

第二,作业认真: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正确率高,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规范、美观,行款整齐;能按时独立完成并检查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复习工作。

第三,晨诵午写:早上到校后能自觉、大声地诵读;中午到校后能自觉、认真地进行午写。

第四,坚持阅读: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坚持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或精彩段落;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能向校报投稿。

第五,学习进步:单科学习成绩较之上次测试在分数、名次、分数或等级上有进步;课堂、课问纪律有进步;其它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

第六,成绩优秀:期中、期末考试学科成绩为优秀者。

(2)守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守纪星。

第一,课堂纪律: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可实行一票否决权)。

笫二,路队纪律:遵守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走路时昂首挺胸,呼号时声音响亮。

第三,集会纪律:整队时速度快,能保持安静;集会中站姿标准,不与同学交头接耳;离场时按指挥退场。

第四,校园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大声喧哗;不疯跑,

(3)礼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礼仪星”

第一,着装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謦洁的校服并佩戴红领巾。

第二,举止文明:保持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主动捡拾塑料盒、纸片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涂画墙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三无”食品。

第三,行为示范:能被评选为班级、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员的同学。

(4)健体星

学校各项体育测验达标并且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健体星”。

第一,体育课堂:体育课上听从体育教师指挥,训练动作规范,不做危险性活动,

第二,坚持锻炼:阳光大课间时能在规定区域进行锻炼,并且每天在家能坚持锻炼15~30分钟。

第三,做操规范:做眼保健操、礼仪操、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第四,行为示范:被推选为运动员的同学或被推选为眼保健操示范员、礼仪操示范员和广播体操示范员的同学。

(5)感恩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感恩星”。

第一,热爱班级:不在课桌凳上乱涂乱画;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约束个人言行,给班级争光添彩。

第二,爱护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

第三,孝亲敬长: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诲,不顶撞长辈,能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父母(如积极为教师服务;为父母洗脚、端茶,坚持做家务等)。

3.评价办法

(1)评价周期

建议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级部视学生情况自主确定。

(2)评价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请一同学监督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其二:即时申请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评价流程中的两种申请方式涵盖了学生申请需求,同时全体同学参与,加强了监督,保证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3)认定时段

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汇总得星数,认定金星、银星、铜星阳光少年,由学校隆重表彰并颁发“星级阳光少年”奖状。

三、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引领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该体系既要保证用幸福快乐引领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学中好落实、易操作;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只依靠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

“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感恩星”多种类别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班级设有“争做阳光少年描绘成长画卷”评价园地(见图2),用笑脸章来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笑脸章-半圆星-整圆星-铜星-银星-金星-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评价模式。

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评价,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校所分配的表彰数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均又制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体系,重在激励,重在激发学生“争章”的意识,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由他律“争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保证评价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成长的快乐,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班级阳光少年、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的评比。除每学月对班级阳光少年表彰外,在学期末还对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隆重进行表彰(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争章的信心,让其感受幸福,快乐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各方面表现进步较大的所谓“学困生”一样能被评为阳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转变的评价观念,成就学生的幸福课堂

评价改革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笑脸章的使用,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们有了共识:既然笑脸章能解决问题,何苦再用体罚去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笑脸章不再只是优秀生才有的待遇,适当调整标准,“学困生”一样可以得到笑脸章的鼓励。评价观念的转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获得笑脸章,需要不断改正不足,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在某个长处上获得笑脸章,这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变激励为动力。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由对立转为朋友,增强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终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

4.家长参与式评价,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将评价权主要交给了家长,表现好的学生可由家长为其争取笑脸章。当学生得知学校让家长颁发自律章时,为了得到这枚章,就会付出努力,并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会变得懂事很多。这种在激励性评价中纳入家长评价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在校外表现的监督,提高了家长的话语权,解决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烦恼,减少了亲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合力也更强了。

5.学牛幸福指数提升,成就幸福学校

激励性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比以前更守纪律了: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逐渐的少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信自强的多了,自卑胆怯的少了;遵守纪律的多了,乱打乱闹的少了;虚心好学的多了,不求上进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学会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创新实践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违反秩序的少了;家长积极为孩子争取自律章的多了,来校告状的少了。

正因为有了这种正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都可以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对活动更重视了?如在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学实验嘉年华”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我校的5位同学获得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他们均获得了学校一定数量的笑脸章的奖励。其中五(1)中队的郭书宇同学获得高年级物理组金奖,学校德育处根据方案要求,奖励他3个笑脸章,他也被评为了“班级阳光少年”。当然,这只是学校激励评价的一个缩影。在激励性评价的引领下,全校上下树立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营造了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幸福教书育人的氛围。

在学生幸福快乐成长这一理念引领下的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正向教育,是在学生做之前就明确应该怎样做,而不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再让他改正,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这种评价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己的优点上,从而自觉带动缺点和不足的改正。这样使优点得到发扬光大,缺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弥补。这种“递进式”的激励性评价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指数,达到了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目的。它使学校德育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提高了学校德育的整体质量,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德育一体化体会科学 篇4

作的体会及思考

有序就是和谐,这是我校德育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总体目标。全校师生始终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作为育人的核心理念,以学校对中职学生“六个一”(即:一副健康的体魄、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书法、一项熟练的技能、一篇优美的文章、一颗感恩的心)为基本要求,共同打造出德育管理工作的三张名片——有序教育、德育实践周活动、大课堂教学,开拓性地实施大教育、大管理的德育工作模式,极大地推进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张名片——有序教育

我校的有序教育打破学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推陈出新,注入时代管理特色,注重全员育人,细节育人,保证时间上不留空隙,空间上不留空白,管理上不留空档,逐步形成了有序的行为、有序的习惯、有序的心理等三个重要内涵,从而实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大管理。

全员育人机制是实施有序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依赖班主任管理线和德育处督查线这两条线,其弊端是单一化,管理者疲于奔命却收效不佳。假如全校师生都是管理者,则管理效果不言而喻。为了有序教育的正常开展,学校认为必须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去年上半年,学校决定实行全校教职工全员全方位值班制度。基本要素是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任。谁值班,谁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并与评职、晋级、奖励挂钩。学校把管理划分为三个管理时段,即上课时间段,课余时间段,学生就寝时间段。上课时间段由该班课任老师负责上课及课间休息时间的教室及相应楼道的管理;课余时间段由职员在规定的区域实施管理,就寝时间段由寝管员及相关管理人实施管理。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管理者对自己管理的对象相对熟悉,便于管理;防范于未然;能在第一时间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便于追责,有利于增强教职工的管理责任心;同时这一制度充分体现我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深入性和实效性。

准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有序教育的有效途径

以军人的标准要求中职生,对于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学校没有回避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佳,生活行为习惯普遍不良的现实。准军事化训练就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我校的准军事化管理大致分为新生入学的准军事化训练和常规的准军事化管理两部分。新生入学第一周,学校邀请当地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到学校进行集中训练,内容涉及站姿、坐姿、队列、行走、有事打报告,内务整理等诸方面。实现两个目标:一切行动听指挥;纪律是胜利的保证。通过集中军训,为学校的有序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常规的准军事化管 1 理主要是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以专业部为单位,把常规整治和重点整治相结合,定时或不定时规范学生行为。

注重细节育人是实现有序教育的关键

“优雅的举止是你人生第一张名片”,这是我校对细节育人提出的初步尝试。去年下半年,我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系列活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打理好自身形象。为此,全校从整理学生头发入手。起初,学生抵触情绪较大,有人公开喊出“让我剪头发,我就不读书”,学校迅速作出反应,全面启动德育管理线,拿出打一场“战争”的姿态对待这个简单的事情。在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中,事情办好了。谁能想到有的学生是连续剪了五次头发才基本符合中学生头发的基本要求。事情很简单,但做好了它就不简单。

学生集会是学校细节育人又一个重点。快、静、齐是学生集会的基本要求,而中职生却感到困难。懒散的人总是漫不经心,更不说有序地入场、有序地坐下,静静地参会。为了改变这种习惯,学校从队列提凳入手,做好一件简单的事情。按口令:“提凳、跨凳、放凳、坐下”,学生经过反复训练,最终实现了有序。现在的集会上,主持人喊着洪亮的口号,学生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在放凳口令下达后几千人的凳子只听得“啪”的一声,响彻校园,随即几千人的队列“刷”的一声,坐得端端正正,那场面谁都会刮目相看,那时刻,哪里找得到中职生散兵游勇式的影子?唯一可以感受到的是中职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

第二张名片——德育实践周活动

“在管理别人中,学会管理自己”,是我校德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这种模式是有序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独立章节。

德育实践周活动的主体

德育实践周活动的主体是德育实践班。每个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能获得一次为期一周的德育实践活动机会。按优先原则,管理有序,纪律优良的班级会率先成为实践周的主体。学生在学校德育实践周领导小组指导下经过岗前培训后,组建师生“三创”督查大队,让执勤学生和课间值班的老师联合执勤。学校还专门设置德育实训室、实践周活动办公室、实践班值班休息室。学生在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带领下实行“五统一”——统一着装,统一佩带“文明督查”袖标,统一站姿,统一行走队形,统一文明管理用语,分组、定岗、定时进行实践活动,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全校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德育实践周活动的内容

实践班的活动从周日晚开始到周五下午结束,实践班分组若干实践小组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主要包括前后校门、公共区域、教学大楼、学生寝室,内容几乎涉及学校管理的全部。整个活动做到 “三有”——有专职教师,有专门教材,有特色教案。其实践活动教材是我校自主开发的《梁平职教中心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其实践活动的教案是全天全方位的过程管理,主要包括:早晨6:20(冬 季)在校门口清理迟到学生,作好登记,督促佩带校卡,检查着装是否得体;早晨6:45分若干小组分赴学生寝室,督促起床,检查卫生,内务整理,是否锁好寝室门,作好登记并向寝管员交换信息;用餐时间,除全校固定设置的执勤岗位和流动巡查外,主要任务在学生食堂进行督查,内容包括文明就餐,反对浪费;上课时间,执勤小组工作分两部分,一部分同学手持清洁工具对校园进行全面保洁,另一部分深入到教学楼进行巡视,督查上课情况。每小组设组长一人,负责本小组执勤人员行为规范,并作好执勤登记;当天执勤完毕的晚自习时间为实践班工作小结时间,各小组通报督察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在带队教师指导下调整执勤方案。在整个实践周活动中,师生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息要求、学习规范都是督查范围。一周实践结束后,实践班需向德育实践周活动小组递交一份详细数据统计及分析表。

德育实践周活动的自我评价

学会管理别人的同时学会管理自己,是实践周活动的宗旨。每个人在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中都有收获,或体会到老师管理的艰辛,或行为习惯得到纠正,或领导能力得以提升。面对违纪同学,值勤者首先得端正自身形象,语言要文明,说话要得体,有时面对冲突,还要学会忍让、学会宽容,对一部分值勤学生而言,平时就是老师经常观注的对象,要做好其实不容易。实训室是端正学生行为的特殊场所,值勤人员在纠正别人行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一周结束,每个参与实践周活动的同学在自查、互评的基础上,要向德育实践周活动领导小组递交一份不少于600字的自我评价报告,这是从行为到思想深化的过程。通过总结,相当一部分学生找出了自身的弱点,提出整改方案,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张名片——大课堂教学

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刍议 篇5

摘 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德育,德育的关键在于课程一体化,而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是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必要前提。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具有导向价值、衔接价值和调控价值,其现实诉求、理论诉求和政策诉求亟需回应。推进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需要把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整体设计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德育课程一体化;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6-00-04

?h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操作指南。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推进德育一体化。当前德育一体化研究主要体现为探索家校社协同合作、一体化管理及教学模式,涉及德育内容、德育资源、德育师资和德育管理的一体化等。然而,具体到德育课程一体化,相关研究成果相对欠缺,尤其是?杂?课程目标一体化更是亟待探究,毕竟,?杂?课程实施全过程都受目标的指引与规约。本文拟就课程目标一体化的价值意蕴、多元诉求及推进路径做初步探讨。

一、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杂?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德育活动过程受目标指引,?杂?目标从“深层次规定并体现着德育的性质和德育活动的走向”。[2]德育课程目标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杂?课程目标一体化对?杂?活动的实施具有导向价值,也是系统论、整体论思想在学校德育课程目标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德育活动衔接意识的集中反映。

首先,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具有导向价值。就德育课程分类而言,目前我国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领域,?杂?目标一体化在这四方面内容做出“价值”和“规范”的规约与定向,使之凸显?杂?课程领域相互关联,发挥?杂?课程整体功能。在“价值”层面的最高层次是引导学生认同和拥护社会意识形态,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规范”层面则注重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存在,准确把握和理解社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理解作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此外,?杂?课程目标“一体化”为德育课程目标达成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所固有的层次性、阶段性和整体性预见了德育结果的阶梯递进和关联式发展,对德育课程实施具有良性驱动作用。

其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具有衔接价值。德育课程的连续性可以为?杂?对象积累连续性?杂?经验和整体性?杂?影响,是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其中德育课程目标的衔接性是德育课程保持连续性的基石。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规定了德育课程目标的序列化和范畴的关联性。一方面,德育课程目标序列化是一体化的重要表征,其序列化包含了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内在维度的一体化综合考虑了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诸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外在维度上则重点衡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规定了德育课程目标范畴的结构形式。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纪教育作为德育课程目标范畴的争论点,其根本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实施这些范畴的?杂?,而在于何时实施、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成效。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为合理安排和衔接这几大?杂?范畴提供了全局性思考和行动路径。

复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具有调控价值。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调控价值表现在对课程实施主体的调控以及对目标本身的调控两个方面。首先,一体化的德育课程目标对于德育课程实施主体具有规约和指引作用,使之具备各年段德育课程衔接意识,并据此设计和实施德育课程,以期取得理想的课程实施成效。其次,以德育目标的从属关系为依据,可以把德育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目标。[3]德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也有总目标和分目标之分。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调控价值亦体现于总目标对分目标的制约,以及分目标对于总目标的依存。在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体系之中,总目标作为核心,贯穿各个分目标始终,调控和规范着分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过程。

二、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多元诉求

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所要达成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达到的程度。[4]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诉求主要体现在现实诉求、理论诉求以及政策诉求三个方面。

首先,在现实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存在着创新与守旧、本体与社会目的性、认知与能力要求等几个方面的矛盾冲突。[5]这些冲突集中反映在德育目标范畴的规定上,[6]这些矛盾冲突的化解最终仍然需要回到?杂?课程目标一体化这个轨道上来。当前学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顶层设计的缺乏,致使各范畴?杂?课程实施、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发挥德育功能时,容易出现目标虚化、混乱、交叉、重复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德育课程目标没有实现一体化统筹,未能平衡德育目标层次和范畴之间的关系,没有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杂?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没有强调?杂?课程目标与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度适配性,最终导致德育实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因此,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问题在现实层面亟待解决。

其次,《指南》明确将课程育人列于德育实施和?杂?要求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零散的德育课程显然难以发挥整体育人功效,?杂?课程一体化成为落实《指南》精神的重中之重。依据泰勒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大凡课程设计,均需要认真回答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结果评价四个方面问题,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目标具有导向、调控、中介和评价功能。[7]因此,要实现德育课程一体化,首先需要完成?杂?课程目标一体化的设计,以此作为?杂?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当前学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建设相关研究依然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理论指引的缺失,?杂?课程目标一体化顶层设计难以落地。

第三,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文化自信,提倡大力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并先后印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文本,以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所有这些?杂?政策的要求,均需要依靠学校?杂?课程建设去落实。探索学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是我国新时代?杂?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三、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推进路径

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诉求的达成,需要把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整体设计一体化的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一)把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的总体要求

德育目标一体化是“在总体德育目标下形成各阶段目标及各目?艘?素之间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互补相成、整体作战的结构形态”。[8]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是在把握德育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各阶段德育课程目标进行贯通衔接,包括层次的纵向维度和范畴的横向维度,是彼此之间不断调整、平衡、统筹目标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过程。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是德育课程一体化建构的基础。对于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要求的总体把握,需要处理好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现实性与超越性两个问题的关系。

首先,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需体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杂?目标一体化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德育课程目标设计上,即引导学校实施德育课程,完成对学生的全部德育任务。合规律性是一切教育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确立教育目标,开发可利用德育资源的依据。预期德育结果的达成,并非单靠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或道德发展规律而自发实现,而是依靠德育实施主体遵循?杂?规律,按照一定的德育目标,运用特定的德育手段,对德育对象施加相应的德育影响。正如“人的目的是客观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9]同理,确立德育课程目标需要以发展心理学和道德认知发展相关理论为基础,并对德育对象的发展情况有客观认识,只有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使德育课程目标具备梯度性、衔接性和关联性。其次,德育课程目标一体化需要体现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兼顾。德育课程目标设计的现实性体现在设计者对德育对象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求的尊重与把握,指向德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艺术性。德育课程目标设计的超越性是设计者对德育对象预期德育成效的期待和规定,指向德育课程目标的发展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兼顾,能使德育课程目标具备可行性与发展性,避免出现实施阻抗、实施低效等问题。

(二)整体设计一体化德育课程目标体系

整体设计德育课程目标体系,需要把握德育课程目标的层次和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层次主要指德育课程总体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段、每个年级的分目标,以及各目标范畴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课程目标中的体现。一体化过程需要以德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道德发展阶段和成长发育特点为基础,综合考虑当下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实现德育课程目标层次和范畴的有机联结。此外,同一德育课程分目标应再内置不同层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为课程实施者提供具体的、可实施、可达成的德育课程目标。整体设计德育课程目标体系,可依托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维度进行整体建构。

首先,一体化德育课程目标体系可以从“时间”维度考虑纵向的梯度性,使学段、年级?杂?课程目标符合该学段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到大学整体设计,依次重点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理性认识、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其阶段性、层次性的体现明显,为分学段设计德育课程目标体系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在德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梯度设计中,尤其需要关注衔接阶段的设计,因为学生认知具有连续性,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整体性,应重点做好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衔接。[10]具体到每一,也可以充分结合时令、季节、节日等,开展相应的体系化的主题?杂?活动目标设计,以有效落实?杂?目标。

其次,一体化德育课程目标体系要考虑“空间”维度,即立足学生社会“生活半径”,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整体设计。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其中最里层的微系统便是个体实际参与的直接环境。[11]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为?杂?目标一体化设计的“空间逻辑”提供了依据。从学生个体直接参与的最小半径环境出发,逐步扩展到社区、学校、社会、国家、全球等,整体设计?杂?需要达成的目标,既能兼顾学校?杂?与学生生活的统一,又可以引起学生参与?杂?实践活动的兴趣。我国《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与态度”这一维度的表述为“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很明显地呈现出空间逻辑,体现了一体化所要求的空间渐进拓展性。日本小学德育纲要注重以个人为起点,展现出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的递进关系,一步步向外扩展。[12]香港2008年颁发的《新修订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在各学习阶段的期望也体现出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和世界几个范畴的逐步外扩。[13]显然,?杂?目标一体化设计的空间逻辑值得追寻,需要学校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开展相关行动研究。

再次,一体化德育课程目标体系需注意目标内容的内在一致性。第一,德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内在一致性。强调的是德育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其各种课程形态、范畴,如独立设置的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和潜在德育课程等,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要保持整体的一致性,使各类课程的?杂?目标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保证学生的?杂?体验、所接受的德育影响、积累的?杂?经验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14]整体育人,协同育人,以影响育人,是?杂?目标达成的最佳路径。第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同该学科非?杂?目标的合一性。即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学科本身应成为德育的资源。学科教学在保障基本教学目标达成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式、贯通式德育,即所谓教学的教育性,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第三,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的内在合一性。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各个要素协同共进的过程,?杂?课程目标设计一方面要细化各要素?杂?目标,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同时,更要兼顾各要素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整体和系统的视界,去审视每一个目标描述,避免目标七零八碎,忘记了?杂?目标“为什么出发”,以及“将要到哪里”。

参考文献:

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实施细则 篇6

(一)经典诵读艺术展示视频集;(张 静)

(二)校园广播德育宣传事例集;(刘松强)

(三)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库;(李向亮)

(四)德育活动图片展示集;(李向亮)

(五)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李向亮)

(六)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资源库;(李向亮)

(七)学校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刘 杰)

(八)各学科德育示范教育课程资源库;(宋显玲)

(九)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及论文集;(宋显玲)

(十)烟台市级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陈鲁波、陈松静)

各负责人需要准备装档案盒的材料包括一下内容: 1.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个周;实施总结,也是每周一次。2.过程性材料按每周的顺序排列好;

3.经典诵读要做到(1)每个班级,每周一次的视频录制(时长为5分钟),并且存有过程性图片(从两个角度拍摄能够看出当日经典诵读的内容,打印到一张A4纸上,在图片的正下方居中打印上时间,格式2017.**月**日);(2)学生手写德育教育心得感悟集(每个班级五份);(3)学生在家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材料,需打印出来,供学生回家为长辈诵读;(4)学生为父母等长辈诵读经典的视频(时长五分钟),诵读图片两张(一张体现出学生单独诵读的特写,一张含有诵读学生及其长辈的同框图片,打印在A4纸上,标明时间):(5)家长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思想感悟集,每周一篇(字数在300-500字,需打印版)

4.校园广播德育宣传事例集,需要(1)将每个月德育教育主题确定好:(2)将每个周的德育宣传资料按日期打印出来;(3)每天校园广播时的图片(需准备两张:一张是远景图片,一张是能够看清学生宣传稿题目的特写图片,上下分布打印在同一张A4纸上);(4)各级部选送的德育教育事例集,每个级部不得少于30篇。

5.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要有(1)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表,(2)班主任德育评语(字数在100字以上,着重体现学生的德育的进步评价),(3)每个班级要提交一份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报告,要注重用数据说话,可以从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评,(4)每个级部也要一份级部德育教育效果评价报告,字数在800字以上;(5)以上材料做到每周一次。

6.德育活动图片展示集;(1)班级文化展板资料图片集,每周更新一次,需要将每周的文化展板内德育宣传材料存档,同时拍摄一张展板图片,图片下居中注明时间2017年**月**日-2017年**月**日,时长为一周;(2)各班级板报图片集,每周更新一次,拍片存档,按周次顺序拍好,板报应包涵体现学生的名言警句摘抄的板块,还应包括体现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感受的板块,板报应存有布局设计图,下方标有日期,务求与拍摄图片一一对应;(3)校园德育文化展板,每月更新一次,将展板内容、设计图纸,打印存档;(4)德育文化纪念,如传统节假日集体教学图片集,清明、五一等;

7.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1)实施目的、实施计划、实施效果(2)中学生知识竞赛题目(100题);(3)各级部、各班级竞赛成绩单;(4)竞赛现场图片,每个班级拍两张;(5)各班级德育知识错误统计表;(6)中学生德育知识竞赛总结报告

8.德育教育主题班会资源库:(1)每个级部,每周一次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主题班会每个级部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各级部间要统一协调)、PPT课件(需要标明上课时间与主讲人);(2)各班级拍两张照存档(前后各一张,统一打印在A4纸上,上下排列,标明日期时间);(3)主题教育班会的实施方案,计划要具体到每个周;(4)德育教育主题班会总结反思集(各班级每周一次,字数在500字以上,按级部,班级的时间顺序排好)。

9.学校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1)校本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具体到每个周);(2)学生德育状况问卷调查(3)学生访谈记录(4)家长访谈记录(5)教师访谈记录(每周每个班级每位教师,对一位家长,一位学生进行访谈)统一打印表格,需要有家长、学生的亲笔签名(6)教师德育教育访谈心得体会集(每个班级每周三位教师书写,字数不得少于500字,标明时间日期)(7)德育文化校本研究个案集(每个班级每周一个学生德育教育个案,字数在800字以上)(8)德育文化校本研究效果反馈集;

10.各学科德育示范教育课程资源库:(1)实施方案,(具体到每个周)(2)每位教师,每个周挑选出一节课型打印出来(务必从以下三个

方面注意体现德育教育:

一、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

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三、课后反思中的德育总结。将涉及到德育的部分一律采用加粗处理)。教研组长制定好本学科实施方案,任课教师每周一节的课型同时要在电子备课中更新。

11,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及论文集;(1)每位教师手写学习材料两张;(2)手写学习体会一张;(3)每学期各学科每一位教师有一篇德育教育相关的论文,字数要1500字以上,学校出德育教育论文集。(由各教研组长负责布置收齐)

12,德育一体化课题研究,具体安排以市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

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课成果展示打印材料的设置要求

一、纸型:A4,单面打印,每一环节开始都要另起一页。

二、页眉:单页:“邵家初中德育一体化成果展示”;双页:本人所负责的成果类型名称;五号宋体,居中。

三、页码:居中,宋体小五号字。

四、页面设置:上边距:3.5;下边距:2.8;左边距:2.5;右边距:2;页眉:2.5;页脚2.0。

五、正文行间距:多倍行距1.25倍。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篇7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制定德育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制定学科德育参透计划。积极参加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本地资源,上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的实践教育机制。研究和提升多彩实践教育与公民教育两大“立德树人”品牌的教学研究成果。探索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办法和实践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以生为本、体验核心、知行合一的实践德育新机制。

(三)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育德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注重培养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让教师切实把握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把握育人契机,提高课程育德质量。教育教学辅助等学校管理人员要坚持言传身教,做好行为示范和表率。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7 年3月—2017 年4 月)

1.召开全校启动工作会议。明确分管领导、各教师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责。2.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从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个方面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

3.积极参加培训。组织骨干老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相关培训,并把培训精神传递给各教师。

(二)落实推进阶段(2017 年5 月—2018 年7 月)1.全体教师全面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展开教学研究。

2.加强专项研讨。加强德育实施的专题教研指导和调研,针对存在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总结、提炼有效经验和成功做法。

3.培养先进典型。打造、推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骨干教师。4.打造校级优秀课例,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5.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小课题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提炼成功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8 年8 月—2018 年12 月)1.全面总结工作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整理典型经验和案例。2.召开阶段性总结会议。

(四)提升阶段(2019 年1 月开始)

1.根据上级工作推进,修订我校德育课程贯彻落实办法、课程评价标准和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2.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总结和学习会议。

四、职责分工

副校长:牵头负责德育课程、相关学科德育、传统文化课程德育一体化的实施和研究工作。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成立研究组,加强在推进过程中的研究;开展跨学科、跨学段的教研活动,逐步形成学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格局;组织相应学科教师培训、相应学科课程德育贯彻落实意见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学科课例、案例、典型经验等的征集、评选。

教导主任:负责实践活动德育的实施、推进工作。加强在推进过程中的调研;开发形式多样、内容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加强校本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教导副主任:结合上级工作安排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将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考核。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负责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宣传及文字总结工作。各学科教师配合学校开展工作认真落实。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推进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规划与实施,统筹协调推进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各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领域德育课程一体化推进、落实和指导。

(二)加强教科研指导和过程管理。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梳理德育内容,探讨德育有效途径和方法。发挥教育科学研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将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针对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并形成优秀案例进行研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各种研讨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举办各类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观摩、学习机会,搭建展示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校网络学习资源,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优秀课例、案例的展示与学习,建立课程教学德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的平台,促进与兄弟学校间、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四)加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培训制度,以骨干培训带动全体教师的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建立学科教师德育教研制度,给教师创造多种德育工作培训机会。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学科教师德育基本功比赛、德育成果展示等活动。探索和完善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五)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组织开展先进教师经验交流活动,对成熟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要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搭建德育工作交流平台,宣传学习推广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先进典型。

莱西市沽河街道孙受小学

上一篇:关于努力加油语句下一篇:广告赞助及代言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