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反思

2024-07-08

认识钟表反思(共13篇)

认识钟表反思 篇1

《认识钟表》的课后反思

江口中心校

沈荣端

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1—92页的《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的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听一段美妙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在听、猜中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情境中引导、探究新知,情境延续、巩固新知,为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发言,我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教师表扬,奖小帖纸、同学互相鼓励等,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学会了认识整时,并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懂得要遵守时间以及从小要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钟表各部分名称比较简单,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钟表上的各个部分名称及特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你在哪里见过钟表和你在哪里见过用电子表示法来表示时间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比如练习的设计还应更加有层次,关注学生的差异应该更到位些,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认识钟表》的课后反思

江口中心校

沈荣端

认识钟表反思 篇2

钟表、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钟表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体验。

{片断一}

师: 请学生们仔细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发现的秘密说给同桌听好吗?

全班交流学习.

生1:钟面上有三根针,12个数。

生2:上面还有很多格子。

师: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想一想这三根针有什么不同呢?

生3: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

生4:有的走得慢,有的走得快。

生5: 最短的是时针,长一点是分针,跑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对,它们就像三兄弟,你追我赶做游戏。最粗最短的是时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另外一根就是分针。

师:(指着钟面)钟面上还有12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圈是一小时。我们看时间时,一般只看时针和分针就行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反思}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钟表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钟面里有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钟表的组成部分.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知,然后再给学生钟面各部分的名称,就可谓是愤悱之余,水到渠成了.这样设计,学生不仅初步感知了钟表,同时也激起了良好的探究欲望.

{片断二}

师[拿着模型钟]:我想在钟面上拨出3时,谁来教教我?

生[非常涌跃]:我来教教你.

师:你来吧!

生:{ 高兴的}拨出3时,但是他是反向拨的.

师:大家看了“小老师”的操作,有什么话要讲吗?

生1: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可是说不出原因.

生2:好象方向拨反了.

生1:对!方向反了!

师:是吗?那你们仔细观察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走的呢?

生 :噢 我知道了 {正确拨出3时}

学生互动:两人一组,一个拨一个说.

师:你们在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

生3:分针都指着12.

生4:时针正对着一个数.

师:你们再相互交流一下,看谁能说的更完整.

生5: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高兴地]:说得真完整!来!和老师拥抱一个!

师生互动

1 师拨一时刻

生抢读这一时刻

2 生拨一时刻 师看读这一时刻

课件出示一个表示3:00的电子钟.

师:刚才你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请你们再看看这是什么?

生1:(抢着说)我知道,是电子钟,它也可以表示时间。

师:对,这是电子钟。仔细看看它又有什么不同?

生3:它是用数字表示时间的。

师: 这个电子钟表示几时你知道吗?

生6: 也是三时.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 妈妈教我的.

生3: 前面是数字3,点的后面还有两个0.

师: 真了不起,看电子钟时,中间两点的后面如果是两个0,那么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学生活动)让学生翻开课本,说说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再在书上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反思}在这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信息,同时感受到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交流中,老师由“教”变“引”,学生由“学”变“玩”,从特殊到一般,从而自主归纳出认整时的方法。

点评与拓展

1.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活力。首先是内容的开放。教师提供一些来自生活实际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探究活动过程是开放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创造性的火花时时闪现。

2.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动得多,学生动的少,学生之间缺少沟通,更别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了。在本案例中,教师着力于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最为显著的是片断二中,学生教老师拨钟表,师生互相拨读钟表等活动设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的双边、多边活动,不仅自主建构了认整时的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活而不乱的教学效果。

3.注重生活知识数学化的探讨。

认识钟表反思 篇3

成功之处:

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 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二、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達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三、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4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回忆上学期钟表的一些知识,从学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来引入课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我告诉学生钟表里还有一个小秘密,认真观察的学生才会发现。当我用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转动但在嘀嗒声中却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巩固练习中做找朋友一题时,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不仅注重了练习的优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1分钟就是分针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钟有多长呢?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此我为学生们设计了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在一分钟里做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来了解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以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 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在实际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所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猜想、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基本练习,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如:拨表练习。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请同学们拨出这些时间,课件出示,我上午8时05分上第一节课,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时55分下班。让学生动手拨出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5

透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向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透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用心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资料清晰搞笑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带给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用心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潜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状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较好地帮忙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还透过课件演示了分针的转动是怎样引起时针的转动的。学生好初步了解了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以便能区分钟面上的时间能够干什么事情。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就应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明白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6

无论是设计出一堂如何精彩纷呈的课,它始终是为着学生做服务的。在随后的练习和测验中,学生的反馈又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1、画12时,起先很多学生画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统一让学生记住画针时一定要带上箭头,并且箭头要正好指向那个数。如果这个小细节在上课时就落实下来,那学生可以走更少的弯路了。

2、半时的画法。在教学半时时,我是让学生学会说这样一句话:分针正好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如果是让学生看钟说几时半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画钟的时候就存在学生该如何把“时针走过几”转化为钟面图的问题。比如说让学生画1时半,有不少学生会喜欢画在12和1之间;但是他们在认1时半的钟面时,却能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时针走过1。归根结底,还是学生没有能真正认识到指针走的方向——顺时针。而教科书上也没有涉及到“顺时针”的明确目标,这是与之相矛盾的。

后来,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学整时时,把课件设计成像一般钟表那样走动,让学生感受从1时到2时,2时到3时……不管是时针还是分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走动,那就是顺时针。让学生在看钟表走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整时,而且还感知到时针和分针走的方向。那么这就为半时,明确“走过几”这个问题就埋下了伏笔。

3、再过几小时,就是几时?这个问题,在练习中频频出现,而我在设计时并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学校中的一天”里渗透这样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时,过了3小时,就是我们吃饭的时间——11时。

认识钟表反思 篇7

尽管“认识钟表”在期末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 但教师却还是不停抱怨:孩子小, 生活经验不丰富。看着错误率节节攀升, 只能通过题海战术, 让学生熟能生巧!适逢笔者今年执教一年级, 回想之前教学或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也碰到过一些学生对时间了解不够清楚, 直至三年级做类似的时间计算也是错误较多, 有的还错得很离谱。晚上偶然翻阅最近几年的杂志, 发现专家们对此课的叙述也是百花齐放, 各有争议。那么对于身处城乡接合部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时间的掌握情况又是如何呢?对此, 笔者进行了现状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二、实施剖析

(一) 部分素材展示

借助学生“心中的钟表”微型研究入手, 从作品中看到,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 孩子对钟表并不陌生。因此, 笔者从钟表各组成部分 (形状、方向、表针、数字) “元素感知”和 (时、分刻度、关键点) “内涵感知”两方面分析, 从学生的前位知识 (痕迹) 中推测其既有经验, 以便服务于后续教学。

(二) 现状剖析

1.组成“表面元素”感知分析。

因本届一年级学生是学校自主招生, 80%的学生在正规幼儿园经历学前教学, 家长的素质普遍较好。从图1中, 我们可以对比看到, 学生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已经开始接触认识钟表的基本构造, 能初步感知三针之间的关系, 开始辨认整点、半点与学习时间的记录方法, 60%以上认为钟表的形状是圆形的, 但将近有61%的学生都在钟面上添加了具有儿童情趣的各种装饰品, 这些无关因素将对教学产生不必要的影响。相对来说学生对刻度、指针的关注度就较弱。学生对钟面上的数都认识到是沿着一圈排列, 65%的学生通过教学和生活经验已经知道钟面上12个数按顺时针顺序排列, 从一下的测试中我们看到经过认识整时、半时的教学, 学生对钟表构造的认识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2.内部“内涵精细”深入分析。

一上学生因在幼儿园大班接触过认识钟面的四个关键点 (3、6、9、12点的到位度) 和对数字的圆周排列有所感悟, 但没有刻意加强训练和相应的练习, 随着时间的悠远, 逐渐淡忘。对数的排列及均匀度和关键点等掌握的情况不佳, 只是呈现对钟表的表面感知, 教师在教学钟面时应强调四个关键点分布的位置, 以便为后继教学服务。

一下的学生因上学期在教师的指引下, 基本能将12个数均匀排列在钟表圆周上, 能够关注到12点朝上, 6点朝下, 9、3位居左右的钟面特点。测试中学生对时、分刻度线的关注非常弱, 知道表盘上有时刻度仅9人, 基本完整仅5人, 这和一上只认识整时和半时有关, 教师要在下半学期将教学重点放在“几时几分”上。

一上和二上的学生由于生活的体验, 对于整时和半时辨认难度不大, 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表示出“半时”, 但对于认识“几时几分”, 学生显得无从下手, 辨别4∶05时, 对于分针未对准12感觉奇怪, 甚至询问老师出题的正确性, 学生只能根据钟面所显示的数字瞎写, 更多为空白。二上学生画9∶30钟面时针的位置相对较难, 此处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3.从细微处“究错“, 促错误为正确先导。

从上述一上学生画出的钟表图作品中可以看出, 要准确地画出钟表的各个要素, 并正确排列数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确实在构图中有很大的困惑和挑战, 这些失败的作品隐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深究的细节问题, 以便我们针对此类问题合理、有效地进行新课的切入。

图1①学生按逆时针顺序排列表盘, 究其原因, 可能受平时数序从左往右书写的习惯影响。但该生对于12个数的排列, 只是顺序发生错误, 对四个关键点基本准确, 且表盘上有时针和分针。这些错误可以作为“认识钟面”的学习起点。

图1②表盘数排列均匀、有序, 但没有关注到钟表上的“指针”长短。

图1③学生用1~12个数按顺时针均匀排列一圈, 但没有掌握四个关键点, 因此表示的半时不太准确, 受表面因素影响太大, 将构图中的重点放在表盘的修饰上, 没有关注到钟表的基本要素。

图1⑤表盘标出23个数, 反映出学生基本知道钟面上的数是按圆周围成一圈, 但却不知道是12个数, 因此只能将表盘填满。但该学生关注到了表盘上有三针, 并能画出三针形状。

图1⑥和图1⑦的优点是将表盘上的基本要素都罗列完整, 图1⑦关注到了“秒针”、刻度“分”的存在, 但不知道每大格之间刻度为5小格, 因此每大格平均分成10份或11份, 图1⑥平均分成6份 (5条刻度线) , 这些都是后继学习“几时几分”一个良好的教学导入。

4.排除错误时刻的干扰性。

半时书写:将12∶30写成12∶00, 是由于年龄小、思维欠成熟, 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重叠, 既看到了整时又想到了半时, 继而引发把9∶30看成9∶00的错误。这与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分针指向‘12’是整时, 分针指向‘6’是半时”有关, 因此, 在教学中, 需要时刻提醒学生将时针和分针两者结合才能确定时刻, 不能将时针和分针的教学割裂开来看时刻。

特殊半时:将12∶30看成1∶30。在“12时计时法”半时中, 除了12∶30, 其余半时时刻“几时”都是取较小数, 合成几时半;只有12∶30, 因时针在刻度“12和1”的中间, 取大数。读“半时”时分针显示都是6, 认读还是比较简单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分清楚此类时刻认读的关键是时针, 告诉学生12∶30的特殊性:当时针在“12”和“1”的中间时, “几时”应取大数“12”。

5.根据给定时刻画钟面出错。

画给定时刻钟面9∶30, 通常出错原因如下图所示。学生知道“半时”分针指向“6”, 但对“分针指向‘6’的同时, 时针应相应走半格”这一知识点不清楚。因此, 学生容易在画此类时刻图时只注意到分针的位置, 而忽略了时针的位置变化, 教师应用儿童化的语言强调“半时”即两个“整时”的中点, 时针和分针都在比赛跑道的中点———即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 分针跑半圈, 刚好对准6, 并将该类知识运用到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多次辨认几时半在干什么, 结合学生实际活动有效强化半时的运用。

三、有效架构

(一) 在多重认知冲突中认识钟表———对钟表表盘结构的本质研究

时间单位不像学生身边的长度单位、人民币单位具有满十进一的特点, 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且一年级学生只局限于认识100以内的数, 鉴于钟面构造的复杂性, 在环状的钟面中同时要用“时、分、秒”表示一个具体时刻, 并将同一钟面平均分成12大份, 60小份, 同时外显两种相似又不同的刻度。钟面的构造三盘合一,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困惑和障碍。

1.构造三盘合一, 分分合合致学生迷惑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通常我们使用的钟面表盘, 其实是由时针盘、分针盘、秒针盘三盘合一而呈现的, 如右图。

当我们看时针时, 应看相对应的时针盘;看分针 (秒针) 时, 应该看与之相对应的分针盘上的时刻。时针盘上的刻度与分针盘上的刻度不同, 时针盘上的1大格表示1小时, 分针盘上1小格表示1分钟, 秒针盘上1小格表示1秒。真正的表盘是由这两个表盘结合而成的, 而且分针的表盘又在时针表盘之上。一个钟面上有两套不同的刻度, 实际上为三套, 但分和秒的刻度系统方法类似,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理解又过于复杂,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课前做足功夫, 了解相关知识。

2.圆周环状排列, 给辨别时刻带来学习障碍

一下学生刚认识百以内的数, 按照数列的直线排列顺序, 货币单位的认识都采用十进制原则, 但钟面却采用一个系统, 即“时”“分”都用一个表盘来表示, 通过12个数和平均分成12大格、60小格来诠释钟表12个数的循环往复动态生成, 学生很难在动态的过程中用静态去认识钟表, 因此会感觉迷惘。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采用“画表”的活动来构建钟表的过程。

另外, 由于共用一个表盘, 使得两盘的从属关系显得更不明确。如7∶50, 学生容易写成8∶50, 是因为学生不明白此时分针盘上所对应的50分表示的是7时到8时60等份中的50份, 还是8时到9时这个分针钟面所对应的50份。这些都是由于两个表盘共享一个表盘带来的学习障碍, 环状的排列, 使接近整时刻之类的时刻成为教学的难点, 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分针和时针运动规律的把握造成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多辨析接近 (差) 整时的时刻, 寻找两者之间的区别, 加以比较。如比较7∶55与8∶05的区别, 如下图所示。结合具体的情境:图5钟面和图6钟面中的分针和时针有什么区别?重点在于强调图5分针未走过12, 图6分钟已走过12;图5时针未到8, 图6时针刚刚走过8, 以此辨析接近整时的两种时刻。

(二) 积极思考, 认真钻研———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索中学会修正错误

小学阶段的时间概念教学分别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完成。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 并知道1小时=60分, 而半时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认识时间”教学的关键点。人教版教材编排说明中指出, 一年级上册不要求理解“半时=30分”, 只要求会认会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一上半时的认读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有两个方面:一读分针走过的区域, 需要5分5分地计算, 相对于学生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来说, 具有一定的困难;另一困难来自于能否正确读出时针的刻度, 读分针可以通过多次强化练习达到, 还是比较容易的, 关键是读时针, 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 学生往往弄不清, 究竟是几时。究其根源, 笔者认为是教材编排上的知识点和生活经验缺失造成的。

1.整体备课, 沟通教材间的流程联系

在备课时, 教师要有整体备课的观念。不仅要着眼本节课的教材, 还得熟识、解读本册教材及之后教材之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整体备课的眼光来沟通教材间的流程联系。可以尝试将“认识整时半时”和“认识几时几分”同时备课, 这样便于从系统除法进行教学预设, 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我们在一上教学认识整时时, 强调:分针指着12,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而在二上认识几时几分时并没有再次强调先看分针, 再看时针, 有的甚至和一上的教学顺序相悖。因此, 我们应该统一学生观察的顺序:先看分针, 再看时针, 这样将上、下两册的教学方法相统一, 能有效激发学生认识时间方法的提升, 提高认读的正确率。

2.充足生活, 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第一手生活经验

既然学生对钟表的生活经验不如长度单位、货币单位来得熟悉, 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好各类准备工作, 让学生将对钟表的认识与生活常识相联系,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说清历年来学习的情况, 请家长给学生买一个闹钟放在床头, 并设定好作息时间, 使学生能有机会观察钟面, 熟悉钟面。这样, 学生在正式学习“认识钟表”时已经储备了较充足的生活经验。与此同时, 一般班级在布置教室时, 会在教室前面或者后面放置一个实物钟, 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有意无意去观察钟面, 既让学生间接认识了钟面, 也养成了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何乐而不为呢?

3.强化体验, 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在课堂中我们应尽情让学生来拨一拨、玩一玩时钟。但不是一味地无目标地玩耍, 而是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来观察钟面的构造,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摆弄中充分研究钟面特征。在玩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表盘上表针运动的规律:“分针走得快, 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与“3点对15分, 6点对30分, 9点对45分, 12 (0) 点对60 (0) 分”4个关键点等知识。

4.关注特殊, 让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在一上的教学中, 我们把整时与半时分开进行练习, 先降低学习的难度, 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达到92%, 再进行综合练习时, 正确率明显下降。造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 教师侧重于看时刻的方法指导而忽略了整时与半时之间的联系, 同时由于学生对学具钟的使用方法不恰当, 造成很多学生没有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拨针, 随意性偏大, 教师和学生只重视最后拨钟的结果, 也是造成对“半时”认识困难的一大因素。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强调并正确示范拨钟方法, 按照顺时针运动的轨迹来正确拨钟, 充分展示教具的使用情况, 让学生看清从整时到半时两针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 即“分针向前走半圈, 时针就向前走半格”。再通过课堂练习, 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变化, 让学生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的变化, 如3∶00→3∶30、12∶00→12∶30, 先看整时再变化到半时。通过对整时与半时的对比练习, 让学生体会时间的联系。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8

课程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猜谜环节,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之后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这个情境图的设置十分好,孩子们认真的观察图片,发现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本事,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这个情境图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可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拿出钟面模型,让孩子们认识几时半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比如,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8和9之间,这个时候应当是8时半,可是开始有好几个孩子说是9时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时针还没有走到9,也就是还不到9时,怎样能说是9时半呢?应当先到9时,才能之后到9时半。一部分孩子会了,可是,还有几个孩子比较迷糊,怎样给孩子解释,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理解,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而对于大约几时的认识,这个本应当是一个难点,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预设是,这是一个难点,在大约几时的认识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结果,孩子认识起来,效果却十分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又回到认识几时半上,结果因为没有预设到,自我也觉得不是很顺,我感觉孩子们也是有点绕晕了。

《认识钟表》之教学反思 篇9

《认识钟表》之教学反思

对于入学才几个月的学生来说,认识时间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对于认识不是太准确。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几时和两种记录方法”。难点是“认识几时,知道时针和分针的正确位置”。

我先通过一个谜语引出主题,然后给出一个空白的钟面,叫学生把钟面补充完整,学生补充了1-12这些数字,在此同时,我强调了3,6,9,12这几个特殊的时刻,了解他们在钟面上的位置。除了数字之外,还有时针和分钟(这节课的教学把秒针略去),指出分针长,时针短的概念。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看书,几时做操,几时吃饭,几时睡觉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再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钟表,学生回答火车站,汽车站,超市,食堂,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当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充分利用了学具,让学生拨一拨,看谁拨的对,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在教学设计时,因为自己是一个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遇到了不少困难。PPT上也出现了一个错误,可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如果发现错误可以让学生改错,而不是把题目跳过去。而且可能也是因为没有经验的原因,我上课的总体节奏偏快,对时针分针的描述过于简单,可以通过多几种方法,以此达到更形象的效果。在板书设计方面,大有把板书当做练习的感觉,这样是不对的,板书不能擦,要把上课内容有序 的记录下来,在快下课进行总结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回顾这节课的内容。

说到“大约几时”这个概念时,快到几时和过了几时表达的不够明确,什么时候可以用大约,什么时候不可以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可以留到数作课上再详细教授。“再过一小时是几时“也过于简化,为什么5时再过一小时就是6时,可以强化时针走了一格,分针走了一圈的概念,让学生结合钟面进行解答。还有一点,动手操作机会太少,因为条件限制,学生没有学具,所以在动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总的来说,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互动不够积极。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学生应该在“尝试-思考-验证”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把结论说出来,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要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再通过多媒体和学具的运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

《认识钟表》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0

当阳市太子桥小学 陈先春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和大约几时。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大公鸡是怎么叫的?当公鸡打鸣的时候,人们会干什么呢? 2、公鸡打鸣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还有什么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3、对了,钟表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让学生小组活动: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行观察并且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当学生说出钟面上有12个数时,让学生看清是哪十二个数。

当学生说出钟面上有两根针时,告诉学生: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其他钟面上缺数字或没有数字以及钟面上另一些针如秒针、闹针等问题若学生没提出,教师可适当补充。

(3)在学生认识了分针和时针后,教师拿几个不同的钟表让学生指出分针和时针,再让学生自己说以及同桌之间互说分针和时针。

(4)教师拨钟,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情况。

2、初步认识整时

(1)那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出示:7时的钟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真聪明,分针指着12,分针指着7,这时我们就说是7时。

(2)那么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练习巩固:1时 5时 11时)(3)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4)看,这儿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钟。出示小闹钟,它表示的是几时呢?你是怎么看的?出示手表(钟面上没有数字),它表示的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电子表和电子钟,它们各表示的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对了,电子表和电子钟可以直接看数字。

(5)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根据每幅图中钟表上表示的时间说一说,这些小朋友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吗?

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说说。

(6)说的真不错,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看钟表面认识了几时,下面如果告诉你几时,你能在钟面上拨出来吗?让我们一起来拨一拨。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小朋友拿出你的钟,第一个拨3时。好了吗,你是怎么拨的呢?(学生说,教师演示)第二个,拨9时。好了吗,谁到上面来拨拨看?他拨的对吗?和他一样的举手。第三个,拨12时。他拨的对吗?为什么这么拨?12时时针和分针怎么样?(重合了)

3、认识大约几时

(1)教师出示例二,这两个钟面上都正好是7时吗?

(2)师拨动钟面,引导学生发现分别是7时不到一点和刚过7时。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7时。(出示:大约7时)

(3)那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第一个,为什么是大约8时?第二个,为什么是大约9时?第三个,为什么是大约5时?小结: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板书:大约几时)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并且通过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我们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

三、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画一画

(1)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现在钟表店里的小熊想请大家帮个忙。瞧,这些钟表都坏了,你能帮它修一修吗?下面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77页,看第5题,把这些钟面上少的指针画上去。

(2)说说少了哪根针?你是怎么添的?为什么这么添?

2、议一议

(1)你们真能干。下面我们要来认识一些小朋友,你能分别说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在干什么吗?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可以先自己说一说。

(2)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

(3)介绍: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

3、动一动

跟着老师过一整天。师拨动钟面,让学生完整感受一天,跟随教师拨的时间,学生做出相符动作:睡觉、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饭、上学……

四、拓展延伸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和父母一起制作一张作时息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会合理利用时间的好孩子。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1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是特殊时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总结如下:

1、多媒体课件是帮助老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师不应该完完全全被课件所牵引。对于一个游刃有余的专家型的教师来说,课件应该是为他所用,而不是教师的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着课件走。面对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灵活机动,巧用教育机智。

2、教学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多次在练习训练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在反复说、反复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强化本节课的重点,并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明朗。

3、巧妙地利用好课堂生成,使学生的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跳板。在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的游戏环节,有一个学生在拨6时整的时候,错误地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弄反了,他拨的是“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6”,而作为教师,我没有立即发现。通过这节课,我也反思自己:课堂上,要多问几个“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吗?”“谁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是个很好的课堂生成的反例,而我没有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

认识钟表”两次教学尝试与反思 篇12

多年来,我们一直追求一个“完美”的课堂。其实,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真实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的互动,是学生思维自由的放飞,所以它不一定完美甚至有错。让我们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错误成为一种美丽的课程资源。

第一次教学片段:

1、学生出示从家里带来的各种钟表。

2、欣赏自己带来的钟表,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钟面上有一些数字。

师:钟面上有那些数字?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2:有1到12这些数字,它们是顺着排列的。生3:我的钟面上只有4个数字呢。生4:我的钟面上没有数。

生5:我发现钟面上有很多小圆点。生6:我看见钟面上有四根针。

生7:我的钟面上只有两根针,我妈妈说一个是分针,一个是时针。

师: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生2:我知道看时间只要看时针和分针就行了。

生8:我已经知道怎样看时间了。………

第一次课后反思:

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对时间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表,通过交流、讨论由生活经验形成概念。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发现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到发展和张扬,学生由此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但是课后自己细细品味,我思考“我本节课对学生的起点定在什么位置?”“热闹的课中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我的角色是什么?”我在课后反思一栏写下了“热闹的课堂,空洞的教学,经不起细细的推敲和品味”的自评。

第二次教学片断:

1、学生欣赏教师收集的各式钟表。

2、师:漂亮吗?你们想不想试试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钟表?生:想。

3、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模型钟面。

4、制作好后,在钟面上拨出一个自己已经认识的时刻。

5、展示:

师:同学们制作的钟表真漂亮。(师逐一出示学生制

作的钟面学生欣赏)

生1:老师,5号钟面的两根针做成一样长的了,这是错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为什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生交流发言)

生2:我发现3号钟面上的数字写的不好? 师:哪里不好?你认为应该怎样写? 生3:每个数之间要隔得一样远。师:你最喜欢哪一个钟面?

生4:我最喜欢9号钟面,它的数字写得特别端正清楚,也很整齐。

师:很整齐?谁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吗?

生5:他是说一个数和下一个数隔开的位置都是一样长的。

生6:我喜欢7号钟面,他钟面里的两根针做的很标准,一根长,一根短。

师:长针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短针呢? 生:….生7:我喜欢4号钟面,他拨的时间是七点整。这个时间我最熟悉,因为我每天早上都是七点从家里出发来上学。

师:还有哪几号也是拨的几点整?你们是怎么认的?

…….第二次课后反思: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我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自动手制作钟表,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清楚地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真正参与活动的乐趣,学生们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拨出时刻,面对自己的作品,自主展开质疑、辨析,在一轮又一轮的找错、解析中学生们的思维在一点点的提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的记忆效果最好。“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做过了,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体验了失败的滋味,但我想,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两次教学后的感触:

一、比较前后两次教学,第二次的教学着重于“做中学”,尽管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美丽的错误才使后面教学交流的层次明显高于前一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替进行,探究的空间大,学生的参与面广。充分体现了“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尝试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也正是通过这些“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而部分一年级学生及其家长认为:“一年级数学学习内容太简单,生活中已接触了,不学也没关系”,这种思想使得好多学生对学习内容没兴趣,学习态度不积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你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适合你的学生?

三、两次课让我深深地领悟到: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因为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的启迪。我们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索。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错误”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并不是越错越精彩,而是有效用错才精彩。教师只有恰当处理随机生成的差错,彰显差错的宝贵价值,才能使学生在和谐的状态下得到发展.总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 种种错误,巧妙利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认识钟表反思 篇13

《认识钟表》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目标是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看整时。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有以下两方面的反思。

一、教案设计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

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先让学生听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听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生活的时间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写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

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课堂实践

教案设计虽然较全面,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很多不足。

1、学生动手实践还是不够。因为学校没有一人一份的学具,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没办法让学生每一个时间都拨一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间。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老师说得较多,让学生思考的太少。整堂课气氛比较好,但是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环节比较少,也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时针分针的走向,还有“一小时之后是几时”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固定化,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弱,还需强化。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

上一篇:生物老师对同学们的新年寄语下一篇:英语求职信中常见任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