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社会变化(精选8篇)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篇1
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社会调查报告 2010990020江媛媛10行
管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寒假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校于2013年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为“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选择了“深入家乡基层,了解家乡发展变化”这一内容,对自己的家乡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进行了调查。通过为期2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3年1月14号到1月16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17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13日。从2月14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0日完成。
我家乡所在地为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三桥镇双河村,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少人多、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的少数部分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从调查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一、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二、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三、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
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四、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五、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家家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六、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00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有许多地方未安上自来水。村民吃的水大部分都是自家的井水,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洗衣服等的用水绝大部分都被污染,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四、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青睐。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粮食,棉花等作物的补贴,农村医疗保险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农民阶层是一个易于知足常乐的阶层,在采访的村民中,有60%多的村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39%多的村民表示对现状满意,他(她)们对我说:“现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重视农民、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那颗知足常乐、感恩的心。
农民现如今的日子仍不好过。庄稼稍有不好,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花掉上万元,就会使农民的生活很难维持。村中有个姓胡的人家,大女儿得了重病,花掉家中七八万元钱,母亲觉得没发过,跟丈夫闹离婚。另外像自家饲养的牲口无论是病死还是价格涨浮变化也会影响家庭发展。随着衣食住行各方面花销的增大,农民过日子也很困难。
在最后,我要感谢我们村的父老乡亲,谢谢他们的支持,当我问及他们很多问题时,他们知道多少就说多少,不隐不瞒。我请他们帮助我填写调查问卷时,他们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帮我认真作答。当我向他们要取一些照片时,就算那些照片很珍贵,他们也不吝啬。他们对我说,只要有利于你学习,你用就可以了。这些话着实让我感动,谢谢你们了,我的乡亲们!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篇2
关键词:社会经济及,民商法,变化,发展
一、引言
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一领域中。经济甚至是整个社会形态都受到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影响。在多重影响下, 社会的发展逐渐以科技、信息和技术为基础, 同时科技与信息的发展促使人们朝着更具前景的方向发展。民商法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 对民商法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法律的发展变化必须适应时代发展, 最大程度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 唯有如此才能够避免隐患。在社会经济发展下, 民商法需要不断完善, 才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影响
实际上, 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影响非常大的, 尤其是对民商法的价值体系影响非常大。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中, 民商法中的安全价值与效益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其安全价值显得更为突出。即便从传统法律观点来看, 民商法的安全价值始终处于派生地位, 受到的重视度不高[1]。但是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安全价值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分析就会发现, 在传统信息交流中, 安全隐患非常少, 双方之间的交易大部分是当面付款和领取货物, 安全隐患可以说为零。而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中, 民商法的发展受到信息技术影响, 发展空间更为广泛, 民商法主体打破时空限制, 进行交易, 导致产生相应的安全隐患, 致使交易双方在民商交易行为中安全价值受到威胁。面对这样一种情况, 需要进一步提高民商法的安全地位。
三、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
民商法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同时非常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民商法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 一) 民商法内涵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 经济的增长, 促使民商法的安全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统民商法中, 安全效益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如, 传统的民商法中安全原则涉及的范围相对较为狭窄, 仅仅体现在安全支付方面, 且只是由简单的信息内容构成。在民商法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信息技术的发展, 促使民商法的主体范围更为广泛。借助信息技术, 人们可以打破传统时空的限制, 交易活动更便利。与此同时, 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一种, 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民商主体发布信息更便捷, 从而提高民商主体交易的自由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民商法的变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 促使民商法与人们生活更紧密。
( 二) 民商法原则的变化
首先, 安全原则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赋予了民商法安全原则更深的内涵。在市场民商交易活动中, 安全原则是民商事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现如今的民商事活动, 不仅要保证安全, 还要将安全作为重要目的。在电子商务发展中, 唯有确保安全才能够维持市场秩序,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电子网络的闽商活动, 更需要高效性与便捷性。虚拟性的增强, 致使存在较多的不安全隐患。因此,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民商活动秩序, 保证民商事活动在安全的基础上实施。其次, 平等原则的变化。平等原则是民商法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平等原则必须维护交易主体的利益, 促使双方在交易条件、交易平台等多方面上保持平等, 且这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社会经济逐步发展, 民商事活动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继而影响市场秩序, 扰乱市场交易的有序性。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 民商法的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技术平等、媒介平等以及实施平等方面。实施平等主要是针对不同国籍的民商事主体而言的, 即不仅要保护国人的合法权益, 还应当维护国外消费者的权益, 促使实施平等。最后, 效益原则的变化。根据法律发展历程就可以了解到, 公平和效益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民商法中的公平与效益存在着一定矛盾。在经济逐步发展中, 需要对这两者进行补充, 从而兼顾公平与效益。
四、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逐步发展, 已经形成经济整体。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 民商法体系必须趋于全球化。全球价值观念与法律观念逐步趋于统一。
首先, 民商法应用范围的发展。就民商法本质来说, 其必须建立在体系完善性基础上。但是在社会逐步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 民商法的内涵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导致法律体系并不是非常的完善[3]。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促使民商法的体系逐步完善。民商法的发展, 民商事信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会直接影响民商事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 在建立民商事信息库的时候, 民商法就应当赋予信息提供者相应的权利, 以此来维护信息提供者的劳动成果。但是在目前信息库建立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另外, 在民商法应用于域名中。事实上, 民商法对域名至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仅仅是一个虚拟的地址。人们利用域名可以进行信息联络, 还可以促使其他的计算机访问自己的信息。可以说域名是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虚拟的地址, 提供信息联络与传递。在网络逐步发展中, 域名的逐渐成为一个商业符号, 与过去的企业商标和知识产权有一定的联系。在时代发展背景下, 域名将成会成为商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筹码。基于此, 民商法就应当给予其必要的保护, 以此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其次, 民商法调整对象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借助互联网, 人们获取信息将变得更为便捷, 同时民商事活动交易双方的交流空间将变得更为宽泛。但是, 民商事主体交流的时候, 有可能会涉及到隐私与利益, 继而影响信息所有者。因此, 基于对信息所有者的考虑, 民商法在此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交流日益频繁, 民商法需要调整对象, 促使民商事交易主体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规范双方之间的交流行为, 促使民商法在信息交流中发挥出重要作用[4]。
最后, 民商法实现全球统一。过去各个国家发展相对独立, 随着经济发展, 网络促使各个国家活动增强, 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与网络逐步融合的过程中, 促使网络民商事活动的普遍性与共同性不断被挖掘, 继而总结, 促使民商法的全球范围的价值观、法律观念与标准不断趋于统一, 从而实现民商法的统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不同国家的社会习俗、风俗以及法规都各有不同。即便民商法的发展逐步趋于统一, 但是各国的民商法发展并不是任意的。因而, 在此过程中, 应当重视民商法的发展方式, 从而实现大同小异。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民商法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商法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时代的发展促使民商法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基于此, 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民商法体系, 从而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证,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洪.论高科技时代民商法的创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01) :564.
[2]张德峰.从民商法到经济法:市场经济伦理与法律的同步演进[J].法学评论, 2013, 13 (03) :345.
[3]巴于茜, 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01) :89.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篇3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民商法;原则;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对各个不同领域的不断渗透,不仅是经济,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态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法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努力与信息时代的發展需求相适应,以减少和避免隐患和缺陷的存在。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民商法,则需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来迎接新挑战,应对新问题。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状况研究,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部分内涵发生改变
在过去的民商法中,安全一直是处于派生地位,比如以往民商法针对安全的解释只是涉及简单的信息,交付方式和信用等方面。而现如今,安全和效益成为民商法的基础价值,相对过去而言信息安全对交易安全影响变小,传统的交货方式也出现一些本质性变化。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赋予了民商法更加广阔的内涵。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信息发布也更加方便。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让各行事主体能够依据自身的意愿,同时借助网络渠道,向其他地域的任何人传递信息,为民商活动的完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新情况都使民商主体自由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于民商罚价值体系而言,自由依然是根基,只是因为信息时代的特殊性,其安全、平等的内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民商法基本范畴与基本制度的变化
(一)科技的发展使民事权利体系的传统范围得以拓展
不同时期的民商法律原则上应该充分体现这一时期民商事务的基本生活内容与法律事实。因此从这个原则出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民商法适用范围也要不断拓展以满足时代需要。民商法律体系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域名专用。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各行各业也不断加深了对域名的使用,域名已经发展成及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一体的商业砝码。当前的民商法对域名却缺乏清晰地定义,简单的定位成一个可以通过它进行计算机联络的虚拟地址。②信息库专用。信息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民商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着民商事的发展方向和状态,给予有贡献于信息库开发的人或集体一定程度的民商事权利具有现实必要性,而目前的民商法在信息库专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缺陷。
(二)社会经济发展使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得以拓展
互联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就是:开放性,正是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特征,直接拓宽了信息来源与渠道,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广泛空间。当今时代,社会所表现出的互联网价值实质上已经达到了健全程度,而且不管是信息表现形式还是信息传递的措施,它们在本质意义上,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它所衍生出来的相关价值,已经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个不可被忽视的核心价值主体。也正是因为互联网信息体现的广泛的经济性特征,所以要求民商法不能够忽视其所表现出的一些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因为信息在当前网络时代体系下的民商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民商法就必须要对这方面的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体现立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尽可能地保证能够将版权控制权,信息库专用权等完全融入到民商法经济体系下。除此之外,因为更多的考虑到多方面利益原则,把相关的一些权力直接纳进到民商法体系中,早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之举。
(三)民商法的发展推动全球的统一
在过去,世界各国经济市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非常少,独立性特征比较明显。当今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民商活动体系被网络信息工具成功完全联系了起来,世界各国的民商活动有机联系大大加强,甚至这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一体化发展基础!同时随着全球互联网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发展,甚至逐渐融合的现状背景下,世界各地民商活动体系在交流之中普遍性特征越来越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换而言之,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在网络时代下的民商法,将会使得国际的价值观,法律理念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执行标准,逐渐趋于统一化,最终也将会促使全球民商法的发展方向趋于全球统一化,但值得强调和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方式方法,不能强求完全意义上的一致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民商法本身作为社会经济主体运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本身也同样在根据时代发展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而不断调整变化,这一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极为有利的,民商法合理的发展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各个不同方面的现实需要!立足此观点,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民商法方面进行稳步改善和健全,促进民商法和社会发展多个不同方面变化的时代特点相协调,推动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巴于茜,任先行.商业信用原则在我国商法中的缺失及补正[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军.论商法基本原则中的价值取向体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3]刘军.民商法教学中情境创设理念超越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作者简介:
从新词变化透视美国社会发展 篇4
从新词变化透视美国社会发展
英语词汇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的动态过程.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二战后美国英语几类新词的出现、来源及构成,透视美国社会的发展.研究美国英语新词并理解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作 者:吴荣辉 张雅娜 张欢 WU Rong-hui ZHANG Ya-na ZHANG Huan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刊 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 TURAL COLLEGE年,卷(期):18(3)分类号:H314.1关键词:美国英语 新词 文化内涵 社会发展
我的家乡发展变化社会调查报告 篇5
姓名: 班级: 学号: 系部:
我的家乡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的家乡发展变化
我的家乡在新疆,我的家乡在伊犁,我的家乡在霍尔果斯,我经常由衷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向人们介绍我的家乡。我是新疆人,我是兵团人,我是农垦人的后代,我非常欣慰的、自豪的介绍着我自己。我爱我的家乡——新疆伊犁霍尔果斯62团,感恩我的家乡。
曾经,我内地的一位朋友问我:新疆人都是骑着马,带着刀吗?兵团是部队吗?你们都穿军装,拿着枪吗?那时的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介绍我的家乡。今年3月,我的内地朋友因出差来到新疆,我特地陪他到霍尔果斯口岸、62团观光。他惊讶的表情让我暗暗得意。一个新型城市的雏形让他激动,工业园区建设的种种优惠条件让他动心。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区建立、对口城市援建、十二五规划建设等等,诸多词语,在人们的话语中跳跃,让我们振奋。我现在不会羞愧我是西北边远的兵团人,我感恩我的家乡养育了我,感恩我的家乡让我汲取着千年不朽的胡杨精髓,沐浴着唐风古城的厚重文化,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着他们遇事不服输的斗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兵团精神,在新时期又一次让我们展现出兵团人的风采。
回顾过去,那时我的家乡还只是个比较落后,没有那么多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街道,公路也没有现在那么宽阔,我依稀记得,有很多维吾尔族人坐着毛驴车去赶巴扎。我所在的学校还是平房,家离学校远,每天要走好久的路去上学,去学校途经一条小河,那时过河没有桥,只有一根木头搭在河上,每次过河都要特别小心。尤其到了春季山上雪水融化,河水上涨,漫过了独木桥,我们就没办法到河对岸上学了。
现在,我的家乡发展很快,日新月异。尤其自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对口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内地省份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我的家乡也抓住了机遇,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马路拓宽了,改善了交通拥堵的现象,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伊宁市通往各县市、各景区的道路得到修建完善;伊宁机场升级改造,那拉提机场通航;高速公路尤其是京-伊-霍铁路的贯通,加强了我的家乡与内地的交流和联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家乡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近10年间,我的家乡旅游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有人这样给我说兵团人“铸剑为犁、掘地为穴”。是的,历经过半世纪的洗礼,沉睡千年的大漠在几代兵团人的血泪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我想你也看到,十二五规划建设以来,整个团场的变化。我曾经跟一个朋友开玩笑:你如果再忙碌两个礼拜没回来,可能连家都找不到了,因为天天在变,西部大开发的决策赋予了荒漠新的希望诗篇,我们城市化的面貌已经形成。而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在我的家乡全面展开。现在是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的分析援疆,是经济援疆、大众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是全方位的对口援疆。
高出发点、高程度、高效率工作全面展开。美丽富饶的家乡全身都散发着动人的光芒,吸引着每一个关心她,爱慕她的人。据新疆自治区招商局调查,2009年,浙江商人正在新疆的总投资达79亿元,比上年添加了20%。走进霍尔果斯为邻近国家建设的互市贸易市场,映入你眼帘的是各种肤色,各种口音的商人,你会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走进团场、连队,新型化、城镇化、建设,会让你感觉走进了花园、走进了公园。
感受着家乡的变化,享受着家乡的美丽,我发至肺腑的说:感恩我的家乡。我一定要用血与汗去浇灌在这片美丽、富饶、充满阳光的土地。沿着老一辈的足迹一路走来,我的肌肤、我的魂魄、我的骨髓,我的血液,我的每一个细胞早就让家乡兵团精神浸透。虽说我们没有父辈的艰苦卓绝的经历,虽说我们没有兵团名人的赫赫战功,我们有的只是平凡,但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继续建设我美丽的家乡,以此报答家乡。
二、我的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十分悠久,远在隋唐时代,就是古丝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历史上的伊犁,是传统的自由贸易区,中亚民族主要是通过民间贸易的形式与中国进行商业活动的。霍尔果斯作为国家的对外通商口岸,在新疆的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向西开放的主要的桥头堡之一。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伊犁州各级层面高度重视霍尔果斯口岸的发展。国家已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区间合作的突破口,力图通过建立边境合作中心拓宽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作为中国商品进军中亚市场的桥头堡;自治区将霍尔果斯确立为实施“东联西出”、“西去东来”战略的重要支点;伊犁州把霍尔果斯口岸列为带动自治州经济增长的重要项目而加快其培育发展,提出“倾全州之力支持霍尔果斯口岸发展”,将霍尔果斯口岸建成“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和边境商贸旅游基地”的战略目标。
但我的家乡霍尔果斯口岸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口岸的物流、仓储设施相对分散,仓储设施陈旧,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运营不规范,口岸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还比较滞后。
二、口岸的当地交通运输企业大多没有从事涉外货物运输工作,从事涉外运输的企业多属伊宁、乌鲁木齐市。主要运输企业为哈方公司,占60%~70%。
三、口岸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现代物流的观念,对物流业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运输、仓储和集货搬运等范畴,而对于电子商务技术等高新物流技术没有充分认识。
四、通关成本高。由于哈方霍尔果斯口岸清关不稳定,对运输车辆执行限长、限高、限重等标准,给中方霍尔果斯口岸出口货物带来了诸多不便,致使货物通关费用过高。
五、由于中亚各国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对该地区的商务预警不到位。目前,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物流管理软件多数尚处于较小状态,对企业物流管理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物流自动化水平低的现实影响了物流信息与管理信息的有效结合。这一切均是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口岸各部门、单位之间存在信息相互割裂、信息重复录入、错误率高和信息交换不畅,甚至人为互相保密等实际缺陷。
六、口岸物流业的发展急需物流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都很缺乏。
上述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口岸物流走向规范化。因此,口岸怎样整合物流资源,使之发挥系统性功能,已成为物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霍尔果斯口岸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进一步更新物流管理理念。
(二)改善霍尔果斯口岸物流发展环境,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口岸物流管理服务。
(三)加快以合作中心为主的重点建设。
(四)大力培育大中型物流市场和扶持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五)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向西开放力度,促进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
(六)加大霍尔果斯口岸现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七)加快口岸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八)努力促进口岸物流的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国际一流的现代口岸物流服务市场。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篇6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得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特之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半耕半工”型经济结构逐步覆盖了中国大部分村庄,广大农村已经从传统的“全耕社会”演进为“半耕社会”,或者说由传统的“农耕社会”演进为“农工社会”,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结构发生的总体性变化。
所谓“半耕社会”(“农工社会”),是指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呈现出“半耕半工、亦农亦工”、“耕工交替、农工结合”等特点的一种渐趋制度化了的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半耕社会(农工社会)”的制度逻辑是: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因效益低下而迫使农民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的风险又反过来迫使农民依赖承包地作为最后的生存保障,从而使务工和务农的交替与结合在制度上得以强化。这一社会形态既不同于传统中国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宗法式的农村社会,也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工业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大农场式的现代乡村社会。从宏观视野看,由“全耕社会”(农耕社会)到“半耕社会”(农工社会)的转变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它是中国农村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演进的“大转折”、“大爬坡”的过渡时期。对于广大中西部农村来说,这一形态还将延续很长一段历史过程。随着这一转型期的到来,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社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这是一个基础性变化,它既是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农村主要劳力非农化,次要劳力农业化。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约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含常年外出打工人员)转向非农产业,平均每年可达700-900万。全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97亿人,其中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真正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以女性为主,占53.1%;农业就业人员劳动年龄偏大,有三分之二的人年龄在36岁以上,51岁以上的高年龄组人员占相当比重。
——主业副业化,副业主业化。过去,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而现今大量农民从过去单一的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或是外出务工经商,或是就地搞养殖、加工等多种经营。2000-2004年,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农村各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5.5%下降到30.1%,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从50.4%和14.3%增加到53.2%和16.7%。过去的副业成为农民的主业,种田反倒成了“副业”。
——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特别是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0.8元,2000年上升到702.3元,2005年增加到1175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农业占GDP的份额逐步下降,但仍是基础性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1991年-2003年的12年间,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了9.9个百分点。尽管农业占GDP的份额逐步下降,但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由于农业特有的多功能性,全社会对农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
社会基本单元发生变化
人口和家庭作为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其结构变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转型期我国农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劳动适龄人口供给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等等,使我国正面临人口总量造成的就业压力和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社会负担加重的双重挑战。
——农村人口增速减缓,但人口总量仍在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到上世纪末,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多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太大,人口数量变化呈现“低生育率、高增长量”特点,农村人口绝对数量仍在上升,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届时,即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60%以上,仍然会有绝对数量相当大的人口继续生活在农村。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首先,“人口红利”期趋于结束。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总人口结构“中间大、两头小”,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的增加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多年里,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高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可观的“人口红利”,其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但是,这一贡献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逐渐减弱。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预计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总量过剩而结构性不足”,有技能的、年轻的农村劳动力的供求正在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其次,农村人口的年龄特征发生变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农民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据2006年2月份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现有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再者,农村人口的性别比特征发生变化,部分农民家庭对男孩的性别偏好,与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产生了矛盾,造成了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局部地区严重失衡现象。
——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在社会经济变迁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农村家庭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联合家庭等大家庭逐渐减少,而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等小家庭逐渐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和农民婚恋观念的变化,农村中再婚家庭、空巢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大量出现,从而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农村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农村改革以后,家庭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其担负的功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功能由过去的偏重农业生产,转向偏重非农经营方面;生活消费功能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商品化、多样化的消费活动方面;生育功能由传统的单一“传宗接代”,转向追求生活幸福满足方面;赡养功能由过去的家庭内部保障,转向外部的社会保障。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基于路桥区“百晓”系列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王先义
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结构持续演进的背景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村居干部队伍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效能,是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农村基层党建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
转型社会对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社会转型,意味着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等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路桥区自1994年建区以来,农村工业化、区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不同利益关系逐步形成。从产业结构分析,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5:48.7:48.8,二三产业劳动力稳步增加,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从城乡结构分析,2011年城市化率达58%,已进入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期;从城乡居民收入分析,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7000元、16106元,位居浙江前列、台州第一,正由小康向富裕社会转型;从人均GDP分析,2010年突破10000美元,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但深层矛盾也愈加凸显。
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对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强劲,一些干部如果不主动学习新农村工作相关知识,做农村工作就会存在“本领恐慌”。与此同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农民失地失业的矛盾、拆迁安置政策与群众补偿要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处理不妥,就可能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百晓”系列活动是转型时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
2007年,路桥区在乡镇机关干部中启动了以“正风、强责、提效”为主题的“驻村百晓”活动。创新开展“百晓”(“百晓”,意指“生活百事,无所不晓”之人)系列活动,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成为推动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有效载体。
开展“驻村百晓”活动,转变乡镇机关干部作风。即驻村干部、片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应分别知晓村居、联系片和全乡镇“一百个”问题。一是精心设置“百晓”题库。各线提出需要掌握的10—20个问题,内容涉及基本村情、工农业、城建和党建等方面,并印制成“驻村百晓”笔记本。二是用心解答“百晓”问题。实施“干群连心”工程,在村办公场所设“驻村连心窗”,印制“驻村连心卡”,下发《驻村手记》笔记本。开展蹲点调研、民情夜谈会和“为民办实事”等活动,实地解决问题。三是随机进行“百晓”点报。机关会上以抓阄形式抽取3-5名机关干部上台汇报,再选取一定数量“百晓问题”,测评其他机关干部的知晓度。
开展“村事百晓”活动,推进和谐村班子建设。为解决“磨合不深、业务不精、底子不清”等问题,在村居干部层面实施以“八个一”为内容的“村事百晓”活动,即:开展一系列素质培训;作出一届任职承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结对一户困难家庭;理清一条发展思路;健全一套民主制度;解决一些矛盾纠纷;落实一批民生项目;开展一次“两度”测评。乡镇党委将“村事百晓”纳入村居目标责任考核范畴。
开展“深化百晓”活动,全面巩固活动成果。培训机制上创设“百晓论坛”,要求乡镇领导、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上台演讲,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考核机制上推行“百晓质询”,召集党风廉政观察员、驻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召开质询会议,质询不合格者须接受二次质询;激励机制上开展争做“百晓生”活动,每年评选出若干名“驻村百晓生”和“村事百晓生”;运行机制上设立“百晓民情站”,构建全程为民办事体系。
“百晓”系列活动的成效和启示:“百晓”系列活动开展4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锻炼了干部,推动能力由弱向强转变。引导干部根据“百晓题库”对村情“把脉问诊”,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特别是“百晓点报”、“百晓论坛”等做法,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二是提高了认识,推动岗位由客向主转变。将乡镇干部岗位下沉到村里,把传统的指导检查型干部转变为服务参与型干部。在这一过程中,乡镇干部认识到差距,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三是改进了作风,推动责任由虚向实转变。强化了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减少了“混日子”的几率。四是畅通了民意,推动感情由疏向亲转变。“百晓”从制度上将基层干部工作与群众利益捆绑在一起,促使干部积极把困难带上镇,把方法带下村。
深化“百晓”活动,推进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思考
强化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能力素质。一是着眼强素质,提升理论修养。科学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农村干部大轮训,突破千篇一律进党校上大课的单一模式,逐步推行“学时累计制”、“自主择训制”,多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二是着眼专业务,提高工作能力。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讲授知识;扩大“百晓论坛”参与范围,召开案例交流会,共同提高解决矛盾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三是着眼勤调研,熟知村情民意。坚持蹲点调研等做法,推动基层干部下村入户调研。开展“驻村干部学农事”等活动,让他们成为“土专家”、“田秀才”。
强化监督考核的规范性,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创先争优的作风形象。对基层干部的监管,重点建立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村组财务审计等制度。在决策机制上,对乡镇村居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重大工程建设和大额财务支出,可采取票决的形式。在群众参与上,探索群众和党代表列席党委会议制度,建立乡镇社会监督小组,监督重大工作,开门评议干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对乡镇干部的考核,要完善考评标准,并根据不同地区、类型、岗位进行细化、量化,推进考评主体多元化,并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对村居干部要探索实绩量化积分制考核,采取乡镇班子、各办(线)打分和实地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情况,确定年度考核结果。
新词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的变化 篇7
一、新词语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信息, 促进了语言发展
新词语折射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一种语言, 只要仍在为人类的交际服务, 就是活的、变化的语言, 就必然会随时进行新陈代谢。任何社会, 只要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 只要它还在不断地发展, 就必然会经常出现新的词语。语言不是死的, 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 只有更新, 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也存在优胜劣汰, 变化往往带来新的发展。
首先, 社会的变化需要语言的发展。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脱离其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 新词语的产生, 它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绝不是一个统计学的意义, 总是与社会、人口、物质、道德、观念、文化、习俗等的变迁密切相关的, 它不仅仅是作为新的语言载体、新的交际工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记录了整个社会的每一步进程, 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给新词语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的标志是港台流行歌曲、香港电视剧, 以及集体狂欢舞蹈“迪斯科”。流行词语是“万元户、下海、打工、美容、春晚”等。90年代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市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大众文化得以迅猛发展。“传销、卡拉O K、炒股、BP机、写真、进口大片、网吧、MBA、盗版、知识经济、酷、隐私……”成为当时的流行说法。到21世纪“电脑、宽带、手机、短信、彩信、网上购物、入世、反恐、与时俱进、CDMA……”词语的应用已不是什么新选。即便是相类的事物, 或者同一领域, 流行的说法称谓也在不断翻新, 比如, 从“大哥大”到“手机”, 从磁带到MP4, 从录像带到VCD、DVD, 从国内游到出境游, 从“美容”到“人造美女”, 从追求“绯闻”到树立“媒体责任”, 从“小资”到“波波族”, 从“复关”到“入世”, 这些新词酷语成了反映文化变迁的标志。
其次, 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 势必反映到语言的词汇之中。社会的快速发展, 提供了新词语推新的环境。语言本来就是多面体的, 在不同的领域都需要推陈出新, 新词语的出现也给社会带来了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交流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和细致, 大量的新科技产品、新技术走进我们的生活, 词语也有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反映时尚新观念的词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 吃的方面有:自助餐、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穿的方面有:休闲服、健美裤;住的方面有:度假村、移民联建房;行的方面有:空中客车、BRT、高速公路。还有, 上街购物有超市, 住院看病有B超、CT, 休闲娱乐离不了VCD、DVD、量贩式KTV, 通讯联系离不了手机、小灵通、程控电话等。此外, 网络词语也大行其道。如:伊妹儿 (E-MAIL) 、雷人、PK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古今中外、种类繁多的文化大餐接踵而来:炫目的引进影片, 不同风格的音乐节拍, 五花八门的书籍, 看腻了的电视节目, 从MP3到MP4, 再到华丽精致的网络游戏, 垂涎三尺的美食菜单……从经济类的二板市场、商务中心区;信息类的数字地球、虚拟现实;法律类的代位继承;环保类的生物入侵;科技类的城铁、轻轨、孵化器、基因组、纳米技术、生物芯片等等词语中, 人们可以看到, 中国社会的新鲜生活图景, 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给汉语词语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及文化等无一不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汉语新词汇中经济词语占据主导地位;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汉语新词语体现出更符合现代精神的时代色彩;社会心态的多样化形成了新词语丰富多彩的语义风格。我们使用着语言, 又生活在语言中;我们影响了语言, 反过来, 也受到语言的影响。新词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动。
今天, 大众文化已经壮大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化形态。如各类“选秀”活动风起云涌。从最初的传统式“选美”, 到后来风靡全国的“超女”、“快男”, 再到“红楼梦中人”的全国选秀, 以平民化姿态出现, 规模日益扩大,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集体娱乐活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普及, BBS、博客、播客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得以蓬勃发展。通过这些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发言平台, 大量普通人的声音和思想得以发表传播, 大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大大提高。
二、新词语折射出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的变化
新词语产生的基础是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的变化, 同时新词新语又折射出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的变化。每一个新词的背后, 都是公众当下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具有观察社会发展问题的“特殊窗口”功能。
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与迅速传播跟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文化的流行关系甚为密切。新词语反映的敏锐性, 语感的新颖性和使用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帮助我们对语言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中可以感悟它们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敏锐性。新词语的内容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人们思想的一种折射。由于客观事物和现象是千变万化的, 原有词语难以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出这些变化, 新词语便应运而生并大量涌现。因此, 新词语的突出特点就是反映事物或现象的敏锐性。比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 产生了“网站”、“网址”、“上网”、“网吧”、“网友”、“网迷”、“网虫”、“网瘾”等一系列新词语, 这些新词语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出了计算机网络这一事物及其伴随着的有关现象。
新颖感。新词语的使用既能给人们带来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同时也能给人们带来新奇感和新颖感。比如, “理念”、“氛围”这些词语比“观念”、“气氛”使用起来内涵更丰富、语感更新颖。又如, “很阳光”、“帅呆了”等词语, 还有将“茶馆”改用“茶吧”、“茶社”等, 既反映了新时期人们的趋新心理和认知状态, 又给人们带来了新奇感和新颖感。
稳定性。新词语的使用还有其相对的稳定性。新词语的不断涌现使得普通话词汇量大增, 使用起来也才具有相对稳定性, 方便了人们的交际和表述, 符合词汇发展的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语被叫作新时期的新词语。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文化不断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与世界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这种形势下, 新词语大量产生, 灵活、准确地表达涌现出的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 展现出这个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信息、计算机方面的新词语“数字化、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邮件”就展现出了这一时期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与人们生活日益密切的联系。新词语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随着这些词语的出现, 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变化, 即在接纳新词语、新观念上, 表现出的一种更为开放通达的心态。
1. 反映社会时尚的新词语。
反映社会时尚的新词语, 浓缩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折射出百姓的新生活。随着“宽带”、“电邮”、“电子商务”、“短信息”……网络新词汇的使用, 快速的网络生活使人们告别了打长途要到邮局排队, 等待“叫号”的生活。“全职”、“兼职”、“钟点工”、“小时工”等, 大量和就业有关的新词汇出现反映出人们择业的多样化。而在流行的“保安”、“导播”、“护工”、“礼仪小姐”等新词汇后面, 更显示出职业的多样化。住房制度改革使人们从以往有一席容身之地的追求, 进步到如今追求宽敞、舒适、美观的住房, “地价”、“房展”、“别墅”、“期房”、“物业”、“楼市”、“楼盘”、“楼花”、“廉租房”等等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双层大巴”、“空调大巴”、“旅游大巴”、“的士”、“城际公交”、“动车”等新的运输方式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既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多种选择的便利, 又给城市带来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日益高涨的百姓购车热潮, 将“私家车”一词推向大众。交流越来越受重视, 短信息漫天飞舞, “拇指族”的日子滋润而有情趣。当CEO不再让我们乍舌的时候, CTO、CFO、CIO、CO O粉墨登场, 首席XX, 是多么时尚而让人眼红的职位。“数码”, 一个全新的概念, CD、MD、MP3、DV无处不在;“今天, 你XP了么”成为“IT业界”最流行的口头禅。这些鲜活的像画一样的词语就是这个时代跳动的真实写照。
2. 词语的政治色彩退化与生活类词语流行。
在上世纪激情燃烧的年代, 在“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前提下, 报刊上的流行语是轮不上生活之类词语的, 所以, 在当时的流行语中我们很难搜索到生活类词语。从1979年开始, 生活类的流行语开始进入流行语的主流。1980年, “电视机”为当年流行语, 紧接着“录音机”、“名牌”、“时装”概念风行全国。刚刚学会了开“电视机”, 又面临着学“电脑”;刚刚学会玩“卡拉OK”, 又来了“多媒体”;刚接触“硬件”, 又碰上“软件”;刚上了“网站”, 又说要“电子商务”;刚建了“小区”, 又要建“社区”;人们忙碌并兴奋地说着各种时髦的流行语, “快餐”、“席梦思”、“镭射”、“丁克家庭”、“可口可乐”、“奔驰”等等。
新词语的出现, 表明外界的新事物进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 流行词语的变迁, 可以看到社会物质和精神上的进步。流行词语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 反映政治色彩的词语退化, 反映现实生活的词语大量增加, 并成为中国人物质生活和观念变迁过程中最忠实的记载工具。新词新语是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一面镜子, 今天的“手机”、“电脑”、“商品房”、“安居房”、“上网”、“背投、液晶、等离子彩电”这些新词语是最有时代气息的产物, 浓缩着一个历史时期前进的步伐, 折射出人们更加富裕安康的新生活。
3. 新词语创造的时代特征。
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很强的语言现象, 有很大的灵活性。它使我们的汉语词汇不断地发展壮大, 让别人看得懂听得懂, 有使用价值, 有特定的含义或色彩, 使我们听到了各个年代发出的强音。当“新中国”、“人民政府”、“毛主席”的欢呼声回响在神州大地时, 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从“对外开放”到“深化改革”,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治理整顿”到“宏观调控”, 从“股票”到“证券”, 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 从“浦东开发”到“西部大开发”, 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 从“申奥”到“申博”, 扑面而来的新词语无不标示着新中国的巨变。
新词语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的现状。反映金融的:金融危机、金融海啸、金融创新、救市、裁员、雷曼兄弟、麦道夫、“两房”、注资、信贷危机、股市下跌。反映北京奥运的:奥运开幕式、圣火传递、鸟巢、水立方、菲尔普斯、博尔特。反映汶川地震的:重建家园、对口支援、心理援助、过渡安置房、全国哀悼日、特殊党费。反映社会问题的:三鹿、溃坝事故、刺五加注射液、“封口费”等。从不断变化着的新词语中使我们看到了当今的时代已变得“多极”、“多边”、“多元”,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双赢”, 也需要“多赢”。
从某种意义上说, 每一年度的流行词语都是每一年度不同生活色彩的描绘。而随着时代的变化, 流行词语自身的功能作用也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从早年间广泛适用于宣传推广的标语性短句, 到后来改革开放后所诞生的固有新兴名词, 再到如今复杂多变的句式, 可以随意解读的词义, 流行词语在功能作用上的变化也应和着越来越宽容、自由的社会环境, 反映社会变革中流行过的人、事、物等。这些在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流行词语也会随着一个时代的完结而消失。
三、只有充满了生活信息、贴近时代的词汇才有生命力
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有一部分有生命力, 有一些会被淘汰。词汇的发展同样是一个创新、积淀和淘汰的过程。一个新词的诞生, 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 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并作为汉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被长久地保留下来。我们使用着语言, 又生活在语言中, 我们影响了语言, 反过来, 也受到语言的影响。
1. 新词语的增多说明社会具有无比活力。
新词语的风格是多姿多彩的, 它自身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从新词语身上看到社会的进步。新词语的新奇敏锐、文雅幽默给语言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人们的语言交际更趋文明。一些新奇敏锐的词不经意间已在生活中出现。比如将“洗浴中心”代替“洗澡堂”, “美发厅”代替了“理发店”, 把衣服的“样式”称为“款式”等。
文雅幽默的词语增多, 用比较委婉的词语代替不雅的词语。如称“茅房、厕所”为“洗手间、卫生间、WC”;“打光棍”为“单身贵族”;称“女佣人”为“保姆、阿姨”、“家政服务员”;称“减肥”为“瘦身”;“口红”被“唇膏”所取代;“学生宿舍”改为“学生公寓”;“丈夫”被叫作“先生”、“老公”等。改革开放, 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带有幽默、诙谐意味的新词语也就应运而生。把那些先富起来的人, 称为“款爷”、“富婆”、“富姐”、“款姐”, 把“移动电话”叫作“大哥大”, 把“无绳电话”称为“二哥大”。
大量的行业术语用于社会一般领域, 使语言增添科技含量。如, “同步”是科技术语, 现在广泛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如“效应”本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而今被引进社会生活领域广泛使用;如“风险效应”、“语言效应”、“深圳效应”;又如“滑坡” (地学名词) 、“反思” (哲学名词) 、“黄牌警告” (足球比赛用语) 进入通用词语。
再就是大词小用。例如“工程”、“意识”、“文化”等大词广泛地小用起来。于是出现了“豆腐渣工程”、“胡子工程”、“质量意识”、“企业意识”、“主体意识”、“厕所文化”、“豆腐文化”、“茶文化”等等。可以说是把品位高的书面词语通俗化、日用化。
由修辞而造成新词语的也极为常见。如以“菜篮子”借指副食品供应, 就衍生出“抓菜篮子”、“菜篮子工程”等一批用语。仿照“的士”, 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套书”、“套裙”、“套餐”、“套票”等系列套词都反映出了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
新词语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当我们的生活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我们的语言势必面临不断的蝉蜕与更新。如“方便面”这个词, 放在30年前, 谁都不知所云, 但现在妇孺皆知。如今的网络达人们, 不一定知道“上山下乡”是什么, 但他们谙熟“酱紫”、谙熟“梨花体”。语言是发展变化、日渐丰富的, 生活在进步, 语言要“开放”, 我们必须要吸收新词, 在新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 形成足够的描绘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各种新兴的词汇, 去填补思考的空间, 构造概念, 形成创新的动力。当生活建构语言的同时, 我们也在用语言改变生活使其更具活力。
2. 语言在发展中具有吐故纳新的功能。
词汇是语言的构成部分之一, 中国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文化的影响下, 词汇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发展和创新的结果就是新词语的大量产生。汉语新词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 它实际反映出人们的所思所想, 新词语是语言对社会变化表现最敏感的部分, 新词语产生后有三种变化可能:一是表达的对象消失或远离而从语用中淡出;二是为了记录新认识、新特点而出现;三是被普遍使用、
“体验式教学”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韩怀钦1李军平2张莲香2刘娟2秦毅2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达到知识传递, 借此可以提高学生价值。文章对传统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和体验式教学的背景进行了阐述,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原理, 提出了几种“体验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体验式教学”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1) 12-130-01
教学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心智行为, 使学生能够成为应对当今和未来复杂环境的人, 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优秀的行为习惯, 以及较高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将学生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培养成主动的知识探求者, 同时也要学生成为知识的供应者, 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共享信息, 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他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和生活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就笔者所在的宁夏医科大学传统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及“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做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传统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之一, 课程基本以描述性为主, 记忆的信息量很大,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教师机械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 一方面,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记忆不牢固, 感觉学习负担重;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多, 实验内容繁杂, 教师反复示教, 感觉教学效率低下。这种教学方法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学科界限分明, 相互间横向联系松散, 内容交叉重复, 与临床脱节, 落后于医学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改革以往实验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势在必行。
二、“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安排学生从事相关活动, 建立感性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领悟知识, 形成健康情感价值和价值观。“体验式教学”主要有以下的优势:首先, 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将课程信息有效地转化成知识;其次, 课程流程的改变, 教学手段丰富了, 注重了学习场景和课程内容的和谐配合,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进行学习;第三, 此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反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
三、“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 总是由一定的情境刺激所引起的, 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 进入民族共同语词汇系
士追求的对象;日用品中, “洋火”、“文明棍”、“白力士”也曾走俏上海滩;在经济领域, 旧时“银号”、“票号”、“当铺”随处可见, “外汇券”、“粮票”、“布票”也曾炙手可热;多少人“停薪留职”、“下海”、“淘金”, 成为“万元户”、“暴发户”;政治领域就更不用说了, “知青”们纷纷响应号召到“广阔天地”里接受“再教育”, 然而时过境迁, 这些“火爆”一时的词语也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词汇虽然不见了, 但是我们可以从
统。
语言有它自身的规律并负载着特定时代的价值和信息, 一些词语随着所表达的对象消失或远离, 而渐渐从我们的语用中淡出。比如, 交通站 (地下工作联络地点) 、消息树 (解放区村口警报用) 等事物已然不存在了, 因此, 反映它们的词也就消失了。又如在服装界, “乔其纱”、“的确良”、“布拉吉”哪个不是当时时髦人之中, 可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 这样就能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 实施体验式教学, 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下面结合我校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实践, 谈谈“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1.轻松聊天式————人体解剖学是门形态学科, 比较枯燥而且福尔马林味道较重, 学生本来就有一种恐惧感。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亲切的、无拘无束的教学情境中放松心理, 主动参与体
验。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和学生在打扫的干净整洁的教室里采用这种聊天的方式, 了解学生的心理,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习方法, 回答学生的一些提问和关切的问题。在这节课上, 教师既是“聊天茶座”的主持人, 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 他可以微笑分享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告白和情绪体验。此刻, 在“聊天茶座”营造的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中, 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深刻了, 教学目标也就在“聊天”中轻松实现了。
2.角色互换式————让学生激发体验的热情。角色互换就是让学生扮演老师的特定角色, 通过表演体验自己或角色的心理或行为, 进而起到增进认识和培养情感的目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一, 教学内容进行到内脏学的时候相对简单, 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他们准备一个内容自己备课再讲给其他同学, 老师做点评和补充。通过这种角色互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使其如身临其境, 获得真实感受, 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老师工作的不易。
3. 自主探究式————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体验式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 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探究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设计一定案例或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 (2) 。
我们在神经系统授课过程中普遍感觉学生不好理解, 因此就采用了先给病历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的方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提供给学生临床病例, 再告诉他们专科检查结果, 让学生通过看书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尽管老师并没有给同学们下一个正确结论, 但同学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而且对“脊髓损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也培养了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体验式教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 能够有效地解决人体解剖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深化人体解剖教学改革, 就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加互动的课内体验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验,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注释:
(1) 邓权忠.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几点做法.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8 (6)
(2) 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吉林教育, 2009 (1)
(作者单位:1.宁夏医科大学科研处, 2.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宁夏银川750004)
(责编:若佳)
词汇的身上看到历史变迁的足迹, 词汇瞬间流逝了, 但历史是无法一瞬即逝的, 它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语言记录, 因为这些词汇的背后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社会的发展变化, 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人们对已知的事物加深了认识, 发现了前人所未知的新特点, 为了记录这些新认识、新特点, 就要创造新词。如“火箭、卫星、载人飞船、电视机、背投、数字地球、虚拟现实、视频点播、计算机、软件、网络、漫游、蓝牙技术、遥感、质子、中子、电子、离子、凝聚力、透明度”, 以及“社区服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共享工程”、“资源保障体系”、“奥赛、雅思、博导”等, 林林总总, 不胜枚举。
一些词被普遍使用广泛流传而逐渐稳定。已被《现代汉语大词典》入选新增的“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 本不常用, 是借了近年不断出现的沙尘暴而出现的词, 诸如此类的还有“非典”、“苏丹红”等等。收录反映与反腐有关的新词有“打黑”、“巨贪”、“跑官”、“双规”、“问责”……新词语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中的, 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各种潮流。新词语、新事物的产生是要经过时间考验和实践来检验的。
词汇的变迁给了我们巨大的文化信息, 无论是旧词语还是新词语都可以让我们深刻地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的历史变革。新词语既是一种历史现象, 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对记载历史、研究历史、保存文化、发展文化都有重大意义。从词汇的变迁可以看到每个时代清晰的烙印, 可以说词汇在不知不觉中记录了人类的生活。如果没有词汇的记载, 社会的发展历史就难于全面反映。进入了新时代, 而未来又将是什么样子?就让我们在频频的词语更替中细细地品味吧!
参考文献
[1].郑广永, 胡存之.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J].北方论丛;2003 (6)
[2].张联荣.汉语词汇的流变.大象出版社
[3].粟应人.现代新词新语文化透
[4].谢泳.从一本中文词典看文化变迁.文摘报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篇8
关键词:回族;与时俱进;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42—02
一、沈阳回族经济生活变迁
沈阳市有回族6万多人,占全省回族总数的1 / 4。沈河区是市内回族主要聚居的地方,俗称“回回营”。全区回族人口20 000多。新城子区、苏家屯区和辽中、新民两县的街镇,亦皆有回族聚居。农村则多居住于新民县的大红旗、大民屯;辽中县的老达房和郊区的白塔堡、平罗堡、沙岭、老边、新台子、刘后地等地。
(一)新中国建国以前经济状况
如前所述沈阳地区现居回族大部分为明初迁来,当时大都是富户或者官僚地主。后来才渐渐败落,成为农民和商人。从清代开始,回族的社会政治地位降低。回族经济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只有为政府服务的回族官员,地位比较高,受到优待。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对回族人民实行更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剥削,使回族商业经济非但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反而长期陷于停滞和衰落的状况。再加上战乱非常,农业劳动也不能正常进行。各地回族人民多从事运输业、小商业、牛羊屠宰等行业养家糊口。这种情况从在回族人民中流传的一些谚语中可以知道其大致情形:“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回回三大行,羊肉、馒头、贩果粮”。这些谚语,正是对新中国成立前回族人民商业经济状况的生动描写。
据宣统二年(1910年)统计,沈阳回族中,小商贩、杂业、雇佣劳动者的人口,共1 704人,占回族职业人口的89%,工厂中的工人只有51人,占回族就业总数的2.6%,知识界32人。
(二)新中国建国以后经济状况
1.建国初期。解放初期,在沈阳2.6万多回族人民中,职工只占人口的 13%;而小商贩却占 74%。回族经济具有鲜明的双重文化特色,现代在城镇居住的回族,大多数继承了阿拉伯人擅长和热衷于经商的传统,对小手工业有着天然的敏感和操作能力。在农村的回族也比当地的汉族更有经济头脑和经济运作能力,他们几乎都有一技之长。如新民县、辽中县一带的回族,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周围的汉族只能守着公社的田地与大家一起挣“工分”,而生活在他们中的回族女性却在家里做鞋子、做咸菜、加工冰棒或用母鸡孵小鸡,悄悄拿去汉族村中买;回族男性则用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小五金加工技术,在自己家庭作坊中生产马匹用的马钉、马掌及各类刀具、农具,这些产品一部分在当地回汉乡亲家中无声的交换、买卖,另一部分悄悄拿到县上或其他省区进行销售或换粮票、布票。当时,在汉族还没有零花钱的时候,回族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初级积累。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回族就有一定的资金用于集资办厂或做生意,甚至跑广州、深圳、海南做大宗贸易。
2.改革开放以后回族社区经济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制度有了很大改变。经济环境宽松,社会生产活动多样化,田地包产到户,相关政策有所改革,经济繁荣起来。回族风俗习惯,在县区农村也受到了尊重。城镇都设有回族饭店、回族食品、牛羊肉供应点。农民家庭饲养牛羊受到鼓励,专业户有所增多。
为保证回族生活需要,政府拨款45万元,扩建和整修了回族商店的肉食、糕点加工场所和副食营业室,购置了肉食冷冻、糕点加工等设备,又特拨了回族习用的茶叶、牛皮鞋、白布、服饰等民族商品。此外,政府还拨款84万元,改建了已具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回族食品厂的厂房,由原先的平房改建为2 170平方米的四层大楼,添置了蛋糕、面包等生产联动线以及糖果车间所需的压片机、切块机等多种设备。
政府还在回族聚居的中心,兴办了回族农贸市场。这个市场的建立,不但方便了回族群众,还补充了国营市场的不足。市场中小饮食业的兴起,使失传多年的具有回族风味的王家饺子、林家包子、杨家大饼、金家馅饼以及饨肉、抻面、肉火勺、馄饨、羊汤、片粉、烧麦等,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沈阳市的新民县的大红旗、大民屯;辽中县的老达房和郊区的白塔堡、平罗堡、沙岭、老边、新台子、刘后地几个村庄产业包括农业(粮食蔬菜)、工业企业、商业、建筑业等。而且从事副业的农户占很大比例,纯粹从事农业的户数很少。回族人的视野不只限于小本经营的农商结合生产方式,而是向着非农产业发展。即使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他们也不是只靠种粮食来养家糊口。
这些村庄的副业有养殖业、牲畜贩卖、牛羊屠宰、货物运输、渔业、林业等。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经济特色:运输业、牛羊饲养以及温室蔬菜种植;建筑材料、机械零件加工、经济林业和食品加工业,大红旗、大民屯因为紧靠国道,交通方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有人经营牛羊贩卖、货物运输、汽车修理等个体经营产业。当时经营这几个行业的人都获利颇丰。
牛羊肉贩卖和加工是回族传统经营的行业。辽中县的回族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商户很多,其经营规模很小,主要面向附近的回族消费者。现在牛羊肉销售渠道增加了,不再限于本地,销路指向城镇或者附近大城市。
运输业开始是由几家农户合伙经营,现在转向运输大户个人经营。运输的货物主要是煤炭、蔬菜、建筑材料(砖、沙石料、水泥等)。经营中出现了问题,业主就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经营观念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换个经营项目、扩大规模等,而前一种情况发生的更多。
饲养牛羊对于回族农民来说是传统的经营项目。最近几年沈阳附近地区出现了奶制品厂和规模很大的奶牛养殖厂,这给很多人有经济头脑的人提供了新的商机—圈养奶牛。辽中县的老达房和郊区的白塔堡近几年饲养奶牛的户数大增。饲养奶牛可以将鲜奶交往附近的奶制品加工厂,也可以直接向大型奶牛养殖厂卖奶牛牛犊。
蔬菜生产是地区特色产业。沈阳附近地区回族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菜农在秋冬季建造温室,种植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直接卖给消费者,也可以出售给蔬菜批发商,再运到附近各个零售点和城镇地区。虽然修建温室、施肥、除虫、采摘、运输贩卖都需要大量体力劳动,但是不少人看到了市场,每年都经营蔬菜种植和贩卖。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上几个社区农民经济生产水平都有很大改善,同时农业和副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体现在社区集市的增多上。集市是人们购买生活品不可缺少的地方。本次田野工作调查的几个社区或者有自己的集市,或者紧靠集市。
二、沈阳回族经济发展变迁原因分析
1.沈阳回族经济发展能够因地制宜。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回族有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交通便利的回族社区能够利用地缘的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或者开拓新的产业,比如大红旗、大民屯回族传统的牲畜贩卖在扩大规模,同时有人开拓了新的产业—运输业、蔬菜种植等。
2.回族社区经济发展能够与时俱进。从这个方面来看大红旗、大民屯是个典型。改革开放以来,首先产生“暴发户”的行业是传统的牛羊肉加工和贩卖,因此不少人立刻加入了这一行业。几年以后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逐渐增多,人们又把眼光投向新的行业—运输业。然后蔬菜种植成了热门行业,再往后奶牛养殖业兴起。
3.经营理念的更新。以前,回族受生活习惯及经营万式影响,其副业局限于牲畜饲养、加工以及小规模的生活用品贩卖等几个传统领域。如今随着他们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其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作者调查过程中,认为生活习惯对产业经营活动(到外地联系业务、和汉族客户谈生意等)影响很重要的人比例很小。人们把注意点集中到经营的问题上。约1/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水平不高是经营不利的主要因素。从问卷可以看出回族在产业运营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企业运转需要先进的技术。这说明回族经济开始摆脱传统模式,现代的企业经营理念成为回族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从调查资料来看,随着经营理念的更新,现在也有不少年轻的回族企业家,逐渐进入更广阔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三、结论
沈阳回族经济发展变迁是回族社会适应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是回族又是一个富有民族个性的共同体,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也不会完全丧失自己的个性。正是回族的这种求同存异、积极进取的民族个性,使回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而且不断发展。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回族必将以新的风采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洪流,为时代的进步作出她应有的贡献。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Adapt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Develop
——Shenyang Hui Tribe Economic Development Vicissitude
WANG Xiu-ying
(Shenyang Engineering college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Shenyang110136, China)
Abstract: The special groups which the Hui tribe from date of birth is not hereditary land, not inherited family, no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a language outside immigration which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unifies, therefore they understoo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the truth, tempered the mature psychological quality which endured humiliation,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 this article Shenyang Hui tribe economic development vicissitude has only researched the Hui tribe thi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