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总结

2024-10-08

法治教育总结(共11篇)

法治教育总结 篇1

为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县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平安宁远建设,根据省委法治湖南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xx年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精神,县教育局和县司法局于20xx年9月26到9月30日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全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现将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全面落实。

为全面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县教育局、司法局作了精心部署和周密安排,专门制定了活动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20xx年全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的通知》,各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活动周专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全县形成了县、乡镇街道、学校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确保了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学样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从小培养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

二、各学校开展了“法律进学校”普法宣传活动。

9月份以来,县教育局组织全县80余所学校的中、小学校学生学习《中小学法治教育读本》,参观县司法局的法治文化展厅和警示教育中心。在学校举办的法治讲座上,各学校组织广大学生集体观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讲座》光碟,听律师添彩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各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观警示教育中心法治视频,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开展分组讨论等活动。

1、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县普法讲师团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县一中、八中、水市中学等20余所中小学开展了社区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警示教育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达2万余人。组织全县所有学生,开展了以“青春学法、法治同行”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活动项目包括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教育片展播、法治图片展示、法律知识竞赛等。发出一份倡议书。

2、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向全体学生发出“拒绝校园暴力,争做文明守法学生”倡议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倡议书上签名。号召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打骂欺凌同学,不沾染黄毒赌等恶习,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意识。

3、组织“向国旗敬礼,向英雄致敬”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水市中心校、哈弗学校等组织学生在水市革命烈士墓前表达对革命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学生们面向国旗,齐唱国歌,并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同时组织学生重温入团誓词,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并齐颂《少年中国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励孩子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三、集中开展禁毒禁赌宣传活动。

今年以来开展了全民禁毒、全县禁赌大型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各乡镇街道集中进行禁毒、禁赌知识宣传,主要采取讲解毒品相关知识和发放禁毒、禁赌宣传资料的形式进行。宣传组重点对镇学校、旅店、网吧、KTV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加大了宣传力度,并发放了《禁毒法》、《禁毒知识宣传手册》等禁毒知识宣传单(册)20万份。活动中向广大青少年讲解了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并播放了禁毒宣传片,大部分学生向工作人员咨询了相关的毒品知识,表示将大力向家人及朋友传播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据统计,活动周期间,全县乡镇、学校共编辑法治宣传园地(墙报专栏)120多期,举办法治讲座80多场次,发放《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校园人身伤害处理条例》等法治宣传教育资料6万多份,掀起了全县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新高潮,全县广大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法治教育总结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法治阶梯”教育模式,法治意识

1 传统模式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各个高校把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法治教育的主要手段, 比起以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法律教育内容的空白, 这确实是一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新跨越。但这种完全依赖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却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第一, 教育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虽然是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但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比较缺乏, 学习动力不足, 由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二,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法治教育是一项法律专业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 但目前在各大高校中真正聘任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情况还不够普遍, 很多高校的法治教育课主要还是由思政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 这显然是不能满足法治教育需求的。

第三, 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不合理。从内容上来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版) 这本教材只有两章包含法治教育的内容, 而且都以内容概述的方式进行编撰,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学习和把握。其次, 课时安排也不合理。真正落实到法律制度这个内容的一般为6~8个课时, 在这么稀少的课时里, 一方面授课教师很难把法治教育的精髓讲深讲透, 另一方面, 学生们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当前的法治教育课在很大程度上其实还仅停留在普法宣传的层次上。

造成上述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法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因素, 也有在研究层面, 当前还缺乏可供选择的法治教育新模式的原因。因此在理论层面设计出一个操作性强、预期效果好的法治教育新模式是一项非常紧迫的课题。

2“法治阶梯”教育模式概述

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笔者认为, 新的法治教育模式必须是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启蒙、法治信念的培养与法治意识得到实践的相统一。从法律思维的启蒙到法治信念的培养再到法治意识的实践是一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 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法治阶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里, 课堂教学主要负责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启蒙, 庭审旁听活动负责大学生法治信念的培养, 而校园听证制度则承担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实践的重任。课堂教学、庭审旁听、校园听证制度这三者虽有分工, 但都是“法治阶梯”教育模式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3“法治阶梯”教育模式的三个要素

3.1 要素之一:法律思维的启蒙——课堂教学

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的思维, 它是法律人所特有的思维[1]。法治教育的目标无意要把每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法律人, 但是至少要在受教育者心中种下法律思维的种子, 从而实现法律思维的启蒙。课堂教学由于具有课程的规范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 因而在启迪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真正要在课堂教学这个阶段完成法律思维的启蒙这个任务, 还需具备一些条件。

(1) 具有充足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如前所述, 数量充足的法律专业教师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由于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 因此在配备师资时可以结合实际分步骤进行。对于本身拥有法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言, 尽可能的一步到位, 吸引本校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教师承担法治教育课教学任务。对于其他高校, 可以先采用外聘教师的方式进行, 再逐步过渡到全部由自编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阶段。

(2) 教材需要重新修订, 课时量需要增加。首先要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样, 需要编订一本独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教材, 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其次, 该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应重点突出以下三块内容:法理学概述、法制史概述及法律部门概述。法治教育课既然是一门学科, 那么在内容编排上必须符合学习论的一般规律, 即必须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才能完成对法治本质的把握, 而法理学和法制史这两门学科恰恰天然地符合了这一需求。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入门知识。法制史则是研究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鸟瞰古今法律全貌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这两门基础性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打开了通向法治教育目标的两扇大门。对于法律部门概述这块内容, 也应该根据法治教育的实际有所侧重, 把宪法、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相关法律部门有机地编入教材。

在确定了教材应该重点突破的方向之后, 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具体编写的问题, 这有赖于法理学专家、法制史专家等相关法律学者们的不断实践和尝试。在此, 我们可以尝试性提出几个需要考虑的原则。原则之一:难易适中原则。法治教育的主体与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毕竟是不同的, 因此在不改变教学规律的前提之下, 应充分考虑教材普遍适用的特点。原则之二:课时量适中原则。课时量的设置既不过分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也不应陷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模式。对此, 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参照, 对于一般法学院学生而言, 法理学的课时量在60课时左右, 法制史的课时量在30课时左右。那么对于法治教育课而言, 法理学概述的课时量可以设置在35课时左右, 法制史概述的课时量可以设置在20课时左右, 法律部门概述可以设置在35课时左右。这样总课时在90课时左右, 这90课时可以分配在两个学期里。当然, 这还需要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3) 严格规范考试机制。期末考试制度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考试制度的规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些高校, 期末考试制度是分类别的进行的, 对于专业课执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一律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 而对于一些公共课, 有些高校可能会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这其实是有偏差的, 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学生就知道这门课程的门槛很低甚至没有设置门槛, 那么它就已经丧失了对学生的指引功能, 法治教育的目标更无从谈起。尽管考试制度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 但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阶段里, 严格规范的考试制度将能为法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证。

法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的实证。大幅度的课堂教学改革, 是否会过分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生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 这些疑问确实是无可厚非的,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现举一实例加以佐证。笔者所在的学院, 对2008级38名社会工作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试验。在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 实行5+3的学习模式。即安排5个学期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课时量, 剩余3个学期用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4年以后, 这38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报名参加司法考试, 报名率在68.4%, 当年一次性通过率在7.7%。毕业一年以后, 对这3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表明:有92.1%的学生表示大学期间3个学期的法学教育, 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84.2%的学生表示, 自己确立起了法律思维, 并认为自己是个法律人了。以上事实说明, 对于一般大学生而言, 两个学期共90个课时的法治教育课是完全可以适应的。

3.2 要素之二:法治信念的培养——庭审旁听

法治信念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法律信念的确立与否与一个社会的教育内容、法制状况、文化特征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2]。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念而言, 庭审旁听活动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1) 庭审旁听活动的几个特质。第一, 旁听主体具有广泛性。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 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以外, 其他的案件原则上应该公开审理, 这个规定为大学生参与旁听提供了法律保障。况且法院开庭审理的案件数量比较大, 只要及时做好与相关法院的联系工作, 足以满足学生的旁听需求。第二, 庭审过程的直观性, 有利于大学生获得丰富的法治实践体验。亲临庭审现场, 零距离感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的法律推理, 进而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的法治教育。第三, 庭审结果的权威性有利于法律信念的强化。庭审结果最终以判决书的形式体现出来, 法律所赋予判决书的国家强制力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法律权威, 会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法律信念。

(2) 法庭旁听活动的具体实施。旁听前准备:这个阶段主要做好案件主题的筛选、与法院的联络、庭审案情的介绍、法庭争议焦点的解读以及解释所涉及到的主要法律条文等。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旁听记录, 提示学生哪些是旁听记录的要点。旁听结束后的探讨与总结: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法治教育成果的一个阶段性展现。经过课堂教学的理论洗礼, 学生的法律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启蒙。而通过庭审旁听的体验, 学生可以用撰写旁听报告的形式来检验自己法治教育的学习成果。所以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好旁听报告。

对于旁听的次数, 理论上来讲当然是多多益善, 但是民事、刑事、行政案件最好分别都能组织一次,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民事案件可以多增加一些。总之, 法庭旁听活动能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因此需要充分重视、精心组织。

3.3 要素之三:程序正义理念的实践——校园听证制度

正义应当实现, 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方式便是正当的程序。程序正义理念是法治意识的关键要素之一, 它的实践能积极推动法治意识的确立。随着我国社会的推进, 高校行政的法治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3]。高校行政的法治化不但推动了高校管理模式变化, 也将为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实践程序正义理念的平台。而大学校园听证制度便是这一程序正义平台的具体化, 积极探索、实践校园听证制度, 将能大大强化大学生的程序正义理念, 也有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大学校园听证制度, 是指大学行政主体在做出直接涉及师生重大利益的决定时, 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召开听证会, 听取相关各方主体的意见以实现良好治理的一种程序性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程序设计, 赋予学生、教师合理的程序性权利, 鼓励师生广泛参与校园管理活动, 从而实现良好治理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校园听证制度是我国高校走向校园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用范围上, 它具有广泛性, 包括学校内部奖、惩、贷、助等方面的听证;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涉及全体学生的具体管理行为方面的听证;对校园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制定、修改的听证。在程序上, 它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告知;提出申请;委派听证主持人和监督员;召开听证会;制作听证笔录, 并将听证笔录提交裁决机构。

通过积极行使这些程序性权利, 亲身体验程序正义理念, 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将能得到很大的增强。法治教育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力的延伸。

参考文献

[1]谢晖.法治演讲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90.

[2]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J].学习与探索, 1996 (2) .

法治教育总结 篇3

关键词 教育法治 教师 网络法治 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1]。2013年教育部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重要文件,对各级学校提高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提出具体考核要求。培养教师的网络法治思维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升先进网络文化建设、以法治与德治共同推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培养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造成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互联网迅速发展造成的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速食消费文化”影响,教师原有的教育技能和教育资本受到挑战。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量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双重提升,教师受到了教育体制要求、社会发展需求、自身提升需要等多重压力,他们既想在网络空间中获得身心压力的释放休整,又想在网络时代寻找路径,实现职业成长突破,收获成就感,因而暴露出现实教学与网络行为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仍处于调整和完善期,教育法治背景下关于教师网络行为的具体规定存有不明晰的地方,部分教师抱着侥幸心理,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进行网络犯罪。加之新闻媒体对于教师群体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行为的高度关注与集中报道,放大了个别教师违法行为的社会聚焦度和负面影响力等多种因素,教育法治环境下亟待加强教师网络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1.体现依法治国制度层面的一致性

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应用在教育领域,就要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形成教育法治[2],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获得法律保障。实现教育法治的主体是人,教育法治范畴中,培养教育管理者的法治思维有利于建立健全校园法治的具体制度,培养教育服务者的法治思维有利于树立诚信理念,为开展教育法治提供后勤保障。实现教育法治的核心要素是全体教师和学生,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的培养是运用网络媒体,使教师群体明确教育权利和义务,树立教育法治背景下教育法律法规的惩戒作用,从关爱学生、热爱工作、忠于祖国角度,结合网络空间新特点,依法言论、依法活动,以网络法治思维把控虚拟空间行为,以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理念反思教学与日常行为。

2.突出教育育人规律的主体性

教育法治的本质在于培养具备法律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法治成效取得的实施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培养教师网络法治思维,有利于教师洞察自身网络行为失范现象,自觉更正错误行为,弘扬网络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运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有效进行信息选择,突出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价值功能。近年来出现的刑事案件呈低龄化趋势、网络犯罪率上升等情况表明,青少年群体作为网络主要受众,由于好奇心及渴求成功等心理影响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工具搜罗信息开展犯罪预备,另一方面存在对网络法治管理的认识偏差,将网络作为法律实施的“场外地”,利用微信、微博、MSN等手段,散布虚假信息,营造轰动效应。2015年11月起,《刑法修正案(九)》指出,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最高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3]。学生作为拥有科学知识的青年力量,应把创新与合规理念结合起来,避免一时好奇无知违反法律,追悔莫及。教师应起到帮助学生“防微杜渐”、增强网络法治观念、培养法治人文精神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网络法规讲解、实际案例分析,促使学生了解和实践教育法治,寻找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暴露出的法律知识弱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运用好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法治过程中“人”的要素,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3.彰显网络法治建设的时代性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学校拥有更便捷的教学管理平台、公共信息发布平台,也将学校发展置于公众关注与透明监督下。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提高我国教育法治现代化治理水平提供了可能。教师要在传统纸媒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网络精品课程,以“慕课”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就是顺应了网络媒介发展的新产物。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的匿名性和低门槛等特点,也给网络教育安全带来挑战,处于信息漩涡的教师在进行网络信息选择时,要注意甄别多元文化,分析主流和支流。一手抓传统教育媒介,一手抓网络传播媒介,以两手抓促融合的态度搞好教育法治建设。课堂实体语言运用方面,应客观规范,做到实事求是和政治导向相结合;网络空间研发方面,要把握学生关注的公共话题,及时发现问题,以专题网页、来信问答等形式,排除学生认知偏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以教师的个人魅力、法治的公信力、网络的影响力,依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主题法治建设,提高教师网络法治思维,帮助教师树立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塑造线上线下教师楷模形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合格人才。

二、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缺失现状

1.教师现实教学示范与个体网络行为缺少有效对接

现实教学中多数教师能以谦虚和逊、知性客观的状态投入工作,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教师的示范性特征在课堂环境中通过讲解、展示、引领、指导等环节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在相对封闭的课堂环境中也可以耳濡目染,接受知识、品德、行为等各方面引领,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然而在相对广阔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教师个体的辨别行为会受到虚拟空间的影响。部分教师利用网络空间恣意泄愤,盲从言论,缺乏对网络舆情、校园舆情的冷静分析,存在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误读,成为网络空间负面言论的支持者;部分教师把网络当做释放工作压力、摆脱职业倦怠的工具,采用吐槽、调侃的语言歪曲教师形象,仅仅把从教当做自身获得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无奈之举。将网络当做放下教师身份的“真空地”,造就了教师现实教育与个人网络行为的严重脱节,削弱了教师在网络中应有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对复杂网络信息甄别不清,反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自己陷于舆论漩涡,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前教师现实教学示范与个人网络行为的对接不畅,呼唤教师个体补给网络法治思维,这样有利于营造客观纯洁的网络环境,实现教师示范功能在网络空间的有效延伸,保护教师合法权益,实现教师的全面育人。

2.网络师德考察缺位于教师综合业绩考核

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自身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是“师之为师”的根本所在,以师德为首的教师综合能力考察是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评判标准的重要依据。当前教师综合业绩考核内容,主要涵盖了“德、能、绩、效”四个方面,通常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但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细则。一方面,当前对于“德”的考察多为“否定项”,即不能做什么,做了会如何处罚等,对于彰显师德的“肯定项”缺少认定,师德优秀教师的鼓励政策能否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有待于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另一方面,网络师德的考察在现实中也仅仅归之于违纪违法的条目,考核形式简化归为师德考核的范畴。如“发表非法言论、传播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等,缺乏明确的教师师德针对性。这种考核方法将有形世界中的师德考核和无形世界中的行为准则合二为一,具有便于管理、方便操作的益处,但也存在着忽视网络法治建设,淡化教师网络法治责任的弊端。在网络世界中捕捉个体行为准则并非易事,因而强化有形世界的引导变得更为重要,发挥网络师德法治宣传日常建设制度化,发挥师德对教师网络行为的预警约束功能,增强教师网络行为自律意识。

3.教师对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缺乏有效引导

教师网络法治思维体现在自身网络行为中,更突出表现于对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前的有效思想干预。互联网+时代促使学生置身海量信息世界,既能够在第一时间搜罗兴趣领域的最新资讯,又有机会在网络世界中充当舆论领袖,实现意见整合。由于网络信息内容冗杂,真实可靠程度不一,加之学生具有热情冲动、感性多于理性等特性,青年学生极易出现网络语言粗俗、网络行为过激现象,给校园稳定、社会和谐带来不确定因素。如近期社会上涌现的“成都女司机人肉搜索案”、“何炅吃空饷举报者遭粉丝威胁案”等,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网络带给大家便捷信息的同时,如果缺乏法治思维,也会演变成“网络暴力”。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要努力营造理性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不允许也不可能时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但从社会科学、法治观念角度向学生提供明辨是非的准则,预估网络行为失当的违法成本十分必要。现实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传播网络法治正能量,理性开展网络空间活动,发挥网络示范功能。学生在遭遇网络多元思想冲击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勇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通过课堂教授和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具备良好网络法治素养的学生群体。实现教师法治人格的自育和学生在网络媒介高尚品格的有效培养,是法治社会的呼唤,也是教师教育的时代要求。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前沿,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预见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网络舆情,规范自身网络行为。

三、教育法治背景下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

1.引导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规范自身网络行为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履行教师职责、踏实育人,以博学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同。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在薪资报酬、职称晋升、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惑,“青教”群体在家庭中的支柱地位与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叠加,使教师承担着更大压力,职业倦怠感逐渐取代职业幸福感。教师作为网络运用的重要群体,学校应引导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规范教师日常网络行为。通过定期对教师开展网络法治内容宣讲,厘清部分教师产生的“网络是法律真空区”“网络是万恶之源”的认识误区,引导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牢记社会职责,不以讹传讹、偏听偏信,不沉迷网络带来的信息快销和情绪感染,客观看待网络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合理运用网络工具,不被网络异化,掌握发展的可控权。教师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坚定教育法治理念,时刻认识到网络行为无小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树立网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理念,规避法不责众的侥幸心态,以客观正确的法律信仰,在网络空间中表达真实情感、激浊扬清,充当社会与学生群体的正向舆论领袖。

2.引入网络师德评价机制,明确教师网络权利和义务

强化教师综合业绩考核中的师德测评是关键点,转变师德考核由“过去时”为“现在时”或“预备时”,对于防止校园恶性刑事案件、提高教师行为自律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媒介的出现,为教师获得丰富资讯与沟通手段提供了可能,也将教师及学校的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微博、微信、行业APP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使得教师能够积极汲取国内外教学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教学创新,并会赢得同行的一致点赞;另一方面,学术不端、违法师德师风事件也能够第一时间传遍互联网,受到公众谴责。因而,将网络师德评价机制引入教师综合业绩考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在当前师德实体评价基础上,引入网络师德评价指标,可以具化到量化分值,纳入奖惩机制。对注重网络教学开展、推动网络师生交流互动、进行合法出版传播等活动的教师提出表彰,对非法参与煽动性言论、淫秽信息传播、故意诽谤、污蔑、造谣等网络违法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鼓励教师切实以“行为示范”的责任态度在网络空间履行“文化育人”的教师义务,积极结合专业技能开展专题教育网络建设,明确教师应有的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运用法律武器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国家尊严和历史真相,保护知识产权和正当利益。教师应主动自觉参与校园舆情、学生网络舆情分析,摒除错误言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德治和法治共同推进教育进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教育法治是实现教育正规化、有序化发展的基本保证,教师习惯于教学管理制度化、政治学习常规化、职称评审科学化,但对于约束网络行为的法律规定相较于之前零碎、分散的状态具有适应阶段。教育是实施以德育人的长期工程,具有人才培养时长和教育潜在成效的复合性。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要素,它同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等共同作用于学生对学业的热爱度与专注度。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获得教育成功、激励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潜在力量,因而教师肩负社会给予的殷切希望。各级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新变化,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不同年龄、不同职称构成的教师针对性开展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强化教师个人对于社会事件看法多元化与为人师表发言授课的权威性与导向性结合,突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政治责任,在网络空间中对于社会群体进行有效政治引导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社会思潮中做出正确选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主旋律,以德育人,共筑中国梦。

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格局,教师要准确定位,维护网络安全,突出网络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治理的重点区域。教师参与网络活动时,应遵循我国维护互联网安全的相关规定,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时,应尊重事实的真实性和评论的客观性,成为爱国守法、诚信友爱的合格网民。广大教师要积极运用法治思维,用互联网信息提供的鲜活事例向学生传授先进思想文化,研究运用网络传播发展的新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社会给予教师的殷殷重托,以德治和法治的双重力量推动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2] 陈国良.以法治思维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5(1).

[3] 沈德咏.《刑法修正案(九)》条文及配套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作者:刘颖(1982-),女,河南郑州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学校法治教育活动总结 篇4

01大会动员

活动伊始,姚耀华校长动员致辞。他指出“要成才先做人,要做人须守法。”他要求大家时刻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希望同学们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02颁发聘书

动员会之后,我校正式聘请贺强警官为我校法治副校长,姚耀华校长为其颁发聘书。

03法律宣讲

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犯罪?在法律知识宣讲环节,贺强警官连提两问,随后他以案释法,用了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给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经过贺警官的悉心讲解,我们不仅知道了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与我们密切相关的还有《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我们还知道了违法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一般违法行为,比如打架斗殴、赌博、吸毒、偷窃等,犯罪就是违反《刑法》社会危害较重的行为,如故意伤害、盗窃、抢劫等。

我们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呢?就这个问题贺警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加强自身防卫;避免与人产生冲突,不惹是生非;保持低调,不炫耀;遇事不默默忍受,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注意穿着得体,不暴露;不沉迷于网络,不进行主播打赏;注重个人信息保护,社交账号不外借等。谨记: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04主题班会

继法制宣传教育讲座活动之后,各班又召开了法制教育主题班会。通过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同学都意识到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小学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篇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但是青少年因为身心尚处在成长阶段,无论是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还是自我保护的能力都不够成熟。因此,也是法律需要特别保护的对象。为了呵护祖国的幼苗,XX小学一直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作为常态工作。开学至今,XX小学开展了“用法律之手呵护祖国幼苗”的主题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强化教师法治意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非常明了“身教胜于言传”的内涵。要对学生实施法治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法治观念,要知法、守法、严于律己,而教师法治观念加强有赖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导向。为此,我们以学校校长室为核心组织,成立了学校法治教育领导小组,由杨眉任组长亲自抓,政教处具体抓,教导处具体落实,各年级组、各班具体实施,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使教师较深刻地掌握了与学生相关的、或者关系较密切的法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效果的法治教育,更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这样提高了教师对学校法治教育的认识,促使教师产生进行法治教育为已任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搞好法治教育,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法治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二、营造文化氛围,注重校园法治宣传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鉴于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可塑性强,在不同环境中可形成不同的行为品质。我校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严于律己、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力争让学生在健康、洁净的环境和“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美化校园环境,保持校园洁净;在学校教学楼布置各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益广告,在各办公室、班级悬挂各种规范守则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我们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学校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通过班会、晨会向学生进行“增强法律意识、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法治教育和各项活动,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在积极的校园氛围中受到教育,从而明确了真善美、假丑恶,提高了对外来文化,各种犯罪违纪诱因的免疫力。

三、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师生法治观念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的法治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相结合,与品德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方位渗透。

1.加强警民共建活动。我们聘请了学校法治副校长及法治辅导员来校作预防违法犯罪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等,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的作用。

2.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由校长室和教导处组织对各位班主任进行了依法从教、依法办校的再加强教育,帮助每位班主任提升法律意识,明确自己身上的职责,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3.国旗下讲话及晨会教育。我校充分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及每天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等。

4.办好法治教育主题黑板报和手抄小报。学校充分发挥宣传窗口的作用,要求每班出一期“增强法律意识、争做文明学生”法治教育黑板报,各班自办法治手抄报,教导处进行检查评比。

5.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还开辟了法治之窗栏,定期宣传法治知识,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活动。

6.上好法治教育主题班队活动课。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法治教育,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身边事,进行正反两面的评析、引导,使学生辨是非、明事理,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会上中受到法的熏陶。

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结合石棉教育系统普法宣传的实际与特点,我校于**年初制定了《**“法律进学校”工作方案》,明确了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职责和要求,将“普法宣传”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学校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成立以校长姜仁斌为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机构,聘请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永慧、公诉科科长廖琴、公诉科副科长徐文为法制副校长,不断健全工作制度,确保法律进学校工作“组织、人员、责任、经费、工作”五到位。

二、加强法制学习

为把我校的“法律进校园”活动引向深入,形成全体教职工与学生“人人知晓,全员参与”的普法宣传良好氛围,对照石棉县教育局“法律进校园”切实加强法律知识学习。一是学校党委中心组学法不断深入。中心组结合三月法制宣传月为重点活动开展,集中开展专题学法活动,受教育人数60人以上,深入学习了《行政许可法》、《教师法》、《公务员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二是利用每周例会前十五分钟时间学法,两月共开展两次集中学法活动,参会学法人数190人次,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三是请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永慧、公诉科科长廖琴、公诉科副科长徐文到校向全校师生讲法,2040余名学生学习。

三、重点突出,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以石棉县教育局“法律进校园”为指导,结合本校普法工作实际,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内容,以法制讲座、法制专栏、主题班会为平台开展系列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我校还按照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章程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依法、规范地做好了石棉县希望小学办学章程,并报教育局审批。

(一)上好一堂法制讲座。一是以集中授课为主要形式,全校2040余名学生法制讲座学法覆盖率100%。二是通过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法律进学校”专题,请法制副校长王永慧、廖琴、徐文在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作用,以《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方面知识为重点,上好本年度法制讲座。三是结合每学期开学典礼、法制第一课、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普法讲座宣传教育。

(二)办好一个法治专栏。结合学校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法制宣传版报、墙报、橱窗、长廊、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形式,以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一是学校每班办“法制专题黑板报”共30版、法治专栏10余版。黑板报普法宣传覆盖全校2040余名在校学生。二是学校依托“校园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平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政策20余条。

(三)开好一节主题班会。**年,我校一是结合三月法制宣传月活动,上好“小学生学法用法读本”为教材的一节法制班会课。全校共上法制班会课30余节,结合真实案例学法、用法、守法。二是学校在法制宣传月活动期间开展一次“‘七五’普法,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三是石棉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在主题班会中突出了“禁毒”、“禁赌”、“防邪”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

(四)印发一批宣传资料。在县教育局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以《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保护法》统一印制普法宣传单2040余份下发学生,并由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学习后带法回家。

(五)播放一段法制视频。按石棉县教育局“法律进学校”要求,以“在校学习讲安全”、“做文明守法小公民”、“食品卫生保健康”、“遵守交通规则保安全”、“提高警惕防拐卖”、“网络游戏不沉迷”、“危害永牢记”等专题搜集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共播放法制专题小视频30余次,收看学生2040余人次。

(六)组织一次知识竞赛。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学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以及禁毒、环境保护、互联网上网等相关知识为重点,按学校工作实际,进行一次普法知识竞赛。全校共举行班级普法知识竞赛30余次,参与活动学生2040余人次。

法治教育总结 篇7

一、将法律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法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

笔者建议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 增加关于中小学法治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 或在原有的课程的基础将法治安全教育内容进行拓展。设立公益性的全国教育普法网站, 利用网络手段, 汇集、编辑各种法治教育资源, 形成法制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为各地开展远程学习与培训提供支持。另外, 建议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针对常见案件的个案剖析, 定期、有针对地在中小学开展安全预防教育, 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风险自身防护能力和鉴别能力, 减少乃至杜绝校园犯罪案件的发生。此外, 法治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掌握层面, 还要结合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教育, 使学生明确法治的价值和原则, 了解法律的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宪法和公民权利观念, 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树立社会责任感。从在校学生抓起, 逐步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教育形式要进一步多元化, 增强校园法治教育的灵活性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 法治教育应力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活泼多样, 为此, 须拓宽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途径和形式。通过笔者走访发现, 学生们希望的法治教育形式是:参观访问、与有关人员座谈、组织模拟法庭、小律师活动、观看电视电影等形式, 仅有少数的学生选择了听讲座。这充分说明只有增强直观性, 才能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才能有实效。为此, 应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如可以根据中小学法治课程教育内容为主题, 举办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比赛、课件评选、知识竞赛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读书活动, 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主动投入到中小学校园法治教育当中。

三、建立健全中小学法治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制度, 是推进校园法治教育的前提

建设高素质法治教师队伍,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是做好学校法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会同法治学会制定专门计划, 聘请为中小学负责开展法治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 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能力培训, 切实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完善法律知识结构, 提高开展法治教育的教学能力。也可采取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 保证每所中小学校至少一名教师接受法治教育能力培训。同时继续推动和规范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的建设, 加强对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培训。建议在校内法治教育老师的培训中, 应当积极争取校外司法机关、地方高校等实践和理论资源丰富的部门和机构的人员参与其中。

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其中, 保证校园法治教育取得实效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法官协会、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加强法律职业群体间对学校法治教育的协调和沟通, 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通过“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也是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落实。对地方中小学校法治教育, 可由地级市法学会牵头, 市司法局、地方高校及市教育局具体负责地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整体制度设计, 各区县法学会负责监督检查, 各区县司法局、教育局具体落实。

学校教育应有法治思维 篇8

现在常讲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不好,就是因为我们缺乏这种教育,缺乏这种具体的要求。此前,北京的200多位学生到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剧院演出。俄罗斯司机说,中国学生在车上吃盒饭,没有留下一粒米,素质太高了!正是这些细节,体现着中国人的素质。而这些细小的习惯,需要学校通过合理可行的校规校纪来培养。当然,这方面学校有自己的坚持,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强制,也不能因此抹杀学生的个性以及正面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希望学校通过这种坚持,真正形成讲规则、讲秩序的法治文化。

教育部总督学顾问 陶西平

(责任编辑 周琦)

法治教育总结 篇9

专项活动总结

毒品损害健康,残害生命,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禁毒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重大工作,而禁毒教育宣传又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我校围绕“青少年与合成毒品”这一主题,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地部署开展禁毒工作,顺利完成各项禁毒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抓好思想品德课,从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禁毒教育内容。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根据教育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在高年级开设专题讲座,并将吸毒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中进行毒品预防宣传教育。

二、各班举行了禁毒主题班会,同时组织观看禁毒教育电影及青少年禁毒宣传片,教育和引导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三、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进行培训,让学生学习好禁毒的相关知识,同时带领学生阅读优秀征文,浏览有关毒品的知识和禁毒的报道,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性,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

我校紧紧围绕“青少年与合成毒品”宣传主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禁毒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预防毒品侵蚀蔓延,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防毒、禁毒意识,把禁毒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学校这片净土不被污染。

小学

乡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总结汇报 篇10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营造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X乡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紧紧围绕“法治精神,点亮未来”这一主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开展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全面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全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专门领导机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全乡形成了乡、村、学校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确保了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期间,X乡紧紧围绕“法治精神,点亮未来”这一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创新形式。通过家庭、学校、乡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是把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列入工作的重点。办公室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入手,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就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经验,形成了文字材料。内容形式多样,活动项目包括青少年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教育片展播、法制图片展示等。同时还举行了“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学生签名活动。

二是家长与学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学校把法律法规编印成册,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学生在家与父母一起学习,使他们在学习法律法规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质。

三是通过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理解法律精神,尊重法律权威,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正确维护合法权益。这次活动共建法制宣传专栏X期,下发宣传资料X千份。

四是召开全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会议,用以会代训的形式,指导法制副校长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方法。要求当好一名法制副校长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不”就是不辞劳苦、不图名利、不计报酬;“三讲”就是要讲责任、讲奉献、讲爱心。在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期间,为青少年学生上好了X堂高质量的法制课,受教育人次达X余人,认真为学生辅导了《宪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三、积极宣传,效果显著。通过对全乡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全乡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普遍受到良好的法治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了崇法、学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二是加强了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增强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力量。

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探讨 篇11

【摘 要】国家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所以在高校内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扞卫者。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新目标,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路径,确立了法治中国建设新方针,规定了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法治中国,是新时期及发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为一体的法治建设新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路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方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新时期的驱动力,大学生整体的素养关系到国家未来教育水平和发展趋势。大学生法治教育和培养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有着全面发展促进的关键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法律教育的要求,大学生通过在学校对《法律基础》和《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法律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大多认识到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有所增强,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法治教育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的法治教育,应该是以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为主,使法治观真真切切的融入到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当中。而现阶段的高校只是侧重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只知其型不知其含。整体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很低,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衡量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条件。如今的大学生只重视考试的结果,很多人倾向在拿高分,拿学位。学习也是围绕着自身的专业课和各项考试,以至于对宪法、民发、刑法等重要的法律知识的了解也只是皮毛。不少同学为了应付所谓的考试只是机械的背诵,不会全面的、深入的体会法治教育的精神和重要意义。

(二)法治教育内容落后

国内许多研究学者们表明,高校对法律基础教学的忽视,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费用不足等几个个原因。依据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得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方面的基础内容(1)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很多法律规定和概念都是几年前得内容。总体上缺乏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观教育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型国家同步的内容。这些不完全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从而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难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三)法治教育形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法治的教育基本都是以上课的形式为主,课外的活动及宣传为辅。此类的教学课时也是非常少。上课的教学形式也仅限老师在课堂灌输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根据学者的统计调查,71.58%的教师没有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又有86.13%的电子教案里没有视频和案例分析。教师对课程的忽视,只能简单枯燥的灌输理论和定义,这种单一的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基本的情感交流,只是要求学生达到分值标准就是课程完成的体现。使学生忽视了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升华,非常不利大学生对法治精神的培养。

(四)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法治教育的教学和培养中,大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施教者,教育者本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法治观念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受教者能否真正的体会和领悟到法治观念的精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些教师对法治相关的专业知识贫乏,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司法实践经验不足,会对教学和法治的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五)大学生自身对法治意识的忽视

现代化的数据、信息、网络化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网络信息的繁杂,使刚离开家而在学校学习的大学生们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刚入校的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差一些,自觉守法的能力比较低。近年来,在高校内部,大学生犯罪的比率也是明显增多,有一些大学生心性浮躁,爱慕虚荣,不求上进,爱与同学攀比穿戴名牌,所以在学校内部甚至外部进行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另外一些大学生由于在家里得不到关爱,从小的环境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上大学脱离了家庭的束缚,在学校内挑衅、打架、斗殴等。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犯罪趋于高科技化,他们走在犯罪的道路上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刑法。例如复旦投毒案件,投毒者其实有机会挽救受害者的生命,正是由于他们的法治意识的缺乏,没有意识到触犯刑法的严重性,使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一)完善法治观的教育内容

科学的界定法治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完善法治观教育内容是法治观教育内容是法治观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内容与其他群体法治教育内容不完全相同,大学生法治观内容除了有党和国家法治建设要求外,还要坚持以培养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为目标。在法治教育内容上还可以加一些法治理念、法治渊源、法治特征。有条件的可以编写针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法治教育材料,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注重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需要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法治精神的形式正是因为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为主体感受继而上升为理性的体认,最终升华为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使法治精神让大学生体会到法律不仅可以制约人,而且可以保护人。

(二)法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的完善

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就很难有法治教育实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从这一点出发,在确定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时就不能只侧重于法学基础理论,更要强调法在社会中的作用。高校也应重视关于法治教育的课程。科学、合理、适当的增加法治教育课时。教师在教授学生法治课程时,也要丰富地、多元化地去讲解,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哪里不懂,学到了多少,体会了不少,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专注度,还鼓励的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体会法治精神的内含,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高校还可以多组织、举办一些有关于法治教育的宣传活动,成立一个大学生法治型的社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有关社团的活动、讲座、辩论赛等,使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成绩分数,它可以更鲜活、更生动地激发大学生法治意识的体会,使理论得到内化,并升华为法治内在的素养,最终形成正确的法治行为。

(三)教师队伍建设

法治教育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有一支受过正规培训,有一定法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大力度来加强法治教育队伍建设。邓小平曾说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以此可以看出,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当注重吸收一些具有专业法律素养和法律专业毕业的高职教师,与各学院的法治教育部门沟通协调相关工作,使各学院内部的教师人员也可以了解和学习一些法治素养。高校还可以在教师晋级考试中加试法律内容,让每个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同时也可以通过科研、进修、读学位等方式提高自身修养,使全校的法治意识上一个新台阶。

(四)创造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法治意识的提高和培养有独特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产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严格依章办事,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纪乱纪可耻的校园风尚,组织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为目标的班团活动,有表达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校训、校歌等。当今是网络数字化高速运转的新时代,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应用上多一些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也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新媒体。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官方网站宣传一些关于法治活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还可以转发法治教育内容为主的微博或微信,在微博微信里留下相关专业教师的咨询电话。使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情况向专业的老师咨询一些法律常识,例如劳动法、合同法等, 这样使法治教育经常化、形象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自觉、自然的校园法治氛围,强化潜移默化的效果,使法治教育收到入耳入脑导行之功效。

(五)大学生法治教育自我意识提升

大学生法治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使法治精神内化成大学生自觉自醒的法治素养,使大学生自己将法律的思维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内化成法治精神。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论内容多么丰富新颖,教师多么专业负责,如果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徒劳。所以大学生要自身自觉的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克服自身的性格缺点和生活惰性,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多关注、多涉猎有关法律常识、法律有关的事件新闻,在对法律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法律、信任法律,使日常的行为习惯内化成法治意识,从学习、生活和行为的细节上注意自己周围发生的法律问题,用法律的思维看世界。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8]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3]邓小平.全体人民树立法制观念[M]. 1986.

上一篇:科一考试技巧大总结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