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

2024-07-23

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通用2篇)

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 篇1

第四章

第二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了解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良后果;

3、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

4、知道相互支持的具体表现及要求;

二、能力目标:

1、生活中学会表现宽容,做到与人为善,;

2、学会助人、乐于助人;

三、德育目标:

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宽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古代的许多圣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的妙语箴言。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它十分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么对待他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学生思考:

生:它其实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生:我认为前贤是想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小结。)

教师讲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孙叔敖的人,小时候,他在路上见到一条两头蛇,赶快把蛇杀死并且深深地埋起来。当时传说见到这种两头蛇的人必死无疑,孙叔敖哭着告诉妈妈。妈妈问他:“那条蛇现在在哪里?”他回答说:“怕它再害别人,已经把它杀死埋起来了。”妈妈说:“你有帮助别人的心,老天必然会保佑你。”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去,长大后还做了楚国的名臣。

教师提问:

1、你能想象出当时孙叔敖见到两头蛇时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2、你觉得孙叔敖妈妈的话有道理吗?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3、如果你是孙叔敖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4、孙叔敖的这种举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5、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孙叔敖见到两头蛇心情很不好,但他能尽量坦然面对,并且还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他自己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不希望别人也遇到,在自己遇见麻烦后常替别人着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孙叔敖长大后能成为楚国的名臣,应该说这也是对他善意的一种回报。师:那什么是换位思考呢?

换位思考:就是站在他人位置上思考问题,常替别人着想。

教师讲故事:李勇号称班里的“大哥”,好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他的朋友也不错。一天中午,李勇与班里的一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执,并一时气愤地将那位同学推倒在地。他的好朋友王小海觉得李勇有点过分,下课后便去安慰了那位同学。这令李勇非常恼怒。他想:我对王小海不错,可他居然去帮助别人,太不够朋友了。于是他扬言今后与王小海势不两立。

教师提问:

1、李勇为什么气恼?

2、李勇这么做有什么不良影响?

3、如果换位思考,假如李勇是王小海他会怎么想?假如李勇是被推倒的那位同学他会怎么想?

4、造成这几种不同结局的原因何在?

学生1回答:一个人遇事冷静程度不同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学生2回答:一个人如果对待问题比较偏激,不为他人着想结局就会不同。学生3回答:结局不同在于一个人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生4回答:我还认为一个人仅仅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够,还应该“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才对,因为你喜欢和欣赏的,不一定别人就喜欢和欣赏。

师: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想一想,多记住他人的帮助,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千万不能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损人利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非常自私的一种做法。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满阳光,日子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8材料。

教师提问:在你看来吉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否欣赏马沙的做法?你又是怎样看待马沙其人的?

生:吉伯是个乐于助人而又性格急躁的人,马沙是个知恩投报,心胸开阔的人,他有着一颗宽容的心。

师:当你受到委曲、被人误解时,你是怎么做的?

生: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在遇到误解、受到委曲时,都能比较豁达,比较大度,能够表现出自己的宽容,请讨论一下,然后分组表达你的宽容。

生: 师:宽容其实就是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坦诚相待,主动沟通;正视缺点,自我提高。

教师小结:生活在团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真正地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能伸出友谊之手,当你有难的时候别人才会帮助你。

师:在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任何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教师提问:你觉得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他人?

生:一个会心微笑

生:一句真诚的安慰

生:一次无私的帮助

生:一句真挚的祝福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小结出相互支持的表现吗?

生:待人和善、关心他人,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企求回报;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能小结出相互支持的表现吗?

生:

教师小结:人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也不应一味拒绝别人的帮助,适当接受别人帮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人所付出的爱的承认。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不愿意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切记不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当然还要尽可能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

板书设计:

一、换位思考:

1、换位思考能保持乐观心态,坦然面对生活

2、换位思考能感受到团结和睦的力量

3、换位思考要求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

4、学会表达宽容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坦诚相待,主动沟通; 正视缺点,自我提高。

二、相互支持:

1、相互支持的表现

2、相互支持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思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专题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六、教学过程 1.导语 设计一:

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社会性的,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活,所以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贡献,理应积极地入世。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那么,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一部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它的思想精华在今天是否还能够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设计二:

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幽默隽永的妙语箴言。这些格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 1

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学生交流)2.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 3

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当你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5.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6.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 “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上一篇:前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生一年级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