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培养论文(共8篇)
师德培养论文 篇1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应该积极的学习加强师德的培养。首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其次,要严格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懂得依法履行教师义务,增强师德教育中的刚性因素。第三,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监督机制。除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外,应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通过聘请校外各界人士担任师德校风监督员等方式,全方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一 教师风度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外在素质。”所谓外在素质,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风度仪表,它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风度的培养,一致认为教师风度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身教作用”。
教师风度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及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操的反映。
教师优美高雅风度的养成,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修养。思想情操修养是教师完美形象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心灵美是风度的“灵魂”,外在风度是一个人德行的自然流露。一个光明磊落、心地善良、正直诚实的人,其风度自然是庄重、大方、优雅、从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德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那么他在教育过程中自然是谈吐从容、文雅不粗俗、衣着整洁得体不奇异、举止优雅、大方而不轻浮。
忠诚事业、献身教育就要不惧辛苦、不计得失。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繁重性,决定了教师不得不经常突破空间和时间界限来工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他的劳动和由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偿是难以相等的。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吕型伟曾根据自己的经验谈出了深刻的体会,“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献身,就是不能顾及个人的利害得失。
其次,要孜孜以求,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知识是师生双方心灵交汇的载体,联结精神世界的纽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督促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钻研学问、不断求知看做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对待学问,要“学而不厌”。荀子则认为,当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博学”精神。教师要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上海杨浦中学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却永远不能原谅教师的无知。”
教师从教之日,便是重新学习之日。新时代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操作技能技巧,更要求教师具备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二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是导向作用。良好的师德,对于引导、启发、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是凝聚和约束作用。师德规范把教师凝聚成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群体,师德规范又对教师的行为举止有着强烈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一般是通过检查、督促、激励评价等方式来体现。三是辐射作用。一方面,师德会通过教师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另一方面,师德还会通过学生对其家庭的作用而影响社会风气。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一人爱之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尤其是对待“差生”时更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应该多赞赏少批评。当一名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喜欢和欣赏的行为上,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发生了。在我们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赞赏要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最终期末考试和开学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会使学生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会缺乏耐心和意志力。
赞赏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语言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时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赞扬,比用语言赞扬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如当某同学正确回答一个问题时,你的一个微笑和手势都会给他精神上的巨大鼓励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赏识也要有分寸,绝不能过分,如果学生完成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就受到赞赏,会使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的全部能力,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说“了不起”“好极了”,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了。在教育工作中,赏识的魅力无处不在,所以老师千万别吝啬你的赞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体罚学生要不得。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内外环境已大大改善,而类似“学校教师因体罚学生被推上被告席”的事件却时有发生。这随属个别现象但令备受尊敬的教师形象颇受影响,社会各界对此批判之声也不绝于耳。
平心而论,对不听劝导的学生实施以肉体惩罚是古已有之的事,可谓传统了,但传统的东西未必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从体罚学生的事例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素质教育的影子。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愿望都较强。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自理、自立、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做出一些令人看不惯、不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良影响的事情是很难免的,其中绝大多数应属行为规范问题。
仔细分析学生存在问题的案例,很多都是非道德品行因素形成的。其中,有学生相互之间因误会引起的争吵,有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被迫放弃,有因对某个老师不满而故意作难,有因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有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失误,有因天生好动、个性倔强引起的是非,有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的不恰当的从众行为,有因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发泄行为,有因受到不公平批评而诱发的逆反心理,都无意犯错。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不要抓住他们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坚持曝光,一味求全责备,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新张老张一起算,那种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耐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地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顶坏“帽子”。从另一角度看,学生调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愿违既不可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震动,更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接受,心甘情愿去改。所以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认识到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学生身上有缺点,行为有错误是正常的,并给学生自我反思和改正缺点的时间。当然,“宽容”不等于放纵,不等于姑息迁就。
“鞭挞孩子,是教育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这句话,值得每一位教育改正者认真回味。
师德培养论文 篇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无数赞誉和光环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职业是伟大而神圣的, 教师的工作是任重道远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中所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 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 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观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摄制的九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片《师德启示录》后, 不禁令人感叹从古至今, 师德楷模们为我们竖起的一面又一面的师德旗帜。在教师的丰碑上留下一串串人们熟悉的名字及其不朽的事迹!感叹之余, 笔者在思索中国古代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德教先行, 修身为本”。这就是从古到今的师德楷模们之所以成为楷模的重要原因, 在弘扬师德, 塑造师魂的今天, 这一古老的道德命题仍在闪烁其智慧的光芒!
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强调德治, 即把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重视培养社会个体成员的道德品质, 更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明确地提出了“德教为先”和“修身为本”的命题, 其内含的珍贵历史遗产就是, 相信人的善良品质基本上都是后天产生的, 因而人不仅可以教化, 而且必须教化。“无教”之人和野兽差不多, “有教”之人个个可以成为像尧和禹那样的“圣人”。在“以德治国”的今天所倡导的“爱国守法, 明理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要求, 与中国古代的“德教为先, 修身为本”的道德命题都是在强调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在加强师德建设的今天, “德教为先, 修身为本”也是全体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当前, 教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变革会发生一些变化, 甚至产生一定程序的迷茫和混乱。面对清贫的教师生活, 能不能经得住金钱与功利的诱惑, 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与考验。每日三省吾身, 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 以便及时发现不符规范的行为, 避免犯错误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职业修养首先要“慎独”。在许多情况下, 教师的职业活动是单个进行的, 教师是否“慎独”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自觉在“隐”和“微”处着手, 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进行师德修养, 才能成为师德高尚的合格教师。
作为人类思想与文明的传播者, 教师应当主动接受挑战, 担当起重任。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 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
面对21世纪, 教师更要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怎样深刻领会《纲要》《规范》, 并不断丰富扩展其内涵, 将其深化升学, 落实到师德建设中去, 促进教育事业的腾飞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过去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 现在我们应说, 教师至少要有一杯“活水”, 这一杯“活水”主要该来自于不断的读书学习。社会在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新生事物不断地涌现, 知识老化的周期在逐年缩短, 这需要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 同时, 出版的新教材增添了许多新知识, 教师要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当今的教育理论已否定了传统的“一次读书教育”的观念, 需要教师不断读书学习。一个人的生活是一个无止境的读书、学习和完善的过程, 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这需要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而现今有些教师除教科书之外, 不买书也不看书。这些教师闲余时间多, 读书时间少;地摊文字读得多, 贴近课堂的书籍读得少。教师不读书, 就不能及时了解有关科学及其他学科的目前成果和发展趋势, 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用最新的思想观点和科学成果教育启示学生, 在教学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被动。随着教育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读书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良好习惯, 不仅知识分子爱读书, 干部、工人、农民等也和书本越来越亲近了。书籍应像衣服、饮食一样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作为教师, 一定要走在大众“读书潮”的前头, 做好读书的表率, 要具有追求知识的紧迫感、危机感, 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 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 把握各种读书学习的机会, 让书橱和自己的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旁征博引、得心应手,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在教师严谨治学精神的感召下才能健康成长。
师德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 影响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教育艺术, 没有过硬的职业素养, 何以培养出高质量高品质的学生呢?江泽民同志曾提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要教好书, 还要育好人, 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学校无小事, 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 事事做楷模。因而, 教师的形象必须是精雕细刻经得起研磨推敲的;教师的形象必须是近乎完美的, 或者说是追求完美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要求教师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然而, 某些教师却抱怨师德要求和教师行为规范束缚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限制了他们的许多自由。殊不知, 教师不仅是“人”, 而且更是“人师”!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我们知道, 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 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具体体现。在教育中, 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 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 既是师德的规范, 又是教育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师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有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师德具有示范作用。教师所雕塑的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阐述真正的教育是要“以人教人”, 让学生耳濡教师的“理”, 目染教师的“德”, 以师为模范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师德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教师的道德标准是社会向教师提出的行为准则, 是调整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人际关系的准绳, 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要明确这一标准, 就应认真学习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文及规则要求, 积极付诸实践, 锻炼意志。一个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坚定意志和行为, 以行促知, 以行激情, 以行练志, 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所以, 职业道德意志力是内化的重要保证, 而要锻炼意志, 只有在实践中积极克服不良的惰性心理障碍和不求上进的个性心理障碍, 自觉地抵制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道德行为。
师德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先洗净自己灵魂中的污垢, 才能留给学生一片清净的天空。教师在学校要有师德, 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应具备遵守社会公德, 成为家庭美德的模范, 遵纪守法。要做有道德的人, 要经常抓好人生的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师德工作。常言道:“琢玉首先要爱玉, 育人首先要纯洁。”高尚的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巨大力量。
一名优秀的教师, 首先应是一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楷模。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把只教知识的教师称为“经师”, 把既教知识又育人的教师称为“人师”。当前, 在某些教师心中, 只重教书不重育人, 只重智育而忽视其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可以说, 不重视师德修养的教师, 就是一个素质欠缺或不合格的教师。
师德修养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职业道德和一般人所具有的社会公德等范畴。值得重视的是, 教师要注重人格修养。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学生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教师首先要注意平时自己是怎样展现于学生面前的。教师的人生理想、工作与治学态度、为人处事、行为举止, 乃至平时的音容音貌这些有形的表现, 无不流露着人格的魅力, 同时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我们所以强调人格魅力的作用, 是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有研究表明, 教师的人格修养中, 精神是振作还是萎靡;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是有序还是杂乱无章, 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
从教师的责任和作用来看, 加强师德修养有助于实现以德育德和教书育人的目的。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和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所以说, 教师的思想品德不仅是作为公民的一般要求, 而且还是教育的特殊需要。教师的思想品德在德育过程中的感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人格力量尤为突出。教师的人格力量, 就是要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自己的个性、言行体现出来, 并且深刻地影响学生。要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21世纪人才, 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师德修养是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它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深入研究, 勇于创新, 从而使教师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以爱学生为前提, 以教书育人为目的, 所谓“教书育人”, 就是教师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一种开发学生智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创造性劳动, 这是人民教师的天职, 也是人民教师的光荣。
人们常常把教师的工作比喻成春蚕和蜡烛, 照亮别人, 毁灭自己, 毫无半点怨言, 这正是千百万教师的精神写照。是什么力量在支持和激励着他们呢?是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崇高道德和高度的教育责任感。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和鲁迅先生“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奶”的高尚师德, 正体现了教师的献身精神。教师一方面要献出知识, 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
师德培养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德建设 供给侧改革
课 题: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所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AST006)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10G650502)的研究成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更要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师德。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教师的思想品德、举止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师德现状
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备高尚的师德,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学生,对加强师德持肯定态度。但还有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重专业轻师德
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不注重政治学习,不关注自身师德的培养和师德素质的提高。
对师德相关文件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长效机制的意见》中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
2.师德淡漠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在工作之前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不知道如何做一名教师,不清楚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更不懂得如何“传道”与“授业”“解惑”。
由于受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受物质利益的驱使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少数教师无心于教学研究,而热衷于校外兼职取酬。更有甚者,利用手中仅有的学生成绩评价权利或担任班主任的权利,向学生索要礼物。
3.对学生关爱不够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少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上仅限于书本内容的讲授,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理解,不主动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厌倦或拒绝与学生课下交流,有时方式简单粗暴,让学生难以接受。
4.教风不严谨、言行不文明
少数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注重自身师表形象,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接打手机;少数教师在着装等方面刻意追求新潮,在教学过程中身着另类服装,出现了职业行为失范;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言行,不讲究文明礼貌,把个人偏见、不满情绪甚至是偏激、错误的观点带到课堂上,开口说粗话,严重影响教师形象。
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以上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却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能加以重视,改革以往师德建设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泛泛地说教,从而引起师者自身对师德的重视、心理的共鸣,师德建设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二、高职院校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自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以来,“供给侧改革”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和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
师德培养建设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培养建设中,同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从高职院校师德现状来看,同样需要思考“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1.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体现高校教师特定职业特点
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此规范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特点体现出的标准过于笼统,爱国守法、服务社会等标准是一般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标准也是所有教师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当然,高校教师既是公民,也是教师,应该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如果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能体现高校教师这个特定职业的特点,或许指导、监督、约束力会更强。
2.建立相应的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惩处机制和追责问责机制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划出了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的“红七条”,同时还指出“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然而,对于高校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如何惩处、如何问责表述却很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样的制度,违反师德规范的惩处与问责就会更加明确,可执行性、可操作性更强。
3.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培训网上注册学习平台
良好师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数据平台,将高校所有的教师进行网上注册,每人一个账号,规定每人每年必须完成的学时数或学习内容,采取平时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利用假期进行师德网上集中培训学习测试,学习成绩与日常考核挂钩,与评选树优结合,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升。
4.增强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需要通过更多的人文关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情感,使高职教师安心教学、乐于奉献,从教上升为乐教。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教师的报酬待遇仍难达到规定的水平。
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与教学任务加大,许多高职院校通过招聘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招聘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受编制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的职称评定、聘任,有的会需要较长时间。在教育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中,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责任,教师群体成为了急需关怀和体谅的弱势群体。为了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需要社会的关怀,校方的关心、理解。
5.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在岗教师师德培养教育的重任
良好的师德,不仅需要有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更需要学校长期不懈的培养教育。《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作为责任主体的高职院校,应担负起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养教育的重任。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尚师德的师资队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营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完善的师德建设领导制度,要不断创新师德建设培养、培训方法,搭建有利平台,开展全员培训,健全师德培训档案,把师德培训纳入教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聘任之中。
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师德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较为全面的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的评价标准,形成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不断强化高职院校师德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师德考评结果,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晋升、调动和职称评审的依据。要通过师德标兵等评选,先进事迹的宣传,形成崇尚高尚师德、争先树优的良好氛围,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目的;要通过教师宣誓仪式和师德承诺,使高职院校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践行自己遵守师德的诺言。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建立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通报制度,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动态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对教师师德的考核要有激励性和竞争性,学校的内部管理要能吸引优秀人才,对他们重点培养。对于师德差、教学水平低的教师经多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试行转岗或待岗等措施。
三、小结
综上所述,师德培养建设“供给侧改革”,可以为良好师德培养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但师德的养成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多地还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去努力。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只有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创新师德建设体制机制,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师德水平,高职院校才能不辱使命,更好地铸造大国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高等教育杂志,2016(10).
[2]朱峰.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3]徐声慧.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湘潮,2015(12).
[4]周桂凤.我国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15(35).
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培养方法 篇4
一、提高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师德修养不论是提高认识、培养情感,还是确立信念、锻炼意志都离不开理论的学习、实践的锻炼以及互动提高。
(一)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师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学、问、思、辨”,讲的就是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离开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教师师德必然会迷失方向。
第一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摆正个人和事业的位置,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
第二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的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三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因为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师德规范原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教师要像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如《师德手册》中介绍的许多优秀教师,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会使人的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二)勇于实践,总结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一个教师的师德认识再深刻,师德情感再深厚,如不进行道德实践,其师德意志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能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教师在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锤炼,不断进步,不断升华。
(三)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在同一个学校,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不同学校,要求教师们通过互联网,校际之间协作互动、资源共享,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内外结合,形成合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加强外在的监督和激励。对于忠于职守,职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效果好的教师要给予鼓励。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使教师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得到肯定和推广,促进教师向科研型、理论型的高层次迈进,逐步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良好环境。
二、师德修养的培养方法
(一)解剖自己。严于解剖自己,认真进行自我批评,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师德修养实质上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克服自己头脑中旧的错误的道德观、教育观,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教育观的过程。教师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当前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社会、学校中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慎独。“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极的重要方法。“慎独”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顺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教师要时刻检查自己的行动,警惕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小心谨慎的不做任何坏事,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慎独”与以前的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慎独”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慎独是以科学的道德为标准,它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一条原则和方法。
“慎独”是教师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意志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慎独”是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师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心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品质。教师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三)心理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靠意识导向。心理失调正是人的意识趋向极端化的表现。心理调节就是要调动自己的理智去遏制自己意识中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极端化,从而恢复它的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心理调节的主要方法有自振法、自警法和自宽法等。
师德培养论文 篇5
当孩子们终于接过那鲜艳夺目的“xxxx”的锦旗时,如雷的欢呼声和掌声久久不能平息,我眼中噙着泪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为自己,更为那正走向成熟的孩子们。
还记得x年前,从学校毕业的我 主人的,提出批评。
这一来,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高涨。加餐时讲话的,没了;下课抢擦黑板的,多了;课间疯打的,少了;满地废纸和铅笔屑,看不见了。大家你帮助我,我监督你,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小干部们的工作也得心应手。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期末获得了“xxxx”的光荣称号。
怎样让孩子更好地成为班级的小主人,这将是我不懈探索和追求的课题。师德演讲稿:如何做新教育的老师
师德演讲:如何做新教育的老师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说到新教育,大家也常看校长的博文,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原则,经常让人感到有点难以摸不着头脑,因为原则很多,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下手,我在这里分享的是,其实新教育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难,根据我4个月的经验,我发现新教育其实最主要有一个核心和根本,就是你的心要正,只要你有一颗正的心,那么,新教育其实并不那么的难。首先,新教育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它与经验无关,因为在我带班之前,和老师pk之前,我是从来都没有带过班的,所以我没有任何的带班经验,但是我却成功地获得了学生们的拥戴,并且竞争上岗了。所以可以看出,新教育与经验无关,其次与技术无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在带班之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门培训,也没有听山长讲过怎样教学生,我在上任之前,对教学生我是一窍不通的,对这些技巧也不是这么的了解,但是在这4个月中我依然把班带了下来。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新教育和技术没有任何的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这颗心。
那么,这颗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在这里我要申明一个前提,很多学生都是比较好教的,并不是这么困难,老子曾经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分为三种,一样的,他们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了“我”的身上,也就是这个老师自己的身上,而不是放在学生的身上,也就是说根据前三种心态来教学的老师,他们所有的教学任务,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因为我作为一个老师,我想要学生怎么样,而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也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学生也能感觉到老师的内心是怎样的,因此学生对老师也难以获得到百分百认同,因为老师是出自私心去教育学生的,而不是一种更纯正的心。
那么这颗纯正的心应该是怎么样的呢?纯正的心应该是:我真心的为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跟我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为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哪怕我没有任何的名利,没有任何人给予我赞同,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我也无偿地干这些事情。当我们每件事情的发心都是纯粹地为了学生的时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可以做好新教育。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拥有这样的心呢?其实只有两个字:慈悲。为什么是慈悲呢?当你拥有了一颗大爱之心,当你拥有了无私的心,当你拥有了宽广、大气、谅解的心去面对一切的时候,当你看到学生的时候,你将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斤斤计较的东西而出发,而是为了一颗我真心想帮助他们获得成就,帮助他们去过他们想要过的人生,这样一种大爱和无私的心,这样一种宽广的心去看待他们,当拥有了慈悲这两个字的时候,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能够真正把他们教好,而不是变成我们的私心来教育他。那么,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心态之后,我们所做出来的事情,自然而然地符合新教育的原则,不需要我们去学什么技巧,也不需要我们去经历什么样的培训,只要我们的心是正的,那么行为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就是符合新教育原则的。
在拥有了这样的心之后,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新教育行为的呢? 步和心态上的飞跃。因此,这就是充分的尊重学生的选择所导致的后果,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是 松环境之中,因此,有些散漫。而我们班小男生他们受到规则的制约,整体状态更加紧凑。所以我告诉他们说,当我看到这份报告时,我不是幸灾乐祸地去嘲笑我的对手这么差,而是会想,如果换位我身上我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如果我做不到的话,那就代表我跟他们是一样的人,我不应该嘲笑他们,我应该想办法让自己获得提升、改变。这是我告诉他们的 西的时间,无意识地吃了一块巴蒸糕,告诉我说,老师,我们要自首,我们不小心吃了一块巴蒸糕,老师,我们愿意接受惩罚,老师请惩罚吧。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突然会自首呢?他们告诉我说,如果他们不说的话,如果他们继续互相包庇的话,他们就会跟之前的大男生比较像,所以他们认为,我们不能这样,我们要做得比他们更好,我们应该拥有至上情结,所以他们就把这件事情告诉我,让他们承担义务责任,这就是至上情结的一种体现。,当时我们班上的学生是这样跟我说的,刘老师,你能不能带夏令营呢?然后我跟他们说,根据学堂规定的话,班主任是不能够带夏令营的。他们说,那如果你不能带夏令营的话,你能不能自己在外面开一个夏令营,我们就不上学堂的夏令营了,我们就来上你开的夏令营,可不可以?然后我们告诉他们说,对不起,我不太想干这件事情。同时我跟他们说,其实不一定要我带你们,就算我不带你们,只要你们认真去学习老师的东西,你们自己也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后来他们想想也有道理,所以他们也接受了我对他们的建议。这个就是当老师真的给学生力量的时候,学生就会对老师空前的拥戴。
师德培养论文 篇6
德个人表现总结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我认为很有必要、很及时,我充分认识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一、师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的文化服务性行业将逐步开放,西方文化、价值观将随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
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虽然也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玩风过盛,无心于教学工作;也有的只顾业
务,不问政治。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的体会
是:
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需要。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流。”这是人们常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传统的单向、传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冲击,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要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老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不断研究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刻苦钻研,并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体现师德责任感,才能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二是热爱教育事业,以行动诠释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教育是一种心灵的
影响活动,需要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就把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交给党的教育事业,应该把教育事业的忠诚作为自己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
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个人师德总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每位
好师德才能培养出好的师生关系 篇7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具体的归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每一位学生。在我看来,道德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它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于非正式的舆论之中,即道德立于心、工作成于手。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具有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达到教育目的。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也影响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德有利于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我认识的一名教师一次因最后一节课单独辅导学生练习,拖堂了几分钟,那时天黑得比较早,这时,某学生站起来说:“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该教师听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然后就放学了,他单独把题目讲完了,让那个女孩早点回家。以后该老师上课时,学生就觉得老师是很有素养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和他顶撞。尤其是班主任,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所有同学或老师面前,如果你在那么多人面前把一个学生训斥得一言不发,那以后在和该学生的关系上一定不会处得很好,而且他可能把情绪带到课堂上,从而影响你的教学。这样的细节有很多,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上,如教师无爱生之心,当场骂学生不懂礼貌的话,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良好的师德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继续教育。一位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会努力不懈地坚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进而纯化和完善自我。如果老师能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教学和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同样地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对待生活,这样才会使学生更尊敬老师,喜欢上他的课,热爱生活,师生关系因此而得以密切,对学生的继续管理和教育也有更大的帮助。不要因为一件学生的小事而耿耿于怀,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我们的一言一行总在学生的视力范围之内。
身边总有些老师抱怨学生怎样不好、不听话,其实有些学生往往是针对不同的老师的。通过几个学期末的教师满意度测评表,我发现这样的规律:凡是平时对学生不闻不问,不经常走入学生中去的老师,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老师不受欢迎,而且学生往往对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记忆深刻,不管是好还是坏,都直接影响老师在学生中的印象,只要老师在一次具体的事情上表现出良好的师德,学生就会牢记于心。相反,只要你一次做得不好,有失做老师的身份的话,就会被学生深深地记住,在以后处理学生的问题上就有可能起不到说教的作用,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师德有利于学校的后续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师生关系发展。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一般来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如果一个老师的师德受到歧视,那么他势必会在他的周围形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他的正常教学,与学生的关系就要大打折扣。如果学生都在背后对某个老师指指点点,那么老师的威严就会受到质疑。
当老师的都知道,在每个班里,都有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学生。那些听话的孩子,不用多说,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会心领神会,从而认真地按照你的要求做;而那些淘气的孩子,课上课下都不能严格按照你的要求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对待,顶多当时敷衍一下,过后又忘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尤其有几个这样的学生,真的需要从老师的师德上去研究,如果一味地谩骂,训斥他们只能达到相反的效果。
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是教学的前提,用满腔的热情和希望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时,即使有困难、挫折、失败、失望,也不要气馁、不能放弃。当我们真的把学生当成朋友、孩子,会觉得一次次严厉的批评比不上一次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一次次的勃然大怒比不上一次心平气和的晓之以理;一次次跑上跑下处理班上焦头烂额的小事,不如一次亲自登门拜访家长,与科任教师进行交流……一次,两次,可能会有失败、失望,但是十次、百次呢?我想不会再有了,用我们的热情和希望再加上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我们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如果教师一味心慈手软,疏于管理,致使纪律涣散,无所顾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是无能的表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会有所改变,在学生面前的威信也会降低,势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雨果说:“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就存在。对待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宽容的心。
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流教师 篇8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师德建设关系到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里的践行,关系到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强思想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思想教育在师德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师德的内涵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有着直接联系,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师德建设首先是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大学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师德建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立师德、铸师魂,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以北京师范大学的实践为例。北师大近年来实施了立德铸魂计划,弘扬校训精神,注重将理论武装与师德养成相结合,坚定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通过组织专家宣讲团、理论研讨、主题征文、实践活动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师生。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开展校训精神大讨论,将传承大学文化传统融入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全过程中,形成了立师德、铸师魂的良好局面。通过此类宣传教育,广大教师不断深化对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认同,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职责与使命。
加强制度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
要确保师德建设有实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关键。制度在规范教师行为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凝聚共识等方面都发挥着核心作用。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诸多环节之中,针对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只有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把教师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真正纳入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确保教师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結合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紧紧抓住师德建设管理体制、教育机制、评价机制等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师德建设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具体操作上,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列为教师的第一规范,把师德纳入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师德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坚持每年由学生对师德师风进行评价。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成效卓著。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资治通鉴》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应当培养“道德知识”的观点,即学术知识中融合着对正义和美德的理解。做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做到文以载道,将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成为知行统一的典范。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注入真诚的爱,在此基础上精心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也要民主、公平地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与自重意识。因此,加强师德建设,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和中心任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使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近年来,全国高校涌现出一批师德典型,他们的学识魅力和人格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生,其所蕴含的“奉献”、“红烛”精神,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也注重发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带动作用,不断发现和推出师德典型,开展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等评选活动。在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广大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蔚然成风。
助力专业发展、关心教师成长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高校工作规律和教师需求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第一位的,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师德水平的高与低,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修养和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上。师德建设应该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成为职业精神培育和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教育的绩效责任被强化,一些学校在管理理念和制度上出现了偏差,教师职务评聘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还未根本调整过来。只有把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关心教师的成长发展,师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依托和载体。
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为此开展了许多新探索:实施青年教师引航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业务指导和生活扶持;设立学校和院系两级科研启动经费,为新入校教师提供资助;创新载体,持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搭建平台,选派教师出国研修,提升业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组建的教师发展中心,已入选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营造和谐文化氛围是师德建设的有力支撑
师德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品格,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精神追求。师德所倡导的是教职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传承和养成源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品格。同时,教师也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最直接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教师的品格最能体现大学精神,又能影响大学文化。只有不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宽容精神,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赖的人文氛围,才能让广大教师一心一意育英才,安安静静做学问,形成有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以教职工为本,将管理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努力形成尊师重教、服务教师的良好风尚。一是弘扬师德传统。北京师范大学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学校历来重视以道授人,以德育人,强调教师以身作则,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努力造就堪称人师的教育家。二是重视教师节,组织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教师风采”大型展览,举办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