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2024-05-17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通用7篇)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篇1

《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

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里,街道横七竖八地伸展开去,又分裂成一小条一小条的“胡同”。这些“胡同”希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账的跑到这个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帐也没有要到!

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来,寻求朝北的窗户、十八世纪的尖顶山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又从第六街买来一些锡蜡酒杯和一两只火锅,这里便成了“艺术区”。

苏和琼西的画室设在一所又宽又矮的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琼西”是琼娜的爱称。她俩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她们是在第八街的“台尔蒙尼歌之家”吃份饭时碰到的,她们发现彼此对艺术、生菜色拉和时装的爱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里的事。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冷冰的手指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老家伙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肺炎不是一个你们心中行侠仗义的老年绅士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破坏者打击的对象。然而,琼西却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的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叫到外边的走廊上。“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他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柱甩下去一面说,“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要活下去的念头。有些人好像不愿意活下去,喜欢照顾殡仪馆的生意,简直让整个医药界都无能为力。你的朋友断定自己是不会痊愈的了,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够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苏说。

“画画?------真是瞎扯!她脑子里有没有什么值得她想了又想的事------比如说,一个男人?”

“男人?”苏像吹口琴似的扯着嗓子说,“男人难道值得------不,医生,没有这样的事。”“哦,那么就是她病得太衰弱了,”医生说,“我一定尽我的努力用科学所能达到的全部力量来治疗她。可要是我的病人开始算计会有多少马车送她出丧,我就得把治疗的效果减轻百分之五十。只要你想法让她对冬季大衣袖子的时新式样感到兴趣而提出一两个问题,那我可以向你保证把医好她的机会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医生走后,苏走进工作室里,把一条日本餐巾哭成一团湿。后来她手里拿着画板,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嘴里吹着爵士音乐调子。

琼西躺着,脸朝着窗口,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苏以为她睡着了,赶忙停止吹口哨。她架好画板,开始给杂志里的故事画一张钢笔插图。年轻的画家为了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不得不给杂志里的故事画插图,而这些故事又是年轻的作家为了铺平通向文学的道路而不得不写的。

苏正在给故事主人公,一个爱达荷州牧人的身上,画上一条马匹展览会穿的时髦马裤和一片单眼镜时,忽然听到一个重复了几次的低微的声音。她快步走到床边。

琼西的眼睛睁得很大。她望着窗外,数着倒过来数。

“十二,”她数道,歇了一会儿说,“十一,”然后是“ 十”和“九”;接着几乎同时数着“八”和“七”。

苏关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儿有什么可数的呢?只见一个空荡阴暗的院子,二十英尺以外还有一所砖房的室墙。一棵老极了的长青藤,枯萎的根纠结在一块,枝干攀在砖墙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只有几乎光秃的枝条还缠附在剥落的砖块上。“什么呀,亲爱的?”苏问道。

“六,”琼西几乎用耳语低声说道,“它们现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数得头都疼了。但是现在好数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呀,亲爱的?告诉你的苏娣吧。”

“叶子。长青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就该去了。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十分不以为然地说,“那些破长青藤叶子和你的病好不好有什么关系?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这棵树吗?你这个淘气的孩子,不要说傻话了。瞧,医生今天早晨还告诉我,说你迅速痊愈的机会是------让我一字不改地照他的话说吧------他说有九成把握。噢,那简直和我们在纽约坐电车或者走过一座新楼房的把握一样大。喝点汤吧,让苏娣去画的画,好把它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来给她的病孩子买点红葡萄酒,再给她自己买点猪排解解馋。”

“你不用买酒了,”琼西的眼睛直盯着窗外说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汤。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着看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

“琼西,亲爱的,”苏俯着身子对她说,“你答应我闭上眼睛,不要瞧窗外,等我画完,行吗?明天我非得交出这些插图。我需要光线,否则我就拉下窗帘了。”

“你不能到那间屋子里去画吗?”琼西冷冷地问道。

“我愿意待在你跟前,”苏说,“再说,我也不想让你光看着那些讨厌的长青藤叶子。”“你一画完就叫我,”琼西说着,便闭上了眼睛。她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因为我想着那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飘下去,飘下去,像一片可怜的疲倦的叶子那样。”

“你睡一会儿吧,”苏说道,“我得下楼把贝尔门叫上来,给我当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我一会儿就回来的。不要动,等我回来。”

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虬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贝尔门是个失败的画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远没有摸着艺术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动笔。几年来,他除了偶尔画点商业广告之类的玩意儿以外,什么也没有画过。他给艺术区里穷得顾不起职业模特儿的年轻画家们当模特儿,挣一点钱。他喝酒毫无节制,还时常提起他要画的那幅杰作。除此之外,他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儿,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专门保护楼上画室里那两个年轻女画家的一只看家狗。

苏在楼下他那间光线暗淡的画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气扑鼻的贝尔门。一幅空白的画布绷在一个画架上,摆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经二十五年了,可是连一根线条还没等着。苏把琼西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还说她害怕琼西自个儿瘦小柔弱得像一片叶子一样,对这个时间的留念越来越微弱,恐怕真会离世飘走了。

老贝尔门两只发红的眼睛显然在迎风流泪,他十分轻蔑地嗤笑这种痴呆的胡思乱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会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长青藤叶子落掉就想死?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不,我才不给你那隐居的矿工糊涂虫当模特儿呢。你干嘛让她胡思乱想?唉,可怜的琼西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说,“发高烧发得她神经昏乱,满脑子都是古怪想法。好吧,贝尔门先生,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就拉倒,我看你是个讨厌的老------老教唆鬼。”

“你简直太婆婆妈妈了!”贝尔门喊道,“谁说我不愿意当模特儿?走,我和你一块去。我不是讲了半天愿意给你当模特吗?老天爷,琼西小姐这么好的姑娘真不应该躺在这种地方生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我们就可以搬出去了。一定的!”

他们上楼以后,琼西正睡着觉。苏把窗帘挂下,一直遮住窗台,做手势叫贝尔门到隔壁屋子里去。他们在那里提心吊胆地瞅着窗外那棵长青藤。后来他们默默无言,彼此对望了一会儿,寒冷的雨夹着雪花不停地下着。贝尔门穿着他的旧的蓝衬衣,坐在一把翻过来充当岩石的铁壶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只睡了一个小时的觉,醒来了,她看见琼西无神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注视着拉下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她低声地命令道。

苏疲倦地照办了。

然而,看呀!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长青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茎部仍然是深绿色,可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这是最后一片叶子。”琼西说道,“我以为它昨晚一定会落掉的。我听见风声的,今天它一定会落掉,我也会死的。”

“哎呀,哎呀,”苏把疲倦的脸庞挨近枕头边上对她说,“你不肯为自己着想,也得为我想想啊。我可怎么办呢?”

可是琼西不回答。当一个灵魂正在准备走上那神秘的、遥远的死亡之途时,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谊及大地联系起来的关系逐渐消失以后,她那个狂想越来越强烈了。白天总算过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们还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后来,夜的到来带来了呼啸的北风,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窗子,雨水从低垂的荷兰式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刚蒙蒙亮,琼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

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琼西躺着对它看了许久,然后她招呼正在煤气炉上给她煮鸡汤的苏。

“我是一个坏女孩子,苏娣,”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你现在就给我拿点鸡汤来,再拿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来,再------不,先给我一面小镜子,再把枕头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做饭。”

过了一个钟头,她说道:

“苏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的海湾。”

下午医生来了,他走的时候,苏找了个借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医生一面说,一面把苏细瘦的颤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好好护理,你会成功的。现在我得去看楼下另一个病人。他的名字叫贝尔门------听说也是个画家,也是肺炎。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医院里,让他更舒服一点。”

第二天,医生对苏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现在只剩下营养和护理了。”

下午,苏跑到琼西的床前,琼西正躺着,安详地编织着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毛线披肩。苏用一只胳膊连枕头带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门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儿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你最后一片

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么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篇2

西方修辞学最初仅限于研究公众演讲的劝导技巧, 后来延伸至其他的话语研究。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等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最近利奇和乔丹更是分别从语用和日常英语的角度对修辞学进行了重新定义[1] (P279-280) 。但无论是新定义, 还是旧观点, 都强调了语言的使用。“修辞学是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2] (P1) 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修辞格, 不仅能增加行文的音韵美, 形象美, 意境美, 谐趣美和形式美, [3] (P24-26) 而且能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4] (P59-60)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是运用修辞的高手, 他以高超的技艺在修辞的海洋里纵横捭阖, 或讽刺, 或幽默,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妙趣横生, 又耐人寻味的世界。

二、《最后一片叶子》的修辞美学阐释

《最后一片叶子》承续了欧·亨利一贯的写作风格和创作主题。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 大量修辞手段的运用在尺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充满温情的画面:几个小人物事业不顺, 穷困潦倒, 但面对染病的朋友, 一个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一个真情关怀、舍命相助。下面就以修辞格为切入点, 来品鉴这个短篇的独特之美。

明喻是把两个概念连接在一起, 进行富有想象的比较的修辞格。[1] (P290) 它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明快精炼。[5] (P134) 肺炎使琼珊卧病在床, 她“lying white and still as a fallen statue”。[6] (1) “倒下的雕塑”不仅在形象上符合琼珊“脸色苍白, 一动不动”的体貌特征, 而且精确地描绘出她的绝望。苏讲述琼珊的病情, 她“feared she would, indeed, light and fragile as a leaf herself, float away”。“像枯叶一般”描绘出琼珊的虚弱, 同时也把苏对她的担忧怜惜展现得淋漓尽致。

隐喻是“压缩了的明喻”, 在语言和信息的传达上更加简练贴切、生动含蓄。[2] (P66-67) 病痛让琼珊不堪一击, 她躺在床上“scarcely making a ripple under the bedclothes”。“没弄出一点波纹”生动再现了琼珊身如枯木, 心如止水的状态。贝尔曼“had a Michael Angelo’s Moses beard curling down from the head of a satyr along with the body of an imp”。摩西是米开朗琪罗的雕像作品, 有着长及腰间的胡须;萨梯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欧·亨利借用这些经典造型刻画了一个外表丑陋的贝尔曼:胡须长长的, 头颅大而怪异, 身躯却瘦削如鬼。丑陋的外表与他关键时刻舍生救友的高尚情操形成了极具冲击力的反差, 从而促成了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

拟人是把人的形貌、声音、性格、行为等属性赋予所描述之物。人格化的处理会让静物就充满动态感, 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2] (P85-87) 格林尼治的街道被比拟成了脏乱不堪的疯子“have run crazy and broken themselves into small strips called‘places’”。贝尔曼的画布像奴仆一样“had been waiting there for twenty-five years to receive the first line of the masterpiece.”“静候”形象而诙谐地反映了贝尔曼事业的失败和生活的窘迫。

欧·亨利对肺炎的描写把拟人用到了极致:“In November a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s.Over on the east side this ravager strode boldly, smiting his victims by scores, but his feet trod slowly through the maze of the narrow and moss-grown‘places.’Mr.Pneumonia was not what you would call a chivalric old gentleman.A mite of a little woman with blood thinned by California zephyrs was hardly fair game for the red-fisted, short-breathed old duffer.”在称谓上, 他使用了大量专用于人的名词, 如“stranger”“ravager”“Mr.Pneumonia”和“duffer”。它们构建了拟人的基本框架, 也表明了肺炎的基本特征和作者的态度:“stranger”突出突然性, “ravager”突出危害性, “Mr.Pneumonia”和“duffer”表明作者的憎恶。动词更是把肺炎的形态展现得惟妙惟肖:“stalk”写出其狡黠, “touch”, “stride”和“smite”突出其嚣张。形容词、副词使肺炎的形象更加直观生动:“cold”和“icy”直陈其冷酷, “boldly”强调其猖狂, “red-fisted”“short-breathed”突出其残暴。肺炎的强势与琼珊的羸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委婉语是用不冒犯他人或取悦他人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唐突、粗俗或禁忌的言辞。[1] (P117) 人们忌讳死亡, 因此医生用“have of lining-up on the side of the undertaker”和“begins to count the carriages in her funeral procession”说明琼珊死意已决;琼珊用“go”和“turn loose my hold on everything”说自己临近死亡;苏用“her slight hold upon the world grew weaker”表达对琼的珊担心;作者用“go on its mysterious, far journey”和“the ties that bound her to friendship and to earth were loosed”评论琼珊的状态。人们对失败也很敏感, 作者用“he had wielded the brush without getting near enough to touch the hem of his Mistress’s robe”说明贝尔曼事业上的失意。委婉语减少了粗俗突兀, 使行文更加幽默和凄美。

提喻是利用整体与部分, 抽象与具体, 材料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巧妙借代。[7] (P297) 它可以使语言新鲜活泼, 精炼传神。艺术家们纷纷来到格林尼治, 寻找“north windows and eighteenth-century gables and Dutch attics and low rents”。北窗、三角墙、阁楼和低租金替代了廉价住房。苏和琼珊的画室位于“a squatty, three-story brick”, 砖替代了房子。苏和琼珊的友谊源于对“chicory salad and bishop sleeves”的相同品位, 生菜沙拉和主教袖替代了食物和衣着。琼珊卧病在“bedstead”, 床架替代了床。提喻直指事物的核心, 因而产生了幽默、委婉的艺术效果。

移就是基于邻接联想, 把原用以描述此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彼事物的修辞格。[8] (P366-372) 超常规的搭配把含蓄的深意, 深沉的情感表达地新颖而别致。看到琼珊把生命寄托于几片残叶, 苏又爱又恨又怜, “I don’t want you to keep looking at those silly ivy leaves”。“silly”被移来修饰藤叶, 既突出了苏对琼珊愚蠢想法的鄙夷, 也映射了她深沉的爱。琼珊感到生之无望, 希望像“one of those poor, tired leaves”一样飘然而逝。“poor”和“tired”是琼珊对叶子的怜悯, 更是对自己境况的总结和哀叹。

飞白是利用近音异义、白字别音等手段, 有意或无意的词语误用。[9] (P98-102) 贝尔曼生活在社会底层, 发音非常不标准。有时清辅音和浊辅音不分, 把/v/发成/f/, 如haf (have) ;把/b/发成/p/, /p/发成/b/, 如pusiness (business) , peen (been) , bose (pose) , baint (paint) , blace (place) ;把/d/发成/t/, 如Gott (God) , goot (good) 。有时把舌齿音/发成齿龈音/d/, 如dere (there) , de (the) , dey (they) , dis (this) ;把双唇音/w/发成唇齿音/v/, 如vy (why) , vill (will) , ve (we) 。有时整个词都含混难辨, 如vass (what) , der (the) , dot (that) , mit (with) (2) 。此外, 他的脾气还很暴躁。听说琼珊把生命寄予叶子, 他“shouted his contempt and derision for such idiotic imaginings”, 接着一连用了“foolishness”“confounded”“dunderhead”“silly”等词表达他的不屑和鄙夷。看到苏误会了, 他的语气立即软下来, “dot poor leetle Miss Yohnsy”“dis is not any blase in which one so goof as Miss Yohnsy shall lie sick.Some day I vill baint a masterpiece, and ve shall all go away.”关爱之情溢于言表。语音飞白真实再现了贝尔曼的发音特点, 把一个言语粗鲁却古道热肠的贝尔曼表现得鲜活灵动。

拟物是把人当成物来描写, 在新奇、生动的表达中, 往往蕴藏着强烈的情感。[2] (P88) 琼珊已然心灰意冷, “I want to…go sailing down, down, just like one of those poor, tired leaves”。以海中之舟, 风中之叶自比, 其绝望、自怜清晰可见。看不起别人温情的贝尔曼把自己看作两个女孩的“especial mastiff-in-waiting”。以看家狗的自比突出了贝尔曼的怜爱和忠诚, 为小说的结尾埋下了伏笔。

此外, 小说中还运用了夸张和重复的修辞手法。夸张是一种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的修辞格。听医生介绍完病情, 苏“cried a Japanese napkin to a pulp”。把纸巾哭成了纸浆, 这一绝妙的夸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的悲痛, 突出了她对琼珊的爱。重复可以突出和强调某些重要信息。“old, old ivy vine”写出了常春藤的“老”, “gnarled”“decayed”和“skeleton”等则进一步强化了“老”的概念, 形成了对琼珊自暴自弃的讽喻。小说中另一个被重复多次的意象是“blank side of the brick house”。这片空墙为贝尔曼用生命书写“杰作”埋下了伏笔。

三、结语

《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独特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和人性问题探索的又一名篇。丰富而精巧的修辞, 使得小说语言细腻华美, 意蕴悠长。同时, 在氛围的营造, 伏笔的设置, 细节的勾勒, 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等诸多方面, 修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益于把握小说对人性主题的揭示, 益于理解欧·亨利式“笑中含泪, 泪中带笑”的幽默, 益于欣赏欧·亨利小说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摘要:丰富而精巧的修辞成就了欧·亨利作品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分析《最后一片叶子》的修辞, 有益于更直观地领略小说语言的细腻华美和幽默的苍凉诙谐, 有益于更精确地把握小说主题的精辟深刻和讽刺的入木三分。

关键词:修辞格,阐释,美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刘世生 (主编) .西方文体学辞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刘慧芳.浅谈辞格的美学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 2001 (3) :P24-26

[4]康响英.修辞格的信息载体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3) :P59-60

[5]吕煦.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6]O.Henry.Tales of O.Henry[M].New York:Doubleday&Co., 1969

[7]Wales, K.1989.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M].London&New York:Longman

[8]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最后一片叶子 篇3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闲暇时光:

人总是要有闲暇的光阴,闲闲地去看一株草,赏一朵花,望一剪流水,观一湖静水,揽一怀月色。然后静坐其间,与时光对酌,放飞着一些漫无边际的思绪,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滚滚红尘:

烟雨红尘,每一天都有相逢与别离,月盈月缺,花开花谢,聚散离合最寻常不过。其实人与人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而是心与心的远近,是情与情的相系。南怀瑾说,“若心常相印,何处不周旋”,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生命的旅途上,总有那么一处风景,无论经历了多少变迁,依然是你心中不变的永远。

最美的光阴:

喜欢这样的时光,和煦的暖阳,映着我的脸庞,我走进一本书里,邂逅一行温暖的小字,沉醉,遐想。或在一个黄昏即将来临的时候,走进暮色茫茫的杨柳岸堤,这时候,就如同走进温柔的往事里,邂逅一个你。回首走过的路,一半风雨,一半旖旎,一程明媚,一程忧伤,一路山水,一路花香。

智趣文句

幸福与收入:

调查显示,收入8000美元以下的人,挣得越多越开心;收入8000美元以上的人,挣得越多却未必越幸福。幸福与收入之间没有绝对的比例关系。有钱会使人有成就感,但未必是幸福感,因为前者是客观的数据,而后者是主观的体验。

四个存折:

友情存折——财富不是一辈子的朋友,朋友却是一辈子的财富;幸福存折——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给你生命带来意义的爱人;实力存折——活到老学到老是上策,活到老做到老是下策;健康存折——如果健康存折是负数,那我们真要重新考虑财富的代价了。

你知道几个:

1.智商(IQ)——智力高低。2.情商(EQ)——管理情绪和人际关系。3.逆商(AQ)——承受失败和挫折能力。4.德商(MQ)——道德人格品质。5.胆商(DQ)——胆量胆识胆略。6.财商(FQ)——理财能力。7.心商(MQ)——保持良好心理能力。8.志商(WQ)——意志品质水平。9.灵商(SQ)——灵感顿悟能力。10.健商(HQ)——健康意识。

处世智慧

送给年轻人: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2.宁愿为自己做过的后悔,也不愿为自己没做的遗憾。3.与其用泪水悔恨昨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4.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5.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6.我们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优秀的潜质;

1.执著但不固执。2.随和但不随性。3.出色但不出格。4.低调但不低俗。5.痴情但不矫情。6.自信但不自我。7.诱人但不缠人。8.计算但不算计。9.幽默但不油滑。10.潮流但不风流。11.忍耐但不隐忍。12.飘逸但不飘荡。

成熟的标志:

1.有主见,不埋怨,少是非。2.欣赏自己,但不必追求完美。3.面带微笑、宽容别人。4.明白事情并不是非黑则白,还有很多中间状态。5.不与别人比较。6.沟通最难但还要多沟通。7.知道好动机未必好结果。8.永远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9.知道做个好人很难,但仍要做好人。

故事小品

高高在上:

一只鹰坐在高高的树上休息,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鹰并且问它,“我能象你一样坐着什么都不干吗?”鹰回答:“行啊,为啥不行。”于是,兔子坐在鹰下面的地上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扑到兔子身上把它吃掉了。——要想坐着无所事事,你必须坐在非常、非常高的位置。

悲喜人生:

一只小鸟飞去南方过冬。天实在太冷了,它冻僵了,掉在一片田野上。它躺在那儿时,一头母牛走过来在它身上拉了一堆屎。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开始感觉到了温暖。牛粪确实使它暖和过来了。它躺在温暖的牛粪中,异常高兴,并开始唱起歌来。一只过路的猫听到鸟叫赶过来看个究竟。顺着声音,它发现了牛粪下的小鸟,并迅速把它拖出来吃掉了。——并不是每个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敌人;并不是每个把你拖出粪堆的都是你的朋友;当你深陷粪堆中的时候,最好闭上你的鸟嘴。

天无绝人之路:

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人生路上遭遇进退两难的境况时,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会明白:路的旁边还是路。

最后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一)细读课文,感悟小说内涵——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

(二)通过勾划时间线索,理清全文情节结构,品味精彩的收笔。[:学≈科≈网]

(三)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四)赏析语言——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把握作者对平凡英雄贝尔曼的赞美之情。

难点: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增强表现力。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或音频), 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时数:两课时。

预习要求:(一)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二)朗读全文,感知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三)阅读欧。亨利相关的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二)检测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莴苣(wōù) 自诩(xù) 邋遢(lātà)

瘟(wēn)神 动弹(dnɡtɑn)

2. 词语解释。

【横行无忌】行动蛮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时兴】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一般写作“冷飕飕”。

【破败】残破。

【解馋】在食欲上得到满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经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一般写作“弱不禁风”。

【亏空】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课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头语,迫切盼望。又作“巴不得”。

【够呛】十分厉害;够受的。

【孤寂】孤独寂寞。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凑巧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也说“神差鬼使”。

【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三)初读课文

听录音示范朗读,从乔安西的角度复述故事情节,思考:“最后一片叶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改组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并表达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把人称加以变化,这种方法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感受的思想情感。)

学生思考,明确:十一月,乔安西病倒————乔安西病重、病危———乔安西转危为安———贝尔曼去世;“最后一片叶子”起了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连接了乔安西由死到生、老贝尔曼由生到死)。

(四)再读课文

问题:乔安西最终脱离了危险期的根本原因是墙上画的树叶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决定的,而在这篇小说里,却是由一种精神,一种对于生命的信念来决定的。心理对于病理来说,可能有相当的影响,但是,像这样起绝对决定性作用无疑是不太可能的。从这里,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强调的是:人如果丧失了对于生命的信念,就注定要死亡;反过来,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信念决定生命,使这篇小说充满了诗意。

小说出奇制胜地设计了一个东西,比爱情更为强烈,那就是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美丽的象征,诗意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精神的信念可以战胜病魔。但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并不是女主人公原来就具备的,她曾经把自己比作“弱不禁风的的藤叶”,是另外一个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改变了她。

(五)细读课文

问题1:划出描写贝尔曼的语句,说说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

问题2:课文对贝尔曼的有关描述,哪些地方可看出他具备了后来那个“最后行动”的基础?

学生思考,明确:

问题1:贝尔曼的嗤笑、喊叫、责备、怪罪,折射出他的温情;他的流泪流露着他的善良;他虽然是个失败的画家,但他是个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甘愿舍己为人乃至不惜为之献身的正直的人。

问题2:其一,说他“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画家的看家猛犬。”这说明,这是个热心助人、办事痛快的人;而且对两位年青的孤身女子,自认为有特别保护的责任。

其二,休易找他当模特儿,按他的工作性质、他的性格、他与休易她们的关系,自然是满口答应。可那天却回答得颠三倒四,使得休易以为他既不愿意又啰嗦。原来,他在听了关于乔安西的病情以及乔安西的胡思乱想的介绍后,他的心思在琢磨这件事了,他在关注可怜的乔安西,结果关于模特儿的事就答非所问了。小说只用了一些对话方面的细节就使我们感觉到了这一点。他先是大批了一通乔安西的胡思乱想,怪罪休易怎么让这种古怪念头钻进乔安西的脑子里,对她们的胡闹他生气了,连带说不去给她当模特儿。可见老头真生气了,也就是真地在关心这件事。说完了不当模特儿,话又转到乔安西的病情和怪念头上。当体易认为他这回真的不当模特儿时,他才醒悟过来,反而怪罪休易没有听懂他愿意的意思。才扯清楚模特儿的事,又转而嘟嘟哝哝说起乔安西的事。并说了一句:“怎么就病倒在这种地方?”这句话有很大的潜在量,说明老头儿在为乔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

其三,在当模特工的过程中,他和休易两人看着墙外的藤叶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没说话。这个细节再次表现了老贝尔曼对乔安西病情及其古怪念头的严重关注。我们只是不知道贝尔曼会做什么。但当最后的谜底揭示时,前面的一切豁然开朗,这就是贝尔曼“最后行动”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 试着改写结尾,与原文比较表达的效果。

2. 找出文中幽默的`语句,感受其表现力。试着完成“阅读练习探究”四。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思考: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学生阅读,讨论。明确:

可以从四个层面说明“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乔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规定”,最后一片藤叶掉下来时她也就随之而去。然而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老掉不下来,按她自己的“规定”她就不应死去。乔安西在思索这样奇事的过程中对自己先前的悲观情绪作了检讨,她的精神信念发生了变化,她实现了医生开出的最后的“药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这个信念的转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给的。而这片“最后的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是贝尔曼的杰作。

第二个层面的意义:“贝尔曼说了二十五年的惊人之作”的实现。贝尔曼是没有什么成就、画技一般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但嘟哝了二十五年,始终没有动笔,始终一事无成。而这幅“最后一片叶子”却救了一个人的命,所以说这是贝尔曼的杰作具有双关的意义,贝尔曼的愿望实现了,这是其他的画无法相比的真正的“惊人之作”。

第三个层面的意义:这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贝尔曼冒着风雨完成了作品,为此感染了肺炎被夺去了生命。贝尔曼只想到救人,而没有去想这样做面临的危险(肺炎高发期、高发区,风雨中作画会淋湿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贝尔曼的这一高尚行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是杰作的双关含义。

第四个层面的意义:平凡的牺牲,或者说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征。贝尔曼是个很平凡的人,虽是个热心肠的老头,但缺点很多,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愁潦倒,年过六十,一事无成。特别是他去创作最后一片叶子时,他一点没有成为英雄的自我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但是,他却做出了不平凡之举,他成了救人的英雄。这是并没有献身意识的献身,并没有英雄意识的英雄。就象这“最后一片叶子”,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这是极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却完成了唤起一个人“生的意识”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这“最后一片叶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牺牲”的象征。也象征着,贝尔曼平凡一生的最后一片人生叶子是永存的。自然,这样的特殊“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二)改写文交流

问题:朗读学生改写的结尾,试着把它和原文结尾进行对比,说说精彩之处在哪里?

学生交流、明确:

这种写法最明显的好处是精练。只用了几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死亡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了。一盏灯笼,说明是夜里,而且还亮着,微妙的暗示隐现在字里行间。楼梯搬动过,说明是往窗户的高处画。衣服鞋子都湿了,是雨中工作的结果。几枝画笔,东一枝,西一枝,说明零乱,是受冻以后艰难支撑的遗迹。

这样写,不但把悬念、而且把思想的焦点都放到了最后一句:“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的晚上,他又在墙上补上了一片。”

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提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从一个穷愁潦倒的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这不但非常具有戏剧性,而且非常深邃。这样的结尾,话说得这么少,却有巨大的潜在含量,这样的叙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节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促使人掩卷沉思。

由此可见,这篇充满了诗意的小说,所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为了他人的生命的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是却平凡异常。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是平凡的。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们常常称这样的结尾是“欧亨利式结尾”

(三)品味语言

的遣词造句准确、传神,体现在幽默笔法和准确译文两个方面。请细细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教师示范:

1. ①天刚蒙蒙亮,琼西(即乔安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来。

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琼西躺着对它看了许久。……

“我是一个坏孩子,苏娣(即休易),“琼西说,”天意让那片最后的藤叶留在那里,证明我是多么坏。想死是有罪过的……

②天刚亮,乔安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拉开窗帘。

藤叶还在。

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

乔安西说:“休易,我太不应该。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想死是罪过。……

明确:“毫不留情地吩呼”显得较抽象、较书面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显得较具体,较日常口语化。“藤叶还在”比“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在语气上更有力、更果决、更明快,句子也更简洁。下面乔安西的思索则应放慢速度,拉开时间;“看了许久”再久也表明是一个时间段,而“久久看着”则有一直还没有看完的感觉。再下面乔安西的话,第①句的说法有点绝对性,显得乔安西思想变化的跳跃性有点大;第②句的说法落脚于心绪,是从怀疑自己开始的渐进过渡过来的变化,所以也是②好于①句。

2. ①原文:“医生走了以后,休易到画室里哭了一场,把一条日本餐巾全哭湿了。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昂首阔步走进乔安西的房间,还一边吹口哨。”

②改写:医生走了以后,休易到画室里哭了一场,她哭得好伤心,流了很多眼泪。哭过以后她拿着画板装出毫不担心、很轻松的样子走进乔安西的房间。

原文显得具象,改写句用的都是较抽象的词。所以也是课文句好于改写句。

3. 到了11月,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1]闯进了这一带,伸出只冰凉的手今天碰碰这个,明天碰碰那个。医生称这位客人为“肺炎”。这瘟神简直横行无忌,害起人来一动手就几十个,但走到长着青苔、迷宫似的“胡同区”,他放慢了脚步。

你决不会说肺炎先生是位老侠士。他偏偏就打了乔安西。乔安西躺在油漆铁床上没有力气动弹,两眼呆望着荷兰式小窗对面的砖墙。

明确:,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在作者笔下是一个躲债的好地方,而且具有异国情调;被视为瘟疫、冷酷无情的的肺炎被说成是一个没有绅士风度欺负弱女子的老头儿。[:学|科|网]

(四)总结全文

罗丹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五)布置作业

《伴你学语文》第10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乔安西 贝尔曼

生命的征兆(人间苦难) 画一片叶子(最后的杰作)

《最后一片叶子》课文原文 篇5

课文原文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琼珊”是琼娜的昵称。两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饭馆”里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常识。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她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医生扬扬他那蓬松的灰眉毛,招呼苏艾到过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绘画?——别扯淡了!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那么,一定是身体虚弱的关系。”医生说,“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么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总是,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医生离去之后,苏艾到工作室里哭了一声,把一张日本纸餐巾擦得一团糟。然后,她拿起画板,吹着拉格泰姆音乐调子,昂首阔步地走进琼珊的房间。

琼珊躺在被窝里,脸朝着窗口,一点儿动静也没有。苏艾以为她睡着了,赶紧停止吹口哨。

她架起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苏艾正为小说里的主角,一个爱达荷州的牧人,画上一条在马匹展览会里穿的漂亮的马裤和一片单眼镜,忽然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重复了几遍。她赶紧走到床边。

琼珊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望着窗外,在计数——倒数上来。

“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儿,又说“十一”;接着是“十”、“九”;再接着是几乎连在一起的“八”和“七”。

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砖屋的墙壁。一标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樊在半墙上。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怎么回事,亲爱的?”苏艾问道。

“六。”琼珊说,声音低得像是耳语,“它们现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数得我头昏眼花。现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

“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哟,我从没听到这样荒唐的话。”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地说,“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欢那株常春藤,得啦,你这淘气的姑娘。别发傻啦。我倒忘了,大夫今天早晨告诉你,你很快康复的机会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哟,那几乎跟我们在纽约搭街车或者走过一幛新房子的工地一样,碰到意外的时候很少。现在喝一点儿汤吧。让苏艾继续画图,好卖给编辑先生,换了钱给她的病孩子买点儿红葡萄酒,也买些猪排填填她自己的馋嘴。”

“你不用再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琼珊,亲爱的,”苏艾弯着身子对她说,“你能不能答应我,在我画完之前,别睁开眼睛,别瞧窗外?那些图画我明天得交。我需要光线,不然我早就把窗帘拉下来了。”

“你不能到另一间屋子里去画吗?”琼珊冷冷地问道。

“我要呆在这儿,跟你在一起。”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你老盯着那些莫名其妙的藤叶。”

“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脸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塌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我要去叫贝尔曼上来,替我做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去不了一分种。在我回来之前,千万别动。”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区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 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希奇古怪的念头。好吗,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替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翻转过身的权弃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末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1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哀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卸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 篇6

《最后一片叶子》它讲述了一个重病在床的小女孩,望着窗外正在凋零的树,说:“这棵树就代表着我,当这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就代表着我的死亡。”一位画家知道之后,便为她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翠绿的树叶。就这样,小女孩的病情得到了好转,终于还是活了下去。

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信念支持着一个人走向成功。周恩来,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他只有十二岁的时候,东北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当他听到大伯说“中华不振”的时候,他沉默了,当魏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清晰而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信念领导他一步一步成为中华之栋梁。

希金森曾经说过“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信念是一个钢刀,它支撑着去往成功路途上孤身奋战的勇士们,给予他们勇气去克服困难,用这把锋利的钢刀斩断路上的荆棘。让这次旅途更加顺利,使勇士们更快的到达成功的目的地。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必胜的信念去克服它,要记装人有了坚定地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

-------------------华丽丽的分割线------------------

漫漫人生长路,哪能没有挫伤,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许有些困难我们永远也战胜不了,但哪怕只是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奋力一搏,这是读完《最后一片叶子》给我的.启示。

我想多年以后,我仍忘不了这篇短篇小说,忘不了那个真挚可爱一心一意对朋友的苏艾,忘不了那个虽然开始想放弃自己生命,但后来在与肺炎的斗争中胜利了的琼珊,也忘不了那个重燃起琼珊活下去的希望而自己却不幸感染了肺炎而死的贝尔曼,也忘不了那片永远不会掉落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文中的最后一片叶子,琼珊把它当作自己的生命尽头,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琼珊就会放弃生存的渴望,因为她以为自己一定好不起来,于是把生命寄托在那常春藤上,而当贝尔曼知道后,他悄悄地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然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的身体和外面恶劣寒冷的天气,后来以至于他自己患上肺炎,不幸离开了人世,贝尔曼一生都在渴望画一幅世界大作,以便离开他现在窘迫的处境,遗憾的是他没完成自己的梦想就离开了人世,但是,在我心中,他完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杰作――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幅杰作,甚至可以超过世界上的很多名画,至少在我心中,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会永远记住这位老先生,记住他那美好的品质。

文中另外一位主人公――苏艾,我也很喜欢她,她会在琼珊得上肺炎时,好好照顾她,陪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琼珊后来病情好转也少不了苏艾的陪伴。

至于琼珊,这个开始想要放弃生命的女孩,我不是很喜欢她的性格,稍遇一点苦难就放弃,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来,为什么不趁最后希望奋力一搏呢。

在每一次曙光破晓之前,一定是要快窒息的漫长黑夜,所以在每一个快要放弃的时刻,要记得对自己说:“要加油,不放弃!”

我们一定要坚强,即使受过伤,流过泪,也要咬牙走下去,因为,人生是你一个人的人生。

最后一片“叶子”,它挺立在枝头,永远不会落下去,因为它没有选择选择放弃。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篇7

关键词:《最后一片叶子》;叙事学;叙事手法;艺术魅力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文学的六要素,情节被置于首位。小说创作中的叙事往往是基于小说的情节来展开,而挖掘作品的叙事内涵,解构作者的情感脉络,更需要从叙事单元及结构上来揭示其艺术魅力。欧·亨利作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多设计巧妙、伏笔丛生,尤其是情节叙事更具艺术特色。《最后一片叶子》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从叙事学视角来梳理小说的叙事单元,以更好的把握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叙事学理论与《最后一片叶子》的叙事单元

托多诺夫是首次提出“叙事学”概念,并将叙事的本质及叙述原则进行阐释。他提出小说的基本结构和陈述句法具有类比性,如在标准句型中有主语+谓语+宾语,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主语格,其行为多为谓语,行动对象或结果为宾语。依照托氏的观点,从《最后一片叶子》的叙事结构来看,欧·亨利显然是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简化处理,打破了传统的平衡模式。如从开篇的故事背景叙述,包括地点、景物描写、人物出场,锁定底层人的平凡生活。在情节发展上,两个对艺术的追求而走到一起的苏和琼西,故事的明线处于平衡状态,而接下来,肺炎作为当时可怕的传染病,在欧·亨利的笔下似乎成为打破平衡的第一步。之后,琼西因病而住院,在遭遇病魔折磨中,欧·亨利通过人物、事件、情感描写,从时间维度、自然维度的异步发展中,同时将明线、暗线进行了流露,老画家贝尔曼的帮助,将为琼西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创造了条件。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围绕两条线索来展开。明线以琼西的健康为情节,暗线以贝尔曼的美好愿望为情节,在经历了平衡、打破平衡、觉察到平衡、恢复平衡的叙事模式中来贯穿下来。显然,明线的发展,琼西和苏都是健康的,而琼西患病后,请医生医治,而琼西精神消极,发现不凋落的叶子后,重新找到精神寄托,渐渐恢复了健康;暗线的发展,贝尔曼立志于创作杰作,而作品以商业广告为主,导致心情沮丧、酗酒无度,而当画出不凋落的叶子后,贝尔曼感觉到愿望的实现。

二、叙事单元的拆解与人物关系分析

叙事学视角下来分析欧·亨利的创作思路,首先需要从叙事时间、语态、语式等方面来展开。叙事时间是作品讲述的时间及过程,语态是主人公在叙事中各人物关系的叙述,而语式是反映叙述者向读者所展示的情节。从故事开篇所交代的背景來看,发生地为华盛顿广场西边的某个小区,并通过作者的景物描写,来由远及近的展示贫民区,底层人物的故事由此展开。从故事发生地来看,这个贫民小区却独具古香古色,如荷兰式的阁楼、18世纪的尖顶山墙,而对于主人公的引出,却因对艺术的追求走到一起。苏和琼西合租在拥有顶楼的画室,而接下来的疾疫肺炎成为打破健康平衡的导线,并从肺炎的传染性来为后面的情节发展留下伏笔。接下来,欧·亨利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对事件时间进行了压缩和处理,如自五月搬进“艺术区”,直至11月肺炎的来临,期间的故事一笔带过,而将笔墨转向了背景铺垫,为即将着墨的琼西遭受病魔进行了叙事单元设置。从时间的跨度发展来看,故事情节的心理时间与自然发生时间并非一致,但对于故事的明线、暗线来说却是共时的。从人物刻画、情节描写上,琼西在遭受病魔折磨中,对健康恢复失去了信心,而明线下,画家贝尔曼却在暗中相助,完成了自己的杰作,为琼西留下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

从叙事单元的发展轨迹来看,明线上,琼西生病,打破了健康平衡,并导致精神消极,心理失衡。在这里,尽管医生也在努力治疗,但对于心理脆弱的琼西来说,恢复健康的压力太大。从叙事发展上,欧·亨利并未将笔墨放在治疗措施上,而是对琼西的心理变化进行了铺陈,特别是数叶子的情景,对叙事时间进行了拉伸。医生在针对病情分析上,强调精神战胜病魔的信心,也为常青藤叶子的故事做了铺垫。当琼西在数叶子的时候,苏对琼西的感情是很深的,并将自己比作枯叶,而一旦叶子掉光,琼西的生命即将消逝。在这样的濒危境地,小说情节发展又该如何恢复不平衡。在只剩下四片叶子时,琼西让苏去买酒,因为她感觉到了疲倦。相反,从暗线发展上,贝尔曼成为帮助琼西恢复健康的主导者,在贫民区以画画为生,显然是个失败的画家,他对画作的追求,一直未找到创作的灵感。当苏找到贝尔曼时,发现屋角的画布已经等待了25年。贝尔曼知道琼西病危后,在看望中并未着更多笔墨,而是将窗外的常青藤作为描写重点,折射出贝尔曼对琼西的关爱。当经历风吹雨打后的第二天,最后一片叶子并未凋零,而是傲然地挂在藤枝上;在琼西等待叶子坠落的日子里,琼西的心情渐渐好转,并从叶子与枯藤的友谊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三、结语

从叙事学来观照《最后一片叶子》的情节发展,从明暗两条导线来分析叙事特点,将二者的共时性与命运的置换作为匠心独运的叙事手法,在读者的心里激起了强烈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欧·亨利的叙事安排上,一步步将潜隐的贝尔曼老画家的心愿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幅虽假犹真的叶子,将悲与喜瞬间融入读者的心田,升华了整个故事叙述的艺术效果,营造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孟玲娜,牛跃辉.《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特征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9).

[2]樊林.人性的光辉永恒的魅力——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主题探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

[3]崔世文.论欧·亨利小说的人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13(06).

上一篇:买小兔作文下一篇: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