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2024-05-17

雷雨(精选12篇)

雷雨 篇1

摘要:《雷雨》毋庸置疑是曹禺最杰出的戏剧作品, 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 它的主题多义性历来众说纷纭, 与此相联系的, 作品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也莫衷一是。本文试图通过作者曹禺对社会现实的个人探索、创作初衷、“雷雨”性格、戏剧文体的客观性要求等方面论证蘩漪作为《雷雨》主人公的合理性。

关键词:《雷雨》,主人公,蘩漪

《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 曹禺个人也凭借这部作品而一鸣惊人。剧中出场人物不多, 有名有姓的加起来也就八位。在笔者看来, 这八位主角中, 周朴园是全剧的线索, 就像孔尚任笔下《桃花扇》中的老赞礼, 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 是悲剧的制造者、呈现者, 同时也是悲剧的承载者、承受者;蘩漪、四凤、周萍、周冲形成了青春偶像剧式的对立冲突 (但是由于蘩漪角色的特殊性, 又决然不同于现在流行的韩日、港台地区的肥皂言情剧) ;而侍萍、鲁贵、鲁大海是全剧不可或缺的纽带和事件高潮的铺垫者。

《雷雨》正是因为蘩漪的个人魅力和光芒, 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性而显示出其不同于同类型作品的鲜明特色。也正是因为蘩漪的存在, 其主题才显得多元而神秘, 使研究者们对《雷雨》主题的探讨至今仍莫衷一是。

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说, 《雷雨》是曹禺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和存在社会问题的个人探索。戏剧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故事背景有一定的时间差, 在当时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这一时间差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差异是巨大的。《雷雨》的社会意义及其变动通过蘩漪这个人物形象的设置得以全面而合理地展现。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 社会普遍追求妇女解放、人性解放、平等公正、婚恋自由的“五四”时期, 而《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初, 人们开始反思“五四”时期流行的种种思潮, 反思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出路问题。曹禺通过《雷雨》塑造了蘩漪这一人物形象, 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主题 (包括30年代社会思潮对20年代思想探索的继承与两个年代思想的冲突) 赋予其中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 体现了作者本人在这一时期的探索。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 蘩漪是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 (1) 、受过新思想影响、婚后被圈禁在周家这个半殖民化过程中的资产阶级买办家庭的旧式女人。对于这样的女人, 曹禺的态度是悲观的, 他肯定了蘩漪的勇敢与反抗, 但却无法给她出路。妇女解放需要妇女自身主体意识的自觉与自为, 旧式女子是受压迫最深的群体, 但她们自身又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 不知道如何摆脱不幸。蘩漪自进入周家后, 便是在她的董事长丈夫手上讨着生活, 周家在社会上是富有而又体面的大家庭, 显然蘩漪优越的生活条件来源于周朴园, 近二十年的寄生生活, 渐渐养成了蘩漪个性的倦怠和慵懒, 她已无力摆脱对优越物质生活的依恋了。所以, 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家庭关系里, 蘩漪是注定逃不开的。蘩漪恨周朴园, 然而她又逃不开周朴园, 准确地说是她在潜意识中并不想逃开周朴园, 因为她逃开的能力和勇气已经消磨殆尽了。对于物质条件的惰性使她无法坚定地走出她目前早已适应了周家, 投身到她所不熟悉的大千世界中独立生活。这也是她死死拽着周萍不可肯放手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蘩漪看来, 自己无法自救, 而周萍是唯一有可能帮助她脱离周公馆的人, 即使她不爱周萍, 她也会为了自由而跟着周萍, 一个可以使自己一举获得自由、爱情与优渥生活的人。

与鲁迅笔下的狂人似是而非, 蘩漪也被人认为是疯子, 但不同与鲁迅的狂人的是, 曹禺让自己笔下的蘩漪在思想极端扭曲与冲突下最终真正的“疯了”, 在发疯中将“五四”的“出走”消解, 迎来“反出走”的结局 (2) 。虽然蘩漪曾挣扎过、抗争过, 然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 落在里面, 怎样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 (3) , 这正是曹禺为蘩漪的悲剧命运所做的形象的注解。因为压制她的不是一个周朴园, 一个周萍, 而是一种视女人为非人的文化传统, 是几千年封建意识积淀下来凝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已深深地渗透到妇女的深层结构中, 构成妇女的一种心理定势, 它使妇女盲目屈从或认同封建礼教或社会习俗而缺乏自主独立。只要这种集体无意识不能从根本上提出, 即使“出走”, 也无法走向光明。就是通过蘩漪失败了的“出走”, 曹禺表达了《雷雨》主题中对女性生存与解放的悲观与担忧。

从创作初衷的角度看, 曹禺对蘩漪的偏爱在客观上增加了这一角色在作品中的分量和吸引力。而蘩漪颇具“雷雨”式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以及作为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中走出来的旧女性探索自身出路的代表, 其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性对于“雷雨”也是一种呼应。

蘩漪是曹禺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最早成型的人物, 同时, 也是最受作者钟爱的一位。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说, 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倾向必然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并产生作用, 而曹禺对蘩漪的偏爱就导致了他加诸于蘩漪的笔墨多于他人, 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更加具有爆发力、更鲜活也更吸引人。

不可否认, 蘩漪是全剧中“最具‘雷雨’性格” (4) 的人物。曹禺在表述写《雷雨》的初衷时说道“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他是这样解释的:“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 还有其他的方面, 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 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 炎热高高升起, 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 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 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 流着血, 不是恨便是爱, 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 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 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代表这样性格的是蘩漪, 是鲁大海, 甚至是周萍, 而流于相反的性格, 遇事希望着妥协、缓冲、敷衍, 便是周朴园, 以至于鲁贵。”

在全剧逐步展开的过程中, 蘩漪不断展现出复杂与多元的矛盾体的一面。她是串联着剧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和两代人爱恨纠葛的纽带。她的身上充斥着封建与反封建、爱与恨、美与丑的种种极端, 也因为这种极端, 她和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构成矛盾, 并凸显作品的主题, 推动剧情发展。历来对雷雨主题的争论不断, 但无论什么主题———反封建、人性、民主与自由、婚姻爱情、原始冲动……———都离不开蘩漪。

她的反叛, 她火一样的性格以及在这种性格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动人地显示了善与恶的组合及其组合的复杂性。蘩漪抛弃神圣母亲的天职, 爱上丈夫前妻的儿子, 这些原是丑的、恶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蘩漪面对周朴园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渴望人的正常生活和感情, 敢于顽强地去争取爱情, 则应该是美的、善的。在蘩漪身上, 善恶因素的复杂交织还表现在与周冲和四凤的关系中。周冲是蘩漪的爱子, 然而为了阻止周萍的出走, 蘩漪毫不顾惜自己的亲生儿子;四凤是蘩漪的情敌, 为了保住周萍的爱, 蘩漪曾千方百计地支走四凤, 伤害着四凤的感情, 但是当她看到别人比自己更不幸时, 首先发现“四凤的样子不大对”, 并叫周冲赶快出去看看, 显示了内心的善良。

与周朴园的冲突, 则是展示蘩漪反叛性格的主要方面。它展示了蘩漪性格中的现实性抗争的一面, 也为她与周萍的疯狂情爱作了背景式的阐释、辩白。面对周朴园的夫权统治, 蘩漪不甘心任其摆布, 而是奋力同压迫人摧残人的封建夫权制进行抗争。蘩漪在周公馆的生活始终密布着一层阴暗、凄凉的灰尘, 她的反抗也随着与周朴园父子压迫的增强而愈演愈烈。从贯穿全剧的“吃药”这一场景可见一斑。虽然蘩漪的反抗性表现得很极端, 但实质上却并不彻底。她曾孜孜以求民主、平等、自由, 然而对儿子的婚姻爱情却不自觉地认同或遵守着封建的婚姻道德观。亲生儿子周冲爱上了女仆四凤, 她说:“我怕你走错了。第一, 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在蘩漪看来, 周家是个体面大家庭, 而四凤出身低微, 不配做周家的儿媳。她忘了自己的死亡婚姻所带来的悲哀, 置儿子的爱情于不顾, 自己曾走过的坎坷人生路而今却要儿子重走, 可见蘩漪身上的讲究门第及父母做主的封建婚姻观已根深蒂固。

从戏剧这种独特的文体形式的特点来看, 蘩漪的绝对主角地位也是显见的。戏剧的主角应该是夺目的, 能够给全剧带来戏剧性冲突的角色, 在这一点上, 蘩漪的主角特质非常明显。短短四幕 (即使加上蘩漪没有出场的序幕和尾声, 蘩漪的影响力也无处不在, 更给人一种精心设计的神秘感) , 蘩漪都是其中“最闪耀”、“最耀眼”的角色。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是《雷雨》所独有的。我们可以发现, 蘩漪的出场方式构思非常精致, 仿佛是京剧主角的亮相, 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序幕明藏暗现, 人物虽然没有出场, 但由旁人口中的叙述和对她的害怕、无奈的态度等等一系列侧面描写, 以及“楼上忽然有乱淬东西的声音, 铁链声, 足步声, 女人狂笑, 怪叫声”等正面描写作铺垫, 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为蘩漪在第一幕的亮相做足了气势。

蘩漪的绝对主角地位也体现在她是推动了剧情发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而蘩漪本身在四幕中也是发展着的。可以说《雷雨》是围绕着蘩漪展开的:正是蘩漪, 慢慢动摇着周朴园的主导地位, 无论是家庭地位, 还是剧中的绝对主角地位。我们可以发现, 《雷雨》中蘩漪的出场一次比一次强势, 这一点在与周朴园的对手戏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一开始的“吃药”, 蘩漪有反抗, 但在周朴园的威势下还是被迫喝了药;到了第四幕, 这一局面改变了, 蘩漪从鲁家回来对周朴园冷言相待, 反唇相讥, 彻底发泄;最后一场戏, 她不仅将周朴园喊下楼, 还使他处于被动, 这应该也是周朴园唯一一次失去控制权的一幕了。

此外, 蘩漪是《雷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是全剧情节的推动者, 她出现在每一个情节的当口, 推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若不是蘩漪一时找不到周朴园要的衣服, 让四凤一起找, 侍萍与周朴园就不会见面, 高潮的铺垫就不会如此有力;若是蘩漪没有到四凤家, 没有将窗户关上, 周萍就有机会逃出鲁家, 他与四凤的关系就不会暴露在侍萍和鲁大海面前;若是蘩漪没有不顾一切地喊周朴园下楼, 乱伦的悲剧就不会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三死二疯的结局也许就可以避免……可以说, 蘩漪就是《雷雨》全剧高潮的推手, 是全剧的灵魂。

而蘩漪的性格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是全剧中“最具‘雷雨’性格”的, 在无形中造成点题呼应的效果, 令人仿佛有看了一出《蘩漪传》之感。若是没有了蘩漪, 《雷雨》就不再是《雷雨》, 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会落入俗套, 甚至难以发展下去, 可以说, 一生都被“雷雨”奴役着的蘩漪是掌控《雷雨》的不二人选, 其作为《雷雨》主人公的地位是充分合理的。

参考文献

①蘩漪并不是侍萍口中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参见李雪梅《“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是谁?》.《语文月刊》, 2000, 8:11页。

②解玉洁.“目标只有一个, 道路却无一条”——试论曹禺作品《雷雨》中的“反出走”结局.

③曹禺.雷雨.序.

④曹禺.雷雨.序.

雷雨 篇2

在她来临之前,乌云地毯铺在了天空上,那梦幻的地毯,变化着、泼动着,给人们的心情染上了自己灰蒙蒙的颜色。

随后乐师雷哥哥和伴舞电姐姐也来了,雷哥哥敲着大鼓,巨大的“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不绝于耳,雷姐姐也跳起了优美的舞蹈,那曼妙的银白色身影一会儿上蹿,一会儿弯腰,一会儿跃到这儿,一会儿跃到那儿,就在歌舞到达高潮时,一滴一滴小雨点像训练有素的跳水员一样,一个接一个跳了下来。他们有的在滑梯上玩了起来,有的躺在地上睡大觉,有的在窗户上冲着里面的人们做鬼脸,但是更多的还是在屋顶上过一把他们的“跳水瘾”,一个个都把屁股摔疼啦!

伸手摸一摸雨点,湿湿的、凉凉的、润润的,可舒服啦!张开大嘴,雨点顺着舌头滑下,清清凉凉的一下子滑到喉咙里,温温润润的。

在雨里看院子,朦朦胧胧的好像今天她出嫁,披着洁白的婚纱一样哩!

慢慢的,雷哥哥、电姐姐退了下去,雨,也越下越小了,最后,雨停了。

这时,走出院子,所有的一切都好像哭过一样,到处都是露珠。那露珠,晶莹剔透,新鲜而明净。看向院边那丛竹子,被雨水洗刷之后,显得更加苍翠挺拔。

我爱雨,爱一年四季不同类型的雨,可能是因为雨可以带给

我们太多的遐想吧。

《雷雨》解读史(上) 篇3

一、暴露说:“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四幕剧《雷雨》在巴金的热情推荐下,发表在郑振铎、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第三期上。三十年代,《雷雨》演出获得成功之后,观众认为作品反映的是一部社会问题剧。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许多专家学者都从社会问题剧的视角去分析、解读《雷雨》。陈瘦竹、沈蔚德从《雷雨》的结构入手,指出“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彬子深入分析繁漪的性格特征,认为繁漪这一形象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封建家庭扭曲的特殊典型,“它深刻地透露出旧中国的黑暗的罪恶”,“无情地揭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

而剧作家曹禺却一再申明:“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作家只是情动于衷,将自己心中郁积的社会情感,借助笔触发泄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学语文教科书在探索改革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不断更新。1978年语文大纲对于“教材的内容”作了如下规定,“课文的选取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标准放在第二位”,强调“入选的课文应当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1979年人教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课本》(试用本)选入了《雷雨》第二幕的一部分,节选部分描写鲁侍萍三十年后与周朴园相遇和鲁大海找周朴园谈判。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雷雨》主题一直是“《雷雨》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异常大变动的3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尽管不同时期表述略有不同,但总体思想却一致。对于周朴园也一直将其看作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这场戏揭露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

与语文教科书相配套,作为教师用书的教参、教辅也一直把《雷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品。“《雷雨》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悲剧。剧本以……为背景,通过……艺术地反映了……揭露了……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雷雨》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多幕剧。通过……暴露了……深刻反映了……并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旧家庭、旧制度必趋灭亡的历史命运。”教参、教辅限制了教师的思路,广大一线教师视教参、教辅为教学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教参、教辅的奴隶。

与教学大纲、教材、教参的注解相适应,语文教师对于《雷雨》的解读也力主“社会问题剧”,最有代表性的是周经纶老师的《<雷雨>是社会问题剧》一文,作者认为“这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因钱理群教授提出‘新看法而又成了问题。”指出《雷雨》的主题并不是钱教授所说的是表现了“蛮性的遗留”,而是“社会问题剧”。

二、反封建说:“反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思想斗争的一面镜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给消失了十年的曹禺研究注入了活力和生气,评论曹禺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以及艺术成就的文章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这一时期,一般的论者都认为《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尽管作家思想上有唯心主义倾向。

田本相在《雷雨论》中指出:“《雷雨》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从周、鲁两个家庭的纠葛深入进去,……从家庭的残酷透露出那畸形的社会制度必然崩溃的消息。”王富仁则把周朴园置于《雷雨》的中心矛盾冲突中来考察,认为周朴园“是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资本家和家庭伦理道德关系中的封建家长怪诞结合的产物。”同时王富仁又从人物分析中概括出《雷雨》的典型意义,“它是稍后于《呐喊》、《彷徨》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城市中进行的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思想斗争的一面镜子。”

此后,许多学者沿着这样一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王玉屏在《论周朴园形象的深层寓意》一文中,从周朴园“恶者”的形象入手,指出:“周朴园不只是个吃人者,同时也是个被吃者。”这样,剧作家把人们憎恨的情绪由周朴园这一道德个体上升到了对整个滞涩的封建文化的批判。刘艳在《曹禺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形象塑造的影响》一文中,从作家的思维方式入手,指出作家意在突出周朴园这个吃人的人实际上在更大的范围内也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强调读者和观众不能仅停留在痛恨周朴园个人上,也要透过这一形象去追溯造成这种普遍生存状态的历史因袭和社会制度。

七十年代末,《雷雨》开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曹禺先生在接受记者访谈时强调“写《雷雨》是为反封建”。针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这个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曹禺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语文教育界则主要从对周朴园形象的分析入手去深入挖掘作品的内蕴。戴盛江老师深入分析了周朴园一生的情感变化,指出周对鲁是“始爱终弃”,是封建的纲常伦理、等级观念酿成了周梅二人的爱情悲剧,周本人也是受害者。李志忠老师强调周朴园既有专横独断的一面,也有慈爱关怀的一面,指出:“周朴园的悲剧人生让我们明白了反封建任务的艰巨性。”

雷雨 篇4

关键词:曹禺,《雷雨》,蘩漪,悲剧

蘩漪, 穿着一身镶灰银花边的黑色旗袍, 如同秋天傍晚的一片树叶, 轻轻落在地上, 又如暮色里的一朵黑玫瑰, 散发着忧郁的芬芳。她面色苍白、鼻梁高挺, 一看便知果敢阴鸷, 大而灰暗的眼睛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望”。

她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妻子, 是周萍的后母, 又是前妻儿子的情妇;她不能忍受周家令人窒息的气氛, 她不愿再过又是母亲又是情妇的畸形生活, 可又无法摆脱这种处境。正是这种强烈的矛盾使她成为曹禺的话剧《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

一人性的扭曲, 心灵的窒息, “雷雨”式性格的形成

时年35岁的蘩漪, 是个新旧参半的女性, 她接受过旧式教育, 略通诗画、开朗通达、善于倾听, 而西式教育中的自由和民主又使她比其他女子多了些勇敢和强悍, 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但她的个性受到极大限制, 更没有政治地位;有一定的生活自由, 但没有任何社会交往的自由, 完全是周朴园的附属品。她过着富裕的资产阶级太太的生活, 但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黑暗的封建专制和牢笼般的生活, 使她的人性扭曲、心灵窒息。她性格像暴雨、像雷鸣, 会在盛夏闷热的天气里发作。她渴望自由, 但遭到封建家庭的压抑, 形成了她性格的抑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任性傲慢又孤芳自赏。

1. 作品中最为直接表现的是蘩漪与周朴园的斗争

在周公馆里, 她表面上是主人, 实质上是周朴园的精神奴隶。周朴园作为封建专制代表在家里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 从周萍、周冲到鲁贵, 人人都怕他, 唯独蘩漪敢反抗他。全剧蘩漪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一共有四处。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这次蘩漪已经在反抗他, 尽管比较消极, 这从语言上可以看出来, “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 “我不想喝”, “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 使唤下人催她两次, 她理都不理, 最后周朴园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去看病, 但蘩漪没有理他, 径自上楼去了, 最后还是让周萍陪着柯大夫上楼替她看了病, 这次冲突中的蘩漪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虽然优势还在周朴园一边。第三次是蘩漪雨夜从鲁家归来碰到周朴园, 这时爱和恨已烧尽了她一切的仪态, 她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对周朴园和这个家庭的反抗已淋漓尽致, 最后周朴园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蘩漪上楼去, 但得到的回答却是“ (轻蔑地) 不愿意”, 至此优势已经完全转到了蘩漪一边。第四次是在剧尾, 蘩漪彻底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 当众暴露了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 撕毁了周朴园道德的假面具, 此时的周朴园已完全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斗争中可以看出蘩漪逐渐形成的“雷雨”式性格, 对周朴园从刚开始的消极抵抗, 到敢于当面顶撞, 再到最后的爆发。

2. 蘩漪不顾周朴园的淫威, 甚至不顾伦理道德, 敢于寻求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作者说:“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 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 要真正活着的女人!”蘩漪真心地爱着周萍, 所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恶这种关系时, 她却呐喊着:“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我不这样看, 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当她发现周萍与四凤的关系, 而周萍要离她而去时, 她宣布:“好, 你去吧!小心, 现在 (望望窗外, 自语) 风暴就要来了!”这里可以感觉到她心里的暴风雨比天空中的更为激烈。戏剧就是在这种畸形矛盾的处境中, 成功地塑造了蘩漪“雷雨”式的性格。

二特定的历史文化, 特殊的家庭环境, 一个合情合理的可怜人

在当时社会, 蘩漪因为压抑的生活环境而抓住周萍这根“救命稻草”, 难道这对也是平常人的蘩漪来说是不合理的吗?

1. 合乎人情的个人追求

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家长, 最为看重的是家庭秩序和自己的威严, 而其他人在他眼里都是附属品, 蘩漪根本不被当人看, 新思潮萌动的她既无法逃脱又不甘心等死, 这种压抑的环境让她常常觉得要窒息。这时周萍出现了, 他从蘩漪身上得到的仅仅是短暂的情欲, 可蘩漪从周萍身上得到的却是希望和生机, 是周萍重新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可周萍是懦弱的, 他根本无法给予蘩漪所要的东西, 自然拒绝了一起出逃的要求, 这时蘩漪又陷入了绝望, 她狂暴的性格最后将她推至了疯狂。蘩漪所渴求的不过是一个女性对爱情、婚姻和家庭自由的要求, 难道这也不合情合理吗?这只是一个觉醒的人最基本、最可怜的要求。

2. 社会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蘩漪在悲剧中表现出的“雷雨”性格实际上是相当脆弱的。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由, 同时也损害了他人的爱情和自由;她撕破了周朴园的虚伪面具, 同时也撕破了自己的私欲面具。由此可见, 蘩漪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自私的, 带有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性质, 而在这种本质上去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缺失的灵魂, 非理性的言行, 一个并未真正觉醒的新女性

蘩漪在压抑的封建环境中大胆追求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 虽然在当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但还是有其局限性的, 并不算是真正的觉醒。

1. 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自尊、自爱和自律, 可蘩漪的爱情却是卑微和狭隘的

她在周萍要舍弃她时苦苦哀求, 甚至提出与四凤周萍同住的荒唐要求, 在周萍彻底抛弃她后采取了鱼死网破的激烈做法, 所以她在所谓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处处表现了自弃、自卑和自虐, 丝毫没有新女性的自尊、自爱和自律, 更没有任何远大理想和抱负。

2. 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应是理性和无私的, 可蘩漪的爱情却是非理性和自私的

蘩漪打着追求爱情的旗号却做着损害他人的事情, 冒雨盯周萍的梢, 利用周冲, 驱赶四凤, 打击侍萍……她常常被绝望的火焰燃烧, 表现出种种非理性的言行。自由和民主之风并未真正吹进她的心里, 而只让她自私地想要逃离不愿过的生活。

雷雨 篇5

雷雨

雨,是大自然的使者,今天,它悄悄地来了。

刚刚下雨时,雨不大,但风很大,两旁的树木无奈地晃动着身子,不停地摇来摇去,顽皮的大风还将雨点吹到了我的窗前,雨点柔和地拂过我的脸颊。过了一会儿,乌云密布,雨大了起来,在地上聚 成小水洼,雨点滴进水洼里,溅起可爱的水花。“轰隆”一声雷响,掩住了稀里哗啦的雨滴声。街上赶集的人都打着伞,像一片五颜六色的伞海。接着,又响起“轰隆轰隆”的雷声,随着雨越来越大, 雷声也越来越响,雨落在地上,又变成了“哗啦啦”的声音,那声音格外响亮。在大雨的冲洗下,树木露出了翠绿的枝条,换下了满是污垢的旧衣裳。路面的垃圾也没有了,马路变得干干净净的。尽管 有这么大的风和雨,可赶集的人一个也没少,反而越来越多,他们热闹的交谈声怎么也比不过风声、雨声和雷声。“呼呼呼”的风声、“淅沥哗啦”的雨声和“轰隆轰隆”的雷声,合奏了一曲献给大自 然的歌。

这雨,可真调皮,一连下了几个小时,才停了下来,不过……哦,瞧,它又来了!

雷雨

今天又是个大热天,只见万里晴空飘浮着几朵淡淡的白云。到了中午,人们热得受不住了,一个个汗流夹背,气喘吁吁只好到树下去乘凉。院子里花草树木都没精打彩,只有知了还在枝头一个劲地叫 着,好像在说:“热呀,热呀。”

下午,老天突然变了脸。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滚滚。接着,电闪雷鸣,震得窗子上的玻璃“啪啪”作响,不一会儿,雨象瓢泼似的倒下来,豆大的雨落在屋上、地上,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雨从屋 檐留流下来,就像一条条奔腾的小溪。

我站在窗前,看的入神。透过雨幕。我看见院子里花草树木都听直了躯干,竖起了叶子,他们在贪婪地喝着雨水。有几个小孩在雨里高兴地跑着跳着,不住得嚷着:“好雨、好雨。”

过了一会,雨停了,碧蓝的天空出现了一道鲜艳夺目、五彩缤纷的彩虹,宛如一座巨大的彩桥,横跨在天际。太阳公公把自己的身体映在平静的水面上,津津有味地欣赏自己红彤彤的脸庞。

雨后的景色是这样的清新、美丽,这真是大自然伟大的奇观。

雷雨

天阴沉沉的,好像要向我们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唱歌,花儿无精打采地低着头,鸟儿也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天上的云越来越低,越来越暗。不一会儿,刮起了阵阵狂风,一道道银色的闪电划破万里长空,一阵阵裂耳的雷鸣“轰隆隆”惊天动地,瓢泼似的大雨“哗哗哗好”从天而降。一场雷雨, 在人们期盼的目光中,及时地降临大地,滋润着自然界的万物。

雨越下越猛,被太阳烤了许多天的大地终于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雨水随狂风飘动着,飘到大树上,让干喝已久的大树喝了个够,飘到屋檐下,顺着墙和排水管急速泻下,涌进下水道里 ,甚至淹没了道路。

我不时听到风雨中打破玻璃的声音,心里害怕极了。雷鸣和电闪依然交错而起,它们好像进行着一场生死决斗,谁也不肯服输,气氛十分紧张。

持续了半个小时的雷雨,大风,终于停了下来。雨过天晴,窗外的空气格外清新,使人们忘记了夏季的炎热,感受到了丝丝凉意。

雷雨

暑假的一天下午 ,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 。忽然 ,天色暗了下来 。我朝窗外一看 ,心想:“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怎么这么快就要下雨了呀!”可还没等我想完 。“喳”的一声 ,天空上掠 过了一道金色的光 ,原来是闪电 ,真吓人 。接着 ,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起 。风伯伯也生气了 ,他愤怒吼叫着 “呜呜”的`声音 。我的房门一下被那咆哮着的风伯伯用力关上了 。“滴答 ,滴答”小 雨点也来凑热闹了 。不一会 ,就变成“唰 ,唰”的雷雨 。这时 ,我有些害怕了 ,想给妈妈打电话 ,但又害怕触电 ;想打开电视解闷 ,那更不敢了。我想“妈妈曾经对我说过 ,夏天的雨一般一 会儿就停了 。我还是在等一会吧!”我耐心的等待着 ,不一会儿 , 雨真的停了 。

刚刚不知道躲到哪的小鸟又飞到了枝头上 ,开始叽叽喳喳的歌唱 ;老人们一边散步 ,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 ;孩子们也嘻嘻哈哈地玩着 ;树叶上的露珠 ,也不停地落到地上 。呵呵 !我还 发现 ,天空中还挂着一条七色彩带呢!

雷雨

我等着,盼着,终于等到雷雨来了。好像是天神不让雷雨下来跟我们降降温。

天渐渐变黑了把最后一缕金光给罩住啦。天边闪现出刺眼的光芒,然后听见轰隆隆的雷声沉闷的打了下来,雷雨一下就很大。那时,我和妈妈正一起去接爸爸回家。我们一家四口一起在回家的 路上,那天气闷得让我们喘不来气,那仿佛在告诉我们:“让我给你们降降温。”

雨在我们快到楼道是“哗”一声浇了下来,我们全家顿时成了落汤鸡,于是我们马上回家。在外的行人,有的拿着皮包飞快的跑着,有的打着伞慢慢走着,五颜六色的伞儿在雨中盛开如花。外 面的花草树木在外面淋着雨,那晶莹的雨珠好像对他们说:“让我给你们洗一个凉水澡。”而那花草树木也抬起笑脸,说:“好呀,我最喜欢洗澡了。”

如果我能发明一个控制雨的东西,让需要下雨的地方下雨,让不需要下雨的地方不下雨那该多好啊!

雷雨

“思奕该去上学了!”妈妈的一句话把我从舒适的空调房里拉进了酷热难耐的烈日下。

蝉鸣声嘶力竭,小狗在院子里一处阴凉的地方无精打采的耷拉着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的大口喘着气。脚下的鞋底走在柏油路上像是要被烫化了似得,一瞬间我的全身感觉有千万只毛毛虫在 蠕动,我窒息得快要透不过来气。

“轰隆隆”晴天一身霹雳,乌云顿时遮住了太阳,空气迅速流动,树上的叶子乱哄哄的摇摆,乌云越压越低,天空也暗了下来,好像临近傍晚。

滚滚雷声由远而近,到了耳边猛的炸开,豆大的雨点像断了下的珠子落了下来,随之而来的是倾盆大雨。雨落在地上汇成千万条小溪,一路活蹦乱跳的向前奔流而去。雨水鞭打着路旁的树叶,路面 上一片狼藉,我和妈妈像落汤鸡一般被雨水淋得睁不开眼,天地间像被一个巨大的水帘笼罩着。我看着楼房和大树在雨中渐渐模糊成影子,很快模糊成影子的大树和楼房又渐渐清晰起来。

雨渐渐小了,雨停了!

烈日突然间又跳了出来,知了抖了抖身上的雨水又开始了片刻不停的鸣叫。六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雷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不是看到地上一条条奔流的小溪,很难想象刚刚有一场 雷雨经过。

雷雨

今天又是一个大热天。之见万里晴空漂浮着几朵淡淡的白云。到了中午,人们人的受不住了,一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只好到树荫下面乘凉。园子里的花草树木,在烈日的蒸晒下,都显得没 精打采了。只有知了在枝头一个劲的叫着,好像在喊:“热啊!热啊!”

下午,老天爷突然变了脸。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如同万里奔腾似地从天边扑来。接着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像火蛇在天空飞舞;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响雷,震得窗户上的玻璃“啪啪”作 响。不一会,大雨像瓢泼似的倒下来。豆大的雨点落在屋上p地上,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雨水从屋檐流下来,就像一条条奔腾的小溪。

我站在窗前,看的入神。透过雨幕,我看见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都挺直了躯干,竖起了叶子,它们在贪婪地喝着雨水。有几个孩子打着赤膊在雨里高兴的跑着跳着,不住的嚷着:“好雨!好雨!”

过了一会儿,雨停了,碧蓝的天空出现了一道鲜艳夺目p五彩缤纷的长虹,宛如一座巨大的彩桥,横跨在天际。一阵清风吹来,带来一股浓郁的芳香,使人心情舒畅。太阳把自己的身影映在平静 的水面上,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自己红彤彤的脸庞。

雨后的精神是这样的清新p美丽,这真是大自然伟大的奇观。

雷雨

夏天,这个火辣的季节已经送走了温暖的春天,成为了人类新的季节主人。夏天的雨水不像春雨那么轻柔、那么细密,它的性格是泼辣的,雷雨自然是夏天少不了的特征。

傍晚,我们吃完饭,在婆婆家附近的广场上散步。夏天的天空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不一会儿,天仿佛要塌下来似的,闪电带着雷鸣声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像整个天空被劈开似的,风也不 甘示弱,它呼呼地吹着,吹起了翩翩起舞的树叶。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地上溅起了晶莹的水花。忽然,一道闪电从天上劈到远处,过了一会儿,传来了低沉的雷声。天地昏暗,好像融为一体,已经分 辨不出不清哪儿是天,哪儿是地了。

我和妈妈赶紧躲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刚刚还有几个人,但现在都走了。风越来越大,雨也越来越大;雷声越来越响,闪电也越来越亮・・・・・此时,路灯也不亮了,我的心也越来越 害怕。怕万一雨一直下,回不了家,怎么办;万一被雷电劈住了怎么办。我的衣服、裤子都湿了,像一根冰棍站在地上。忽然,一道巨大的闪电劈在前方,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吓得我赶紧闭上眼睛 、捂住耳朵。这时,妈妈紧紧地搂住了我,我不再害怕了。此时雨已经下了一小时了,雨渐渐变小了,我和妈妈一直冒雨一路狂奔回家。

到家了,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心也慢慢的平静下来,外面那瓢泼大雨也终于停了。这个晚上让我感受到雷雨的恐怖。

夏天,这个火辣的季节虽然炎热无比,但有了雷雨,就能给人们带来凉爽。

雷雨

我长这麽大,我经历过的最大的一场雨就是5月27日的那场了。那天下午刚上学时还是烈日当头,可是第三节课时就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了。

第三节自习课,忽然乌云压顶天空如傍晚一样暗,风呼呼地乱刮如同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着窗户,外面的树不停的摇晃。“咔嚓”一声闪电好想把天空劈成了两半。霎那间,雷电大作狂风夹杂 着暴雨倾盆而下,一道道闪电像银蛇一样在乌云中乱窜着,可怕极了。

放学后,雨还在下但是已经小了许多。我向外望了望,看见小草在雨中更有精神了,月季花也更加美丽了。我挽起裤腿飞奔出教学楼,来到南楼喘着粗气看到许多同学在雨中飞奔,我休息了片 刻也“飞”了出去来到经理院。

雨终于停了,地上还是这里一汪那里一片湿漉漉的。太阳公公又满脸笑容地出来了,雨后的空气真是清新,像滤过似的没有一点污染。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感到特别舒服。我抬头望望天空,天碧 蓝碧蓝地还有两架飞机在空中飞翔。啊!雨后的一切美景,真像一幅灿烂的蜀锦呀!

雷雨

这几天,天气闷热,连一丝风都没有,大地像蒸笼一样。我的脸是热的,连呼吸的空气都是热的。小狗也伸着舌头,一伸一伸地喘着粗气。知了发出阵阵鸣叫,“知了,知了”好像在说:“热啊!热啊 !”成群结队的蜻蜓贴着水面低飞,顽皮的鱼儿在水面上吐泡泡。

天空乌云密布,黑沉沉的向地面压来。光线暗了下来,天空好像生气了。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雷声震耳欲聋,越来越响,把小柳树下弯了腰;大地都好像在微微颤抖了。突然,一阵狂风“呼呼” 吹过,花草树木摇摇欲坠,下起了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发出“啪啪啪”的响声。

雨越下越密,越下越急,一会儿小,一会儿大。从窗口向外望去,只见那雨点像串成的珠帘一样,迅速从空中急落下来。暴雨中,雷在低低的云层中间轰隆隆的响着。路上的行人都叫起来、跑起来。周 围的一切都湿润了,四周变得凉快了。

渐渐地,雨越下越小,不一会儿,雨悄悄的停了。空气经过雨水的清洁,变得更加清新;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洗,变得闪闪发亮;几颗小水珠伴随着绿叶与花儿,显得更加娇艳;马路都是湿的,显得 更加干净;太阳出来了,阳光照耀着大地,更加温暖。

我爱夏天的雨!因为这是大自然赋予夏天一种独特而有美丽的力量!

《雷雨》亮相“西湖之春” 篇6

《雷雨》亮相“西湖之春”

5月24日晚,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雷雨》作为第二届“西湖之春”艺术节参演剧目,在杭州大剧院亮相。由查明哲执导、旅美女高音歌唱家高曼华扮演繁漪、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担纲周萍。指挥家张国勇指挥的震撼十足的交响乐和大型歌队伴唱,以及视觉冲击强烈的舞美等,给杭州观众带来了海派艺术的唯美享受。

《雷雨》是曹禺先生名作,把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搬上歌剧舞台,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曲家莫凡历经数年的创作与探索。《雷雨》音乐会版首演于2000年,后来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获音乐节创作一等奖。此后,六易其稿,去年终于推出了《雷雨》歌劇版,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评价此剧“终于有中国歌剧自己的样子了”。业界认为,《雷雨》是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台上地道的歌剧性的原创作品。

张国勇表示,民族歌剧的创作演出一直是自己情系于心的一件大事。今年《雷雨》入围了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候选精品剧目。这是《雷雨》继入围精品工程全面修改后的首次亮相。

张国勇说,他们很看重浙江的演出市场,歌剧院为参加杭州“西湖之春”演出做了精心准备,他希望通过此行,今后与“长三角”、尤其是杭州地区的艺术交流与合作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笔者发现,来剧院看演出的有不少是圈内人,还有一批是远道而来的北京专家。大家普遍认为:歌剧《雷雨》旋律优美动听,人物音乐形象鲜明,剧中重唱与合唱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

《雷雨》教学建议 篇7

一、识字写字

1. 自主初识。

学生自读课文, 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合作小组内互学互教。要求: (1) 朗读时, 用普通话, 发音清楚响亮; (2) 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教师通过巡视, 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对合作小组进行指导, 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目的。

2. 多式认读。

采取认读词语卡片、给生字组词、认读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句及同桌合作互听接龙读课文等多种方式, 巩固识字效果。本课生字“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 “彩”是平舌音, 在认读时, 教师需要特别加以指导, 让学生正确发音, 进行朗读训练。

3. 多法识记。

认读生字后, 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 用动作体验法记“压”、“垂”, 用联相法记“乱”, 用渗透字理识字方法及用形声字构字原理换偏旁识记“虹”等, 使学生在记住生字的同时, 掌握一些可迁移记字的方法。

4. 写字指导。

(1) 根据本课要写的生字特点, 合作探究地让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如有四个同偏旁的字:“虹、蝉、蜘、蛛”, 但“蜘”的虫字旁最瘦, 因为它的声旁部件占位较多。再如“压、逃”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逃”是走之旁, “越”是走字旁。书写时, 需合理避让, 写好间架结构。“垂”字形特殊, 中间宽, 上下两头窄, 需要注意笔顺和横画的长短变化。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 教师适当补充运笔要领、间架把握要点等。比如“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 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 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中心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并可随机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进行示范书写, 讲写结合。

(2) 让学生先把指定的字临写一遍, 师生互评、对照总结之后, 再练写一两遍, 争取一次比一次写得好。写后简评展示, 强化书写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二、朗读感悟

1. 巧用插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两幅插图, 比较两幅图的不同, 随机渗透按照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绘图中的不同景象。

2. 整体感知课文。

在生字认读环节, 学生已经整体读过课文, 可进行第二层次的读文活动:自由读课文, 找一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在书上进行勾画识记。

3. 想象画面读文。

教学以朗读为重点。在朗读中, 相机进行“看文字, 想画面”的朗读方法指导。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 比如学生觉得雷雨前的气氛是紧张的, 那么就可引导他们读出紧张的语气。同时, 也应注意让学生读出多元感受。比如朗读描写雨中的句子“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 树哇, 房子啊, 都看不清了”, 学生可读出惊喜的语气———多神奇的雨啊!也可读出焦急的语气———替小动物们担心呢!

在朗读指导中, 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 悟读结合, 提高朗读活动的效度。比如朗读雷雨后景象“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 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教师应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读出舒服的味道, 并逐步使这种感受具体明晰化:把浅浅的感觉变成深深的感触, 变成想象画面诵读的自觉策略———明亮的窗子打开了, 深深地吸一口雨后的空气吧!并深入体会雨后空气带来的美妙感受。

4. 体会关键字词。

出示句子, 要求学生用看文字想画面的方法感受句子, 评价带点的字用得好不好。如 (1) 满天的乌云, 黑沉沉地压下来。 (2)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句子等策略, 体会文字的准确传神。在此基础上, 还可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文里其他写得准确传神的词语, 如“垂”“坐”等等。在读悟结合训练中, 既巩固落实读法, 又体会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

三、积累运用

1. 仿词练习。如, 越来越亮, 越下越大, 越 () 越 () 一动不动一声不响一 () 不 ()

2. 仿句练习。如, 雷声小了, (雨声也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 。 () 了, () 也 () 了。

仿词字训练不宜单独孤立地开展, 而应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比如“仿句练习”, 就可在学生感悟朗读相应句子后, 随机结合生活体验, 进行拓展性的写话训练。

四、实践活动

《雷雨》课堂实录 篇8

师:孩子们, 周朴园是个好人还是个罪人?

生:罪人!

师:他是罪人, 他犯了哪些罪?他最大的罪是什么?

生:他抛弃了已怀身孕的爱人鲁侍萍, 还有他把两千两百人给杀死了。

师:两千两百个工人, 他并不是开枪杀死的, 而是故意让江堤出险, 淹死的。他双手沾满了两千两百个工人的鲜血。谁揭露他的?

生:鲁大海。

师:每个小工他扣了多少钱呢?

生:三百!

师:这是周朴园发家的第一桶金, 他是罪人。

刚才这个同学又说他还跟侍萍恋爱, 然后抛弃了她, 并把鲁侍萍逼得怎么样了呢?

生:自杀!

师:是怎么自杀的?

生:跳河。

师:就这两桩罪, 一个是两千两百个工人被淹死, 一个是所谓“始乱终弃”。其实还有一件事, 鲁大海之所以来罢工, 不是因为两千两百个工人被淹这件旧事, 他是因为什么罢工的?

生:周朴园怂恿警察开枪打死了三十个工人。

师:二者加起来是两千两百三十个!他杀人已经成为习惯了!只要出了事, 他就要动用警察, 要开枪, 要镇压!所以, 这算一桩罪———杀人!第二桩呢, “始乱终弃”。

也就是说, 他是一个虚伪、自私、冷酷、丧失人性的人, 由此来看, 他这个人是非常反动的!同时我们也可看出他的虚伪, 他把侍萍逼得跳河!

但是, 仅仅说他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资本家的形象, 作者曹禺不同意!我们的《教参》说, 他是反动资本家, 曹禺写这部戏就是揭露反动资本家的反动、冷酷、罪恶, 暴露资本家大家庭的混乱、黑暗。看见别人这么去演绎、阐释他的作品, 曹禺先生自己很委屈! (多媒体投影曹禺话语, 一学生读)

“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 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师:“匡正”, 也就是揭露、揭穿、批判, 让人们不要去学它。曹禺当初写《雷雨》并没有批判、讽刺和揭露什么的意思。

那么, 曹禺本真的意思是什么呢? (让学生朗读曹禺的话)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 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

“我如原始的祖先们, 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 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 《雷雨》所象征的, 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 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

师:他在说什么?

生:他认为神秘的事物是不可理解的。

师:也就是说, 曹禺要表达的是隐秘的、不可理解的, 曹禺当初写这部戏就是因“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 宇宙间有那么多神秘复杂的东西。什么叫“神秘”“隐秘”“不可理解”呢?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先看“罪与罚”。

生:周朴园的两桩罪是, 第一, 恋佣人遗弃, 致母子跳河, “始乱终弃”;第二, 致死两千两百三十人, 敛横财发家, 他赚得铜板滴血。

师:再看看周朴园的结局, 他是一个罪人, 他的人生结局, 他受到惩罚了吗?他人生的目的, 他追求的荣华富贵、幸福美满、家庭和谐, 最终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得到什么呢?

生:受惩罚, 家破人亡。

几番恋情不合伦, 几条人命不得生, 几个家庭同破碎, 几个生者孤苦终。

师:曹禺在《雷雨》尾声里, 写繁漪和侍萍精神都不正常了, 周朴园伺候她俩。周朴园最后得到圆满了吗?

生:没有。

师:儿女死的死, 走的走。他起初犯了那么多罪, 最后受了罚。前面是“犯罪”, 之后是“受惩罚”。那么我问大家, 犯了罪, 是否必然受到惩罚?

生:必然!

师:也就是说, 犯了罪就必然、肯定、百分之百受到惩罚, 是吗?

生:不是。

师:也就是犯了罪, 并不必然受到惩罚?

生:是的。

师: (对另一生) 犯了罪会不会受到惩罚?

生:我觉得会。

师:你能阐释一下吗?

生:现在的社会有法律来约束, 以前的旧社会, 法律不健全, 但伦理道德也会让他受到惩罚。

师:只要犯了罪, 就必然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时候一到, 马上就报。所以, 刚刚那同学说的“犯了罪不会必然受到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必然受到惩罚的说法, 才是正确的。

生:戏里的年代, 社会黑暗腐朽, 犯罪的人不一定受到惩罚。

师:你的意思是, 旧社会的罪人不会受到惩罚。当今的社会要是谁犯了罪, 一定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生:是的。

师:现在社会是非常圆满的, 过去是不圆满的?

生:是的。

师:现在也有很多坏蛋、罪人没有受到惩罚啊!如果真有恢恢的天网, 善必然有善报, 恶必然有恶报, 那还要警察干什么!可每天都有大量的犯罪分子漏网, 据说破案率百分之七十就很高了, 还有至少百分之三十漏网的。

生:但是现在政府正在努力。

师:可再努力他能百分之百受到惩罚吗?

生:那倒不能。

师:天网恢恢, 有没有疏而漏的时候呢?

生:有。

生:现在受法律约束, 以前这方面差些, 但是犯了罪, 他内心的痛苦, 也是一种罚。

师:也就是道德上的自责, 内心反省。那也并非必然吧。什么是必然?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这句话里的规律是偶然还是必然?

生:必然。

师: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说的是社会规律。下面我们看看自然规律, (老师将一黑板擦举过头顶) 我撒开手, 它落到地上, 究竟是必然的, 还是偶然的?

生:必然!

师: (撒手, 黑板擦落地) 它受地球引力影响, 必然掉在地上, 这是自然定律。那社会规律, 是否如此呢?作恶必然有恶报吗?行善必然有善报吗?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 作恶与行善, 跟善报和恶报之间, 它是必然的、简单的、单线的联系, 还是偶然的、复杂的、多线的联系?

生:偶然的、复杂的、多线的联系。

师:社会历史现象、人生现象, 是否跟自然现象那样, 有那么多必然与直线简单的联系? (教师再次演示撒手黑板擦必然落地现象)

生:不是!

师:可是, 我们看这部戏, 周朴园做了坏事, 后边得到了这种结局, 家破人亡, 戏让我们观众感觉到这是必然的, 还是偶然的?

生:必然的。

师:戏把偶然的现象演绎成是必然的, 这就是一种神秘。周朴园前面干坏事, 人生的结局, 还有他人生的过程, 就是让他遭受惩罚。老天爷在看着呢, 这就是疏而不漏。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 有没有老天爷?

生:没有。

师:是的, 没有。这就是曹禺写的神秘, 可理解吗?

生:不可理解!

师:年轻的曹禺在清华园里对人生、社会的这些现象不可理解。戏里周朴园犯的罪, 跟周朴园的人生结局、人生过程, 这之间冥冥有天意, 让我们读剧本的人, 看戏的人, 产生一种“必然”“关联”的想法。

下面看“诅咒”。

生: (朗读)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 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 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师:这里是一种诅咒, 用语言去骂别人, “绝子绝孙”, 这种诅咒, 能否应验, 变成现实呢?

生:不一定。

师:若应验, 是一种偶然, 还是必然呢?

生:偶然。

师:周朴园最后绝子绝孙了吗?

生:没有。

师:周萍和周冲死了吗?

生:死了。

师:那这算不算断子了呢?

生:算。

师:到了结尾, 曹禺没有告诉我们, 他的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去哪了。两个儿子死了, 一个儿子下落不明, 我们还能想象他还有孙吗?

生:不能。

师:那这个诅咒实现了没有呢?

生:实现了。

师:基本上实现了, 偶然又变必然了, 神秘不神秘?

生:神秘。

师: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

生:一语成谶。

师:下面看四凤发的誓。

生: (朗读)

鲁四凤:妈, 我答应你, 以后我永远不见周家的人。

鲁侍萍:孩子, 天上在打着雷, 你要是忘了妈的话, 见了周家的人呢?

鲁四凤:妈, 我不会的, 我不会的。

鲁侍萍:孩子, 你要说, 你要说。假如你忘了妈的话。

鲁四凤: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

师:四凤最后是怎么死的?

生:被电死的。雷也是一种电。

师:两语成谶了, 一一应验。咱们都是学自然科学的, 语和谶, 两者之间, 有没有必然关系呢?

生:戏里让观众产生必然的关联、联想。

师: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若有, 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13亿人一起来发誓, 共产主义不就实现了吗?

生:不会。

师:戏让“语”跟“谶”之间形成了必然的关系, 这就很神秘了。

下面看“命与天”。

人们有没有命运?老天是不是掌管着我们的命运呢?

生:不是。

师:你不相信命运是吗?

生:是。

师:那命运掌握在谁手里?

生:自己手里。

师:侍萍是怎么说的。

生: (朗读)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我没有找你, 我没有找你, 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有想到到这儿来,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师:侍萍是否相信天命?

生:相信。

师: (老师模仿侍萍口吻深情地读)

天知道谁犯了罪, 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 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 如果要罚, 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 我先走错了一步。如今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 事情已经做了的, 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人犯了一次罪过, 第二次也就自然地跟着来。

侍萍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她越过了一条线, 她是一个佣人、仆人, 然而呢, 她违背规矩, 爱上了主人, 并且没结婚就生了孩子, 所以她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对天, 她是真信还是假信呢?

生:真信。

师:中国太多下层的劳动妇女都信天命, 相信天必然掌管着人的命, 侍萍就信这种必然、这种神秘。

以上一共有几种神秘?

生:三种。第一种是“罪与罚”, 第二种是“语与谶”, 第三种是“命与天”。

师:那么, 咱们说说, 天的定义是什么?从自然角度, 到底什么是天?

生:抬起头看到的就是天。

生:天应该是当时人们思想上的一种寄托。

生:周围的一切就是天。

师:咱们不是从物理、地理学上来严格定义“天”!一般地、笼统地说, 地之上的, 周围、周遭的就是天。注意, 都有一个“周”字。

师:再想一想, 这部剧的主角姓什么?

生:周。

师:刚才我们说了天叫什么?

生:周围。

师:周遭、周天、周围。曹禺写“周朴园”的时候, 为什么不让他姓张、王、李、赵呢?取名叫“周朴园”, 有什么寓意吗?正如《红楼梦》里人物的姓都是有讲究的, 《雷雨》里人物的姓名, 似乎也是有讲究的。

生:“周”其实就是天。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周”组词。

生:周围、周遭、周末、周边、周而复始、圆周、周全、周到、周游、周详、周易、周旋、周章、周长……

师: (朗读)

侍萍: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 就搬了家, 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 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我伺候你, 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 我的报应。

用含“周”的四字成语来概括一下投影的剧情。

生:周而复始。

师:解释一下。

生:父母一辈, 主人和仆人产生恋情产二子, 母子跳河;子女一辈, 周萍和四凤生恋情, 四凤母子电亡。

师:儿女重复了父母一辈的悲剧,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债子还, 母罪女偿, 是一种罪与罚的体现。这也是一种神秘感。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 这是“周”字的第一个含义。

现在大家来给“圆周”下个定义, 或者画图, 什么叫“圆周”?

生:起点和终点的重合。

师:起点与终点的重合、重逢。现在我们回到剧中, 数一数全剧中有几组重合、重逢、应验? (投影)

朴园:你来干什么?

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侍萍: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园: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侍萍:我没有找你, 我没有找你, 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师:算不算重合?

生:算。应该是两人30年后又转回来了。

师:再来看下一组。 (投影)

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师:从隐秘的角度来看, 四凤是侍萍的女儿, 是她身上的骨血, 来到母亲以前恋人的家, 伺候他, 此地也是母亲在这个年龄打工当侍女的地方。这算不算来到了她妈妈的起点?从生命密码的角度来看, 这算不算一种循环?

生:应该是一种循环。

师: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四凤好像是妈妈的一个使者、一个化身。而周朴园一看到四凤就想起了侍萍。从隐秘角度看, 也算是一种重合和重逢。

生: (朗读)

朴园:我要问你的, 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朴园:我问, 他现在在哪儿?

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师:这里是谁和谁的重逢?

生:周朴园与鲁大海的重逢。

师:简单来说, 这是父与子的重逢。鲁大海去哪打工不好, 偏偏到了父亲的矿上, 这也挺神秘的啊!

看下一组。

四凤爱上周萍———自己的哥哥。兄妹相见并且相恋了, 兄妹重逢。

再来看下一组。

四凤的誓与大海的咒。

四凤: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

大海:姓周的, 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师:语言、誓言和诅咒, 犹如在天上飞, 之后就落在现实的地上, 就应验、就实现。四凤的誓言和大海的诅咒都变成了现实。这就是谶!所以说“, 周”的第二义, 重合、重逢、应验。

生:五种重合:1.父母重逢;2“.父”女重逢;3.父子重逢;4.兄妹重逢;5.言行应验。

师:我们当然可以把此看作戏剧性, 而《雷雨》的“戏剧性”, 就是要营造、渲染一种神秘。

再来看看周朴园与侍萍, 这两人的名字。 (投影:浮萍的图片)

大家来看萍有什么象征含义。

生:没有根, 没有依靠。

师:有没有自主性?能否主宰、掌握自己的命运?

生:不能。

师:这就是萍。

生:漂泊、飘零、飘荡、漂浮、游移、无根。

师:无法主宰自我的命运。侍萍是不是这样的性格命运呢?

生:是。

师:大家再来看, 相对于“萍”的无根漂泊, 作为“周”, 圆周之“周”, 是否也是漂移不定的?

生:圆周应该是固定的, 有圆心。

师:“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就是他人生的圆心, 周朴园围绕这个圆心旋转, 对不对?周朴园能不能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生:能。

师:所以这就是“周”, 这就是“萍”。所以他是稳定、可控的“周”, 她是无根、飘荡的“萍”。周朴园能自我掌控自己的命运。可是我们想一想, 他实现了自己赚大钱, 从而荣华富贵的愿望了吗?他实现了组织一个圆满的大家庭的愿望了吗?

生:实现了。

师:他掌控了自己的命运没有?

生:掌控了。

师:所以“周”围绕着圆心, 固定、圈定、限定, 周全、圆满。他有一颗“定心”丸。大家再来看侍萍, 她在周朴园的“周圈”内:她的福, 起于与周朴园的爱情, 但极其短暂, 像一个梦幻。她的祸也由此开始, 她没有跑出周朴园这个“天”, “周天”, 周朴园就是她的“周遭”“环绕”, 她没有能逃脱。

大家来解释一下这幅图。

生:心形的项链是周朴园以前对侍萍的爱。

师:正是这心形的项链最后变成了锁链, 成为侍萍人生的枷锁。萍没有跑出“周圈”。

那我们再来看, 剧中其他人物跑出周朴园这个“周圈”了吗?咱们挨个来看。繁漪同周朴园结婚了, 她得到的是自由, 还是一条锁链?

生:锁链。

师:他让繁漪听他的话, 她不得不听, 得到的是锁链。要繁漪给周萍、周冲做出服从的样子———事事听从周朴园, 必须听周朴园的话。繁漪其实是向往自由的, 不肯接受周朴园的颐指气使, 所以说周朴园是繁漪的锁链。

再看周冲, 是像自由的小鸟一样的五四新青年, 向往纯真的爱情, 他受不受父亲的父权约束?

生:受父权约束。

师:周朴园对待他的儿子, 表面上确实是温情脉脉, 很疼爱儿子。可是呢, 他必须让儿子怎样?

生:他必须让儿子遵守规矩, 维护父亲的尊严。

师:再来看看周萍, 他也想自己出去闯天下, 挣脱这个压抑的家庭, 但是他的人生已经被安排好了, 周朴园让周萍干吗?

生:到矿上工作。

师:注意了, 这是要让周萍接他的班。周萍也想走出周家, 可是他走出去了吗?

生:没有。

师:周朴园也是周萍的锁链, 也是他的“天”。以上哪四个人走不出这个“天”?

生:侍萍、繁漪、周冲、周萍。

师:再想, 还有谁?鲁大海到哪打工?

生:周家。

师:鲁大海同他斗争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生:失败了。

师:大海还是被周朴园“罩着”, 跑不了, 你跟我周朴园斗, 你哪怕是孙悟空, 我是谁?

生:如来佛。

师:再看鲁贵, 也依附于周朴园, 他除了周家这样的资本家大家庭, 是否容易找到一个好养家糊口的工作?

生:不容易。

师:周朴园是侍萍的锁链, 也是所有人的锁链。他就是一个锁链, 他就是一个牢笼, 就是一个“周圈”, 就是一个套, 就是“周天”。剧中所有人都逃离不了他的圈定, 所以说“周”就是周朴园, 他用命运的锁链, 锁住了剧中所有人。剧中所有人无一不在锁链中, 都是“萍”。除了周朴园, 其他人都是“萍”。萍无根飘零、命不由己, 仅仅是侍萍一个人吗?

生:是所有人。

师:再深思一下, 周朴园是不是“萍”?他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吗?

生:周朴园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也是“萍”!

师:周朴园似乎不是“萍”, 他似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所向往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都获得了吗?

生:周朴园最后结局不好, 要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不至于让自己的孩子都死了, 最后妻子疯了, 自己落一个家破人亡。

师:他是不是“萍”啊?剧中人物无一不是“萍”。不仅仅是侍萍, 其实这幕剧人人皆是“萍”, 被谁掌控?

生:被命运, 被天。

师:周朴园既是他人命运的锁链, 又是命运中无根的飘萍。在周朴园这个“周圈”的外面, 大家想一想, 还有没有更大的“环绕”“周遭”?

生:有。

师:这才是曹禺让我们深思的。

咱们回到教材节选的课文文本。 (投影)

填字———

上半部分, 周 () ; (填3字组成成语)

下半部分, 周 () ; (填一字)

生:上半部分, 周而复始;下半部分, 周旋。

师:解释一下。

生:下半部分, 鲁大海和周朴园, 要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互钩心斗角, 周旋。

师:周朴园费尽心机, 鲁大海也想方设法实现目的。情节上, 就是“周旋”这个词语。

朴园:那你叫他进来吧。等一等, 叫人到楼上请大少爷下楼, 我有话问他。

……

[周萍由饭厅上, 见有人, 即想退回。]

朴园: (看周萍) 不要走, 萍儿! (视鲁妈, 鲁妈知萍为其子, 眼泪汪汪地望着他。)

萍:是, 爸爸。

朴园: (指身侧) 萍儿, 你站在这儿。

(向大海) 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师:为什么周朴园与鲁大海谈判, 却让周萍从楼上走下来?

生:希望周萍与兄弟见面, 而且周朴园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一起, 可以有一种当父亲的感受。

师:嗯, 这是一点。

生:他本来是要让周萍接他的班, 所以现在谈判让周萍来学习一下。

师:周朴园毕竟是要退的, 现在让周萍来学学, 老董事长是怎样手段老到、运筹帷幄地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向老爸学学, 你要接我班!这也表明周朴园这个人的心思怎么样?

生:周密。

师:再掂量这句话, 是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的———“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生:说明他还是关心儿子的。

师:这里面有没有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叮嘱?我的孩子呀, 将来你凭意气能办成什么事啊!

生:有。

师:担心他儿子凭意气将来会怎么样?

生:惹事。周朴园自己会受到牵连, 鲁大海自己会惹祸上身。

师:想着自己儿子跌跟头, 周朴园心里好受不好受?

生:不好受。

师:面对两个儿子, 两句对话, 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用“周”字概括。

生:周全。

师:和正常的父亲一样, 所以也可说是“周正”。不是很反动、很虚伪、很自私的, 他很周全、周正、正常。

具体再分析, 周朴园在后面这个谈判的戏里, 问了几个问题?又拿出来几个文件?

生:六个问题。两份文件。

生:电报和合同。

1.你叫什么名字?

2.你有什么事吧?

3.哦, 那么———那么, 那三个代表呢?

4.哦, ———他们没告诉旁的事情么?

5.你以为你们那些代表们、领袖们都可靠吗?

6.矿上昨天已复工, 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

师:由此我们来看, 这六个问题, 周朴园是否知道答案?

生:知道。

师:那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心。

师:仔细看, 只是那么简单吗?

生:我觉得不是, 是体现他的威严。

师:周朴园全部都布置好了、安排好了, 全部掌控着局面。现在他就像抖包袱, 在鲁大海面前, 在周萍面前, 一层层抖开。

生:让鲁大海屈服于他。

师:屈服于他, 让其狼狈!在我周朴园的威严下, 你鲁大海还嫩。让儿子在这里跌倒了、摔跤了, 实现了怎样的目的?

生:让儿子觉得他周朴园权势很大。

师:对, 一方面让大家觉得自己是运筹帷幄, 很周密, 很有智慧。另一方面呢, 让鲁大海在这里跌一跤, 吃一堑长一智, 实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训导、叮嘱。周朴园如此表演、表现一番, 他想让周萍看到什么呢?在周萍的眼睛里, 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爸爸, 怎样的一个董事长?

生:我觉得, 周朴园这个父亲是一个既威严又很有能力办事的人。

师:对, 就是一个掌控全局的人, “顶天立地”的人, 处理各种棘手的事情, 应付裕如, 得心应手。他俨然一只经验丰富、才能超群的老猫, 捉弄着鲁大海这只小老鼠。表演给周萍看, 让他学一学。

好, 我们回到语言题:

生:父亲周正, 心思周密, 安排周详、周到, 考虑周全, 费尽周折, 全力周旋, 狼狈周章。

师:当然“周章”这个词语, 还有“周折苦心”的意思在。我们再回到周朴园的性格分析, 在刚才谈判周旋这场戏里面, 是谁狼狈周章?

生:鲁大海。

师:对, 他失败了。但在剧的结尾, 有一个人一辈子的终局, 人生的大结局, 却是狼狈周章, 谁?

生:周朴园。

师:他是别人的“环绕”“周遭”“周圈”“周天”, 他是充满智慧的, 他一辈子在处理、应对跟鲁大海谈判这样棘手的事情时, 他的对手是一万次一千次失败, 但周朴园呢?

生:一万次一千次成功。

师:而周朴园一万次一千次的成功, 加在一起, 却等于人生终局的大失败, 等于狼狈周章。周朴园这样的人呢, 绝顶的聪明, 在剧里是最聪明的, 可最后的结局是家破人亡!这正是曹禺要让观众深思的。

他想得很周密, 但是他的一辈子, 用一字, 不周什么?

生:不周全。

师:不周延。

师:人算算过天了吗?

生: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

师:这是哪里的一句话?

生:《红楼梦》。

师:对。即便是一部《雷雨》, 也重复了《红楼梦》的主题。曹禺、巴金那一代人受《红楼梦》影响很深。周朴园是一个胜利者吗?

生:不是, 人生惨败, 家破人亡。

师:他是一个狼狈周章的人。而周朴园是别人的“天”, 但他本人冲破了环绕着他的“天”了吗?周朴园冲破了宇宙的牢笼 (“周圈”) 了吗?

生:没有。

师:周朴园是可恨的, 双手沾满了鲜血, 是一个罪人, 我们当然应该揭露、批判、谴责。可我们对于周朴园, 除了以上这些情绪, 是否还有其他情绪?同学们, 看了《雷雨》全剧之后, 看到周朴园家破人亡时, 是什么感觉?

生:可怜。

师:悲悯, 是吧?周朴园是一个造孽的人, 他毁灭了别人, 同时也是一个被毁灭的人。别人想从他的“周圈”里冲出去, 侍萍想冲出去, 繁漪想冲出去, 最终却冲不出去, 塌陷于“周”的牢笼、周的限定, 无可奈何。

而周朴园自己呢?也是一个被圈定的人, 他也是一个突围不出“周圈”的人, 在宇宙的牢笼、在天命的自然法则里。

我们用了一系列的词来总结他, 他周全、周备、周密, 但不周延。他有票子, 有厂子, 有位子, 有房子, 有车子, 有女子, 有名气。

师:周字, 金文, 在古老社会是“圈田围园来播种”的意思, 到我们当今的社会呢?圈功名利禄, 圈票子、圈厂子、圈位子, 等等。

(韩老师说快板)

种下票子买园子, 买下园子建厂子;

种下房子找女子, 找了女子有孩子;

种下位子有名气, 有了名气坐车子;

万事周密万事备, 万事皆空毁盘子!

师:他毁了一生的盘子。好了, 咱们再回到作者的话。

“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 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曹禺先生的意思是, 我不是要攻击, 我不是带刺的, 我不是拿着刀枪的, 我不是一个社会批评家, 不是社会的战斗者、挑战者。我是提醒看戏的人们, 请你们警醒, 请你们反思。

“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 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 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 也许有一个主宰, 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 近代称它为‘自然法则’。” (曹禺《文学报》, 1993年7月2日)

师:宇宙间到底有没有操纵命运的事物呢?读完全剧, 我们或许觉得会有。

“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 ———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 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 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 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管辖就是操控, 就是“周、圈、套”。

“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 ———机遇的, 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 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 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曹禺先生所说的“狭的笼”, 大概就是我们讲的———

生:周字。

师:曹禺就让周朴园这个人类智慧的代表、飞扬跋扈的代表, 最后狼狈仓皇、狼狈周章, 来警示台下看戏的人们:请你们想一想吧, 连周朴园这样绝顶聪明的人, 都在“狭的笼子”里狼狈周章、家破人亡, 更何况其他的人!所有的人———剧中的人和台下看戏的人, 谁还能比过周朴园吗?

师:这部戏的情绪, 是“悲悯”, 不是批判、揭露。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 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 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人, 须谦卑, 须敬畏。

最后我们继续说这个“周”字, 教师投影旋转的太极八卦图。

所谓周, 阴阳相生, 包藏天地, 孕育雷电。关于太极的这部书叫什么名字?

生:《周易》。

师:周字, 并非周朝之意, 而是无所不备, 包藏天地, 阴阳相生, 孕育雷电。

天地就这样旋转, 周而复始, 包孕雷电。所以这戏叫《雷雨》。让观众受到“雷”一样的震动, 受到“雨”一样的精神洗礼。

世界是否是神秘的?我不希望你们树立神秘的世界观, 只是希望你们树立一种神秘的审美观。你是否树立神秘主义的世界观, 由你自己去探索、决定, 谁也不能彻底地定义这个世界就不神秘。

(韩老师深情而富有感染力地诵读“侍萍祈天”)

“啊, 天知道谁犯了罪, 谁造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 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天哪!如果要罚, 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 我先走错了一步。

如今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 事情已经做了的, 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 人犯了一次罪过, 第二次也就自动地跟着来。

《雷雨》的爱情悲剧 篇9

先从周萍的人生导师周朴园谈起。

周朴园是周萍的亲生父亲,生活的监护人,人格的塑造者,命运的主宰者。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封建家庭,虽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在家庭中,他君临一切,简直像一个暴君,为了显示自己的封建家长的威严,他的意见就成了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抗。他逼得繁漪这个失去幸福和爱情的女子陷入痛苦的深渊,又把她当作神经病来治疗……周朴园极力地维护着这个自以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周萍从乡下回来后,对严厉、专制、冷酷的父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与疏远,他苍白、怯懦、空虚、脆弱,他需要爱的抚慰、理解和倾诉,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渴望“贝亚德丽采”的亲抚。

周萍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压抑的家庭中遇到了同样不满周朴园的专制,同样孤独寂寞、渴望真情的繁漪。两个天涯沦落人一拍即合,迸发出叛逆的爱火。繁漪追述的“你说你恨你父亲,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既是周萍的巧言诱语,也是他的激情宣言。这是他固有的“蛮性”和后天“文明”的尖锐冲突,是他内心的激情欲望和理智道德的正面交锋,两股力量相互消长。他痛苦焦灼、不得其所,甚而羡慕无所顾忌、敢做坏事而心安理得的鲁贵,佩服景仰“模范市民家长”的父亲。

再看周萍在与繁漪畸形恋爱中的表现。

周萍从繁漪那儿得到的是他从小就缺乏的母爱、姐姐对心爱的弟弟的爱以及一个成熟女性对一个冲动少年的性爱启蒙。对于在“井底”苦苦挣扎的繁漪而言,她获得了青春活力,甚至获得了自救的希望。“繁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的炽热,也如它一样的短促。而周萍在最初的火光闪现之后就开始了爱的逃避。他觉得这样做是卑鄙可耻的,像老鼠在狮子睡着的时候偷咬一口的行为,同时如同一切好内省而又冲动的人,在他的直觉过去,理智冷回的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觉得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牵到自己身上。事实上,他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想到是他引诱了繁漪,这只要听听他在繁漪面前所说过的一番话“我后悔,我认为我生平做错一件大事。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父亲”就可以明白。“但是最对不起的人有一个,你反而轻轻地忘了……你最对不起的是我,是你曾经引诱过的后母!”繁漪终于明白,周萍不是简简单单的喜新厌旧,而是感情上的分道扬镳。

最后看看四凤在周萍心中的分量。

如果说代表了上层的雕琢与成熟的繁漪必然被周萍抛弃,那么代表着底层的质朴与鲜活的四凤是否命运要好些呢?“要把自己拯救起来”,周萍需要寻找另一个女子来完成情感的转移,他抓住富有青春活力的四凤, 想用她的 “ 新鲜”“清朗”来洗涤自我,救助“自己心内的残疾”。当然,周萍自己明白“这次的爱不只是为求自己心灵的药,他还有一个地方是渴”。在《雷雨》 那郁闷酷热的环境中,面对生命饥渴,周萍作了最惨烈的挣扎。虽然四凤是个没有文化、身份低下的婢女,与他没有多少感情共鸣,但周萍心中那股原始的力量迫切需要寻找宣泄的途径和对象。他抛却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及上流社会的交际名媛等多种选择,摈弃门第之见疯狂地追求四凤,也许是心地单纯的四凤对他的崇拜使他没有丝毫压抑,找到了做男人的尊严;也许是血缘的至亲之间有着微妙的心灵感应,酷似母亲的四凤冥冥中给了他一种久违了的亲近感和隐约的安全感。于是,他无视二人身份地位的悬殊、门第的隔阂,一意将四凤当作“心中的太阳”,“就把生命交给了这个女孩子”。周萍口口声声说“我死了那是我的福气……我恨活着……”,他想尽办法背离乱伦,殊不知又陷入新的乱伦。对于他痛苦的心灵无疑是雪上加霜。周萍留给他父亲最后一言“真不该生我”,这既是他万般绝望的写照,也是他多舛命运的浓缩。双重的乱伦宿命的罪孽,徒劳的挣扎。周萍是个无辜者,茫茫然被命运之手左右,陷入一重又一重泥淖而无法自拔。

周萍可能是爱四凤的,但他们的悲剧也是必然的。即使没有乱伦,他也不过像他父亲当年一样爱上丫头,最后为了门第相当而改娶大户人家的小姐。这里可能有爱的割舍,却没有道德的重压。在周萍的潜意识中,爱四凤是心灵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他想借此摆脱一个错爱对象的纠缠,借此逃避一次错爱经历对自己心灵的折磨,急于回到“道德”的轨道上来。“当四凤不能了解也不能安慰他的疚伤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纵于酒,于热烈地狂歌,于一切外面的刺激之中。于是他精神颓衰,永远成了不安定的神情。”四凤问他:“你为什么不带我去?”周萍从未真正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并没有想过对她负责。两年未回家的父亲回来了,他感到恐惧。繁漪执着地抓着他,他只想逃,不顾一切地逃。他继承了周朴园的精神衣钵,早已失去了爱的能力,和新生一代鲁大海、周冲及四凤相比,显得格外不同。青年未必都是革命的,周萍是一个精神上已经死亡的男人。两个女人都把命运交给他,指望他来拯救,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悲哀,其结果只能是 “ 我恨着我早没有知道你”(繁漪)。四凤是灰姑娘,可惜周萍不是能使她过上幸福生活的王子。

周萍对父亲的内疚和归顺,表面上是源于对乱伦的恐惧,深层原因却是父亲所代表的旧统治秩序、生活方式对他威压与诱惑。由此看来,周朴园不仅是周萍的生身父亲,何尝不是周萍的精神导师。我们不妨再结合吃药那一场戏来看看周萍的表现。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周朴园不予理睬;繁漪想等一会儿再喝,周朴园不允等待;周朴园硬逼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伦理枷锁迫使繁漪就范,要繁漪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此时的喝药不再是为了所谓的治病,实质是维护家庭的封建秩序和周朴园的家长尊严。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弟弟周冲都“气得发抖”的情况下,最先妥协并忠诚维护周朴园的竟然是周萍。他规劝周冲“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让周冲服从; 在父亲的威吓下,以下跪来逼繁漪喝药。当周冲提出拿自己的学费帮助别人(四凤),周朴园尚且不会答应,他又怎能让周萍娶回一个“下等女人”有辱门户?再者,难道乱伦关系不比娶回一个“下等女人”更能妨碍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家庭的社会地位?不难想象,这样的一个“懦弱、无能、无行动感” (在对待鲁大海的态度上,还表现出凶狠与卑怯) 的人在如此“冷酷、专制、暴戾”的周朴园提出让他娶某名门小姐为妻时,他会拒绝吗?绝对不会。同时,我们更不会忘记,周萍当初爱上四凤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现在他不得不爱四凤了,他要死心塌地地爱她,他想这样忘了自己。”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惊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矛盾:“人是怎样一种怪诞的东西啊!是怎样的奇特、怎样的怪异、怎样的混乱、怎样的矛盾主体、怎样的奇怪啊!既是一切事物的审判官,又是地上的蠢材;既是真理的储藏所,又是不确定与错误的渊薮;是宇宙的光荣与垃圾。”周萍便是浮萍,浮浮沉沉,随波逐流,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四凤与周冲的意外身亡,令他再也无法面对现实,命运的反复捉弄,俄狄浦斯情结发展到了最后一步,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只有将自己更远地放逐。他选择自杀来惩罚自己,因为死亡是惩罚自己的最圆满形式。

《雷雨》教学设计 篇10

(1) 明确戏剧常识, 了解曹禺及《雷雨》全剧故事梗概。

(2) 概括情节, 把握戏剧矛盾冲突, 理解戏剧所反映的深广的社会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悟人性的复杂性。

(4) 鉴赏戏剧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印发材料, 课前预习, 课堂点拨。

(1) 了解戏剧常识, 明确戏剧鉴赏要点。

(2) 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 讲述《雷雨》全剧故事梗概, 理清人物关系。

二、理清情节结构, 把握矛盾冲突。

预设说明:理清情节结构永远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 尤其是对于情节生动曲折的小说、戏剧而言。理顺了情节结构, 便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把握了作品内容。对戏剧这种文学体裁而言, 矛盾冲突是其灵魂, 而它又与情节结构纠缠共生, 故把二者放在一起合二为一概括分析则可更完美的理解文章。具体操作上, 先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 (多媒体展示) :

第一部分:周朴园鲁侍萍昔日情人相遇相认情感纠葛

第二部分:周朴园鲁大海父子难认互斗成仇劳资冲突

三、问题引领, 人物评析。

预设说明:全面深入的评析人物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而周朴园是众多人物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他身上充分显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是分析的重点;侍萍与鲁大海略析。方法策略上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 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从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具体操作上先学生概括后教师点拨总结。

(一) 研读第一部分, 评析周朴园人物形象。

1.30年前, 周朴园是如何对待侍萍的?其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明确:

(1) 始乱终弃 (见课本61页:侍萍控诉) 。

(2) 爱情婚姻中, 权势地位门当户对比感情更重要, 反映了他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 从中可见他自私、残忍、软弱的性格特点。

2.30年来, 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侍萍的?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例。他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多媒体展示) :

(1) 保留旧物 (旧雨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侍萍喜欢的旧家具、侍萍相片) ;保留旧习惯 (关窗) ;记住侍萍生日;以“前妻”身份待之;多次打听也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下落;把侍萍美化为贤惠、规矩的小姐。

(2) 怀念侍萍, 对侍萍余情未了, 情深几许;内心愧疚, 受良心的谴责, 想弥补过错。

3. 当被告知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 并被问及“想见一见她吗”、“想帮一帮她吗”时, 周朴园又何言行?其言行反映了他什么心理?

明确 (多媒体展示) :

4.当活着的侍萍就在周朴园面前时, 他的言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和动机?言行心理好, 你先下去, 让我想一想。敷衍, 毫无相助之意。

明确 (多媒体展示)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

5. 周朴园如此对待活着的侍萍, 其根本原因或者说深层心理动机是什么?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 (1) 侍萍的出现可能会使他从前的罪恶暴露于天下, 从而威胁到他如今的名誉、地位、家庭, 为了维护他自身的现实利益, 他要与侍萍一刀两断, 彻底埋葬过去。 (2) 暴露了他自私、冷酷、伪善的性格特点。

6. 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怀念, 对活着的侍萍绝情, 那么, 他对侍萍有真情吗?他的怀念到底是真是的还是虚伪的?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

明确:

(1) 真情说:周朴园对侍萍有真情, 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是的, 因为30年的怀恋纪念没有真情是做不到的, 其怀恋纪念的具体行为表现在上文已表述。

补充 (多媒体展示) :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是真实的, 绝对真实的”。 (曹禺语)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 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 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 《雷雨》序)

(2) 假意说:一是当他知道眼前人是侍萍时凶相毕露, 用钱打发, 以期老死不相往来。二是由于逼走侍萍之后, 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不如意, 这加重了他对侍萍的怀念, 这种怀念在主观上可填补他精神的空虚, 使他在冥冥玄想之中得到精神慰藉;也可卸掉他良心和道义上的负重, 使他的心灵趋于平衡和充实。在客观上, 这种怀念能起到教育子女、稳定家庭、钳制后妻、在社会上博得好名声的奇妙作用, 他就越做越真, 越做越虚假, 陷入了自欺欺人的状态。这种怀念, 只是他维持“现世安稳, 岁月静好”的手段,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念。

补充 (多媒体展示) :

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 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 (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3) 综合: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实的成分, 但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梅小姐, 而不是如今老得他已认不出的鲁侍萍, 从这点看, 他又是虚伪的。这是人性的复杂性的本真显现。

(二) 简析侍萍形象

1. 在相遇部分中, 侍萍既有意识地隐蔽自己的身份, 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自己引导朴园人认出自己, 请分别找出其相关言行。

明确:

(1) 隐蔽——周朴园一再问:“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侍萍避实就虚地答:“我姓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

(2) 引导与表露——没话找话, 两次问:“老爷没有事了?”关窗等行为动作自然娴熟, 极像侍萍;熟知侍萍经历;熟知周朴园30年前旧衬衣的细节处。

2. 侍萍是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 还是不想让他认出自己?侍萍对周朴园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

(1) 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周朴园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直接的罪魁祸首, 30年后相见一再暗示对方, 是控诉, 是发泄, 而非求同情, 续旧情。

(2) 纵然悲愤、怨恨是主流, 但毕竟旧情难忘, 所以当周朴园知道眼前人是侍萍时, 她深情呼唤:“朴园, 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甚至在周朴园厉声责问后再施以柔情攻势时她的强硬立马变成了无奈的叹息:“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可见一斑。

3. 在相识部分中, 面对周朴园责问、永不往来包括不能认儿子的要求及用钱打发, 侍萍是如何做的?从中可见他有什么性格?

明确:

(1) 斥责周朴园始乱终弃, 划清界限、永不纠缠, 撕碎支票。

(2) 冷静、清醒、刚强、自尊、有骨气。

(三) 研读第二部分, 简略分析周朴园、鲁大海人物形象。

1. 从鲁大海的言行中可见他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虽然他斗争经验不足、相对稚嫩, 但他表现出的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 从鲁大海的揭露与控诉中可见周朴园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3. 归纳总结周朴园人物形象。

明确: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课文从两个角度去揭露他的自私虚伪和残忍冷酷。第一部分是从私生活的角度写。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 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第二部分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揭露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说明他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充分暴露了他残忍狠毒的阶级本性。

(四) 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明确 (多媒体展示) :了解人物身份、背景;揣摩人物言行及其背后的心理;遵循基本的人性;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人物的变化。

四、归纳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写微观层面的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宏观层面的尖锐的劳资矛盾冲突, 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 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 预示了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五、鉴赏戏剧人物语言。

预设说明:明确戏剧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及其内涵;通过分析戏剧人物语言进一步揣摩人物心理,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因人物言行已在第三部分中分析过, 本部分鉴赏从简。

1.高度个性化。

(1)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 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 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2) 示例:

周朴园: (忽然) 好!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 (资本家金钱万能思想的表现, 欲用金钱换取抱住自己切身利益。)

2.丰富的潜台词。

(1)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 意中有意, 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 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 示例: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 ——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贵是个不好对付的人, 要是让他知道我们的事, 他一定会敲诈我的, 你不要多话, 不要让他知道我们的事。)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我是你的亲妈啊!你们二人是亲兄弟啊!你怎么可以打你的弟弟?……)

3.富于动作性。

(1)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 (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 , 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 (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 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 示例

鲁侍萍:哦, ——老爷没有事了? (暗示)

周朴园: (指窗) 窗户谁叫打开的? (直接推动, 节外生枝)

六、作业。

雷雨行车需谨慎 篇11

主持人:雷雨天气影响行车安全的两大问题是能见度低和路面湿滑,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避免危险发生。

1、及时开启车辆相关灯光

雷雨天一般雨势会较大,路面视线不好的情况下要及时开启雾灯、示宽灯,引起后方车辆的注意。在大雨当中,视线很差,后车无法准确的判断前车位置,打双闪反而会引发交通事故,所以不是严重情况下不建议开双闪,还有切记不要开远光灯!如果您对您的驾驶技术不放心最好还是安全情况下把车停靠在路边,待雨势小点并且能见度高一点再行驶。

2、尽量不靠近人行道

在市区交通的繁华地段,车流人流密集,再加上暴雨,视线会非常模糊,要特别注意路边的行人。由于雨天打车的人较多,因此建议行车时尽量不要靠近人行道,如果走在靠近人行道的通道上,则要减速慢行。

3、让速不让道

如果是在光线较暗的暴雨天气行车,道路两旁的霓虹灯以及其他灯光的照射,都会对车主的视线带来影响。这时候谨遵“让速不让道”的原则,在经过弯道、坡路、窄路时,必须降低车速。如果对方来车的灯光刺眼使得驾驶员无法辨别路面时,尽量减速或靠边停车,千万别以强光对射。同样,自己也尽量别开大灯闪到他人,影响行车安全。

4、低速行驶小心追尾

遇到较强的暴风雨,再好的雨刷器也不能及时刮净前挡风玻璃上的雨水,一定要降低车速。如果行驶在内环路或者高架路上,要注意适当地增加跟车距离,避免追尾危险。由于雨天路面湿滑,这个时候如果车速过快或蛮横超车,稍动方向盘就很容易造成车轮打滑。

5、注意积水高度

一般而言,积水高度低于轮胎的一半,先观察其他涉水而过的车辆是否通行顺畅,以此来判断地面是否有深坑或障碍物。如果积水高度超过轮胎的一半,就不能涉水通过,因为汽车的排气管就在这个高度,强行通过容易造成排气管进水,从而使发动机受到严重损伤。

除了行车注意安全外,科学地避免雷电也是很必要的。

1、下车避雷不如坐车内

在雷电天气下,汽车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避雷电的场所,因为汽车本身就是一个金属壳体,相当于一个屏蔽室,即便雷打到汽车上,电流也会沿着汽车壳体表面流动并将电流释放到地面,汽车里面人员是安全的。雷电不幸击中车辆时,最多会对车内的电子元件造成损失,不会伤及车内人员安全。因此,碰到雷雨天气,车上人员倒不如停车并坐在车内。需要注意,此时应紧闭车窗,避免将身体伸出车外。

2、停车避雨要选对地点

如果在驾车途中突遭雷电的话,应当放慢车速,必要时停车躲避。停车时也需要格外注意:在城市停车时应注意不要将车辆停靠在大树或建筑物广告牌下方,如果闪电碰巧击中这些物体,可能会导致其砸向汽车;在郊外时,更不能将汽车停放在靠近大树等危险场所,可以选择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停车,等待雷雨过去。另外,尽量不要把车开到山顶或者建筑物顶部这些易雷击的区域,最好把车停靠在正规大型的停车场避雷雨,还要注意避开停车场附近的变压器、电箱、电线杆等配电设备,以防万一。

3、尽量不用电子设备

对于汽车内的人身防护,在雷击发生时应避免接触车内的金属部件,并且尽量不用车内的电子设备,如GPS、车载电话、CD等。最好停车熄火在路边等待闪电停止,避免造成汽车的电子系统出现问题。因此,建议车主在雷电天气时收起车外天线,暂时关闭汽车音响,以避免汽车被雷电击中后将电流引入车内,造成电器电路故障。另外,尽量不要使用手机,因为打雷时手机的信号磁场会发生变化,强大的雷电对地释放过程将在周围产生很强的电磁场。

新车来找茬

《雷雨》教后反思 篇12

教学中有些问题, 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抓住这样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去熟悉和把握内容, 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性格, 当然也可以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文章的精彩布局和行文技巧。

依据个人经验, 这样的问题需要去开掘, 如题目的开掘, 《药》、《项链》、《祝福》, 如主题句的开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又如《米诺斯的维纳斯》中“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 必须失去双臂”, 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失去双臂使她获得了什么”, “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如此环环相扣的问题, 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 进行深度探究。

《雷雨》中有这样的主问题吗?中心人物周朴园, 以他为中心, 连接起侍萍、繁漪, 进而连接起鲁大海、周萍、周冲、四凤, 以及鲁贵。所以围绕中心人物周朴园我们可以设置问题。课文节选自第二幕, 有两个矛盾冲突, 一个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 另一个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 可以说三十年恩怨一朝爆发, 在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中, 周朴园的性格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在这里, 可以设置讨论话题, “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感情”。

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剧情变化, 随着鲁侍萍身份由模糊变为清晰, 周朴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 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富有代表性的语言如“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来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进一步, 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得周朴园变得如此冷酷无情”, 进而来思考人的命运, 人性的问题。

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深入剧本, 分析人物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 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的过程。

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学生思考判断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时, 举出的证据, 如关窗子的习惯, 记得生日等等。但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即没有结合当时的情势。这时, 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 思考说话的用意, 所谓“察心”。学生这才发现, 原来为了让情绪激动的鲁侍萍平静下来, 周朴园才这样说的, 这是周朴园在打感情牌。果然, 在周朴园说完后, 鲁侍萍叹一口气, 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周朴园立马就说那更好了,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眼前, 这时引导学生去看三十年前, 结合课本的注释对之前情节的介绍, 联系鲁侍萍的语言来解读, 进一步来看周朴园这一人物。鲁侍萍说:“三十年前, 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 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 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 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的无情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

进一步, 再看鲁侍萍真正站在面前时, 周朴园的反应, “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忽然)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由衣内取出支票, 签好) 很好, 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 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引导学生从周朴园的台词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周朴园迅速稳定鲁侍萍的情绪, 果断打发鲁侍萍离开, 并且要求鲁家人永远不到周家来, 没有一丝的犹豫。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就是叶公好龙式的感情。所以周朴园不是真要对鲁侍萍好, 而只是给人看, 看自己多么有情有义, 看自己对感情多么的忠诚, 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一个好丈夫的形象。

这样, 自然就得出结论, 周朴园这一形象:伪善、冷酷、狠毒、可怜。

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点拨思维方向,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 细读文本, 揣摩体会;二是传授方法, 分析人物要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心。

三、问题的梯度

由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感情, 到周朴园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再到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 由浅入深, 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 探究命运。

周朴园既是被扭曲者又是扭曲者, 他的种种性格都是被所处的周公馆和时代塑造的, 同时他扭曲着众多的人物, 鲁侍萍、周繁漪、周萍。一场大雷雨, 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了读者;一场大雷雨, 将病态展示给了读者;一场大雷雨, 一场人性和命运的大悲剧。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 只是走在完美的路上。以上是一点反思和心得。

摘要:《雷雨》中设置主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全面把握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 注意问题的梯度。

上一篇:极简主义风格下一篇:跨部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