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传统

2024-07-10

尊师传统(精选4篇)

尊师传统 篇1

师资是大学的第一资源, 河南大学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新世纪以来, 学校更是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

大学之大, 在于大师。在河南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范文澜、冯友兰、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名家巨匠, 犹如河大浩瀚学术天空中闪耀的灿烂繁星, 他们折射出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践行着河南大学“百折不挠, 不事浮华”的大学精神。正是这样一位位究极天人、躬耕杏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书写着百年河大壮美诗篇中最辉煌的章节。

海纳百川广揽名师

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办之初, 林伯襄、丁德合先生就注重从严择师, 广揽贤才, 大胆而不惜重金地聘用外籍教师和学有专长、功力深厚的知名人士及一批高层次、高学历的博士生、硕士生。如获得美国雅里大学博士学位的美籍教师哈亨利和席茂博士, 德籍教师倪福兰先生、林德迈博士, 开创“新中国画”之风的陶冷月等一批中外能力卓著、才华横溢的大家都聚集于此。

预校改为中州大学初期, 师资匮乏, 延揽教师成为当务之急。张鸿烈校长特意聘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的冯友兰博士和获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硕士的曹理卿分别为文科系以及理科系主任, 两位才人一文一理, 为中州大学学科发展插上了两翼奋飞的翅膀。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考古学家和甲骨文大师董作宾、著名历史学家尹达、气象学家赵九章、地质学家冯景兰等也纷纷受聘, 河南大学一时名家荟萃, 各显风采。

也正由于河南大学以博大的胸怀, 不拘一格迎纳天下英才, 所以从预校转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经省立、国立河南大学到新中国建立前夕, 河南大学聚集了一大批名人学者, 组成一支堪称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冯友兰、罗廷光、萧一山、范文澜、郭绍虞、高亨、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罗章龙、上官悟尘……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 感染着河南大学, 塑造着河南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 面对历史的转折和考验, 河大人又因势利导果敢地提出了“在新的中国、新的河南, 建立新型大学”的设想。由于开封第二次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把河南大学南迁苏州, 师资流失严重, 人才匮乏的严峻现实, 又一次让河大人感悟到补充师资、延揽人才之急切。张静吾博士在医学教育界享有威望, 为聘请名师日夜兼程, 奔波于上海、南通各地, 以其虔诚和豁达的胸怀, 影响和感化着一位又一位名家来校工作, 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20世纪50年代, 以李嘉言、任访秋、万曼、李白凤、朱芳圃、孙海波、周守正、黄元起、孙作云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教授治学谨严, 著述丰厚, 在文史学界独领风骚。六七十年代, 又有较早提出环式空间和图式流形的概念, 受代数、拓扑学界瞩目的刘亚星教授;有为国家培养大批杰出的外语人才, 为河南省外语教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美籍华人吴雪莉教授;80年代初, 以引进朱自强、张今、徐盛桓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著名学者为标志, 开始了重建综合大学的奋斗历史。90年代末, 以引进党鸿辛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为标志, 河南大学开始引进一批多学科、多领域的院士, 并有了自己的“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

多策并举强化师资

新中国成立初期, 河南大学在派员赴外地延揽名师的同时, 开始选派青年教师到外校进修提高, 并加强了校内教师的培养。从1950年到1952年, 河大共选派青年教师58人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等高等学校进修。这批青年教师学成归来后, 对河南大学改革旧课程、建设新课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4年起, 河南大学开始逐步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在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同时, 重点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之后, 河南大学逐步实行岗位定编, 并积极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

1985年, 河南大学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职称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单位。当年, 河南大学评出的教授平均年龄55.8岁, 比原来下降了17.8岁, 其中55岁以下的占47%, 年龄最大的61岁, 最小的49岁。整个评审过程中, 突出晋升中青年教师这一重点, 晋升教授中年龄49岁的有2人, 4名50岁左右的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要建设一流的学校, 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

从1986年起, 河南大学开始把选拔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到1990年, 学校共培养了4批近100名学科带头人。这4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使得老一代专家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后继有人, 解决了国内有影响的老一代专家的学术地位接替问题, 又有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河南大学还制定了“优选、精育、重用、厚待、严管”的10字方针, 严格“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的选拔推荐程序, 把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 专业基础扎实, 有较强科研能力, 教学效果优良, 发展潜力大的教师选拔出来, 予以推荐和重点培养。到21世纪初, 学校有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 河南省优秀专家32人, 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4人, 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6人。

河南大学还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为了加快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 学校于2000年出台相关规定:凡是来校工作的两院院士, 学校提供150m2以上住房和10万元安家费, 100万元科研启动费, 月生活补贴1万元;凡来校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和知名学术带头人, 学校提供110m2左右的住房, 5万元安家费, 10万至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高层次人才享受有关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 也是学校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局部突破, 取得了明显成效。自1998年以来, 河南大学先后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地科所引进党鸿辛、山仑、侯洵、孙九林4位院士, 对理工科院系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面向未来打造名师

师资是大学的第一资源, 河南大学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新世纪以来, 学校更是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

2011年, 《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提出:优化教师结构, 提高教师素质。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000人, 其中教授达到500人、副教授达到1000人。在校工作的双聘院士达到18人, 院士培养实现零的突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学术领军人才达到10名, 中原学者、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 (校) 特聘教授、黄河学者达到100名,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达到12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 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突破。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和落实, 学校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 实施了师资队伍“攀登”工程,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造就学科带头人、形成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为核心,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和“优秀青年教师后备梯队培育计划”, 着力延揽和造就以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 重点建设一批优秀学术团队, 带动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梯队快速成长。

近年, 为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观念, 敞开大门面向全国延揽名师、招贤纳士, 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方式, 建立人才会集机制, 科学构筑人才高地, 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学校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的模式, 在继续大力实行优惠的引进政策的同时, 逐渐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方式, 拓宽人才培养、引进的渠道。除了依据有关政策解决两地分居的配偶工作问题, 建立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 学校还独具特色地为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配备私人保健医生, 并且提供免费体检和医疗。这些闪耀着人本理念的政策措施, 体现了河南大学对受聘的院士、省级特聘教授以及黄河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关爱与希冀, 也是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各项工作的良好外部保障。

内外并重, 立体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学校同样注重现有师资力量的挖掘和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起, 河南大学开始了与国外友好大学或机构的双边合作。多年来, 学校向国外派出了几百名教师学习进修, 他们回校后都成了教学和科研骨干, 许多还成为院系或学校领导人。近年, 这种势头有增无减。首先,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拜名师, 访名校”, 到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和学习;或以“联合培养”的方式,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在职攻读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

河南大学还以再分配改革构建价值体系。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校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推出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 努力实现教师队伍“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走得动”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 学校提高了教师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努力完善包含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另一方面, 学校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收入水平, 校内分配政策更加注重实绩, 加大了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和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 努力实现一流人才, 一流业绩, 一流报酬。据统计, 学校每年用于教师的津贴比例占津贴总额的80%以上, 加上科研奖励津贴, 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更高。近年, 学校教师发表的文章被SCI、EI收录的数量不断增加, 获取的科研经费大幅度上升, 定向、委培博士返校率在95%以上。

随着河南省人民政府《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 (2011-2020年) 》的出台, 向着全国高水平大学目标稳步迈进的河南大学, 需要更多“党鸿辛”“宋纯鹏”式的学者涌现, 更需要学校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和一以贯之的政策制度, 为师资力量的立体开发提供支持和保障, 从而为学校在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尊师传统 篇2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传统书信,应被传承。

最近,情归纸笔元旦书信活动的举办,旨在重拾纸笔,情归书信,给他校同学写一封信同贺新春。但以书信为载体的传情在互联网交流快捷的今天引起争议。不可否认的是,在快节奏的今天,交流于网络却确实比书信快捷方便。但我认为,传统书信是应被传承的。

首先,重拾纸笔,情归书信能够交流思想,增进情谊。相隔于学校,往日能够朝夕相处的伙伴联系越来越少,经过不同学校的教育也会有所变化。而书信交流能使彼此都有一个机会去开口,去了解往日伙伴的近况,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而不是面对闪动的对话框难以开口,笔上流露的情便丰富多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傅雷在面对儿子傅聪出国学习音乐时,同样用书信来往,在书信中流露了平日难以开口的父爱。同时他也曾说:与傅聪的来信不仅能交流近况,关心工作,最大的是能够给自己带来新思想,新想法。

与此相同,情归纸笔活动也旨在通过纸笔,交换不同的想法与思想,了解不同生活下的昔日好友,开拓眼界,同时拉近之间的距离,增进情谊。

其次,重拾纸笔,情旧书信能够在新春中送来慰问,开同临接未来。在中国传统目前最盛大的节日中,手抚一封传统方式寄来的书信,心中不免得到一丝欣喜与感慨。将情愫归于手中的信纸,中华古代经久不衰的韵味又重新浮现。在墨迹中领会祝福与畅想之中反复品读,珍藏这一封纸书,携手共进未来。反观,若是一成不变的微信群发祝福,难免有些敷行,丧失了那份韵味罢了。

最后,重拾纸笔,情归书信传承了中华传统,意义非凡。书信是传统中国的交流方式,但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逐渐被淡忘。而情旧纸笔活动意在使人们重拾那一张信纸,那一份情,传承传统。同时,在传承传统的过程中加入了创新的元素,给组织活动,让深圳大多学校一同参与,目针对的对象是高中生们,也就是新时代的青年们。让青年们通过活动,传承情的同时传承了文化,理解了文化,爱上了文化,最终又传承给下一代青年。这样的活动是意义非凡的。同样道理,人们才会坚持中华传统节日,传承传统节日为自己国家的瑰宝申请专利并爱护它。而书信交流也是中华传统,同样也应该被传承!

在微信交流方便快捷的今天,拾起传统,手持纸笔,给朋友书写一封信,互相交流思想,增进情谊。贺新春,临未来。传承传统书信,从你我做起。

尊师传统 篇3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此为教学指导, 具体实施到教学过程中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心由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呈现到课堂教学模式上, 学生纷纷走上讲台拿起粉笔执鞭, 当上小老师, 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这本无可厚非。由于存在诸如教师组织教学不够完善, 学生刚接触新的课堂模式不能很好适应等问题, 招致学生和家长的一片唏嘘, 认为老师越来越懒, 教学能力越来越低, 继而轻视教师的作用。

对建立与学生平等地位,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错误理解。过分强调教师是服务行业的价值观, 特别是提倡敢于打破“师道尊严”、打破“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观念甚嚣尘上。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那么什么是师生平等呢?所谓平等是“指师生双方在民主的氛围中平等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均以主体人格的身份敞开彼此的内心世界, 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同样民主、平等的对待;充分发扬民主与教师规范管理、严格要求相统一;师生之间的平等是从伦理学与法学上讲的人格平等, 而他们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不是绝对等同的。”[1]

尊师重道作为一种社会风气, 离不开政府政策的积极倡导和弘扬。西汉初期, 汉武帝兴办太学, 设立五学博士, 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厚待遇, 使古之“师”获得“坐而论道”的权力, 从而使育人者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唐代则通过颁布律令以惩罚不尊师的行为。如《名律例》和《门讼律》规定, 杀“受业师”者列入“十恶”之一;殴伤“见受业师”者, 在量刑时, “加凡人二等”。[2]

新中国成立后, 颁布了诸多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但内容多倾向于保护学生的权益。如今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过于溺爱使得孩子性格孤僻自傲, “小皇帝”、“小公主”“独断专行”, 对教师谆谆教诲稍有不满回家则“添油加醋”, 家长自身素质不足, 不分青红皂白, 向教师兴师问罪, 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学校出于减少负面影响等诸方面的考虑, 尽可能把问题最小化, 缺少学校和相关法律的有效支持, 教师不得已负荆请罪, 自认倒霉, 严重恶化教师的形象。缺乏对教师的关怀, 更加重了同行们的袖手旁观, 逐渐地教师则对于学生的正常性说教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置之不理, 放任不管”的态度, 进一步恶化教育教学质量, 形成恶性循环, 降低了教师的育人职责。

学生伤害教师、诽谤教师、恶意损毁教师名誉的事件屡见不鲜, 如何保护教师权益值得社会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 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第八条规定, 教师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但对于如何管教、管教范围、管教的具体方式缺乏明确界定, 出现了管与不管两难的决择。不管则有失教师职责, 而管又容易引发口角, 一般又都是社会舆论倒向所谓“弱势”群体, 而对教师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 上学无用论沉渣泛起。高校扩招以来, 毕业人数大副增加, 就业问题突出。当然造成就业率的原因很多, 如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观念给自己的就业定位过高;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服务业发展不足;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造成多数学生所学无以致用;相关部门、公司片面追求高学历的招聘歧视又加剧普通高校就业的严峻性。

“剧增的毕业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预期与现实中就业不畅的矛盾, 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尴尬境地。”。[3]暂且不去讨论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归根到底源自于何, 而毕业没办法就业, 特别是对于农村家庭这种巨额的教育投资而回报甚微的反响是巨大的。网络的发展加速消息的传播, 家长的不明就里, 作为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判断, 使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初中毕业外出打工者依靠体力获取劳动报酬, 又没有太多思想压力, 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学校只为等待毕业时获得一纸证书, 对老师的耳提面命不以为意, 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情况比比皆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打破, 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教师招聘资格限制门槛低, 滥竽充数者不计其数, 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个别不良行为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 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彼得洛夫在《论教师的威信》一书中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没有威信, 那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正常的关系, 没有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正常条件。”究其原因如下:

文化大革命带给教育界的创伤不只是教师被当作“臭老九”遭到红卫兵、学生的无情批斗, 教育的停滞造成六七十年代人才断层, 特别是教师这一职业令人生畏, 改革开放后, 虽然回复了教师的地位, 但人才的极度紧缺使得少有点文化或知识水平较低的人走上讲台,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 教学能力欠缺、对知识不求甚解, 学生成绩得不到提高, 招至学生及家长极度不满。

其次, 高校对师范人才培养不重视, 特别是师范类高校。高校人数的膨胀, 就业率成为衡量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标准。师范类高校逐渐迈向综合性大学, 加大对较易就业的专业投入, 忽视对师范专业的监管力度。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陈旧, 不能积极主动地转变学生培养策略, 难以适应课改的步伐。缺乏对师范生教学专业技能和师德素养的指导训练, 师范生失去其专业优势。

再次, 师范类学生并非出自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韩寒对教师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理, 选择师范出于别无他择、无可奈何的大有其人。众所周知, 对教师敬业的最重要表现就是爱自己的学生, 并非出自爱岗之心而走上教师岗位, 又如何奢望其能做到“如春风温暖每个学生, 如细雨滋润学生心田”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物价水平水涨船高, 稳步提升, 教师的工资水平、社会待遇的改善却相对缓慢。

一方面, 对教育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市场经济下, 教师收入偏低, 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 教师不再是令人向往的职业, 对教师也不再肃然起敬。缺乏社会的认可和基本的尊重,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化的社会格格不入。

另一方面, 工资水平的低下在日益增长的物价面前, 生活难以为继, 转而投资第二职业。教师这一职业成为最后的生存保障,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遍存在。找代课老师替岗, 自己“脱产”专心经营自己的“第二产业”比比皆是。“临时工”在教育行业也是屡见不鲜。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极度不信任而对教师纷纷嗤之以鼻。

总之, 对新课程下学生观的错误解读, 上学无用论对教育的冲击、教师队伍的良莠不齐、教师社会地位的难以保证以及国家相关法律对教师保护的缺失, 无形中, 使“尊师重教”的风气日益下沉, 与“科教兴国”战略南辕北辙。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三中的讲话中提到,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教育的时候, 落实教育发展的政令不行, 又成为制约发展经济的瓶颈。

摘要: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最光辉的职业, 然而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延传至今, 社会地位每况愈下。笔者从新课程的学生观、国家的人文关怀、失业率、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探究“尊师重道”传统衰落的原因, 以期能为恢复“尊师重教”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尊师重教,学生观,法律法规,读书无用论

参考文献

[1]邵晓枫, 廖其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对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理论构建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0) :47—50.

[2]高明士.中国教育制度史[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9.

尊师传统 篇4

一.活动目的:为了使同学们懂得怎样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关爱同学,讲道德,讲礼仪,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二.活动主题:尊师长、孝父母、爱同学、讲道德、守传统。三.活动对象:语文教育3班。四.活动时间:xx年4月20日——xx年5月30日五.活动地点:不定六.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1.活动策划书:xx(组织委员)2.经费预算:xx(生活委员)3.材料购买:xx(生活委员)、xx(团支书)、xx(宣传委员)4.活动纪律:xx(纪检委员)5.宣传工作:xx(宣传委员)6.活动地点联系:xx(班长)、xx(副班长)、xx(团支书)7.组织工作:xx(组织委员)8.活动开展工作:xx(文娱委员)9.活动总结报告:xx(学习委员)10.活动临时应急管理(包括临时改变活动地点,时间等):xx(班长)、xx(副班长)11.活动摄影:xx(班长)、xx(团支书)12.活动嘉宾邀请:xx(班长)、xx(副班长)、xx(团支书)13.活动后期展板:xx(宣传委员),xx(心里委员),xx(体育委员)。14.活动成果展ppt版:xx(班长)

(二)中期流程七.尊师长活动板块:1.每个宿舍手绘一张书签送给任课老师以及辅导员。要求简洁,大方,不失庄重,书签上可以写上对老师的祝福,背面落款:文新院xx级语文教育3班。(寓意在于,方便老师看书,具有实效价值,还能让老师在看书之余记得xx级语文教育3班这个大家庭对他的祝福。)2.每次课前,由班委代表大家递给老师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在课桌上摆放好润喉药。3.每次课下之后全班起立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4.特别活动:送给辅导员的礼物(内容保密)。八.孝父母活动板块:1.在5月8日母亲节那天给母亲发短信,致以节日的问候。2.简短的班会形式,把我们对母亲和父亲的祝福写在小卡片上,粘贴在爱心墙上。九.爱同学活动板块:1.由班委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记录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爱,关心呵护的瞬间的一个小动作,一个小手势,无疑不体现同学们之间的友好关系。2.展开心电心活动,默契大考验(考验好友之间是否真正了解)。要求:?两个人一组参加活动,两位同学坐在两端,中间间隔一米左右的空隙,每人手中拿几张白纸,笔。

‚主持人提问,关于两位同学之中某一位的爱好,如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喜欢什么类型的电视剧等。主持人的问题可以尽可能的细化。

ƒ问题出来之后,两位同学同时在纸上作答,看答案是否一致。一致则表示两人已经互相了解并且感情深厚;出入太大则表示不够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关心了解,以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

默契程度高的同学,有机会赢取丰厚大奖!

(注: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不要因此伤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不要为了对方不了解你而困惑,苦恼,毕竟了解也需要时间。)

十.讲道德活动板块:

1.每个宿舍手绘两张讲道德小贴士,贴士风格,图案,内容不限,只要健康积极向上就行。贴士下方落款:文新院xx级语文教育3班。做好以后将由班级代表张贴在文渊楼教室,大厅。

2.倡议班上同学随手关灯,关电源,关门,关水龙头,妥善处理好身边的垃圾,对人礼貌,不讲脏话。

十一.守传统活动板块:

1.放飞孔明灯:孔明灯的购买采取自愿形式,将在操场统一放飞,许下心中的祝福。(注:孔明灯燃放的时候是往上升,等到热气耗尽的时候才往下落,所以不会引起火灾,因为操场足够空旷。)

2.中国传统知识问答:以班会的形式举行,时间,地点根据安排拟定,传统知识问答内容,规则由文娱委员何自牧负责。

3.中国传统艺术:剪纸,编织中国结,刺绣等,以班会的形式开展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活动,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亲自动手,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后期总结

十二.展板的制作:

根据前期准备的安排,制作展板,放在三楼大厅。展板要求新颖,内容要包含我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图文搭配的方式展示。在6月8日前做好并展出。

十三.ppt成果展示:

由徐进负责将活动中的照片做成ppt,将成果展示在我们面前,可以在此次成果展示的时候可以文渊阁,灵云文学社,西南大学院报的记者,也可邀请本院学生会,本院领导来参加,在展示会上可以搞点文娱活动,唱歌,跳舞,诗歌朗诵(本环节由文娱文员何自牧负责)。可以根据时间和需要自行安排。(6月8日前)

十四.活动总结报告:

向莉(学习委员)(注:活动总结报告应于xx年6月8日前交辅导员处)

十五.经费预算:

包括会场布置,海报,横幅等。

策划人:xx级语文教育3班xx年4月10日

上一篇:母婴因素下一篇:规模猪场的消毒与杀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