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 传承文明

2024-09-28

尊师重教 传承文明(共12篇)

尊师重教 传承文明 篇1

尊师重教

传承文明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尊师重教

大家在课堂上可能看过这样的一幅情景:一个同学趴在桌子上睡觉,老师走前去叫醒他,他很不乐意,老师批评他,他就用粗口辱骂老师,对这个同学的表现,大家有什么看法?大家可能也听过国家主席***尊师的故事吧。徐特立老师就是***的老师,***当了主席,但他不忘师恩,在徐特立老师60岁生日时,***给徐特立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同学们,连伟人都如此尊师,我们有理由不尊师吗?

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学业上遇到困难,是谁对我们耐心辅导和讲解;与同学发生矛盾,是谁对我们耐心教育和引导?遇到困惑,感到迷茫,是谁帮助我们指点迷津?是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有的人在平凡中默默地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有的人轰轰烈烈成就卓著,做出了显赫的业绩.然而,当我们回顾所走过的人生之路,追寻我们事业发展的源头之时,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

凡是有责任感的老师,他绝不会允许自己的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或是目睹自己的学生一步步迈向深渊而无动于衷。然而我们有一些同学对教师的态度让人无法理解:如有的同学面对老师的教育,当耳边风吹过,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有甚者,对老师讲粗口,不尊重老师的人格。不知这些同学是否想过,你的这一举动是在伤害一个关心你、爱护你的老师的心?

同学们,也许你经过努力,可成绩依然不理想,你可以不掌握好一个公式、某个定理,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自暴自弃,故意违反纪律,做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满口粗言秽语。野蛮时代已离我们远去,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让我们做一个现代的文明人,在心中树立平等、尊重、宽容等现代公民意识,从尊重老师做起,从尊重老师的劳动做起,从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起。

同学们,师恩难忘,难忘师恩, 就让我们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回报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用最佳的表现献给老师。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尊师重教 传承文明 篇2

沈阳市教育基金会开展的“助圆学子梦, 成长心连心”项目, 每年资助当年考上大学的高中生, 累积496.6万元, 受助学生1653人。自2010年起, 每年资助60余名在校高中生, 城市学生资助5000元, 农村学生资助4000元。“告别近视镜, 成长心连心”项目, 与沈阳儿少视力动态保护科学研究所合作, 为5000余名患近视的同学矫正近视。“我是你的眼, 成长心连心”, 通过联系社会爱心人士, 为盲校学生提供生活用品, 开展利于盲生心理健康的活动。“无声胜有声, 成长心连心”, 组织爱心企业家资助, 为聋校学生聘请教师, 开展动漫和围棋培训, 部分学生已被动漫公司录用。“雏鸟展翅行, 成长心连心”活动,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部分受助学生表演的节目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这些公益项目, 不仅注重对学生给予经济方向的资助, 更注重心智方向的关怀, 使受助学生自信、自立、健康成长。

2013年新春伊始, 沈阳市教育基金会的“四海一家亲, 成长心连心”项目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示范项目, 获得中央财政支持50万元。基金会配套77万元, 总计127万元。在五个方面对以农民工子弟为主体的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资助服务。

随着公益项目的开展, 沈阳市教育基金会的社会公信力不断增强, 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 向着提升品质, 建成一流优质的教育基金会目标前进。

王鸿生:文明传承就是家族的传承 篇3

2016年1月,料峭的寒风依然挡不住教授温暖如春的笑意,标志性的络腮胡,时尚的船形帽,还没有开口就让人没来由地觉得亲。面对《人生与伴侣》记者关于好家风好家训的采访,王鸿生教授很有感触地说,河南省委宣传部和你们杂志社一起发起的这个活动,非常及时而且有意义,好的家风和家训的传承确实很有必要。

我现在带博士,也经常接触一些年轻人,时间长了,我就发现这样一个反差,可以说,现在我们的家长都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对下一代的学习爱好都非常了解,可孩子们却对自己的父辈一无所知,更不用说上两代三代的家族的情况。

举个例子来说,年轻人能列出穿越剧中雍正的一众妃嫔,能侃侃而谈某朝某代的“那些事儿”,却对父辈的故事完全没有兴趣。你要想跟他们聊聊“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他们一准一脸的不耐烦。电视中以父辈青春为题材的知青剧虽然也走红荧屏,却在网络点播中远远不敌宫斗穿越剧。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常态。

很多年轻人说,对父辈的故事不感兴趣,是因为上一代人的生存哲学过时了,当下的年轻人有自己的生存焦虑,其中许多问题父辈不能理解,也给不出答案。而其实,代代相传的经验蕴含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许多关于未来的方向感,恰恰存在于父辈的历史感之中。

所以,家风家训的传承就尤为重要。在古代,家族家谱的故事,可以说在孩子刚刚懂事时就要灌输给他们的,对于家族的历史,子弟们往往了如指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慢慢都会形成自己对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所以,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父辈的问题时,都会从自己的经验里找出轻松应对的办法。

包括在感情生活中,现代的年轻人往往向往那种速食的爱情,不了解父母为何因舒婷或者普希金的诗而牵手偕老,为何因一个热切的眼神而魂牵梦绕,那种热血沸腾投身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在孩子眼里更显得“不可思议”。可以说,这就是文化的断层、传承的断代。

父辈精神的滋养

“忽视自身以及与自身最相关的东西,是信息爆炸时代很多人的通病。”王鸿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房子、车子、婚姻、家庭等话题,往往形成“横向包抄”之势,让年轻人疲于应对,以至于找不到方向,而方向感有时恰恰存在于父辈群像构成的纵向历史感之中。

父辈青春题材的编剧大多是父母的同辈,他们将自己的经历、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文字和影像传递给后人。父辈一代人生命中的美好,正在被影视剧更多地发掘。换一种眼光对待父辈,年轻人就会有收获。

用当下眼光看父辈,你会以为他们的一生中所有的幸福和不幸,都是为了柴米油盐。其实是我们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其借“穿越”逃避现实,不如从父辈精神中找寻解决问题的灵感。或许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父辈的奋斗、对未来的寄托,都给出了指向。也许当我们更深地了解了父辈祖辈,看到了他们所看到的风景,我们才会从这些风景中,发现更多精神的滋养。只要读懂父辈,哪怕试着去读懂,就能体会到一代人的奉献以及社会的积极改变。家风的延续和传承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家庭的传承很重要

王鸿生教授还说,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传承到现在,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只有每个家庭把自己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下来,整个社会的文明才有机会传播下去。中原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非常卓越的作用,贡献也非常大。清代以后,文化中心往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一代发展,而在宋代以前,中原地区出的人才是非常多的,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个例子吧。1990年左右,当时南阳著名的作家乔典运在西峡邀请我们开个理论研讨会。一天傍晚,我和那些老作家一起在县城散步,夕阳洒在干净的街道上,显得非常安宁美好。这时我们发现,这个县城里的每家铺子、商店甚至住家,门口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有狂草也有工整的楷书,功底都很深厚,内容各不相同却寓意美好。当时我们都很欣喜,这个位于中原一隅的小小县城,竟对文化的传承保存得如此之好。而我们现在的春联,基本上都是印的,内容千篇一律,自己根本不写也不会考虑里面的内容。而其实,春节贴对联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是祝福、期许,蕴含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个传统,西方就没有对联,更没有书法艺术。当很多大城市里春联仅仅变成一种象征的时候,在这样的一个小县城,却得到了这么好的保存和传承,确实令人非常欣喜。

对于我来说,我自己看中的礼物,印象深的有三样:第一件,当年我在兰考插队,离开时,村里的大嫂给纳的鞋垫,我从1972年离开时用到现在,几十年了也没有用完,每次看见它,都会想起那时的岁月;第二件,母亲去世时给我做了两双线袜,非常厚,到现在天冷我熬夜时还会套上,非常暖和,仿佛还带着母亲的体温;第三件,是我的一个学生送给我的,穷人家的孩子,母亲想给老师带点东西表达一下心意,就亲手织了两双绒线的鞋子,在屋里穿的。我很珍惜,到现在也舍不得穿。现在的人走亲访友,都会从商店里买些茶叶、营养品之类的东西,可我觉得,这些看似昂贵的东西不如一双亲手纳的鞋垫来得更有诚意、更让人感动。因为,这里面的一针一线,有人的心血、灵魂和感情在里面,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现在这种蕴含感情的东西越来越少。如今的年轻人觉得孤独、压抑,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跟我们传统文化中很多美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地流失也有很大的关系。

汉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传统的民族,在中国,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史书,从《史记》开始,史传文化非常发达,很多地方也注重地方志的修撰。最近这么多年,许多家族也开始修家谱、祖志这种民间非常有营养有传承的文化,它不应该成为化石,而应该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只要这些东西做得足够好,我们的家风家训中一些好的东西就能够传承下去。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态度的承诺》《无神的庙宇》等作品。)

尊师爱校安全文明主题班会 篇4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安全文明好学生;

2、自觉用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行为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发言:

各位同学,下午好!每年的三月份是安全文明月,现在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探讨研究一下。怎样开展安全文明活动。

二、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讨论(一):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你与同学发生了矛盾,该怎么办呢?(过程)

总结:这是不少同学感到烦恼的问题。下面是如何应对冲突和避免争吵失控的方法:

1.直接接触 如果需要,可以约定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在说话时不要用带威胁性的语言。如果你希望谈话保密,一开始就应该说清楚。

2.永不放弃 没有取得结果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解决的办法。你不应该停止沟通,而要准备做出让步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3.责任自负 要对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态度负责。

4.不要怪罪 怪罪别人或怪罪自己,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作用。如果想解决问题,就不要太看重已经过去的事。

5.就事论事 只涉及这次具体的问题,不要将过去发生的事情牵扯进来。

6.注意聆听 要善于听,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马上做出不满意、不同意的反应。如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尊重你。

7.避免揭短 揭短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8.公平协商 解决问题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本着公平的原则,认真协商,努力找出有利于双方的最佳解决方案。

9.学会宽恕 宽恕别人,意味着给了别人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

讨论(二):学生遇到敲诈勒索怎么办呢?(过程)

总结:如果同学们碰上有人向你勒索“保护费”,或者以各种借口要你“赔偿”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向学校、公安机关报告,你越怕事,越不敢声张,不法之徒就越嚣张。

2、不答应对方的要求。要相信警方、学校和家庭都能为你提供安全的保护,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坏人才不敢威胁侵害你。如果屈服于对方,轻易得手的“灰狼”会永远盯上你这只“肥羊”。

3、无论什么事,不要与对方“私了”,你越是愿意“私了”,对方就越会打你的“坏主意”。

4、如果情况紧急而自己又无法脱身的话,则委托同学帮忙报告。让学校和警方协调出面解决。

5、如果发生了类似事件,在上学和放学路上一定要小心,最好有同学结伴而行。回家后要将此事告诉家长。

6、如果无法脱身,可以借口身上没钱,约定时间地点再“交”。然后立即报告学校和公安机关。警方会及时采取行动抓捕坏人,他就再也不能伤害你了。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少说漂亮话,多做实事,积极参

讨论(三):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保护网?(过程)

总结:当你面临危险时或危险已经发生时,不要与对方“私了”,你越是愿意“私了”,对方就越会打你的“坏主意”,也不应寻求对方的保护,要积极向同学、老师寻求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活动总结: (班主任)

文明安全行为,贵在实践。文明安全出行,文明安全交往、文明安全聚会、文明安全上网……看上去都是日常学习、生活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尊师重教 传承文明 篇5

——长塘中学2011年秋季学期德育教育活动方案

针对我校学生目前存在纪律松散,法律意识淡薄,文明卫生意识匮乏,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目无尊长,不懂感恩,只会索取,不会担当等诸多令人担忧的现状。根据城区教育局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学校本学期教育教学总体计划,学校政教处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及长塘中学班主任奖罚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学期德育教育活动方案。活动目标:培养讲文明 守纪律 懂秩序 尊师长 讲诚信 会担当的新时代中学生

组织机构:

组长:李星华副校长

副组长:李青轩 杨国访

组员:各班班主任各级女生管理员 韦晓明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31日——2012年1月10日

教育对象:全体学生

活动单位:以班级为活动单位

活动的主要内容:

1、10月31日,举行以“校园卫生,从我做起”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2、召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计算上半学期合计5次(时间合理安排,班主任)

3、召开励志感恩家长会(11月15日,学校)

4、召开女生会议(时间灵活安排,女生管理员)

5、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选择举行演讲、书法、绘画、征文、速算、单词

等比赛。(时间灵活安排,班主任)

6、组织兴趣小组进行一次调查活动,举办班级一次调查讨论会。(调

查内容自行设定,可在校内外进行,班主任)

7、组织学生进行两次以上公益劳动,可在校内、校外进行。(班主任)活动要求:

1、本次活动学校采用档案袋管理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即是一班一档案袋,凡举行活动须有活动的原始材料。

2、主题班会、调查活动、比赛项目等有活动方案、活动记录、活动总结。其它活动要提供活动相片。

3、各班上交活动材料的时间为2012年1月15日前。逾期不上交的或材料不完整的,视为不完成任务处理,按班主任奖惩条例进行处理。

长塘中学政教处、团委

国学传承文明 篇6

——我校启动《弟子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教育需要健康而纯洁的文化。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是学校校园文化创建的主导思想。基于这一教育理念,鳌江实验小学决定以诵读《弟子规》等圣贤读本传承中华经典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与习惯,开辟学校教育工作新途径,树立校园文化新形象,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学校特色文化。

9月23日下午,在鳌江实验小学五年(4)班同学琅琅的《弟子规》诵读声中拉开了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启动仪式。随后,饶道圣副校长致词,他殷切希望全体少先队员读国学经典,学中华美德,做孝贤之人。最后,全体少先队员在“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红色条幅上签下了大名,也留下了自己庄重的承诺。

据悉,鳌江实验小学开展《弟子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用经典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熏陶学生品质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文章——文化——文明”的校园环境。本次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第2、3周)

肩负责任 传承文明 篇7

关键词:教师职责;为人师表;传承文明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9-0072-01

教师是一门古老的职业,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责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职业内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新时代的教师,除了自身要有很高的水平,能传授学生各类知识,还要能够启发学习兴趣,培养自觉性和上进心,引导学生好学并参与各项教育活动,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要将活动通过资源整合转换成指向明确、具有持续作用、结构清晰的德育课程,在活动中应根据教育理论的引导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1],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体验到与其他人、与社会大众的关系,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得到培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会大大影响学生。因此,各界一直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很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的行为规范。“学”是教师应具有的学问、知识以及技能;“行”是教师应具有的品行,包括思想、行为。总之,作为合格的教师,方方面面都要能够成为社会中的“师表”和“楷模”,并从思想、行动上体现出来,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教师要成长为一位有能力又有爱心的优秀教师,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并梳理, 择其中精华,进一步了解认知发展理论,了解社会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对研究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极为重要, 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合理的原则,也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系统的认识,同时也是教师提高理论素养的有效渠道。在专业方面,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计划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等方面需要很多技巧,从头至尾其目的在于创造连贯有效的教学活动,这需要很多思想和创造,所以说教学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要真正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该学生的学习课程设计是门大学问。另外,教师也要更新观念,了解和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潮流,也切合了新时代教师以及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应依据规律,将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脱出来,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真诚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倾听学生的声音,跟学生平等沟通,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为之努力的动力,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2]。当然,一切外因最终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孩子过一辈子,总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走,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塑造学生自己的人格,锻炼他们的才智,内化为个人素质,激起学生上进的内驱力,让学生面对各种环境和挑战的时候,拥有强大的内在精神,能够无所畏惧。所以,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3]。自重、自慎、自省、自律,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做学生的精神引导者,才能承担为人师表,传承文明的职责。

教师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责任,面对外界的影响和内在诱惑,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才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化。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五千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民族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和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智慧。所以作为教师,要引领文明的前进方向,就必须以自我修养为基础,要有社会担当,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以人为本,担负教育中应尽的责任和道义 。

参考文献:

[1]韦禾.开启教育智慧促进专业发展——《初任教师手册》评介[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3).

[2]谢朝清.生态视野下大学教师师德构建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

校园文明传承 篇8

2012年11月16日20时许,由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会文明督导队、劳动生活部、本报讯

纪检部主办的主题晚会“校园文明传承”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以教育科学学院团支书第一副书记简惠副书记、教育科学学院劳动生活部王宇部长等为代表的教育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干部们以及教育科学学院大一各班的同学们。

晚会围绕“校园文明传承”这一主题,演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中国少年说》讲出了少年与中国这一紧紧联系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流放的文明》呼呼起了同学们心中对文明的向往,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明的理解。一首《让世界充满爱》更使晚会扬溢着爱的快乐与气息。激情昂扬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更是道出了同学们对文明传承的坚定之心,争做文明大学生的决心。

文明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相当困难的词语。“礼仪之邦”的中国在今天更是需要文明这一灯塔来照亮前进的道路。相信通过“校园文明传承”这一主题晚会,文明会更加深入每一个同学心中。以后的校园将会因为文明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感人。

传承文明读书心得 篇9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富翁说:“是金钱。”官员说:“是地位。”文人说:“是时间。”而我说:“是诚信。”这个小故事主要讲述了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孩子,竟然真的把一头猪给杀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儿子和世人诚信的可贵,正是因为诚信可贵,所以曾子才要教育儿子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杨泉说过:“以信接人,天下信人 ; 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诚信是无价的,它将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做人的首要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诚信都没有的话,他必定要做一个失败的人。因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让你得到真正的友谊,在你遇到困难时,他才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如果贪一时的小便宜,你绝对不会交到真心待你的朋友,到最后只会落到被朋友背叛的下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也是我们一个人脾气、性格、内心的体现。你答应别人了事情,就一定要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它。绝对不能出尔反尔,负责受伤的的终究会是你自己。要知道,守信也是诚实的一种体现。

拥有诚信的人,将幸福一生。诚信是为人之本,它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洁美好,不诚实的后果则将是失去朋友的信任。记住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人无信不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诚实守信,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在传播科学中传承文明 篇10

本文审视了全球化语境下,尤其是在国际博协提出了“支持博物馆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工具”议题后,各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如何承担起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这一共同课题。本文关注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自然历史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自然历史博物馆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更多地参与当地及本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让公众通过参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活动,体验到博物馆的乐趣,唤醒更多的人关心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和生态环境,通过青少年传承下去。

国际博协将“支持博物馆成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工具”作为未来十年远景规划的第一目标。面对全球化的生态危机,面对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严峻现实,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社会使命,关注影响人类命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等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第七项“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题的实现,是当前面临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期的各国自然历史类博物馆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全球性危机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每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纽约动物园的大型草地上都会新竖起一排墓碑,每块石碑都是为灭绝的一种物种而立的。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特别是近两百年里,随着人口数量急剧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二十五种;1800年—195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七十八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至少有六万个物种灭绝。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消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一千倍,比形成速度快一百万倍。1998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委托第三方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四百名生物学家中,70%的人认为动、植物正处于“大灭绝之中”。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他的报告中称:“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系统都处在衰退之中。”

今天,我们赖以栖息的城市和乡村正在发生史无前例的环境巨变和生态危机。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增长,在科学与技术上也获得了飞速的进步,但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水平在世界一百一十八个国家中仅排名第一百位。据专家预测,中国要达到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大约需要五十年的时间。

在全球化与生态威胁的背景之下,国际博物馆理论界的学术目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逐渐从基础理论建设转向现实课题。从近年来国际博协修改“博物馆定义”的讨论看,随着博物馆自身的不断发展,相比于初期的以征集和保护为主,现在的博物馆更侧重于展出、传播和教育功能。国际博协提出近期工作的重心,也是致力于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和文化的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交流。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界人士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和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促进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和重要任务。有研究者指出,无论“博物馆”如何定义,博物馆所从事的促进教育、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用文化和科学精神启迪人类,帮助人类研究、认识和理解世界,保护人类自然环境等崇高事业,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事关人类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财富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据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巴尔博(Balboa)研究,全球70%的药物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或者是受到植物的启发研制而成。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已经使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都减少得更多,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而中国也成为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历史博物馆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更多地参与当地及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关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课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利用博物馆及其他公共机构建立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项目,成为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推动者。虽然这是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困难的一个角色,但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至关重要的新的角色。

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已引起中国各自然博物馆的普遍重视。在浙江、天津、大连等自然博物馆新馆陈列设计中,都明确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突出当地的自然历史、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及馆藏特色的鲜明主题。天津自然博物馆主题陈列“地球与生命”,集中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历史博物馆应当和当地的公共机构以及地方管理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当前,亟需加强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调查,加强标本的采集、保护和管理,通过收藏、研究、展示、传播等手段来准确地记录、展现、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有条件的地区,应组织有多学科专家参与的生物多样性编目调查,根据范围、复杂性和实践的需要,建立地方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数据系统,编制宣传手册,并由自然历史博物馆牵头制定重点地区、部门、重点专题和特定物种类群的各有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咨询和交流。

关怀生物多样性的责任不仅在成年人身上,更应通过青少年传承下去。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应该突出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突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知识特色。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地球在呼唤”专题展览,通过两百余幅鲜为人知的生态照片,生动形象地向观众进行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教育,在全国巡展并受到普遍欢迎。过去的一年间,全球各地举办了无数生物多样性展览。如北京举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的“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展览”,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英植物园联合推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展览”,台湾举办了“台湾生物多样性展览”、“生命密码——拯救生物多样性特展”和“建立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生物黑客——自然保育特展”等。此外,海南建立了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广州将斥资五千八百零五万元建设广州生物多样性中心,总投资十一亿元的山东省博物馆也将设自然馆,展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当前,国际上的一些自然历史博物馆都成立了生物多样性研究部门。如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建有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组;为更好地发挥浙江自然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功能优势,2004年该馆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致力于整合与协调浙江省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资源,提升浙江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教育和宣传水平。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自然历史博物馆应协助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制定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保护措施,并与有关部门开展多方面的全方位合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咨询和交流合作。为促进开发和决策者正确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自然历史博物馆应联合相关单位,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和示范研究课题,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包括财政手段在内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机制。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在考虑社会、经济以及生物多样性因素的基础上,在农民和自然保护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既合理地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又不至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中,充满了动物和人因为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而急剧衰落甚至灭绝的例子。对此,世界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增长的极限”这一命题。《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作者舒马赫也曾经指出,“从经济学、物理学或技术的观点看,看不出经济增长会出现极限。但是从生态学的观点看,经济增长必然受到阻碍,因为环境是有限的。”美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宣言》(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中则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一旦全球经济超过了环境承载的极限,更进一步的增长就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乃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人类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约束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由此,我们正在从一个文明时代走向另一个文明时代,即由无极限的增长走向有极限的增长,由无序的发展走向可持续的发展,由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在全球持续复杂激变的趋势下,自然历史博物馆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把促进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和工作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既要面向过去,更要面向现在和未来。博物馆作为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不能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独处在自以为是的象牙塔中。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一个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研究成果,积极促进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机构。它是承载历史、启迪明智、普及知识的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使命,是对亿万观众永久性开放的公益性的社会教育与休闲场所。因此,自然历史博物馆不应只是已灭绝的动植物标本的保存者,也应该是生物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共存的守望者和维护者;不仅是传播自然历史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我们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场所,并努力成为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天津自然博物馆结合社会关注的生态热点问题,先后举办了“辽西化石精品展”、“绿色天津”、“鸟类家园”、“蒙古草原动物生态展”、“海洋动物奥秘”、“生殖与健康”、“动物之爱”等临时展览,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既要注重自然史,也应该注重文明史。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所面临的一项共同课题,就是如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由于中国传统重人文、轻自然的陈旧观念,长期以来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在藏品收集、陈列展示、传播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人文历史类博物馆中很少关注搜集自然与环境方面的物证,缺乏相关的展示内容。而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限制,也缺乏对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研究和展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已经把环境教育列入工作计划,但是很多人文历史类博物馆仍然缺少大生态的思想视野。

传统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侧重于以实物标本为主导的、静态的思维视角,而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上。为了承担新的使命,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应加强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其业务活动中全面引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的工作模式和传播方式,寻求多学科的合作,探讨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演进的关系,探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生物多样性生态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不仅可以拓宽博物馆的工作范围,在可持续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框架内发展自己,还能为博物馆社会化服务及价值传播找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途径。近年来,中国很多自然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曾举办过“生态艺术(油画)展”和“天堂杭州——运河美书画创作展”,引发了公众对生态文明和“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既要面向城市,也要面向乡村生态。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应该说是我们当今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城市生态系统因为有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在流动,又有大量的废弃物排入环境,因而成为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面对城市中诸多生态问题,我们既需要去发展、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城市环境,也需要在城市化扩张中尽量保护好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城市化扩张和郊区城市化建设中,深入分析城市发展与资源匹配性、环境安全性及生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对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结构进行全新定位,在满足城市快速发展需求的同时,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积极维护和再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曾说:“单调、缺乏活力的城市职能是孕育自我毁灭的种子。但是,那种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则是自我再生的种子。”当前,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天津正在开展一场规模宏大的“城市复兴”和“自我更新”运动。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同时,天津还在规划建设以北部山地、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南部“团泊洼—北大港水库”湿地三大生态环境保护区为主体,以多条生态走廊、生态城区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遗产,努力构建一个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生态良好的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为了促进天津生态城市建设,2007年天津自然博物馆与有关单位先后联合举办了“珍惜水资源”、“节能减排”、“绿色天津,鸟类家园”等专题展览和“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主题活动,同时还举办了“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水质调研活动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主题展览和主题活动。2007年“五一”期间,天津自然博物馆与市建委、《今晚报》联合举办“让农民工走进自然,共享阳光”主题活动,邀请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免费参观该馆海洋世界,并赠送《走进大自然》科普读物,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既要面向公众,也要面向社会机构。作为承载和传播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物证及环境信息的社会教育机构,中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应跟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及表现能力,充分运用丰富的藏品及现代化的展示、传播手段,把最新的实物标本、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主题展览和新技术、新思维传播给公众,以满足各阶层观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博物馆科学知识传播和教育体系,保持博物馆对公众的持久吸引力,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按照国际上的经验,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自然历史博物馆还应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一样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促进和鼓励全社会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重要性及所需要的措施的理解,应与当地政府和国际合作组织制定关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城市生态的教育方案,通过大众传播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并有义务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生态科研报告和相关建议、信息。近年来,许多中国自然博物馆逐步增加了类似“动手做、探索角、开放实验室”等科普教育活动,并举办了科普夏令营、科普旅游、知识竞赛、博物馆之友“俱乐部”等不定期的社会服务活动。天津自然博物馆先后设计制作小型展览六十余个,面向全国省市县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文化馆,推出“展览超市”, 把展览当作一种文化产品推向社会。据统计,近五年来,巡回展出观众达两百余万人次,足迹遍布全国一百余个展场。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和赞誉,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获得2005年度天津市优秀科普活动一等奖。

体验经济与自然历史博物馆

2007年中秋之夜,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听秋”晚会。大家席地而坐,在月光下静静地聆听大黄蛉、小黄蛉、青竹蛉等“草莽歌手”的小夜曲,创造了博物馆与观众体验式交流的一种新模式。

这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场景。随着现代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旅游者的消费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传统博物馆以物为本、静态、单一的展示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追求参与性体验活动的需求,互动交流、培养兴趣、探索精神在博物馆的展览实践中将日益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主流。

1996年,美国奥格登公司购买了两处以大自然为主题的公园,即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卡拉的“银色春天”和“荒野之泉”。同年,这家公司还斥资上亿美元,开始建设拥有八大景观的美国荒野体验公园。这些景点以野生动物、植被、自然气息和不同地理环境的天然气候为特色,使游客可以完全沉浸于自然风光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这样描写19世纪的英国,描写了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混乱。他可能同样也在描写21世纪初期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世界。人是生物圈中最复杂的系统。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温《只有一个地球》一书里所阐明的环境为世界上每一个人所有的观点。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更应该珍惜人类共享的相互依存的生物圈。而要改变目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局面,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千年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每一代人都有义务把一个更好的世界留给下一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激动人心的挑战,对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文学者和博物学家都是这样。作为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业者,我们不应该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帮助人们努力理解地球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从我们的孩子到我们的老人。

2006年底美国好莱坞推出的影片《博物馆奇妙夜》(Night at the Museum)连续数周在北美高居票房榜首。影片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背景,讲述了该博物馆一位新任夜班警卫的神奇经历,这部影片被誉为“奇幻之旅”,也唤起了人们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及世界上各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普遍关注。

2007年,由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和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发起的“行知之旅” 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在校园进行“读行侠”全国选拔活动,均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乐趣,为了唤醒更多的人关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生态环境,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然和美好,作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从业者,我们应该携起手来,承担起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使命,共同打造真正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奇妙之夜,让我们的自然博物馆“活起来”、“丰富起来”、“自然起来”,保护和重新恢复那些孕育我们文化、创造我们家庭的海岸、平原、山谷、河流、湿地、乡村和城市,共同守望和建设人类美好、绿色的生态家园。

参考书目

1《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美]保罗·霍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 《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美]安东尼·M.奥罗姆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版。

4 《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美]理查德·瑞吉斯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 《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意]奥雷利奥·佩西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6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美]巴巴拉·沃德,雷内·杜博斯著,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年7月版。

7 《小的是美好的》,[英]E.F.舒马赫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版。

8 《体验经济》,[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9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

10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通过的《深圳宣言》。

11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南京宣言》。

12 中国科普报告(2004、2005、2006),科学普及出版社。

3. 青少年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保护母亲河”展览。

传承文明践行美德作文 篇11

传承文明 践行美德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著称,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可是,在当今社会中,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但为什么没有几个人可以实施这所谓的文明呢?

我们接受文明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其实很多小事都体现了文明的所在,看:路上交通顺畅,没有争来抢去。大街上干干净净,不吵不闹。行人们见面道声好,你谦我让。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呀!但是,有些人嫉妒不愿意去做好文明:校园里遍地都是垃圾,饭盒、塑料袋。同学们满口脏话,上课还影响同学。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我们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应该渐渐淡忘文明。而是永远铭记文明。你会慢慢地发现,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以前也不太懂文明礼仪,过马路时,我对红通通的灯视而不见,还是往前冲,现在不会了。在公交车上,明明看见了年过花甲的老人站着乘车,可屁股仿佛粘在凳子上,站不起来,现在不会了。下雨时,看见了没带伞的.同学,由于自私,把撑开的伞又收了回去……现在更不会了。这种事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同学们愿不愿意遵守呢?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举。”所以首先要完善个人修养,人的文明修养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征文 篇12

中国有50的灿烂文明,传承并发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应该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早在68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批评过“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不去认真研究我们自己的历史”的学风,今天,我们要继续传承文明遗产,首先也需要纠正一些学风上的偏颇。例如,把传统文化机械地与封建制度联系甚至等同起来,忘记了中国文化的真正创造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依然活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再如,把传统文化理解为少数精英的爱好和修养,闭门造车,将传统文化精英化、博物馆化,乃至商品化,从而脱离普通大众和普通受教育者真正的、广泛的文化需求。还有:过分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世界观的对立,甚至割裂传统文化与现代进步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意无意地割断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最近,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推出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实际上既是针对上述情况所作出的回应,同时也是新时期以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为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里的新实践和新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作为举办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我们对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对于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继承发扬关系,对于传统文明对当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中华文明是汉字铸就的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灿烂的书写之邦,中华文明是用汉字建造的不朽文明。

文字的产生是文明发轫的最重要标志。从19世纪末期开始,河南安阳小屯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这一发现将中国的书写历史上推到公元前左右。“惟殷先人,有策有典”,甲骨文的出土,也证明了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存在大量文字书写的典籍。而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同的是:甲骨文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玛雅文明所创文字虽并称“人类四大文字发明”,但是,后三种文字却随其文明湮灭而不复存在,并没有什么经典和文献流传下来。

由于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属于同一书写系统,从那个时候起,中国就有大量的经典文献诞生并流传至今,并且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圭臬,其中重要的格言和警句,依然活在中国人民言传身教、为人处世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汉张良的《素书》,通篇不过132句,1360字,却被称为奠定有汉以来中国社会规范的法宝,其言词朴素,含意深远,故能深入人心,古今传诵。现代华章,如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长不过千余字,而浩然长歌,如日月经天,与汉语同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与“经典”融合为一的,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我们今天所运用的汉字,与4000年前我们前人的书写相同,正是通过这样的书写,通过浩繁的文献典籍,我们先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宇宙的参悟,就得以超越时空,依然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闪光。于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当代生活与经典的交融,就铸成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特征:古老而又年轻。

中国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是统一的。“文化的大一统”作为中国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中国政治和行政统一的基础。而中国文化的统一,正是基于中国文字的特点:即使是方言和次生语言所产生的差异,也会被以文字统一为基础的语言统一性所消弭。同时,中国文字书写的统一性和方言的多样性,是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产生的重要基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基础,文字的统一性,更是我们推广普通话,完成中国文化共同体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基本前提。

中华文明与当代生活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体会到:中华经典中所传达的道理,因为极其朴素,所以才会永恒,因为来自人民,表达了人民的心声,所以才深入人心。诵读活动的目的,更在于加强每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觉、自信,加强人们对中华文明与当代生活密切关联的认识,加强对于中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促成我们对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优秀文化因子的自觉传承。而这其中就包括:

其一,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文明的重要代表者是“教师”——孔子,孔子设想了作为美好的人际关系之一的师生关系,倡导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坚持真理,这是中国文明优良的传统。从“学而时习之”到“改造我们的学习”,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向劳动人民学习,向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学习”,中华民族始终把追求知识与真理,把“求道”、“求学”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理想,这形成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二,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节俭的民族。我们民族的始祖,乃是亲耕和与民并耕的劳动者——神农氏,《吕氏春秋•爱类》中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织。”美好的社会是劳动的共同体,“不劳动者不得食”是我们社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劳动光荣”既是当代的先进文化,也是我们文明中的优秀种子。毛泽东同志青年时代曾经这样说过:“人情多耽安逸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而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这既是古老的美德,而且也是当代社会先进文化的要求。

第三,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勇于改革,不断创新的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文明把改革、革命和创新提高到“天命”的高度,把敢于继承和勇于承担这种“天命”者,称为仁人志士,而中华经典对于当代青年最大的教诲和教益,就是要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为国家读书,为人民服务。所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这也正是今天的青少年最应该具备的情怀。

第四,我们文明的基础和文明所追求的理想,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与和谐的世界。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指出: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认为宇宙和人类,乃是外在的造物主创造的产物,他们也都因此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是由造物主、上帝、第一因所决定的,而唯独中国文明把世界理解为本然自生的,认为世界是有机的整体和万物相关性的联系,自远古以来,中国文明就认为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在阴阳、四季、五行的运动中生成的,因此,李约瑟将中国文明的宇宙观称为“没有主宰却和谐有序的世界”(an ordered harmony of wills without an ordainer)。上世纪6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更指出了这种和谐世界观对于现代科学宇宙论的重大启发意义。1976年,为了纪念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对中国和谐世界观的继承发展,以及对于现代科学世界观和宇宙论的重大贡献,在加拿大举行的世界物理学大会,决定将最小的物质元素命名为“毛粒子”,借以张扬中国和谐的宇宙论对于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明、中国宇宙论对于当代世界的重大影响和启发作用。这更加表明:关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对于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它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明灿烂悠久,典籍浩如烟海,对于她的任何生吞活剥式的全盘继承和全盘接受,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的经典诵读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让经典与当代生活相联,与现代科学精神相接,与中国革命传统相续,让经典成为鼓舞我们当代奋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认为,这也是目前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历史态度。

经典诵读:合众生为乐

汉语是单音节语言。汉语的这一重要历史特征,深刻地决定了汉语的音乐性、节奏感,也决定了中国文章的可诵读性。

讲究语言的音乐性、可诵读性,这是中华经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宋玉等人咏唱江湖芷兰,铺陈宗族神话,创造了以吟唱诵读为特征的“楚辞”,而在被称为“文的自觉”的魏晋时代,对文章的可诵读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从那时起,文章的直接应用价值被称为“笔”,而其可诵读性和音乐性则被称之为“文”,这就是所谓“文笔之分”。梁代的沈约进一步强调文章的感染力在于其音乐性,他更指出:“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而这种自觉运用汉语语言音乐性的传统,最终促成了灿烂的唐诗、宋词和元曲诸华章的推陈出新。

文化的统一既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和人民团结的重要基础,而经典的诵读活动,也一直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教育活动,这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在漫长的文明历史中,从国家典章到民间乡社,诵读活动就一直是以文化的方式将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重要方式,是“合众声为乐”的重要手段。诵读活动,既需要人民广泛的参与,同时它更是以文化的方式将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从而形成家家礼乐,户户弦歌的升平气象的有力抓手。

在现代民族解放战争和伟大的中国革命进程中,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街头诗、群众朗诵活动,正是由于自觉继承了中华文明这一“乐”的传统,才使文章、诗歌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文化艺术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文化研究和批评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文化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当代社会的主体——人民大众相结合,这就是繁荣中国文化、教育、艺术工作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希望以经典诵读的方式,再次使得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包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产生的新华章,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走进学校、城市、社区中去,成为我们团结向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动力。

上一篇:年度计生系统述职报告下一篇:磁粉检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