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雪导学案答案(共3篇)
6雪导学案答案 篇1
《雪》导学案
【资料链接】
1、了解散文诗这种文体
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2、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社戏》)、《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雪》、《风筝》),杂文集《热风》《坟》等16种。
3、了解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江南、江北雪景图。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处()子 塑()雪罗汉 朔()方 脂....粉奁().目光灼灼()粘()连 凛()冽()褪尽()......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旋转而且升腾。()在凛冽的天宇下。()()是雨的精魂。()自我检测:
1、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2、文中写到的这些地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
【自学指导一】
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江南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这为什么是遗憾?
3、写江南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学指导二】
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受到朔方雪的什么个性?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写北方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研讨探究】
《雪》描写了江南和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倾向,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景?为什么?
【品味语言】
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如何理解?“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
6雪导学案答案 篇2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反思性
(一) 要针对教材内容设问
要选择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矛盾困惑点、知识关联点设问。如“走近法律”一框内容的教学, 就应设问:“社会生活有哪些规则?它们有何区别?社会生活能否离开规则?为什么?法律具有哪些特征?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我们在法治社会中应怎样做个好公民?”
(二) 要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设问
设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的教学, 可以这样设问:“说说你或你身边被侵权的事例?对此你或他们是如何处理的?有何利弊?你认为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怎样的?为什么?”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举很多生活中的被侵权的例子及自己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维权方法, 并通过思辨得出最省时方便和最有效的维权途径。这样既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新知、提炼生活的能力,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 要进行反思性设问
反思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对教材知识的反思、对已有答案的反思、对社会现实的反思等, 它要求学生反复深入地将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如果教师经常在“导学案”中运用反思设问, 如“如果不……会……”“你觉得哪个结论最有道理”等, 就会引导学生尝试逆向思维,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一) 问题的设计要分层和有梯度
首先, 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体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 使他们都有话可说, 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其次, 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实行难度分解, 降低梯度, 多设计一些铺垫性、有层次性的问题,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 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如“屈辱的岁月”的教学, 教师为了拓展“《马关条约》中的日本资本输出与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引进外资不一样”而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当时日本的资本输出与当今我国的引进外资有何异同?请从两者的目的、背景、后果 (主观上、客观上) 等方面分析。 (2) 当今我国引进外资有何利弊?怎样才能使利大于弊?”这样的问题设计一是可以使学生明白“同样是引进外资, 主权完整与否会造成结果的不同”;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如果把问题设计成填空式、判断式、匹配式、选择式等客观性问题或只能得出唯一一种答案、一个结论、一种可能的主观性问题, 就会使学生丧失探索的热情, 抑制学生的思维。所以, 虽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设计为开放题, 但只要内容合适, 我们就应尽量设计具有多种结论、多种方案、多种观点的开放性问题, 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可探性和创新性
(一) 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究性
问题有悬念、有探究价值, 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如可借助电视节目“人生AB剧”的做法, 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欲望, 张扬个性, 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如“体验幸福”的教学, 我们可以出示2005年春晚节日《千手观音》, 并设问:“你觉得她们幸福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各抒己见,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 设计的问题要有创新性
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表层信息的传递上, 教师要整合课程资源,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 生成好的问题, 以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情境性和生成性
(一) 问题的设计要有情境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知识需要情境来体现, 情境需要知识来依托。教师应特别重视创设学习情境,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尽可能提供“真实”的、“生活”的、“情感”的、“探究性”的、“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和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习“保持高度的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这一内容, 我们可以设置“小丽正独自在家做作业, 此时门铃响起……”的情境, 并设问: (1) 假如你是小丽,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2) 如果是如下情况, 你开门吗?为什么?A.对方穿着警服说是查户口的;B.对方说是送矿泉水的, 而你家饮水机上确实没水了;C.对方说你奶奶病重你爸让作为同事的他来接你去医院。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将一个文本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
(二) 问题的设计要有生成性
6雪导学案答案 篇3
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 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识记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能力目标:提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教学重难点】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教学方法】自主法、点拨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知识链接】教材第59页“学生交流,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P6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私事吗?谈谈你的看法。
①孩子上不上学并不只是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
②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家长不让孩子上学的行为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如果自己不想上学就不去上学同样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加1”:课前预习
原文填空,基础知识梳理 :
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_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基础。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_成败至为关键_,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国家、族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3.受教育权的含义:(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4.义务教育的含义: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益事业。
5、义务教育的特征: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性、公益性性和统一性性。
一、导入(2分钟)
二、思:自主探究(13分钟)
问答题(温馨提示:此题答案如果在教材上可以找到便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出相应笔记,便于今后复习)
1、为什么说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1)、一方面,教育是每一个人生活的准备,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的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他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以及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
(2)、另一方面,它能够唤起人的潜能,不断地提高和革新自己,逐步走向成功,从而开辟人性的发展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
(3)、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在当今社会,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
2、义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分别说明义务教育的特征。
义务教育的特征:
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具有统一性(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具有公益性(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杂费。
3、正在上初一的菲菲家庭出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出走,下落不明,爸爸常常赌博而不下地干活,也不管菲菲的生活。第二学期开学前,菲菲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大怒:“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我不给!你上学花钱就别上了!给我种地去!”
(1)、菲菲爸爸的话对吗?为什么?
(2)、菲菲应当怎么办?
4、某初中的几名学生经常无故旷课,班主任老师去学校附近的网吧调查时,发现这几名学生正在那里上网玩游戏。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该怎么办?
三、议:互动解释,合作探究。(5分钟)
小组合作解决上面的问题,组内展示、比较,得出正确的答案。
四、展:展示反馈(15分钟)采取组内互助,多种形式回答上述问题,解答疑难点。
五、评:梳理知识结构,精要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
六、助:组内帮助。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是很清楚吗?在小组中提出来并请同学帮忙解决。
七、测:巩固检测,训练应用。(6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教育。下列对教育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②教育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③教育就是学校中的课堂教学④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八年级学生小峰受教育权的是()
A.期末考试后,小峰所在的学校取消了张榜排名的方法
B.父亲要求小峰每天上午在家帮干农活,下午去上学
C.学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小峰从中得到了锻炼
D.某企业为家庭贫困的小峰等数名学生提供助学金
我国某地区乡人民政府,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将15名初中孩子的家长告上法庭,理由是他们以“读书无用论”为由,让孩子辍学经商,要求法院责令家长把孩子送回学校读书。最后法院作出了对15名家长进行罚款并责令其将孩子送回学校读书的判决。据此回答3~6题。
3.“读书无用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分享时代积累的知识财富②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③教育能为人开辟人生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④教育能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法院对15名家长进行罚款并责令其将孩子送回学校读书,这说明义务教育具有()
A.免费性B.普遍性C.强制性D.自主性
5.15名学生的家长让孩子辍学经商的行为侵犯了孩子的()
A.人身自由权B.劳动权C.生命健康权D.受教育权
6.重新返回校园的15名学生应该()
①认真接受法律规定年限的九年义务教育 ②努力学习,拒绝父母的任何意见③自觉履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 ④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学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关于《三字经》中这句话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C.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义气D.我们一定要接受教育
8.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①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②有利于公民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③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④说明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你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A.只要掌握了知识,我们的命运就会变好。
B.要想改变我们的命运,就只能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C.知识是改变我们命运的重要因素
D.知识是万能的,所以知识渊博的人其命运一定很好。
加2: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内容,4分钟)
【6雪导学案答案】推荐阅读:
雪导学案及答案05-30
《祝福》导学案答案02-16
猫导学案及答案07-16
《与妻书》导学案(含答案)11-19
语文导学案答案02-12
《庖丁解牛》导学案答案05-28
高一历史导学案答案07-06
背影导学案和答案09-27
雷电颂导学案答案02-27
台阶导学案配答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