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成性教学(通用8篇)
音乐生成性教学 篇1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摘要:生成性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课堂研究的主导方向。尤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现代多媒体环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感,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生成性教学如何在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实施,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其指导意义,而且要落到实处。必须采用多种手段,精心预设,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其目标。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成性探究
一、生成性教学的价值
生成性教学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探究者,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逐渐养成一种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来解决,改变了过去等着老师给他们讲解的恶习,懂得学习科学不应只着眼于书本,而应更深一层地去体验,从而在学习中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生成性教学的课堂实现
1.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养,这“温床”就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比如多媒体课件,这是集电光、电声、图形于一体的媒体环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想法、新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去田野,去工厂,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诱发生成资源。在教学《果实和种子》时,我搜集了一段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压缩片,通过观看种子萌发的情形,让学生感受到和其他生物尤其是动物一样,植物也时刻发生着生长变化。从学生们观看时发出的咿呀的惊叹声和他们看完后抑制不住要发表感慨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对植物生命的探究有了莫大的兴趣,接下来种植种子、观察植物成长过程的活动就非常顺利的开展了。又如《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中,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并研究土壤。在观察之前,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使观察更具有目的性:观察土壤的表层,你有什么发现?用小铲子、小木棒挖一挖,你又有什么发现?观察土壤里植物的根,量一量一棵小草的根有多长?找一找土壤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什么地方?关于土壤,你还有什么发现?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观察结束后,回到教室交流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次户外观察,学生不仅获取了书本上要求了解的内容,而且更亲近土壤、关心土壤,还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交流,从而形成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积极动脑、热爱自然的优良科学品质。这些都不是在教室里想象能生成的。2.精心预设,搭建课堂生成温床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要生成首先要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随时把握课堂的亮点,不断捕捉,不断调整教学,机智生成。溧阳市东升小学的史振华老师执教的《认识液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探究水、油、酒精这三种液体流动快慢的这个环节时,教师没有限制学生探究的方法,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吸管、滴管、杯子、试管、流速板、小纸花等,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再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这些材料肯定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在课前已经设计了几种探究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方法,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将这些材料全都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学生的想法可能很多,但都是在教师的预案之内,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指导性。3.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事物的质疑也是一种生成资源。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教师首先能营造一个宽松的质疑环境,并能保护学生的质疑欲望,适时指导学生的质疑质量。当学生质疑成为习惯时,他们就会不断地主动接受知识,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我课堂上,我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还有什么问题吗?在执教《星座》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讨论。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阴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是真的吗?”话音刚落,教室里传来一片笑声。我想,这位学生能敢于提出问题,并能勇敢地说出来,这个态度是好的。所以,我首先对他的质疑态度表示了肯定,接着,我提出了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牛郎织女星分别在哪?两颗星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分析、计算,将问题解决了。这使学生既意识到要尊重别人的质疑,也体会到个性张扬的魅力,更促进了课堂的生成。4.学会捕捉,巧抓动态生成契机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芽、瞬间的创造。面对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以及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在《研究磁铁》一课中,当学生探求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个性质后,预备下一个环节,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当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会儿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我怎么批评这位同学时,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没有去批判这位不当心的同学,而是反诘其他同学: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南北极吗?怎么去判断呢?学生探求的愿望又一次被激起。又如在执教《把固体放进水里》这一课时,学生将各种固体放进水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在讨论中,很多学生认为有些东西会浮是因为这些物体很轻,而有一位学生却认为:“东西会浮是因为它很重。”这让我很惊讶,我让他解释一下。“船是铁做的,很大很重,却会浮。”学生都很吃惊,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我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马上纠正、讲解呢?我想,再多的讲述还不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的好。我发给每组一块橡皮泥,小组讨论合作,想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结果大多数小组都能想到做成船状能使橡皮泥浮起来,接着再来讨论船很重却能浮起来的原因就容易多了,而那位学生的观点也就没人认可了。虽然这位学生的观点不正确,但是我抓住了这个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使课堂更高效。
5.智慧宽容,点亮课堂和谐之光
叶澜教授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的“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生成性教学不可能在教师霸权下存在,教育民主才是其生存的土壤,而平等互重、宽容妥协正是教育民主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是平等的存在,任何学生不因自身家庭背景、种族、相貌、性别、个性及学习成绩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观察,运用体态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表述,特别关注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教师评价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能和学生平等交流。对于教学中不同意见,师生彼此之间必须以宽容妥协,不发生对抗冲突为原则,才能保证偶发或相异观念向新意义的方向生成。
三、生成性教学的几点注意
1.关注生成资源的价值
在课堂上,学生涌现出来的想法、问题千奇百怪,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跟在学生后面跑,必须把握住探究的方向,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利的生成,摒弃那些无用的生成,既要考虑到适应全体学生,也必须适应特殊群体,适合教师本身,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不为了生成而生成
在一些教育环节中,内容相对简单,之间的联系比较明确、简单的,就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另外,一些偏离教学目标的生成,也没必要为了生成而生成。以往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在的教学很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过于注重活跃的形式而忽略了目的所在。现在的许多课堂成了教师的“表演课”、“作秀课”,表演流于形式,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深入地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生成性教学。3.课后反思及自我提升
千里良驹也有失蹄的时候,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每天进步的学生,日日发展的社会,再高明、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难免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对于已有精彩的生成,我们也要反思。努力改进课堂,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课余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让学生变成主体,让学习变得快乐,让师生享受其中。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要从头建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有待审视。教育中不是缺少教育资源,而是缺少长于发现和使用教育资源的双眼,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性教育中体现得更是显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由于精彩往往源自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两边逾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才智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意,焕发了师生的生命生机。因而,教师应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逐渐加大课堂教育改革,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生成性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如何使其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音乐生成性教学 篇2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数学生成性教学举例
在一次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 笔者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1瓶汽水, 现有10瓶汽水。若不再添钱, 最多还可多喝几瓶汽水?
这个问题借助小学算术的方法, 完全可以解决。学生们经过热烈谈论, 运用“借一还一”的技术处理, 很快解决了问题。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解法, 同时指出:“这个想法停留在小学阶段, 你能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吗?”
1.问题及其推广
对笔者提出的问题, 有学生回答:“可以, 设该借x个空瓶, 那么现在共有 (10+x) 个空瓶, 这些空瓶换回x瓶汽水。由‘3个空瓶换1瓶汽水’可得: (10+x) :x=3:1。即3x=x+10, 得2x=10。所以x= (10/2) =5。”
笔者在及时表扬的同时, 适时地加以点拨:“本题按这种兑换方式, 10个空瓶最多可喝到5瓶汽水, 5刚好是10的一半, 是巧合吗?你能说明吗?”
不少学生在原来的问题上作了进一步的推广:
推广1:已知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1瓶汽水, 现有2m瓶汽水 (m为正整数) , 则最多还可以喝多少瓶汽水?
推广2:已知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1瓶汽水, 现有x瓶汽水 (x为正整数) , 则最多还可以喝多少瓶汽水?
推广3:已知a个空汽水瓶可以换1瓶汽水, 现有b瓶汽水 (a、b为大于1的整数) , 则最多还可以喝多少瓶汽水?
甚至出现了推广4:已知a个空汽水瓶可以换c瓶汽水, 现有b瓶汽水 (a、b、c为大于1的整数, 且a>c) , 则最多还可以喝多少瓶汽水?
2.数学建模
在推广2的讨论过程中, 学生想到了“当x是偶数时, 可以喝x/2瓶, 当x是奇数时, 可以喝x/2的整数部分。”对此, 笔者做了补充:“如果用[x]表示不大于x的整数, 比如[3.2]=3, [3]=3, [2007.9]=2007等, 那么你能把刚才的结论用这个符号表示吗?”学生当即回答:“应该是[x/2]”。
对于最后提出的推广4, 一开始学生仿照推广2:设最多还可以喝x瓶汽水, 那么共有b+x个空瓶, 按已知a个空汽水瓶可以换c瓶汽水的条件, 可得方程
(b+x) :x=a:c
ax=bc+cx
因为x为正整数, 故取x=[bc/ (a-c) ]
然后, 马上有学生提出:“这个答案有问题。例如:已知5个空汽水瓶可以换2瓶汽水, 现有23瓶汽水, 则最多还可以喝多少瓶汽水?按刚才的解法可以喝到但我想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每次换回并喝到的汽水数量是偶数, 最终不可能是15瓶。”并且把原有的结论修正为
在教师的提示下, 学生们对两个结论分别进行了验证:先用小学的方法算一次:第一步:拿23个空瓶换回8瓶汽水, 余3个空瓶;第二步:拿11个空瓶换回4瓶汽水, 余1个空瓶;第三步拿5个空瓶换回2瓶汽水;第四步:不能再借了, 共可以喝到14瓶汽水。然后用代数的方法:原有结论是15瓶, 已经可以排除。修正后的结论:a=5, c=2, b=23,
3.对数学模型的理解
对于修正后的数学模型, 学生是这样理解的:“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用3个空瓶能换回2个瓶子里的汽水, 也就是只要有3个空瓶, 可以通过“借二还二”的方法作一次兑换, 那么23个空瓶可以作[次兑换, 共可喝到7×2瓶汽水 (不含瓶子) 。推广4的本质是‘用 (a-c) 个空瓶可以兑换c个瓶子里的汽水’, 也就是有 (a-c) 个空瓶可以去兑换1次, 每次可以换回c个瓶子里的汽水, 那么b个空瓶, 可以做次兑换, 共可换回瓶汽水 (不含瓶子) 。”
这堂课围绕“空瓶兑换”问题展开, 不断探索、思考、反思, 不断推广。通过对问题现象的思考, 感悟问题的本质, 形成了解决问题的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课”给学生, 放手让学生做, 去交流, 鼓励学生发言, 提出异议, 体验解题过程的快乐,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的课堂反映看,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在上还感受了数学的严谨性, 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给学生一双翅膀———教学后的反思
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也是新时期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 习惯的养成需要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兴趣, 二是方法。有兴趣的学习才是愉快的, 而懂方法的学习则是轻松的———兴趣和方法是有效学习的两翼。
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是为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而设置的。在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掌握这些知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应该作为测定能力提高和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也会形成乐于探索、勇于追求科学真理的优秀品德, 以及辩证地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原先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可能会因为得不到经常应用而被遗忘, 但深深地铭刻于他们头脑中的科学精神、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却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本课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讨论, 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及推广, 学生不仅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数学的深层知识———即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有人提出, 数学课堂应该回归简约。从教学材料的选择看, 要做到“选材要少”、“用材求丰”、“组材求优”。努力做到“一材多用, 一材多变, 一材多效”。
本课所用材料很少, 而且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比较熟悉的问题。但对这个材料采用了多种处理方式:一是用代数的方式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二是对原有的问题作推广, 让材料出现由浅入深的变化, 使学生初步建立“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三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同学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树立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堂课, 师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对话、交流和动态生成, 即凸现了研究的主题, 又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成为教师公开课的主要形式。但是, 教师实际中存在着“方法优先, 媒体挂帅, 活动精彩”等观念,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 要使生成性教学落到实处, 首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建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心情舒畅地进入课堂, 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言论, 真正参与课堂学习, 这样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其次, 应该以“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 贯穿“问题”这一主线, 用“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心理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 准确把握问题的大小, 在旧知与新知间寻找合适联系;把握问题的真伪, 能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 并努力去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再次, 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 掌握知识, 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着重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或方法, 并以此为核心去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总之, 生成性教学的价值追求是使教学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和成就学生的幸福生活, 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 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数学方法、技巧来解决问题, 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课堂给学生,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和提高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孟凡丽,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1) :22—27
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主体意识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唤醒主体意识,落实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实现有效生成,其重要前提在于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前期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当我们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各种状态令人堪忧。
1.疲于應付作业。尽管减负的呼声从未间断,但在语文学习上,学生的作业量还是不见减少。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在疲于应付各种类型的作业。有些速度慢、正确率低的学生往往被这些作业拖得疲惫不堪,由此养成拖沓的习惯,并且降低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产生消极的心理。
2.课前缺乏预习。前置性预习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学生缺乏这种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不能对将学课文进行课前阅读,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更不会翻阅工具书、主动搜集相关资料。久而久之,形成惰性与依赖性。
3.课堂投入不够。在课堂上,真正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学生比例不大,一来对课文的不熟悉导致部分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二来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让他们习惯等待老师将现成的理解“喂”给她们。
4.语文实践缺乏。这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还是停留在口头上。事实上,很多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好奇心,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观察研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即使老师有所布置,却往往置之不理。
以上种种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生成性。
二、策略实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1.简化教学设计,留足时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从简化教学设计上入手。以往的设计,教学环节是直线性的,没有弹性空间;教学提问繁琐细碎,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更有甚者,连教学过程中教师该怎么承接过渡、该怎么总结深化的语言都在设计中固定,从而使教学的预设来不得半点变化。这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设计,往往给教师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
相比那种所谓“精”“细”“深”的教学设计,笔者更加欣赏那种粗线条的、简约的课堂教学。为此,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教材的钻研上,在深入把握课文内涵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我尽量简化教学设计——浓缩课堂提问,关注课文重点,组合板块教学,不求“遍地开花”,但求“一课一得”,从而将课堂上更多的时空留出来给学生。
“番茄太阳”一文,课文比较长,我简化到两个步骤:①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初步把握作者与主人公明明一家人交往的过程之;②精读感悟:将目光聚焦明明,关注描写她外貌、一言一行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个教学设计几乎没有提问,只有学生的阅读、交流活动,教师点拨引导,课堂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成。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绘画,我认为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大写意,而不应该是工笔细描。
2.弱化课堂教学,改变被动。近年来,生成性教学更加注重主体性教育理论,而这一理论近来又有了新的发展。郭湛认为:“真正的主体性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为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强势地位,凸显学生“学习主人”的身份,我们不妨弱化一点教师的“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逼着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尝试着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的学生过程,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以学生的生成催发自己的生成,用自己的生成激发学生的生成。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好了加减法,减教师的教,甚至示教师的弱。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而课堂上教师的“示弱”,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正是我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拿手一招。
3.优化语文练习,激发主动。曾多次对我所教的学生说过一些西方国家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给学生布置一个课题,让学生在一个阶段内开始调查,并完成报告。而这样的作业,往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热情,我尽力优化作业设计,强化作业的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教学口语交际《学做节目小主持人》一课时,我结合一场联欢晚会,将节目单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自主设计开场白、串联词和结束语,组织现场主持比赛,评选最佳主持。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们发现:语文竟然还可以这样学。只有真正尝到了“甜头”,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会不断地提高,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
叶澜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反复阐述生成性教学的生命性本质,把生成性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学主体重要的生命经历,从而把生成性教学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之上,是立足于学生的存在意义的建构。这一生成性教学思想可谓高屋建瓴,对我们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所以,语文生成性教学,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正是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重要前提。
音乐生成性教学 篇4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刘大春
内容提要: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的重要载体。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认识、发掘、利用生成资源是贯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和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有效 教学 生成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课堂教育教学是承担此项核心任务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立足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科学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一、对生成性资源的认识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 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其具体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的客观存在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2、生成性资源在师生互动中的参与便利性。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3、生成性资源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启发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地作用。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产生的种种疑问,因势利导、及时鼓励,启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4、生成性资源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的促进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或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即生成对问题理解的多种解读方式,而有些解读显然超出了老师预想的结果,从而迫使教师选择其中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能够生成非常有价值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这样,会促使教师在预设教学进程时更加有所准备,甚至会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对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1、树立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理念。理念牵引导向,导向决定言行。一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因为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知识的获得必须包含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孕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转移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和学生智慧、情感、能力的投入,又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这个过程,在教学关系上是师生合作对话,在情感关系上是师生理解信任,在师生关系上是彼此平等互尊。这一过程有知识的生成、技能的生成和情感价值观的生成,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经验世界,体验自身的生命价值。二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
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只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对亮点处、冷场处、迷茫处和错误处有所发现,有所引导,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2、要把课前预设与课堂随机应变相结合,随时掌控学情。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真正了解了学情,才能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效。课前,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教学设计要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但是,仅有课前预设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堂随机应变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时代差异、人生阅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偶发事件、突发情况等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而乱了方寸,又不能视为大逆不道而贸然否定,还不能熟视无睹而不了了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论是偶发事件还是突发情况、无论言行正确与否、无论是学生出现的差错,还是教师自己出现的差错,都可以作为难得的可加利用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对之要么幽默调侃,激活课堂;要么借题发挥,因势利导;要么将错就错,错中悟理;要么各抒己见,辩中求证等等。如果此时教师惊慌失措、无从下手,或者处理不得当,可能导致课堂失控,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还会破坏教师形象,影响师生关系。
3、提高综合素质,开启教学机智,化解课堂矛盾。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生成性课堂的成败。生成性课堂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智慧。所谓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性与机敏性相统一的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机智地发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可见,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机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并懂得运用教学机智化解课堂矛盾的艺术。
4、第四、鼓励质疑,学会倾听,促进动态生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敢问;二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能问;三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让学生想问;四要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这样,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5、以“三维目标”为主轴,判断、选择、整合、提炼相结合,充分发掘利用生成资源。课堂上出现的所有现象和活动不一定都可以成为开发利用的资源。因此要求我们:一要善于判断选择。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但与教师预设目标相悖的因素;也可能出现一些与教学绝然无关的因素,如有的学生的毫无目的的东拉西扯,过度自由的随意活动;还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或不同的解决方法等。如何判断其是否具有利用价值?教师必须围绕“三维目标”这个主轴,即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判断和选择,清除那些不适当的、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意见或建议,而选择和强调与此相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并将它作为一种资源
而有效开发。二要进行整合提炼。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从众多信息中优选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发掘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目标、方法与学生的成人成才上。我们都明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是关键。然而,在关注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仍然抱定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重视生成资源的发掘和有效利用,一味固守告知的地盘,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个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传统教育不加“扬弃”地传承,从而呈现出“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境况。
目前,在挖掘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借以提高教育质量问题上,存在着令人担忧状况:一是部分教师对生成资源缺乏认识,有的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课堂中形成“一言堂”、“独角戏”、“有教无学”的情境。二是不重视生成资源,要么对之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要么认为学生有意捣乱,目无纪律,叛逆表现,目无师长。三是有的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回答、节外生枝的举止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成资源”而进行漫无边际的随意开发,或者一味欣赏,疏于辨析,缺乏必要的引导,甚至变为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教学。四是教学封闭,对生成资源只是进行主观性的预设。教师视自己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管理者、控制者和裁决者,而视学生为教学中的接受者,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宰。一遇“出乎意料”之事,乱了神、慌了阵。五是回避堂上问题,课后“不了了之”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占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随处可见,有的是能够预见的,有的不能预见,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筛选各种有用的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随时调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因势利导,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刘大春 贵州省铜仁一中副校长 政治特级教师
音乐生成性教学 篇5
摘要:生成性策略(generative strategies),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学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构建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P.L.Smith,1993)。由生成性策略而构建的课堂生成性目标往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
关键字:生成性目标 因素及对策
据有关资料介绍,20世纪7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就已倡导一种“生成性”目标取向的课程,即“不应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生成性目标,它的优势在于学生将教学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除此以外,它还将学生置于一个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可追求个人特殊兴趣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激发动机的教学策略。那么影响音乐欣赏课堂中生成性目标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呢?笔者将从个五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一定的氛围中,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更影响着新的有价值的目标的产生。有研究表明,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目标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是什么呢?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即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音乐欣赏课堂中我们利用录音、DVD 和 VCD 碟、电视节目、生动的图片、实物投影、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思维在自由的空间翱翔。在欣赏《天鹅湖》这首世界芭蕾舞经典名著时,我用播放了一段《天鹅湖》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鹅形象,理解电影音乐是如何来刻画天鹅形象的,由此与我们欣赏的《天鹅湖》进行比照,品味天鹅身上所蕴涵的抒情、忧伤、高贵、庄重。他们的思维就像脱了缰绳的马,任由驰骋,说也说不完。
优化学习环境,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肯学、肯想、肯做,这样就会有创新,有了创新,我们的课堂生成资源就越丰富,因而课堂也就更活泼,更有活力。
二、学生置身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中学课堂上,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密度,我们时常感受到这样一种课堂气氛:课堂是师道尊,学生必须严格执行教师的课堂程序,稍有越轨,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稍犯错误,立即大声呵斥,严厉责备。试想,在这种师生关系十分紧张,课堂情绪非常低落,学生创造性遭受打击的课堂中怎能有出人意外的课堂效率呢?因此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生成性目标产生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课堂充满生气,中学音乐欣赏课堂中,要注重形成开放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这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的。比如,在学习《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请举出你熟悉的哪些音乐作品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生活。预习过学习材料的学生马上回答:《松花江上》展现了抗战前夕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凄惨悲愤的景象。《我们走在大路上》表现了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祝酒歌》表现了粉碎“四人帮”后人民群众的欣喜心情和九亿神州普天同庆的激动心情。此时有学生又问《春天的故事》、《龙拳》能不能算是充满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呢?„„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出现了一个个新的问题。“对刚才提出问题,我们大家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由另外的学生来作公开评论,在互相评论的过程中,又冒出了很多的新知识。比如《春天的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中国的崭新开始,记取了中国新时期发展的历史。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本屡经磨损的像册缓缓翻过;《龙拳》第一次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喊出了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种,等待 2
英雄我就是那条龙化身为龙。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人才是时代的英雄,未来的发展中国人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寻求团结的巨大决心和同仇敌忾的血脉关联,深刻的教育了广大正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学生,对是否该崇洋媚外,我们的命运是由美国人掌握还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掌握做出了明确回答。„„答案的丰富多彩,使得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只要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
三、教师对课堂资源的把握能力
课堂资源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教师对课堂中教学资源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新的目标的生成。如何提高教师把握课堂资源的能力呢?笔者经过探索认为做好以下两点可以提高我们驾驭课堂,激发学生创造动机的能力。一是及时捕捉,实现学科价值。我们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捕捉能够对接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还要捕捉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闪动的亮点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二是善待意外,涌动生命之花。在新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上的意外或者是“ 奇思异想”、“奇谈怪论”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是能让人的眼睛一亮,让人平然心动的情节;意外的出现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也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意外的出现要求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增强自己的教学素养。这要求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给意外正名、善待意外,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四、预设的课堂教学思路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设计,具体的来讲,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效果的预先构想与设计。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 3
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
五、教师的知识储备。
进入中学,学生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在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问题的同时,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音乐生实习总结 篇6
实习是每一个毕业生音乐生都必须经历的一段历程。在这段宝贵的经历中,我从一个稚嫩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演奏的艺术家。我将以这篇文章来分享我的实习经历,希望能激励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走向实习之路。
我的实习经历发生在大学期间。我选择了一家当地的交响乐团,担任了其中的一名钢琴演奏员。乐团由各个年龄段的专业音乐家组成,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职业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
实习期间,我的主要职责包括演奏钢琴、参与排练和演出,以及协助乐团进行日常行政事务。同时,我也参与了乐团组织的各种社区活动,如音乐讲座、音乐会等。
在实习期间,我收获颇丰。首先,我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技巧。在与其他音乐家的紧密合作中,我学习到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这使我的演奏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其次,我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乐团的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紧密协作,这使我在协调沟通、解决问题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后,我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在面对工作压力和挑战时,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这次实习经历对我个人、职业和人生规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坚定了自己投身艺术事业的决心。此外,我也明白了在艺术领域,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习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冲突,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各方沟通。
总的来说,实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非常感谢乐团的所有成员,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使我深受启发。我深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技能。这次实习经历也使我明白了,艺术不仅是个人的表达,更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在压力和挑战面前,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此外,我也意识到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实习期间,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保持平衡,以及如何处理压力。这些技能将在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实习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技巧,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这次实习经历对我个人、职业和人生规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更加明白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坚定了自己投身艺术事业的决心。同时,我也明白了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化学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思考 篇7
案例一:教师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 很多同学都能使用最小公倍数法写出化学式, 但有一位同学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过氧化氢的化学式是H202”, 其他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也开始议论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化学式?”
“为什么右下角的两个2不约分?”其实这样的疑问, 有些学生在讲解氧气的制取时就提出过, 尽管这个问题与初中化学内容无关, 即使学过化合价, 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右下角的两个2不约分 (涉及到高中的化学键问题) 。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说明大家观察力很强, 能积极展开思维。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我们高中要学习的双桥键, 说明原子之间有不同的构成方式, 如果对这些构成方式加以利用和改变, 我们就能得到和发现意想不到的物质。”几句话, 促进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又对知识进行了较好的延伸。
案例二: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 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 我们往往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 问道:“老师, 在这个实验中, 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不是可以看成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呢?”好多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认可。学生已学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 对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已有了解, 能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 可能从来未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 教师也可能未思考过这个问题。教材中提到催化剂能够增加反应的速度,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而在水的电解实验中, 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加快了反应速度, 并且它们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也不发生改变。因教材中提到过: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多数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这样的答案,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它也符合催化剂的概念。对于第一种回答, 学生并不满意。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 让学生课后讨论, 参阅相关资料, 积极开展探究,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实证明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作为电解质, 也可看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验证了学生的想法是合理的。这样的一次“意外”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质疑是获得新知的开端。
思考
1.善于激发“生成性资源”
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民主,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使课堂教学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只有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内心的想法才能尽情地流露。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误区, 要细心、耐心地说服, 并给予辨证评价。如果是学生的错误想法, 而且是大多数学生的想法, 教师要会善待学生的错误, 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对于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珍惜, 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进行创造。让“错误”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发展, 同时也丰富教学的实践智慧。
2.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及时解决“生成性”的小问题
作为一直从事初中教学的化学教师, 应该多阅读高中三年的教科书, 即使不是很精通也应做到初步了解, 特别是初高中衔接的地方。因为中学化学中很多知识点只要求知其然, 不要求知其所以然, 这是知识阶段性的合理要求, 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常常会提出疑问, 这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如果教师因为不会而拒绝回答, 很可能使一个“化学天才”夭折, 因为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往往是能积极思考并能把化学学得很好的学生。其实, 当回答涉及高中知识的问题时, 老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讲出来。即使学生记不住, 学生也会对现有的疑问有所理解。
3.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
教师应学会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关注他们的神情, 关注他们的问与答, 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并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在“动态生成”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浅析高中文言文生成性教学 篇8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的教学魅力在于文化、文学以及语言三个方面。对于高中生而言,要从基础语言向文学、文化过渡,在语言体悟的基础上完善文化与文学的渲染。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将这三个方面兼顾周全,因此,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以下误区。
首先,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文言文基础知识上。一味地肢解文本,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听讲而没有了放飞思维的空间和探究文本底蕴的时间。
其次,开放式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文学鉴赏之上。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活动多为不切实际的发言,力求热闹。教师努力地引导,学生却不知所获。语文的基础不稳何来文化与文学基础的稳固呢?
最后,教师的演讲式教育,利用文化轶事来替代文本自身,让课堂变成了故事会,提出的问题也不能针对教学重难点。
上述误区出现的原因是教师盲目地遵从课改,而没有探究课改本身的意义,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在考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上,要兼顾生成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发现文本的重点,探究文本的难点,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生成策略
教学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好的教学计划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向思考、向探究迈进。生成教学正是这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利用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在具体操作中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1.先呈性策略辅助预设生成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素材,并组织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先呈性策略的基础就是先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学习困难,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促使课堂预设目的有针对性,结果变得有意义。
例如,可以对高一的新生进行有关文言文学习的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借此来明确、安排和调整明确学生在高中三年中的文言文教学重难点。高一年级是高中教学的起始年级,要着力提高和夯实学生的积累能力和鉴赏能力,稳步教学。高二年级作为高中教学提升年级,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引导他们深度探究和赏析文言文。高三年级作为高中教学的冲刺年级,引导学生在前两年的理解积累以及习惯性思考文言文本后,总结文言文的认知规律和运用技巧,并能对难度较大的文本进行深度思考。由于教学本身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确定教学预设的起点,最后帮助学生完善文言文素养,提升教学生成的有效性。
2.重视学生兴趣积极创造生成
学生天生就有学习的潜能。这种能力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是在间接影响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任务是为学生创建好的学习场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展现真我的重要因素。
许多文言文倒装句与英语的句式很相似。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之余,让学生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英语。如《师说》中的“学之余”,《鸿门宴》中的“大王何来操”,以及《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等。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句式。因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向着喜爱的方向发展,学生因为喜爱才会向往读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教师要教的东西。学生喜欢的基础是什么?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成性显现。
3.分析角色抓住根本促进生成
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问题的真正意义。学生有了探究和发掘思考的愿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场景之中。
如讲《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为引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当苏轼被贬之时,与朋友兴致高昂地泛舟为什么会心生忧伤愁绪呢?作者悲伤的是什么?悲伤的原因是什么?朋友是怎么劝解的呢?如果你作为苏轼的朋友,又该如何评价苏轼,劝解苏轼?”如果学生能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作者豁达的大智慧,说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作者本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如果有的学生对此事表示怀疑,那么这也是课堂的一个有效生成点。因为分析人物角色要善于发现文章的表现技巧。如有学生这样回答:“我觉得这是一种假借,苏轼利用假借来表达人生态度。也有可能这个友人是虚构的,因为苏轼在文中不称余而是苏子。如果苏子是苏轼自己的话,苏子和朋友很可能就是苏轼的两个自我。这两个自我在同游的时候一个快乐一个忧伤。而苏子劝友,说明苏子的豁达人生观是占据主动的、永恒的,失意仅仅是暂时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人物角色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到问题本身,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也是教学生成的必由之路。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生成性思考
生成教学不是一个特定词汇,而是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首先,生成教学要摒弃一站式教学,要让学生的实际学习得到尊重,要让教学预设成为重点,节省课堂上探索问题的时间,让课堂效率更高。
其次,要有舍得意识。敢于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从“不得不学”向“自然而然学”过渡,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性。
最后,要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思考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深度发掘的过程中爱上文言文。教师只有尊重和理解学生独到的见解并加以完善,才能让学生逐步喜欢文言文。
【音乐生成性教学】推荐阅读:
音乐生毕业生论文10-22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08-2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音乐07-08
高中音乐《南亚音乐之--印度音乐》word教学设计07-30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教学07-10
人教版音乐五年级音乐教学设计05-27
音乐创新教学08-11
音乐创编教学09-02
音乐创作教学09-12
小学音乐个人工作计划-音乐教学计划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