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2024-12-01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共11篇)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篇1

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友情与人性尊严的故事,观后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病的少年麦克与中年妇女汉娜相遇,在她的帮助下,少年回家并得到治疗,之后两人相爱。汉娜不识字,于是让少年给她读书,在读书的日子里两人产生了感情,这段忘年之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求,而是一种灵魂的依靠。但汉娜却一直没有向少年说出自己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个文盲。于是她不辞而别。

然而在一次麦克去观摩审判纳粹战犯时,无意中发现被告正是汉娜,她为了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而放弃减刑,直到出狱前为了自己的尊严自杀。而所谓的尊严便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文盲。

此片中讲述了关于爱,尊严与秘密的故事。正是书让两人走在一起,彼此产生爱情;也是因为汉娜的文盲使其不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同时她也会因为这个原因向麦克莫明其妙的发脾气,之后又让麦克为自己读书;她本可以以自己是个文盲将其在二战中的罪责推脱,但也因为自己文盲的身份与尊严,将这个责任承担。“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是在影片进行到20分钟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成为了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少年只能默默的在台上流泪,他没有向法官说出汉娜的秘密,因为他爱汉娜并为汉娜保守秘密。

此片前半部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中部的厅审与后部麦克探监与两人信件不断地情节,将这份忘这恋的感情推向了一个高潮,汉娜也在不断的在学习文化,并以简短的文字向麦克问候:你好吗?小子。而这几个字却让汉娜费尽周折。

麦克对韩娜的爱一种无形而深刻的,他知道汉娜的尊严,知道她的骄傲,更知道她的无知,可他宁愿给他所爱的人最好的爱——替她隐瞒这样一个事实,他的爱是伟大的。

当然在片中汉娜与麦克的爱是在一种忘情的基础上的,他们忘记伦理,但是他们的爱却在无形中记麦克多年后离异,只因这一段忘情之恋,使其在心中永远无法忘记汉娜在其心中与感情中的地位。

汉娜是个罪犯,但也是个受害者。她无微不至的执行命令,但这样的小错却在铸成一个大错,最终成为一个战犯。

试析电影《朗读者》的人物及表演 篇2

与众多以战争题材为背景的电影不同,《朗读者》将其宏大的主题从小的切入点缓缓讲出,以一个男孩的视角,用一种朴实的语言和平静的音调向观众述说着历史,然而,除了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道德的审视之外,更多了些人性的思考,带给观众不同的心灵感受。

《朗读者》的男主角米夏是一个内敛而又沉默的人,让我们很难将不伦恋和他联系到一起。然而经过了战争的洗礼,战后的人们似乎更习惯用一种默然的态度来舔舐自己内心的伤口,整个德国沉浸在疲惫和茫然的状态中。我们不难想象,外部世界的压抑和父辈的生存状态势必会给下一代的成长带来新的困扰。由此可见,米夏和汉娜的感情是当时家庭环境造就的必然结果。冷漠的家庭触发了这个故事的开端——米夏和汉娜相爱了。于是,内心深处向往被呵护,被关心的米夏在与汉娜的欢愉中释放激情,在朗读中重获自信。不难看出,成长在缺乏爱的环境下,米夏有着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我不畏惧,我无所畏惧,历尽艰辛,吾爱愈深,危险惟使吾爱繁盛,使其更热烈,使其更香浓。”当两个人骑着脚踏车疾驰在金黄麦田时,两个鲜活生命经历着爱情的璀璨。

当在法庭再次遇见汉娜时,米夏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可以救出自己心爱的女人,可是另一方面他又要尊重汉娜的选择。米夏最终选择了沉默,因为他理解汉娜对自己是文盲这件事倍感羞愧,知道揭示这一秘密将对汉娜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米夏在爱情中学会了尊重。当然,他并没有放弃汉娜,他继续为监狱中的她朗读文本,用一盒盒磁带来进一步诠释属于他们的爱。

女主角汉娜作为二战中加入纳粹集中营的一员,做事情讲究秩序,思想被纳粹蛊惑。然而,她又有着些许不同的特质。汉娜是诚实的,她拒绝承认妄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但却并没有将自己与其撇清关系,也没有因为自己没有写报告就认为不应该受到惩罚,在法庭上对自己罪行的供认不讳体现了她本性诚实,而其他罪犯见此,借机将罪行归之于汉娜的丑恶的嘴脸更暴露了人性恶的一面,而最终让汉娜定罪的,恰是她那仅有的卑微的尊严。而她又是无知的,无法阅读的汉娜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她只能执行命令,服从安排。在审判中,她反问法官:“要你会怎么做?”从这里体现了她没有选择的选择。她只是服从安排,可是由于她的无知和道德的缺失,她从未考虑过自己执行的命令其实就是一种罪行,她忽视了生命的美好。从这一角度看,将汉娜推向罪恶深渊的幕后黑手就是她自己。

汉娜是战争的参与者,同样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自我的觉醒和道德的拷问,她用自己的一生来寻求救赎。在影片的最后,得到法律宽恕的汉娜在即将获得自由的一刻选择了自杀。火灾中幸存者接受了汉娜的愧疚,这一刻似乎体现了对汉娜的宽恕,以及对战争的宽恕。“在今天日益多元化的世界,‘跨越的趋势逐渐渗透,交叉、融合的素质越来越显示出生命力。”是的,生命需要的不仅仅是忏悔,还有宽恕。

男女主角在影片中的表演都十分到位,诸多细节可圈可点。在汉娜这一角色中,其与世隔绝的性格特点从其肢体语言、面部神情到与人的交流等方面均有体现。例如:温斯莱特在饰演汉娜时,快速稳健却又略显僵硬的步伐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佝偻的背、冷漠的神情也带给人一种刚烈的印象。饰演法庭上的汉娜时,她很好的控制脸部的肌肉,从她面部僵硬的神情和茫然的眼神当中透露出汉娜的无奈和无知。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汉娜这一人物时间的跨度比较大,从中年到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汉娜的行动逐渐变得迟缓,声音也略显沧桑感,但她倔强,善良的性格却始终没有改变。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可以体会到温丝莱特强大的信念感和想象力。不管是她坐在教堂里因为懊悔自己曾经的罪过失声痛哭,还是由于过强的自尊心爆发出对米夏的愤怒,表演动作都符合规定情境,给观众强烈的真实感。

“速度和节奏成为在情绪上去感染欣赏者,在情感上引起欣赏者共鸣的重要的艺术手段。”温斯莱特在饰演汉娜的时候,用快节奏塑造出了汉娜严谨、认真的作风,还有她爆裂的性格,又用慢节奏表现出她对自己人生的困惑和深切的自卑感,成功地将汉娜坎坷起伏的人生勾勒诠释出来。

米夏在片中是一个成长型的角色。中年的米夏是由拉尔夫·费因斯饰演。内敛、自闭的状态被他演绎的入木三分。他总是带着一种平静的表情,紧缩着眉头,行动有序而又安静。他将少年米夏善良内敛的秉性顺延下来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沉稳和沧桑感。在影片的最后,當米夏与女儿共进晚餐时,眼神在松弛中也流露出一丝睿智。

少年的米夏由大卫·克劳斯饰演。他用自己的眼神,把少年青涩稚嫩的感觉发挥的淋漓尽致。在法庭上面对被审判的汉娜时,米夏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由最初的惊恐到矛盾、挣扎,再到决心,大卫·克劳斯的神情将角色的心路历程做了精妙展露。

参考文献:

[1]印芝虹.<生死朗读>的跨文化效应评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8).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朗读者》观后感 篇3

1、教师 XX 《朗读者》观后感:

在第一期<遇见>里,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见失败”的经历。董卿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看后,感触很深,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各种挫折和失败,关键是如何看待。如果将一个人的成长比喻成一棵树的生长,那么,失败相当于“长根”的过程,成功则相当于“长叶”的过程。没有失败奠定深厚的根基,成功也许只是表面,一时的成功不能代表你可以永远成功下去。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积累。人要从失败与挫折中认识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改善做事的方法,修正奋斗的目标。失败的是事而不是人。如果做错事,勇于面对就是最好的补救。人在经受挫折与失败后,如能反思和总结,知道如何面对未来,那么失败和挫折就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人生,遇见,便是美好!2、教师 XX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董卿: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往往第一次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相遇,所以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朱自清的《春》,麦克斯埃尔曼的《我们最需要的》,罗伯特彭斯的《往昔的时光》萧乾先生的《梦之谷》。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第一次,难忘而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其实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末来。开心到今天能及时写完观后感及自己想记录的东西,也越发喜欢这档节目,也越发喜欢文字。3、教师 XX 《朗读者》观后感:

“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自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这是我对《朗读者》这一栏目的感觉,怀着一颗感动之心看了第二期,深深的被乔榛老师和他妻子的感情所感动,他们让我明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人性光辉迸发的奇迹。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们的爱情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爱情值得我们尊敬。4、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当读到林徽因的这首诗的时候,那位老者再次凝噎,再次满含泪水。

那天无意间看到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一期,请到了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人。老先生虽然九十多岁,但依旧身体健康,思路清晰。而且还常年坚持一个习惯:晚上学习至凌晨三四点钟。对于这一点,无不让人暗自惊叹:就是年轻人也不一定有这种精力啊!他说,the best of all ways,to length our day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night.(一生中最好的延长白天的方法就是在夜里偷些时间)。他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美,创造美,有时候即使失败了,但是回忆起当时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这也是一种失败之美,回忆之美。

很感动这样的言辞,也很感触这样的人生,因为热爱翻译,继而发现其中的乐趣,因为乐趣,又很愿意去干这个工作。或许,这个时候,乐趣与兴趣之间早已没有前后之分,只有相互依托的关系了。

人的一生很长,会遇到很多事,会让人感到很迷茫,也许觉得周而复始的工作很没有乐趣,也许觉得自己的工作本来就不是自己的兴趣,但是,人活着,总得专注一件事,这样,在自己暮年回首时,心里会很踏实,也会像这位老者一样:在暮年之时,心中亦十分饱满,亦会有那种热泪盈眶的时刻。

所以如果我们的工作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我认为可以尝试把它变成一种乐趣,创造乐趣,发现美,创造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5、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6 6、学生 XX 《朗 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本期以“陪伴”为主题,邀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等,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7、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天晚上,在教室里看了《朗读者》的视频深有体会,刚刚听到朗读者的时候以为是那一本读物,今天晚上才知道竟然有一个综艺节目是叫朗读者,所以就认真的看起来了。

节目的序幕就透着浓厚的文艺气息,舞台上的布景、灯光色调都透着文学独有的清冷和优雅。这档节目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定一个主题,打开一本书,节选一段文字,把它朗读出来。看似简单的形式,却包含无穷的故事。

《百合花开》,是林清玄先生所著的散文,对于经典不熟悉的我来说,也只是听说过,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但是听了蒋雯丽老师的朗读,自己的对文学的看法得到了升华,文学不仅是文字,在那些只言片语中,还有很多令人无语表达的深厚情感,这些情感只能用心去慢慢体会。

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是对艾滋病儿童们的关爱,他们是病人,不是罪人,没有人有资格去歧视他们。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让他们的生命像百合花

一样,美丽,绽放。8、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晚,班上组织了观看朗读者的节目,我一开始没太注意,直到我突然听到了郑渊洁这三个字。我抬起了我的头,开始注视着屏幕,我之所以知道郑渊洁这个名字是因为皮皮鲁这一系列的书的缘故。当时年幼的我被郑渊洁天马行空般的想法深深的打动了。

在郎读者节目上,郑渊洁说到他小时候被劝退的事,我很钦佩他从小就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他还说到他写《童话大王》时他的父亲每天晚上偷偷给他灌墨水的故事,我很羡慕他们一家人的感情。

然后郑渊洁和他的父亲郑洪升郑老爷子一起阅读了由他本人写的《父与子》,我从中读懂得不多,只知道一条,“爱”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

最后感谢班导让我们看朗读者这个视频,这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并切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我儿时的偶像郑渊洁先生,谢谢!9、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每一个画面都触动心灵,每一个故事都让人落泪,面对那些朗读者所感所讲,让我们感同身受。

记得第一个是讲的是可可西里,讲述的是他们在那里拍摄的自然景色,在那里生存是非常的不容易。赞颂生灵是非常圣神的,并且用藏羚羊的跪拜这篇词生动形象的体现出生命是脆弱的,拍摄亦是如此,可想而知那里的生灵生存是非常的不易,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我们应保护自然,不应该有那么多的猎杀。第二个讲述的是我们自己身边最亲近的母亲,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我们应多照顾理解一下父母,不要等到以后想去做的时候没有机会。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不要把遗憾留到以后。第三个是讲述一对夫妻,虽然妻子患病在身,丈夫却依然不离不弃,两人还一起去外面游览。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够亲身去体会这种情感,但是从中我们依然能够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精神更加的有价值。第四个是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她患有乳腺癌确依然坚强的活下去,并且还帮助其她有相同病情的人改变人生的态度,让她们更好,更有信心的活下去。第五位是一位冻土专家,他解决了青藏铁路的冻土难题。由于他们的奉献而让我们现在建成青藏铁路。他们在这过程中的艰辛,甚至付出生命而完成。正因为有这样的科学家们的付出,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和复兴。、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 感:

在这个星期,老师推荐我们去观看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这有什么好看的呀,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不仅让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而且也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所以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学生 XX 《朗读者》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朗读者》这个大型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这档综艺节目的总主题是:一个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

通过这档综艺栏目,我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怎样让朗读带有感情。欣赏着他们朗读文章的声音,我仿佛身临其境。

朗读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有成功人士柳总、有无私奉献的无国界医生、也有创建鲜花山谷的夫妇、还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爷爷……朗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读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师》,来感谢人生路上帮过他的人、有无国界医生朗读的《答案在风中飘扬》,(m.fwsir.com)来表示她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自豪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看完《朗读者》以后,我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读更多的书籍。、学生 XXX 《朗读者》观后感: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13、学生 XXX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篇4

观看完第二季的我最印象深刻白岩松的演讲,从他的演讲中,我学会了很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白岩松也是一样,他的少年时代充满着艰辛,也有难忘的回忆。家乡是忘不掉的牵挂。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朗读者》观后感 篇5

第7期,董卿开头片花里就说,这一期最喜欢曹文轩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离别,可宣传的时候,用的还是姚晨。

《朗读者》更相信名气,这是粉丝市场,还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们不妨先从节目的定位说起。

朗读者的宣传语:一个人、一段文。你没看错,就是人在文前面。就连节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读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视一姐,当红炸子鸡,她的人脉和资源绝对一流。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和名人效应,来号召大家读书,不是顺理成章、两全其美的事吗?

可事情就是这样,重点太多,往往容易喧宾夺主,有道是此消彼长,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轻朗读的文。

看节目时,我很喜欢看起来有点偏执的程何,她翻译的《我,堂吉诃德》音乐剧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那些语句多美啊!然鹅,我到网上搜歌词,却几乎搜不到。我搜出来的都是程何、刘阳和罗颖珊的故事,最后,我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门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赤裸裸的人比文红,只有一声叹息吧。

朗读者观后感 篇6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采访中,董卿曾回答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做《朗读者》的问题。她说,在文艺综艺领域里几乎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央视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对此,主持人白岩松表示:“今天站在这里,仿佛看到邻家的妹妹突然之间就弄成这么大一件事情。《朗读者》不仅对董卿有意义,《朗读者》也将对中国电视的观众和文化的传承有意义,它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

朗读者观后感 篇7

看第一期“遇见”,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无国界医生”这一概念,我知道有人为了信仰,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而选择到武装冲突频发地区。看到风趣幽默、始终保持纯朴之心的许渊冲老先生,看他谈到林徽因而动情、哽咽时,我的心也停了一下,我是那么羡慕这位老先生啊,他一直保持着年轻和热血。而这个社会上的许多人,包括我,在年华尚好时就高声叫嚷着“我心已死”,说这个世界太无聊,仔细想想,才不是世界无聊,是我们失去了热血和青春之心。还看到周小林和殷洁的爱情,听他们读朱生豪先生的情书,那真真是一种享受啊!谁说爱情都是假的,我看这世上也有很多最美好的爱情啊!

第二期中蒋雯丽帮助艾滋病病人十余年,她读林清玄先生的《百合花开》时,我看到的蒋雯丽不是演员蒋雯丽,而是爱心大使蒋雯丽;杨乃斌读《不为什么》时,我从头哭到尾,我觉得自己是个懦夫,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一多我就会抱怨就忍不住地想放弃,可是看一看杨乃斌,他多么坚强啊!是,对,他读的不好,他读的差,他吐字不清,可是,他能大胆地读出来,他能说出来,那就是最大的胜利啊!

第三期中,看到秦h飞哥哥时,我是真的感到羞愧。他们来自名校,他们本可以接受我这样的普通人看来是高福利、享清福的工作,可他们选择的是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奉献给贫穷落后的农村,他们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第四期中,当主持人董卿和倪萍拥抱时,当董卿说出自己对倪萍前辈的记忆时,当倪萍给董卿一束花时,我情不自禁地鼓掌,我觉得这才是高手之间的对待方式啊DD谦逊有礼,各自散发最美的光芒,不用坏心眼阻挡对方。

而不是一上来就各种抢镜头,当着媒体观众说“我们关系很好,我很尊重/喜欢她”,然而背后却是互相掐架,买热搜,搏出位,各种三岁小孩的把戏。胡玮炜也是节目给我的一个惊喜,作为共享单车使用者的我,看到胡玮炜时由衷的佩服,长相美丽、年轻有为又富有创新思维,她真的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一期最后的赵家和教授是赚我眼泪最多的嘉宾了。尤其是看到那些上场朗读的孩子中,有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有考上北京大学的,我十分钦佩赵家和教授,感恩赵家和教授DD即使我没有受到过赵家和教授的帮助,我也依旧感恩他,感恩他改变了那么多孩子的命运,感恩他让这个社会多了些希望。

“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但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我想,这是《朗读者》目前为止带给我最大的感动DD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有人很平凡,有人生活在万众瞩目之下,有人经历众多坎坷,但他们,从没有轻言放弃,都在努力地向着美好奔跑,都在努力地燃烧自己去温暖这个世界。也以此,激励我更加努力。

但是,不得不提出来的是,这个节目在我眼中还是有些不足,比如两个演播室,董卿得走来走去;比如剪辑有时候剪的太突兀,我作为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答非所问,这就有些尴尬了……等等

《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篇8

长大成人滋味

最黑的黑是背叛

最痛的痛是原谅

最爱的爱是陪伴

----陪伴

《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篇1 这一期的《朗读者》请来的嘉宾们带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动。

长大成人后知晓人情世故的我们仿佛已经很少被感动,即使被感动也会让它戛然而止,因为怕受伤。长大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稀薄,也越来越珍贵,不肯也不敢轻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获。也往往少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执着。缺失了感动与执着的长大,是否真的快乐。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篇2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XX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XX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XX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篇3 自从看完《朗读者》第一期,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档节目,并对下一期充满了期待。昨天晚上散步归来,早早坐在电视机,静候央视一套即将播出的《朗读者》第二期。二十点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的琴声,主持人董卿一袭白裙,款款走来,以顾城的诗句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引出了昨天《朗读者》的主题“陪伴”,而嘉宾们选择的朗读内容背后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要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郑渊洁《父与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邀请86岁的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

这是郑渊洁写给儿子郑亚旗的,郑渊洁属羊,郑亚旗属猪: “我是羊,我生了一头小猪,我感到幸福和惬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马只能生马,那该成什么样子了?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父与子》一文也同样适用于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郑渊洁回忆,他把老师的作文题目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因为调皮被学校开除,而郑洪升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在虎妈狼爸的传统中,郑洪升却甘愿当一只羊。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得郑渊洁热爱读书,成为独树一帜的童话大王。

2.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

“同桌妈妈”陶艳波用16年的光阴陪伴失去听力的儿子杨乃斌一起上课,陶妈妈记录下每个知识点,回家一遍遍讲解。后来,杨乃斌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在现场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3.艾滋病的孩子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与陪伴,著名演员蒋雯丽朗读林清玄的《百合花开》,直抵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那根弦。

4.林兆铭工作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5年的时间只有他一人坚持在这里陪伴这些动物。这些受伤的动物有一些能康复,回归大自然,有一些则因伤势过重很快离世,在陪伴中林兆铭每天都在感受着喜悦与失去的悲伤。他朗读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主义名著《瓦尔登湖》选段,献给他的动物朋友们。

这段出自《瓦尔登湖》的其中一章《冬天的禽兽》,用的是徐迟翻译的版本。

5.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朗读者礼物观后感 篇9

两位央视一姐同台,让众人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观众通过大屏幕观看采访,几乎是十秒钟一次掌声。更是有人一会笑,一会哭。倪萍朗读完毕,与董卿相拥,并说:“《朗读者》这节目真的特别好。董卿,我为你高兴,为你骄傲!”

当董卿搀扶倪萍走下舞台,许多人很是不舍,纷纷泪目。

倪萍和董卿曾经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两人一直彼此欣赏和关照。二人在节目上的交集不仅让观众感动和期待,她们自己更是感慨万千。打开了话匣子的两人追忆过去,展望未来,也是一会笑,一会流泪......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 篇10

这个故事讲的是:杨乃斌因发烧而导致双耳失聪,但他的妈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和他一起上同一所正常人的学校,每天陪读,整整陪了,直到考入大学。(背景,过渡。)

这是母爱的陪伴。虽然杨乃斌是一个病人,但我们没有资格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他,因为他只是一个病人,而不是一个罪人,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歧视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有他的妈妈来做他的耳朵,会一直陪伴他。陪伴是一个人即将绝望时看到的一线生机;陪伴是你孤独是一起陪伴你走向曙光的一支(一艘)小船;陪伴如一只小鸟引你离开太阳落山的地方;陪伴是一束阳光,它会让昏暗的心房变得更加明亮。(排比论证+比喻论证,写出了小作者对陪伴的理解。)

这让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妈妈。妈妈在很热的补课班陪我学习但从没喊过“热”在冬天也没喊过一声“冷”,每天陪我复习功课,陪我到晚上十几点钟,但仍坚持陪我学习,这让我很感动。因此我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这是陪伴的力量,陪伴是爱的诉说是情的蜜语。(此语甚佳)每当我看见妈妈给我抄笔记的身影,与我寒窗苦读的皱纹(时专注的眼神),当我临睡的时候,妈妈还在帮我研究不会的习题,准备明天给我讲的更细,直到深夜,妈妈才熄了灯…… (联系生活,感情真挚,很好!)

陪伴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激情,可以让你心中的青春燃烧起来,无论是父母之间的陪伴,还是老师之间的陪伴,爱都永远包围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因为有爱的陪伴,才会让世间充满温暖。(抒情,升华主题。)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篇11

昨天,北汽集团与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正式签约,作为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董卿在发布会上说,“《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对她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目前,《朗读者》已结束前几期录制,其中的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上一篇:想起轧山药条散文下一篇:李阳疯狂英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