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变化,说发展优秀

2024-05-08

看变化,说发展优秀(共8篇)

看变化,说发展优秀 篇1

看地图的乐趣优秀说课稿

一、整合说明:

《新课标》提出“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以它直观、形象的优势,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因本文涉及较多地理方面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故这节课更适合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相关知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随文识字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生字,认识一个部首:利刀旁,会写8生字。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扩大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识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地图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2、感受祖国的美好,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并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扩大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识字和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教学难点:了解地图的相关知识,感悟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并感受祖国的.美好,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及整合意图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的功能由传统老师讲解和演示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及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识字教学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优势我设计了本课第一个信息整合点,利用媒体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突出教学重点。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1、教学伊始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地图世界中,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地图种类及用途,感受地图奥妙。在具体语境中出示“图”字.激发识字兴趣.同样在教学:“高、平”两个字时,我采用五彩的地势图为背景,既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地势,也弥补了传统识字教学过程中单一、枯燥识字环境无法满足孩子求知欲的缺陷。

2、教学情为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中,我搜集了一组风景欣赏图片,配乐范读,让学生在怡情养性中感受祖国山河壮美,产生自豪感,激发朗读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在观察、期待中,引导学生成长。

新课程提倡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学习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此,我设计了本课第二个信息技术整合点,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1、因本文涉及较多地理方面知识,对于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直观再现教学法,出示三个国家地图形状,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它们还象什么,鼓励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国家地图发挥想象思维。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北京、台湾、黄河长江等位置对课文内容有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给予机会让孩子们在找找他们听说或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喜爱、探索地图的感情.

2、在教学“喜”字时,我设计一个变魔术的节目,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喜的演变过程,学生的热情很高,及时鼓励大家在生活中识字,体会探究汉字的演变的快乐。变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探索。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延伸潜在的创造性平台。

第三个信息技术整合点。还原教育中最生动、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传统的识字教学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走了教育中最具生命力的情感因素,学习手段简单,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将游戏与识字教学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又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奥秘。信息技术有它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这些所造成的氛围中识字,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由被动识字变成主动识字了,在与人合作中探究、创新,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看变化,说发展优秀 篇2

1 城市性质的定义

城市性质 (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城市性质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其生产、生活及其本身的发展与建设有深远影响。

2 城市性质的特征

1) 动态特征:城市地位与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城市性质所描述的主要是城市未来的职能与地位和城市现状职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 甚至是较大的差别。2) 多元化特征: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城市性质中所描述的城市职能通常是多元的, 同时常常与多个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相对应。3) 纲领性特征:作为描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一种方式, 城市性质是对城市定位与职能的高度概括, 具有指导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意义。4) 主客观结合的特征:对现状的准确把握和实事求是的科学预测是恰当地确定城市性质的基础。

3 历次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

1)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54年~1974年) 。

1954年, 为了配合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在国家计委和建委的直接领导下, 太原市编制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54年~1974年) 》, 确定太原是“山西的工业区中心, 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次总规中确定了太原市为工业城市, 奠定了以后城市发展建设的基本框架, 其后的几次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修编。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处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期, 强调城市就是工业城市, 城市就是生产, 造成第三产业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 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健全发展, 极大地影响到太原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

2)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年~2000年) 。

经历了漫长的26年, 直到1980年才编制完成了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 是全省科技文教中心, 是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本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突出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冶金、机械、煤炭、化工四大支柱产业, 更加明确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但是对金融、贸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体现不够。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为了适应太原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1991年编制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 (1991年~2000年) 》, 对原有总体规划进行局部修改。确定城市性质为“太原是山西省省会, 全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中心, 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 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可以看出调整后城市性质基本不变, 但适当予以补充, 强调了太原市在全省的政治地位及能源重化工基地。

从制定以来的实践看, 本次确定的城市性质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指导作用, 但是内容繁杂, 中心城市的功能体现不突出。

3)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8年~2010年) 。

1996年编制了第三次总体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为“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 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本次总体规划继续强调太原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定位, 也是第一次在城市性质中强调了区域定位“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突出了城市的区位优势。

太原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调整, 以及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由于处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正值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城市性质的拟定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传统视野的影响, 城市性质的表述有所变化, 但其核心仍停留在“重工业城市”的基调之上, 没有突破传统产业布局范畴, 没有摆脱以资源为导向的固有发展模式。

4)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 。

《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年~2020年) 》是目前正在编制的总体规划, 也是太原市在建国以来编制的第四次总体规划, 本论总规中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 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区域定位由“华北地区”调整为“中部地区”, 其目的是落实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 突出太原作为国家空间结构中重要区域节点的地位, 强调太原未来应突出中心城市的金融、贸易、文化、科技等服务职能。

本论总规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在产业定位上突破原有的重化工业发展思路, 进一步突出产业转型, 升级发展的要求, 即体现出国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 也顺应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要求, 将产业定位由“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调整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使太原的工业体系逐步由传统的能源、重化工体系向先进制造业体系转变, 未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产制造基地, 充分发挥富士康、太钢在铝镁合金和不锈钢方面的优势, 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彻底转变原有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太原特色及区域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之路, 实现节能减排任务。

这次总规值得关注的是在城市性质中明确增加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充分体现太原市特有的文化底蕴, 并通过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 增强太原的国际竞争力。

4 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6年9月, 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新的目标定位:将太原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等定位之后, 首次从文化上对这座城市所下的定义。2007年, 党的十七大召开, 提出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并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 更加使太原坚定了建设文化名城的信心和决心。

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展开的, 是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城市发展模式创新的结果, 是对传统科学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创新。太原未来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通过对丰厚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研究、包装、展示”, 在晋源区形成以晋祠文化片区和西山文化带为主体的晋阳文化产业带;尖草坪区建设中华傅山园、崛围山风景区等重点项目, 形成上兰生态文化旅游区;迎泽区围绕“三寺两庙一宫” (白云寺、永祚寺、崇善寺、文庙、白龙庙、纯阳宫) 积极打造宗教文化品牌;小店区全力打造原生态文化品牌, 弘扬民间秧歌舞、民歌小戏传统;杏花岭区发挥历史文化街区、老城遗址的优势, 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万柏林区着力挖掘工业文化遗产资源, 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旅游项目……

“太原市作出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大决策, 不仅是城市定位的变化, 而且是城市性质的升华, 城市品位的提升;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而且会大大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 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如此评价。

回顾建国以来城市发展的历史, 太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工业型城市逐步向文化经济型城市转变的过程。“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这是太原城市发展思路的一次升华和城市发展阶段的一次飞跃,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有理由相信, 经过发展, 太原市必将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新型工业基地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透过教学观念的变化看教育发展 篇3

(策划:潘孟良)

教育的发展变化首先是观念的变化,教育行为都是受教育者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结果。观念的产生又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当人类进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的时候,必须对工业经济时代的基础教育模式进行改革。2001年秋起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一、教师观的变化

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春秋战国时代的荀子认为“师者所以正礼也”,唐朝的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两位大家的经典名言对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性质作了深刻诠释。新中国的教育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把教师比喻为蜡烛、灵魂工程师、渡船、园丁、蜜蜂等,形成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观。教师是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需要辛勤地劳动,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在“照亮别人”的时候逐渐耗尽自己,坚持用自己的“一桶水”浇出一片桃李芬芳。教育的发展也会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教师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

首先,做研究型教师。教师是一份创造性的职业,需要从机械、烦琐、忙碌和低效的工作中走出来,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教学过程就是问题不断解决和整理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进行研究,让教师总是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时常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再者,做复合型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倡导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重组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体现综合性”。新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朝向复合型教师发展,无论放在哪个位子上都能闪光。教师不但要“术业有专攻”,更应该去积极地接触其他边缘学科,主动地连接社会生活,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学识。

还有,做学习型教师。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和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知识经济称之为“学习经济”。“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做学习型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做到不断完善、充实和超越,就像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学生观的变化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受“绝对服从”“权威至上”和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人的属性,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受到遏止。而现代学生观把学生当作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生命个体,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主体得到充分发展。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突出了对人的特别关注,强调了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需要打破“怀里抱着”式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给学生生命绽放的空间,让学生既能学好又能成长快乐,保证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再者,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还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不能在学习上采用包办的办法,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发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主体性。

三、师生观的变化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的过程,这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荀子把天、地、君、亲 、师并提,把师生关系等同于天与地、君与臣、父与子的绝对服从的关系,学生要像臣下服从君王、儿子服从父亲那样绝对服从老师,做到“师云亦云”。“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古代的师道尊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埋藏的也很深,成为制约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明确了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首先,师生之间要平等。教师要在心理上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人格上坚持相互平等,为生者尊敬师长,为师者关爱学生。在教学中,打破教师权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生活中,多倾听,多交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与学生做朋友。

再者,师生之间要民主。教师不应该搞“家长制”,在学生面前总是“一言堂”,不管对错自己说了算,而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一些团队的问卷调查。只有形成了民主的氛围,才会调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还有,师生之间要和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表现在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其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四、学习观的变化

传统学习观是人类长期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被动接受,是从“教”到“学”的单向过程,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化和程式化,学生的学习缺乏体验性。传统的学习观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突出表现为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提出的学习观强调: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明确了教学重心要向学生的“学”转移,体现了教学中学生主动认知的重要性,说明知识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过程。知识不是从外界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自身的体验来认识和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准确把握好自己的位子,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习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场面。

再者,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学习思想,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反应了三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个体要“自主”,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整体要“合作”,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过程要“探究”,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也可以这样理解,自主与合作是学习的形式,探究是学习的方法,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还有,全面贯彻落实“三维”学习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素质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落实。三维目标不是三块,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是一个整体。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科学为基础,以人的完善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沟通和融合,实现人的理性和人性的完美结合。

五、知识观的变化

知识观就是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内容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知识观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以及个人的经验、认识能力、立场等方面各不相同,所持的知识观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知识观信奉客观主义知识观,把知识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汲取的真理,这种主客观分离的课程理所当然地成为惟一的知识载体。但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学内容要打破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知识观属于一种建构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和人本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强调直接经验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

首先,知识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是知识爆炸,新的事物更替太快,知识也就不再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情境性,不存在绝对抽象的和普遍的知识。所以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也不是知识学习的唯一依据,而应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再者,知识学习是自主建构和生成的过程。知识不是游离于认识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知识的学习也不是向学生移植信息那么简单机械,而是学生的主观经验在脑海里重新建构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体验,注重知识的自主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只是文本性地处理教材是不够的,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还有,知识学习要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中形成知识权威和“灌输”的思想,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缺乏生活和情感的真实体验。所以,在教学中要发掘知识中的人文素材,让学生追求对知识本真和价值的认识。

六、评价观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评价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观,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

首先,要开展综合性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唯教学成绩论”的色彩太浓了,过分偏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新课程加强了对学生认知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提出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要求评价形式应多种多样,方法应灵活使用。

再者,要开展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与教学过程相互整合。相对以往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最后的学习效果,还关注学习的情态动机和策略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反映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过程性评价更关注动态的学习表现,这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和全面发展。

还有,要开展发展性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更多地是关注当前的教学情况,只注重短期的效应,评价只是为了评价本身的需要。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体系。所以,在开展新课程教学评价时,要把促进评价对象的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看变化,说发展优秀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的第二框题。第二单元主要讲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观点:联系、发展和矛盾。学好本课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第一框题的内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延伸,另一方面也为完成本单元最终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从理论上看因为已经有了前四课作为铺垫,学生基本上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学好本课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从学生自身情况来看,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自卑观念比较强,在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不能做到勇敢地去面对,大多数是采用消极躲避的方法。所以他们是非常渴望知道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顺境和逆境,应该怎样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顺境和逆境,对于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比较强的。

承接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新大纲的教学要求,从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个维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体验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感悟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运用目标: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也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点。侧重学生的感悟体验,以及对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重点是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设计意图: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学习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它应用到人生中去,所以这一观点应是本课的落脚点,掌握此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哲学的作用,更有助于学生自觉运用哲学指导行动,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顺境逆境。难点:

1、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设计意图:

1、难点依据:从现实来说,中职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如何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在教学上有比较大的难度。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2、难点依据: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有自卑心理,所以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积极地对待逆境和挫折,在教学上也是有难度的。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五、教法、学法分析

承接语: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1.探究法 2.讨论法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六、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歌曲导入:《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以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又重走近风雨…… 提出探究问题:这首歌的歌词包含着怎样的哲学道理?

设计意图: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热烈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回顾了上一节课的哲学知识,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同时也为我们接下来的讲课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讨 《一位职校毕业生的成长经历》

小组讨论:

1、找出小伟成长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他的成长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2、结合他的成长经历,你能说出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吗?

3、谈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都遇到过什么样的境遇?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结合这个案例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顺境和逆境,关键是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以他们身边的案例,来告诉他们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如果我们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而教导学生顺境的时候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时要不懈奋斗。从而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讨。表格归纳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情感升华,行为引导

1、播放视频:美国半截人励志演讲

2、向学生讲述SHE成员slina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以及结合90后学生都知道而且比较感兴趣的明星话题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去思考,讨论。

主要是结合90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让他们看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顽强的意志,坚定信念,积极向上,永远不要不放弃生活的目标和希望

(四)、结尾点题,画龙点睛 欣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设计意图:最后励志歌曲大合唱,一方面可以再次调动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从歌曲中来领会本课的精神。

(五)评价反馈,增强自信

1、通过总结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

看变化,说发展优秀 篇5

一、##村发展变化情况

##村隶属##县##镇,全村共有##户,人口##人,其中劳动力##人,耕地面积##亩。

近年来,该村认真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的号召,大力发展以##为主的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好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2004年,实现经济总收入3210.5万元,同比增长185%,是2002年的4倍;农业总收入2894.8万元,同比增长224%,是2002年的7.6倍;农村人均纯收入8301元,同比增长132%,是2002年的3.5倍。

##村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结构过去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目前粮经比例已经达到4:6,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黑木耳产业实现了迅猛发展。2003年,全村产量只有400万袋;2004年,一跃达到了1658万袋,实现了“一年翻两番”,黑木耳销售总收入达到2478万元,纯收入1313万元,仅此一项拉动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26元,走在了全县乃至全省的前列。烤烟和果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该村发展烤烟面积达到700亩,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村民人均创收300多元;果树面积达到2600亩,瓜菜面积达到500亩。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该村土地市场日益繁荣,土地流转加快,每亩土地的承包费由过去的几十元增长到了500余元;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已发展到三、四十人,长年从事各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购销,有力促进了村民的增收致富,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经济。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逐步加快,2004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300多人(其中赴俄罗斯100余人),年创收300多万元。

二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随着该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好发展,村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商饮服务业初具规模。过去该村只有一处国营供销社。目前,不仅已有9个商店,而且出现了2个饭店、3个肉串店、2个歌舞厅和1个网吧,经营得十分红火。加工业逐步兴起。该村已经发展起3个小木加工厂和1个草帘厂,主要为村民发展黑木耳生产提供锯沫和草帘。医疗体系日益健全。过去村民看病得找“赤脚医生”,如今村里已经有3个卫生所,从业人员达到6人;较大型的医药连锁店也在村里落户,村民不用进城就能买到与县城一样品质、一样价位的各类非处方药品。文体事业十分活跃。村民有了钱,将该村传统的端午节运动会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每两年都邀请邻村和当地林场共同举办一次端午节运动会,共同参与、全民健身。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过去,特别是冬季,村民赌博成风、喝酒成风。现今,大部分村民都从事黑木耳栽培,赌博的人少了,喝酒的人少了,打架的人少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生产、忙致富,历史上形成的“猫冬”变成了“忙冬”。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过去的“万元户”,现今对村民来说,已不再是荣誉,而是没有能力、没有致富本领的代名词。一般从事黑木耳生产的农户,每年的收入都在4、5万元以上;搞搞其它副业每年也能挣几万;为村里农户打工,每天都能挣30元;就连外地长年在村里打工的人,管吃管住一天还给20元。村民富裕之后,消费水平也大幅提升,2004年全村购买四轮拖拉机110台,摩托车150台,还有10户购买了电脑,实现了家庭上网。

三是一事一议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原来的提统费收入变成了转移支付,“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全面取消,村集体财力严重不足,出现了筹资难、筹劳难的现象,致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维护、公共服务等项工作难以开展,小学的经费也出现困难,加之历史上遗留的三角债务等问题,村民和集体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村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渐富裕起来,为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事一议奠定了物质基础,一系列的难题已寻求到解决的突破口。针对街道年久失修,车难行,人难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四溅的现状,该村采取了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管的办法,利用2005年初的农闲时间先后组织召开了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村民在议事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达成了共识,掀起了文明村建设高潮。在短短的三天半时间内,535户农户参加了文明村建设活动,全村共出劳动力2200多人次,出车1200多台次,清理生产、生活垃圾2500多车,为路面铺垫砂石料1500多立方米,村委会还与村民签定了《村屯环境建管自治责任状》,达到了条条道路有人修的效果。

二、对农村发展的理性思考

##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正是##县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以该村为切入点,通过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农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农民的致富热情空前高涨。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一免两补”扶持政策的出台,给农村带来了深刻影响。我县于2004年初,抽调县、镇两级干部300余人入镇包村,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并开展百名干部下村促农增收活动,通过积极努力,使“一免两补”政策全部落实到位,2004年累计兑现“两补”资金、免除农业税及附加1712万元,户均受益630元,人均受益169元,人均增收62元,使广大农民真正感觉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与支持,也真正得到了实惠。在减轻了负担,得到了实惠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起来,全县农村和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比着干、抢着干的生动局面,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农民的致富形式日益丰富。县委、县政府抓住了农民增收致富热情高涨这一有利时机,立足县情,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县大力发展以黑木耳、烤烟、果菜、特色养殖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强化服务等有力措施,使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致富的形式,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2004年,全县农村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9亿元,其中黑木耳完成产值4亿元,烤烟、果菜、养殖业分别完成2500万元、7948万元和8732万元,实现纯收入3.6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43元,仅此一项,就高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元。2004年,全县发展袋栽木耳总量突破2.4亿袋,占全国黑木耳总产量的六分之一;落实烤烟面积3.72万亩,比上年增长5200亩;稳定发展蔬菜面积5万亩,新建标准化果园110个;马鹿、貂貉、肉牛、绒山羊存栏达2.4万(头)只。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劳务经济,特别是发挥口岸优势,向俄、韩、日等国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004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3.38万人(其中向俄、韩等国输出3586人),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5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县委、县政府为农民开辟出形式多样的致富渠道,丰富了农民的致富形式,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3、农民的物质需求不断提高。最主要的转变是由过去的“无钱可花、有钱不敢花”变为“能挣钱、会花钱”。其表现为:一是用于购买农用机械,扩大生产的投入迅速增长。农民在增收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提高机械化程度,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创收,因此大量购买以四轮拖拉机、播种机为主的农用机械设备。同时,为发展黑木耳等特色产业,还大量购买了黑木耳菌原材料粉碎机、装袋机、搅拌机等专用设备。二是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提高生活质量的投入迅速增长。在大量购买和更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基础上,电脑这一高档商品也已进入了农村家庭,摩托车更成为了农村家庭的主要需求。三是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投入迅速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已经实现了电话和有线电视的村村通,绝大部分农户已经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很大一部分农民购买了手机。农村的饭店、歌舞厅、网吧等消费场所也应运而生。

4、农民的精神追求逐步提升。农民已不仅仅满足于收入的增加,而更加追求一种生活环境的舒适和民主权力的发挥。一是在保证家庭生活丰衣足食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身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要求农田水利设施的尽快完善,要求村容村貌的尽快改观,要求各种保障体制的尽快建立,要求农村办学质量的尽快提升等等。二是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农民的法制水平、民主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能够有效利用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要求充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对集体重大事项的民主表决权等等,特别是部分农村人大代表能够切实从实际出发,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综上所述,充分表明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物质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政府部门,只有紧紧把握好这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措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对全省农村经济走向的判断及建议

近年来,##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已经挤身全省十强县的行列,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提速,2004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5.38亿元,同比增长3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6元,同比增长39.2%,比全省平均水平3010元高出1306元。而##村的经济综合指标在全县102个行政村中排名第二,村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各村之首,该村属于全县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发展后劲大的行政村。通过对##村以及##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全省农村经济的走向。

1、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当前,在有限的农村耕地面积上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空间已经十分狭小,因此各地都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了“主辅换位”、“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等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这也是全省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经验,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因地制宜,切实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不要盲目地学、机械地学;二是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确保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减少风险和损失;三是为农民做好市场衔接工作。就##县而言,为发展黑木耳产业,专门辟建了绥阳黑木耳山野菜大市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较好地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保证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产业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将不断提升。首先,特色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土地的加快流转,大量土地会集中到少数农户手中,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将加快推进产业化程度。同时,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也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县黑木耳产业就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向着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模式逐步发展。在推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关键要解决好进与出两个环节。进,就是要做到各种市场信息、科学技术要进农村、进农户,以此扶持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化,生产标准化;出,就是要做到产品与市场顺利对接,关键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增值,并打向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就要尽快建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

3、劳动力转移将进一步加速。当前,全省各地都已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形式,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加大,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就我省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看,建议加强区域间合作,特别是各地劳动部门要做好联系和对接工作,组织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省内有序流转,解决省内各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矛盾。以##县为例,仅黑木耳产业一项就吸纳周边县市劳动力6000人左右,##村发展特色产业后,每年的劳动力缺口都在1000人左右,部分村民已自发到我省江北一带雇佣劳动力,以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招工规模过小,而且成本支出过高,效果不尽理解。就我省与俄罗斯相接壤这一地缘优势看,建议加大劳动力对俄输出力度,打造龙江劳务经济品牌。利用##、##等口岸县(市),建设对俄劳务输出中转基地,迅速将对俄劳务输出这块“蛋糕”做大,促进省内富余劳动力成规模、跨国流动就业,促使更多农民走出国门创收致富。

4、民主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实现村民委员会自治的途径就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简言之,就是在农村实现官由民选、财由民审、事由民定。其中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来解决和处理村级重大事项是民主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村集体财力不足的“村级空壳财政”的问题极为突出,加之三角债务困扰、农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卫生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交织的众多矛盾,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制约,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也有所降低,这也是全省农村所普遍面临的难题。村干部的话说得很形象:“手中没把米,唤鸡都不来”。诸如农田水利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等工作所需资金额度较大的事业,仅靠村级组织的力量更是难以完成,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逐步加大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促进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切实能够取得实效,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优秀作文 篇6

雅思 写作范文之科技发展,下面是本小编带来的关于科学发展类的`范文,如下:

题目: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changed our lives. But some scientists in some fields say that scientists are not able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ey have created.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范文:

We sure live differently from our parents did decades ago. The changes are wide and profound.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facing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unknown in the past. Could we find solutions to problems creat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answer seems to be no.

Some of the most obvious problems caused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lie in the IT industry. At a time when we did not have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 bank services, people took money with them and paid by cash. If they were stolen, only the amount they had with them was lost. But now credit cards are more commonly used in shopping malls and other places, crimes again us have become more serious and caused greater losses to people. A thief may tape the code of your credit card and make a copy of it. Then he could safely withdraw all your money from an ATM machine. Crimes such as this are very sticky to solve because there is no witness and the surveillance cameras give little help to the police.

Another example is the issue of information control with the media industry including TV networks and Internet that give easy access to information without discrimination to people’s age. This has created a huge problem for parents and schools because teenage people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adult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violent in nature. In the past, when most information came in the form of print, it was relatively easy to control what children read. When a parent put away a book unsuitable for children, they were cut off from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With computer parents could use software to filter bad web sites but could not prevent new ones from appearing every day.

People are working very hard to solve such problems that come along with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the efforts are not sufficient and not very successful. Even with the little progress we have achieved, we find ourselves defeated by new problems with greater complexity and in wider scope.

In conclusion, developments in many fields of our life have brought us both benefits and problems. Development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give us greater convenience but making us targets of computer-based theft. Changes in media industry expose young people to inappropriate information difficult for parent’s control. However up until now, we have not successfully found permanent solutions yet.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 雅思写作 科技发展类的范文,希望能对同学们有帮助,更多精彩范文请登录 小马 科技雅思频道官网。

看变化,说发展优秀 篇7

一、历史高考试题的纵向发展变化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发展衍变

通过对三个表格以及这三十几年高考试题内容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评价体系有如下变化:

1.评价载体由知识广度到知识深度的转变

从题型、题量角度分析:通过表1、表2可以总结出1978年———1997年历史试卷至少是4种题型, 每张试卷客观题 (包括名词) 是35———60道题, 多数为45道题左右;主观题是3———5道题。通过表二、表三可以看出1998年开始是三种题型, 后变为两种, 题量也在逐渐减少, 由40道左右客观题和5道左右主 观题组成的试 卷到2002年时固定为12道客观题、2———3道主观题。从这些数字的变化就可以看出, 评价不再追求知识点多少的考查, 即不再追求对知识广度的考查。

从试题内容角度分析:以新课程改革为界, 旧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而新课程是由25个历史专题组成的整体。因此试题内容就有很大不同, 考试的面将由一个体系完备、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为一个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

2.评价目标由知 识记忆到考查能 力 的转变

分析表1可以看出1978年———1988年, 考试题型以 客观题为 主。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大纲》 (试行草案) ,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中对评价作了明文规定。即:为了巩固教学, 必须重视复习, 进行必要的考查。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 记忆必要的历史事实和年月日、朝代名称和顺序等。1988年的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必须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 突出重点, 弄清概念, 活跃思路。考核要注意基础知识, 注意培养能力”。这说明这一时期评价的目标已开始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但分析试题内容以及设问可以看出这一阶段考核还是以知识记忆为主, 考查结论大多是封闭的, 可从教科书上找到答案。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能力的试题每年最多只有两道题。

1992年, 历史教学大纲加上“考核要注意思想性”。国家 教委考试中心在1992年2月出版了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 它要求考生把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内在联系上, 以及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1995年又重新修订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强化对能力要求的考核, 并对能力进行了分类, 分类主要说明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试, 而不是把能力要求截然分开, 要把“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这四个类别统一为能力的整体要求。这说明历史评价已开始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3.评价结果由注重结论到注重过程的转变

建国以来, 我国共进行过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评价体系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但从分析1978年———2013年试题可知, 2009年的新课程改革与之前的课程改革在评价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评分标准上, 原来主观题主要采取“采分点”式评分, 而新课程改革后, 高考试题中增加了“新血液”, 采取SOLO评价法进行评分。这说明评价体系已开始由原来注重评价结果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在理念上, 即是做到目标多元、方式多样, 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衡量学习结果, 更重要的是要从质的方面衡量学习结果, 使评价既全面又合理。

在评价时按多个层次分别赋予不同的分数, 据学生的思维层次来打分, 教师不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 不在乎学生的答案是否与标准答案接近, 答了多少个字, 而是通过答案分析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这样学生答案就可以被量化。这种评价方法就是SOLO分类评价, 力求分析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 注重对其思维过程的评价, 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看变化,说发展优秀 篇8

【关键词】 内河港口;吞吐量;物流;航运;腹地经济

腹地经济的特点决定浙江省海盐县内河进出港货物以矿物性建筑材料为主。随着当地矿山资源的减少,以及嘉兴至南北湖大道、嘉绍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继完成,这种严重依赖矿物性建筑材料的港口物流面临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当前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机遇,发挥内河集疏运的优势,承接沿海码头货物,开展内河转运,打造转运型物流节点,实现内河港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1 海盐内河港口吞吐量变化情况及其原因

1.1 港口吞吐量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海盐内河港口吞吐量变化基本情况如下:

(1)吞吐量变化不大,2003年创下万t的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起以年均约100万t的数量回落,2007年后维持在万t左右。

(2)进出港比例从2001年的1∶2攀升至2004年1∶3,2008—2010年基本保持1∶1的平衡状态。

(3)矿建材料和水泥等主要货种吞吐量在10年间虽有起落,但每年仍维持在万t上下,钢材有所增加,铁矿砂等新货种开始出现。

1.2 吞吐量变化的原因

(1)吞吐量起伏 主要源于产业结构和水路运力结构的调整。1996年,海盐境内主干航道六平申线改造完毕;2001年,水泥船淘汰启动,同年钢质货船专项补贴政策出台;2004年,内河钢质挂桨机船开始淘汰,2008年退出水运市场。船舶拆旧建新使内河水路运力结构不断优化,结合航路条件的改善,推动吞吐量增加。2004年起,矿山、砖瓦企业列入结构调整,石矿企业从2000年的逾40家骤减至2007年的4家,矿石、砖瓦等建材物流随之明显下降。

(2)进出港比例改变 2000年前后,海盐作为浙北主要石料产地之一,受益于上海等城市的建设,内河建材物流快速增长,输出货物量大大超过输入货物量。2005年以后,随着杭浦、杭州湾大桥北接线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宕渣、青石子等外地建材大量涌入,使进港物流大增,再加上近年来海盐采石行业结构调整到位,石料产量和发送量减少,因此进出港物流趋于平衡。

(3)货种变动 由于海盐以纺织服装、化纤、饲料、机械、电子为主的工业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通过内河港口的货物未出现明显调整,即输出以石料、水泥、砖瓦等为主,输入以煤炭、矿建类、轻工类材料等为主。虽然得益于海盐县紧固件生产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标准件和建筑用钢材吞吐量在2010年突破100万t,但也只占当年港口吞吐量的6%,铁矿砂等新货种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2 发展内河转运物流的有利条件

(1)海河联运顺利运作。2007年,海盐县首个沿海公用码头——浙江钱塘港口物流有限公司秦山 t级码头投入使用;2009年,浙江林龙港口有限公司一期 t级散杂货泊位建成投产。这2个泊位凭借紧邻内河航道官堂线和长山河的优势,2009年、2010年分别接卸货物115万t和135万t,其中60%的货物通过内河码头中转流向杭州、绍兴等周边地区,既有煤炭、粮食,也有之前海盐内河运输较少的切片、铁矿砂、闽江砂等货物。

(2)沿海码头建设有序推进。除了已建的2个沿海泊位外,2010年10月,嘉兴港海盐港区2个1万t级泊位C1和C2建设全面启动,计划2011年内建成使用;另有2个万吨级泊位C3和C4在2011年获港口岸线批复;C5和C6泊位前期工作已启动;浙江林龙港口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的2个 t级沿海泊位与4个500 t级内河泊位正在报批港口岸线。根据《嘉兴港总体规划》,海盐港区规划布置~2万t级生产性泊位50个,“十二五”期间将建成8个万吨级泊位,为发展转运物流提供货源保障。

(3)内河航道改造启动,转运成本降低。2010年12月,浙江省海河联运重点工程——何家桥线内河航道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始于杭平申线的支线官堂线,终于杭州湾北岸内侧的白洋河,全长5.11 km。全线按双向六级航道标准建设,兼顾远期300 t级船舶单向通航,计划于2012年6月建成。该工程建成之后,秦山一带沿海码头与内河的最短距离仅为300 m,海上接卸货物可通过输送带实现无缝连接,无须再借助汽车短驳到内河码头。另一条连接杭平申线与海盐港区C区的海河联运通道——海塘线支线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这两条连接线将充分发挥海盐前海后河的区位优势,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3 加快海盐内河转运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海盐内河转运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海盐从事内河港口物流的水运经营者逾700户,船员近名。水运经营户大多经营“夫妻船”,多持三类驾驶员或轮机员证书,持有300总吨或150 kW以上证书的二类船员比例极低。由于船舶大型化发展,以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经营者离船上岸,外聘船员日渐增多,职业船员数量存在较大缺口。除引进熟悉物流管理理论、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具备一定领导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外,急需加快职业船员,特别是二类以上内河高级船员的培养。

(2)加快标准船型推广。船舶是实现港口间货物位移的主要工具。由于各地航道等级不同,尤其是沿海码头与内河航道网的连接线等级较低,超长、超宽、超深船舶的进入容易影响船舶正常通航。开发并引导经营者使用适合转运的标准化船型,能进一步提高物流安全性和准点率。

(3)加快内河物流中心建设。尽快在何家桥线和海塘线靠近沿海一侧设置内河物流中心。鉴于码头等物流设施初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的特点,宜由政府或国有投资公司负责中心土地征迁和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吸引仓储、采购、加工、运输企业入驻,由社会企业提供装卸、仓储等物流服务的开发模式。尽早建立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货物进出港、船舶舱位等信息,实现港口企业、船舶承运人、货主、收货人等物流参与方的信息共享。鼓励开展物流咨询、物流规划、库存控制、信息处理等系列增值服务的企业落户,提高当地物流服务水平。

上一篇:目送读书笔记摘抄下一篇:2一年之计在于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