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到高中学数学的不同

2024-07-19

从初中到高中学数学的不同(精选3篇)

从初中到高中学数学的不同 篇1

(一)升学考试要求不同下的教法变化初中数学,由于内容少,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强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如布鲁姆的五段教学法,每堂课都有巩固练习。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讲起,努力使学生理解、运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

三、知识和能力并重。从升学考试看,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中考好成绩。而高考要求则不同,有的高中教师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类型和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造成了轻过程、轻概念理解、重题量的情形,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习很累,成绩往往还不理想!

(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学生在初中四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专心听记,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用自主分析思考,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总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而老师往往只是讲解解题过程,不管来龙去脉;课后,学生被作业所迫,不能自我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能够完成作业就不错了,虽然不少高一教师介绍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学法调整,但由于原有学习方法已成习惯,有的同学特别是女生不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不会做题,或者说能做作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不大。都是因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欠佳或者学习的方法不对。高中学习,是能力的学习,是培养积极向上自觉学习行为的过程!

(三)学生学习能力的脱节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基本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题,知识间逻辑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较高培养,想象能力也较低。从数学思想方法看,高中所重点要求的数学思想,初中对其要求都很低。相对来说,高中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如高一集合部分的数学思想要求高,如韦恩图法表示集合、数轴表示实数集、函数图象表示法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形结合意识,但对不少学生来说只能是听得懂做不出。另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表现为教师忙的满头大汗,学生还不知道北在哪里!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搞好入学教学。总体指导思想如下: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并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主要措施是:平时练习层次化,单元结束考查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为使高一学生今后数学学习过程中效率高、效果好,建议如下:(1)知识是会遗忘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要复习,要再学习!谁能记住的多一些,做起题目来就能快一些,准确一些!

(2)学习,与生活一样,需要朋友,需要交流,刚才与前后左右同学交流题目思路的时候

肯定有不少收获吧?以后的学习也要多交流,相互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检验自己的学习成就,也可以采他山之石,长自己见识!(3)怎样才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内容呢?这样就要讲究一些学习的技术了!不能蛮干,瞎干。就是有些同学遇到的——我学习很努力了,很刻苦了,但是就是做不了题目,没有解题能力,考试分数往往也很低!那么高中学习的法宝是什么呢?就是思想!数学思想!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说的:思想就是世界!高中数学的学习会包罗更多的内容。如果你还是停留在初中的死记硬背上,会很辛苦很劳累的。而且效果不会好!初中的数学知识注重的是感性思维,就是所研究的东西,所说的物件都是客观存在的。而高中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层面会停留在抽象的水平。研究的事物,不再是平常能看见的!那么这个时候就要依靠思维,想象——思想!下面就刚才的练习题,解释一下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从初中到高中学数学的不同 篇2

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给孩子们生动的课堂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课堂形式, 应当是生动的。生动是从教学法的角度上说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我们面对的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们, 如果没有生动的课堂形式, 他们是接受不了的。在刚刚开始小学数学教学时, 我更多的是给孩子们讲定义、讲概念、讲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我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 笑容越来越少了, 更多的是迷茫的眼神。这时, 我才发觉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老师了, 我开始从网上查找教学视频, 在每堂课之前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 我开始体会到教材编者们的良苦用心, 每节数学新课, 其实都可以给孩子们编写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让孩子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学习新的知识。

在11月28日上午, 我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 听了来自山东的骆老师所上的三年级数学“周长”一课, 她豪迈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 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动。特别是她让孩子们用软尺去测量自己的腰围, 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学生在生动而有趣的课堂中, 体会到了周长的含义。

在学习回来以后, 我开始慢慢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 从生动性出发, 寻找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 从教材出发, 力争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慢慢生动起来, 逐步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给孩子们深刻的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们, 他们通过六年的小学学习, 已经开始能够自我约束, 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在课堂上注意力能够集中, 可以对自己提出各方面的要求, 很多数学知识可以通过自己的自觉学习, 加以领会和贯通。在小学教学中, 我们所面对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们, 他们正处于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 也是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年纪。数学课堂如果像一潭死水一样死气沉沉, 那么孩子们是很难对你的课产生兴趣的。所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应当给孩子们一个深刻的课堂。深刻是指我们应当把数学知识和方法深深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在教学中能够创设出深刻的教学方式, 构建出能让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场景, 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让孩子们一步步地自主探究和发现新的知识, 对新知识加以归纳, 并且引发孩子们的思考, 生成更多富有新意的见解。我们老师应该比孩子们更懂数学, 也应该更加懂得自己的学生,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努力去给孩子们勾画一幅幅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图画, 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把知识构建在自己的脑海里。

三、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 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 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归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也提倡这一点,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 教师还是以方法指导为主, 引导学生规范地学习数学, 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体会和消化新的知识。孩子们正处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 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为此, 我们老师应该尽量少讲, 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去合作;让每一个孩子敢于质疑问难, 让他们有一个自己照镜子的过程, 一个自觉自悟地去梳理的过程。

四、小学数学课堂需要给孩子们安全感

和初中生相比, 小学生从年龄上看还是小孩子, 小孩子们的天真和真实是他们特有的财富。这些孩子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够把幼稚的、生动的、自己真实的想法暴露出来呢?这需要老师的智慧。在数学课堂上, 我们要用语言和气氛去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 给予孩子们安全感, 让他们敢讲话, 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如何去打造一个富有安全感的课堂呢?这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更要去备学生, 对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情况和性格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设计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用好的问题把他们的话“套”出来, 积极地表扬和鼓励他们;要有对学生心理诊断的办法, 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心理放松, 感到舒适和安全。

从初中到高中学数学的不同 篇3

一、反复审题, 建立解题思路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 通过审题去发现思路, 制订解题方案,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一步, 初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审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解数学题时, 认真看题, 反复审题, 真正把题目的已知条件、最终目的, 清晰理顺, 才能让学生顺利地把已知条件转化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应用上, 才能完成解题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解题时, 不能对题目有充分的认识和思考, 就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点.如在运用方程解应用题时, 认真审题, 正确领会题意, 是准确地对题中各有关量进行转化的关键前提.在实现这一前提之下, 才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最后再根据题中未用过的直接等量关系或间接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式.审题的重要性, 在面对一些既可列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 也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的题目时,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同的审题角度, 决定不同的解题策略, 而解题的效率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1两人骑自行车绕800米圆形跑道行驶, 他们从同一地点出发, 如果方向相反, 每1分20秒钟相遇一次;如果方向相同, 每13分20秒钟相遇一次.假设两人的速度不变, 求各人的速度.

分析这是较为典型的“相遇型”题目, 如果认真审题可知, 题中要求两个未知量, 而题中又明显地摆出两个相等关系, 因此, 相对于列一元一次方程而言, 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显得更为合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通过对比, 将两种解题策略进行对比, 让学生从中判断何种方法更简便.

解一根据题意知道是两人的速度和, 所以如果设甲的速度为x米/秒, 那么乙的速度就是 (10-x) 米/秒, 从而可根据题中的另一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800x-800 (10-x) =800.

解得x=5.5, 10-x=4.5.

解二设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x米/秒、y米/秒, 那么根据题意, 可得

.解得.

即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5.5米/秒、4.5米/秒.题中要求两人的速度, 而这两个未知量间的关系却不太明显, 因此列一元一次方程显然比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更为简单明了通过这个例子, 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审题对解题策略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同的审题角度和态度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教师也只有让学生把好审题这一关, 才能顺利地将整个解题的策略有效的传达给学生, 收到更好的解题效果.

二、紧扣条件, 寻找突破口

学生要想顺利的解题, 就必须要找到解题的关键信息, 也就是解题的条件, 这是审题的第二个核心环节.条件是未知与已知间转化的因素, 解题时必须从始到终紧扣已知条件, 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才能顺利地找到答案.如果学生找不到解题有效的条件, 不能从关键条件去考虑问题, 那很容易陷入解题的困境.因此, 引导学生紧扣条件, 发掘题目中蕴含的信息, 选择解题的方向, 是运用数学解题策略的必要环节.

例2已知: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 AD>BC, DE, DF分别为∠ADB, ∠ADC的平分线, 交AB于E, 求证:EF

分析从题意一般学生都会着眼于AD>BC这一条件, 但是从这题目看, 这一条件只是题中不显眼的小条件, 并不能实现最终的解题.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一条件审题, 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在AD上截取一段使它等于BC, 以此为线索, 可得以下证法:

证明∵AD>BC, ∴在DA上取点H, 使DH=ABD.

∵DE为∠ADB的平分线,

∴∠BDE=∠ADE, DE=HE.

∴△BDE≌△HDE (SAS) .

∴EH=BE.同理可得, FH=CF.

又EF

也就是说, 如何紧扣已知条件, 并深化条件, 找出最关键的解题条件, 是学生顺利解题的前提.教师在解题策略的教学上, 必须要让学生树立条件意识, 不仅是依赖表面条件, 还要深入挖掘探讨, 找到最大最有效的条件, 这样才能更快更迅速的解决问题.

三、明确题意, 实现转化

审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明确题意, 这是任何解题策略都必须要抓住的关键环节.只有按照题意进行探索, 学生才能最终把数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完成解题任务.而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也就在于无法把题意转化为解题行为.对题意的掌握, 只是审题的步骤, 还不能实现真正的解题行为.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题意的基础之上, 实现真正的转化, 最终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上一篇:扩张型心肌病下一篇:性格色彩与性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