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雷雨观后感

2024-10-26

电影雷雨观后感(共13篇)

电影雷雨观后感 篇1

电影《雷雨》观后感

一部《雷雨》,两个多小时,阴暗的色调,看不见温暖的光。一如腐朽的旧中国,在黑色的国度里沉沦。最后那一道闪电,撕开天幕,带来凌厉的光,结束了苍白的生命,划上悲剧的末点,震击世人的灵魂。

终年不见光的书房,通向“监狱”的小客厅,一切诡异得如同一部惊悚电影,像是希区柯克的悬疑片,环境昭示着人罪恶的心灵。

周朴园,枯柴般削瘦的脸,慢条斯理地说着仁义道德,严厉冷漠地斥责自己的妻子,忽冷忽热地对待往昔的情人。那镜片再厚,也当不住那永远冰冷的目光。

蘩漪,举止优雅的蘩漪,轻摇着团扇从楼上款款而下;软弱无助的蘩漪,颤抖地喝下药,破碎的药碗是她破碎的心;歇斯底里的蘩漪,那样怨恨的目光,苍凉的笑声,颤抖的双手。她参与了悲剧的制造,她承担了悲剧的痛苦。

侍萍,一身素衣,轻轻关好窗子,低下头,撩起鬓发。“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侍萍,任何人都会心动吧。镜头回转30年后,一脸慈祥的鲁妈,看着青春活泼的女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却在看见自己相片的一瞬脸色苍白。接下来的时间里,她见到了30年不曾忘记的初恋,却遭到了万箭穿心般的痛苦;她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儿子,可是近在眼前却不能相认;看着兄弟之间拳脚相加,她懊悔、痛心,却又无力阻止;到她发现自己一双儿女的畸恋,那一刻,她是真的崩溃了吧。

周萍与四凤,男才女貌,那么真挚地相爱,老天却无情地开了一个玩笑。两个花样年华的青年,就在那一个雷雨的夜里,在震惊、懊悔、无奈、怨恨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只留下白发人痛哭的脸。

电影中让我无法忘记的,还有周冲。穿着白衬衣,斜挎着包,一脸稚气。他是只有17岁吧,还是个孩子。整个故事里,如果说四凤是冷漠人世中一朵温婉的小花,那周冲就该是黑暗中的一缕光了吧。他年轻,说话、做事都还有些孩子气;他纯洁,没有受到封建毒素的污染,而是鼓励四凤去读书,喜欢跟工人打交道;他宽容,知道哥哥与四凤相爱,便放弃了自己的感情;到最后,他更是为了救四凤,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果说,其他人的悲剧是罪有应得,那么周冲又做错了什么?

对错用什么衡量?真假用什么证明?生死用什么交换?爱恨用什么偿还?只是一场年少情梦啊,30年的等待,为何却换来这样的悲剧?夜深人更静,恍若隔世,有谁记得那段刻骨铭心?有谁会愿意记得,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

罪恶的国度,谁是谁的救赎?

动荡的人世,谁是谁的倚柱?

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只靠我们自己。不能完全躲开毒素的污染,但,也要尽量保持心灵的洁净。向着光明,才能荡尽心头的罪恶;面朝黑暗,只有沉沦,最终堕入地狱,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是凶险的大海上渺小的孤岛,只有向着阳光,才不会被淹没。

剧情梗概

30年前的周朴园与女仆梅侍萍相爱,并且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了与一位当户对的小姐(蘩漪)结亲,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了梅侍萍,强迫她留下了长子(周萍),并且带走刚刚出生三天,病重的次子(鲁大海)。侍萍被逼投河,幸而被救。此后她嫁给了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自己改名鲁侍萍,儿子也改名鲁大海。后来,鲁大海来到周朴园手下做工,四凤则在周家馆做侍女。

周朴园与后妻蘩漪有了儿子周冲,而周萍与蘩漪早在3年前就有了乱伦的关系,周萍清醒后十分害怕,急于摆脱蘩漪,而爱上并且追求四凤。蘩漪吃醋,就叫来了四凤的母亲是侍萍要辞退四凤。侍萍来后发现这里的主人便是周朴园,于是她在二人独处的时候用无锡口音引起他的注意,并认出了她。周朴园想用金钱买通侍萍被一口拒绝,侍萍提出他想见见周萍,作为恩断义绝的条件,周朴园答应了。这个时候,工人代表鲁大海来找周朴园谈判,后来周朴园辞退了鲁贵和四凤,鲁贵在家里骂骂咧咧的,鲁大海与其发生了争吵,周冲奉父亲的命令给鲁家送来100元钱,鲁贵厚着脸皮收下,并且要殷勤的款待周冲,而大海得知后却退还了那100块,并且把周冲赶了出去。鲁侍萍决定第二天就带四凤离开,而此时周萍却找了过来。被鲁大海发现,鲁大海要攻击周萍,被侍萍救下,后来,周冲,周萍,周朴园,蘩漪在周家客厅发生矛盾,蘩漪低声下气的求周萍带她走,却被周萍回绝。蘩漪撕掉侍萍的照片,鲁贵和鲁大海先后从外面走了进来,鲁大海跟周萍单独在客厅发生激烈冲突。鲁侍萍找寻四凤而来,却得知四凤和周萍已经有了身孕。鲁侍萍叫周萍带四凤走,从此再无关系。

这个时候蘩漪带着周冲过来,当面公开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因为周冲也喜欢四凤。周萍与蘩漪发生冲突,蘩涟漪在绝望中叫来周朴园,公开了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周朴园以为蘩漪知道了侍萍的身份,便叫周萍叩头认母。在场的人都呆若木鸡,四凤承受不住打击,跑到花园里,周冲为救她,两人双双触电身亡,鲁侍萍痛苦的哭不出来,蘩漪又哭又笑,周萍在书房开枪自杀,蘩漪和周朴园跑进书房,鲁侍萍晕倒在地上。

可悲的人

———《雷雨》读后感

读完《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

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电影雷雨观后感 篇2

这部影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 植入了夫妻爱、生死观等一系列普遍性主题, 讲述了一位入殓师的成长历程, 给人们带来了眼泪、欢笑和别具一格的感动, 在其中蕴涵着日本民族独特的“以死为美”观点, 使死亡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而不断出现在影片中。

浅黄的草, 深黄的桥, 银灰的树林, 苍灰的河水, 独自凭栏的人, 逆水游动的鱼, 雪山, 蓝天, 鹤…那色调, 那景致, 每一处都似乎是闲闲的一抹, 却分明有些意味在里边。淡雅, 忧郁, 沉静, 内敛, 一如川端康成的文字, 典型日本式的审美。这部电影, 其实不像电影, 倒仿佛一篇舒缓的散文。

大提琴手小林大悟, 因乐队解散而被迫放弃理想, 携妻子美香返回山形乡下的老家。阴差阳错间, 他进入入殓师这一行当。所谓入殓师, 是给死者擦洗、更衣、化妆、送往安乐之土的人。小林为生活所迫, 瞒着妻子和乡亲们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 当然更多的是逝者家属真诚的感谢, 慢慢地大悟理解并真心接受了这个工作, 让死者美丽祥和地离开, 让生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

在澡堂老奶奶去世的入殓仪式上, 小林终于获得妻子的理解, 而在自己六岁时候就和情人离家出走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 看到父亲临终时紧握在手里的石头, 那是小林六岁时送给父亲的唯一纪念, 小林终于被亲情所感染, 放下心头对父亲几十年的怨恨, 真正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小林的记忆中, 父亲只有身影, 面容却是模糊的, 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再没见过父亲, 那个抛妻弃子随情人远走的男人。小林只记得关于石头的说法:“以前。很久以前, 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据说, 人们会寻找与自己心意相仿的石头, 然后把它送给对方。收到的那方, 通过石头的触感和重量, 解懂对方的心意。比如说, 如果表面光滑的话, 就能联想到一颗沉稳的心。如果表面粗糙不平的话, 就会为对方担心。”这是父亲告诉小林的, 当时父亲送给他的正是一块粗糙的石头, 而他给父亲的是一枚滑溜溜的鹅卵石。父亲还答应每一年都要互赠石头, 但不过是随风而逝的一场空, 故居中留存至今的只有那一枚粗糙的小石头, 因此小林是一直在恨着父亲的。

而如今, 一封来信宣告了父亲的死亡, 一具陌生的身体摆在面前要小林接受。小林在复杂的情绪中为父亲入殓。父亲独身一人, 靠在港口给人帮忙, 而得以寄居于值班室。父亲的日子显然过得很艰难, 可他为什么不肯转身回家呢?果真是像也曾抛弃孩子的公司女职员说的那样“很想见, 却见不了”的自责、痛悔与矛盾吗?当他在揉搓中慢慢掰开父亲的手时, 一个原本被紧紧攥着的东西掉了下来, 是石头, 那枚小小的鹅卵石!原来小林的父亲一直对儿子心怀愧疚, 到死都握着小林小时候送他的小石头, 这让小林重新感到了那些久已失去的爱。

泪, 慢慢坠落, 是藏了二十年的泪, 是恨了二十年的爱啊!泪光中, 小林刮去父亲满脸的胡茬, 抚摸着那眉那眼那鼻翼的纹路, 记忆中的面容渐次清晰, 温暖慈爱一如心中想要的模样。小林哽咽着说:“是我爸。爸爸……”

如果时光能够停驻, 我愿意就是这一刻, 就在小林不能释手地抚摸着父亲脸庞的这一刻, 愿所有曾经亏欠的都补偿给这在运命中挣扎的大孩子!但导演显然比我理性, 他让小林握着美香的手, 共同握着那枚鹅卵石, 郑重地放在美香的腹部, 那是孕育新生命新情感的地方。小林送别了父亲, 也在心里放弃了积怨。小林送走了父亲, 他自己也将成为父亲。与过往和解之后, 小林也得到释怀和解脱, 生命得以更新, 爱也因此得以延续。

整个影片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潮, 一直都是在平淡中娓娓道来, 剧情简单, 语言简洁, 人物表情不算丰富, 故事没有什么跳跃。但是, 总有些意味在里边, 有力量一步一步进入人的心灵。因为入殓师的职业缘故, 影片中有很多死亡、遗体、葬礼的场面, 死者有异装癖的男青年, 有交通事故的青春女孩, 有丢下女儿和丈夫的中年妇人, 有遗容上印满后辈唇印的老爷爷, 还有多年不知去向的父亲…, 每一个死亡都令人哀伤, 因为有了入殓师, 每一个死者又都是有尊严的离去。在影片最后, 影片所宣扬的爱和温情, 这也许就是这部影片打动众多观众和奥斯卡评委的重要原因吧。观看完影片, 心情不是关于死亡的沉重, 亦不是关于存在的选择下责任的承担和痛苦, 只有那挥之不去的温情像一块石头的传说那样长久地压在心头, 留在记忆的最深处。

一部入殓师开启了一扇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窗户, 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悲情文化的生死情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死亡的解读, 亡者的尊严, 繁琐的礼仪, 严格的程式化, 唯有日本人才能创造这样一种特异而有力量的美, 也唯有日本人才能这样深刻参悟死亡文化的内涵。日本文化, 固然有其岛国封闭偏狭的一面, 但也有正好使传统得以保存的一面, 上古遗风, 汉唐礼仪, 还是有些精髓流传下来了。日本人繁琐的礼仪后面确然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必须思考了。

摘要:《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 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 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 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工作的压力, 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 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 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入殓师,以死为美,人性,情感

参考文献

[1]小山薰堂, 2009.入殓师, 世界电影 (5) 。

[2]凌洁, 2009,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观察与思考 (13) 。

怎么写电影观后感 篇3

不少同学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首先要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

电影观后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应是引用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看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而《落后就要挨打》一文就很好,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雷雨》观后感 篇4

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苏格拉底

——题记

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从1929年开始构思剧本、酝酿人物,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前后共用了五年的时间,这部作品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虽然它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话剧作品,但是这部作品却让曹禺先生一炮打响,《雷雨》也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世人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面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当时的复杂混乱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状况。

读了这部经典的作品之后,我突然觉得 “死” 也许对于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来说,也算是一种痛彻心扉之后的最好的解脱了吧。死掉的人也许是终会获得新生的愉悦,而活着的人到是要被一辈子的苦痛所折磨。死亡虽然无法帮助人物完全抛离爱恨的纠葛,解系世俗的仇恨,但是它可以帮助人摆脱这些折磨。

《雷雨》中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故事的开头就发生在一个昏

暗的夜晚,让人感觉非常阴森恐怖,而最终的结果更是以多人的死亡为结局的。“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作品的脉络,姑且以此为线索梳理一下思绪,到也不失清晰。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悲惨和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死亡”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在最后死去,他们也许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假如周萍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这些人面对黑暗的命运时并没有及时去做出反抗而是选择屈服,所以最后面对他们的只能是死亡和无边的黑暗。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故事里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之中,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的安排。我不得不发出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它可以完全摧毁一个人。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

雷雨观后感 篇5

———题记

这是我第三次拜读曹禺先生的《雷雨》,但是这次的感觉和前两次的感觉却大不相同,正如我在题记中说的.,在看话剧的自始至终心里一直充斥着忧伤与压抑,可能是对雷雨的剧情已经很熟悉的缘故吧,抑或是周公馆客厅的窗户一直没有打开的原因!

记得第一次接触《雷雨》是在初三时,那是偶然的一次机会看了《雷雨》的简介,于是就跑到书店买了《雷雨》,带回家悄悄地把它看完了(当时爸爸不让看小说,只能偷偷地看)由于那时太年轻,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深刻,看问题也比较肤浅,只有一些莫名的难受:为什么周朴园年轻时不能和鲁侍萍在一起生活,却娶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生活了30年?到底他爱鲁侍萍吗?周萍到底喜欢过周蘩漪没,如果不喜欢为什么当初和她在一起,如果喜欢又为什么要抛弃她?这些问题似乎都很肤浅!

第二次拜读《雷雨》是在高三时,那是看的是电影。这一次感触比较深刻,以为话剧改编成电影,加入了许多场景,看起来更真实,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周朴园、周萍在我看来都是那么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是时代造就的维护者,看着让人作呕。在周朴园身上我看到了周萍的将来。

第三次看《雷雨》就是这一次了。在有声语言赏析课上,老师为我们放映了《雷雨》这次放的是话剧。这一次的柑橘俨然和前两次感觉都不同。从形式上看,只一次是话剧,它用夸张的动作、语言、表情将《雷雨》剧情表演的淋漓尽致,这样更渲染了氛围,而且整部话剧场景使用的是灰色调子,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渲染了雷雨来临之前的躁动与不安。从内容理解上,这一次我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一切的一切都从鲁侍萍三十年之后的生生申诉开始,她宣称是命,是不公平的命让他再次回到周公馆,回到周朴园身边,而时光易逝,韶华易老,当爱已成往事,他们又能如何?我一直相信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至少曾经一直深爱,他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为他缝补的衣服,一直保留着鲁侍萍三十年前的生活习惯,那又是什么让他们不能在一起呢?是什么让他抛弃了鲁侍萍?这等会儿在分析吧!《雷雨》最终以三个年轻的生命的结束而告终,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带血的句号。但是,我不能忘记的是那个“疯女人”——周蘩漪。她自从嫁到周家后,一直没有得到过周朴园的爱,一个女人生活在无爱的家庭,而且凡事还有听从周朴园,就连自己的生活喜欢也要将就周朴园,这是多么的不敢想象啊!她在家中承受着孤寂与痛苦,没有人可以诉苦,没有人可以倾听她,陪她渡过黑暗。周萍的出现点亮了他的生活,让她原本死了的心又复活了,她陷入了爱河,深深地依赖上了有周萍的生活,周萍就像她的救命稻草一样,于是她不愿放手,甚至在周萍说他感觉“厌恶”“恶心”“腻”了他们的关系时,周蘩漪任然不愿放手。一个女人,追求爱有错吗?这不是他的错!拿着错到底在谁?罪魁祸首难道是鲁侍萍说的宿命吗?不!罪魁祸首是那个时代,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而已。所以他们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不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周蘩漪身上,我想到了《玩偶之家》中的劳拉,但周蘩漪不幸的是没能逃出宿命,而劳拉离开了自己厌恶的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了,周蘩漪只能困在周公馆,绝望的生活着,在痛苦中挣扎着,任自己的心慢慢地死去。我觉得周蘩漪才是曹禺先生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她将《雷雨》的剧情引向了高潮。一个女人于两代人的纠结,却是一个时代的纠结,所有的苦让她一个人背吧!

话剧雷雨观后感 篇6

“闷得很。一早晨乌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儿个会下一场大雨。”

演出结束,走出东方剧场,地面未干,看来,暴雨已经来过了,但热气依然不减,和之前并没有什么两样。

而之前几个小时的话剧世界也下了一场精魄动心的雨,我关心暴雨之后发生了什么?出现了彩虹?带来了艳阳?照亮了夜空?好像都没有。暴雨之后世界重归静寂,黑暗里人人无暇自顾,闷得人深深喘不过气来。

重新演绎的《雷雨》有诸多亮点。舞台两侧罗列着两排大小不一的的鼓,总在剧情紧张、一促即发之时敲响。急促的鼓点好似命运的催促步步紧逼,密集如针,一点喘息之机都不留下来。

周公馆的空气是抑郁的,窗户总是管得严严的,活像一户棺材。难得的希望之光降临,但又迅速地被打碎。每个人都被逼到了绝望的死胡同,大罗盘飞快旋转旋转,置身其中的人别无他法,只能在失控中紧紧抓着另一个自身难保的人。

侍萍、周萍、周冲依着纯真美好的四凤;而周萍又是四凤和蘩漪感情寄托的所在;人人都不能自救,如何拯救他人,罪恶吞噬美好,没有赎罪的机会。空气很密,房间很闷,关着的窗也关了阳光、关了风,只能靠石破天惊的响雷来打破。新世界会在雷雨之后降临吗?

导演安排了天国,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周冲想象中的样子:

在那里,有一只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象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是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比起作者,导演残忍起来更残忍,善良起来也更善良。

电影雷雨观后感 篇7

《雷雨》《大雷雨》这两部剧作的诞生 , 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国家内引起了很深远的影响 , 并一直享誉至今 , 成为世界戏剧中两颗闪闪明星。这两部戏的作者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下所创造出来的两部作品, 不仅名字相似, 而戏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事物环境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剧中女主人公信念与行动统一。她们热爱自由, 向往平等, 反对压迫, 与压迫者进行宁死不屈的斗争。她们努力的抗争着, 而可怜的她们却又一次次掉入罪恶的深渊, 最终灭亡。《大雷雨》中的卡杰林娜有颗热诚真挚的心, 坚定自己的信念。卡杰林娜热爱生活, 对待人和事物她都用自己坚定的信念的热诚的心去面对。她善良, 她淳朴, 看似柔弱的她也有刚毅勇敢的一面, 她坚定自己的信心。虽然卡杰林娜的语言上没有什么叛逆的话语, 但卡杰林娜却一直用行动来证实自己的心。卡杰林娜向往自由, 希望平等。她一直以努力为自己争取幸福为目标。《雷雨》中蘩漪身为周朴园的妻子, 却没有一点儿资本家的腥腥作态, 蘩漪敢爱敢恨, 她一直有自己的想法, 虽然自己的婚姻被封建所毁掉, 但她却敢于冲破封建的枷锁, 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作者对蘩漪就带着深厚的感情。蘩漪追求着自己达不到的目的最终在苦斗中毁灭。两个女人, 时代不同却有着相同的人物性格, 她们渴求自由和光明, 追求妇女解放。

《大雷雨》中的卡杰林娜从小个性就强, 受不了一点委屈。谁要是欺负了她, 她就会离家出走, 家里人不得不为此而寻找她, 直到家里人找到她, 她才能回家。这种叛逆精神在卡杰林娜小时候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她结婚以后, 婆家怎能容忍她的倔犟?尖酸刻薄的婆婆思想守旧, 态度专横, 对待卡杰林娜就像对待家仆一样。她总是处处刁难卡杰林娜, 虐待她。婆婆的冷酷狠毒让卡杰林娜在卡巴诺娃家里感到异常苦闷、窒息 , 闷得她想逃走。《雷雨》中蘩漪实际上是重复了前任的命运, 既得不到丈夫的爱, 又在大家庭里面没有任何地位, 周萍并不是她生的, 在这个大家庭里面她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人, 她会像一朵花一样慢慢地枯萎, 又无声无息地死去, 可是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周萍和鲍里斯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两个女人的命运也让两个女人走向毁灭。《大雷雨》中鲍里斯一直生活在叔叔家, 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但孤苦无依的他却没有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一直忍受叔叔的虐待。也许是共同的遭遇使他和卡杰林娜走在了一起, 卡杰林娜疯狂的爱着同病相怜的他, 也许他也只是卡杰林娜精神的寄托。卡杰林娜从此看到了希望, 从绝望的爱情中走了出来。新的爱情让她对生活又充满了力量。鲍里斯是卡杰林娜拥有斗争力量的源泉, 她追求个性解放, 不惧黑暗势力。卡杰林娜强烈的反抗压迫与不平等, 努力为自己争取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也应该得到的。《雷雨》中周萍出现后, 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蘩漪的命运, 就像蘩漪说, “我已经预备好棺材, 安安静静地等死, 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蘩漪爱上周萍。理所当然, 这是一个人性的欲望大爆发。我们可以说, 蘩漪爱上周萍的时候。她有一种强烈的自救欲望, 她要拯救自己, 否则就得重复前一个女人的命运, 无声无息。就是因为她爱上了周萍, 她就把自己所有的生命价值全部陪在这上面, 因为在她生活里没有第二个人, 她只有死死抓住周萍, 只有周萍存在才有她的生命价值。

比较中享受《雷雨》 篇8

五年前,也是5月6日这天,我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欣赏了上海歌剧院推出的音乐会版的歌剧《雷雨》,那是歌剧《雷雨》的从无到有,五年后则是它的从小到大。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剧目的建设,离不开坚持和坚守,歌剧《雷雨》的历程也是证明。

我熟悉北京人艺的话剧《雷雨》,胜过熟悉曹禺的剧本《雷雨》和其他的演出本,我把这个版本奉若经典,以至我在几年前看电视剧《雷雨》时曾感到大倒胃口,对名著的改编,不是不能改,而要看怎么改,只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去改编,才有成功和被观众认同的可能。但在时下,尤其是电视剧领域,打着改编的旗号而随意戏说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已经让人见惯不怪,觉得凡是改编就都该那么肆无忌惮了。在这种戏说成风的环境下,歌剧《雷雨》的改编尤显出它的可贵:在尊重原著(名著)精髓的基础上大胆改编,合理取舍,保留主要戏剧元素,使之符合歌剧艺术规律。莫凡的改编基本上是成功的,自身良好的文学修养在他的改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要说一句并非题外的话——莫凡的《雷雨》和温德青的《赌命》都是作曲家自己根据话剧剧本或小说改编为歌剧剧本,虽然只是两例,但已提示歌剧界:我们还有没有专业的歌剧编剧?我们的歌剧编剧是否称职?

歌剧《雷雨》第一个给人印象强烈的重大改编就是删去了鲁贵、鲁大海这对父子,这使得原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在歌剧中相对简单了一些,主要的戏剧冲突能够围绕着繁漪展开,有利于从音乐上抒发人物的情感。从剧场效果来看,也没有因为少了两个人物而显得生硬。

作曲家显然在繁漪这个人物身上花费了最多的笔墨,有意挖掘了她对爱的无限憧憬和蕴涵在她心灵深处的雷电性格。环境的压抑,使她对自己的儿子周冲仍有母爱,对周萍仍有情爱,对丈夫周朴园却已一点妻爱都没有了。这些情感,都被作曲家充分尊重和理解,因而在繁漪刚一上场,作曲家就让她唱出了“渴望一缕清风缭绕”。这句词是原著中没有的,但却相当吻合此时的环境和繁漪的心态。环境是闷热的,周朴园的习惯是连家里的窗户都不许开,这规定里包含着他对鲁妈的歉疚的爱,但对别人来说,这规定就未免欠缺情理。在闷热之中,繁漪更渴望被“爱”清风般地缭绕。这一点,莫凡是准确地把握了这个人物的。但在结尾前,他让繁漪唱出“我要报复,我在发出叫嚣”,我觉得就不准确了。“叫嚣”不是繁漪的语言,即便她有雷电性格,也不可能直接使用这种强硬的词汇。在繁漪的唱段中,最精彩的是她唱出了原著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负。”座谈会上,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和戏剧家荣广润教授都提到,这句唱词应当作为繁漪的性格基调而予以强调,多次出现,大加渲染。我也持这一观点。在我看来,包括这句台词在内,原著中有许多经典台词,是在改编中不应忽略的,而有些地方难免忽略的,恰恰起到了削弱人物分量的作用。周萍与繁漪的对手戏,也大都是周萍处于防守和逃遁状态,一些必要的辩解也都处理得很简括。周萍的分量轻了,繁漪就容易给人歇斯底里的感觉。偏偏周萍的扮演者又是实力雄厚的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尽管他拉直了头发,剃掉了胡须,甚至减肥十斤,以求更接近角色,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男亦如是。

雷雨观后感精选800字 篇9

周朴园是名声和地位显赫的地主阶级,带着资产阶级的特点。对他而言,头衔和金钱是最重要的。年少时的爱情也要屈服于此,于是他努力创造一个“年轻。贤惠、规矩”的小姐侍萍,他欺骗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儿子。他把自己塑造成重情重义、遵守封建礼仪的正派人物。

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是虚假的,周朴园带有一颗封建的庞大的虚荣心。

再看30年后的相逢,在周朴园认出了眼前的鲁侍萍后,他感受到了威胁,但这威胁是他自己加给自己的,他试图使用金钱摆平一切。在这里不仅仅是虚荣心,还有对声名的贪恋和紧握。

这样的人物未免太过单薄,也不符合现实。

在那段地位身份悬殊的感情中,周朴园也曾用心过,总是关着窗的房间,遇到还不明身份的无锡人最先询问的是三十年前的事,最后无法回避时还是让周萍与鲁侍萍相认了……把这些部分简单地说成周朴园自欺欺人是不妥的。在时代背景下,周朴园当年的抛弃妻儿是有其他封建人物支持的,他的行为是受封建摆布而做出的顺应的选择,他不过是可怜的封建思想的奴隶。

这样的周朴园才显得饱满起来。

经典中的人物、情感基于现实,对人的评定、人与人间的关系都不是可以用好坏来简单概括的。所以回到现实中来,所有的人、事也不能单纯看待。人是复杂且矛盾的。侵华的日军固然可很可恶,所犯罪行固然罄竹难书,但我们不能抹杀他们在亲人面前的情感是善良真实的,同样也是自私的。举这样极端的、国人皆知的例子并不是想为当年的侵华日军的罪行抹些明亮色彩,而是要指出在人性的分析上,不能单从一种行为中片面判断。

而单纯的好坏标签的滥贴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随处可见的影视作品中,反派角色大多坏的彻底,不见一点人性的闪光点。家长在面对不利于孩子教育的人事时,也习惯于用“他是坏人”或“这是坏事”来简单概括。这就养成了单纯的一代,不会全面评点,也会给阅读带来障碍,无法理解经典中的人物的饱满的人性,提出“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的疑问。这是可悲的,看不清人和世界。

《雷雨》读后感 篇10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是顺利的,平坦的。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诉说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

《雷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了。

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曹禺曾说:“《雷雨》的主题不是以道德败坏和乱伦为主题的,也不是写因果报应,《雷雨》写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的发酵,情绪的汹涌推动着我诽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宇宙间的残忍,相信种种宇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我很能理解,作者在创作时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主题,而是处于本能地一种倾诉,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表现一个世界。

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许她应该让自己心理负担的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我想,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宿命论思想,很多东西归于命运。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也没有影响作品的深刻性。我当然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什么天命的因果报应。但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但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蘩漪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一个受伤甚至近乎于变态的女人身上,我隐约看到了她同年青人一样纯真的爱。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在无人可爱中寻找自己唯一的爱人;这是错误的爱,痛苦的爱,却也是深刻的爱。她是一个被爱折磨却没有出路的人。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么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或许这也是她对丈夫、对自己不尊重的一种变态了的报复。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

雷雨天气,谨防雷电 篇11

家庭使用彩电、音响、影碟机等弱电设备不宜靠近外墙。雷电发生时不宜使用家用电器、手机等。雷雨天要关紧门窗,断掉室内电视、电脑、音响等电器的开关,而且最好不要让电器与电源接触,因为发生雷电的瞬间产生相当高的电压、电流,能通过220V电源线、有线电视线、室外天线等直接把感应到的高压带到电器内部,在电源开关处形成跳火,从而击坏内部零件甚至造成雷击事故。

此外,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都装在屋顶,很可能引来雷电。尽管一些厂家都声称他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防雷”,但有关人士指出,太阳能内胆和外桶间的绝缘保温层不导电并不是“防雷”的充分理由,因而建议市民要请专业人员为太阳能安装避雷设备,并主动接受有关部门对接地、避雷装置的检测、检查。在电闪雷鸣时,还要注意离进户的金属水管、跟屋顶相连的下水管远一点,以杜绝遭雷电袭击的隐患。

《雷雨》教学设计 篇12

(1) 明确戏剧常识, 了解曹禺及《雷雨》全剧故事梗概。

(2) 概括情节, 把握戏剧矛盾冲突, 理解戏剧所反映的深广的社会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悟人性的复杂性。

(4) 鉴赏戏剧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印发材料, 课前预习, 课堂点拨。

(1) 了解戏剧常识, 明确戏剧鉴赏要点。

(2)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 讲述《雷雨》全剧故事梗概, 理清人物关系。

二、理清情节结构, 把握矛盾冲突。

预设说明:理清情节结构永远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 尤其是对于情节生动曲折的小说、戏剧而言。理顺了情节结构, 便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把握了作品内容。对戏剧这种文学体裁而言, 矛盾冲突是其灵魂, 而它又与情节结构纠缠共生, 故把二者放在一起合二为一概括分析则可更完美的理解文章。具体操作上, 先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 (多媒体展示) :

第一部分:周朴园鲁侍萍昔日情人相遇相认情感纠葛

第二部分:周朴园鲁大海父子难认互斗成仇劳资冲突

三、问题引领, 人物评析。

预设说明:全面深入的评析人物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而周朴园是众多人物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他身上充分显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是分析的重点;侍萍与鲁大海略析。方法策略上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 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具体操作上先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总结。

(一) 研读第一部分, 评析周朴园人物形象。

1.30年前, 周朴园是如何对待侍萍的?其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明确:

(1) 始乱终弃 (见课本61页:侍萍控诉) 。

(2) 爱情婚姻中, 权势地位门当户对比感情更重要, 反映了他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 从中可见他自私、残忍、软弱的性格特点。

2.30年来, 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侍萍的?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例。他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多媒体展示) :

(1) 保留旧物 (旧雨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侍萍喜欢的旧家具、侍萍相片) ;保留旧习惯 (关窗) ;记住侍萍生日;以“前妻”身份待之;多次打听也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下落;把侍萍美化为贤惠、规矩的小姐。

(2) 怀念侍萍, 对侍萍余情未了, 情深几许;内心愧疚, 受良心的谴责, 想弥补过错。

3. 当被告知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 并被问及“想见一见她吗”、“想帮一帮她吗”时, 周朴园又何言行?其言行反映了他什么心理?

明确 (多媒体展示) :

4.当活着的侍萍就在周朴园面前时, 他的言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和动机?言行心理好, 你先下去, 让我想一想。敷衍, 毫无相助之意。

明确 (多媒体展示)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

5. 周朴园如此对待活着的侍萍, 其根本原因或者说深层心理动机是什么?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1) 侍萍的出现可能会使他从前的罪恶暴露于天下, 从而威胁到他如今的名誉、地位、家庭, 为了维护他自身的现实利益, 他要与侍萍一刀两断, 彻底埋葬过去。 (2) 暴露了他自私、冷酷、伪善的性格特点。

6. 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怀念, 对活着的侍萍绝情, 那么, 他对侍萍有真情吗?他的怀念到底是真是的还是虚伪的?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

明确:

(1) 真情说:周朴园对侍萍有真情, 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是的, 因为30年的怀恋纪念没有真情是做不到的, 其怀恋纪念的具体行为表现在上文已表述。

补充 (多媒体展示) :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的”。 (曹禺语)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 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 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 《雷雨》序)

(2) 假意说:一是当他知道眼前人是侍萍时凶相毕露, 用钱打发, 以期老死不相往来。二是由于逼走侍萍之后, 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不如意, 这加重了他对侍萍的怀念, 这种怀念在主观上可填补他精神的空虚, 使他在冥冥玄想之中得到精神慰藉;也可卸掉他良心和道义上的负重, 使他的心灵趋于平衡和充实。在客观上, 这种怀念能起到教育子女、稳定家庭、钳制后妻、在社会上博得好名声的奇妙作用, 他就越做越真, 越做越虚假, 陷入了自欺欺人的状态。这种怀念, 只是他维持“现世安稳, 岁月静好”的手段,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念。

补充 (多媒体展示) :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 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3) 综合: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实的成分, 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梅小姐, 而不是如今老得他已认不出的鲁侍萍, 从这点看, 他又是虚伪的。这是人性的复杂性的本真显现。

(二) 简析侍萍形象

1. 在相遇部分中, 侍萍既有意识地隐蔽自己的身份, 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自己引导朴园人认出自己, 请分别找出其相关言行。

明确:

(1) 隐蔽——周朴园一再问:“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侍萍避实就虚地答:“我姓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

(2) 引导与表露——没话找话, 两次问:“老爷没有事了?”关窗等行为动作自然娴熟, 极像侍萍;熟知侍萍经历;熟知周朴园30年前旧衬衣的细节处。

2. 侍萍是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 还是不想让他认出自己?侍萍对周朴园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

(1) 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周朴园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直接的罪魁祸首, 30年后相见一再暗示对方, 是控诉, 是发泄, 而非求同情, 续旧情。

(2) 纵然悲愤、怨恨是主流, 但毕竟旧情难忘, 所以当周朴园知道眼前人是侍萍时, 她深情呼唤:“朴园, 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甚至在周朴园厉声责问后再施以柔情攻势时她的强硬立马变成了无奈的叹息:“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见一斑。

3. 在相识部分中, 面对周朴园责问、永不往来包括不能认儿子的要求及用钱打发, 侍萍是如何做的?从中可见他有什么性格?

明确:

(1) 斥责周朴园始乱终弃, 划清界限、永不纠缠, 撕碎支票。

(2) 冷静、清醒、刚强、自尊、有骨气。

(三) 研读第二部分, 简略分析周朴园、鲁大海人物形象。

1. 从鲁大海的言行中可见他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虽然他斗争经验不足、相对稚嫩, 但他表现出的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 从鲁大海的揭露与控诉中可见周朴园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3. 归纳总结周朴园人物形象。

明确: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课文从两个角度去揭露他的自私虚伪和残忍冷酷。第一部分是从私生活的角度写。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 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第二部分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揭露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说明他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充分暴露了他残忍狠毒的阶级本性。

(四) 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明确 (多媒体展示) :了解人物身份、背景;揣摩人物言行及其背后的心理;遵循基本的人性;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物的变化。

四、归纳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微观层面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宏观层面的尖锐的劳资矛盾冲突, 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 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 预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五、鉴赏戏剧人物语言。

预设说明:明确戏剧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及其内涵;通过分析戏剧人物语言进一步揣摩人物心理,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因人物言行已在第三部分中分析过, 本部分鉴赏从简。

1.高度个性化。

(1)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 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 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2) 示例:

周朴园: (忽然) 好!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 (资本家金钱万能思想的表现, 欲用金钱换取抱住自己切身利益。)

2.丰富的潜台词。

(1)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 意中有意, 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 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 示例: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贵是个不好对付的人, 要是让他知道我们的事, 他一定会敲诈我的, 你不要多话, 不要让他知道我们的事。)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我是你的亲妈啊!你们二人是亲兄弟啊!你怎么可以打你的弟弟?……)

3.富于动作性。

(1)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 , 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 (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 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 示例

鲁侍萍:哦, ——老爷没有事了? (暗示)

周朴园: (指窗) 窗户谁叫打开的? (直接推动, 节外生枝)

六、作业。

雷雨读后感 篇13

新世纪中学初三(4)班姚舜子

一场撼天动地的雷雨,冲刷着封建社会的吃人礼教,冲刷着三十年的爱恨情仇,雨中展现的是命运之神的狰狞笑脸。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从他的话中,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顺利,也许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如此伟大的作品——《雷雨》。这本书描写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作者以一种巧妙的手法将三十年的故事凝结成四幕。我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读完了《雷雨》。我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伟大魅力,十分佩服曹禺老先生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只是最后死亡的结局令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认真地想了想,也许死亡对于生活在那个社会的人们来说才是一种解脱。抛离情情仇仇的纠缠,脱离世俗观念的压迫,才可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美好。周萍、蘩漪、四凤、周冲似乎都想逃离这一切,他们想要离开,想要寻找幸福,想要一种崭新的生活,但是命运却不给他们机会,现实在残酷地笑,直到死才成了唯一的解脱。就如老舍通过《骆驼祥子》无情地批判了那个封建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在这里,我唯一一个想说的人便是《雷雨》的灵魂——周蘩漪。曹禺先生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她是曹禺先生最喜欢的角色,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周蘩漪是一个为爱而疯狂的人,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激烈的爱与恨,她只是渴望一份平凡的爱情,却无法逃离世俗的压制,无法摆脱家庭的桎梏。蘩漪对周朴园充满了恐惧与恨意,所以在深夜里独自哭泣,而周萍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她将自己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周萍身上,付出了一切,却没有料到周萍只是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自始至终都在逃避,对于蘩漪的新鲜感一过,便厌倦了她,爱上天真活泼的四凤。蘩漪看错了周萍,她嫉妒周萍对于四凤的好,也正是因为这样而造成了最后的惨剧。不!或许并不是一个惨剧,就算周萍带着四凤离开,他们也未必会幸福,周萍迟早会厌倦四凤,就像对于蘩漪一样,他也只是想寻求解脱,逃避现实。但是,蘩漪却爱上了周萍,酿成了苦果,怪只怪生错了时代,爱错了人,最后只能带着悔恨和自责守在爱人与儿子的墓冢前,直至此生的终结。

一场雷雨,繁华如梦,梦醒之后,灰飞烟灭,一切成空!

上一篇:手机游戏上市推广方案下一篇:个人学籍管理工作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