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学》读书心得(精选12篇)
《什么是数学》读书心得 篇1
读书心得:幸福是什么
一回到家,就是要交正在读四年级的侄子写几篇作文,其中有篇是读《幸福是什么》的文章后写一篇读后感。那篇文章写得很好,讲得是三个小伙子一起修好了村里的水井,智慧女神感谢并祝福他们幸福,然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即让他们各自探索,三年后再在井旁相遇。一个为人医生,为人治好疾病,一个做过各种工,到处帮助别人,最后一个种小麦食为村人提供粮食。三个人无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别人,利人利己,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幸福的。这固然真理,然而我相信幸福有更多的含义。
你幸福吗?对于我们现在来看,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和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就好。有人说:幸福就是牵着一双想牵的手,一起走过繁华喧嚣,一起守候寂寞孤独;就是陪着一个想陪的人,高兴时一起笑,伤悲时一起哭;就是拥有一颗想拥有的心,重复无聊的日子不乏味,做着相同的事情不枯燥。
我想说,若能停下那忙碌的脚步,好好打个电话回家,好好留个星期回家看看爸爸妈妈,这才是幸福的事情。
重阳节刚刚过去,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学校过的,应该大家都没什么感觉吧。重阳节一大家上山祭祖的日子。重阳节在外,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有种思家的感情?
上大二了的我们,不是为了做什么干部而忙碌,就是为了社团每日奔波,不是为了考各种证而“充实”日子,就是为了各种的利益而强求自己参加活动。有谁还会静下心来,好好地想想以后要走的路,有谁还会静下心来,好好地打打电话问候家人,有谁还会静下心来,静静地看一本书。
小小的事情就会铸成大大的幸福。我也深切知道,我们是那么地身不由己,很多事情又不得不我们这样地奔波努力,考证实习。是的,为以后,为将来,为家人。但是,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百忙中,有那么地小空暇时间,把所有的事情抛开,好好地陪一下我们的爸妈,我们的最敬爱的家人。
上个星期我不舒服赶回家看病诊治,父母永远是那个最关心你的人,好好的照看你。也许距离很近的人也未发现,而却收到遥远父母那份牵肠挂肚的关心。我们寒窗苦读了十年又怎么样呢?你又给你的父母什么了。你有一直无时不刻地关心他们吗。我知道大家都爱刷微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一条:《长大了要为父母做的8件事》第1件:定期带父母去做体检 ;第2件: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第3件:帮父母完成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第4件:陪父母重游故地;第5件:与父母一起拜访他们的朋友;第6件:经常给父母拍照;第7件:跟父亲做交心的沟通;第8件:带父母去旅行。
也许有些事情我们还不能做,那就以后再做。有些事情我们现在能做,就马上去做。停下那忙碌的脚步,好好打个电话回家吧,好好留个星期回家看看爸妈吧,这才是幸福!这才是我们为人子女应该要的幸福!爸妈幸福,我们自然也就幸福起来。
《什么是数学》读书心得 篇2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教学与研究相得益彰。研究落实于教师的日常教学, 走向日常教学, 实现两者完美结合, 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有效上好理论课, 我和同事通过远程培训, 从拓展材料的“欢乐课堂”部门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 上理论课不一定非在教室, 也可以到机房上。1) 游戏激发兴趣法。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小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游戏引入教学, 然后再适当的给以学生动手的时间。例如:上学期给同学们上的一堂课, 首先由一个小游戏“猜数字”引入教学, 理论没讲之前让所有学生打开电脑, 猜数字 (这当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材料下发到每台电脑) , 学生一下兴趣来了, 个个都积极参入, 再慢慢的一步一步给同学们分析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其中我穿插了QQ空间小游戏, 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怎么进入, 又怎么退出空间, 学生带着好奇我讲解了这趟课的核心。一趟看似非常枯草乏味的理论课在老师精心安排的小游戏中完成了, 而且效果非常好。2) 建立学习小组法。采用学生组内竞赛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 比如必修教材2.2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可以采用组内竞赛的方式使用搜索引擎, 还有必修教材第一章信息的基本特征, 可以采取分组活动集中探讨信息技术的各个特征。课前对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调查, 作为建立学习小组的参考依据, 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交流、辐射作用。3) 研究性学习法。由学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 因而, 亲自整合信息, 选用信息, 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利用教材和资源网中的案例, 引导学生找出主要问题。此类方法是信息技术理论课值得深刻研究的方法, 我和我的同事正在研究和探讨中。
二、反思:研究型教学必备的教学手段
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加工、深化, 这是反思的典型表现, 也是教师进行研究的一个核心特征。同时, 也正是这种反思, 让教师的行为有了不断修正和改进的可能。一个研究型教师, 首先要学会反思。
1) 教师平和、赞扬的语言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和谐。教师在上每节课时, 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这不同的情绪中, 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上周, 我在给高二某个班上完信息课后, 感觉非常惬意和喜悦, 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 爱打游戏的几个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没有打游戏, 也没讲话, 而是积极动手做练习。后来, 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 不禁豁然开朗:记得上上周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 这几个同学打游戏, 我没有采取命令式的口吻叫他们别打游戏, 而是采用幽默的激将法化解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尴尬和不和谐。课上这几个同学打游戏被我发现后我没有马上批评他们, 叫他们别打, 我采取温和的语气、赏识的心情说: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最聪明的是那几位同学吗?会打游戏的同学一定非常聪明, 否则他们怎会利用这么好的时间打游戏呢, 他们的任务一定是完成了, 他们是会学会玩的学生, 然后我叫其中一个站起来演示操作给全班同学看, 没想他真的很好地完成了整个操作。同学们在我的带动下全鼓起了掌。课后我特意留下这几个学生, 然后又用关心的语气和他们谈谈心:我们这课虽然不参加高考, 但一定要通过不然会影响高考填志愿等等, 你们既然到我们学校来一定都不错, 很聪明的, 但有一点一定要在学会玩的同时学会学, 上机操作这种时间课下没办法完成, 打游戏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 你们觉得是不是要充分利用好上机时间, 这几个同学都点点头, 最后我说你们几个在高三毕业时一定会考一个好的大学, 老师敢保证。没想上节课这几个同学表现还真好, 在这基础上我适当的走到这几个学生面前指导指导, 并培培他们的肩膀说:不错。效果还真好。
2) 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我们老师上课特别是这些非高考科目, 上课时总会有一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 记得有次上课几个同学在下面搞小动作吃东西, 并把板凳弄倒了, 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发火, 而是走到同学中说:刚才的这位吃东西的同学肯定是知道老师上第四节课有点饿了, 不好意思直接给我吃而采取这种方式提醒我, 给我东西吃, 同学们觉得是不是, 没想所有的学生都鼓起了掌。从哪以后这位吃东西的同学再也没在课堂上吃过东西了。记得还有一次, 我说同学们下面我来演示操作给你们看, 没想下面一个“调皮”的男生说, 老师别演示了, 我还没做完呢, 而且声音特大, 忽然引起全班同学大笑。其实, 说实话, 这男生并没注意他的大声已经感染了其他同学, 说问题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何让老师来化解这种尴尬呢:我忽然记得自己给自己的要求 (不要在课堂上发火, 因为发火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任何问题) , 站到这个同学旁边说, 同学们你们看这位同学确实没做完, 他平时是非常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 不管哪节课他都非常认真地学, 你们要向他学习, 我们等等他, 稍后我再演示, 好吗?就这样即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尴尬, 也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从那节课后我感觉这位同学比原先乖多了, 上课操作不但认真, 而且还非常尊重老师。
三、课下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教研的需要
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篇3
by乐乐
小编的话
亲爱的同学们,2016年已经到来,“心动”栏目也有了新面貌,希望你能喜欢!
“秘密花园”和“来来往往”合并成一个子栏目,从原来“对症下药”的“一问一答”变为“百家争鸣”的“群策群力”,我们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从同学的观点和老师的建议中,获得豁然开朗的启发或耳目一新的方法;当然,我们更希望你能参与进来,将困惑告诉我们,或者成为别人的“知心姐姐”,一起在这几张书页当中给予并获得能量。
“美丽人生”依然由熟悉的吴志翔博士坐镇,他的文章除了让你心情变得平和以外,还能让你找到不少作文里能用的好词好句呢~
2016年第一期全新的“来来往往”栏目,我们推出这个自打上学起就跳出来,然后一路困扰,令你头痛,而且似乎至今仍然无解的一个老话题——
读书,一定要有意义吗?
林之曦:没有知识就活不下去吗?这个世界活着的只有那些爱学习、学习过或者高智商的人吗?当然不是。但若我们再想一想,读不读书、学不学习,决定的只是你以后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你可以不学习,也可以去学习,就像你以后可以去捡破烂,也可以靠自己学到的知识立足是一样的。学习是为了我们将来可以更好地生活,就像大人说的一一都是为了我们自己。
呆呆小木匠:对我而言,上学、读书谈不上有什么意义,但有一个目的,因为我的女神是学霸,我想把成绩提高一点,就能离她更近一点了。
莊生 暁夢:有句话说得好,“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读书,是一种内心的富足
小鲜肉啵啵:有学上,有书读,就有幸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比其他任何时刻都充实,觉得活得更有意义。哪怕什么都没做,仅仅是思考,我也觉得很棒,不像玩游戏刷微博聊qq,一切过去之后只会觉得心中烦躁空虚,我觉得学习是一项对我有益且能维持终身的永久性技能。
阳小尘:大概是为了以后见到绝美的风景时,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以后,看见别人身居高位,不再想他是不是靠黑幕上位,是不是他爹有什么背景,对一些看不惯的时事,不再满腔愤懑地抱怨,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读书啊,其实是为了内心的宁静。
读书,是一种“内功”的修炼
走风坡:我爸当年是名校高材生,我本来不以为然,直到有次我有道不懂的数学题,他刷刷几笔就把答案算出来,算法比我那刚从澳洲留学回来的老师还高明。还有一次,他喝醉酒在我家墙上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墙诗,之后我就真的很佩服他了。
林筱茉: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我吃下去的饭,虽然都被消化了,但是它们其中的一部分,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也是如此。
乱入的海豚小编:每次稿子编不出来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时间能倒流,我愿意把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背一遍。(讲真?)
读书,是为了有选择的权利
EnornBear: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当你有了成就感和尊严,你就会快乐。
鳍:为了成为理想中的大人,为了避免成为失败的大人。我不想成为急功近利的大人,每天只知道抱怨生活的大人,我也不想成为街头碰瓷的老人,放高音喇叭跳广场舞扰民的老人。孔乙己也好,葛朗台也罢,读过书,我们才知道这些人的可笑可悲,才不会变成这样的人。
读书,……
进击的胖胖: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我想,读书就是为了不错过。
Pluto134340:从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读书就开始有用了。
读书,是为了看看“这么大的世界”
张郦韬:有人会问,现在学的很多东西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根本用不上,为什么还要学?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想:假设规定一个人不许读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书,也不许看电视、电影、戏剧、新闻等“没有用”的东西,更不许玩游戏。和人交流也必须一字一句都有实际用处,不许一句闲聊扯淡。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很无聊很可怕?人不只是动物,食色之外还需要其他的慰藉。
懒洋洋:我读书是因为——生命太短。生命几十年太短了,我想听听我出生前的故事,看看我离去后世界可能前进的方向。
萌萌的土豆君:前两天去看了一部电影叫《火星救援》,里面的主人公好厉害,植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样样精通,各种炫酷科技看得我眼花缭乱。这年头,不好好读书可能连电影都看不懂了,唉!
小广告
想抢先一步知晓最新的案例吗?愿意参与话题的讨论,或做“记者”收集有趣的见解吗?海豚小编(QQ:22463928)热情欢迎小伙伴的骚扰~如果你自己的或你收集到的想法足够有意思,不仅可以在杂志上署名刊出,还有机会获得稿酬哦~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篇4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启发诱导才有内在的基础与可能。
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的个人成就已经不重要,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为人的教育服务。此外,教育要有虔诚之心,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二、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方式的看法――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迄今为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种:一是经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本人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内容已成为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二是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两种教育的方式都扼杀了教育中的人(教师、学生)的个性,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贝尔斯很欣赏这种交往对话的方式。
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苏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精神助产”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唤醒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比境的过程。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其整个精神得到生长。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式教育适合全人的培养,应予提倡。可惜的是,经院式教育传统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贝尔斯对教育过程的诠释――人与人的对话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教育是师生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在书中,作者多次谈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个人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有了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没有交往,“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而且在交往中,双方(师生)“处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为此,雅氏特别推崇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真理,雅氏认为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对话,“苏格拉底主张经验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子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促进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师指出寻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而且不回避答疑”。因此,对话不仅形成了师生交互性的关系,而且也使知识转变为学生个人的认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对话的启迪和引导。
第二,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而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部分。因为,“科学中根本不存在作为立身之本和对终极价值叩问的东西,因此也就没有绝对价值可言”。教育作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促进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之所以重视自我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第四、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内容的看法――从精神需要出发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挥的引导作用,除了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选合适的教育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还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如想实现自我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关于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此为依据的。科学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关于自然、社会认识的教育。通过它,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等。哲学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发展理智和获得认识自身的能力。“哲理课.,使人了解思想论争双方的焦点所在,以及如何运‘思’而使问题得以澄清”,至于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这笔精神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而受用无穷。因为这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当然,雅斯尔贝斯关于教育内容的认识,由于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未免失之偏颇。但从他这种认识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教育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精神层面的追溯,的确引人深思。
我对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的看法――理想要带动现实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点,同时它也体现着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人本主义倾向。雅斯贝尔斯重视对“人”的培养,提倡整体教育、强调自我教育,倡导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讽和精神助产的方法等等,从各个方面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阐发了他个人的教育理想,这对将要走上教育岗位的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对我们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无庸质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马克思”,这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书中阐述得透彻的教育理念,让我憧憬: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教育中的学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会陶冶和家庭陶冶变得重要起来。学校已经基本没有了基础教育的课堂,而是特色化专业化的、更像是研究进修机构的场所,是为“找到了自己”的人们提供交流对话的场地。老师与老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他们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所谓课堂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人们都带着满腔的热情专注于共同感兴趣的事情。
《什么是数学》读书心得 篇5
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写了一本生物学的经典巨著,这就是你见到的这本《生命是什么?》。在这本书中,薛定谔提出了生命密码和生命过程负熵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性。本书原来只是一系列通俗科学演讲的结集,没想到这本为非专家所写的书,最后却成为发现DNA结构并导致分子生物学诞生的关键著作。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开创了信息生物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的生物学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薛定谔以一种令人放松和愉悦的文笔让读者探索生命这一令人望而生畏的主题,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的选择之一。
什么是读书作文 篇6
9年的读书生活有过欢呼雀跃,有过伤心,有过懊恼与后悔,总之,学校生活带给我了许多感受。
小学生活大概是最无忧无虑的吧。那时候我们刚踏入校园,不用经过大考,就可以通过学区的划分升入高中。一二三年级时,我的成绩都很好,从没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当时考试考好的时候,看见老师喜悦的笑脸,与家长欣慰的表情,感觉拥有了全世界。可是随着课室的难易程度逐渐增加,年级的升高,觉得学习貌似是一种负担,被老师与家长批评时,突然间会生出一种叫做放弃的念头,但是只敢在心里想想从未付诸行动。家长总是会在你面前念叨,你要好好学习啊,你看爸妈现在这么苦,这么累,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上学,你再看看你现在,吃穿住行都不用烦,学习怎么可能不好,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出人头地,有个稳定的收入。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直到小学毕业我也没弄明白,只是依稀懂得要学习。
直升到初中后,老师开始强调中考的重要性,现在是为了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而读书。小学其实还对成绩的好坏不太在意,但上了初中后,年级排名上的黑字像针一样刺在眼中,心中开始有了些许疼痛。嘴上跟同学说着不在意,内心却是百感交集。想着回家要跟父母怎么交代,为什么当时不好好学习。时光似箭,转眼间初三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数以百张的试卷,中考试题,堆在眼前,扎头苦学,为的是不后悔。可坚持不到三天,我又退缩了,最终没考上我心仪的高中。
我又后悔了,却已无能为力,只能按部就班的学下去,承担自己做错的责任。
上了高中,又想着我要考一座好的大学,为了高考而读书。现在也一直为此而努力。
我没有像周恩来那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决心与抱负。梁启超曾经在《少年中国志》中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为自己读书,也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我们虽没有那个英雄文人的壮志与年纪轻轻就有的雄才伟略,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读书,争取不让自己后悔,给父母一个回报,等有了成就后,回报国家带给我们的优越环境,虽不能致力于国家,却不能做一个啃食国家之血液的蛀虫。
关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 篇7
那么数学是什么呢?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组成, 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数学身份尊贵, 地位显赫, 无之不可。“科学皇后”“宇宙文字”“世界组成”都是诗化的语言和比喻的描述, 从学术的角度上, 并未回答出“数学是什么”。
让我们打开浙江师范大学张维忠教授的专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数学对象终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 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它是一种人为约定的规则系统。为了描绘世界, 数学家们总是在发明新的描述形式, 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外, 同样还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 (比如通常人们所说的数学观念, 如推理意识、化归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 。因此, 从以上两方面的意义上来说, 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张维忠教授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一书的第四章《数学的文化价值》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即:“数学———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科学的语言;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理性的艺术;数学———充满理性精神。”
无独有偶, 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元明教授的观点与之是英雄所见略同, 其所著的《数学是什么》分四个要点阐述, 意在回答“数学是什么”:1.数学是一种语言, 一切科学的共同语言。2.数学是一把钥匙, 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3.数学是一种工具, 一种思维的工具。4.数学是一门艺术, 一门创造的艺术。
综合两位教授的观点, “钥匙”“语言”“工具”“艺术”等名词依然是譬喻。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呢?甘肃政法学院计算机学院王汝发教授撰写了《关于“数学是什么”的哲学反思》一文, 文中把对“数学是什么”的回答归为两类, 摘要如下:
隐喻性回答:
1.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因为“数学是一门科学”这是我们大家公认的, 而自己是打开自己大门的钥匙!这似乎有点解释不通, 这对于“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来说又似乎什么都没说———试问哪一门学科不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2.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和语言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如孙宏安所说:“不仅外延有较大的不同, 而且种属关系也不一致。”因此这种比喻不但没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性质, 甚至本身也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嫌。
3.数学是思维的工具。认为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一个是工具而另一个是科学, 将二者联系起来就有点逻辑问题, 因为科学与工具相差还是很大的。
4.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与艺术有着很多的本质不同, 因为数学讲究的是论证简洁、推理严谨、文体优美、思路清晰、形式对称等, 而艺术则是一种创作, 要求特立独行、张扬个性, 不允许有雷同。
5.数学是一种理性精神。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 仍需重新面对“数学是什么”的问题。
实质性回答:
1.形式倾向性说法。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归纳而不是演绎, 这种说法侧重于数学的演绎性而忽略了数学的经验性特点, 并不能反映数学的全貌。
2.综合性说法。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直接将“演”“算”———演绎证明作为“数学是什么”来回答等于又回到原来的问题;其次是计算机技术已从数学学科中分离出来, 已经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这种定义仍不能令人满意。
3.对象性说法。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这种定义在过去数学发展的一定时期内是极其精辟和完美无缺的, 但数学的发展使其原来的定义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数学发展的需要。
反思终归是反思, 好像并未立论。就此为止, 我们仍未得到“数学是什么”的本质回答, 究竟数学是不是一门演算的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林夏水撰文《论数学的本质》, 认为:“‘演算’概括了数学研究的特点, 反映了数学的经验性与演绎性及其辩证关系, 我们有理由把它作为对数学本 (性) 质的概括, 说‘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
随即,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黄秦安提出反对意见。黄秦安教授在《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林夏水先生“论数学的本质”一文的商榷》一文中写道:
“从逻辑的角度看, ‘数学是一门演算的科学’的结论既有定义过宽的缺点, 又有定义过窄的缺陷。如果数学可以归结为‘演与算’, 那计算机就是水平最高的数学家了。”
文摘摘到现在, 我们并没有从学术的角度, 把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科学、数学与艺术作比较研究。当我们读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教授胡作玄的专著《数学是什么》时, 我们有了新的认识。胡作玄教授从比较的视角着力分辨出数学本质的不同之处。
数学与哲学的区别:
1.哲学较大程度上是主观知识, 而数学则是客观知识。
2.哲学围绕少数伟大的哲学家的论题发展, 数学则是积累的、不断进步的、逐步系统化的知识领域。
3.哲学和数学各有其关联的范围:哲学关联的范围广, 但强度弱;数学关联度强, 它把许多领域转化为科学。
数学与科学的区别:
1.自然科学以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对象为对象;数学则以抽象模型、抽象形式、抽象关系为对象, 这样的对象可以来自自然界, 也可来自社会, 其后来自原有概念的演化及加工。
2.自然科学的目标是寻求对客观事实的解释, 建立理论并提出可证实或证伪的预言, 这些往往称为定律或规律;数学的目标则是寻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结果形成定理或算法。
3.自然科学的确证必须靠观察和实验的经验证明, 当然它也依赖于理论的结果与已知确证的理论不相矛盾。自然科学是站在理论和实验两条腿的基础上;数学只有一条腿, 即逻辑的无矛盾性。
4.自然科学的“真理”有其近似性和相对性, 而数学的真理则是绝对的和不朽的。
5.自然科学工作的本质是发现, 数学工作的本质是发明。
数学与艺术的区别:
1.数学求真, 艺术求美。真对数学来说是第一性的, 而美是第二性的。
2.数学具有积累性、进步性、历史性, 数学同一领域的结果有可比性;艺术则缺乏可比性, 既没有横向的可比性, 也没有历史的可比性。
3.数学强调一般性、统一性, 数学的理解有程序性, 也就是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与掌握, 大部分数学缺少直观性常常构成理解上的困难;而艺术强调个性、特殊性, 但并不因此更难理解, 因为艺术作品带有直观性和直感性。艺术理解的困难在于对情境的陌生。
《什么是数学》是由美国两位数学教授柯朗、罗宾合著的, 美国数学教授斯图尔特在修订版的《什么是数学》一书的序言中申明:
“《什么是数学》这本书是一本数学经典名著, 它收集许多闪光的数学珍品。它的目标之一是反击这样的思想:‘数学不是别的东西, 而只是从定义和公理推导出来的一组结论, 而这些定义和命题除了必须不矛盾外, 可以由数学家根据他们的意志随意创造。’”
柯朗、罗宾认为:“数学, 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 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作、一般性和个别性。唯一能回答‘什么是数学’这个问题的, 不是哲学, 而是数学本身的活生生的经验。”
同样, 我们可以读到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在《数学与人类文明》一书中的观点:“数学与科学、人文的各个分支一样, 都是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进程的反映。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必然呈现出某种相通的特性, 甚至相互影响。在按时间顺序讲述不同地域文明的同时, 我们先后探讨了数学与各式各样的文明之间的关系。例如, 埃及和巴比伦的数学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 希腊数学与哲学密切相关, 中国数学的活力来自历法改革, 印度数学的源泉始于宗教, 而波斯数学和天文学互不分离。进入20世纪以后, 抽象化成为数学和人文的共性。”
数学不仅来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 最终也还是要返回到这个世界中去的。
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作、一般性和个别性、抽象化……这是数学的本质吗?还有“数学是关于数和形的科学”“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结构的科学”等, 不同时代不同论述, 难道我们莫衷一是吗?还是历史辩证的分析呢?且看下面的观点:
关于数学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发展性、综合性的数学、哲学核心问题。在数学的任何发展阶段都不可能有固定的、永恒不变的答案, 这应该成为数学哲学研究的一条认识论原则。单纯片面地从某个角度去看数学的本质都是有失偏颇的。
———摘自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黄秦安《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数学的本质》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 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是数学认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也是数学教育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人们对数学的不同感受可以得出对数学本质完全不同的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也可以得出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所以, 对数学本质下一个统一的定义, 既不大可能, 也没有必要。并且, 我们最好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思考哪一个关于数学本质的定义更合乎自己的认识, 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 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摘自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副教授黄光荣《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不想再摘了, 摘多了, 可能会应了法国数学家安德烈·韦伊的话:“数学的特别之处, 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解。”
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是数学家, 我们是数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那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提出了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的观点。张景中、曹培生教授合著《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一书的前言及后记中这样写道:“为了教育的需要, 对数学研究成果进行再造式的整理, 提供适于教学法加工的材料, 往往需要数学上的创新, 这属于教育数学的任务。
所谓教育数学, 就是为了教育而做数学。它和数学教育有关系, 但又不相同。数学教育着眼于教学法和如何对数学材料进行教学法的加工, 是为了数学而做教育, 并不承担数学上的创造工作, 也就是并不做数学;教育数学则实实在在是要做数学的。”
英国数学家阿蒂亚说:“数学的目的, 就是用简单而基本的词汇去尽可能地多解释世界。如果我们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要一代代传下去, 就必须不断地努力把它们简化和统一。”
波兰数学家马克·卡茨说:“推广与抽象是数学最重要的工作。正是由于推广与抽象, 数学才能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有效性。”
简化和统一、推广和抽象……就是为了教育而做数学———教育数学。
文章写到此, 我们应该明白了, 我们不是从数学家的角度为数学定义, 而是为小学数学, 为小学数学教育, 为了小学生享受数学教育。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 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黄光荣语) 我的心灵感悟是“智慧数学”, 数学是一种智慧, 数学教育为了学生智慧的生长。小学数学教育, 为什么不是“智慧数学”呢?
我们在思考:数学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无一不可用数学来表达。”这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那么这种应用是不是数学简单的“被应用”呢?这让我们想起海王星的发现, 海王星的发现不是望远镜的应用, 实质是数学的预测, 望远镜只是确证而已。
再者, 是电脑应用了数学的二进制呢, 还是数学促成了电脑的发明呢?
显然, 数学不是简单的“被应用”。我们向前倒溯, 在数学应用之前呢?是什么在推动着我们?我们在数学教育中的收获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品味美国数学家、教育家克莱因的感悟:“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数学是否能“给予一切”,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参透克莱因先生之意, 但这“一切”中的“一”是什么呢?是“抚慰情怀”?是“赏心悦目”?是“动人心弦”?还是“获得智慧”呢?
我们想起曾入选全球最伟大的十大公式之一:“1+1=2。”
1+1=2, 是1片树叶+1片树叶=2片树叶, 也可以是1棵树+1棵树=2棵树, 还可以是1座森林+1座森林=2座森林……总之, 数学将它们统统抽象为1+1=2, 此乃整体的视野、简洁的智慧, 也应哲人论断:“简洁乃天才之姊妹。”
1+1=2吗?1座森林+1座森林抑或还是1座森林, 1+1=1, 无限+无限=无限, 哈哈!1+1=2与1+1=1竟如此和谐相处。
数学没有止于1+1=2、1+1=1, 不是还有1+1=10吗? (数学十进制是1+1=2, 二进制是1+1=10) 这是数学多向探索的自由, 这是数学发明创造的智慧。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而“数学是辩证法的姊妹”。哲学家恩格斯曾感慨:“没有数学, 看不到哲学的深度, 没有哲学, 看不到数学的深度, 而没有两者, 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哲学是关乎人和世界本原的思考, 数学是人和世界发展的智慧;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数学是不是就是智慧呢?
什么是战略读书笔记 篇8
——徐艳峰0946035
【图书信息】
书名:《什么是战略》
作者:杰克·特劳特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图书结构】
中文版序
专文推荐
前言
第一讲 战略就是生存之道
第二讲 战略就是建立认知
第三讲 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第四讲 战略就是打败对手
第五讲 战略就是选择焦点
第六讲 战略就是追求简单
第七讲 战略就是领导方向
第八讲 战略就是实事求是
战略要点
【摘录】专文推荐板块中18页战略的定义: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受众而言,即是鲜明地建立品牌。
第一讲中32页:战略是一个简单、焦点明确的价值定位,换句话说,战略是买你的产品而不是你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
战略是个军事术语,敌人正在顾客心智中和你竞争容身之地。如果你想占据“最具 优势的位置”,你必须首先研究、明白并掌控这个阵地,阵地即是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
第二讲中48页:从信息论学家的角度来看,信念系统的特性和结构非常重要,因为信念被认为能够为态度提供认知基础。那么,要想改变一种态度,就有必要对此态度所依赖的信息进行更改,因此通常就有必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删除旧的信念或引进新的信念。
51页:《哈佛商业评论》做出了定论:“无节制的品牌延伸有害品牌形象,扰乱贸易关系,并掩盖成本上升。”
第三讲中55页:在大竞争时代,惟一的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
心智。而进入顾客心智的惟一方式,即是做到与众不同。具体来说,追求质量和顾客满意 很难形成差异化战略,而且这两方面的追求常常把企业引入歧途。
57页:当今所有企业都讲求质量,“质量”仅仅是品牌参与竞争的基本筹码。
下面给出如何真正实施差异化的方法。
@1成为第一
@2成品特性。拥有一个特性可能是产品或服务实施差异化的第一方法,但是这里有个原则,企业不能拥有竞争对手已经占有的同一个特性,必须另找其他。@3领导地位
@4市场传统
@5产品制造
@6创造热销
第四讲(首先开头先给出了许多在市场竞争中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中84页:企业必须基于四种战略模型,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
1.防御战模型供市场领导者采用。
2.进攻战模型适合市场第二、第三位的企业。
3.侧翼战模型适用于避开主战场的小企业或新企业。
90页:战略并非目标。自上而下的企业思维属目标导向型,大家首先决定想要达成的结果,然后再去设计达到目标的方案与手段。
第七讲133页中:企业领导者为了获得市场真实情报可以进行暗访,这在调查分销商或零售商情况时尤其有用。
135页中:领导与数字无关,企业家如果追求数字,终会为其所累。追求单
纯的增长有害企业健康。
P140页中:给出了领导者所需具备的几项能力:
〃领导者必须灵活通融。
〃领导者必须富有勇气。
〃领导者必须富于胆量。
〃 领导者必须通晓事实
〃领导者需要运气。
【读后感】
总结特劳特对战略的定义,有一句很能概括的句子:战略是一个简单、焦点明确的价值定位,换句话说,战略是买你的产品而不是你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
而其在整本书中对如何落实战略都是贯彻着三个思想,即简单和专一和特色。他主张企业战略方向要首先对企业进行定位,而在此定位上进行产品的革新以及公司的竞争一系列发展事宜。简单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信念要简单,目标要简单,信息要简单。绝不能因为错乱的复杂的信息印象了企业的战略方向。而专一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产品发展类型上,特劳特是极力不主张产品横向扩大类型的,他主张企业要尽量缩小服务范围,做到产品的专一,并且要在专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做到单一服务的专家性。特劳特有这样一句话,企业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分散的各个产品和服务越多,那么每个产品和服务能分到的企业的能力就越小,这样就容易拖垮企业。特色表现在他主张企业提供的服务可能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必须要有一个特色的定位,也就是赋予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个别人没有的定义,让自己的产品成为唯一并且努力发展成为这一个定义的巅峰,做到这一点,企业的地位就无可动摇了。就像他所说的:在大竞争时代,惟一的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心智。而进入顾客心智的惟一方式,即是做到与众不同。
可以说,这本书将复杂的战略定义简单化,就像特劳特在战略方面一致主张的简单化一样。他用很多具体的实例告诉我们什么是战略,告诉我们战略的各方面忌讳以及方法和途径。这本书以独特的见解给了我们一个战略的思维。就像是文中提到企业在做市场调查时,问卷以及流行的小组意见都是不能完全相信的调查方法,他提出最好的调查方法就是企业家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情况,这也是他提出对企业家的要求。他说过销售人员是个关键因素,关键是如何从他们那里得到对竞争情况的诚实评价。这让我联想到了戴尔电脑,戴尔电脑对销售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良好的服务态度,还需要具有非常强的留住顾客的能力,要了解顾客的每一分担忧,才能更好的为顾客服务。戴尔的电脑由于采用的是直销方式,所以网络及电话销售就成了企业最注重的环节,我了解的戴尔公司每年要花费几百万在神秘顾客上,他们雇佣神秘顾客对销售进行测评,这也算了解最主要基层。但是看过本书后,我并不能完全赞同这一做法,作为一种战略,其关注基层固然是好的,但是这种雇人评价的方法和小组意见本身并无什么区别,无非是花巨资在购买虚假的信息上。
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篇9
――读《哲学是什么》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教授的《哲学是什么》已经出到第十版了,对本书颇感兴趣的两位译者――黄小洲和张云涛――也热心地翻译出新版,为哲学爱好者提供了入门捷径,并通过本书的各种优点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享受哲思的乐趣。《哲学是什么》是面向大众读者的哲学通俗读物,就通俗读物而言,评价其优劣一般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否通俗。第二,是否言之有物。所谓“通俗”,既要在语言上浅白易懂,又要在行文设计上生动活泼,这是形式上的。所谓“言之有物”,就是浅白生动的语言(广义上的,如图片也是语言)传达出某些思想,这些思想不是教条,而是引导读者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思考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培养读者的反思能力。第一个标准是形体,第二个标准是灵魂,二者对于通俗读物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若以这两个标准衡量,本书当能献给读者一次回味无穷的哲学盛宴。按照这两个标准,本书大概有如下优点:
一、形式生动活泼
本书在形式上大有西方学者撰写学术著作的普遍特点――生动活泼,甚至比很多学者做得更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拉斐尔的《雅典学园》,然后是达维特的《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人奠定了所谓“两希文化”之希腊文化传统。除此以外,书中不乏图片解说,或是配合对哲人的简介,或是用来描绘某个哲学场景,让读者在“文字疲倦”之余及时转换阅读方式:“阅读”图片,这不啻为一种减轻阅读疲劳的良好方式。除此以外,作者还不忘加点“美国式的幽默”。比如作者在每一章开篇处都会给出一些笑话(当然是与本章主题有关的,而不是那种勾起莫名其妙的傻笑的笑话),还有就是表现在具体行文中。这些幽默之处比比皆是,让我们在阅读之余“严肃地轻松一番”。我想,这就是本书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当然,形式只是形体,最重要的是本书在内容上的全面新颖。
二、内容全面新颖
如果说配以图片和笑话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形式,那么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作者在内容上的全面新颖,我们可以从本书结构的精心安排上看出这个特点。从全书结构看,作者的论题是相当全面的,涉及本书的中心主题――哲学是什么,认识论,伦理学,甚至还包括教你如何撰写哲学论文。在这个思想贫瘠、哲学体系化崩溃的时代,沃尔夫教授或许不是一位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把哲学的方方面面的论题融会贯通,但他“与时俱进”,三十多年来不断修改,以致该书出版到现在的第十版,其认真之态度可以从“当代应用”所讨论的案例、哲学读本等章节一窥究竟。一件作品之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态度。沃尔夫教授的这股执着劲儿保证了在广泛论题上其理解的相对可靠性。具体到每个论题,如第二章认识论,开篇即给出本章的目录,然后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哲人的主要思想,适当地摘录原著的经典论述,接着总结本章要点,并提出问题,帮助复习,最后是给出经典书目,最重要的是,还提供了案例教学――当代应用:虚拟实在。“虚拟实在”等当代应用是人类在当代生活中所面临的最新问题,充分显示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血肉关系。而贯穿整合本章的,是认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三、理论实践相长
从内容的全面新颖可以引申出一个特征,即理论与实践相长。沃尔夫教授在结构安排上设计了“问题讨论与复习”、“当代应用”,这有点类似于英美法学教育的传统――案例教学。作者先给出哲学思想史,然后提供一些当代生活中所发生的最新问题和最新讨论成果,并引导读者一同参与讨论。哲学本质上是思想,思想是关于存在的思想,因而从存在的狭义上说,是关于人类生活世界的思想。所以,理论和实践相长乃是基于哲学的本性,任何回避问题、无视问题的哲学都是伪哲学,因而不是让读者学会自由地反思,而是施加教条式的束缚。哲学,正如本书开篇所说的,恰恰是在反思中才得以可能的。“案例教学”真正地把握和暗示了哲学的本质:反思(或对话)。
哲思难,写一本融形式与内容、通俗与思想于一体的通俗读物更难,本书是一个典范,甚至西方学者的很多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哲学并不高深,因为它本质上是亲近大地的,如果说它高深莫测,那只是由于我们还没有领会修辞的力量。但愿我们从本书中除了学会如何提问和反思外,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世界读书日主题是什么 篇10
20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
设立宗旨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设立目的
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主旨宣言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庆祝方式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而在西班牙,4月23日是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有很大的不同,传统阅读的目的性比较强,读者在读书后会理解和消化书籍的内容,也有理性判断和理性思考的机会,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而网络图书通常会采用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插图甚至以音乐搭配来刺激读者的感官,适合于快速阅读。阅读一般都是在轻松状态下进行的,看过的内容不易记忆。而且它必须借助一些硬件支持,如计算机、智能手机。还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无法像书本那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所以,只能在电子书上面浏览因此读者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网络阅读的兴起,要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要将读者拉回到读书中来。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关于读书的名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冰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弥尔顿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这么努力的读书,是为了什么 篇11
作为一个老师,我常常会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苦好累呀,还是大人好,朝九晚五,下了班想干啥干啥,哪象我们,一天到晚学习学习学习,周末还得写作业,上补习班。孩子,上班辛苦不辛苦咱暂且不说,但我问你,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比起建筑工地的烈日暴晒,比起在寒风中叫卖蔬菜水果,咱这叫辛苦吗?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安逸,可以选择舒服,我们干嘛非要熬夜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作业,早早躺下多好!干嘛非要三更起五更鸡,被窝里呆着多安逸,睡觉上网打游戏,这样的生活多惬意。这种放纵自己的感觉确实很爽!
可是,在人生路上,每个人要付出的总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前期过得越省心、越偷懒,后期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没办法,世界总是公平的,你前期轻松,后期必然要多付出!
很多同学会为自己的不努力找一千个一万个理由,比如,说读书无用,现在社会上也流行读书无用论。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不知道被人说了多少年,很多人觉得,“你看,读书有什么用!北大毕业又怎么样,还不是去卖猪肉!我小学毕业,也一样卖!”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个“卖猪肉的”北大学生,叫陆步轩,而有一个叫陈生的人,发现了他的厉害之处:“一个档口,自己一天卖1.2头猪,这已经算相当了不起了;而这小子居然一天能卖12头猪,太厉害了。”陈生后来和陆步轩合作成立“屠夫学校”,再后来,他们开了几百家连锁店,陆步轩和陈生双双身家过亿。
无独有偶,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去衡山县当了一名村官,很多人嗤之以鼻:“耶鲁大学毕业,怎么不也得个世界500强的企业,跑来当村官,啧啧!”“一定是在耶鲁混不下去了,不然怎么可能去当一个村官呢?我大字不识一个,我也能去当一个村官。”
后来,秦玥飞利用自己在耶鲁的人脉资源,启动“黑土麦田”项目。利用在耶鲁学到的金融知识,引入资本和营销团队,发展村里的商务产业。于是,他成了中国最美的村官。有一篇文章写到:读了985/211,你才知道读书无用论是骗人的,985/211这些人,不仅有能力有实力进入更好的企业、平台,即使是在毫无门槛的卖猪肉卖花生瓜子这个行业,他们也有很大概率能做的更加出色。
所谓读书无用论,所谓名校毕业生素质不行,其实都是非常极端的例子。而无知的人,最喜欢扯虎皮当大旗,用极小概率的事件,去为自己辩护,并以恶意揣测他人。
不要把学习看得过于功利,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开启顺风顺水的世界。
读书,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混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再精致的花瓶都有碎掉的一天,再美好的容颜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你读过的书、写过的字,都会逐渐积累在你的身体里,变成你的财富。
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大千世界,竟然如此鲜活,手机屏幕之外,自有一番万水千山;读的书多了,你会发现,在无涯的知识海洋面前,再大的烦恼,也只是沧海一粟。就算最终你跌入繁琐,洗尽铅华,面对同样的工作,你会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的家庭琐事,你会有不一样的情调;培养同样的后代,你会有不一样的素养。这,就是世界对努力读书、认真学习的人最大的奖励。
同学们,知道你学习苦,但如果在最该努力的年纪选择了庸碌无为,却借口平凡可贵,我敢保证,将来你会非常后悔,却无法言说。十几年的读书生涯,足能撑起你的梦想,让你的目标落地生花,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和希望。
读书百遍的下是什么 篇12
这种观点或许对一部分人适用,但是对于那些迂腐不堪、只知道一味死读书的人,无论书读了多少遍还是没用的。读书就要学会善于独立思考,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读书百遍只是一个概指,书是常读常新的,每读一遍都要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不要懵懵懂懂地读,然后不求甚解,读书是要较真的,不要害怕咬文嚼字,把每一个观点剖析开了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表达的内容。
【《什么是数学》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读书心得是什么11-16
什么是管理读书心得10-24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郑志超06-01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是什么10-22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07-08
初二数学想拿高分的关键是什么10-23
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11-11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节好课08-03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评课稿05-08
读书是为了什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