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色彩观念和习俗(精选2篇)
藏传佛教的色彩观念和习俗 篇1
佛教习俗-元宵寄语
1)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2) 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
3) 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世音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元宵节快乐。
4) 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元宵节快乐。
5) 说柔软语,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
6) 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宏名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阿弥陀佛,元宵佳节快乐!
7) 元宵佳节即将来临,送你一尊白观音,愿你清静无染;送你一尊红文殊,愿你照彻法界;送你一尊黄财神,愿你妙手金银;送你一尊黑护法,愿你金刚摧魔。
8) 声声的“阿弥陀佛”,是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永远快乐和健康;句句的“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是我对你无限的祝愿,愿你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念念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对你最诚挚祈祷,我最爱的佛友,愿你元宵节平安快乐,吉祥如意!
9) 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元宵节快乐。
10) 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自在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元宵节快乐。
11)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元宵节快乐!
12) 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
13) 正月十五月儿圆,祝君菩提愿早圆!六时吉祥庆元宵,国强民富佛佑圆!阿弥陀佛!
14) 阿弥陀佛!我觉得佛门中简单的东西是最好的,所以只送您一句佛号,祝您早日开悟,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15) 佛法给了我一片蓝天,佛法了我一方沃土,佛法是我生命里永远的太阳,祝元宵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6) 大千生色,万类蒙滋,元宵佳节,敬维座下禅理日畅,福慧时增!
17) 元宵到,良辰好,祝愿你春风春雨春常在,好花好月好年景!不负丰饶好华年。
18) 月到十五分外圆,把你疼爱把你怜,常常把你挂心间,今夜的汤圆甚是粘,我们何时能团圆?
19) 三五良宵年映红,月上元宵相约黄昏后,宵灯伴你绵绣前程事事通,月圆情缘财源愿愿随心!欢乐今宵!
20) 但愿你知道,有个人时时关怀着你,有个人时时惦念着你。元宵节的灯火,是你含笑传情的眼睛。它缀在我的心幕上,夜夜亮晶晶。祝元宵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1) 元宵节快乐!万事大吉!合家欢乐!财源广进!恭喜发财!
22) 我用心,真诚地为你祈祷:愿你在这一年里平安快乐。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不怕承认对你有多眷恋;想你的时候,月圆的季节,祝你今夜好梦!
23) 我知道,我不能陪在你的身边。我知道,我能做的只有遥远地思念。你快乐吗?你幸福吗?我默默祝福你。天上的月儿圆,锅里的元宵圆,吃饭的桌儿圆,你我的情更圆,就像元宵一样黏黏呼呼团团圆圆。
24) 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正月十五喜庆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财源滚滚钞票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好事多多多!
25) 带着盈盈相思,带着温馨祈愿,祝福你元宵节快乐。年过完了吧,人跑烦了吧,钱花光了吧,心也疼了吧,短信少了吧,没人理。
26) 带着我最深的思念和情意,有我最深刻的思念。让云带去满心的祝福,点缀你甜蜜的梦,愿你我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元宵节!
佛教饮食习俗对民间的影响 篇2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佛教徒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素食就是不杂鱼肉滋味的食物。内地佛教徒为什么要坚持素食呢?这是因为我国汉族僧人信奉的是大乘佛教,他们受“菩萨戒”,许多经文中都有反对饮酒、反对吃肉、反对吃五辛(葱、蒜、韭等)的条文。佛教认为“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之种”,饮酒吃肉将带来种种罪过(有所谓“饮酒十过”、“饮酒三十五过”、“饮酒三十六失”之说)。吃肉喝酒,“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罪过可谓大矣。
从历史上看,汉族佛教徒吃素的风俗,是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于公元205年登基后,在南京“建初寺”志公和尚的影响下提倡的。梁武帝提倡吃素,是因为佛经提倡的“不结恶果,先种善因”、“戒杀放生”等思想,恰好与中国儒家的“仁心仁闻”的观点相契合。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吃素在我国汉族地区是很早就有的一种饮食风尚,据《礼记》等古代文献记载,远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有“素食”之说。《仪礼?丧服》载:“既练……饭素食。”是说祭祀先人时要食素。《礼记?坊记》说:“七日戒三日斋。”《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这里说的“斋戒”,是古人在祭礼或有重大事件时,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居、素食和戒酒等,使心地纯一诚敬,称“斋戒”。素食即是其中之一。又古代风俗,居丧期间也要素食。《后汉书?申屠蟠传》说:申屠蟠9岁丧父,满孝以后还“不进酒肉十余年”,为时人称颂。有些人(如西汉时谏议大夫王吉、东汉时被诸儒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则因为清廉,自己和家人都习惯于素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同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就形成了吃素的戒律,从而使吃素的风气大开、人数大增,素菜的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
在寺庙之外,还有许多民间的善男信女,有因信佛而长期吃斋的,有因求佛许愿后短期吃斋的,还有的人是在拜佛或庆庙的活动中临时吃斋的。这种茹素饮食风俗的普及和流行,大大推动了蔬菜瓜果类植物的栽培,推动了烹调技术以及糖类、豆类制品和面筋制品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饮食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一个菜系——素菜。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散见于我国古籍中的素食的记载不少,但专门记载素食的著作,莫过于宋人陈达叟的《本心斋食谱》了。书中载有素食20种,每一种既有原料及制法,又有对每一品种的“十六字”赞。如:“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对此品的赞美是:“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渍百花香。”20种素食均给人以山林风味之感。在这里,素菜的色、香、味、形得以鲜明地体现,说明到了宋代我国素菜已发展到创制“形象菜”的崭新阶段。
素菜到了17世纪的清代时,较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的分野。寺院素食又称“释菜”,僧厨则称“香积厨”,取“香积佛及香饭”之义,一般烹调简单,品种不繁,且有就地取材的特点。据《清稗类钞》载,当时“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寺院素菜中最著名的为“罗汉斋”,又名“罗汉菜”,以金针、木耳、笋等十几样干鲜菜类为原料制成,菜品典自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八罗汉。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到很多寺院去吃素菜,在常州天宁寺品尝以后说:“胜鹿脯、熊掌万万矣。”(《清稗类钞》)在民间传为佳话。这也说明寺院庵观的僧尼们在烹调素菜方面作出了贡献。清朝皇帝在吃腻了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之余,也想吃吃素食,尤其是在斋戒日更需避荤,为此清宫御膳房专设有素局。据史料记载,仅光绪朝,御膳房素局就有御厨27人之多。
民间素食是指社会上的素菜馆。在清道光年间,北京民间就出现了素菜馆。为了满足各类人的口味需求、招徕生意,民间素菜馆的厨师们发明了“以素托荤”的烹调术,即以真素之原料仿荤菜之做法,力求名同、形似、味似,因而民间素菜馆的素菜品种较宫廷与寺院素食更为丰富多彩。
2.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至隋、唐大兴,寺院的发展对茶的传播和饮茶习俗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一般在名山大川、环境幽静、竹环翠绕之地,这些地方的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往往宜于茶叶的生长。
饮茶有利于佛教徒坐禅提神、清心明目、净化思想,而僧尼又最讲究静修,所以僧人爱种茶、饮茶,于是在许多寺院旁出现了茶园。例如始于唐代,盛于南宋,传至今日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灵隐佛茶,就是江南的佛门名茶,由僧尼在寺院茶园里亲自培育、管理、采摘、炒制。这种佛茶专用于庵堂寺院做佛事,供奉菩萨和僧尼作功德,还可以自己饮用,是僧尼平日健身的饮品。旧时,天竺、灵隐僧尼嗜茶如命,每日必饮,故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唐代陆羽的《茶经》,把中国茶道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他之所以撰写《茶经》一书,与他从小在寺院中采茶、做茶、煮茶有密切关系。
唐代封演撰的《封氏闻见记》云:“开元中,泰山灵严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床,又不飧,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可以说,没有佛教,饮茶之风便无从兴起,也就不可能有灿烂的中国茶文化。
3.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吃“腊八粥”的饮食习俗,也来源于佛教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经过6年苦修,到了印度摩揭国尼连河附近。这里人烟稀少,气候炎热。释迦牟尼多日化缘不得任何食物,又累又饿,晕倒在地,恰逢一位女牧民放牧至此。她把身边的午饭拿出来,又取来泉水,加上野果,熬成乳糜状粥,给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吃完后苏醒过来,精神焕发,又到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臘月初八日终于成佛。所以每到腊月初八,寺庙和尚集会,讲经效法,熬粥供佛,以示纪念。
唐代已有吃“腊八粥”的风俗。唐宋以后,不仅寺院在“腊日”要做腊八粥,民间也效法,广为流传。宋祝穆《事文类聚》说:“皇朝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造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佛粥”,以米果杂成,多用胡桃、松子、栗子、榛子等成之。所谓“七宝”,本指金、银、琉璃、玛瑙、珍珠等物,“七宝五味粥”乃借用七宝名目以美称之而已。古人认为吃腊八粥具有消灾长寿、向往幸福的含义,也有驱除疾病的象征。
【藏传佛教的色彩观念和习俗】推荐阅读:
信仰藏传佛教的原因07-04
浅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01-08
藏传佛教10-29
藏传佛教绘画07-22
藏传佛教造像审美12-14
藏传佛教建筑特点06-12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08-24
法律知识办法藏传佛教寺庙管理10-22
大乐林寺藏传佛教建筑及塑像调查研究06-12
关于开展藏传佛教基本情况调研报告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