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2024-12-28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精选4篇)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篇1

2016-2017学上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考试试卷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连线题、材料分析题。选择题共50分,连线题8分,材料分析共42分。材料分析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占16分)、都江堰(占12分)、商鞅变法(占14分)。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

一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这表明我校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南网头中学 付建玲

2016.11.10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篇2

执笔人:XX中学 XXX 本次初一年级生物期末考试的考试范围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至第七章。试卷共100分,18道单选,每题2分; 18个填空,每空1分;2道读图分析题,共16分;2道实践应用题,共12分;1道实验探究题18分,测试结果在期望值范围内。试卷设计体现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生物”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的新理念。

一、试卷呈现的具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注重了基础考查。试卷能充分体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主要目标的命题原则,基本知识点(如选择题第21题:了解细胞基本结构;第23题:知道木本植物的茎等。)和基本能力(如读图分析题24、25题: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标出花的的结构等),这些知识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试卷难度不高,利于提升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图表应用,突出学科特点。比如,选择题14题:细胞形态结构图,读图题24题:显微镜图,25题:花的结构模式图等,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学生的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3、试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例如:实践应用题27、28题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其是第27题(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人们习惯在室内放一些绿色植物。但在寒冷的冬季,有人习惯将许多生长旺盛的植物移入密闭的卧室。这样做对人体有利吗?请你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由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这样的简答题,学生答起来会有话可说,有感可言,得心应手,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 的理念,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4、综合性强。读图题及实践题都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如27题,引入一段材料,将日常生活与生物知识内容综合在一起。

5、主观性、开放性。实践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些试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答卷情况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不扎实。比如,部分学生对显微镜使用记忆模糊,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写出基本构造名称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待加强。

2、读图、析图能力弱。例如:读图题25题五带图,此题是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差。

3、审题不仔细。例如:26题不仔细看题死记硬背,“黑暗”和“光照”写反了,导致丢分。

4、写错别字的学生较多。读图题24题,部分学生把“粗准焦螺旋”写成是“罗旋”;把26题“二氧化碳”写成是“二氧化炭”这些错别字造成了不必要的失分。

5、课本语言不熟,语言描述不科学。主要体现在探究题28题,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语言表达能力差,更不用说采用物理专业科学的语言表达了。

6、学生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做试卷马虎了事,有个别学生甚至连选择题都不情愿做。

三、几点思考与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且多用表扬鼓励的话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思想上转变学生学习地理的观念,打消学生学不学生物无关紧要的念头。

2、夯实基础知识,化难为易。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结构、木本茎导管筛管等重点问题,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够透彻解决的,特别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借助教具挂图、模型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并采用浅显易懂风趣幽默的讲解,突破这些难点问题,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这些难点知识。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识图、分析图的习惯和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生物素养,特别是细胞形态结构图,这些都是生物学习的基础。从起始年级抓起,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对生物的学习意义重大。

4、提升课堂效率。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紧凑,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最好适当配合典型习题,讲练结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篇3

1、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2、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博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4、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封建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③ B.②④ C. ①② D.①②③④

5、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8、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 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战国 C.西周、东周 D.东周、战国10.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 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1.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那么,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A.秦朝的咸阳 B.西汉的长安 C.东汉的洛阳 D.宋朝的东京

13.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 明,唯有我先。”这里赞颂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 )

A. 炎帝 B .黄帝 C. 尧 D.舜

1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6、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 法家 ,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君权为核心,法制为手段的思想学派,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为秦朝最为采用。

(1)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所代表的学派思想何时正式确立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被成功实践的事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实行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1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2分)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 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扩 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二 经济篇

(3)(1分)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农耕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4)(2分)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列举典型一例来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18、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个国家繁荣富强的 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民族交响——中国篇】

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华民族边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二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分,只填选项代号)

2016-2017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篇4

注意:本卷为试题卷,考生解题作答必须在答题卡上,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下列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B.大拇指的长15cm C.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5cm D.小明同学跑100m的成绩是6s 2.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C.站在地球上的人觉得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3.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则()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

4.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A、10:3

B、3:10

C、8:15

D、15:8 5.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6.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测量误差是由于测量中的错误操作造成的

B.通过改进测量方法,选择更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D.利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7.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 8.关于扩音器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音调 B.改变响度 C.改变音色 D.改变频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 小题,第10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0分.)

9、单位换算:72km/h= m/s m/s= km/h

10.正在行驶的汽车速度是25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 ______。

11.“可邑小镇”是弥勒著名景点之一.“国庆”期间,小明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可邑小镇景区,便有一种“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绿 色中,风景扑面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与。

12.人坐在橡皮筏上随湍急的河水漂流,人相对河岸是 的,相对 是静止的。13.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物体的长度,五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 5.12cm、5.14cm、5.15cm、5.15cm、5.53cm,其中错误的是,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cm。14.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15.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的叫声音调较高,的叫声响度大。

16.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17.小明在书房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__________产生的,小明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声音的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笛声通过____ __传到妈妈的耳朵里,厨房里的妈妈靠 分辨出是笛子的声音。(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31分)

18、(9分)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 cm;速度计读数为 ; 停表示数为。

19、(3分)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2)。

(3)。

20、(5分)如本题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

(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3)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

21、(6分)在探究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1)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你(选填“能”或“不能”)听到电铃声了。

(2)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电铃声会(减弱,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路(3)声音传播的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其中声音在 中传播最快。

22、(8分)小明在利用下图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 和 ;

(2)实验原理是 ;

(3)此实验中需要使斜面保持(选填“很小”或“很大”)的坡度的目的

是 和使小车不要运动太快。

(4)在实验中,他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低端所用的时间为6s。如下图所

示,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5)假设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那么V1 ﹑V2 ﹑V3之间的大小顺序应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25分)

23.(7分)小刚参加学校运动会男子1000m比赛,前700m用时140s,后300m用时50s,小刚前700m,后3000m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24.(8)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6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25.(10分)小辉一家驾车外出旅游。经过高速公路某交通标志牌时,小辉注意到了牌上的 标示如图所示。小辉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1)350 km指 ;100指。

上一篇: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部下一篇:单位团委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