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和风险管控制度

2024-05-20

危险源和风险管控制度(共6篇)

危险源和风险管控制度 篇1

项目部安全风险分级

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第二章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

项目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

项目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

第十条

项目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巡查、归档责任。

第十一条

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项目、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项目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三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

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

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四条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项目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项目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管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第二节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办法

第十六条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项目部。

事故隐患排查流程图

班组排查

职能科室

项目职能部门排查

项目部排查

项目部技术评审定级

项目经理确认

ABC级事故隐患上报公司

公司安全、行保部排查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图

事故隐患档案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A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B级

一般事故隐患中的C、D级

重大事故隐患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进行整改落实

项目部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

项目部组织验收,合格与不合格

隐患整改复查

销档

第十七条

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第十八条

项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项目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报。

第二十一条

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项目部安全部门。

第二十二条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安全部门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第二十三条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项,安全员对C、D级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部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分包单位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部按相关要求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整改负责人,各分包单位根据主管部室处理意见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报相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进行整改,由项目部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格后报请公司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项,安全部对B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由项目部明确各职能部门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分包单位负责整改落实。

第二十五条

项目部及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施工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项目部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项。公司安全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察、复查。

第二十八条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项目部与各分包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送报公司相关部门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室报告。

第三十条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信息报告

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相关业务口及分包单位应当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报告。

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条

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各业务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当日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于当日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长。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条

每周、每月、每季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前报项目部,由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统计分析送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成立安全隐患检查评审组,每月负责对各分包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隐患和A级、B级隐患进行最终评审定级。对列入A级安全隐患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项目部提交隐患整改书面通知书。

风险预控管理

各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单位施工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各分包单位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所有施工活动及区域;

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生管施工生产领导,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部门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4、每季项目部、分包单位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安排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项目部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分包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明细清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职能业务口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

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分部、分项工程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包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讲话(教育)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8、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预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三、风险预警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项目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施工生产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季、月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季、月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5)在高级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群),单位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和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六、财政保障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根据存在的风险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做到: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降低风险的投入进行相关分析;

(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对单位安技措施费用投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

七、评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工程师对各分包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风险预控手册;

2、每月各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施工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3、每月各职能口,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包单位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4、班组每天早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审。

北京城建七

项目部

2018年

END

危险源和风险管控制度 篇2

1 施工现场重大火灾危险源及辨识方法

所谓施工现场重大火灾危险源, 指的是建筑工程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中可能导致重大火灾事故发生且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可能引发火灾事故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以及可能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以及环境因素[1]。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通常以分项工程为单元, 贯穿施工工序的全程。进行火灾危险源辨识, 首先应当对分项工程中所有涉及到的材料、辅料和工具进行分析, 判断其是否具有引发火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其次从施工工序中查找物料、人员、管理和环境上的火灾隐患。辨识过程中, 须结合相关的消防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 通过现场观察各工序操作情况, 与有经验的施工和管理人员交谈, 收集分析相关火灾事故案例等方法, 注意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时态, 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兼顾下一环节的施工以及遗留的安全隐患, 全面辨识各分项工程施工作业中的火灾危险源, 编制出详细的安全检查表, 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列入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方案。

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非常重要的子分部工程, 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寿命至关重要, 同时防水作业也是容易引发工地火灾的危险作业之一。笔者通过上述方法, 对防水工程施工作业进行火灾危险源辨识, 为施工单位及消防监督机构进行施工防火设计方案的编制和审查提供具体参考。

2 建筑施工防水作业引发的火灾案例

2.1 防水材料被点燃的火灾案例

2004年北京市京民大厦“6.9”特大亡人火灾, 西配楼游泳馆装修工地因焊接作业与防水作业违规交叉施工, 焊渣引燃了地面聚氨酯防水材料。火灾造成包括施工人员、宾馆服务员在内的12人死亡, 35人受伤;2006年石太客运专线太行山隧道施工工地“10.1”火灾, 因钢筋焊接引燃防水板和通风管, 致使正在洞内施工的4名工人死亡、多人受伤;2008年12月30日及2009年元月2日, 西安地铁二号线工地连续发生三起火灾事故, 原因均为电焊施工人员操作不慎, 引燃防水材料引发事故。

2.2 防水施工引燃可燃材料的火灾案例

2008年11月11日, 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屋顶发生火灾, 起火原因是屋面进行防水工程作业时, 汽油喷灯热熔防水卷材, 高温火焰引燃可燃物;2010年3月28日, 郑州市郑东新区某高层建筑工地, 屋面防水作业时引燃了防水卷材, 引发大火并产生浓烟, 引起周围近千市民恐慌;2011年9月14日, 新疆乌鲁木齐古牧地路某商业建筑工地楼顶防水施工造成火灾, 将紧邻的健身房穹顶上部彩钢板引燃, 直接威胁楼内健身房、火锅城、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 幸被消防人员奋力扑救及时控制;2010年10月24日, 吉林市第九中学建设中的一栋三层体育馆屋顶发生火灾, 起火原因是工人使用煤气罐喷灯给天沟做防水时, 引燃屋顶的保温层苯板。2011年浙江台州黄岩宏隆塑料厂“7.26”亡人火灾, 操作人员使用喷灯、SBS防水卷材为简易仓库补漏, 因高温沥青滴落引发火灾, 大量塑料制品燃烧, 黑烟遮天蔽日, 造成5人死亡。

上述火灾案例中可见, 由防水作业引发的火灾, 既有防水涂料、防水卷材、防水板等施工用物料被明火点燃的情况, 也有防水施工时使用的明火高温工具点燃作业面附近保温板、彩钢板、木结构等可燃材料的情况。这说明防水工程的确存在具有火灾危险的物和能量, 当物、人、管理、环境的状态失控时, 就会引发火灾。

3 防水作业中物料的火灾危险源

防水作业中的物料包括防水材料、辅助材料和施工工具。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的防水材料和辅助材料有数百种, 新的品种还在不断问世, 国家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由于防水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延伸性、柔韧性和耐久性, 因此几乎全部是由有机材料组成。在所有现行国家或行业有关防水材料的规范标准中, 既没有对防水材料应达到某种阻燃性能的要求, 也没有检测其燃烧性能的试验方法和标准, 更未发现有关某种防水产品燃烧性能的测试结论。这也是消防监督人员对品种繁多的防水材料火灾危险性难以全面掌握的原因之一。

基于当前现状, 只能对防水材料的燃烧性能做出直观的定性分析。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建筑防水行业、石油化工行业资料。根据业内基本上共同认可的分类, 对各类防水材料的主要成分逐一了解, 继而可对该类材料的燃烧性能进行直观的、粗略的、定性的判断。

3.1 防水材料的分类和火灾危险性

防水材料分类不清, 命名混乱, 使人们很难按规律去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掌握。理顺防水材料的材性、品种、性状、型式、组成材料和性能指标要求之间的关系, 是认识和掌握各类防水材料的第一步。防水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 笔者认为辨识材料燃烧特性的关键是分清材性类型, 因此倾向于先按类别划分, 再按品种、材性类型具体划分的方法[2], 详见表1。

3.1.1 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

从表1中的材性类型可见, 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主要成分是一些合成橡胶和塑料。其中常用的橡胶类有乙丙橡胶、丁基橡胶、丁苯橡胶、硅橡胶、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等, 常用的塑料类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丙烯酸、ABS树脂等。橡胶分为烃类、含卤素类和主链含杂原子类橡胶。其中烃类橡胶都是可燃或易燃的, 其燃烧不仅是热分解反应, 而且是非常激烈的氧化反应[3]。特别是乙丙橡胶、丁苯橡胶和丁基橡胶, 氧指数只有18~20, 热分解温度为200℃~500℃;主链含杂原子的橡胶如硅橡胶, 虽不会轻易点燃, 一旦点燃将一直燃烧;含卤素橡胶如聚磺化聚乙烯、氯化聚乙烯、氯丁橡胶则有一定自熄阻燃性能, 氧指数为28~45[4]。塑料是以碳原子链为基础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 有热固性和热塑性之分, 不同塑料的燃烧性能与其分子结构中碳长链分子所含的各种元素有关。含氧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机玻璃) 、聚苯乙烯等, 极易着火且燃烧猛烈;只含氢和碳的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是易燃的, 但燃烧反应不猛烈;含氮的塑料如尼龙、甲醛树脂通常不易着火, 但聚氨酯例外, 其泡沫体极易燃烧。含氯塑料如聚氯乙烯遇火可燃烧, 但有一定自熄性, 工程应用中添加了增塑剂后会降低自熄能力。所有塑料在火灾条件下都会释放有毒气, 热塑性塑料及聚氨酯泡沫还会产生可燃烧的熔滴或焦油[5]。

3.1.2 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材料

改性沥青是在沥青中掺加橡胶 (弹性体) 或树脂 (塑性体) 等高聚物改性剂, 使沥青的性能得到改善。主要的防水材料改性剂有SBS (丁苯橡胶的一种) 、APP (聚丙烯的一种) 、聚乙烯 (PE) 、聚丙烯 (PP) 、聚氯乙烯 (PVC) 、丁基橡胶、丁苯胶乳、氯丁胶乳[6]。这些改性剂中, 氯丁橡胶的延燃性是最好的, 火焰移开后可以自行熄灭, 但遇火仍能够燃烧。其余改性剂则属于可燃或易燃。

3.1.3 沥青防水材料

沥青是有机胶凝材料, 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及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混合物。分为地沥青和焦油沥青两大类。防水工程所用沥青材料通常为地沥青中的石油沥青, 以及焦油沥青中的煤沥青[7]。由于煤沥青主要技术指标不如石油沥青, 而且加热后释放的气体有毒, 易燃, 国家已经限制发展焦油沥青防水材料。沥青的燃点在200°–300°之间, 各种沥青加热温度超过其闪点和燃点时, 由于油分挥发, 可能发生起火、爆炸和灼伤事故。沥青防水卷材是传统的防水材料, 用原纸或玻璃布、石棉布、棉麻织品等胎料浸渍石油沥青制成卷状材料。沥青基涂料的成膜物质就是石油沥青, 以微粒分散在有石棉或膨润土乳化剂的水中而成的乳胶体。

3.1.4 有机瓦和玻璃钢瓦

有机瓦即沥青油毡瓦, 又称玻纤沥青瓦、油毡瓦, 是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变形产品, 近年来在国内大量使用。以无纺玻璃纤维为胎基, 浸涂石油沥青, 因此遇明火可以燃烧;玻璃钢瓦由无碱玻璃纤维和强化聚酯树脂组成。虽遇明火不助燃, 但可以燃烧并产生融滴和黑烟。

3.2 市场上主要防水材料及其火灾危险性

根据2011年度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经济分析报告》, 2011年我国建筑防水材料总产量中, 新型防水材料占比88.78%, 限制类的防水材料占比11.22%。新型防水材料中,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占比最大, 为26.37%, 高分子防水卷材占15.58%, 自粘型防水卷材占14.02%, 防水涂料占22.77%, 玻纤沥青瓦占3.3%[8]。今后10年, 按照“新型建材及制品导向目录”要求及市场走势, 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将是主导产品, 大力发展;高分子防水卷材重点发展EPDM、PVC (P型) , 积极开发TPO产品;防水涂料前景看好的是聚氨酯 (尤其单组分) 及丙烯酸类;刚性防水材料、金属屋面材料、沥青瓦将有一定市场。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生产厂家产品资料, 施工单位施工工艺资料, 以及基于实践经验总结的技术交底资料, 对国内市场主要防水产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了总结分析, 详见表2。其结果与中国防水行业协会会长朱冬青所言“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防水材料的燃烧性能都达不到B2级”是一致的。

3.3 辅助材料和施工工具的火灾危险源

3.3.1 防水作业辅助材料危险源

冷底子油:是基层处理剂的一种, 大面积涂刷在基层表面, 使基层表面与粘结剂之间形成一层胶质薄膜。冷底子油是现场配置的, 将石油沥青溶于轻柴油、汽油、煤油或工业苯等有机溶剂中而成, 有很强的挥发性, 易燃。

稀释剂:851聚氨酯防水涂料、911非焦油聚氨酯防水涂料、沥青聚氨酯防水涂料都很粘稠, 要用到甲苯或二甲苯作为稀释剂。甲苯和二甲苯的蒸汽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聚氨酯防水涂料及其稀释剂的混合物遇热、明火和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因此与其说聚氨酯涂料有火灾危险性, 不如说聚氨酯涂料施工工艺具有火灾危险性。2004年北京京民大厦游泳馆装修工程亡人火灾, 正是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遇电焊明火造成的。

胶粘剂:防水材料的胶粘剂大部分是有机胶粘剂, 以高分子化合物如树脂和橡胶作为基料[9]。有机胶粘剂大多数易燃, 溶剂型胶粘剂不仅胶层易燃, 因其内含大量的甲苯、环乙烷、汽油等挥发性溶剂, 在施工过程中也容易燃烧。如溶剂型氯丁胶粘剂就含有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水基型胶粘剂在施工中则不易燃烧。

3.3.2 防水作业施工工具危险源

卷材作业常用的施工方法有冷粘法、自粘法、热熔法、焊接法和机械固定法。其中具有明火或高温的施工工具有汽油喷灯、煤油喷灯、液化气喷灯、热空气焊枪。喷灯是一种利用喷射火焰对工件进行加工的工具, 其火焰温度可达到800~1000℃。热空气焊枪的温度最高到600℃。

4 防水作业中物、人、管理、环境上的火灾隐患

防水材料多数易燃或可燃, 施工中又存在明火, 这些是防水作业特殊性所致, 在阻燃型防水材料生产技术成熟之前, 这些物料的危险源不可避免。如果操作和管理不力造成危险物品失控, 就可能导致火灾发生。建筑工地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原因统计分析表明, 70%以上的事故是施工人员“三违”行为造成的。正是由于施工人员缺少施工现场经验, 缺少安全生产意识和相关知识, 无证作业、违章动火、冒险作业、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才造成了危险物品失控而引发火灾。而“三违”情况若屡屡出现, 不能有效控制, 则暴露出安全责任制方面存在漏洞。如无照施工, 层层转包, 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 管理制度不完善, 隐患排查整治不力, 现场消防设施不足, 人员缺少逃生和灭火演练等。除此之外, 还有环境方面存在的隐患。针对防水作业具体而言, 防水涂料作业场所通风不良,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期间恰逢节日, 附近燃放烟花爆竹等, 均属于这类危险因素。综合前述, 将防水作业火灾危险源清单总结列举如表3。

5 防水作业火灾危险源管控措施

防水作业火灾危险源的控制应有主次之分, 受经济、技术和认知的制约,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根除一切危险源。应当集中财力和人力控制出现概率较大的主要危险源。

由于多数防水材料和部分辅助材料具有可燃或易燃的特性, 因此在物料储存保管环节, 对于临时仓库的设置、物品堆放、温度控制、通风散气、禁止烟火以及消防器材配置等方面, 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制度;

在施工准备和作业过程中, 应注意胶粘剂和基层处理剂必须用密封桶包装, 防止挥发遗洒。熬制沥青和调制冷底子油应当在室外进行, 注意控制沥青温度, 并远离明火、建筑物、电缆和架空电线;

涂刷冷底子油和防水涂料基层时, 应当严禁与焊接作业交叉施工, 严禁吸烟, 确保通风良好。加强防水作业面的防护, 避免被掉落的烟头、焊渣以及其他明火引燃。应设置紧急逃生通道;

防水卷材施工作业时, 必须遵守动火审批制度, 做好技术交底, 设置专人监管。屋面、地下、冷库、隧道防水工程要注意做好保温层隔离, 避免喷灯操作时引燃可燃的保温层、夹芯板及其他可燃构件。

做好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确保所有人员都熟知防水作业的火灾危险性和安全操作规程。制定严格的检查和处罚制度, 加强现场巡检, 及时消除隐患。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并保证现场人员人人会正确使用。制定灭火逃生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尤其是地下室、水池、管沟、隧道的防水施工, 应当安排施工人员反复训练, 熟悉逃生路线, 确保最短时间内逃离到安全地带。

6 结语

由于防水材料的特殊功能要求,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防水材料的燃烧性能都达不到B2级, 而且现在还没有可替代的既具备阻燃性能又能满足巨量市场需求的防水材料。基于这种现状, 施工单位应当立足实际, 加强施工人员防火安全培训, 做好技术交底和作业现场防火管理, 从源头杜绝火情发生;设置消防车道、消防给水, 配足灭火器材, 规划紧急疏散通道, 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扑灭, 控制火势蔓延, 避免人员伤亡;合理规划设置防水材料临时仓库, 留足防火间距, 加强安全管理。同时建议国家加快制定相关防水材料的防火性能试验方法和标准, 在消防技术规范中明确不同部位防水材料的阻燃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实施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项桦太, 张文华.建筑防水材料分类[J].中国建筑防水, 2001, (04) :4-5

[3]李昂.橡胶阻燃及其阻燃剂[J].特种橡胶制品, 2002, 23 (3) :25-30

[4]肖建斌, 段友顺, 李文平, 丁笑晖.橡胶的燃烧和阻燃[C].第三届全国橡胶助剂及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5]谭雪雯, 东升.塑料的燃烧性及火灾扑救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 2001, (4) :77-78

[6]杨军等.聚合物改性沥青[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1

[7]沈春林.沥青防水材料[M].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9

[8]朱冬青.2011年度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报告[R].昆明: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2011

危险源和风险管控制度 篇3

关键词:危险源(点)辨识;风险分级管控;LEC法;冶金企业

中图分类号:X9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03-02

对于冶金企业来说,生产、检修、工程技改等方面涉及熔融金属爆炸、煤气中毒、起重伤害、火灾、触电、窒息等较大危险因素,点多面广且专业性强,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出现群死群伤的恶性安全事故,因此控制事故就变得尤为重要。危险源(点)的管控,即控制事故发生的“根源”,而并非待其已转化为事故隐患再采取控制措施。结合具体情况,通过对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和风险分级管控,将设备、工艺、人员等有机地与安全管理结合在一起,提高安全管理和控制能力。使生产、检修、工程技改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达到可控管理,大幅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降低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障职工的作业过程安全。

1 确定危险源(点)

1.1 危险源(点)及风险的定义

危险源(点)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可能”意味着“潜在”,是指危险源(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原因,由于危险源(点)的存在才可能发生事故,与事故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风险是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风险是对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描述,可预见的危险情况是通过危险源(点)辨识而得

到的。

1.2 危险源(点)的确定

识别和确定危险源(点),要组织有实践经验、熟悉工艺流程和设备性能等情况的专业人员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操作人员,从物质、能量、环境、人员操作等方面入手,对工艺流程、设备、动力、运输及存储设施、物质、容量、温度、压力等,对照岗位及操作标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2 运用LEC法辨识危险源(点)

根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时间以及事故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种作业点的危险指数,并以此判断出危害等级,危险指数:D=L·E·C。其中:L——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C——事故的可能后果。

3 危险源(点)的分级管理控制体系

以辨识的A、B、C、D级危险源(点)为依据,根据生产、检修、工程技改项目进行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低度风险的风险等级划分。通过对风险作业控制确认级别来保证安全措施的落实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级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来划分。

3.1 正常生产岗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指定A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岗位,B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岗位,C级、D级危险源(点)为低度风险岗位。

高度风险岗位由厂级进行管控。各厂级领导和专业科室负责分管专业内涉及高度风险工作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每月召开一次厂级安委会和每周召开一次安全例会,分别由主管厂领导布置对较大安全风险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根据季节和现阶段状况提出阶段性的安全工作重点,并定期组织各种安全专业检查。

中度风险岗位由专业科室及车间进行管控。各车间负责对中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每周组织本单位领导和车间组长召开车间安全会议,按照厂安全要求及车间现阶段安全工作提出具体安全管理措施。每日由车间领导和安全员组成检查组对车间区域内的安全设备设施、人员执规等进行检查。

低度风险岗位由班组进行管控。各班组负责对低度风险岗位的全面安全管理。车间班组长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好本班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组安全活动和每班的班前班后会议。做好岗前确认和现场工器具自查及职工执规等检查,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3.2 检修部位的风险等级划分

将危险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高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抢修和大修作业以及危险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中度风险,将一般检修部位的定修所涉及到的A、B、C、D级危险源(点)定为低度风险。

高度风险要求专业分管厂级领导亲自组织、协调、指挥相关专业科室、车间确定高危检修部位的临时性检修方案,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高度风险要求在分管厂级领导的指挥下,由专业科室、车间领导负责检修方案中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检修过程中的督促落实工作,并指定本车间、科室主要负责领导对检修全程进行监护。

中度风险要求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审核、确定检修部位的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经负责车间确认后方可实施。要求责任车间领导组织检修安全措施的落实、确认工作。相关专业科室指定专人对涉及本专业内的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领导审核、确定检修方案,审核、布置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低度风险要求责任车间现场项目负责人落实检修各项安全措施,并对检修全程进行安全监护。

3.3 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

A、B级危险源(点)为高度风险,C、D级危险源(点)为中度风险。

工程技改项目在实施之前必须由分管厂领导组织相关专业科室、安全科、负责车间对工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工艺、设备等情况所产生新的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后确定施工方案。工程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办理相关安全资质审核并进行安全交底,施工单位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参加施工人员熟知现场施工安全风险及熟练掌握安全防范措施。

高度风险安全管理由主管厂领导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生产、工艺、设备进行协调管理;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科室、负责车间、施工单位对高风险作业进行现场安全措施的确认及监护;负责确定高风险作业的施工方案,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中度风险安全管理应由相关专业科室组织相关车间和施工单位审核、确定施工方案。审核、布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经负责车间和施工单位确认后方可实施,并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4 安装警示标识牌

按照正常生产岗位、检修部位和工程技改项目的风险等级划分制作三种危险源(点)的标识牌并在现场安装,使现场作业人员能一目了然地发现他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危险、易发生哪些事故、应注意哪些方面、有什么控制措施。

5 安全教育培训

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危险源(点)辨识与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办法,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作者简介:李宝成,男,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钢轧厂科员,助理工程师。

危险源和风险管控制度 篇4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立起“以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管理系统为载体,以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为重点,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差异化管理和精准化监管为抓手,以层层落实企业岗位责任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实业部安全基础从根本上得到夯实,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控制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宣传发动阶段

1、实业部成立以部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武永强

副组长:杜 莹 温智慧

组 员:白延超 韩康宁 冯小强 史慧芳 陈建立 洪 健 高文涛 高建稀 高艳杰 张永志 于恩超 齐文博 刘正刚 董建国 李凯丰 常 炜 苏则民

2、动员发动阶段。实业部召开专题会议,对国家、省、市安监部门的文件要求和《指导手册》进行传达,快速动员部署,将本次专项活动相关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职工。各工段在9月30日

前召开本单位动员会,宣讲此次专项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内容,要充分利用周一安全活动、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宣讲传达到班组长及全体职工。9月30日前完成。

3、开展实业部自查工作。从即日起到2016年年底,实业部安全办牵头组织各专业、各工段认真落实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把落实《指导手册》与推进隐患排查体系相结合,将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部位和环节作为自查的重点,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各级责任,提高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完成2016年12月31日

(1)进一步加强外委施工队伍管理。按照邯郸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发包承包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规定》([2013]40号)和公司《外工队伍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外委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把好外委施工单位资质、安全生产三项制度、人员培训持证、施工方案等审查关,杜绝违法转包。加强对外委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实施统一协调指挥,施工现场必须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危险区域(危险设备、危险介质等)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及时辨识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案,并加强日常安全检查。

(2)强化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暫行规定》和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程》的要求,实业部对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区域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票审批制度,认真分析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并将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和防控措施告知现场作业人员,强化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安全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3)完善检维修作业监督工作。执行检修内部许可制度,组织制定检修作业许可票模板,对所有检修均实行作业内部许可管理,确保施工前认真开展风险预评估,制定相应安全措施,做好现场作业监护、安全交底工作。强化落实“事前梳理、安措交底、程序清晰、逐步确认、动态监控”检修作业二十字方针。检修作业前,检修方要与业主单位进行安全事项交接,共同排查现场隐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检维修作业中各确认环节,要明确安全确认的方法、步骤,详细规定确认的事项,避免因制度规定中的安全确认不明确,造成安全确认失效,进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钢铁企业去产能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严格对照省局制订的《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转型升级安全规范》,按照17条内容的要求,持续做好隐患的自查自纠工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按照实业部制定的整改计划立即开展整改,实业部安全办将持续跟踪重大隐患的整改落实进度。在重大隐患整改期间责任单位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要辨识到位、防控到位,现场安全监管要责任明确、分工清晰、不留死角。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消防工具、应急人员等。

(5)做好防洪沟的规划改造工作。实业部在8月份对防洪防汛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修订实业部防洪防汛应急预案,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制定紧急停车、高低压停电应急措施。

(二)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整体推进阶段。2017:

1、开展专项教育培训。实业部制定《工贸行业行业较大危险因素

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专项培训计划,层层落实培训职责,实业部机关及工段长以上管理人员由安全办负责培训;工段长负责班组级培训,班组长负责职工的培训,通过全员培训使各级人员掌握較大危险因素辨识知识及防范措施,专项培训的相关记录列入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档案。

2、组织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对存在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隐患或风险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进行辨识,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按照《指导手册》相关内容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责任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到实业部、工段、班组和岗位职工,调动生产、设备、工艺、安全等各专业管理部门的技术力量,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规程、政策文件的有关要求,对每一岗位涉及到的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工具器械、原料物品、作业场所等进行较大危险因素辨识,逐一登记建档。

3、认定危险作业岗位。按照《指导手册》明确容易引发事故、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生产设备、作业场所、作业岗位和作业行为,对岗位作业人员建立台账,进行培训教育,使其明晰岗位风险和行为风险。

4、制定标准的安全作业程序。实业部要充分运用较大风险辨识结果,对于容易引发事故、有较大危险的生产设备及作业岗位,按照设备使用要求、工艺技术要求、安全规程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作业程序和防护措施,规范岗位人员作业行为,有效防控风险和事故。

5、进行自查自改。通过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实业部要对照《指导手册》对设备、管理、员工作业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隐患进行系统排查,做到立查立改,彻查彻改,要逐项制定隐患检查表,明确隐患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完成时限。对岗位管理制度不

完善、存在管理缺陷的,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关键性的设备要根据设备使用寿命确定设备更换周期。要进一步强化班组管理,充分发挥班组防控事故的前沿阵地作用,减少因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事故。进一步强化安全差异化培训,加强岗位人员的应知应会培训,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作业,确保岗位作业人员人人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018:

1、进一步深化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实业部要在上危险辨识的基础上,对登记建档的较大危险因素进行一次完整的排查和确认,对照标准、规范以及《指导手册》逐一进行验证核实,对未进行登记建档而又属于较大危险的因素进行追加建档并明确管控措施,对不属于较大危险的因素适当调整管控等级,对于在明确危险作业岗位、制定安全程序、自查自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2、进一步完善安全作业程序。进一步完善安全作业程序,对有毒有害气体、涉爆粉尘等危险作业环节,对吊装、动土、断路、高空、盲板抽堵、动火、受限空间、检修等重点作业行为,各个工艺流程进行认真地梳理,对已经制定的标准安全作业程序和措施要针对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

2019:

1、完善应知应会手册。根据较大危险作业岗位筛查情况,逐岗位完善现有岗位应知应会手册,明确设备设施使用注意事项,明确设施设备运转正常与否的辨认标准或判断方法,明确各岗位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案例以及应急处置措施。

2、开展应知应会教育。实业部将《指导手册》和编制的应知应会手册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活动中,对岗位职工和相关岗

位外来人员培训危险因素辨识方法、危险因素源点内容、岗位安全作业程序、危险因素管控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使所有从业人员、外来检修人员都得到一次系统的安全教育,真正具备科学、安全的作业能力,具备风险、隐患的辨识、排查、整改、控制能力,具备事故的分辨、防控、救援、逃生能力。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实业部建立健全与较大危险作业相关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管控措施,包括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制度、危险因素管控制度、作业安全责任制度、作业审批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规范相关制度的辨识、评审、修订、审核、发布等程序,制定相应管理要求。

(三)第三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总结提高阶段。

1、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各级管理部门对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的监管机制,完善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机制,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场所、部位、作业行为,对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纳入较大危险辨识管控机制。通过本次专项活动的排查、辨识和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控纳入培训计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较大危险因素辨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控措施排查,要建立对外委施工人员、检维修作业人员培训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公司较大危险因素管控体系和相应的制度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管理基础。

2、开展总结交流。适时召开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工作总结经验交流会议。对开展辨识管控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实业部工作开展情况、督查情况、指标完成情况、辨识管控体系建设情况、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等进行通报,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危险因素辨识、危险

管控、制度建设、培训教育、相关方、自查自纠等方面的好的经验做法进行交流,从而建立起完善的较大危险因素管控体系,提升本部门本质安全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是有效减少和控制各类事故风险,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要举措。各工段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研究,充分发挥《指导手册》作用,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实业部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部署下一专项活动。工作计划要明确本开展专项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和保障措施。在开展专项整治过程中,注重发挥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落实生产区域物理隔离、自动化监控等物防措施,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强化远程在线监测监控、预报预警等技术手段,实现事故风险源头管控。

(三)注重统筹兼顾。将此次行动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模块化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等常态化工作有机结合,将较大危险因素的辨识管控作为隐患自查自改工作的重点,贯穿标准化建设各环节。将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部位、环节和作业行实施风险等级管控,提高检查频次,严格落实排查治理责任,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四)强化督导跟踪。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隐患举报奖励制度的落实,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监督举报的积极性,推进安全生产群防群治。实业部专项活动小组有计划地组织督导检查组,对本单位内的较大危险辨识管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掌握专项活动整体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协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并督促开展覆盖实业部、工段、班组、岗位的专项活动。在专项活动中,专项活动小组要严格落实各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实业部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格考核。

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篇5

一、本制度主要立足于防范和消除以下危害情况的出现:

1、校园网主页被恶意纂改。

2、交互式栏目发表反政府、分裂国家和色情内容。

3、校园网用户发布或阅读反政府、分裂国家、色情言论。

二、防范立足于技术,以相应的技术设施及安全的设置以保障网络安全,同时实行专人定时巡查和监督信息传输。

三、若主页被恶意更改,应立即停止主页服务并恢复正确内容,同时检查分析被更改的原因,在被更改的原因找到并排除之前,不得重新开放主页服务。

四、交互式栏目内容发布实行审核制度,未经审核不得发布,实行版块负责制,由版主负责本版块的信息安全,以预防万一有绕过审核的信息被发布,若出现未经审核信息发布情况,应暂时关闭信息发布功能,直至找到原因并排除为止。

危险源和风险管控制度 篇6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建设方针,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评估,提升安全风险管控水平,保障安全建设,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金宝屯煤业内部为保障安全建设自主组织开展的,对建设、管理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超前辨识、分析、分级评估、管理控制的活动。本制度不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由中介机构承担的各类安全评价活动。

第三条 本制定适用于金宝屯煤业所属各单位。

组织管理

第四条 组长负责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控工作的总体组织、协调。安全指挥中心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制订金宝屯煤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考核标准,定期协调组织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各业务职能部门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专业管理部门,负责本专业范围内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

第五条 副组长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管理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全面负责,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评估责任,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办法或细则,明确组织程序、方式方法、监督管理及考核奖惩等内容。单位分管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实施专业范围内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区队负责实施现场开工条件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班组负责实施重点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岗位人员负责实施本岗位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

安全风险辨识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要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建设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第七条 单位负责人在建设系统、装备的投运、移交、运行、停运或重启时,应由单位分管负责人(分管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职能部门组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一)停运或重启是指下列几种情况: 1.煤矿的工作面、巷道封闭或启封;

2.建设线、重要建设设备、装置的停运或重启; 3.地面建设单位的事故停车、停产、停工和重新开车。(二)系统、装备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系统、新装备投运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质量、安全设施、安全防护、检测检验、规程措施、技术和人员条件、应急设施和预案等; 2.系统、装备移交评估的内容应包括使用环境、运转情况、安全设施、安全措施、接收单位技术能力等;

3.系统、装备正常运行的评估内容应包括运行状况、安全保护和安全防护设施等;

4.系统、装备停运或重启的评估内容应包括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运行系统的影响、安全隔离措施,技术、措施以及人员准备,启(停)用后安全管理等。

第八条 区队现场开工条件风险辨识。连续建设作业的现场每班开工前,由区队跟班或值班领导、安全员、班组长对作业现场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和工程质量等是否具备安全建设条件进行评估。第九条 班组重点工序评估。各作业班组在组织建设、施工、设备安装、检维修等作业过程中,由安全负责人组织对重点工序涉及的环境、设备、安全设施、工程质量、人员和安全措施等情况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条 岗位评估,作业人员每班上岗前,对自身上岗条件和本岗位职责范围内的环境、设备、设施、劳动防护进行安全评估。

第十一条 检维修、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评估。检维修作业、临时施工和零星作业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材料和工具准备,设备和工器具完好,作业环境,电源、高温、高压源等危险能量源以及有毒有害物质隔离,重物失稳防控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落实,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劳动防护用品佩戴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作业完毕试运转前,作业负责人会同安全负责人,对施工质量,材料、工器具回收和人员撤离,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以及采取的安保措施(如短路线、电气接地等)恢复等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

第十二条 特殊施工作业评估。特殊施工作业前,由项目负责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程序步骤、施工工艺及安全措施。

特殊施工作业主要指下列内容:

1.涉及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易发生泄露、中毒、爆炸危险的作业;

2.特大重物起吊或井筒内等特殊地点重物起吊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危险区动火作业等特殊条件作业; 3.重要设备安装、撤除、改造、维修等特殊作业; 4.其他复杂、特殊施工作业。

第十三条 异常状况评估。正常建设(运行)的系统(装置)在建设工序、工作流程、技术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设施、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事故(包括未遂事故)时,应由专业职能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安全可靠性重新评估。

第十四条 工程项目评估。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单位负责人应 分别在项目立项、现场开工、建设施工、试车试产等各阶段组织安全风险评估。1.项目立项时,应对项目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工艺成熟程度、工艺危险因素和控制难度、现有控制防范措施、管理主体的技术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项目开工前,应组织有关部门专业人员会同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安全和技术管理人员配备、作业人员资质、施工所需工器具和特种设备检测、检验等开工安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3.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应会同监理人员、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危险因素分析排查、安全隐患治理是否按规定执行等情况进行动态安全评估。

4.项目试车试产前,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系统、设备、设施施工质量,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试车试产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及应急预案,人员、物资、外部环境等情况是否具备试车试产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试车试产过程中,涉及安全的工艺、参数、控制等需要变更时,必须重新评估。

第十五条 “四新”试验评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试验或推广应用前,应对其安全性能、环境适应性、存在的危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员技术能力等是否具备安全试验或推广应用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第十六条 其他评估。

1.设备、物资购置及出入库。涉及安全建设的设备、物资购置前,要 对设备、物资是否适应本单位安全建设要求进行安全、技术选型论证,并按规定程序报批。设备、物资入库前,应对其完好情况、技术参数、安全性能等进行评估验收,符合要求方可入库。材料、配件、工器具、劳动防护用品等出库投入运行前,使用单位(人员)应对其完好情况、安全性能进行检查评估,符合安全要求方可投入运行。

2.作业人员。新招聘和长期(一年)中断作业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禁忌情况、岗位所需技术业务知识和技能、规程措施和有关规章制度掌握情况等是否具备上岗资格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单位负责人应利用班前会、入井检身等环节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精神状态、是否饮酒、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器具配备等状况进行动态评估。

3.重大灾害。单位负责人应定期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及已采 取安全管控措施的可靠性进行分析评估。

方法及要求

第十七条 单位负责人要按照系统、场所、设备设施、作业类型等不同类别,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和评估内容复杂、重要程度,按照“科学、实用、简明、高效”的原则,合理选择安全风险评估的方式、方法(《常用评估方式方法》见附件2)

简单系统、车间、班组、工序、检维修和岗位作业可采用安全评估表法,非煤建设系统、工艺装置可选择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煤矿复杂建设系统、“四新”试验、工程项目等可选择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法,车间、班组应选择“三位一体”评估法,岗位应选择“五步”评估法。第十八条 安全评估表制作要结合安全管理经验和建设实际,尽可能完整列举危险危害因素,按照危险因素对人员、系统、装备危害程度不同,分成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种类型,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重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系统损坏的。

较大风险: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不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一般风险:不可能造成人员伤害,但会降低系统性能或损坏的。低风险: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的。

第十九条 采用评估表评估时,要逐项检查确认,评估人员签署评估结论和姓名,并牌板公示或告知作业人员评估情况。

第二十条 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集体检查分析或专家综合评估方式评估时,必须编写评估报告书,明确评估内容、范围、条件、环境、结论、建议等内容,参与评估人员签名。评估报告书必须报上一级业务管理机构审查,不得直接按照评估报告结论进行建设作业。第二十一条 岗位评估采用评估表方法时,可以采用评估卡片或评估活页表,必须将涉及到的班组、工序和本岗位的评估结论和要求记入记录中,被通知岗位整改作业的必须经班组长签名复查确认。第二十二条 单位负责人对现场评估出现的不同类别安全风险,必须明确汇报、处置程序。经评估存在不可控风险的,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或停止运行,发出预警,撤出危险区域人员,并报告上一级管理部门和单位值班人员,制定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再进行评估;存在中等可控风险的,必须通知岗位人员,同时明确整改措施、落实复查验收责任;存在可控风险的,采取预防性措施直接“手指口述”进行作业。

第二十三条 对安全风险的控制应遵循消除、减弱、隔离、联锁、警示、个体防护的先后顺序原则,优先考虑和采取可靠的控制措施。第二十四条 各级评估得出的结论及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能现场公示 的应在明显位置予以公示,不能公示的应及时告知相关人员。第二十五条 各类评估报告、评估表、检查记录等资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和上级规定制度要求。

第二十六条 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和编制规程措施时,应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作业方法的可操作性、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防范控制措施的针对性。

第二十七条 单位负责人应定期对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管理程序、方式方法、监控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上级新要求和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

第二十八条 单位负责人应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专项档案,各类评估报告、安全评估表以及检查记录等文字资料,应做到谁评估、谁签字、谁负责,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存期限,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单位负责人应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教育培训。

检查考核

上一篇:拔火罐后的注意事项下一篇:什么是河道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