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欧债危机应处理好六大关系论文

2024-10-07

解决欧债危机应处理好六大关系论文(通用3篇)

解决欧债危机应处理好六大关系论文 篇1

解决欧债危机应处理好六大关系论文

经历了一年多的政策努力和联合救助,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危机由边缘国家向核心国蔓延的风险进一步增大,加上全球经济低迷,欧元区走出债务危机更加艰难,使流通十多年的欧元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应对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必须处理好与市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短期危机救助与长期经济改革等六大关系。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导致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实体经济领域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当虚拟经济崩溃,经济遭遇去杠杆化,必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此,欧洲各国需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虚拟经济过大的问题。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分散风险,对实体经济有推动、催化作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加大实体经济动荡的风险,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还会挤占实体经济的投资。必须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统筹兼顾, 均衡协调发展,并且着重把握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引导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

短期危机救助与长期经济改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债务风险的积累有其内生原因,救助只能在短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不能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欧盟经济失去生产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欧元区过早推行货币联盟,覆盖了一些不具备统一货币基本面的国家,在货币政策统一而财政政策不统一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生产力很难被驱动。其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致使经济不断下滑,而货币高估又使得出口恶化。第三,由于全球制造业正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洲制造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第四,希腊、西班牙、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过度依赖于受经济危机影响严重的周期性产业。

从长期来看,欧洲需要推行经济改革,调整经济结构。长期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深化经济治理改革,增强欧元区国家经济竞争力,并推动经济趋同进程。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欧元区存在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并存的制度缺陷,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和独立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调控,而财政政策权利保留在欧元区各国手中。当发生危机时,成员国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通货膨胀,在举借新债困难的情况下,各成员国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减少债务。每一项危机的解决都有赖于适度强劲的经济复苏,欧洲经济政策目前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扭转经济颓势,然而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紧”的局面下,经济增长步履艰难。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跛脚”导致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且无法通过简单的政策调整或援助解决。解决债务危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协调的制度性缺陷,推行财政统一,实现不同成员国财政一体化改革。

经济低速发展与社会高福利

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可以看作高福利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战”后,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主要方面。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低迷,财政收入大幅降低,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财政开支不堪重负,欧洲各国寅吃卯粮,依赖外债维持财政运转。

经济发展与福利水平之间的失衡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次危机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就在于社会保障的规模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高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但过高的福利制度极大弱化了国民的工作意愿和创业精神,导致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国家整体竞争力下降。健康的社会福利制度关键在于动态的可持续发展,过高的、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社会福利制度必然导致经济衰退。

欧洲内部自救与外部救助

欧债危机的应对路径包括内部自救和外部救助。欧洲国家在寻求外部援助之前,应首先自己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外部救助。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大规模爆发,内因可归结为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度缺陷和高福利制度,外因是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无论内因还是外因,都无法通过外部援助改变,外部救助只能暂时避免受援国违约和破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失衡问题。而紧缩财政的内部自救使经济恢复更加艰难,失业率持续攀升。两种救助方式各有优缺点,欧元区应权衡两种方式的利弊,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既不能造成过度依赖对外援助,也不能让经济持续低迷。

救助与防范道德风险

货币统一使欧元区成为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危机国家指望别人多做些,而其他国家则要求危机国家多做些,这种博弈使欧债危机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救助必然引起道德风险,使肇事者免于市场惩罚,以后可能会犯类似的错误,引发更严重的危机。对此,欧元区需要建立和完善救助机制,注意防范道德风险。

应特别注意防范两种道德风险,一种是与被救助国家有关的,被救助国可能会过于依赖外部援救,自救力度不够,所以联合救助必然要伴随对各国财政政策的约束;另一种与私人债权方有关,如果私人债权方免于损失,免受市场应有的惩戒,他们就无法吸取教训,并可能在以后的投资活动中追求更高收益而不顾风险,再次破坏市场体系的纪律。

解决欧债危机应处理好六大关系论文 篇2

一、与员工关系:尊重与服务

现代企业里, 员工是最可贵的财富。一是要尊重每名员工, 不搞歧视, 不区别对待。现代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员工队伍的多元化, 每个员工都是公司血液里的一分子, 只有把每个员工看作体现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支撑点, 同等对待所有员工, 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服务员工, 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首先要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决定员工 (尤其是高素质员工) 去留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否在本企业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崇尚道德管理的企业不仅根据员工的综合素质, 把他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而且在工作过程中, 根据情况的需要, 对他进行培训, 这样做既满足了员工自身的需要, 也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因为通常情况下, 经过培训后的员工能胜任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企业不仅要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全、关系融洽、压力适中的工作环境, 而且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员工配备必要的设施。

二、与顾客关系:诚实与守信

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顾客, 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企业的中心目标应该是以顾客为导向, 让顾客满意。要获得顾客的满意, 管理者在处理与顾客关系时就必须遵循“诚实与守信”的准则, 做到货真价实, 按照自己的承诺, 满足顾客的要求。一是要提供安全的产品。安全的权利是顾客的一项基本权利, 企业不仅要让顾客得到所需的产品, 还要他们得到安全的产品。二是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企业要想赢得顾客的信赖, 在提供产品信息方面不能弄虚作假, 欺骗顾客。三是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和必要的指导。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 要把售后服务看作对顾客的承诺和责任, 要建立与顾客沟通的有效渠道, 如设立意见箱、热线电话等, 及时解决顾客在使用本企业产品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使用产品前或过程中, 企业要尽可能为顾客提供培训或指导, 帮助他们正确使用本企业的产品。

三、与供应商关系:平等和公正

众所周知,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上下游的合作关系, 但是他们之间也是有博弈的, 企业希望以尽量低的价格、尽量高的质量、尽量长的付款周期、尽量周到的后续服务来获得产品供应, 而显然, 供应商却相反。多数优秀企业都有选择、培育供应商的计划, 优秀的企业的成长肯定应该伴随着一些供应商随其成长, 不让供应商获得好的成长空间, 企业自己肯定也长不大。一是要时刻以平等、公正的立场对待供应商, 遵照有关法律及合同规定进行诚信的业务往来;二是要不利用优势地位对原材料供应商及合作方采取不正当的、有损其利益的业务行为;三是要不利用与采购等关联的职务之便, 谋求收受他人提供的利益或方便等个人利益。

四、与竞争对手关系:合作与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因为有了竞争, 企业才有了向前发展的动力。然而, 在市场上, 并非打败了竞争对手, 就对企业发展有力。一位管理者曾说过, “市场上, 对手就是帮手”。所以, 有时处理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反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一方面, 中国入世以后, 国民待遇、市场准入、投资领域、股权限制等各种对外资企业的壁垒大大削弱, 更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有增无减。在这种形势下,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其后果必将是被市场竞争无情地打垮。因此, 必须着力于强化竞争意识, 增强竞争实力, 以求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 在强化竞争意识的同时, 企业的道德建设还必须要强化合作精神。因为在市场经济中, 竞争是一种有序竞争。企业不能压制竞争, 也不能搞恶意竞争, 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竞争。崇尚道德管理的企业不会为了一时之利, 通过不正当手段挤垮对手。

五、与社会关系:责任与义务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或组成“细胞”, 应当积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一是要承担经济责任。企业的行为导向主要是生产和销售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社会让企业承担生产的角色以履行部分社会契约, 是对经济制度的认可。企业的经济责任要求企业能够以较少的消耗获取较多的效益。二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社会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立下了规矩, 即法律。企业的法律责任要求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履行所有的社会契约。三是要承担道德责任。它是社会所希望或禁止而又未写进法律的某些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和惯例, 希望企业能接受和实践, 成为社会道德活动的实践主体。企业的道德责任要求企业避免不良行为, 坚持道德的指导地位。

六、与环境关系:和谐与统一

加强企业道德建设, 还要建立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其途径主要在于企业确立“绿色”观念和“绿色”行为模式, 以及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求得发展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 体现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一是要环境保护。企业要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要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积极采用生态生产技术, 要紧密追踪生态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将最新的生态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 使研究出来的生态生产技术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造福于人类,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 企业自身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证。二是要以绿色产品功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对象。企业要积极研制并生产绿色产品, 推动绿色市场的发育,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三是要污染治理。制造企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环境 (即谁污染谁治理) , 不能推诿, 更不能采取转嫁生态危机的不道德行为。

摘要:企业道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加强企业道德建设, 本文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企业与员工、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道德建设,关系

参考文献

[1]袁隆成:对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认识[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7)

[2]孙瑛:我国企业道德建设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2)

实施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六大关系 篇3

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书与育人是有机的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而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和归宿,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却常常被割裂开来,育人被单纯的教书代替了,应付考试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些学校或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分数论学生,以分数分教室,以分数排座位,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的现象。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地方都没有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有些学校和地方处理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总体上看,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素质教育直面应试教育的弊端,强调的就是教书和育人问题。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担当知识的源泉和伦理的化身两个角色,教书必须着眼于育人,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师必须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关注的不能仅仅是学科教学,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的学习“尖子”,而应该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传播知识,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立足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努力创造适应人的发展的教育。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传授知识,认为知识是人才质量的基本要素。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形态,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创新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和经济利益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已经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只有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投入到创新活动的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但不论何种能力,都必须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由于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能力发展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本、高效、创新的教育,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的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实行这种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等等,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一方面,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开放的意识、灵活应变的能力、善于学习与创新等综合素质的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创造有利的成长环境。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和变革呼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而这也必然成为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课堂与实践的关系

这实质上是一个素质教育实施渠道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学科课程和经验性课程。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这就使课程在设置上形成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尽管都有共同的功能,但有些侧重学科知识的获得,有些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形成。所以,一方面,我们强调体验,这种学习体验,有的可能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的必须投身实践。一切发明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学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外部世界,多体验现实中的不同职业,多发觉自己的兴趣与潜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还不容乐观,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生活过于封闭,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是不利的。教学开放,首先就要开放课堂,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懂得升学和应试,更能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自我,从而形成拥有面向未来的眼光并勇敢承担社会人生的责任。

四、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的关系

基础教育必须顺应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顺应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顺应人的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把传统的考试学科纳入了必修课程,活动课程也同样被纳入必修课程。这就意味着,在基础教育阶段,每门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门课程也都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程之间只有协同与合作才能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当然,由于课程各有特点,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轻重,课时安排上的多少和在不同学段承担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在教学管理上可能会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并不是学科歧视,而是依据其内容、特点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对学生而言,不可能每门学科平均用力,应该让他们有个性地和谐发展;而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则应认识到,每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我们事业的支撑点。有些学科课程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有时一门所谓的“副课”常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一项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每一门课程,从课程安排到课程实施都必须科学规范,决不允许为了眼前的小利益,为了分数,让一些考试学科去挤占非考试学科的时间,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折损学生奋飞的翅膀。新课程提出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所以,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出发,教育工作者应该真诚地善待每一个学科,应该有教育的大视野、大眼光、大胸襟,海纳百川,心怀天下,情系学生。endprint

五、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的开放性。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和渠道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课本。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不仅在学校和教师,家庭和社会也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场所,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只有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空间,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有效的素质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如果忽视了家庭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果就会削弱。这必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巩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古人云:“育善在家,发智在师。”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甘于奉献的孩子,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宽宏大量的子女。只有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才能汇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溪流,集成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江河。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青少年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它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正如《礼记》所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同时,建立和发展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兴趣小组,让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这种育人的功能必须由学校担当。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凡是学生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别林斯基说过,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社会是个大熔炉、大染缸。社会风气正,学校教育就好抓,如果社会风气不够正,学校教育就很难。当前,现实社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浸染、安全诚信问题、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冲击和危害。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都与不良社会环境和不良文化诱导有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净化、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作为重要的系统工作,动员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倡导优良社会风气,全力营造优美社会环境,大力繁荣优秀社会文化,努力创造优质社会秩序,消除一切消极因素,还青少年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一个温馨明亮的天地。

六、教学评价与教学期待的关系

教学评价从来就与教育观念联系在一起。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比如高考,过去人们是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如今高校扩招,名校升学率又成为衡量优质学校的标志了。这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衍生出的传统评价标准:甄别、选拔,差中挑好、优中选优,不重整体效果,只想尖子出头。于是,按照这样的评价理念,有的学校用分数把学生编入了重点班和普通班,有的老师用分数把学生分成了好学生与差学生,而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分数更是成了表扬与批评的依据。很多事实表明,一个长期被歧视、被冷落的学生是很难萌生出积极上进的愿望的。于是,优生自然更优,而差生自然也更差了。所以,反思起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教育的评价造就了差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唤醒,是开发,是促进。真诚期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期待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有所发展,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而评价则应该成为这种期待成长和发展的助力器,而不应该成为摧残和扼杀学生热情和智慧的棍棒。

责任编辑 许雅健

上一篇:面对挫折的初二作文下一篇:二手书交易项目拉赞助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