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心得体会

2024-10-12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心得体会 篇1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心得 体会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在发挥国内市场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与各国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其中,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需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当今世界,随着产业分工持续深化,国际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现代化内涵的延伸、细化,其实质是用当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来武装、改造传统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发

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领先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我们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链升级,进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现实地看,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水平还不够高。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链的完整性,但也要看到,产业大而不强、产业基础不够牢固、传统竞争优势趋于减弱、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等问题依然存在,需通过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尚有一些受制于人,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现象,需进一步突破产业链控制力不强等瓶颈,不断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由此可见,我们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是必然选择。

(二)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较为长期的任务,既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又要深入研究发展实际,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要以创新驱动为立足点。关键是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定位,找准创新的发力点与结合点。需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完善资金链,不断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纵深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全方位、全体系、全区域、全领域推进创新驱动;需坚持市场导向和应用牵引,聚焦关键共享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发挥重大平台作用、企业主体作用、人才支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需有针对性地加强产业链监测、分析和预警,提高不同行业应对国际国内供应链波动的抗风险能力。

要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着眼点。我们要强化“链式思维”,同时向“网状思维”转变,立足主导产业,强化产业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当务之急是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需强化补链,加大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缺失环节的招商力度,加快完善新兴产业链;需实现强链,通过寻求战略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等,推进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强筋壮骨”,有效提升发展质量;需突出延链,积极推动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向上下游延伸,实现与现代服务业等的深度融合。当前,补链强链延链要注重量质并举,抢抓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调整的机遇,发挥本地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布局,以及承接转移。同时,聚焦重点产业、汇聚招商合力、抓好服务落地,引进更多符合国家政策和投资方向、符合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

要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发力点。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一个关键抓手就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只有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性、协同性,才能形成“聚而优”的产业链生态。各地各部门需全面梳理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配套产业链上的弱项缺项,突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制定重点产业链培育方案,积极培育掌握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企业,着力打造好百亿级、千亿级的现代化产业链。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心得体会 篇2

1.现代物流促进集群网络优化

1.1产业集群网络特征

产业集群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产业构成,每一个产业拥有一些上下游企业,企业间存在一定的供求关系,形成一条条的供应链,产业集群内或明或暗存在许多条供应链,产业集群的实质就是若干条供应链在一定地理区域的集中。供应链是核心企业组织的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到零售商的一条完整的链条,中间包括制造商、分销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其中快速传递,它具有整体功能[2]。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优化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前提条件,一个好的网络组织结构有利于各个节点效用的发挥和集群内资源的整合。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由节点企业的性质、位置、角色和纵横交织、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决定[3]。

1.2产业集群内物流网络的特征

产业集群内的物流网络由不同的物流节点和连线构成一个系统。系统内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集群内的物流节点一般由仓储中心、流通加工中心、配送中心等组成,连线以公路运输为主。产业集群内的节点拥有专门的包装材料、包装机械、 装卸和搬运工具、流通加工设备、仓储设施,配备专门的运输工具,能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各节点既是包装、仓储、加工中心也是信息中心。集群内配送以多频次、少批量、短路程为主,注重时效性。

1.3现代物流对集群网络优化的促进

当前中国产业集群的优势都表现在底层的制造加工环节, 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集中于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使制造企业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销售整个过程保持畅通。在产业集群供应链整合的过程中制造企业改造自己的业务流程,从而使集群产业中的分工越来越精细,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之间的物流量越来越大,物流业务也越来越复杂,操作起来越来越困难,物流管理的困难让企业越来越力不从心,企业希望从外部获取更专业、更全面、反应更迅速的物流服务。

现代物流专业分工更细,能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物流节点更有竞争力。现代物流信息化程度高,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使物流网络各个节点的联系更紧密,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传统物流只能提供局部、单一的物流服务或者物流企业只能在某一区域提供服务。现代物流提供的是网络化、一体化、集成化的物流服务。优化的物流网络和集群网络有效结合使物流业与制造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产业集群内各节点的联系更紧密,现代物流优化了集群网络。

2.现代物流提高集群运营质量

2.1现代物流降低产业集群运营成本

(1)降低产业集群物流成本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40%以上,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所占比例最大,2010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物流运输成本达到了60.4%。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对企业的物流进行改造可以降低物流费用。在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回收等环节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把物流费用考虑进去,采用便于包装、装卸搬运、仓储、运输的设计。在原料采购的过程中合理确定采购的数量和频率,科学安排运输,可降低采购物流费用。 在生产过程中改造企业生产流程,优化物流运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配送过程中提高企业产品的配送效率,科学配载、优化运输线路、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降低配送成本。

把物流外包出去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如果采用自营的方式,运输、仓储方面的设备利用率比较低,使用起来成本比较高。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于整条供应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现代物流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多产品交到顾客手中整条供应链的物流活动,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考虑问题,力求利益最大而成本最小,所获得的利益为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共享,现代物流降低了供应链的物流成本。

(2)集群内本地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产业集群内拥有数量众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制造企业可以实现本地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成本一般包括购买商品的价款、运费、保险费、相关的税费、装卸搬运费以及信息费、采购人员的费用。本地采购降低了订货成本、运输成本。本地采购可以实现JIT采购,降低库存量,同时减少资金占用,节省资金成本。

2.2现代物流提高集群物流服务质量

(1)优质物流服务降低集群内企业成本优质物流服务保证产品品质,降低损耗。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产品品质可能发生变化,造成损耗,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采用先进物流技术、科学管理方法降低物流过程中的产品损耗率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采用JIT配送方式,降低企业库存水平。高库存将占用企业大量的经营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慢。我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每年平均为两次, 商业流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还不到3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能做到资金24小时不落地,他们的资金周转速度达到10次以上。实施精益物流,采用JIT配送方式,能有效降低库存,缓解资金压力,减少融资方面的成本。

(2)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高集群质量第三方物流能为制造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它的效益来自规模经济,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是它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它们会不断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强物流设施的应用能力,改进物流系统的运营效率。同时,它们很重视专业人才的培训,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高,是非专业人员所无法比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开发新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意愿和能力,能为制造企业量身打造最适合的物流服务体系。

(3)现代物流增强了集群快速响应能力现代物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物流的各个作业环节,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我国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比例不断增加,物流信息化受到广泛重视,见表1。(资料来源: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识别技术、信息分类编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现代物流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它可以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为客户提供可靠的物流服务。

3.物流外包优化集群资源

3.1企业把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

每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有限,制造企业自营物流必然会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源,分散企业的精力。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而专业化是其主要原因。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流活动不属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物流资源也并非企业的核心资源。制造业为了把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把物流外包。我国物流外包的工商企业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做过调查发现,我国工商企业2005年的物流外包比例是37%,而到2008年增加到57.64%,增加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见图1。(资料来源: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

物流业务外包量与总物流量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工商企业物流外包量80%以上的企业2006年占41.5%,2007年达到44.1%,2008年达到45.31%,外包量10%以下的企业逐年减少,见表2。(资料来源: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

制造业有物流外包的意愿,但当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对于关键部分仍然采用自营物流的方式,究其原因在于找不到满足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还需要与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互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2物流外包使企业快速创造收益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管理经验的积累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的过程。要在短时间内自己建设一个运作良好的企业物流系统是不可能的。然而,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等待物流系统建立完善后再从事生产亦是不可能的。所以,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抓住市场机会,快速创造收益。

4.小结

张平: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 篇3

朱敏:中国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很多年了,但理论界和实业界对此依然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正本清源。

张平: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是经济学关注的重要方面,对此我们课题组做过一系列研究,我也专门写过文章予以阐明。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能否向现代化演进,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让社会资源进入到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就会出现“钱炒钱”的虚拟化问题,出现经济“泡沫”甚至经济停滞,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

朱敏:您所说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对中国而言,有没有相应的框架性路径?

张平:我永远认为,“调结构”这件事是“机制”重于“结果”,调结构是完成不了的。现在政府始终在调,调来调去,最后看到的结果是利益集团越来越强大,结构越来越扭曲,所以怎么强化机制可能才是调结构的核心问题。整体而言,路径转换都得靠加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来进行调整,当然也包括财税等问题。

因此,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就是要按中国居民消费结构高品质化、服务化变动趋势演进,通过反垄断、放松管制、税收激励等一系列制度性调整,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创新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逐步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

朱敏:中国的产业结构确实有待“现代化”。那么,产业结构“现代”与否,本身有没有明显特征?或者说,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良性,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

张平:一个国家想走入现代化,有个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如何使传统部门走向现代部门。现代部门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工业(第二产业)的就业水平,全世界对此都极度关注。透过全球发达国家的历史可以看到,这些国家都经过了一个工业化的就业高峰期,这个工业就业高峰期以数据为衡量标准,即劳动力在工业中的就业比重超过30%。所有发达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基本上都经历了50年以上的高峰期(日本也保持了40年),按照国际的数据来算,德国的工业就业比例一直到2008年还保持在30%以上,已长达126年。

所有的发达国家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原来大量的个体农业劳动者转变成工业部门的就业者。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到目前还没有进入到富裕国家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过工业就业的高峰期。中国尽管是工业大国,但从现在的官方统计来看,劳动力在工业中的就业比重没超过30%,最新的统计数字是28%。考虑到3%~5%的统计误差,就业比重超过30%的年份也就是10年的工夫。因此,比较国际情况来看,中国的工业化高峰期太短了。中国工业高峰期时间太短,导致大量的产业工人没能得到足够的就业训练。

朱敏:我们能否通过劳动力在工业中的就业比重反映出的问题,得出中国没有完成真正持续性工业化的结论?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心得体会 篇4

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刘云山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扩大投融资渠道,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要从战略高度审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要密切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篇5

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在五中全会公报中,文化产业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目前也提第四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我国在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化国家,需要减少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心得体会 篇6

【摘要】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的大动脉、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没有铁路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的优势更加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为了实现铁路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铁路技术装备必须现代化。在技术装备上,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线路桥涵技术、通信信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铁路信息化,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

【关键字】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高铁技术、铁路运输安全、职工素质

[正文]德国高铁技术装备的应用

德国的 ICE高速列车使用了大量高科技,是全世界高新科技代表之一。ICE的运行速度很快,乘坐亦十分舒适。其中ICE 5 使用完全不同的技术的新车型(使用磁悬浮技术),用于汉堡-柏林磁悬浮线路,这条线路由德国铁路公司经营。ICE 21 计划中的另一种快速列车,用于试验一系列新技术,如采用不同于现在ICE的新型转向架。但这项计划的财政尚未获批准,在未来五年内也许不会实现。ICT 由ICE派生的可倾式(摆式)列车,这种列车在传统线路上运行速度可达到230km/h。ICE-VT 在非电气化铁路上运行的内燃-电动车组,带四节车厢,速度可达200km/h。有鉴于ICE系统令列车不能完全发挥的问题,德国国铁又特别于早晨及黄昏列车需求量极大的时间、于各大城市之间推出ICE Sprinter(ICE特快)。ICE特快线路与大部份ICE相同,但大量减少站数,令商务客人及长途旅客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在德国整个ICE路网中,列车只可以在两段高速路线上达到300公里/小时的最高营运速率。德国高铁模块式原理,ICE材料轻,承载能力强等等诸多优点均表现出来。技术装备的发展推动现代铁路的发展

铁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要以提高运输能力为重点继续得到加强。快、多、提速。建设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可靠、保障有力的铁路信息系统。快速化是当代铁路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技术装备的发展才能提高提速干线客车运行速度。另一方面,技术装备推动现代铁路的发展还能降低成本,探索低成本扩张的道路,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才力支持,并能是铁路运输方便、快捷、舒适/增加运量,不断提高设备质量,强化设备基础。形成专业运输发展、投资、运行效率、经营效益等的全面优化,从而有利于促进铁路尽快融入现代物流。中国铁路将进一步扩大高速铁路技术、机车车辆技术、经营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技术等领域的。在更深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和更广的市场上共同创造中国铁路发展的美好未来。

铁路运输安全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中国铁路始终把行车安全作为铁路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永恒主题,把以先进的技术装备保障铁路安全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如果技术装备得到发展,则综合运用技术装备中各种安全保障成熟技术,可以进行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的全面开发建设,推动我国铁路尽快实现现代化。监控系统由行车安全检测系统、行车安全信息系统、救援与维修支持系统、行车安全管理系统4个子系统构成。

其中,行车安全检测子系统由铁路货运安全监测门、车站平过道防护、道岔电气机械特性监测系统、旅客列车走行安全监测诊断报警系统、机车运行监控装置、钢轨探伤车、车载轨道动态检测单元、红外线轴温检测车、机车信号监测记录仪等12项装备组成。

行车安全信息子系统由信息采集及传输网络和安全信息管理中心构成。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决策为一体的行车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

救援与维修支持子系统主要为事故灾害救援与线路维修提供支持。提高维修的针对性,推广固定设施和移动设备状态修,实施“综合维修天窗”。行车安全管理子系统充分利用监测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做到快速反应。从而促进现代铁路安全有

保障的发展。

设备技术创新

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加快铁路发展的难得机遇,坚定不移地走铁路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大力推进铁路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努力营造加快铁路发展的良好环境。现阶段我国铁路加快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是大规模铁路建设最高峰的时期,是大量新线投入运营最高峰的时期,是新技术装备制造和运用最高峰的时期,要准确把握现阶段铁路发展的特征,深入研究新情况,认真解决新矛盾,积极探索规律,确保铁路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技术装备制造的现代化,才能推动现代铁路的发展。

职工素质影响技术装备的发展

从主要发达国家情况看,人才资源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人才优势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从世界铁路发展看,人才资源在铁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铁路在员工队伍建设上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从我国情况看,人才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正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当前,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切实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高素质的铁路职工队伍,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技术装备的发展从而顺利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问题是决定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是否顺利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大力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促进技术装备的发展,继而推动现代铁路的发展。

铁道部:精心组织好大规模铁路建设 加快技术长辈现代化 2011年4月7日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今天下午举行的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对2010年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强调铁路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优质、平安、绿色、和谐”铁路目标,以强化质量和安全为重点,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建设步伐,推进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强队伍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运输保障。

会议提出2010年铁路工作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好大规模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全面完成运输经营任务,着力提高铁路发展质量,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继续深化铁路改革。刘志军强调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深化高速铁路技术创新,深化机车车辆技术创新,加快铁路信息化步伐,建立健全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实现我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

技术装备现代化是增强铁路综合运输能力的重要基础,是确保运输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是提高铁路运输效益的重要源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了历史性的进步,特别是1997年以来的五次大面积提速,推动了机车车辆装备水平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中国机车车辆装备在安全可靠性、运营维修成本、舒适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时速200km及以上机车、客车和动车组技术不成熟,难以适应继续推进客运提速、未来客运专线运输和保证客车安全的需要。要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设快速客运网,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快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

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心得体会 篇7

中山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两大潮流推动, 出现了三个重要趋向:一是美欧发达国家掌控了产业高端竞争的主动权, 主导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流向, 低端竞争的发展中国家产业依附性日益被强化;二是现代服务业和知识产业成为价值链的高端产业, 左右着全球经济态势, 主宰着一国一地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信息化和创新推动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 掌控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和跨国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的加工制造业日益被边缘化, 甚至出现产业“空洞化”。这使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各国参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也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国内产业发展环境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 中央把珠三角地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9月18日国家30多个部委组成的调研组已赴广东各地调研起草《关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将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出台, 对于提升珠三角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大现实意义。将使处于珠三角地区的中山极大受益。省委、省政府已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尤其是近期又召开珠三角地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动员部署, 为珠三角地区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从中山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条件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中山已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体、轻型高级化和创新型、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在思想大解放活动和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中, 中山市委、市政府从破解发展成本快速上升,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产业链、价值链处于国际产业中低端竞争等难题着手, 出台了《关于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文件, 并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谋划和部署, 全市上下思想统一, 真抓实干, 必将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对中山在全省和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产业选择的几点建议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确定了一个目标——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两个转变——从参与国际低端竞争向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历史性转变, 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架构——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的主体产业群, 八大重要载体的支撑系统, 六大保障措施。中山认为完全符合当地的实际, 好似为中山量身定造的。的确, 建设六大产业、八大重要载体都与中山密切相关, 中山在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今年五月, 汪洋书记到中山考察工作时提出, “中山要成为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的准确定位, 以此为目标, 中山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五大战略:高新引进、高端发展、集群提升、优势集聚、品牌带动。

发展思路与定位可作这样考虑:面向世界、服务全省, 充分依托中山区位、产业和功能优势, 以“三二一”为产业发展优先次序, 以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为导向, 推进自主创新, 突出扬长补短, 形成优势集聚的主体产业群、特色明显的产业支撑系统, 良好完备的产业外部环境,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高端发展上, 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效益上, 优势传统产业在品牌提升上, 新兴产业在发展壮大上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从“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的转变。成为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的新增长极, 全省产业优化升级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区, 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三适宜”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

按照上述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定位, 中山市应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中, 树立全球视野, 考虑选择发展以下高增长、高效益、高就业、低耗能、低污染的重点产业:

(一)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创造条件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中山在珠三角发展中处于中等水平, 要成为新增长极就要寻找新增长点。在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时, 要把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增长点大力推进。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跨国企业 (发包商) 将核心竞争业务之外的信息系统架构、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 发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提供者 (承接商) , 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业务流程外包 (BPO) 两大部分。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 附加值大、耗能低、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和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因而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向。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新特征, 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纷纷将非核心的研发设计、后台管理、设施项目管理、运营业务等以外包方式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当今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新兴潮流, 全球服务外包离岸市场规模已达4650亿美元, 2010年可达6000亿美元, 未来数年仍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潜力非常巨大。

众多的国家已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印度政府确定把信息技术外包和BPO行业发展作为国家重点产业战略, 力争到2010年服务外包收入规模达600亿美元, 占全球10%。目前印度服务外包已占美国离岸外包60%的份额, 近6年直接增加本国就业人口130多万, 还间接创造了300万人就业机会。印度这个比较贫困的国家以解决“计算机千年虫”和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 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骄人成就跻身于世界“金砖四国”。正如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告诉人们, 全球化趋势不可挡,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全球运用, 开放源代码、服务外包、离岸经营、提供供应链和信息服务等成为铲平世界的十大动力, 世界因此从一个球体变得平坦, 让每个经济主体和个体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参与分工与竞争。

中国拥有雄厚的产业和人力资源, 顺应这一国际趋势, 中央大力推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自2006年起开始实施国家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 国务院、商务部同财政部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外包发展、扶持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税收、融资、土地、社保、价格等优惠政策, 全国至今已批设了14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4个服务外包示范区, 其中长三角省市有5个, 广东有深圳、广州2个。至2008年8月, 全国已有服务外包企业2524家, 从业人员39万人, 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超48亿美元。国家有关部委指出, 承接服务外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又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中山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正逢其时, 已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中山处于广佛经济圈和珠澳经济合作区之间, 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 依托火炬高新区及打造“阿里巴巴新型电子商务创新试验基地”, 借产业“腾笼引凤”之机和腾出的空间, 应着手规划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区, 大力引进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 一方面可承接美国、欧洲、日本市场离岸技术开发、数据处理、后台服务、软件平台、科技服务、呼叫中心、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外包;另方面可承接国内物流、金融与财务、电信、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流通行业等境内外包。形式上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投入、民间投入多方式, 按国际标准将中山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成服务模式创新基地、技术创新基地以及产品开发、人才培训、企业孵化和产品出口基地, 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外包高端产业集聚。

(二) 注重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 形成珠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山轻重工业比例为61.4:38.6, 重化工业化程度不够, 在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医疗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同时, 应重点发展成套发电及输变电装备。目前中山已生产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1.5兆瓦级变速风力发电机组, 有研制大型成套发电设备的基础。中山应弘扬创新传统, 大力建设装备制造工业研究所, 充分利用省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及东部沿海产业园优势, 不断提高重大成套发电设备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及配套服务能力, 在加快风力发电、光机电一体化、热电联产等项目发展基础上, 集中攻关研发抽水蓄能发电成套设备, 核电发电装备等, 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力争为广东四大核电站提供国产化成套设备。

(三) 大力发展健康医药产业, 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国家健康医药产业基地

健康医药产业是最具前景的国际化高新技术朝阳产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工作压力加大和人均用药水平提高, 国内生物医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近年来人们亚健康、化学药品副作用倍增, 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增加, 使热衷传统中医药疗法、养生保健、崇尚用天然药物的潮流涌起, 成为当今国际医学科学发展的重大趋势。中山目前户籍人均GDP已超过1.1万美元, 消费能力强, 又有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的良好基础, 不仅要发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优势, 加快引进健康医药项目, 推进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建设, 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而且要更多注入民生健康保健元素, 要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集生物医药、中医药、海洋天然药物、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健康医药产业基地, 形成从生物技术研发到生产、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

这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中山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面, 是国家级模范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及文明城市, 也是全省污水处理厂覆盖全市各区镇的先行市。一方面, 中山要依托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太阳能、热电联产项目形成的良好基础, 加大全市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 整合提升现有产业集群的循环化水平, 推动形成企业园区和城市三层次循环经济体系。另方面, 中山与欠发达5市在共建全省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中, 要注入循环经济理念,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帮助做好生态功能规范, 打造生态产业链, 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 使5个省级产业转移园都办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五) 大力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基地水平, 形成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先行地

中山是全省专业镇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 拥有13个省级专业镇和7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5个国家级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灯饰之都、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基地、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家电产业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等诸多称号, 从“一镇一品”专业镇发展形成了四大组团产业集群, 在全国鲜见。中山要以这些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 加工、整合、集聚当地和国内外优势资源, 优化产业配套, 以信息化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向高端发展;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向服务化跃升, 形成优势产业链;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创新的一个典范。

(六) 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在珠三角城市联盟中充当重要角色

挖掘特色资源推动红色产业 篇8

——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策划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革命老区同全国一样,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些老区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

自1990年7月3日海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老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海南省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琼崖根据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完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海南红色旅游网主要涵盖老促会介绍、老区经济建设和红色旅游三个版块,把老区的历史文化、红色景点、特色产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优势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宣传出去。以发展红色产业为主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篇9

农业产业发展,应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本着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生产要素,加大全社会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集中发展适宜的优势产业。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以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为根本先导。一是挖掘内涵,树立大农业意识。要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即农业工业化,做到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研究农业,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业,全力推进农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公司化发展。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的关联度,真正实现“带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多点支撑复合型产业。二是对标先进,加强学习意识。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并与我县实际进行深入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现我县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三是紧盯市场,提升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搞清所经营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市场条件和市场风险,准确规划产业和产品的现实规模和发展前景。

二、激活体制、创新机制,以建立与县情相符的体制机制为内生动力。一是“利益联结”保农企利益。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中松散的市场联结方式占主导的情况,要通过农产品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将由价格波动而使农业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并对风险损失能有所补偿。建立风险基金比较可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共建,可将每年获取的共同经营利润予以一定的比例的扣除,形成风险基金。二是政府担当一定的职责,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形成风险基金;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大力倡导 “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规范与深化农业订

单,提高履约率。同时,积极探索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严肃奖惩”调部门热情。根据各乡镇部门的资源、交通、原有基础等实际条件,向其下达硬性任务,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基地建设等量化的指标,并将此项工作列入考核范围,严肃奖惩,对于提前或按期完成的单位给予通报奖励,后进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一切评优资格,以此调动个乡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热情和紧迫感。三是“现代管理”促企业壮大。做好分类指导,积极引导部分规模较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要明确公司的性质、规模、经营范围、经营期限,明确公司的组织结构,明确公司的财务、审计、劳动人事、业务的管理方式等。二是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建立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规范企业决策程序,形成相互制衡的决策执行体系,实现权责利的协调统一。三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根据企业业务性质和特点,建立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执行范围、执行程度和执行时限,实现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四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实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充分用好企业有限的资金和财力,不断增加自我发展的资金积累。加强财务监督,完善财务制度,堵塞各种财务管理漏洞。四是“构建载体”强产品营销。积极为农产品营销搭建平台,建议充分利用承秦高速,在路边设立醒目标志,大力宣传我县绿色农业产品;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且与秦皇岛、迁安、宽城、辽宁接壤的祖山、肖营子、八道河、三星口等乡镇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打造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现代商贸物流格局,为产品营销搭建有力载体,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健全配套、加强扶持,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重要途径。一是多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政府应作出适度倾斜,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并积极向上争取,协调各涉农部门,结合区域或产业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重点和发展方向,本着“在规划内申报项目,在申报前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批复后集中实施”的原则,采取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计其功的办法,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扶持某一农业主导产业,或扶持某一区域的相关产业,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支农资金整合,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积极引导县内工业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进行“二次创业”,鼓励其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切实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二是齐设施,提升支撑保障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突出抗旱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水毁修复工程三项重点,积极增打抗旱水源井,搞好小型水库塘坝维修加固,因地制宜地修建集雨水窖、截潜流、拦河坝和一些小型灌溉设施,提高抗旱能力;制定水利工程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鼓励和支持高耗水的铁选厂及其他加工企业,建设后备水源,修建蓄水池或小塘坝,实现汛期蓄水,干枯期补水,充分调节水源;采取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办法,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作用;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水利投资的良好机遇,密切与中央省市联系,积极谋划和争取水利项目,多方筹集配套资金,尽快完善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三是强队伍,提高科技推动力。一是积极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为战略新型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采取大力引进、就地培养、搭建载体、建好平台等措施,重点建设好科技型企业家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基层年轻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四支队伍”,树立“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

安”的理念,不断完善“一条龙”式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健全服务机构,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民办科研机构的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手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水平;四是对于适宜发展的优势项目,组织专门的科技队伍和人员,做好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

四、培树龙头、打造品牌,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为重要措施。一是以“龙头”为扶树目标,彰显“示范带动”。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企业采取重组、联营、增资、扩股等形式,壮大企业实力,加快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扶持水果加工、林板加工、板栗深加工、羽佳蚕丝、杂粮加工、枸杞深加工、农夫宝生物有机肥等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优势企业,使强者更强;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帮助培育生产基地,完善基础设施,促其早日达产达效,发挥其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以“绿色”为推广重点,强调“品牌打造”。积极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名牌农产品,强力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及行业协会注册商标,全面争创省级著名商标;加大对新“注册商标”、创建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级“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奖励力度;以“龙富”苹果和“#####甘栗”等名优品牌为依托,加大品牌包装和营销,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以“市场”为产业导向,做到“见缝插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效益问题,大家都想找到一种统一的、规范的、便于操作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便捷的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于是各县域经济单位纷纷仿效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做法来发展当地的经济,造成各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趋同,到处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结果并没有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农民收入也就增长缓慢。所以建议我县成立市场监测分析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市场进行严密监测和分析,采取日监测、月汇总、季度报告、半年总结的方式,紧密围绕市场走向,找准市场空白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特色新型产业,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推动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大力引进和发展如三星口枸杞饮料加工和沟域农旅一体等市场紧缺项目,寻找占领市场的“捷径”,迅速占领市场空白点。

五、拓展产业、延伸链条,以增强企业和农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为基本保障。一是扩充产业规模,提升集聚效益。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发挥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合作社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承租、土地入股、特色农业推动、大户引导等六种模式,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集中,积极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并立足我县各乡镇实际,全力建设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水平。以土门子、大石岭、大巫岚等乡镇及几大河系沿岸为主,着力构建苹果产业基地;以#####镇、肖营子、八道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板栗产业基地;以安子岭、凤凰山、祖山、龙王庙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两蚕产业基地;以草碾、三拨子、凉水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核桃产业基地;以木头凳、三星口、凤凰山、干沟、平方子、大巫岚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枸杞产业基地;以平方子、娄杖子、八道河、凉水河等乡镇为主,着力构建食用菌产业基地;以官场、草碾、三拨子等长城沿线乡镇为主着力构建杂粮产业基地。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开拓发展空间。一是力推多元发展。我县现在的农业发展基本上以种、养业为主,水产、林业等等

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绿色崛起 篇10

推动绿色崛起 努力开创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今天上午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刚刚结束,下午就紧接着召开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对于做好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回顾总结去年农业农村工作,认真分析当前“三农”发展形势,安排部署今年“三农”工作。一会儿,徐书记、赵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下面,我讲几点

意见:

一、回顾过去,总结成绩,2009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迈出新步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奋力崛起”这一主题,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致力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条件、提升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农业

和农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58.9万亩,在遭受严重旱灾、虫灾和雹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3亿斤,比上年减产41.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5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2646元,比上年增长7.2%,基本实现了灾年减产不减收的目标。

2、农业产业化建设扎实推进。努力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标准农业,全县发展优质玉米34.8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优种土豆9.8万亩,杂粮8.3万亩。在卅里铺、南河堡、谷前堡建设万亩玉米丰产方2个、5000亩玉米丰产方3个、3000亩玉米丰产方5个。大力发展定单农业,为农贸公司发展优质黄豆基地1030亩,为同兴园公司发展糯玉米基地5000亩,为雨盟种业公司发展玉米制种基地1000亩。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完成玉泉、卅里铺园区341栋温室墙体土建工程,完成玉泉、南河堡园区202栋移动大棚预埋件建设,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移动大棚50栋,农业产业化扎实有效推进。

3、科技服务推广成效明显。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示范种植蔬菜新品种20个、玉米新品种8个,推广优质小杂粮品种12个,全县新品种示范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同时,在贾家屯乡塔儿村推广少耕穴灌旱作玉米试验基地500亩,在廿里铺村推广改良盐碱地种植燕麦示范基地1000亩。依托农业“阳光工程”和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举办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班60余期,培训农民3.5万多人,转移

输出936人。

4、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完成了农贸公司、裕旺商贸公司、新天贵公司绿色产品认证后期验收准备工作。组织农贸公司、同兴源公司、神山食用油、酒厂、强盛种养专业合作社等10家企业12个系列40多个产品,参加了“省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引进资金和挖掘内资,全县培育形成了以同兴源公司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和羊肉分割、裕旺商贸有限公司土豆淀粉加工、农贸公司豆乳生产、神山食用油公司食用油开发为主的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利农、通航、弘丰、绿泽园等为主的一批农副产品储运、包装、流通企业;以新天贵、三禾食用菌公司、金鸿雁公司、强盛生态种养公司以及兴发奶牛、恒发养殖、吉太奶牛等为主的一批特色种养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5、生态畜牧经济持续发展。全县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10.85万亩,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飞播造林0.5万亩、小流域治理0.9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农田林网0.5万亩、补植补造1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固项目,完成干果经济林建设0.65万亩、薪炭林1050亩、完成补植补造4.5万亩;完成省级六大造林绿化工程交通沿线荒山造林0.2万亩、李二口古长城旅游公路绿化2.1公里,完成村庄绿化27个,完成环城绿化补植0.5万亩。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县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7.78万头、2.57万头、18万只,其中奶牛饲养量3901头。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817吨、1886吨、3739吨。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全年共建各类养殖小区58个。

6、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全县新打机井102眼,维修机井162眼,安装变台31台,架设高低压线路44.3公里,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实施节水灌溉2.1万亩,整治河道24公里。完成耕地测土配方11万亩。完成阳和塔等20个村、2万人、1.05万头大牲畜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44个村。

7、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健全。2009年全县新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新入社成员1404人,注册资金9040万元。全县累计注册合作社369家,入社成员2661人,注册资金16290万元。特别是涌现出了东沙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夏家沟强盛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广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发养猪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果好的专业合作组织。

8、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全县累计兑现各类支农惠农资金4515.9万元,其中: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54.8万元、粮食补助资金1783.4万元、粮食直补资金208.5万元、玉米良种补贴资金328万元、农业综合补贴1459.5万元、农机补贴资金150万元、奶牛补贴资金156.7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75万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非常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强农惠农政策的巨大效应,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艰苦努力,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涉农部门广大干部群众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希望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振奋精神,再鼓干劲,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全县“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牢牢把握做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

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意见。今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也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三农”工作,着眼于加强“三农”工作,刚刚召开的县委全委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为做好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和速度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受到像去年严重自然灾害之时,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显的尤为薄弱,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二是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达到2646元,实现略有增收目标,但由于基数小,与全省和全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原因是增收渠道窄,缺乏新的强有力的增收增长点,农民收入增长始终依赖传统的种养业。

三是以食品工业经济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仍然缓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园区化农业发展滞后,集约化程度不高、效益不大,一些优势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四是农业主导产品竞争优势仍然不明显。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是初级粗放型产品,档次品质不高,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肉类等作物和畜产品由于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产品包装、品牌效应等方面仍很薄弱,竞争的综合实力不强,品质结构也不够合理,大路货多,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农产品流通专业市场建设档次较低,功能单一,大多为简单的代收代购,难以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调节功能。农村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较多,但实际参与农户较少,多数为单户经营,甚至部分为空壳组织,难以满足农民对服务的需求。

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充分把握好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有利机遇和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一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更加趋好。国家出台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继续提出“三个优先”的政策规定,即: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拉动内需支持“三农”力度继续增强。特别是今年,国家和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业补贴规模,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将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这些有力的强农政策为我县做好“三农”

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我县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县、“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省市支持我县农业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并在积极推进。同时,我省出台了《2009—2013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中南部和北部两大设施蔬菜优势区,我县被列入北部设施蔬菜优势区重点县,这样,也将为我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另外,我省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重点实施“513”工程,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必将起到

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把其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大干部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氛围形成、势头良好。总之,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拥有着难得的机遇。新形势对我县“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紧紧抓住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按照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安排部署,今年我县“三农”工作总的思路和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我县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紧紧围绕“发展开放、绿色、低碳经济,建设京津绿色食品供应区”这一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推进改革创新,落实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按照上述发展思路,今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奋斗目标是:粮食总产稳定在2亿斤左右,力争达到2.3亿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增长1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亿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0元,增长10%。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我们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要重点实施好“384”战略,即:突出三大主攻方向、抓好八大重点任务、推进四项改革措施。

(一)在农业发展定位上,要突出三大主攻方向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决策,对做好我县“三农”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我县要紧紧依托现有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优势,从开发绿色食品、创优绿色生态环境入手,加快发展具有天镇特色的绿色农业。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县在发展蔬菜、小杂粮、土豆、肉食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潜在的优势,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打造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品牌农业经济。要力推食品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特别是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差,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必须走设施农业强农的路子。要运用先进科技成果、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装备、改造农业,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

经营转变。

(二)在农业发展布局上,要突出抓好八大重点任务 一是以夯实农业基础为目标,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实施以治水改土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政府主导、项目支持、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年内规划新打机井100眼,新增水地面积1.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5万亩,改造农田1.9万亩,新增耕地0.27万亩。其中,重点要抓好:由开发办组织实施投资525万元,规划建设新平镇新平、义和坝、辛庄子、三墩店四个村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改造中低产田0.73万亩;由国土局争取投资391万元,实施逯家湾镇夏家沟村489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1214万元,实施卅里铺乡兰玉堡、范家庄、肖家屯、小辛庄四个村2961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由水务局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节水项目,投资500万元,在孙家店、上吾其、鲍家屯三个村发展节水灌溉1.31万亩,新建水源工程57处。投资96万元,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在阳和塔、上阴山、下阴山发展节水灌溉2400亩;由农业局组织实施赵家沟乡薛牛坊村、南河堡乡南河堡村和贾家屯乡塔儿村三个村退耕还林农户口粮田建设项目,投资240万元,完成农田耕深、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6000亩。投资169万元,实施卅里铺乡廿里铺村3000亩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

二是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推进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内援外引、横向联合等措施,在项目配套、金融支持、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政策上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开发办争取省市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50万元,帮助同兴源公司新上年加工1800万穗糯玉米深加工扩建项目。要继续加大对农贸公司豆乳生产项目的扶持力度;扶贫办要积极争取扶贫贴息资金,支持佳鑫色素公司上马年产200吨叶黄素生产项目;南河堡乡要积极引进资金,帮助三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上食用菌生产二期扩建项目。要切实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对符合我县产业规划的果蔬深加工、杏产品加工、杂粮精加工、薯类深加工、乳业及肉类分割加工等农业种养加工项目要搞好前期可研报告编制,经常对外发布招商信息,不适时机地组织参加国内各类农业招商项目活动,积极对外推出项目,引进资金,逐步形成农业工业化的格局。要继续加强与江苏雨润集团的联系,争取万头种猪场项目年内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同时要积极争取雨润集团2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年屠宰3000万只肉鸡项目、年繁育10万套父母代良种鸡示范养殖基地项目早日签约落地我县。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争取力度,围绕全省实施“513”工程,本着“总体规划、分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对雨润集团、同兴源、边城酒业、裕旺商贸、农贸公司、神山食用油、新天贵、格瓦斯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带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申报,争取列入“513”工程范围,在税收、占地、融资、用电及企业基础设施配套、设备购臵、贷款贴息、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各企业要积极做好申报资料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协调沟通,尽最大努力为申报企业提供服务支持,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推进我县

龙头企业建设奠定基础。

三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我县产业优势,围绕市场需求,按照产业梯次推进模式,重点抓好粮油、蔬菜、杏果、土豆、色素、食用菌、肉食畜和特色养殖八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粮油基地要抓好以谷前堡、卅里铺、南河堡、米薪关、张西河为主的3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建设卅里铺乡和南河堡乡万亩玉米丰产方2个、5000亩玉米丰产方3个;抓好以张西河、赵家沟、米薪关、新平为主的10万亩优质小杂粮种植;以米薪关、南高崖、赵家沟为主的5000亩油料基地建设。蔬菜基地要围绕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抓好以玉泉、卅里铺、南河堡、米薪关为主的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建设500—1000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杏果基地要以南河堡乡东沙河村为中心,配套退耕还林干果经济林建设项目,在周边村庄连片新发展唐杏3000亩;在逯家湾镇夏家沟村发展葡萄、接李种植1000亩;在玉泉镇呼坨店村发展西梅、葡萄1000亩;完成谷前堡镇、逯家湾镇仁用杏嫁接改造1万亩。土豆基地要抓好以贾家屯、南高崖、米薪关为主的10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1万亩专用薯种植,建设脱毒薯种繁育网纱大棚100栋,建设南高崖乡100亩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1个。色素基地要依托佳鑫公司,抓好以谷前堡、卅里铺为主的3000亩万寿菊种植。食用菌基地要以新天贵、三禾为依托,重点在玉泉、谷前堡、南河堡发展食用菌大棚300栋。肉食畜基地要抓好以南高崖、米薪关、赵家沟为主的30万只肉羊养殖;以玉泉、卅里铺、南河堡、米薪关为主的35万头生猪养殖;以张西河、逯家湾、新平为主的3万头肉牛养殖;以玉泉、谷前堡、卅里铺、南河堡、米薪关为主的1万头奶牛养殖。特色养殖基地要抓好以赵家沟、逯家湾为主的1万头肉驴养殖;以玉泉、谷前堡、赵家沟、逯家湾、张西河为主的30万只肉鸡和30万只蛋鸡养殖;以玉泉、谷前堡为主的2万只貉、狐、獭兔养殖。在抓好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定单农业,落实好同兴源公司6000亩糯玉米、万只肉羊,农贸公司1500亩黄豆,雨盟种业1000亩玉米制种,东沙河村500亩青椒和上吾其村1000亩胡萝卜定单种植。四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重点推进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要抓好高效种植园区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要求,根据园区建设推进情况,玉泉镇园区重点搞好南园子村150栋冬暖式日光温室、鲍家屯村50栋冬暖式日光温室和500栋移动大棚建设;南河堡园区重点抓好东沙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两侧1000栋拱棚建设。同时,采取多种经营的形式,抓好园区已建成的40栋大棚的种植;卅里铺园区重点抓好750栋冬暖式日光温室建设;谷前堡园区要在完成好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750栋冬暖式日光温室建设。扶贫办要实施好南河堡、卅里铺、米薪关3个乡镇扶贫连片开发项目,新建大棚400栋;要按照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规划,新建100亩的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1个、200亩的大中小棚蔬菜示范小区1个。为了使园区建设实现综合配套,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要按照项目重点向园区集中、资金重点向园区倾斜、工作重点向园区支持的办法,强化园区内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使园区建设达到功能完善、综合配套、运作高效。二要抓好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全面实施雁门关标准化养殖小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棚圈建设项目,在巩固完善好09年标准化小区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棚圈建设2.2万平方米、配套饲料机械400台套,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三要抓好农业加工储运园区建设。以南河堡乡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区为基础,以天走公路为主轴,向周边辐射1000亩,建设县级农产品加工储运园区,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园区的土地储备、规划、建设、入园企业的管理等工作,年内要在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新入园企业达到10户以上,使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五是以提升农业发展承载能力为目标,重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要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绿色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目标,全面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要加强以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省级六大造林绿化等项目工程,完成封山育林0.5万亩,飞播造林0.5万亩,人工造林0.3万亩、小流域治理0.75万亩、人工种草0.3万亩,建设新炭林0.15万亩,补植补造4.2万亩,实施交通沿线荒山造林3000亩。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积极推广舍饲圈养,加大林草管护力度,进一步巩固生态治理成果。要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防止扩大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充分发挥我县“三无”环境质量优势,全面打响天镇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品牌,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六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重点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要积极推进品种改良,农业局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围绕玉米、蔬菜、土豆、杂粮、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新优特高产品种,在11个乡镇50个村培育100个科技示范户,建立10个以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科技示范基地。要积极推广猪、牛、羊等畜禽繁改技术,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强化繁改人员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繁改水平。要积极开展农民适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要进一步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

平。

七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首先,继续巩固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年内每个乡镇至少要高标准完成1—2个新农村建设,使全县新农村建设总数突破80个。完成村通水泥路115公里,完成农村校舍危房改造1万平方米,改造维修村计生服务室31个,村医疗卫生所要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20个村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个村、1.5万口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同时,完成村级“两委”阵地建设191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55户,建农家书屋40个,推广农村生物节柴炉200个。其次,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新农保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努力做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和病有所医。第三,要注重建立农村公共事业财政支撑机制。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实行国家项目带动、财政资金配套、农户或个人产权配股的办法,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公共事业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事

业全面发展。

八是以实现稳定脱贫为目标,重点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从今年开始,全省提出扶贫开发的重点要由整村推进向实施片区开发转变。我县扶贫方式必须要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提升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要认真实施整村推进“三个确保”项目,做好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对症扶持、尊重群众、注重能力的原则,科学规划推进村扶持方式及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使实施的42个推进村村均投入资金达到50万元,提高推进村的发展能力。要全面推进移民搬迁工程,由扶贫办会同张西河乡政府,组织完成好张西河乡下营移民新村移民入住工作,确保年内完成。要扎实抓好09移民搬迁工程,结合新平镇旅游古堡建设,规划在新平村建设移民住房280套,搬迁人口1300人,力争年内完工,组织搬迁入住。要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要整合劳动局农民工培训、农业局“阳光工程”和扶贫办“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拓展劳务输出领域和就业渠道。今年,全县计划完成劳动力培训8000人,争取有组织转

移输出1500人。

(三)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上,要突出推进四项改革 一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县农经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监管,责成专人负责土地流转管理工作。乡镇要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组织要组建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登记合作社和企业用地需求,负责流转土地的组织和调剂,解决土地供求矛盾。年内力争完成土地流转6000亩。

二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臵权、确保收益权”的原则,纵深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鼓励农户和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划拔等形式参与成林、林地、幼树、草地等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建立和完善林草交易市场,盘活林草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今年,按照省市安排,要由林业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林改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发动、组织培训、调查摸底、方案制定、确权发证和档案建立等各项工作,要求在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我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三要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各金融单位应本着服从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强化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信用评价、产权抵押、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为我县“三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为了降低金融风险,要探索建立以县财政投资为主吸收县内龙头企业为会员的县级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和以乡政府为主,吸收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小型加工企业为会员的乡镇融资担保中心,采取政府投资与会员交纳会费的方式,建立信贷担保基金,着力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要积极建立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要推进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改革。我县是山西省财政厅2008年确定的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今年,要深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根据省里要求,优化完善农业投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对中央、省、市部门的专项支农资金,包括发改、农业、畜牧、水务、林业、扶贫、国土、开发、交通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和县级财政安排的专项支农资金,要纳入整合范围,按照项目要求,统一规划、资金捆绑、集中投放、各施其项,确保支农资金发

挥最大效益。

四、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的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工作各项

任务。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做到财力上多支持、项目上多倾斜、服务上多指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关于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落实,始终紧紧地抓在手上,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把每一项工作任务、期限、质量都要明明确确地落实到每一级、每一个人头上,通过严格责任来推进工作落实。二要整合力量,完善机制。当前“三农”工作综合性越来越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协调任务越来越重。要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部门与乡镇分割的工作格局,集中优势,凝聚力量,共同做好“三农”工作。要充分发挥农委综合协调职能,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指导,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创新工作载体,主动支持服务“三农”,形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合力。三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的传统习惯,跳出单纯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加强服务的方式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要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在提高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工作效率上狠下功夫,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把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上一篇:胎教儿歌让宝宝更聪明下一篇:有关愉快的寒假生活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