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责任意识

2024-10-06

公务员责任意识(精选11篇)

公务员责任意识 篇1

引发“孟连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的利益纠纷,胶农与橡胶公司因利益分配问题发生冲突。当地党委、政府对事件定性不准、处置不当,激化了矛盾,导致警民冲突。

各级党委、政府应从思想意识、工作方法、应对措施三个层面吸取“孟连事件”的教训,防止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犯定性不准、决策失误、用人不当、处置不当、工作失职的错误。要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干部的宗旨教育,强化干部为民做主、为民办事的责任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对由于工作失职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严肃追究问责;加强干部应急能力建设,提高依法处理突发群体事件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原则,排查化解矛盾,维护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行政问责实施中有四个问题有待解决:什么事情应该问责、由谁来问责、对谁问责、如何问责。在问责事项上,对应该问责的决策问题以及公共管理的消极行政现象缺乏具体规定;在问责主体上,没有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主体监督功能和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在问责对象上,现行制度规定不够明确,实践中对政府干部问责多、对党委干部问责少;在问责操作上,缺乏完善的规划程序和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受人为因素影响,主观色彩强。

责任高擎日月

制度守护江山

温家宝同志曾引用国理学大师朱熹的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普通公务员职位或许不高,但社会地位高,每天都回感受到日月从肩上驰过——那是人民对每毫升幸福生活的期盼,是国家对公务员履尽职责的重托。公务员必须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意识,不负这份期盼和重托,然而公务员责任意识的增强,仅靠自我努力还是不够的,还应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督促公务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为构建责任政府奠定基石。

公务员的责任是为公众服务、为公共利益服务,公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和履行责任的客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公务员忘记自己的责任,颠倒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以致责任意识缺失,种种怪象备受公众诟病。例如:有的机关办事推诿塞责,对群众敷衍了事;有的机关不敢对群众的利益负责、不敢去承担为群众办事的风险和后果,遇事绕着走,甚至反过来对群众动硬的、来横的,欺骗乃至压服群众。一度震惊全国的“孟连事件”就是由于当地党委、政府缺乏对群众的责任感,不重视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反而对群众滥施暴力,激化而成的。温家宝同志说得好:“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那些不能为群众热情分忧、履行职责的干部,一定会被制度淘汰。

公务员责任意识的缺失,一方面源自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一方面也同制度的约束不力。西方政治学家哈耶克有一个著名的“演进理性”命题,分析了理性和制度的关系,一方面制度不能脱离人的理性认识而运行,必须依赖人的接受、认同、服从和遵守才能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人的理性认识又不是自然获得的,而是要在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下形成,认同制度并在看到制度的欠缺之后参与制度的演进。马克思主义有关意识和存在的理论也能够证明人的思想认识与客观制度的关系,认识的提升与制度的引导规范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完善行政问责制度,使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共同作用于公务员,从而提升公务员的责任意识。

公务员要认真学习、领会和实践党的基本理论,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总之意识、责任意识,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遵循“主权在民”的权力运行规则,打破侥幸心理,强化有权就有责。滥权必追究的意识,重视民意、体察民情,在各自岗位上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同时,有关部门应研究并推进问责制度的完善,在问责主体上,要积极发挥人大和公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在问责内容上,要健全应予问责的情形和事项,确保应问必问;在问责操作上,要建立一套支撑问责、保障问责的规范性程序、标准和操作办法,形成配套制度体系,以及时有力的问责督促公务员正当履行职责,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公信力。

随着行政问责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深入落实,我国公民的责任意识必将显著增强,以责任高擎日月,以制度守护江山,在全球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下,向着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目标持续迈进。

公务员责任意识 篇2

化工行业一直是我们认为的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行业。在当前这一形势下, 我们的化工企业更要树立三个意识。

第一, 要真正转变发展观念, 树立代价意识。我们一定要有这么一种理念, 就是抓节能环保也是抓发展。我们要以发展快、效益好来论英雄, 来评价我们的各项工作。我们在做规划、谋发展的时候, 一定要在考虑增加了多少产值、增加了多少利润的同时, 还要看多消耗了多少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占用了多少土地;在上项目、搞改选时, 要计算资源生产率, 不但要算我们的产品的单耗, 更要算我们的土地、能源、水资源甚至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率。这是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最大, 也是发展潜力最大之处。

第二, 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强化责任意识。目前, 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是前所未有的, 作为化工企业, 对环境保护的状况、污染治理的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它不仅事关企业的发展, 更关企业的生存。企业治污达标排放是我们的责任, 是化工企业依法生产、依法经营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污为我、我要治污的意识, 企业要有更高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而且这个标准要高于你所在地区的标准, 甚至高于国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公务员责任意识 篇3

【关 键 词】 社会责任意识;高中生;伦理关系

责任感是个人素质的核心成分,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素质的优劣。在我国当前教育中,学生缺乏责任心,意志力薄弱,信心的来源萎缩,对于优秀意志品质的锤炼氛围几乎为零。一些中学生对自己所充当的责任角色模糊不清,缺乏情感和意志的职称,这使他们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的高中生被社会冠以“90后”这一称呼,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知识文化素养较高、家庭环境优越,由此造成他们责任意识的普遍缺乏,具体表现有:1.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2. 推诿责任,缺乏担当。但就在整个社会对这代人普遍持有这种看法时,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些场景:“汶川”地震发生以后,这一代人没有漠视,没有坐视不管,相反,他们踊跃地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去,一些感人的场景至今使人记忆深刻,他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心。我们以此为切口,面向刚刚入学不就的高一新生,做了一项校园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意识大于个人责任意识。如有一个问题:如果班级同学有困难时,你会帮助他吗?调查结果显示有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相反,在问及“你有没有参与过一些公益活动(如捐物、捐钱、献血等)?”有同学表示“经常参与”。这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被认为普遍缺乏责任心的这代人,为什么会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热心?

二、原因探究

(一)社会宣传以及舆论作用

在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宣传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深远影响。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决定往往取决于媒体的导向,公益事业在全社会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媒体宣传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青少年的心智还未成熟,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媒体宣传的影响。榜样的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心智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代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大多是一些娱乐明星,这些偶像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明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比起只是对中学生一味进行单一的思想教育,只是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明星的这些实际行动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对“陌生人”的伦理关系

超越地缘、血缘的“陌生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伦理学研究的新主题。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中学生对身边亲近的人,如朝夕相处的父母、同学表现出的责任心令人担忧,但是相反的是,他们非常乐意帮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们的调查对象是高一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际交往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像小学、初中那般单纯,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相对“熟人”来说,他们和“陌生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对“陌生人”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如有一个问题就问到了“同桌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当时,你会指出吗?”有同学会“视情况而定”。因为经常面对的人,要考虑到人家心里是否会接受,以后我们的关系该怎么相处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对“陌生人”伸出援助之后,没有后顾之忧,也不用担心被救助人心里是否有压力、负担,以后的关系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等等问题。

(三)从众心理

在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只是在学校或班级的组织下参加公益活动,我们不能否认学校或班级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部分学生在做公益事业时不是主动的、自愿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这里被消解,我们看到的有可能只是随大流,中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看到别人都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我如果不参与的话,别人会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待我?”

三、对策及建议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

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发达的社会责任感应为:关怀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实现;关怀自我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实现;尊重生命,尊重且捍卫人格的独立性、完整性;关怀社会正义的实现,积极对抗邪恶与不义;无私助人;坚定地追求真善美,对抗假恶丑;倡导并践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友谊、爱;对周围世界富于激情,心灵敏锐,对抗麻木不仁;忠诚,对抗卑鄙;不断地超越自我,因为“人是提升自己和超越自己的生存,人的个体人格的实现即不断地超越自我”;个体与世界的合一,生存境界的丰富、充实、博大。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从中发现的问题是极为复杂的,“个人责任意识远不如社会责任意识”是值得怀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紧密相关的。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责任的体现,即使自我对社会责任的反应,也是社会对个人责任的认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必须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认为,在初高中转轨期间,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迫在眉睫,具体的对策及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

媒体在后工业时代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尤其对中学生,他们很容易受到电视、广播、报纸,尤其是网络的影响,这些媒体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他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所以说我们应该加大对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利用媒体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首先,媒体人应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其次,媒体应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题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迈之情;再次,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针对青少年崇拜偶像明星的心理,搜集这些人参与公益活动的资料,对他们进行示范教育。

(二)中学目前实行“新课程改革”

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深入开发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模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无不洋溢着一股强烈的家国意识。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组织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如绿化城市植树活动;创建卫生城市义务劳动;祭扫革命烈士公墓活动;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党史馆等活动;“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学会感恩”主题宣传活动;城乡“手拉手”活动;“献爱心捐助”行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对这些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高中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人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之间的错位,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希望笔者这些略显粗浅的拙见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 人的价值与潜能[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 唐雪梅. 浅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2).

社论:公务员当秉持适度容忍意识 篇4

众所周知,在行政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行政机关依法承担举证责任,这主要是为了督促其必须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出具体行政行为;而在某些非诉讼行政事务处理过程中,如处理群众投诉方面,近来也有一些部门援引此类做法,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终归说来,对非诉领域内的举证倒置作用不必过于拔高。

机关行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显然是为了切实推动公务员素质的全面建设,而不仅仅限于某几次投诉处理的胜败。从实践中看,在查究“不文明用语举止”方面,通常不会包含太多的“技术性”或复杂性,尤其是窗口服务领域,某位公务人员的接待表现如何,常常具有一定的公开性,是在场群众“有目共睹”的。假如一位公民投诉某公务员时,有些事还查不太清楚,而当有多人投诉或者经常性被投诉时,该公务员的一味辩解是否就已然显得有点苍白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检验公务员诚实品质的一块“试金石”。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达到“自证清白”的目的而采取诸如安装摄像头、配发录音笔等措施,是否真正符合执法资源利用的效能原则和节约原则,似乎也值得商榷。

公务员责任意识 篇5

开展“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主题教育领导小组

根据温教党字(2014)3号文件精神,为促使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坚定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信心和决心,纯洁教师队伍,净化育人环境,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经党支部、校委会研究决定,现成立“四个意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史永胜(书记)

副组长:毛吾郎.卡米力(校长)

成员:司马义.艾海提(政教主任)

古丽拜克热(党建干事)

学校“四个意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建办,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

公务员责任意识 篇6

“四张清单”制度

2015年以来,中央、省委、市委先后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系列重要文件。为切实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院党委决定在全院实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四张清单”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清单

各级党委(党组)对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

1.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成立意识形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地本单位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中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意识形态工作分

2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5.全面掌握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及时提醒班子成员和下一级组织书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改正。有下属单位的,每年要组织检查下属单位执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6.其他应该履行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三、党委(党组)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清单

党委(党组)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范围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1.协助党委(党组)书记统筹协调指导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工作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提出安排提议,就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提出应对建议。

2.按照党委(党组)部署要求,对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协调、指导各方面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领导、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持制定总体思路、工作要点和推进措施,指导、推动宣传文化系统部门(单位)工作,抓好宣传部门自身建设,加强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单位)党员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

4.协调、组织、参与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

5.其他应当履行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四、宣传部门(办公室)责任清单

宣传部门(办公室)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有重要责任。

1.每年至少两次向工委会(支委会)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每半年向上级宣传部专题汇报一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

2.及时传达学习上级和本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精神,及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动态,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

3.配合本级督查部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督查。

4.深入学习宣传宣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

5.强化党管媒体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热点问题引导,打好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主动仗。

公务节能贵在意识 篇7

1 公务耗能状况

我国公共机构的公务用能与大型建筑用能属于资源消耗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政府机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世界头号能耗大国美国1999年平均能耗的1.33倍;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以上, 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一个公务人员平均耗电量是一个普通居民的19倍。政府等公共机构除建筑能耗大以外, 还有公车能耗也令人瞠目。我国目前有4 0 0多万辆公车, 不但数量是世界之最, 而且油料的消耗也是天文数字。

2 公务用能意识

公共机构资源消费巨大, 浪费严重。长期以来, 国家对建筑节能、公务节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上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使中国的既有公共机构建筑、公务活动绝大部分都是高耗能的, 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的设计及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 这些客观因素, 制约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在人的自身素质与管理机制不协调的情况下, 必然产生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享用理念。技术节能与意识节能孰轻孰重, 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但人的意识形态却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

2.1 享受意识

国家出台了行政办公楼建设标准, 中央政府对各级政府兴建豪华办公楼之风加以限制, 提倡绿色办公。此举表明中央政府继续在努力遏制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的同时对全国性的资源浪费的控制。

但是, 长期以来, 人们形成了一种“只要是公家的消费, 就都正当”的错误观念, 并且一些领导干部和机关公务人员有“花公家的钱不心疼”的心态, 致使办公楼盖得一个比一个大, 一个比一个气派。有些政府部门人员编制不过几十人, 多则百把人而已, 而办公楼的建筑面积却是上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党政机关大楼哪一个不是“四季如春”, 夏天“冷”得要穿西装, 冬天“热”得要脱外套。

由于公共机构一直都没有资源使用方面的定额限制和定额管理, 因此成为节能监督工作的“盲区”, 也就隐约形成了公共机构对资源消耗的一种特权意识, 因此资源的过量消费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2.2 气派意识

中央对办公设施、车辆配置、接待等都有严格的标准, 可部分地方和单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公共机构的豪华的办公场所以及培训中心, 奢华的汽车、办公设施, 以及巨额的公款吃喝招待、旅游考察等, 让普通老百姓们羡慕不已。如此的奢华气派, 普通百姓不敢望其项背, 而公务人员却享之怡然。有的领导不喜欢低档车, 也不喜欢几人同挤一辆车, 认为这样有失其“身份”, 没有当官的“气派”, 却不知其个人的“身份”和“气派”背后的代价是几何。同样运载240人, 轨道交通需1个单位路面资源, 公共汽车需要2个, 私家车需要6个, 不同交通设施道路面积可以相差30倍。而乘轨道交通1公里一个人只要0.01公斤的标煤, 如果坐公共汽车是0.02, 如果坐出租车是0.14。坐出租车1公里一个人, 消耗0.14公斤标煤, 是公交车的7倍, 轨道交通的14倍。

有一句老话, 叫做“火车跑得快, 全凭车头带。”如果作为社会的示范和标杆的公共机构总是跻身能耗大户的行列, 想要实现全社会的节能目标, 恐怕不易。

2.3 责任意识

在我国, 企业是浪费资源、排放污染物的代言。在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方面, 企业只是把降低能耗与自身的经济效益挂钩, 并没有真正把节约、降耗当回事。而公共机构的所有耗能都是国家买单, 当然就更不需要把节能减排当回事了。常常可以看到公共机构一些单位楼道中的灯泡彻夜通亮;虽人去楼空, 可电脑、电视却长期待机;水管、冷暖气管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有些部门一项不必要的措施, 让下属单位上报一大堆走形式的材料报表, 不仅职工怨声载道, 而且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事实上, 只要公务人员有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 以上的各种浪费完全可以轻松避免。由此可见, 能否真正从源头上节约一度电、一升油、一滴水、一张纸, 关键在于是否人人都有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

这样的思维惯性, 认识的误区, 存在于很多政务人员、行政领导的思维观念中, 甚至节能减排机构也忽视了 (或者是屈于权威) 公共机构这个耗能大户。大会小会谈企业节能减排, 可对政府单位的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现象却轻描淡写。注重眼前利益, 看重个人政绩, 这其中是监管的问题还是权威的问题, 抑或是责任意识的问题, 恐怕值得去推敲斟酌。

3 提高意识转变观念

在许多人的认识中, 节能就是改造, 换设备、换器件的观念, 还缺乏从人的主管能动因素、管理环节寻找原因。利用高科技节能只是一个层面, 我们还必须根据经济与科技的实际状况出发, 还必须寻求最佳的绩效比来衡量, 追求无成本低成本的节能减排效果才是最佳出路, 意识节能将是一条重要途径。那么, 到底该如何培养公共机构中节能减排的意识呢?

3.1 领导作为求真务实

目前在中国, 有关部门对政府机构等公共部门的资源浪费行为还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官员们都知道贪污是有罪的, 但从来没有人说浪费会有罪、要判刑。因此, 在节能降耗上, 领导们只是讲讲漂亮的战略, 至于有没有有效执行却是两眼一摸黑。领导的意识作用将直接影响职员的日常行为。俗话说: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 上梁不正下梁歪, 领导的日常行为, 言传身教, 在职员心目中历历再现。在节能减排中, 领导应该做到:少些形式, 多些务实;少些口号, 多些行动;少些官僚, 多些公仆;少些奢华, 多些节俭;少些享受, 多些朴素。行政权力阳光运行, 以身作则, 把节能减排看成自己的职责所在。

3.2 提高素质养成习惯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经说过:“努力让节能减排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让节能知识走进课堂, 功在千秋, 利在当代, 再小的力量也是支持。”为政之本在于任贤,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处于行政枢纽的公共机构能否高效经济环保运转, 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及其素质。公务员应该把节约看成自己的职业操守, 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根本上改善资源浪费的现状。首先养成随手关电源、少开一盏灯、使用自然光、集体用车、餐桌上按需索取等习惯。其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如用过的打印纸、废报纸、废文件书刊, 如果能够综合利用这些废物, 既节约了资源, 同时也减少了污染的排放, 做到绿色办公。

3.3 增强意识文明行为

节能是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文明。如果说公共机构降低能耗是一种责任的话, 那么长期保持低能耗则需要的是一种理念。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消耗能源, 但只有尽量减少能源消耗, 避免浪费能源, 才能杜绝能源危机, 实现人类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 节能就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 而总屈从于其他因素, 就不能从根本上做到节能减排。

与意识节能相比较, 有些人认为技术节能和指标节能的效果会更好。其实技术节能只是节能的一个环节, 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的操控。指标节能也只是一种标准, 再科学的指标也需要人的制定和实施。而意识节能是从人的行为本性出发, 强化认识, 提高节能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节约习惯。我们无法想象, 一个对自己办公室能源消耗熟视无睹的人, 会爱惜、节约公家财产;一个平日里没有节约意识的公务人员, 能够尽职尽责于本职工作;一个没有能源危机意识的党政负责人, 能够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因此, 我们要不断提高公共机构和公务人员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把节约资源变成每个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形成“人人爱节约, 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4 建立机制监管到位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 没有退路, 难在出路。打开出路, 那就得建立节能机制。一是实行定额管理。即根据政府机构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能耗情况, 进行能耗的定额管理。各种能耗定额消费、超支浪费就应该自己掏腰包, 而不应该让纳税人来买单。二是实行奖惩制度。可以看到,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 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制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 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把节能减排与政绩考核挂钩, 实行奖惩措施, 让大家认识到节能减排与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

3.5 强化责任做好表率

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短视的功利主义, 因为短视, 所以自私;因为功利, 就没有责任;因为短视加功利, 所以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责任, 就不会有真正的落实。

公共机构要做好节能工作, 把这个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就是一个责任问题。有了责任制以后, 要真正按照条例里面写的“与业界的考核挂钩”, 这样才能让公共机构的同志在每个方面都意识到这点。不要拿一官半职做规章制度, 更不要拿人民赋予的一官半职追求奢华气派。

公共机构的公务人员如果能够起到表率作用, 为公民树立榜样, 可能影响的程度不一定很大, 但是却可以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从我们现在全国节电的潜力分析来看, 至少有5%以上的潜力可以挖掘, 这个数据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全年用电量!如此大的空间我们如何挖掘?除了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机制之外, 公共机构对社会的表率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很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 老百姓都是在看着公务人员, 盯着公共机构的。如果公务人员能够在日常生活、日常办公中重视节能减排, 老百姓会看在眼里, 也会记在心里, 自然也会付诸于行动中,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

4 结束语

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研究 篇8

关键词:公务员;监督过失;环境犯罪;信赖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2.1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1-0125-009お

在环境领域中环保行政机关是主管机关,对直接造成环境法律事故的行政相对人负有管理、监督职责,如果环保行政部门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管义务,大部分污染和破坏事故就可能不发生。相比起环境事故的直接造成者,环保行政机关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作为监督者的环保行政机关整体的责任甚至更重。但是在实践中,处于监督地位的单位或者人员往往因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只有间接的责任或者其不作为的义务难以确定而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造成实际上的罚不当罪,而事实上这也是我国环境事件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在环境犯罪领域引进监督过失责任理论,用刑罚的手段来惩罚不负责任的环境监督者,杜绝监督者的侥幸心理,更好地遏制重大环境事故的发生。オ

一、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的

理论基础及其特殊性オ

(一)监督过失责任的理论基础

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是监督过失责任理论在特定主体以及特定领域中的运用。当今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大型灾害事故不断发生,此类事故往往是有机联系的多数行为人的共同过错行为导致的,除了直接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行为外,具有监督、管理、指挥职责的人员往往也疏于监管。但是,实践中通常会认为地位越高的人,离现场越远,承担的责任越轻,因此往往免除上层监管者的监督过失责任。这样就造成了处罚不公正的局面,不利于有效地抑制和预防过失犯罪。为防止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出现,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了“监督过失理论”。

监督过失理论是以新新过失论为基础的。新新过失论主张只要行为人对结果有一般的畏惧感或者不安感就可以认为具有预见可能性而构成过失犯罪,从而扩大了过失犯罪成立的范围。监督过失理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监督过失理论进行限制,而这一价值平衡的技术性操作是通过汲取新过失论中的信赖原则来实现的。[1]

(二)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的概念

监督过失的概念由来于日本一个著名判例即森永公司奶粉中毒案。[2]监督过失是指“负有指挥、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的监督者,应当预见自己和被监督者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对被监督者没有监督或者没有正确地进行监督,以致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直接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应负过失的刑事责任。”[3]环境领域公务员的监督过失就是指环境领域负有指挥、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的公务员,应当预见自己和被监督者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环境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对被监督者没有监督或者没有正确地进行监督,以致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造成了危害环境的结果,应负过失的刑事责任。

(三)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的特殊性

1.责任的间接性与依附性

间接性是指环境领导公务员的监督过失中的危害结果并不是由于监督者的过失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由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造成的。监督者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间接的关系,其承担的是推定的责任。依附性就是指环境领域公务员的监督过失必须介入了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如果没有被监督者的直接操作失误,监督者即使存在不履行监督义务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是直接对结果负责的直接责任而不是监督过失责任。因此在监督过失责任中,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刑事责任的承担与否都对被监督者的行为及其进程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2.主体的特殊性

监督过失责任本身具有的责任根据的单一性、造成危害结果的间接性、对被监督者行为的依附性等特征。[3]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是监督过失理论在环境领域公务员职务责任中的具体体现,既适用监督过失理论的一般原理,受环境领域特殊性的影响,又充分体现了公职人员这一主体的特殊性。公务员的注意义务来自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要求、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在很多情况下大于一般业务人员的注意义务。除了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以外,还有可能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基于公务人员的身份,公务员制度会对监督过失犯罪问题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3.认定的特别复杂性

与其它领域相比,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的认定更为复杂,更为困难。这是因为:首先,环境领域的公务员一般会有众多竞合的公法上作为义务,因此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样就无法确定公务员的义务来源,监督过失责任的认定就显得很困难。其次,环境行政法要在“有利机会”和“比例原则”的制约下执行。在此前提下,当一个公务员不干预环境违法行为时,也不能简单的看作这是公务员的监督过失犯罪,有可能是不符合有利机会原则及比例原则。最后,基于权力划分的原则,一般刑法不干预环境行政机关的决策活动范围内的事,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认定的难度。[4]

二、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的义务来源

(一)环境领域公务员范围的界定

依据我国公务员法第2条的规定,行政法中“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依据该法规定,我国公务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等七大类。

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确的公务员的定义,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类似的术语。前者包括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后者是指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部门的公职人员,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级机关的公职人员。

我国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与公务员法中公务员的概念范围既有重合也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在确定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犯罪的主体时应当按照哪个标准呢?笔者认为应坚持实质判断的原则来确定公务员的范围。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社会结构现状比较复杂,公权力的行使主体除公务员外还有一部分非公务人员,因为部分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内的部门与人员也能够通过法律授权或行政委托的方式行使部分公权力。从法益保护的角度来看,刑法必须从实质的公权力行使角度界定公务犯罪的主体范围,具体到环境领域的公务员,就是指实质上行使对环境的监督管理义务的公权力的人。那么哪些主体是具有环境监管职责的公务员呢?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由此可见,本罪的主体应限于上述部门中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人员。

(二)环境领域公务员的义务来源

在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犯罪的构成以公务员对注意义务的违反为必要。公务员所负的注意义务就是负有监督职责的公务员对被监督对象的法定的监督义务和管理义务。这种监督义务属于公务员职责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有忠于职守、勤勉尽责的职责。我国刑法第397条也禁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那么这些监督管理义务有哪些来源呢?依据我国公务员法第3条的规定,公务员的职权与职责范围都应当由法律予以规定。但是如前所述,基于我们特殊的国情与现状,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来源外,尚有其他监督管理义务的来源,特别是在完成那些临时委派的工作任务时,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中可能并没有明确规定它们对环境的监督管理义务,但是不管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工作任务,不管临时设立的机构还是常设的机构,只要公务员行使着行政管理的职责,都负有监督管理的义务。因此,我国环境领域公务员职责义务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法规、规章、行政规则与职位说明书、行政责任书与“军令状”以及有关机关临时委派的工作任务和临时设立的非常设机构的工作任务等等广泛内容。[5]

三、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的形式

环境领域公务员的监督过失责任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环保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公务员对下级公务员的监督过失责任,另一类是环保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过失责任。由于是监督过失责任,环保行政机关公务员监督过失损害环境的案例多是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

当然也并不是只要有发生环境行政机关公务员对于违法的环境破坏行为不处理,对于违法的行政许可或行政核准不撤销时都必然构成不作为的监督过失犯罪。只有居于防止侵害环境的保证人地位时才可能构成监督过失犯罪。那么构成保证人地位需要什么条件呢?一般认为保证人地位的判断有形式与实质两个标准,形式上必须具有处理相关问题的权限,实质上必须在环境领域中,就环境保护负有裁量的特殊任务。因此,只有相关的环保机关工作人员拥有独立裁量权限或者至少就先决问题拥有独立的裁量权限时,才能构成保证人地位。如果该公务员仅在此领域中担任非独立的任务,则不能构成保证人地位,也就不能成立监督过失犯罪。

四、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的具体认定

正如学者所言,适用“监督过失”理论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合理界定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监督职责的领导者、监督者的范围;二是合理地运用信赖原则理论。[6]第一条是确认监督过失的前提。第二条是关键。认定监督者、领导者的无过失责任,除了违反监督管理义务外,还必须没有信赖原则适用的可能性才能构成监督过失责任。

(一)如何确定监督者的范围

由于现实中监督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在确定监督主体时要综合考虑下面两个因素:

第一,参考义务来源所规定的监督管理义务。如前所述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行政规则与职位说明书、行政责任书与“军令状”等都是成文的依据。凡是以这种形式明文规定了环境事故负有监督管理职能的人,理所当然地就是应当承担监督责任的主体。

第二,参考行为人的实质的监督、管理权限。在确定监督者的责任时,还应该考虑行为人的具体的实际的监督管理权限。在某一部门中,有的公务人员仅拥有部分的管理权限,他只能通过向上级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有的公务员拥有对某一事项的最终决定权。对于那些没有最终决定权的监督管理者来说,只要他履行了如实反映情况的义务,即使最终没能避免环境事故的发生,也不能追究其监督过失责任,同时如果这一监督管理者提出了适当的建议却没有被他的上级采纳,那么具有最终决定权的上级监督者承担监督过失的责任可能性就更大,每个公务人员只对其所承担的具体的监督过失责任负责。

(二)如何运用信赖原则

信赖原则,指在有关多数人的事件中,与该事件有关的人,信赖其他有关人遵守规则采取适当的行动的相当场合,如果其他有关人无视规则等采取不适当的行动,它与自己的行动相结合发生构成要件的结果,对其结果不追究过失责任的原则。[7]那么如何适用信赖原则对环境领域公务员监督过失责任进行限制呢?依据日本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信赖原则适用条件分为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主观要件要求行为人信赖他人将实施适当的行为,而且这种信赖在社会生活上是相当的;客观要件要求存在着信赖他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具体状况或条件,自己的行为不违法。这就要求:

首先,监督体内部要对环境监督管理权限有明确的分工。只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每一个人的监督管理权限都相对明确化,才能相互信赖。只要处于监督地位的人忠实履行了自己的监督义务就不承担监督过失责任。因此并非有环境事故发生,该事故监督单位的所有层级领导人都负有监督过失责任。这一点对于确定监督过失责任应追究到何等监督层级之人,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被信赖者要有足够的专业上的能力。在确定监督过失责任中适用信赖原则,监督者还应该确认被监督者具有相当的能力和经验以适应其业务,即要求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信任有一定的基础。上级公务员对于作为被监督者的低层环保机关工作人员来说,这种信赖应当是建立在通过一段时间考察的基础上做出的。对于作为监督者的行政相对人来说,这种信赖是要建立在客观对行政相对人资质的实质考察、审批之上的。如果被监督者在能力、经验、资质上不足以胜任该业务,则无信赖原则适用的余地。

最后,应当考虑被监督人所从事的业务的性质。如果作为被监督者的下级公务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性质发生过失的可能性越大,上级公务人员注意义务的就越大,信赖原则适用的空间就小。如果作为被监督者的行政相对人所从事的业务发生环境事故的危险性越大,监督管理人员的注意义务的范围就越广,信赖原则适用的空间就越小。

总之,在认定环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过失责任时,如果根据行为人的岗位性质与职责规定,行为人对其下级工作人员或者行政相对人的信赖是合理的,有依据的,这种信赖关系能够为社会所认可接受,行为人对因其下级或行政相对人的原因而发生的危害结果就不应承担责任。お

参考文献:

[1]陈伟.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5):25.

[2]郝守才,任彦君.论监管过失理论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运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2):37.

[3]董芳.监督过失的刑事责任及主体的确定[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杜琪.论环境领域公务员可罚性[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2):32.

[5]王冠.我国公务员监督过失犯罪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9.

[6]林亚刚.犯罪过失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15.

[7]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61.

(责任编辑梦玮)

*基金项目: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QN-017)

责任意识 篇9

意识:

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

为员工,搭建平台

为客户,创造价值

为消费者,创造满意

为集团,创造效益

为行业,树立标杆

为国家,创造利益

故事:《两只乌鸦》

从前有两只乌鸦,一只是哥哥,一只是弟弟。他们刚刚搭好窝,冬天就到了,可是他们两个搭窝的时候总想偷懒,搭得很软,所以大风很快就把他们的窝吹了一个口子。哥哥想:风把窝吹露了,弟弟一定很冷,他会去补的。弟弟想:哥哥一定很冷,他会去补的。就这样,他们两个谁也没去补。过了一阵,窝露的口子更大了,哥哥想:这回弟弟一定冷了,他会去补的;弟弟想:这回哥哥一定冷了,他会去补的。就这样他们又是谁也没去补。风越来越大了,把他们的窝从树上吹掉了,两只乌鸦掉在雪地里被冻僵了。

启示:

不要把事情想成是别人的,就像故事中的两只乌鸦一样,都把家里的事想成别人的事,就谁也没去补,最后受罪的是自己。家里的事应该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如果遇到事情都想是自己的责任,两只乌鸦一定会有一个温暖的家。正所谓“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

如何提高责任意识 篇10

人们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最应该做到的,往往又是最难以做好的。责任也是这样。增强责任意识,要从三方面来践行。

首先是责任教育。主要从大、小两方面来讲:大的方面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着眼于服务和奉献,引导人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着眼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着眼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引导人们把职业目标同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地履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自觉的把责任意识转化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去。小的方面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的尽责是对集体的尽责,每个集体的尽责是对社会的尽责。让我们在全社会共同营造这样一种风气和氛围:负责任光荣,不负责任可耻。其次培养勇于负责、敢于负责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怕牺牲、尽忠职守、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后世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最后,责任建设,以制为本。讲责任,也要讲责任制;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落实责任制,一在履责,二在问责。没有问责,责任制形同虚设。问责,要贯穿到履责的全过程。事前问责是提醒,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是诫勉。对认真负责的,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失职渎职的,要予以追究和惩罚。只有把责任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政府官员应有责任本位意识 篇11

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建立法治政府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澳门特区政府要推动澳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样要以建立法治政府作为完善自身、争取民意、提高社会福利的重要导航。所谓法治政府实际上就是指政府时时刻刻受到法律约束和支配的恒稳状态,即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法治下的政府必须对法律负责,受法律监督,行政权不得滥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滥用行政权力造成的损害必须能够经过法定程序予以救济,并对违法责任人追究责任。可见,法治政府就是要求将政府的一切行为,包括政府官员行使职权的行为都要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其运行逻辑表现为权源于法,法高于权,运行结果则体现为政府必须为其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法治政府不仅首先意味着政府自身要守法,同时还意味着政府必须承担法律预先设定的一切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说,责任是法律的生命。因此,在现代法治社会,强调法治政府就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这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因为没有政府的责任,行政权力的运行就没有制约,公民权利的实现就无法保障,违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不可能真正得以推进,法治政府也就最终无法实现。而要强化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握有行政管理权的政府官员实现从权力本位意识向责任本位意识的转变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一般人的眼里,人们想到政府官员时,首先会与相应的职权相联系,就是政府官员本身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过多考虑自身的职权,进而较少考虑自身的责任。这种状况与强化政府责任并打造法治政府是不相适宜的,并极易造成政府官员滥用职权的现象。如果政府官员树立了责任本位意识,在工作中将责任置于前面,那么他在行使职权时就会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不会逾越权限,更不会滥用权限,否则,他便要面对法律所预先设定的责任的追究。相反,如果政府官员没有将责任放在第一位,或者光有权力意识,而没有责任意识,那权力的滥用就是大概率事件了。因此,政府官员的责任本位意识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我们讲法治政府就意味着政府及其政府官员应有责任本位意识。

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

法治政府的建设与责任政府又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责任政府的建构是实现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当然,责任政府的建构也需要法治为之提供基础与保障。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之间所具有的这种内在关联性与一致性,彰显出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法治政府与责任政府间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讲法治政府的时候,同时也要讲责任政府。在责任政府的理念下,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法律在对政府赋予权力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相关责任的规定。不仅如此,责任行政更多的应作为现代政府所必备的一种本质特征,即在责任政府理念下的权力与责任的逻辑关系应当体现为从“以权力为本位”到“以责任为本位”的回归:责任才是政府的基础,权力是政府履行责任的工具,首先应当设置政府的责任,然后再按照政府履行责任的实际需要配置相应与必要的政府权力,责任政府不仅意味着责任对权力行使目的的限制,还包含着责任要对权力的边界进行勘定。祇有在责任明确且有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的基础上,政府权力的行使才不会偏离它应有的轨道。否则的话,政府没有责任的承担,行政权力的运行就会没有制约,就会必然变得肆无忌惮,甚至可能会异化为政府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因此,为了保证政府权力的合法乃至正当行使,必须通过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以实现对政府权力的严格监督和制约,建构责任政府。这其中,政府官员的责任本位意识又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政府作为一个组织,政府责任不仅应当表现为组织的整体性责任,同时也必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尤其是要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因为祇有对政府官员责任的问责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政府官员加强对政府的组织领导,从而使政府成为一个能承担组织责任的有机整体。正如国外有学者认为的那样,“欲使责任有效,责任必须是个人的责任”。而要将责任真正落实到政府官员个人身上,政府官员树立责任本位意识便是至关重要的。祇有这样,才能使政府及官员的责任不再流于形式,建构责任政府也便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否则,政府官员没有责任本位的意识,建构责任政府就极易成为一句口号,而难以落到实处。

行政问责的客观需要

所谓行政问责,又称为行政官员问责,是指行政官员因其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受到追究进而承担否定性后果(谴责和制裁)的制度。通常而言,问责语境中,行政官员的责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责任体系:一是政治责任,即政府官员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并推动其实施的职责,以及没有履行好职责时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二是行政责任,即行政官员职位份内应做之事以及未做好份内之事在行政组织内部所受到的谴责和制裁;三是法律责任,即行政官员依法行使职权以及出现违法失职行为而受到的法律制裁,一般包括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有时也包括民事法律责任;四是道德责任,即行政官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承担的道德义务以及违反道德要求所应承受的责任。

澳门特区第15/2009号法律《领导及主管人员通则的基本规定》在其第四章设计领导及主管人员的责任时,分别规定了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纪律责任、财政责任和只适用于领导人员的特定责任。其中,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可以归结为上述四种责任中的法律责任,纪律责任和财政责任则可以归结为行政责任,领导人员的特定责任应是在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之外所建立的一种新的责任追究制度,是为了弥补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的不足而另行开辟的,目的在于使政府领导人员行使权力的全过程都能受到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通过这种责任的追究,使政府领导人员负有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澳门特区第15/2009号法律《领导及主管人员通则的基本规定》所设定的领导人员的特定责任,其突出强调的是政府领导人员责任的政治维度和道德维度,它应当是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澳门特区在追究政府领导人员责任时最为欠缺的责任追究类型。

要确保法律规定的上述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除了对政府领导及主管人员严格进行管理和监督外,还必须要靠这些政府官员自律,并在内心里真正树立责任本位意识。尤其是领导人员特定责任的落实,更要求政府官员将政府及其自身的责任放在第一位,而将政府的权力与自身的职权放在第二位。因为领导人员的特定责任中含有道德责任的内容,与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这些客观责任相比,道德责任属?典型的主观责任范畴,是行政官员对自身忠诚、良知和认同的信仰,它要通过具体的人的信念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切实履行。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责任本位的意识。祇要政府官员真正树立了责任本位意识,他们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时,就会容易做到法律所要求的“忠诚有礼”和“无私正直”,有效处理与上下级以及市民的关系,形成相互协作的关系网络,最终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副教授)

上一篇:沿街商铺租赁合同下一篇:志愿者证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