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2024-10-20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通用14篇)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目标

课程设计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可加深学生对该课程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的理解与巩固,达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程序的能力,培养基本的对基本数据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良好的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编码及调试程序技能的能力,为整个专业的学习以及软件设计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内容

每位学生可以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备选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自行完成。要求每班中题目不能重复。

三、设计要求

1.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认真主动完成课设的要求。有问题及时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

2.学生要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时间,安排好课设的时间计划,并在课设过程中不断检测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及时向教师汇报。

3.课程设计按照教学要求需要两周时间完成,学院安排设计时

间学生不得缺席。

4、每位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发现抄袭者或雷同者,一律按零分处理。

5、程序设计语言可选择C或C++。

6、程序要正确且具有一定的健壮性,不会因为用户的输入错误引起程序运行错误而中断执行,对输入值的类型、大小范围、字符串的长度等,进行正确性检查,对不合法的输入值给出出错信息,指出错误类型,等待重新输入。

四、上交相关内容要求

上交的成果的内容必须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缺一不可。

1. 上交源程序:学生按照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所开发的所有源程序(应该放到一个文件夹中);

2. 上交程序的说明文件:(保存在.txt中)在说明文档中应该写明上交程序所在的目录,上交程序的主程序文件名,如果需要安装,要有程序的安装使用说明;

3. 课程设计报告:(保存在word 文档中,文件名要求按照“学号_姓名_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起名,如文件名为“001_张三_二叉树动态演示”.doc)。报告要求文字工整通顺、图表规范、思路清楚、内容正确。设计报告必须按照规定格式规范,A4纸双面打印、装订。

将以上三个部分放在一个文件夹里,文件夹名要求按照"学号_姓名_课程设计报告题目”.zip命名。每个班将所有学生的文件夹收集起来刻成光盘上交。

五、时间安排

设计时间为两周(7.07—7.18),7月16日—7月18日答辩。考核方式

成绩按五分制,包括课程设计过程、课程设计结果、课程设计报告三部分。其中:

课程设计过程:20%

包括设计态度(10分)、出勤(10分)

课程设计结果:40%

其中:程序正确性:30分,运行效果:10分,答辩:10分。课程设计报告:40%

其中:正确性:20分,完整性:10分,规范性:10分。

六、设计报告格式

见《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2

课程内容组织

《钢结构工程施工》是建筑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钢结构工程现场施工能力。具体的目标是:正确地识读钢结构工程施工图;会应用钢结构施工验收规范;会进行钢结构施工翻样;会编制钢构件的制作工艺、钢结构工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钢结构的施工准备和施工平面布置, 能够根据图纸和现场要求进行施工总体部署、管理与资源配置;能在国家规范、法律、行业标准的范围内, 完成从钢结构翻样、钢构件加工与制作、钢构件的涂装、钢结构安装到质量验收的工作过程;能进行钢结构工程的安装方案、质量控制、质量通病防治和安全技术的实施。

《钢结构工程施工》是在建筑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室以项目驱动为主的方式实施教学。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以钢结构工程施工项目的典型分部分项工程———某单层钢结构厂房钢屋架作为课程的载体。以实际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确定学习内容, 将钢结构工程施工分为建筑钢结构翻样、基本构件加工与制作、钢结构涂装工程施工和钢结构安装4个学习任务。针对每个学习任务, 以行业标准和执业资格标准制定详细的课程单元设计。分析现行建筑施工企业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的各个工作环节,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化, 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胜任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的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实施进程设计举例

下面以其中一个学习任务———基本构件加工与制作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详见表1、表2) 。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各学习任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普适性工作步骤来完成工作任务, 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从而达到培养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目的。同时, 学生是分小组进行学习的, 在小组团队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之间必然会就施工工艺制定、工艺文件编制和施工方案编制方面进行合作, 相互交流沟通, 会向别的成员表达自己的思路、向教师汇报自己的思路, 小组与小组之间也会交流与合作, 从而在学习中形成了关键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做”合一原则, 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 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展开, 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实施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行动导向教学, 可使学生在工作中掌握知识, 在工作中学会工作方法, 身临其境地感受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 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到职业岗位技能的转化。

摘要:钢结构工程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 让学生能够掌握钢结构工程施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并按照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付诸实施, 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需求的基本施工技能, 这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基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来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设计。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钢结构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OL]. (2006-11-16) http://baike.baidu.com/view/5307797.htm.

[2]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 2008 (6) .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3

摘要: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定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探索一种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其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双主模式”。采用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双主模式;数据库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09-02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已从传统的数据处理、信息管理、事务处理扩大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办公信息系统等新的应用领域。目前,全国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将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列为核心专业课。但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课程都是以数据库原理为基础,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根据成都大学的办学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课时有限与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等原因,大部分教师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能吃透、用活所学知识,在开发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时设计能力差。因此,传统的以原理为主线、“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模式。据于此,结合“任务驱动”模式[1],提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双主模式”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1.内涵与教学流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去学习,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过程中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将该课程涉及的所有知识点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然后再将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对应一个“子任务”,让学生逐个完成所有“子任务”后,整个系统的任务就完成了,实现了学生在完成所有“子任务”的同时,深刻理解了“系统”的概念。[2]整个“系统”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将所有知识分解为具体的“子任务”,让学生主动对“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练习、上机实践,最后成功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4]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始终以问题为先导,如何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而引出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学生紧紧围绕教师给出的“子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当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向老师、同学、移动互联网寻求帮助,运用所学新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进行验证,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最后归纳总结出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钻研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教师通过给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开放性“任务”,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设计并开发出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开发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系统的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

在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制定总体目标

针对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和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总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等。并据此目标设计出一个实际总任务,并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例如,利用数据库原理的知识和方法完成一个实际的项目,如设计一个网上书店数据库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或图书管理系统。

2.设计有梯度的、有层次的单元任务

根据总目标,再结合教学内容、系统软件的功能、课时安排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单元教学“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总目标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標的完成。

3.对教学内容分类,根据单元任务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学完最基本的内容,如最基本的概念,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概念才能进一步理解更难的内容,比如,关系代数里的基本运算和SQL标准语言的对应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之间的关系,另外,模式求精涉及到的关系规范化理论等内容。然后,针对每个“子任务”,采取讲解或演示等方式,给出完成该“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并分配权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建立起对数据库系统的兴趣并不断深入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新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它们隐藏在任务的背后,让学生通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去探索、去消化,最终掌握它们。

4.具体应用举例

例如,在第一堂时,先给学生演示几个数据库信息系统的案例,通过对数据的增加、删除、查找、修改,让学生产生对该门课程的浓厚兴趣。演示完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去发现规律。首先,从系统组成来看,每个系统都由两大模块构成,即前台运行的UI和后台数据库。UI可以用很多语言去实现,由于之前学生已学过某种语言,如Java,因此实现起来非常容易;而后台数据库如何去实现呢?这时就要引导学生下来去自学完成数据库设计章节知识点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去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另外,还要告诉学生怎么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数据库,要遵循哪些原则,带着这一序列问题,教师就可以对整门课程进行任务的分解,带领学生完成每个“子任务”。比如,在完成数据库逻辑设计这个“子任务”时,为了实现数据的增加、删除、改修、查找就要进一步完成SQL语句“子任务”;SQL语句又是如何被数据库管理系统执行的呢?这时,进一步完成“子任务”——关系代数理论。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应依据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和学生自身特点,先要制订总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后应该达到什么水平,能够解决什么實际问题等。根据教学总体目标,结合软件功能和课时安排,力求设计出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梯度感的教学任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注重引导学生整合讨论结果。因此,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整体任务和每一堂课“子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能让“子任务”与整体任务脱节。“子任务”的设计要围绕总目标整体任务的完成进行构思,以保证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5]

2.“任务”设计要科学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对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给予学生一些提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既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本知识点,又要让他们具备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实际应用能力。总的来说,每个“任务”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不应超过2个。另外,“任务”的规模应尽可能小,上下“任务”之间最好有一定的关系。

(3)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3.“任务”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逃脱不了教师的思维框架,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活动之中,他们的思维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本着学生自己去发现任务中的问题的思路去设计“任务”,如果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入,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并且通过讨论或交流引导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4.“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可考核性

任务明确后,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讨论或自学或探索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带领学生突破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后,应该尽快将任务交给学生单独或共同完成。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基本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老师要进行及时地跟踪和检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老师要能够一眼就能看出,以便及时进行记录。总之,教师设计“任务”时,要对每个知识点认真、仔细地推敲,才能构造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可操作性“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能够实实在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模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了实处,使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性,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杨照华.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技术,2012,

31(3):259-260.

[2]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4,(6):12-14.

[3]晏湧,蓝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69-172.

[4]刘婧.问题式教学在《数据库系统原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6):134-135.

[5]倪宝童.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4,6(2):39-40.

钢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4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在完成了《钢结构基本原理》和《建筑钢结构设计》两门主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后,通过一座轻钢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实践,全面掌握钢结构选型、柱网布置、荷载计算、结构分析、构件和节点设计、绘制钢结构施工图等专门知识,从而加深对钢结构设计原理的认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1. 熟悉钢结构设计规范、荷载规范、薄壁型钢结构设计规程的相关条文; 2. 运用结构力学方法分析和求解结构; 3. 掌握钢结构设计的施工图表达方法; 4. 掌握计算书的书写格式和制图标准;

计算书应计算正确,条理清楚,书写端正;施工图纸绘制应选择适当的图幅和比例,线型和符号应规范准确,图纸目录和序号完整。

5. 按时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要求的全部工作。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内容

1.柱网及屋面结构布置(包括支撑体系布置); 2.门式刚架选型;

3.确定梁、柱截面形式,并初估截面尺寸; 4.梁、柱线刚度计算及梁、柱计算长度确定; 5.荷载取值和计算荷载计算;

6.用任一结构力学方法计算各工况下的内力、柱顶水平位移及横梁挠度; 7.荷载组合和内力组合(不考虑抗震);

8.构件及连接节点(梁柱连接节点、屋面梁拼接节点)设计; 9.绘制施工图。

二、设计资料: 1.车间柱网布置: A.长度:90m

柱距分别为:a)6m b)7.5m c)9m B.跨度:a)15m b)18m c)21m d)24m e)27m f)30m C.檐高:a)6m b)8m 2.屋面坡度: 1:10 3.屋面材料: 单层彩板或夹芯板 4.墙面材料: 单层彩板或夹芯板 5.天沟: 彩板天沟或钢板天沟 6.荷载

Ⅰ.静载: a)无吊顶时 0.2kN/m2 b)有吊顶时 0.4kN/m2

c)有附加荷载: 0.5kN/m2(包括吊顶在内)

Ⅱ.活载: a)计算刚架时为0.3kN/m2,计算檩条时为0.5kN/m2 b)计算刚架时为0.48kN/m2, 计算檩条时为0.8kN/m2 Ⅲ.风载: 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B类,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

Ⅳ.雪载: 0.2kN/m2 7.材质:

8.控制指标: 柱顶水平位移:,横梁挠度:

三. 课程设计应完成的文件和图纸 1.结构设计计算书 2.设计图纸

a.结构平、立面布置图 b.结构详图 c.结构设计说明

参考资料

[1] 欧阳可庆.钢结构.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 沈祖炎、陈扬骥、陈以一.钢结构基本原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王肇民.建筑钢结构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4]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5]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6] 钢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7] 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2002)

[8]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91)[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0009-2001)

[10] 上海市标准 轻型钢结构设计规程(DBJ08-68-97)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5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课程(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的知识,结合生产实践,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

2、掌握查阅、应用有关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1、根据生产类型,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绘制零件图;

2、选择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零件——毛坯合图);

3、拟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4、选择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确定各工序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计算某一代表工序的工时定额;

5、填写工艺文件;

6、撰写设计说明书。具体要求:

1、零件CAD图 1张

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1套

3、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1套

设计调研课程任务书 篇6

全班同学分成6组,每组完成一个调研任务

1.以“主题性纪念馆室内空间设计”做课题

调研地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以“旧建筑改造的新型办公空间”为题

调研地点:1865创意产业园,创意东8区

3.以“南京地铁的文化形象”为题

调研地点:地铁1,2号沿线各特色站点室内空间

4.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新建筑形象“为题

调研地点:新美术馆,长江路街区

5.以“文革主题餐厅的餐饮文化空间设计”为题

调研地点:火红岁月主题餐厅,江南公社

6.以“大型购物中心的主题空间设计”为题

调研地点:德基广场,水游城

设计报告每组一份A3打印装订,9月16日周五,课间9:30交至503办公室,电子稿班长统一刻盘一并交齐

设计报告内容包括:

1.封面:课题名称,小组成员,指导老师

2.扉页

3.目录

4.课题解读,对课题的背景资料分析,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现状等

5.访谈,调研问卷

6.实地调研,周边情况分析,交通人流分析,空间景观设计

照片,文字,表格形式

7.访谈,调研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8.对未来设计的可行性分析,趋势分析,设计草图构想等

9.小组成员简介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7

工作坊+任务驱动概述

1. 工作坊定义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 Harplin)成功地将工作坊的理念引用到都市建设计划讨论之中,使不同立场、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人们,可以在一起思考、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在讨论都市建设计划或是社区环境议题时,成为一种鼓励大家参与、实现创新以及找出解决问题对策的有效方法。[2]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3]适用于高职教育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类专业,学习软件开发所需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具体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4]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中,传授知识。老师教的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越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传授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

3.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工作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工作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坊的轻松氛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通过活动、讨论、互动、短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主题,完成理论知识储备,围绕任务展开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5]数据结构工作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项目贯穿、两重身份交替”的运行机制,目前在高职教学中,工作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成为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面临的问题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在我院经过三十年的教学方法积淀,通过主讲教师的说课环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重要性。经过老师的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课堂认真授课,学生如果能够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学生就能够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听懂常用算法。但是遇到上机实现和实际项目就会出问题。

1. 理论性强,知识点多

数据结构与算法涉及线性表、树、图等复杂的数据结构,在算法实现和时空分析时,必须掌握至少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概率论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现行的高职课程体系中,由于学制的原因,有些课程没有开设,有些课程课时数少。这就导致学生虽然认识了数据结构非常重要,但在学习该课程时,因知识积累不够,会觉得内容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起来也比较吃力,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2. 经典算法多,实际案例少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涉及将近100个经典算法,虽然熟练掌握这些算法,对于广大同学将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课程中实际应用案例少,产生数据结构用不到的错觉,导致老师上课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上课听算法,上机验证算法,进而导致学生降低对该课程的重视,以至于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3. 喜欢静听,不愿动手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经过老师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课程,但是,学生只喜欢静听,不愿动手或难动手。因为现行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源程序,要上机实现,需要完成数据类型的定义、规划接口(参数传递)、将类C或其他伪码描述的算法在特定编译环境编程实现。由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实验内容的相互依赖,如果因个体的原因,使前面安排的实验没有按时完成,则容易造成后续实训无法完成。

4. 只传输知识,不培养技能

在传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课程当作纯理论课上,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上机验证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学生被动不参与,虽然在短时间内灌输了大量的知识,但是无法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完课程,只是完成知识的简单记忆,不能达到对各类算法的灵活应用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更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失去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机。

工作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任务的设计

工作坊+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是关键,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源:任务可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也可以由有经验的老师完成设计;要求:需要把课程内容巧妙地隐藏在每个项目中,通过完成项目,掌握课程内容。根据课程教学计划,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做好完成项目需要的准备工作,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可采用一个项目组一个综合案例,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校园导航系统等。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贯穿于整个项目开发流程,项目一般设计过程包括项目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等一系列操作。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环节,因项目来源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涉及的内容不同,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议题发生,老师需要随机应变,变更操作的方法。但是,基本的方式和步骤是不变的,有以下五个环节。

(1)项目资讯的分享

因为,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已获得了一些有关项目的资讯。所以,工作坊第一个实施的步骤,就是项目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以一种轻松的氛围,共同分享每个个体掌握的基本资讯。因个体的差别,资讯获取的能力和途径会有差异,通过这样分享的过程,让项目组成员能够在平等的立场下共同讨论某一议题、交换意见、发表自己的思考成果,从而达到在短时间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一定要参与,合理补充项目组成员需要掌握但未掌握的资讯。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分析讨论它们的共性,确认学生信息表、图书信息表的逻辑结构是线性表。为了研究这种数据结构中元素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忽略记录中的具体内容,而只将它看作结构中的一个元素。一般情况下,一个线性表是由n个元素组成的有限序列,可记作:

L=(a0,a1,…an-1)

其中,每个ai都是线性表L的数据元素。数据元素可以是不同的数据类型。例如:整型、实型、字符、结构体(记录)等,但同一线性表中的元素必须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2)项目组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在小组范围内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方案,在未形成共识前,老师适当点拨,确定解决方案。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时,学生提出在该程序中涉及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储到计算机中?对于线性表应采取什么存储方式等问题。讨论之后形成共识,线性表一般有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两种存储方式,按顺序存储结构建立起来的线性表称为顺序表,按链式存储结构建立起来的线性表称为线性链表。

(3)系统概要设计

第三阶段就是项目各小组之间交流。比第二阶段的范围更大,层次更高,发表之前各小组共同讨论出来的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各小组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通过这次沟通协调的机会,共同得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为下一阶段奠定基础。

(4)详细设计,实施编码,系统测试

详细设计,实施编码,系统测试,是整个过程最重要的内容。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每个小组完成了统一的概要设计。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在详细设计中,主要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用图形工具业务流图、程序流程图、PAD图、NS流程图,描述实现具体模块所涉及到的主要算法、数据结构、调用关系。一定要引导学生,使详细设计应当足够详细,对整个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细节都要涉及到,应当保证软件能够完成所有需求,达到能够根据详细设计报告方便地进行编码和测试。在进入软件编码阶段,根据《软件系统详细设计报告》中对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选用自己熟悉的C语言,实施编码工作,实现各模块的具体功能,从而实现目标系统的功能。还需要进行接口定义、用户界面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系统测试,即鉴定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安全性和质量的过程。要求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程序进行操作,以发现程序错误,衡量软件质量,如:计算精度是否满足要求?用户使用是否方便?实际输出与预期输出是否一致?

(5)项目验收,实习总结

最后的项目验收,要求学生按照时间节点,提供完整的资料,如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后,要求每个项目组上缴完成完整系统代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用户安装手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用户使用指南》、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需求报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报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测试报告、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设计总结等资料。通过撰写项目设计总结,学生可以把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如讨论、编制程序、调试程序等每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解决途径和办法、心得和感悟进行认真总结并记录到项目设计总结中,完成职业生涯的积累。

结论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工作坊+任务驱动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改革在我院成果已显现。近三年,学生在工作坊完成企业项目2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30余项,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大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0余项。通过课改,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完成企业项目,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职业品格。实践证明,工作坊+任务驱动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教学模式,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喜勋:《基于多态和模板的数据结构算法设计》,《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08-110页。

[2]左靖、董冰峰:《工作坊》,新星出版社,2010,4。

[3]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霞林:《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2页。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8

关键词:职业能力;整体橱柜;任务驱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全国首家开办整体橱柜专业是,《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橱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对整体橱柜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1.2 课程定位

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围绕整体橱柜销售、橱柜设计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橱柜店面销售能力、橱柜定制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能够胜任橱柜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1.3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销售设计、生产设计的岗位职责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程教学设计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橱柜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完成销售互动设计、生产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形成任务引领式课程结构。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橱柜产品为载体,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的不同厨房户型整体橱柜设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任务实施。

2.3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客户、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等角色,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橱柜设计公司工作场景,建立职业化情境工作小组,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逐渐增加真实工作任务掌握专业技能。任务学习与工作流程如图:

3 教学条件

3.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于一体化教室,专业建有橱柜结构、造型、材料、CAD设计一体化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圆方整体橱柜销售设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师资条件

整体橱柜设计专业依托于家具设计专业,该专业自1997年办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橱柜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分为A线项目考核和B线项目考核。A线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50%)、学生互评(占4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B线项目主要从6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本课程的评价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办法。考核评分表如下:

结语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就是工作地点的紧密对接,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技能,并且通过任务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习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家具,2013,(4).

[4]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8).

[5]郑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谈起[J].職业,2011,(10).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9

一.设计题目11:可调式护颈电脑椅

二.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可调式护颈电脑椅,可以通过对颈部考点的调整及靠背的调整来适应人体最佳坐姿,缓解由于长时间对着电脑功作,而造成的对腰部及颈部的损伤,实现这样一个功能,需要在椅子的靠垫部位安装一个可以调节靠背及护颈的调节装置,通过连杆机构与颈部护垫连接,通过按动电机按钮来达到调节的最佳的效果

三.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1)动力源是作转动的或作直线往复运动的电机;

2)椅子靠背高0.5米,;

3)护颈高度为0.08米可通过滑动轨道调节其高度;

4)设计椅子整体高度为1.3米

5)通过连杆机构传动

四、设计方案提示

长期用电脑工作的人坐在椅子上面通过按动调节按钮,电机通过正反转来调节适应人对坐姿的最佳姿势而护颈,通过电机的开关按钮来实现电机的工作与否,而通过U型护颈枕更加减少头部重量对颈椎的压力,增加人在电脑工作前的工作时间。

五、设计任务

1.根据设计要求与原始数据每组考虑至少2~3种系统运动方案,并对其传动性能进行初步分析比较,画出运动方案图。经小组讨论选定一种较佳运动方案;

2.根据工艺动作顺序和协调要求拟订运动循环图;

3.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

数电课程设计任务书(电气) 篇10

数电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院系:机电工程系

2011年10月

一、实习目的本实习课为理、工科部分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生在修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通过电子实习,使学生建立起电子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概念和工程意识,培养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思维、引向工程应用和创新打下基础。电子实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电子实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电子元件的规格、性能及选用方法;掌握锡焊技术,熟悉电子设备的安装工艺和电子产品的制作等;通过电子实习还应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技术,具备选择和使用常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电子电路检测技术。

二、实习要求

1、学习电子工艺知识,识别与检测元器件,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规格、性能和选用。

2、掌握锡焊技术,了解电子设备的安装接线工艺和电子产品的制作。

3、熟悉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集成稳压电源、常用集成门电路、集成译码器、数据选择器、集成触发器、数模转换器、锁存器、显示电路等的功能及使用。

4、掌握电路的装配与焊接技术。

5、掌握电路的调试与检测技术。

6、验收时电子称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与测量效果。

三、实习材料及工具

1、电子称元器件

2、电子称焊接电路图及元器件清单

3、电烙铁、烙铁架

4、焊锡、松香

5、平口、花口螺丝刀,钳子

6、插排、万用表、示波器

7、焊接说明书

四、实习参阅资料

1、教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2、参考资料《电子制作实训》

五、实习时间安排

周一上午:学习<<实习指导书>>,了解实习要求和基本内容,并进行分组,下发实习工具。周一下午至周二上午:学习电子工艺知识,掌握实习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识别与检测元器件。

周二下午至周四上午:学习手工焊接技术,掌握正确的手工焊接方法,进行电子称的焊接。周四下午至周五上午:对焊接好的电子称套件进行调试与检测。

周五下午:整理资料,撰写设计报告和设计说明书。

六、实习提交成果

1、实习日记

内容应完成以下内容: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电子焊接的工艺要求,焊接的方法和焊点质量的控制方法;内容记录可用文字描述,根据需要也可配上插图,网络图,但最终都必须将问题叙述清楚。日记要求班上实际记录,每天班后进行汇总。

2、实习报告

撰写格式包括以下内容:实习的目的、要求;实习内容,内容排列有条理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理论课学习中须注意加强的地方;实习的心得体会;实习结束语。

实习报告撰写内容依据实习工作日汇总内容,方式采用集中在校书写,并对本次实习进行总结。实习报告书写内容要思路清晰,问题描述准确到位,插图美观大方,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内容真实,不可相互照抄或直接抄写教材。

3、验收焊接、调试好的电子称套件

电子称应具有良好的产品性能与显示效果。

七、实习安全注意事项

1、工作场地布置条理,工具、元件、导线摆放整齐。仪表应妥善放置,避免摔坏。

2、触电会造成人身危险,故焊接前,应检查烙铁电源线绝缘情况,若有绝缘皮受损,及时处理。

3、焊接过程中要防止烫伤,不要随手甩锡。

4、工作中,若烙铁放置不当,将导致火灾的发生,故千万不要把烙铁放置在木板或桌子上。

5、离开工作场所时,应拔下电源插头,断开电源开关,清除桌面杂物。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1

关键词:任务引领;中职教育;汽车专业;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53-02交通运输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工具,社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升中职专业汽车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更好的结合起来,中职院校就必须要创新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以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正是这种创新的体现。

一、“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概念

以任务为引领是从“任务引领一体化”训练及评价模式中延伸而来。“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及评价模式,是对高技能人才训练与评价模式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成熟的思想和理论,这一模式强调了技能训练的层次性、连续性和累积性,此外,“任务引导型一体化”模式特别强调对于以往也记得证明材料的评估,这种评价其实正是基于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学习结果的累积性而言的。

二、以任务引领的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递增,而目前来说,职业教育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压力和责任。职业学校的高职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汽车专业课程作为的中职应用型课程,采用任务引领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这门课程,为培养汽车专业技能人才提供课程体系保障。目前我国职业技术类学校,都将焦点从传统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向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引导与融入,以任务引领的汽车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提出来的,契合了目前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契合了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三、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

中职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要培养适应我国汽车产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汽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的理论及技巧,具有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车营销策划、汽车推销技巧和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适应汽车营销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相关汽车理论知识都能够在实践当中结合起来。

四、以任务为引领的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

1.协调处理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与学生素质水平不适应的问题

汽车专业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适用于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但由于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普及化,学生生源水平较之前,质量大幅下降,这就使得学生主体对教学大纲和教材适应能力,理解能力相对减弱,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直接影响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质量。

对于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条件匹配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授课老师。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智力水平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通过摸底考试和课堂课余的信息反馈进行深入了解;其次,教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把握好初级工和中级工应该相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和技术;最后,是教学中的关键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参照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增补。

2.科学处理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和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化矛盾问题

国家教育部详细制定了针对每一个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水平,施行统一规定、统一教材、统一考核,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如何才能平衡大多数学生的一致统一性和个别学生个性差异性的发展要求,就成为中职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点。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于班级里基础薄弱的特差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可以通过课上课下辅导、学生之间互助学习的方式,补习基础知识,达到初级焊工的考核标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予以更多的鞭策和指导。

·课程建设·以任务引领的中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3.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协调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相关基础课程的支撑和辅助,对汽车专业这门课程也是如此,但在课程设计实践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或是基础课程的开设过于超前,或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早已遗忘了。

对于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利用时间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笔者通常采取的步骤有三:首先,指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将要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就要进行重温。其次,通过课堂提问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针对提问效果不理想的知识点或重要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4.课程设计中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协调进行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级技工,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相应技术技能。科学处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是培养合格中级技术人才的关键。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确保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同步性。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质量。第二,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深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去,帮助和鼓励学生去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

5.提高教师主动教授的教学能力

近些年来教学模式的革新理论在教学界,广泛普及。对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而言,关键在于找一个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偏低,学生水平又参差不齐,学生自律能力差,学习缺乏自主性,作风懒散。所以针对中职学校的这种客观条件,在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和发挥教师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以教师的定位和视角,采取有效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宽容,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进行平静化处理,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在处理问题时保持冷静,避免师生关系激化。

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学生交朋友。在遇到课堂违纪行为时才能,有策略,有方法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又可以提升问题学生的素质。

五、结语

我国的教育体制已经逐渐和世界接轨,不再采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企业也更加需要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学在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上采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因此,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一定要发挥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的优势,以中职专业课程设计目标为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汽车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洪.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关志伟.现代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技工学校汽车类专业教学计划于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郭成英.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李国栋.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初探[D].扬州:扬州大学,2006.

[7]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2

独立学院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加入的本科层次的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和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比较随意,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主动避开,不肯钻研,不肯迎难而上。反而学生的求异意识比较强,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创造能力上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如果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任务的提出、分析、实现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有效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就可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任务驱动”教学法与ACCESS数据库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1]。

ACCESS数据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笔者在独立学院工作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在ACCESS数据库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ACCESS数据库的理解与应用却不如人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所以在ACCESS数据库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合适的。笔者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在对传统的讲授方式加以改进,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自己的潜能有深切的领悟,并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会解决生活中与ACCESS数据库有关的实际问题。[2]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实现

1)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是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

所谓“任务”是指担任的工作或担负的责任,但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在确定与发布任务的同时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准则。任务准则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对学生完成任务有具体导向作用。

由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提出更多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能激起更高层次的思维来对任务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估。任务可以贯穿一节课、一个章节、一个学期。

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无论是一个实现库存管理还是商品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都要经过需求分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系统设计到实现的过程。例如: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建议尝试去设计一个酒店管理的数据库;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建议尝试去设计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数据库;对喜欢去网吧的学生,建议尝试去设计一个网吧管理的数据库。这样一个整体的任务,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就被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执行的小任务。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任务情景,积极的投入到完成任务的情景中来,努力去完成任务,这样的任务才是明确而适度的任务。当然一个系统设计完成后一些最基本功能是必须要具备的,比如:增加数据、修改数据、登录加密等,这个可以由评价标准来决定。

2)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分解任务

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的过程。在任务中的设置中,有一些是学生以前没接触过的知识点或方法,这时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探究问题(任务)的欲望,教师通过创设任务情景、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例如,在设计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其实际的用户是教师,但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可以得出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随着任务的深入分析,整个系统的功能将会不断完善,其实也就是将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拆分,把一个个的小“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也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例让他们参考,让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中的很多功能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分析完成的,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任务,使得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开展。

3)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实现任务

任务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步骤之后,学生就需要想方设法去完成这些任务。以“学生与课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让学生创建该数据库系统中的3张基本数据库表:学生信息表、学生成绩表、课程信息表。在完成此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字段、记录、主键的相关概念。

当学生遇见一个比较难于处理的任务,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完成布置的一个个任务。合作学习解决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3]如在建立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这个大任务上,经过合作学习讨论,可分成五个小任务来实现任务:

(1)为“学生成绩查询”建立数据透视表。

(2)建立“计算字段”来完成学生成绩查询中的成绩计算。

(3)建立“总计字段”来完成学生成绩查询中的总成绩和课程总成绩的计算。

(4)将“学生成绩查询”数据透视表转化为数据透视图。

(5)给“学生成绩查询”数据透视图建立汇总函数。

学生在以上的操作中,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汇总函数等概念及其使用方法。而在这五个问题中,有些任务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可以开放性思维,充分发挥创造性,对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进行开拓创新。

4)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是指学生在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可以以小组评价或自我评价的方式,而教师的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所做出的点评。[4]当学生完成了任务后,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5]

笔者在具体的评价过程实施的步骤如下:首先由学生本人来介绍所设计的数据库系统的各个模块,然后由其他同学对此系统提出质疑或改进方案,若有相似的系统设计还可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评价过程的实施中,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们的热情很高,他们往往会各抒己见提出一大堆的意见和整改措施,体现了学生的智慧与学习成效。最后还要由教师作出总评和肯定,着重强调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参考。这样的评价过程,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又指出了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让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4 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整体思路是好的,但有时也难免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不连贯,甚至脱节。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整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进度,多留时间和机会给学生思考。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认为ACCESS数据库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就足够了。

摘要:ACCESS数据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重视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合作学习,ACCESS数据库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3-205

[2]常静,常天松,刘东.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22.

[4]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25-40.

单片机课程设计任务书 篇13

一、设计目的通过该课程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①使学生增进对单片机系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理解,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打基础。

②使学生掌握对单片机的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和串行口通讯等。

③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④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⑤这一环节对掌握单片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对培养造就应用型、创造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等思想素质方面受到教育和培养。

二、设计要求

①巩固和加深对单片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知识的理解;

②培养学生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的能力;③学会方案论证的比较方法,拓宽知识,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④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软、硬件的设计和调试方法。⑤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硬件元器件的工程规范,能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能正确反映设计和实验成果,能用计算机绘制电路图和流程图。

三、设计条件

Protues软件,keil软件,电脑。

四、设计所需参考资料

五、设计的具体任务及进度安排

① 查资料、审题 1天;

② 确定系统总体方案 1天;

③ 确定系统硬件电路图(包括设备模块选择、搭接线路、计算参数等)1天;

④ 绘制系统软件框图,编制程序 1天;

⑤ 系统调试,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及答辩 1天。

六、指导方法与步骤

集中讲解原理及设计报告的撰写。平时设计时对每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设计完成后教研室组织答辩。

七、可培养和锻炼哪种能力

使学生掌握对单片机的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和串行口通讯等。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八、教研室评审意见

九、院审核意见

数电课程设计任务书.doc 篇14

一、基本情况

学时:40学时学分:1学分适应班级:09自本1、2

二、进度安排

本设计共安排1周,合计4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实习动员及准备工作:2学时

总体方案设计:4学时

查阅资料,讨论设计:24学时

撰写设计报告:8学时

总结:2学时

教师辅导:随时

三、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数字电子课程之后,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际要求进行独立设计的能力。初步掌握数字电子线路的安装、布线、焊接、调试等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电子电路基本元器件的使用方法,训练、提高读图能力;掌握组装调试方法。其中理论设计包括总体方案选择,具体电路设计,选择元器件及计算参数等,课程设计的最后要求是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把设计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若有实践条件,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

2、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以班为单位全班学生集中到设计室进行。做到实训教学课堂化,严格考勤制度,在实训期间累计旷课达到6节以上,或者迟到、早退累计达到8次以上的学生,该课程考核按不及格处理。在实训期间需要外出查找资料,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方可外出。

课程设计的任务相对分散,每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完成一个课题的设计。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要协作,同一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协商,可以互相借鉴或参考别人的设计方法和经验。但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完成设计任务,要有完整的设计资料,独立

撰写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雷同率超过50%的课程设计考核按不及格处理。

四、设计题目及控制要求

1、设计题目:汽车尾灯的设计

2、控制要求:

汽车尾部左右两侧各有3个指示灯(用发光二极管模拟),当在汽车正常运行时指示灯全灭;在右转弯时,右侧3个指示灯按右循环顺序点亮(R1→R1R2→R1R2R3→全灭→R1)时间间隔0.5S(采用一个2HZ的方波源);在左转弯时,左侧3个指示灯按左循环顺序点亮(L1→L1L2→L1L2L3→全灭→L1);在刹车时所有指示灯同时点亮(R1R2R3 L1L2L3点亮)。

五、设计报告

设计完成后,必须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必须独立完成,格式符合要求,文字(不含图形、程序)不少于2000字,图形绘制规范。设计报告的格式如下:

1、封面

2、内容提要

3、目录

4、正文

(1)所作题目的意义、本人所做的工作及系统的主要功能;

(2)方案选择及论证;

(2)设计步骤及原理图;

(3)元器件的选择;

(4)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5、心得体会

6、参考文献

六、考核方法

数电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为考查,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分数在90-100之间为优秀,80-89分之间为良好,70-79分之间为中等,60-69分之间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考核分三个方面进行:平时表现20%;设计过程25%;设计报告 40%;设计答辩15%。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课程设计考核按不及格处理:

1、设计期间累计迟到、早退达8次;

2、设计期间累计旷课达6节;

3、设计报告雷同率超过50%或无设计报告;

上一篇:区国税局民主生活会问题汇总及整改措施下一篇:个人质量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