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2024-06-10

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

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1

2010年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总体规划

我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成立了由校长室、班主任组成的“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五五”普法工作的实施,聘请镇县检查副院长王彪为法制副校长。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学校普法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五五”普法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一年来,学校师生无一违纪、违法事件发生,发案率为0。黄、赌、毒等现象在学校无存身之地,有利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依法治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二、加强法律学习和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1、合理安排 强化学习

为方便教师的法律学习,充实法律知识内容。学校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法律学习,学习中特别突出了法制理论和专业法规的学习。一方面利用每周一的例会、周六的教师学习,集中选学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以自学为主,做好法律学习笔记,学校定期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师德考核、晋级之中。通过每学期检查、验收,促进了每位教师学法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法律观念,提高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彻底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师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2、多渠道宣传 拓宽法律宣传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在强化学法的前提下,加强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学校的宣传橱窗,每期都有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图片展。法治宣传栏内,每周都有一期新的法律知识宣传,各班的黑板报定期有法律知识的内容。定期检查,作为班级考核、评优的主要条件。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全校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考结合 夯实学习内容

每学年积极参加上级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每学年都要对全体教师的学法、守法情况进行总结,每位教师先对自己学法、守法的体会进行总结。

4、以案讲法 提升普法工作深度

在加强全校师生学法、用法、守法的宣传教育的同时,我们每学期都要请上级司法部门和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以案说法的法制讲座、禁毒宣传和图片展,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效果。教师还利用家访、家长会向广大家长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家长认识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羸得了社会的支持。

三、突出“五个”结合,全方位对教师进行法律教育

在“五五”普法工作中,我们突出“五个”结合,即将“五五”普法工作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相结合、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相结合,同教育教学相结合,不摆花架子,使“五五”普法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中。学校始终突出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计划中,都渗透着法律教育的内容。确定了“五育并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内容的学校育人新体系。强化守法诚信教育,注重教育方法和效果。扩大法制教育的内涵,拓宽法制教育渠道。坚持每周升国旗制度,每年的三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开展文明礼貌系列教育活动,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系列活动,大大强化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四、利用重大节日,对师生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

我们在组织师生学好专业法规的同时,还组织师生学习相关的行政法规,如《宪法》、《刑法》、《治安管理条例》、《行政管理法》等,利用世界环保日,组织师生学习相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进行环保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利用禁毒日,我们请相关部门来校进行禁毒知识图片展。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法律教育层面,对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

效的促进作用。

五、普法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1、工作特点:

(1)领导重视程度高,制度健全、分工明确、工作持续性强,形成了普法工作的有效机制。

(2)普法内容广泛、重点突出,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在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法使学龄儿童、青少年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控掇保学方面工作较为扎实,动员了全校师生员工,效果明显。

(3)推行

“五结合”运行机制,将“五五”普法工作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相结合、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相结合,同教育教学相结合,做到了普法工作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立法制教育基地,聘请公安、交警、司法等部门的专家到校以身说法,让学生走进法治现场,感受法律的庄严。

(5)将法制宣传教育同教职工及全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完善教代会制度,大力推行校务公开,依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下大力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总之,近年来,我校在“五五”普法工作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法律教育活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学校依法治理、依法执教工作成效显著,师生的遵纪守法率达到100%,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2

一、民族体育具有促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特质

1. 民族体育文化的乡土性

贵州各民族在悠久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资源, 直到现在, 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村落中流行。这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乡土性,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乡土社会的文化记忆和思维方式, 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把各地区的流行体育项目以一定的方式引入到当地中小学, 经常性地开展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活动, 引导学生练习这些来自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体育,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 积累中小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自尊以及他民族的文化认同, 再配合其他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教学, 对建构中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会有切实的作用。

2. 民族体育项目的活态性

民族体育项目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的各种技术动作的组合, 不同于中小学校其他大多数课程教学内容。它的这种“活态性”特征和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好动期的中小学生具有天然的相融性。在相对枯燥、刻板的课堂教学之余, 通过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 同时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很容易被激发并表现出来, 潜在地强化了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结, 这对于通常有着多民族学生共存的贵州省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有别于现代体育项目, 现代体育项目的核心价值思想是竞争, 民族体育项目则更倾向于娱乐和交流。因此, 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如果以促进各民族中小学生间的团结为目标, 显然民族体育项目要更为现实和有效。

3. 民族体育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民族体育既是文化又是有形的身体活动, 其传承方式具有双重性。把民族体育纳入民族团结教育体系的过程既需要让学生了解某种项目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过程, 又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项目的练习中来。这样, 在一静一动的传承形式中, 既可以生成并更新中小学生关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知识系统, 提高他们对民族多样性和平等性的认识, 又可以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充分享受民族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更有意义的是, 民族体育项目大多属于互动性的活动, 可以增加各民族的中小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 这有利于消除中小学生间的民族隔阂以及建立民族互相尊重的意识。

二、利用民族体育促进贵州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 拓宽思路, 把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编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体系

2010年6月, 贵州省政府要求把《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系列中小学民族团结教材及教辅资料列入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并于当年9月纳入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从教材的内容看, 里面蕴含的民族体育内容较少。其实,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是培育中小学生民族自尊、互相尊重以及互相团结的意识, 教材只是实现意图的手段。因此, 只要是有利于中小学民族团结的资源, 都应该尽可能利用。鉴于前文所述优秀民族体育资源和民族团结教育良好的相融性, 而贵州省恰好又孕育了丰厚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 应该考虑在以后的民族团结教材编写过程中更多地编入民族体育文化。毕竟, 借助教材刚性、规范的力量, 民族体育对于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2. 更多频次地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促进中小学生对优秀民族体育的认识和实践

近几年, 贵州省广泛开展了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 对于挖掘、传承优秀民族体育文化, 促进学生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带有仪式性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具备的是形式上的示范意义。所谓“一开始轰轰烈烈, 接下来马马虎虎, 最后可能偃旗息鼓”。这种现象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优秀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频次还是太低, 难以保证民族体育在校园开展的持续性, 进而影响其预期作用。因此, 要让民族体育活动始终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 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当然, 这里并不是强调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体育仪式活动, 而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 如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表演活动, 在体育课堂中融入适宜当地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等。

3.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

民族体育要在贵州中小学团结教育中开出美丽之花, 离不开民族体育师资。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处于未定型阶段, 教师对于其价值观的型塑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学有更多的掌握一定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将对贵州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挥重要纽带作用。根据当前贵州中小学师资的实际情况, 开展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和交流是必要的。一方面, 组织掌握较多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专家开展定期师资培训;另一方面, 拥有不同民族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师间定期进行交流。通过培训和交流可以让贵州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扩大, 同时丰富他们的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 随之带入全省各中小学, 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09年大学生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DXS018。】

摘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对于贵州全省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把贵州省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引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民族体育具有的乡土性、活态性和传承方式的双重性都能够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应采取措施力促民族体育进入中小学校园, 其中包括优秀体育文化教材化、在校园中多频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开展民族体育师资培训与交流等。

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3

近日,教育部、国家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青少年,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防止境外渗透,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长远大计。

会议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要确立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安排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建立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序、有效开展;加强领导,大力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部网站2009年7月17日)

上海:生命教育、生活体验成暑期生活新亮点

上海市各区县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暑假,爱祖国、迎世博成为今年暑期活动的主旋律,生命教育、生活体验系列活动也成为今年暑期工作新亮点。

今年,虹口区暑期工作的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向国旗敬礼,为世博添彩!为迎接新中国诞辰60周年,虹口区将组织学生走访多伦路名人故居和革命历史遗址,增强国家意识和家园观念。普陀区则将开展“读红色诗文,明爱国之理”、“赏红色影视,悟爱国之道”、“唱红色歌曲,抒爱国之情”等系列活动。体育活动成为今年暑期一大亮点。虹口区体育局、教育局联合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并加强学生防溺水教育。卢湾区则要求各社区工作站精心组织“弄堂游戏”活动,让学生就近快乐健身。卢湾区和普陀区都要求学校和社区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成长空间”工作坊,及时进行咨询服务,加强未成年人青春期健康教育。

(《新闻晚报》2009年6月23日)

江苏:积极探索社会教育新机制 给孩子一片灿烂天空

如何让未成年人的校外生活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江苏省率先探索社会教育新机制,为全省1000万中小学生打造集生活照顾、课业辅导、思想教育、游戏娱乐和心理疏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外教育辅导站”,深受家长的认同和孩子们的喜爱。

“这样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在江苏有近2万个,118万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成为革命传统和法制教育宣讲员、网吧义务监督员、结对帮教指导员、校外教育辅导员,成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江苏省关工委主任曹鸿鸣说。这张遍布全省城乡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网络,搭起了江苏未成年人社会教育新平台。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江苏基层关工委的创造。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通市最早开始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探索。2007年6月,江苏省关工委在南通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全面推广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曹鸿鸣介绍说,江苏在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建设中努力做到“四有”,即有活动场所、有辅导员、有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有实践教育基地,力争到2010年底前实现校外教育辅导站基本覆盖全省所有建制村和城镇社区。

(《人民日报》2009年7月24日)

王福照:由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理念转向

灌输理念指导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弱效、低效乃至无效的现状,表明其走向已是“山穷水尽”。对此我们应作出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建构道德教育新理念。“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开始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道德教育应积极吸取其合理因子,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实现德育理念的转向。实现道德教育由灌输走向对话理念的转向,关键在于完成相应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包括道德教育目的观、师生观、课程观的转变。即道德教育目的观由“约束人”走向“发展人”;师生观由“我它”关系走向“我你”关系;课程观由“脱离生活”走向“回归生活”“拥抱生活”。

(《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7期)

任仕君:论学生自由及其限度——道德教育的自由困境与解决途径

价值多元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和平共处,人们普遍呼吁自由、平等,以保护多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社会思潮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专家学者呼吁保持教育的中立性,给学生更多自由。这种主张存在的问题在于自由的尺度很难把握,给学生自由太少,限制太多,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与此相反,容易走向的另外一个极端是给学生太多自由,则可能导致无纪律、无秩序的放任,更让德育工作者们担心的是自由容易导致价值虚无。

自由是德性养成的基础,学生自由应以发展为目的。从自由的积极方面看,学生自由是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的自由,而从消极方面理解,学生自由是免除阻挠他们参与和发展因素的阻碍的自由。因此,只要教师的管束和引导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平等参与和自主发展,就与学生的自由不相冲突。由此看学生自由的限度就是那些阻碍他们参与和自主发展的因素,这些阻碍因素的力量越大,学生的自由就越小。影响学生参与和自主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其中主要有教师对学习、游戏等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其他学生的影响等。学生自由的限度应以不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妨碍自身以及其他学生的发展为限度,可以从他人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学生的活动对自身的影响两方面来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等方式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澄清,以教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道德判断能力、理性精神,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主要路径。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王淑玉:生态道德教育:21世纪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应是系统的、全方位的社会工程,必须与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和生态责任意识、生命教育、消费教育、自然科学与环保知识教育、环保法律意识教育等有机结合,才能卓有成效。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的21世纪人才,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战略转变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我国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排调办度工作总结 篇4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抓制度落实,全力排查化解矛盾

为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走向规范化,我办严格落实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周报告”和“月通报”制度、台帐制度、移办和督办制度、排调调度会(或民情分析会)制度、“月通报”和“季评比”制度、回访制度、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3月份,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排调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县“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考核细则》等,定期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落实各项制度情况、三种调解职能作用发挥及相互衔接情况进行打分评定,列入每年县委、县政府大稳定考核范围,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在“双节”、“国庆”、“两会”百日排查化解活动等期间,我办在原有日常重点矛盾纠纷苗头隐患周报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日报告制度,即要求全县各乡镇、各部门按照排调活动的要求,入村入户、入企入工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排查,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建立工作台帐,每天将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上报县排调办,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排调办经过汇总梳理后,将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逐案分别督办,限期解决,并定期对案件调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使排调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方面更趋完善。

(二)抓个案调处,解决重大疑难纠纷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对排查出的各类矛盾纠纷采取多种办法加以解决。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实行了县级领导和乡局级领导包稳控、包信访、包处理的“三包”制度,并按照案件分类、工作要求、结案时间、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包案县级领导,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做到了目标任务、责任要求、调处人员、时间效果“四落实”。二是对排查出的每起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案件进行登记建档,实行一案一策,一案一个调处小组,采取联合“攻关”、限期调处等多种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大量疑难纠纷问题。特别是加大市挂账督办案件的督办力度,使一批难点案件顺利化解办结。三是实行高层调度机制,对通过督办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复杂案件,由县领导召集稳定、排调、信访、司法、法院、两办督查室及案件所涉及的单位等有关部门对案件进行综合研判、协调,拿出统一的协调方案,进行综合协调解决。通过各种方法,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稳定。

(三)抓重要时期,搞好阶段性集中排调活动

为切实做好“双节”、全国“两会” 和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重点人员排查教育疏导专项活动等重要时期的社会稳定工作,省市有关会后,我县立即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分别制定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全国“两会”期间信访稳定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全力攻坚化解矛盾纠纷信访隐患的通知》、《关于认真组织开展重点人员排查教育疏导专项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分别对各重点活动期间调处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要求进行了具体安排;对全县各类矛盾纠纷隐患排查、治安消防隐患治理、信访突出问题整治、重点人群管理等各项稳定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逐乡镇、部门进行了督导检查。活动期间,全县通过入村入户、入企入校入工地深入细致地排查,化解和管控率达到了100%。各项活动中,大力推行了县委常委包乡镇、包部门,各县长包线,各部门局长和书记包案,各乡镇书记和乡镇长包片,一般干部包村、包企业,村干部包户、包人的“六包”工作制度,确保了排查出的各类苗头隐患都能得到及时化解、有效解决。

(四)抓“三位一体”,促进大调解体系内部紧密衔接

为了更加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我县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加强了各乡镇和县直部门调解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了登记、受理、分流、督办和反馈等制度,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指导和督办等职能作用。为充分发挥基层基础作用,我县还进一步加强了村居民调网络的建设,各村街(居)普遍建立了综治室,将治保、民调及其他组织和警务室进一步整合,构筑的基层纠纷调处、治安防控网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截止目前,全县188个村街(居委会)全部建立了民调会,各村街(居)每10户设一名调解信息员,调解员信息员总数达到了9401人,基本落实了“五有六落实”要求,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民调网络。在抓好县乡大调解中心的基础上,今年我县重点加强了 “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的内部衔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选定10名公职律师担任各乡镇和行政部门的调解员,利用专业特长,协助行政部门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公职律师专业作用。二是从法院聘请了10名法官做为10个乡镇的民调指导员,明确职责,采取定期到村、街调委会指导民调工作的办法加强与民调组织沟通。三是县法院从各调委会选聘了100名民调员为特约调解员,负责向法官反馈本辖区民调工作,协助法官做好诉前、诉中、诉后的调解辅助工作。另外,法院还聘请了30名优秀民调员担任人民陪审员,以加强司法审判的公开、公正、透明。四是抽调了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组成巡回法庭,以司法所调解庭为依托,邀请民调员参加,公开审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未成功的纠纷案件,以达到提高调解水平,教育群众目的。五是在县司法局增设了调处指导中心,协助县排调办一齐指导“三位一体”大调解体系建设人民调解方面的运作和疑难问题。通过以上各种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紧密衔接。

二、明年工作谋划

(一)抓好重要时期的集中排调活动

继续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在重要节假日和政治敏感期安排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集中排调活动,确保重点时期人民群众平安欢乐,确保全县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

(二)继续抓好基层排调建设,提高排调队伍素质

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中共XX镇委员会(2012年5月30日)

根据县委《关于实施“三项争创、四项工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XXX【2012】1号)、《XX县开展“三项争创”活动实施方案》(XXX【2012】15号和XXX通【2012】16号)等文件精神,某某镇认真结合自身实际,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全面开展“三项争创、四项工程”创建活动,促进产业大发展,努力实现XXXXX目标。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共有基层党组织47个,其中居委会党支部1个,农村党支部37个,学校党支部5个,机关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829名,其中,女党员139名。正式党员775名,预备党员54名。38个村(居)党支部中很好类支部5个,好类支部17个,较好类支部14个,一般类支部2个,机关事业党支部很好类2个,好类4个,较好类1个,一般类1个。

二、“三项争创”活动的完成情况

(一)加强领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争创“六好”党委。为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领导,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我镇明确了镇党委书记为全镇党组织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为党建工作具体责任人,狠抓落实党组织建设工作。同时制定印发了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的工作实施方案,并与各党支部书记签定党组织建设目标责任书,以百分制考核方式督促党支部书记抓好党建工作,有效保证党建工作得到具体抓落实。

(二)配齐班子,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争创“六好”党支部。村级组织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我镇有效利用第八届村党组织换届时机,重点把“能人”和“富人”作为村级班子任用的首要条件,使他们成为全镇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换届后,党员致富能手当选为村支部书记29人,占村支书总 数的78%;党员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74人,占支委总数67%;实行一肩挑有3个村,跨村任支书3个。

(三)强化学习,促进队伍素质提升争创“六好”党员。一是以镇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各党支部“三会一课”为抓手,以远程教育站点为平台,抓好党员和镇、村两级干部理论常规学习教育,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党员干部做到有笔记,有材料,有心得体会,从而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二是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颂党史等系列活动,让全镇党员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同时把认真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省、州、县委书记讲话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组织观看学习光碟,研读讲话原文,积极开展讨论的方式,在全镇各基层党组织中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活动,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提升对科学发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某某镇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拥护政策态度好、参与发展示范好、思想道德品质好、家庭教育素质好、为民服务效果好、组织工作支持好的“六好”党员.三、在开展“四项工程”创建活动中取得成效:

(一)推进培训

为推进某某镇实现三年整体脱贫的目标,某某镇将定期培训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日常事务,4月25日,某某镇农村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会在镇政府四楼大会议室举办,各股站所负责人、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各驻村干部、村三大员近200人参会,由专业技术人员对黑毛猪养殖产业、茶产业及经果林种植作农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围绕黑毛猪养殖技术、饲料的加工与配比、病疫防治及茶产业和经果林高产栽培技术,科学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技术。

(二)推进示范

为加速实现“三年整体脱贫,五年实现跨越”发展目标,某某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面旗帜、八条线”发展思路,以“双卡”促进经济发展,我镇以党委介入为机制、以党支部服务为载体、以党员能人为主体,初步在XX/XX/XX/等村建立了茶叶生产、黑毛猪养殖、韭菜根种植、低产林改造等党员带头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0个。通过“五个 带动“即:扶持能人带动、鼓励大户带动、坚持合作社带动、强化专业村示范带动、突出生态黑毛猪品牌带动,力推我镇黑毛猪产业发展。

(三)推进服务

截止目前,我镇成立养殖合作社 2个,建设养殖小区3个,养殖专业村2个,涉及农户124户,猪存栏1056头;商品猪养殖场2个,猪存栏180头,出栏8头。全镇猪存栏9073头(其中能繁母猪1142头,商品猪4461头,种公猪21头,仔猪3449头)。2012年实现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韭菜根种植面积1500亩,黑毛猪养殖6000 头,低产林改造面积11000亩。在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镇党委、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我镇产业发展的“双卡”示范点,力争实现“双卡”促进“一面旗帜、八条线”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推进培养

某某镇加大对农村党员和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的培养,重点把优秀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创富、带富和帮富的先锋模范;把有能力创富、带富和帮富的优秀乡土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让他们们向党组织靠拢,推荐他们参加村干选举,担任村干,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目前我镇开展优秀党员带富共9个,例如宰宿村的XX/XX带动村民发展韭菜根种植,党干村XX和高峰村XX带领群众发展茶叶种植,刘家村的XX等带动群众发展黑毛猪和竹鼠养殖等,带领群众走向发展致富的道路;吸收优秀乡土人才和有能力发展致富的群众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已吸收8名为党员和担任村干部。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半年来,我镇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虽然开展了大量而扎实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县委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党员队伍建设还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各村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村集体经济收入偏低,村级组织建设后劲不足;个别村支部核心作用不明显,工作缺乏活力;党建工作载体还不够活,特色不够明显等。

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6

(2008年-2010年)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社会发展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全体师生将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着眼时代要求,着眼未来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面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深入领会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教学研究,狠抓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学校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奋斗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学校发展进程,努力创办全市一流、特色鲜明的文明示范学校。我校将在区素质教育先进校基础上,与时俱进,高标准、高水平、严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工作新的飞跃。学校确立以“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办 学思想,以创建“五化三园”的全区一流的文明、示范、特色学校为目标,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办学策略,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扎实走好科学管理立校之路,教育科研兴校之路,素质教育强校之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以民族小学挂牌、“两基”复查与“普实”验收为契机,全面检阅学生综合素质;2008年为课程改革年,全面、深入、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体教师全员参加课改实验,打造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办学品位;2009-2010年为提高质量年,面对全省推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及科研水平,把学校办成全市知名的农村名校,确保学校的办学质量走在全市农村学校的前列。

三、实施办法及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和环境;微观方面是指学校在一定条件下,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校将微观着手,立足实际,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抓主导,强化全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一个学校的校长及其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活动起着决策和指导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能否在一个学校扎实有效地开展,校长及其领导班子观念的转 变是关键。

我校将组织全体行政人员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提高领导班子树立素质教育工作的思想意识。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分批到外地参观学习,参加市、省、全国性的教育研讨会及各种培训。组织全体成员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课程改革要义、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根据这一认识我们确立“改革、发展、创新”为办学思想,即:确立一个思想,抓好五个板块,实现一个目标的“151工程”。“确立一个思想”即确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对全体学生施教,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办学思想。“抓好五个板块”,即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的各个部门、全体人员按职能分为五大板块,这五大板的职责和地位是:领导班子是主导、全体教师是主力、课堂是主要阵地、学生是教育主体、后勤是保障。“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育人,提高质量,跻身示范,争创一流”。响应上级的号召,努力创造条件,把学校办成全区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全市知名的一流学校,确保学校的办学质量走在全市农村校的前列。

2.抓主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目标是靠全体教师完成的。高素质的学生靠高素质的教师去培养,所以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教师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情操;业务能力素质。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文化科学知识素质。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它知识面上要广、要博。为此,学校提出了“提倡一种精神,培养四种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针。一种精神,即:敬业、爱生、奉献精神,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献身于教育事业、树立崇高教师形象。四种能力,即:第一,对学生的管理教育能力,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既教书又育人,既能培养优秀学生又能转化差生;第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做到学生爱听、能听懂,有扎实的基本功;第三,教育科研能力,能通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寻求规律,对新知识、新问题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第四,团结协作能力,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形成整体优势,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按照这一方针,我们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⑴、建立考核制度。学校组成了由校领导、教务、教研等部门参加的考核小组,每年从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学历、教学成绩几方面对教师进行一次综合性考核,对不合格的调整教师岗位,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级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进行奖励。

⑵、塑造师德形象。随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有更高的师德水准。学校将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等形式,不断深化对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强化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树立教改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深入开展“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文明校园”活动,倡导立师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教师的崇高形象影响人;铸师魂——精心培育教师典型,以教师的敬业精神感染人; 倡师风——倡导为人师表风范,以教师的表率作用鼓励人。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锤炼教师集体的师德形象,加强对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引导教师学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⑶、加大科研力度。学校以“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为主题,以教师角色的创新适应新课程,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适应新课程,以“自主建构”课题模式组织实施课堂的教与学,形成“共同研讨、共同成长”的氛围。一是以由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的“英语、音乐、美术光盘教学研究”和由中央教科所立项的《基于光盘资源的识字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为中心,深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督查小组要经常深入一线检查,评比,全方位落实素质教育。

⑷、强化培训进修。学校将以校本教研和校本科研为依托,组织新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结对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提升新教师素质,实现教、研、训一体化。通过给新教师“压担子”、“定尺子”、“指路子”、“想法子”、“搭台子”,要求他们“练三功”(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功;普通话教学、口才表达功;课件制作功);“过三关”(新课标学习关、新教材培训关、教育理念更新关); “达三标”(教学设计达标、教学方法达标、教学效果达标);“讲三课”(合格课、优质课、示范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另外还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自学等形式提高学历,扩展知识。

⑸、刷新培训策略。倡导“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提高是最大的报酬”。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一读”(坚持每天上网或从刊物上阅读有关教育信息、经验文章、名师教育专著),“二写”(写教学随笔或教学札记一篇),“三上”(上汇报课、研讨课和观摩课),做到“四会”即教学理念会应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观摩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新。每学期要求全体教师做到六个一,即研读一本教育名著,承担或参与一个课题研究,上一堂体现课题思想取向的研讨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类文章(教后感、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均可),发表或发布一篇教育教学专业论文,制作一个带有理念的多媒体课件或编制一份有一定风格的试卷。要求45周岁以下的高级教师每年要发表一篇文章,上一节示范课,带一名青年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加速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化。

3、抓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如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心理生理健体常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课堂这一阵地进行的,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按照“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不讲教学效率,只靠延长学时和加大作业量;不讲能力培养,只靠堆砌练习和死记硬背;不讲教学艺术和手段,只靠满堂灌、填鸭式;不讲教学针对性和层次性,搞一个标准、一律要求,全力应付考试。其结果不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时间被挤占,学生的智力也会受到抑制和摧残。我们将在评价课堂教学上寻找突破口。首先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十二字评价标准,即“听得懂、记得住、理解好、用得上”。为达到这十二字目标,我们衡量每节课主要以三个方面为标准,第一,教学内容要精要集。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课标精神,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提炼重点,择取难点,当讲则讲,当练则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克服那种不分轻重难易,不顾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把各种资料练习的内容收罗起来灌给学生,使学生课上应接不暇,课下作业成灾,穷于应付的现象。第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分出三维目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不同,分解教学目标,因材实教。依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殊性和层次性制定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克服不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个标准、统一要求,随意地降低或提高教学目标。第三,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自我特长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但必须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验为主要形式。克服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教学方法。

我们将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严密诊断和监控。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导处、教研室组成教学检查小组,随时随堂听课,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做出评估,严爱相济,树立典型,开办示范课、观摩课。每学期都将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说课或教学反思、现场论文大赛等活动,让广大教师在锻炼的平台上塑造自我,提升自我。4.抓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一切教育手段的“归宿”。

首先,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将以县教育局提出的“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指导,以“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反馈,重养成”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棋悟性,以书会魂,以手塑德”的方针,以争创“红旗班级”、“文明班级”活动为主体,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鲜活资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全程,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形式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成人”。

⑴、确定重点目标。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阵地进行大力宣传教育,确保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做到每月有一个工作重点。

⑵、巩固“四个轻轻”、“弯弯腰”、“书香满园”等活动成果,让学生更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⑶、关注学生成长。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结合《守则》、《规范》教育,切实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养成教育,抓好“红旗班级”、“文明班级”评比。

⑷、落实安全教育。结合不同时令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反邪 教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七防”教育,聘请有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确保全体师生人身安全。

其次,打造校园文化。以“地方特色,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将现代文明气息与地方特色、学校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让学校时时处处焕发文化气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一要应继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挖掘教育资源,构建底蕴丰厚的校园人文环境;二要以读书活动为核心,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全力构建全体师生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启悟心智,陶冶审美情操,塑造灵魂和品格;三要以每年的“六.一”节为契机,办好校园艺术节。特别是少先队要根据学生特点,结合重大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开展有特色、有个性、有实效的少先队活动。

第三,拓展教学资源。把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开齐开全省教委规定的全部课程,合理安排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把对学生的做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结合起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要求学生对基础课、常识课同样对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同样重视,知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人人都要参加“两课、两操、一活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特长、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求40%的学生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学校将着力开展课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每个兴趣小组配备具有特长的教师做辅导,开放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等为他们提供场所。实施素质教育 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必要外竞赛活动,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机会,激发他们发挥特长的热情,教育学生“成才”。

第四,改善办学条的教学设施,我们将多方筹集资金,多方努力,争取在2009年完成校舍扩建,逐步完成校园局域网的建设。

5.抓保障,强化后勤服务水平。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学校后勤工作,一方面承担着一定的素质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服务和保障作用。所以抓好后勤工作,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们提出了“全员参与素质教育”的口号。首先,要求后勤工作人员有良好地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敬业爱岗、举止文明,为师生树立良好地形象,发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次,要求后勤工作人员都能明确各自岗位所承担的特定的素质教育任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完成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党群组织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心工作,利用党课及丰富多彩的政治活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行政部门要把素质教育的管理做为中心任务,协调各部门工作,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后勤部门要把美化校园,创造良好地学习环境作为中心任务,做到环境育人。第三,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做到保障有力、服务周到。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篇7

一、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观点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迎接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是解决当前我国现实民族问题的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有利于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阿布都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国情角度, 论述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更加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刘志明则结合国际国内形势, 从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角度谈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王廷连从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角度谈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适逢其时、刻不容缓。还有学者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角度, 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二)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的调查

综观现有研究文献, 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的研究很少, 且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2009年, 尹可丽等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共六个多民族聚居区的82所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2010年, 黄艾对北京、沈阳、内蒙古三地的19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相关课程, 在学校的教育目标中设置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 探索多种考核学习结果的方式方法, 并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依然不够重视, 并没有按照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二是民族团结教育停留在口号上, 远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三是民族团结教育手段落后, 形式单一, 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形式上, 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四是缺乏计划性、持续性, 随意性大, 出了问题才教育, 来了检查才活动, 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随意中断教育。

(三) 探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民族团结教育在中小学的逐步开展, 许多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实际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思想认识是前提。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搞好, 首先取决于教师尤其是领导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为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提高广大教职工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 (2) 师资队伍是关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 为此,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 (3)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通过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校本课程、学科渗透三管齐下, 不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4)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民族团结教育寓教于乐,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体验民族团结情感。 (5) 建立正常的工作机制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为此要建立正常的工作机制。还有教师认为,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应孤军奋战, 应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三方形成合力, 民族团结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 一些教师还从人文关怀、典型人物的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 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

(四) 一些省市总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功经验

国家决定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后, 一些省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育部、国家民委分别于1996年6月、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在天津、山东青州、江西南昌举办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会。一些省市认真总结了本地区组织实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 并在大会上积极交流。如在2000年第二次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会上, 最早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天津市, 对他们6年来开展此项活动作了认真总结:一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力在抓实, 是做好此项工作的有力保证;二是立足市情, 提出和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目标, 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三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四是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五是在组织实施中, 层层落实, 加强全员和全过程管理, 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此次大会上, 山东青州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先进典型, 也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1) 统一思想, 完善机制, 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2) 强化措施、抓住关键, 充分发挥民族常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3) 拓宽渠道、注重结合,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2004年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教育经验交流会上, 云南省教育厅的发言指出:认识到位是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关键;组织到位是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保证;措施到位是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根本。这些省市先进经验的交流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民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各省市自治区代表中也引起很好反响, 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

(五) 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的总结和回顾

2000年, 东升的文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搞好民族团结教育》介绍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情况。2005年, 教育部民族地区教育司司长夏铸发表了《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 不断把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推向深入》的文章, 对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指导思想明确;加强领导;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增强了各民族青少年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和认识;对全社会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 大力推进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规范化管理。2007年, 严庆、青觉的文章《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梳理了我国1987年至2007年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脉络, 指出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试点起步、点上深化, 面上扩大、全国推行的过程。

二、现有研究简要述评

以上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 对近年来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概括, 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也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但是我们应看到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研究者来看, 高校理论工作者多, 中小学一线教师少

研究者以高校理论工作者为主, 缺乏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并不是针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有针对性地研究, 而是抽象地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这样的研究是以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为中心, 而不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从而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小学实际严重脱节, 教师们普遍反映在参考文献上学到的新的方法措施只能停留在书本上, 而远不能走进中小学的日常生活、走进实践。

(二) 从研究对象来看, 民族地区多, 东部地区少

从已搜集的文献看, 几乎都是以民族地区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即使是东部地区也是一些民族学校, 或是有民族班的学校, 这往往给人造成一种印象, 民族团结教育只是民族地区的事, 东部地区因少数民族学生少, 就没必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三)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对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得多, 对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分析的少

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途径等方面, 且存在研究内容重复、缺乏新意、表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对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研究得少, 所以现有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方式方法, 空泛、抽象、缺乏针对性, 大大降低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四) 从研究方法上看, 文献研究法多, 调查研究法少

目前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基本都是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 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当前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教育情况 (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态度, 等等) 。

(五) 从研究视觉来看, 从宏观层面研究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成果多, 从微观层面研究的实践成果少

目前, 对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方面, 成果较为丰富, 研究者们主要从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内涵、重要性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成果却比较少, 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成果散见于各种刊物, 但精品不多。

(六) 从研究成果形式来看, 论文多, 调查报告少

排调民族小学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篇8

一、基层涉铁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涉铁矛盾纠纷调处是否到位,是否防范于未然,与排查是否到位及对问题是否掌握清楚有很大关联;如问题排查出来了,基层铁路护路干部,根据实际情况,不推诿、不扯皮,依法依规及时处置和化解,则涉铁矛盾纠纷迎刃而解;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基层铁路护路干部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小事也不至于拖延;如确需上级协调解决的,基层铁路护路干部逐级报告了,并做到跟踪处置,问题将不会发生。如是依次处置,则可以做到80%的涉铁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和乡镇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铁路护路联防组织对涉铁矛盾纠纷没有或未完全排查到位,问题未发现,以至一些涉铁矛盾纠纷积淀,影响铁路治安安全和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基层铁路护路联防组织没有按市县铁路护路联防组织要求,对辖区内的涉铁矛盾纠纷等问题做到三日一排查。经调查,村级铁路护路联防组织由于没有经费保障,从事护路工作的人员又是兼职,仅仅是义务工作;村干部在与村民接触时,也很少主动了解涉铁矛盾纠纷隐患等问题;乡镇铁路护路联防干部也是身兼数职,对涉铁矛盾纠纷主动过问较少。为此,基层铁路护路联防组织落实三日一排查要求的不多,有的甚至没有落实,直至问题显现、矛盾暴发就算是排查出来了。

(2)缺乏针对性。由于部分基层铁路护路联防干部或兼职护路人员日常工作杂、任务重、琐事多,特别是个别村组干部或兼职护路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对铁路认识不足,更谈不上针对性地研究涉铁矛盾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排查涉铁矛盾纠纷靠经验、凭直觀、找感觉;至于处置用什么样的手段,走怎样的渠道,从哪些方面、抓哪些重点全然无计划、无预案。

(3)缺乏组织性。由于有些乡村没有铁路,个别上级部门在部署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时,对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容易忽视或遗漏,更谈不上落实涉铁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了;同时,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的自治组织,治保会、调委会两个机构一般都是一名副主任兼任,实际上是单枪匹马在组织协调工作,而村委其他班子成员大都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开展工作较难;而部分乡镇的综治部门对村组护路工作指导又少,造成铁路护路工作脱节。

(4)缺乏畅通性。基层对涉铁矛盾纠纷排查过程中,因责任落实、考核机制,以及有些乡镇比较偏僻,部分村组处在深山里等多方面原因,对发生的涉铁矛盾纠纷往往是组不报村、村不报镇,致使部分组、村委、乡镇三者之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高效传递,造成涉铁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处置,增大后期调处难度。

二、基层涉铁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涉铁矛盾纠纷排查出来,问题显现了,调处是关键,调处成功,矛盾化解了,问题也解决了;但在现实中,很多问题为什么调而未决,固然有涉事者本人诉求过高的问题,但更多的是调处者认识不深刻、工作少作为、经费无保障等原因造成。

(1)认识不深刻。部分基层铁路护路联防干部对涉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维护铁路安全畅通的意义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在实际工作中,认为保铁路安全不是自己的职责,是铁路部门的工作和任务,排查不主动,对可能发生的涉铁矛盾纠纷缺乏敏感性,对已发生的涉铁矛盾纠纷调处不作为;还有些护路干部参与涉铁矛盾调处时,由于存在乡里乡亲不好处置的狭隘观念,对调处铁路安全保护区内的栽种、搭建违章构建物,高铁桥下挖沙取土、存储易燃易爆危险品和路外伤亡引发的涉铁矛盾纠纷时,认为对铁路安全影响不大,没有危害;特别是对拆迁补偿、农田毁损、道路水渠修复、劳资纠纷等涉铁矛盾纠纷时,没有站在公正立场说话,明里调处,暗里偏袒村民,站在村民一方寻找理由说服调处人员,导致一些容易处置的涉铁矛盾无法调处或增大调处难度,对后续涉铁矛盾的处置造成示范效应。

(2)工作少作为。相对于其他矛盾,基层护路干部或人员认为涉铁矛盾是铁路部门自己的事,不在自己管辖范围内,调处好了于己也不会有太多利益,以至组织调处涉铁矛盾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出现少作为,处置慢行动,甚至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3)经费无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铁路线不断延长,护路人员增多,费用支出增大,确保铁路治安安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近几年,铁路护路联防经费保障基本没有增长,而且呈下降趋势,为此,对基层的护路联防经费投入是不足的。尽管个别财政较好的地方,按照“三个一点”的原则,在政府支持一点的基础上,由所在地给予了补贴,但大多数县、乡镇财力还是相当紧张,无力保障基层的护路联防经费,造成护路干部对调处工作干劲不足。

三、抓好基层涉铁矛盾纠纷排调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现状,化解涉铁矛盾纠纷任重道远。为进一步做好基层涉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笔者认为,提高基层铁路护路联防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是基础,完善涉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建设是前提,加强平安铁路创建和法治建设是保障。

(1)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基层护路干部的认识和履职能力。一是加强教育,提高基层护路干部的认识。铁路里程不断增多,线路等级也越来越高,铁路对治安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细小的治安问题或涉铁矛盾纠纷都可能酿成大问题或车毁人亡事故。为此,铁路沿线地方党委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广大基层护路干部高度认识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对任何的涉铁矛盾纠纷,无论大小,都要发现一起调处一起,决不能以“小问题无大碍”而熟视无睹。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基层护路干部的履职能力。目前,护路人员的培训模式是省培训市县(市、区),市培训县(市、区)乡(镇),县培训乡(镇)、村,县(市、区)在护路人员培训中,由于授课老师自身铁路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涉铁矛盾的成因、趋势判断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不熟悉,培训效果不佳。同时,由于基层护路人员变动较大,以至受培人员培训后,工作又发生了变动。所以,市级铁路护路组织要承担起对基层护路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计划,重点培训铁路法律、法规,铁路安全方面的实用知识;为保证培训人员发挥最大作用和相对稳定,培训对象宜为村支书、村主任、治保主任,有条件的扩充至村民小组长。省护路办对乡村组护路干部也要有一个培训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三、五年培训规划,实现乡村组护路干部培训全覆盖,切实提高乡村组护路干部排查调处涉铁矛盾纠纷的能力和素质。三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信任。县乡护路组织和干部要利用到村组送法宣教或解决问题时,全面深入了解铁路沿线村居民诉求,主动协调解决问题,不断增强铁路沿线村居民对护路组织和护路干部的信任,以利妥善处置和化解涉铁矛盾纠纷。

nlc202309040427

(2)齐抓共管,着力解决矛盾排调组织网络问题。一是规范基层铁路护路组织职责等制度。市或县级铁路护路联防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应出台完善基层铁路护路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基层涉铁矛盾调解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应急装备、工作报酬等等。二是重点完善村级涉铁矛盾调委会。目前,每个村都建了矛盾调解委员会,但很多调委会没有将涉铁矛盾纳入工作之中。为此,县、乡两级铁路护路联防组织应重点指导村委会将涉铁矛盾工作纳入村调委会工作中。为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村调委会人员熟、情况明等优势,将调委会成员发展为涉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员,他们可以与铁路护路队员、中心户长、网格长等人员一道,把触角延伸到村民家中,确保对涉铁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三是完善涉铁矛盾排调网络。绳子严防细处断,建立了村级涉铁矛盾纠纷调委会,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县(市、区)、乡(镇)铁路护路联防组织就要经常指导村级涉铁矛盾纠纷调委会工作,使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能迅速化解,要求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迅速向上级反映或传递,县乡两级按照职责权限予以推进和落实,形成县(市、区)、乡(镇)、村三级涉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同时也使村级这个网链末梢作用充分显现,使化解矛盾纠纷真正体现“兵团作战”的合力,避免村组干部“单打独斗”。

(3)加强制度建設,促进涉铁矛盾排调工作顺利实施。一是建立基层铁路护路经费保障制度。在市场经济下,市或县级铁路护路联防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要出台保障基层涉铁矛盾纠纷排调经费规定,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涉铁矛盾纠纷调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基层涉铁矛盾纠纷排调奖惩制度。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前提下,为使基层干部对涉铁矛盾纠纷不放任自流、不敷衍塞责、不互相推诿、不隐瞒不报、不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要根据涉铁矛盾纠纷排查时效和调处难易程度,建立奖惩制度,对调处成功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未履职者,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理;对合法诉求,依据法律政策应当解决而不解决的,损害责任人权益,导致非访的,依法查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要求对每起涉铁矛盾纠纷做好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调解档案,并定期跟踪回访,有效防止涉铁矛盾纠纷反弹。三是完善涉铁矛盾排调例会制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基层矛盾排调定期例会制度,基层组织要定期召开有乡村调委人员参加的例会,汇报前期工作及当前和今后计划情况,在例会上对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做到对本乡、本村组的矛盾纠纷心中有数,并对其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矛盾解决在本村本组。在协调解决问题时,做到不能马上解决的,列出清单,采取措施;对村民或企业反映的带有普遍性的涉铁矛盾,要统筹研究解决;对个性问题要“一事一策”,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对筛选出无法调处的急大难涉铁矛盾立即向上级汇报,请求上级部门协助解决。四是完善涉铁矛盾纠纷领导包案制度。为把矛盾解决落实到位,要按矛盾纠纷类别、性质、危害程度、复杂性等因素建立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村支书、村主任,调委会主任包案制度,做到包组织力量、包情况调查、包处理措施、包结果反馈,一包到底,直至问题解决。

(4)加强基层平安铁路创建工作。争创平安铁路是有效化解涉铁矛盾纠纷的重要载体。为不断促进基层开展平安铁路的创建工作的开展,市县两级铁路护路组织要加大对基层铁路平安创建工作的指导,把涉铁矛盾不出村、不上交、不激化目标列入平安乡村创建标准;对工作突出的,表彰奖励,大力宣传。让乡村组织对参加平安铁路创建工作有荣誉感;让在化解涉铁矛盾纠纷工作中,作出成绩的乡村干部、村民受到表扬和奖励。以此调动基层护路组织深入开展平安铁路创建工作,让平安铁路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5)以法治为引领,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基层铁路护路联防组织在化解涉铁矛盾纠纷时,要严格按照“群众有理、工作有失、问题有解”的三个推定,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要以法治思维直面群众反映的问题,以法治的方式提出合理合法的处置意见,按照承诺的时间节点给予答复,迅速将矛盾化解在当地。处置过程中,意见一定要清晰、适用、可操作性;当涉事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当损害时,可以引导通过正当程序索赔并追究制造方的责任;同时明确受害方不能用妨碍社会秩序、干扰政府正常的工作的过激方式讨公道。特别是在处置困难村民的涉铁矛盾纠纷时,可实行先行救助,不致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造成村民以闹访的方式索要不合理的经济补偿。调处一方对于作出裁决、赔偿结果不能接受或认可时,可引导其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经济快速发展,人的观念发生变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涉铁矛盾纠纷形式也将呈现多样。基层铁路护路联防组织和护路干部一定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方法,创新新手段,运用网络大数据等方式解决涉铁矛盾纠纷。

上一篇:湿式吸收法同时烟气脱硫脱氮技术进展下一篇: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