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试卷18

2024-09-01

高考语文冲刺试卷18(精选8篇)

高考语文冲刺试卷18 篇1

C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排出AB,D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D 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19.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B(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B)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19.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 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高考语文冲刺试卷18 篇2

一2013年高考作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1. 就题型来看, 主要是材料作文

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题中, 有17道采用了新材料作文题型, 只有天津卷采用了半命题作文题型。17∶18的比例凸显出新材料作文的绝对主打地位。

材料类型分为情景类和言论类。情景类分为现实情景和寓言情景, 包括全国新课标卷、大纲卷、北京卷、湖南卷、山东卷、广东卷、江苏卷、江西卷、重庆卷、辽宁卷等;言论类材料分为看法类材料和诗文类材料, 如福建卷以顾城的《忧天》为材料, 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安徽卷、湖北卷、四川卷等皆属于看法类材料。

备考启示:2014年的备考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 在“面”上, 各种题型应全面备战, 不留盲区;第二, 在“点”上, 新材料作文要重点攻关, 切块细化。

2. 材料体现“三性”, 传递正能量

第一, 现实性。18道作文题中有10道选取了源自真实生活的场景或情景作为命题材料, 其中有3道选取了校园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这些现实的材料不仅激发了考生临场的写作灵感, 而且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迅速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 构思成文。

第二, 启发性。许多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富有弹性, 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 多样化立意, 又能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各自应有的水平, 更好地体现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第三, 引领性。许多文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 传递了发展的“正能量”, 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备考启示:关注主流媒体, 聆听草根声音, 舞动青春旋律。

3. 能力方面:考量“三力”, 全面出击

第一, 观照力, 即眼光和眼界。有眼光, 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 才有审视的宽度。如上海卷作文题要求考生打开眼界, 不仅立足“小我”, 看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而且能放眼“大我”, 看到“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第二, 开掘力, 即开掘的角度和深度。多角度开掘, 整体把握, 从片面走向全面;深度开掘,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江苏卷作文题:可从“探险者”入手, 开掘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蝴蝶”入手, 开掘出“要善于自我保护”。

第三, 思辨力, 即辩证分析能力。例如湖北卷要求考生思辨:“方”和“圆”应因时、因人、因事、因势而异, 只有像水一样随圆就方, 才能无往不胜。

备考启示:首先, 要重温原理。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梳理出来, 联系现实, 搞透记牢。其次, 要揣摩言论。摘抄各类报章、文摘上的名人妙论、凡人名言, 静心揣摩其“发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年年岁岁花相似

高考文言阅读,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所有试卷都考查了实词用法, 以单音节实词为主, 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 (2) 有多套试卷设题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中“而”“以”是考查重点。 (3) 对实词和虚词的考查, 有的体现在文言翻译中, 有的是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判断中。 (4)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考查以稳定为主, 大多为主观简答题, 极个别为选择题, 如北京卷、湖南卷。分值一般在10分左右。

备考启示: (1)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特殊用法及古今异义是考查的重点。 (2) 筛选信息题:细究题干, 把选项还原到阅读材料中去理解, 才能在众多选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做翻译题, 要把得分点翻译出来, 如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固定结构以及省略成分、倒装成分等。

三2013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这次第, 怎一个好字了得

18套试卷中, 出现了不少测试言语形式的考题, 笔者试着归类, 大概有以下几种题型: (1) 手法题:如全国大纲卷第15题、湖南卷第16题。 (2) 作用题:如全国课标卷甲卷第11题第 (2) 题、四川卷第16题。 (3) 效果题:如天津卷第18题、浙江卷第14题。 (4) 赏析题:如天津卷第17题、上海卷第10题。 (5) 原因题:如安徽卷第13题、浙江卷第13题。 (3) 人物题:如天津卷第19题、湖南卷第17题。

备考启示: (1) 抓纲务本。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文本段落, 从以上方面 (某一或几个方面) 赏鉴, 使回归教材真正有依托, 落到实处。 (2) 对点训练。有针对性地选用高考题或高质量的联考题进行训练, 真正实现课本迁移, 并形成稳定的能力。

总之,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尽管呈现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局面, 虽呈万千秋色, 却是殊途同归。

摘要:本文主要就2013年18套语文高考试题中的作文、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大阅读进行点评, 以期给2014年的备考提供些许启示。

语文 2014高考语文冲刺金卷 篇3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的神性与德性

刘锡诚

用动物纪年.可能是史前史上人类最早采用的一种纪年法,因为在洪荒时代,人类与动物是朝夕相处的伙伴,命运与共,而动物以其在自然力面前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常常给人类提供生存的智慧。况且被用来做纪年标记的动物,多与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动物纪年法与后起的干支纪年法相融合,创造出了国人普遍采用的十二生肖纪年法。几千年一路走下来,生肖纪年成为最为通行而生命力也最为绵长的纪年法与民间信仰。人一生下来,便取得了一个以出生之年的生肖动物为标记的命运编码。年复一年,代复一代,传衍不息。

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凡是马年出生的人,他的基因里就具有或者说吸收了作为动物的马的一些内在品质,如强壮、善走、有力、远大、亲和、温顺、灵气等。古人用“超然长骛,万里一息”一类词语来描绘马的善走与能力。“龙马”之说,最早见诸《尚书》记载的“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和《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神话。“河出图”神话说,远古时黄河(孟津古渡)里浮现出一匹龙首马身的怪兽——龙马,人类的始祖伏羲将其收服,发现马背上鬃毛的旋是一幅排列有序、行数有异的神秘图画.于是根据这幅“龙马负图”所隐含的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及其神异的排列,画出了八卦图。负图的龙马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初阶。“龙马负图”神话在民间不胫而走,延续了几千年而至今不衰,河南省的孟津县把这个神话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天马”之说,最早见于《汉书》:元狩二年,马生余吾水中;元鼎四年,马生渥洼水中。汉武帝作《天马歌》日:“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来,历无草,径千里,来东道。天马来,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1969年在甘肃武威东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一说龙雀)身上。笔者以为,汉代的青铜铸造艺术家们的这个作品,很可能取意于汉武帝《天马歌》里的天马。

到后世.“天马”一词进入世俗生活.成语“天马行空”里的“天马”转而指称那些“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明·刘子钟《(萨天锡诗集)序》)的人。而从“龙马”衍生而来的龙马精神,则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而被老百姓所普遍认同。作为马的德性和神性之集中体现与代表的天马、龙马,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自然而然被纳入和融汇到了生肖马的内涵之中。

如果说龙马和天马作为高不可及的神马,更多地流行于和影响着上层社会的话,那么,“千里马”的观念则在民间社会更为普及。“伯乐相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秦穆公时代,《庄子》《列子》等古籍里早有著录,但经唐代文学家韩愈阐释后,“千里马”的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本文节选自《中国文化报》,2014-年1月27日)

1.下列各句中。不能说明马影响人类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观念中,马年出生的人基因里就具有或吸收了马的一些内在品质。

B.河南省的孟津县把“龙马负图”神话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C.东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的铜奔马,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

D.龙马和天马更多地流行于和影响着上层社会。“千里马”的观念深入人心。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洪荒时代。我们可能就已经开始进行动物纪年。这种纪年可能是史前史上人类最早采用的一种纪年法。

B.人类的始祖伏羲将负图的龙马收服。负图的龙马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初阶,龙马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始祖。

C.采取动物纪年以后。人一生下来。就取得一个以出生之年的生肖动物为标记的命运编码。

D.关于马的传说。从记载的情况来看,大致是“龙马”传说在前,“千里马”次之,“天马”之说再次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千年一路走下来。中国的生肖纪年成为最为通行而生命力也最为绵长的纪年法与民间信仰。

B.被用来做纪年标记的动物,多与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不过中国纪年的十二生肖中十二种动物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C.马具有强壮、善走、有力、远大、亲和、温顺、灵气等内在品质。从“马”而衍生而来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

D.“伯乐相马”的故事发生在秦穆公时代,经唐代文学家韩愈阐释后,“千里马”的概念出现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升之,字昜叔,建州建阳人。举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改起居舍人、知谏院。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升之谓:“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又言:“三馆为搢绅华途,近者用人益轻,遂为贵游进取之阶,请严其选。”诏自今臣僚乞子孙恩者,毋得除馆阁。

着作佐郎王罐遇殿帅郭承佑于道,诃怒不下马,执送府。升之言,京官不宜为节度使下马,因劾承佑骄恣,解其任。内侍王守忠领两镇留后,求升正班;御史张鼻补郡,久不召;唐介击宰相,斥岭南:升之皆极谏。迁侍御史知杂事。凡任言责五年,所上数十百事,然持论不坚,以故不尽施用。

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复知谏院。上言:“天下州县治否,朝廷不能周知,悉付之转运使。今选用不精,又无考课,非暗滞罢懦,则凌肆刻薄,所以疾苦愁叹,雍圩上闻。必欲垂意元元,宜从此始。”乃诏翰林学士承旨孙拚、权御史中丞张鼻,与升之同领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务。

神宗立,以母老请郡,为观文殿学士、知越州。

熙宁元年,徙许,留知枢密院。明年,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升之既相,遂请免条例司,其说以为宰相无所不统,所领职事,岂可称司。

安石曰:“古之六卿,即今之执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名一职,何害于理?”

升之曰:“若制置百司条例则可,但今制置三司一官,则不可。”由是忤安石,称疾归卧逾十旬,帝数敦谕,乃出。

升之深狡多数,善傅会以取富贵。王安石有事,患正论盈庭,引升之自动。升之心知其不可,而竭力为之用,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甫得志,即求解条例司,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

(节选自《宋史·陈升之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毋得除馆阁除:授予

B.因劾承佑骄恣,解其任解:解除

C.安石德之。故使先己为相德:感激

D.阳若不与之同者阳:公开

5.(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此告讦之习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着作佐郎王璀遇殿帅郭承佑于道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C.以母老请郡木欣欣以向荣

D.安石德之我见相如。必辱之

(2)全都能说明升之深狡多数的一项是( )(2分)

①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②因劾承佑骄恣③御史张昪补郡,久不召④称疾归卧逾十旬⑤善傅会以取富贵⑥又时为小异,阳若不与之同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承诃责怒骂王璀没下马行礼。将他抓送官府。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弹劾郭承骄横任行。

B.陈升之在任上极力进谏,任侍御史后主管杂事,总共担任言官五年,上奏数十百件事,但持论不坚决,因此没有全部实施采用。

C.陈升之主持谏院事务的时候,仁宗认为民间的疾苦都被阻塞。表示了对陈升之的不信任,诏令孙拼、张昪与陈升之同时主管相关事务。

D.陈升之任宰相后。请求免掉条例司,王安石对此有异议,认为古代的六卿有司马、司徒、司空,各占一职,于事理没有危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

(2)王安石用事,患正论盈庭,引升之自助。(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8.宋代词人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本词相对于秦观的《七夕》,又翻出了一层新意,试做简要分析。(5分)

9.试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此诗。(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

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______,______________;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

乙 必考题

请在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山上有棵大树

欧阳明

大树在山上,偏远乡下的山上。大树很大,要5个人手拉手合围才行。

树大招风。大树不怕风,怕孤独,因为身边所有的树都被移到城里去了。为什么大树没被移走?不知道,但绝不是因为它是保护树种。

山上本来居住的人就少。人都进城去了。其他树一走,鸟也很少来了,鸟喜欢林子密匝的地方,也去了城里,为都市人歌唱生活。

大树的孤独,就像一个老人,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离开了,只身一人那种孤独。

大树问风,那些进城的树怎么样了?风说,风光啊,病了有人给他们“输液”,枝条长了、乱了,有人给他们修剪,渴了有人给他们浇水,脏了有人给他们冲洗,比对人还好。

真的么?大树半信半疑。

你去看看就知道了。风说。

大树很羡慕那些树。心想,啥时能进城就好了,可惜我没那福分,唉——

大树又平添了些悲哀。

依然有挑选树木的人到山里来,从大树身边经过。很多次,大树都想对他们说,把我移进城吧。但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皮就是大树的脸.大树放不下那张皮。看到一车又一车的树被拉向城里,大树黯然神伤。

孤独像虫子,不断地嗤噬着大树的意志。大树甚至希望来一次飓风,将自己连根拔起.或遭一次毁灭性的雷击,让自己烧成灰烬,好从孤独悲哀中解脱出来。

但大树太大了,风折不断,雷击不倒。它只有一如既往地遭受折磨。

但不久,大树遇到了贵人。那天,山里又来了几个人。

这棵树形状如此奇特,为啥没移?走在前面的人问。

太大了,成本太高。旁边一个人说。

好东西就不要怕花成本!

好!我们立即落实!

大树闻言,彻夜难眠。想象着进城后很多人都会围在脚下,仰视、赞美自己,它心花怒放。

第二天,移树的人就来了。他们先是剪去了大树旁逸斜出的所有枝叶,接着在它脚下四周挖了很深的沟,然后彻底斩断了它和大地紧紧相连的根须,再用吊车把它从地里拔起,小心翼翼地放置到10米多长的车厢里。

在斩断根须和弄去所有枝叶的时候,大树有一种断手断脚的疼痛,但一想到马上就要来到的荣光,它疼并快乐着。

躺在车厢里,大树不停地在心里歌唱。一路上,往城里运送树木的车很多,那些树也在歌唱。

安置大树的窝早就挖好了,一人多深,直径丈许,很气派。位置也很好,在城市中心广场,是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寸土寸金。被移栽到这里的树,叫景观树,比那些在道路两旁被叫做行道树的树要名贵得多。

当大树被竖立起来的时候.它仔细环顾了四周。但没看到从自己身边被移植过来的树们。

就它们那熊样,自然没资格移栽到如此耀眼的位置。大树不禁有些得意起来。

大树被移走后,山上不再有树了,到处是坑,像伤疤。山也一下子就失去了高度,显得更加荒凉。

人们围着大树赞不绝口。

好大哟,树龄至少几百年了吧?

好高哟,看上去很伟岸!

许多人还把红布条挂在大树的身上,祈求保佑。

大树感到自己就是城市的主宰,是城里人的主宰,彻底忘记了过去藏在深山无人问津的心酸。

广场商贸繁荣,白天,吆喝声、叫卖声此唱彼和,震耳欲聋。夜里,无数的小吃摊,把广场弄得乌烟瘴气,满地狼藉。甚至有人还对着大树撒尿。

开始,大树并不在意。后来,有了抱怨。接下来,就忍无可忍了。

他们咋就不珍惜自己打造的风景呢?大树问身边的同伴。

同伴们无奈一笑,说,他们说树,就是拿来吸收废气和消减噪音的。来这里的树,命不大的,一来,就死了。命大的,就算没死,也没好日子过。

是么?大树很费解。抬头,才发现,比起周围的高楼,自己很矮很小,就有了些淡淡的失落。也许将来会好的!大树没有绝望。

第二年春天,大树终于发芽了,它期待着展示枝繁叶茂的风采时人们那惊异的目光和赞叹。但出乎意料的是,不久,广场所有的树都被移植到了城市边缘的一块空地。那里除了被移植过去的树外,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

原来,人们觉得广场用来植树太浪费了,决定在此修建更多的商场和住房。

春天还没结束,被移植过去的树就开始渐渐死亡。人们不断地给它们“输液”,但最终也没能够让它们起死回生。

死亡的那一刻,大树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喊。但没人听见它的叫喊,更不知道它喊的什么。当然,就算是听到了,也决不会当回事儿,人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呢,没那闲心!

(选自《2013年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大树的孤独,就像一个老人,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离开了,只身一人那种孤独”。实际上是在表明生活中的老人是很孤独的。因为妻子儿女亲戚朋友都离开了。

B.在城里。树病了有人给他们“输液”,枝条乱了有人给他们修剪,渴了有人给他们浇水,脏了有人给他们冲洗,这是人对大自然的礼遇。

C.“孤独像虫子。不断地嗤噬着大树的意志。大树甚至希望……好从孤独悲哀中解脱出来”采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大树的孤独和梦想。

D.文中“在斩断根须和弄去所有枝叶的时候。大树有一种断手断脚的疼痛,但一想到马上就要来到的荣光,它疼并快乐着”写出大树安土重迁的心态和对城市生活的渴望。

E.“当然,就算是听到了,也决不会当回事儿。人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呢,没那闲心!”意味着城里人很忙碌,没时间管与他们关系不大的事情。

(2)大树在小说中代表着某种人,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试做简要分析。(6分)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本篇小说中呈现出的城里人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请加以概括。(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周恩来传

[英]迪克·威尔逊

铁窗生活对周来说即将来临。那些从日本货物中源源获利的商人殴打了抵制购买他们货物的人们。为此,1920年1月,学生们再度进行抗议.而这一示威却成了当局大批逮捕学生的借口。1月29日,天津的学生们举行群众大会,决定进行报复。他们向省长请愿,要求省长支持他们的抵制运动。这次请愿是由周和一个男生、两个女学生领导的。邓颖超被留下来协助守卫学生总部。

寒冷的北风卷着残雪,扑打着人们的面颊,他们等待着,只要一声令下他们便马上出发。周身着一件单薄的短上衣,长长的头发随风飘拂,他一步跃上台阶,提醒人们要记住大家一致同意的请愿要求。

当他们到达省长办公所在地时,通向省长办公室的大门却紧紧地关闭着。“我们是天津的学生代表,”周对一个从侧门出来探视学生们想干什么的官员说,“我们要见省长。要陈述我们的爱国意见。”

这个官员缩了回去,遭到的却是周身后成千上万双愤怒的眼睛送去的谴责的目光。大约20分钟以后,他出来传话说,省长可以召见学生代表,但其他学生必须后退。学生们拒绝后退,结果形成了僵局。

突然.周发现正门底部有一个空档,卫兵们忘了关上.他们正好可以爬上门槛,从空隙处闪身而进。周对自己的同志们说:“打破僵局开展斗争的唯一办法是通过门槛空隙进去。”

学生中有人反对说那样太危险,但是,周反驳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他和其他三位同志钻了进去.其中两位是女的,在里面与军警发生了扭打。当他们被带到卫兵室等候省长的决定时,周发现大门旁的墙上靠着一个梯子。他迅速登上去,从墙头上向同学们大声喊道:“如果我们一点钟之后仍不见归来,就是失败了。大家要再接再厉,另寻办法,决不让步。”

不久,士兵和警察们闯到学生中间,用警棍这一老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一场浴血奋战,而此刻在里面的周和其他三个伙伴还未受到任何损伤。警察厅决定不经审问而无限期地拘留这四位学生领袖,并把他们隔离开来。但周发现可以在厕所里进行联系.随后他们均同意在4月初开始绝食。

这帮助了在外面的其他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把这一事件和逮捕学生的真相公布于世。他们通过报纸和其他公共出版物,很快便了解到外面仍在继续抗议。邓颖超带领一批学生到警察厅,自愿前来替换绝食的代表。

当局为开庭审理周感到烦恼.而此时周已经从单人牢房转移,和其他犯人关押在一起。他抓住这一机会,给同狱的人们灌输激进思想。他和其他三个学生即席给大家讲授经济、法律、马克思主义甚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周后来还把在狱中写的东西编成《警厅拘留记》,在狱中,每日坚持写《检厅日录》。

在“五四”运动爆发一周年纪念日那天,他们在狱中举办了一个文艺晚会。他们因陋就简,用三块门板拼到一块作舞台,用被子作帷幕,用人的模仿声作交响乐。周演了几出小戏。在扮演地主压迫农民以及法帝国主义的行为时,演得也很好。当他表演最后一个节目——他曾在南开中学演过的《一元钱》时,感动得狱卒们都流下了眼泪,使他们都保证今后一定要爱国。

最后一次审讯在8月份开庭。周坐在“被告席”上,几个月的监狱生活使他明显地消瘦了许多。数百名朋友和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当周被问到他非法闯入省政府办公处是否属实时,周轻蔑地一笑,然后接二连三地向法官发出质问:“学生们出于爱国之心,抵制日货,维护民族利益,究竟犯了什么罪?”

“学生们到省府请愿,推举我们当代表,求见省长,这又犯了哪一条王法?”

“当局派军警用刀枪棍棒打散请愿学生,造成流血惨案,又是哪条法律有此种规定?”

“既不审讯,又不释放,无理拘留各界请愿代表达半年之久,又依据法律的哪一条文?”

……

这一连串的质问,像排炮一样,打得法官招架不住。他恼羞成怒地喝道:

“究竟是你审问我.还是我审问你?”

法官的裁决原来是准备宣判学生重刑,但他只好从违法的技术性上给予学生轻判,包括学生们事实上已在押的日子。这样大家的面子都挽回了。周的祝贺者们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把他簇拥到汽车上,汽车上插着彩旗和鲜花。在人们的夹道欢呼声中周随汽车一块离去了。

周对自己在监狱期间邓给他的帮助深为感动。他也突然发现有两个出乎预料的人前来欢迎他,一个是他受审中的辩护律师,另一个是南开中学的创办者之一。这两个人都是周的崇拜者,他们都对周的行为和品质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南开大学的校董严范荪过去曾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周婉言谢绝了。这时他拿出500美元,资助周到国外深造,因为当时周把个人私情看得很冷淡,而是正在积极考虑留学法国一事。送中国青年学生到欧洲勤工俭学是觉悟社关心的主要事务之一。

(1)下列对传记的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针对当局大批逮捕学生,1920年1月29日由周恩来独自领导的天津群众大会,他们向省长请愿,要求省长支持他们的抵制日货运动。

B.周恩来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主人公,本文记叙了周恩来请愿、被拘捕、被审讯、被释放的过程。从而再现了1920年波澜壮阔的天津学生运动。

C.周恩来和其他犯人关押在一起后,给同狱的人们灌输激进思想,并与其他三个学生即席讲授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来影响他们。

D.周恩来被审讯时,大闹法庭,先发制人,接二连三地向法官发出质问,气势上压倒了法官。迫使法官做出无罪释放的决定。

E.严范荪过去曾希望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因周恩来婉言谢绝,在周恩来要到国外深造时。他只是拿出500美元略表心意。

(2)“寒冷的北风卷着残雪。扑打着人们的脸颊”这样的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作者为什么要写狱中的那次文艺晚会?(6分)

(4)周恩来能成为伟人,与其年轻时的个人素质是分不开的。结合文本,探究周恩来能成为伟人的原因。(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她毅然地在下岗协议书上签了字。一时间成了很多工友效尤的榜样。

B.崔永元和方舟子的隔空骂战最终以二位意见领袖互揭阴私、对簿公堂的方式告一段落。

C.作为行业中的翘楚,新威将透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及技术改进,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

D.陈独秀反传统的言辞虽有尾大不掉的偏颇,有些绝对化,但目标明确,这点毋庸置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国务院取消76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滥”的倾向被扭转,“假”的苗头被遏制。但时近岁末。又逢乱评滥奖的高发期,要警惕其东山再起。

B.善良的人得到广泛褒奖和认同。蕴藏在扬州百姓心中的道德力量。通过文化感染和制度建设。托起这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高度。

C.平时多下基层了解民生,多为群众着想,多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就能在苗头和萌芽阶段有效解决问题,毕竟,“雪中送炭”只是亡羊补牢之举。

D.那时的家政业方兴未艾。没有可供参考的规范文件。没有学过工商管理的老刘夫妇。只能靠“土办法”管理一支几百人的服务团队。有些捉襟见肘。

15.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画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6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怀疑大公无私的可行性,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谁能没有私心呢?怎么可能做到大公无私?”甚至断言大公无私的要求“超越时代”。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实则误解了大公无私的本来含义,混淆了大公无私的适用范围。的确,受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现实中的人都会有私心、私欲、私事。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即使,承认人人有私,有等于对为官者不能提出大公无私的要求。其实,历来讲大公无私,都是将其严格限定在公共事务领域,而没有引入私人领域。大公无私所强调的是,在公共事务领域应克己奉公而决不能以权谋私,影响公众利益和公平正义。私人领域才讲私,公共领域要讲公,不能把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处事原则混为一谈,否则就没有正确理解大公无私。

16.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3分)______。他们贪腐数额巨大,又往往位高权重,是侵蚀党和国家利益的巨蠹。对这些有恃无恐的“老虎”,越是有来头、有背景、有能量,越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反腐败同样不能放过“苍蝇”。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以权枉法行为,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社会影响同样恶劣,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可有丝毫迁就。

17.观察下面一幅漫画。简要分析并揭示其寓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棵大树站在太阳下,昂首挺胸,气度不凡。

一只小鸟从地面上飞到它的耳旁悄悄告诉它,说有一队蚍蜉从远处爬来了,现正在它的脚下做窝,准备挖倒它哩。

大树听了哈哈大笑:“十八级风暴都把我刮不断,千万吨雷霆也把我砸不倒,小小的一队蚍蜉,何足挂齿,任它们胡闹腾去吧。”

蚍蜉们在下面蹿来蹿去,一点点地咬着大树的肉。大树对此毫无知觉,一心只是要去与蓝天白云比高。

小鸟又从下面飞上来告诉它,说蚍蜉的数量越来越多,希望它尽快对蚍蜉们采取行动。

大树听了又是哈哈笑,他说:“那些小东西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地,大树感到自己的身子有点支撑不住了。这时,它才意识到蚍蜉们已把它的下身给挖空了,可是它已无力对付这些小小的家伙了。一股微风吹来,轻轻的一下,就把它推倒在地。

18高考语文作文 篇4

说到做人,首先是一个做什么样人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什么人?他建议大家重读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执政党的党员、执政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以此为做人标准和为官准则,才会拥有“老百姓比天还大”的为官境界。

领导干部首先是人,其次是官。先做个好人,尔后才能做个好官。尽管一个好人,不一定会是个好官,但一个好官必定是一个好人;不是个好人,肯定也不会是个好官;人品人格不好,官风官气也不会正,官德对官风官气起决定作用。不是官位使人增光,而是人使官位生色。我们党正是因为有了一代接一代的模范党员干部,才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伟大的领导形象。孙中山先生曾这样告诫过他的同志:“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既是做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执政之道。何谓大事?江泽民同志说:“凡是关系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都是大事,都要认真过细地去做,都要努力做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视人民群众利益至高至上,置于“为先”的位置,并认真细致地去做,努力去做好,才算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能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和拥戴。

古往今来,“官”的诠释颇多,但正解曰:“为民做事。”个中道理很简单:“民为邦本。”没有民,哪来官?当官不为民做事,民要这官干什么?清人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个故事:一位官员死了去见阎王,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分钱,自认无愧于鬼神。不料,阎王却训斥他说:如果不要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大堂之上摆一尊木偶,连水都不要喝,岂不比你更好吗?你一生处处考虑如何保全自己,躲事避事,为官三年,毫无政绩,负民负国,既无功,便有罪!一番训斥,庸官哑口无言。这个故事道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一个人不论当官有多大,总是靠群众养活你,而不是你养活群众;不论你有多大能耐,群众总是你的衣食父母,而不是你给大众以衣食。从这个意义说,群众给了你吃穿,实指望你给大家办点事,而你却尸位素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切从利己与否考虑,老百姓对你的供奉,还不如养一只鸡、喂一头猪实惠,这岂不是对群众的犯罪?!

高考语文冲刺试卷18 篇5

一、(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 有 天 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

——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形

式两方面分析。开头的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美好的“天堂”,接着进行了否定,有引出话题、突出人们幻想的天堂是虚幻的作用。下文写“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并详述了其它星球的恶劣环境,因此开头的关于“天堂”的描述还有为下文做铺垫、做对比的作用,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认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

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文章的中心是否定“天堂”“移民外星”之说,告诫人们善待地球。金星的名字很美、很温柔,更能引发幻想移民外星的人们的想象。但是它的大气和地表环境都很恶劣,根本不适于人类生存。金星经历了一个环境由好变坏的过程才变成了今天干旱的不毛之地,作者担心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因此写金星的情况能更好地警示人们保护地球。

参考答案: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考哪里“没有天堂”,没有什么样的天堂,没有天堂该怎么办等问题。参考答案: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

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二、(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适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

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而不是直接燃烧。B项原文第二段说我国直燃发电有突破,气化发电原文没有提及。D项没有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2.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

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答:

高考语文试卷点评 篇6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一统天下” 学生需放更多精力

主持人: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节目之中。上午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了,考题一出,网络上大家呼声还是一片的,作为一个专家,我们特别想请马老师为我们说一下,20语文考试试卷的考题特点是什么样的?

马昕:各位腾讯的网友大家好,今天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了,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是作文了。今年各省作文题拿过来之后,跟往年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我们材料作文可以说真正的奠定了在全国各省中的地位,这已经是我们近几年来所观察到的一个很强烈的信号,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材料作文之所以被各省命题人采纳,今年占到绝大多数,几乎是一统天下的格局,主要原因是要处理两个问题的一个中和,一个问题就是你作为作文题要有一个左右性,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可聊,但是也要有一个方向,对他们有限制性,不能让他们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套用到题目当中去。这几年各省命题时做的努力就是协调两者的关系,既让大家有话可说,又稍微有所限制,不会出现大家全都有话可说,造成没有区分度。说了话之后说不出好话来,这样无法形成一类文,无法发挥出大家的才华,一方面要体现出区分度,一方面要激励好文章,这样能够把我们考生的档次拉开,能够体现考试本身的意义。材料作文首先这里面有很多发散点,可以去比较自由的选取,按照你自己的习惯,你自己的积累的素材,你的能力点,可以去选取,这是有自由性。同时,这个材料不允许泛化主题,要围绕这个前提说法,有一定的限制性,比之前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都要强,成为我们各省出题人比较亲睐的一个考题,也是希望以后的考生可以更多的精力放在材料作文方面。

精华学校语文主讲教师 马昕

没有时代性也可以是“好考题” 押题是投机心理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到了,我们各省作文是属于考题的亮点了,我们特别想知道,您对于我们年高考作文的考题来说,您认为出题是比较新颖的吗?

马昕:考题好与坏,我们到底看什么标准,刚才说到新颖,其实也会是公众或者是媒体在评价考题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新颖如果只是材料里所涉及的东西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现象,比如说山东卷的莫言,北京卷的手机改变我们生活,贴近现实的这套题新颖,从考试意义来讲这个标准不太重要。因为很多考题可能考的是一些特别老的材料,故事讲的没有时代性。未必不是一个好题,完全可以是好题。

另外一种标准,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这个题目会不会让大家有话可说,结果是都有话可说,但是没有区分度。我们在的时候,话题作文涌现,那时候口号就是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实验之后发现,这不是命题的一个标准。其结果就是大量的套作,现在题目判断好坏标准,就是比较技术性的问题,是否能够拉开分差,这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能让低分考生有话可说,终端考生有理可讲,高端考生有亮点可赚,这是我们说一定这道题达到这个目的,这个效果,才是一道好题,所以不光看表面,要看最后考场上试下来,考生体现出的情况才能评判。

主持人:马老师给我们特别精准的解析了一下,如何评判作文的新颖以及题目的好与坏。很多老师特别有这个习惯,高考前喜欢押题,比如说今年可能会出什么类型,针对于今年各省作文题目,跟您事先,或者您在一些学生那儿听到,跟他们老师给他们押的题有偏差吗?还是比较一致,还是比较贴近他们?

马昕:押题的事情,历来都是我们老师所乐忠的一件事,押题这件事情本身不具备科学性,今年比较热门的方向叫做中国梦,总书记提出了这个,媒体关注度也比较高,大家谈的比较多。很多我的班上的学生,因为我是辅导机构,班上学生会有很多来源于他们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都在问,王老师,今年会考中国梦吗?我说你哪来的,他说老师说的。我说不要听他的,语文考是语文的失败,一般都是政治考。专家在那里,他们要有原创性,不能随大流,真正体现出考试本身的严肃性。所以,我有时候也苦口婆心跟学生讲,不要猜题,但是学生也是相信我,半信半疑,最后还是要准备,每年都会讲白准备了,每年都讲这样的事情,还是抱着猜题的想法,猜题是什么心态呢?就是懒惰,不想通过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希望默写下来,之前写好了,或者找别人帮你写范文,然后考场直接套就行了,实际上我们说是很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是迂腐,而是高考到了什么程度呢?不是白痴在出题,当然知道你有这样的习惯,人们都有这样的趋利性。

主持人:双方是一种侦查与反侦查的感觉。

马昕:对。

主持人:老师出题可能经验,学生多了一些懒惰性。

马昕:老师猜题当然猜不中则已,猜中了更好,也是一种投机的心态。有什么意义呢?我经常跟学生讲,你猜中了题反而不是好事,因为不可能把北京卷这个题,那么多话,很多表述在里面,就算是猜到了这个作用,但是猜不到科学家这个角色,即便猜到了,今年这个题目根据莫言和杨振宁的谈话来了,我关注到了这个点,你猜不到他们谈话的点具体又能引发出什么,如果你之前做准备了话,你不可能把里面丰富的发散点都考虑进去,只能攻其一端,就算是你猜中了,考场上兴奋之余去写,多半是跑题的问题,不要猜题,猜中了真不怎么样。

主持人:不要去猜,要凭自己的实历,平时多积累。针对北京卷今年的题目,是针对一个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引发了如果爱迪生回到了21世纪,包括各个省的作文题目,我也是今年看到了网友进行的评判,其中有一个人说到,这个题目自身应该是一个病句,因为爱迪生是一个19世纪或者20世纪的人,根本没有回在21世纪,应该用回来,应该是来到,有一点咬文嚼字的意思。针对各个省有特色的作文题目,给同学进行详细分析,怎么样让低分同学真的达到有话可说,让中分的同学提高一个档次,让高分的同学知道自己作文抓什么样的点能得多少分。

马昕:拿北京卷来说话,我也是多年在北京教学。北京卷这个题大家已经通过媒体看到了一些,原表很多同学不是很清楚,说的是假设爱迪生回到了21世纪,一个科学家,一个文学家,两个人探讨,爱迪生因为什么感到惊奇呢?科学家说,一定看到手机觉得惊奇,因为手机像是一个掌中电脑一样,功能丰富,我们生活中都要依赖它。文学家说,也可能是因为手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观念意识,这样他感到很惊奇。针对这样一个探讨,科学家、文学家不同的思路,我们怎么看,这个题目所谓低端考生有话可说,实际上我们有话可说,说出来这种话,多半分也不会太高,也就是把800字凑齐了,不至于交一个白卷进去,盯50分钟,盯不出来,不至于这么惨。只要能说一下手机对于我们现实真的是很有用处的。至少是最不济,写一个记叙文,所谓有话可说,不能指望多高的一个评价,你怎么看待手机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宽泛说,也可以讲一个故事,都可以。所谓终端考生有理可讲,这时候要关注到什么样的理呢?科学家、文学家,谈论手机这个问题的时候,思维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这里面关注点当然有异也有同,很多人会发现他们不同点,你光发现功能多样了,那边发现我们的观念意识那种的。发现他们的区别,你可以谈,这里头文艺青年和理科青年,理工青年之间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我吐一下槽,千万不要离开手机这个问题,你可以谈论手机牵出来的所给我们带来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思维,千万不要离开这个手机,只要它是一个由头,不然就跑题了,手机这个东西还很重要。

接下来高端考生要有亮点可抓,这时候大家可以探讨一些大问题。最近考生都比较关注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叫做法国高考这件事。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

主持人:这我还真没有听过。

“法国高考”大谈哲学问题 思维和人不能分开

马昕:法国人高考,法国在近代的时候,17世纪的时候涌现出很多了不起的哲学家,影响到欧洲哲学进步,法国人很有哲学范,他们出高考题,作文都是类似于我是谁,我去哪儿,往哪儿去,谈这种哲学问题,大家觉得法国人很深刻,其实我们这个题也可以往深了挖,背后就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思维,其实真的是那么的水火不容吗?是不是代表人类社会代表的方式呢?爱迪生只是科学家,没有说别的人,没有说路易十六来到了21世纪,没有说这些,说的是一个科学家来到21世纪,看到了手机,当然首先会想作为发明家,他也发明很多东西,他发现到了21世纪的人,他发明了这个东西,他会有什么感受,太厉害了,后人比前人厉害,这是当然的一个感觉。当然也可能会发现,手机改变的生活,其实你想想他发明灯泡,也改变了生活。其实他的思维,我们要谈的就是思维可以由不同,但是人是一个,思维可以分科学性思维,人文性思维,但是人不能劈开两半,爱迪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两种思维兼备,如果发现到两种思维和两种人是不同的。刚才我说的那个吐槽旁边,把思维和人分开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有很多亮点可以挖。

每年高考考生的聪明才智胜于老师,在这里讲半天,有什么亮点可挖,如果我们判卷,会发现亮点多了去了。

主持人:特别有惊喜。

马昕:我们学生非常有才华。今年的题目,北京卷这样的,比较具体,不是那种特别浮泛大的词汇,比如具体这种题目,特别容易涌现出一类卷子,特别容易涌现出好文章,与他做对比,去年我们北京卷那个老记,铁路巡道工,每天在深山独自巡视铁路,这么一个材料,因为审题难度比较大,很多同学关注到老记的奉献、坚守、牺牲,都是束缚了,题材束缚你,但是思想不束缚你,科学家、文学家,这个小的角度引发出大问题,可以真正让你能够谈到一些你觉得这个世界,你所看到大的问题,宏大的主题,这样由小见大,才是能够出现一些好文章的。所以我也是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非常欣喜,北京卷的题目,我觉得应该是比较好的区分度,去年高估很多考生的考题能力,把题目发散点做的太淫秽,很丰富,如果会审题的人挖掘出很好的亮点,但是同学们达到这个要求,去年区分度不高,以前一些特别简单的题目,区分度也不高,无论特难还是特简单,都不好,还是像这个题一样比较适中,这个题出的不错的。

主持人:比较贴近学生。

马昕:搜索范围能够扩散出来,能够收回去。

阅卷老师关注“阐发性”的文章 强调具体实在

主持人:刚才聊这么多,包括举例的作文,高考作文其实一分值的题,60分,所以在这里我想替学生们问您,如果在短时间内帮助一个孩子快速的提高作文的成绩,就像您说到,让我们低端一点的同学有话可说,怎么让有话变得有理可讲呢?

马昕:其实好多同学能力都很强,但是把能力用错了地方,所以你总是使劲了全身力气打到了棉花团里,关键明白我们高考作文期待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的,很多考生会以为,一类文是不是都是文才斐然的那种啊,或者一类文是不是各种例子堆出来的啊?必须用文言文,或者搞一个新奇的形式,文言文,甲骨文,经常有同学问我,老师要不要写一个剧本上去,老师要不要写一个日记,我也不反对,我也不能扼杀他,我说需要的`话就写,不需要就不写。就是这样的,我们很多考生着力点错了,因为文采这个东西,说实话真是不太重要的事情,尤其在北京卷,就是尤其我们这种是考生比较少,判卷老师管够,这种省份,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你文章到底说了什么,文采的价值就会很小,甚至我们说你的文采如果不是那种靠你多年的素质养成,靠你的积累,你确实是文笔老道,那可以,但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你还去假装,说我弄几个排比句,特别棒,第二段就露出狐狸尾巴了,没有必要。我们关注点还是文章能不能有稍微具体一点的阐发。

刚才讲老记的材料,如果只发现他是奉献精神的人,但是不要来一个观点是,我们要牺牲奉献,牺牲奉献好,不能类似于喊口号,威胁恐吓式,有一个小朋友不奉献,不坚守,第二天他死了,就是这种,他没有用。你写成口号式的,这种观念写的再好的例子,是不可能打动老师的。

主持人:比较空,听起来。

马昕:对,一定要讲具体的,要么是观点真的走具体了,在奉献的过程中是什么对他的打击最大,他战胜什么是最难的,老记是普通劳动者、奉献者,咱们大楼里的清洁工,咱们的保洁大妈,也是奉献者,但是老记和保洁大妈的区别是什么?

主持人:是大妈不给火车敬礼吗?

马昕:区别是大妈干累了,可以聊天。

主持人:老记是一个人。

马昕:他是在深山里一个考生巡视铁路,去年一个考生写的很好,老记需要克服深山中的孤独感,他把孤独感做了很好的描述,帮他做了一个刻画,看文章仿佛就是被孤独感笼罩着,这样才能够感同身受,知道他这样付出多么不容易。

主持人:这个孩子抓到了这个亮点。

马昕:你说孤独感这个词多么深刻吗?没有。就是具体,具体就很好了,不要喊口号,你至少结合到老记这个人物,拿老记跟清洁工大妈一比较,有区别,老记更惨,在于他的孤独感,这就很好。

还有一种方式,你的角度好,你谈的是一个,你的观点还是喊口号,但是用一个具体的领域、问题说话,比如说以前有一个题叫做世乒赛材料作文,中国队世乒赛老是拿第一,没有意思,要让出金牌,这样一个材料。有一篇文章全篇文章都是讲的电影,中国电影一定要突破垄断,促进竞争,中国的电影一定要有新鲜的血液涌现,不要总是看到老面孔,那些导演,那些演员,总是老面孔,要有新鲜血液涌入。一篇文章一个乒字都没有,很扣题,观点没有深入,但是角度很好。一篇文章就是一个,还比较专业的电影行业的一个分析,这就很好。

主持人:很出彩。

马昕:同样很具体,建议考生甭管什么水平,都要努力去把文章写的更具体,或者是观点的具体,或者角度的具体,来日方长,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即便是新高三,我们还有一年的时间,完全可以做到这个,就是思维稍微能够具体一点就可以。

千万别当“文艺青年” 作文写实质存在的东西

主持人:马老师给我们意见就是说,具体缥缈空,千万不要当文艺青年,写一些实质存在的东西,给我们一些具体属于观点。

马昕:你这话文艺青年不爱听了。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

马昕:幸好我不是。

主持人:我觉得您今天中午肯定特别忙,很多学生考试完了以后,第一时间给您打了电话,今年考题什么形式比较新颖的,比较有亮点的,通过这些考题和学生对您的反馈,您可以给这些老师和孩子一些意见,接下来复习中,这些孩子需要注重,或者这些考题考到了哪些知识的储备,以及自身素质要求?

马昕:今年很多考题还没有能够拿到,我们只是就着北京卷当一个例子,其实北京卷情况,往年来讲,北京卷也是代表的,包括全国卷,全国大纲或者是新课标卷,我认为是比较妥当的一个命题的趋向。比如说今年北京卷在大阅读这方面,就是文学文本阅读这方面,他考了几道题,都是概括性质的,这篇文章讲的是浙江绍兴这么一个分散,从这个具体的地方切入,讲这个地方的特点,然后讲到了绍兴鲁迅的文章,接下来又说他要回到这个地方,80年代曾经来到这儿,现在要回到这个地方,通过他要回来,然后想到,我特别想去西湖,这个事情有没有什么样的启发。

下面问的三道题真的就是问这三个点,说请问绍兴这个地方,他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文章怎么写的,鲁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文中怎么写的,第二个题是问对西湖有没有什么样的认识。这个题一看就是有一个很强的结构意识,也是对我们考生一个提醒,刚才说很多都是作文的。其实现在想说阅读,也是我们一个大部分,阅读这方面提醒考生的就是,这道北京的题,其实去年也是,我们北京的题还有全国卷的阅读题都有这样一个取向,就是更加偏向于考结构阅读,结构阅读区别于什么呢?我们过去叫做微观的一种着重点,微观阅读。微观阅读,可能同学们都有印象,老师会告诉你,哪些长的像重点,哪些肯定不是重点,会告诉你说,文章里面画吧,拿起你的笔画吧,画出的重点,你就看了题,说这么回事。

这种找重点,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你如果想把分打满的话,你就面对两个困境了,一个困境就是你的阅读题,你经常发现有很多点不是你原文能够抄出来的,必须要自己的语言概括的。

另外有一种问题,第二个困境就是,你经常发现所有话都在原文里面能够抄,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个话在哪儿,不是在一个地方,是全部全文的,怎么可以一个一个摘出来,如果你能够走出这两个困境,那就必须得有一个宏观的结构分析的意识。你要看出这篇文章真正讲什么,这篇文章层次结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又说什么,大块要有。我们甚至说,你微观进去,大块要有,一个宏观的角度能够看这篇文章,这样才是真看懂了。

为什么现在有这样的趋势?因为过去找重点的方式,其结果往往是考生看完这篇文章,重点画满了,答题也还行,但是问文章讲什么,不知道。

主持人:成了机械答题。

马昕:对,很机械,如果宏观考察你,说这段讲什么,那段讲什么,你能够说出这一些,并且以这些灵活运用,能够答题的话,那么才说明你真看懂这文章作者的思维脉络是什么,所以这是相对于作文我们要反对套做,阅读反对简单机械找重点的方式。

主持人:一篇短短的阅读文章,不仅透露出学生答题方向,同时透露出老师给孩子们支招的时候,要教他们一些新方法了。

马昕:对。

考完千万别对答案 应平复心态明天继续应考

主持人:我给马老师出一道作文题吧,关于孩子们的,很多孩子们今天下午的时候看到这样一篇微博,交完卷之后我们做什么,我特别想问问马老师,今天第一天考完了,交完卷晚上应该做什么?

马昕:今天还不是狂欢的时候,其实明天也不是,今天考生们回来以后,还是应该平复心态,参加明天的考试。今天提醒大家学科之间两天之间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不对答案,甚至我刚才在讲的时候,我也不是说哪一个答案,具体答案我也不说,我怕今年考生听到的,啊?我错了!完啦!然后开始患得患失了。其实可能就是一个3分的选择题,他想完了,连这题我都说,别说那题,别说所有题,我完啦。

主持人:造成这种心理负担。

马昕:越想越复杂,我们作为老师,给考生叮咛的就是不要对答案,对答案也是考完之后的事情,我以前高考就是自己鲜活的教训,我高考的时候,我现在教语文,其实我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最好,我文科生,文科生都能理解我的意思,得数学就得文科天下,数学成绩很好,全年级都知道我数学成绩好,结果考完试,数学刚刚考完,我前面有一个女同学,转过头来,交完卷,他知道我数学好,他就跟我问,马昕,最后一道押轴题是不是得2啊?我得一个几百几十分消不下去,谁对谁错很明显了,我正纳闷呢?怎么弄这么一个数,我还安慰自己,没有问题,肯定就是这个数。结果人家得一个2,我肯定崩溃了,幸好我的情商比较高,没有崩溃,尽管不要对答案,他马上要张嘴,看你眼神不对,要对答案的时候,别理他,千万不要对答案。回到家之后,踏踏实实的,昨天怎么做的,今天晚上还怎么做,不要一下子恶补做题,昨天有综合考试,还有英语考试,都是记忆量比较大的,可以看平时哪些最容易忘记,包括英文作文的表达,我也外行,只能以大学长的身份给大家介绍经验,我也是高考前一天晚上还在看地理的图。

主持人:也是给自己押了一个题。

马昕:就是求安慰,有时候看不看这个。昨天晚上有一个学生给我发微信,马老师我要不要看哪一个范文,我说别看了,他说其实我也不想看,幸好你告诉我,不用看,我心里就踏实了。我也是给他一个安慰,确实也不用看,大家不用临时抱佛脚,平和的心态,今天还是好吃好睡,明天起床,带好准考证。

主持人:刚才马老师给解释了,今天晚上不要对答案。第二,就是看一下自己易忘的考点,其它不要恶劣的补题,做题了,已经没有这种必要,给自己造成这么大的压力。我特别想让您送给我们的准考生们,给他们一些语文复习上的一些小意见。

马昕:20就是新高三的同学,首先跟大家讲,就是你意识、观念,就是身份定位,自我认定,什么时候你是高三,很多人是2013年9月1日,不是的。有人告诉我说,是暑假补课的那一天,7月份的尾巴,8月份的前奏嘛,也不是。应该就是2013年6月8日下午夕阳西下的那一刻。

主持人:从明天开始。

马昕:对,就是你们学长走出考场,他们解放那一刻,是你们成为高三学生的开始。一定要有这样一个预先身份的认定,不然一个暑假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主持人:真的是这样的。

有的时候真的感觉时光是飞速的,我们说高考高考,说了很久,今天突然间来了,觉得时间很快,由于节目时长跟大家说再见,但是在这儿之前希望马老师为我们明天继续考试的考生和家长们送上一些小祝福。

高考语文冲刺试卷18 篇7

一、试题的强化点

试卷体现了鲜明的稳定思想, 格局不变。在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方向下,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 突出了实践性、运用性特质。试题的结构稳定, 并无增加新的元素, 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都与去年基本一致, 可称得上“稳”字第一。

试题难易适度, 并略呈下降趋势, 不出现任何偏题、怪题, 注重学科基础, 使考生容易发挥。

在保证工具性的目标下, 试题注意突显人文属性。特别在选文上, 持续加重文化含量, 不考科普类文章, 以文艺性论文为重点, 围绕文化、艺术这个核心范畴, 选材设题。今年选文体裁多样, 题材丰富。现代文阅读是对《诗经》的评介, 内涵厚重;实用类文本阅读是关于一代艺术宗师黄宾虹的传记, 侧重于大师的人生轨迹、艺术生涯对读者的人生观启迪;文言文阅读仍然集中于历史人物传记, 在人物事迹中彰显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

试题注意呼应教学, 与日常教学逐渐贴近。如第10题的默写, 全部出自中学3篇教材, 其中两篇初中、一篇高中, 分别是《论语·述而》、《蜀道难》、《醉翁亭记》。文言实词的释义大部分也取自教材。作文题更是少有的紧贴日常作文训练 (甚至是小学生、初中生的写作训练, 如《家乡新貌》《学校新貌》等) , 学生感到这种内容与写法“似曾相识”。

试题具有相当的普适性。较适宜使用该卷的七八个省区, 较符合这些区域的教学实情, 对促进新课程有利。

这些要素均透示出命题人员对语文学科根本属性和新课程推进中诸多重大理念的宏观把握, 颇具匠心。

二、试题的创新点

在稳实的背后, 也透露出许多的改进举措, 使全卷各板块在技术上更加细密成熟, 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和考试改革的走向。这些方面的改进, 不显山不露水, 波澜不惊, 却暗藏玄机, 值得称道。

1.题干设置上删繁就简, 要求单一

在题干表述上, 多年来的试题喜欢叠床架屋, 一道题中几个问题组合式捆绑提出, 文字长, 要求多, 难度也较大, 学生得分困难, 评卷也很繁琐。今年, 许多道题干简洁干脆, 指向单一, 减轻了答题和阅卷的繁复性, 也提高了试题信度。

在阅读题上, 首先是文言文翻译, 已经不再选过长过难的句子, 而是相对简短浅易的句子。古诗鉴赏的两道题则大刀阔斧, 作了较大改进。我们作一比较:

2010年的试题考的是南朝陈江总的《雨雪曲》:

8.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2011年考的是唐朝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很显然, 去年的两道题均为连环设题, 考点较多, 层次多, 表述繁复, 今年则趋简洁, 要求集中明了, 考生好答, 同时也方便了评卷。

在表达部分的运用题上, 去年的仿写题提供的示例是三个话题, 今年只是同一个话题, 形式上有所简化。往年是比喻、夸张、拟人连环套, 设计了一道道门坎, 今年只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算是为考生略微松绑。

不仅今年的题在字面上删繁就简, 在表意上也更严谨明快, 不再引发歧义。如2009年的第12题第 (3) 小题:“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 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此题设问有歧义, 一种理解是指描述的方法 (手法) , 如白描、对比、对照、反问等;一种理解是描写了哪些具体的生活内容, 而答案则是指后者, 因此造成大量考生失分。今年则无这种情况, 每道题题干都较简洁, 用词妥当, 表意严谨, 质量明显提高。

2.真正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落在实处

长年来, 探究能力的考查在部分题块有名无实。近四五年的命题实践表明, 文学类试题较好地落实了这方面能力的考查, 设题目的突出, 指向性强, 但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却不尽如人意。

我们来看2009年实用类文本的题:

(4)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2010年的题:

(2) 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 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 他是“白费心血”, 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 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 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 最终又成为朋友, 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 任选一个方面, 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毫无疑问, 这些题貌似“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实则几近全为“阐释”, 因为题干全部提供了观点, 非常直白明了, 而答案要么在文本中简单寻找论据抄出即可, 要么是适当阐释稍加发挥也行, 几乎没有思维难度, 只是文字表述的游戏, 缺乏考查价值, 尤其是第4题, 本是考查探究能力, 结果流于形式, 无着无落。

2011年则彻底迈进了一大步, 终于选对了材料, 设题上也终于回到了分析与探究的考查原点上。请看题:

(2)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 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 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 黄宾虹和张大千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组题, 能力层级各有不同, 但整个组合, 以思维为核心, 要求考生有发现, 有见解, 有观点, 表达要有条理, 不再是像以前只对现成的观点加以说明解释, 归纳、鉴赏、探究的特质大大增强, 是一大进步。

3.语言运用题进行了新尝试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第16题, 考了句式变换, 将一个很长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 需要用到语法知识。这是近几年高考所没考过的, 不管成效如何, 也算是一个创新。

4.作文在防止套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011年的作文题要求针对中国的崛起和变化, 结合“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该题出笼后, 论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 该题极大地突破了往常的命题思路, 有很强的探索性, 积极意义要远大于所谓的消极意义, 表现在:

1) 有效防止套作或宿构。治理套作目前是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 各个环节都在探索, 但核心环节是命题。往年套作盛行, 与命题应该是有较大关系的, 今年终于在命题上动真格, 可说是项大变革。我们在阅卷场欣喜地看到, 考生原先准备的僵旧材料顿时没有了用武之地, 原先习惯了新八股的结构模型, 突然没有了思路, 命题之效功不可没。

2) 大大增加了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题目要求考生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老路、套路, 积极关注和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走出小我, 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 思考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充分体现了文章为时而作、为事而作的经世致用思想, 积极意义极其明显。语文学习与生活关联, 这是作文命题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坚定措施, 是一项进步。

3) 门槛低, 普适性强。因为审题难度大大降低, 材料旨向明确, 开放性强, 写作空间广阔, 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水平的发挥, 友好平易, 不为难考生, 真正彰显了考题的“人文关怀”精神。当然此题入手容易, 但有深度、有亮色却不容易, 故又有良好的区分度。基础好的考生可以大题化小, 一点切入, 通过身边事物的变迁、某些领域的变化, 以小见大地反映整个社会的巨大发展;善于思考的考生还可以辩证分析, 挖掘原因, 反思不足, 倡言建议, 展示自己的思维深度或广度。总之, 几乎可以人尽其才, 各展所长, 这恰恰是国内所有从事考试命题工作者最为追求的境界, 而今年课标卷实现了。

另外还要提到, 今年在题干上正式标明了要“明确文体”, 而以前是“自选文体”, 这对文体属性的要求更加鲜明。在评分标准中, 对于发展等级, 也是要求“可根据4项16个点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以前是提“一点突出或多点呈现”, 表明对发展等级评分要求在逐渐提高。

三、试题的几个商榷点

1. 个别参考答案的拟制是否妥当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4小题:小说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 你认为是否合适?参考答案提到两种观点, 一是不合适, 二是合适。但评分参考同时又指出:“只要能就以上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酌情给分”, “合适”与“不合适”之间难道还有“其他观点”?显然答案拟制错误。

2. 实用类文本的探究题, 考查点到底定位何处?

语文试卷应该以考语文能力为天职, 但此题点引发我们的怀疑。

题目如下: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 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很显然, 这个考点的题, 是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但问题在于, 这种题, 如何界定好是考语文能力, 还是考思想道德认识水平?考生虽要结合原文作答, 但事实上, 多是脱离材料空谈的多, 空谈人生价值和行为取向, 如何评定其“探究”能力?第二, 这种题, 只提供话题范围, 指向太宽, 考生答得五花八门, 阅卷信度极低, 到底合适不合适?

四、对改进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建议

1. 侧重能力, 提高素养总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2011年的作文命题为语文教学乃至高考复习都指示了方向。这就要求考生们平时要关注社会生活, 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多体验人生。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突出学习主体, 不宜在教学中由教师包办代替, 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使一课一得, 每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

在复习环节中, 各个专题要取得突破, 不要不痛不痒, 什么都是水过鸭背, 毫无收获。

同时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端正学习态度。目前一部分学生厌学、课堂不听课、不完成作业、不答考试题的现象客观存在,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端正其考试态度

3. 回归教材, 突出基础。

要不断地巩固语文基本知识, 提高基础能力。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 着重于巩固基础, 提高能力。在平时的高考复习中, 坚持课本才是根本, 不要脱离课文而去盲目地找习题来做要强化语文的工具性地位, 特别是加强对常用汉字的书写训练。

4. 加强文言文教学。

对学生要加强文言文的背诵, 牢牢把背诵的篇目抓实。对文言文的实词和古诗词鉴赏题要加强训练。

5. 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四) 篇8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 实/可资鉴 吐/本无归

药/相互唱

B. 克/伐木丁 魔/张牙舞

布/转弯

C. 寒/文白杂 边/手可得

藏/久久

D. 短/临掘井 告/怙恶不

听/同病相

2.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 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将登陆伦敦温布利大球场奥运文化舞台,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B. 在正规整形医院进行胡须移植时,医生会根据您的脸型进行美学设计,即根据你的脸型移植别无二致的胡须。

C. 官员要牢记《廉政准则》,时刻警钟长鸣,一心一意办实事,两袖清风做廉官,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河清海晏

D. 可是现在,必须将他召回了,必须对他作出必要的处置了;功高不赏,不是不想赏,而是赏无可赏啊。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人工合成多巴胺技术造成的幸福感会带来哪些新问题。(每处不超过4个字。)(4 分)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既然这样,那么只要将它植入缺少它的人脑内,似乎就可以增强人的幸福感。问题是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果幸福感可被称为“人工幸福”,其多少会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这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与由人文内容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讲较多的多巴胺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很可能形成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

答:①幸福感的_______________问题,②幸福感的  问题,③幸福感的_______________问题,④幸福感的_______________问题。

4. 有一酒商做广告:“有人把梦和醉看做两种基本的艺术状态。除梦之外,酒与艺术也有不解之缘,文人多爱酒,有‘斗酒诗百篇’之说。” ①“斗酒诗百篇”最初是谁说的?②指哪一位文人?③如果你对以上广告内容不赞同,请你提出理由予以反驳(不超过30个字)。(5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送水陆转运使韩侍御归所治①序

韩 愈

六年冬,振武军吏走驿马阙告饥,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吾族子重华适当其任。

至则出赃罪吏九百余人,脱其桎梏,给耒耜与牛,使耕其傍便近地,以偿所负。吏得去罪死,假种粮,齿平人有以自效,莫不涕泣感奋,相率尽力,以奉其令。而又为之奔走经营。原隰②之宜,指授方法,故连二岁大熟,吏得尽偿其所亡失四十万斛者,而私其赢余,得以苏息,军不复饥。君曰:“此未足为天子言。请益募人为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种百顷。令各就高为堡,东起振武,转而西,过云州界,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六百余里,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人得肆耕其中,少可以漕挽之费。”朝廷从其议,秋果倍收,岁省度支钱千三百万。

八年,诏拜殿中侍御史,锡服朱银。其冬来朝,奏曰:“得益开田四千顷,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田五千顷,法当用人七千。臣令吏于无事时,督习弓矢,为战守备,因可以制虏。庶几所谓兵农兼事,务一而两得者也。”吾以为边军皆不知耕作,开口望哺,有司常僦人以车船,自他郡往输,乘沙逆河,远者数千里,人畜死,蹄踵交道,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而边吏恒苦食不继。今君所请田,皆故秦汉时郡县地,其课绩又已验白,若从其言,其利未可遽以一二数也。今天子方举群策,以收太平之功,宁使士有不尽用之叹,怀奇见而不得施设也,君又何忧?而中台士大夫亦同言:侍御韩君前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行其计于边,其功烈又赫赫如此,使尽用其策,西北边故所没地,可指期而有也。闻其归,皆相勉为诗以推大之,而属予为序。

【注】 ①水陆转运使:官名,具体管理当地军队的屯田、军粮购买以及转运漕粮等事宜。韩侍御:名重华。归所治:指由长安回到供职的所在地。②原隰:高平与低湿之地。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振武军吏走驿马阙告饥 诣:到

B. 原隰之宜 相:辅佐

C. 少可以漕挽之费 罢:免去

D. 侍御韩君前三县 领:治理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韩重华政绩突出的一组是(3 分) ( )

①给耒耜与牛,使耕其傍便近地。 ②故连二岁大熟。

③得以苏息,军不复饥。 ④此未足为天子言。

⑤秋果倍收,岁省度支钱千三百万。 ⑥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韩重华刚走马上任,就释放了九百多因贪污而获罪的官吏,让他们通过劳动偿还他们所贪污的。这一措施受到了犯人们的衷心拥护。

B. 作者认为,如果采用韩重华屯田的建议,不仅可以免除往边境地区运送军粮之苦,而且收回西北边疆那些以前失去的土地也指日可待。

C. 韩重华认为,如果能再增开四千顷土地,就完全可以满足塞下五城的军粮之需。皇帝赞同他的建议,作者也十分赞同。

nlc202309040217

D. 这篇序选材详略得当,如写韩重华走马上任时,对他“出赃罪吏”之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对其他方面的措施则略写。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莫不涕泣感奋,相率尽力,以奉其令。(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臣令吏于无事时,督习弓矢,为战守备,因可以制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中国坐耗,而边吏恒苦食不继。(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 (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 朝 欢

柳 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 词的前四句写景有什么特点?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望乡关烟水隔”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作简要赏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 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 。 (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 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6)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论语》)

(8) 穷则变,变则通,____________。 (《易经》)

《高考进行时》语文冲刺卷(十四)第3页(共4页)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三星堆随感

王剑冰

①本是一块沉静的土地。

②沉静得多少年间都没有谁来踏响细碎的石子和摇动的野花。芳草从黎明开始摇起,一直摇到晚上。田间的牛羊永远都是一种态势。而后是田间的稻浪,一波一波地推涌着时间。偶尔,这里那里会飘出一抹炊烟,斜斜地诉说着人类极慢的繁衍过程。

③我的脚下,一个王国的大部分仍在沉睡。

④三星堆,是哪三星的坠落之地,或是一堆土的名字?

⑤我知道你的名字很晚,但这名字却沉沉地堆在心的一角。

⑥向望和追寻随时涌起。

⑦高速公路将这块古老划出了一道伤痕。在高处你会看到,它其实并未改变这里的苍黄与葱绿,更不可能改变这里的古老与永恒。就如河流,或长期地横流成一片水泊,或最终改变了流向而不寻踪迹,或由地下再次冒出。还有那些微小的人类改造运动,将泥土由这边搬运到那边,再由那边搬运到这边,都无从改变大的环境和氛围。

⑧那些小路是时间的化石。

⑨一种文化比一个政治单元不知要久远多少倍,研究者也许仍未确切地弄清三星堆的时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带给人们的惊奇,早就掩没了对它的政治制度的兴致。

⑩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形态:鱼的起伏,鸟的飞翔,龙的跃动。

B11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姿势:那是与生活有关的姿势,包括耕作的姿势、渔猎的姿势、祈拜的姿势。

B12总是能看到这样的色彩:水稻的金黄、油菜的金黄以及玉米的金黄;野草的青葱,大豆的青葱乃至桑叶的青葱。

B13金光、银光、荧光闪闪的悸动与亢奋像风一般在原野上拓展与充盈。

B14神树,飞鸟的树,盘龙的树,登天的树,闪着宗教的光芒,那是金色的思想,超时代的影像。神树让我敬畏,让我景仰。

B15竟然看不见一块骨殖、人类的遗迹。惟有大立人,瘦瘦高高地挺立着威仪。在这里还找不到《诗经》,找不到《史记》,找不到《楚辞》以及《三国志》,只有一些符号,我们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记载了先民的生活。

B16透明的空气穿透了阳光,雁河漫漶,锦鳞穿梭,鱼凫鸟自由地起伏。

B17美丽的羽翅掠过芦花,掠过水面,而后跃上碧空,与一朵云并行。女子在水里尽性,却不能像那些鸟展翅于天,于是便有了飞天的崇尚。我相信大立人是女性,鸟脚人是女性,甚至连成都平原也是女性的。

B18确实,不管你相信与否,一群女子曾在这块土地上展示着青春与爱情。多少年后,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为数众多的玉环、玉璧、玉瑗、玉佩,那上边留有了她们的体温与微香。

B19在冷色调的环境中,我甚至听到了隐隐的歌音。那是一个快乐的时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要么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珍品奇物创造而出。和谐的时光中,人们更多地发挥并且进行着幸福的想象与锲而不舍的铸磨。每一件珍品,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热情。

B20在这里看到了只有传说中才有的乌木,一柱一柱地躺在绿草与鲜花之间,它们身材庞大,黑黑壮壮地袒露着自身。 生长的伸展已经停止在某一个时刻,千万年的枯萎没能摧毁它们的坚强(历史考证,它们浸埋在河水里的时间至少是8000年)。

B21我曾看到一个报道,一人在黄河滩地拉回了一截扔在那里多年的乌木,后被人以100万元请求收购。此事立时传为奇谈。而三星堆却盛产这种乌木。在一块块厚实的泥土深处,尚不知有多少乌木在静静地燃烧着自己,它们同金器、铜器和玉器一道,成为三星堆的无价之宝。

B22谁来过这个地方,李白、杜甫、徐霞客肯定来过,只是历史不曾惊动他们。

B23我曾走过五陵原,走过上林苑,走过大河村,走过河姆渡,今天我又走过三星堆。我的胸腔丰满而沉实。

B24有鸟在原上飞起,叫不出名字的鸟,起起落落,一些鸟曾在铜的铸件上栖落过,享受过一个王国的仰拜。

B25鸟不灭,时光不灭。

(2007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nlc202309040217

11. 文章开篇“本是一块沉静的土地”一句有什么丰富含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三星堆?在篇幅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说说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处和不同处。两句话均反映了三星堆的什么特点?(4 分)

(1) 在这里看到了只有传说中才有的乌木,一柱一柱地躺在绿草与鲜花之间,它们身材庞大,黑黑壮壮地袒露着自身。

(2) 谁来过这个地方,李白、杜甫、徐霞客肯定来过,只是历史不曾惊动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作者考察三星堆产生了哪些思绪和感触,请探究和品赏。(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灯下漫笔 (节选)

鲁 迅

历史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 “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中的论述和批判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既然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出“第三样时代”,那么就还有“第一样时代”和“第二样时代”,这“三样时代”各是什么样的时代?请根据文意谈谈你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 (70 分)

18. 一位名人说: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我所知道的一些了不起的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含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请以“丰富的单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孙勤东提供)

上一篇:开学国旗下讲话: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下一篇:如何发展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