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信用的作文

2024-06-13

于信用的作文(精选6篇)

于信用的作文 篇1

信用缺失隐含危机 系统治理赖于制度

随着加入WTO和制度创新的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继续向好;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信用的发展;信用缺失伤及经济的.根基,隐含着危机.诚实信用,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的对等关系.信用的治理和建树,有赖于制度体系的架构.

作 者:谭忠真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5(1) 分类号:F832.4 关键词:信用   危机   制度   治理  

于信用的作文 篇2

关键词:阅读,写作,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 “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其中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作用可用一句话概括:唯有充分的阅读, 才能有精彩的写作。我认为, 认识并理解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手段将阅读能力有效转化成写作能力, 才能走出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一、尽读天下之文, 行而悠远

孔子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没有文采, 就不能流传很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 写作的基础等级是“语言通顺”, 发展等级是“有文采”, 即文章要“词语生动, 句式灵活, 善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由此可见, 写作时, 没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就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 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 缝制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才能感染读者。语言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文章存在的载体, 任何深刻的主题、新颖的素材、精美的结构都需依赖语言表达实现。

可见,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 直接关系作文得分。而反观时下的中学作文课堂, 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后, 大部分学生搜索枯肠也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通常是写了涂, 涂了又写, “卡壳”成了常态, 不要说文采了。很多同学都跟我交流, 说考场上面对作文总是绞尽脑汁也很难把意会的内容“言传”出来, 很多都是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完成写作而草草收场。我有幸参加了2011年江苏高考的语文阅卷工作, 所批阅的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小儿科式”的大白话, 写来写去就那么几句话, 千人一面, 随处可见低水准的日记、随笔, 口水话居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少阅读, 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

语言学习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 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 熟读成诵, 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文的语言能力虽不能用“短、平、快”的方式迅速提高, 但指导学生多阅读, 多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有意识地积累, 使生动的字、词、句、段、篇在脑中留下印象才能为写好文章奠定语感基础。在教学中若能持之以恒, 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主动接受美词佳句的熏陶, 多多感悟, 则定能写出流畅动人、文采飞扬的佳作。

二、尽通天下之事, 放笔为文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若无充实鲜活的材料, 则读来一定索然无味。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因此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先占有充分的素材,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很多, 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等等。但是对高中生而言, 他们学业负担比较重, 高考的压力很大, 最有效的占有素材途径莫过于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即阅读。

高中生的阅读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课内阅读主要是教材的运用, 我们的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 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更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高中所选的阅读文段, 大多是名家名作, 其中不乏文学经典, 比如《论语》、《史记》、《红楼梦》等, 这些文章看似高深莫测, 但是特别有韵味, 特别有文学底蕴。老师若能善于引导同学从课本中挖掘一些寓言典故、诗词歌赋、古今人物等内容, 把它们灵活运用到作文当中, 做到融会贯通, 作文的写作内容就会丰富很多。比如, 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 就可以联系苏轼的生平背景, 将苏轼的其他词作和生平经历整理出来, 作为写作的一个素材。以此类推, 由课本里的一个作者、一个作品等延伸开来, 可以积累很多写作的可用素材。

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光靠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胸中有积蓄, 才能倾吐出”。只有充分阅读, 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说:“必须和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1]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 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广告牌, 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2]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应突破“以课堂为全部”、“以课本为所有”的局限, 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尤其是那些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的课外读物, 它们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 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之源。可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启发学生明其旨、获其识、得其法, 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有:可以让学生多读书看报, 特别是报刊上的新鲜时文和中外名著, 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组织文学评论, 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及时进行思考,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做到让阅读为作文开路。

三、尽晓天下之剑, 方能识器

古人说过, 操千剑而后识器。作文作诗亦然,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学生写作大多也从模仿开始, 模仿作者的谋篇布局、结构技巧等, 虽显稚嫩, 但若能在模仿中逐步将优秀的写作技巧换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就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如何才能把别人的表达方式技巧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多读, 熟了, 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 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 不假思索就顺理成章。这种技巧的习得主要体现在深入阅读教材中, 因为课本在布局谋篇、表达方式等方面为高中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背影》、《台阶》等关于父爱的文章特点很鲜明:抓住人物特征写外貌, 用典型事例写人品, 多个侧面写心理, 这就颠覆了学生以往心中写父亲的模式———总起写外貌, 随即写关心我的生活, 再写关心我的学习, 最后抒发感激之情。就如哲人说的, 让荒芜的院子没有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植, 而不是锄草。

让学生从根深蒂固的结构模式中走出来, 建立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避免自身文章的结构雷同、思维狭窄的法宝就是阅读借鉴。一篇文章, 特别是成熟的议论文或散文, 都

WENJIAOZILIAO

有一个严密的结构, 比如《六国论》, 结构严谨, 且贴合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常规要求。首先是开篇宗义, 首句就点题, 点出中心论点, 这样干脆利落的开头如为学生所接受, 他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定能开门见山, 快速亮剑。接下来, 作者以对比的方式摆出了自己的两个分论点, 既统领了后文, 又将文章的逻辑层次展示了出来, 一目了然。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作家作品的风格等进行归纳总结, 并灵活运用, 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定能为作文增色不少。

广泛的阅读还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精神的浸润和陶冶, 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 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3]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 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感悟,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比如, 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被大智大勇、感恩图报、忠心耿耿、一腔赤诚的人格魅力所叹服, 《巴尔扎克葬词》、《五人墓碑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 把“现实”与“理想”、“利”与“义”等有审美冲突的问题放在一起, 能让学生在情感震撼、理性思考中达到审美超越,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确, 写作实践必须以阅读为铺垫和映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识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以阅读来丰富写作内容, 广泛积累语言和材料, 进而把握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并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学生如能坚持下去, 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 久而久之, 就定能做到下笔思如泉涌, 语如吐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2.

[2]王瑞玲.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J]考试教研版, 2008, (9) :14.

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 篇3

近几年来,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等已是众所周知, 并逐步成了大家的共识。很多语文教师, 包括一些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 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积极探索, 寻求有效作文教学的途径, 创造了许多富有新意的、令人欣喜的成功经验, 这是十分可贵的。但是,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譬如, 有些教师, 为了开拓作文“源泉”, 让孩子们“找米下锅”, 组织学生春游、野营、爬山、参观、考察……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的作文。学生带着负担去, “玩”得不痛快, 往往既没有真切感受, 更没有倾吐欲望。于是, 被逼得只能靠“编”、靠“套”。如此几次下来, 学生不仅害怕作文, 连参加这样的活动都害怕了。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 一味强调在活动中, 要仔细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结果许多孩子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而是成了生活的旁观者。活动归来, 头脑空空, 作文时也只好硬着头皮“借鉴范文”或者“编造加工”了。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花大力气摘抄“好词佳句”, 分门别类地编辑成册, 作文时则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词句手册”“作文宝典”, 尽力选用。结果, 作文中好词、佳句、成语成群集队, 反而小作者自己的意思、语言却都不见了。凡此种种, 尽管内容不同, 表达方法不同, 其中可供我们思考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却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如何把一篇作文写好!

为了“文”的具体生动、精彩有趣, 在作文课堂里, 有的教师创设生活情境, 要求学生实践、观察、体验, 可是, 在学生口述笔写时, 却又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材料, 弃真实的生活于一旁, 编造故事, 虚拟细节, 着力添加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热衷于移植思想和情感;有的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修改作文, 最终却是以他人的见闻、感受取代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指导、训练下, “编造”“修改”出来的一篇篇作文, 可能有的还颇“精彩”。但是, 这种编造, 拼凑的过程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却是令人担忧的。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不仅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健康发展, 而且, 他们对书报中的各类文章的真实性也可能因此而逐渐萌生怀疑。毫无疑问, 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

从上述作文课堂及种种作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特别应该反思的是: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走向自然和社会,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主要就是为了写作文而搜集材料吗?组织学生评议、互改主要就是为了把文章改“精彩”?

问题正在于此, 这样的作文教学其实质仍是“见文不见人”, 其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目标是产出的“文”, 至于“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写作的过程对“人”的语文基本素养以及个性、人格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却被忽略了。在这种状况下, 作文教学实际操作目标与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必然相悖。这种着力于“文”的背后, 实质上潜藏的是对“分数”的迷恋崇拜, 游荡着的是“为应试而教”的阴影, 有时, 还是为教师和学校装点脸面的头饰和光环。实践还表明, 背离了“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发展”的宗旨, 任何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 在实际运作中都可能走样, 都可能被形式化, 扭曲、异变, 甚至走向反面。

我们的作文教学再也不能死死地盯住“文”了!

有效作文教学首先必须真正关注“人”, 以“人”为本。

关注“人”, 以人为本, 就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而不是仅仅为写出一篇好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不仅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滋养自己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 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限于技能, 必须时时顾及学生。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写作促进“人”发展的价值功能。如果教师指导作文只盯住“文”, 让学生在各类“作文技法大全”里寻觅诀窍, 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盯住遣词造句、表达技巧, 甚至, 让学生原本喜欢的生活, 也变成了为作文服务, 这就本末倒置了, 作文也就失去了其本质价值和存在意义。

我们必须从“人”的发展出发, 认真学习思考、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要求, 深入研究, 多方探索, 努力把这些要求化为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行为。

实施有效作文教学有多种途径, 当前, 以下几点, 我们应予以特别重视。

第一, 有效作文教学要着力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着眼“人”的发展, 要求教师把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中去,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创造了新鲜经验。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朱萍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多年来, 为了学生的发展, 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调查、考察、竞赛、展示、游戏、游艺、策划、设计、实验、制作、奇思、畅想……各类教育实践活动 (如水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南京特产的调查研究、校园游艺活动设计、老游戏的发掘与推介、森林超市招聘会……) 。努力引导学生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 努力把写作活动融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朱萍教师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 她总是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争做活动的积极分子;引导和促进他们通过观察、调查、访谈、交流、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法, 从种种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研究、汲取知识、陶冶情感、锻炼能力、获得发展, 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作文去搜集素材。

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认真实践体验, 观察思考, 在活动中有了新鲜的收获和真切的感受, 就会萌生表达、交流、讨论的需要和欲望。在这样的基础上, 朱老师又顺其自然, 鼓励并引导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问题, 运用获得的真实材料, 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譬如, 小论文《水污染与法律》、调查研究报告《珍珠河水污染调查研究》、建议书《给环保局叔叔阿姨的建议》、科学小童话《秦淮河的自述》等) 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思, 调动知识储备, 遣词造句, 构思撰写, 交流互改。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 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作文, 而是在活动、在生活。作文成了他们考察研究活动的一部分, 成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手段和工具。显然, 在这样的过程中, 他们的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等写作能力, 语文的各种基本素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第二, 有效作文教学应着力把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

着眼“人”的发展, 要求教师着力把作文变为学生童年的“乐事”, 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特有的幸福与快乐。在这方面, 苏州市学术带头人管建刚老师独辟蹊径, 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经验。从他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 开篇就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可当前, 很少有教师关注这一点, 甚至不少人还把它看作是写作课标上的可有可无的“空话”。管老师却认为, 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看成作文教学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他觉得学生以这样的认识来实践作文, 学生才可能喜欢作文。为了唤醒学生对作文的认识, 他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班级作文周报”。每周让学生给“班级作文周报”投稿, 变“作业”为投稿。作文发表了, 就拥有了读者群, 同学之间就会有对话和争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

“班级作文周报”着力刊发学生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观点, 以引导学生把写作的眼光投向真实的生活, 于是, 学生的作文自然而然地从“编造故事”, 逐渐转为推敲如何“表达”自己的事、身边的事, 这些文字都是真诚的。管老师在“班级作文周报”投稿、输入、校样、刊发的过程中, 推出了一系列激发学生“我要改”的时机和策略, 让学生在竞争性发表的刺激下, 每学期经历几十次的主动修改。实践表明, 唯有这种学生的自我主动修改才会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写作品质。

学生的作文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得以公开发表, 不仅能使他们感受到表达、交流的欣喜和激动, 而且会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好胜心, 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写作活动。班级作文周报每周一期, 每期发表全班三分之一学生的作文。有规律地持续发表, 给学生带来了持续的荣耀和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作文不仅是交流、表达的需要, 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于是, 管老师创办的“班级作文周报”以及他“以发表为中心”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成了学生认同的一个精神交流的场所, 作文成了学生心中自由、活泼、快乐美丽的事物。

江苏省昆山市高子阳老师的“透明式习作教学实验”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高老师着眼于“全体学生对写作素养的拥有、对写作真正的喜爱”, 组织、引导学生“共同书写习作文书”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读写一体化行动”, 别具一格, 饶有新意。他认为“缺少全班学生共同书写的阅读,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他把全班学生读自己写的书与教师为学生朗读、学生独立阅读经典书籍统一在一体化的读写活动之中, 这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逐步形成了清晰的读者意识, 他们的自尊心、成就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日趋强烈。正因为如此, 高老师的“透明式”作文教学是富有成效的, 作文成了极受学生欢迎, 使学生感到幸福并为之激动、为之努力的快乐的学习活动。

第三, 有效作文教学要特别防止人为增加习作难度。

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习作“难度”的提升, 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 是在“为应试而教”的不良影响下, 以写作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 以“作文选”中的“优秀作文”为标尺的产物。其最大弊端是背离了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宗旨, 远离了小学生的实际, 远离了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人为地拔高作文要求, 以“优秀作文选”为标尺, 往往会逼得学生只好去“做作”, 去胡编乱套。

《语文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要求定位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对教育本质、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和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回归。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在实践中确实把握住这一要求, 努力创设真诚、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对学生多一点宽松理解, 少一点催长拔高, 多容忍一些真实的稚嫩, 少苛求一些虚假的成熟, 让作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于信用的作文 篇4

一、现状剖析——学生为什么写不好写实作文

有一段时期, 学生在习作中常出现一种现象, 只会写想象作文, 写实的文章却写不好, 原因是多种的: (1) 随波逐流, 机械复制。在各地公开课上几乎看不到以写实为主的作文教学, 即便是大师级的教师也是以活动游戏的形式展开作文教学, 于是情境活动类的作文教学成为一种时尚与追捧; (2) 重形式, 轻内容。习作的基本功训练离不开句段篇、语修逻文的训练, 小学习作训练在片面追求“情境表达”的同时, 场面热闹, 实效性不强, 出现了脱离生活、矫情造作、语言贫乏等毛病。

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不是作家, 而是用笔表达自己的朴素情感, 要真切地表达, 就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讲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讲虚话、空话、套话。”这是对作文教学的科学解读, 笔者认为, 写作训练遵循“本源、本真、本色”原则, 作文教学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追溯本源——作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 (黑格尔)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 而本色作文就是倡导:引导学生“观察真生活, 抒写真性情, 表达真我”为原则。它凸显了三大特性:

(1) 生命本色, 真切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与思想情感;

(2) 生活本色, 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抒发自己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和感悟;

(3) 自然本色, 让学生在习作表达上适合于自身年龄特征和儿童特性的真语言。

作文之美, 美在发现, 美在纯朴, 美在自然, 美在多元, “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引导学生从课堂的象牙宝塔走下来, 到社会中去, 到生活中去, 到大自然去, 到书本中去, 寻找大千世界的真善美, 以丰富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鼓励学生直面现实生活, 去发现不同的习作题材, 激活写作欲望, 培养习作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 结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多元体验的基础上, 再教会学生选材立意, 组材行文,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美的熏陶, 情的感召, 儿童自主习作的程度在润物无声中得到提高。把客观的“境” (生活、景、物) 与主观的“情” (感情、思维) 自然地融入儿童作文, 还作文以本源。

三、还以本真——让细小的笔端流淌无瑕的童真

我们教的是小学生, 文章的华丽不是第一位的, 从说到写, 从读到写, 从做到写, 以说促写, 读写结合。不妨看一小诗:

“爸爸贪酒, 妈妈爱酒,

不要多少, 一杯就够。”

这是一个九岁儿童的处女作, 这么一首小诗折射了无邪的童真, 非常纯美, 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真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本真的课堂要感受到每个生命的存在, 就要关注个体差异, 多用几把尺子去评价不同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对小学生来说, 不管习作好与不好, 都要把握每个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 不管哪种技能,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笔者曾让学生学写“秘密日记”, 没有具体要求, 只强调真实,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 首先让学生练就敏锐的视角, 养成天天练笔的好习惯, 培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习作中, 往往“有话说不出”, 这个问题不解决, 学生习作的兴趣就会渐渐淡化。

习作能力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是组织语言的表达, 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书面表达能力的起步, 如果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细致地讲述一件事或描绘一个事物, 离写好作文就不远了。它不仅是对文字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 更是一个素材积累的过程。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就要重视日常的口语表达和知识积累, 练就表情达意的能力后, 习作才会得心应手, 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提高“读写力”, 把握以下维度:

1. 得法课内, 得益课外

阅读和写作训练, 彼此之间, 相互渗透, 互为依托, 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升写作能力, 要重视扩大阅读面, 因为多读比多写更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阅读量的增加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成正比, “读写结合, 广泛阅读, 适当练写”是提升作文素养的法宝, 把写作训练分散到阅读课中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阅读, 鼓励阅读, 为书面表达积蓄能量。

2. 激发潜质, 有效训练

从“表达”的角度看, 习作是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是情感的抒发、个性的凸显, 思维的表达, 思想的追求;从“互动”交往的角度看, 习作是一种“工具”, 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信息, 交流情感, 共享知识、智慧与经验。可见, 作文“表达”了生命, 又“滋养”着生命, 它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 学生习作离不开习作素养的培养, 而习作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 写作对于培养积极情感, 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具有积极意义, 作文教学务必在时间的开放、内容上开放、对象上解放。它训练的是学生认识事物, 思考问题, 表达思维, 抒发情感的能力。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坐标: (1) 强调“写真”, 不受“实限”; (2) 明确要求, 不拘传统; (3) 给足时间, 放手评改; (4) 讲究方法, “动态”导作。

3. 把握本质, 有的放矢

新课标倡导的新作文凸显以下特征: (1) 追求本真, 回归生活。 (2) “虚”“实”相间, 自由表达。 (3) 淡化文体, 张扬个性。 (4) 注重能力, 独立习作。 (5) 强调评价, 重视多维 (书写习惯、习作兴趣、创意表达、收集梳理、修改方法等) 。它不仅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 而且把“想象作文”和“纪实作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不但强调写“实”, 还提倡写“虚” (想象文) 并作了明确分工。前者要求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做到说真话, 实话, 心里话;后者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发挥有创意性的个性表达, 强调“平时练笔”, 提倡“自由选题”。习作就是倾吐心中所感, 情有所动, 能无拘无束地表达, 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说促写, 有效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可以“小主持人”“小讲解员”“小记者”等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联想”, 并通过开展“四个说”使之具体化:激励学生乐于说;放手让学生敢说;引导学生科学地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性地说。在学生自由表述和互相补充交流中, 有不妥之处教师可以补救矫正。但为了不扼杀学生的表达欲望,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激励为主, 只要有闪光点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欲罢不能, 这样学生越说越想说, 越说越敢说, 越说越会说。

作文难, 难在开篇, 要解决这一难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最小阻力点”切入, 即从最容易的地方写起。可选准一个点, 即从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 写好一个“点”, 再串好一条“线”, 铺成一个“面”, 然后, 思考全篇的布局回归整体, 这样既降低了习作的坡度又让学生跳跳能摘到果子, 这就决定了教法的多变性和写法的多样性。

四、彰显本色——让习作涂满生命的色彩

生活是本色作文的生长土壤, 引导学生在观察、积累、体验中, 去发现并写出具有原始的生态色彩、纯朴而自然的生活气息和表达方式便是本色作文的真谛。

于信用的作文 篇5

一直思考着如何在两座大山之间解救自我,思考着如何让我的学生能够慎重地牢记自己作文中的弊病,然后欣然改之。曾经也让学生互批过作文,但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毕竟是学生,缺乏理性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所以这种行之无效的方法被我果断地打入冷宫。近来,工作繁忙,看着桌上两座巍峨挺立的大山,只能逼着自己再寻良策,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堂作文批改课。

本次作文的题目是“快乐一家人”,要求仿照《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结构,用小片段的形式成文,要感情真挚,语言有特色,字数不少于600。上课前我大致按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他们的座位重新作了调整,然后要求他们前后桌交换作文进行批改,这样学生手里拿到的作文与自己写的作文水平大致相当。接下来我把此次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下发给学生。

1.字不少于600,按照要求用小片段的形式构架全文。

2.写三个片段,每个片段的字数大致相当;除三个片段外,有开头和结尾。

3.三个小标题形成系列,字数相等或者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4.全文能紧扣“快乐”,选择的材料基于生活,有一定典型性。

5.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有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有恰当的议论提升主题。

6.语言有特色,能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7.无错别字,无病句,无明显涂改痕迹,卷面整洁。

下发批改要求后,再指导学生一条一条地批下去,并给出具体的分值,如错字一个扣1分,扣完5分为止;病句每句扣2分,扣完5分为止,并把病句改正;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一句加2分,最多加5分等等。最后得出一个具体的分数。学生还必须在作文下面写清楚被扣分或加分的具体原因。

批改结束,挑选学生批出的高分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欣赏。下课后,收齐全班作文,我再逐篇浏览,一则了解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二则检查学生相互批阅的质量。对批阅有明显偏颇的地方予以纠正。

此次作文批改结束后,我有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觉得这节课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为我铲平了两座大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此次作文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缺陷有了深刻的印象。得意之余,我对这种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方式作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写作评改提出的要求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既能体现民主思想,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学生互批作文的优势如下: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准确地记住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意识,由于作文要给同班同学甚至异性同学评改,写得太差太马虎自己会觉得没有面子;相反,写好了如果能被同学推荐为优秀作文就会赢得赞叹,经常被推荐出来就会赢得同龄人的尊敬,所以写作态度都比较端正。这就促使学生认真体会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评改,变原来的被动听取为主动参与,避免了过去那种只看分数和评语后就了事的现象。

第三,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

第四,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如果创新方法经常调换批阅对象,批阅的人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第五,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六,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在短时间内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师比较思考,且保持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容易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还可将节省的大量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为保作文批改持之以恒,确有成效,作文批改中还应该处理好以下问题:

1.评改形式多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新颖的事物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探究、操作的意愿。学生在新的形式下改评新的作文,便会有常改常新、常评常新之感。或学生多人“接力”改,或集体评改、小组评改、或自我评改,或班级互评、好差作文比较评、同档作文对照评,以此调动学生的评改兴趣,使他们一直处于亢奋、跃跃欲试的最佳状态。

2.评改内容突出重点。每篇作文评改应各有侧重,要与该作文的指导要求同步。同样是记叙文,可侧重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侧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侧重审题能力的养成等等,从而达到序列训练的目的。

3.评改内容不拘一格。对一些与众不同的、有见解的文题、内容和闪光段落,均要破格打高分;对于一些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情感倾斜,多给予鼓励。

4.评改过程一丝不苟。注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评改态度,从字词句到标点的运用都要认真对待。

5.评改结束及时交流。每一次作文评改后,要尽量选出一些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还可以贴在教室内,或给予奖励。以此让习作者本人和全班同学看到作文互评的成效,让优秀习作者获得成就感。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认真写好作文的欲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有极大地提高。

于信用的作文 篇6

一以课文为例子, 构建读写一体的写作指导体系

现行教材中, 除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作为“定篇”来教学, 而大多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完全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例子”。叶黎明博士认为:“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 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文体写作知识在小学高年段的课文中不乏典型和范例。于是, 结合苏教版五、六年级课文, 以学生常写的记叙文文体为主, 笔者尝试提炼出一些基础性的写作知识要点, 配合专项仿写练习和部分单元习作训练, 构建一个读写一体的写作指导体系。

不同的文体, 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同一种文体, 不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同一种写作技法在不同的课文中均有体现, 同一篇课文也会从不同角度体现出多样的写作技法。作为高年级老师, 必须要放眼全局, 对哪些课文侧重于教给学生哪些文化知识, 训练哪些写作技巧要胸有成竹, 在内心建立这样一个读写一体的教学序列, 指导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以学生为本位, 搭设写作技法训练的阶梯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 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 能掌握一些文体知识和写作技巧, 但必须有丰富具体的读写体验的支持。我们不妨以上述读写一体的指导体系为具体参照,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搭设一个高年段写作技法训练的阶梯, “教”得清晰, “练”得有层次,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与初中实现对接。

以“环境描写”这一写法为例,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黄鹤楼送别》《爱如茉莉》《爱之链》等课文中均有体现, 如何结合例文一步一步使学生充分认识领会并融合运用在写作实践中呢?

1. 在例文阅读中悟法

文章的表达方法, 绝不是硬性灌输, 而是在例文阅读中所悟得。五年级课堂教学中着重引领学生认识环境描写, 体会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例如《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

教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

学生:杨柳和沙鸥。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景物吗?

学生:表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师:“柳”与“留”谐音, 借“柳”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沙鸥寓示着孟浩然将要孤独远行, 有一丝丝离别的忧伤。文章运用这一句环境描写正是为了渲染离别的气氛, 烘托人物依依惜别的心情。 (板书: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但是学生有了课文这个范本, 有了老师恰当适时的点拨, 就能够较为清晰地理解和领会, 为实践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2. 在片断练习中得法

文章中的写作表达知识点不能仅限于点到为止, 光说不练, 对于学生来说便如过眼烟云。不妨从片断模仿练习开始, 一文一法地付诸实践。课文《爱之链》是一篇小说, 环境描写是文章一大特色, 同样值得写人叙事类文章来借鉴。请看教学片断:

品读体会文章的两处环境描写 (略) 。

教师:第三处环境在家里, 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 现在请以“清晨, 乔伊醒来……”开头, 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 要用上这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学生动笔写。师生交流:

学生1:清晨, 乔伊醒来, 看了看里屋, 桌子是旧的, 橱柜是旧的, 窗帘也还是旧的, 心里感到一丝不安。他轻轻地下了床, ……

学生2:清晨, 乔伊醒来, 一眼看到了桌上的那张纸条,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亲爱的!”……

巧妙利用文章的空白点, 即时迁移练习“环境描写”, 可谓趁热打铁, 目标明确, 学生活学活用, 真正从课堂中学会写作的表达技巧。

3. 在篇章写作中融法

习作训练:向爸爸和妈妈表达“我爱你”。在学生对“环境描写”已经较为熟知和同单元课文《爱之链》环境描写片断练习基础上, 我在这次习作中特别提出恰当运用环境描写的要求, 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虽然只是寥寥几句, 却为文章增色不少, 读起来更添意蕴, 更有味道。以下是学生习作的片段:

学生1:这盆花的香气似乎比以前更淡雅。窗外洒进些许的光, 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我已经听到妈妈的钥匙在锁孔中转动的声音, 我的心脏都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了。——《想要说声“我爱你”》

学生2:天渐渐黑了下来, 房间里橙色的灯光轻柔地笼罩着我, 温馨、静谧而又安详。今天, 那难以启齿的三个字要来找我了。——《说声“我爱你”》

窥一斑而见全豹。无论是环境描写, 还是构思选材、顺序安排、细节描写、详略得当、夹叙夹议等每一种写作技法的习得必须体现教的层次, 练的梯度。总体来说, 五年级可以侧重于感悟写法, 模仿入手, 一文一得, 适当辅以片断专项练习, 融合单元大作训练;六年级则在五年级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熟知各类写法, 加强片断练习, 在每次习作训练中融会贯通运用相关技巧, 好比给学生“白开水”似的习作下佐料, 让它成为色、香、味俱全的“高汤”式作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经过多年这样的训练, 习惯养成了。用文字发表的时候, 虽没有教师指点, 也能使技术完美。”这便是写作教学的成功。

三以评改为落点, 夯实小学写作教学的根基

写作教学最后的落点在评改上, 它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小学作文能否打下坚如磐石的根基, 就要看写作评改的功夫是否深入到位。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 欣赏啊!”我们的写作教学也要慢慢“改”, 磨啊!高年级的作文评改, 可以侧重于围绕某些方面写作技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到位进行修改加工, 一文多改, 确保每一次写作训练的实效最大化。

例如, 很多学生作文平淡, 人物形象干瘪正是因为不善于展开细节描写。针对这一症状, 在训练《童年趣事》中, 我们着重要求: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趣”!请看学生习作片断:

学生原稿:我把小鸡放进水盆里, 一放进去只见小鸡不停地扑打水面。就这样小鸡挣扎了几下就沉了下去, 我来到妈妈身旁说:“妈妈, 妈妈, 小鸡不仅会游泳还会潜水啊!”妈妈一听赶忙跑去把小鸡救了出来, 还骂了我一顿。——《小鸡会游泳》

教师修改意见:事情很有趣, 尤其是“我”的语言很逗。妈妈是怎么骂你的?“我”在看小鸡挣扎时会想什么呢?添加“我”的心理和神态描写, 添加妈妈的神态和神态描写, 必使文章更生动。

学生修改稿:我把小鸡放进水盆里, 一放进去只见小鸡不停地扑打水面, (添:左一下, 右一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 心想:小鸡竟是这么游泳的, 我要多看看。) 就这样小鸡挣扎了几下就沉了下去, 我 (满怀疑惑地) 来到妈妈身旁, (扯扯妈妈的衣角) 说:“妈妈, 妈妈, 小鸡不仅会游泳还会潜水啊!”妈妈一听 (差点没笑喷, 然后急匆匆地跑去把奄奄一息) 的小鸡救了出来, (笑骂道:“你个笨小子, 把小鸡都放到水里, 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啊!”) ——《小鸡会游泳》

这一篇作文先互评后师评, 共修改了三稿, 学生紧扣“细节描写”多次添加, 使文章饱满、生动、富于情趣。落实评改的方式可以多元化, 一对一面批, 学生自评、互评, 佳作赏析等, 还可以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增加学生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最终达到优化习作的效果。

上一篇:加密不可盲目,有关无线加密协议兼容疑问下一篇:牦牛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