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轧山药条散文

2024-12-01

想起轧山药条散文(通用9篇)

想起轧山药条散文 篇1

轧高跷散文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都笑他长得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晏婴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很狼狈。据此,轧(踩)高跷流传民间。

高跷,也叫脚把、柳木腿,是百姓自个乐呵的保留节目。它又有文武之分。文跷讲究扭、逗,或演简单的小戏;武跷注重技巧,像“单腿跳”、“扑虎”、“劈叉”、“跳高桌”等。遇民间社火、花会演出。

可我们老家那一带轧高跷,纯属是孩子们一种游戏。

我们轧高跷,不朝腿上绑,是用两只手分别攥着左跷和右跷,脚踩在跷杈上,脚和手带跷走动。

高跷不用专门做,就地取材,在山坡洋槐树林里、核桃树上、柿树上、杨树上,找枝平杈的树枝砍下。枝杈留一鞋底宽,用来轧脚。枝杈下方的长短,决定高跷的高低,但要有树枝形状来定。枝杈上方尽量留长些,留长了,轧高跷时,俩手攥住高跷的把儿,不用弓腰,短了,只得弓腰轧高跷。用树枝做高跷的,高一些和长把儿的高跷并不多见。

小时候,我和伙伴们经常在一起轧高跷。不定谁,过一段就拿出一对新的来,在街里,或者在谁家的院里轧一阵。刚开始,只是走来走去,上石头台阶。后来,我们就轧高跷进行“打仗”。几个人都可以,不分家,用胳膊轴抗或者用头顶对方,脚落地或者身子倒地为输,赢了的接着对付其他的人,最后胜利的人为跷王。

那次,海平拿了一付高跷,着实让我们羡慕得不行。海平的高跷是楸木,是从大寨山脚下的大树旮旯楸树上砍来的。大树旮旯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楸树木质较坚硬,壮实又不脆。他去那里割柴,爬到楸树上砍的,砍时还差些从树枝上掉下来。他那付高跷总共有一人多高,在平地没法立上去。海平上到高堾上,把高跷搁到堾下,俩脚平着轧上去。海平轧在高跷上,威风凛凛、迎风破浪,我们只能仰头看他。我和几个伙伴坐在桥上,抱着自个的高跷看他表演。只见海平大步流星,转眼就到了柳沟,又转眼回来了,他从桥上走过,下到河沟,一支高跷轧在水里,用另一支高跷破开水坑上的冰块。一会儿他返回来,轧着高跷竟然坐到了街边伸在半空中的核桃树枝上。他把高跷挪开,俩脚在半空悠来悠去,好不自在。当然,“打仗”谁都不是他的对手,平时他就经常当跷王。在他跷下,有俩伙伴从他身边逃跑时高跷劈了杈,高跷不是高跷了,成了一根棍。很快,伙伴们都败下阵来。迥然天寒气逼人,海平头上却是热气腾腾。

有时,我和伙伴们在冰上比赛轧高跷,看谁在冰上高跷轧的时间长,上冰台冰坡次数多。在冰上轧高跷,摔跟头(跤)的`事会经常发生,特别是上冰台上冰坡时,那跟头摔得啪啪响,摔得展呱呱的厉害,两支高跷也滑到了一边。

也有轧高跷听新房的。小宝是腊月娶的媳妇。前晌媳妇进了门,说去茅房解手,一去不回,不知藏到了那里,后晌也没见到,气得几个叫新媳妇嫂子的孩子嗷嗷直叫。傻小和伙伴商量,夜里听新房。等新房里的人走净,媳妇跑回新房插上门。关灯后,傻小几个人就悄悄凑近了新房窗前。可窗户高,他们听不到啥。傻小并不傻,来时带了一付高跷,这会儿排上了用场。他轧上高跷,身子靠在窗台上,耳朵靠近窗户。傻小听到新房里新媳妇嘻嘻的笑声。其他几个也想听听,傻小愣是不下来,又不能说话,其中一个小子去夺,傻小站不稳,从高跷上叽里咕噜掉下来,一伙人一哄而散。

还有一年初冬,响沟那条河下游东边靠山有一道弯,不知咋的风刮了一弯树叶,弯上边是高台,从山上下不去,这边又是水。当时弄柴火就那几种:砍柴、割茅草、搂树叶。搂树叶时,要是发现厚厚实实一堆树叶,不知有多高兴呢!可发现弯里树叶的几个人,只有望而兴叹。那天叫海平撞见了,他背着挎篓、爪耙,轧高跷淌过了河,一会儿就背了一挎篓干树叶回来。别人看见了,一个劲儿说海平捡了个大便宜。

想起下关散文 篇2

三叔曾经做过下关的书记,他应该对下关的历史了解得多一些,于是电话向三叔求助。昨天三叔特地将下关的资料递了过来,早上静静地翻看着这些资料,不由得感慨万端。

下关与河下隔新城而居,相距不到三公里,如今河下古镇保存完好,而千年古镇下关已经踪影全无,令人唏嘘不已。

下关的一条东西大街,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也是极繁华的商业要道。早先是青石板铺成,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被水泥路替换。街两侧的许多木板房,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水泥钢筋所替换,只在街的东头有一处雕梁画栋的两层木楼没有毁掉,倒成了现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古建筑了,引起多少人的感慨与思索 。

记得居委会的`门楼,一个圆穹型的门上有一个红色的五角星,这是个时代的标志。后来里面成了饭店,但外面的这颗红星一直在这条街上闪烁。

记得中市口的供销社,那是下关街的中心地带,是两条街的交叉口,分布着粮店饭店老虎灶等多个店铺。下关街的南面傍河,在没用上自来水之前,是一条主要的饮用河。下关的西侧是新市河,上有东仁桥,现称西大桥。原有的东仁桥,是座木桥,起着漕运的调节作用,在桥的南侧建有两处堤坝,是漕船入淮重地,南船北马换乘之处。随着漕运的兴衰而兴衰,当漕运结束之后,这儿的作用也自动停止。虽然繁华不及过去,然而勤劳的下关人兴起各行各业,这儿依旧繁华依旧富裕。曾有过用大匾晾晒发霉纸币的生意人家,被传为佳话,其富有程度不敢小看。

对比河下与下关,下关比河下有活力,交通更为便捷,商业更为活跃。下关尤其在美食上创新不断,一个全牛席声名远播。下关的朝排、烧饼、薄脆子、糖角子、馓子都是极有名的 。要是挖掘下关的美食,使之成为美食下关,与风景河下遥遥相对该有多好!人们流连在河下赏古意,来下关品美食,两者相得益彰,遥相呼应。如同一对新城旁振翅高飞的翅膀,引领着前行。

下关真的有保留价值,虽然一些古迹被破坏被损坏,古意留存较少,但又有多少地方的古迹幸存下来?经过时间的淘汰,经过人为的摧残,能保存下来的古迹少之又少。与父亲闲聊,父亲说自己十几岁时,在下关西头,可以一眼望去高高的新城城墙蜿蜒南北而去,要是高高的城墙还在,下关拆迁的可能性就会很小了。可惜为了消除城乡差别,一声令下,这条城墙首当其冲成为城乡差别中的牺牲品。城墙砖转眼变成有钱人家的房上砖,院上砖,地面砖。也有很多流落到人间,成为家中的一个记忆。

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为什么同样的错误要一犯再犯呢?下关,这个千年古镇,为什么说拆迁就拆迁了呢?那些众多的庙宇庵堂,载着人们的信念的东西转眼间消失无踪。那些有着时代标识的东西瞬间从眼前消失,只能成为记忆深处的影子。那些历史的功用与辉煌,也随着墙倒屋塌而成为东逝之水一去不返。

有着下关上关之争的名字,再无人提起,因为没必要,它们整个从历史上消失了。一个充满活力朝气的人杰地灵之地,从此成为高楼大厦中的一群,一切从头开始书写。地名可以消失,历史可以再写,然后留在祖祖辈辈人们心里的那缕故乡情无法遗忘,不论到哪一天,想到下关,那些拥挤的路面,那些激烈的纷争,那些老旧的茶房酒肆,都将是心中永远的温暖与难忘的风景。河下街下关巷,两个可以相提并论的地方,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这句传了多少年的话语,从此失了依据,因为下关不复存在了!

想起少时划拉草散文 篇3

每当闲来无事的时候,不经意间记忆的影子就会从脑海深处纷至沓来,在这个初冬时节,望着窗外柔和的阳光,眼前就会浮现出少年时划拉草的影子:一个少年或多个少年挥舞着筢,穿行在地堰上、沟壑边、道路旁、松树下,划拉着草;拉着筢来回行走在收割后的庄稼地里,拉草。筢上划拉上层层叠叠的柴草,漫山遍野一排排筢的齿印,也留下少年的一串串脚印,田野里少年的双手紧紧握着筢,梦想却在筢外。当年的那个少年就是我。

说起用筢搂草(我们老家都叫:划拉草)来,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连筢也不知道为何物。筢,是先人们利用智慧创造的搂柴草的一种工具,据说在隋末唐初就有竹筢的记载了,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也陆续有了铁筢。它是用竹子或粗铁条制作成一个个钩子装的齿,便于钩草,利用穿孔的方式,依次倾斜地将竹齿或铁齿固定在两块大小木板上,有十四根、十六根、十八根齿不等,呈十分规则的扇面形散开,看上去长约五六十公分,宽约三四十公分。后来,我曾见过一种大筢,比普通的筢大多了,长约一米,宽约六七十公分,这种大筢不能用来搂(划拉)草,是专用来拉草的,我见过的用大筢拉草也就二三次。

用筢划拉草和拉草,都是为了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且“柴”还排在第一位,那个年代在农村做饭、取暖都离不了柴草,首先,没有柴草做不熟饭,那时看着柴草少的时候都着急、发愁。所以,柴草就成了人们“一日三餐”必备的燃烧材料。那时候,收获柴草的方式有:放山砍松柴、割山草、摘松坐,生产队里分玉米秸、麦根等。再就靠划拉草和拉草了,这是那个年代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而收获草最有意思的就是用筢划拉草了,于是,筢就成了收获柴草的必备工具。

儿时的晚秋和初冬时节,庄稼地里的活都忙完了,乡民们都闲散了,没什么事可做,瞅着家里的柴草也不多了,庄稼都收获了,田地空出来了,剩下的都是些庄稼叶子和枯草了,这正是划拉草和拉草的时候,乡民们就纷纷涌向只剩下草的空地里用划拉草。到了星期天或每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就会相互打着招呼:“咱划拉草去吧?”“好啊,放下书包就去。”那时候几乎一呼就应,都愿意结伴到坡地里去划拉草,也有做饭所迫的意味。几个小伙伴就扛着筢,挎着或撅着篓子,优哉游哉地上坡地里去了。

记得有时到就近的地堰上、地头、路旁、沟壑边划拉枯草;有时到柿树林、杨树林、洋槐树林里划拉树叶子;有时到豆子地、花生地划拉豆叶、秸、花生叶蔓;有时到松树底下划拉掉落的松针。不同的划拉方式留下不同的情致,脑海中有在豆地里挣抢着拾豆子的乐事,有围坐在地堰下点着划拉的草烤火的情景,有舒舒服服躺在厚厚的杨树叶子上的情景,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我起初用的是竹筢划拉草,用一段时间竹齿就抻开或磨短了,父亲就不厌其烦地用火烤着一个个竹齿,把它拧成弯状,用一段时间又不行了。后来父亲进城赶集的时候,为我买回来一张铁筢,我一看:新鲜,在这之前我没见过铁筢。再一看,筢头比原来的宽,看起来带着结实的样子,后来实际用起来也很顺手,再也不用父亲费心整理筢了。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铁筢在草多的地方用力按着铁筢拉草很管用,能拽出草来,在松树底下划拉松针好用,不怕拽坏耙齿。这样,我就用它在地里拉草的时候比较多。记得那时候在地里拉草的人很多,男的女的都有,不过大人们很少,拉草的人有时碰面,有时相向,有时离得很近,可一边拉着草,一边拉着呱。一次拉草中,在我的不远处,有一个年龄大我四五岁的女学生Z,她一边划拉着草,一边和旁边的女伙伴拉着呱,我隐约地听着好像在叫着我原来的名字,再仔细一听却不是,因为我听的是这样的话:“俺两个是同学,他当班长,人家真就是聪明,在班里哪方面吧,不服不行。” 听明白了Z的话,我就知道她在说谁了,说的是他一个正在上高中的男同学,跟我原来的名字一模一样。我想,一个有知识人在同学中竟享有这么高的威望,真是了不起,不只是在学校里。尤其是听了Z那带有加重语气说出的话后,我感到很羡慕,加之我与同学同名。从此,我就以Z的男同学为榜样,发奋努力,在学习上确实跨越了一个不小的台阶,其实,对我的整个人生都有影响。现在想来,我应该感谢年少时那划拉草的生活。

我有四十多年没见过那把铁筢了。

优秀抒情散文:想起你 篇4

总是等到冬季来临,寒雪飘飞,冰冻三尺,

才会想起你。

想你的温暖的怀抱,

想你手中温热的茶杯。

总是等到即将分离,依依不舍,双目含情,

才会想起你。

想你甜甜的`微笑,

想你远送的温软的手套。

总是等到生病煎熬,呼吸短促,天旋地转,

才会想起你。

想你坚强宽广的肩膀,

想你送来的苦涩的草药。

总是等到被抛掷在墙角,无人怜悯,徘徊在月下,

才会想起你。

想你口中轻快地笑语,

想你高大的身影陪我到天明。

总是在踏上荆棘路,九曲回肠,泪水跌宕,

才会想起你。

想你带着菊香的呵责,

想你关切的爱抚和唇间的滚烫。

总是在想你的时候想起你,

目光停驻在湛蓝的远方,

目光翻不过那座山,

目光却略带彷徨,我找不到坚强。

想起你,心中充满暗伤;

想起你,会勾起离别的伤。

思念穿越不了海洋,思念到达不了天堂。

我想逃离命运的魔掌,想起你,给我力量。

想起你,泪水逃离眼眶,

你消瘦的身影,是我心中永远的依偎。

想给你世上最幸福的味道,

但我却没有力量,命运追着我狂跑。

寒星陨落了哀伤,婵娟清澈的凄凉,

原谅我,想起你,在这冰冷的夜。

想起你,找到了心的依偎,

因为你可以给我奔跑的力量。

想起当年的青春往事散文 篇5

我记得,我十八岁时,我就已经走出校门参加工作,而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大山里当护林员。

我记得当年的我,几乎天天都是穿一身的工作服和一双白球鞋到野外作业。

并且,我每天都习惯带上一壶水和一把镰刀,一个人到山上护林。

那时的我,也许是因为年少轻狂。也许是因为不懂世事,所以,一个人呆在山里也不觉得害怕。

我记得,那时的工作还算轻松,因为我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在山里走来走去,保护刚刚种下的一些小树,不让人为的破坏,保证小树能正常生长。

当时的我,经常是一边看管小树林,一边欣赏花花草草,感觉日子过得新鲜又有滋味。

只是,偶尔,我也会心情不好,偶尔,我也会为一些小事情很生气。

因为山里有一群年约十六岁左右的放牛少年经常惹是生非,他们经常是吵吵闹闹的,三五成群地把牛群赶上山吃草,于是,一些刚刚成活的小树总是被搞断,那时的我,总是担心失职,于是,每天都在山脚下转来转去,防止他们把牛赶上山,而这群放牛的少年,却偏偏喜欢和我作对,他们经常合伙整估我,每天都喜欢放牛群进山捣乱一下。

有一次,他们当中的一个少年竟然公然地挑衅我,他甚至当面取笑我说:“这黄毛丫头,人瘦得跟猴子一样,根本没有力气和我们作对,不如我们一起放牛上山吃草吧?他话音刚落,大家就立刻嬉皮笑脸地在我的眼皮底下故意把一群牛直接赶上山。

当我看见一棵棵小树突然被牛踩断,我气得满脸通红,我不顾一切地立刻跳起来,非常生气地拿起地上的小树枝,冲到牛群前面猛烈的挥动,嘴里还不停地大声吆喝,牛群吓得回头往山脚下逃散去,等我把牛群赶离小树林,我立刻飞跑到这群放牛的少年跟前,狠狠地瞪着他们,严厉地说:“你们再赶牛搞坏小树,抓到你们就罚款处理!”这群少年闻言,立刻分头四散,他们一溜烟地各自追赶牛群去了。

也许他们没有想到我,我会突然爆发脾气,也许是因为我发火的样子吓到了他们,从此以后,只要我在山上护林,他们就不敢公然和我作对,他们只在山脚下放牛,再也不敢轻易把牛群赶上山。

不过,偶尔在我休息的日子,他们还会偷偷的牵牛上山吃草,只是,他们会牵住牛绳子,不敢让牛群踩坏小树。

这一群少年,好像有一点害怕我,而且,后来巧合的是,当初那个取笑我瘦得像猴子的放牛少年,他不知道为什么身上突然长了一个脓疱疮,而我的父亲懂得一些医术,他在当地经常用民间草药帮别人治病,于是,他的家人带他来找我的父亲治疗,父亲就义务用民间草帮少年治疗。

我记得,他来我家里找我父亲的那一天,他满脸通红,一直低头,不敢怎么说话,我知道,他是因为曾经赶牛群跟我作对,他是因为取笑过我,所以才会那么尴尬,看见他一直低头的样子,我倒是不为难他,我干脆离家找同学玩,免得他看见我就一直坐立不安。

也许,是因为父亲帮他治好疾病,他感激父亲,从那以后,他和小伙伴们每次赶牛群到山里都规规矩矩的,离我护林的地方也远远的,再也没有来惹事。于是,我平平静静的,无风无浪的当了一年的护林员。

直到十九岁的某一天,我又突然被安排去看护一个水果园,我才改变工作环境。

这一次,工作好像比较难做,因为水果园面积大,而工作安排经常是两个人一班,工作比较难做,偶尔有小偷偷水果,我们就一边吆喝,一边奔跑追小偷,有时简直是累得走不动。

说真的,后来,也许就因为这些抓小偷的经历,也许是因为受工作环境的影响,我改变了不少,意志也比过去坚强。

总之,是抓小偷的经历让我认为做人不能太柔弱,而且遇事情还要有勇有谋。

说真的,当年那个少年取笑我个子瘦小时,我的内心有一点受伤,我不喜欢他说我是个柔弱的黄毛丫头,于是,为了长成大块头,为了不被人欺负,我拿到工资就立刻去买增肥的奶粉,我想尽办法让自己长成胖丫头。

说实话,我是个比较固执又任性的人,而且性格是不服输,所以,当我决定要长胖,我就很努力当吃东西,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等我长到二十一岁,我终于如愿以偿地长成了胖嘟嘟的丫头。

我记得,当时我的初中老同学萍儿经常笑我说:“我觉得你最特别,别人都是拼命想办法减肥,你却拼命想办法增肥,太搞笑了!”萍儿当时咯咯大笑。

甚至,一直到现在,她每次提起这件事都会忍不住笑我的傻里傻气。

说真的,我每次想起当年的青春往事,想起当过几年的护林员,走过几年的山路,经历过抓小偷的事,我心里就无限感慨。

说实话,其实做护林员的并不容易,因为突发的事情很多很多……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破坏小树的一个男人发生冲突,我批评他,和他理论,他突然想动手打我,正在危急关头,刚刚好碰上父亲上山找我,父亲一马当先地挡在我的面前,厉声喝止那个破坏小树林的人,父亲及时保护了我,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护林员的不容易。

说真的,我做护林员的日子,遇上突发的事情挺多的,只不过,好在每一次发生事情都是有惊无险,说句心里话,我做了几年护林员,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成长了不少。

如今,想起当年的青春往事,想起当护林员的日子,想起抓小偷的经历,我就想笑。因为……

我曾年少轻狂过,也曾浑身是胆地闯荡过……

想起了以前的九月散文 篇6

走进九月,时光一下子变得安然了许多。没有了酷暑的炎热,没有了夏日的喧闹。早晚的凉风,让人忘记了夏天那些难熬的日子。虽然中午的阳光还是很有威力,可是也没了夏天的那份执着。天空那么蓝,蓝得让人想入非非。云朵那么白,白得让人不忍移开目光。电线上站满了小燕子,它们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吵闹着,似乎在商量南归的路线。树上偶尔飘落的黄叶,让人感觉到九月的与众不同。

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它们的特点,每个月都有说不出的感觉。九月的到来给人的感觉尤其不一样,九月是丰硕的,是丰美的,是金色的,到处都是成熟的味道。各种在春天,夏天播种的庄稼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果园里的各种果子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庄稼人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虽然九月特别地忙碌,特别地累,可是看着漫山遍野即将收获的庄稼,果子,觉得再累,再忙都是值得的。忙过了这个季节,就不用这么忙,这么累了。

九月是忙碌,丰收的月份。九月也是属于开学的日子,刚进入九月,孩子们就开学了。大学生,小学生,中学生,都收拾好自己的书包,离开家,回到学校,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度过了长长的暑假,身心都休息好了,也该好好用功读书了。现在的孩子多幸福,有那么长的暑假供他们玩乐。两个月的暑假整天都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早就盼望着开学,到学校里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学习,玩闹。那才是有意思的事。

近几年的暑假越来越长,长的让许多不读书的人都眼馋。现在的孩子上学多幸福呵,一周只上五天课,还有那么长的寒暑假。各种节日也放假,一年才上几天学呀。说这话的大都是年纪大的人,他们上学的时候,没有这么长的假日。看着孩子们背着各种漂亮的书包,书包里装着各种好看的文具,穿着统一的校服,那么整齐,那么亮丽,那是九月里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他们上学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书包是妈妈缝制的布书包,有的还是各种颜色的布头拼接缝制的,特别佩服妈妈的那双巧手,能把不同颜色的布头拼接成一个好看的书包,虽然不是特别漂亮,跟那些黑布,蓝布,花布,格子布的书包比起来是漂亮多了。在他们的眼里能装书,装文具就是最好的书包。有的家里条件实在不好,这样的书包也没有。每天早上把书都是夹在腋下,或者抱在怀里,到学校去上课,放学也是那样拿回家。文具就更不用说了,装铅笔,橡皮的文具盒买不起,去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要一个盛针药的纸盒子,那还得是跟赤脚医生关系不错的人家才能要来的,不是谁都能拥有的。谁家的孩子有一个哥哥姐姐不用的铁的文具盒,就感觉特别了不起。如果再背一个草绿色的帆布书包,书包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红字,那可是无上的光荣啊。谁看见都会露出羡慕的目光,身后跟着一群崇拜者。背这样书包的孩子,是有亲戚在城里,书包是城里亲戚的孩子用过不用的。还有家里有当兵的人,也有这样的书包,不过那书包上印着的是一颗红五星,字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书包在当年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好的,背上它是最神气,最骄傲的。

铅笔,橡皮本子是上学必备的。谁都用的很仔细,铅笔都是用到手握不住了,才拿着去跟父母换一根新的,橡皮也是,用得只剩下黄豆那么一点了,才能再换。不像现在的孩子,铅笔,橡皮一买就是一盒子,还没怎么用呢,就换新的。有时候用都没用,就丢了。丢了就丢了,没有谁去找,反正家里备的多着呢,回家再拿就是了。多么高级的文具盒,也能把文具弄丢了。爸爸妈妈虽然嘴上说,现在的孩子是用文具的祖宗,一年也不知道用多少铅笔,橡皮,还有削笔刀。我们小时候,一把削笔刀能用到小学毕业,文具盒能用到念大学。书包也是,破了妈妈给补补,照样用。现在倒好,一个学期一个新书包,还那么贵。几百块钱的书包一个学期下来,就不能用了。有过日子俭省的人家给孩子买几十块钱的书包,孩子就不高兴。人家的孩子能用上百块钱的书包,为什么我不能用?做父母的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现在条件好应该让孩子享受。那也跟着去买贵一点的书包吧,背着到底舒服。一个孩子念书念到上大学,家里往往积攒了几十个书包,成抽屉的笔,文具盒也有十几个。跟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现在孩子的父母上学的时候,用本子也都特别节约,一个买来的本子,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正反面都写完了也舍不得扔,家里的父亲用来卷旱烟抽,把孩子的笔墨一起吸到了肚子里。大多数的孩子买不起几毛钱的本子,去买些白纸,黑纸回家自己装订成本子,用来写字,做习题。需要交给老师的作业本,必须得是统一的本子。那些本子用过了,再用橡皮把上面写的字擦掉,还能用来写平常的作业。能省的地方绝对的省,一点都不含糊。不像现在的孩子,上学也不知道要用掉多少本子。

现在上学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不管是上幼儿园,上小学,还是中学,都有校车接送。多么幸福的日子呵,不用风吹日晒,也不怕雨雪。每天早上坐着车走,傍晚再坐着车回来。回家妈妈给做可口的饭菜,他们还觉着累,说上学苦。他们的父母上学的时候,不管刮风下雨,天气再恶劣,也得走着去上学,能有辆自行车骑着就不错了。那也得跟父母软磨硬泡,父母才能让他们骑着上学,到家里有事要用自行车的时候,还是要走着去上学。大多数的人没有上过幼儿园,到了上学的年龄,就直接走进学校读书认字了。虽然没有经过幼儿园的教育,可是走进教室,都会把手放在背后,挺着胸脯,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谁不听话,老师的教鞭就落在谁的身上。没有谁家的家长到学校去找老师,或者去上告。有的还说,不好好学习就得使劲打,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长记性。不像现在,老师是不能体罚学生的。学生受不了,家长也不答应。想想挺有感触的,以前认为是对的,现在怎么就不对了呢?

现在的孩子有那么长的暑假生活,他们的父母小时候的暑假没有这么长。因为暑假前面有个麦假,暑假后面有个秋假,暑假相对而言就短的多了。麦假,顾名思义就是麦收的时候放的假,那假期比较短,一个星期,或是是五天。放了假的孩子,大的跟着父母去割小麦,挣上几个工分,小的就跟在大人的身后捡麦穗。虽说是放假,可是一天也不能闲着。麦收完毕,假期也就结束了。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学习一个多月又开始放暑假了,暑假里当然也是不能闲着的,每个人都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过都是孩子,免不了在暑假里偷瓜摸桃,做些淘气的事情,让大人们无可奈何。大多数的时候男孩子放牛,女孩子打猪草食,割猪草。炎热的中午,他们把牛拴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三五成群地跳到河里洗澡。旁晚牛吃饱了,他们也在水里玩够了,牵着牛披着霞光回家。短短的暑假很快结束,回到学校上不了几天课,就到了三秋大忙的时节,学校放秋假了。秋假的假期比较长,可做的活也多。十几岁的孩子跟着大人拾花生,掰玉米。割地瓜蔓,那些年地瓜是一年里的主打食物,种的多,收获的时间也长。十几岁的孩子都是爱玩的时候,不可能规规矩矩地干活,让他们去割地瓜蔓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些孩子也有个领着他们干活的队长,那是些十六七岁不上学的,每个生产队派一个这样的孩子,领着他们干活。

都是些不大不小的孩子,干活的空隙里,免不了贪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能吃的东西很多。他们休息的时候,在坡地的沟里挖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窝,里边放上些枯树叶,干了的茅草,,里边埋上几个地瓜,几个晚熟的青玉米棒子,点上火烧着吃。黄豆,花生都可以烧着吃,还有蚂蚱,秋天里的蚂蚱,个个都大着肚子,里边满满一肚子的籽,烧着吃可香了。烧熟了,大家伙分着吃,每个人都吃得肚子饱胀,嘴乌黑,手也是乌黑的,跑到小河沟用水洗洗,才能看出本来的面目。女孩子也跟着吃,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女孩子还喜欢摘酸枣吃,那些红彤彤,圆溜溜的小酸枣,常常吃的牙都酸了。玉米地里不长玉米棒子的玉米秸,也是她们的最爱,拔下一棵,去掉头尾,剥去皮,咬在嘴里嚼着,甜甜的,根甘蔗有的一比。再说她们也没见过甘蔗,以为那就是最好的美味了。一个秋假,所有的人都会胖上一圈,用大人的话说,吃野食吃的。假期结束回到学校,互相交流着假期的故事,津津有味地回味着吃过的那些东西,盼望着来年的秋假早点到来,再一次领略秋的味道。那可是真正的秋天的味道,在他们的嘴里,在他们的舌尖久久不散。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优美散文 篇7

六月走过,情绪洒落、

那碎了一地的夏花,在灿烂中死去,散落一地的忧愁,落在心里。

因为梦见离开,我从哭泣中醒来,看夜风吹过窗台,吹起了我的思念,出走了曾经,却也吹不散回忆。

逝水流年似水流,似水冲沙你们从我身旁流走。七月的雨淋湿了心里最后一片空地。撒下友情,萌生了思念与牵挂。

你总说毕业还遥遥无期,可转眼就各奔东西。时间和空间成了我们的距离,断掉了联系,断不了关系...

谁在乎回忆的美丽,谁牵挂初三的你?

回忆留谁回忆,谁的梦里还有你?

时间早已风干了写满字迹的试卷,却还没有风干那些单纯的回忆...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初中的点点滴滴,明天你是否会惦记,食堂的不堪拥挤...食堂的饭菜有多难吃,我们都还依稀记忆。我们记得更清的是,吃饭时吹过的牛皮。那些欢声笑语早已消逝,却回荡在我们的脑海里。还记得那些最开心的`事,就是我们兄弟几个聚在一起,我们走过的路,唱过的歌,还有我们的“四人帮”、“七匹狼”这些不散的组合。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在想我,而我是那样的想你们,亲爱的兄弟,不管学习有多忙,请一定要注意身体。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上课睡觉的你。你也是偶然翻笔记,才发现啥也没记……课堂里的回忆,还是那么有趣,谁帮了没记单词的你,谁安慰挨批的你,谁叫醒死睡如猪的你,谁帮你倒的垃圾。还记得天还没亮就上早自习,还记得你告诉我的秘密。我们的哈欠声总是盖过老师叽叽喳喳的粉笔,你总叫我别打扰你的清梦一席。你说考试只做选择题,你说中考前会好好学习...

虽然我们分散各地,但我们还是兄弟!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在想我,而我是那么的想你们。亲爱的兄弟,不管学习有多忙,请一定要保持联系。

班主任的黑名单里还有我们的名字,走廊上的墙壁上还有我们刻下的字迹。我们虽然各有姓氏,但我们有同一个称呼,那就是“兄弟”!

亲爱的兄弟,此时此刻你们也许在听课,或是在自习,不知你是否发现,有一根线长又细,牵挂着我们,我们的“四人帮”、“七匹狼”。

此时,你们是否快乐?是否已适应高中生活?是否在为前程奋进?

由错别字想起的散文 篇8

那日上网,在浏览新闻过程中,偶尔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北京故宫所用的锦旗竟然出现了错别字,为之一惊。以为自己看错了呢,仔细一瞧,发现这是真的,到这一事件引起全国网友的一致质疑时,他们才赶紧用道歉声明来挽回影响。于是乎我在自己的微博中广播了这样一句话:网友们对我们国家日常生活中出现事情的关注度让人震撼!在捍卫我们古老文明的同时,我为那些面向公众的某些政府机关所为汗颜。汉字作为我们文明的起源之一,是多么的浩瀚如烟海,五千年的文化由它在焊接着,我们对它饱含着深情,当然及时的道歉也有理由让我们释然海涵。也许所有的人也许都会这样说我:真是吃饱了撑的,好迂腐,小题大做,哦,就这么一个错误的撼字,你竟玩起文字游戏来了,每句话里你都有个和捍字同音的字,真是多余!实则不然,让我借用孔乙己先生的话来说:“多乎哉?不多也。”

其实,我真的没有任何显摆和炫耀自己文字功底深厚的意思。中国的汉字真的浩如烟海,而且每个汉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这是我们中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之一。我敢说,当代每一个中国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都出现过错别字,大到文豪大儒,小到市井公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喜爱“舞文弄墨”者来说,我就经常在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为这几个的、地、得分不清楚而头疼,经常用错。我记得有一篇这样的小笑话,一个小学生写作文,说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去垦丁毕业旅行。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火葬场?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容)。我们在笑的时候,回味一下这有多么可怕。仅因一字之差,竟然把整句话的意思都改变了,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这当然情有可原。只要我们在使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宝贵财富出错时,我们能知错就改,无疑会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更进一步。这次能够看到故宫博物院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确实是难能可贵,虽然稍微晚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能够强词夺理,死不认错!在当下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细心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错别字。千万不要以为大家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骨头里挑刺。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的宣传部门,你代表着社会的公信力,你代表着舆论导向,你代表着民生所向。在我们面向所有的民众进行文字的宣传、引导、广告时,必须要细致细致再细致,认真认真再认真!因为我们常常说的责任胜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这两句话,确实在工作中很受用。虽然不提倡学习诗人贾岛那样为了一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在那儿苦吟,最起码对于一目了然的东西我们应该能够甄别出来的,您说呢?!往往是在公布于大众眼帘之下,被大人发现,甚至被小学生纠察错字队查出来后,我们方去补救,这样已经是事后诸葛亮,让人贻笑大方了。

使用文字时不管是在宣传我们的好的政策方针,还是在鼓舞我们的士气,更或者是在宣扬我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都一定要耐心细致的用好用对,适时检查,因为有时候确实是“一字千金”啊!

想起家乡的紫云英散文 篇9

新年已过去了,暖风拂面,又到了桃红柳绿梨花白,莺飞草长菜花黄的时节了。可在大漠深处的迪拜龙城,沙尘弥漫,烈日炎炎,气温高达三四十度,除了几颗干枯的棕榈树,很难感到春天的气息。

快要回国了!归心似箭,思乡情切。我站在龙城中国公寓楼“大家”的窗前眺望着远方,想起了烟雨江南,我的家乡上虞百官,如今一定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正是郊游踏春的大好时光。

我想起了那远去的童年时代,每逢周末学校放假,我们几个小伙伴必定活跃在田野上,除了割猪草捡柴火还尽情玩要,陶醉于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绚丽春色中……

我家为了服从国家国防事业需要,从上海迁居祖藉地百官后,我自小就跟着母亲生长在乡下,如今应叫城中村的那种村落,那个年代春天的田野上对我印像最深的莫过于那姹紫嫣红的“紫云英”。

如果说油菜花是娇贵的美人,那么“紫云英”就是清纯的少女,是弥漫在江南田间一抹最靓丽的风景。

“紫云英”在我的家乡,我们百官人常常叫做“草紫”,又因其色红花艳又被称为“红花草紫”。

我小时候的家乡是把这一种豆科黄芪越年生草本植物,大多在秋季套播于晚稻田中,作早稻的有机基肥料的。

每当杨柳吐翠,油菜泛金之际,“紫云英”同样会不甘寂寞,悄然绽放出一朵朵紫红色的小花,又似乎在一夜之间蔓延开来,无数的花朵与翠绿的枝叶交织在一起,宛若是一张平铺在田野上巧夺天工的巨大的彩色地毯,连绵数十里,气势磅礴。

又好像是一片随风飘荡着的紫红色的云霞,轻轻地涟漪着、招展着,与金黄色的油菜花交相辉映,将春天的万般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春归的时候,“紫云英”在乍暖还寒的田野里自由自在地蓬勃着、摇曳着。在贵如油的春雨中,她那清秀的脸涨大了,在人们的不经意间,绿茵铺满了大地,紫霞缭绕着村庄,喜滋滋的笑靥,透露出洒脱、超然、恬静的神情,美丽却不张扬,闲适却不落寞,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雅致。

在“紫云英”开花季节里的田野,成了我们小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那时我们男小孩,最感兴趣的是在柔软如缎的“紫云英”上面,随心所欲地奔跑追逐,打闹嬉戏,翻筋斗扑人影,实在玩累了,便静静地仰卧着,软绵绵的是“紫云英”的拥抱,沁人肺腑的是“紫云英”的馨香。我们的眼前是一片彩蝶舞蹈,蜻蜓飞翔,耳边净是蜜蜂嘤嘤嗡嗡的欢歌声。

那个年代这个时候总会有许多外地放蜂人闻香而来,在田边地头搭起帐篷安营扎寨,在田埂上密密匝匝地摆满蜂箱,蜜蜂成群结对地忙忙碌碌采“紫云英”的花蜂。

那个时候的小姑娘,最喜欢的则是去采摘“紫云英”的花。“紫云英”细长的秆子上,顶着一朵似蝴蝶又如鸡雏状的亭亭玉立的花,如同轻歌曼舞的红衣少女,那份风姿、那份温顺、那份艳而不俗的美丽,是每一个爱美的小女孩所钟情的。小姑娘们细心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小心翼翼地编成花环,戴在发际间,脸上情不自禁地荡漾起淡淡的红晕。

那个时候在农民伯伯的眼中,“紫云英”更是上好的肥料。在“紫云英”花期最旺的时候,农民伯伯或用铁搭一锄一锄,或用牛一犁一犁将她覆埋于泥土下,任其腐烂沤肥。如今使用了化肥,“紫云英”不再受到青睐,渐渐地在家乡的`田野上难觅其俏丽的身影了。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鲜嫩的“紫云英”又是我们家中独特填肚充饥的食粮。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做的“草紫脑炒年糕”,那鲜美、那幽香、那柔糯,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口舌生津,回味无穷。

虽然如今“草紫脑炒年糕”作为时令菜肴还偶尔能在宾馆饭店吃到,但我已品尝不出曾经拥有的那甜汁充盈,齿颊留香的滋味。

忆往昔、如梦似醉,身在异国他乡,却彷佛是伫立在万物葱茏花香氤氲的家乡田野上,无限感慨!

看今朝、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老夫半百有余了!在如今家乡的田野上再也寻觅不到大片“紫云英”的踪影了,到处是高楼大厦宽广道路。但“紫云英”她那清纯秀丽楚楚动人的模样,万紫千红惹人怜爱的花朵,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上一篇:四字成语故事天罗地网成语故事下一篇:电影朗读者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