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2024-08-28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通用10篇)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篇1

法妞问答

交警查车时车主应该怎么做?遇到交警查车,车主逃跑的后果是什么?车主能要求交警出示相关证件吗?

来源:法妞问答

简介:

车主们在路上遇到交警们查车,要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逃跑,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在路边交警设卡拦截车辆,检查司机和车辆是否有违法行为。而在高速公路上或遇到重大情况交警上路查车必须在路上设置路障、明显的警示标示。

普法:

交警查车,查的是什么?

主要是查两证一单,即驾驶证和行车证,还有交强险的单子。

1、对于驾驶员,即看驾照是否伪造,是否是本人,驾照是否过期,准驾车型是否一致。另外查驾驶员是否酒驾、醉驾、超速驾驶等。

2、对于行驶证,看车辆是否年审,是否报废,是否套牌,是否假牌,行驶证是否造假等。

3、再看交强险是否购买。

4、看客车是否超员,载货,货车是否超载,装载是否符合规定等。

交警查车,车主逃跑的后果是什么?

果儿介绍了交警查车,车主逃跑的四种后果,这些都是真实事件发生的。

1、章某饮酒后驾车遇交警设卡检查时,害怕被交警查处,心里十分紧张,在进退不得的情况下,无视交警示意停车手势和多次警告,猛加油冲卡逃逸,致警车受损。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规定,警方以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对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法妞问答

2、吴某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并且未随身携带驾驶证和行驶证,害怕受到处罚而做出了驾车冲撞民警的犯罪行为。目前吴某被依法刑事拘留。

3、袁某驾驶证客运车辆超载,客车核载19人,实载27人,超载8人。遇交警检查害怕被处罚,而跳车逃跑。因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超载,违法司机袁某受到罚款2000元,记12分的处罚。

4、某地交警在路上拦下了一辆涉嫌套牌的汽车,谁知司机被拦下以后,不但不配合民警的检查,反而要暴力闯卡试图逃走。经检查驾车男子吸食毒品,驾车男子因吸食毒品、变造号牌、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被公安部门处以罚款人民币6500元,行政拘留20天的处罚。

车主能要求查车的交警出示相关证件吗?

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指挥规范。

遇到交警查车,车主应该怎么做?

1、司机在看到交警发出停车信号后,切忌猛踩刹车或猛打方向盘。司机应开启右转向灯,向后面正常行驶的车辆示意。在交警指定的停车位置或就近的安全位置按规定将车辆靠右停稳。

2、将车安全停好后,应熄火并带齐驾驶证、行驶证等证件,下车接受交警的检查。

3、如遇交警执行公务拦车检查(非查处违章)时,司机应配合交警打开车门、后备箱查车。

4、驾驶员如不服交通警察的处罚,也不能当场与交通警察争吵,应依照有关规定程序进行申诉。

5、驾驶员在停车接受检查的过程中,遇到个别交通警察利用职权向驾驶员索取财物,或交通警察罚款后不开收据、扣留驾驶证或行驶证不开具暂扣凭证等违法违纪事件,驾驶员可向其所属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投诉。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篇2

关键词:合同解除,法定解除,法律后果

一、合同法定解除概念概述

(一) 合同法定解除的概念

法定解除所指的即为在合同正式成立以后, 履行义务尚未正式完毕以前, 合同当事人中的任意一方通过行使法定解除权的方式来终止合同的行为。合同法定解除达到了法律中合同解除的规定条件, 因此合同当事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合同法定解除的条件达成后, 解除权人就可以在不征求其他当事人意见的情况下来直接行使解除权。

(二) 根本违约的概念

合同法定解除的存在意义就是对合同违约行为出现后进行最优化管理。在合同履行期间, 如果任意一方发生了违约行为, 那么另一方则可以获得解除合同的权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违约行为的发生就意味着合同的解除。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中, 合同解除会对非违约一方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失, 如果非违约方并不要求解除合同, 那么仍然需要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除此之外, 如果在合同违约行为出现后便立即解除合同, 那么也违背了我国鼓励交易的目的, 在无形当中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为了能够充分的保护好非违约方的合法权益, 合同的解除需要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志来决定执行。合同解除所关系到的是国家合同制度的严肃性与合法性, 如果合同被解除, 那么就代表着所有同该合同相关的债务关系也一同消失, 为此在指定有关于合同解除的相关法律法规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对解除权的行使制定出严格的限制规定。

二、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

我国现有的合同法已经针对合同法定解除的条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限制, 而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与执行条件则同合同解除后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能够确保合同双方都可以肩负起应有的法律责任, 我国的法律同样也对合同法定解除的流程与步骤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从根本上维护了合同法的严肃性。其中, 合同法定解除的条件主要包括如下的四个方面:不可抗因素、严重违约、债务延期以及影响合同目的。

首先, 不可抗因素包括自然灾害以及不可预测的社会事件等, 当合同履行受到这些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后, 合同双方可以结合自身所遭遇的实际情况行使解除权利。

其次, 在合同履行期间如果一方当事人出现了严重的违约行为, 拒绝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那么利益受损方则可以行使解除权利。

再次, 在合同履行期间, 一方当事人出现了情节严重的债务迟延行为, 另一方当事人则可以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权利, 如果合同双方均处于申诉期, 那么则可以将债务延期条件排除在外。

最后, 如果合同法定解除行为有利于违约方, 那么利益受害方则可以申请合同解除延期执行、瑕疵执行以及拒绝执行, 以此来保证合同受损方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侵害。

三、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后果分析

(一) 合同法定解除同损害赔偿

合同法定解除所能够产生的法律后果主要表现在损害赔偿上, 由于合同法定解除制度中所涉及到的损害赔偿具有着较强的关联性, 因此可以根据具体的执行情况来酌情处理。通常情况下, 合同法定解除的后果表现为两种形式, 其一是选择执行, 合同利益受损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依法行使解除权利, 并且要求获得一定数量的赔偿, 而合同受损方则可以依法选择恢复原状;其二为兼容执行。截止到目前为止, 兼容执行的合同依法解除案例在国内比较少见, 而在法国等国家已经正式通过了有关于兼容执行的法律法规。简单一些解释, 兼容执行所指的即为根据合同当事人的利益诉求, 在依法执行合同法定解除的基础之上落实损害赔偿。

(二) 合同法定解除的赔偿范围

合同法定解除的损害赔偿主要包括了诚信赔偿、附加损害赔偿以及利益损失赔偿等几个主要方面。

1. 诚信赔偿。

在合同履行的过程当中, 有效的合同关系受到了法律保护, 具有法律效力, 在符合法律规定范围内所产生的利益损失则应当给予赔偿。诚信赔偿所针对的是合同受损方的潜在利益, 由于合同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对于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 进行适当的诚信赔偿。

2. 附加损害赔偿。

附加损害赔偿所指的是合同受损方因合同违约而产生的连带利益损失, 合同违约方需要针对受损方的连带经营损失给予适当的赔偿。

3. 利益损失赔偿。

考虑到合同受损方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当违约行为出现后, 因合同违约而产生的支出费用需要由合同违约方来承担。除此之外, 由于合同违约行为会对合同受损方的固有利益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侵害, 这些固有利益损失往往还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合同违约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给予受损方一定的利益补偿。

参考文献

[1]叶知年, 毕长东.论合同法定解除后损害赔偿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4 (05) :67-73.

[2]江南, 何守穗.保险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效果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 (01) :90-92.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篇3

(1)没有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人从事医疗服务活动。

(2)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在医疗机构外从事医疗服务活动的个人行为。

(3)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在超出登记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情况下从事的医疗服务活动。

(4)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从事的医疗服务活动。

(5)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从事超出登记许可诊疗范围的医疗服务活动。

(6)医疗机构虽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其从业人员是没有执业证书的人从事医疗服务活动。

(7)医疗机构虽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但其从业人员是由跨专业的人员从事的医疗服务活动。

(8)利用封建迷信及所谓的“特异功能”从事的诊治活动。

(9)利用电脑程序从事的所谓诊断及治疗活动。

(10)其他非法行医情形。

离职证明造假的法律后果 篇4

证明日期不符。

2、一般用人单位招聘比较重要的岗位都会进行背景调查,一个电话就会知道真相了。

3、工人单位也会对你的诚信产生怀疑。

离职证明的作用:

在原公司离职前,可向公司开具离职证明,因为在下一份工作中或许会用到。

1、新公司会在试用期时让你提供原公司的离职证明,这也是在法律上保护其本身的权益。(有的公司不需要)

2、如果养老保险手册在原公司离职前被丢,但没有补办,在新公司补办养老保险手册时,需要向有关部分提供原公司的离职证明。

非法转租法律后果 篇5

非法转租是指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而进行的转租。在非法转租中,承租人的转租行为是违法行为,承租人应赔偿出租人因此所受的损害,出租人也有权终止合同。非法转租时,当事人之间发生如下法律后果:

1、转租人与次承租人之间租赁合同发生债权的效力,因而租赁合同可以有效,转租人负有使次承租人取得对租赁物为使用、收益权利的义务,因转租人不能使次承租人取得使用、收益的权利,次承租人有权向转租人请求损害赔偿。

2、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因承租人转租为严重违约行为,出租人有权终止合同,并得请求损害赔偿;出租人不终止合同的,租赁关系仍然有效,不因承租人的转租而受影响。

3、出租人与次承租人之间,次承租人的租赁权不能对抗出租人在出租人终止租赁关系时,出租人完全可以直接向次承租人请求返还租赁物。但如出租人不终止租赁关系,可否向次承租人主张权利?依日本判例及德国学说,出租人虽不终止租赁关系,也得以所有权为由,对于次承租人请求排除妨害。依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解释,出租人不终止租赁关系时,次承租人的租赁权基于承租人的租赁权而发生,在承租人有租赁权期间,次承租人对租赁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并非不法,出租人不得迁向次承租人请求返还租赁物。我们同意这种观点。

因合同法缺乏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处理非法转租纠纷时,我们认为,应当按照以上三点原则处理,依法确定非法转租时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后果。

二、转租合同效力如何判断

1、符合合同性质。根据《合同法》规定,租赁合同为诺成性合同。张某与王某之间的租赁合同虽未经出租人同意但这并不发生改变转租合同性质的后果,亦属诺成合同,该转租合同从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即生效,因此,该转租合同为有效合同。只不过该生效的转租合同的效力随着出租人对原租赁合同是否行使解除权而发生变化。根据《合同法》中的的规定,发生非法转租时,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也可以不解除合同。笔者认为出租人不解除合同时,转租关系依然存在,转租合同当然有效。出租人解除合同时,原生效的转租合同只不过随着出租人解除合同行为的行使而发生终止的法律后果而非转租合同自始无效。

2、符合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其目的是鼓励交易,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笔者认为非法转租合同本质上属债权合同,债权合同成立的效力不应当受第三人约束,因此转租合同虽未经出租人同意,亦应为有效合同。

3、符合合同功能。法律规定转租需经出租人同意是出于保护出租人的利益,但往往未经过出租人同意的转租并不损害出租人的利益,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的目的无非就是获取出租房屋带来的租金收益,转租行为的发生并不影响出租人实现收益,在某种情况下,还可以确保其收益。如承租人因种种原因无法对租赁物进行事实上的占有、使用,若闲置不用,必然会浪费资源,对转租人也会造成损失,这样反而使出租人的预期收益处于不确定状态。若非法转租合同有效,可以均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篇6

良反应、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以及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其中,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使用

者而言应属不合理的危险,也即药品本身存在缺陷,消费者因此遭受损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另外,对遭受特异体质型

物过敏反应的受害者则应从社会补偿的角度给予考虑,而不应让其独自承担不幸。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缺陷;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2.16;r969.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5)01—0014—0

5on the legal nature and remedy of drug side efec~.ye zheng-ming.hunan institute oftechnology,hengyang,huna~

421o08

【abstract】there is no lawful remedy in our country when drug side effects happen to users and cause body damage.

the category of side efects includes frequent side efects,unexpected side efects and drug allergy response to idiosyncrasy.

among them,unexpected side effects of drug should belong to unreasonable danger,namely drug has defect. consumers

should get lawful remedy if they are damaged by taking defective drug.in addition,for idiosyncratic damage caused by drug

allergic response,the victims should get relief from society,should not bear burden alone.

【key words】pharmaceutical side efect;de~ct;remedy

【作者简介l叶正明(1970一),男,法律硕士,湖南工学院社科部教师

tel:+86—734—841 7335,e-mail:yzm02@l 63.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1期)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近年来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

应的人数约为19.2万人.这还不包括因药品不良反

应致健康受损、功能障碍的人数。在如此众多的受害

人中,有很多人本应得到救济但 法律规定的不健全

而沦为“不幸”者。如“龙胆泻肝丸事件”,就是其典型

案例。龙胆泻肝丸是一种以非处方药上市的清热泻火的中成药,近年来发现其配伍中药关木通含有马兜铃

酸,容易导致肾损害继而引发尿毒症。据2003年2月

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肾内

科1998年至今,已有100多例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

导致肾损害的患者。目前,该案已形成集团诉讼.全国

各地加入诉讼队伍的人数多达140余人.且人数还在增加。但受害人显然处于不利的局面,他们面临着两

个法律上的障碍:(1)龙胆泻肝丸是按国家药典标准

生产的质量合格的产品.其意外的不良反应是否属于

产品缺陷;(2)服用龙胆泻肝丸发生不良反应有一个

毒性累积的过程或一定的潜伏期,受害人如何证明曾

服用过该药以及该药的生产商为谁。上述两个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几乎很难找到确定的答案。药品不良

反应事故的发生,有些是当初生产、销售药品的企业

乃至核准药品上市的主管单位未曾预料的。然而当药

品发生不良反应并且消费者利益因此而受损害时.对

于受害人是否需要救济或在多大范围内救济?这是我国法律实务已经面临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

此,有必要首先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然后逐一

进行法律定性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

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川

据此可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前提条件是:(1)药品

必须合格。假冒伪劣药品及其他不合格药品的人身损

害不能认定为“不良反应

”。(2)正常使用药品。可以理

解为,药品为非处方药时,用药必须严格符合药品明

示的规定;在药品为处方药时,使用者必须遵守医师、药师等专业人员的医嘱或指示,滥用药物、不遵医嘱

用药发生不良反应不在此列。在符合上述两个前提条

件下,药品不良反应则又可以分为3种情况,即药品

常见且可预期的不良反应、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以及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

(一)常见且可预期的不良反应

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且因个人体质

差异而有不同的反应类型及反应程度。对药品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各国大都立法规定.应在药品的标签

或说明书上作充分的说明.而这种经过充分说明体现

在药品的标签或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则为常见且可

预期的不良反应。

(二)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

由于药品的配方、工艺设计、制造、营销以及使用

大都以当时的知识水准为限.对于某些药品.即使在开发阶段已经做了大量的药理、毒理以及临床试验,由于药品的毒性反应具有潜伏性和长期累积的特点,再加上人体免疫系统个体差异的原凶,因此仍有可能

不能完全预见的药品隐藏的不良反应。使药品的危险

难以预测。而这种未经发现、未能预见、未能在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中体现的意外的不良反应则称为常见且

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

(三)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一词作为医学上的正式术语,一般是针

对某种特定的药剂呈现特别反应体质的人而言。目前

对特异体质发生的医学原因尚无确定性的答案。从广

义的角度而言,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也属药品不

良反应。但此种不良反应是已知却无法以现有技术克

服的“缺陷”,在国外则被称为“系统风险”。此种风险

发生率极低,杀伤力极大,且为通常注意所不能预防。

如某种药物在药典中并未规定作过敏实验,由于患者的体质特异发生过敏反应,造成死亡或伤残结果。另

外在强制预防接种时发生的疫苗过敏或中毒反应也

属此列。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定性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救济.首先应从其定义和药

品本身的法律属性来寻找相应的法律依据。从药品不

良反应的定义来看,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

法和用量的前提条件下发生的。这一前提条件提示,药品的生产商在生产药品时,医师或药师在指导药品

使用时都不存在过错.因而可以排除适用过错侵权的法律规则 而从药品的产品属性来看,无疑由药品本

身的缺陷所导致的民事上的责任具有产品责任的法

律属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药品不良反应是否属

于产品缺陷呢?

(一)药品缺陷的判断标准

目前我国对于产品是否有缺陷的判断,实务上一

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产品责任的相

关规定为其适用依据。该法将产品缺陷定义为产品存

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

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据此可知,我国对产品缺陷的判断采取的是平行适用的“强制性标准”与“不合理

危险”双重标准。仔细分析这一标准.看似先进.却在· 16 ·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上留下了隐患。实践中经常会遇到

这样的案例,即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但仍然因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导致了损害后果的发生,如药品龙胆泻肝丸不良反应的损害后果就是如

此。一方面该药品是质量合格且符合药典规定这一强

制性标准的:另一方面药品隐含的不良反应又确实造

成了使用者严重的人身损害。正如该药的生产商所声

称的,龙胆泻肝丸是按国家药典标准生产的,生产商

不应承担责任。依此逻辑,损害后果只能由受害人自

己 肖受。显然我国产品质量法关于缺陷标准的模糊规

定,导致了实务中法律使用的困惑.受害人的合法权

益无法得到保障。

对于药品是否有缺陷的判断.笔者认为应采“不

合理危险”标准。首先,“不合理危险”标准已成为法制

发达国家如美国、欧共体、日本等在产品责任领域判

断产品缺陷的通行标准,采纳这一标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产品责任立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

思想。其次,从涉外产品责任纠纷的法律适用来看,我国关于缺陷的定义也不利于对我国消费者的保护。如

2001年发生的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降血脂药物“拜

斯亭”致全球众多使用者发生罕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其中德国、美国的受害人都获得了高额赔偿.而我国天津74岁

高龄的邢淑芬老人也因服用该药瘫痪在床.却至今没

有得到赔偿。诉讼中被告方拜耳公司辩称:拜斯亭是

经北京药监部门检验后批准进口的,符合我国法律规

定的药品进口标准,依据冲突规范.本案适用侵权行

为发生地法律.被告不应承担责任。该案诉讼仍在进

行,但我国受害人所遭遇的这种尴尬境地,正是我国

相关法律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随着对外开放的继续

扩大,国外的药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市场,为确保

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必要使我国产品缺陷之定义与国

外先进立法保持一致,将“不合理的危险”作为认定缺

陷的绝对标准。

(二)药品不良反应之“合理的危险”

正如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主任委员乔治·拉瑞

克所言:药品并无绝对安全之可能,任何化学药品在特定情形下都可致人伤害或死亡.我们的目标是发展

安全程度相对较高的药物。[21言下之意,药品本身就

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不安全产品(unavoidable unsafe

products),药品的使用,风险与效益并存。台湾学者朱

怀祖也认为:为求药物使用之效益.常须容忍相当之

危险存在。[31这种“可以容忍的危险”,相对于构成缺

陷药品的“不合理危险”而言,则在一定程度上属“合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1期)

理危险”。在药品不良反应的3种类型中,药品正常且

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和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应属

“合理危险”的范围。其理由在于:(1)药品一般都是生

产商、科研机构、医院等经过相当的研发、临床试验以

及风险和效益的评价后,经药品主管机关批准才得以

生产.因此药品常见且可预期的不良反应也是人体一

般可以接受的。即使某些药品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

使用于特定的消费者,经权衡风险与效益,在效益大

于风险时.发生此种不良反应也属正常范围。如用于

治疗癌症的放化疗药物,大多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考虑到挽救患者生命,经权衡生死利弊,在使用者

明知或同意的情形下,即使导致了患者局部健康受

损,也是患者所能接受的,故此种危险是合理的。(2)

对于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而言,其虽然也属不良

反应.但究其实质,并非药品本身的缺陷所为,而是药

品使用者个体差异造成的“系统风险”,对此类系统风

险.经综合评价药品的风险和社会效益,在其社会效益

巨大.而风险发生率极低的情况下,一般不能认定其有

缺陷。如国家实行强制预防接种时,由于任何疫苗都有

发生一定比率的过敏或中毒反应的可能性,但考虑到

社会整体利益,即使发生了极少数现实的损害,也不

能认定疫苗有缺陷,也就是说疫苗的这种风险相对于

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而言是“合理的危险”。

(三)药品不良反应之“不合理的危险”

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

有而未能被发现的意外有害反应。我国台湾地区学者

称之为药品的设计缺陷,即药品依其设计制造,而有

当时未预期的本质上的不安全,有致生损害的可能。

亦即药物在设计上有不合理的危险,而此种危险系因

设计上错误所致。4j国外对此种不良反应所致的损害

赔偿大都立法规制或判例确认。如德国在沙利窦迈药

害事故(thalidomide disaster)之后,于1976年制定了

《药物伤害法》,规定生产有缺陷的药物的生产者对此

应承担严格责任,这也是欧洲最早的一部关于药物责

任的专门立法。[51此后为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和保护

消费者权益,德国1978年1月1日施行新的《药品

法》。依该法第84条规定:由于药品之使用致人于死,或严重伤害其身体健康,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将该药

品行销于本法施行区域之药商就此所生损害对于受

害人负赔偿责任:(1)该药品在依指示之方法使用时,有超出当时医学知识可以接受之范围以上之有害结

果,且其原因系存在于研发或制造领域内;(2)该损害

系因不符合当时医学知识所应有之标示、专业信息或

使用的信息而发生。[句由此可见。德国药品法将药品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l期)

缺陷分为:研发缺陷、制造缺陷和指示缺陷。而药品超

出当时医学知识可以接受之范围以上之有害结果,显

然是指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

研发缺陷的范畴。而药品研发缺陷文际上也等同于药

品的配方、l[艺设计上的缺陷。美国则由des安胎剂

案(sindell v.abbott laboratories)确立了药品常见

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 des

(商品名为己烯雌酚)是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于1941年批准投放市场的一种保胎药。但后

来证明该药有一种副作用.孕妇服用这种药后.如果

其生育的孩子为女性,女儿极可能得一种阴道癌,发

病率高达30%~90%。后来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因其母

亲在妊娠期间服用des而得了这种病疾。原告辛德

尔也是此药的受害者,成年后不幸患上了癌症。于是

原告和其他受害人以生产该药而市场占有率达90%

以上的5家药商为共同被告,起诉请求赔偿。一审法

院以原告无法提出证据证明其母亲服用哪家药厂的药物为由.驳回原告起诉。二审法院则认定5家药厂

均有过失.每家药厂须为损害之发生负全部赔偿责

任。被告不服,上诉至加州最高法院,并提出工艺水平

抗辩,加州最高法院驳回被告的工艺水平抗辩,判决

各被告依其市场占有比例分担损害赔偿责任。

从上述德国的立法例和美国的判例来看,二者都

肯定了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致人损害

时,对受害人应当给予赔偿,可见此种意外的不良反

应对于受害人而言是一种不合理的危险,也即药品本

身存在设计缺陷。

三、药品不良反应后果的法律救济

对于药品不良反应后果的法律救济,也应按药品

不良反应的类型分别予以考虑。首先,药品常见且可

预期的不良反应既不能认定为药品有缺陷,又鉴于使

用者明知或同意使用,因此法理上无须考虑救济。应

当救济的情形是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不良反应和

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的损害后果,但二者在救济

上所适用的法律依据完全不同。

(一)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不良反应的损害救

已如前所述,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

是药品隐含的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属于产品

缺陷。一旦这种缺陷造成了使用者事实上的损害结果

且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受害人就应得到相应的损害赔

偿。对于此种不良反应后果的损害救济,笔者认为可

以借鉴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救济方法。在德国,其

《药品法》规定,即使厂商生产的或销售的药品已获政

· 17 ·

府批准或许可,而且符合德国标准药典的规定.只要

服用这种药品的消费者能证明缺陷、伤害以及因果关

系的存在,就可以使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损害赔偿责

任。且依该法规定,药品生产商不得主张发展风险抗

辩,即生产商不得以“药品缺陷是依当时的科技水平

所不能发现的”理由申请免除责任。我国台湾地区则

制定了《药害救济法》(2000.5.31)对受害人实施公法

上的救济。如该法规定,药物因常见且可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致人于死亡、障碍或严重疾病的,可申请救

济。救济基金的来源为药物制造商和输入业者(进口

商)缴纳的年保证金,以及给付机关代位求偿所得等。

对于药品常见且可预期之外不良反应的损害救

济.德国采用的是侵权法上的损害赔偿;台湾地区虽

然是公法救济,但从主管机关的代位求偿权和受害人

在有足够事实证据下的请求权来看,该法并无排除药

品供应商之赔偿责任的效力。f 8】如该法规定,主管机

关给付药害救济后,可以向依法应承担药品损害赔偿

责任的责任人,追偿付金额范围内赔偿;另该法第1

3条也规定,有事实足以认定药害之产生应由药物制造

业者或输入业者、医师或其他之人负其责任,不得申

请药害救济。换言之,这时受害人可向药物制造业者

或输入业者、医师或其他应负责任者请求赔偿。台湾

地区有学者认为,此种救济制度的设立有如药物消费

者的灯塔,使受害人得以在成本相当高的诉讼制度之

外.迅速有效而公平地获得损害救济。同

(二)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的损害救济

特异体质型药物过敏反应虽然也会造成使用者

严重的人身损害,但一般并不认定为药品缺陷所致,因此从产品责任制度中找不到救济的法律依据。但上

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许多国家也开始在有限范围内

对受害人实施补偿制度,特别是在强制预防接种发生

疫苗过敏或中毒反应时。如美国制定{jl童预防接种

伤害法案》(the national childhood vaccine injury

act),对疫苗取消严格责任而采行无过失补偿制度。

德国认可受害者对国家主张“牺牲补偿请求权”,且无

须证明接种者的过失。法国也承认国家之“无过失补

偿责任”。㈣日本则制定《预防接种法》,由实施预防接

种的市町村负责一定的给付。⋯]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

《预防接种伤害救济要点》,亦属一种对受害人救济的无过失补偿制度。

强制预防接种是国家基于防卫传染病之公益目的而为的行使公权力的行为,任何的预防接种都有产

生一定比例之受害者的可能性,对此,境外大都有特

别的救济或补偿制度。我国对于预防接种也有强制性

· 18 ·

规定,如《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第5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居民均应按规定预防接种。但该条例对于

因预防结接种不良反应的受害者的补偿却只字未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产业所带来的危险需要建立社会分散危险的机制.而不应让本处

于弱者地位的受害人独自承担“不幸”。因此.我国也

应效仿境外的补偿制度,对受害人给予适当补偿。

参考文献

[1】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m】.第1版.北京:法

律出版社.2001.141

[2】see heating on durg safety before the subeomm.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of the house comm. on government operations 88th

cong[c].2d sess.,pt.1,1964.147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年第12卷(第1期)

[3] 朱怀祖.药物责任与消费者保护【jj.台湾:医药新闻周刊,1997.2581

[4] 黄丁全著.医事法[m].第l版.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5.885

[5] 张严方著.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第l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68

[6] 朱怀祖.我国应建立“药物消费者灯塔”[m].台湾:医药新闻周刊,1997.2580

[7] 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m].第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98.487

【8] 黄茂荣著.债法总论(第2册)[m].第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3.33

【9] 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第l册)[m].第l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

版社.2001.25(27

【l1] 龚赛红著.医疗损害赔偿立法研究[m].第l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73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篇7

军事命令是最典型的一种军事行为, 一般是指军队的首长或上级在一般或个别情况下, 以书面、口头或其他方式, 下达一个指示, 并要求其部属服从其意志从事某一个具体明确的行为, 也有人将其定义为有权主体就涉及国家军事利益的具体事项依法作出的具有特殊执行力的权威意思表示。 (1) 在我国, 法律将遵纪守法与服从命令规定为军人的基本义务。一般而言, 当命令能够与法律保持一致时, 服从命令和遵纪守法两项义务之间就不会存在冲突;而当命令不能够与法律保持一致时, 服从命令和遵纪守法两项义务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军人面对违法命令时, 可能采取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坚决服从命令, 认为下级服从上级本身就是法律原则, 下级不服从上级命令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第二种态度是坚持合法原则, 认为遵守法律是军人的责任, 违法的命令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不能执行。若严格采取第一种态度, 即不问是非曲直地绝对服从上级命令, 执行了违法的命令造成法益侵害, 是否应该追究执行者的法律责任;若严格采取第二种态度, 即不顾上级决定绝对地遵守法律, 势必削弱军事组织的战斗力, 不利于军事任务的执行。

一、军人执行命令的法律规定

在我国现行的军事法律体系中, 军人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为执行命令的义务是无条件的, 并不区分执行合法命令与执行违法命令, 军人对违法命令只有异议权没有拒绝执行权。

我国的一系列军事法规都规定了军人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义务。例如:《国防法》第十章第57条规定“现役军人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遵守军事法规, 执行命令, 严守纪律”。《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中规定了不执行命令的行政责任, 在《刑法》第421条规定了战时违抗命令罪的刑事责任。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军队的条令和军人地位法、军事纪律法等军事法中规定了军人服从命令的义务, 在军事刑法或刑法的军事犯罪部分规定相应罪名, 体现出要求军人履行这一义务的强制性。我军《内务条令》第61条规定:“部属对命令必须坚决执行, 并将执行情况及时报告首长。如果认为命令有不符合实际情况之处, 可以提出建议, 但在首长未改变命令时, 仍须坚决执行。”

由此可见, 在我国只要上级的命令具备形式合法性的前提 (即系所属上级基于职权发布, 命令发布的形式和程序都不违法, 命令的行为属于下级职务范围内的事项) , 军人就必须执行。即使执行者认为该命令明显违背法律、良知, 也只能提出建议而不能拒绝执行。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军事法的秩序价值取向, 极大地维护了军事管理的权威性, 从而维护了军事利益。军事法在维护军事秩序与维护法治的权衡中也总是将前者置于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国家的军事法将军人应当服从的命令限定为合法 (不局限于形式上的合法) 命令, 违法命令对下级军人不具有约束力。例如:英国1955年《陆军法》规定的不服从命令罪, 均以违抗合法命令为条件。《德国军事刑法》第22条规定, 在下属不服从命令的情况下, 如果命令没有约束力, 尤其是如果命令不是为勤务目的而发布或该命令侵犯人权, 或如执行命令就会实施犯罪的, 下属的行为不违法。即使下属对命令的约束力发生认识错误也不处罚。《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不执行显然非法的命令或指令的, 不负刑事责任。《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军事刑法》第17条规定, 如果命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则不服从命令的行为不受处罚:侵犯人权;由非主管之人或机关作出;因其他命令而作废;因情况的变化而过时的, 执行该命令将会造成重大不利的危险;命令与军事勤务无关;命令实施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军人执行违法命令的法律后果

我国军事法虽然规定了军人必须坚决执行上级领导机关及领导人发布的任何命令, 但是对于军人执行违法命令是否以及如何承担刑事责任并无明确规定。在普通刑法领域中一般认为不明知上级命令内容违法而执行, 应当排除刑事责任。可是这一结论的基础是非军事组织中, 下级对于上级的命令保留有一定程度的审查权, 我们以最为典型的公务员组织为例, 服从命令和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 虽然各国法律没有明确赋予执行命令的公务员享有审查上级命令合法性的权利, 但是从某些国家的法律文本出发, 逻辑推理结果较为明确。

例如“公务员不论地位高低, 必须对规定的任务负责执行, 必须执行上级的命令, 如果上级的命令明显地违法而且可能严重地危害公共利益时不在此限” (法国) “忠实地服从上司在职务上的命令” (日本) 。“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并且“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 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中国) 。

由这些表述暗含着公务员不应当执行 (明显) 违法的命令, 可以逻辑地推导出公务员享有命令合法性审查的权利。

然而在军事领域内, 军事秩序价值的优位否决了下属的审查权, 军人间的上下级关系不允许或严格限制对命令内容的审查, (2) 否则就有可能扰乱军队的权威和纪律。特别是战时, 任何一个军事命令的执行都有可能影响到战争局势的变化, 战争中的紧迫也不允许下级对上级指挥官下达的命令进行审查。正如同军事题材影片《冲出亚马逊》中的一句话, “第一是服从, 第二是绝对服从, 第三是完全服从”。

各国军事立法对执行违法命令持以宽容的态度, 普通刑法领域中, 执行违法命令行为原则上要处罚, 不处罚是例外;在军事刑法领域则以不处罚为原则, 处罚为例外。 (3) 例如, 《美国军事法庭手册》1998年版、2002年版、2005年版都规定:“被告人服从命令而实施任何罪行, 其服从命令的情况属于一种合法辩护, 除非被告人知道该命令是非法的, 或者按照通常观念来理解, 一个人应当知道该命令是非法的。”《德国军事刑法》第5条规定:“下级为实现了刑法之构成要件的行为, 如该行为是依命令而实施的, 只有当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或依据当时的情况他应当明白其行为的违法性, 始有责。考虑到行为人执行命令的实际情况, 如行为人的责任轻微的, 在犯重罪情况下, 法院可依据刑法典第49条第1款的规定减轻处罚;在犯轻罪的情况下, 免于处罚。”

这种对于命令执行者的免责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 执行命令行为必须具备成立的要件:1.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部队战士在执行上级命令时可以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论;2.必须是直接上级领导机关或领导人在职权范围内发布的命令;3.命令必须是下级执行者在职责范围内有实施的义务;4.命令的形式合法;5.命令的执行者对命令的违法性缺乏认识, 主观上不存在故意或过失。笔者认为这种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归根到底执行命令的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而不是无意识的工具。作为一个具备参加作战任务能力的人, 必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 在接受到明显违反法律的命令时, 应当及时向上级反映或者采取变通手段将该命令执行产生的不良后果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不具备以上要件的行为人不能够予以免责, 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不能让“执行上级命令”成为战犯和法盲的保护伞。

我国应当尽快在刑法和军事法中对军人执行命令的刑事责任作出规定, 从而保证军人有效执行命令, 既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军人执行命令的坚决性, 也能够教育警示军人学习法律知识, 避免盲目服从。借鉴国外军事法律经验, 军法中应当以命令违法的明显性作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标准, 我国根据情节是否恶劣和后果是否严重进行区别将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军人作为一般人很难迅速确定哪些行为是犯罪, 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 军人执行命令行为又具有紧迫性, 容不得长时间地字斟句酌、深思熟虑, 所以不宜简单地将犯罪作为违法性明显的标准, 所以违法性明显的标准可以定义为:根据一般人的法律意识程度和军人的职业素养, 能够立即确定含有实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军事利益的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等内容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虽然我国尚未加入国际法院罗马规约, 国际人道法公约和议定书中规定的战争罪、反人类罪在我国刑法中也没有相关的规定, 但是可以将此类犯罪包含在内。

摘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各国军事法对军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法律将遵纪守法和服从命令同时规定为军人的基本义务。为维护军事利益和军事秩序, 一般情况下即使下级认为命令与法律相违背, 也应当件执行命令。法律应当对于命令执行者是否以及如何承担刑事责任作出规定。

关键词:服从命令,军事秩序,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盖玉彪.论战时军事审判的价值冲突及其动态权衡理念[J]法学杂志, 2009, (01) .

[2]赵楠楠.论军事司法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 2009, (05) .

[3]何志鹏.国际法治视野内的习惯国际人道法[J]东方法学, 009, (01) .

劳动合同期满未终止的法律后果 篇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劳动合同期满未终止的法律后果有这样的规定(第16条):“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合同,人民法院应当支持”。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而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时,对于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有三种主张:一、劳动合同转化为不定期劳动合同。根据合同法的原理,合同期满后当事人双方仍继续履行原合同,就表明原合同已续延并且已转化为不定期合同。例如,在租赁合同中,“租赁期间届满,承租人继续使用租赁物,出租人没有提出异议的,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但租赁期限为不定期”,即租赁合同转化为不定期合同。在劳动法上,不定期劳动合同较之定期劳动合同,在就业保障上对劳动者更有利。主要表现在可以有效的防止发生用人单位在使用完劳动者“黄金年龄段”后不再使用劳动者的现象。所以,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立法中把不定期劳动合同放在高于定期劳动合同的地位,即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定期劳动合同可自动转化为不定期劳动合同。可见,在劳动合同期满后双方当事人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下,法律上认为原劳动合同自动转换为不定期劳动合同,这既符合合同法原理,也对劳动者更为有利,符合劳动法的宗旨。二、视为当事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即前述《解释》第16条的规定。而“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原条件”是否包括原合同中约定的合同期限则是不确定的。既可以理解为原劳动合同转化为不定期合同,也可理解为转化为与原合同的履行期相同的合同。三、视为续订劳动合同。1996年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通知》中14条规定:“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定手续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合同期限,办理续订手续。”在此,劳动合同期满未终止,被视为续订劳动合同,至于所续订的合同期限则由双方约定。

劳动合同期满未终止时,上述观点二、三对于原劳动合同是否转化为不定期合同的问题均不确定。笔者认为观点一既符合合同法原理,也符合劳动法宗旨。

其次,《解释》第16条中“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合同,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这一规定,其前提是劳动合同期满但尚未终止,并被“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则原合同期满后的劳动关系仍应是劳动合同关系。当“一方提出终止劳动合同”,无论这种劳动合同是定期或不定期,其实都属于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劳动法》第25-32条已对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明确规定了条件和程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只有在符合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规定的情况下,法院才应当支持。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篇9

(2010)酒肃法民二初字第166号民事判决书

(2010年5月17曰)

【案情】

2009年6月27日,郭某通过其所在村委会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农民团体重大疾病保险,保险期 间为1年。根据合同约定,当被保险人患有约定重大疾病时,保险人应向被保险人支付重大疾病保险 金30 000元。2009年l2月13日,郭某突发疾病经医治无效死亡。2009年12月24日,郭某丈夫向 某保险公司提交了理赔材料,但由于递交的理赔材料对于死亡原因的疾病没有确定性结论,保险公司 要求其进一步提供材料以便判断郭某是否死于承保疾病,故而,保险公司一直未予理赔。2010年4 月,郭某丈夫将某保险公司诉至法院

【判决书正文】

原告:薛某,系郭某之夫。

原告:郭某之子。

原告:郭某之女。

被告: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酒泉中心支公司。

原告诉被告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酒泉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合同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孟庆河独任审判,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以及原、被告双方委托代理 人均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2009年6月27日,原告薛某为其妻郭某缴纳保险费120元,购买了被告保险公司农民 团体重大疾病保险,被告出具了疾病保险费专用收据载明:被保险人为郭某,受益人、法定继承人栏目 空白。2009年12月13日,郭某突发疾病住酒泉市人民医院救治无效,因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 疾病于2009年12月15日去世。在郭某发病住院及去世后,原告均将以上情况告知被告,并于2010 年1月正式向被告提出保险理赔请求,被告在收到原告提供的诊断证明、住院病历等资料后,被告以 缺少心电图要求继续提供为由至今未能理赔。现要求被告支付保险金30 000元,赔偿损失2000元。

被告辩称,原告的部分陈述与事实不符,蔼哈同是村委会与我公司签订的,并非与原告本人签订。且因

原告至今没有向本公司提供索赔申请双医院的诊断资料,我公司无法赔付,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2009年6月27日,原告薛某为其妻郭某购买了被告保险公司的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农 村B款),约定:“

一、保险范围:年龄在16周岁至65周岁,身体健康,能正常劳动的农民均可参加本保 险。„„

四、保险金额及保险费:保险金额每人30 000元;保险费每人120元。本保险所指重大疾病(23 种):(1)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肌梗塞。(2)„„”合同签订后,原告薛某依合同约定向被告缴纳保险费 120元,被告出具了疾病保险费专用收据载明:被保险人为郭某,受益人、法定继承人栏目空白,保险期 限:自2009年6月28日零时起至2010年6月27日二十四时止(交费之日起七日后生效)。2009年12 月13日14时30分,被保险人郭某因突发疾病入住酒泉市人民医院救治,于2009年12月15日3时10 分死亡,酒泉市人民医院以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出具了死亡病人报告书。2009年12 月24日,原告向被告提交了理赔材料,被告为原告出具了《意健险理赔材料交接凭证》。至今被告未能 依保险合同向原告支付保险金,致原告起诉来院,要求被告支付保险金30 000无,并承担损失2000元。

上述事实,有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农村B款)条款、保险费专用收据、酒泉市人民医院死亡病人报 告书、意健险理赔材料交接凭证投保单及双方陈述予以证实。

本院认为,原告薛某作为投保人以其妻郭某为被保险人在被告保险公司投保《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农村B款)》,并交纳了相应的保险费,被告保险公司经过审核后给原告薛某出具了《某保险股份有 限公司疾病保险费专用收据》,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保险合同依法成立。《团体重大疾病保险(农村B 款)》第六条第二项约定:“本公司收到申请人的保险金给付申请书及上述证明、资料后,对确实属于保 险责任的,在与被申请人达成有关给付保险金数额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给付保险金义务;对不属于 保险责任的,向被保险人发出拒绝给付保险金的通知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因被告在法定期限内未及时作出核定并酿成纷 争,原告的主张应予支持。原告主张赔偿损失,无事实依据,不予支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 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保险公司支付原告30000元,于判决生效后十曰内给付。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期间履行金钱给付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 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600元,由被告保险公司承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及副本一式三份,上诉于甘 肃省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

孟庆河 二O-O年五月十七日

于永祥

【评析】

本案发生于保险公司在等待理赔申请人提供材料期间,保险公司因为缺少材料无法就事故是否 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做出判断。

依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应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时限内就保险责任做出核定,法定时限最长为 30日,合同另行约定的除外,且核定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应于核定后3日内出具拒赔通知。本案 中,被保险人提出索赔请求后,保险人未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做出核定,且在33天内也没有出具拒赔 通知,法院据此认为保险公司自第34日起在法律上丧失了对赔偿请求的抗辩权,认定保险公司认可 了保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的事实,并径行判决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而不再审理被保险人是否 死于承保疾病。

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 篇10

二手房合同是指购房者各售房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就房屋的买卖所签订的协议。是一方转移房屋所有权于另一方,另一方支付价款的合同。转移所有权的一方为出卖人或卖方,支付价款而取得所有权的一方为买受人或者买方。在签订时要想想二手房买卖合同的效力、解除的条件以及程序还有解除后的法律后果等等。

一、二手房买卖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二、二手房合同解除的条件及程序

《合同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三、二手房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相关知识:

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二手房由于价格普遍较低,因此受到很多买房者的青睐,然而由于二手房权属的多样性和交易方多为个人之间等因素,使得某种意义上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比签订新商品房买卖合同更加需要注意深入了解一些细节,减少法律风险,那么一般来说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关注的呢?

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确认产权的可靠度

1、注意产权证上的房主是否与卖房人是同一个人;

2、搞清楚是成本价房还是标准价房或者是经济适用住房;

3、产权证所确认的面积与实际面积是否有不符之处;

4、一定要验看产权证的正本,而且到房管局查询此产权证的真实性。

二、考察原单位是否允许转卖

1、确认标准价购买的公房出让时是否已经按成本价补足费用或者与原单位按比例分成;

2、大部分公房进行房改时原单位都保留优先回购权,因此要确认原单位是否同意出让;

上一篇:小学德育工作手册下一篇:公司理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