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2024-06-18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精选11篇)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篇1

浙江大学知名教授郑强教授演讲摘录

1.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2.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3、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4、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但现在的教育让女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让男人逃避了太多责任。

5、中国的篮球不缺乏技术,不缺乏金钱,但他们缺乏责任感,哪怕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为什么中国男子足球队却总是输给别人呢,他们绝对不缺钙,这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的问题在于精神已经残废了。

6、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地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活得有骨气。

7、滥用学历:我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我从来是看人不看学历的,学历不等于能力。你们现在的招聘动不动就要高学历,我就是要批判这样做。招聘时也总是看学历。学历是指一个人读书还可以,并不能代表他能够当你的经营人员、开发人员。我们有很多同学成绩好,却什么都做不了。在我们大学像我这种程度的人,招博士生是从来不看成绩的,成绩算什么!现在我从事的这个领域在中国有三个杰出的人才,当初在读研究生时都补考过,而成绩考得好的几个人却都跑到美国去卖中药了。

8、西服、果奶不是民生大计!千岛湖的农夫山泉是好,但水什么地方没有?这就是问题。另外,温州经验好不好?好!但如果我是国家主席,我可不会在全国搞温州经验。温州经验说到底是民族经济全部被国外吃掉。你的资本算什么,温州老板的那点钱与日本老板相比就不算钱,马上会被吃掉,而且技术含量极低。我去了温州好几次,看到的都是家庭工厂,与现代企业能比吗?

9、我们现在想的只是“卖得越多越好”。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人们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民族已经没有这个精神了。高等学校投了几十个亿买研究设备,但这些设备90%都是进口的,没有一样是国产的。买来的时候觉得很了不得,可以哄领导,但是若有哪个学生把仪器弄坏了,就死了,我们国内的企业没有一家敢修仪器的,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仪器没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这就是我国现在整个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我们不愿意踏实地来做这些工作,而只是做了很多表面文章,既生产不出材料,也没有先进的制造工艺。

10、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完全实现了她当初的办学宗旨:“成为美利坚

合众国的预备学校”。如果我是中国的纳税人,我怎么能想得通,我国国民花那么多钱投入到这个学校,可它培养的人却都跑到美国去了,为他们服务了。可是你有没有看到美国go-vern-ment为我国哪个大学捐过点钱?你们体现出这么一种胸怀是什么意思呢?

11、为何出国后会更爱国?我恨日本人,我到日本拿的奖学金都被告知不要告诉日本人,怕日本人嫉妒,他们就是要培养汉奸。但是我到日本是越培养越恨,神户大地震时我在日本,我是中国留学生的领导,那时死了许多中国人,其中杭州人最多,就因为日本人先救日本人,根本顾不上救中国人!在日本空港,日本国民的进港通道有8个,而仅给外国人留一个,你得排队,等日本人全部走完了,他再转换牌子,让外国人再进来。

12、什么叫素质?英语、计算机、钢琴都会一点儿能算是素质吗?我住的那层楼的孩子都在弹钢琴,我就听到二楼的一个男孩子在弹《致爱丽丝》时,边弹边哭、边骂他妈妈。爸爸妈妈都是音盲,却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这么好的太阳,让孩子坐在屋里,他能受得了吗?这是何必呢?

13、我们浪费太多时间学毫无用处的英语:幼儿园3岁开始学英语,我这个观点不知你们是否赞同,我在学校讲课时,学生们听了觉得我所说的正符合了他们的心意。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

14、关于出国:我认为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这几年扭曲到什么程度了!我到英国大学见到了十几个中国留学生,他们都向我诉苦:每天只睡4个小时!浙大有很多老教授,夫妻两个连走路都走不动了,孩子却在美国。外国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有病:为什么夫妻不在一起,而是一方在国外、一方和孩子在国内,中国人这是何苦呢?!父母老了,是否需要人服侍?在国外的,是否想念父母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知是为了撑什么面子?!在日本,我只能请他吃一碗面:一天晚上,请了8个教授一个人一碗酱油面,就花了我1000元人民币!所以,我在日本就呆不住,像我这样的人,我现在就不愿出国,去10天可以, 去1个月我就受不了!

15、关于奥数:看看那些小学,中学,高中的奥林匹克竞赛,已经成为老师牟取头上光环的手段,牺牲的是什么,是学生本身,你看很多孩子到了后来,那些得到奥赛金牌的同学,他们到后来有几个在这个领域真正的坚持下来,坚持不了,因为他们的心灵已经疲惫,他们一切的智慧已经被扼杀,这叫什么,这叫摧残式的教育和掠夺式的开发。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篇2

从现代大学发展史来看,尽管大学已经走出了“象牙塔”,但大学的本质始终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价值、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人类精神、守护人类尊严;大学存在的核心价值依然是追求真理。可以说,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为目的,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并影响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与教育机构。

教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是大学的资深教师。教授以教书育人为本,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之外,还涉及另一重要方面,即培育学生的品德。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此外,教授是学术创新的典范,是大学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科学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永远是由这所大学的教授来代表的,如果一所大学有一批既有大学问、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这所大学就会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大学。一个道德崇高的教授应该是“仰望星空”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会基于庸俗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一种理想主义。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篇3

我在5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发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们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很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是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做,实际上他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头衔,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脱离第一线5年,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

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院士进,就是他一生辛苦奋斗,作出了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

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3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心。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仍然是“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见报以后也不以为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个名人的头衔,开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什么院士,其实院士根本不懂的。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大学教授开学老师演讲词 篇4

什么样的学生称得上一流?我校历史上有一段名垂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国立东南大学时期,当时的校长是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著名的教育家郭秉文先生,他心目中的学生具有国士风度,他曾经用南京的地理特征表述为具有“钟山的崇高,大江的雄毅,玄武湖的深静”。我觉得这个表达非常好,具有“南京味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再加上南京的另一个地方特色“雨花石的斑斓”,就可成为南大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规格的恰当表述了,我将其概括为“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雨花之斑斓”,并希冀它能够成为“南大学子烙印”。

南大学子的理想要如“钟山之崇高”。钟山,即紫金山,坐落于南京市中山门外,拔地而起,形似盘曲的巨龙,称为“钟山龙蟠”。人的理想,正如盘龙升天,拔地而起,横冲云霄。很多同学一进学校,就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了规划,有的希望成为学分绩名列前茅的学霸,有的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还有的提前钻研英语,考托考G,为将来出国深造做好准备。这些并没有错,但这些目标,并不是我所说的崇高的理想。理想不是眼前的利益,不是短期的追求,不是急进的渴望,不是功利的目标。理想是一种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贡献的追求与行动。作为一名南大学子,希望你们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得失,不要局限于短期的发展,不要得意于暂时的成功,不要迷失于功利的诱惑。要心怀长远,眼望天下,追求真理,百折不饶。

南大学子的精神要如“大江之雄毅”。大江,即扬子江,是长江下游的别称。大江奔腾,势不可挡,不舍昼夜,千年流淌。人的胸怀,要如滔滔江水,宽广无垠;人的气魄,要如滚滚洪流,勇往直前。作为一名南大学子,要拥有包容的胸怀,宽阔的视野,要拥有不屈的斗志,向前的精神。南京大学的校训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雄伟正是扬子江的气魄,我不想看到我们的同学“诚朴有余,雄伟不足”。希望你们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在课堂上提问,更敢于解决问题。特别希望你们抓住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落户南大的机会大显身手,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征途上破除万难,勇往直前!

南大学子的内涵要如“玄武之深静”。玄武,即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如果说大江之雄毅对应的是南大校训中的“雄”与“伟”的话,玄武之深静对应的就是南大校训中的“诚”与“朴”了。南京大学是一所安静的大学,是一个非常适合读书与做学问的大学。希望同学们在大学的四年内,能够真正的静下心来,沉得住气,不浮躁,不动摇,不左顾右盼,不人云亦云,在南京大学的这片净土上培养自己,磨砺人生。南京大学自20xx年开始实施“悦读经典计划”,列出了60本古今中外经典书单鼓励同学们静下心来阅读,从这些经典书籍的字里行间去触摸人类文化伟大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希望你们能够保持从小养成的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多思考,正如玄武湖深静的湖水一般,内敛而沉稳,厚积而薄发,在日积月累中成为一名做大事,创大业的南大人!

南大学子的个性要如“雨花之斑斓”。雨花,即雨花石,是南京的著名特产,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每一颗雨花石都有着不同的纹理和色彩,它们拥有共同的特质,却又不是可以复制的“艺术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颗雨花石,也不会有完全一样的南大人。这正反映了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统一,鼓励同学们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敢于追求个性,发扬个性。我不希望看到同学们进入大学以后日渐磨损了棱角,消失了个性,沉迷于网络,变得颓废、消沉;我更不希望看到同学们失去了自我,变得不会选择,不会表达,不敢和别人对话,成为被家长和他人安排的被动人生。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像雨花石一样丰富多彩、绚丽美妙,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众之风采,创真我之独特;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主动积极的态度,能够寻求属于自己的大学道路和主动人生,能够明辨是非,学会选择,学会判断,能够热情洋溢,张扬个性,能够让时尚、健康、运动、阳光、活泼、友爱、激情、快乐成为在南大的最美记忆,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一流学生的培养既是一流大学的首要目标和重要标志,又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源动力。作为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头兵,作为创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倡导者,南京大学要将培养具有“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雨花之斑斓”特质的南大人作为永远的追求,要将南京独特的山、江、湖、石文化融入到我们人才培养的体系中。

开悟-清华大学教授演讲稿 篇5

作者:硕博网

文章来源:中华硕博网

点击数:133

更新时间:2008-4-28 中华硕博网(http://)全球500所高校指定报名中心--开悟-清华大学教授演讲稿

开悟,佛学上讲的觉悟,我们普通人称为开悟。开悟是把生命看透但不看破。开悟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养成一种习惯,发现生活的美好方面。

今天下雨了,道路拥挤,司机都着急,有的人急得直骂。感恩吧,北京缺水,下雨空气湿润有益健康;今天刮沙尘暴了,烦透了,感恩吧,正因为有沙尘暴,才知道美好天气的可贵。要接受自己、接受别人、接受现实。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聪明。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呢?除了有一个好体格,啥都不会。孩子有一个好体格不错了,有的孩子还是残疾人呢。如果你身上有一个小毛病,你要想别人有一个大毛病;如果你有一个大毛病,你要想别人的毛病终身治不好;如果你的毛病终身治不好,你也不要痛苦,有人带着跟你一样的毛病,但他已经死了。如果你实在想不开,就参加一次别人的葬礼。有人说,在葬礼上我绝对想开了,但过两天就忘了。我对这些人的忠告是,再参加一次别人的葬礼。人都希望两个时刻隆重,婚礼和葬礼。有人说,我结婚的时候,自己没什么本事,家里也没什么地位,没有多少人参加我的婚礼;现在有本事了,参加我葬礼的人一定多。我告诉你,不一定,参加葬礼的人数往往取决于当天的天气。要学会欣赏每个瞬间,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有人压力一大就去算卦,聪明人不算卦。算卦的目的是要算一个好的未来,万一算了一个差的未来怎么办?你就惨了,不是你的未来差而是你自己努力把它变差。要相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未来没有问题。

第二步:宽容过去

要学会忘记、谅解、宽容。不原谅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有两个和尚下山化斋,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条河,河边有一个靓丽女子,女子不敢过河。老和尚有心想去帮她,又怕别人说闲话,小和尚毫不犹豫把女子背过河去。快到庙的时候,老和尚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女子?小和尚说,我已经把她放在了河边,你怎么还背着她啊?有一个人养一条狗,名字叫放下,另外一个人也养了一条狗,名字叫开心。时刻提醒自己要塑造阳光心态。

帮了别人的忙要立刻忘掉,不要把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成为别人的包袱,要打开鸟笼,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

第三步:学会利用现有资源把事情做成而不是消极等待。

如果有柠檬,就做柠檬水。这里面有两层涵义,第一,柠檬就是挤水的;第二,你别嚷嚷怎么没有苹果、香蕉啊?利用现有的资源把事情做成而不是消极等待。敞开心扉拥抱这个世界吧!为你的选择全力以赴,你不会后悔。心在曹营不投入,你将失去另一个机会,你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通向未来的进步的阶梯。

我眼睛长得比较大,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一有什么演出节目,老师就让我参加,所以在我的档案里写着,此人会表演。到了清华大学还是把我抓出去演节目,因为档案里写着呢。老师一让我演节目,我就生气,心想别人在学习,让我演节目,我要花时间排练,演得好是应该的,演得不好都是我的错。等到了在清华大学当老师的时候,我突然醒悟了,原来老师就是一个演员,老师讲课就是在演节目。我讲课为什么受人欢迎?主要得益于学生时代无意识锻炼的舞台表达能力。如果当时有人点拨我一下,我当时不会那么痛苦,那么无奈。我当时如果很快乐,现在肯定更优秀。

第四步:服务他人。

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被需要。成功的企业家最终走向慈善家。当年李嘉诚到清华大学参观,陪同他的是当时的校长王大中。王大中给李嘉诚介绍,这个楼是谁捐的,那个楼是谁捐的,那边那个楼又是谁捐的。李嘉诚先生受到了强烈地刺激,他对王大中说,我要捐一个最大的。

有人说,前半生赚钱,后半生捐钱,确实是这样的。有人把生命比作一团火,我向生命之火取暖,当火熄灭的时候,我就该走了。当你不再为这个世界付出的时候,就是你关闭生命之火的时候,这就是开悟。

有时要定一些格言来激励自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懂得关怀获得朋友,懂得放心获得轻松懂得遗忘获得自由;你不能做成你想做的一切,你只能做成你想做的一点。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篇6

不管哪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多强,他都取决于这个国家国民的综合素质,而国民的综合素质则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

我们都必须拥有的行为准则:尊重工人同志,尊重任何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是互相的。现如今,社会的风气变得极其为人所不耻,我们必须整顿社会的风气,维护社会的形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维护社会的形象是我们的责任。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所导致的,中国的教育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虚伪,中国中小学教育特别摧残中国男孩的自尊心,因为教育已经成为很多老师谋生的手段。教育最根本是要人有一种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中国人从小就拥有一颗爱国心,使人从小开始学习国家的文化,拥有强烈民族和文化认同感,我们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民族和文化认同感,这一点,我们要向日本民族学习,日本人对文化的认同感是极其强烈的。

教育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影响。第一,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经济学家,才能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再受制于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希望20年后能看到中国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90%以上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大部分的日常用品也都是中国创造的,而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第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良好的教育能培养优秀的政治家,只有政治家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减少贪污腐败的现象,提高管理国家的水平,促进中国早日建设成为法治国家。第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促进科技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科研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无法培养出一批具有极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由于社会风气问题,很多科研人员不踏实,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由于教育的缺乏,很多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同感,崇洋媚外。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悲哀。第四,教育对军事的影响。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科研人员,才能研发出先进的武器,减少对俄国武器的依赖,威慑美日为主的敌对国家,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的统一,保卫祖国的领土。第五,教育对外交的影响。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出更多像周恩来这么优秀的外交家,促进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外交。

既然教育对我国如此重要,那该如何搞教育呢?现在靠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已经太慢了,如果你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者,拿出你的钱,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体式教育学院。教育要从幼儿园做起,每个人都是从小学教育中过来的,也知道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过程,针对学校所见所闻,我也就不说了.小学是每个人成长中的第一步,也是国计民生的第一步,如果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受到扭曲,我想以后他们的人生道路也要大打折扣,所以小学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这显的优为重要,我想不仅仅要教他们认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学了对他们有什么用,应该教会他们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死班硬套,机械式的教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应当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应当因才施教,让他们不要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1)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5—14岁要把大多的时间留给孩子玩,减少学习的负担,15岁以后逐渐增加学习的负担,但还要给学生部分玩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具体做法很多,如多组织几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演讲。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幼儿园时负担就有了,如上什么艺术培训班等,幼儿要在老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爱好,引导孩子玩。(2)小学生负担变重,现在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这是没必要的,小学时期要加强学生对中文的学习,小学初中时玩的时间虽然少了点,但还是有的,就是缺乏引导。(3)高中生负担太重,都是在为高考而奋斗,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之后的应用能力,能否用到实战中,而不仅仅在一张试卷上。因此,高中最重要要把高考这个重担写下来。我们不是为高考而读书,而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4)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假期,对高中生、大学生每年进行军事化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国防意识,为国家储备军事人才。(5)对孩子上网要进行管理,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学校要开设机房,组织学生上网。(6)改变大学教育模式,大学前三年要认真学知识,第四年送到中西部贫穷地区进行实习,第五年回校再读一年,既可以短暂解决中西部缺人才的状况,又可以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如何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组

织学生多看中国古典名著,多参加中国文化的遗址,组织红色革命老区的旅游。(7)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把老师与学生直接挂钩,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老师与学生应该是朋友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甚至敌对关系。

现如今的初中高中已经把新一代青年教育成了一台只为应付考试的机器,教授的一句话很深刻:摧残式的教育和掠夺式的启发。郑强教授说追求爱好的最好境界是兴趣,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泛起她的兴趣。我们都要相信自我,勤劳、勇敢、善良、坚韧。人受的教育对事情的理解,教育让我们具有挑战精神,但是大部分丧失了对传统和权威挑战的信心,缺乏自信,没有本钱自信,因为缺乏精神。中国人的教育就是缺乏诚实的教育,而孩子们都是充满善良和纯真的,我们要让很多孩子都是诚实和善良的,我们要抛离非人性的,人人交往的原则,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取向,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一个有思想,有人性的人,都会坚持一种理念,见到有钱的不和他说钱,要和他说知识。

教育的重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这个国家的灵魂。我们都知道要想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体制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的文化情况。我国的教育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们是礼仪之邦,我们有优秀的文化底蕴—所以我不要因为一点的不足就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我国的教育重在教育人们注重内在的修养。所以当我们受到外国开放式文化的冲击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不是太过于保守和愚昧了呢。也许年轻人为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要与全世界同步所以我要学习外来文化的精髓。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要在这么早的时间彻底的抛弃我们传统的文化全盘接受外来的文化,显然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永远不可能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的。因为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彻底渗透另一个国家文化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已经彻底占用了另一个国家。可以从一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一个精神。

所以当我们在学习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好好反省我们文化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乃至个人身心的修养。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篇7

作为一名“业内人士”,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多年来一直关心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 他也曾经常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近两年, 这样的声音却并不多了。问及“噤声”的原因, 顾晓鸣坦言, 高等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如果不解决, 发出再多的声音也无济于事。

顾晓鸣认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大学是场“云计算”

对于“大学”一词, 虽然约定俗成的解释路人皆知, 但不同的人依然会在不同的角度给出自己的一番解读。顾晓鸣也不例外。

“如今, 人们围绕大学的诸多问题作了很多争论, 但大部分还纠缠在所谓‘大师’、‘大楼’之间, 而对大学最核心的问题有所忽略。”在顾晓鸣看来, 所谓大学, 可以简单解读为“大家学”, 即学生在一起学习的地方。这一解释首先明确了学生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为设置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指标提供了前提。

曾经有一项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发现, 这些获奖者的科学思维萌芽是在高中期间, 真正形成期一般在28岁~35岁之间。“大学正处在一个人科学思维的形成期。

此时, 他们的思维活跃, 富有挑战性。”顾晓鸣说, 从这个角度看, 大学就是上帝把一批最优秀的大脑汇集在一起, 让他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下, 彼此充分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也可以解读为一场‘云计算’, 而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计算单位, 他们决定着这场‘计算’是否会有成果, 而大学要做的, 就是千方百计提高每一个‘单位’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 即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顾晓鸣说。

然而遗憾的是, 目前多数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能让人满意。

前段时间, 顾晓鸣曾为博士生开过一门关于文化分析的课程, 并明确表示欢迎其他学生旁听, 但一年下来, 只有一位学生选择旁听了他的课程。“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

其实只要稍微关注一些大学的教学情况, 都很容易发现学生们对学习的厌烦, 我们必须反思, 问题出在了哪里。”顾晓鸣说。

学生作弊该怪谁

几年前, 曾有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因为发现有学生考试作弊, 就准备将其开除。此事引起了顾晓鸣的强烈不满。

“类似的情况直到今天还并不少见, 但仅仅因为一次作弊就要使一名学生十几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是否太过残忍?”

在他看来, 在对“教”的理解中, 我们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递, 忽略了其中还有“孝”的含义。

“大学中不仅有知识的更迭, 更有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生命延续, 而所谓‘孝’, 便是在这样的延续过程中, 产生师生间生命与情感的依恋。但是, 当我们以所谓‘严格要求’为名, 剥夺一个偶尔犯错的学生的学习权利时, 我看不出这份依恋在哪里。”

顾晓鸣表示, 对待作弊现象, 校方首先应反思的是自身。是什么原因使得曾经优秀的同学如此厌学。“班主任的关怀是否到位?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是否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问题才是学校该认真考虑的。”

“作弊问题只是学校诸多类似问题的一个缩影。”顾晓鸣说, 大学阶段, 学生的心智并未完全成熟, 发生一些与教育制度相违背的错误在所难免, 学生需要改正错误的机会。对这一点的认识与否,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是否与学生存在着情感的维系。

“在现代企业中, ‘家庭化办公’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谷歌、微软等众多企业也都在努力为员工营造一种家的氛围, 而大学却依然无法在情感层面真正为学生带来一种安慰,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我们去读《论语》, 会发现孔子在教育弟子时, 态度都像是在对孩子讲话。但我们的大学有几个还在将自己的学生当做孩子呢?”

青春之美谁欣赏

这些年, 顾晓鸣在关注高等教育的同时, 也进行了大量对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 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在国内, 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与研究对象的年龄是成‘反比’的。”他解释说, 对幼年儿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著作很多, 而随着年龄的增大, 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人类学研究却很少。

但是,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 男女生在生理变化、青春期认知结构的性心理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 我们关注明显不足, 这反映在高校的内部, 便表现为某些制度安排得不尽合理。

“不可否认, 这几年各高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问题是, 这在本质上还属于教育的外在思维, 即怎么让学生住得舒服, 这并不等于从学生的特定年龄结构出发, 对其内心需求的关心。”他说。

仅以大学内部的宿舍安排为例,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男女生宿舍分为两地, 中间完全隔离。顾晓鸣将这种方式称为“把学生当动物饲养”。

“我们没有看到青春期学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展现出的美丽, 进而帮助他们维护这种交往的纯洁性, 而是采取了硬性的分隔措施。但这样的处理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是男生想方设法潜入女生宿舍, 是女生千方百计私会男友。于是, 整个过程反而被色情化了。”他说, “堵”与“疏”之间究竟如何取舍, 不言而喻。

在采访中, 顾晓鸣坦言, 自己可能是在国内高校中, 最早提倡女生在大学期间寻找自己爱情的。

他表示, 大学期间的爱情是美丽而纯洁的, 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本性特点。如今, 几乎所有高校已经对学生情侣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这反映了顶层设计的人性化, 但仅仅宽容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更加科学和贴心的引导。

面对学生, 你是谁?

虽然他也曾一再表示, 对学生的爱并不等同于“溺爱”, 但显然在内心中, 他已经将学生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在采访中, 他也一再假设:“如果这个学生是你自己的孩子……”

不可否认, 如今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大部分属于制度层面, 通过在制度层面调节都能加以解决, 但很多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也都可以归结到一点, 即制度设计者和制定者在对待制度接受者——学生时, 将自己摆在何种位置。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还是耳提面命的教育者?抑或是含辛茹苦的养育者?

如果每个师者都能将自己的学生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 或许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会存在。

1962年, 17岁的顾晓鸣参加完高考。当他仰望天空时, 忽然意识到了一个有些“哲学化”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 但什么东西是死后也不会消失的呢?他想到了两样, 一是知识, 死后可以通过书本流传;二是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那将是他生命的延续。

对高等教育, 顾晓鸣的一些观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但这些观点却无不渗透着其对学生深深的爱。

大学里的教授们 篇8

教英语的是张思锐老师,因为他的名字“思锐”和英文里的“three”谐音,我们就私下里管他叫“张三”。这样称呼四十几岁的张sir并非不敬,相反,要是评选最受欢迎的老师,他一定是第一名。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敬而昵之”。

张sir的气质像极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绅士,自信,傲慢,总是面带微笑。一年四季他都穿着质地考究的长西裤,热时是衬衫,凉时是西服,皮鞋擦得干干净净。拖着破凉鞋在校园里走的事是决不会发生在他身上的。

有着现代生活理念的张sir奉行“enjoyyoureveryday”——享受每一天。他总是对我们说,不要天天埋在图书馆里面,不要天天拿个词汇表在那儿背。到郊外玩去,看电影去,上网冲浪去,takeeasy,放轻松一点。

别的老师都苦心孤诣地对学生强调四级一定要好好考啊要考过80分啊,张sir却笑眯眯地跟我们说四级考过60分就行了,别那么使劲。这不是要我们不思进取,而是张sir教我们这些患得患失的年轻人要开朗豁达。他说英语能力的高低并不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实际运用时的听与说更重要。

更多的时候,他和我们像朋友一样用英语对坐聊天。在他的课上想发言就直接说,不用举手,不用起立。他和我们无话不谈,谈世界杯谈塔利班谈中国的申奥和入世,也谈人生谈友谊谈爱情。总记得张sir关于爱的那番“过激”言论:Loveissomethingyoucannotgetforever;ifyouget,itisnotanymore.(爱就是你永远得不到的那种东西,一旦你得到了,它就什么也不是了。)

有一次,我看见张sir和他的儿子一起走在校园。那个孩子很胖很胖,走路大摇大摆,一副天塌下来都不怕的样子。而张sir就走在他的身边,神气地微仰着头,时不时抽一口右手上的香烟,嘴角挂着一丝笑意。

教基础写作的也是位姓张的老师。她是个小有名气的散文家,据说大学时是中文系的系花,如今尽管已是年过五十,依然风度翩翩,依稀可辨当年风采。

都说中文系毁才,只出理论家而出不了作家,张老师却从第一节课起就鼓励我们去做作家梦。她真诚地对我们说:“我羡慕在座的每一个人,因为你们年轻,你们的未来无可限量。”

第一回的作业,她让我们随便写,只要写过3000字就行。那时我们还处在800字的应试作文水平,突然写3000字真有些拿捏不住。我为了偷懒,找出一篇旧作硬拉成了三倍的长度。发下来后,张老师的批语是:水分太多,压缩到千字后可发表。后来那篇文章修改后当真发表了——那是我在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张老师总是批评我们的文章学生腔,好堆砌辞藻,好显摆学问。开始我们不服气,等上完一学期张老师的散文研究课我们都改变了看法,文章也写得越发真切自然。印象深刻的是那次张老师比较诗歌、小说和散文的特点:情人节到了,诗人会送给情人一束玫瑰花,因为诗歌是热烈的;小说家会带着情人去享用一顿盛宴,因为小说是丰富的;散文家会送给情人一件衬衫,因为散文是平实的。

在图书馆翻阅报刊杂志时,常会翻出张老师写的一些东西。在今年的一期《美文》上,看到她以苍老的笔调写她中年的郁郁悲情,我也生出了白驹过隙的恍惚之感,竟一个人坐在阅览室的角落里潸然泪下。

教文艺理论的屈老师是个有名的女权主义者,一张坚毅自信的脸不施粉黛,最有特点的是那双闪烁着智慧的眼睛,炯炯有神,目光锐利如鹰。

屈老师的课非常好听,听她讲课是一种如沐春风般的享受。她讲《红楼梦》尤为精彩,一个个人物都被她分析得活泼泼的,是听了她的课以后我才平生第一次通读了《红楼梦》。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构“样板戏”,风趣处引得人开怀大笑,巧妙处让人拍案叫绝,激愤处又让人默然凝思。下课铃不知趣地响起时,我们总会特失落,要知道,屈老师是从不拖堂的。

如果有多的时间,屈老师会让我们对当天的课堂内容提问。基地班的同学胆子都很大,问题也多,常常和她争得不可开交。争论到了沸点的时候,已经没有老师学生之分了,有时冒失的我们还会有些过分的攻击性语言。但屈老师从不动怒,她一再强调她和我们首先是朋友,其次才是师生关系。

屈老师是那种思想犀利、个性分明的人,决不跟在潮流后面亦步亦趋。她在给我们讲卫慧棉棉这些新派女作家时,提及自己的一篇文章《献给女孩子们的欧陆风情》,里面的言辞幽默而又尖锐。她说:“汽车洋楼只是机械地复制别人的生活,得到满足的仅仅是虚荣心。真实而又真正地活着,应该首先融入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自尊和追求,保持道德的崇高。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曾在书店里看到屈老师主编的一本书,里面也收了她的文章。我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屈老师一生没有生儿育女,这一点她一直深感遗憾。但她很疼爱她丈夫与前妻的女儿,她说她是没有经历分娩的阵痛却享有了母亲的快乐。

教古代文学的魏老师是众多老师中年纪最大的。这个精神矍铄的老头被我们一致评选为文学院“最有性格的老师”。

魏老师是地道的关中人,一进门就用陕西话向我们道歉:我不会说普通话。然后就让我们翻开文选看《诗经》。初听他用浓重的方言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我笑得差点一头磕死在课桌上。但是慢慢的,我听出了老师是深深沉湎于诗的意境中,他是真觉得这诗美,他是真爱这诗。习惯了他的方言后,我们发现魏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有老学究的顽固和傲骨。

国学学养极深的魏老师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最瞧不起那些投机钻营蒙混度日的伪知识分子,谈起现在的学术腐败总是满腔义愤,言辞激烈。

他也经常批评我们看书看得太少,批评我们的心浮气躁。他常常写一黑板的参考书目来震慑我们,让我们觉得自己特渺小特浅薄。他有个上课前提问的习惯,你要是答上来了他就对你青睐有加;你要是没答上来他不是给你白眼而是看都不看你一眼,边摇头边丢出一句“没有对话的可能性”。一年下来,他就没正眼看过我们几眼,光听见他的口头禅砸在我们的脸上。

魏老师衣着朴素,常穿一双过时的白球鞋,加上一口陕西腔,整个一关中老农的形像。我觉得他和《白鹿原》里的大儒朱先生神似。有个关于魏老师的段子在系里广为流传:他去逛书店,店员看这老头那一身打扮,误以为是清洁工,不礼貌地要赶他走。谁知这老头一下买了几百块钱的书,都是什么《〈文心雕龙〉字义疏证》、《〈楚辞〉的文化阐释》之类的特深奥的书。付款时,店员羞愧难当。

那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很冷。一天傍晚,我看见魏老师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缓缓穿行在校园里。微微缩着脖子,灰白的头发落上了雪。他骑的是一辆矮矮的女式车,破破烂烂的随时有崩溃的危险。我不禁有些心酸,也有股莫名的感动。魏老师经过我身边时,我喊了声“老师好”,还不自觉地给他鞠了一躬。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篇9

你们好!

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很高兴能代表农大的教师们在这里欢迎各位新同学加入中国农大这个大家庭。首先我要对各位同学在中学阶段学习中取得的成功,并最终被中国农大录取表示祝贺!对各位新同学来说,你们今天走进农大的校门、正式成为农大学生是你们一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起点。你们的到来也为中国农大带来很多新的活力。

站在这里我感触良多,二十多年前我也是一名大学生。我相信每个大学生都对未来带着很多的憧憬。我也想告诉你们,你们的家长和学校的老师们对你们的未来也一样充满了期待。而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在这里简单地谈几点我的感受和体会,希望能对你们的大学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学农爱农。

你们能够进入农大这样高水平的重点大学, 是非常幸运的。你们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就是祖国的栋梁。我希望你们从入学第一天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从一开始就能够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正在逐渐变成一个农业强国。我们用不到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依靠我们共同的聪明智慧,需要利用现代科学各个分支的最先进技术。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不管是从人们生活来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农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付出青春,是一个足够发挥我们所有的智慧、并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发展机遇的美好的领域。

放眼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的各种挑战,同学们,你们今天就已经是农业大学的一员,你们未来能为中国或世界的农业发展贡献什么呢?四年以后,你们毕业工作或考研的时候一定会经历很多面试,在面试中我自己和许多老师们都喜欢问一个问题,就是“十年之后你准备做什么?”,今天在开学第一天,我提前问你们这个问题:十年或二十年之后你准备做什么?你要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成为农业大国的政府官员?要成为国际农业企业的总经理? 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同,但这些答案的实现都要求你们有一个扎实的大学教育。所以,你们每个人,现在就要树立起你们的远大理想,并将对未来理想的憧憬转化为今后四年大学生活的具体行动。

第二,珍惜宝贵时间,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

同学们,大学四年只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驿站,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你们时间的宝贵,从现在开始,你们要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时间花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你们要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以老师主导、考试为目的的被动学习,转换到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你们要不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时间是宝贵的,就是一生的工作时间,从20岁算起到60岁退休,40年里也就只有短短的14600天!四年的大学生活,一晃就会过去,你们一定不要松懈,不要虚度光阴。我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只争朝夕,为你们每个人不同但很相似的理想,每一天都扎扎实实,努力学习。

第三,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严谨治学。

不论你们现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还是今后的继续深造,除了勤奋努力之外,要始终坚持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在这里我要清楚地提醒你们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捷径可走。你们要做好学问,还要先学会如何“做人”。我们必须先学会“修身齐家”才有可能做到“治国平天下”。四年的大学生活,你们离开你们的父母,开始独立走上社会。你们在在为人处世上要谨记“做事要勤,做人要正”。你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

同学们,你们是幸运的一代,你们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在蓬勃发展,学校为你们的成长已经准备好了非常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你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国家复兴、农业发展为己任,放飞你们的理想,珍惜你们美好的年轻时光,脚踏实地努力学习。 我坚信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你们。

最后祝愿你们四年的大学时光中学习进步,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浙江大学教授的演讲 篇10

暨大成律师事务所成立2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合伙人,各位律师,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我很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并向大成律师事务所成立二十周年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与二十年前相比,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1992年的时候,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南巡”,我国迎来了一波改革开放的热潮,市场上遍地是机遇,但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还不大,金融业以及很多市场经济的要素,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今天,我们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经济的体量已经非常大。与之同步的,这二十年律师行业也快速成长。大成律师事务所从十个人的小所,发展成为有三千多律师的大所,业务的规模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大成所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路径选择不同。前十年,大成所与当时的大多数律所一样,都是按照传统方式发展的。但是在后一个十年间,大成所和国内少数几家律所,成功走上了国际化、区域化的道路,异军突起,率先进入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第一方阵,正在朝国际大所的目标挺进。

回顾全球国际律师行业的发展史,我的印象是,第一波快速发展与早期的海洋贸易的兴起有关,贸易离不开法律;接下来的第二波,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大机器生产,带来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然后金融业也兴盛起来,这个时候律师们得到了更大的舞台。最近一波,应该是全球信息科技革命浪潮,带动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

所以,全球律师业的每一波大发展,都是紧跟市场变化,与技术革命同步的,与经济的发展形态密切相关。在我国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前律师行业基本上消失了几十年,而一旦改革开放,律师行业就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大成所过去二十年的辉煌,是所有合伙人、所有律师奋斗的结果,靠大家的勤奋、睿智,同时,也是时势造英雄,大家抓住了中国经济崛起这样一个大的机遇。未来二十年,大成所要继续创造新辉煌,要和全世界最好的国际性大律所比肩,也必须有远见,抓住新的机遇。

当前,信息科技革命还在继续,这给经济和法律带来什么变化呢?我这里提出三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无形资产的价值正在逐渐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这些天,美国苹果公司与韩国三星公司之间的诉讼,金额就是天文数字的。今后还可能在亚洲或欧洲继续诉讼,将产生空前的市场影响。苹果公司这次打官司,仅在美国的律师费就花了4亿美元。

另一个例子是,手机上有一个小游戏,叫“愤怒的小鸟”,看起来好像不起眼。但全球每一个时点,同时玩这个游戏的时间如果加起来,在今年年初,已超过125年,其广告价值更是天文数字。

Facebook是美国罕见的从注册成立到上市历史超短的新公司,但该公司的市值仅次于GE、辉瑞这样的百年老店,而且也许不久就会后来居上。Facebook 的价值,主要是无形资产迅速增值形成的。

从金融市场来看,全球衍生金融产品合约价值超过实物合约价值的30倍。从科研创新领域来看,风险投资生态系统中投资于创新概念部分所带来的回报,增长速度极快,比传统投资快了很多。从生产和销售服务领域来看,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和商业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创造(制造者和消费者)链接在一起的“两面市

场”的平台。两面市场的平台价值,如沃尔玛、麦当劳、星巴克、微软、苹果、谷歌,本质上来说,不是餐厅,不是手机,不是网站,而是将制造商与消费者连接起来的“平台”。这些平台的品牌价值和集成技术的专利价值都是巨大的,而且正在以这种平台优势,加速淘汰单边市场的落后者。

第二,免费经营模式的影响将会超过收费经营模式。免费模式的客户呈指数增长。

当然,这里的“免费”不是说商家不赚钱,商家也赚到很大的钱了,但在有一些传统收费的环节,他们免费了。比如今年11月11日,天猫和淘宝一天24小时的销售额突破191亿,这个数字是北京新光天地商城年销售额的3倍。而新光天地是全国实体店全年销售之冠。

电商免费送货、商品价格便宜等优势,已经挑战了实体商店。实体书店反正是快不行了,我们这些读书的人,感到很难过,但也只能遗憾,很多时候已经习惯了到网上买书。网上还有很多东西免费,比如很多软件,很多服务,都不要钱,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多,这些东西正在改变我们的经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影响法律。

第三,科技创新在风险投资支持下,迅速形成的全球新工业平台。这些新工业平台没有冒烟的烟囱,员工上下班时间自己选择,如微软、谷歌、苹果、ORECAL、SUN、思科,如我国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等。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有无数的电子合同文本、电子签名、电子证据的效力,网上第三方结算,网络结算工具,网上信用,网络欺诈等新问题,都对传统法律提出了新挑战。

我的观察可能是很肤浅的,概括也不一定准确。但我想我的感觉可能是对的,就是变化太快。我也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还

会有一些现在可能还想不到的大变化。经济发展的形态会变化,会有很多新的要素出来。

在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中,中国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引领者,但我想我们也跟进得很好,也是受益者。可是,在法律领域,我们就显得有一些落后。在立法、司法和法律教育方面,我们都有差距。在法律资源配置上,对新的市场形态新的经济要素投入还很不够。比如,我们在知识产权法方面,能打国际官司的律师还不多,有时候在外面很被动;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没有太多的法律资源,现在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我们却没有多少律师擅长这个领域,更不要说出国打官司。环境、科技、网络,这些很快就会成为最大的市场,或者说已经是最大的市场了,我们中国的律师不能拱手让人啊!

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等人,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不等人。五年时间也许还看不出多少变化,但十年的变化就很大了,二十年可能是沧桑巨变。中国的法律人不能满足于过去的积累,不能只是跟在西方同行后面,人家拿大头,我们甘居下游,我们要把中国的特色、中国的传统、中国的经验融汇到我们的发展模式之中,使我们不仅学得好,更有创造性。我们不仅要为中国的市场服务,还要像其它许多行业那样,占领全球额的市场。

我国早已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转型,我们讲“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思想。体现在法律方面,也就是要优化法律资源的配置,要让资源聚集到那些新的领域。

大成所过去是有许多创新的,走在了前面,你们的平台价值超过了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大成所更有责任,在庆祝自己二十年辉煌的同时,作出长远的布局,力争在未来继续担当起中国律师行业创新典范的角色。

我就讲这些,长期在学校里工作,长期跟书本打交道,所以对律师行业、对市场的认识可能都比较理想化,请大家多批评。再次向各位朋友表示祝贺,祝愿大成所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祝愿大家事业顺利、身体健康!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篇11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倡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可侣是法国巴黎公社著名人物的后代,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儿,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也是以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金克木也参与到邵可侣组织的“法语圈”的交际活动中,并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著名教授吴宓,两人很谈得来。

金克木的这些经历,陈世骧虽然有个大概的了解,但无论如何,让一个只上过小学且半路出家学法语的年轻人去大学教法语,毕竟很不寻常。

紧接着,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是要用英文讲法文时,便更加紧张。

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认可。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虽然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因此四处求学,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列宁格勒大学教授,后来因为不适应严寒气候而回到印度。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金克木是他惟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金克木一到上海,郑振铎就说推荐他到大学教梵文,但没能如愿,也许是因为金克木的低学历吧。

紧接着,曹未风告诉金克木,说吴宓先生在武汉,可跟他联系。金克木与吴宓熟悉,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所以,他的举荐是很有分量的。但吴宓没想到的是,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推荐人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學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工夫翻阅过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上一篇:致敬清明祭英烈网上寄语下一篇:陆水湖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