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颜元叔的演讲(通用10篇)
台大教授颜元叔的演讲 篇1
华中科技大学根叔的演讲稿原文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您们好!
首先,为您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您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您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您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瘤是金牌数的第一,不瘤是开幕式的富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瘤是领袖的挥手,不瘤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瘤是女兵的微笑,不瘤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瘤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瘤是中国馆的宏伪,不瘤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您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您们也让他记忆了您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您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您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您们记忆的不瘤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您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您们记忆的,不瘤是大地的喘息,更是天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您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您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您报到时的情景历历;您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您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您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您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您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角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您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您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您陶醉的发香和吼香,眼睛湖畔令您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您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您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衡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您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您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您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您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您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您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您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您觉得如淫雨霏霏,使您心情烦躁、郁闷。日后,您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您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您们生气,未来或许您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您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您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您们记忆了正义;您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您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您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您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您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您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您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您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您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您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您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您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您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您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您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您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先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您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您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您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您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您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先生一分钱”,也角得您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您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您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您们的父母为您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您们的懊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您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您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您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面貌,也许是您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您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您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您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您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您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您们的脊梁,挺起您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您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您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您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您们一个“被”:您们的未来 “被”华中大记忆!
武汉大学教授演讲 篇2
武汉大学国学博士点将于2009年正式招生,由此,武汉大学的国学教学与研究将翻开新的一页。
为了培养国学人才,早在2001年武汉大学就在全国率先开设国学试验班,设立了国学本科专业。国学试验班的创办是我国大学培养国学人才的有益尝试,也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国学学科的特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有其特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可能在本科期间一蹴而就,因而硕士、博士点的设立势在必行。2007年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牵头,整合文、史、哲等各院系力量,经学校审核批准,自行增列了国学专业博士点,并于2008年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新增设的武汉大学国学博士点结合本校学术传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首先,多学科交叉。在设置研究方向和配备师资上努力打破原有的文、史、哲学科划分的条框限制,根据国学学科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五个研究方向,横跨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五大学科,实现了诸学科的真正交叉融合。在师资方面,该校组织有实力的专家担任国学点博士生导师,并拟进一步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加盟该博士点,联合指导。对博士生也拟采取适当“走出去”的方式。再者,强调原著经典的创造诠释。国学博士点拟在突出小学训练和古文献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中西学术之方法学训练与国学典籍的创造性诠释,重视海外中国学成果的研讨,重视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创造性诠释与研究的能力。
郭齐勇教授告诉记者,“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民族性的消解,也不意味着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数千年里形成了自己的精神系统、信念信仰、终极关怀、思考与行为方式、伦理生活秩序、价值理念、审美情趣。这些东西固然随时更化,不断变迁,但是,仍然有其一以贯之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在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
在“武汉大学设立国学博士点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指出,“国学教育与分科式教育不同。大学中的国学教育,以及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点的设立,就是要与分科式的西化教育体制相区别并且相补充,强调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的综合,强调原著经典的研读。其目的是要打下古代学术的基础,更好地培养立足当今、放眼世界而又真正能懂得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通才与专才。”
新增设的国学博士点将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代管。目前,武汉大学国学博士点下设有五个研究方向:
1、经学研究方向;
2、子学研究方向;
3、历史文献学研究方向;
4、集部研究方向;
5、中国宗教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由郭齐勇、陈伟、陈文新、吴根友等教授担任。
郭齐勇
学术领域: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任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齐勇,男,汉族,湖北武汉市人,1947年生。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81年提前毕业,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三教授。1984年12月毕业留校在哲学系任教,一直到今天。1985年3月获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0年9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萧萐父教授。1989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8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3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0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2000年该院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名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任副主任至今。2000年12月至2003年8月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间于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兼任哲学系主任。2003年8月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至今。现兼任武汉大学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主任。现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湖化省哲学史学会会长、湖北省社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江汉论坛》、《社会科学论坛》、韩国《儒教文化研究》等刊物的编委,《哲学评论》主编,《人文论丛》副主编。曾被邀请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德国特里尔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招聘研究员,曾到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特里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所、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或学术机构讲学。曾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宝钢教育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和提名奖、湖北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次,均排名第一),湖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湖北省教学名师(2004年)和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4年)称号。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主要学术著作有:《文化学概论》、《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钱穆评传》(合著)、《梁漱溟哲学思想》(合著)、《诸子学志》(合著)、《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郭齐勇自选集》、《儒学与儒学史新论》、《新编中国哲学史》(主编之一)、《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主编)、《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主编)、《熊十力全集》(副主编)等。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50年来出土简帛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元明时期长江中游的儒学研究”以及“十五”期间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哲学史》的编写。主讲课程有:中国哲学史、《四书》导读、《老子》《庄子》导读、中国文化、先秦儒家哲学、哲学史方法论、《礼记》会读等。培养博士生20余人,其中一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另一人的博士论文出版后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哲学系 430072 E-mail:qyguo@whu.edu.cn 电话:027-87886613(H)027-87686919(O)传真:027-87686919 027-87882661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于亭 老师
哲学学院本科生辅导员 李懿 老师
陈文新教授
邹越教授演讲主持辞 篇3
主持人:罗宏儒
开始辞
邹越教授简历:
《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荣誉团长,首席演讲家。1964年生于长春,1985年赴欧洲留学,在国外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丰厚的物质基础,但在1991年邹越教授决定回国,看到一些人在逐渐迷失自我,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一种精神,他将教育兴国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成为企业培训师,全国有近万人参加过他的《超越自我》的训练。主要要著作有《让生命充满爱》、《格兰仕精神》等。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了自己的主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全国巡回演讲,足迹踏遍了全国十七个省市,每场演讲的观众成千甚到上万。在巡回演讲过程中,邹越教授组建了一支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宗旨的演讲团。他充满激情的演讲激动着所有听他演讲的人,不知有多少少孩子在他的演讲中痛哭流涕,不知有多少孩子在他的演讲中高喊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聆听邹老师的演讲,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对照自己的言行去反思。
结束语:
听了邹老师的演讲我十分感动,我想所有同学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邹老师演讲中的每一句话都使我们汗颜,每一个故事更是使苍天流泪、大地动容、顽石低头、枯木折腰。在邹老师的一句句的动人演讲面前、一句句发人深思的提问面前,我们不得不低下头来扪心自问,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很不懂事,很不孝,很自私,很不知尊重他人、不知尊敬老师。
同学们流泪了,这泪水流出了为别人的感动,流出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流出了你们对父母的的忏悔和感谢;家长也流泪了,流出了对老师的感谢与惭愧,流出了对子女无私的爱。
我从不喜欢写感言,因为我觉得很作作、很假,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还没有感动到一定的地步,听了邹越老师的演讲,我们不得不写一写了,写下自己的真心感受,展示自己激动的心,让老师倾听你们的心声,让它成为你的加油器,每当你想要迟到、想要偷懒、想要冲动、想要萌生一切消极思想时,你要把它拿出来看看,让它再一次触动你的心灵,使你猛醒,这会使你人生的足迹更直、更生动、更光辉灿烂。
颜元的实学思想与书院制度改革 篇4
颜元的实学思想与书院制度改革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作 者:李伟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刊 名:零陵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年,卷(期):25(5)分类号:B21关键词:颜元 实学 书院教育 豪杰 事物之学 习行*
梁钦元教授演讲摘要(精选) 篇5
河北鸡泽县一中
黄靖
“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这是被誉为“最后的大儒”的梁漱溟先生在日军的炮火下逃生后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句话,一代大儒的狂傲与自信跃然纸上。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北大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却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工作;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曾经像朋友一样与毛泽东相处,却因政见不同与毛泽东争吵„„这个传奇的人物已逝,但他的传奇总被期待重现。
今天上午,我们全体班主任有幸聆听了梁漱溟先生的长孙、北大教授、“专攻北大”课题组高级研究员梁钦元先生的讲座——“理解,那是必需的”。
梁先生以他丰富的案例和精炼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及应对青春期问题的心理指导方法,接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让人茅塞顿开,神清气爽。以下是我老黄整理的部分精彩内容(个别句子有发挥啊):
观于丹教授演讲心得 刘倩如 篇6
今天和女儿一起观看了于丹教授演讲的关于教育孩子的节目,使我深知一个孩子要健康的成长,一定要有孝心、爱心、并培养他的自强、自立、自信。
在生活中一定要先培养孩子的教心,这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百善教为先,一个人如果没有教心,他连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都不会教敬,他怎么会去爱他人,怎么会去爱这个社会和国家。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能在我们的身上懂得要尊重、教敬长辈。多带孩子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并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并能分担长辈的忧虑。让孩子能永远记住我们中华民族这一美德。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竬生子女,父母长辈从小溺爱,过分的压抑孩子的自由发展,从小没有玩伴,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少了和别人分享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自私自利,遇事缩手缩脚,遇到困难就退缩。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多让孩子和同学交往,多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通过一些健康的集体活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自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了让孩子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扬其长处避其短处,给孩子挑战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战胜自己从而得到锻炼,学会坚强,学会自强,用主动进取的精神去面对学习,面对一切,让他们阳光的生活。
我们做家长的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去了了解他们,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孩子有一种朋友关系。做事情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培养孩子独立品质,要使孩子学习上学会独立,要让孩子学会自已在书中寻找答案。学会能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已去走,相信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学会自己走路,学会面对困难,能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自强、自立、自信的优秀的学生。
108班
大学教授开学典礼的演讲稿 篇7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这里代表研究生导师,向20xx级研究生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的加入,因为从今天开始,你们不再仅仅是学生,还将作为导师的合作者,为学校的学术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借此机会,我想谈两点体会。
第一点何为研究生。与本科阶段的学相比,研究生阶段更加侧重思考。如果把本科阶段的学比作知识的收集和储备的话,那么,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过程。系统的学术研究训练,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成为研究生阶段的核心。希望大家在关心收获几条鱼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渔的能力的培养;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关心一下自己发现问题的眼界;看到别入的不足的同时,更能看到别人独特的优点。
不可否认,你们可能会说,我毕业以后并不想从事学术研究。这可以理解,也很正常,因为真正能够从事或者需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也不是忽悠你们都去从事学术研究。但是,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否认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希望你们在这个宝贵的阶段,能够少点享受,多点勤奋;少点浮躁,多点思考;少点附庸,多点清高,做好自己的研和究。
第二点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尽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公,但毫不疑问,整体趋势是健康的,向上的。无论你是随大流,还是逃避或为了更好地就业,或者应父母之命,还是真心喜欢科研,也不管你来自985或者其他高校,大家今天坐到一起,则都处于同一个坐标系的相同零点。因此,要学会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情。学会用“与其---,还不如---”的方式来勉励自己,因为人生不止是眼前,还有诗和远方。
人生犹如生命的起源一样充满了N多的不确定。可能也正是这种不确定,造就了生命的的珍贵。因此,要学会用概率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个人的机遇与运气,注重过程,看轻结果;注重内涵,看淡标签。
无论是人文还是理工,科学自身是整体的,而学科则是人为划分的。因此,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不同学科没有选择性。因此,学会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中培养健全人格,在交叉融合中启迪思想、拓展学术空间。正如杨叔子先生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最后,预祝同学们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活愉快,收获预期!
上海教授演讲后的心得体会 篇8
这个星期有幸听到了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符伟栋教授讲座,这让我这个星期变得快乐而充实,说实话我最欣赏的还是他侃侃而谈背后流露的犀利而睿智的人格魅力,然而,这种人生的财富在他的幽默的言谈中体现的尤为深刻感人。
作为一个老师,我在思考——幽默何来这样的力量?说实话,马上就要过寒假生活了,谁能安下心来听他讲?可是你不得不承认,到了他的课堂你会不由自主的认真,你会情不自禁的融入,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我想这与符教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一下午的讲座背后更渗透着他十年如一日的爱的奉献,包含着亲切而感人的教育智慧,更彰显着一个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我最敬佩的不是他成就了无数学子的人生理想,也许这样的优秀教师并不难找,但是我敬佩符教授可贵的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的人格魅力——幽默。
有人说得好:“幽默是一杯清茶:滋润你的心田;幽默是一块奶糖:让你倍感甜蜜;幽默是一阵清风:让你展开笑颜;幽默是一抹阳光:为生活增色添彩;幽默是一场演出:彰显你的魅力;幽默是一种力量:让你绝处逢生。”的确,生活不能没有幽默,就像饭菜不能没有食盐,偶尔一顿没有不要紧,一直匮乏将难以忍受。教师工作也需要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语重心长地告诫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幽默对教师工作来说具有什么作用呢? 幽默是通向学生心灵的一缕骀荡的清风。
很多教师一向擅长于板起面孔,摆出凛凛然的样子,甚至不苟言笑,不怒而威。其实,这是“师道尊严”的一种表现形式。岂不知,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做法越来越行不通。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要想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必须淡化教育者的形象,给受教育者以更多的尊重、信任、平等与期待,真正地和受教育者缩短距离,沟通思想感情,切实抛弃以教育者自居的教育意识与教育心态,而幽默是通向学生心灵的一缕骀荡的清风。
幽默是化解不期而至的尴尬困境的一把钥匙。
有位一向以管理严格闻名的老师接了一个乱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学生们预感到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了。第一次上课,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几个斗大的字:“XXX,请回去!”这位老师微笑着说:“谢谢大家对我的恭维,我还没有来,就把我的大名登载到黑板报的头版头条了。其实,我没有这么伟大,更没有必要有劳大家把我‘请回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如果你们认为我不称职,我会自动下台。”然后,他开始讲课,对眼前发生的事只字不提。那堂课,分外安静,教学效果分外好。课后,始作俑者主动找到这位老师,承认了错误。如果这位教师暴跳如雷,大发雷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幽默是解决工作难题的一剂良药。
教师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早恋”“网恋”“小团伙”“失窃”“学生吸烟”„„我们打,打不得;骂,骂不得;板起面孔说教,他们往往充耳不闻。我们火冒三丈,他们常常是无动于衷。如果这些大道理,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可以调节沉闷的气氛,还可以让学生佩服老师的智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幽默是赢得学生爱戴敬佩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力量。生活中不能缺少幽默,它像一座桥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填补师生之间的鸿沟。幽默有利于让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与幽默的人相处;教育中,幽默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敬佩。无数次教育问卷调查显示,幽默风趣是学生评选最喜爱的教师的一项内容。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和教育管理中,我必须学习的内容,它比知识更重要深刻理解以下有关幽默的名言的深刻内涵。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的优越感的表现。列宁:“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苏联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林语堂:“幽默如从天而降的湿润细雨,将我们孕育在一种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愉快与安适的气氛中。它犹如潺潺溪流或者照映在碧绿如茵的草地上的阳光。”他还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体会幽默的意义。幽默是生活的“味精”。幽默会让人笑,笑作为传情的媒介,缩短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感情距离,增强了对教育者的吸引力,创造了接受教育的良好气氛。幽默用于正面思想教育,胜过空洞直白的说教;幽默用于批评教育,胜过粗暴的斥责。教师要培养阳光心态。一个挚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的教师,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遇到难题时才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幽默风趣地别出心裁地予以解决。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才能够巧妙地科学地运用幽默。教师要培养阳光心态,锻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知识魅力。
台大教授颜元叔的演讲 篇9
我们只能自己寻找导师,而不是那些只会酒桌文化的领导。
时间:2012年6月27日 来源:清华大学
(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三)“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
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见怪不怪了。
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或写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四)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理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张汝伦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篇10
有人说我是学电子工程的,我为什么要看书呀。 因为你是人,你是个中国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人都有语言,不一定学《诗经》才能说话,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就是说你有说话器官是没有用的,你说 出来的话要像人话。现在有些人说的话总觉得不太像人话。一方面是不说人话;另一方面是语言越来越贫乏。这个问题如果大家没有自觉的话,抱着庸俗和放任的态 度,我们每个人都会是五千年文化的罪人。我这个话可能讲得严重了一点。因为文化要培养起来太难了,要葬送太容易了,就像我们培育一颗良种植物,不知道要多 少人多少年的努力。你要是想把它弄掉,一锹就可以把它砍断,或给它点化学药水两个小时就能叫它呜呼哀哉。文明也是这样。所以于己于人于国,于我们伟大的文 明,我们都不能放弃读书。第二个问题看哪些书?有很多同学说,老师你不了解我们,我们一直在看书,从没闲过。问题是看哪些书。我看我 们的同学看消磨时间的书很多,不用动脑的书很多,而对于一向认为是经典的书,看的很少。为什么?因为大家觉得经典的书难读,经典的书和我们没关系。这些是 非常错误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哪个人封的,要经过千百年的考验。现在有些人掌握了所谓话语权,就说这个是经典,那个是经典。你让他去说,他说了就算? 我最近就遇到了一件很痛心的事。我很尊敬的一位德国文学老专家和上海某高校的青年新锐,不约而同地主张把《歌德对话录》从中学生必读书目中去掉,说已过时 了。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因为它是超时代的。歌德在那本书里讲的恰恰是我们今天人类面临的问题,说人类堕落了,我们现在正在葬送几千年的文明。看看 我们今天的情况,不能不佩服歌德深刻的洞察力。这就是经典。恩格斯说歌德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这样的伟大的人几千年就出了这么一个,而我们现在却说这个 不要给年轻人看了。这不太说明问题了吗?我们要做最好的事情,看书也要看最好的书。现在图一时爽快就看一些无益于身心的书,或看用来 消磨一生只有一次的生命的书,你说你值不值?我觉得一个人,得有个基本的知识面,不要到时候你的孩子问你曹禺是谁不知道,鲁迅的《野草》什么意思不知道。 除了经典,文史哲的书都要看,有好处。我自己就是个受益者。人类文明不仅是在哪一科上,比如文学,所有学科的成果都是宝藏,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金库。所 以我觉得除了经典之外,一般文史哲的书也应该去看,这个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花这个功夫是值得的。我觉得现在的人们心灵比较粗糙。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提高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就是提高心灵和感觉能力。读诗能培养细腻的感情,有了细腻的感情才能更宽容,更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还有就是要为提高修养而看书。我总觉得我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要有一定的感情。诗这个东西非常怪,它一方面是人的主观感情和思想的优美表达,它又有跃出这个东西的超越层面的体现, 你可以从超一流的诗歌中看出宇宙的精神。在我看来读诗是件很优美的事情。读诗不一定要很多时间,你每天读一两首,慢慢体会,不要读一遍就算了,坚持数年, 人的气质会改变。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提高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就是提高心灵和感觉能力。读诗不仅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细腻的感情,有了 细腻的感情才能更宽容,更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这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非常非常重要。第三个问题怎样看书?经常有同学对我说,我们也知 道哲学是好东西,我们也想看哲学,但不知道看什么书;有时候我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看,实在看不下去,太难了;老师你说要看经典,什么是经典,康德是经典但太 难了。由于太难,就造成逆反心理,以后哲学一概不碰,反正看不懂。有的时候,有些书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点去读,慢慢会读懂。但是还有一些书不是这 样,这些书你十年以后看还是那么难。我们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看不懂不说自己不行,而是怪写书的人为什么要写这么难的书。多少人就葬送在这种自大的愚蠢 当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时,全世界只有6个人看得懂。如果当时世界就排斥这个东西,说大家都看不懂,你这个东西没有价值,那真是人类文明的莫大损失。 我承认现在有很多东西写的既枯燥又难懂又言之无物,这样的东西不必去看。但也有些好书,它不得不写得这么艰深,比如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那些书,他们不是故意 要写成这么难,用孟子的话讲:余岂好辨哉?余不得已也!这些书就要你们迁就它。人不可能所有的书他都看得懂。要是有人说世界上他没有看不懂的书,不要信他 的话,不可能。看不懂不要紧,这是正常的过程。但如果你看不懂的书不看,那你永远也没有进步。读书分精读和泛读两种,泛读的书读过一 遍拉倒。特别好的书,特别重要的书我认为要做笔记,不做笔记,你可能就像从来没看过。我在北大讲学,看到他们在编汤用彤先生的全集。汤用彤在哈佛大学做本 科生时的笔记、作业现在都保留着。当时没有民航航班,从美国坐几个月的船回来,那个时候的练习本是很厚的,一本都没有扔掉。我们不能书看过就算了,不做笔 记,这样时间一长你什么也没留下。第四,就是孟子讲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不能做书呆子,不能看啥信啥,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 态度。虽然我们不能随便怀疑和批判,但总要多个心眼。看书要有保留,包括对名著,也可以保留一点看法,但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动辄认为别人不对。为什么?下 了结论就会陷入结论里,所以看书既要有批判又要有理解的同情的精神。不要一开始不喜欢这个人就把他打倒。我们现在的传媒良莠不齐,要特别注意,往往把一本 不怎么样的书炒得很高,而真正有价值的书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要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相信自己的理性,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其中的道理。最近我编了一本书叫 《大学思想读本》,编这本书是要大家学会怎么思考,我想这本书不一定能教会大家怎么思想,但我选编的篇目都是有思想的东西,里面就有《小逻辑》中黑格尔 18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他说:“我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这也是 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
【台大教授颜元叔的演讲】推荐阅读:
台大社会学系毕业典礼致词05-15
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注意重点有哪些?12-03
张平教授的深度演讲10-12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06-18
浙大教授最精彩的演讲10-12
赵林教授的演讲记录稿06-06
清华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稿07-27
新闻稿:张亦春教授演讲观后感12-15
北大教授贺卫方关于官员犯罪的精彩演讲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