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共7篇)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篇1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分析
数据统计
全市参加考试2532人,平均分92.6,优秀率30.65%,合格率65.36%平均分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孝义一中、米河一中、大峪沟一中、小关二中、市直二初、北山口一中、小关一中、米河二中
优秀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小关二中、大峪沟一中、孝义一中、米河二中、米河一中
合格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北山口一中、小关二中、米河一中、孝义一中、大峪沟一中、市直二初、小关一中、米河二中
命题指导思想
七年级期末语文试卷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体局有关文件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期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试题考查要点、评卷情况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主要突出基础知识,字音字形的辨析、句子的排列和病句的修改、诗文默写和名著阅读、材料
满分三十分,满分率大概在5%,70%以上的学生能达到24分以上。在1—8小题中,得分率最高的是5、6小题,满分率大概在80%以上。其次是1、2小题,满分率在75%以上。1—4小题,选择题,严格按照答案标准,模糊不清者按错误扣分。5—6小题,默写填空和名著导读题,按答案标准评改,出现错别字该空分扣完。7小题,修改病句,按要求在原题上修改且改后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者得满分。改变句意、没在原句上修改或改后仍不通顺者均不得分。8小题:(1)意思对即可,但一定要点明城乡教育对比的差距,否则酌情扣1—2分。(2)建议合理,语言组织较好的满分,如建议不具体酌情扣1—2分。不按题目要求答题者,扣三分。
答题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表现在错别字较多。
5、6小题,95%以上的学生都会背,扣分原因都是错别字。如:庭—亭;寄—寂;郎—朗;戈—格
2、病句修改失分较多。原因:(1)不明语句修改要求,在原句上多处修改,虽然语法上没有错误,但改变原意导致失分。(2)不看题,在题下修改。(3)不会使用修改符号,在试卷上乱涂抹。(4)修改后没用心检查。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主要表现在第8小题。学生都能读懂统计表的意思,但表达不明确,导致失分。
4、不会审题,不能按要求答题。主要表现在第8题中的第2小题。如:题中要求向有关部门提建议,可回答时却变成了:农村学校要‥‥‥
5、答案不明确,主要表现在第8小题中的第2小题。建议应合理、具体,可一部分学生却只写出应多关心农村学校、加快城乡一体化等,答案空洞,无具体内容。
第二大题
第二题是《风筝》课内文段阅读,包括第9—13小题,共13分。考查了词语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既考查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第9题:解释词语,考查基础知识积累。每词一分,出现错别字扣0.5分,90%的学生都能正确解释词义,得2分,有些学生还结合文意作答。但是部分学生解释“苦心孤诣”时,只写出“费尽心思”而丢失了“钻研或经营”。做题中还出现有错别字,如:“醒悟”写成“省悟”;“费尽心思”的“费”写成“废”,“经营”的“营” 写成“盈”。
第10题:品味词语的运用。答出“词语不能互换”给1分,能结合文段比较分析“掷”、“踏”与“扔”、“踩”四个字的表达效果,得2分。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答题的方法,只是语言组织能力差,语句表达不完整,欠通顺;另外“愤怒”写成“愤恕”。
第11题:考查学生对主要事件的把握和概括。学生都能抓住“把快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这个要点回答,只是出现一些错别字:“做风筝”的“做”写成“作”,“快完工的风筝”中的“工”写成“功”。
第12题:考查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评分标准为:比喻修辞(1分)、形象生动(1分)、沉重的心情(1分)。试卷中出现了三种情况:(1)有些学生将“比喻”修辞答成“夸张”或“拟人”;(2)大多都没能写出“形象生动”;(3)“表现的心情”回答不具体,笼统地用“心情“一词解答。
第13题:考查对主题的深层解读,这道题做得比较好,学生大多都能回答:“自己发现做错了,想补过却无法弥补,弟弟已经全然忘却,弟弟麻木不觉悟,使‘我’的心情更加沉重、悲哀。”只有个别学生忽略了“心情更加悲哀”,失掉1分。
第三大题
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一篇课外文章,题目设计难易适中,着重考查学生信息筛选,阅读理解,文意概括,重要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语言表达及发散思维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本题满分12分,共5个小题(14—18题)。14小题共2分,第一问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分,俗语1分;15小题概括文中的两种观点各1分;第16小题句子的作用2分,如有错别字扣1分;17小题,回答“会停下来”得1分,依据言之有理得2分;18小题,对成语新的寓意言之有理,表达准确3分,若有些牵强酌情扣分。本题满分12分,学生平均得分在9分左右。学生答得较好的是15、16、17小题,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短文的内容,所以能够准确的概括出文中表达的两种观点,能够依据短文内容判断文中主人公会怎么做;另外对文段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掌握较好。
问题
出错较多的是14、18小题,关键因为学生审题不认真,课外阅读面太窄,缺乏文化积累。如14小题有三问,部分学生只答了两问:“我读过,俗语是„„”而忽略了第二问与故事有关的名人是谁?另外很多学生申请了题但不知道这个故事,答不出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也不知道俗语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是根据本文写成了“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18小题,学生审题不认真的问题再次显现,没按要求写出新的寓意,而是解释了它原来的意思或者写了另外一个寓言故事;部分审题认真的学生,在赋予成语新的寓意时过于牵强,甚至不理解成语的本意,因此这是考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
第四大题
本大题包括六个小题,共15分,内容涵盖翻译词句、古诗文理解与运用等多方面的内容。试题覆盖面广,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全面考察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赏析和灵活
运用等多种语文素养,形式灵活,难易适度,分值适量,与中招考题非常吻合,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得分大多在10-13分之间,20%左右学生能够得满分,15%在10分以下。
19题几乎考察了古诗文词语翻译的五种技巧,从试卷上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较牢固,得分率较高,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得满分,错误较多的是对“殆”字的解释,个别学生记忆不准确,解释为“危害”。
20题对句子的翻译,虽然是课文中的原句,但能够得满分的并不是太多,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把翻译句子理解成说明句子大意,没有把重点词语翻译出来,例如“择”、“善者”、“改”在译文中没有体现;二是没有把握好句子翻译的方法,简单地直译,没有按现代文的说话习惯重新组织语言;三是个别学生粗心大意,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来翻译。从试卷反映的问题来看,我们在文言文翻译这一方面,应注重交给学生疏通文意的方法,注意积累一些字词翻译的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让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的能力就无从提高。
21题是课后练习,但得分率没有我们预计的高,一是部分学生分不清哪些是学习态度哪些是学习方法,两者混为一谈;另一个是做题不细心,没有从给的文段中选取,还有个别学生把易错字“罔”抄错。
22题学生得分率较低,能够得到满分的不足50%,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审题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陈述的观点与文中一致,这属于粗心所致,另一个是题意也明白,就是不会结合实际进行阐述,或者在阐述时语言表达欠妥。看来,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们可能过于重视积累,而忽视了运用,特别是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学过程中批判性地接受的较少。这一小题出现,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题学生得分率较高,95%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2分,看来我们在古诗文赏析中,交给了学生一定的方法。
24题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能从这个“乱”字体会到花的繁多,颜色绚丽,使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从而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但不能全面地答出来得分率相对不是太高。可见对诗词的赏析在一定阶段还应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今后我们应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除了让学生积累一些诗句外,还让学生自己从诗句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自己的性情,也就是把学习与做人结合起来。
第五大题
作文有两个题目,一个是半命题,一个是全命题,题目类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识水平;两题都有提示语,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打开思路,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两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两个题目,命题作文的难度小于半命题作文,从改卷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命题作文。
成绩
1、选材范围广
从改卷的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大多贴近生活,选材的范围很广,比如第一个题目,学生写“有时,我也想退缩”,“有时,我也想任性”,“有时,我也想飞翔”,“有时,我也想坚强”“有时,我也想轻松”,“有时,我也想正义一次”,“有时,我也想大胆一次”„„第二个题目:“这一天,让我铭记”,“这一天”有反映5.12大地震的这一天,有描绘国庆阅兵的这一天,有写奥运开幕式盛况的这一天,有写成长中体会到父母情深的这一天,还体会离开老师、亲人的悲伤的这一天„„阅读学生的作文,如同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2、感情真挚
学生的作文,不仅取材广泛,而且写出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喜怒哀乐,感情真挚,如有位学生写出了自己作为班长,在同学的误解和冷嘲热讽中,“有时,我也想大哭一场”,文章这样写道:“我孤零零的站在校园,仰望蓝天白云,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我的悲哀向谁倾诉?我的伤心,谁能体谅?我的感受谁能理解?有时,我真想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场,把心中的怨气都哭出来,可是,没有办法,大哭一场?大哭一场,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吗?我怎么做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呢?让我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吧,哭过之后,也许我会变的更加坚强,也许哭过之后,我就可以独自承受,哭过之后,我就可以反省自己。有时,我真想大哭一场。”其中流露的真情实感让改卷老师感动。
另外,在学生的作品中,他们或许还很稚嫩的心理解到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位考生写道:“的确,在这个家中,常有争吵和矛盾,因为在我眼中,你们不会完全体谅我,你们管束我,要求我,这一切,都让我心中不满的种子萌发了芽儿,可是时光似水,年华易逝,无情的岁月在你们的脸上刻下道道皱纹,每当我看到这些,我心中又体会到你们的慈爱。爸爸妈妈,面对你们的关怀,面对病榻前你们的焦灼,有时,我真想大声地喊出,我爱你们”,从作文中我们为学生的一步步成长感到欣慰。
存在问题:
1、不合题意。
两个作文题目,都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审清题目,写作内容和题目要求不符,第一个作文题目,应该扣住的字眼是“想”,表明这件事是并未发生。另外从题目中“有时、也”等字眼中,表明这件事是偶尔萌生的想法,和自己的常规是相悖的。但有的学生却写成一直存在于心中的一个愿望,比如有位同学写“有时,我也想细心”这个题目。写马虎一直是我的致命问题,因此造成了很多麻烦,我很想改正它,但一直没能改正,这样写就没有紧扣题目要求。第二个题目写“这一天”有不少学生却写成多天发生的事情。
2、作文不点题
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或者一段话点明题意。点题不仅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考场作文中,阅卷老师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内容,开头和结尾的点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改卷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开头或结尾不点题,比如,有同学写“这一天,让我铭记”开头这样写:“十三个春夏秋冬,父母陪我一起走过,父母是永远爱我、支持我的人,对父母的爱,我唯有以孝为报,我会好好珍惜成长路上的分分秒秒,铭记父母对我的滴滴付出”。更有甚者,开头和结尾都不点题比如,“这一天,让我铭记”开头这样写:“在手的的世界中,有勤劳的手,有懒惰的手,有灵巧的手,有致富的手,我写的是妈妈的手。”结尾这样写“我要赞美妈妈那一双勤劳的手,正应了那句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我永远爱我的妈妈”。
3、立意不正确、立意不高。
作文歌颂真善美,赞扬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是作文立意的基本要求,有些学生写出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但立意不正确,或者显得立意不高。有位考生写为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终活动也获得了一片赞扬,自己一方面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为耽误了不少功课而遗憾,这位同学在结尾写道:“我后悔当初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致使现在学习成绩下降,现在的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还有些学生在考试时,见到有些学生不劳而获,不是感觉他做的不对,而是心生羡慕之情;还有些学生,向往差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差生怎么了?他们最起码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最起码能开开心心学习,而好学生则要拼命,以防人家超过自己,做什么都要一丝不苟。好累”;还有些学生对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不仅不敬,还无端谩骂,这都反映了学生的认识问题。
4、缺乏整体构思
有些学生叙述一件事,觉得篇幅不够,就另写了另一件事,但这两件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5、个别学生在考卷中出现校名,姓名。
教学建议:
1、平时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落实,建立错别字档案,消灭错别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认清题目要求,准确审题,条理答题的能力,探讨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抓住要点,规范答题。
3、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作文功夫主要在平时,在平时要进行作文专题训练。比如如何审题,如何确立文章中心,如何立意,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点题,怎样把文章写的形象生动等;要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作文源于生活,鼓励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永远用我手写我心。
说明:本次考试,李会桃、李喜桂、张秀娟、张文华、张聪桃、王利敏、刘杰这些老师负责了各小组的评卷工作并参与试卷分析,特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篇2
出卷人:徐建权审核人:宰兆勤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将正确答案写在下面的1.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 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 2.以下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邓世昌——甲午战争B.林则徐——虎门销烟C.邱少云——抗日战争D.左宗棠——收复新疆 3.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倡导实业救国是
A李鸿章B 梁启超C陈独秀D张謇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据此回答4-6题
4.一位网友在2007年8月1日写了这样一首诗:“天降神兵凯歌响,威震华夏第一枪。”你认为他是为纪念什么事件而写
A. 南昌起义B.井冈山会师C.红军长征D.秋收起义
5.在以周恩来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七七事变B.西安事变C.南京大屠杀D.百团大战 6.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2008年是改革开放多少周年?
A.20B.30C.32D.59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
A.新纪元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D.社会主义社会 9.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平等C.民族共同繁荣D.民族互助
10.“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下列政策与这两段《凤阳花鼓》词中的农民生活变迁息息相关的是
A、土地改革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在“一国两制”的构想指导下,1997年回归祖国的是
A.被英国侵占的澳门B.被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C.被英国侵占的香港D.被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12.1971年11月,鲜艳的五星红旗开始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这意味着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B中美正式建交 C邓小平访美成功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2008年是北京大学110周年诞辰,它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时创办的A、商务印书馆 B、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D、北洋师范学堂
14.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15.被称为“旧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和新世纪最初一位诗人”的代表作品是
A.《神曲》B.《荷马史诗》C.《蒙娜丽莎》D.《美国的悲剧》
16.通过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哥伦布、沟通四大洲、引发殖民掠夺”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法国大革命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下列用于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水力—电力—蒸汽B.水力——蒸汽——电力 C.蒸汽——水力——电力D.电力——水力——蒸汽
18.当汽车已成为当今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时,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轮子上行走如风的快乐时,我们不应忘记的汽车发明者是
A.哥白尼B.富尔敦C.本茨D.史蒂芬孙
19.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 C、电力的广泛运用D、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20.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
A.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统治 B.满足了美国公民获得西部土地的愿望C.取消了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D.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1.下列哪场革命或战争,既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南北战争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2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成立D、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3. 以下史实和列宁有关的是
①十月革命②新宪法的制定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允许多种经济存在⑤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⑥人民委员会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 2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凡尔登战役B.萨拉热窝事件C.协约国建立 D.同盟国建立 25.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保证
A.斯大林格勒战役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C.诺曼底登陆D.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26.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
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A.一战B.二战C.“冷战”D.科索沃战争
27.日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英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组织的建立紧密相关
A、国际联盟B、联合国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欧洲联盟
28.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下列哪一项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A.美国的扶持B.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C.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29.《义勇军进行曲》是下列哪段历史的见证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解放战争C.新中国的成立D.抗日战争
30.起源于非洲的爵士乐能够在美国的南部盛行,并风靡全球。如果要考察一下历史原因,你应该去找哪一段历史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美国独立战争 C.罪恶的三角贸易D.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中外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改革,有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有些改革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了国家的解体……在历史课上,老师请同学们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
下面是某小组几位同学的讨论,请你将其补充完整(每空2分,共10分)
学生A: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如19世纪60年代日本明治维新的和俄国的,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学生B: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巩固统治而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比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学生C:改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运动,如中国近代的。虽然失败,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学生D: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实施了的措施,推动经济的发展。
学生E:改革如果不适合本国国情,就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解体,如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改革。
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意识到双方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上的差距,长期的闭关锁国封闭了中国人的眼睛和心灵。(《复兴之路解说词》)在这之后,有一本书,系统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又有一本书,它将“进化论”引入到社会发展中,启发中国人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
材料二:非常屈辱的《辛丑条约》,中国最终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沦为这种悲惨的深渊。在这个时候,革命的气息愈加浓烈。
材料三:它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材料四: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位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两本书的书名和作者分别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在这个时候掀起了一场什么性质革命(1分),这场革命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哪些影响?(1分)
(3)、材料三中“它”指的是?(1分)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件是?(1分)
(4)、邓小平“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核心措施是什么?(1分)他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了一条怎样的道路?(1分)
33、改错题(10分):
吴亮同学在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专题复习时整理了如下的资料,其中有五处与史实不符,请你帮他改正过来。
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很多相关的文
件如《权利法案》都反映了这一要求。以法国的托尔斯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中国,最早把民主思想作为革命纲领的是陈独秀,他领导的戊戌变法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依法治国是新中国的基本政策,在1954年诞生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共同纲领》。
(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3)错误:改正:
(4)错误:改正:
(5)错误:改正:
参考答案
选择题
非选择题
31.学生A:1861年农奴制改革
学生B:罗斯福新政 学生C:戊戌变法
学生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E:戈尔巴乔夫改革 32.(1)《海国图志》魏源《天演论》严复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改造的完成(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3.(1)错误:《权利法案》改正:《独立宣言》或《人权宣言》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篇3
A卷考试形式:开卷
请从以下四题中任选两题回答(每题50分):
一.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要超越个体眼前直接的功利性。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为什么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请简要比较崇高和优美的审美特征。
四.请结合鲁迅关于“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观点谈谈你对悲剧基本(审美)特征的看法。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标准答案
一.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要超越个体眼前的直接的功利性。
答案要点:
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就是说,它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无功利性,既具有自律性,又具有他律性,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就恰恰在于它是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当主体囿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价值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井进行情感体验。他所看重的绝不是对象的物质功利性和有限的实际用途,而是对象的精神意义,是对象令人精神愉悦的特性。人们之所以欣赏大理石筑成的雅典娜神殿,并不是因为大理石的原因;人们之所以欣赏黄金制造的王冠,也并非因为黄金本身,它们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根本上是因为它们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即能唤起人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使人获得充分审美享受的精神魅力。每一个有过审美经验的人,大约都会同意:当你沉人审美体验时(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无论是欣赏自然之美还是艺术之美),恐怕都会有暂时忘却世俗的利害关系,超脱对物质实存或其他利益具有的欲念,否则.审美活动便会中断,审美经验便会被打破。比如,一位而对着一个放满红苹果、青梨、紫葡萄的盘子全神贯注地进行静物写生的画家与一个涎水直流,一心想伸手抓过这些水果张口吃掉的人之间,会发生多么不同的经验!在后者这种贪吃的功利俗念的支配下,审美经验决不可能发生。再如,延安时代,一次文工团为人路军演出《白毛女》,当演到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时,一位战士冲上去,就要向“黄世仁”的演员开枪。这位战士是把台上的演戏当成生活的实事了,他这种以现实的利害关系的眼光来看戏,实际上就打破、中断了审美活动。不过,审美活动虽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却并不意味看它与功利性绝缘。相反,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英国学者柏拉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一书中指出:“对马克思来说,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手段一一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构成的手段。人类和禽兽之间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人类不仅为了满足自己身体上的需要和冲动才从事劳动,而且也‘按照美的规律’形成形态。因此,文学满足人的一种需要,它像其他艺术一样,创造和形成欣赏文学的感受能力。因此,这才有可能谈到‘生产性的消费’。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本体件活动。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为什么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
美学是历史性地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认可历史中曾有的美学研究对象,它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学思想是适宜的,也是那个时代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如果说柏拉图论美的理念不对,柏拉图应该谈审美关系,那么,柏拉图也就不是柏拉图了。同样,我们要谈的美学对象,是美学发展到今天所应该有的对象。我们也认可,随着美学的发展,未来美学研究的对象还是会变化的。在今天的视野中,历史中曾有的美学对象都有不足之处。超然的理念是没有的;审美经验以主体的存在与主、客分立的模式为前提,这种范式也早被现当代思想所抛弃。比较而言,人与现
实的审美关系是较适应的,因为它既解决了审美现象的主观性,又照顾了审美现象的客观性;同时,它还容许了社会与历史的视角。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也有一些缺陷:一是过于哲学化,许多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常直接研究人的实践、人的自由等问题,没有区分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美学自身的问题,将美学问题直接等同于哲学问题,置审美的特殊性于不顾;二是还留有认识论阶段主、客分离的痕迹,没有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人与现实的关系,对先有人、现实,再有人与现实的关系,还是先有关系,再有人的自我体认、认同与对现实的构建这一涉及当代思想范式的原则性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
今天美学对象的确立,可以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审美现象的基础上,作这样的思考:美学应超越主客分立模式,把集中体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容主、客体于一体的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其次,美与艺术在今天已没有冲突,审美已成了艺术的首要功能,审美活动最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中,故而,艺术活动可以成为美学重点的、典型的研究对象;再次,如果我们追索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根据,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实质上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可视为一种导致特殊效果(如自由、和谐、健康)、富有魅力的生存与实践;而人的生存与实践首先是一种关系,人是在生存中体会到自我的,是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的,人只有在某种独特的审美关系中,才能体认到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经验,同时构建起“美”的事物即审美对象来。在此意义上,审美关系同时也就是一种生存、一种实践,它和人的总体性生存与实践一样,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历史性。
故而,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我们可以说: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美对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进而可以说,美学应通过对人的生存或实践的考察来把握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并在这种活动与关系中来理解审美经验,理解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理解艺术活动,理解“美”这种观念或价值的诞生与应用,等等。
三.请简要比较崇高和优美的审美特征。
答案要点:
1.崇高的特征是恐怖、可怖性;优美的特征是优雅与秀美,具有可爱性。崇高的对象是巨大的力量如狂奔的烈马,或者是体积和面积的广大,如天空。优美的对象是小、娇弱的东西。
2.优美的对象与人之间容易形成无阻碍的和谐、自由关系,崇高的对象使人产生抵抗,对象压抑着主体,只有主体处于安全境地时,心灵才能超脱庸常,激发起抵抗力,产生胜利感,达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
3.面对优美的对象时,人内心的感性和理性是和谐的,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在对象身上完美体现,优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肯定。崇高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间接肯定,在产生崇高的心理过程中有冲突,有一个由痛感向快感转换的过程。
四.请结合鲁迅关于“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观点谈谈你对悲剧基本(审美)特征的看法。
答案要点: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悲剧的几种基本审美特征。
1.悲剧的主角具有崇高价值。只有“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踩实值得珍惜的东西,倘若是恶贯满盈的罪犯,其毁灭将不会引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也无法构成悲剧应有的悲壮感。
2.最终的结果是“毁灭”。思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讲到,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客观历史条
件的制约,但具体的人的实践行为却可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当一种代表历史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实践行为付诸实施时,它自身当然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但这种实践行为印往往会因为缺少现实根基而遭致失败,这就构成了实践主体的悲剧要素。
3.“看”突出了悲剧形态对于审美主体的触动。
4.悲剧中往往充满挫折、痛苦、死亡,主角要极力去抗争、挣扎、超越才能产生美感。消极地忍受不能产生力度感和悲剧美。
5.悲剧体现的是强烈的矛盾和冲突。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篇4
(人教版)
黄冈武穴市第三实验中学 刘堂桢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7分)
1、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2、独怜幽草涧边生。(《滁州西涧》)
3、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4、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告诫人们应该这样对待挫折和困难:、、。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6、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诗是:。
7、《论诗》中更需要这样的人才。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15分)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斑蝥(máo)桑甚(shâng)骊(lì)歌任人宰(zǎi)割 ....B、讪(shàn)笑伫(zhù)立镐(gǎo)头鲜(xiǎn)为人知 ..
C、澜(lán)语磬(pán)石凫(fǔ)水锲(qiâ)而不舍 D、冗(rǒng)杂嗔(chēng)视 遒(qiú)劲义愤填鹰(yīng)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2分)A、“啊,谢谢老天爷!”小鸭舒了一口气,“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B、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C、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D、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大音阶,小音阶)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B、我心里十分难过,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C、从埃文斯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现在出现了天空明净、绿树葱郁、河清海晏的....喜人景象。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成功使用并研制出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B、随着武汉城市圈铁路网的建成,城际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C、是否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
12、综合性学习(7分)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
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让我们走进《漫话探险》去感悟那份壮志豪情吧!(1)[探险体验]请简要回答下面问题。(2分)
①如果在密不见天日的森林里迷了路,你会怎么做?
②如果下起了暴雨,可能发生泥石流,而此时你正在半山腰,你会怎么做?
(2)[探险故事]从下面备选人物中,讲讲他们的故事(不少于20字)。(2分)备选项:哥伦布、郑和、张骞、徐霞客
我选,我的讲故事(3)[探险论坛]三中七(2)班在学习《伟大的悲剧》后,就下列话题中的一个进行了讨论。请任何一个话题,完成下面任务。(3分)
A、话题一:失败与英雄B、话题二:悲剧与伟大 我选
①就话题内容在课外积累中再举一个例子: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评论: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浅层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未选择的路》(节选),完成后面题目。(5分)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虽然在这条小路上,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13、这首诗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1分)
14、为什么诗人说这另一条路“显得更诱人,更美丽?”(2分)
15、《童年》和《》《》是(人名)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它讲述的是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童年生活的心路历程,并逐渐成长为坚强而充满爱心的人。(2分)
(二)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片断,完成下面内容。(4分)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
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16、文中加点的动词是极为细腻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情感?(1分)
17、“爸爸气极了”竟用鸡毛掸子打了“我”,对“爸爸”这种教育方法你是怎样看的?(3分)
____________
(三)阅读《斑羚飞渡》片断,完成下面题目。(4分)
①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②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③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劲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④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8、选文②段从描写角度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2分)
19、伤心崖那惨烈的一幕令人心痛,猎人的行为更值得遣责,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否反思自己种种行为。请从人与动物角度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四)阅读下面一则消息,然后完成题目。(2分)
本报讯(特派记者梅军)开启世博之门,通往美好未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园仪式在5月1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开园仪式,并同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一道为上海世博会开园。
5月1日上午的世博中心中央大厅里气氛热烈,200多名旗手手持各参展方旗帜分列两侧。主席台上央,摆放着以浑天仪为创意原型的启动装置,装置上三个环象征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祈盼。一把金色钥匙在磁悬作用下凌空悬在启动装置中,寓意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将开启人类通向美好未来之路。
8时54分,贾庆林同蓝峰一道按下启动按钮。启动装置上的三个环和金色钥匙立即转动起来,会场上方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呈现的世博园大门缓缓打开。一群少年儿童装扮成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脚穿溜冰鞋欢呼着滑进会场;另一群身着我国各民族服装的少年儿童涌上主席台,尽情地跳跃。现场掌声欢笑声融成一片,喜庆的气氛达到高潮。20、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2分)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3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
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砍)而羽之,镞(装上箭头)而砺(射)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教。‛
2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但当涉猎()②见往事耳()....③及鲁肃过寻阳()④以此言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3、吕蒙和子路分别以什么理由来推辞学习的?(2分)
24、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请分别用四字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3分)
孙权和孔子:吕蒙和子路:
2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两篇文言文后受到什么启发?(2分)
四、深层阅读(共20分)
(一)阅读《卑微的手,托举沉重的飞翔》,完成26-29题。(10分)
卑微的手,托举沉重的飞翔
凝冰
张文魁老师最近每次上课都发现窗外一棵歪脖子树下拴着一头大牯牛,那牛经常仰头哞叫,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课堂的教学秩序。
这一天,张老师实在忍不住了,就走出校门,沿篱笆墙走过去,定睛一看,在牛背后那块突起的山坡上,坐着一个须发班白的老头。
张老师压了压火气,说:‚老大爷,这里是学校,你把牛拴在这儿,影响孩子们上课啊!‛‚哎呀!得罪!得罪!‛老大爷赶紧翻身站起来,拍拍屁股,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老汉我不懂规矩,还望老师多多包涵。‛
张老师见对方没挪地方,就直言相告道:‚老大爷,你上别处去放牛吧。‛放牛老汉有些不好意思地搔搔脑壳,说:‚我想跟娃娃们一起学几个字,长长见识。你看,这是我抄写的生字。‛放牛老汉说着话,从荷包里掏出半截铅笔和一张香烟盒纸,递给老师看。
张老师朝对方望望,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他接过那张香烟纸盒纸一看,上面果然歪歪斜斜地写着‚鹅、曲、歌、拂、拨、波‛等字,上面还有像蚯蚓般的拼音,这正是自己前一节语文课上所讲的那首唐诗的内容。刹那间,张老师心中生出一股钦佩之情,说话的口气也缓和了许多:‚大爷,你把牛牵得远些就行了。‛
老大爷恍然大悟,他咂咂嘴:‚你看,我光顾了自己,咋没想到这个呢?‛说着忙弯腰解绳,牵牛而去。张老师和这个放牛老汉不是太熟,但知道他姓岳,读过两年小学,因家贫,年近40才婚配,找的是一个有癫痫病的女人,唯一的儿子一生下来就瘫痪在床。前年,癫痫女人去河边淘米,不幸旧病发作,一头栽进水里,命归黄泉,只留下苦命的老人和儿子相依度日。
第二天,岳老汉又来了,这次他把牛拴在远处的田垄上,独自斜坐在歪脖子树下。张老师为了照顾他,特意把字写得很大,讲课的声音也比寻常响亮了许多。一堂课下来,他看见岳老汉冲自己友善地一笑,心理感觉甜滋滋的。
从那以后,岳老汉天天都来,风雨无阻。可最近几天岳老汉却没来,张老师有些不放
心,莫非老人生病了或是出了什么意外?就在他胡乱猜疑时,岳老汉托同村的一个学生捎来口信,要张老师给他一份试卷,他想考考。
看在岳老汉旁听了几个月的份上,张老师给他送去了期末语文考卷第二天,岳老汉便交来了答案,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张老师当面批阅,竟然全对,这时,他猛然发现在姓名一栏赫然写着‚岳鹏飞‛3个字。
‚大爷,没想到您还有这么个好名字!‛张老师说。‚不,不,这不是我的名字!‛岳老汉见张老师面露疑惑之色,忙解释说,‚岳鹏飞是我儿子的名字,这试卷也是他做的。唉,这个哭命的孩子,他人瘫在床上,听见隔壁家娃娃们读书、唱儿歌,他的心就发痒,缠着我要上学。我有什么办法?只好买来课本,教他识字。可我自己也是半个睁眼瞎,不认识几个字,听娃娃们说张老师的课上得好,于是我就想到了每天来听你的课,回去再教他。张老师,让你受累了……‛
(选自《当代文萃》2009年第9期)
26、阅读全文,补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张老师的心理活动。(3分)
窗外大牯牛叫声影响了张老师上课(不满)→张老师发现老汉香烟纸盒上写有字音()→(胡乱猜疑)→(被老汉的爱所感动)
27、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2分)
28、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老大爷赶紧翻身坐起,拍拍屁股,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老汉我不懂规矩,还望老师多多包涵。”
29、文章直接和间接写了三个人物形象,阅读全文,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人物?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3分)我喜欢,理由
(二)阅读《英雄大爱》,完成30-33题。(10分)
英雄大爱
胡银芳
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人间蒸发,隐姓埋名,去了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
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地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邓稼先却因为核辐射身患重病,几个月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
1986年3月,邓稼先的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中央军委的领导说:‚(邓稼先)一辈子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工作,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手下就赶紧通知《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去采访邓稼先。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中央决定对邓稼先解密。1986年6月25日,《解放军报》刊登《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报道,开始宣传他的事迹。
许鹿希看到报纸后,坐在邓稼先的病床前给他念,念着念着,她的声音哽咽了。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她看到,邓稼先泪水也慢慢的溢出了眼角。许鹿希放下报纸,用手轻
轻地替邓稼先擦去泪水,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也许是他们握手太用力了,邓稼先又感到浑身疼痛,慢慢地,身体在床上扭曲成一团。许鹿希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频繁复发,像个恶魔一样又开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
这位医学教授看着丈夫如此痛苦,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她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出,紧紧地抱住邓稼先,不停地为他擦着虚汗,安慰着他。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86年7月29日,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逝世。许鹿希紧紧地抓住丈夫的手,她不相信地问:‚二十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许鹿希说:‚邓稼先最后留下了两句话。一句是:‘苦了你了’,当时我感觉得到,他对我很担心,不知道今后我该怎么办。还有一句是‘死而无憾’,这句话是说他自己这一生没有空虚地度过。‛
其实,许鹿希和邓稼先诀别的场面是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悲痛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许鹿希为了守着一种精神,至今都还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简朴生活。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的灵魂始终像天使一般纯洁,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奉献,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
(选自华夏出版社《英雄大爱》一书)
30、人世间的爱恋有千万种:有海誓山盟,有天崩地裂。那么邓稼先和许鹿希的“大爱”有哪些含义?(2分)
31、读下面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3分)国。①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她看到,邓稼先的泪水也慢慢地溢出眼角。..②她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出,紧紧地抱住邓稼先。..
32、如果现在让你去采访许鹿希夫人,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2分)
33、一代代“英雄”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风采。请任选一位仿照示例为他们写一则颁奖词。(3分)
示例: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摘自“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词)选项: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斯科特 我选,颁奖词:__
五、作文(50分)
35、任选一题,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补全半命题作文,写不少于600字记叙文。题一:魅力(世博会、城市圈、黄冈„„)题二:送你(温馨、灿烂„„)的___________(家庭、笑容„„)
参考答案
1、故日月星辰移焉
故水潦尘埃归焉
2、上有黄鹂深树鸣
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百年
8、B9、A10、D11、B12、(1)①顺着溪流找村落,看树叶浓密辨方向 ②往山上跑(2)略(3)①乌江自刎的项羽。过易水刺秦王,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一叶轻舟,第一位漂流长江而翻船牺牲的尧茂书 ②坚持真理被火烧死的布鲁诺。备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的伽俐略。
13、借写自然界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14、因为前人从未涉足,又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充满艰辛,所以更加诱人美丽。
15、《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阿廖沙
16、表现了爸爸疼爱、愧疚之情
17、略
18、侧面描写,作用是进一步烘托气氛,显示人们的震惊程度,表现老斑羚行为的悲壮和悲剧气氛。
19、示例:①没有动物的世界是寂寞的 ②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20、示例: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园仪式于5月1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会中心举行。②开启世博之门,通往美好未来。
21、①粗略地阅读②历史③到了„„的时候④凭
2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
23、吕蒙“以军中多务”来推辞,子路用比喻方法来推辞,认为有才能的人像竹子一样,“不柔自直”。
24、①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殷切希望,严格要求②知错必改,虚心好学。
25、①读书能增强自己本领,使人变得聪明,不断取得进步②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26、钦佩 子
27、贫穷而朴实平凡的老大爷用自己的良苦用心,成就了偏瘫儿子快乐和幸福,表现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28、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大爷纯朴、憨厚、善良、活到老学到老的性格特点。
29、可抓住张老师包容负责,岳大爷无言的大爱,岳鹏飞的身残志坚来谈。
老汉托学生要张老师给他一份语文考卷老汉听课是为了自己瘫在床上的儿
30、①28年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地痴情等待。②邓稼先隐姓埋名,别妻数28年,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心爱的祖国。这是一种抛开个人的“大爱”。
31、①对自己人生选择的无怨无悔,对妻子28年等待的愧疚。②丈夫被病痛折磨,自己却没有办法,流下的是心痛的泪水。
32、示例:许夫人,你理解丈夫的事业吗?你为自己28年的等待面后悔吗?
33、示例:①邓稼先:你踏遍戈壁与草原,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可你已鞠躬尽瘁。你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喜看中华腾飞日,最是风流邓稼先。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篇5
胡家窑九年制学校田清香***
一、整体分析
本试题满分100分,共有三个大题。第一大题积累运用20分,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阅读35分,第三大题作文35分,书写与卷面10分,《一》基础知识考点有,<1>运用楷体字规范书写。<2>生字加拼音。<3>改正错别字,<4>根据拼音写汉字。<5>根据意思选择填空。
(6)文学常识填空。(7)与广告有异曲词工之妙的一项。<8>名著阅读。<9>默写填空。本试卷考查知识较全面,难易适中,但第5小题多有歧义。比如第5小题学生对异曲同工的理解有误,有的从内容上进行理解,有的从谐音上进行划分。《二》、阅读35分。考点有
1.筛选信息的能力。2.理解能力与用语言准确表述能力。3.识记能力。4.重点语句翻译能力。5.概括文章主题能力。6.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7.表达方式。8.标题的作用。9.重点句在文中的作用10.描写方法及其作用。11.主观性题(结合实际来对主题的理解)。12.写作顺序。13.前后照应。14.重点句子的赏析。15.修辞手法的运用。16.对主题的提炼。本试题考的知识,覆盖面较全面,并且题型灵活。
三、答题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
学生错的地方:第4.小题学生对文学常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学生学的不扎实。最出错的第5.小题: 学生对这一小题理解有歧义。第6小题名著识记有误,第7.题默写第一课外古诗有问题。第三理解性默写有少数有误。
补救措施:1.以后对文学常识表述要求准求细。2.异曲同工之妙的理解有歧义,以后要多见题型,多理解,并且要理解到位。3.名著阅读出自《繁星》《春水》必须要加书名号。4.课外补充诗以后一定要速战速决,决不施泥带水。
<二>阅读部分分三部分:
1.古诗文: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差。以后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2.古文阅读:重点实词识记还有出错情况,以后必须多强化。才能达到万无一失。重点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实词还有不到位的情况,以后逐渐教会学生方法。答题时看这一句重点考查那几个实词,了解出题人的设计意图。并且教给学生识记重点句子译文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对课外句子的译文,因为初一刚涉及文言文,学生对重点虚词的掌握,方法的运用还不够。以后要多阅读,多积累,多教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逐渐学会对主体的提炼。表达方式。选材角度。
3.阅读二:学生易错的地方:1.>答题不全面。2.>筛选信息的能力差3.>结构上的作用答不到点上。4.>描写方法的作用不会下手
5.>主观性理解性题不会写,不扣题。
补救措施:1.以后对标题的作用一定要让学生以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多教会学生扣题方法让学生帥选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做到不少句,不增句。要全面。2.结构上的作用要让学生多见,多练。这样学生才能有深切的体会。以后才能熟能生巧。百练成钢。3..对主观性的理解一定要准,在准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样你写出来的语言才能妙笔生花,给人美感。给阅卷老师美的感受,你才能得满分。老师的要求对主观性的阐要像投篮球似的,即使不能准确投篮,那也要多打几个靠边球,这样才能多拿几分。切记老师,耐心的教诲。,4.阅读三:易错的地方:1.写作顺序2.前后照应。3.句子的赏析4.比喻句仿写。5.对主题的提练。
补救措施:学生刚上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差,答题根本无从下手,以后逐步强化。1.写作顺序。教给学生常见的方法2.前后照应。要交给学生如何找伏笔、铺垫、照应。有意识为学生设陷阱。3.句子赏析。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重点段落的赏析。方法各不相
同。以后逐步讲到,学会提炼中心的方法。
<三>作文,本次属于半命题作文。
1.____________伴我同行《母爱.书香雷锋精神》 有的同学填的不是恰到好处。
2.内容:不足之处。(1)全文没有一次标点。(2)遣词造句能力差。(3)选材没有扣“伴我同行”。线索作用在问中出现的少。扣题不紧。(4)文章结构不清晰。(小时候——长大后——到现在)(5)承上启下过渡句不好(6)开头不凝练,点题不够。(7)结尾突出中心,深化中心,做得不到位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篇6
考试试卷分析
井沟镇呼家庄小学2011、7
小学2011学下学期四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从书法、字词、积累、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试题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一、试题特点本试卷分为五个大题。
1、内容结构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与往年的试卷相比,这次的试卷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试卷整体保持稳定,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大板块稳定不变,分值也保持不变,但通过采用“选读音”、“俗语”、“宣传语或警示语”的题型增大了考查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答题空间。
2、作文改变了以往紧贴教材的形式,首次突破教材,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二、抽样分析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答题的情况,我们随机抽查了30份试卷,对三大板块学生答题情况抽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尽管试卷的一、二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但大多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字音、字词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应该是很容易的。抽查了30份试卷,全对的有12人,16人得14分,2人只得3分。从得分来看,学生对字音、字词的掌握较好。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多数学生失掉1—2分。其实这是我们平常经常做的,说明学生平时练习没有认真答题,错题也没有及时纠正。
2、书法园地第二小题“默写夏天的古诗”,学生出现的错误多,有一部分学生默写的是有关童趣的古诗。第三块的第3题“写有关团结的俗语”。好多学生都写了有关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很多错别字,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注重会背,而忽视了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是要不得的。
3、积累所考查的内容是本册的古诗和名言警句。学生大体情况较好,部分学生丢分的原因是写错别字或前后颠倒。
3、阅读在阅读题中失分较多的是第二篇阅读短文中的一、五小题,这些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对短文的理解。而这也是我们平时忽略的地方。还有最后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这也告戒我们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指导阅读已势在必行。
4、作文(共40分)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写出自己“最棒”的理由,而且能写400字以上;三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优美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
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三、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从本次检测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学生字、词不过关。试卷中考查的字、词都是本册教材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些词语在平时的练习册中也常出现的,学生应该有较多认识和巩固的机会,可为什么学生的得分率还不高呢?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应重视字、词的过关。在检测卷中,字、词类的题目只要学生平时稍加努力,就可以得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词语听写,词语抄写和组词的训练,同时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2、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阅读题的得分率是最低的,说明了学生阅读的能力还不强。其实本次试卷的阅读题并不难,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公开课上往往课型都是阅读教学,但我们平时一节课往往讲个不停,学生很少有朗读和思考的时间。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感受。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还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3、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从平时的抽考阅卷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雷同,严重时,一本试卷有四、五个学生的作文选材一样。作文内容的虚假,已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顽症,“作文打假”刻不容缓。四年级学生学语文,最头痛的就是写作文,学生习作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一篇好的文章,真实感情比华丽的辞藻,富丽堂皇的布局更为重要,离开真情实感这个前提,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楼阁。真实的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的文笔才流畅,感情才真实。作文教学要多点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使学生在内容、情感上贯彻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总之,写实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说有童真童趣的话;想象作文则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熟背、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课内的积累,主要是在诵读中积累,如描写人物、景物的词语;细节描
写具体生动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富有哲理、意味深长的句子。课外的积累,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或学生自己的藏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篇7
A.庄子“言不尽意”说
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
C.诗法
B.诗体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词话》 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A.科学性
B.理性
C.感性
D.目的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
B.画面
C.形象
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泰纳
B.伊瑟尔C.孔德
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 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l2分,共36分)
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刘勰主张“体必资于故实”,即学习过去的作品,以既有的成例和成法为凭借,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参古定法”。所谓“无方之数”,则是指作品的文辞和风格,那是随时而变、无规则可循的,所以刘勰提出“数必酌于新声”,即无妨参考新兴作品的新鲜经验,以便有所酌取,这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望今制奇”。前者渊源于传统、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现实、主于“变”,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创作“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此不可谓不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策略。
其次,刘勰“通变”说不仅
是写作策略,同时也是写作者对文学传统、文学遗产的一种态度和方法。文学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代文学的繁荣,固然首先与特定的时代社会相关,但在文学本身,也有其相承相续、递变革新的规律„„
事实证明,文学传统、文学遗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须加以学习和钻研,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因”与“革”的关系,则势必对文学创作造成危害。为此,刘勰批评刘宋之后的“讹滥”文风,认为其症结在于“竞今疏古”,是片面地追求“新变”、抛弃优良传统的恶果。针对这一时弊,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经宗诰”。与此同时,刘勰也反对因
袭传统而不思革新的思想,在他看来,“因”与“革”是辩证统一的,“因”是“革”之前提,而“革”乃是“因”的目的,不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求变革求发展。刘勰讲“通变”之术,就是讲“参伍因革”,正确地处理好文章创作中古与今、因与革的关系。
最后,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作家是自由的创作主体。如同时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对作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宜宏大体”,即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钻研,掌握各体文章的规格要求和写作原理;二是“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即按照表达情志的需要和根据作家的才性特点贯彻通变的原则。文学既不能背离优良传统,又要求应时适变,这中间关键靠人、靠作家。无数创作实践证明,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作家个性的发展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文学的恒久生命力,正在作家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写作技术的过程中,唯其“通变”,作家才能在历史境遇的不断挑战下与时俱进,并最终站在优秀的文章写作者之列。
2.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在这里,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尽管本文并没有这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们把本文 的图式和本文的视野互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联结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
3.A
4.D
5.B6.C
7.C 8.A
9.A
l0.D
二、简答题(每小题l2分,共36分)
1.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4分)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4分)结合作品4分。
2.第一,题材的通俗性。(3分)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诨的通俗性。(3分)第四,舞台的通俗性。(3分)
3.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视学生问题回答的程度与表述给分。
2.(1)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2)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构模式;
(3)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节的结构作用;
(4)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成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A.四义 B.四情 C.四学 D.四教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习B.质
C.识 D.力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A.诗辨 B.诗体 C.诗法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时代。A.明清 B.宋 C.唐 D.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词话》
7.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在他看来,“()”(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A.表现 B.模仿
C.美 D.形状
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 B.形象性 C.画面性 D.符号性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泰纳 B.伊瑟尔 C.孔德 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
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
3.A
4.D
5.A
6.C
7.C
8.A
9.A
10.D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
(1)“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
(3)“二十四诗晶”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每个要点4分)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3分)
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诨的通俗性。(3分)第四、舞台的通俗性。(3分)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
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
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 美之“文”服务的。
(每个要点8分,阐述6分。)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12分)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互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A.模仿 B.表现 C.审美 D.认知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天籁” B.”物籁” C.”神籁” D.”灵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体 B.诗辨 C.诗法 D.诗评
4.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 B.”才、胆、识、力”说
C.”师法自然”说 D.”妙造自然”说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A.滋味 B.品味 C.食味 D,气味
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A.格局 B.结构 C.情节 D.词采
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喜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画面
C.声音 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泰纳 B.伊瑟尔 C.孔德 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2.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到: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可资证明的是,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因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是某人。
由此,我们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宋元戏曲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人间词乙稿叙》)。
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2.A 3.B 4.A 5.A 6.D 7.A 8.C 9,A 10.D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答题要点: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4分)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4分)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4分)
2.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4分)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4分)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4分)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4分)第二,连惯性。(4分)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⑴“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⑵“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作品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赏的篇幅当数《 知音》篇。批评方简要说明。法有“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置辞,三观(),四观奇正,分)五观事义,六观宫商。1.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
A.通变
B.高远
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C.情致
D.美善
论启示。
4.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2.谈谈对伊瑟尔关于阅读过程的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描述与阐释的理解。
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 20同:直觉(),概念求真,分)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1.A
2.D
3.A
4.C
A.求美
B.求实
5.D
6.A
7.C
8.B
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
(每个要点8分,阐述6分)2.请阐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
一方面,其对于艺术家创作动机的研究,潜意识的探讨,对于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拓宽和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发生、艺术创作中的”受动”作用和艺术的意义的理解认识,并且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批评或传记批评的发展。后来在西方出现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亦与之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其提出的”症候”论,可谓是在”反映”论和”表现”论之外的一种新见,开启了人们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新思路。兴起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无不能说是将其推广和运用于对社会生活、历史运动的观照认识而发展起来的。(12分)另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偏颇、荒诞和乖谬之处也是明显可见的。其将艺术创造一律看作是艺术家的白日梦,将一切艺术家统统视为受原始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支配和控制的人,这不仅是无视艺术家具有在后天环境中生成的万不相同的个性存在,把他们从心理上抽象化了,而且更是否定了艺术家(以及一切社会的人)具有相对独立于其肉体欲望的精神追求,将他们还原为了森林动物,或在本质上是极端自私、仇视社会伦理道德的心理罪犯
一、单选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兴
B.观
C.群
D.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文已尽而意有余
D.“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
C.求深
D.求象 5.叶燮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A.“识”
B.“胆”
C.“才”
D.“力”
6.“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笼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A.地域的范围
B.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
C.诗歌的内涵
D.诗人的精神情怀
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 离骚》、《庄子》、《史记》、《 杜工部集》、()、《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8.如果我们将()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康德
B.克罗齐
C.黑格尔
D.泰纳
9.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10.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
B.画面
C.形象
D.历史
二、简答题(每小题 1 2分,共 36分)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4
9.D
10.A
二、简答题(每小题 1 2分,共 36分)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4分)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4分)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4分)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⑴情节的完备;(4分)⑵情节的整;(4分)⑶情节的严密。(4分)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每个要点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 44分)1.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论启示。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才”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浅”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自己熟悉的文学典型形象为例,阐述文学典型的基本特征。(每个要点8分)2.怎样理解和认识伊瑟尔关于阅读过程的描述和阐释? 答案要点: “游移视点”是将本文分解戚相互作用的结构,也就是发现本文中各种不同的意义成分; “建立连惯性”是对各种意义成 分作出一致性的整理集合,形成关于意义的完形认识; “卷入事件”是因为本文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存在而要求读者进入本文之中依据自身的知识进行一种选择,从而将本文不是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而是作为自己参与其中的事件来体验和领会; “建构意象”则是将本文由语言符号构成的含有意义的图式形成感性具体而又具有理性意味的“想象性客体”。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件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的一种“放大”研究。
A.孔子“兴现群怨”说
B.庄子“言不尽意”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质
B.习
C.识
D.力
3.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 卷第3 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词话》 4.司空图的“韵味”说,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创见,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譬如苏轼的“()”说就是例证。
A.形神
B.妙悟 C.神韵
D.境界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问类型:()、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B.诗意的 C.意象的D.直觉的 6.鲁迅先生前将()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并举而论道:“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严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解释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
A.《诗的艺术》
B.《判断力批判》
C.《美学》
D.《诗学》
7.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识、无
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姓的理论的是()。
A.康德
B.黑格尔
C 泰纳
D.克罗齐
8.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
C.感性
D.目的性
9.如果我们将()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康德
B.克罗齐
C.黑格尔
D.泰纳
10.接受美学强调()阅读与体验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
产生及最后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A.读者
B.作者
C.评论者
D.主人公
二、简答题(每小题12 分,共 36 分)
1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12.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1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22 分,共44 分)
14.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根据这段文字描述,照释小说的最构特质中的“国文生事”。
15.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
”有这样一段文字,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5
换句话说,在这里,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尽管本文并没有这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自把本文的图式和本文的视野互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联结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
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l..A
2.B
3.C
4.A
5.D
6.D
7.A
8.C
9.B
10.A
二、简答题(每小题12 分,共36 分)
11.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 ;(4 分)
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4 分)
结合作品4 分。
12.简要说明李撞的戏曲结梅的四点具体主张。
第一、“立主脑”。(3 分)
第二、“减头绪”。(3 分)
第三、“脱窠臼”。(3 分)
第四、“密针线”。(3 分)
1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4 分)
第二连惯性。(4 分)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4 分)
三、论述题(每题22 分,共44 分)14.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6 分)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
思:事为虚构;(8 分)
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8 分)
15.⑴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 ⑵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辑模式;
⑶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节的结构作用;
【2007_2008学年度下学期七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分析】推荐阅读:
2023-2024学年度下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09-25
2022-2023下学年七年级期末语文试卷质量分析09-10
贵阳市普通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语文09-12
真抓落实狠抓作风2007——2008学年度下学期政教工作计划12-05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06-10
铜鼓二中2012-2013学年度期中考试 七年级上 语文试卷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