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通用11篇)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1
一、简介
我所研究生培养一级学科名称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名称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研究方向有以下五个方面:微/纳电子器件及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工艺与纳米加工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与CAD;纳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我所研究生课程共设置27门
二、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共设置27门,本已开课程23门。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课程编号:71020013 课程名称: 半导体器件物理进展 任课教师:许 军
内容简介:半导体复杂能带结构与晶体对称性分析;载流子散射理论与强场热载流子输运;短沟MOS器件物理;异质结构物理与异质结器件;半导体的光电子效应与发光;非晶半导体与器件。
课程编号:71020023 课程名称:数字大规模集成电路 任课教师:周润德
内容简介:VLSI小尺寸器件的模型和物理问题;MOS数字VLSI的原理、结构和设计方法;VLSI电路中的时延及各种时钟技术;VLSI的同步时钟和异步时钟系统;逻辑和存储器的VLSI系统设计方法及VLSI的并行算法和体系结构。
课程编号:71020033 课程名称:模拟大规模集成电路 任课教师:李福乐 王志华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在本科课程《模拟电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之后的专业课程。目的是学习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规律和方法,增加设计出电路的可制造性,提高一次性设计成功的可能性。课程内容包括:器件模型与电路仿真、模拟集成电路单元、放大器设计、高性能放大器、比较器、A/D与D/A变换电路、芯片的输入与输出、可制造性与可测试性、版图与封装等。
课程编号:71020043 课程名称:数字VLSI系统的高层次综合 任课教师:魏少军
内容简介:VHDL语言简介,设计流程,行为描述与仿真,行为描述与目标结构的匹配,数据通道设计,控制器设计,测试向量生成,系统验证;行为设计和数据通道与控制器的设计与优化;综合VHDL描述,算子调度,资源分配,寄存器优化,控制码生成,控制器结构选择,状态化简。
课程编号:71020053 课程名称: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任课教师:余志平叶佐昌
内容简介:射频(RF)电路的硅CMOS工艺实现。深亚微米器件的射频特性和模型。RF发送接收器的单元电路(LNA,VCO,PLL,频率综合器,功率放大器等)的分析和设计。衬底耦合及混合数字,模拟,射频电路设计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法。课程编号:71020062 课程名称: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设备 任课教师:王水弟
内容简介:整个课程从拉单晶硅工艺开始,讲到现代集成电路的新型封装,使学生知道除电路设计以外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过程。重点是详细讲解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各种单项工艺技术及相关的工艺设备,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一个双阱CMOS反相器的整个制作工艺流程,使学生直观地知道各单项工艺的具体应用。针对MEMS技术的飞速发展,专门有一章介绍了IC制造工艺在MEMS器件制造中的应用。课程还简单介绍了与集成电路制造密切相关的洁净技术,最后对于集成电路进入纳米时代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及技术难点予以简单介绍。
课程编号:71020073 课程名称:射频CMOS集成电路设计 任课教师:池保勇
内容简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无线通讯中的射频收发器的结构,高频低噪音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压控振荡器以及锁相环的工作原理,电路分析和设计能有基本的掌握。参课学生对整个射频集成电路的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训练。
方法一,课内讲课,用国际公认的教材。教课学时计划占总学时的一半; 方法二,用国际集成电路工业界通用的设计工具对学生进行培训; 方法三,每一位上课的学生,将设计一个或数个射频电路模块;
方法四,争取将设计成功的射频电路模块在工业界流水线能投片,流水,封装和测试。
课程编号:81020012 课程名称:超大规模集成网络 任课教师:陈志良 停开
内容简介:当前VLSI网络的发展水平、动向和研究重点、开关电容网络、连续时间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电路和系统,以及新型开关电流网络与高性能DC-DC变换器等。
课程编号:80260012 课程名称:集成电路设计实践 任课教师:李福乐
内容简介:通过一个具体的课程项目设计,实现基于CMOS工艺的全定制设计,从总体方案与结构、电路设计与仿真、版图设计与验证到流片测试的全过程训练。
课程编号:80260023 课程名称:密码学与网络安全
任课教师:白国强 本未开
内容简介:传统加密技术;密码算法的数学基础;现代对称加密技术(DES,AES,RC4);非对称加密方法与技术(RSA,ECC);密码功能设置与密钥管理;消息认证和Hash算法;数字签名和认证协议;网络安全协议。
课程编号:70260013 课程名称:数字集成系统设计 任课教师:张春
内容简介:本课程采用硬件描述语言作为设计输入手段,讲授数字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高层次综合技术。本课程还讲授可编程器件的原理和设计技术,并通过上机实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课程编号:80260032 课程名称:新型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 任课教师:任天令
内容简介:本课程结合国际研究前沿,介绍新型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新型介电材料与集成器件、磁电子材料与器件、低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分子电子材料与器件等。
课程编号:80260042 课程名称:PLL设计与时钟/频率产生 任课教师:李宇根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锁相环的产生,帮助学生获得针对用于有线和无线通信的锁相环的系统透视方法和电路设计方法。课程的前一半将介绍锁相环的基础理论分析和系统电路设计方法;后一半包含用于不同锁相环应用的材料介绍,和更深入的专题:频率分析,时钟数据恢复,延时锁定环,片上可测性及其补偿,SoC设计中的耦合问题以及未来的挑战。其中耦合问题,可测性问题,片上补偿对于SoC设计和混合信号IC设计也非常有用。
课程编号:80260052 课程名称:半导体存储器技术 任课教师:潘立阳
内容简介:半导体存储器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支撑技术。本课程主旨为通过对各种主流存储器的基本理论、器件、电路及工艺技术和新型存储器技术的综合讲解,促进学生掌握半导体存储器的设计实现方法,并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编号:80260062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 任课教师:李兆麟
内容简介: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嵌入式系统获得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已经应用到了通信、工业监控、国防军事、交通通信、医疗卫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本课程通过讲授的方式,并结合课程实践,全面地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与亲自动手实践,能够充分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知识;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如何设计复杂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低功耗设计等。
课程编号:81020022 课程名称:微处理器结构及设计 任课教师:李树国
内容简介:微处理器发展简史;微计算机及微处理器性能评测;指令级结构设计与RISC技术;数据通路与控制单元设计;流水线技术;存储管理与Cache设计;微处理器发展趋势。
课程编号:81020032 课程名称: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学概论 任课教师:孙义和
内容简介:VLSI逻辑模型和逻辑模拟、VLSI故障模型和故障模拟、VLSI测试生成方法和自动测试图案产生、智能VLSI测试方法和测试图案生成方法、可测性设计的度量和方法、系统层的故障建模和测试生成,以及集成CAI工作中心形成方案和途径等。
课程编号:81020042 课程名称:微电子封装技术 任课教师:蔡坚
内容简介:微电子封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封装的主要性能指标及电、热、热力学等方面的设计,集成电路封装的主要制造工艺及所用材料,集成电路封装的选择原则及封装的主要失效模式等。
课程编号:81020052 课程名称:微米/纳米技术物理 本未开 任课教师:刘泽文
内容简介:有关制作微米/纳米器件及结构的各种技术及其物理原理,包括抗蚀性原理,光学光刻,离子束、电子束、X射线的形成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干法及蚀法刻蚀原理。
课程编号:81020062 课程名称:微机电系统(MEMS)任课教师:刘理天
内容简介:MEMS的组成、结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与制作技术,介绍几类典型的MEMS器件;微集成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系统,介绍MEMS在信息、生物、医学、宇航等领域中的应用。
课程编号:81020082 课程名称:VLSI数字信号处理 任课教师:陈弘毅 刘雷波
内容简介:数字信号处理是音视频、通信、测量、导航、信息安全等诸多应用的基础,本课程讲授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VLSI系统实现的方法与技术,用以指导VLSI芯片设计,达到速度-面积-功耗最优化。
课程编号:81020132 课程名称:集成电路制造与生产管理 任课教师:张志刚
内容简介:运作管理;IC生产工艺技术管理;IC生产流程管理;学习曲线;线性规划在运作管理中的典型运用;实际IC生产计划系统;质量管理引言;统计过程控制(SPC);过程能力研究;供应链管理;独立需求库存系统;IC-CAM系统简介;IC虚拟制造。
课程编号:91020012 课程名称:微电子学最新进展 任课教师:刘理天等
内容简介:MOSFET器件极限、ULSI工艺、设计及封装课题、从微电子到纳电子;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及其VLSI实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制作技术及典型器件,模糊控制原理、算法及硬件实现;微处理器最新体系结构及并行处理技术。
课程编号:80260032 课程名称:新型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 任课教师:任天令 内容简介:课程内容有两部分。一是集成铁电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铁电体的结构与基本性质、材料与工艺、器件集成、测试与表征等。二是集成铁电学的应用,包括铁电存储器、MEMS器件、高频器件、红外探测器件等。
课程编号:81020112 课程名称:纳米电子器件 任课教师:王燕
内容简介:纳米电子器件概论;单电子晶体管的原理及应用;共振随穿二极管的原理及应用;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及其应用;纳米加工技术——通向纳米世界的桥梁。
课程编号:81020122 课程名称:CMOS集成电路制造实验 任课教师:刘志弘
内容简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从原来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得到实践的机会。在CMOS集成电路的自我实践和制作中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目标:利用以上实验室装备和24小时运行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我制作CMOS集成电路的目标。最终具备独立动手能力及分析能力。保证使用的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目前国内0.35-0.8微米技术水平。
课程编号:81020142 课程名称:IC设计与方法 任课教师:张春
内容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于IC设计的技术及流程建立完整的概念,学习和了解IC设计的方法,掌握IC设计的工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及实验,培养IC设计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学位论文
共有2篇博士论文获奖,一篇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一篇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7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2
一、课程特点
1.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该课程存在大量的公式推导与证明, 与概率论、随机过程、近世代数等数学知识密切相关。若无扎实的数学基础, 学生无法看懂推导过程, 更无法从根本上理解信息论的数学意义及物理含义。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数学基础仅限于本科生学过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对近世代数的了解几乎为零。学生面对繁杂、抽象的理论问题时, 无法宏观地理解和把握, 致使学生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3.课程联系实际困难。课程抽象概念多、定理证明多, 与实际应用有一定距离, 且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内容枯燥、难度大, 而且与将来就业方向联系较少。
鉴于以上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 笔者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三方面入手, 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二、教学内容改革———三个强化
1.强化离散信息论的基础作用。信息论的主要内容是信源概念、信息度量方式及三个香农基本定理, 相应的内容又分别面向连续信源与离散信源。二者的区别在于, 连续信源/信道及相应的定理一般需要结合随机过程知识来学习, 而离散信源/信道及相应的定理是建立在概率论、线性代数的基础上。从推导过程和公式形式来看,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可从连续信源信息熵的推导过程看出:将连续信源进行离散化, 变为离散信源后再利用离散信源信息熵的求解公式并求解极限得到。因此笔者重点强化了对离散信源、离散信道及其容量、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无失真的信源编码的内容。这对学生进一步掌握连续信源、信道及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2.强化信息论的现实物理意义。笔者从课程本源出发, 让学生理解公式或定理蕴含的深刻物理含义, 使理论结果可视化, 概念直观化。例如, 在讲解离散信源的极值性定理时, 可提炼出如下物理含义:第一层含义是, 当信源各取值的概率相等时, 人们对信源取何值的不确定性最大, 由于各信源服从等概率分布, 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即为各事件的不确定性, 因此信息熵也越大;第二层含义是, 对于具有不同数量事件的两个信源, 若二者同时满足等概率分布, 则预测数量较多事件的信源的难度较大, 因此该信源的信息熵也较大。
3.强化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在本次教学改革中, 共自创或搜集教学案例11例, 每个教学案例都与教材内容有关, 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变为鲜活的例子, 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案例中蕴含的问题, 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奠定基础。以引入的六个视频教学案例为例, 该案例以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射的新火星探测器为背景, 讲解了信息如何传播、如何加密等问题。通过这部分教学案例的学习,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论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三、教学方法改革———三个联系
1.联系计算机仿真。笔者鼓励学生应用MATLAB中SIMULINK工具设计具体的通信系统模型, 如基于开关键控或正交频分复用的射频通信系统。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的同时, 更加深刻地体会信息的传递过程, 了解信源、信宿、信道的构成, 学习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加密、信道译码、信源译码等信息处理过程, 加强学生对信道容量、信息传输速率、误码率等概念的把握。笔者督促学生将上述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作业, 使其结合信息论所学的知识, 提炼出相关问题、建立模型, 加以认真分析解决;再将提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结论进行汇总, 撰写成研究报告。这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和仿真的能力。
2.联系工程实际。由于研究生日常的工作大多在实验室从事工程项目的研究或开发工作, 若能将这些工作与信息论知识联系到一起, 无论对信息论的学习还是科研都将起到促进作用。笔者首先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 统计了各个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的情况,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程知识, 从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存储的角度去解释。例如, 在讲述信息不增性原理时, 笔者结合温度传感器的设计问题:将大气环境温度看成连续信源, 将传感器系统看作信道, 将显示终端看作信宿。因此, 设计该系统的关键问题———如何设计传感器才能最大化地得到信息而不丢失信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 就可以真正地体会传感器中信息传递过程。
3.联系科学前沿。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笔者尝试将科学前沿技术引入信息论课程, 例如, 室内、外可见光通信技术。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从事可见光通信研究的经历, 向学生讲授了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制、实验测试等一系列过程;然后结合信息论课程所学的知识, 将其与研制的可见光通信系统联系在一起。笔者也鼓励学生探索与信息论相关的科学前沿问题, 开展课堂讨论与课下交流。让学生查询保密学、光学信息论等方面的文献, 详细阅读并做总结。然后, 切实提出自己的想法, 再予以验证, 从而将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地和科学前沿结合在一起。
四、考核方式改革———三个引入
该课程原来采取任课教师命题、纸质考试方式。其弊端在于, 教师命题规律和出题形式规定, 学生只要做一遍往年考试题目, 就可得到较高的分数。虽然这种考核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 但却无法体现其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此, 笔者在考核方式上做了三个引入的变化。
1.引入随堂能力测验。随堂能力测验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信息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采取随堂考试形式, 因此, 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前期积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 在学习香农公式时, 笔者考查了学生运用香农公式计算射频通信所需带宽的问题;在学习无失真的信源编码时, 笔者考查了应用霍夫曼编码对离散信源进行编码的能力。该测验在总成绩中占10%的比例, 从而激励学生很好地利用课堂来学习知识。
2.引入学术论文加分。提升学术水平是研究生教学的任务之一。笔者针对信息论教学中每章的重点问题, 均设置开放性的论题供学生选择, 让其查阅文献、资料, 进行认真的设计、理论推导、计算机仿真、现场实验, 并将其总结成文, 然后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交。笔者根据学生在文中阐述的观点、论证的严密性、结论的正确性与普遍性等方面予以考核。学术论文在总成绩中占20%的比例, 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
3.引入上机考试。往年的信息论期末考试中, 题目是由任课老师自行拟定。由于种种原因, 考试题目重复率高、知识点考查单一, 这给学生突击考试并取得好成绩提供了可能。为此, 笔者将期末教师出题测试改为上机随机抽题考试。笔者建立了试题库, 题型包括:客观题 (选择、判断) 、主观题 (概念、简答、计算、综合) 。在本校计算机学院协助下, 建成了信息论上机考试系统, 学生登陆系统后, 按照教师设定的题目数量和难度, 随机抽取试题。上机考试的在总成绩中占据70%的比例, 也是这次教学改革的重点。该考核方式经试运行后, 效果良好。
五、结语
笔者根据电路与系统专业信息论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证明, 采取的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中, 信息论课程是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但由于其与数学联系密切、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效率低下。为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笔者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探索, 提出“三个强化、三个联系、三个引入”的改革措施。实践结果表明,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论,研究生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叶中行.信息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李梅.信息论基础教程 (2版) [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4]曹雪虹.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吴伟陵.信息处理与编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6]李迎春, 等.《信息论与编码》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 :18-20.
[7]邓家先.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29 (2) :111-114.
[8]高宏峰, 彭勃.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9 (2) :160-161.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3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主要部分一直受到教学人员的广泛重视。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体会,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积累的具体的措施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创新意识;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培养措施
【分类号】G643
引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我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5年的努力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此,国家要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教育形式[1-2],担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学校只充当知识传递的角色,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能力的培养。创新即在已有知识和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事物。创新意识是指创新所需要的创新精神[3-4]。创新教育必然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着眼点应聚焦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当今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需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优越的实验条件、充裕的研究经费、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和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重视科学教育、工程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结合硕士生专业基础课程《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教学,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思维转变等措施深化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一)重组教学内容,促发学生创新源泉
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完成、目标实现离不开课程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重点应放在硕士阶段,通过强化课程教学来加强对硕士生的专业训练,提高硕士生的知识积累和业务素质,而且还可为继续博士生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博士生教育的课程教学应将专业前沿和文化教育作为重点,这样造就具有本学科上坚实宽广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专门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教学覆盖了备课、讲课、作业与练习、答疑、实验,以及考试(考察)等环节。课程教学不仅体现在讲课环节,还涉及或影响到其他环节。课程教学必须依据培养目标而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教学内容,科学的课程计划应该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有机、协调地组织起来。在我们的《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作为全校性的专业基础课,选课类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同时学生类型还分为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针对课程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调整现有教学计划的部分内容,更新那些内容陈旧老化,繁琐复杂,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需要的内容,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增加了基础理论及纳米科学应用部分内容,重点讲述课程中所需的物理、化学、量子力学、生物、电子学等的基本知识点[5],扩展了纳米科学应用点及当前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减少了机构组合、机械装备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选取了最新的专著作为教材的参考资料,吸取最新的会议及发表论文的亮点给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空间。适当增加有针对性、有组织的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实践质量,增加学生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
(二)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表现出来,产生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生动的知识,提供直接经验以及与被研究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促进研究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刺激学生的科学灵感,强化知识的印象,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与深度。
课程教学决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复制。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讲授知识时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课堂讨论、作业练习、检验学习效果时,学生又成了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处于教学活动的矛盾统一体中,在人格上平等和独立,在情感上交融和深化,在教与学中合作和发展,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共同探索知识的益友,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探索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和研究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选修课的学生要求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报告,使学生充分接觸校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授课教师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的点评和启发,将这种新研究成果纳入次年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之中,使教学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方向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应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提倡学术自由发扬批判精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弘扬学术自由的传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优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文明环境。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学术自由是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缺乏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创新活力的衰竭。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创造出文化价值[6]。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创新人才应该具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要在批判客观世界中实现自我批判。只有具有批判精神,才能做到不墨守成规,敢于创造和发现,敢于尝试。在批判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积累知识和创造知识。endprint
在研究生课程《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扩大知识面的综合性、设计性与创造性实验,与当前新的技术相结合,紧跟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在纳米科技这一新的领域内,研究人员聚焦的方法、技术、成果都是在某一点上获得的,因此在目前的成果中存在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尽最大的可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充分展示在纳米世界中与宏观世界完全不同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在纳米领域敢于怀疑一切,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学术的自由思考,不拘泥于套路格式,锻炼其创新意识,使其创新意识发挥到极致。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引导研究生设计实验,这不仅需要研究生具有再生性思维,更需要有创造性思维,通过抽象和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思维带有更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存疑、假设、推理、验证等阶段,达到对新事物或真理的认识,加强其在日后科学研究中独创性的表现。
结语及展望
在研究生课程教育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任,必须结合课程对研究生的文化修养、科研思维进行训练,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思维培训的全方位动态调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及时评估和筛选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真正使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在课程教学中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实施,但是按照研究生教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还需要对高等教育体制、导师培育体制、社会关注体制等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S. DELAMONT, P. ATKINSON, O. PARRY. The Doctoral Experience: success and failure in graduate school [M]. London and New York: Falmer Press, 2000:4.
[2]郑银华.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论[D]. 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25-3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6.
[4]余峰.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模式改革研究[D]. 武漢: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32-37.
[5]李三虎.纳米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及其意义认知[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2 (7):22-31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4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
3.同等学力人员
(1)同等学力人员指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成人高考统一录取的成教在校本科应届生),报考本校研究生必须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二年或二年以上,已达到本科毕业水平方能报考,且需符合下列条件:
①已进修完六门或六门以上相关本科课程,并须持有所进修院校教务部门出具的成绩单。
②在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论文(本人为第一作者)。
(2)同等学力人员仅限报考本科所进修专业,不得跨学科报考。
(3)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在我校研招办报考,在外地报名无效。
4.有国家承认的研究生学历的在职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这部分考生只能报考回原单位的委托培养硕士生。
5. 报考工商管理硕士(MBA)的考生,研究生毕业后具有二年或二年以上工作经历、大学本科毕业后具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历、大专毕业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历。
6.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年龄不超过40周岁。
三、报名日期
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网上报名日期进行网报(10月份),现场确认报名时间一般安排在11月10日----11月14日,具体安排请查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网站gr.xidian.edu.cn 。
四、政治(科目代码101)、外国语(科目代码201)、数学(科目代码301、302、303、304)、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代码311,含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统考科目考试大纲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发行。外语考试听力在复试中进行。
五、报名手续
1.考生网报时必须如实填写个人信息。
2.现场报名时应届本科毕业生凭学生证;往届生持毕业证原件。
3.报名时先缴纳报名费,然后现场摄像,打印报名信息简表,仔细核对表内信息,确定无误后签名自存,复试时交所在学院。
4.考生复试时再体检,并须在指定医院或县级以上医院进行。
5.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名,逾期不再办理。
六、录取
根据国家教育部当年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差额复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七、注意事项:
报考者必须符合报考条件,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必须真实填写个人信息。对在报考中弄虚作假者,将取消报名、考试、录取资格。
相关附件
>> 硕士招生简章(v1.0).doc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手册说明 篇5
一、本手册供硕士研究生使用,填表要求字迹清楚、语句通顺。请注意清洁,保持完好。毕业时归入本人学业档案。
二、本手册由院系统一负责保管。硕士研究生根据不同培养阶段从研究生院网页上下载以下空表,认真填写有关内容并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包括通过研究生院网页进入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交。无故未完成者,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其学籍做出处理。
1.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3.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4.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实践 5.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 6.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 7.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
三、本手册自2005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行。各院系在使用过程中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望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及时补充和完善。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6
11月27日,第二届香港浸会大学硕士课程展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 IC )举办,“如今内地硕士生大规模扩招,社会更加需要精英制教育。”开幕式上,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汤涛教授对记者说。汤涛提及,硕士生不应是快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后路,而是在大二、大三时,学校就物色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港高校持续受追捧
与今年3月份首次在U IC举办的硕士课程展相比,香港浸会大学此次参展的学院从四个(研究院、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传理学院)增加到了6个,专业课程增加到了15个。展会不但安排了各个硕士课程的简介会,还安排了现场面试。在众多到场的课程中,传理学文学硕士、传媒管理社会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应用经济学硕士、应用会计与金融理学硕士以及国际新闻学硕士课程的简介会尤其引人注目。
据了解,U IC校长吴清辉教授与汤涛教授等共同主持了开幕式。来自香港浸会大学七个学院近20多名教授及U IC各学部的学生、家长代表近200人参加了开幕式。
物色学生进行有目的教育
汤涛认为,内地大学应该重视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教育,研究生、硕士生不要等到快毕业甚至毕业后,而是在大二、大三时,学校就应该物色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汤涛告诉记者,在浸会大学,很多研究生都是在大一、大二期间通过考试和由研究生导师直接面试选出来的,“面试很重要,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他们是为了应试而来还是真正对学科领域有兴趣,导师通过面试心里就有数了”,汤涛说,有的学生考试成绩非常理想,但通过面试他发现,学生仅擅长于做题或者判断等某一方面,而整个学科的基础其实很差。“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兴趣和志向,学生是否对学科具有扎实的功底和扎根的信心?学校是否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志向进行教育?”。汤涛告诉记者,在美国90%的高校进行的是普及型教育,少数高校物色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每年只有5%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学科的精英,而恰恰是这5%,就已经足够撑起硅谷。
观点碰撞
学生:扩招可避就业难汤涛:扩招不利培养精英
在开幕礼上,记者了解到,香港高校的授课式硕士课程受到了内地学生的追捧。不少大学生表示,就业难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不少同学选择继续深造。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7
本调查通过在2008年校庆期间组织50名清华学生志愿者, 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420份, 有效问卷409份, 问卷有效率为97.3%。调查对象为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研究生。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校友评价
1. 校友评价研究生期间最大的收获。
36.2%的清华硕士校友认为, 科研能力提升是他们在清华攻读硕士的最大收获。清华以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为目标, 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许多清华研究生通过参与课题, 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29.9%的硕士校友认为, 专业知识拓展是其读研期间的最大收获。清华大学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 并通过各种形式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在此期间, 学生的心智更为成熟, 也更注重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素质的培养。19.8%的硕士校友认为, 社会实践能力增强是其读研期间的最大收获。12.9%的硕士校友认为, 人际交往扩大是其读研期间的最大收获。可见, 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是硕士校友在清华的收获之一。
2. 校友评价研究生期间最有帮助的培养环节。
39.6%的清华硕士校友认为, 参与科研课题是硕士教育期间最有帮助的培养环节。清华大学科研任务重大、科研课题多, 硕士研究生也是参与科研课题的主力军。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对他们来说很有帮助。21.5%的硕士校友认为, 学位论文是硕士教育期间最有帮助的培养环节, 位列第二。完成学位论文也是一项严格的科研训练, 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 都是很严格的环节。研究生通过完成学位论文, 不仅可深入专业研究, 还能得到完整的科研训练。课程学习在此次调查中列第四位, 占12.2%, 排位并不突出。建议提高硕士课程质量, 使其满足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从而有所收获;同时删减不必要的硕士课程。有14.6%的硕士校友认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在硕士教育期间对其帮助最大的环节。学生尚未踏入社会, 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一般包括社会实践、公司实习、其他社会交往等。
3. 校友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评价。
清华硕士校友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评价见表4。有33.6%的硕士校友对“导师指导”非常满意, 位列第一。共计有83.2%的硕士校友对导师指导持满意的评价。有24.1%的校友对“学位论文”非常满意, 共计有78.9%的校友对学位论文持满意评价。有22%和22.5%的硕士校友对“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表示非常满意, 共计有74.1%和73.6%的校友分别对“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持满意态度。有63.1%的硕士校友对“课外活动”持满意态度。
4. 校友对研究生培养环境的评价。
清华硕士校友对研究生培养环境综合评价较高, 非常满意的占31.5%;比较满意的占56.5%, 共计88%的校友对清华的研究生培养环境表示满意。从非常满意的选项来看, 有49.3%的硕士校友对“校风学风”表示非常满意, 排名第一。有36.2%的硕士校友对“教学设施”表示非常满意, 有35.2%的硕士校友对“导师队伍”表示非常满意, 有34.1%的硕士校友对“研究环境”表示非常满意, 分别位列第2、3、4位。对研究生管理水平非常满意的占21.8%, 比较满意的占46.3%, 共计有68.1%的校友对研究生管理水平表示满意。
5. 校友对硕士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校友对清华硕士毕业生质量综合评价为优秀的占36.6%, 良好的为54.3%。其中, 评价为“优秀”等级的前3位的指标为知识基础、发展潜力、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可见, 清华大学在知识基础方面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清华硕士毕业生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清华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教育也得到毕业生的较高认同。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2项评价为优秀的比例分别为36.6%和32.5%, 处于中等水平。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排在评价为“一般”等级中的前3位, 排在评价为“优秀”等级中的末3位, 可见在沟通表达、组织协调和团队精神等三个方面, 清华硕士校友还有待加强。
三、结论与建议
1. 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有较高比例的清华硕士校友把科研能力的提升视为硕士教育期间最大的收获, 并把参与科研课题视为硕士教育期间最有帮助的培养环节。在硕士期间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一些研究型大学是很常见的, 但将参与课题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结合起来, 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应将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视为重要环节。学术性硕士与应用型硕士虽然培养定位不同, 但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2. 营造良好的导师—学生的师生互动关系。
本研究表明, 有较高比例的清华硕士校友对导师指导非常满意。在良好的导师—学生互动关系中, 导师能够为学生为学、为人做出表率。导师如果对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负责任, 放任自流, 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学生要为导师的科研课题提供助力, 为导师的课程担任助教。通过担任助研、助教, 既拓宽科研视野和学术能力, 又提升社交能力。
3. 重视学位论文的培养环节。
有较高比例的清华硕士校友认为, 学位论文是硕士教育期间最有帮助的培养环节。硕士研究生参与重要的科研课题机会的很少, 但每个硕士研究生都需要完成学位论文。要重视学位论文, 每一位硕士研究生都能够从中获得科研实践。从简单的文献检索到论文的设计, 再到课题的实施, 最后撰写完成论文, 是一系列重要的、完整的学术训练。
4. 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
课程学习在清华硕士校友眼中并非最有帮助的培养环节。要切实提高这一环节的质量, 使硕士研究生能从中有所收获。如何为硕士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学习,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 提高对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水平。
部分清华硕士校友对研究生的管理水平持否定态度。要认真研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关注各培养环节, 在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实践管理方面为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6. 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在清华硕士校友看来是其比较差的方面。可以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和实践活动, 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社会工作和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摘要: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质量, 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导师—学生的师生互动关系, 重视学位论文的培养环节, 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 提高对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水平, 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清华校友,校友评价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1-7.
[2]张志红, 潘紫薇.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4) :132-136.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8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培养目标定位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偏低,毕业生就业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很茫然,学了几年不知干什么,随着更多的毕业生陆续走出校门,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然而与此现象相反,大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很难找到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独立推动电子商务的人才。很多著名的电子商务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研究电子商务教育,研究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这些现状说明,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存在着错位。因此,如何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的成功对接,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育的重要课题。
2.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创新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的灵魂。电子商务的历史就是不断尝试失败、转型、成功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百度、雅虎,搜狐、新浪、阿里巴巴等网络企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没有一家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是按照当初的商业计划书做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以理论为基础,锻炼实践能力,把学生充分溶入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商务活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的核心和本质。电子商务专业究竟是管理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一直不是很明确。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层和管理层,需要的具有宽视野、复合型的商务人士。所以应传授学生三方面的商务知识:传统商务知识、现代创新商务知识、从传统商务向现代商务转型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是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本质。
(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从事商业活动的基础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务技术运用的成份越来越高,网站建设和运营技术服务体系日渐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崛起,在电子商务教育中商务技术应用教育越来越显示了其重要性。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手段是电子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从事商业活动的基础和手段。
(4)实践能力是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特色。电子商务教育形式层次很多,高职电子商务人才的特色应该是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的安排,要将电子商务教学与企业的电子商务实践紧密结合,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密切交流合作的机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才能培养出具备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基于以上对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具体创析,将课程体系按“大专业、小方向”区分具体的培养方向,并以此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培养能快速适应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见表1)。
具体地说,一是将电子商务专业细分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务方向,培养学生具备企业网上信息平台的搭建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的能力,其中信息技术方向主要指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商务方向的实质内容是网络营销。这样培养的学生在宽基础上突出了不同特色,更好地实现了技术应用型及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基于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及管理型人才,为了突出技术应用型的特点,在课程体系的确立中就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时,在保证了必须的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且建立基本技能训练、阶段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模拟实训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实践技能的有计划分阶段的逐步形成,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专门人才,因此,构建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的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电子商务培养目标的正确途径。但在教育过程中,还有很多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9
(化学工程领域430117)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苏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化学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化工、制药企业、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化工、制药、高分子合成及加工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如下:(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服务。(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3)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5)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入学要求
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教师与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并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与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尤其是与企业等实际单位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
要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现场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
具体如下: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传热与节能、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
2、高分子化工:聚合反应工程、高分子合成技术、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材料。
3、环境工程:工业分析测试技术、工业品质量管理、工业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一)学位课程(27学分)
1、公共课(9学分)课程名称 外语(含专业外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工程数学
2、专业必修课程:(18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高等高分子化学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化工工艺计算 计算机应用技术 环境工程方向:
学时/学分
144学时/4学分18学时/1学分18学时/1学分54学时/3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课程名称 高等化学工程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二)非学位课程(须选修2门课程,至少达4学分)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 课程名称 功能高分子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高分子化工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精细化学品化学 现代仪器分析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工程 清洁生产 环境工程方向: 课程名称 高等反应工程 高等高分子化学 高聚物结构与性能 功能高分子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72学时/4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化工工艺计算 化工设备设计基础 精细化学品化学 中间体化学及工艺学
(三)必修环节(4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论文中期报告及学术交流 工程实践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论文评阅、答辩
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36学时/2学分
1学分 1学分 2学分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10
教学与管理规定
重理工学〔2012〕92号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和学校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课程设置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衔接,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将研究生获得职业资格认证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每门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学时、学分、考核方式、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教材和参考书目等。
(三)除公共课外,课程的学分一般以16学时计1学分,超过48学时(含48)计3学分,每门课程的学时最多不超过64学时。自学、查资料、写论文(作业)等不列入计划学时。
第三条课程教学要求
(一)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原则上由爱岗敬业、教学及专业实践经验较丰富、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鼓励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二)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对于有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的课程,一般要求采用推荐教材进行授课。没有专业学位全国教
育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的课程,应选择或编写适合研究生学习的教材授课。
第四条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研究生课程教学由研究生处与专业学位硕士点所在学院(中心)共同管理,其职责分工如下:
(一)研究生处:汇总编制全校课表、检查教学质量;组织公共课教学、包括大纲编写、安排任课教师、编制公共课课表、落实教材、管理课程档案等;组织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
(二)专业学位硕士点所在学院(中心):组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包括大纲编写、安排任课教师、编制课程表、落实教材、检查教学质量、管理课程档案等;负责在职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
第五条个人培养计划制定与选课
(一)原则上以班级(培养方向)为单位制订培养计划,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二)研究生入学后2周内,在导师(导师组)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和研究生自身特点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提交后打印一式三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交所在学院(中心)保存、一份交研究生处备案。
(三)培养计划是导师(导师组)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一经确定,应严格遵守执行,一般不得变动。如确需变动,应由研究生在开学后2周内提出书面申请。由本人填写《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申请表》,经导师(导师组)、所在学院(中心)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四)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可在教务处公布的课表中查询补修课程的课程号、课序号、课程名称、教师号等开课信息,在开学后两周内到教务处办理补修手续,并到研究生处备案。补修课程随本科听课及考核,考核及格方可视为补修及格,不计学分。
(五)研究生跟读期间如果已经学习过培养计划中某一课程(课程名称、学分及教学内容相同),且考核及格,可在入学后一个月内申请学分认定。由本人填写《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申请表》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含成绩单、试题、考卷等),经导师(导师组)、学院(中心)、研究生处审核后承认其成绩和学分。
(六)少数研究生,按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确有必要到校外有关学校或研究院(所)学习有关课程,可提出申请,经导师(导师组)、学院(中心)、研究生处审批后,方可赴校外学习,其学习费用视不同情况由研究生本人或(和)指导教师承担。学习结束后,由校外单位出具其考试成绩和学分的证明材料(含成绩单、试题、考卷等),经研究生处审核后承认其成绩和学分。
第六条确定开课计划和课表安排
(一)各学院(中心)在每学期末确定下学期开课计划(开课名称和选课人数)。根据开课计划安排任课教师,并在规定时间内将《重庆理工大学聘用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汇总表》交研究生处备案;如聘任校外教师任课的,需附《重庆理工大学外聘兼职教师审批表》批复文件的复印件,并由外聘教师本人填写《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兼职教师情况登记表》,报研究生处批准备案。
(二)研究生处汇总的任课教师聘任表是计算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最终依据。
(三)各学院(中心)在规定时间内编排课程表报研究生处,并及时通知任课教师本人。
(四)研究生处将根据开课计划安排公共课课程表,并汇总编排全校课表。
(五)任课教师同一学期内为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不得超过2门;为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总数不得超过3门。
第七条课程教学与检查
(一)任课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要认真备课,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制《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日历》。课
程教学计划经教研室(系)主任审核后执行,正式上课时向学生公布,并于开学时交各学院(中心)备查。
(二)全校课表编排好后,任课教师必须按课表开课,不得随意变动。如有特殊原因需要调课,由任课教师提前三个工作日提交《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调课申请表》,经学院(中心)分管领导同意后报研究生处批准。调课安排由任课教师负责通知研究生。
(三)学校和各学院(中心)将以全校课表为依据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教学检查。
第八条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
(一)考核方式
1.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
2.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一般采用课堂笔试独立完成的方式(考试时间不少于2小时),经所在学院(中心)同意,也可采取笔试和撰写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可根据课程特点和培养要求,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
3.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考查成绩可按百分制评定或五级记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
4.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非学位课程可考试或考查。
(二)考核组织
1.任课教师应在课程结束前2周提交课程考核安排,办理考核手续。考试课程要求有试卷审批表(一式两份)、试题(A、B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B卷);考查课程要求有试卷审批表(一式两份)、考查方式要求及评价标准。
2.全校公共课及全日制研究生课程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任课教师提交课程考核安排后,研究生处负责课程考核手续审查、登记、试题印刷、考场安排和考试纪律检查等工作;各学院(中心)负责监考人员安排、通知选课学生等工作。
3.在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核由各学院(中心)负责组织。任课教师提交课程考核安排后,各学院(中
心)负责课程考核手续审查、登记、试题印刷、考场安排、监考人员安排、通知选课学生和考试纪律检查等工作。考试安排须提前2个工作日在网上公布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4.试题和答题卷一律采用学校统一格式。
(三)考核纪律
1.研究生无论何种原因缺课达该门课程总学时1/3的,则视为平时成绩考核不合格,不能参加期末考核。
2.研究生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须在开考前办理缓考手续,填写《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申请表》,经导师(导师组)、学院(中心)、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
3.研究生出现旷考或作弊行为,该课程考核成绩按零分记。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对在职研究生必要时向研究生工作单位通报。
4.研究生课程考试纪律要求按照《重庆理工大学考场规则》执行。
(四)考核成绩管理
1.课程成绩以课程结束时的考核结果为主,适当参考平时成绩加以评定,平时成绩一般不超过总成绩的40%。
2.任课教师应在课程考核结束后两周内按评分标准完成评分,登录“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提交成绩。
3.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可以按规定补考一次。补考通过,成绩记为合格。
4.研究生缓考成绩按正常考核成绩处理。
5.研究生的补考(缓考)一般安排在下学期开学后2周内。补修课补考随同本科补考进行,时间在开学前进行,学生根据教务处通知参加补考。
6.补修课成绩由任课教师在阅卷结束后登录“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提交成绩。如有成绩不合格者,由任课教师把补考名单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补考。
7.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随下一年级重新学习课程并参加考核:被取消考核资格者;无故缺考者;补考(缓考)不合格者。
8.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若需要成绩证明,可登陆“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自行打印成绩单,由所在学院(中心)审核无误后在成绩单上签字,加盖公章后有效。
(五)考核资料管理
1.任课教师应在课程考核结束后两周内按要求整理考核材料,交各学院(中心)保存。主要材料包括:《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资格及命题审批表》、《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试题(A、B卷)》、《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B卷)》、《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考试考场记录表》(非考试课可不交)、《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卷》、《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考勤表》《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平时成绩及评分记录表》、《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成绩登记表》、《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试题与成绩分析表》。
2.补修课程由任课教师将试题、答卷与《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登记表(补修课)》整理后交各学院(中心)保存。
3.研究生本人不得查阅课程考核的答卷。如有特殊原因需查卷,须填写《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申请表》,由研究生处组织有关教师进行查阅。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篇11
关键词:教育硕士;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专业最相似、最接近的两种学位,目前国内对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的课程设置的研究都很多,但将两者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文以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学科教学(语文)与教育学学位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作对比研究,简要剖析二者课程设置的异同点。
二、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明确指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而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由于学科硕士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国家有关文件只对授予硕士学位的条件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的培养目标由各招生单位制定。[1]
通过对比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实践人才,而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着眼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学科研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型人才。
三、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表1 学科教学(语文)和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设置及学分情况比较表
(注: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分32——38学分)
通过以上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学位课: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5门,每门2学分,一共10学分。可分为三类:一为政治理论(1门),一为外语(1门),一为专业方面的(3门),其中专业基础课一共6分,占学位基础课总分的百分之六十。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4学分。可分为三类: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3分),一为外语(4分),一为专业方面的基础课(7分)。二者开设的学位基础课门数一致,但是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一共10学分,而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在学位基础课学分设置上为14学分。
必修课程: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9学分,课程设置特点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为5门,一共13学分,课程设置特点一是课程内容注重本学科发展状况的学习和研究;二是注重学科中外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任选课程:两个专业的任选课开设的课程门数均多。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提供的任选课一共13门,总学分为16学分,要求学生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其中教育学科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提供的任选课一共9门,总学分为18学分,要求学生选修课不少于11学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选修课虽然门数多,但是要求的选修力度不大。教育学硕士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操作性课程为辅,偏重的是系统理论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其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的导向明显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型。教育硕士的情况却不同,从学位课、必修课程、任选课程这三类课程的设置、学分所占比重、课程的内容以及到整个课程体系,都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并且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
四、教育硕士课程設置存在的问题
对比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的学位课程,不难发现,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上严重缺乏心理学课程,即使有一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也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对学生的要求力度并不大。现在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教育硕士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也只是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门数繁多,但选择的对象只在教育理论范围和文学范围二者之间,缺乏综合课程和学科交叉课程,可选修的课程不太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设想
在制定教育目标时,泰勒的观点是:“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做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每种来源都具有某种可取的价值。在规划任何综合性课程计划时,必须考虑到各种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规定制定了符合本学科要求的课程,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所以有必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改革。美国的教育硕士教育的发展现已处于成熟稳定的阶段,并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的优点,进行一定的改革。
(一)重基础性学位课程的设置。
第一是增加专业性英语的课程设置。学校可适当增加专业性英语的指导,选择一定数量与语文基础教育教学相联系的阅读内容。
第二是基础理论课强调教育理论的基础性。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学位基础课的设置上未设置教育心理学,基础课程设置不全面。
(二)重专业必修课的操作性。
教育硕士学位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开设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这一课程作为学位基础课,上课内容主要是理论的学习,缺乏操作性,并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却放在了专业选修课一类,对学生的要求力度不大。所以,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增强这两门课程的操作性,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广泛的有特色、跨学科选修课程。
在现代社会的研究生教育中,跨学科课程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学位课程、专业课程之外,设置跨学科课程是十分必要的。[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教育硕士的知识,也应该开设自然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类学科的课程,供教育硕士选择。但是要想教育硕士教学方法技能的提高,光靠理论理论课是培养不出来的,要在学习中,结合观摩课、研讨课、案例分析课、考察课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落到实处。并且教育硕士在进行教学方法技能提高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对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清华大学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推荐阅读:
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科培养要求07-24
宁夏大学接受定向,委托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09-20
苏州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22
14370148532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研究成果基本要求11-27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政大、人民大学法律硕士之比较12-11
从普通本科院校到清华大学法律硕士06-10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协议10-10
清华大学研究生录取10-05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计划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