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我国的经济法

2024-11-24

概述我国的经济法(通用8篇)

概述我国的经济法 篇1

经济法概述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上的法律是指由()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国务院

2.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

A.人身与财产关系 B.分配关系 C.经济关系 D.人身关系 3.职工代表大会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A.企业的管理机构 B.企业的权力机构

C.企业的咨询机构 D.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4.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提取的公司法定公益金占利润的()A.2-5% B.3-5% C.5-10% D.8-10% 5.公司法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A.15% B.20% C.25% D.30% 6.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行使撤销权。A.3个月内 B.6个月内 C.1年内 D.2年内

7.合同生效后,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应当()A.返还定金 B.双倍返还定金

C.返还定金并赔偿损失 D.返还定金并支付违约金

8.工业产权实际上是关于()和有商业信誉的标记权的总称。A.技术成果专有权 B.著作财产权 C.著作人身权 D.出版者权

9.下列不属于不当低价销售行为特点的是()A.该行为发生在商品销售环节

B.该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C.该行为采用低于商品成本价格的方式进行销售

D.该行为的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维持或者争取自身的竞争优势 10.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是指()A.所有商品的消费者 B.生产资料的消费者

C.生活资料的消费者 D.生活资料消费者和主要生产资料消费者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税法构成要素的是()A.税法主体和征税客体 B.纳税期限、地点和环节 C.税目税率和计税依据 D.税务人员的岗前培训 12.股票的发行者是()

A.政府 B.金融机构 C.工商企业 D.股份公司

13.劳动法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劳动行政关系 B.涉及工会组织的社会关系 C.劳动关系 D.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14.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A.草原 B.土地 C.矿藏 D.水

15.我国矿藏、水流、山林、草原、山岭等资源的所有权属于()A.国家 B.集体 C.地方 D.公民

16.因违法违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7.下列属于无偿招标的商品是()A.原木 B.苎麻纱布 C.轻重烧镁 D.自行车 18.可作为WTO正式工作语言的是()A.俄语 B.西班牙语 C.葡萄牙语 D.汉语 19.在仲裁与诉讼之间我国实行()

A.先仲裁后诉讼 B.先诉讼后仲裁 C.或诉讼或仲裁 D.既诉讼又仲裁 20.诉讼的证据是指()

A.原告陈述的事实 B.被告陈述的事实

C.证人陈述的事实 D.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 2 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经济法的主体包括()A.企业 B.公司

C.事业单位 D.社会团体 E.个体工商户

22.公司按公司财产责任形式可分为()A.无限公司 B.有限责任公司 C.私营公司 D.两合公司 E.混合公司

23.依照我国专利法,授予专利的积极条件有()A.新颖性 B.理论性 C.创造性 D.实用性 E.标记性

24.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A.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B.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C.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D.由公证处公证 E.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5.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强制性 B.无偿性 C.时效性 D.固定性 E.平等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供4小题,26、27题每题2分,28、29每题3分,共10分)

26.不正当竞争 27.增值税 28.法人 29.最惠国待遇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司法的特征和性质。2.简述经济法主体体系的构成。3.简述商业秘密的含义及特征。4.简述审计的功能。5.简述股票的特征。

五、论述题(本题10分)35.试述税法的构成要素。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贺某在一家炼铁厂工作,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后,又达成口头协议:如发生工伤,责任自负。厂房年久失修,在工作期间倒塌,贺某被砸伤,住院治疗一个月,花医疗费、营养费等共计6 000多元。工厂只发给当月工资。贺某要求工厂负担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厂方则提出按照口头协议,贺某应自己承担这些费用。请问:

(1)双方达成的“责任自负”协议效力如何(2)贺某的医疗费、营养费应由谁负担

37.甲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乙公司为甲公司独资举办的子公司。2001年,甲公司出资100万元,乙公司出资50万元,共同设立了丙公司,甲公司经理李某担任丙公司董事长。请问:

(1)若乙公司欠丁公司80万元,该笔债务是在甲公司指示下以乙公司名义造成的,甲公司是否需要向丁公司承担责任

(2)设李某代表丙公司做出一项投资决策,导致丙公司损失50万元,该损失应由谁承担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B 6.C 7.B 8.A 9.B 10.C 11.D 12.D 13.C 14.C 15.A 16.D 17.D 18.B 19.C 20.D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DE 22.ABD 23.ACD 24.ABCE 25.ABD 4

三、名词解释题

26.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7.增值税是以应税商品或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28.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9.最惠国待遇的基本含义是成员一方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在贸易上的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其他成员方。

四、简答题

30.答:公司法的性质和特征:

(1)公司法体现着组织管理要素与财产要素的结合。(2)公司法体现着组织法与行为法的结合。(3)公司法体现着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的结合。(4)公司法体现着国家意志与公司、股东意志的结合。(5)公司法体现着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31.答:经济法主体体系是由下列各类主体构成的:

(1)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管理机关。它们在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执行国家组织管理职能时,即成为经济法的主体。

(2)社会组织。包括企业、公司、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它们可进一步概括为核算组织和预算组织。它们都应该能够独立或相对独立地支配一定的财产,享有财产所有权或经营权及其他财产权利。

(3)内部组织。主要指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但并非所有内部组织都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内部组织,只是指那些在实行内部承包制、内部经济责任制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和利益的内部组织。它们不是也不应成为法人,但也应赋予其一定的经济法主体资格,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理顺企业内部关系。

(4)农村承包户和其他公民个人。经济法主体主要是组织,但不能说它只能是组织。在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这些参加生产经营管理关系的公民个人及其组合的家庭,也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

32.答: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秘密性,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二是实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三是保密性,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以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33.答:审计的功能:

(1)经济监督功能。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运行。

(2)经济评价功能。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决策、计划和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运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备、有效,等等。(3)经济鉴证功能。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审核检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某一经济事实和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其反映和说明经济情况的资料是否符合实际,并做出书面证明。34.答:股票的特征有:

(1)它是权利证券。即是一种体现股东权(股权)的证券。

(2)它是有价证券。股票所代表的股东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利,如同一切有价证券性质一样,股票是证明持券人有取得一定金额收益的权利的凭证。股票持有人可借此要求公司分配股息或红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可以作为交易的标的流通、转让,还可以抵押、赠与、继承。

(3)它是证权证券。即只起权利证书的作用,证明业已存在的权利,而不是创设新的权利,不是设权证券。

(4)它是要式证券。股票必须按法定的方式和内容制作,必须载明法定的主要事项。

(5)它是风险证券。股票所代表的权利及其价值的实现,始终都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风险性。

五、论述题

35.答:税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1)税法主体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征税主体应是国家,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国家授权有关的政府机关来具体行使征税权,具体的、形式上的征税主体有各级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和海关。纳税主体,又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是指按照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征税客体。征税客体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各税种间相互区别的最主要标志,也是确定征税范围、进行税收和税法分类的重要依据。

(3)税目和计税依据。税目是在征税对象总范围内规定的具体征税的类别或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计税依据,是指税法规定的据以计算应纳税款的依据或标准,是计算应纳税款的基数。

(4)税率。税率是纳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例。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负担水平的轻重,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5)税收特别措施。这是国家为贯彻经济政策、发挥税收调节功能而在一定时期依法采取的措施,包括税收优惠和税收重课措施,前者的主要内容是减轻纳税人的税负,如税收减免、税收抵免、亏损结转、出口退税等;而后者的主要内容是加重税负,如税收附加和加成征收等。

(6)纳税环节。纳税环节主要是对商品课税的税种所作的规定。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经过多个环节,税法根据税种性质,规定其中某一个或若干环节为计税环节。

(7)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纳税期限分为按期纳税和按次纳税两种。纳税地点是指纳税人依法申报缴纳税款的具体地点,它说明纳税人应向哪里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以及哪里的税务机关有权管辖的问题。

(8)违法处理。违法处理是税法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规定的惩罚措施。它是税法得以贯彻落实的保障措施,也是税收法律制度强制性的体现。违章处理的措施包括补交税款、加收滞纳金、罚款、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

六、案例题

36.答:(1)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 7 供安全的劳动条件,承担保护劳动者健康的义务。厂方和贺某关于“如发生工伤,责任自负”的约定与法律相违背,属无效条款。(2)厂方应为贺某负担医疗费、营养费等全部费用。

37.答:(1)甲公司不需要向丁公司承担责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乙公司应以自己的资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2)李某是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代表丙公司做出投资决策的行为视为法人的行为,后果应由法人承担,故该损失应由丙公司承担。

概述我国的经济法 篇2

关键词:村镇,农房建设,现状

村镇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管理仍处于空白和不到位的状态。我国当前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管理制度对城市和企业等有组织的生产活动考虑过多, 对村镇的特殊情况考虑不够, 使得相关法律在村镇不能进行推广, 也是影响村镇建设安全的症结之一。村镇安全生产监管长期存在“缺位”, 出现管理“真空”, 政府管理把更多的资源、经费和精力投到城市, 而忽视了对村镇的投入。目前, 对于我国相关部门对于村镇建设的具体规定, 村镇建设所必需的手续, 以及村镇建设统计、建设档案管理情况都没有研究机构和部门进行过专门的归纳整理。村镇建设的类型、不同类别的建设中的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的具体成因、以及建设中采用了哪些具体的防护措施等问题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现有的村镇建设资料不能反映出现阶段村镇建设安全生产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

1) 1949年以前:建国前农房的结构包括砖瓦、木结构和草房三种。少量的地主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 居住条件较好, 其住宅有多处明显的功能区分的宅院, 如专供饮食起居以及会客的宅院, 这部分建筑以砖瓦和木结构为主。大部分的村民则住在生产生活混合、面积小形式简单结构简陋的草房中。

2) 1949~1974年:解放后, 根据新中国的土改政策, 将农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层, 按照“依靠贫农、雇农, 团结中农, 中立富农,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 按照“保护中农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受侵犯, 将地主和富农的生产资料有计划分配给贫农和雇农“的原则, 这样村上的无房屋居住或者条件极度低下的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初步改善。由于总体的经济水平还偏低, 村民还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大批建新房, 住房基本上还是靠解放前原有的基础进行调整。由于住房资源相对紧缺, 而家庭人口较多, 同族异代同居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个时期的居住水平还较低。户均人口4~8人, 房间最少一间、最多三间, 住房大部分还是以土墙草顶的草房为主, 个别农户则能住上从地主和富农那里分来的瓦房或者自建少量的瓦房。

3) 1975~1979年:70年代, 由于人口的增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 而住房条件又相对较为低下, 农民建房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时基层结合国家的土地政策, 开始第一批宅基地的批复, 每户的标准约为100平方米。虽然在国家耕地保护的原则下, 宅基地略显紧张, 但相对于原有的居住条件来说还是有较大的提高。建筑材料方面, 由于炸药的推广, 使开采能力提高, 一部分村民开始使用石灰石作为建筑材料 (以前大多使用鹅卵石) 。同时青砖和青瓦也开始局部使用, 但也是基础和墙角等部位使用。

4) 1980~1990年:80年代, 由于经济条件的提高, 基础已经开始使用石灰石, 墙体则以夯土和青砖砌筑混合使用, 屋顶基本上用上了实木的梁和青瓦铺面。住房面积也进一步改善, 居住水平大幅度改善。

5) 1991~2002年:建筑结构和形式上新建住房平屋顶平房成为趋势, 取代了传统的破顶的瓦房的趋势。建材方面, 基础仍然使用青石, 墙体已经开始使用红砖, 屋顶则是以县城的预制板加水泥抹面为主, 同时90年代后期已经有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圈梁出现。

6) 2003年以后:进入21世纪,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导致的住房面积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层的楼房开始在村里兴起, 这意味着人们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已经有条件向空中发展。与此同时平房的形式也有较大的进步:平面进深进一步加大, 由原来的5~6米扩大到8~10米甚至有的农户将其建到12米, 从而使单体的建筑面积大大增加;混凝土圈梁进一步推广;屋顶也由原来的预制构件渐渐出现现浇屋顶形式;门窗面积也进一步增加, 说明农户已经开始重视采光等住宅舒适度的问题, 同时门窗也已经开始使用铝合金和塑钢构件。建材方面, 国家推广使用空心砖代替实心砖, 因此农民自建房已经大规模的开始使用空心砖。

二、农房基本流程和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房的形式和材料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基本的建造流程和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民房的建造过程:

1) 批宅基地:按照村委会和土地所统一规划, 确定宅基地的范围、面积等。有经验的施工人员会根据户主的要求和地形条件确定房屋的面阔、进深等。

2) 基础工程:根据上一步的规划开始时基础开挖, 一般本村的基础挖第深70公分, 深80公分左右, 基础采用鹅卵石或者石灰石砌筑, 砌筑高出地面约1米为地坪。

3) 墙体砌筑:一般做法为夯土、土坯、青石和砖四种, 近些年以青石和砖较为普遍, 也有二者的混合使用。墙体施工的同时木匠也在地面进行作业, 如门框、窗框的制作, 门窗洞口的木框随即安装。

4) 上梁:墙体砌筑完成后, 将制作好的梁架往上吊装。上梁成功标志着房屋主体结构的完成, 所以是建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仪式, 传统上户主会宴请全村村民, 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5) 屋顶门窗安装:屋顶大多采用预制板或者现浇混凝土的形式, 同时将做好的门窗安装到门框窗框之内。

6) 室内装修:一般是用蚂蚱泥先抹面找平, 然后涂抹一层白石灰水。地坪一般直接夯土压实或者铺粘土砖, 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房屋内地面使用地板和地砖业已出现。

总之, 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再到新世纪, 农民住房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日益提高:建筑面积和建筑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05.

[2]李兵弟等.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关于印发全国村镇建设工程质量联络员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的函建质质函[2005]121号

概述我国的经济法 篇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二、低碳经济概念的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三、低碳经济世界中的中国

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4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四、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观点

张坤民: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如果能在我国付诸实施,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

牛文元: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李旸: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叶文虎:中国文化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来已久,即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企业经营,应当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肩负起社会责任。

陈佳贵:保护气候已经刻不容缓。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应当,而在于如何采取行动。实现低碳经济要求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

何建坤: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夏堃堡:低碳经济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一种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潘家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不可能在减排方面“唱高调”,应强调节能优先,从节能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致性上,强调低排放发展。

胡鞍钢: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张世秋: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庄贵阳: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中国下一次工业革命的示范区、未来中国大规模经济转型的实验地。低碳经济区的建立与否及如何建立,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

张世钢: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各利益悠关方应当建立创新型伙伴关系,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林辉: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

我国胎生植物概述 篇4

本文介绍了我国胎生植物的概念、类型、形态结构、生理适应性特征及生态学意义.

作 者:戴锡玲 庞婉婷 王全喜 Dai Xiling Pang Wangting Wang Quanxi 作者单位:戴锡玲,王全喜,Dai Xiling,Wang Quanxi(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34)

庞婉婷,Pang Wangting(上海市回民中学,65)

概述我国的经济法 篇5

发表时间:2003-2-19 0:00:00作者:梁威 何光峰(北京教科院基教所)来源:汉博网站

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一直是教育科学、心理学,特别是学科教育学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

一、学习困难研究的历史回顾

学习困难研究的历史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国外的学者从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各个领域上均取得不少成果。但是随着各国义务教育的实施及年限的延长,随着各项教育改革的进行和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的变化,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多层面上突现出来。

我国对于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自198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逐步得到重视,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社会、学生、教师、家庭等,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要求日益迫切。

在古代,我国就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曾用自己辛勤劳动,帮助和教育过许多被称为“留级生”、“淘气儿”的学生,并从中总结出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给新教师以极大的启示。但是真正将学习困难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研究领域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在近20年间,我国学习困难研究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至1986年。这一期间我国学校教育从遭到严重破坏到进入全面恢复整顿时期。一方面,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得全国广大中小学校不得不为迅速提高升学率而努力。于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时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介绍了前苏联有关学习困难儿童教育研究的情况,尤其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困难儿童”的理论及教育方法产生较大影响。

在这一阶段里,人们对于学习困难儿童的理解差距较大。从研究对象来看,包括:差生、双差生、后进生、问题儿童、厌学生等,名称繁多;在研究人员中中小学教师占大多数,专业研究人员涉及此领域的还为数不多;教师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是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的体会;专业研究人员的成果主要是侧重于描述学习困难儿童的特征;研究这一问题的主要目的,对于绝大多数研究人员而言,是尽可能地提高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1

因为当时毕竟是处在以提高升学率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大环境之中。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3年。1986年7月1日我国宣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即包括学习困难儿童在内。从而结束了我国沿袭几千年的“适者生存”的传统学校教育,从根本上奠定了我国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及其研究的基础,并使学习困难研究得到了发展。这一阶段的最显著特征是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如江西省教科所和上海教科所设立了专门的研究课题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还有许多大专院校的教育理论者及时将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并且多次在国内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同时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出版了专著。

总之,这一阶段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在实践工作中也有所成效。研究的重点从单纯地为提高升学率转变为从不同角度系统地探索中国学习困难儿童的现状及特点。

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至今。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以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系统总结了40多年来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全面分析了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些都为学习困难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从以往的层层选拔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的教育。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学习困难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在2001年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关注差异,重在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广大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这一问题的共同目的。

二、学习困难诊断及干预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我国中小学不断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已经被广大研究人员和中小学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以这个现代观念为指导思想,目前正在进行的学习困难研究已经从以往仅仅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短处”到积极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长处;从以往仅仅关注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到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情感变化;从以往仅仅关注学习困难干预(矫治)的结果到关注整个矫治的过程……

下面以北京地区为典型案例来看全国学习困难诊断及干预的现状。

目前北京市对于学习困难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还是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来探索这一问题。以研究者为维度,可分为专职研究人员和一线学校教师;以空间为维度,可分为校内校外;以时间为维度,可分为课上课下;以学生人数为维度,可分为群体干预和个体干预……。下面仅以空间为维度进行分析。

1.校内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诊断及干预的现状及分析

北京市随着小学毕业生电脑派位上初中政策的实施和高中招生名额的扩大,教师们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重点学校教师对于这些学生束手无策,因为已多年没教过这样的学生了;一般学校教师多数还是用老办法即加班加点补课,试图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

面对这一现实,专业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就校内特别是课上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实施诊断及干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门头沟教科所张祖牟同志在“九五”期间所做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儿童学习障碍的诊断与矫治”北京市课题,采用普通班补救教学和学习障碍资源班心理训练有机结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高学习儿童的动力,从而改善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状况。普通班教学的模式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在集体教学中穿插个别辅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个别辅导。资源班的训练模式是小集体教学 + 个别化训练的方式,训练的内容有:认知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注意力训练、自我意识的训练、社会交往的训练以及情绪调节,通过对普通班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资源班的心理训练两种途径,大大促进了学习困难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另外,北京教科院基教所所长梁威研究员在“八五”、“九五”期间,试图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大难”学科——数学学科为突破口,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从而达到整体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本项研究经过近10年的时间,成功地总结了一套校内诊断和干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手段,其中包括实施反思卡、使用分层测试卡、应用迁移理论等多项教育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在全国14个省市近百万学生人次中进行推广。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和教师的好评。这些成果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及北京市首次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以此为基础,北京教科院在2000年6月已成立了学习障碍研究中心。这一中心继续进行以校内为主,兼顾校外进行学习困难的研究。

另外在有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了倾诉不满和压力的场所,从而使其中一部分学生能够学会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他们改变学习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就目前整体而言,校内实施的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除了进行课题研究或推广科研成果外,多数取决于任课教师,因此随意性较强。

2.校外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诊断及干预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随着广大家长对于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存在着学习困难问题。另一方面广大研究者也从书本走向社会,也有在实践中探索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理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校外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的诊断及干预的机构一下子在北京涌现出来。主持人有大学教授,有教师,还有其他人员。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翔平博士主持的“北京中小学心理教育咨询中心”是1995年在东城区科委登记,区编办批准的民办事业单位,是专门解决中小学生学习障碍、注意力障碍和情绪障碍的专门机构。该中心从知觉——动作综合、语音意识、字形意识、听觉记忆、阅读能力、数学推理能力和自我监控 能力等方面诊断和训练学习困难儿童,取得明显成果。

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创造出一套学习能力训练体系——个性化教育方案(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简称IEP)。通过对每个不同特质的孩子进行科学的学习能力测试,找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量化成每一个细小的学习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帮助孩子克服学习困难,从而使孩子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达到开发学习潜能的目的。这一训练体系对于矫治学习困难学生是有效的。

李圣珍老师,是北京通州的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2000年3月2日19点38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报道了她的故事。经她领养的50多名被他们的亲生父母视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孩子”,如今都成了希望之星。这50多个孩子虽然包括不同类型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他们之所以到李老师家里来,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着严重的学习困难问题。经过李老师的指导,少则数月,多则一年,通通“药到病除”,个个成为了文质彬彬的“小天才”。李老师用一位伟大母亲的情感+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创造出了一套新的教育方法。另外,在北京的一些医院里,也设有进行学习障碍诊断和干预的机构。例如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邹立平主任、首都儿研所的夏蓉老师以及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王玉风教授都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进行治疗。如王玉风教授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因多动症而导致学习

困难的儿童,通过强化患儿的SMR脑电波,和/或抑制4-7的θ波,治疗20次为一个疗程,每次30分钟左右。该方法无副作用,而且采用类似于电脑游戏的方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结果发现,多数儿童治疗15-20次时症状开始改善,两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而且智商提高,尤其是对注意力/记忆力因子分数提高有其独特作用,可以使学习成绩提高,亲子关系改善。

综上所述,北京市有关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已经从仅仅在理论上论述学习障碍特点及分类到更侧重于对于学习困难的诊断和干预。这一趋势也代表了全国的发展趋势。我们仅从“九五”和“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就可以看出。在“九五”*期间,关于学习困难研究的课题多数是从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加工机制等理论问题出发进行研究的,而“十五”期间的课题多数是从诊断和干预出发,这些研究是从进行实验研究开始的,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三、几点思考

1.随着终身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得到完善,是否可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学习困难问题。

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终身教育从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儿一直到老年——早期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和方式。面对着这一全新教育,对于学习者而言,已不是以往的在校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再走上工作岗位,而是要不断地学习一生。

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学习上有困难已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以前的教育把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截然分开,因此就要在规定的地点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达到标准就要视为“差生”。而现在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学习者设置的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课程,而是为每个学习者提供有兴趣的、丰富多彩的、具有选择性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在这个意义上的学习困难的诊断与干预的内容就应是帮助每个学习者选择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2.“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学习困难研究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拿课程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凡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尺的学生就被视为“差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在这个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是可以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可以

是不同的,包括方向、速度和潜能等。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个差异看成是一大包袱,要把它也作为一种资源,积极地充分地利用起来。要使我们教育创设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要学会创设适合学习者的教育,打破原有整齐划一的教育。如果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那么学习困难学生实际上就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的诊断与干预的内容来讲就是要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促进他们的发展。参考文献:

1.洪俪瑜等《学习障碍者教育》,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台湾)1995年版。

2.钱在森主编《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胡兴宏主编《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探索》,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4.梁威:《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12。

5.梁威等著《面向未来的数学教育探索》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概述我国的经济法 篇6

本篇为《经济法》第一章第一节考点:经济法概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请大家持续关注。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

1、经济法概念(起源于法国)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体系

按照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将经济法体系作如下划分:

①经济组织法

指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企业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

②经济管理法

指国家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财税、金融、价格、市场和特定行业管理法律制度等。

③经济活动法

指调整经济主体在经济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产生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注意】《经济法》教材内容不完全局限于法学中的经济法体系范围,同时也涉及传统民商法的相关内容,包括总论、公司法律制度、其他主体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增值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

(二)经济法的渊源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以及国际条约、协定。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经济法的基本渊源,是经济立法的基础。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是经济法的主要渊源,它规定的多是基本经济关系。

以法律形式表现的经济法律规范是经济法的主体和核心组成部分。

3、法规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其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经济法大量以法规的形式存在,法规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①行政法规:国务院为执行法律规定及履行宪法规定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②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规章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章。

规章是法律、行政法规的补充,对正确适用和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具有重要意义。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依法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主要适用于本民族自治地方。

6、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解释。

7、国际条约、协定

我国作为国际法主体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定及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

在我国生效后,对我国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注意: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例·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D.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答案:B

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概述 篇7

机械加工技术作为制造业的根本与基础, 其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的发展而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也正因如此, 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机械加工技术则显得尤为重要。而清楚的了解与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前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恰恰对创新与完善机械加工技术的研究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 以下笔者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个人对机械加工技术知识的了解, 对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进行粗浅的概述, 以供参考。

1 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

通过相关文献阅读,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在历史上机械加工技术发生过三次革命, 而这三次革命, 每一次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响着整个世界制造业的发展。

第一, 机械加工技术的第一次革命。18世纪初期, 近代机械制造业就已经在欧美国家形成, 并在19世纪中期逐渐实现了制造机械化, 形成了一整套的机械加工技术。直至20世纪80年代, 随着电子技术与电力技术、制造技术的结合, 促使了第一次制造革命的爆发。可以说在第一次革命中, 产生了许多的全新加工方法, 而这些加工方法又被人们称之为特种加工。此时期的特种加工, 是以减材加工为主要加工手段。并在传统机械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研发与改革, 如:在变形加工方面增加了放电成型、电磁成型、激光三维成型等诸多新方法;而在接合加工方面增加了放电冲击焊接、电子束焊接、激光焊接、等离子焊机等方法。

第二, 机械加工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 以减材加工为主要手段的机械加工技术早已无法满足制造企业的生产加工需求, 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 以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加工方法逆向思维的突破, 促进了第二次制造革命的爆发。可以说第二次制造革命是在特种加工基础上, 选取固化液体材料, 采用粘结、熔结、聚合等化学反映手段, 制造其所需要的机械加工零件。其实质是一种增材加工方法。而该阶段, 也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增材加工方法, 如:化学法中的液态光敏树脂选择性固化、数字化喷射RP技术等, 为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一展全新的大门。

第三, 机械加工技术的第三次革命。相较于前两次的制造革命, 第三次制造革命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 也是机械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次制造革命在本质上与前两次制造革命不同, 其并不是在外界环境的强制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说其是应运而生也未尝不可。其主要是因为各种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在制造技术中的不断融入而引发的革命, 根本在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

2 现今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现状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发展较晚, 但是经过数十几年的发展与研究俨然已经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尤其是机械加工技术类型繁多, 能够满足一些机械产品的加工需求, 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确度与质量。

目前, 我国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类型主要包括:高速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水喷射加工技术;超高能束加工技术;超自动化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成型工艺技术;干式切削技术等。

而从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目前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正走在高速、超高速, 精密、超精密的发展方向。高速、超高速加工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是在高速主轴、高速加工机床结构、高速加工刀具、润滑系统的不断改进上发展而来的。同时, 高速、超高速加工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加工普通的钢、铁、有色金属材料, 还可以加工高强度的合金钢、纤维强化复合材料, 扩大加工范围的同时, 也极大的提高了我国机械加工的生产效率, 加工质量。目前, 高速、超高速加工技术正在我国航天、航空、汽车、机床等制造行业中被广泛应用。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则在我国尖端武器制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始终是我国机械加工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方向。具体来讲,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其在我国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新技术, 工艺实质在于提高机械加工的精确度, 使表面质量达到极高的标准, 并且在提高机电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也可谓是国际竞争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笔者对机械加工技术发展及其现状的概述, 希望使更多的同行能够清楚的了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 掌握现今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从而以此为基础, 加强对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完善, 并且实现不断的突破原有技术工艺、机械设备管理方法, 寻求更加科学、更加现今的加工技术、加工方法以及管理, 为我国机械加工业的成长与发展寻求正确的方向。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全球性经济竞争趋势的不断扩张早已将制造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也正因如此, 我国作为世界级制造大国, 更是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而清楚的了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对做好机械加工研究, 不断创新我国的机械加工技术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本文笔者对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今我国的机械加工现状进行粗浅的阐述, 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加工,加工技术,历史发展,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花昀, 刘海江.谈谈机械加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2 (01) .

[2]唐文华.浅淡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J].硅谷, 2010 (12) .

概述我国的经济法 篇8

【关键词】民族 地区扶贫 开发特殊政策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指标就是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并提出要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区域之一,始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历届党和政府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系统回顾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所实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对于继续做好“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放宽标准,扩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范围

中国政府在制定贫困标准方面给予了民族地区重点倾斜和特殊照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由于中央财政资金有限,1986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县为单位,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并公布了国家重点贫困县的标准:一般贫困地区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元以下,但对民族自治地方县放宽到200元(牧区300元)以下。全国通过放宽标准而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有62个。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有51个,占82%。当时确定的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有少数民族贫困县141个,占总数的42.6%。

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国家重新调整了重点扶贫县对象,在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中,有257个少数民族县,占总数的43.4%,通过放宽标准而使享受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增加了116个;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县366个,占61.82%,覆盖贫困人口5408多万人,占当年全国贫困总人口的68%。另外,民族地区还确定了一批省(区)级贫困县。需要说明的是,两次国家级贫困县的划定均不包括西藏自治区,西藏74个县全部列为国家扶贫对象。

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民族地区的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或者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国家把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新确定的592個国家扶贫开发确定县中,民族自治地方增加为267个,占重点县总数的45.1%。同时,西藏整体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新的低收入测定标准中按人均1300元为标准,而少数民族地区为1500元。

二、扶贫资金和物资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

国家在分配扶贫资金和物资时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予以重点扶持。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银行贷款规模和化肥、柴油、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安排优先给予照顾。国家新增加的农业投资、教育基金、以工代赈、温饱工程等扶贫资金和物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分配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扶贫资金的分配重点向五个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青海等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倾斜。据统计,从1994年到2000年,国家共向8个民族省区投入资金432.53亿元,占全国总投资的38.4%。其中,财政资金194.15亿元,占全国的40%;信贷资金238.38亿元,占全国的37.8%。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至1998年国家共向25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投入中央扶贫资金169.5亿元,占扶贫资金总数的45%。西藏近六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2.2亿元,实施了多个扶贫开发建设项目。2001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资金注入达到98.5亿元,加上西部大开发的投资安排,投资数量急剧增大。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国家在安排“以工代赈”资金时,将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作为投放的重点。通过实物投入的方式,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得以改善,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从1995~1997年的三年间,国家对民族八省区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50亿元,占全国以工代赈资金总数的41%。国家在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安排专项扶贫资金

国家财政从1955年起就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通过采取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财政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据统计,仅上述三项优惠政策,到1998年国家就对少数民族地区累计补助达168亿元。1980年,中央财政又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及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实行定额补助制度,上述三项优惠政策也计入定额补助中继续予以保留。从1980年到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获中央财政定额补助达1400多亿元。从1983年到2002年,中央政府每年拨出2亿元专款用于甘肃和宁夏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三西”(甘肃省的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干旱地区的农业建设。

针对国家当时重点扶持的141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的特殊问题和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国家从1990年开始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自1990年至1993年,共安排温饱基金2.1286亿元。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实施,“温饱基金”的使用范围从141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增加到257个,资金规模也相应增加,从1990年的4500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l亿元,从1990年至1997年,温饱基金共计安排54035万元,实施项目563个。“温饱基金”的设立,有效地带动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解决温饱问题。

此外,国家还设立了许多专用基金项目以促使少数民族的经济权利全面实现,其中包括: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补助费、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西藏援建项目等。国家还对民族贸易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1997年6月,国家出台了新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在“九五”期间(1996~2000年)每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安排1亿元贴息贷款用于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免征增值税等。2003年,国家又下达4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生产生活困难,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资金达6亿元。

四、组织东部省市对口帮扶少数民族地区,推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上一篇:2024第一学期少先队计划下一篇:201101五年级科学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