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共12篇)
尊师重道 篇1
过去,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赋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地位,而如今,在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在法律的庇护下,师生之间的伦理关怀有所疏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度的思考:在现代社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还需要“尊师重道”吗?
一、“尊师重道”的内涵
“尊师重道”,“尊”即尊重、尊敬。尊师,对知识、道德、科学的尊重,决定着教育者应处的主导地位,更决定着学习者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尊重。“道”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真理、传授知识所遵循的教育的规律和影响学生的做人道义。重道,要求处在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的教育者,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以严格的要求与严谨治学的态度向被教育者传授科学知识与真理,而且要求学生尊敬老师、谦虚好学、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自己[1]。
二、“尊师重道”下的教师地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这里的“师”多与“吏”息息相关,比如秦朝的李斯和战国末的韩非明确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府设“学室”,由官吏对学生进行“师”的活动;汉朝的太学中的教师虽官职不高,但都具有官吏身份;从唐朝以来的科举考试更是体现“师”与“吏”的密切关系,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吏师”的地位极高,孟子就曾引《尚书·泰誓》中“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教条,把君师并称;荀子更是将师与天地君亲并列,使“师”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权威[2]。这里的尊师,尊的是“吏”。这里所说的“尊师重道”的“师”主要是对那些传授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是与“吏师”相对立的“民师”。
教师是一个充满道德人格的魅力的职业,在传统文化中教师在社会上一直受到人们莫大的尊敬。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颜回就曾说:“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同样有人们为了感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奉为自我高尚的道德修养,老师是人们敬仰的“为人师表”。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尊师重道”曾作为一个重要的儒家教育伦理推动元素。在传统的师生之伦关系中,教师地位的特殊是以知识代表位居的,要求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在强调教师对学生管教的合法性上,古语素有“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师为难”等。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尊师重道”文化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经受着各种挑战。
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
“异化”一词源自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他在《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的劳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异化理论。“一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推出人与人相异化”[3]。今天,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反思现代教育问题时就会发现,教育当中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现象已影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包括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态度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发生转变,失去应有的本质,向着异己的方向发展,脱离其应有的内涵而出现扭曲的现象[4]。现阶段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生关系表现为利益关系。
所谓“利益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前无私奉献的关系变为一种以经济利益的索取为目的的世俗关系[5]。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阶段,教育具有产业化、商品化倾向。“尊师重道”受到某种冷遇。最常见的现象是,在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观影响下,某些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承受巨大的压力的同时,选择为学生提供有偿服务。如在校外的辅导机构任职以赚取额外收入,学生成为教师的“衣食父母”。某些教师把重难点留在课外辅导班上去讲,课堂上偏轻避重,使学生不得不上辅导班。另外,一些家长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影响,向教师送礼,希望孩子在学校得到特殊照顾。极少部分教师则根据家长送礼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以前那种“高山仰止,景行景止”的师生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二)师生关系表现为不平等的教与学关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却将原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变成了对象式的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手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教师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学生以学习知识作为主要目的。一些教师只在乎学生掌握多少考试内容,一些学生只在乎考试的重难点,与此无关的知识点根本就没有兴趣,导致教育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培养出一些知识丰富但道德不高的人,过去宣传的“尊师重道”在功利主义面前,遭到曲解。人们没有看到“尊师重道”的意义是尊师为了重教,尊师是为了提倡重视教育,而仅仅看到了过去那种僵化的“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师生之间地位应当是平等的。混杂着教师对升学率、名誉、地位等各种现实追求的教与学生一味追求分数的学,使得平等的师生共同教学相长关系受到影响。也许这就是“钱学森之问”出现的根源。
(三)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情的淡化。
和谐、自然、良好互动理应是我们期望看到的师生关系。在针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增强学生的个性,传统的“尊师重道”关系受到冲击。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受到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下降,希望摆脱教师的管理。随着网络的普及,聊天工具的发展,一些学生受到日益多元化的文化的多重思想影响,师生之间的代沟日益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日渐稀薄。同样,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关心和教育只是为了满足家长需要和自己的工作责任。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某些学校的学生不易体会到真正的师长之爱和温暖,造成师生之间缺乏真诚、良好互动交流,师生间情感的淡化更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如何走出这种缺乏信任与爱的师生关系?
四、构建共同进步、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跟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在改善那些不良风气时,既要从宏观环境出发,又要致力于学校内部师生关系的培养与改善。师生关系是一个涉及从应然到实然的问题,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自然、融洽的良好互动关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弘扬传统文化当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
(一)加强教师道德文化建设,师生共同进步。
教师受人尊敬,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职业魅力和人格魅力,然而教师的自尊是基础。教师应该独善其身,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被金钱所诱惑、不随波逐流,丢失作为教师的尊严,失去教师的“道”。古语云:“道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人要有师之大气、有理想、有追求,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师承担着遵守道德操守的责任,教师的言行要“自尊”,这是“尊师重道”最基本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绝不弄虚作假,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为了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受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熏陶,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教师受学生健康活泼、渴求知识、各具特色的个性影响,共同留住“思想的青春”。因此,要弘扬我国古代优良的教育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突出教师主体的道德榜样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师生之间应民主平等。
“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师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应是成为共有的、对话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思想交流,师生关系应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构建应该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合作共进的整体,将每一位学生视为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6]。通过平等沟通,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原教育的本质。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师生能围绕各自的问题,从不同的立场给出思考,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形成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知识填灌者,而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杜绝高分低能的片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把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全面发展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现于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理解尊师重道合理内涵,师生之间应互尊互爱。
“尊师重道”并不是像大家理解的那种宣扬教师的权威地位,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固有“师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言行教导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达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此外,教师还应当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将师长之爱无私地播撒给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应该真诚交往,而非通过冰冷的网络。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学生能把教师当成可爱可敬、互相探讨的朋友,教师把学生从被塑造的角色中释放出来,共建互尊互爱、共同学习的关系,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重要与真理为友。”因此,确立“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改善师生之间的淡漠关系,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某种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状,更有利于学校持续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改善,任重而道远,除了师生共同努力以外,更要认真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合理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建和谐、明主、平等、共进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何中华.简论“尊师重道”危机及成因[J].新课程研究,2008(115):25-27.
[2]谭德礼.“师道尊严”的现代理论意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7):124-128.
[3]吕悠,左唯.从劳动异化论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异化现象[J].学理论,2012(29):49.
[4]王珍.从劳动异化论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J].理论观察,2014(6):132-134.
[5]王珍.从劳动异化论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J].理论观察,2014(6):132-134.
[6]吴岳军.论德育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关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53-55.
尊师重道 篇2
有时会突然觉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每每听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朝着迎面走来的师长满脸兴奋地叫着:老师你好!可事实上这一幕近得仿佛就在昨天,的的确确,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我们,几个月前,我们都是这一幕的主演。
历经高考的洗礼,多数的我们几乎是感到卸下了人生大部分压力,带着自由与轻松跨上大学之路。偶尔回首,仍然会觉得师恩浩荡,难以为报,极少再有机会亲切地喊一句:老师你好!——再见已难。
不过庆幸,在离融入社会越来越近的路上,此刻的我们依然还保留有那份对师长的敬重和感恩。虽不知这种感觉能够持续多久,尤其是当你身处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大学,当你很少再遇到一个上课会叫“起立”的老师,当你每周和老师的相处仅仅是课堂上的“我听你讲”,当你足够优秀可老师也许还是记不住你名字,当“老师”这个词在你脑子里渐渐从形象变成职业······但愿这一切都不会改变此时你心中对为人师的敬仰。
大学的确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天堂,置身于此,很多东西都不再受到约束。我们不用再循规蹈矩的做着无聊的值日生轮换,我们可以上课迟到却不用担心老师的责罚,我们可以自在地穿梭校园而不再有那种遇到老师莫名其妙的尴尬。时
常觉得老师这个脑海中回荡数十载的亲切称呼正一点一点地变得不再熟悉,有了距离感。
环境的不同,氛围的差异正是我们产生这种感觉的源头。在大学里,如何让我们和老师的关系好似以往,如何让尊师重道的风气充满校园。其实,不需宣传什么,也不需喊什么口号,这本就是相当自然的一种过程和结果。
从最小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就像主动去擦黑板,课间递上一杯热水,尽量上课不要迟到,课后遇见打个招呼······如此相处,真诚面对,倾心沟通,相互理解尊重。大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纯粹的东西其实不少,谁又敢断定大学师生间的感情不会一如曾往甚至更好。而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再去抱怨大学课堂的不亲切,少把大学应该自由作为你随便进出教室的借口,不要把上课睡觉,玩手机认为是一种个性的骄傲,记住讲台前是一位师长,拿出那份以往对这份职业的敬重,尝试着寻回那一句:老师你好!尽管这些改变微不足道而且理所应当,不过,总算能让我们不至于丢失掉作为学生最起码的品质。而如果我们大都能做到如此,我想作为老师一定能不用怀疑地为教书育人这一本就高尚的职业感到实实在在的荣光。
尊重是相互的,信任和感情是一点一点培养和建立起来的。然而在大学,有些看似不重要但实质很珍贵的东西往往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为能够自由思考的个体,这时候需
要我们主动去选择,保留或丢。尊师重道——对于任何一个内修尚好的大学生,这永远都应该是成长过程中不能丢的信仰,无关乎个人能力,无关乎未来前途,却恰恰能看出一个接受十几年教育的人有无真正学有所得,那是一种品质,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
教师屡屡被袭,尊师重道去哪了 篇3
2016年4月19日晚,微博名称为“爱撒娇的萌妹子”在其微博中爆出安徽省蒙城一学校学生群殴老师的视频。2016年5月8日,媒体又报道山东省平度一中学的学生扰乱课堂秩序,不服教育,竟然找人将老师的腿打断的新闻。事实上,教师被袭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校园亟待解决的尖锐问题。据《法制晚报》统计,“2015年至少有13起教师被学生袭击事件曝光。教师被打的原因分别是:学生迟到、未交作业、扰乱课堂秩序、教师没收课外书等。这些暴力事件多数没有得到严厉的处理。”这组冷酷的数据,暴露了教师权益保护的荒芜。
素材拓展 媒体声音
光明网:青少年心智成熟大大提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定标准,却是多年未变。这样的错位,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纵容未成年人犯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表明:“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岁至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可见,适当降低负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应有之义。
红网:现今教育提倡师生关系平等,而师生平等,就更应该为老师赋权,适当承认教育中的惩戒行为。老师身为受过高等教育、有健全三观的成年人,有足够能力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对学生小惩大诫,以维持班级秩序、维护师道尊严、修正学生错误的言行,有了制度保障,使其既合乎法律又合乎情理。老师有了底气,才能重新拾起已逐渐丧失的震慑力,保證正常教书育人活动的进行。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尊师”为话题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范文片段示例】中国传统美德讲尊师重教,当老师被打的那一刻,师道尊严何在?从师,明道,方能立事。我们做学生当虔心敬学,诚心尊师。我们不解学问,老师来解惑;我们思想迷途,老师来指正。果树没有园丁的修剪,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学生没有老师的教育,怎有明天的人生坦途。我们要感恩老师的付出,不要再做让老师寒心的事。教师暖心安心,教育有春天,民族更富强!
其他适用话题 维权;德育;教育惩戒
任重道远 篇4
首先,在2月11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拍板,确定四项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重要措施。一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整合现行各级强制性标准,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缩减推荐性标准,推动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三是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四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工作,以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标准上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3月26日,新华社公开报道了经李克强总理签批, 由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该 《方案》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 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方案》明确了6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 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二是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三是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四是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五是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六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大力推广中国标准, 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 服务“走出去”。《方案》还明确改革将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从2015到2016年,主要是推进改革的试点工作,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同时对现行标准体系进行全面清理和复审; 第二阶段从2017到2018年,主要是稳妥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第三阶段从2019到2020年,基本建成新型标准体系,我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4月4日,国务院又以办公厅名义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对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做了专门部署。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南海对标准化工作这样密集发声,在我的记忆中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属十分罕见,说明中央人民政府从国家层面上对标准化工作是十分重视、足够重视、重视得不能再重视了。
自从2001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由于工作需要,我本人曾经有幸到国际上许多国家考察和学习过标准化工作。在2003-2005年间, 我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理事会成员也曾参加过多次国际标准化活动。据我所知,像中国中央政府这样具体、细致、认真负责地关心、关注和指导标准化工作或许也是绝无仅有,即使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我了解到。当时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领导人员直接向我说过,他们对中国政府给予标准化工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羡慕不已, 说他们国家根本做不到,很长一段时间,我曾以此为豪。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国家在重视程度上又加了一个更字,国务院总理亲自听汇报、做部署,还规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很难想象当今世界还有哪一个国家政府能够这样做,这更具中国特色。
世人皆知,能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的事情,一定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在讨论的基础上还要做出改革决定的事情,也一定是重中之重且时不我待的事情。何谓改革?《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简单明了:“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就这样一句话。可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改革两个字绝没有那么轻松。在广义上说,改革是指政治、社会、文化、 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改良革新。相对于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变革现状的目的而言, 改革是指在现有政治体制框架内实行的变革。通过这种变革的实施,使国家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不适应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发展客观需要的合理的部分,而不致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在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进程中,有什么东西已经成为障碍非改掉不可呢?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指出, “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还进一步指出“标准应当基于科研领域的前沿成果,保持更新,与时俱进,同时贴近一线,切合实际。”这些分析都说中了要害。会议同时强调:“必须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 ‘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 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这段论述中,用“软”、 “乱”、“低”来评价目前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前置了“一些方面”的限制语,但是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结论中,也足以看到目前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在随后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提到的“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等内容也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人们在分析标准化工作中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改革扫除障碍,就很难使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更难以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我国产品、技术、 装备、服务“走出去”。由此可见,当前中国标准化改革工作的任务之重,真的重若泰山。
尊师重道造句 篇5
这道题的做法,老师已经明明白白跟我们讲了好几遍,那么应该怎么造句呢?下面请欣赏关于关于尊师重道造句,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尊师重道造句
1、尊师重道在中国传统社会蔚然成风。
2、张承业这个人的性格其实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爱美女和喝酒,处事狂放不羁;另外一方面,他对艺术非常执著,而且十分尊师重道。
3、我们要尊师重道,举止有礼,不可有耀武扬威之心。
4、推动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尊师重道尊重是相互的,如果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那么长期以往,教师就因讨厌学生而讨厌教学,即使教师有心教学,结果落得对牛弹琴,教师也逐渐厌教了。
5、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6、在学习中,专业不求上进,不懂得尊师重道,缺乏道德修养。
7、这种精神,就是人说的尊师重道的精神。
8、我们应继续发扬尊师重道的传统。
9、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
10、而评教,则成了对服务员满意与否的问卷调查,完全扭曲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宗旨。
11、儒家特别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强调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
12、包括训练礼仪马步套拳护身术脚法体能训练自我控制增加自信心身体的灵活性速度锻?力量锻?及教导学生尊师重道。
13、陈坤耀教授七十年代的学生,为表尊师重道,以他名义成立杰出学人讲座系列。
14、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15、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
16、所以在此特别提醒诸位同学,佛法是师道,一定要尊师重道,依照老师的教导去修学,我们才能够获得究竟圆满不思议的功德利益。
16、因为那样的话,她每天打交道的将会是有自己价值观的成年人,他们不需要对她尊师重道。
相关阅读:
尊师重道的名言
1、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5、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7、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8、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业了。——夸美纽斯
9、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10、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
11、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4、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5、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16、疾学在于尊师。
17、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9、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
20、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21、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2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
2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2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25、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2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7、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8、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
29、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30、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3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3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34、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35、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3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37、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8、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39、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40、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王卓《今世说》
41、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4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43、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44、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5、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46、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47、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48、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49、若要好,问三老。
50、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5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52、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53、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54、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
5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56、古之学者必有师。
57、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5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59、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60、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6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
6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63、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
64、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65、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66、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孝亲尊师 篇6
大风:我参加了海滨夏令营。
小美:我加入了暑期少儿读书会。
…… ……
麻老师:同学们的这个暑假过得都很快乐,也都很有意义。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想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
大风: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麻老师:那大家知道父亲节是哪一天吗?
大壮: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麻老师:大家说的是西方的母亲节和父亲节,你们知道吗,中国也有自己的母亲节和父亲节!
(同学们互相看来看去,大家都不知道中国竟然也有母亲节和父亲节。)
麻老师: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两天,一个是农历的四月初二,这是古代圣人孟子出生的日子,为了纪念孟母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们定这一天为中华母亲节;另一天是刚刚过去的八月八日,在六十多年前,上海市民首先发起,在“8.8”这一天给父亲过节日。因为这一天的发音和“爸爸”正好谐音。
小美:88?爸爸?这么有意思。
了凡:老师,那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节日啊?好像好多节日都有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
麻老师:了凡说得很对,今天是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在古代,开学第一天不是9月1日,而是12月22日,这一天,既是开学的第一天,也是古代的教师节,要举行隆重的“释菜礼”,以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了凡:老师,9月10日不就是现在的教师节了吗?
麻老师:对啊,9月10日是我们国家法定的教师节,而9月28日是古代圣人孔子出生的日子,这一天就是台湾的教师节。所以你们看,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关于教师的节日,这说明我们国家从古代就——
生(齐):尊重老师!
麻老师:对,懂得尊重老师,其实就是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尊重老师是很好的美德,而培养自己的德行,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希望大家都能在开学第一节课上记住四个字——孝亲尊师。
国学原典: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
这句话选自《吕氏春秋·劝学》。它的意思是,尊重我们的老师,像尊重我们的父母一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老师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发展。老师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所以我们尊师敬师,实际就是孝顺父母的延续。
尊师兴学的河大传统 篇7
大学之大, 在于大师。在河南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范文澜、冯友兰、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名家巨匠, 犹如河大浩瀚学术天空中闪耀的灿烂繁星, 他们折射出河南大学“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践行着河南大学“百折不挠, 不事浮华”的大学精神。正是这样一位位究极天人、躬耕杏坛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书写着百年河大壮美诗篇中最辉煌的章节。
海纳百川广揽名师
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办之初, 林伯襄、丁德合先生就注重从严择师, 广揽贤才, 大胆而不惜重金地聘用外籍教师和学有专长、功力深厚的知名人士及一批高层次、高学历的博士生、硕士生。如获得美国雅里大学博士学位的美籍教师哈亨利和席茂博士, 德籍教师倪福兰先生、林德迈博士, 开创“新中国画”之风的陶冷月等一批中外能力卓著、才华横溢的大家都聚集于此。
预校改为中州大学初期, 师资匮乏, 延揽教师成为当务之急。张鸿烈校长特意聘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的冯友兰博士和获美国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硕士的曹理卿分别为文科系以及理科系主任, 两位才人一文一理, 为中州大学学科发展插上了两翼奋飞的翅膀。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考古学家和甲骨文大师董作宾、著名历史学家尹达、气象学家赵九章、地质学家冯景兰等也纷纷受聘, 河南大学一时名家荟萃, 各显风采。
也正由于河南大学以博大的胸怀, 不拘一格迎纳天下英才, 所以从预校转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经省立、国立河南大学到新中国建立前夕, 河南大学聚集了一大批名人学者, 组成一支堪称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冯友兰、罗廷光、萧一山、范文澜、郭绍虞、高亨、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罗章龙、上官悟尘……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 感染着河南大学, 塑造着河南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 面对历史的转折和考验, 河大人又因势利导果敢地提出了“在新的中国、新的河南, 建立新型大学”的设想。由于开封第二次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把河南大学南迁苏州, 师资流失严重, 人才匮乏的严峻现实, 又一次让河大人感悟到补充师资、延揽人才之急切。张静吾博士在医学教育界享有威望, 为聘请名师日夜兼程, 奔波于上海、南通各地, 以其虔诚和豁达的胸怀, 影响和感化着一位又一位名家来校工作, 为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和理工专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20世纪50年代, 以李嘉言、任访秋、万曼、李白凤、朱芳圃、孙海波、周守正、黄元起、孙作云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教授治学谨严, 著述丰厚, 在文史学界独领风骚。六七十年代, 又有较早提出环式空间和图式流形的概念, 受代数、拓扑学界瞩目的刘亚星教授;有为国家培养大批杰出的外语人才, 为河南省外语教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美籍华人吴雪莉教授;80年代初, 以引进朱自强、张今、徐盛桓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著名学者为标志, 开始了重建综合大学的奋斗历史。90年代末, 以引进党鸿辛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为标志, 河南大学开始引进一批多学科、多领域的院士, 并有了自己的“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
多策并举强化师资
新中国成立初期, 河南大学在派员赴外地延揽名师的同时, 开始选派青年教师到外校进修提高, 并加强了校内教师的培养。从1950年到1952年, 河大共选派青年教师58人到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等高等学校进修。这批青年教师学成归来后, 对河南大学改革旧课程、建设新课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4年起, 河南大学开始逐步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在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的同时, 重点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之后, 河南大学逐步实行岗位定编, 并积极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
1985年, 河南大学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职称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单位。当年, 河南大学评出的教授平均年龄55.8岁, 比原来下降了17.8岁, 其中55岁以下的占47%, 年龄最大的61岁, 最小的49岁。整个评审过程中, 突出晋升中青年教师这一重点, 晋升教授中年龄49岁的有2人, 4名50岁左右的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优秀人才层出不穷
“要建设一流的学校, 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
从1986年起, 河南大学开始把选拔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到1990年, 学校共培养了4批近100名学科带头人。这4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使得老一代专家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后继有人, 解决了国内有影响的老一代专家的学术地位接替问题, 又有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河南大学还制定了“优选、精育、重用、厚待、严管”的10字方针, 严格“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的选拔推荐程序, 把一批政治思想素质好, 专业基础扎实, 有较强科研能力, 教学效果优良, 发展潜力大的教师选拔出来, 予以推荐和重点培养。到21世纪初, 学校有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人, 河南省优秀专家32人, 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4人, 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6人。
河南大学还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为了加快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梯队建设, 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 学校于2000年出台相关规定:凡是来校工作的两院院士, 学校提供150m2以上住房和10万元安家费, 100万元科研启动费, 月生活补贴1万元;凡来校工作的博士生导师和知名学术带头人, 学校提供110m2左右的住房, 5万元安家费, 10万至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高层次人才享受有关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 也是学校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局部突破, 取得了明显成效。自1998年以来, 河南大学先后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中科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地科所引进党鸿辛、山仑、侯洵、孙九林4位院士, 对理工科院系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面向未来打造名师
师资是大学的第一资源, 河南大学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新世纪以来, 学校更是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
2011年, 《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提出:优化教师结构, 提高教师素质。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000人, 其中教授达到500人、副教授达到1000人。在校工作的双聘院士达到18人, 院士培养实现零的突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等学术领军人才达到10名, 中原学者、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 (校) 特聘教授、黄河学者达到100名,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达到12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 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国家级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突破。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的贯彻和落实, 学校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 实施了师资队伍“攀登”工程,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造就学科带头人、形成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为核心,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杰出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和“优秀青年教师后备梯队培育计划”, 着力延揽和造就以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 重点建设一批优秀学术团队, 带动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梯队快速成长。
近年, 为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观念, 敞开大门面向全国延揽名师、招贤纳士, 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方式, 建立人才会集机制, 科学构筑人才高地, 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学校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的模式, 在继续大力实行优惠的引进政策的同时, 逐渐推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方式, 拓宽人才培养、引进的渠道。除了依据有关政策解决两地分居的配偶工作问题, 建立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 学校还独具特色地为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配备私人保健医生, 并且提供免费体检和医疗。这些闪耀着人本理念的政策措施, 体现了河南大学对受聘的院士、省级特聘教授以及黄河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关爱与希冀, 也是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各项工作的良好外部保障。
内外并重, 立体发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学校同样注重现有师资力量的挖掘和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起, 河南大学开始了与国外友好大学或机构的双边合作。多年来, 学校向国外派出了几百名教师学习进修, 他们回校后都成了教学和科研骨干, 许多还成为院系或学校领导人。近年, 这种势头有增无减。首先,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拜名师, 访名校”, 到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和学习;或以“联合培养”的方式,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在职攻读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
河南大学还以再分配改革构建价值体系。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校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推出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 努力实现教师队伍“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走得动”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 学校提高了教师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努力完善包含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的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另一方面, 学校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收入水平, 校内分配政策更加注重实绩, 加大了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和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 努力实现一流人才, 一流业绩, 一流报酬。据统计, 学校每年用于教师的津贴比例占津贴总额的80%以上, 加上科研奖励津贴, 高层次人才的收入更高。近年, 学校教师发表的文章被SCI、EI收录的数量不断增加, 获取的科研经费大幅度上升, 定向、委培博士返校率在95%以上。
跨越发展任重道远 篇8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我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 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 农村中“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意见指出,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农机所有者、使用者紧密联结起来, 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实践证明,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 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 对于促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同时要求, 至2015年广东省农机合作社总数将达到1500个。
校车问题任重道远 篇9
我们要责备校车质量不过关么?我们要责备司机违章超载越速驾驶么?还是要责备当地交警监管不力?
来自国家有关部门数据显示, 全国校车不合格率将近当学校都用上合格校车后, 如何保障校车的路权?这同样需要监管的力量, 需要一种社会习惯的养成。这对于我国日渐拥堵的城市交通来说, 确也是不小挑战。
据称, 在德国已有部分城市鼓励学生乘坐公共交通。按这些城市的理解, 只有整个公共交通的安全, 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而单单是校车的安全并不足以保证学生安全。
建筑节能任重道远 篇10
我国是一个建筑大国, 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根据《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统计,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为以下三点:首先, 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 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 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其次, 高耗能建筑比例大, 加剧能源危机, 预计到2020年, 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因此, 如果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 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第三, 我国建筑节能状况落后, 亟待改善。在70年代能源危机后, 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与推行建筑节能技术, 而我国却忽视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时至今日, 我国建筑节能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譬如国内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许多。外墙的传热系数为其3.5至4.5倍, 外窗为2至3倍, 屋面为3至6倍, 门窗的空气渗透为3至6倍。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方米6升油, 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8.57公斤标准煤, 而在我国, 达到节能50%的建筑, 它的采暖耗能每平方米达12.5公斤, 约为欧洲国家的1.5倍。此外, 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 毁掉良田12万亩。物耗水平相较发达国家, 钢材高出10%~25%, 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公斤, 污水回用率仅为25%。
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行建筑节能任重道远。中国建筑用能浪费十分严重, 而且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中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 如果任由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 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 从而不得不被迫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 这将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建筑中积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则能大大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国家节能规划目标、减排温室气体的重要措施, 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阅读,任重道远 篇11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是说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只有靠阅读。可见,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肩负起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生活。语文的外延便是生活,便是阅读,一旦离开了它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标课程背景下,怎样让学生阅读呢?
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开有阅读课,每周一节。由我们语文老师带领他们到阅览室去阅读,并要求他们每个人去的时候带个摘抄本。学生们在阅读课上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充电,看到一些优美的语句、语段都要做摘抄。
我们学校每周二、周四早晨安排了语文早读课,由语文老师看班,主要是维持纪律同时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可以读在阅读课上摘抄的内容,也可以读由学校统一定的《凤凰学案》,那里面有晨读内容20篇,比较实用,学生用起来也很方便。当然,我们语文老师也会准备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时政摘要,名言警句等,打印下来并发给他们。
除了阅读课上同学们去阅览室阅读外,我们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些课外名著阅读。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附加题部分设置了“名著阅读”检测题。时至今日,“名著阅读”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形式上看有选择题、简答题,从考查内容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这些试题为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高考对阅读名著的考查,使我们学校不得不更加重视同学们的阅读。高考的存在是无可争议,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语文的阅读教学也要打上“功利”的烙印。但这不是机械的训练,而是在学生对阅读有了一个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的一种指导。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进行探究阅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一套解题的程序、思路,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这其实是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一种水到渠成的规范和提升。
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致力于以下朴素目标的实现,那就是:让学生读得再精一点,让学生背得再多一点,让学生写得再勤一点。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个性,因为阅读是“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其中必然充斥着师生个体与语文之间的内在个性化交流,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此,阅读内容的教学上,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在学校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上,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被分配任务,每人一个板块,每人都会在自己相应的板块中加入名著阅读内容,制成导学案发给学生。
第二、学生在早读课上朗读,背诵。
第三、在语文课上互动。语文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让他们提前准备,最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展现。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名著阅读上面来,给他们编成小组,按照他们的学号来进行演讲,演讲两到三分钟。,我们会提前一天布置任务,内容可以讲一个情节,分析一个人物,讲一个成语典故、俗语的由来,可以是作者介绍,也可以是读后感。
第四、另外,我们苏教版必修课本或读本上也都有名著导读,课后也会规定名著篇目,让学生每天和名著见面。
“家电下乡”任重道远 篇12
为鼓励农民消费,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与商务部综合司在2007年11月26日联合公布了《家电下乡试点产品电冰箱项目招标文件》。按照规定, 财政部、商务部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 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 选择冰箱 (冷柜) 、彩电和手机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 国家对购买试点家电产品的农民给予一定补贴。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 可以说根本上实现了从拉动外需向扩展内需, 从过度依靠出口向挖掘自我消费潜力, 从城市市场向农村市场的转变。这无疑有助于引导家电企业形成以农村市场为导向的生产体系, 增强家电生产企业面向农村的产品研发及生产能力, 使工业供给和农民需求进行对接, 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 消化家电过剩产能, 更为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科技成果与农民分享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最大症结, 就是如何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家庭占全国家庭的总量近七成, 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相对于城市市场而言, 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巨大, 在很多地方几乎还算得上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主要供给城市的工业生产体系, 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城乡之间出现消费断层, 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趋于饱和时, 却难以进入大多数农村居民家庭。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表示, 随着近几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 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城市居民1994年开始普及家电时的水平, 农民对购买家电的愿望也很强, 市场潜力巨大。国家统计局测算, 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 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抓住当前农村家电普及的有利时机, 实施“家电下乡”, 可以有效促进家电生产、流通和农民需求的有机对接, 大幅度扩大农村消费。
创维集团作为中标企业之一, 针对“家电下乡”招标要求特别选取了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 制定适当的价格。创维集团中国区域营销总部总经理刘棠枝认为, 政府的“家电下乡”活动对企业打开农村市场有巨大推动作用, 但入围此次招标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 入围之后, 企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还是要从服务农民的角度去做销售工作”, 刘棠枝说:“我们要完善信息传播渠道, 对家电下乡进行大力宣传, 让农民知道自己能获得多少补贴以及如何领取补贴, 并且把最适合他们的产品送到农村去。”
针对农村市场, 创维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 进行农村市场的调研和规划, 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民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才能把销售工作做好。“农民应当享受到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成果给他们送过去, 为他们打造最好的视听, 和他们共同分享现代科技的成果。”刘棠枝说。
康佳在成功中标“家电下乡”项目后, 专为农村市场量身定制了10款21英寸至29英寸共计10万台CRT彩电, 并迅速通过四川、河南、山东三省农村市场进入农民家庭。
据康佳多媒体营销事业部总经理穆刚介绍, 此次应标的10款产品均顺利通过了相关机构的严格检测, 而康佳遍布全国的服务部和特约维修点, 能够第一时间为包括农村消费者在内的所有客户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 免除客户的后顾之忧。
早在中国成功申奥之时, 康佳就已确定“让更多的人、更好地看奥运”的奥运理念, 参与商务部“家电下乡”工程正是康佳践行此理念的重要举措之一。穆刚表示, 以此次康佳中标的首批10万台彩电, 通过“家电下乡”运动走进10万个家庭计算, 将直接解决约50万农村人口观看2008奥运的问题, 而间接受益人数将超过100万。
实施“家电下乡”, 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家电消费差距。专家预测, 全面实施“家电下乡”, 预计到2010年可使农村主要家电拥有率达到城市2000年时的水平, 使城乡家电普及率差距由目前的近20年时间缩小到10年。基本上消除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的中低端家电产品过剩产能, 转移20%以上的出口能力, 每年还可减少顺差100亿美元以上, 并平均年增消费近1000亿元。此外, 还将有效扭转农村家电市场价格高、网络少、服务差的状况, 改变将城市商品简单转向农村, 甚至将滞销商品向农村转移的不良状况。
走下去是探险还是掘金
在家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市场日趋饱和、国际市场挺进难度加大的今天, 开拓农村家电市场成为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的确, 相对于城市市场而言, 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农村有8亿多人口, 2.1亿多个家庭, 农村家庭占我国家庭总量的67.6%, 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预测, 到2008年末, 全国三、四级市场的家电容量将达到2300多亿元。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姜风表示, 21世纪最成功的家电企业将是那些成功占领农村市场的企业。
也许正是看准了农村家电市场的诱人前景, 家电厂商纷纷制定下乡战略, 并开始强力进入。但是农村家电市场这块利润丰厚的蛋糕现今真的已经成熟了吗?各大企业纷纷走下去是家电市场发展到今天的大势所趋还是对商业现象的过度敏感呢?“家电下乡”战略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我国家电产业的未来。
其实在此之前, 中国家电企业曾做过很多尝试, 不过由于当时农村市场还没有真正成熟, 最后无不铩羽而归, 显然从城市走向农村的路并不平坦。
1998年长虹启动了“红太阳计划”, 宣布“全面进攻农村市场”;2005年TCL在农村三、四级市场推出“幸福树电器连锁”的庞大计划, 甚至一度提出2010年发展3000家加盟店的目标。不过反观长虹和TCL等农村渠道先行的策略, 如何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的渠道一直是困扰着制造商和流通商的核心问题, 因为作为厂商自建渠道需要巨大的先期投入和周转费用, 而且各自为战的局面也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2006年长虹“乐家易”又一次吹响进军乡、镇三、四级市场的号角, 海尔精心打造的“日日顺”电器连锁店也已在山东、江苏等地布点, 并已经在山东建立了1110家加盟连锁店。而现在新一轮抢占农村市场的“战斗”已经打响, 而这场战争主角也已经由产品战变成渠道战。
应该说“家电下乡”来得正是时候, 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主导作用立刻显现出来, 将出口退税的13%直接返还农民, 减轻他们的负担, 从而刺激消费。虽然渠道商没有直接得到好处, 但中标的渠道商有了特价商品的捧场, 无论从销量还是人气上都是大丰收。而且“家电下乡”还直接提升了中标渠道商影响力, 使其与低劣“杂牌机”横行的渠道产生了区分, 有利于让长虹、美菱等家电知名企业进入农村家庭。未来, 如果上述优质渠道发力, 日后诸如平板电视、智能手机、双开门冰箱等高端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同样也有了可能。
到农村去开新店, 这在全国家电零售巨头国美的眼里还是太有想象力的点子。此次中标家电下乡的流通企业不仅包括它和苏宁这样的盘踞全国城市的综合家电卖场, 还包括部分家电企业自己下属的流通企业和很多试点地区本地卖场和一级经销商。
像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连锁基本上已经覆盖了一二级市场, 对于三四级市场, 国美和当地经营者采用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加盟连锁店, 挂国美电器的牌子;一种是指定经营, 不挂国美电器的牌子, 但得到国美认可并由国美供货。
中标企业的标准除了要求产品过硬外, 对企业销售渠道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商务部在下发家电下乡通知的同时, 也发给中标企业操作流程书。国美山东分部家电下乡小组组长王先生表示:“四年前, 国美电器咸阳门店, 由于离农村较近, 一到周末, 他们就会找台车, 拉一些家电产品到农村进行销售, 结果跑了四个星期, 销售情况并不乐观。国美将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把指定经营形式推向农村。”
开拓农村家电市场任重道远
农村市场是不是家电行业分享利润的最后一站谁也无法说清, 但农村是家电行业利润增长最快的一片市场是无需置疑的。虽然现在各品牌家电厂商都已意识到农村家电市场的广阔, 但各厂商对农村家电市场容量和潜力的开发力度相较于城市还远远不够, 这从部分厂家将农村市场当作清理库存积压, 淘汰换代产品的好地方, 甚至部分厂商将农村市场当作劣质商品倾销的一块“宝地”可以看出。售后服务更是远远不够, 如何开发好农村市场, 对三农问题, 对中国家电品牌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地位。
农村市场决不是低端产品的倾销地、也不是城市滞销产品的归属地。企业要从农村、农民需求的角度去设计开发针对性的产品, 应该有单独的设计团队和销售体系。
农村市场的开拓过程也是各大企业克服诸多困难的过程。农村市场难做, 主要难在很多地区交通不便, 部分山区甚至没有像样的公路, 产品运输极为困难。服务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物流配套更加麻烦。而且, 农民对产品价格的浮动较为敏感, 也许几十块钱对于城里人来说不算什么, 但是农民却非常在意产品的价格差异, 希望能买到既便宜又实用的产品。
对很多企业来讲农村市场可能是块难啃的“鸡肋”, 其市场需求的产品、销售渠道、营销策略都远不同于城市市场。在一、二级城市市场呼风唤雨的家电连锁巨头, 深入到三级市场就感到步履维艰、颇受挫折。也有一些制造商在几年前就开始下乡, 但也是收效甚微, 有的企业甚至无功而返。如何进行有效的渠道布局, 使家电产品顺畅地送到农民家里, 如何进行保障售后服务, 是家电下乡、也是开发农村家电市场过程中家电制造商、经销商面临的挑战。
由于农村家电市场存在分散性和差异性, 因此, 营销渠道的建设难度最大, 这将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农村市场开拓的难点和重点。我国企业在选择分销渠道时应坚持一个标准, 即建立分销渠道必须保证企业设立分销渠道的净收益加上消费者从分销渠道得到的净收益之和最大。
有序、积极推进家电下乡试点工作, 健康、持续地发展农村家电市场, 需要政府、部分行业协会的政策引导, 也需要媒体舆论引导, 更需要家电厂商抱着诚信务实的态度去经营。
在一级市场, 媒体广告宣传促销是家电厂商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 但在农村, 这招儿并不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时的主要心态是“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他们主要的信息渠道是“到商店参观实物”、“亲友介绍”, 对于报纸、广播广告及售货员的推荐, 他们大都认为不足信。最让他们信任的是亲朋乡邻的推荐, 也就是“口碑导向”。有鉴于此, 我国农村家电市场促销策略的选择必须有针对性。
在农村家电市场, “口碑”很重要。农村消费者由于自身知识和获得的信息有限, 他们消费时具有趋同性和从众心理。对于性价比高的产品, 农村消费者都会相互推荐, 口碑的传播对购买决策的作用很突出。因而, 抓住农村“领袖式”人物的消费, 就可以“以点带面”, 获得较好的业绩。一位在“家电下乡”项目中中标的家电企业负责人这样说, 我们要将农民当知心朋友去开发市场。这是一种积极、友善的心态, 你对农民友好、负责, 提供高性价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家电企业也将在广阔的农村市场获得进一步成长的沃土。
【尊师重道】推荐阅读:
尊师重道作文06-03
送李尊师归临川,送李尊师归临川李咸用,送李尊师归临川的意思,送李尊师归临06-30
尊师传统07-10
尊师爱05-17
尊师礼仪教案07-23
孝亲尊师素材07-28
尊师重教09-14
名人尊师故事10-07
依韵酬谢尊师见赠师欲调举,依韵酬谢尊师见赠师欲调举齐己,依韵酬谢尊师见赠06-13
尊师爱生,构建和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