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因素

2024-05-18

经济发展因素(共8篇)

经济发展因素 篇1

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安徽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是较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这里除了一些历史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附近有许多经济较好的城市和省份可以帮助安徽发展。

二是:交通发达。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客运铁路 :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合武高铁、沪宁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水路交通 :淮 河 流 域: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长 江 流 域: 1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池州港。空运: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三是:资源丰富。安徽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2二是:旅游资源。安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自然而风景优美。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东地区,皖中地区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其他地方则是江南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皖北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辉。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也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与经商之道的结合真谛,开创了“儒商”典范。徽商纵横华夏,徽州文化更是广播万里,形成了著名的桐城学派。徽州地区培养出的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经济发展因素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梦”能否更早的实现, 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尽快实现, 我认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综合生产力都在显著提高。如何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 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只有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 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则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市场的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中国现在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传统的价格体制等因素的干预, 农产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现在还不能够体现市场的需求。我们都知道农民是利益的主体受益者, 这就决定和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规模。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春天”。还是要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竞争力如何, 这就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 怎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依靠科技的创新。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粮食的价格也随之攀升, 如何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这就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1 分析问题

1.1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为了能够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 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 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 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的徘徊不前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 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 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 农民要增加收入, 我认为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还是要依靠高新科技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的支持。

我国的农业经济由于一些不健全的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使得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我们现有的经济总体发展有一些不同步,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主体不清晰。我们现代的农业就是要依靠高科技和适用的技术把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靠科技、靠人才、靠投入、靠管理的新型模式。农业的发展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要遵循其发展规律,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1.2 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阻力

在我国农民占大多数, 而且文化水平也较低, 虽然说我们现在的科技传播手段很发达和多样, 但是我认为怎样把新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能够更快的传递给农民, 还是应该靠面对面的沟通和手把手地传递。由于我们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还没有建立起更快、更有效的传递机制, 使得原本不错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 用于基础农业设施的资金还比较缺乏。虽然说目前国家每年都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来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完善, 而且地方财政也会有相应的一部分。但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效果不够明显。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农业的国际竞争, 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较量。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 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从总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化解一切阻力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2 解决问题

2.1 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 创新农业发展的模式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 怎样改变?向什么样的方向改变?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深刻的认识到新形势对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更高需求, 这就要求有创新科技的支撑和普及。把农业经济逐步的导入产业化、模式多元化、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利用网络进行视频教育, 为广大农民进行业务的培训, 使其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技术。在以科技创新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品质的同时, 以文化创意来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品位。科技就是生产力, 通过科学的种田、科学的养殖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健全基层信息服务平台, 使得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信息化。

逐步的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对农业的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作出前瞻性的部署。我们还应该在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 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 加大奖励制度。制定长远的农业经济发展计划, 使农业经济长期保持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国家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处于上升期, 使我们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国家农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要从长远出发形成三层力量的最优配置, 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2.2 强化惠农政策, 增强科技支撑。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我国农民人数占全国总人口您的3/4, 但是整体素质和人均收入偏低。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对农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解决农民医疗难、社会保障难和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体制, 最大限度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和健康水平。

同时要加大高新科技手段介入农业生产过程, 彻底使农民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以及无污染的生产资料等问题要解决, 让广大消费者能够得到健康、无公害的产品。今后一个时期, 现代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加严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根本依靠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农业科技将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我相信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 我们的农业经济一定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 制约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和推动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是两者还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 怎样能够多方面的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怎样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农业经济,因素,科技,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5-1.

[2]李顺, 李霄峰.提高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2011-2.

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投资;消费;实证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以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环境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贵州奇特的地质地貌、特色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许多还没有人涉足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在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时代,贵州在发展中经济应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旅游的开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因素 篇4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省的全部耕地。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致使耕地锐减的情况仍旧有增无减,/开发区热0、/房地产热0,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多占少用、占而不用、闲置撂荒的现象,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自1 9 90年至1 9 9 3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 5 0 0万,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的话,到下个世纪中叶,全国人均耕地将有可能降至016亩,农业发展空间的萎缩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是今天所不能完全设想到的。

保护耕地,首先是要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各级政府都要根据本地情况,尽快建立和划定基本的农田、粮田保护区。同时,要通过立法,制定最低限耕地保护制度,要按照全国现有人口及其增长的速率,按照生活不断得以改善的要求,按照工业对农业增长的粮食需求,确定出一个较长的时期,比较准确地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粮食,生产这些粮食需要多少耕地,并用法律形式把最低限耕地数量固定下来,这就是全国必须保有的最少耕地量。然后,再按照这个数量,逐级要求各省、各县、各乡必须保有多少耕地,最低限耕地一旦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就不得再以其他理由乱占滥用。同时,要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坚持节约原则,不占或少占耕地;要加大土地管理的执法力度,解决违法批地、闲置和撂荒问题,使耕地切实得到保护。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农业用地。据全国2 4 4 4个县级单位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约有农荒地5亿亩尚待开发,这是一笔丰厚的后备土地资源,要通过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及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开发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尽快把这部分宜农荒地开发出来,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起来。人口因素,人口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三是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控制总量,就是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千方百计地把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下来,到本世纪末,把全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但是只有指标还不够,还要从抑制人口增长的动因上进行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增强全民的人口意识,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因,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医疗服务水平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单一家庭赡养式的保障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特别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观念,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人口质量,必须

大力发展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经济发展因素 篇5

2012年05月11日 09:08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5期 作者:姚春玲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7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阐述内蒙古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希望借此能够使更多的地区更加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环境,内蒙古,经济发展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简要的概括。

(一)内蒙古发展环境的变化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白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 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通过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①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 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 000多万亩,6 000万亩农田和8 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①

(二)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 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①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各项社会事业中,自治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此外,《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三)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内蒙古人均GDP水平逐年提高

1.吸引外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内蒙古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都在不断地增加。截至2009年,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18019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98385万美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4.8倍和25.6倍。这些资金投放到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第三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伴随着和谐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社会政局的稳定发展以及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的产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09年平均增长幅度都在15%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和国外游客日益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内蒙古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地区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28.96万人次,这些外国旅游者给内蒙古带来了55 831万元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这些外国游客的到来为内蒙古的餐饮、住宿以及邮电通讯等等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也带了不菲的收入。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良好的旅游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国外游客,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国内游客。2009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为3 880万人次,创造的旅游总收入为573.22亿元,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2009年内蒙古旅行社达到616个,比2000年的88个增长了6倍,这其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行社数量都在不断攀升。

随着自治区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内蒙古的人均GDP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09年内蒙古的人均GDP达到40 282元,较2000年增长了5倍多。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内蒙古综合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内蒙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也为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自治区政府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4:39.5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

(三)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城镇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内蒙古的城镇体系渐趋合理。随着内蒙古的城市化人口大幅增长2009年内蒙古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1001.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 293.45万人,年均增长32.4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4%,居全国第9位,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内蒙古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而城市化也成为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内蒙古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环境因素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摘自《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6

客户忠诚度,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好处:

第一,降低企业招揽新客户的成本。开发一个新客户比留住一个现有客户的成本要高出5到6倍,因为保持客户忠诚度可以帮助企业节省用于获得新客户而在广告宣传、销售佣金以及管理时间上面的成本。

第二,增加市场份额。通过新的业务模式,可以扩大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及时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曾有统计资料显示: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和留住客户,市场份额每年可平均增加6%,在实施系统的前三年内,每个销售代表的年销售总额至少增长10%,在实施系统的前三年内,预计销售成功率至少提升5%。向现有客户销售的几率是50%,而向一个新客户销售产品的几率仅有15%。

第三,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

提高企业处理流程的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服务能力,并有效减少企业培训需求,使企业内部能够更高效地运转。随着客户对企业越来越了解,服务于客户所需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在实施系统的前三年内,一般的市场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至少减少5%。保持一个消费者的营销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消费者的营销费用的五分之一。

第四,带来利润提升。在应用系统的过程中,每笔生意价值至少增加1%的边际利润,长期来讲,顾客的忠诚度及长期价值是一次性购买价值的10倍。客户 忠诚度如果下降5%,企业 利润则下降25%,如果将每年的客户关系 保持率增加5个百分点,可能使企业利润增长85%。有数据表明:常规企业每年的客户流失率超过10%;争取一个新客户所耗费的成本是保持一名现有客户的5倍;如果客户的流失率降低5%,其利润就能增加25%—85%;而在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保健品行业中,1万个忠诚顾客每年可以多带来3000万甚至更高的销售额。

第五,忠诚的客户还会向他们的朋友、亲人和同学进行口碑传播,会帮助企业带来新客户,而企业却无需为此支付任何费用。企业60%的新客户来自现有客户的推荐。

第六,保留住客户。客户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同企业进行交流,方便的获取信息得到更好的服务。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可帮助企业保留更多的老客户,并更好的吸引新客户。

任何产品(尤其是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产品)的流通过程,必须由客户“服用”或“使用”完毕才算完整,像送礼这种没有直接被

消费完毕的行为只是产品流通中的一个环节。以保健品为例,其目标人群根据定位的不同在一个城市、一段时期内都是相对固定的,比如近两年来在上海一直畅销的“昂立舒渴”其目标人群就是上海市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人群;而由于不同的保健品具备不同的产品特性,对某一种特性的依赖导致一个消费者如果正在服用a产品,那么他就不可能同时服用b产品。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篇7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 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人口以及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构成要素,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作为生产者, 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消费者, 人口处于消费主体地位, 体现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 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承载者。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以人口和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前提, 一国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特征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 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了解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 也是面对严峻现实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做好人口工作, 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 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 因为经济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 同时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 一方面, 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 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力”, 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 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 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 适度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各地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人文背景和人口素质状况等的不同, 适度人口规模也将会不同。因此, 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 当经济发展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阶段, 科学技术不发达, 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小, 适度增加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然而,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是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 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 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 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 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 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 迫于压力不得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导致经济发展在低水平上徘徊。

但更应该注意的是, 我国的人口问题, 不仅仅是人口规模的问题, 因此应该多方向多角度地审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促进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既不能放松对人口增长的控制, 又不能一味单方面追求人口的零增长。既要控制数量的无节制增长, 更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人口结构, 改善人口分布。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素质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通常是指人口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 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因素。人口的身体素质, 是指人们身体发育的健全程度、营养状况和耐力持久状况等;文化科学技术素质是指人们的智能, 包括经过开发的智力, 即文化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以及通过生产劳动积累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等。人口的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道德意识状态, 包括人生观、道德观、道德品质和传统习惯。

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 人口素质在生产要素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 一国的生产优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资本和劳动力构成的要素比率。但事实上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不一定经济发达, 而人口素质高的国家往往具有竞争力, 如美国和日本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 始终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首位。由于拥有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因而, 人口素质具有经济价值, 投入提高人口素质的资本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追加的人口素质投资要获得追加的经济效益。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 可以造就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 逐步增加知识密集型经济的产品, 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 促进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 从而降低消费品的价格, 使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劳动力素质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口素质和劳动力人口素质的变化对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各个方面, 都有广泛的影响作用。当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低下时, 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成为制约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劳动生产率低下, 往往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等措施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劳动力人口的身体素质起了很大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道德素质尤其是文化科技素质的作用凸显, 这就与我国目前较为低下的人口素质不相匹配, 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同时还应该看到, 为了获得较高的素质, 如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 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和费用。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人口素质的状况, 经济是基础, 发展经济才能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结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性别构成”, 即是指人口总体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 也称为“人口性别比”。人口总体的性别构成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含义, 其实际构成状况不仅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相关, 还会对经济社会过程及其发展产生制约。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 即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就目前的影响来看, 主要分析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性别比与经济发展

人口性别比一般是指100个女性所对应男性的比值, 从性别构成上来说, 中国内地男性人口一直多于女性人口。据权威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的人口性别比已经远大于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102~107, 而且预计在未来的数十年这种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是由于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而经济发展因素无疑是最基本的。在我国长期的农业经济条件下, 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体力劳动, 在许多的农村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落后的社会生产使得农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生育男孩上, 这是导致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也存在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的现实状况, 城市妇女在就业, 劳动分配方面与男性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性别角色要求她们承担起生育的责任, 这必然会离开职场一段时间, 以技能生疏为代价, 进而有可能导致失去工作。总之, 妇女对经济生活的参与度、参与层次、参与比例和参与渠道等与男性有着明显的差距, 这导致家庭生育男孩的愿望大于女孩, 由此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人口性别比失衡使得男性劳动力过剩而出现“就业性别挤压”, 对女性就业的严峻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传统的女性职业如打字、缝纫等也被男性所接受。因此势必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

按照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 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以上, 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早在2000年底, 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 主要依靠政府推行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实现的, 突出特点是老龄人口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地区不平衡。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 这使得政府还不具备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要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 增加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难度。

人口老龄化会使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相对下降, 劳动力资源相对缩减。在科技就是生产力的时代, 老龄劳动力人口在接受新的知识和科技方面比青年劳动力要处于劣势, 对新产业和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弱一些。因此, 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老龄化,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绝对意义上说, 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被认为是人口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 进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人口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

人口分布主要是指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城乡分布。人口的地域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 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具体表现为该时点当地的人口密度。

我国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大地带, 人口呈阶梯状分布, 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地域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而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口地域分布。在目前我国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条件下, 人口地域分布主要是人口的主动迁移的结果。而人口的迁移是劳动者对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收入水平的回应。因此, 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吸引人口迁移从而造成人口地域分布的重要力量。同时,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地区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和城市建设等间接影响人口地域分布格局。

人口地域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于局部地区人口规模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压力有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高度集中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有利于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知识资源”的大量流出, 造成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加缺乏, 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更加缓慢, 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因此, 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 建立更加顺畅的人口流动机制的同时,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本建设扶持, 是实现我国人口地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还应该看到, 人口地域分布过度集中、中心地区的过度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紧缺,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住房交通拥挤, 社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城乡分布与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推进, 会出现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人口由农村向城镇流动从而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由此而引发的人口城乡分布的变化。人口城乡分布的变化以及其变化的内容、变化的过程都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在8亿多农村人口中, 其中劳动力人口近5亿, 因此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 农业人口文化教育相对落后, 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劳动技能也较低,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很少, 多数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相比之下, 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的集中,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同时也具有资本、信息和高新技术等优势, 所以城市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不同, 一般来说非农人口比例越高, 经济增长率也越高, 城市人口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 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突飞猛进中的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同时要注意到, 城市化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人口向城镇移居, 而是几亿人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 针对我国的人口城乡分布现状, 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滞后是历史包袱, 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城市化的推进时期也往往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针对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要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人力资源优势。而在企业规模上, 要注重发挥在城乡分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浅谈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篇8

十几年的生产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农业资源,但由于受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的局限,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存在极大的盲目性,耕地面积扩大了,但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却有待提高。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不高,粮食的单产量也有待提高。在农产品品种结构的安排上还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少技术,大片的果园只开花,不结果,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极其有限,许多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靠天吃饭,这种落后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耕地在减少,水资源也不足,农业污染问题严重等等。资源的约束和农业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供给不足。而我国工业向城市倾斜发展战略的延伸时间较长,存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弊端,使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农民收入除了外出务工以外缺乏新的增长点。一些地方的村级干部文化程度是文盲或小学,年龄也偏大,对党的农村政策很难理解,所以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只能做些村里日常工作。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农民的思想仍滞留在温饱型的水平上,农民落后保守的思想非常严重。缺乏科学技术及科技人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如由传统的单一的粮食种植业向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转化就需要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较低,一年下来,除去吃、穿、住、用,所剩无几。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资金投入,他们觉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困扰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难题。

解决这些难题,我们需要做到:

上一篇:多伦县大北沟镇团委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七擒七纵主人公是谁及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