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制的名人名言

2024-10-16

关于法制的名人名言(共9篇)

关于法制的名人名言 篇1

2) 法律解释者都期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3) 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4) 自然法即神灵法,只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个体的法律,咱们务必坚定地拒绝遵守。咱们就应坚定地遵守忽视神灵法的规章制度,正因规章制度赋予咱们和平比较好的政府和稳定,因而对咱们来说,规章制度比神灵法更好,正因如果咱们采用神灵法的话,他会将咱们陷入迷惑无序和无政府状态。——马克·吐温

5) 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6) 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7)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8) 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9) 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10) 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11) 法律务必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正因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庞德(美)《透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2)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13) 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14) 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15) 法者,因此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16)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17)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我身上。——阿奎那

18) 没有哪个社会能够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19) 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20)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关于法制的名人名言 篇2

一、法制谈话节目的内容与特性

(一) 选题要贴近生活

随着我国建设法制社会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依靠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办法。故法制节目在选题上必须贴近生活。法制节目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要有典型性、实用性, 要能解答观众的困惑, 并让观众从节目中获得需要的法律知识;同时, 要能增强观众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二) 选题本身具有可议性

节目需注重在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民事案件大多与观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 观众参加讨论的兴趣会更大, 而且民事案件中情与法的冲突较为常见, 更具可议性。

可议性还包括法制理论、法制实践领域存在空白的内容。如今, 我国社会快速发展, 经济高速增长,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法律“真空”现象无疑是法制研讨谈话节目的最佳选题, 如安乐死合法是否恰当, 《今日说法》播出的《以爱之名义》等节目就涉及当前法律的一些空白领域。专家、学者、观众在节目中对法律的“真空”进行讨论, 会增加节目本身的可看性, 甚至对我国法制理论、法制实践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 节目要有可视性

节目要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特点, 充分利用电视语言功能, 采用各种手法 (如介绍案情时大量采用纪实手法, 在演播室设置大屏幕展示有关资料、图表, 把一些重要法律条文在电视屏幕上放大展示, 在讲述人讲述案情时用画面演示当时的情景) 追求节目整体的悬念感、刺激性及故事性。

二、法制谈话节目的制作特点

(一) 现场录制

现场录制是谈话节目制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节目录制前, 编导应对谈话内容及进程充分编排计划, 列出详细的谈话提纲和大致内容。但也不能让谈话者完全照本宣科, 谈话中还要有即兴碰撞, 这就对主持人和参与谈话者提出了要求。主持人要能掌控现场气氛, 要用心、用脑, 其对话题的引导能力非常重要, 要能构建交流场、支配参与者的谈话内容、完成节目的预定目标。在对法制内容的表现上, 要思维清晰、表达准确, 从而使节目焕发出理性的光辉。

一般说来, 尽量不要打断谈话节目的录制过程, 而一旦出现问题, 主持人要能转移话题;如果仍无法纠正, 编导应停止录像, 在与谈话者进行沟通之后再继续录制节目。

(二) 后期制作

要想使节目能引人入胜, 内容就必须精彩。作为谈话本身的看点, 不仅在于节目内容的故事性及表达的逻辑性, 还在于段落与节奏的恰当划分。例如, 要对谈话的重点予以强调, 可以把嘉宾的分析提炼出来, 做成导视片或话题板;同时, 还可以用画外音、字幕以及插入漫画图片等形式予以补充。

三、法制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 主持人的问题

法制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法律方面的专业问题,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当前诸多法制谈话节目主持人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够, 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观众的代言人, 不能从法律角度参与问题分析。这不只影响观众不能从法律的高度来理解案件, 也妨碍了主持人自己与专家的交流。

另一方面, 主持人本身主持业务水平有限, 无法流畅表达, 局限于念稿、背稿的状况。主持人的能力不足势必影响节目效果甚至产生导向错误。例如, 某法制节目曾经播出对制造冰毒的大毒枭的采访。大毒枭在镜头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主持人则十分木讷跟不上对方思路, 结果大毒枭在节目中反而以一个智者、强者的形象呈现出来。所以, 增强主持人的能力, 提升法制谈话节目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也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 案件分析肤浅

现今的法制节目大多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 诸多节目往往以事论事, 仅仅停留在案件本身的“说法”上, 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没有在产生原因和预防方面进行论述。

(三) 谈话制作过程不够自然

由于编导、主持人甚至嘉宾都不够专业, 撰稿者往往对谈话精心设计, 参与者念稿、背稿, 于是容易造成节目缺乏真实性, 节目风格也十分呆板做作。

四、法制谈话节目的发展对策

(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电视法制节目的文化品位, 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政策性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电视法制节目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 要充分意识到媒体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电视法制节目不能为了提高收视率而不顾社会效果, 丧失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由于报道涉及领域的特殊性, 稍有不慎或政策水平稍有欠缺, 就可能导致报道与节目初衷相悖的现象, 乃至出现失误。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如何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和注意把握报道分寸上下大力气加以研究。例如, 某卫视近期播出的节目《儿子打爸爸》, 片中报道角度和报道分寸的失误, 让我们看到了丧尽理性和天良的儿子对父亲的辱骂与殴打, 节目肆意渲染家庭矛盾, 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 误导了广大受众, 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形象。从业人员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容忽视。

(二) 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生存环境

要注意节目的法理性和对法律精神的全面深入把握。电视法制节目要对社会法制精神有全面、深入的理解。电视法制节目的报道应多领域、全方位地展开。凡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事件, 我们电视法制节目都应该有所关注、涵盖, 而不能只从提高收视率或个人兴趣出发;电视法制节目不应只局限于就事论事、就案说法, 或局限于解释法律条文, 而应在此基础上深入到法律精神、法律实质的层面, 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捍卫正义, 维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等。例如, 《今日说法》近期播出的《我该不该拯救你》节目中, 家住苏北的14岁少年扬扬身患重病, 急需移植骨髓。由此引出父母与16年前被送养的女儿与养父之间的情理、法理纠葛。该节目客观地报道了事件的全过程, 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过激行为给予了报道, 使家庭中的母亲认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不仅伤害了自己更伤害了两个年幼的儿女。其对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 以及优化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注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在电视法制节目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电视语言的特点, 利用声光画、拍摄、剪辑等多种电视制作手段来表现节目。电视法制节目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节目主创人员。节目的质量如何、文化品位高低, 取决于节目制作者的水平。尤其是他们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水平及对法律精神的理解水平。这不仅需要他们自身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 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

电视法制节目题材本身与新闻、电视剧一样充满了悬念, 既有新闻的时效性和未知性, 又有电视剧的戏剧性、故事性。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者应以法理为准则, 兼顾道理、尊重情理。在报道播出时要适度介入, 完全不介入可能会错过节目制作播出的大好时机, 丢失案例故事本身的悬念;而过度介入, 则可能使司法公正受到影响, 为公正的司法审判制造了障碍, 也不利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关于法制的名人名言 篇3

关键词:法治,法制,rule of law,rule by law

中图分类号:C04;H059;D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06

Abstract: We think both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fazhi (法治) and fazhi (法制)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need to be considered carefully. Based on dictionary definition, we compared the two pairs of words, fazhi (法治) and fazhi (法制), and rule of law and rule by law. We als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azhi(法治) and fazhi(法制).

Keywords: fazhi (法治), fazhi (法制), rule of law, rule by law

引言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到1999年“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正式写入宪法,再到2012年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完成了“法制”建设向 “法治”建设的转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法治”成为了中国当前语境中的高频词语。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对外传播与西方主流媒体报道的冲突、磨合与大体认同、趋同的过程。“法治”与“法制”的英译见证了这一过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典型案例。

“术语的表述简洁明了,但其本身的意义通常要比外在的形式复杂。”[1]笔者拟就“法制”与“法治”、 rule by law与 rule of law的内涵进行分析,正本清源,讨论“法制”与“法治”的翻译问题。

一“法治”与“法制”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

法制: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2]

可见,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简称的角度考察,法治乃法律统治,法制乃法律制度。按照以上词典解释,法治似乎是一种治国方略,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一种原则和方法,强调以法律治理国家。它的反义词应该是“人治”。法制从其狭义上讲,是一种制度体系,一种社会规范,由无数实实在在的条文制度构成,强调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要“有法可依”。

因此,法制是法治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法治无从谈起,“无法可依”。法治似乎是法制的终极目标,仅仅有法制是不够的,需要法治保障其公正、合理地实施,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否则,容易出现人治现象。

从二者的关系上看,法制是基础,法治是归宿。社会的发展必定是从法制到法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治不断给予法制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推动法制建设;法制自身得到不断完善、充实,为法治保驾护航。

二rule of law与rule by law

《新牛津英语词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牛津词典》)对rule of law的定义:Rule of law: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rbitrary exercise of power by subordinating it to welldefined and established law [3]。从该定义来看,几个要素构成了rule of law的前提条件。一是所有的法律裁定和基于法律的裁定必须置于法律框架下进行。二是法律必须是welldefined(界定明确的)。三是法律必须是established(既定的,现行的)。由这几个要素构建的rule of law与我们的法治概念若相契合。第一个要素几乎就是法治的本质要求,否则就变成人治了。后两个要素构建了良好的法制(所谓“良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良法?简而言之,就是争论性、分歧性空间较小,有成熟的法律规范和制度(legal system),至少是welldefined。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商君书·君臣第二十三》有言: “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所谓“法制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牛津词典》既解释了法治,又阐述了法治与法制的联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无良法,难善治。

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 F. A. Hayek)在《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中指出:所谓rule of law,指的是政府的所有行动均受到已确定并已宣布的规则之约束(government in all its actions is bound by rules fixed and announced beforehand),因为“这些规则能够让人们确切预知当局在特定情形下会如何行使其权力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规划个人事务” (rules which make it possible to foresee with fair certainty how the authority will use its coercive powers in given circumstances and to plan ones individual affairs on the basis of this knowledge) [4]。哈耶克的观点进一步解释了《牛津词典》关于rule of law的定义。简言之,法律是established的,只有established的法律才能为法治提供实践基础,也才可能使法律的前涉力(prospective operation)成为可能。

在英语中,rule by law并不常见,或者说并未进入固定说法或惯用语(set phrase)。笔者仅在answer网上查到了相关定义:Rule by law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n rule of law. Unlike rule of law, this states that no citizen is above the law, rule by law, involves arbitrary government rule, by using the law to implement their decisions [5] 。该定义明确指出rule by law与rule of law的区别所在。后者表示没有人能凌驾于在法律之上,而前者则可以指政府用法律施行专制统治、推行其决策。也就说,rule of law 基本符合法治精神,而rule by law则似乎隐含了人治的概念。

三rule by law 与 rule of law 的介词观

1.rule by law的介词观

前文提到的《牛津词典》对介词 by的解释有8个义项,最主要的前两个义项分别是:(1)identifying the agent performing an action;(2)indicating the means of achieving something[3]。

也就是说,介词by引导一个施动者,或者引导为完成某个任务、实现某个目标采取的手段。这样来看,在rule by law里,by引导的或是一个统治的施动者law,或是统治的手段law,抑或两者都是?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将law作为施动者还是作为手段,都隐藏了一个更直接的、真正的施动者:统治者。谁用法律进行统治?谁让法律实施统治?by law凸显了法律的工具性,主权者用法律来统治或控制。换句话说, 统治阶级不但可以以法律之名行非法与不义之实,徇私枉法,而且其本身也不一定受到法律约束。不过,从法治发展史来看, rule by law至少提升了法律的地位,实现了“有法可依”,一些“无法无天”的做法(如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遭到鄙视。

2.rule of law的介词观

《牛津词典》对介词 of的解释有9个义项,都是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是部分(part)与整体(whole)、从属(association)、同格关系[3]。也就是说,介词of连接的前(A)后(B)两者的关系为:A属于或从属于B, 极致情况下A等同于B, 如: the two of us (我们两个人)。从这个角度上看,rule从属于law,统治必须是法治,非人治。法律既是构成社会的机理,其本身也是目的。rule of law的主体是法。如果实现了rule与law的同格,治必法,法以治,法与治高度融合,法治就进入了最理想的境地。

3.rule by law 与 rule of law的兼容与排异

广义上讲,介词by引导的施行者比较广,对施行者行为本身并无效果评估与价值评判。介词of连接的前后两者基本上限于属性范畴,其关系比较单纯。从这个角度上看,rule by law当然不应该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指的是任何以法律为手段而进行的统治或治理实践。因此,法治,或者rule of law应该属于rule by law 的一部分,或者说是rule by law 的一种具体的形式。试想,不以法律为手段的统治能称为rule of law吗?

rule of law作为rule by law的一种理想形式,追求的是法律(law)的正当公义性,杜绝对法律的误用与滥用。再说,法律本身也有“良”“恶”之别。良法维护正义,捍卫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恶法损害正义,维护独裁,侵害人权,践踏自由。暴政者以恶法统治,这也是rule by law, 但绝不是rule of law。

鉴于此,介词by似乎更具动词特征,rule by law多了一份动态的、可变的、不可预见性特征。介词of更具名词特征,rule of law有一种静态的、稳定的、可预见性的特质。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前涉力(prospective operation)恰恰是法治的精髓所在。

四“法治”与“法制”的英译

按照“法治”的定义,考虑其内涵与外延,“法治”翻译为rule of law是可以的: rule of law基本反映了中国法治概念的内涵,又符合国际惯例。当然,中国在阐述相关概念时一般会完整表述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对应翻译为socialist rule of law country、 socialist rule of law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按照“法制”的字面意义,应该翻译为legal system。

至于“依法治国”“以法治国”的译法,笔者认为,正如rule by law没能成为专有名词一样,“以法治国”在中国的正式文献中很少提及,就不必再人为地纠结于这两个汉语词了。

国内媒体对“法治”由当初的混乱翻译 (rule by law、lawbased rule、legal governance、legal government等)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翻译(rule of law)。西方主流媒体也由当初任性地认为中国的“法治”应翻译为rule by law,到后来怀疑似的报道(最常见的用语是what China means by rule of law),到后来慢慢肯定(如China is closer to rule of law, China is committed to rule of law, China is developing towards rule of law),到后来逐渐认同接受、套用了中国媒体的翻译(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features),目前已直接使用rule of law了。国内媒体与学者也大多使用rule of law了。

参考文献

[1] 郝雪,张金忠. 试论科技翻译人员的术语应用能力[J].中国科技术语,2015,17(6):14-1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Pearsall J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4] Hayek F A. The Road to Serfdom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关于法制名言 篇4

2) 法律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稳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个人能够执行其计划并多少意识到可能产生的结果。

3)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4)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5)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6)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7) 法律用惩罚、预防、特定救济和代替救济来保障各种利益,除此之外,人类的智慧还没有在司法行动上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8)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9)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边沁

10)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11) 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

12)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13)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14)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15)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16)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17) 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18)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19)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制名人名言 篇5

2) 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3) 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4) 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弥尔顿

5) 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6) 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马略

7) 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8) 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9) 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10)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11) 自然法即神灵法,只是用来约束每一个个体的法律,我们必须坚定地拒绝遵守。我们应该坚定地遵守忽视神灵法的规章制度,因为规章制度赋予我们和平、比较好的政府和稳定,因而对我们来说,规章制度比神灵法更好,因为如果我们采用神灵法的话,他会将我们陷入迷惑、无序和无政府状态。——马克·吐温

12) 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13) 法律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14)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霍姆斯(美)《普通法》

15) 法律不负杀人的责任,也就像这责任不应该使枪刀担负一个样。――沈从文

16) 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17) 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18) 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必须颓败。——塞内加

19) 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正因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法制的名言 篇6

关于法制的名言1

1、自然界中没有奖赏和惩罚,只有因果报应。--英国作家 瓦谢尔

2、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孟德斯鸠

3、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孟德斯鸠

4、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卡尔。马克思

5、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6、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7、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8、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9、惩罚是对正义 的伸张。--英国 奥古斯丁

10、陛下虽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英国法谚

1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12、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13、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1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 波洛克 F)

15、法律的调整对象是行为,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张文显

16、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17、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18、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19、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20、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21、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 好的秩序。--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

22、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23、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埃尔曼

24、法律人不应该倡导过于激烈的变革,因为激烈的变革导致的结果是社会秩序的进一步的丧失,所以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叫:枪炮作响法无声。枪炮作响的时候,法律就没有办法生存。所以我们都不希望这个社会发生太过剧烈的变化。-

25、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说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就是一纸空文。--汉密尔顿

26、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27、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美国总统 威尔逊

28、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柏拉图

29、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30、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著名的法律学者

31、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英国作家 哥尔德斯密斯

32、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33、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1905~19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34、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35、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36、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 --[美]德沃金

37、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3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管子(战国)《管子 禁藏》

3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英国作家 达雷尔

40、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日莲(日)《立正安国论》

41、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地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迈克尔。D.贝勒斯

42、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英)《政府论》

43、警察是法庭的仆人。 --英美法谚

44、救济走在权利之前,无救济即无权利。 --英美法谚

45、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古罗马法谚

46、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47、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英国政治家 伯克

48、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49、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权力。人在天性上类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类。--巴尔扎克

50、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美国总统 杰斐逊

51、美国人生活中最显着而又有益的事情莫过于对法律的广泛研究了。--法国法官托克维尔

52、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者。--[德]尼采

53、能够认识到共同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并借助于别人认识到的利益来控制自己履行权利,使人意识到,权利应该得到履行;这也就意味着,应该有权利存在,而权力应该通过相互承认得到控制。 --格林

54、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法]伏尔泰

55、奇特几乎总能提供一种线索。一种犯罪越是普通,越是不具特点,就越难以查明。--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爵士

56、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5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惟恐自己会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者。--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58、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英国诗人 申斯通

59、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60、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古希腊剧作家 索福克勒斯

61、如果说就某特定国度的特定时期而言法律是命令,那么把它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考察,法治社会的法律又是一种永恒的理性对话过程。它是一种“对话”(discourse),乃是指法律是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及利益的交锋与辩论中不断获得产生变更与发展;它是一种“理性”(retional)对话,乃是指这种对话在本质上是一种平和而非暴力的说理过程。--张千帆

62、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63、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棚濑孝雄

64、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美国废奴运动领袖 菲力普斯

65、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66、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

67、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冠子(战国?楚)《冠子?度一》

68、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有占有,是一种事实。一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 --马克思

69、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70、我不同意你说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71、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作家 伏尔泰

72、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 --[美]L .亨金

73、我已经发现,混乱和一切祸害的起源原因和发展都与各种社会的腐败的法制有关。 --[法]摩莱里

74、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75、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英】培根《论司法》

76、一个细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经常地从纯自然的环境中产生出来,而一个强烈而持久的期望,则只能来自于法律。--边沁

77、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英国作家 丁尼生

78、在个人自己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执法从来不能疏忽。--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79、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80、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德]马克思

81、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马丁

82、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英)《政府论》

83、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君主的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84、只要不违反公正的法律,那么人人都有完全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亚当·斯密

关于法制的名人名言 篇7

关键词:分时度假,法制环境,建设意义,措施建议

1 引 言

分时度假, 是把度假目的地的酒店、度假村或公寓、别墅等的客房使用权, 按每周 (或每几天) 作为一个时间段, 并把若干年内每年固定时段的使用权销售给特定消费者的一种旅游度假产品。该消费者在合同约定的年限内, 每年可在固定的时段到该住宿场所居住, 同时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交换系统到不同地点、不同时段的住宿单元中度假。分时度假自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始创以来, 随着交换概念的引入和点数制的广泛应用, 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旅游产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分时度假成为旅游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

分时度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传入我国, 一些不法经营企业利用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在对分时度假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欺诈性营销, 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有关分时度假产品的法律纠纷。许多媒体纷纷对这些事件予以曝光, 各地政府和消费者协会也相继发出消费警示, 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购买分时度假产品, 由此我国分时度假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什么在国外获得巨大成功的分时度假在国内的发展却举步维艰, 造成目前国内分时度假发展不利局面的原因何在?本文尝试就国内分时度假的法制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力求找到破解分时度假在我国发展不力的瓶颈, 加速促进分时度假在我国的发展, 实现我国的旅游业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升级转型, 使其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 合理配置旅游产业资源, 制定宏观的产业布局和市场决策等方面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参考依据。

2 法制环境的理解

法制环境是指围绕整个社会的全部、系统的法制要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的国家政权, 在其管辖的社会领域,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依据, 并据此实行法治、严格依法办事所形成的社会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权威的氛围和社会依法治理的有序状态。相对于分时度假产业来说, 在目前的条件下, 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 使操作者有法可依。同时, 严格执法, 依法办事, 制定一系列与其配套相关的政策条令, 对行业中不规范经营加强监管, 尤其严肃处理个别企业和个人利用分时度假进行欺诈的犯罪行为, 保护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分时度假企业的经营行为, 开展合法、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 积极推动分时度假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形成我国分时度假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序氛围。

3 法制环境建设的意义

3.1 营造市场环境, 明晰各方权益

分时度假业一般由经营企业、销售商、消费者和交换公司四方组成, 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 相互之间形成了诸如委托代理关系、商品买卖关系、加盟关系、权益实现关系、权益互换关系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同时涉及了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个司法领域。法制环境的建设, 从根本上廓清了各方的产权关系, 明晰了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归属, 从而为依法解决纷繁复杂的分时度假纠纷, 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3.2 有利于政府加强产业的宏观管理

分时度假作为一项从西方引进的新兴产业模式, 其产业原生环境与我国国情并不匹配, 因此应当根据我国国情, 对原来的分时度假产业适当进行改造与革新, 在这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制环境的建设, 实现对政府部门从宏观上对分时度假产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例如分时度假企业进入市场时, 政府可以对其进行企业资质、注册资金、硬件设施等严格规定。虽然从长远来说, 这种方式不利于企业的个性化发展, 但是对于分时度假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的我国来说, 是防止不法行为的有效方式。

3.3 消除观念制约, 培育消费理念和市场

虽然分时度假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 但欺骗性和强迫性销售的影响却很大, 这就需要针对分时度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法制环境的建设来规范分时度假的发展, 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同时, 由于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限制, 分时度假产品作为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消费品还需要一段时间, 通过建设适应市场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能进一步增进消费者对分时度假产品的认知, 消除观念制约, 培育起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市场。

3.4 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氛围

我国的分时度假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发展阶段, 整个分时度假的行业形象已经遭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 分时度假市场急需从体制规则层面上加以规范以挽救其发展。目前市场上的分时度假产品良莠不齐, 部分公司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其产品, 产品价格严重违背了市场供需规律, 甚至以欺诈的手段进行销售, 破坏了市场经营秩序, 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市场现状。建立良好的产业法制环境, 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行业竞争机制, 不仅可以激励经营企业的积极性, 也为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提供了一个决策的参考依据。

4 法制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4.1 积极推进政府立法

由于分时度假的产品特性和销售特点, 几乎任何引进国在该行业的发展初期都出现了强制性销售和欺诈销售等侵害购买者利益的现象。我国正处于分时度假初级阶段, 在行业的发展中已出现了“未兴先乱”的情形, 在分时度假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失灵的情形下, 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立法, 建立完善的法律奖惩机制, 方能引导行业走向规范化, 扫清“乱”的源头。因此, 我国目前发展分时度假业、保护购买者权利的当务之急就是推动分时度假专门立法, 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分时度假产品的“冷静期”制度、分时度假产品的信息公开制度、分时度假权益保障制度 (强制性) 、分时度假从业企业和分时度假产品销售人员的行业准入和考核管理制度、分时度假产品质量保证金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从而实现分时度假在我国“有法可依”的局面。

4.2 加强政府及组织的执法力度, 维护消费者权益

分时度假的问题主要发生于销售环节, 诸如强制性营销方式、欺诈销售、误导性陈述等现象比比皆是。消费者往往在非理智的情形下购买了分时度假产品, 但事后却由于举证困难、主管部门不明等原因, 使他们无法很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由于分时度假产品独特的网络销售方式, 也使分时度假市场出现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 消费者处于信息极度缺乏的地位, 对于分时度假的详细情形、交换权的使用等权利都不知道该如何行使, 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分时度假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各级政府不仅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相关的立法, 同时应大力加强社会的道德教育, 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加大职能部门对分时度假公司的审批认定和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 形成“执法必严”的有效氛围, 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实际利益。

4.3 注重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法制环境的建设, 不仅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立法和执法, 同时也应该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监管作用。国外行业协会通过销售人员考核等办法来确保行业的规范经营, 协助政府部门处理顾客的投诉问题。另外, 随着分时度假业的进一步发展, 行业协会将逐渐取代政府, 通过立法进行分时度假规制, 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及促进行业协调发展、自我完善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一些欧美国家分时度假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淡化管制, 政府立法有意避免对分时度假行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逐步侧重规范行业协会的立法, 扶持行业协会在分时度假行业中的地位。目前, 我国尚处于分时度假发展的初级阶段, 通过立法规制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增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使行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随着分时度假行业逐渐进入稳定完善、客户成熟的最终阶段, 我国也势必需要适应国际趋势, 淡化政府立法, 侧重行业协会的立法规制作用, 加强行业协会自律, 这是我国分时度假未来发展的方向, 也是法制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

5 结 论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 分时度假引进国内的时间不长, 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和谐情况在所难免。但分时度假作为一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消费者需求的新兴产业, 具有巨大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通过产业法制环境的建设, 产业经营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 分时度假必将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迈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秀娜.应对分时度假信用危机的法律思考[J].旅游学刊, 2005 (2) :81-85.

[2]蔡志友.浅析我国分时度假合同规制的必要性[J].消费导刊, 2007 (11) :133.

[3]孙萍.试论我国分时度假法律法规的构建[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8 (7) :117-118.

[4]颜敏.论分时度假在我国的发展与法律保障[J].中国商贸, 2010 (28) :186-187.

[5]段耀峰.论建立分时度假法律制度的必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6) :40-41.

关于法制的名人名言 篇8

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和德育有机结合

德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其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还要受道德规范的引导和制约。德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同时也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在法律条文中就有体现。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高尚的情操,可以有效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因此,学校应当注意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组织举办如主题班队会、辩论会、讲座、征文、展览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当强化平日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抓好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遵守规则的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填补法制教育空白,扫除学生法律意识的盲点,使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营造氛围,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针对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够强和对法制教育课不够重视的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筹备,多做宣传,切实将法制教育开展起来。

第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栏、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阵地,大力宣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法制教育的目的、意义人人皆知。第二是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拉横幅、贴标语,并适当借助多媒体,使法制教育工作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学生每天置身于校园之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努力营造法制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法兴趣。只有学生重视法制教育课,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三、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

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方法简单化。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灌输,就会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在丰富法制教育内容、改进法制教育方法这两方面下功夫。

1.根据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识水平,精心组织法制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从学校整体看,法制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到不同的年级和时间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题、期期有重点、月月有目标。如七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规范行为、安全教育为主,学习《宪法》《国旗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八年级学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为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民法》《食品卫生法》等。九年级的学生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学习《刑法》《国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兵役法》《消防法》等。

讲课时,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择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导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学法、说法。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在用头脑记忆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学会明辨是非。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讲述一些社会常识,教学生学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我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学科内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进行学科渗透。如在语文课、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森林资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2.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坚持面授为主、自学辅导为辅,采用集中学习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思想政治课、心理活动课、班会课、校本课程等渠道,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在学习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学生个性及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活动为途径,进行鲜活的法制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认可法制教育,并主动参与法制教育活动。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就是加强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邀请相关的专业司法人员上台讲课,做法制报告。所谓“走出去”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少年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内容丰富生动、形式新颖,利于增强学生学法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和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法用法有奖征文活动、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立足学校,优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的配合参与。我们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立体化育人网络,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社会环境,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依靠法制教育骨干教师,积极带领广大班主任老师参与法制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多研究、多交流法制教育内容。

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大工程来分阶段实施,七年级重点抓过渡,八年级重点抓防止分化,九年级重点抓全面合格。例如,八年级的法制教育重点是“青春自护我能行”。这一专题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中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侵害因素入手,让学生认真分析造成这些侵害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防范。我们要通过课堂分析、课下调查实践、探讨交流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面对外界可能会发生的侵害时,要把握好自身的可控因素,这是防范和规避外界侵害最重要和有力的措施。要多与老师、家人沟通,掌握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不少家庭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的现状,我们可通过寄法律知识小册子、开办家长学校等不同渠道对学生家长进行法制教育,并通过学生进行信息反馈。这可以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氛围。

法制进校园名人名言 篇9

2) 用法律武装人提高人!

3) 遵守法纪,从我做起!

4) 百行德为首,万事法为先。

5) 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天。

6) 贯彻宪法精神,建设法治重庆!

7)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8) 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

9) 祖国在我心中,法律伴我成长。

10) 法是铁,律是轨,不循法律要出轨。

11) 法治建设人人爱,人人参与更精彩。

12) 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13) 诚是做人之道,法乃治国之本。

14) 开启法律明灯,照亮人生前程。

15) 守护人生绿灯,不闯法律红灯。

16) 学法护法者智,违法乱法者愚。

17) 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18) 知法守法用法,和平和美和谐。

19) 智者以法护身,愚人以身试法。

上一篇:壳牌招收暑期实习生下一篇:高考作文素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