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合同义务

2024-06-01

后合同义务(共9篇)

后合同义务 篇1

广义的合同责任应包括实际违约责任、预期违约责任、合同无效责任、缔约过错责任( 或称为先契约责任) 和后合同责任(或称为后契约责任)。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该法虽然没有相应规定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责任条款, 但规定义务就意味着责任, 后合同义务的不履行, 就必然发生后合同责任。

一、后合同义务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后合同义务的概念

后合同义务属于合同附随义务的一种。按照传统的合同法理论,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之后, 合同即告消灭, 当事人之间不再存在任何关系。但是, 按照现代合同法的观念,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之后, 因为过去合同关系的存在和原合同履行中的特点, 当事人之间并不因此就毫无关系。由于原合同中的某些义务具有延续性, 仍将合同终止后的当事人连接在一起, 当事人之间仍负有为或不为的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顾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滥用权利, 就

可能对另一方造成损害。[1]依照诚实信用原则, 只有将附随义务履行完毕, 债权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才能免受侵害, 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才真正消灭。这就是合同后契约阶段的附随义务, 称为后合同义务, 又称后契约义务[2]。

(二)后合同义务的理论基础

后合同义务的理论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 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重现。根据传统合同法理论, 无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无合同义务, 合同关系终止也就导致合同义务的终止。即“无合同,即无义务;无义务,即无责任”。随着民法上作为“帝王条款”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地位的确立, 导致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也从契约履行领域扩展到契约成立前的领域, 乃至契约终止后的领域, 从而使得前契约义务和后契约义务在立法上得以确立。后契约义务和前契约义务一样, 一般情况下不是基于契约的约定而是基于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产生的, 故它通常不是合同上的义务, 而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

二、后合同义务的类型

(一)通知义务

它指当事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当将合同终止的有关事宜告诉对方当事人。比如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 当条件成就时, 一方主张解除合同, 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而致合同不能履行, 需要解除合同时, 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当事人主张抵销的, 应当通知对方。

(二)协作义务

是指当事人有帮助、配合对方当事人处理合同终了善后事宜的义务。比如非继续性合同解除后, 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溯及既往地消失, 需要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 当事人应协助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合伙合同终止后, 当事人间相互协商合伙财产的分割;销售商应对买受人介绍所销售物的使用、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三)保密义务

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终止后, 对于了解到的对方当事人的秘密, 不准向外泄露。比如雇佣合同终止后, 受雇人应当对雇主的商业秘密等情况负保密义务;技术许可合同终止后, 被许可方不得泄露技术秘密;保密义务还包括当事人自己在合同终止后不得使用该技术秘密。

(四)不得同业竞争义务

竞业禁止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或者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其所任职的企业同类的营业。这种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于《公司法》之中。如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其所任职的公司同类的营业。”作为后合同义务的主要内容的竞业禁止, 它也是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 因而它是基于雇主对雇员绝对信任的要求, 也是基于雇主对自身利益高度保护的要求, 是一种对推定损害事先防范的制度。

(五)照顾义务

即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为对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为其创造必要条件的义务。如技术转让合同终止后转让方应为受让方提供技术指导及很好利用该项技术的有利条件,使受让方尽快地全面掌握该项技术而获得相应利益。

此外,还有保护义务以及我国《合同法》第412条、第413条规定的处理善后事务的义务等。[2]

三、后合同责任

(一)后合同责任的含义

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后契约阶段的附随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的补偿损失的责任。这就是后合同责任,也叫后契约责任[3]。后合同义务不履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 是产生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因之一。例如当事人将标的物送到指定的交付地点, 但是没有及时通知对方接收, 对方当事人不知道债务人已经交付,致使合同的标的物受损, 这种损失就应当由没有履行附随的通知义务的债务人承担[4]。

(二)后合同责任的构成

按照合同责任构成的共同要件, 结合后合同责任的特点, 后合同责任由损害事实、违反义务的行为、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要件构成。

第一, 损害事实。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 首先必须具备损害事实的要件, 只有违背后合同义务的行为造成对方当事人的损害事实, 才能构成损害赔偿责任。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损害

事实, 应当是财产的损害事实, 包括财产的现实减少和财产利益的丧失。

第二,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后合同义务是法定的义务, 这是《合同法》第92条规定的内容。当然, 附随义务也可以约定, 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约定在合同履行终结后, 双方当事人还要履行某种附随义务。这种约定的附随义务, 也是后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不履行, 就是对上述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当事人没有履行, 或者不适当履行; 法定的通知、协助、保密义务没有履行或者没有适当履行。这些都是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

第三, 因果关系。在后合同责任中,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只有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是造成损害事实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反该后合同义务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时, 才能构成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

第四, 主观过错。构成后契约损害赔偿责任, 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主观过错的确定上, 应当实行过错推定。没有过错就没有赔偿责任;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对于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的, 则推定有过错, 就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后合同责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它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区别。首先,从时间上看,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前契约阶段,而后合同责任产生于后契约阶段。(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05页) 其次,赔偿的损失不一样,缔约过失责任赔偿

的是信赖利益损失,是一种信赖利益的赔偿问题;而后合同责任是合同终止之后当事人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的责任,并非信赖利益的赔偿,而应是一种损害赔偿责任。

(二)它与违约责任的区别。首先,二者产生的时间不一致,前者是在合同效力终止之后,在不存在有效合同关系的情况下发生的;后者则是产生于合同有效期间,以生效的合同为前提。其次,二者产生的基础不一样,当事人承担后合同责任是对后合同义务的违反,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则是对合同给付义务的违反。第三,二者的责任形式也有很大不同,违约责任形式有多种,并且当事人可以约定责任形式和损失赔偿数额或损失计算方法,而后合同责任不存在当事人约定,其责任形式主要指赔偿损失。故此,也不应将两种责任等同。

(三)它与侵权责任的区别。虽然后合同责任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责任,似乎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相同,但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也很明显。首先,后合同责任产生在具有信任关系的特定当事人之间,双方当事人基于刚刚终止的合同,相互间仍存在某种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后合同责任存在的前提;而侵权责任人之间不须有信任关系,侵权责任不以债权人与债务人有信任关系为要件,且大多数也不存在信任关系。其次,后合同责任要求当事人之间对对方的照顾、保护等注意义务比侵权责任人之间的注意义务要强得多,后合同责任人之间相互尽注意义务的程度要求高,它要求做到一个善良人应有的注意,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注意义务;而侵

权责任人之间注意程度要求低,不需要有特别的注意义务,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注意义务。再次,它们的责任形式不同,后合同责任主要是损害赔偿,还可以是继续履行,义务人不履行后合同义务时,可强制义务人履行;侵权责任形式有多种,但不存在继续履行的责任形式。所以,后合同责任也不是侵权责任。

五、后合同责任的独立性质

(一)后合同责任是不同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5]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都难以周全地涵盖合同终了时的过失,难以给受害人以公平合理的救济,而缔约过失责任亦不能解决该问题。因此,应当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建立起后合同责任制度来对合同终了阶段的关系予以规制。现代立法和司法实践应该顺应实践的需要而建立起这一法律制度。后合同责任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它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其他债务不履行责任共同构成民事责任体系。

(二)由于后合同责任的成立,便在责任者与权利者之间形成一种债的关系。因此,后合同责任也是一种独立的发生债的根据。它是一种法律直接规定的债,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合同、缔约过失共同构成债的体系。后合同过失请求权也是一项独立的债的请求权,受害人可以直接依据后合同过失请求有过失的一方承担责任。

六、后合同责任的方式

凡符合后合同责任构成要件的, 就应当承担后合同责任。后合同

责任的方式, 与一般的损害赔偿责任基本相同, 主要的是损害赔偿, 其次是继续履行。

(一)损害赔偿。后契约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赔偿内容, 就是财产损害赔偿。凡是造成财产损害的实际损失, 都应当予以赔偿。

(二)继续履行。在约定的后契约义务不履行时, 还可适用继续履行的责任方式。对于约定的后契约附随义务, 当事人没有履行的, 如约定保修、退还等后契约附随义务不履行的,可以责令义务人继续履行。

总之,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后合同义务, 当事人仍然必须切实履行。如果当事人没有履行, 或者不适当履行,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害的, 应当承担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王菊英.试论后合同义务[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3).

[3]杨立新.中国合同责任研究(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4]李本厚.后合同义务浅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

[5]邹大有,段先义.合同责任制度创新探究[j].探索,(6).

后合同义务 篇2

所谓给付义务, 是指合同当事人应当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的义务。依据其在合同关系中重要性的不同, 可将给付义务划分为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

(一) 后合同义务与主给付义务的比较分析

所谓主给付义务, 是指合同关系中所固有、必备、并用以决定合同类型的基本义务。后合同义务与主给付义务的区别表现在:

1、从存续时间上看, 主给付义务是合同效力的体现, 它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 终止前这一阶段, 以合同效力的存在和持续为前提;而后合同义务不以原合同关系的存在为条件, 它发生在合同权利义务相对终止以后, 是合同效力消灭后, 一方当事人应负有的诚信义务。

2、从产生基础上看, 主给付义务主要来源于当事人的约定, 其内容取决于当事人的自由协商, 当事人也可协商变更给付义务的内容;而后合同义务则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产生, 其内容往往由法律直接确定, 或由法律对某一交易习惯给予认可, 它是法定义务。

3、从目的上看, 主给付义务的目的在于实现当事人的利益, 满足合同权利人的权利要求;而后合同义务旨在协助处理善后终了事务, 维护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此外, 两种义务履行后, 当事人所期待的经济目的也有不同。

(二) 后合同义务与从给付义务的比较分析

所谓从给付义务, 是指辅助主给付义务, 确保债权人利益能够获得最大满足的义务。后合同义务与从给付义务的区别在于:

1、从划分标准上看, 从给付义务是相对于主给付义务而言的, 这是以义务主从关系的不同所做的分类;后合同义务则是相对于先合同义务而言, 这是以义务功能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2、从产生基础上看, “从给付义务可基于法律规定, 当事人约定和合同解释、习惯以及诚信原则产生”[1];而后合同义务则是基于诚信原则和交易习惯产生, 是法定义务。

二、后合同义务与先合同义务的比较分析

所谓先合同义务, 是指法律规定的, 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照顾、保护、忠实等义务。违反先合同义务将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两义务的区别在于:

(一) 从产生时间上看, 先合同义务产生自要约生效时起至合同生效时止的缔约过程;而后合同义务则产生自合同权利义务相对终止后的阶段。

(二) 从义务履行的终点上看, 先合同义务有明确的履行终点, 即合同生效之时, 进入合同生效期将履行合同的给付义务;而后合同义务没有明确的履行终止点, 它将视维护合同利益效果的需要而定。

三、后合同义务与狭义附随义务的比较分析

如前所述, 所谓狭义附随义务, 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为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或辅助给付义务的履行而产生的义务。在后合同义务与狭义附随义务的关系问题上, 诚信原则再次成为了两者共同的衍生基础, 自然也随之推导出了一系列的共性, 如两者都有保护相对方人身财产利益的功能等, 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一) 从产生时间上看, 狭义附随义务产生于合同关系存续期间, 即合同生效后至合同关系终结之前;而后合同义务产生于合同履行完毕、合同关系相对终止以后。

(二) 从功能上看, 狭义附随义务除具有保护相对方人身、财产利益外, 还具有辅助实现债权人之给付利益的功能;而后合同义务于通常情况下仅具有保护相对方人身、财产利益的功能。

四、后合同义务与不真正义务的比较分析

不真正义务又称间接义务或减损义务, 是指对方违约后, 当事人一方应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 非违约方的这一义务即为不真正合同义务。合同当事人对自己的权益不仅有维护的权利, 还有不损害之义务, 如果因为自己的故意或过失而导致损失的发生或扩大, 虽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也当自忍其害, 承受减免、抵消损害赔偿权利的不利益。

后合同义务与不真正义务均派生于诚实信用原则, 但两者存在根本差异:不真正义务是一种无责任的“软义务”, 而后合同义务则是真正的合同义务, 违反了它, 要向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综上, 后合同义务是一个区别于给付义务、先合同义务、狭义附随义务及不真正义务的独立义务形态, 其在存续时间、产生基础、存在目的及内容的确定性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 是合同法义务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合同义务得以扩张, 并由此形成了以给付义务为核心的义务群。本部分正是从合同法上义务群的宏观角度出发, 从产生时间、存在基础、履行抗辩权、救济方式等方面对后合同义务与其他义务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 以求准确把握后合同义务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后合同义务,给付义务,先合同义务,狭义附随义务

参考文献

[1]王泽鉴:《债法原理》 (第一册)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后合同义务 篇3

您好!我的弟弟和弟媳从老家来到本市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一家5口的生活比较清苦。我父母心疼弟弟,也苦于平时没人专门照顾年迈的自己,就和弟弟弟媳达成协议,把父母名下的房子赠与弟弟一家,而父母的养老送终由他们一家负责。签订协议后我父母就把房子过户给了弟弟和弟媳,我对此也没有意见。可是不承想,弟弟和弟媳照顾了父母两年后,弟弟在一次事故中死亡。如今,弟媳想要改嫁,她想带走这处房子,并且也不愿意承担二位老人养老送终的义务。我父母知道弟媳再婚是在所难免,可是当初房子过户到弟弟弟媳名下的时候,是要求他们夫妻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的,现在房子已经给了,可是弟媳却不愿意履行义务,我们能否主张撤销赠与合同,要回房子呢?

临沂张纯芳

张纯芳:

您好!您父母与儿子儿媳签订的协议属于附义务的赠与协议。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可以附义务。赠与附义务的,受赠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老人将房子产权过户到他们名下,视为对儿子和儿媳两个人的赠与。儿子和儿媳作为受赠人应该按照协议的约定,承担老人的赡养义务。虽然您弟弟已经去世了,但是您弟媳也不能因此拒绝履行合同义务。您可以让父母把这个道理告诉您的弟媳,如果她还是执意不愿意履行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您父母可以撤销赠与合同,要求您弟媳返还房产。

好友仗义借款如今反目是否可以讨要利息

律师:

您好!我和好友小赵是从小的邻居,关系一直很好。前几年,我结婚时非常缺钱,小赵非常义气地借给我5万元钱。我当时主动给他写了借条,但是没有约定什么时候还款,更没有约定给利息。现在,我和小赵因为一些误会把关系搞僵了,我的解释他也听不进去,还要求我立即偿还欠他的钱并支付利息。虽然,我现在也比较困难,但是欠的钱我还是打算立即偿还的。我想请问,按照法律规定我是否需要向小赵支付借款利息呢?

济南杨明

杨明

您好!对于您的情况,我国《合同法》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您与小赵的借款并没有约定支付利息,所以您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但是,当小赵向您要求还款并给出合理的期限后,如果您不能如期还钱,那么拖欠的这段时间是需要向小赵支付利息的。所以,您应该尽快完成还款,避免加深朋友之间的误会,还要支付借款利息。

(案例由山东李晓明律师事务所刘洪涛律师提供)

施工合同权利义务 篇4

转让协议书

甲方(转让方):四川华城建筑有限公司。

乙方(受让方):乐山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甲方与乐山迈士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于年月日签订了《迈士通能源技术(西部)基地一期一阶段道路管网施工合同》,为使上述施工合同权利义务依法转让,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签订本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与乐山迈士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于年月日签订的《迈士通能源技术(西部)基地一期一阶段道路管网施工合同》全部合同权利、义务转让给乙方。

二、乙方同意承爱《迈士通能源技术(本部)基地一期一阶段道路管网施工合同》中甲方的全部合同权利、义务。

三、本协议签订后,《迈士通能源技术(西部)基地一期一阶段道路管网施工合同》的履行与甲方无任何关联,由乙方与乐山迈士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直接行行衔接。

四、本协议双方签章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乙方:

租赁合同权利义务转让协议 篇5

身份证:

乙方(受让方):

身份证:

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现将位于_______托管班经营权转让给乙方。

其中包括:部分物品(见清单)、现有托管班经营权及房屋装饰部分费用(房屋及除清单外其他产权归房东所有)。

二、乙方付给甲方转让费人民币15000元整(壹万伍仟元整)。

三、合同签订后乙方一次性付给甲方转让费,甲方给乙方开收据。

四、转让时间:自______年___月___日起,托管班归乙方经营,以前所有债务债权、水电费用归甲方承担。

五、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乙方:

合同纠纷中卖方的义务 篇6

《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出卖人应当履行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的单证,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本条规定的是出卖人的义务,买卖合同的买受人的目的就是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所以交付标的物的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是出卖人最基本的义务。

交付是指标的物占有的转移。民法理论将标的物的交付分为现实的交付和拟制的交付两种。现实的交付即指出卖人将标的物的占有直接转移于买受人,使标的物处于 买受人的实际控制之下。拟制的交付是指出卖人将提取标的物的权利交付给买受人,以替代现实的交付,如仓单、提单等。交付必须是依出卖人的意思而作出的,如 未经出卖人的同意,买受人自行将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单证从出卖人处取走,则不构成交付,而是非法侵占的行为。

普通动产,一经交付,标的物的所有权即宣告转移;特殊动产,如车辆、船舶、航空器等,交付后非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不动产,交付不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须经登记买受人才能取得所有权。

典型案例:

A金属材料公司与B物资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上诉案(2009)渝五中法民终字第1263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重庆A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

上诉人重庆A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被上诉人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法院于2008年12月8日作出(2008)渡法民初字第l729号民事判决。宣判后,A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一审法院审理查明:2008年4月28日,B公司与A公司签订《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购货合同》,约定B公司向A公司购买40Cr、Ф75首钢钢材60 吨,含税单价6280元/吨,交货时间为2008年6月10日前,交货地点及方式:重庆梨树湾站,结算方式:银行承兑汇票。

另查明,2008年4月23日,B公司与重庆钢铁集团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钢管公司)签订《工业品买卖合同》,约定钢管公司向B公司购买 40Cr、Ф75首钢钢材60吨,含税单价6430/吨,交货时间为2008年5月15日前,后变更为2008年6月25日前交货。2008年5月4日,钢管公司通过银行承兑方式支付给B公司货款387000元,B公司收取后即将该387000元转汇给A公司。2008年6月23日,B公司以7120元/ 吨的含税价格向重庆启动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启动公司)购买40 Cr、Ф75钢材31.366吨发给钢管公司。

B公司的起诉请求:判令解除与A公司签订的《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购货合同》;由A公司返还B公司货款本金387000元,支付自2008年5月4日至 此款付清时止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每日万分之二点一计算的资金占用利息,并赔偿经济损失26347.44元,并由A公司负担本案的诉讼费、保全费。

A公司答辩称,B公司违反合同第三条约定,未到沙坪坝区梨树湾A公司处提货,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B公司又将提货时间变更为2008年7月25日,后再次违约,拒绝提货,A公司有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无违约行为,更无根本违约行为,请求驳回B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认为,B公司与A公司订立的买卖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约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因双方对交货方式约定不明确,但B公司自认按当时的买方市 场,是其自行提货,但同时认为,A公司负有通知B公司提货的义务,而A公司始终没有通知提货,B公司多次到A公司提货均未果。因B公司的陈述符合市场交易习惯,其未得到A公司货物的事实已经证明了A公司未交付货物,A公司若主张是B公司未来提货,应当承担证明A公司于货到后通知了B公司,B公司未来提货的 举证责任。现A公司未举证证明,应视为其未履行交付标的物或交付提取标的物的单证的义务,构成违约。A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行为是其于收到货款后应当履行 的合同附属义务,不能改变其未履行合同主义务构成违约的事实,B公司领取增值税发票的行为也不能视为其继续接受对方履行合同主义务的意愿。B公司与A公司 签订买卖合同的目的是为了转卖他人,从中赚取差价,现因A公司迟延交货,致B公司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高价购买钢材,以履行其与他人签订的买卖合同义务。因 此,A公司的违约行为致B公司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具有解除合同的法定事由,B公司因此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应由A公司赔偿。B公司的诉讼请求合法,予以支持。依照《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五)项、第一百三十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九十四条第(四)项、第九十七条、第一百一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判决:

一、解除原告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 与被告重庆A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签订的《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购货合同》;

二、被告重庆A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返还原告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货 款387000元及自2008年5月4日起至此款付清时止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资金占用利息;

三、被告重庆A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 十日内赔偿原告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经济损失26347.44元。本案受理费3858.50元、保全费2670元,共计6528.50元,由被告重庆A金属 材料有限公司负担。

一审判决宣判后,A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驳回B公司的诉讼请求,诉讼费用由B公司负担。主要事实和理由:

1、合同已约定提货 时间和地点,A公司没有再次通知提货的义务。一审中B公司在自认没有去提货的情况下,又多次自相矛盾地多次提出提货未果,一审判决以A公司未能证明B公司 没有去提货为由判决A公司违约,违背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B公司没有去提货的事实证明其违约,而非A公司违约。

2、钢材是通用商品,B公司向钢管公司出 售钢材不是其向A公司购买钢材的唯一目的,一审错误理解合同目的,B公司无权解除合同。

3、A公司货源充足,有能力履行供货义务,钢材未交付是B公司未提 货造成。

4、B公司在合同履行期后于2008年7月25日领取增值税发票的行为应视为其愿意继续履行合同。

5、B公司的经济损失与A公司无关,因为其与钢 管公司签订的合同不是本案合同的附件,钢管公司也不是B公司的唯一客户,B公司向启动公司购买钢材的数量也与其售予钢管公司的数量不同。请求二审改判,驳 回B公司的诉讼请求。

被上诉人B公司答辩称:

1、B公司自认货物自提是指A公司无须送货,这不能免除A公司的交货和通知提货的义务。

2、B公司不是钢材的实际使用人,其与 A公司签订的合同是为了履行与钢管公司签订的合同,因此具有强烈的时限性,且合同目的已不能实现。

3、B公司向启动公司购买的钢材价格明显高于与A公司签 订的合同价格,如A公司能供货,B公司就没必要向启动公司购买。

4、收取增值税发票的行为不是B公司同意继续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请求二审维持原判。

二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与一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A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重庆B物资有限公司购货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内容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双方当事人均应按约履行。对于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本院评析如下:

第一,关于A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的问题。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在买卖合同关系中,卖方有义务向买方交付货物或提货的单证,随之货物所有权转移。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交货方式约定不明,根据B公司的自认以及市场交易习惯,B公司应当自行提货。因B公司在交货期限到来之前已付清全部货款,而A公司未及时交货,也没有交付提货单等提货凭据,因此即便B公司在交货期限内自行前往提货,也因其无提货凭据而提货不能。故在货物以及提货凭据均未交付的情况下,A公司主张其已完成合同义务,应当就其已 通知B公司提货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A公司不能证明该事实,依法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关于A公司上诉提出B公司在一审中自认未前往提货的事实,经 审查,B公司在一审中陈述“多次前往提货未果,且因交货地点不明确、未接到提货通知,实际上无法提货”,没有自认“未前往提货”,A公司以B公司的“自 认”为由,认为是B公司违约而不是A公司违约的上诉理由没有依据,不能成立。此外,B公司已按约付清全部货款,A公司有义务依法为其开具增值税发票,B公 司此后领取发票的行为,不能证明其同意继续履行合同。至于已经开具、领取的增值税发票涉及的法律关系不在本案的审理范围之内。

第二,关于B公司损失的问题。B公司和钢管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之后与A公司签订买卖合同,约定交易的标的物品名、规格相同,前者约定交易的标的物数量 在后者约定的数量范围内,而后者约定的交货时间又在前者之后,如A公司按约交货,则B公司完全可以将购得的货物交与钢管公司。B公司此后与钢管公司协商变 更交货时间,将交货时间延后至A公司的交货期限之后,又向启动公司高价购买钢材向交付给钢管公司的事实,证明A公司应未按约交货给B公司造成了损失,应当 对B公司的差价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关于合同是否应当解除及相应的责任问题。根据B公司先后与钢管公司、A公司签订合同,两份合同在标的物的品名、规格、生产厂家等方面约定一致,而前一合同约定的交货时间在后一份合同约定的交货时间之后。根据前一合同此后对交货时间进行变更延迟、B公司收取钢管公司支付的货款全额转汇给A公司的事 实判断,B公司与A公司签订合同购买钢材的目的应当为履行其与钢管公司签订的合同,现因A公司未在合同期内向供货,B公司已向启动公司购买钢材向钢管公司 交货,其与A公司签订的合同目的已不能实现,无继续履行之必要,B公司请求解除合同的理由成立,应予支持。合同解除后,A公司依法应当返还已收取的货款,并应当就其违约行为给B公司造成的资金占用利息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A公司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B公司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B公司有权请求解除合同。A公司除应当返还已经收取的货款之外,还应当就其违 约行为给B公司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A公司的上诉理由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一审认定事实清楚,判决正确,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 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7717元,由上诉人重庆A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负担。

小议合同中附随义务的类型 篇7

一、附随义务的概念和特点

1. 附随义务的概念。

附随义务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 当事人之间亦无明确约定的情况下, 为了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并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依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承担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这表明附随义务以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为前提, 以诚实信用原则为依据, 其目的在于确保合同目的的实现, 并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其内容也并非自合同关系之始就已确定, 而是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 随着合同关系的进展逐步得以确立的。

2. 附随义务的特点。

附随义务具有以下特征: (1) 附随义务具有从属性。由于附随义务的存在价值主要是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实现, 所以, 在合同关系中附随义务居于从属地位。 (2) 附随义务具有不确定性。一般而言, 合同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两种, 而且这些义务在合同成立之初就已经被确定。但是, 附随义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它并非自始确定, 而是随着合同关系的进行, 视具体情况要求当事人遵守一定的义务, 以维护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3) 附随义务具有法定性。合同法属于私法范畴, 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 可以自主决定合同内容,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具有任意性;而附随义务则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 即使当事人双方在订立合同时没有约定, 也不影响该种义务的存在, 而且, 此类义务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也无权废止。

二、附随义务的种类及适用

我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从这一条可以看出, 附随义务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通知、协助与保密义务。下面主要对这三种义务进行分析:

1. 通知义务。

通知义务又称告知义务, 它是指债务人负有对有关债权人利益的事项的通告使其知晓的义务。合同的履行及合同目的的实现, 需要当事人通力配合, 需要双方互通信息。如果依据诚信原则, 当事人应当主动地通知对方, 此时便可认为有通知义务存在。合同法中关于通知义务有很多明确的规定。

从中可以看出, 通知在合同中的重要性, 在很多时侯决定了风险的转移及责任的承担。例如, 原告何某与被告陆某达成运输协议, 约定由原告为被告运输机器。经过公司附近一座小桥时, 陆某未如实告知何某桥的承受能力。原告驾车过桥时, 桥板断裂, 车子跌入河中, 原告受伤。法院审理认为, 合同履行过程中, 被告疏于履行告知、保护等附随义务, 致使原告坠河受伤, 原告有权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

2. 协助义务。

合同的订立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信任对方的履约能力及资信, 协助义务要求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承担协力义务;在履约中, 当事人应当顾及另一方及其标的物的状况, 最大限度地运用其能力和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实现对方的正当愿望, 以利于合同的适当履行。北京市怀柔法院曾审理终结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杨某于1996年初与被告李某签订房屋买卖协议, 约定李某将其住房卖予原告, 房款于1996年7月付清, 房屋产权归原告所有, 房屋过户费用由原告负担。协议签订后, 原告付清了房款, 被告将该房的房产证交给了原告, 但并未到房管部门办理过户手续。2005年8月, 原告找到被告, 要求其协助办理产权过户手续, 被告以房产增值为由, 要求原告补钱, 否则不协助其办理过户。法院认为, 原被告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 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原告给付了全部房款并实际居住多年, 其要求被告协助办理过户手续的诉讼请求应当支持。

3. 保密义务。

保密义务是指当事人一方对于知晓的对方的商业秘密或要求保密的信息、事项不得对第三人泄露。《合同法》第43条对此做了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无论合同是否成立, 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例如:受雇人在雇佣合同终止后, 应当对雇佣人的商业秘密等情况负有保密义务;承揽人应当按照定作人的要求保守秘密, 未经定作人许可, 不得留存复制品或者技术资料。保密义务在技术合同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保密义务是一种消极义务, 只要义务人消极的不作为, 而不要求义务人积极的作为。因此保密义务的履行通常不会给义务人带来额外的负担。当然, 合同的附随义务不仅包括以上三种, 依据诚实信用原则, 还包括诸如减损 (即防止损失扩大) 、保护、注意、禁止同业竞争的义务等。在界定合同的附随义务时, 要从合同的目的出发, 而不能将附随义务的内容任意扩大。例如张某乘机动三轮车到某卫生院为其妻子看病, 张某将车辆停放在卫生院指定的停车区内。当晚20时许, 张某的车辆被盗。

张某认为双方形成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卫生院的合同义务是向原告提供诊疗技术服务。作为合同的附随义务, 被告在履行合同中未尽注意、保护义务。故原告车辆被盗, 被告应负赔偿义务, 后张某起诉至法院, 要求卫生院赔偿被盗机动三轮车的损失。

针对该案, 笔者认为, 合同产生的目的旨在使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但脱离合同目的的利益不应属于当事人的诉求。医院是以实现治病救人的利益为目的, 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的主义务及附随义务, 均以能保证给患者提供符合法律、合同约定及行业规定的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为核心, 至于张某财务的保管, 它与合同所要实现的目的不具有相容性。被告只要在医疗服务方面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 即实现了合同的目的, 至于其交通工具安全问题, 不属于被告责任范围, 笔者认为, 本案中的卫生院对车辆被盗不应负责任。

因此我们在合同的履行中要遵循诚信的原则, 从合同的目的出发准确把握合同的附随义务, 为合同的顺利履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

论合同法上的附随义务 篇8

附随义务的发展历程

附随义务的萌芽表现为善意、诚实的补充义务。在公元2世纪也就是罗马共和后期的罗马法中出现了善意、诚实的补充义务。在罗马法中,诚信是诉讼制度变迁的产物,为了保护市民与异邦人的贸易关系,大法官们会在程序进行中对当事人的案情按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正义精神进行适当酌量的判决。审判员施加的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就为合同法上附随义务的思想萌芽。因此,在古罗马法所规定的诉讼中,违反诚信的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善意、诚实的补充义务。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及第1135条的条文明文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对罗马法实践中产生的善意诚实义务进行了确认。然而,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契约自由被誉为私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曾一度被极力推崇,附随义务虽然被规定于民法典中,在司法实践中却不能得到广泛的适用。但无论如何,法国民法典以成文法的形式将明文规定,无疑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合同法领域理论的发展。

1896年《德国民法典》继承了《法国民法典》的诚实信用原则,将善意和诚实原则明文规定于法典中,再强化了其合同法上重要性。并在司法实践中,对其条文进行解释,逐渐勾勒出了附随义务的框架概念,将其适用于审判案例中。至到20世纪中期,德国法院在其判决书中写道,合同书中所涉债务除约定的主从给付外,还包括因违反通知、协助、保管等应尽义务而给合同方相对人造成侵害的法定之债。2002年,修改的德国债法在其第280条,以成文法的形式将附随义务规定于合同法中,附随义务从德国产生后,被广泛移植至其它的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合同法中附随义务的具体形态

在合同法的司法实践中,在合同法的实践中,附随义务是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的先契约义务,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具体判断,我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二款就通常情形例举有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通知义务

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及合同目的的顺利实现,需要当事人之间互通信息,告知对方相关的信息,这就是附随义务中的通知义务。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当主动地通知对方,此时便被认为存在附随义务中的通知义务。

至于合同中债务人方的通知义务,我国《合同法》有很多相关规定。例如分则中的第一百零二条、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二百三十条等,我国合同法中很多条款明确规定了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的通知义务,可见附随义务并不仅发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结束后也都有可能产生附随义务。

协助义务

在合同关系中,主合同义务或从合同义务的履行需要当事人尽到一定的协助义务,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合同的履行,这就是附随义务中的协助义务。例如我国《合同法》分则承租合同第二百四十条、承揽合同第二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如果出卖人和定作人不能履行的,承租人和承揽人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其中了涉及出卖人和定作人协助义务。

保密义务

保密义务是指不管合同是否缔结成功,缔约各方均负有不得泄露或擅自使用在合同缔结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商业或技术秘密。(如合同法第43条规定)

其他附随义务类型

除了通知、协助、保密这三项附随义务之外,在合同法的实践中还存在其他附随义务,具体如告知义务、说明义务、保护义务、注意义务等等。附随义务的保护义务,不同于给付义务,就性质而言,相当于《侵权责任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违反附随义务产生的民事责任

附随义务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法定义务,故对于违反合同附随义务必定具有可归责性,即使是当事人无过错原因而引起的义务也不能免责,应当视为对合同风险的负担。笔者认为,合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性质也就不同。

第一、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

先合同义务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之间的互相保护、通知、保密、协作及诈欺禁止等义务。需要强调的是,缔约过失责任适用的是在订立合同阶段,但是某些情况下合同成立后并不必然生效,因此合同成立至生效前的这一阶段,违反合同义务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归结为先合同责任,即应承担的先合同责任,不仅指合同成立之前,而且包括合同成立后至生效前阶段违反应尽的附随义务,而给合同他方的依赖利益带来的损失。

第二、违反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引起的民事责任。

违反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构成合同的不适当履行。也就是说,虽然债务人履行了合同义务,但其履行有瑕疵致使合同给付本身价值减少或丧失,或者瑕疵履行导致合同以外的财产及人身利益受到损害,又称为“加害给付”。在此种情况之下,债权人可以义务的不适当履行而向债权人请求损害赔偿。违反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附随义务产生的责任,因债务人的瑕疵履行而产生,是一种过错责任,债权人可向债务人主张赔偿损失,一般情况下,债权人不得解除合同,只能就所受的实际损害向债务人请求损害赔偿,但是如果因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三、违反后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

后合同义务是在债之发展过程中,依其情形,除直接面向给付结果的给付义务外,实现给付结果后为了保持此一结果应认有的合同终了后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违反后合同义务可以参照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即主要包括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损害事实、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与造成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至于后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可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关于后合同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实际履行及停止侵害等等,而赔偿损失的范围主要是财产上的损害,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合同法上附随义务的立法完善

我国现行合同法中的附随义务

在《合同法》中,对附随义务的规范总计不过四十余条,且合同法规定的附随义务一般仅仅是指依据合同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而产生的,譬如通知、协助、保密、保护等义务,此类义务从属于合同约定的义务。附随义务归根结底,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其义务的内容并不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是基于法律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量而规定的法定义務。因附随义务的规定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某个具体的合同法律关系中,分辨附随义务的完全履行和不适当履行,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这里就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因此将违反附随义务承担的责任笼统归为违约责任显然不适合的。

对于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我国合同法并无明文的规定,而是笼统地将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归结为违约责任。

我国合同法上附随义务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相关立法对合同法中附随义务的具体内容、效力责任形式、归责原则等缺乏详尽的规范。在司法实践中对附随义务的认定也各不相同,附随义务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的附随义务制度。

其一、进一步明确附随义务的各种形态。立法应当在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具体详尽的规定。其二、提高附随义务的法律效力。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有必要提高对附随义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附随义务的法律效力。其三、明确违反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责任形式。我国合同法立法未对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责任、归责原则,没有针对附随义务做出专门的明确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责任承担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在立法上对违反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及责任形式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

笔者认为,在合同法不同的发展阶段,附随义务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方式应有所不同,要区别对待。要划分为合同生效前、合同中、合同终止后这三个阶段,依据各个阶段的合同状态来分析确定违反附随义务的具体归责原则及责任形式,从立法上对哪个阶段适用过错责任、那个阶段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公平责任原则予以明确。

综上所述,附随义务在各国的理论及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合同的附随义务作为合同义务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同法上对附随义务的具体形态、归责方式、归责原则未作出详尽的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贸易的国际化趋势,我国合同法中有关附随义务的立法已经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因而要从立法上进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附随义务在合同法义务群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竞业限制义务及其合同条款的制定 篇9

唐青林

核心要旨:竞业限制是根据双方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限制并禁止员工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兼职于业务竞争单位,限制并禁止员工在离职后从事与本单位竞争的业务,包括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业务单位任职,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兼职或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目的在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单位未给予相应经济补偿的,职工不受竞业禁止义务的限制。竞业限制义务是一种约定义务,来源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约定,若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不存在竞业限制的约定,那么劳动者就不存在竞业限制的义务。

一、案件来源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1*)浦民一(民)初字第11579号民事判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沪一中民三(民)终字第1554号民事判决书;

二、基本案情

高某于201*年3月11日进入A公司工作。1月19日,高某与他人共同出资组建B公司,其中,高某出资比例占到99%。该公司于202月24日经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金山分局批准成立,高某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年10月22日,高某向A公司提出辞职。同日,高某签署了员工离职交接表。201*年2月16日,A公司向上海市浦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高某支付违约金329,904.50元。201*年3月9日,仲裁委员会裁决不予支持A公司申诉请求。A公司不服,于201*年3月28日诉来原审法院,要求判如所请。

此外,(1)双方所签聘用合同第九条9.1载明,“乙方(高某,下同)应遵守甲方(A公司,下同)的保密制度,并同意与甲方签署《保密协议》。《保密协议》一经签署,应作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十条载明,“本合同期限内,乙方不得从事任何与甲方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冲突的活动”,“利益相冲突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乙方自行投资、经营或帮助任何第三方投资、经营与甲方有相同或类似产品及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企业、机构”;第十六条载明,“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均应承担相应之一切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赔偿给对方造成的经济损失”;(2)保密协议载明,“乙方(高某,下同)在甲方(A公司,下同)任职期间可能接触到甲方及其关联公司、甲方的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第三方所有但甲方负有保密责任的商业秘密,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乙方同意在甲方任职期间以及离职以后保守上述商业秘密”;“乙方的竞业限制期限为自乙方离职日起三年内。竞业限制期内乙方不得就职于与甲方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企业或机构;也不得自行投资、经营或帮助任何第三方投资、经营与甲方有相同或类似产品及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企业、机构”;(3)员工离职交接表“当事人确认”栏载明,“……,并承诺遵守签署的竞业条款,在离职后不在与公司具有竞争性的其他任何公司担任任何职务,不经营或从事与公司具有竞争性质的公司或行业,也不利用公司的客户资源从事任何贸易牟利行为。如违反本承诺,本人将双倍赔偿在公司就职期间所得和离职后竞业期间内牟利所得。当事人签字:高建2010年10月22日”;(4)2010年11月4日,高某将B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案外人C,并辞去法定代表人职务。A公司表示C与高某之间存在亲属关系,高某对此予以否认;(5)双方均确认涉案分动箱系A公司主营业务;(6)仲裁庭审中,A公司有如下陈述,“被申请人(高某)确认在职期间已经成立上海B公司,申请人(A公司)知道被申请人开设上海B公司后,申请双方在交涉时,申请人领导认可,在被申请人离职后可以从事相关技术行业,但不允许动用申请人的客户资源”。在仲裁员让A公司进一步解释“申请人领导认可在被申请人离职后可以从事相关技术行业,但不允许动用申请人客户资源”的含义时,A公司表示上述语句的具体含义为“在被申请人不动用申请人客户的情况下,不追究被申请人的违约责任,此处的‘动用’指的是申请人通过了解到的信息确认的,而不是需要经过法院或仲裁庭确认的。反之,是要追究被申请人的违约责任的。”

原审法院庭审中,(1)A公司确认高某在职期间薪资所得为84,847.48元;(2)A公司表示高某的行为违反了其员工离职交接表中的承诺,A公司按照该承诺主张违约责任。高某的违约行为具体表现在高某离职后继续在B公司从事与A公司具有竞争的业务,动用A公司客户,向A公司客户山东H公司出售分动箱。

三、法院审理

原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本案中,高某主张其签署离职交接表时A公司存在胁迫行为,离职交接表为格式条款,应予撤销,但高某并未就上述主张提供证据证明,故确认高某所签署的离职交接表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虽然高某在离职交接表中承诺遵守签署的竞业条款,离职后不在与A公司具有竞争性的其他任何公司担任任何职务,不经营或从事与公司具有竞争性质的公司或行业,也不利用公司的客户资源从事任何贸易牟利行为。然庭审查明,A公司在仲裁庭审中自认其领导在得知高某开设B公司后即确认高某离职后可以从事相关行业,免除了高某的竞业限制义务,但高某仍旧负有不利用A公司客户资源从事任何贸易牟利义务,即高某负有保守、不利用A公司商业秘密的义务。然庭审查明,高某在职期间,A公司并未支付高某保密费。A公司主张高某存在离职后向其客户山东H公司销售分动箱的行为,然庭审查明,A公司提供的公证书中山东H公司并未明确高某通过B公司向其销售分动箱的具体时间,且B公司与山东H公司签署技术协议传真件的时间系在高某转让B公司股权、辞去法定代表人职务之后,故原审法院确认A公司提供的证据尚不足以证明高某存在离职后向山东H公司销售分动箱的行为。换言之,A公司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高某存在利用A公司客户资源从事贸易牟利行为,也未能举证证明高某至今还在B公司工作,故对A公司关于高某存在离职后继续在B公司从事与A公司具有竞争的业务、利用A公司客户资源从事贸易牟利的行为违反了高某在员工离职交接表中承诺的主张,不予采信。对A公司要求高某按照该员工离职交接表的承诺向A公司支付违约金315,188.50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原审法院作出如下判决:驳回A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一审案件受理费10元,减半计5元,免予收取。

二审法院认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本案中双方签署的离职交接表合法有效,A公司原可以在举证高某存在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前提下向高某主张违约金,但A公司确认曾免除高某部分竞业限制义务,其将法律规定的竞业限制义务进一步细化,实则加重了自身举证义务。法院对现有证据进行了核查,A公司的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明高某存在A公司所称的违约行为,故原审法院就此驳回A公司的请求,并无不妥。原审法院判决亦充分阐明了理由,法院予以认同,不再赘述。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四、律师点评

本案的关键点在于,被告高某是否存在违反了原、被告双方约定的竞业限制义务,是否应当向原告支付违约金?

根据我国法律的明确规定,竞业限制,是根据双方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限制并禁止员工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同时兼职于业务竞争单位,限制并禁止员工在离职后从事与本单位竞争的业务,包括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业务单位任职,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兼职或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职工在职、离职时以及离职后的竞业禁止期间,单位应当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单位未给予相应经济补偿的,职工不受竞业禁止义务的限制。竞业限制义务是一种约定义务,来源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的约定,若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不存在竞业限制的约定,那么劳动者就不存在竞业限制的义务。所以,既然竞业限制义务为约定义务,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约定,也可以在约定后协商选择放弃约定的权利义务。

结合本案进行分析,本案原、被告双方明确约定了被告的竞业限制义务,约定竞业限制期内被告不得就职于与原告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企业或机构;也不得自行投资、经营或帮助任何第三方投资、经营与原告方有相同或类似产品及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企业、机构。而被告高某在职期间即设立了与原告公司有竞争关系的B公司,离职后继续在B公司工作,违反与原告方约定的竞业限制义务,本应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在本案被告离开上海B公司后,经原被告双方协商认可,被告离职后可以从事相关技术行业,在被告不动用原告客户的情况下,不追究被告的违约责任。所以,原告追究被告违约责任的权利就被额外的附加了限制性条件,即只有在被告从事相关技术行业且动用了原告客户的情况下,原告才可以追究被告的违约责任。经过法院的审理查明,B公司与原告方公司客户山东H公司发生交易行为,()签署技术协议传真件的时间系在被告转让B公司股权、辞去法定代表人职务之后,原告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被告存在利用原告公司客户资源从事贸易牟利行为,所以,原告无权追究被告的违约责任。法院对本案的被告法律行为的定性准确,判决正确,应予支持。

五、唐青林律师对公司商业秘密保密体系建设的建议

本案原告公司的保密意识和保密体系的建立是比较完善的,还与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签订了竞业限制条款,明确了双方的违约责任。但还是出现了本案败诉的情况,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笔者针对原告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公司高层要提高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重视本公司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定规范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和体系,非经规定程序或发生特殊情况,不得任意更改。

二、情感和制度要分开,不因人情关系而随意变更公司与员工、经销商、供应商签订的竞业限制条款、保密协议,以免发生本案原告出现的情形,协议、条款修改后,又想按照原协议规定追究被告的违约责任,没有了法律依据,只能自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上一篇:5S下一篇:百岁老人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