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反思

2024-10-24

统计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统计教学反思 篇1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反思

本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正式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尤其是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达的意义及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对应数据是本节课着重要突破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突破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真讨论真探究了

与以前类似教学相比,统计教学往往热闹有余,而思考不足,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我认为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知识的难点真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三、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碰撞。

在大组交流中不断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纵轴上数量的设计,提供一组数据,请学生来设计纵轴数据,即一格表示多少数量,要参看原始数据,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准确定位直条的高度。沟通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准确把握数据,从而定位直条的高度。

不足之处:

学生能学的教师最好不讲

时间上之所以没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统计过程,还是教师没能做到精讲,不相信我们的学生,自认为有些内容非讲不可,这还是受应试教学的束缚。

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不够到位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在获得统计数据之后,能发现数据所蕴含信息的愉悦体验,以及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还要加强

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的设计是可以灵活处理的,这点也因让学生予以知晓。篇二:《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能体现以下两点:

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反思、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来制定。当老师提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条形统计图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条形统计图怎么画、怎么用、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怎么看。

(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来探究。在尝试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人看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让学生在争辩中解决制图难点,产生思维的碰撞。当学生制图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美观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显得日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北京2008申奥成功的盛典回顾,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奥运申请成功后的极大喜悦。接着,我又以中国队往届的金牌数为切入口,引出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弄清的条形统计的制图步骤后,我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为素材,通过即时的调查统计,让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强化了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过程。课中创设的作品交流和欣赏统计图的环节,通过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的引导,让大家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生从最后提供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了职工平均工资的逐年上升,感受到了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从环境质量分析图中,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一个没解决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在课前同学提出了几个学习目标,最后我问:你觉得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有的同学认为前面提出的“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这一问题没解决。他没有从这节课中明显的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原因一:在导入部分时,老师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种呈现的方式。学生各抒己见,这时没有大部分同学肯定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为了充分尊重学生,我没有统一意见,不知如何处理更好。“六一”活动的设计,我原本想通过这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直观形象,但没有体现。教学后我觉得虽然这内容既有现实意义,有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对于教学条形统计图来说,这内容不够典型,确实无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画条

形统计图。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面对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的同时,教师该如何导,还得好好思索。篇三: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江寒香

我教学的内容是p35-36《运动会上的小统计》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第一是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说出统计的内容和数量,会比较数量的多少,特别是在两张不同单位长度的统计图中进行比较。第二是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教学的第二课时是在前一节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和提高、拓展,对我来说公开教学课挑战练习课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在学校整体教研氛围的影响下,我们觉得基于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对我的考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引导与实践,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学习情境,围绕学生熟悉的主题展开学习:本节课一开始就从北京2008奥运会的奖牌数开展导入,同时复习了前一节课所学到的单位长度的确定等等。紧接着,在观察了两张不同单位的统计图后,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哪个国家的成绩好”,这个环节引发冲突,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统计图中不能单看直条的长短来比较数据的多少,而应根据单位长度的多少来判定。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2、在练习设计上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从竖着的直条变成横向的直条,学生觉得很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很高涨,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能掌握制图的关键,就是要交换横轴和纵轴的统计数量和统计项目。而在最后的环节,我是请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让大家一起欣赏,从而感受到统计图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但是,在这节课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比如对学生已有掌握的知识把握的还不够,出现预设和生成的之间存在差异,这也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

整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是能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学得有益、有效,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

统计教学反思 篇2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以下简称“CALL”)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的特性———综合性、交互性、实时性等, 使得它迅速成为最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 它从一开始引进教育领域, 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极大关注与欢迎。然而,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带来益处的同时, 其应用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多方面问题。因此, 本文对我国最近7年以来在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数据分析, 并总结出我国现阶段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望可以为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统计文献的范围

为了与娜敏的研究结果更好地进行比较, 本研究与前者选取了相同的文献统计范围, 即研究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8个主要外语期刊在2007—2013年期间有关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经重复检索后 (首先以上述期刊名为检索词, 然后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并通过人工检查, 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章) , 这些期刊分别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 这8个期刊从2007—2013年每年发行的与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总量分别为:37篇、24篇、34篇、17篇、14篇、19篇、12篇, 总共157篇, 本研究将以此为研究对象。

三、结果与反思

1.基本趋势统计结果与反思。最近七年, 我国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除了在2008—2009年间的研究数量有稍微回升之外, 从2009—2010年间开始骤然下降, 之后的四年的研究数量相对平稳, 8家期刊每年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发行量在12~20篇之间, 直到2013年达到了七年以来的最低, 只有12篇。此外, 外语教学与研究同外语研究这两家机构在这7年间未刊登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相关的文章;其次, 2007—2009年这6家刊物登载了95篇相关文章, 已达到总数的五分之三, 而后四年却只有64篇。这一现象与1995—2006年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说明了人们对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这一领域的关注趋势, 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入21世纪后, 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普遍应用,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 有关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文章数量急剧上升, 研究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之前的一窝蜂似的研究热潮, 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理论或实践方面的进展, 此后的研究开始突然减少。由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且理论研究偏多, 实证研究少, 未能够将相关的学科理论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和自成一体的教学模式, 致使这一领域的研究陷入了瓶颈期。因此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力军, 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放弃这一方向的研究, 转投热门新兴的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骤然减少的现象。

2.研究分类统计结果与反思。根据研究内容, 本文将这些论文分为五大类: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模式、方法、对外语教学的作用, 与相关教学理论的结合) , 共86篇, 占据所有研究的55%;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与传统教学对比, CALL与听、说、读、写、译等课程的结合)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师生研究 (教师学生角色定位) 、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计算机辅助技术与软件 (开发、制作) 数量分别为44、17、2、8篇。同娜敏的统计结果相比, 虽然同样有明显的研究方向分配不均匀的缺陷, 但是两个时间段的研究侧重点却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位于第一的研究内容, 在2006年以前的12年研究中仅占8%, 而近7年关于理论探讨的占55%。论文主要探讨相关教学理论结合下的不同教学模式。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等, 其中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介绍性、解释性研究较多。部分研究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意义, 对这一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 大部分理论研究的质量并不高, 且重复研究较多, 一些研究只是把外语教学理论和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简单叠加, 没有充分考虑到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独特性, 导致了研究的简单化。

其次, 对于在CALL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研究, 时隔七年依然很少有基于师生的研究。其中部分探讨了学生在此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结果表明学生对CALL持积极肯定态度, 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且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的研究都在讨论新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变、调查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等。只有一篇文章探讨了在此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CALL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这一课堂模式的主体———学生, 也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 涉及到的研究甚少, 没有深刻的研究和独特且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研究结论。

3.研究方法统计与反思。本文将统计论文的研究方法统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如果同一篇论文中既采用了理论研究, 又采用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进行界定。

首先从整体上看, 实证研究的数量从2008年开始处于稳定且与理论研究方法数量持平的状态。这7年间实证研究的数量略多于理论研究数量, 占总量的52%;而反观1995—2006年的数据, 这期间以理论研究为主, 尽管实证研究逐年上升, 但数量仍然不多, 实证研究仅有37篇, 所占比例仅为14.86%。这一数据与本论文统计的数据形成很大反差;其次, 纵观实证研究数量在每一年的比例变化趋势, 只有2007年实证研究数量仅占了不到38%的比例, 从2008年开始, 每年的实证研究数量都在理论研究之上, 且研究趋势尽管过程中有数量略微的浮动, 整体上也是呈上升趋势。

就数据搜集方法, 研究者普遍采用比较、问卷、访谈、案例等研究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研究, 很少使用实验方法和复杂的数理统计法。很多研究设计并不合理、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 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缺少信度和效度。一些研究在研究设计环节就存在先天性缺陷, 研究无目标, 表面上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 好像也颇具研究价值, 但是研究目的却经不起仔细推敲。更有甚者往往会颠倒研究设计的先后顺序, 研究问题竟在研究方法, 搜集数据之后才提出的。研究方法也不够科学, 比如研究样本小、缺乏普遍性和代表性, 研究变量的确定和控制不够合理, 研究方法机械化、简单化。有些研究虽然报告了统计结果, 但并不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 导致数据搜集变成毫无意义。

四、结语

本文对2007—2013年间8种主要外语期刊刊登的有关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做了数据统计和文献分析, 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反思。研究表明:近七年, 我国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 主要围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课堂实践等方面;从整体上看, 实证研究的数量从2008年开始处于稳定且与理论研究方法数量持平的状态。就我国目前的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研究现状, 笔者建议:为了突破目前的瓶颈期, 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应该在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的同时, 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 以更加有效地反馈与教学实践, 且理论建设的加强也对增强学科意识、确立学科定位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 作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最前线工作者教师和主体———学生, 应该受到更多的关于和重视;随着国内学者对于研究方法的不断重视及普及,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只要研究者不断努力改善现状,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这一领域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定会为我国外语教学带来重大的突破。

摘要:本文继娜敏在2008年在外语界发表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研究——对我国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 (1995—2006) ”一文之后, 对过去7年 (2007—2013) 中的8种主要外语期刊刊登的有关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做了数据统计和文献分析, 与娜敏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 并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反思, 得出如下结论:1最近七年, 我国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从研究内容来看,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 课堂实践, 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研究, 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软件。3从整体上看, 实证研究的数量从2008年开始处于稳定且与理论研究方法数量持平的状态。最后, 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之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简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外语教学,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曹超.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30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8) :39-42.

[2]郭燕, 周江林.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英语学习[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1) :46-48.

[3]贾国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马茂祥.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前瞻[J].山东外语教学, 2009, (6) :35-36.

[5]穆惠峰.外语教学的学科研究现状[J].当代外语研究, 2014, (3) :42-45.

[6]娜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研究——对我国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 2008, (1) :52-54.

“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3

一、让学生经历过程

1.提出问题。

师: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班借书的日子,你们喜欢借阅什么书呢?

生(七嘴八舌):故事书、科幻书、漫画书、童话书……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图书,但你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能听明白吗?怎样才能知道喜欢什么书?你怎样调查?

生:一个一个依次说。

生:一个一个说太浪费时间,可以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

生:可以先统计一个小组的,再统计全班的。

2.收集整理数据。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种类写到自己的名字下面。(学生活动。教师个别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说用什么方法统计数据。

生:先各组汇报统计结果。

生:再把各组的数据加起来。

师:就按同学们说的做,加的时候要细心。

(学生自主统计。)

师:请把你统计的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用打?菖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正”字法统计,因为正字正好5笔,一看就知道。

师: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我们班同学喜欢看什么书,我们可以画表统计,把数据填进去。(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

3.分析数据。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喜欢看什么书的人各有多少了。看了这个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反思]

1.关注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感悟。

联系本班学生借阅图书这一生活事实,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数据的产生、收集、整理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取有用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亲历统计过程,在统计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本节课的学习材料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的,所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来,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历了统计的全过程。

3.关注有价值数学的体验。

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显示出其价值,只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取生活素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选择,体现了多样化的策略,又使学生感受了数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让学生有效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然而,并非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很多课堂上,因为孩子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效,这也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统计”——“统计某十字路口的机动车流动情况”,对我颇有启发。

师:我们掌握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统计东门口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

(1)先引导学生看统计表,了解填写什么。

路段机动车通过情况统计表

时 分到 时 分

(2)学生议一议四种车辆的划分方法。

(3)放车辆流动录像(1分钟),学生看录像并独立进行统计。

(4)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统计有结果了吗?

生1:我用画正字法统计。来不及统计,放得太快了。

生2: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也没能统计出结果。

师:为什么不能统计出结果来?

生3:录像放得太快了,统计来不及。

师:是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4:播放录像4次,我们可以一次统计一种车的流量。

师:播放录像4次,就要花4分钟,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5:我们可以4个人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这样只要播放一次。

师:这种方法好吗?(生表示同意。)

师:那就按这个方法去统计。4人一组,可以自由结合。

(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并且自己进行分工,每人统计一种车。)

(5)重新放录像(1分钟)。

(6)再次汇报统计结果。(各组完成统计表。)

师:通过刚才对(1分钟)机动车流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你知道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6:合作力量大,一个人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与人合作就可能完成。

生7:我了解了这个路口机动车的流量情况。

师:通过小组合作,我们统计出了机动车的流量情况。做简单的数据统计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统计的方法。

[反思]

设计“统计汽车流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欲望,产生“合作”的需求,通过合作学习,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合作不是被动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是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率,认识到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统计教学反思2 篇4

统计教学反思

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我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况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统计教学反思 篇5

这是本学期校本教研《巧用身边资源 构建有效课堂》的研讨课,也是我参加县片际教研送教下乡所上的一节研讨课。经过精心的准备,努力的尝试,真切的实践,仔细寻思起来这堂课可以说是让孩子们尝试到体验的精彩,达到了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一、创设自然情境,有效导趣。

在预设教案时,我充分研读了教材,课本教材以“青云小学五年级兴趣小组活动人数情况”为教学素材。经过再三考虑,我认为这样的素材比较普遍大众化,很难激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于是我有意识地将课本教材进行整合改动,以不久前发生在北京的孩子们特别熟悉的、喜欢的第29届奥运会为情境。课前让孩子们说说奥运见闻、看看奥运画面,丛而最大限度的激起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课始自然的以孩子们关注的“奖牌问题”作为本课的导火索引入新课。先用文字叙述的方式统计奖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要用统计表来统计的内心需求,这样的导入有趣而有效!

二、重视知识发展,有效展开。

由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让学生尝试进行,这是本课浓墨重彩的一笔。有没有合并的必要呢?课前我也特别的矛盾,诚然学生合并的统计表一定存在许多不足,然而,我认为“合并”这一过程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由单式统计表发展而来,初步感悟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教师对合并后的统计表不作否定,而是出示复式统计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借助先前尝试合并统计表的经历初步认识复式统计的结构,也为接下来学生独立填写复式统计表作了铺垫。同时借助比较,强化了对“表头”以及“总计”、“合计”的认知。在学生填表时,并不让学生平铺直叙,而是让学生先想想该先填什么,直接填写的数据和计算后填写的数据,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开。这样做让学生直观明白该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三、提出有序要求,有效合作。

本课从课始的填写单式统计表,到填写复式统计表,再到看书完成主题图统计表,到最后的调查活动。这每一个环节不仅体现了要求明确,而且充分达到了有序合作、有效合作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应该说学完这节课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一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

四、巧妙联系生活,有效拓展。

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篇6

一、探索的自主性。

实践证明: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用已有的经验已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自己探究出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把姓名分类记录,有的用竖线表示小红花的朵数,有得则用打“√”的方法记录小红花的朵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动手将小红花的朵数统计出来,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纳的思想得到了发展。

二、呈现的独创性。

“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本片断要求学生学习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由于统计实际生活中的随机性内容在教室里不便开展,于是,利用班级的实际生活——小红花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小红花的朵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三、数学的实用性。

统计教学反思 篇7

教材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统计表分类提示,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然后将两张统计表填写完整, 最后对两次统计进行分析比较。由于学生之前有过统计的经验, 对于根据统计表的提示进行统计, 他们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 轻松解决。学生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 并没有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只是在统计结束后的比较中感受到两次统计的不同。

怎样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关键是更具有挑战性? 我想:只出示一张主题图, 根据教师提出的疑问, 让学生主动产生统计的需要, 根据需要的不同, 对事物建立不同的分类标准, 得到多样性的统计结果。

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出示主题图后, 抛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本次运动会的裁判, 你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 如果你是为这次运动会服务的厨师, 你又想要了解些什么相关信息呢?

在学生独自思考后, 我们开始交流。

生1:我是裁判的话, 我想要了解运动有些什么比赛项目。

生2:知道有些什么比赛项目还不够, 我觉得还要知道分别有几只动物来比赛。

生3:对, 我也这么想的, 这样才好确定设置几个第一名, 几个第二名, 我见过我爸爸当裁判就是这么安排的。 (这个孩子的爸爸是本校的体育老师。 )

师:其余同学有不同想法吗? (孩子们一致同意)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参加长跑、跳高的分别有几只小动物, 这样作为裁判才能做好充分准备。那如果你是一个厨师呢?

生4:应该准备萝卜、桃子和肉骨头。

生5:我觉得应该要知道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 这样才能知道究竟应该买多少菜, 不浪费也不会不够吃。

师:说得也很有道理。那就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学生独立完成分类并统计, 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 发现所有学生都能准确得到统计结果, 但是在分类标准这一栏里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在全班交流过程中, 学生通过互相帮助, 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于是,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这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相同呢? 学生说:“两次统计的合计数是一样的。”“一张表格统计两种东西, 另一张统计三种东西。”“一个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 另一个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

师:“你们说得很对, 那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统计, 而且是不同的统计呢? ”

学生等不及我说完, 就在座位上喊了起来:“因为一个是裁判想要知道的, 一个是厨师想要知道的。”

我笑着说:“对啊, 因为他们的需要不同, 所以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统计分类标准, 统计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同学交流后, 小结:为了使统计表表达的信息更清楚, 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 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 (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 。像这张表格, 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 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 就写上“动物种类”, 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 就写上“只数”, 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 用“合计”表示。

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需要按不同的规范分类统计。教学中我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 使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就在这一刻得到了解决, 不仅如此, 在经历这次统计以后, 学生体会到了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之后的自主练习中, 我还进行了一些变式练习。

我发现学生很少错, 而且说起思路来头头是道。这说明他们对于在经历了讨论交流基础上研究得出的方法, 用起来得心应手。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 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胜利的过程。学生在不时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 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规范下的多样性。

统计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统计人才培养

【分类号】C81-4

1、课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4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名称: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文件号:湘外经院教字2014〔61〕号

当前,高校统计学教学的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师的讲授式的教学,这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多领域普及和统计信息量不断增加的今天完全不符。因此,时代和社会呼唤高效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同时,高效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对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性和高素质型的人才。

一、对高校统计学改革的必要性

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和复合型的学科。它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个数据既可以是现实中的有关现象的真实数据,又可以是抽象的数量或者模拟的数据。同时,[1]统计学不是直接研究经济规律,而是提供方法论和工具给其它经济学科,对其它经济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统计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但是,由于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这就需要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让统计学课程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当前,高校的统计学教学主要是从公式定理和基本的概念出发来介绍统计理论,而不是从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着手来对基本的统计思想、统计理论和方法等进行说明,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统计学本应该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训练相结合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另外,统计学教学与统计软件的脱节,造成统计工作人员不会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统计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因此,必须对高校统计学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强的新型统计人才。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与统计人才培养

统计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统计学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巨大。同时,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明确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即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同时,针对当前高校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下提出了具体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础,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应该突出统计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型,要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设置统计的专业课程。课本的例题要结合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2]思考题的设置要适应时代要求、要具有灵活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例题的讲解和分析之后,可以列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整理。例如:以整个院的学生上学期的统计学的相关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例,把成绩划分为几个阶段,90分以上为一个阶段,80-90分为一个阶段,70-80分为一个阶段,60-70分为一个阶段,60分以下又为一个阶段,让学生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整理和计算,分别得出每个阶段的人数和每个阶段的人数在整个专业所占的比重。这种把实际数据运用到教学内容的方法,不仅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学生是否能够快乐简单学习统计学的关键,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统计学。同时,由于统计学学科较为复杂,因此,教师必须运用既使学生能够容易对教学内容良好的接受,又要使系统的知识得到有效的传递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包办,运用书、粉笔和嘴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在当代统计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把把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上机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结合起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适时进行引导。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和听课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的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状况,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丰富和更适合时代的要求了。

(三)师资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说明教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能力的影响。因此,作为高校统计學的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娴熟的运用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能力等等。同时,高校统计学教师还要具有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能力。只有具有这些基本的能力,教师才能培养出统计方面的专业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和高校统计人才的培养是相互渗透的,只有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绣有的统计人才。因此,统计学教学改革可以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师资力量这三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翟娟娟.浅议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191.

[2]黄介武.民族高校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85-188.

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篇9

石坡镇中心小学

一、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教学本节课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抽象、很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教学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 应该通过管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人士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我们版期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就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的走进了教学中。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加学生积极发言2的自信心。上课既有语言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多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0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四(2)数学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新教材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四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时刻所显示的体温数据、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哪一时段体温升高或降低多少摄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便发现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转这一总体趋势,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此外,在”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芳芳弟弟这三天的体温一共是多少摄氏度这样的问题,我及时恰当地将它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出数学问题应该有价值。

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这些在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都需要好好反思与总结。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from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来自 end#,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文章《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16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都江堰》教学反思)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上一篇:小学生勇气450字作文下一篇:门楼任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