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2024-10-26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精选11篇)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篇1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八尺长短身材浒》)

◎他的脸黑晦三十四五年纪;里

:“这个师父端的非凡

燕领虎须

使得好器械!”(〈水在我试问他的时候

像片雾影

好像特别的洼了他的眼

从那最洼的地方发出一点

此时便更

耳慢慢地布满了全脸本来就低深不易看到往深处去了根有点动发出些光仿佛要完全藏起来他那些彼此永远挤着的牙轻轻咬那么几下

惟恐走了一点风

然后似乎是把心中的事严严地关住脸上那层黑影渐渐地卷起

他的眼忽然

都卷入头发里去“真哪!”他不定说什么呢与我所问的没有万分之一的关系舍《牺牲》)

【学以致用】工笔细描着力于的对象纤毫毕现脸洼到什么状况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他胜利了过了半天还用眼角撩我几下(老

雕细刻用细腻的笔法雕刻人物使所描写细的描写

作者对人物的脸、眼、牙作了牙严严地关到什么情况

眼深藏到什么程度

冷的一笔一笔细雕把这个人物深藏自己的

◎我吃了一吓站在我面前仃的圆规

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

张着两脚

薄嘴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鲁迅《故乡》)

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 【学以致用】用简单的笔墨对所描绘的人物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大笔勾勒有略貌而重神的特点只用寥寥几笔格

给人真实而富有意味的感觉

通过这个特征

作者描写杨二嫂的形象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就绘出了她的外貌特征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她眼睛并不顶大大而无当

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渴而又觉嘴馋

仿佛是好水果

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钱钟书《围城》)

【学以致用】描写人物外貌时染以便读者通过这个“特写镜头”

截取人物具有特征更好地了解人物的进行了局部特写的某一部分加以集中点格特征和思想感情

作者把镜头对准唐小姐的脸特的比喻联想

◎行者见罗敷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特别是眼睛短短的两句自然而奇 便使唐小姐的形象鲜明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下担捋髭须但坐观罗敷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

(乐府《陌上桑》)

【学以致用】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他人或其他物到“不著一字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

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

以期达

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人物

作者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

如果正面刻画时的神态与动作就不够含蓄 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养、经历、格的不同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

对于展现人物

更突出

肖像与格

肖像描写的好与坏格关系重大因此

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视人物肖像的描写

描写人物的外形富于表情

使人物个优秀作家都极重

至关重要的是描写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它最最能传达人物的内心秘密鲁迅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即使细得逼真

也毫无意思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他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睛是“顺着”看人;两个后“顺着眼”看人

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

被迫第二次来到鲁家时

神了

她的眼她虽周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当她知围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时“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的描写

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在她去世前”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眼睛变化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来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将吃人的封建礼教逐步强加在她身上的苦难 肖像描写首先遇到的是视角问题观察的角度二是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

肖像描写的角度大致有三种:一是作者

究竟

一、从

三是作品中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

格的需要来确定选择哪个角度写这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人物这个角度便于作者抒发爱憎感情作者观察的角度写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

虽然已顶门上的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一肖像描写:“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经四十五岁头发脱光了蛋上下了霜却偏爱当个老来俏用黑手帕盖起来

小鞋上仍要绣花

裤腿上仍要镶边

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

是厌恶的看起来好像驴粪

二、从人”作者对她那种老来俏打扮并给以辛辣讽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这个角度便于将肖像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早晨到午后

他的功夫全费在如鲁迅的《高老夫子》是这样写的:“这一天照镜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和查《袁了凡纲鉴》里……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

他还在孩子的时候

磕破了头

最喜欢爬上桑树枝偷桑椹吃又不给好好地医治

但他在太不将儿女放在心里们全不管有一回竟跌下树来至今左边的眉棱

左右分开

万一”作者上还带着一个永不消灭的尖劈形的瘢痕又斜梳下来给女学生发见可以勉强遮住了

他现在虽然格外留长头发

但究竟还看见尖劈的尖

他放下镜子

也算得一个缺点怨愤地吁一

气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将其假通过高老夫子顾影自怜的描写起来了

学的面目与自我怨愤的情绪巧妙地融合这个角度易于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见到贾宝玉时

她以少女的敏感与细

三、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林黛玉初心观察了贾宝玉全身的打扮以及容貌、神情:“却是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鼻如悬胆

睛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宝紫金冠眉如墨画

即真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

若施脂;转盼多情

”这是通过黛玉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越显得面如敷粉

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悉堆眼角的视觉给宝玉绘制的一幅肖像画谓一箭双雕

肖像描写可以一次基本完成

这幅肖像画自然溶进了黛玉的感情色彩——真可

然后反复点染逐渐充实;也可以分为多次

可以是工笔描写

也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燕尾服而逐步完成以是简笔勾勒还可以是漫画笔法

肖像描写的技法可以采用静态描写

也可以采用动态描写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对奥勃洛摩夫的肖像描写是为工笔描写朝威写则属于简笔勾勒的一般说来

契诃夫在《套中人》中对别里科夫外貌的描绘就是漫画式

而中国作家则更喜爱简笔勾勒;中国

而西方作家却更多采用西方作家比较擅长工笔细描作家常用动态描写法静态描写法

即更多地描写行动中的人物肖像

也有例外但这不是绝对的像阿&8226;托尔斯泰就反对用几十页

通过斗争篇幅对主人公肖像作静态描绘通过冲突

在肖像描写技法中要特征法总之通过行为显现出来

主张“主人公的肖像应该人运动本身”(《阿&8226;托尔斯泰论文学》)

还可以借助比喻、象征和夸张等手段来突出人物肖像的主

或单独使用某一方法

或多种方要由表及里描写肖像的技法是多种多样的叉使用“以形传神”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捕捉人物的外形特征切忌犯脸谱化、套子化、程式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篇2

先看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 “身材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再一次出现时, “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 盘着两腿, 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第一次出场的孔乙己已经不景气, 可是后面更糟, 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身材高大”, 表明他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 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 常遭欺凌侮辱;“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同“皱纹”一起表明了孔乙己年岁已长。他总要穿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脏”表明他好逸恶劳, “破”表明他穷困不堪。这一切, 活画出了一个迂腐不堪、贫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这是封建制度、封建文化对他的精神毒害和摧残。而后面的服饰描写, 透视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后的惨状。读书人孔乙己被读书人丁举人毒打的事实, 告诉人们, 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以行凶作恶, 作威作福;没爬上去的只能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在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 精神上受到摧残, 肉体上成了残废。作者通过对孔乙己断腿前后的对比描写, 揭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有力地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造成的, 从而达到了反映社会生活、批判丑恶现实的目的。

再看闰土。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形象。《故乡》中作者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都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闰土二十年前后的显著变化, 也少不了他外貌上的巨大变化, 这除了“岁月催人老”之外, 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原因。“紫色的圆脸”成为“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的脸;“红活圆实的手”成为“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的手, 状如“松树皮”。这一切变化, 绝不仅仅是岁月流逝打下的印痕。灰黄的脸色, 眼睛周围的红肿, 深深的皱纹, 粗笨开裂的手, 瑟索的身躯, 都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 是过度操劳引起的憔悴, 是阶级压迫的印证。

作者对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还常常表现出时代的特点。《祝福》里的祥林嫂被卫老婆子两次带进鲁四老爷家时, 都是“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作者两次描写她的服饰, 因为每次都是丧夫后出现在鲁四老爷家的。“白头绳”是她为死去的丈夫戴孝, 白、黑、蓝、月白四色, 是旧社会允许寡妇采用的色调。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祥林嫂在失去阿毛、死了贺老六后来到鲁家时, “顺着眼, 眼角上带着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她在“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前, 流落鲁镇与“我”河边相见时, “消尽了先

7300

) 700

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些肖像描写, 将一个在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暴露无遗。

常言道:“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以阿Q为例:“……最恼人的是在头皮上, 颇有几处不适用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疮疤之所以成为阿Q的一大特征, 不仅因为这疮疤在他发怒时会通红起来, 而且因为人们从这疤上第一次领略了阿Q独一无二的“精神胜利法”。面对未庄人的讪笑取闹, 阿Q说:“你还不配……”于是乎, 阿Q便飘飘然起来, “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高的光荣的癞头疮, 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作者就是用他头上的疮疤揭示出了他精神上的疮疤。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分析人物形象时, 只有把作者对人物肖像的前后描写综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前后描写异同的原因, 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真正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篇3

当然,古代诗词中不乏肖像描写的成功之作,如李白的《嘲鲁儒》中的四句:“足着远游屐,昔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鲁儒脚上穿着远游时的鞋子,头上戴着方正的帽子,慢吞吞地沿着直道行走,未起步已扬起灰尘。幽默、诙谐,生动地勾勒出了腐儒的肖像。再看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的“小山”或谓眉妆名,称“小山眉”,晚唐五代,此样盛行。“金”或谓唐时妇女用金箔剪成的眉际妆饰,称“额黄”。“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蛾眉”,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下片的“ 花面交相映”:“花”指鬓边的簪花;“面”,指女子美丽的容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指初上身的衣服;“帖”,指花饰盘绣在衣服上;“绣罗襦”,是有刺绣的妇女丝织短袄;“金鹧鸪”,指罗襦上的描金的鹧鸪,亦如鸳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诗词中多用做爱情的象征。

但是,诗词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成功的肖像描写。诗词,是形象的艺术;更是抒情的艺术,在人物的身上,蕴含着诗人和词人的深挚感情。在一些小诗中,这种感情往往只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神韵,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愫。先看下面两首小诗: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了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小诗中的人物是位牧牛的巴地少女。夏末秋初,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她一边牧牛,一边亢声唱着家乡的山歌《竹枝词》,留连忘返。日暮了,仍不愿回家:“天晚了,怕什么,回家的路儿我记得,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聪颖、勇敢、自信的性格。

再看两首小词: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张泌[蝴蝶儿]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无名氏[九张机·其六]

这两首小词中人物都是女子。前者说,晚春时,阿娇在窗下画蝴蝶,画着画着,她觉得似曾相识,由画样上的蝴蝶,想起了往日花间里双飞的蝴蝶:今昔不同,时地各异。于是,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湿了画幅,把画上的蝴蝶弄坏了。后一首说,一位妇女手巧,织出了新花样,花儿朵朵娇艳,花间蝴蝶双飞。这时她“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两首小词都只写了她们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短时间内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是说只写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是,透过这些“剪影”,我们不是可以想象出她们的“全影”来么?

诗词里的人物,有时虽是一个投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它写一个人在暮春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烦恼。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片以行人情思为笑声打动之行为的关系来展现。墙里墙外,布设出极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闻其声之柔媚,想见其人之婉丽。这就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佳人笑,行人恼,多情为无心所搅动。这真是笑者自笑,恼者自恼。但仅这一投影,却有无限情味。很显然,词人于伤春惜春中,自然有“早生华发”的意味;而佳人难见,“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他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写照。

李冠的[蝶恋花]与苏词很相似: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和苏词一样,也是写一个人在春夜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的烦恼。本来,春色宜人,但春色也恼人。当没有“触媒”引起的时候,觉得青杏、燕子、绿水、淡云、微月、桃杏都是美好的。后来当被“墙里佳人笑”和“笑里轻轻语”挑拨起感情的琴弦时,原来潜藏着的暗流就浮漾而出了。李冠词里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投影,不过把笑语后惹起的烦恼说的如此具体:“人间没个安排处”,不如苏词含蓄好。

诗词中人物,不用象小说那样精雕细琢,但手法高超的作家,只用几笔浅浅的勾勒,就能给人以如见其人的感觉。当然,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物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例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描写人物肖像的小学作文 篇4

彭大头老师身高1米6左右,皮肤黄嫩。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样子。她不胖不瘦,120斤左右。她的头发总是乱七八糟的,像个鸟巢。如果她生活在野外,很多鸟会把她凌乱的头发当成现成的鸟巢。

彭大头老师额头高,有点突出。她的额头很光滑,在灯光下变得特别刺眼。彭大头老师有两条平眉,不弯不缀,还断断续续。她的眼睛就像两颗黑色的大葡萄,有时候会调皮地把眼珠转来转去,有点像狐狸想出主意时的狡猾。我想彭小姐一定戴了隐形眼镜。她就是想夸夸,在家穿。她不笑的时候嘴巴不算太大,但是笑起来好像一口就能吃下一整个西瓜。彭老师的耳朵小巧玲珑。被她乱糟糟的头发挡住后,就更难找到这些小耳朵了。必须仔细观察几分钟才能找到。我觉得这些可爱的小耳朵真的很搞笑。

人物肖像描写片段 篇5

1、她的眼睛很好看,清澈明亮;又细又长的眉毛,宛如随风摇曳的柳叶。她的鼻梁纤直,滑溜溜的,又秀气,又逗人。(袁婷)

2、他形体庞大,看起来孔武有力。黝黑的脸膛,黑黑的眼睛,明亮而透澈。乌黑油亮的秀发直竖在头顶,一对硕大的招风耳迎接着八面来风。大大的鼻子衬托着胖胖的脸蛋,鼻子下是一张能言善辩的巧嘴。他的表情变化多端,开心时,他会咧开大嘴,露出憨厚可爱的笑容;难过时,他会双嘴紧闲,一言不发;愤怒时,他会涨红了脸,表现出一脸的愤怒。(莫闲白)

3、满脸黝黑,堪比非洲黑人;两片厚嘴唇更显憨厚,一头硬茬茬的短发,看上去锃亮锃亮的,难怪同学们亲切地叫他“光哥”。(邱康伟)

4、在尤兰的一个小市镇里有一个寒微的人家,里面住着一个信仰着犹太教的穷苦女佣人。她就是萨拉。她的头发像乌木一样黑;她的眼睛深暗,但是像所有的东方女子一样,它们射出明朗的光辉。她现在虽然是一个成年的女佣人,但她的脸上仍然留下儿时的表情——单独坐在学校的凳子上、睁着一对大眼睛听课时的那种孩子的表情。——安徒生《犹太女子》

5、伊丽莎白——也就是人人叫她“贝思”的——是一个脸色红润、头发光滑,眼睛闪亮的女孩,神态羞答答的,声音也怯怯的,那一副安静的神情难得让人打扰。她的父亲管她叫“小安宁”,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她好象生活在自己的快乐天地里,只有在与她信任并喜欢的几个人相会时,她才敢从她的天地里跑出来。——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

6、她有一张瓜子脸,弯弯的眉毛犹如一枚柳叶,好看的眼睛偶尔会闪过如流星般的光芒,那不大也不小的嘴巴带着一丝俏皮,而尖尖的下巴向前微微地翘起,整个儿像全小家碧玉。(邓庭)

7、他头顶着一堆乱乱蓬蓬的黄毛,乍一看像是一个硕大的鸟窝。比篮球略微大点的头旁,有着一双肥大的招风耳,冬天可御寒,夏天可遮荫,既功能齐全,又美观。还有一对锦上添花的小眼睛,镶嵌在那“历经沧桑”的脸上。有人说,他的脸像是上过战场,挨过子弹,留下一个又一个弹坑。还有那仿佛被人揍扁过的鼻子,鼻子下还有一个大嘴唇,像一个充满气的救生圈。嘴里是一排排重峦叠嶂的牙齿,虽然横七竖八,但却能说会道。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他不怎么英俊的面容的背后,无可否认的是过人的智慧。(苏伟全)

8、再来说说她的表情。说到底,我只对她的两种表情印象深刻,一种是她笑的时候。双眼微眯,嘴巴张大,笑的时候,还不忘用手遮住露出来的戴了牙套的银牙,还发出“嗤嗤”的声音,如果笑得太利害,她早就爬在桌上或捂着肚子“哈哈”地笑出声来。微笑时,双眼半闭,或抿着嘴巴或微咧一条缝,嘴角向上翘起,还不忘说出一些令人开心的话语来。

9、她永远都是那种充满活力的女生。健康的小麦色皮肤,修长得略显瘦削的四肢。脸是那种勉强可称为瓜子脸的类型。下巴尖尖的,脸颊瘦长。额头很精准的占去了脸三分之一的位置,只是被她那头永远凌乱得一堆草似的头发遮住了——当然,也顺便遮住了大部分不显眼却密布的的小痘痘。而在那有些偏浓的眉毛下则是一双不大的眼睛,她的眼睛小了些,睫毛有些稀疏,也不够长,却不影响她那多变的眼神的流露,反而看得更清楚了些。而鼻子却是有些塌,嘴唇是那种并不张扬的暗红色,因干燥而微微起皮,这让她看起来像条极度缺水的鱼。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她更像只拉布拉多犬,看起来忠厚善良却分外可爱。(林露露)

10、他长得很高,有一米八五厘米左右吧,他一发力,肌肉跟个小山似的,有点“大鲨鱼”——奥尼尔的味道。

11、她那副模样是这样的:她的头发是红萝卜色,两根辫子向两边翘起。鼻子像个小土豆,上面满是一点一点雀斑。鼻子下面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嘴巴,两排牙齿雪白整齐。她的衣服怪极了,是皮皮自己做的。本来要做纯蓝的,后来蓝布不够,皮皮就到处加上红色小布条。她两条又瘦又长的腿上穿一双长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她登着一双黑皮鞋,比她的脚长一倍。这双鞋是她爸爸在南美洲买的,想等她大起来穿,可皮皮有了这双鞋,就不想要别的鞋了。——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12、他的脚可不是一般的大,据他所说是四十七码,吓死人了!

13、她一年四季扎着高高的马尾巴,亮堂的额头,满面红光,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她的眉毛浅淡,眼神里流露出丰富的情感。时而满面秋霜,时而满面灿烂。生气时,她的目光嗖嗖地投向你,只差没有包上火药。高兴时,眯着眼睛,五官都快要挤成一团,露出两颗小虎牙。(邱溢琪)

14、他有着大大的眼睛,像两个葡萄似的,水灵灵的。他还有着如来佛的大耳垂和弥勒佛似的大肚子。他说耳垂大,福气大。他的肚子好像能撑船似的`,鼻子噘起,像极了《西游记》的猪八戒。

15、他的脸长得像大娃娃似的,鼻子高,肥嘟嘟的脸蛋,帅气的面孔。看过的人都说:“这小子真俊!”这就是我们的班长。

16、一篇篇美文从她笔下流出,展现在人们眼前。红润的双唇,永远是两角微微抿起,似有说不尽的欢乐正要涌出。小巧的鼻梁上,戴上一副眼镜,但这也完全无法掩饰她那对烁烁发亮的眼睛。那双眼里,包含着一种坦然与快乐,以及汩汩长流的灵性。(殷莉铭)

17、五月原名于妩月,而我们都叫她五月,她就像五月的细雨,柔柔的绵绵的,如清风吹拂过脸颊。五月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她有一双清澈的棕瞳,长长的睫毛忽闪出纯纯的光彩。五月长得并不非常出众,尽管如此,接近她,你会发现许多特别的人格魅力,如五月的雨,细细软软,轻轻柔柔。(张丝蒂)

18、她的五官分开来看,都不算太好,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嘴巴不够小,但是,那样就足够了。把那些不算完美的五官拼在一起,却恰恰能够使她整个人看起来气质非凡,眉目中透出一股清秀,更为她增添了几分雅致。

19、那小孩从翠翠估计也将十三四岁了,神气却很娇,似乎不曾离开过母亲。脚下穿的是一双尖头新油过的钉鞋,上面沾污了些黄泥。裤子是那种泛紫的葱绿布做的。见翠翠望着她,她也便看着翠翠,眼睛光光的如同两粒水晶球。有点害羞,有点不自在,同时也有点不可言说的爱娇。——沈从文《边城》

20、看,那高大壮实的男生,就是我们的班长——叶元基。他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前边的刘海活像个窗帘,想把头发往里梳时就遮住眼睛,往外梳时又张开眼睛。

21、短发,齐留海,配上较圆的脸,的确是很符合她天真烂漫,不拘一格的个性。大多数时间里,她鼻梁上架着一副淡紫色的眼镜,埋头奋笔疾书。偶尔,也会猛然回过头来,向他人请教问题。她倒不是太爱笑,但是那双因别人说错话而耍小脾气瞪大的眼睛,总是惹得我们一阵大笑。看着她,我们就像在欣赏一幅风景画,一幅姿态万千的风景画。她的表情总是异常丰富,有时随时我们一同大笑时,就会露出一排整齐的牙套。她上课时,总是挺直身子,端正地坐着,对外界骚动毫无反应。以至于当我们学到“麻木不仁”这个词时,就会不经意从另一个方面想起她,那种上课直盯黑板,半会不眨眼的神色。甚至对我们的捧腹大笑置之不理。

22、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孙犁《芦花荡》

23、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弱书生,看似文静,秀气玲珑的五官更带有书卷气。他的头发短而杂乱,就像野地里的杂草,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感觉。眉毛淡而且微蹙,一对丹风眼却充满忧郁。戴着一幅黑眼镜,令人捉摸不透他的内心世界。那淡定而飘忽不定的眼神中,不时流露出一丝狡猾,就像穿梭于树林之中的狐狸一样。(李彰昊)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篇6

远洋中学七年级语文组 贾晨阳

一、导入:每个人写文章都追求文思泉涌、与众不同,在写人物的时候都要追求这一个目标——“我的人物不一样”(板书:我的人物不一样),那么怎么才能让我们所写出的人物饱含生命力和表现力,真正与众不同呢?让我们先做一个游戏。

猜成语游戏:

一个同学根据字条上的成语提示,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该成语表达出来。注意不能说话。其他同学猜出成语,请举手回答。

答案:虎背熊腰、挤眉弄眼、手舞足蹈(板书:虎背熊腰、挤眉弄眼、手舞足蹈)

你是如何判断出是这个成语的?(每个人都在尽力表现出他所要表现的词汇的特点)

能最细致地表现出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无过于描写了。而写出的人物有了特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自然就独树一帜,与别人——不一样了。人物由此可知,运用恰当的描写,可以做到“我的人物不一样”。(板书:描写)

二、描写指导:

1、要学会描写,我们先要知道,什么是描写?

幻灯:“描写”一语本来是从绘画上来的。写作的人把文字作为彩色,使用着绘画的手法,写出他所选定的人或事物,使其逼真、传神。这就是写作上的描写。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学习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来写人,争取写的巧,写的妙。

2、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谁来说说看?(板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幻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方法。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音调、服饰等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手法。神态描写:通过对人物脸部的神情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手法。

我们刚刚在游戏中猜出的这三个成语,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和动作。

3、让我们结合经典的名著文段来深入认识这几种描写。

语言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段,写出了小女孩现实中的绝望、精神上的无限希望,满怀期待的语言如同对这不公道世界的控诉。

动作描写:鲁迅的《风筝》以抓、掷、踏三个连贯的动词,写出了“哥哥”的粗暴专制。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段落,以一连串动词,写出了闰土动作

连贯、熟练,善于捕鸟。

神态描写:《丰碑》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由震惊的愤怒到肃然而起的悲痛,写出了将军的威严,更写出来他对部下的关心,对烈士的尊敬。心理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写出了妻子桑娜的善良、乐观、珍爱家庭。

4、下面我们重点来谈一谈肖像描写的写作。先看例文。

①鲁迅《藤野先生》中的“清国留学生”,丑态毕露、滑稽可笑,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他们的鄙夷和厌恶之情。运用了恰当准确的比喻和反语,更是把那种嘲讽的语气凸显出来。

②长大后回到故乡,母亲告诉迅哥,就要见到二十年前的玩伴儿闰土了,迅哥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读这一段描写,看出迅哥印象中,少年的闰土具有什么特点?

《故乡》中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位勇敢,有生气,少年英雄。

5、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肖像描写呢?

第一点,就是要顺序描摹,逐层呈现 ——《音乐巨人贝多芬》

由整体的脸、头发,到眼睛、鼻子、嘴、下颏,描绘出一位倔强坚强,充满斗志,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大音乐家贝多芬。

第二点,就是要选取特点,点面结合

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的一个形象——秃鹤。本来叫陆鹤,因为秃头这个特点,孩子们叫他秃鹤。因为秃头而引发很多故事。所以这秃头必须写。最精彩的莫过这句联想,把秃头的亮写得无以复加。

6、现在,让我们来小结一下,要做好生动的肖像描写,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板书:顺序描摹,逐层呈现;选取特点,点面结合;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人物肖像。)

7、现在,我们试着落笔:运用肖像描写,50字以内把班里一个同学写出来介绍给贾老师,你们想写谁?写他的什么特点?

交流。

8、下面的这幅画,是著名画家罗中立老师的《父亲》,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画,然后选取人物的一个特点,再用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呈现给大家。

交流。

好,同学们的都非常的精彩,如果将同学们的句子连在一起,将是一段多么精彩的排比啊!

9、小结:可见写好文章并不难,关键是细心的观察,静心的思考,抓住事物的特点,更要抓住头脑里稍纵即逝的灵感。

平时多留心身边人,关注他、思考他,发现他与众不同的、有精神光彩的瞬间,再扩大阅读,扩展我们的词汇,用最贴切的词语去描绘。

相信做到了这些,我们完全可以自豪的说——我的人物不一样!

三、板书:

我的人物不一样

语言描写

虎背熊腰

动作描写

顺序描摹,逐层呈现 挤眉弄眼

描写

肖像描写

选取特点,点面结合 手舞足蹈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刍议人物肖像油画中背景的处理 篇7

一、以画面色彩、明暗关系考虑背景的处理

以色彩关系及明暗关系两个方面考虑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是传统处理背景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主要是针对人物和背景的前后呼应的重要性和画面空间、色彩的完整和统一性。一般来说, 人物与背景前后呼应的作用也主要是服务于画面的整体统一, 力求做到背景和主要人物间的造型、色彩的高度统一, 相互衬映。这其中就包含了在绘画过程中, 要加强画面的整体意识, 不断强化背景和主题之间的统一, 以此为基础, 再去处理画面语言, 以及画面的主题思想等。在这一方面, 我们要努力做到补色及冷暖色之间的协调, 简单来说就是背景弱, 主体强;背景灰, 主体鲜;小对比, 大统一。突出主体, 协调整体, 用强烈的画面语言来告诉观者, 你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往往能做到这几点, 画面就会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列宾的名画《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 这幅作品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 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 配以红色的地毯, 映出这幕血腥的场面, 也加强了前景的恐怖气氛;画面强烈的色差对比与大规模深色调背景的运用, 与主体人物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二、以主体形象和主题思想考虑背景的处理

在赏析人物绘画作品时, 如果我们要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就要将作品本身的故事背景联系起来, 从中去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当画面背景的表现与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主题思想相互衬托对比的时候, 就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映射, 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背景表现手法。如泰德玛的一幅代表作《克洛维的儿子的幼年教育》, 画面中的背景温馨祥和, 光线柔和的在顶部落下, 在优雅的王座上坐着主人公的母亲和他的兄弟姐妹, 他们衣着华贵面色恬淡, 母亲搂着最小的儿子, 眼神坚毅而又恬淡的关注着练习武艺的大儿子, 让人不禁沉寂在画面所营造的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然而它所描绘的确实死去的法国国王克洛维一世的三名儿子在母亲的监督下练习掷斧, 准备替父亲报仇。这就会让关上这脑海里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而更能体会画家强大的表达能力。这种手法并不常见, 尤其在现代的绘画作品中更是少见, 它需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产生。我们不论从单纯的绘画手法还是在表达画面思想时, 都可以采取对比、反衬的手法, 从而突出自己的画面主题。

三、以特定历史、环境因素考虑背景的处理

在大幅的人物绘画作品中, 特定的环境和历史因素, 总是对绘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下, 画面背景就具有了一定的引导性和限定性。所谓引导, 是指背景在画面中对主要人物的影响引导观众对画面内容的分析。画面中的任务也许没有太大的特点, 但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 就使得观者对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印象。限定性是指:在画面中对主要人物的形象的刻画往往会决定他的社会角色、人生态度、性格等众多的因素。那么如何在一个特定的画面环境下更能把这些个人因素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就需要我们在刻画背景时注意尽可能的使背景能把主要人物限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而不让观者产生其他的误解, 使观者对画面的感受和画家所要传达的画面意图间达到一种默契。具有引导和限定的双重性质的画面, 在画面中背景的刻画既对人物起到引导的作用, 又对人物自身的众多因素产生限定的作用。这种情况更多会出现在现代的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绘画作品中, 也是比较常见的。这样的作品会使得观者在画家所处理的特定的画面引导下去理解画面所要表达的意义。

四、以形式因素和表现语言考虑背景的处理

无论是基于绘画形式因素还是表现语言考虑, 在处理背景时都是画家始终追求的一个方面。在后印象派开始, 西方现代流派在人物背景的处理上刻意追求背景和主要人物之间协调构成形式和表现语言的统一。如席勒、克里姆特、毕加索、维亚尔……这些大师们在处理背景时, 很大程度上着意考虑背景的构成、虚实、明暗、大小、色彩变化、笔触、线条等因素与人物表现语言和形式感的差异、对比和协调, 背景与人物形象已经完全融合, 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取得了画面艺术语言的开拓性进步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油画人物肖像作品中不能单单以人物形象塑造来衡量作品的优劣, 因为在人物绘画中背景因素也同时决定整体的画面效果和表现力度。以上分析了油画人物肖像中背景的处理的集中考虑因素,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 每一个画家或多或少都要注意画面背景的处理, 但不少人很少注意到背景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我们在人物背景的艺术语言探索上多加以探索, 必将取得的更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钱锋, 油画,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008年重印) , 第2版.

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肖像描写;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7-0071-0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语文河大版九年级(下)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肖像描写是人物刻画中最常用的一种描写方法,但是,它也常常是最难写好的一种描写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子,读一读,想一想,看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加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带有一些伤痕:一部花白胡子。穿的是又脏又破的长衫。)

生:前一句话在肖像描写上更形象、更生动。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一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更广,包含的思想更深邃,更令人深思。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

生:“很高大”的“很”字说明高大的程度不一般,超越常人。“时常夹一些伤痕”,“时常”说明孔乙己经常受到别人的伤害。“乱蓬蓬的”说明孔乙己生活习性很懒惰,很邋遢,生活环境很差。“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孔乙己很贫穷,性情很懒惰,但又死爱面子。

师:很好!看起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很了解了,对肖像描写的成功与否也有了自己的判断。那么,谁来说一说肖像描写包含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

生:肖像描写包含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等。

专家点评:举例从所学课文入手,通过对比,让学生总结出肖像描写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及其作用,把繁杂、深奥的知识点变得简单、浅显,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这是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的高妙之处。

师:很好!回答得比较全面。看下面课件展示的内容:

(课件展示:肖像描写的定义和作用: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各方面的特点的描写。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还包括人的姿态、神情、习惯性特点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人物个性更突出。)

专家点评:老师这个时候出示课件,展示肖像描写的定义和作用,既达到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补充作用,也达到了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

师:谁来读一读?回答一下你认为哪个地方是大家在肖像描写上所欠缺的地方?

生:我认为肖像描写如何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使人物个性更突出。

师:好,回答得很好,请看下面的例子:

(课件展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样子,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刷子似的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这是谁的肖像描写?

生:鲁迅先生!

师:为什么?

生:因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与他人不同,这一肖像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敢于斗争,宁折不弯,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回答得很好!下面看课件展示的内容:

(课件展示:肖像描写应注意个性。由于每个人的出身、职业、地位、教养、经历、性格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肖像与性格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

师:一定要记住,写人物一定要写出个性,只有写出人物个性的肖像描写才是成功的。下面我们进行课堂口语训练,请看课件展示的内容。

专家点评:教师出示课件“肖像描写应注意个性”,提出了本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上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课件展示:课堂口语练习:说一说我的语文老师)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的语文老师有四十多岁,身材高挑,略显清瘦,一米七五的样子,有一双浓浓的眉毛,天生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说起话来眼睛专注而闪亮,常穿一身蓝灰色的运动服,很干净,很整洁,无论走到哪里腋下常夹着一两本书,很文静,给人一种和蔼可亲感。

师:这位同学从身材、容貌、服饰、神情、习惯等方面对语文教师进行了描绘。成功之处在于他抓住了语文老师的个性,“常穿一身蓝灰色的运动服,很干净,很整洁,无论走到哪里腋下常夹着一两本书。”

师:掌握了肖像描写的内容,肖像描写的作用,以及肖像描写应注意人物的个性特点三个要素,下面我们进行课堂习作练习。

专家点评: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能结合大家所熟悉的人,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反复训练,起到了强化和巩固的作用。

(课件展示:课堂习作练习:我的同桌——以肖像描写为例)

师:一定要记住,写人物一定要写出个性,只有写出人物个性的肖像描写才是成功的。由于每个人的出身、教养、经历、性格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迹,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班有43位同学,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千人千面、万人万性,要抓住特点去写,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不同之处。

教学反思:写作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本课中,我选择了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的素材进行讲解和训练,让学生易于表达,如课文中学过的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课堂口语训练中的“说一说我的语文老师”等,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了肖像描写应注意的几个环节,巩固和强化了肖像描写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肖像描写的作用。

草房子中的肖像描写 篇9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版次 1998年4月第一版

2009年6月第三版 2014年8月第45词印刷

黄白皮

1、禿鹤

【002】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醮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欲望。

批注:

【003】因此,在银色的雨幕里,禿鹤的头就分外亮。批注:

【010】禿鹤瘦而高,两条长腿好看倒也好看,但稍微细了一点。现在,这两条长腿因穿了短裤,暴露在阳光下。他迈着这样的腿,像风一般,从田野上荡进了校园。禿鹤光着上身,赤着脚,却戴了一顶帽子——这个形象很生动,又很滑稽。

批注:

【011】他挺着瘦瘦的胸脯,有节奏地迈着长腿,直朝人群走来。现在最吸引人的就是那顶帽子:雪白的一顶帽子,这样的白,在夏天就显得稀罕、格外显眼;很精致的一顶帽子,有优雅的帽舌,有细密而均匀的网眼。它就这样戴在禿鹤的头上,使禿鹤陡增了几分俊气与光彩

批注:

【016】大冬天里,露着一颗一毛不存的光脑袋,谁看了谁都觉得冷。他就这样在寒风里,在雨雪里,顶着光脑袋。

批注:

【020】那颗秃头,便在空中一耸一落。当时,正是明亮的阳光从云罅中斜射下来,犹如一个大舞台上的灯光正追着那个演员,禿鹤的秃头便在空中闪闪发亮。

批注:

【030】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瓢,走马到屠桥……” 批注:

【030】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批注:

【小结】

【桑桑】

【032】桑桑不安起来,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样子:……

【033】桑桑和纸月都把手藏到了背后。桑桑藏住的是一双满是污垢的黑乎乎的手,纸月藏住的却是一双白净的细嫩如笋的手

【258】桑桑清瘦得出奇:两条腿细得麻杆一般,胸脯上是一根根分明的肋骨,眼窝深深,眼睛大得怕人

【261】他用两只细长的胳膊支撑在凳子上,转过头去。他看到了温幼菊 【267】他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大家的照顾,用感激二温柔的目光看着帮助着他的人。

纸月

【008】纸月戴了一顶很好看的凉帽,一路走,一路轻轻滴用手抚摸着路边的玉米叶子。那是,玉米正吐着红艳艳的或绿晶晶的穗子。纸月不太像乡下的小女孩,在这样的夏天,居然还是那么白。她的脸以及被短袖和短裤留在外面的胳膊与腿,在玉米丛里一晃一晃地闪着白光。

【036】纸月穿着袖口大大的紫红色褂子…… 【041】柳柳和纸月的脸颊被暖得红红的。

【267】纸月的目光里就有了一种似有似无的惊恐和哀伤。

【269】桑桑看到了站在梧桐树下的纸月:她的头发已被雨水打湿,其中几丝被雨水贴在额头上,瘦圆的下巴,正滴着亮晶晶的雨珠。

白雀

【066】她往那儿一站,像棵临风飘动着嫩叶的还未长成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依然很耐看。

【075】白雀还是那样子……

【097】白雀穿着一件浅绿色的紧棉袄……

【211】白雀走了过来,一副倦容,但目光里却透着兴奋 【222】目光里满是惊奇与慌张,嘴唇微微地打着颤。

【223】那是一双清澈的、柔和的、带了一些哀怨与无望的目光

秦大奶奶:

【101】蓬头垢面地坐在地上……

【102】眼见着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眼见着背一点一点地驼了…… 【103】他隐约看见了一个佝偻着身体的老婆婆和一些十分简单的家具 【103】秦大奶奶出现在阳光下时,……

【119】乔桑又一次来到艾地,看到了瘦弱的秦大奶奶正企图用一根竹竿去支撑一张破席子……

【121】她的双腿垂挂着,……

【131】他看到烛光里的秦大奶奶,神情显得十分安详

杜小康

【134】杜小康个头很高……

【135】他上学时,嘴上总戴一个白口罩。那白口罩很大,只露出一双睫毛很长的大眼睛。

【143】霞光江杜小康染成了暗红色。他的头发在霞光里泛着柔光。

【168】杜小康本来就高,现在显得更高。但是,杜小康还是一副干干净净的样子

【230】双腿垂挂,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他歪着脑袋,半眯着眼睛,看着河水

【232】油麻地的孩子再看到杜小康时:……

细马

【171】一个长的很精神的男孩,大额头,双眼微眍,眼珠微黄,但亮得出奇,两个门牙略大,预示着长大了,是一个有大力气的男人。

【199】细马满身尘埃…… 【200】夕阳正将余晖……

【247】走在后面的杜小康……

【250】这个当初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

【温幼菊】

【111】温幼菊举起细长的的手……

【114】一阵小小的骚动,被温幼菊平静的目光暂时平息下去了。

【260】温幼菊走到他跟前,把一只薄而柔软的手轻轻滴放在他的肩上:“桑桑,晚上来找我一下好吗?”

【263】她的神情,就像看着一道宁静的风景。

【将一轮】

【067】将一轮长得很高,但高得不蠢……

【067】总要习惯性地用修长的手指在笛子上轻轻抚摸几下,样子很像一个人在抚摸他宠爱的一只猫或者一条小狗

【217】将一轮穿了一身新衣服……

【218】 桑桑看到将一轮双手抓着信,放在胸前,头靠树干,脸微微向着天空

【其他人物】 【017】桑乔 这个形象与平素那个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浑身下上竟无一丝灰尘、裤线折得锋利如刀的斯文形象似乎有点格格不入。253二十五岁的桑乔,皮肤是烟熏般的黄黑色 257 脸色苍白,神情沮丧,放佛十几年用心换来的荣誉,真的一下子被儿子毁掉了。260 黑暗中,烟蒂一亮一亮地照着父亲的面孔,那是一张愁苦忧郁的面孔 277 他头戴一顶草帽,腰束一根布带。布带上挂着一竹筒火药,裤管也用不补束了起来。

【048】慧思那是还不足二十岁,头发黑如鸦羽,面白得有点想女孩子,让一些乡下人觉得可惜。【049】桑桑看到了一双深邃的眼睛,尽管这种目光里含着一种慈祥,但桑桑却被一股凉风吹着了似的,微微颤了一下。他眼前事副充满清爽、文静之气的面孔。051当时,太阳照着大河河水反射着明亮的阳光,把站在河边草地上的慧思和尚的脸照得非常清晰 有大风从河上吹来,他的僧袍被风所卷动,向空中飘动的云。

【057】桑桑看到了一副野蛮的面孔

【157】桑桑看到,当孩子们在用钦佩甚至崇拜的目光去看杜小康之后,都是在用蔑视甚至是鄙夷的目光看着他

【165】三十根小辫,一律扎了鲜亮的红头绳……

【170】邱二妈一年四季总是一尘不染的样子……171换了一副冷冰冰的脸色

【190】他看见邱二爷的眼睛潮湿着站在秋风里,一副疲惫不堪而衰老的样子……

【126】她们就有了红指甲,透明的、鲜亮的红指甲 【219】新娘子……

【247】躺在门板上的杜杜雍和……

精彩的肖像描写 篇10

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描绘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一、细绘肖像,借形传神

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让读者认识人物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能够让读者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地去体会、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在刻画托尔斯泰的肖像时,就成功地进行了细致描写:“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等,通过细致、形象的描写,作者真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有些丑陋的外貌。也正是由于这让人印象深刻的丑陋的“形”才更能反衬出托尔斯泰“神”的深邃,表现出他灵魂的高贵。

二、妙画眼睛,透视心灵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茨威格深谙此理,给托尔斯泰的眼睛浓墨重彩、工笔细描:“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等。作者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藏着丰富的感情,写他的眼睛有威力,巧妙地赞美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能透彻地洞察世情人生,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三、善用修辞,韵味无穷

在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和眼神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夸张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同时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全文对托尔斯泰“形”“神”的形象、夸张的描写,让人物形象立体鲜明、特征突出,告诉人们:“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延伸练习】

1.比较下面两段肖像描写,从中你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1)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

(2)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调皮的表情,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他似乎已经感觉到我在看他,就很不自然地冲着我笑笑,又低头看看兜里的足球。

2.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显方形的下颌,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法国]罗曼·罗兰《名人传》

(1)上述选段中描述的是 的肖像。

(2)找出选段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语句,并简析其作用。

3.唐弢在《琐忆》中对鲁迅有句肖像描写:“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这里作者抓住鲁迅先生的“ ”和“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清醒的认识和斗争的彻底。

4.请根据下面的词语及示例,各写一句描写眼睛的话,将眼睛的神韵体现出来。

坚毅 贪婪 慈爱

示例:坚毅——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贪婪——

慈愛——

5.请在“可爱且顽劣”“可爱且文静”两个命题里任选一个作一段肖像描写,试体味怎样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丰富的性格与心理,然后与同学交流。

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风格流变 篇11

关键词:人物肖像雕塑,内容形式,国家意识形态,西方文化

20世纪20年代之前, 中国的雕塑还保留着强烈的古典形态, 雕塑创作者主要是不留姓名的民间能工巧匠, 雕塑服务的对象也是延续了几千年来的宗教雕塑 (石窟、寺观) 、宫苑、陵墓雕塑、民居建筑雕塑等。

民国时期, 随着第一批留法学习雕塑的雕塑家李金发、王静远、江小鶼、刘开渠等陆续回国, 中国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雕塑队伍。区别于传统的宗教人像雕塑和民间人物雕塑样式, 中国逐步开始了现代人物肖像雕塑。随后中国现当代肖像雕塑艺术在内容题材上和雕塑形式、材料、观念的上, 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一、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内容上、题材上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雕塑脱离了以往传统雕塑功能, 题材从“神”到“人”的转变。当时出名雕塑有:如李金发创作了《伍廷芳》《邓仲元先生》 (图1) 等肖像雕塑;江小鶼创作《孙中山》就有5件, 还有《龙云》《谭延闿》《陈其美》《黄兴》《蒋介石》等等;

问题是所有这些创作都是政府的订件, 出于纪念丰功伟绩的人, 以对国人树立榜样为目的。李金发说:“我直到现在所做的雕刻, 没有一个是自己满意的创作:一切皆是人工订造的商品……”1他并非谦虚, 他在法国学习的是以人体为主, 创作的人物形象都是痛苦呻吟之状, 他的创作人物不做写实的追求, 而求情绪的表达。

1942年,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 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随后, 刘开渠创作了《无名英雄纪念碑》《农工之家》等;付天仇创作了《反内战组雕》《暴风雨》《丰收的愤怒》等;王朝闻创作了《民兵》等。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 受日益加强的意识形态的控制, 雕塑家们受前苏联等东欧纪念碑雕塑语言的影响, 大家事实上在用一种语言共同做一件事情, 就是表达“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创作了以毛主席纪念堂门前群雕、收租院和沈阳红旗广场的《毛主席万岁》 (图2) 、毛主席纪念堂座像等为代表的巅峰之作。当然免不了的图解性、口号性、内容空洞和语言缺乏个性。但是单从纪念碑式肖像雕塑语言上和气势上极其辉煌蓬勃, 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次高峰期。对于个体艺术家来说从个性化的语言全部被压制, 政治任务在民国是可做可不做的, 在文革集权下, 是一项政治任务, 雕塑家在工作态度上全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奉献, 在艺术创作上一丝不苟, 和古代工匠们在做帝王陵墓雕塑工作态度是一样的。和民国时候的人物形象相比:民国雕塑人物形象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比如:江小鶼1929年创作的《孙中山》, 右手持拐杖, 面容憔悴, 刻画的是孙中山为革命奔波劳累的情形, 并不是理想化的。而毛主席纪念堂的毛泽东雕塑, 完全是理想化的形象, 面带微笑、淡定从容, 没有一根皱纹。这一时期其他人物形象都是激情、高亢、阳刚、乐观, 有着浓重的神圣感、理想性和非肉身化特色, 具有强烈的程式化。其高尚性之强, 让人多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打倒四人帮后, 雕塑家创作以回避政治唯美清新的作品为主。代表作有:汤守仁的《林多娜》表现的是背着小孩的少数民族少妇, 白澜生的《海花》背着渔网的少女, 程亚男的《虎妮》表现的是虎头虎脑的农村娃、张德蒂《日日夜夜》刻画了轻吹汤药美丽的小护士的生动细节;余志强的《醉》表现的是一个喝醉酒状态的藏族女孩;王济达的《月亮花》, 夏肖敏的《少女》、吴慧明的《遐思》、潘锡柔的《西湖春晓》、张德华的《少女像》等。大部分作品女性和小孩题材为主, 作品内容上没有深刻的主题表达, 只是表现了人物甜美、有趣、可爱。在经历了文革的梦魇之后, 社会整体都在回避这段事实。更多的雕塑家还惊魂未定, 处于观望时期,

很快随着政策的稳定, 改革开放逐步实施, 各种以西方新的艺术理念为主导的艺术思潮、艺术流派烽烟崛起。雕塑上以王克平的《偶像》为代表, 正式对文革的偶像发起挑战, 在当时却是引起轰动。

90年代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艺术家们由莽撞变得冷静。大批的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对准文革的偶像。渠晨明的《沁园春——毛泽东在1945》忠实于照片表现了生活中毛泽东, 即使如此, 当毛泽东真正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 反而让人们接受不了, 因为它从根本上颠覆和解构了曾经对领袖的天经地义塑造。

雕塑界先后产生了以隋建国为代表的波普雕塑艺术和以刘国力为代表的艳俗雕塑艺术。隋建国创作了《中山装》系列雕塑作品, 其《衣钵》象征性的让偶像缺位, 只有空空的衣钵。其后来创作的《沉睡中的毛泽东》, 似乎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力国似乎一定要把偶像砸碎为快, 他用“很业余”儿童的手法做了大量的毛泽东肖像的雕塑。正如渠晨明所说:“领袖是人, 不是神, 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 应该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上, 探索领袖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 并力求寻找切合作为平凡人的造型语言特征, 还领袖及历史人物的真实、自然面目。我认为将更符合时代进步的人文精神。”2这种风气延续到现在, 许多人以名人开刀, 出现了裸体的王小波雕塑、裸体的莫言雕塑、裸体的陈光标雕塑……李象群创作的《有个老头叫巴金》《郭沫若》等也都是把他们当做一个普通人来塑造。李象群创作的裸体性感的慈禧雕像, 表现了慈禧作为普通女的一面, 也更清晰地表达了一种小市民心态。这种火力点的分散, 表明了艺术家门对意识形态的兴趣逐渐消退。

90年代的另一股势力, 新生代的崛起, 雕塑家们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 关注身边的平民社会, 不再纠结于宏大的主题, 重要的题材。题材的广泛性, 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作品。有开始创作关注身边的朋友的作品:如刘杰勇的《站立的人》 (同学) 、汪玉峰的《男孩》《女孩》;有开始创作关注身边的事情的作品:如瞿广慈的《街角》、展望的《人行道》;有开始创作关注自己的内心的作品:如玩世艺术家岳敏君的《笑脸》系列、女性艺术家向京的《女孩》系列 (图3) 等;有开始创作关注世井生活的作品:如李占阳的《丽都》《人间万象》等。

这些类型创作在21世纪继续延续, 对日常和身边的关注, 变得越来越具体。具体到职业身份和事件的纪实性。如梁硕创作了大批的《农民工》、孟福伟的《2005年12月4日的三锅石》 (图4) , 作品落在了实处, 不再是假大空。

在意识形态下, “红歌再唱”在每个时期都有出现, 这和政府经常组织的大型展览有关, 如: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和各种纪念抗战纪念建党等展览, 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是一定要出现的。这在21世纪初, 表现尤为明显, 出现了以李象群为代表的北方群体热衷于表现以毛泽东为主的政治名人肖像。其表达人物的视角和深厚的雕塑语言功底, 给了其后继者以提示——在表现主旋律题材上, 还有很多空间。田世信一反以往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 做了大量的建国政治名人肖像, 2009年做的《王者之尊》, 取材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毛泽东六尊高大的塑像。毛泽东肖像极不美化也不丑化, 颜色金碧辉煌, 反应了老一代雕塑家对红色年代的不释怀。

20世纪末, 互联网的普及, 使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图像的时代, 二手图像资料成为人们了解和接触世界的主要方式。更新一代的雕塑家在没有时空界限的大量图像资源中异想天开地演绎, 于是出现了大批的异化了的形象雕塑。这些作品表现得极具个人化, 以视觉的冲击为主要的方向。如石向东的《前进》、陈文令的作品《英雄的奋斗》《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悬案》等。

因为脱离了对生活的亲身的体会, 大多变成了表面摆弄的游戏。看起来很宽的道路实际表现出来的面很窄, 前面的新奇很快被后面更新奇的景象所掩盖, 实际上还是在关注社会现象的表层, 没有挖掘产生这种现象的本质。

二、中国现当代人物肖像雕塑在形式、材料、观念上的探索

民国时期, 当时的巴黎正是现代艺术风云崛起的时候, 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都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正在兴起。先后在法国学习的李金发、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滑田友等留学生, 他们对在校任教的立体派大事阿基本科和其他的先锋雕塑家并不感兴趣。他们最崇拜的是罗丹和与其风格接近的雕塑家, 布夏因为艺术风格和罗丹接近, 成为留学生们选择最多的老师。曾竹韶和滑田友的老师布沙尔也是以劳工为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李金发说:“世界本来美丽无限的, 偏有新派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等, 将其渲染的不可向迩, 这种时代狂徒, 给了文艺以耻辱……”3曾竹韶后来回忆中也谈到开始也喜欢新派的东西, 也搞过, 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想想也没人了解哪些东西, 那不适合中国人的文化。道理很明显, 一个之前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 留学短短几年, 相当于一个本科生, 对西方艺术发展的的脉络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不可能有更深的认识。。所以民国时期雕塑家注重的是现实主义的造型, 对形式、材料、观念上几乎谈不上设及。

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 雕塑家们运用和发挥了从前苏联学习来的的雕塑语言, 创作了一批辉煌的纪念碑群雕, 但是由于雕塑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 赋予了太多的意识形态化的使命, 艺术上其它的东西必须要为宏大的革命叙事让路。形式、材料都没有新的探索, 雕塑家很少有个性化表达, 更谈不上观念上的表达。

改革开放后, 雕塑家开始对雕塑形式、材料的热衷, 在早期雕塑家更多是对意识形态的一种回避和反拨, 多表现形式的探讨。后来逐渐表现为雕塑家回到雕塑材料语言的探讨。

“星星美展”的王克平创作了系列木雕作品, 随木头形态, 人物形象只做少许雕琢。孙家钵利用布料树枝废物等杂物, 用石膏直接在上面成型, 创造了许多有意味的形式作品。

80年代中国雕塑基本上形式革命的年代, 雕塑家们已经了解和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的雕塑。比如以形式为主体的立体派雕塑、未来派雕塑、构成派雕塑和以强调材料为主的布朗库西、阿尔普等大师以及直接金属焊接雕塑。他们强调作品与周围空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诸种关系 (空间、材质、形体、质感、色彩等) 。

在形式上探讨的艺术家和作品代表如胡博、曾成钢等。胡博受构成主义和立体派的影响创作了《樊於期》 (图5) 等一些作品。曾成钢受立体派查德金的影响, 他结合中国青铜器元素, 创作了梁山好汉系列, 对雕塑的空间和重量感上做了探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在材料上探讨的艺术家有殷晓峰、吴为山、何力平、杨明、焦兴涛等。殷晓峰的成名作《通古斯》是对石材的探讨, 之后创作的《修复的嬷嬷人》 (图6) 木头结合了金属;吴为山创作了大批的文化名人肖像, 追求泥的塑造的偶然性;何力平探讨木头的榫接构成和刀在木头上的痕迹。杨明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 创作了一批熔化了的人物形象雕塑。通过改变硬质材料 (他对石头、木头、不锈钢等材料都有尝试) 的坚硬度, 改变人的心理习惯上, 来探讨材料的语言;焦兴涛直接锻造焊接了一批戏曲人物形象的金属雕塑。在这里, 材料的材质支配了作品的主要功能, 材料表达社会与人文的多种可能性在作品的转换中被逐渐打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当代,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在西方艺术资讯如潮涌入的情况下,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原有的现实主义雕塑创作已经不适应时代, 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术的引入与研究已成为发展中国现代雕塑的迫切课题。雕塑家在这种艺术逻辑与社会变化的关联中, 必须改变他的说话方式, 才能建立起艺术与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观念艺术对雕塑的影响开始于1992年前后, 这段时期隋建国、杨建华、刘力国、姜杰等一批年轻雕塑家开始把雕塑看作一种观念艺术的载体, 积极研究各种材料, 探讨材料对于观念表现的可能性, 而把雕塑性放在其次的位置。事实上, 雕塑概念在形式层次的边界也得到了突破。

隋建国的《衣钵》等中山装系列是典型政治波普雕塑, 《被俘的奴隶》《掷铁饼者》《马克思》 (图7) 等对西方雕塑经典名作的演绎, 我们尴尬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被破坏与被利用。杨建华、刘立国创作了大批的具有波普特征的艳俗主义雕塑, 调侃了文化大杂烩时代的中国现状。姜杰以女性视角, 创作了《平行男女》《魔针魔花》等系列作品, 以现成的塑料模特儿为基础, 运用棉线、纱布等材料, 通过包扎、针灸等与医疗有关的方式, 多以装置性的场景出现, 来表达她雕塑观念。

结论

纵观中国现当代肖像雕塑艺术所发生的所有变化, 不管是在内容题材上, 还是对雕塑形式、材料、观念的上。根本上是两点:一是围绕着国家意识形态, 和政策关系密切;二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学习和碰撞。但问题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集体意识,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要求统一思想, 明确共同目标, 劲往一处使, 学习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富国强民。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奉行的是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国家鼓励个人利益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往往流于表面, 学习的目的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表现在人物肖像雕塑艺术上, 从题材上看, 民国出于救国愿望, 要树立的一个真实的“楷模”;随着国家政权逐步稳定, 出于统一思想的需要, 逐渐发展到文革时的造“神”时代;随着改革开放, 政治偶像的价值体系瓦解, 个人价值得到承认, 雕塑造像由回避偶像制作的被动到对平民造像的自觉;随着政策的宽松, 雕塑造像由对偶像的批判变成对偶像的嘲弄, 之后造像日益平民化, 世俗化、纪实化、个人化的特点。从形式风格上看, 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从来是具有选择性的, 民国时期“民主”思想觉醒, 雕塑家们选择了以法国为主的欧洲田园写实主义雕塑;文革时期出于阶级斗争统一思想的需要, 雕塑家们只能选择以苏联为主的东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理想主义雕塑;改革开放的初期, 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规避和个人主义的逐步觉醒, 雕塑家们开始了抽象形式主义的雕塑的探索;改革开放的后期, 出于批判反思, 雕塑家们接受新的欧美艺术理念, 开始了以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主义为主体的带有观念的人物肖像雕塑。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共享时代的到来, 中国肖像雕塑艺术处于转折期, 中国肖像雕塑出现了较为“百花齐放”的局面。

《毛主席万岁》1970年竣工水泥沈阳红旗广场

参考文献

[1]刘礼宾著.《时代雕像: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年3月第一版.

[2]孙振华著.《中国当代雕塑》.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一版.

[3]刘淳著.《中国前卫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04月第一版.

上一篇:信仰的力量初中生演讲稿下一篇:商业营销成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