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部分总结

2024-05-18

教育学部分总结(共8篇)

教育学部分总结 篇1

第一章小学教育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 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 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 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三、《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五、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具有激励作用具有评价作用

六、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 人们的教育理想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任务: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素质的意义:(作用)

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及作用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b.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四、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情感 6.自我意识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六、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四章 学生与老师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辨析)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

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

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4.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四、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五、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六、我国小学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七章 教学

一、教学的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如何上好一堂完整的课

1、备课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2、上课

1.(1)课的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2)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A考查 B考试 C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五、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六、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b.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七、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的意义(简答)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五、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六、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

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

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五、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怎么协调:

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教育学部分总结 篇2

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 强健的体魄, 健全的人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健康的心理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健康的心理是促进人生不断开拓进取的催化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心理教育才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同时,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祖国现代化建设, 关系到下世纪接班人的问题.小学心理教育因其特殊的教育对象, 更应该重点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以巴冲突后, 很多心理学家发现, 当地很多儿童在战后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恐慌, 焦虑, 不愿离开父母等症状。联合国很快派出众多专业人员前往进行心理疏导, 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 儿童心理教育重要性已被国际所认同。

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 而且教育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多弊端, 更应该紧跟世界潮流, 抓住机遇, 充分发展自己的儿童心理教育。而这必须和教师, 学生, 政府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

1 教师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作为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人员, 言谈举止都会对其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更应该学会善于捕捉教育时机, 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教师对儿童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 认为只有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活动应该归属于德育工作。儿童因其社会经验不足, 不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实际上任何偏激性格的产生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心理教育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面对社会现实, 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预防问题发生, 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所以发展小学心理教育, 首先应该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这就要求学校做到以下几点

经常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 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咨询活动, 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掌握自身心理调节的方法。

教师主动承担心理咨询工作,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结构,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行教学研究, 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心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育, 不能满足与让学生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 使学生主动参与, 感受情感变化。

2 学生

儿童本身是心理教育的主体, 因其年龄的特殊性, 开展对其的心理教育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指导, 更需要其本身树立良好的受教育意识, 能够正确认识到什么才是正确的心理。研究发现, 很多存在心理疾病的儿童, 往往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要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一般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 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 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 能接受他人, 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具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 了解自我, 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只有使学生自己能有一个正确的心理正误区别尺度, 才能积极于集体之中, 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接受并配合教师的引导工作。

3 政府

政府是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者, 指引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决策者, 其应该紧跟世界潮流, 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下, 基于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一系列适于心理教育发展的政策, 方法。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心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是“多种方式”的执行者。而政府正是“多种方式”的制定者。

正如大家所知, 儿童心理教育是一种非常灵活, 机动的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本身, 还是教师.政府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政府必须能够把握世界形式制定正确, 有效的教育方针;教师能够根据相应方针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并能够逐渐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学生自身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措施, 以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 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小学心理教育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积极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 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 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更可以唤起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对于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的关心, 帮助儿童把不良的心理表现消灭在萌芽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摘要:新的时代, 新的潮流, 儿童心理教育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 本文主要根据其发展趋势, 依据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 提出了一些有效发展小学心理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儿童,心理,教育,措施,意义

参考文献

我国财政支出教育部分结构分析 篇3

关键词:教育支出;支出结构;区域结构,平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文明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和尺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已成为各国当前主要任务。本文拟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财政教育支出整体投入不足。从2000到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徘徊在3%左右,中国有大约28230万学生正在学校接受教育,是我国总人口数的五分之一还多。这其中还没有算上各个学校中的教师行政等等与学校有关的人员。这样的人口比例与3%的GDP比重是极其不协调,不对称的。而这一数据在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9%,2005年为2.16%,也就是说从2002年至2005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竟一直在下降。从国际比较来看,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8%左右,经济欠发达是4.1%,我国没有达到4%,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也不符合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教育支出总量来看,总量投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力约束。虽然近几年GDP绝对数额直线上升,但由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医疗条件的改善,环境的保护,国防的需要,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政府投入资金的项目很多,蛋糕虽然大,但分的部门太,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安排财力时也难免“捉襟見肘”。在这个过渡时期,教育很多时候都要给经济建设让路。这样一来,财政性的教育支出就自然不足了。此外,在财政资金已然有限的情况下,不合理的支出甚至是浪费更令情况雪上加霜。重复建设、政府机构臃肿,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这些都也都是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原因。

从区域性教育结构来看,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差距,

目前财政性教育投入约占我国教育投入总量的80%左右,那么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就是增加教育投入总量的关键。我国应加强税收征收工作,严格税收执法力度,避免逃、漏税。因为保证国家税收的足额稳定是保证投入增加的前提。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扩大筹集教育资金的渠道,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也是缓解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的一种可行措施,也符合经济学的公平和受益的原则。同时我们必须砍掉一些重复建设的项目,少一些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的投入就会逐步改善。

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从教育公平开始,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更该以公平为本。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品,政府有责任为每位公民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责之一。从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的投入来看,政府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克服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责权限。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教育投入的透明度,扩大全民参与度,对政府的教育投入实行公共评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发出的最强音。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又是国民收入的创造者。没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就不会有国民收入的稳定快速的增长,因而教育投资必须要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样国民收入的增长动力才不会枯竭。

不管我们进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引领发展的前沿的必然是所谓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摇篮毋庸置疑正是“教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因为重视教育,英国带来了工业革命;因为重视教育,德国日本在二战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同样是因为重视教育,美国创造了神话般的发展速度和增长方式。在过去三十年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的GDP增长、大型基础设施、人们生活面貌等等,变化的确是有目共睹。在未来,如果我们还要寻找潜力的话,我们认为教育是重中之重。

军理部分总结 篇4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大量的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目的手段规模均较有限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大量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以达到最大作战效能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化装备与信息对抗成为战争主导要素

(二)战场空间呈多维化

(三)作战时间迅疾短促

(四)作战呈非接触式、多样化样式 信息化作战节奏快速化主要有哪三个因素

1是精确侦查 定位控制 2是精确打击 3是精确保障

信息技术在促进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必须把握哪三个要素

信化武装力量 信化武器装备 信化指挥控制系统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1、传统的战争内涵将得到极大的拓展

2、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力量将成为战争胜负的基础

3、军队组织将高度小型化、一体化、智能化

4、网络中心战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新样式

5、战争向非武力化、软战争方向发展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内涵

一是时代性,因为在信息时代,有多种形态的战争,但信息化战争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战争形态,就像在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是最基本的战争形态一样;二是交战双方至少一方是信息化军队,因为机械化军队或半信息化军队打不了信息化战争;三是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装备,各作战单元网络化、一体化;四是要在多维战略空间进行,特别是在航天空间、信息空间、认知空间进行的战争要占相当比例;五是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构成作战力量的诸要素中,信息起主导作用,信息能严格调制在战争中表现为火力和机动力的物质和能量;六是战争中的必要破坏和“流血暴力”依然存在,但附带破坏,即与达成战争目的无关的不必要杀伤破坏,将降低到最低限度。

信息化战争对我国国防建设的要求

1.要大力建设信息化部队2.要实现信息化和机械化双重的任务3.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正确处理信息化武器装备与信息化人才的关系

正确处理革命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我国国防工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底~1953年)。这一时期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外御侵略,内治创伤,振兴民族经济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时期(1953年底~1966年)。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防建设突飞猛进,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体系

第三阶段,曲折中发展时期(1966年5月~1978年)

第四阶段,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对当代大学生树立国防精神、健康发展与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什么是国防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现代国防有哪些特征

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有哪些

中国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走复合式、跨越式发展道路。

——实施科技强军。

——深化军队改革。

——加紧军事斗争准备。

——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

我国建立哪些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

武装力量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 科技动员 群众性的防卫动员 政治动员

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如何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内容及组成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1无产阶级战争观2.无产阶级战争的方法论

人民军队建设理论:1.人民军队的性质2.人民军队的宗旨3.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人民战争思想:1.人民战争思想的含义2.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3.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民战争的战略技术: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2.保存自己,消灭敌人3.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国防建设理论:1.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军队,抵御外敌入侵2.确立了向国防科技尖端发展的战略3.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发展时期的主要军事理论

初步形成阶段:1.产生的历史条件2.产生的主要标志

形成理论体系阶段:1.形成的历史条件2.形成的历史标志:全面地提出了人民军队建军原则 系统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 总结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技术

走向成熟和发展阶段1.: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2.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发展 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

人民战争含义,简述人民战争两个基本特征

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积极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装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特征1.战争的正义性2.战争的群众性

简述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述的决定力量;2: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试谈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历史地位:1.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做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2..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弱电部分2010总结 篇5

(李秋荣)

在分公司总室有力的领导及部门经理的亲自带领和指挥下,新中潮州分公司工程部弱电部分在本圆满完成了对业主 租户及本公司的电话通信 网络系统 监控设备 音控操作等保障工作。同时完成了本大厦全年有关设备线路的老化整改,故障维修以及更新布线和维护保养,按计划有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周报整理。并协同其它专业完成大厦的由关水电 空调 锅炉以及其它的设备设施维修维护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全年工维修保养大厦业主有关通信线路 电话维修三百多次。做到有障必修 有障必排保障业主各个办公科室电话线路畅通,提高业主对客户的服务效率。有效及时的做好业主全年共两百多场的培训 会议的跟场工作。做到提前布置会场所需的音控 投影设备,准时开关有关省行的视频会议设备,保障各场会议 培训不误时误点。安计划对大厦公共区域客房部位等监控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工作。保证大厦监控设备,道闸系统正常运行,使业主 租户及本公司财产安全得到最大保障。协助其它专业主主管,共同完成大厦有关电力设施 供排水系统 空调管路 洗迪设备 锅炉油气库等设备设施的维护整改工作。5 配合支部书记共同做好分公司的党支部建设,组织分公司积极分子参加培训学习,曾强他们对党组织的认识及入党意识。6 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分公司管理层的人员变动,今年是潮州分公司第一个合同期的到期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分公司管理层进行了人员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各项工作。以上就是一年来潮州分公司工程部弱电部分一年来简单的总结,不周到之处还请部门或公司领导给于修正补充。

行政法部分总结 篇6

“口头问题”总结

1.对现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3.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申请人口头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当场制作行政复议申请笔录交申请人核对或者向申请人宣读,并由申请人签字确认。

4.公民在特殊情况下无法书面委托复议代理人、诉讼代理人的,可以口头委托。口头委托的,行政复议机构或法院应当核实并记录在卷。5 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可以依其口头或者书面委托以该公民的名义提起诉讼。

6.诉讼中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7.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作出裁定,裁定应当写明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情况紧急的,可以将中止执 行的裁定口头通知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或者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但应当在口头通知后10日内发出裁定书。

8. 赔偿请求人也可以口头申请,由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委员会记入笔录。

9. 赔偿委员会审理赔偿案件,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有权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10.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出具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收费问题”总结

1.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2.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不得收费。

4.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5.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6.行政复议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承担。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

8.证人、鉴定人因出庭作证或者接受询问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鉴定人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9.赔偿请求人要求国家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复议机关和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取任何费用。

10.查封、扣押的物品需要检测、检验、检疫或者技术鉴定的,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因查封、扣押发生的保管费用由行政机关承担。11.代履行的费用按照成本合理确定,由当事人承担。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2.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缴纳申请费。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人民法院以划拨、拍卖方式强制执行的,可以在划拨、拍卖后将强制执行的费用扣除。

13.对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协议提起诉讼的,诉讼费用准用民事案件交纳标准;对行政机关单方变更、解除协议等行为提起诉讼的,诉讼费用适用行政案件交纳标准。

“人数问题”总结(2人)

1.公安机关对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可以进行检查。检查时,人民警察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

2.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3.调查取证时,行政复议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被调查单位和人员应当配合行政复议人员的工作,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4.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进行调查,应当由2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接受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情况。

5.行政机关实施检验、检测、检疫,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日内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检疫。

6.行政复议机构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当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参加。

7.行政许可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8.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行政处罚听证,也可以委托1至2人代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1至2人代为诉讼。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1至2名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9.行政强制措施由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浅析当前部分学校教育德性的缺失 篇7

一、当前我国部分学校教育德性缺失现象分析

1. 教育人道的缺失。

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 不管这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其根本出发点, 都在于能使人成为它理想的人。尽管各自“人”的标准不相同, 尽管各自通达“人”的途径也不尽相同, 但教育中体现的“对人的关爱与发展的责任”这一点无疑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本身便是人道的体现。教育爱中蕴藏着更多的社会内容, 是在教育实践中, 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师情操。但是在现实教育中, 教育的人道缺失的现象屡屡可见。

在十七大召开之际, 北京海淀区今典小学四年级9岁学生吴梓曼问周济:“我知道教育部门和学校为了减轻我们的书包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什么我们的书包还是那么重呢?现在同学们总说睡眠的时间太少了, 每天一大早, 天还不亮就上学了, 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呢” (2007年10月16日新华网) ?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然而, 在严峻的教育事实面前, 也许我们再也无法因诸多的教育成果而沾沾自喜。面对教育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带来的种种伤害, 中国教育的人道问题令人深思。

2. 教育理性的缺失。

教育中的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研究的理性, 它是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 是认识的理性, 表现于教育研究的独立性和个性, 也就是追求真理、不媚俗, 坚持科学研究的学术立场;二是教育决策的理性, 是在对教育规律全面把握的基础上, 制定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律, 同时也要使决策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三是决策执行者的理性, 教育决策的理性主要是对教育客观规律的掌握, 而决策执行者的理性是对正确的决策坚持贯彻执行, 同时在执行过程中, 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 对决策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视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 但又不违反原则。但是, 在目前的中国, 部分学校教育理性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北京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牡丹分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入园前的交费:赞助费全托每年1.5万元, 日托每年1万元, 视学生入托年龄一次性交清。按照这个标准, 假如要给一个四岁的孩子办理全托, 因为离上小学的年龄还有两年, 所以一次性交纳3万元的赞助费。住宿学杂费, 每月650元, 一年下来要7800元, 启蒙英语每年800元。家长在给孩子办理入托时, 要一次缴纳38600元的费用。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了市民一年的收入 (2007年6月1日, 中国教育新闻网) 。

在教育领域, 这些学校的决策者只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 一味地无限制地提高收费, 把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 进而造成教育公正的缺失, 这是非常有害于国家的“百年大计”、“民族振兴”的。

3. 教育公正的缺失。

在道德的历史演变过程中, 虽然道德体系更迭变替, 但公正范畴却始终存在于道德的深层结构之中。在中外思想史上, 公正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亚里士多德即把公正看成是美德的全部。现代社会拒绝文盲,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只有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生存空间, 一般而言, 其所能获得的生存空间与所受的教育成正比。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成为现代人生存权的保障, 所以现代人对受教育者的权利也倍加珍视, 要求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均衡, 但目前我国在教育公正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近日, “‘90后’美少女作家”蒋方舟, 通过自主招生的渠道被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之后, 引来质疑无数。虽然不断有人站出来为蒋方舟开脱说其中没有“猫儿腻”, 但公众的质疑并没有因此消失。是什么原因使得自主招生结果频繁引起争议呢?调查显示, 76.6%的公众认为, 原因在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不透明;68.6%的人认为原因是存在权势者的“暗箱操作”;66.1%的人认为原因是自主招生政策本身存在漏洞 (2008年7月21日, 中国教育新闻网) 。

民主与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同时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追求, 而这些事实, 无疑是对我们教育公正性有力的质问, 所以有人用“倾斜的天平”来形容我们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

4. 当代中国教育尊严的缺失。

教育本身的尊严抵不过经济的力量与金钱的诱惑。

班主任占某私自办补习班, 向学生捞“外快”, 收取补课费;小学校长罗某自立收费项目, 向学生收取水电、桌椅维修费1168元。近日, 武汉市教育局通报:2010年以来, 该市共受理教育乱收费投诉355起, 7月以来共受理投诉169起。经核实, 22所学校被通报批评, 22.99万元违规收费被清退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3日) 。

在教育管理者的心中, 教育, 或者说是广大学生的发展, 竟无法与一个人的利益或者经济利益相比。在这种利益的诱惑下, 可以对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忽略不计。这种有意的忽视, 在本质上是对教育尊严的忽视。在教育中的权钱交易不仅是以人民所赋予的权利作为交换, 而且出卖的有教育的尊严。

在学校, 教育缺少最基本的人道精神, 当然会摧残祖国的花朵。在决策与研究中, 忽视教育理性, 对教育科学性的无知与漠视, 必然会将教育、国家引上歧途。公民的受教育权不能充分实现, 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正, 必然导致民众对民主与平等的社会体制的质疑与失望;在管理中, 忽视教育的尊严, 也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滞后, 导致民族在全球化中面临开除球籍的危险。所有这些, 都在展示当代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缺失问题。

二、当代中国教育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无论是传统教育, 还是现代教育, 都将“善”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 并将这一价值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原则和规范之中。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之中,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力、教育者的自身原因或是教育伦理体系的不完备, 使得当前教育道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现象。

1. 市场经济的功利化。

20世纪70年代末, 由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 从而也带来了整个社会 (包括教育) 的变化。因为“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 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 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对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 也为社会、为教育道德性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但是, 这种解放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是不彻底的, 它把刚刚独立的人又推到了经济的枷锁中, 人性再一次被解放后又被物化扭曲, 教育的道德性也在物化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被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 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权利、教育资源、教育结果等都在市场中待价而沽。教育者为了把培养出精英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以及工资参考, 不得不将个人对自己生活道德何去何从的问题的决断建立在外在的强制性的权威的影响的基础上, 从而作出违背教育道德的行为, 于是有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控诉, 有了关于体罚学生的报道等。同时, 教育也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支点, 地下的兜售文凭者, 把文凭分成三、六、九等, 以不同的标价卖给追求生存空间的求学者。开放后民办教育的盲目扩张, 使教育也成为了商者绝好的商机。而教育本身所得到的是人们对教育的失望与不信任, 学校在人们眼中日渐成为部分人谋利的场所, 而不再有精神上的神圣与尊严。与此相伴的, 也许还有大办教育而出现的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但是, 难道我们不应该进行一下反思:当学校只作为一个个“面子工程”而出现与存在时, 这种教育的“繁荣与发展”与学生身心的成长有多少关系呢?当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利益交换的场所时, 学生在这个场所中会学到什么东西呢, 会形成怎样的生活观念呢?

2.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除了市场经济给教育道德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幅员辽阔, 有56个民族, 衍生着不同的文化, 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 呈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阶梯型落差, 国家的不同行政区的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自然存在观念的差别, 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表现为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普及教育的程度、辍学率、师生比、危房面积、教师素质等方面, 城乡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中学的辍学率而言, 农村比城市高, 农村学校的危房、教学中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更为普遍, 教师素质明显比城市差。至此, 由于经济、文化、政治三方面的不平衡, 使升学求学、选择学校或专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强调, 精英主义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些差别中, 我们看到的是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同一片蓝天下, 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应该有权利享受同样质量的教育服务。

3. 教育的强制与理性精神的错位。

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 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非理性主义教育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 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这种理性精神的错位不仅表现在学生群体上, 也体现在教育群体中。现代教育的霸权式的宰制, 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的, 强制性地把人塑造成为某种被需要的工具人。在理性的支配中, 学校中的一切都是要精确的, 所有人的情感、思想、道德品质也在这里得到精确化的测量, 以便按照科学的逻辑分成三六九等, 待价而沽。所有的知识是精确的, 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围绕着这日见精确、难度日见上升的“机器”奔跑, 在焦虑和紧张运转着, 稍有一个“齿轮”不够吻合便会被体罚、被淘汰, 会被贴上“弱智”、“失败者”的标签, 被碾碎成为牺牲品。教师这样任意剥夺人的自由和贬抑人的自尊, 否认人的权利, 任意处置人的心智和身体, 教育的强烈塑造心态也使教育者心理和行为走向了极端。

4. 传统教育伦理思想的束缚。

第一, 中国社会传统的“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将政治中的伦理关系直接体现于教育的伦理关系之中, 一切学术来源于官府, 平民中没有学术, 师生关系如同君臣关系, 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第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之所以为众人所重视,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极大的“入仕”功能。第三, 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是一种精英教育, 学校的设立不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 而是以培养官吏为唯一目标。此外, 科举制度的盛行更是加剧了教育的筛选功能和功利色彩。传统教育思想强大的历史延续性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 而是成为根深蒂固的思想烙印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5. 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匮乏。

在现实教育中, 某些教师轻则对学生训斥, 重则对学生体罚;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面前的无所适从, 对教育工作的敷衍, 比如批改作业、批阅试卷的教师日渐减少, 有的教师却堂而皇之让学生“代劳”, 等等, 都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想并没有通过外化的道德规范成为教育者内在的道德自觉。而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尽如人意却是教育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防范教育德性缺失, 提高教师教育德性

面对种种教育德性缺失的现象, 如何防范教育德性的缺失,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短时期内难以克服市场经济, 以及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 教育者有义务应从主观方面为之做出努力。

1. 确立教育德性价值观, 实现教师德性精神。

教育活动作为生产人的社会系统工作, 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活动与教育德性密不可分。教育德性是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格特质化的品质, 是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活动的内在价值决定了教育德性在学校这个伦理实体内部所追求的是在互动合作中依据个体的德性能力达到人际的和谐和个体的完善, 充分发展人的主动性, 以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从而保证教育活动内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的外在价值, 决定了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个体对教育德性的践履将为教育活动中取得最好的行为效果提供道德上的引导。另一方面, 使个体内心充实而愉悦, 感受到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德性的社会价值就在于使教育这个继承和弘扬开发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社会子系统能正常运转, 从而力争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能为国家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教师德性作为一种教师角色的品质, 在履行教育教学义务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义务, 其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善、教师的公正和责任感。

2. 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实现教师德性。

在教育道德修养中, 教育者只停留在自我角色的认定和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积极投身教育实践, 不断积累情感体验, 才是教育道德修养的关键。关于这一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道德修养上崇尚“躬行”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孔子认为, 道德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只有那些时时处处身体力行的人, 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儒家主张“力行”的目的和内容是封建主义的, 应予以抛弃, 但它作为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却是可贵的, 则应予以继承。在道德修养中, 要提倡言行一致, 反对言行相悖, 即言善而心不善或行不善。道德修养既是知的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又是行的磨练和陶冶的过程。行是知的目的, 人们思想道德觉悟的高低归根到底是通过其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 教育德性的养成必须在行上下工夫, 即将道德认识付诸道德实践。

3. 自我修养是实现教师德性的根本。

修养, 是一个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 它是指个人在理论、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包括个人在行为举止、仪表风度、情感和待人处事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同时, 修养还指人们在思想意识方面的陶冶、德行举止方面的整饬、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等。简言之, 修养, 既是一种境界, 又指为达到这种境界而进行的锻炼、陶冶和学习。作为教师德性, 它的结构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养和教师的涵养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外在的, 一方面是内在的,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养和涵养又是另一大课题。

教育关乎着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的教育正受着短视的利益追求和功能至上的实用理性的挑战。作为一名教师, 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超越自己, 无愧于神圣的教育。

摘要:本文就当前少数学校教育德性缺失现象进行了概括, 包括教育人道的缺失、教育理性的缺失、教育公正的缺失和教育尊严的缺失, 并就此深刻地分析了出现这些现象的主客观原因, 包括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强制和理性精神的错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匮乏。

关键词:教育德性,缺失,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正聿, 李璐玮.现代教养[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2]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张忠华.论教育的道德性[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4) .

[5]吴海燕.论教育德性的境界[J].江苏社会科学, 2001, (2) .

教育学部分总结 篇8

男,汉族,1944年3月生,陕西临潼人,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

1963.09~1967.09 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1967.09~1968.09 毕业待分配;

1968.09~1970.03 在河北省石家庄4589部队农场劳动锻炼;

1970.03~1971.03 山西省保德县杨家湾小学教员;

1971.03~1973.03 山西省保德县杨家湾公社干事、团委副书记;

1973.03~1974.03 共青团山西省保德县委书记;

1974.03~1975.10 中共山西省保德县委常委、共青团保德县委书记;

1975.10~1976.10 中共山西省保德县委副书记;

1976.10~1980.08 中共山西省保德县委书记,省委候补委员;

1980.08~1982.04 中共山西省壶关县委书记;

1982.04~1982.08 山西省委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成员;

1982.08~1983.03 共青团山西省委书记;

1983.03~1985.05 山西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1984.09~1985.01在中央党校学习);

1985.05~1986.05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

1986.05~1993.01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1993.01~1994.09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

1994.09~1998.03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98.03~2003.03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3.03~2007.08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7.08~2008.03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成员;

2008.03~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督导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组长杨多良

男,回族,1946年8月生,安徽颍上人,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

1965.09~1969.09 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待分配;

1970.05~1971.11 解放军6408部队148部队锻炼;

1971.11~1982.09 安徽省外事办公室干部(其间:1972年1月至1973年7月参加安徽大学英语翻译培训班学习);

1982.09~1983.08 安徽省外事办公室接待处副处长;

1983.08~1990.06 安徽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1985.01~09省委整党指导委驻徽州地区联络组组长;1986.09~1987.01 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1988.09~1989.07中央党校培训班学习);

1990.06~1993.02 安徽省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1993.02~1999.12 安徽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1996.03~06 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9.12~2000.01 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副省长;

2000.01~2001.10 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2001.10~2006.09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2006.09~2006.11 安徽省委副书记;

2006.11~2007.01 安徽省政协党组副书记;

2007.01~2011.01 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督导单位:国资委、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 组长李铁林

男,汉族,1943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微电机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1962.09~1968.12 在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微电机专业学习;

1968.12~1973.07 山东省潍坊染厂工人;

1973.07~1982.01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办公室主任、工程师;

1982.01~1984.10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总工程师(1982.06~1983.07在北京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班学习);

1984.10~1987.03 中共北京市委工业部副部长;

1987.03~1989.07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1986.11~1987.04借调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工作);

1989.07~1990.05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秘书长;

1990.05~1992.09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秘书长兼经济科教干部局局长;

1992.09~1994.04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1994.04~1995.01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机关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5.01~1998.06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机关党委书记兼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

1998.06~1999.12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机关党委书记兼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

1999.12~2000.12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2000.06正部长级)、机关党委书记兼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

2000.12~2002.09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

2002.09~2003.01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委员;

2003.01~2007.07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08.03~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

督导单位: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 组长吴定富

男,汉族,1946年7月生,湖北武穴人,197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在职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

1965.09~1967.09 在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

1967.09~1968.07 留校待分配;

1968.07~1969.04 湖北省石首县团山中学教师;

1969.04~1972.01 湖北省广济县武穴中学教师、校团委副书记;

1972.01~1980.04 湖北省广济县文曲剧团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

1980.04~1980.08 湖北省广济县文教局副局长;

1980.08~1983.03 湖北省广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3.03~1984.01 湖北省广济县副县长;

1984.01~1984.11 湖北省广济县委常委、县长;

1984.11~1987.06 湖北省广济县委书记;

1987.06~1990.09 湖北省黄冈地委委员、地区行署副专员;

1990.09~1991.04 湖北省审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1991.04~1993.07 湖北省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1993.07~1995.10 湖北省审计厅厅长、党组书记;

1995.10~1998.11 中央纪委驻审计署纪检组组长、审计署党组成员(1997.03~1997.05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1998.11~2001.01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级);

2001.01~2001.04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2001.04~2002.10 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

2002.10~2002.11 中央纪委常委,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2002.11~2003.03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2003.03~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正部长级)。

督导单位:国家电网 组长张俊九

男,汉族,1940年8月生,安徽阜南人,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61~1966 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坦克设计专业学习;

1966~1968 留校待分配;

1968~1979 五机部第六一七厂四分厂技术员、车间副主任;

1979~1980 五机部外事局德语培训班学习;

1980~1982 赴西德考察实习领队;

1982~1984 兵器工业部六一七厂四分厂技术室副主任、四二Ο车间主任、四分厂副厂长;

1984~1988 兵器部六一七厂副厂长、厂长;

1988~1990 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

1990~1991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1991~1993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1993~1998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1998.03~1998.10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中央保密委员会委员;

1998.10~1999.01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1999.01~1999.04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央保密委员会委员;

1999.04~1999.07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1999.07~2005.12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

督导单位:中石化 组长刘胜玉

男,汉族,1945年12月生,山东荣成人,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大学普通班学历。

1962.09~1965.08 北京化工四厂工人;

1965.08~1966.12 北京化工四厂团委书记;

1966.12~1970.05 北京化工四厂下放车间劳动;

1970.05~1974.02 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

1974.02~1979.06 北京化工四厂党委副书记兼政治处主任、厂长;

1979.06~1981.10 西藏自治区团委副书记;

1981.10~1984.11 中央直属机关团委副书记、书记;

1984.11~1986.05 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常委、办公室主任;

1986.05~1988.03 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常委、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常委;

1988.03~1993.04 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中央办公厅机关党委常委(1992.03~1992.07在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

1993.04~2000.04 中央党校副校长;

2000.04~2006.01 天津市委副书记;

2006.01~2007.06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上一篇:年终结账注意事项下一篇:中层管理培训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