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发展概况

2024-09-10

钢结构发展概况(共8篇)

钢结构发展概况 篇1

1 全国钢结构发展概况简介

1)在今后10年~20年内,国家整体发展趋势:GDP增长7%~9%以上,工业增长强劲(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15%以上);大陆成为世界工厂;城市化水平提高。在此条件下,我国钢结构建筑行业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2)建筑钢结构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a.高效:力学性能(结构性),可加工性能,物理性能(耐久性);b.环保:低污染,低能耗,重复利用;c.经济:结构造价低,基础造价低,运作周期短。

3)国家鼓励建筑用钢,推广房屋钢结构。1996年~2010年中国建筑技术政策鼓励合理采用建筑钢结构;《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规划十五建筑钢结构用钢达全国钢材总量的3%,2015年达到6%。

4)据统计,2004年度轻钢结构建筑市场为:4 500万m2年施工量,产值220亿元;229家业内单位具备轻钢专项资质,近400家主要结构件和配件生产厂家。

5)轻钢市场的区域分布:华东:44.0%,华南:6.0%,华中:6.5%,华北:13.5%,西南:17.0%,西北:5.0%,东北:8.0%,西北地区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6)全国轻钢结构建筑的潜在市场预测。

a.轻钢建筑占潜在市场的比例。在借鉴西方的材料、技术、工程经验的前提下,我国在40年内可达到美国同等的发展水平;2001年~2020年期间:非住宅类轻钢建筑占潜在市场的比例由8%达到43%;住宅类轻钢建筑占潜在市场的比例达到12.5%。

b.轻钢建筑整体扩张趋势。2001年~2020年轻钢市场的总量为:住宅类14.7亿万m2,非住宅类38亿万m2;2001年~2020年轻钢市场的总值为:住宅类1.18万亿元,非住宅类1.33万亿元,总计约2.5万亿元,年均约1 250亿元。

2 西安地区钢结构发展概况简介

钢结构在西安的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最早的项目是东郊健力宝钢结构厂房和西开发区中德合资的联合汽车电子厂房。大规模发展的标志性钢结构建筑是西郊大庆路家世界项目。在1995年前后,西安地区的钢结构项目,年总建筑面积不超过10万m2,造价不超过5 000万元左右。发展到现在,年总建筑面积已超过100万m2,造价超过5亿元。西开发区、北开发区、泾河开发区的钢结构工业厂房鳞次栉比,一片繁忙的建筑景象。除此之外,在西安周边地区及西北其他省市,钢结构项目的市场也很大,资料显示,年建筑面积超过200万m2,造价超过10亿元。

3 西安地区钢结构加工企业概况

3.1 西安地区钢结构加工企业的现状

随着钢结构项目的开展,钢结构加工企业也应运而生。早期的是高科彩钢、东立钢构、长安钢构等个别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钢结构企业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三四十家,但真正具有加工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不到十家。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企业都向着既能加工钢结构又能生产彩钢板的方向发展,且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力争成为大区域性、大型钢结构生产厂家。

3.2 西安地区钢结构加工企业的差距

这些企业和南方企业(如杭萧、精工、东南等)及外资企业(如巴特勒,ABC,USA等)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投资规模小,起点低,投资额为几十万到一千多万不等,产量小。2)管理水平低,对钢结构这个新兴行业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掌握其精髓和精华,事倍功半,效率低下。3)企业定位和经营方针模糊不清甚至错位。4)内部管理机制有问题,钢结构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套用建筑企业或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模式都会产生问题。5)缺人才、缺技术。

3.3 西安地区钢结构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经过统计,西安地区所有钢结构生产厂家的年生产加工能力总和,仅能完成约20万m2的市场份额,占20%左右,且这些项目的含金量很低(低端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高端市场)让南方企业(如杭萧、精工等)及外资企业(如巴特勒,ABC,USA等)拿走,普遍的企业效益和利润率低下。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生产能力及竞争力低,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目前这种现状不会持续太久。

4 参与钢结构市场竞争应考虑的问题

4.1 企业市场战略及定位

有关资料预测:在今后10年~20年内,国内轻钢结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可能是金字塔模式:5家~8家全国性的大型企业,占领高附加值的高、中端市场;20家~30家全国性的中型企业,占领一般的中、低端市场;250家~300家区域性的小型企业,参与配套、安装及特色经营等。

4.2 企业内部发展概念

宗旨:以市场为中心,以技术为后盾,以服务为根本。市场:立足本地,向外扩张,销售代理本土化。技术:自成体系,建立企业自身的技术特点和风格。服务:用户至上,咨询、维护与回访。项目:项目经理责任制,技术交接,回收资金。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立企业文化。员工:相对稳定的核心员工,激励机制,岗位的流动与全才培养。成本:成本控制机制,项目成本核算。

4.3 企业外部发展方向

占领市场份额;推行代理制、挂靠制;加强外协;建立区域加工与采购中心;进军中高端市场、重钢市场。

4.4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工厂加工生产设备的配置

4.4.1 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

部门设置:技术部、概预算部、品质部、经营部、工程部、工厂加工生产部、财务部、采供部、行政部。技术部:负责技术工作。概预算部:负责报价、销售技术支持等工作。品质部:负责质量检验等工作。经营部:负责项目跟踪、业务洽谈、接待、合同谈判及签订等工作。工程部:负责项目施工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现场材料供应、施工质量及安全监督管理、协调监理及甲方的关系等工作。工厂加工生产部:负责工厂加工生产的全部工作。财务部:负责财务工作。采供部:负责采购和供应等工作。行政部:负责行政方面的工作等。

4.4.2 工厂加工生产设备配置

工厂加工生产主要分为:彩板加工、钢结构加工、檩条加工及小构件加工四部分。

5 实现企业目标的两个基本条件

5.1 钢结构行业发展环境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钢结构行业发展环境很好,属于朝阳产业,从全国情况来看,西北地区发展空间更大,发展速度将更快。

5.2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方面

5.2.1 合同管理

抓两头,放中间;做到事前控制,不是事后控制。合同要进行会审签字,才能盖章生效,各部门要对合同要求进行签字确认。

5.2.2 经营管理

经营主要指品牌建设和项目承揽,二者同等重要。

5.2.3 工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存在问题:

a.加工活源不充足、不稳定、来源不畅通。b.生产设备产能不够(厂房面积和生产设备不配套)。c.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不够强大。d.规章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e.节约措施跟不上或没落实。

2)解决方法:

a.要做到五个抓:抓产量、抓进度、抓质量、抓制度、抓节约。b.高层管理人员要有从业经验,并能深刻掌握钢结构行业管理的精髓和内涵,隔行如隔山(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以人为本)。c.建立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重点是流程管理)。d.培养相对稳定的核心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核心员工要参加培训班和学习。e.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有奖励。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中国建筑技术政策(1996年~2010年)[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89.4-5.

国外3D电视发展概况 篇2

2010年12月16日,美国第二大直播卫星电视运营商DISHNetwork公司宣布:从l2月起,在“DISHCinemaonDemand”(电影点播)中推出3D电影点播服务。该项服务允许公司的HD订户可以在自家客厅观看各类卫星直播的热门3D电影。分析师认为,这是DISHNetwork公司应对竞争对手DirecTV公司(去年6月以来开播ESPN3D、n3DDiercTV、DirecTV Cinema等多个卫星3D电视频道)的一项重要举措。据称,为争夺美国3D电视市场份额,DISHNetwork公司今后将扩大DISHCinema平台,为观众提供更多3D电影,并与各3D内容提供商合作,使公司HD订户也可以收看3D体育节目。DISHNetwork这项高清3D视频点播(VOD)新服务将为用户提供l080P分辨率的3D电影。但要享受3D电影的点播服务,用户必须购置与此3D电视服务兼容的Vip922型HD机顶盒、一台全高清电视机及3D眼镜。

2010年底,欧洲直播卫星电视运营商Viasat公司在瑞典开播了北欧首个专用的卫星3D电视频道Viasat3D,当天首次对英国足球联赛阿森纳与切尔西的比赛进行了3D直播,Viasat3D频道是2010年欧洲推出的第11个专用的卫星3D电视频道。据Viasat公司介绍,Viasat3D频道主要播放3D电影及体育节目,3D电影包括动画片、科幻片、恐怖片等类型,用户可在VOD服务中点播自己喜欢的3D影片,而体育节目包括现场直播欧洲冠军联赛、英超联赛、高尔夫球PGA巡回赛等世界级精彩赛事。

2011年2月13日,索尼、探索频道、IMAX合资成立3Net,在DirecTV直播卫星平台上开播,这是继ESPN 3D、n3DDiercTV 、DirecTV Cinema等卫星3D频道之后,又一个3D频道。

今年8月,ESPN将进行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3D现场直播。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共有25场比赛采用3D高清直播,ESPN使用了2辆7讯道3D转播车,采用3D摄像机、3D处理器、切换台等设备,进行制作播出。

在亚洲,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KETI)院长Pyeongrak Choi日前表示,为了抢占全球3D技術先机,将集中力量,全面部署下一代3D影像技术——数字全息摄影术。数字全息摄影术是与目前的3D电视显示方式不一样的一种新型3D显示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3D立体影像,并且不需要眼镜。今年初,韩国知识经济部、文化体育观光部和广播通信委员会共同发布“3D产业统合技术产品开发说明会”,明确将重点发展这项核心技术。

节水技术发展概况 篇3

【摘要】管道灌溉节水技术在桐仁桥灌区的使用。**灌区就选择了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三圣庙渡槽自压供水)运行模式和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系统运行模式。【关键词】管道灌溉

节水技术

运行模式

• **县位于湖南省中北部,处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全县土地总面积1997km2,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境内中小河流纵横密布,主要为**干流、**河、**河以及**河支流**河。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15.17亿m3。

我县虽年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季节性干旱较为严重。很多地区常常是春旱、夏旱连伏旱,尤其是2013年出现的百日大旱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灌溉水成本逐渐提高的影响,节水灌溉、科学灌溉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及高科技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灌溉用水进行科学管理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灌区覆盖**、**、**、**、**等五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和省茶叶研究所的3.2万亩农田,除此之外,作为**供水公司的源水地,还肩负10个乡镇约16万人的自来水水源供应,日供水量1万吨左右。

随着**县水务局科学化、跨越式发展,安饮工程的不断扩大,以及灌区镇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管理上存在的水权制度和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灌区水权水价改革已实施一年余,基本建立了与**县北部乡镇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供水及灌溉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所以在**灌区大力发展管道灌溉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

一、桐仁桥灌区水利设施现状

**水库建成于1979年,总库容1870万M3,正常库容1616万M3,死库容264万M3,正常水位98.7米,死水位75米,总控制集雨面积15.5km2。历时10

年,建设成了由一座主坝、四座副坝及附属设施组成的枢纽工程,2009年完成**水库枢纽工程除险加固,总投资2800万。灌区拥有主干渠24.6公里,由16座渡槽,108段隧洞,9000多米明渠组成。支渠10条共34.1公里,2011年完成了主干渠和支渠改造,总投资3100万,干支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左右提高到0.76左右。至2013年完成灌区范围内小一、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总投资2400万,增加蓄水量总计600万方。至2013年灌区范围内完成山塘清淤、改造100多口,新增、改造提水机台18处,总投资400万元。

二、发展管道灌溉高效节水技术思路

1、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形式

管道节水灌溉是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实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理条件、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例如本次在桐仁桥灌区就选择了自压管道灌溉系统(三圣庙渡槽自压供水)运行模式和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系统运行模式。

1.1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机理和组成 1.1.1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机理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就是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差形成的压力水头,通过管道输水到田间的节水灌溉系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压差,形成压力管道系统,不需要消耗电能就可配套低压管道灌溉节水灌溉设施。

1.1.2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组成

自压管道灌溉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拦污栅、闸门、量水设备、沉沙池和压力池)、输水管网系统、田间灌溉系统。

1.2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运行系统机理和组成 1.2.1小水利工程联合运行系统的机理

小水利工程(茜草塘水库和提水泵站)联合运行系统就是在自压管道灌溉系统的基础上为提高灌溉保证率结合进提水泵站而形成的一套供水系统。

1.2.2小水利工程联合运行系统的组成

小水利工程联合运行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拦污栅、闸门、量水设备、沉沙池和压力池)、提水泵站、水源切换系统、输水管网系统、田间灌溉系统。

2、农艺措施与高效节水工程措施结合提高节水效率

高效节水光靠推广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远远不能达到节水的目的,必需与改善灌溉制度、深耕蓄水保墒、地面覆盖技术、增施有机肥、调整植物的布局结构等措施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效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例于我县在水稻灌溉种植过程中采用了根据高产节水的“薄、浅、湿、晒”的灌水经验,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灌溉制度,不但能使亩均节水量达80方左右,同时对提高水稻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3、政策与管理措施提高群众节水的积极性

根据《长计价字【2005】26号》文件,**灌区原水费收取标准为11.5元/亩,为加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导灌区内受益农户发展节水农业,根据省市县水务发展改革规划要求,在**灌区内进行了水权水价改革试点,水权水价改革的指导原则是:“定额供水、计量收费、梯级计价、节约有奖、超用加价、水权可流转”。灌区供水定额按150.6m3/亩的标准确定为基本水权,不足部分由其它小水库及山塘、机埠提灌补充。

灌区所收水费用于灌区支渠及以下的维修维护:其中50%用于协会(村)基础水费返还,支付看水及管护人员工资、砍青除杂等养护费用;经对各协会(村)3

考核验收后,综合返还30%,用于支渠、斗渠及毛渠的维修养护,余下的20%除了用作高价回收的节约水权水费部分外,全部用于奖励渠系维修维护管理好、用水管理有序、水利用效率高的支渠协会(或临时管水组织)。

通过以上措施,2013年大旱年作用效果明显,按照协会相关管理制度,山塘管理责任人早就做好了山塘蓄水保水工作,抗旱工作中严格一把锄头看水管水,为抗旱的胜利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水库灌区内的多家协会,早在六月初就对各主干渠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水库放水过程中,会员自觉服从看水员的安排,做到了不浪费一滴水,使水库不但保证了大旱年的所有灌溉任务,同时还保证了生活用水的正常供应。

三、结论

“一不用锄,二不赤脚,一会我这片地就灌满水了。”这是一个进行了管道节水灌溉技术改造的灌区村民高兴地对笔者说的。只见他手轻轻开启水阀,清澈的水流喷涌而出,种了一辈子地的他,给稻田灌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轻松过。

通过管道灌溉高效节水技术运行的结果来看,管道灌溉具有如下几个优点:一是节约用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由于水稻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时间长,管道几乎不漏水,渠系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95以上,使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2—3成,从而节省大量的水资源。二是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低压管道埋设在地下,原有明渠可以恢复耕种或用作道路拓宽。有些地区还可以将低压管道埋设在排水渠下面,在土地利用上实现灌排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2—4%。三是施工简单,经济可行。低压管道埋设机械化程度高,施工简单,节省工期,尽管单位长度低压管道价格高于渠道预制块,但比采用∪型渠道衬砌节省大量人工,以及运行中维护少,因此还是经济可行的。四是适用范围广。小型灌区和低岗丘陵地区常常因为灌渠不配套影响灌溉,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可大大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灌溉成本。

巴西糖业发展概况 篇4

(一)糖业发展状况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产糖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出口国。全国共有25个州,其中有20个州生产甘蔗;有307个工厂生产食糖、酒精和其他与甘蔗相关的产品;在这些工厂就业的工人有60万人,另外还有4万独立的甘蔗生产者(生产全国30%的甘蔗)。

20世纪30年代巴西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糖业处于崩溃的边缘。_直到二战后由于欧洲糖业遭严重破坏,在市场强烈需求刺激下得以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糖产量达到300多万吨。1971年巴西政府制定了加速发展糖业的法案——国家甘蔗糖业改良计划;为了加强对糖业的集中统一管理,政府采取了全面控制生产计划、产品价格、贷款贴息和出口补贴及配额等措施,糖业得到迅速发展.食糖产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440万吨,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900万吨,20世纪90年代更以平均每年递增100万吨的速度增长。但1998—1999年榨季开始,政府取消了对糖业的干预和扶持,且当时正值国际市场糖价下跌,由此导致巴西国内甘蔗价格下降。甘蔗产量连续两年下滑,5年平均产量从80吨/公顷下降到70吨/公顷以下。糖价也跌到了10年以来的最低谷,每吨只有62美元。

从2001—2002年开始巴西糖业又出现恢复性的快速增长,到2002—2003年榨季巴西甘蔗和食糖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国产甘蔗3.18亿吨,产糖2398万吨,其中中南部占85%。预计2003—2004年榨季产量还将进﹁步提高,甘蔗产量将达到3.44亿吨,产糖2432万吨。平均起来,农民每年种蔗收入为45亿美元,工厂销售食糖年收入35亿美元,酒精收入45亿美元。各级政府从食糖销售中征税14亿美元。蔗糖已成为巴西经济支柱产业。

(二)糖业管理体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巴西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和通货膨胀,1995年进行经济改革,宣布市场开放;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强竞争机制。因此,巴西糖业也由政府实行高度的统一管理和经营改为自由贸易;全国糖业酒精协会组织也不复存在;1998年5月放开糖价和酒精价格,价格由市场需求确定,但原来一套行之有效的糖厂运行机制和市场操作规范仍继续保留下来。巴西糖业的价格放开使糖业遭到巨大冲击,与糖价(酒精价)挂钩的甘蔗价格不能承受如此大的价格波动,出现了不少糖厂亏损的情况。而巴西有它独特的稳定甘蔗生产的调节方式,当糖价下跌或汽油价上涨,则转用甘蔗生产更多的酒精,以此来保持糖、酒精价格的稳定,从而稳定甘蔗的收购价。

尽管巴西糖业亦采取市场放开政策,但政府仍对这一特殊行业进行必要的干预和保护。一是食糖国内售价和出口价不一样。各州政府对本州内的甘蔗不收税,但对跨州收购的甘蔗征9%或12%的税;同时对国内销售的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销售额的12%),但政府对出口糖免除一切税赋。二是政府控制酒精与汽油渗混的比例,有强制性的法令。当糖价下跌,提高汽油中的酒精渗混量比例,多耗用酒精,从而支持国内糖价恢复。三是给予糖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如1999年糖价很低时造成国内酒精大量库存,政府动用财政购买全部库存酒精,并采取措施促进内销与扩大出口。

(三)糖业基本数据

1.甘蔗单产和含糖分。巴西是世界甘蔗糖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其中中南部的甘蔗种植最能代表巴西的甘蔗发展水平,其甘蔗单产从1971年的63吨/公顷发展到1998年最高水平86吨/公顷。1999年因取消政府对甘蔗种植的扶持,蔗价下跌导致单产下降,但自2000年开始又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南部甘蔗单产为79吨/公顷。中南部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上下浮动,最高可达16%,最低的不到12%。2002年平均含糖分为14.7%。

2.甘蔗、食糖的生产成本与价格。巴西的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只有83.3美元/吨,东北部111.6美元/吨。食糖生产成本为160美元/吨(人民币1328元/吨),比日本糖每吨低670美元,比广西(2002—2003年榨季食糖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税后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低551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中,支付甘蔗价格的成本占62%,其中包括20%的机械成本;食糖加工成本占34%,管理成本占4%。

巴西甘蔗收购价格不是按照甘蔗重量而是按照甘蔗糖分来进行计算。例如2002—2003年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的含糖分为14.7%,这就相当于1吨甘蔗产147公斤的白砂糖,而每公斤的白砂糖每一个州都根据市场有不同的价格,例如中南部1公斤糖值0.65元人民币,计算得出每吨甘蔗的收购价格为95元人民币。巴西的食糖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2001年平均糖价为巴币23.8元/50公斤,2002年为巴币26.1元/50公斤,合人民币各为1383元/吨和1516元/吨。而同期中国甘蔗糖价格为3840元人民币/吨和2663元人民币/吨,每年每吨各高出2457元人民币和1147元人民币。

3.出口情况。巴西是传统的原糖出口国,食糖是继大豆和肉类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品。由于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只有160~170美元/吨,加上1999年巴西发生经济危机,货币贬值,使其食糖大量流入国际自由贸易市场,主要销往俄罗斯、埃及、印尼、美国、摩洛哥、约旦、尼日利亚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出口量增长很快,目前已达1400万吨,占国际贸易份额的40%以上。巴西糖业今后的发展将对世界糖价及食糖出口的市场份额乃至整个世界食糖贸易结构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借鉴巴西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糖业

(一)推行规模种植,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甘蔗平均每公顷已达60吨以上,与世界发达产糖国家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在实现良种化、水利化等方面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方面来看,则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巴西是连片大面积种植,中南部机械化程度达到80%,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蔗农有较高的收益,糖厂也有了稳定的原料基地。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甘蔗种植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统一规划,甘蔗种植分散,无法进行蔗田基本建设如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和蔗区道路修建等工作;甘蔗种植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落后状态。以广西为例,平均每个农户种蔗面积为0.27公顷,提供原料蔗18.4吨。而巴西每户种蔗40公顷,是广西的150倍;每户提供原料蔗3180吨。广西仅仅依靠0.27公顷甘蔗地(毛收入约4000元人民币),要使一个4口之家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非常困难的。

中国应借鉴巴西的经验,大力推行甘蔗种植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在稳定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土地有序流转,大力发展专业种植户和糖厂租赁承包土地,实现企业化的规模经营;通过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大幅度降低糖料种植成本,提高单产和含糖分,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固、坚实的糖业原料生产基地,这也应是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糖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改革我国甘蔗收购制度,实行按糖分计价

巴西糖厂随时对甘蔗的含糖分进行测量,一旦达到所需的糖分就及时砍榨。工厂按每吨甘蔗可生产出的工业食糖(理论值)来付农民蔗款。这种做法可以使农民自觉更新糖分高的优良品种,提高甘蔗含糖分,减少甘蔗糖分在砍、运过程中的转化损失,保证甘蔗新鲜入榨,提高出糖率,由此降低食糖生产成本。

建议改革我国现行的甘蔗按重量计价改为按含糖分计价,这是提高甘蔗含糖分、提高产糖率、提高糖厂经济效益的首要条件。只有改革收购制度,使农民从提高糖分增加的收入远大于单纯增加重量的收入,才能真正调动蔗农千方百计提高甘蔗含糖分的积极性。例如,广西甘蔗含糖分平均如能提高1个百分点,每个榨季糖产量可增加15~20万吨,价值6~8亿元。目前按高糖品种给予适当加价的做法,存在诸多的弊病,没有真正体现高糖品种得到高糖分的效果。

(三)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大中型糖厂(2000吨/日以上)在规模、自动化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巴西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我国糖厂平均规模偏小,如广西为2400吨/日,是巴西的1/5,未能达到最佳经济规模(4000吨/日以上)。二是巴西糖厂也是通过不断的改造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十分注重投资效果,注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现有设备的关键部位,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而我国糖厂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工艺参数不能达到最优化。三是我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岗位定员松散,管理机构臃肿,用人是巴西同规模糖厂的10倍。

我国目前正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四)降低甘蔗和食糖生产成本,参与国际竞争

制糖行业是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巴西目前是世界上产糖成本最低的国家,从WTO规则即关税配额将进一步降低直至取消的长期趋势来看,巴西糖无疑将对我国食糖产业构成很大的威胁。中国糖业要抵御进口糖的冲击,守住国内市场,吨糖含税成本必须降到2000元人民币以下。而国产糖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把吨糖含税成本降至1800元人民币。

2002—2003榨季巴西中南部甘蔗生产成本为83元人民币/吨,而广西甘蔗生产成本为我国最低,为137元人民币/吨(包括蔗种、种植、肥料、各种税费和人工投入),是巴西的1.65倍,根本原因是广西的资源禀赋不如巴西。由于广西人均耕地面积太少,造成甘蔗的生产规模狭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而且由于在甘蔗品种改良和技术投入方面不如巴西,单产为69吨/公顷,每公顷比巴西中南部要低10.5吨。

2002—2003年榨季广西支付的甘蔗价格是150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58倍;广西甘蔗到厂成本价为181元人民币/吨,是巴西的1.7倍。广西食糖的生产成本为1879元人民币/吨(226.4美元/吨),与巴西1328元人民币/吨(160美元/吨)相比每吨高551元人民币,差距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广西原料蔗成本要明显高于巴西,食糖加工费用与巴西相差不大。但广西食糖完税成本却高达2236元人民币/吨,每吨食糖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征收的各项税费为357元人民币,占食糖成本的16%。其中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占成本的8.7%,而巴西只占4%。广西对食糖的税收包括农业税、特产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各种税收以外收取的各种费用,而巴西只对食糖征收12%的营业税。此外,巴西是食糖出口大国,出口食糖税收全免。因此,对以出口为主的巴西糖业企业来说,税收影响不大。可以说,高昂的管理费和税收是制约我国糖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政府已宣布取消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这些举措都将为减轻农民负担、降低食糖生产成本做出不可低估的贡献。

我国广西食糖生产成本比巴西要高,但与世界上其他产糖国比较仍属于低成本之列。如果我国能在降低食糖成本上继续挖掘潜力,食糖是具备出口条件的。

(五)借鉴巴西糖业管理体制成功经验,从实际出发,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机制

巴西政府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对食糖市场实行放开政策,但巴西的食糖生产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即便是放开市场,别的国家食糖也无法进入。另外,巴西可以用甘蔗交替生产糖或酒精来调节食糖市场和价格,即使国际糖价处于低价位时期对巴西的糖业生产冲击也不大。

目前,我国糖业还没有一个集农工贸科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的政府决策部门,也没有一个类似巴西联合企业协会组织的统一的执行机构。我们应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糖业管理的路子,目的是要能控制总量、建立储备制度,力求价格稳定,从而保护蔗农、糖厂和国家的利益,使我国糖业能进一步发挥优势,稳步而健康地发展。我国应尽快制定新的糖业管理体制,在实行甘蔗指导价格的同时,政府要考虑建立食糖生产配额制度;建立食糖储备机制,设立糖业基金,适时收储过剩的食糖,稳定国内食搪市场;政府在没有能力对糖业提供国内支持的条件下,要尽快实行减免税费政策,调整金融支持政策,降低制糖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对于退出甘蔗生产的农户要给予一定的扶持,防止农户返贫。

从价格上来看,我国广西、云南、湛江、海南等地的蔗糖完全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努力的是为我国糖业创造一个平等的国际竞争环境,其中包括通过国际贸易谈判实现国际间公平的进口糖关税税率,取消一些地方的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由此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此外,在当前世界食糖供大于求的形势下,我国应根据国内需求控制食糖产量,以免造成国内和国际食糖市场的不必要波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徐雪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巴西甘蔗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种植面积590万公顷,生产总量达到4.368亿吨,比上年增长5.1%。

巴西生物能源特别是酒精燃料车的扩张和酒精出口增长,推动国内酒精产业的发展,2005年新建一大批酒精和食糖加工厂,推动了甘蔗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刺激了蔗农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全国供给公司,在生产的甘蔗中,3.94亿吨将用作制糖和酒精生产,产糖2670万吨,比上年增长0.3%,生产酒精179亿升酒精,比上年增长11.8%。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 篇5

6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8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 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 10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

①他提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②他提出“礼”,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要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③主张建立在人人道德自觉基础上的礼乐文明社会

④主张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⑤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主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⑥ 中庸之道: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教育方面:

孔子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晚年编订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言论被弟子编纂成《论语》一书。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③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学而优则仕”)④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⑤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①政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 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教育: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 发展下来。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①对日本: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

A.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 民主之路的桥梁 B.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 C.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 D.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 ②对韩国: A.孔子在韩国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每年都举行盛大的“释奠大祭”纪念孔子诞辰

B.韩国有儒教学会、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在20多所 大学里还设有专门研究儒教的学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的熏陶

C.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挖掘儒教的精髓,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③对越南:儒学在秦汉时期即已传入越南越南儒、释、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的色彩比中国 浓厚得多,越南人称之为“三教同源” ④对欧洲: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和谐、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世界和平)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荣八耻)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把儒家的一些伦理原则和道德用于规范用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改善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而造成的冷漠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1)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但看不到转化的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政治思想: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具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如果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到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时候,任何法律、刑罚都不起作用。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实质: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二)庄子

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

1、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1)“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齐物论:“道”无处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2、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但庄子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还不如“无用”好,比老子更消极。

影响: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将“法”“权”“术”三者糅合为一,吸取道家思想,将法家思想系统化。(1)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他的主张,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2)厉行赏罚。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令制度。韩非子主张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民都必须遵守。做到“法不阿贵”,法律不袒护权贵。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进步意义。(3)奖励耕战

(4)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

2、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1.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墨子(墨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家思想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2、墨家的主要贡献:

政治思想: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贯穿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墨家特点:纪律严密、刻苦俭朴、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4、后期的墨家的主要思想活动是专门探讨逻辑学问题,形成了“墨辩”学派,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消失。评价: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概况 篇6

(一) 戏曲艺术的形成期

中国戏曲形成于12世纪前后, “杂剧”一词晚唐已出现, 但演出形式不详。宋代的“杂剧”原为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的统称, 南北方皆盛行。南宋时临安 (今杭州一带) 的“杂剧”音乐, 初为南方的民间小曲, 后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的某些因素, 吸收了当时已盛行的曲艺音乐 (唱赚、诸宫调等) , 把歌唱、念白、舞蹈、表演和戏剧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确立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

由于元代特殊的政治情况, 大量文人参与“元杂剧”创作, 涌现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著名作家, 为后世留下了《窦娥冤》 (关汉卿著) 、《西厢记》 (王实甫著) 、《望江亭》 (关汉卿著) 、《墙头马上》 (白朴著) 等脍炙人口的名著。“元杂剧”的出现, 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元曲则成为元代留给后世的宝贵艺术遗产, 无论在文学或音乐上均有极高艺术价值。

(二) 戏曲艺术的繁荣期

“元杂剧”兴盛时, 南戏依然在南方民间流传。元末, “元杂剧”渐衰。明代, 南戏迅速发展, 形成了“传奇”的剧本体制并盛行于明代。明“传奇”的脚本突破了“元杂剧”的一楔四折, 折数不限;每折所用曲牌也不受一个宫调的限制, 场上角色人人皆可又说又唱, 表演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音乐也较多变化。表演“传奇”的音乐往往因地而异, 各地按各自的方言及当地习用的民间曲调来表演“传奇”, 因而形成了许多地方声腔。由明至清诸多声腔中, 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声腔系统, 为许多剧种所采用, 流传至今。在全国各地民间音乐基础上还形成了众多地方剧种, 在戏曲艺术园地中呈现百花争艳、色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一样, 经历了建国前的凋零, 建国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 抢救了一些濒临失传的剧种和声腔、扶持地方小戏, 并诞生了一些新剧种。整理、改革了大量优秀传统剧目, 也创作了许多新剧目。戏曲音乐无论在唱腔、乐队伴奏或演唱、演奏艺术上都有长足发展;古老的戏曲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

(三) 色彩纷呈的戏曲剧种

自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以后, 在诸声腔争妍的基础上, 先后出现了众多戏曲剧种。剧种的形成, 从音乐来源上看有两种不同类型。

1. 直接继承古代戏曲声腔的剧种。

以某一种 (或数种) 声腔系统作为剧种音乐的基础, 结合地方语言和当地民间音乐形成的剧种。如京剧、汉剧继承了“皮黄腔”;各种梆子戏 (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 继承了“梆子腔”;苏昆剧、北昆剧继承了“昆山腔”;赣剧继承“弋阳腔”;而川剧同时继承了四大声腔。此类剧种具有传统深厚, 拥有丰富的传统古典剧目, 艺术形式较为完善、定型等特点。

2. 在各地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剧种。

它们多数都曾经历过民间业余演出的“二小戏” (小旦、小丑) 、“三小戏” (小旦、小丑、小生) 表演日常生活故事的阶段, 逐步由农村到城市, 由业余到专业, 同时吸收其他声腔、剧种的因素, 渐次成长壮大为富有特色的剧种。其中部分剧种采用了相同或相近似的唱腔, 如花鼓戏、滩簧戏等。此类剧种历史较短, 形式灵活多变, 生活气息浓郁。

3. 源于山歌的剧种有广东、陕西、上海等地的山歌戏。

源于民间歌舞的剧种主要有“花灯戏” (以云、贵、川、湘、鄂为多) 、“花鼓戏” (湘、鄂、皖、鲁、豫等地) 、“采茶戏” (江西最盛, 湘、皖、闽等) 、“秧歌戏” (北方诸省) 。

源于说唱音乐的有浙江的“越剧”、北方的“评剧”、江苏的“扬剧”、吉林的“吉剧”等。江、浙一带“滩簧戏”源于说唱音乐“滩簧腔”, 早期均称为“××滩簧”, 有苏剧 (苏州滩簧) 、锡剧 (常锡滩簧) 、沪剧 (申曲) 、甬剧 (宁波滩簧) 等。

(四) 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戏剧性、特殊的时空观和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

中国戏曲不同于歌剧、舞剧、话剧, 它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戏剧艺术, 是文学、音乐、舞蹈、武术、身段动作、眉眼手法等的高度结合。其中各种表现手段 (唱、做、念、打) 相互补充, 相互衬托, 融为一体。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澳大利亚核桃发展概况 篇7

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历史

澳大利亚核桃种植有记载的最早时间是1820年,种植区域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别适合核桃的种植,现在已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核桃主产区之一。有记载的最早核桃商品化种植时间是1870年,位于维多利亚州东北部的欧恩山谷,分布有40hm2的核桃种植园。核桃的科学种植是由亨利兄弟于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对当地品种和引进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最后种植数量达到了3000多株,主栽品种是法国的法兰魁特(Franquette)。

1.2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核桃的商品化种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的核桃种植园遍布于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尤其在塔斯马尼亚州,1998年前后,韦伯斯特(Webster)核桃得到了大量的发展,种植量达到18万株,现在已经进入了盛果期。虽然澳大利亚的核桃产业发展很快,但核桃每年进口超过4500t(吨),而澳大利亚国内的产量只有300t(吨)左右。随着澳大利亚国内核桃的快速发展,该国正进一步拓展国内外核桃市场,进行高品质核桃生产和发展附加值高的核桃加工产品。

2澳大利亚核桃的发展战略

2.1澳大利亚核桃发展总体目标

选择和培育能够适应澳大利亚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彻底改善核桃种植园经营模式,制定统一的质量和管理标准;发展高效、低耗的核桃采收方法和核桃深加工技术。

2.2澳大利亚核桃发展的具体目标

2.2.1核桃品种通过和核桃种植户充分合作,调查现有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和核桃质量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通过种植试验,从新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中选择适合各个地方气候和土壤的优良适栽品种。争取到2010年,澳大利亚所有核桃种植园所栽品种都是最适宜本地区栽培的,并且生产的核桃都符合市场的高质量要求;加快核桃优良品种的繁殖技术,包括组织培养技术在核桃优良品种苗木繁殖方面的应用;通过组织专家会议和田间实际考察,大力宣传核桃品种适地栽培的重要性;积极和国际核桃研究机构合作,互换研究信息,促进澳大利亚核桃育种国际化和本地化,

2.2.2核桃固的管理改善现有核桃园的管理和经营技术,筹集研究基金,使核桃栽培管理方面的研究快速、高效地进行,并将研究成果迅速普及;核桃园管理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枯萎病的防治、节水灌溉、树体管理和科学施肥;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从而保证高质量核桃的生产;核桃园种植者应该多和政府、研究机构和核桃经营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使核桃生产能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适应市场要求,向高质量、高标准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核桃单位面积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2.2.3核桃的采收和加工定期召集核桃种植者举行核桃论坛和技术培训,保证核桃的采收和加工符合市场质量要求。适时利用机械化采收,尤其在破壳取仁过程中,要利用合适的机械,保证核桃仁的完整和符合市场的要求。核桃的加工要保证核桃仁的营养和加工品外表的美观。

2.2.4核桃产品质量的保证和营销澳大利亚于1990年成立了澳大利亚核桃工业协会,代表和保护核桃种植户的利益,在核桃的收获、晾晒和加工技术方面制定统一的核桃质量标准,包括标识语,协会积极鼓励核桃种植者和核桃经营者执行统一的核桃质量标准,大家都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核桃质量,有利于澳大利亚核桃的发展。协会及时了解澳大利亚国内外核桃的行情,抓住机遇,发展新的市场策略和技术,为澳大利亚核桃的经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澳大利亚国内,让消费者了解本国核桃的质量,了解核桃对身体的保健作用,指导他们怎么来食用,通过在农业博览会上的展示、在食品市场的推销和收获季节举行各种促销活动,来提高消费者对核桃的认识;在国际上,澳大利亚核桃工业协会瞄准欧洲市场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采用低成本的核桃生产和加工技术来提供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核桃,从而拓宽澳大利亚核桃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篇8

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与理念,正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现代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破解我国农村土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问题有明显推动作用。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要求减少农业投入,从而直接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农产品易受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保证不降低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效率来相对减少投入量。

再利用(Reuse)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附加值。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少产生废弃物,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为今后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价某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方法(流程)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循环经济型农业的总体目标。因此,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行为以及相应的结果来考察,据此建立一个BPEIR概念模型,即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图1)。因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个循环总量,而且该循环总量大小取决于系统外的投入以及系统内的消费量。如果对于一个区域系统投入加大,消费量减少,则循环总量会增大,对于系统产生的压力增加,从而会造成系统内各组分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多,促使其有效利用量下降,则会带来土壤退化、作物产量下降等负效果。负效应集聚对系统的冲击,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措施减少系统的循环总量,减小系统的循环压力,比如农业中种植模式的改变、废弃物资源化等措施,均为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于系统的投入;反之,如果对于区域系统投入减小,消费增加,说明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则系统内循环总量减少,压力减小,使系统各组分良性发展。因此,从农业生产行为以及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系统的输入端、过程、输出端来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1.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技术路线

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农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反映某一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二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诊断,具体是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制约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图2)。

1.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循环经济的“3R” 原则,即以“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并根据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核心技术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农业系统输入、输出终端和运行过程的复杂内容。因此,为选取有效的评价指标,本文根据图1中BPEIR模型以及特尔菲法,对众多因子进行分析,筛选出20个参评因子构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 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其中,采用农机总动力与农林牧渔商品率作为反映农业产业化基础条件以及农业产业化效益的指标; 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的现状;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 四是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反映农业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影响。

1.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的权重是指在相同目标的约束下,各指标间的重要性关系 "#$。因此,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表1)

研究区域实证分析 2.1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从以上选取的指标中可以得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数据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参照值标准化法主要适用于评价指标与参照值之间相互关联且有所区别的情形。具体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应用有两种类型:

一是正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循环状况越好;

二是负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两种类型,指标标准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Xij为某一指标的原始值,Xi为具体研究对象某一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第i指标原始值。

2.2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由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层次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均需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循环发展的状况。因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评价,采用加权函数法进行计算,即

式中,Xi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与各指标相对应的权重;S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水平得分。

2.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行为与政策的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减少系统投入、提高系统产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目标。具体方法是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诊断。

3做出结论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下面就分别以2000~2009 年甘肃省、1991 ~ 2005 年黑龙江省、1990~2008 年吉林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例具体分析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结果

2000-2009 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和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图3 2000-2009 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提升的趋势,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 2000年的 2.76倍,年均提升速率为11.95%(图3)。分类指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000~2009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准则层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和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评价值,均高于2000年的水平,资源减量化评价指数值从2004开始才高于2000年的水平,按照各项分类指标评价指数值年均提升速度的高低来排序,依次为资源循环利用指标(21.63%)、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7.27%)、资源减量减量化指标(2.21%)、资源环境安全指标(1.61%)。说明2000~2009年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升的拉动作用较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化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作用非常有限,是限制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

图4 2000-2009 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指标评价结果

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3 分类指标的约束度判断

为了进一步判断各分类指标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约束程度的大小,将单项指标的约束度进行加总,得到各分类指标的约束程度的度大小。从图7可以看出,2008年影响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因素,其约束度为57.03%,然后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20.06%)、资源循环利用因素(17.12%)、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5.79%),说明甘肃通过控制农业资源投入减轻农业循环系统压力的任务还很艰巨,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在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格外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图5 2008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的约束度

4政策建议

①在优化资源减量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效率,特别是要在加大科研投入强度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和示范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技术

②构建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向包容性增长转变主攻方向为: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为载体的环保型产业间循环链接技术和农业产后剩余资源及废弃物多功能化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③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洁净生产技术。主攻方向为:研究和推广以科学施肥技术、高效农药综合防治技术、农膜高效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技术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并加强生物农药、优质复合肥、基因技术等替代物质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④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主攻方向为: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资 源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农业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

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长效运行机制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991—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逐渐向前发展。200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是1991年评价指数的1.37倍。依据图2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的时间发展顺序,可将1991—2004年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八五”期间(1991—1995年):起步发展阶段,该阶段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数在[0.87,0.95]内波动,发展状态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比较缓慢。第二阶段“九五”期间(1996—2000年):平稳发展阶段。该阶段

图6 1991—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循环农业发展指数在[0.96,1.04]内波动。虽然该阶段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高于第一阶段,但该阶段也明显表现出平稳趋势。第三阶段“十五”期间(2001—2004年):提升发展阶段。该阶段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处于一种相对较快发展的状态,其综合评价指数主要分布在1.04左右。其中,2004年出现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最高值(1.194)2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比较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高,产出水平提高幅度最大,对整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较强的拉动作用;农业生产的投入方面,在“八五”期间发展逐年下降,对农业整体发展起制约作用,但在“十五”期间,情况有所好转,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日益贯彻到农业生产中;在资源的利用环节,总的有效利用效率

图7 1992—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评价指数

不高,循环利用的水平低,1995年后逐年下降,对整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生态效应方面,其发展水平低于或等于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但仍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1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图8 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图

(1)1990—1996年停滞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各年份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数均低于1990年,综合评价指数平均为4.18,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处于低水平波动阶段。该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粮食产量,依靠高投入、高消耗获得高产出,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忽视农业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1997—2002年缓慢波动上升阶段。这一阶段循环农业指数小幅升高。除了2000和200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以外,综合评价值均高于1990年,综合指数平均为4.77。国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

(3)2003—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循环经济指数快速升高,年均指数为7.01。随着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明确提出发展循环农业,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吉林省作为国家农业大省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地区。农民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鼓励下,提高了循环利用意识,重视利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链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技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2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

图9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指数

依据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结果,2008年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均高于1990年。1990年以来资源减量化指数不断下降,单位面积上物质量增加,循环系统内消费能力下降,导致循环农业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促使系统内压力加大,对系统的负面影响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变动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变化趋势相似,2002年以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迅速提高,说明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与资源循环利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003年以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出提高,农民开始更加关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

3障碍性因素分析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障碍因素诊断计算得到,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依次为人均沼气量、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使用强度、农村用量强度、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化肥有效利用水平、农膜使用强度、单位畜禽产品率和农机动力产值。尤其是人均沼气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柴油使用强度是成为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质量和数量,充分发挥沼气在循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购买性外部资源的投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从分类指标上看,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产出指标。说明长期以来吉林省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要素投入过多,而系统内消费能力没有提高,导致投入的物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制约着吉林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因此,当前吉林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投入的水平,在同等产出情况下降低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从而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结论及政策建议

(1)减少农业生产外购性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减量投入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因此,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原理,减少和优化对化石能源消耗结构,解决滥施和偏施化肥、农药的现象,以及地膜回收不力等问题。

(2)建立农牧结合循环生产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水平。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是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限制因素。因此,吉林省应建立适宜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3)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另一限制因素。今后,吉林省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机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政府需要规范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激发他们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上一篇:无锡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流程(试行)下一篇: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