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2024-09-18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通用12篇)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1)教材地位、(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在隋朝时创立,完善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按士族出身取仕,到按才选拔官吏的一大发展,它在我国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文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科举制的诞生

②科举制的完善

③科举制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搜集古今选官制度、用人制度的有关资料,从中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劳动成果,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②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从中探究其对我们今天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鼓励学生要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3、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在科举制的创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用人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关于此重点内容,我主要是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和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而解决的。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意义和对中外的深远影响,关于这一难点的处理,我主要是采用对比法,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两种制度的对比讨论,得出科举制的进步所在,从而达到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我采用了“自学—指导”模式,该模式主要由自学、质疑、讨论、指导、释疑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在此模式下,我主要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根据以上特点,我对本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

1、分组合作法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分组收集资料并分别安排任务,同时可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新课基础上,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解决该组任务,更可以组与组交流预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体验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这一活动,使学生以一种体验历史的形态,当历史主人翁,不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历程,更渗透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特设了小型课题作业法:自拟建议书,此是对本课内容的升华,更是以史为鉴,让学生谈对当今学校考试制度及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按照“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展示成果、小结巩固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首先我提问学生“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紧接着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提名?”(科举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紧接着给出连续的设问:(到底科举制如何诞生?科举制又如何考?影响又如何?等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由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

①科举制的诞生

按预先安排,我请第一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派组代表介绍我国隋唐以前选拔官吏所采用的方式。我在肯定及点评的基础上给出讨论题:“同学们如何认识这种制度,它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科举制诞生这一子目上。

②科举制的完善

由第二小组展示预习成果,表演历史短剧《科举考试》和《殿试》。

③科举制的影响

关于科举制的中外影响方面,在同学代表上来汇报预习成果的基础上,我加以点评,让学生了解科举制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3)小结巩固

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对本课进行小结,也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发言给予肯定及点评,最后我给出自拟的知识框架供学生参考交流。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诞生(板书)

1、隋文帝首创(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科举制的完善(板书)

1、唐太宗扩国学(板书)

2、武则天设殿试、武举(板书)

3、唐玄宗重诗赋(板书)

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給予指教。

谢谢!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开花的心》是我国当代女作家卫宣利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生命”为主题, 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美丽。

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二、方法策略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清作者对小草的感情变化。

2、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习对比、衬托、象征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悟小草的象征意义, 揣摩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的生活态度。

(三) 、教学方法和学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导入法、阅读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小草》, 歌曲中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向上的精神鼓舞了几代人。今天, 我们就一起走近卫宣利的《开花的心》, 再次感悟一个充满灵性的大智大慧的野草形象。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借助字典边读边理解。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探讨课题的含义, 找出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读后让学生交流。

通过读课文, 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通过找作者对小草感情变化的词句 (我很怀疑———我几乎断定———我不住的惊叹) , 理清了文章的线索。为后面的精读做好了铺垫,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同时用喜欢的方式读书, 又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习惯。

(三) 、精读课文, 品析感悟

1、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 我会对学生说:“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朗读一遍课文, 请用你认为恰当的词语说说, 你欣赏到了一株怎样的小草。”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我加强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赏析语言, 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以下几句话, 从而突破重难点。

(1) 、桃花开罢, 牡丹谢了, 淡紫的桐花在枝头吹起了小喇叭, 它只自顾自地往上长着;槐花落地, 向日葵追着太阳张开笑脸, 邻居的小姑娘开始向母亲讨凤仙花包指甲, 它依然在喧闹的花香蝶舞中沉静安然, 像个绅士, 从容成长。

(2) 、此后, 它新长出的叶子, 全都是灿烂的红色, 如同经霜的枫叶, 在顶部骄傲地挺立着, 倒让园子里其他的花都失色了。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步步推进, 为学生感悟小草的品质搭建了一个情感平台,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

(1) 、课题为什么叫“开花的心”? (开花的心:小草、母亲、我都有一颗执着的、积极乐观的心。)

(2) 、母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促进小草成长、关爱他人的形象)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筛选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 由草及人, 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四) 、教师小结

一株平凡的小草正是因为热爱生命, 具备了坚定、执着、坚韧的品质, 使得它的心中有了坚定的目标, 心中的精神之花绽放了, 这也是作者身残志坚的人生写照。我们也应该像小草一样, 热爱生命,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在心灵深处盛开一朵绚烂的花, 用坚韧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去追求人生的价值。

从开头质疑到此时归纳解题前后呼应, 这样, 本课乐观积极、顽强向上的主题也得到了体现。

(五) 、升华感受, 拓展延伸

1、在这篇课文中, 小草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 让学生畅谈在小草身上得到的启示, 理解作者及其母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本课的落脚点。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向命运挑战的人呢?

3、学习了这篇课文,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 、作业

摘要:我将从教材分析、方法策略、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对《开花的心》一文加以简要陈述。课文写了一株不事张扬的小草, 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内容深刻, 文辞优美, 作者通过小草的形象来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坚持和实践, 才能实现绚丽的人生这一哲理。

论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 篇3

那么科举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时呢?首先应该了解一下科举制的定义问题。近人对科举制度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庄昭先生的说法,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碟自进于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开考试,并按才学之优劣,而决定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这种说法有较多的支持者也较为全面,本文很认同这种说法。那么,根据科举制度的定义和史书记载,起源于汉代的说法是很难成立的。因为科举制是按照考试成绩作为取舍用士的标准,汉代虽然实行对策一类的考试,但考试成绩只决定高下,不决定取舍。而在唐代已经实行科举制度是毫无疑义的,但是科举制度起源与唐代的说法值得商榷。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七月,皇帝诏令“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标志着隋王朝设科选举的开始。隋文帝在这里提出了“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虽然是临时性选拔人才的考试方式,但他又亲自任命吏部尚书主持其事,在选拔人才时注重被选者“德行”的同时,对被选者"文才"作进一步的强调,这无疑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九品中正制重门第而轻才能的否定,对科举制的设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避免了地方官员任意选拔官员的弊病,将官员的任命权全部收归于中央。隋文帝末年,又下令各州县举荐人才,《册府元龟》卷645《贡举部》云:

仁寿三年七月,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者,不限多少,不得不举。

以此可知,隋文帝末年对通过州县官员的举荐来选拔人才是非常重视的。在这个诏令中,他提出了人才选拔的条件是“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这也是重才能而要求被选者具有一定的品德。

隋炀帝即位后,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这被认为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下诏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或节仪可称,或操屡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采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勘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必举,与时无弃。……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其见任九品以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

从炀帝的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即位之初对从根本上剔除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确立新的选拔制度的决心,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采秀美,才勘将略,膂力骁壮。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

“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代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虽然说隋炀帝在即位之初所创立的几个科目具有不固定的形态,但是,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基本上确定了科举制的雏形,通过举荐人才参加考试是这一时期选拔人才的重大变化。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 时期产生和完善 的主要情况

2、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

3、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

教学难点 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

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 察访与之 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 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

①隋文帝: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七月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

②隋炀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定十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当即进士科。放宽了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o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 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 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 论文,叫试策。

提问:九品中正制与 科 举考试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凭士子的名望和门弟。开科考试录取标准是士子的考试的成绩,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学和能力。

③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

④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⑤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 试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进步?联系现在的考试制度, 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5

湖南省桑植县空壳树乡中学

彭召云

关键词:多媒体

微课程

科举制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与背景:随着信息化大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网络也逐渐普及并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各行各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在随之而改变,然而教育,却是改变最少的一块。如何利用信息化,利用多媒体来改变教育,来改革教育现状,是摆在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作为一个乡村教师的我,在这样一个信息相对闭塞,多媒体软硬件资源相对欠缺的条件下,如何利用仅有的教学资源与多媒体资源来突破旧的教学方式,是我一直努力尝试的方向。在本课教学中,我欲尝试把网络多媒体资源,自己制作的微课程,以及传统的教学工具——粉笔与黑板相结合,找一条符合偏远乡村本土多媒体教学的道路。

教材与学情分析:科举制的创立为七年级下册内容,主要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科举制知识,对科举制内容应不太明确但兴趣浓厚。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历史背景,产生的过程;科举制如何得到完善的,哪些人对其完善作出了贡献;科举制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总结归纳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现象放在历史大环境看待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导入微课程《科举制诞生前的人才选拔》,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浓厚兴趣。通过图片与小故事为引导,以科举制诞生与完善为主线进行自主式学习,在教师帮助下总结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诞生与对中国历史影响的认识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力。最后通过《科举制衰落与终结》这公一分多钟的微课程来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对科举制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我国古代先贤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甚至被评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世界伟大民族之一,为世界的文化进步与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巨大贡献。

技术手段:利用自制的微课程与网络图片、影像等资料,结合传统黑板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具(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重点:科举制诞生与完善的过程 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三次不中。后中进士要放官,吏考又三次不中。想走后门,给宰相三次写信石沉大海,三次登门被赶出来。无奈回去潜心修学,32岁时终于考上的故事来导入本课。通过这个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

新课教学:

提问:大家知道隋朝以前国家是怎么样选拔人才的吗?

结合课本第一段,播放《科举制诞生前的人才选拔》微课程。(此微课程利用PPT软件制作,其主要素材是图片、文字与WINGDOWS自带录音软件录制的音频等,讲述了科举没诞生前我国选拔人才所实行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发展过程与缺点。时间长为1分种。)

让学生明白科举制诞生前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缺点:缺乏客观评选准则,徇私,堵塞民间人材等。

提问:即然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有这么多缺点,那么我国古代统治者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这个办法相比较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有什么样的优点呢?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部分,寻找答案。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科举制的诞生。在小组内迅速讨论。举手回答。培养学生分析、提取知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投影展示科举制诞生有关图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

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有利人才选拔,加强中央集权。

提问:隋朝创立科举制并不完美,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科举制才得以完善,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部分。看看科举制是怎么样得到完善的,哪些人在其中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科举制的完善。在小组内迅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举手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点评总结并板书:

唐常设科目有进士科与明经科。

唐太宗扩大国学的规模。(投影展示《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等有关图片,展示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以及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让学生了解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

武则天设立殿试与武举。(展示殿试图片与《武状元苏乞儿》武举场景片断,让学生对殿试与武举有更直观的印象,知道什么是天子门生,知道皇帝怎么样拢络人才。)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投影展示唐朝诗赋繁荣的简介,知道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歌。)

提问: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科举制诞生后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部分,科举制的影响。并回答:科兴制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它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科举制的影响。在小组内迅速讨论,举手回答。

老师板书总结:

改善用人制度,有利选拔人才。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清末废除。

引导学生读小字部分故事,增加学生对科举制有更生动理解与印象。通过科举制对外影响与世界考试制度都源于中国科举制这一史实,让学生增加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知道古代中国文化与制度领先于世界。

一课总结

由学生尝试总结科举制创立、完善的过程及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由老师投影展示总结图片。

(本图片由网上下载,用表格方式把科举制诞生、完善过程以及科举制影响进行总结。)

拓展环节

问:即然科举制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我们现代不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呢?请观看微课程《科举制衰落与终结》。

播放微课程《科举制衰落与终结》,让学生初步了解明清八股取士危害以及清废除科举,兴办近代教育的史实。(《科举制衰落与终结》同样由PPT进行制作,简单讲述明清时期科举采用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的衰落历史,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作用。时长只有1分钟。)

练习与探究环节(课堂内有时间则课内完成,没时间刚课后完成。习题由网上下载。)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穀中矣。”

材料二: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唐摭言》中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关。”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含义是什么?

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生动地刻画出进士考试的困难,同时也说明科举制是读书人做官的途径,也是统治者控制知拉拢识分子的手段。

(3)进士科考试中,考中第一名被称为什么?

状元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说明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开始于什么时候?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考试制度开始于隋朝的科举制。科举制之前选拔主要依据是门弟的高低。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度的积极的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6

化学组韩爱理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第八章酸碱盐的第五节《常见的盐》。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

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化学教材分十二章,常见的盐是其中最后第二章,是在讲授了氧、氢、碳、铁、溶液等知识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总结,也使学生为今后学习和参加工农业生产作好准备。因此,本章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总结作用。《常见的盐》是在学习了酸碱盐的概念、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的基础上,学习几种常见的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盐的性质,作好了准备。这样,使学生在掌握了个性的基础上,学习通性,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常见的盐》这节课用二课时来完成。本节教材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重要的盐,主要意图是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同时还在相应的位置穿插讲授了结晶水、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风化、潮解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等,这些也都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常识性的知识和技能。这节课可以说是实施化学、技术、社会(CTS)教育的典型课。

本节教材难度不大,有些知识学生已比较熟悉,另外,根据初中学生的年

龄特点,他们对化学实验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好奇心的满足无疑会产生具大的内驱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我增作了许多实验。这些因素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利的因素是,青少年时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欠成熟,有时会导致观察的片面性。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启发引导,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观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氯化纳、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常见的盐,了解食盐

和盐的不同含义,了解结晶水合物的概念、常识,介绍风化、潮解等概念。2技能目标:掌握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及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家侯德榜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为:氯

化纳、碳酸钠、硫酸铜的用途;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学难点为:结晶水合物及结晶水合物的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实际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前

预习,课上讨论,实验,教师小结的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有肋于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维,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为了达到时刻吸引学生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复习提问

讲述

[俗称(讨论:食盐与盐)

导入新课观察

[特性(讨论题)

样品

氯化钠讨论

[用途]

小结

实验

[俗称]

讲述观察

Na2C03·10H20 [风化]

碳酸钠样品

讲解

[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方法]

对比

[C032—的检验]

实验

小结

[用途](介绍侯德榜事迹)

观察样品

]

巩固练习

1,写出氯化钠、碳酸钠、高锰酸钾、硫酸铜的化学式,指出它们属于哪类物质并叙述其定义。2,说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你知道的盐的名称: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不仅是对旧知识的再现,而且为新课的引入埋下了伏笔。

二、引入新课

根据刚才的复习提问,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自然界中盐的种类成千上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几种常见的盐。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时集中到对新课的学习上。

三、讲授新课

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的一种盐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食盐是它的俗名,它的化学名称叫做氯化钠,我们首先来学习氯化钠这种盐,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对氯化钠的学习上。由于学生对氯化钠的有关知识都比较熟悉,因此,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采取教师设

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重点小结的方法。

(一)氯化钠

1,俗称:通过氯化钠是每天饮食中不可缺少的盐,引出它的俗称食盐,接 着提出问题:盐与食盐是不是同一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为了加深印象,我给学生讲述了有人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发生中毒的事件,在此我还给学生介绍了我国丰富的食盐资源,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特性:先由如何从海水中取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引出粗盐,再 由观察粗盐样品(含泥沙、表面潮湿)进而引出粗盐易潮解这一特性,并介绍粗盐易潮解的原因(含氯化镁、氯化钙杂质)。这样,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思维按着一个很逻辑的规律延伸,同时也为下面讨论题的设置做好了铺垫。讨论题:为什么海水晒盐时日晒风吹有利于食盐晶体的析出?为什么食盐成晶体析出而氯化镁、氯化钙却大部分留在卤水中?为什么海水晒盐采用蒸发水分的方法而不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投影)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用途:通过设问,缺盐对人的生理活动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引导学生讨 论回答,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战争年代涌现出许多象潘冬子那样冒着生命危险而为红军战士送盐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时介绍过多摄入氯化钠会引发高血压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另外,补充介绍我国食用碘盐的原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采用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重点小结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碳酸钠

我用了这样的过渡句: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食盐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盐,那就是碳酸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盐。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碳酸钠的学习上。

1,俗称,纯碱。碳酸钠是一种盐,为什么俗称纯碱呢?为了加深学生对这 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补充了一个学生实验。学生亲自动身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由酚酞变红的现象进而分析得出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结论。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Na2C03结晶水,结晶水合物。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采用

讲述的方法。对风化这一知识点的学习,采用先观察样品表面现象,进而分析原因而引出的。有助于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维。结晶水合物式量的计算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突出强调“·”不是教学中的乘号,而是结合的意思,求式量时是相加的关系。

3,C032—的检验。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变演示实验为对比实 验的方法。我准备了四支试管分别放入少量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钡、硫酸钠,然后分别滴加稀盐酸。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操作。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找规律,2—不难得出凡是组成中含C03的物质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采用对

比实验有利于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始于观察。法拉第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任何人的观察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以及观察的顺序,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归纳、得出结

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用途。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主要采用讲叙法,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 的掌握。

讲完用途后,给学生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小结

师生一起重温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求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领会本节 重点内容,并将学生的兴趣适时引到对下一节课知识的学习上。

五、巩固练习和作业。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本节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本节教学情况,为了适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根据本节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题:填空,求结晶水合物式量,推断题。共分三个层次:

(一)基础题,此类题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巩固本节基础知识;

(二)技能题,主要目的上培养学生化学计算技能。

(三)综合题,此类题的练习目的是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题主要面向比较好的学生。练习过程中注意将练习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避免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认识,以达到预期的练习效果。

《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篇7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以下, 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方面一一分开说。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作品, 整篇文章描写了杨梅果树, 并侧重于描写杨梅果实不同成长阶段的形状、颜色和滋味, 同时在这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喜爱自己的家乡和喜爱杨梅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 确定本文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中有关生字词并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方法与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知杨梅果实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等逐渐变化的过程;难点: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达到资源共享、重新整合语文课堂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欣赏, 为学生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及学法

在这节课中, 我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学习的合作意识;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看图识字、观察、思考、解疑,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解读文本, 实现情感升华的体悟。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 我按照以下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1. 师生交流, 引领进入文本

上课一开始, 我利用课件展示杨梅的有关图片, 对杨梅的画面进行定格处理, 然后我问学生:展示的杨梅树美不美?接着问:杨梅树是美丽的, 那杨梅果又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我们的教学环节中。)

2. 精读感悟, 领略文字魅力

首先, 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杨梅的美丽。接着,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全文如何分开写杨梅的果和树的?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生字词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了文本中的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在这一环节中,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 课件出示文本中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即杨梅果实的图片, 让学生比较:“杨梅先是 (淡红) 的, 随后变成 (深红) 的。”让学生说说杨梅的外形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第二步:课件出示文本中第五、六自然段。

我问:熟透了的杨梅果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在颜色、味道上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探究后, 再对他们适当解说。)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

3. 读中探究, 突破重点知识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是这样安排的:事先, 我在市场上买了几枝杨梅, 有成熟和没有成熟的, 分别给我班的学生, 先让学生辨认熟透的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实, 在他们享受了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后, 再读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对比中了解杨梅果的特点。

4. 品读悟情, 激荡学生情感

我说:这篇课文已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现在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是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课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实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

五、说板书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略)

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 有小刺

颜色:淡红的深红的变黑的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的

(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能从视觉上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8

一、感受阅读的乐趣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苹果落地、自己的影子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调动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

影子是有趣的,阅读关于影子的课文,也应该是充满童趣的过程。也只有快乐的阅读过程,才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伴随他们去快乐地探索。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主,自我感悟为主,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这些生活现象中蕴含的乐趣。针对本课各个自然段的特点,我设计了不同的阅读活动。

第一自然段:自读,合作表演读。

第二自然段:听范读,模仿读,个性朗读。

第三自然段:默读,创造读(自编拍手儿歌)。

第四自然段:个别读,拓展读(向影子提问)。

二、享受识字的.乐趣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说课稿我的影子:为了避免单调乏味的死记硬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个性识字,我在班上开展了“记字小窍门,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活动。初期由教师做好一些示范,如编儿歌记字、表演动作记字、讲故事记字等。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学生受到启发后,我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字小窍门,评选最受大家欢迎的小窍门。尝试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随着他们的小窍门越来越多、越来越妙,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记字兴趣越来越浓厚。我又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动手把记字小窍门写下来、画下来。如“闯”:一匹马飞快地闯进门里来。“宿”:宝盖头代表房子,房子里住了一百个人,就是宿舍。现在,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可高了,他们的记字小窍门在课堂上总也说不完。

三、享受作业的乐趣

作业不再是知识点的重复,而是讲究个性与合作,具有综合性、开拓性,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我在练习与拓展中设计了多项不同的作业,由学生四人小组选择一项,合作完成,再全班交流,体会作业带来的乐趣。通过画画检查孩子是否掌握有关影子的科学知识;通过猜字谜教给学生识字小窍门;通过字词填空总结规律、积累词汇;通过补充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猜脑筋急转弯让孩子灵活运用有关影子的科学知识。

评课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过程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九、说课小结

《小刺猬》说课稿 篇10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11

第一,教材分析

现行的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和联想,正好体现这种主题核心课程观,讲求立德树人,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措施落到实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学习本单元要学生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文章。

第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基本不会预习,所以这学期注重对预习的指导,形成初步的预习习惯,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对于寓言这种字数不多、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体裁会容易理解,而寓言所体现的道理也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所理解与体会。

第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结合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本文教学目标为

一、了解寓言知识,研究文章内容,感受主人公形象特点。

二、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领悟蕴含的道理。

三、联系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

第四,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重点)

二、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点)

第五,教法分析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书就要教到学生心坎上”,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故事导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狼和小羊》创设氛围,发挥兴趣主动性。

二、描写方法分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三、激发想象,体会寓意——一般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所以学生得利用发散聚合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意。

四、主动实践,学会方法——通过对寓言的续写、改写或新编,巩固加深自己的认识,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续写,《蚊子和狮子》的新编。

第六,学法指导

一、本单元要求学习快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求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二、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分析体会文章寓意,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方法。本课针对初一学生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设计方法。

第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轻松导入新课、简单了解文体,积累基础知识、具体感知寓意、总结人生真理、自由拓展延伸。

一、轻松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激发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简单了解文体——寓言的定义、形式、特点。

三、积累基础知识——生字生词、注释词义、

四、具体感知寓意——通译文章,通过讨论找出描写手法、相关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赫尔墨斯的笑的含义?蚊子的叹息?各个主人公的语气?)

五、总结人生真理——四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赫》通过讲述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通过讲述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败给了小小的蜘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穿》通过讲述家丁挖井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的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都应该调查清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只会闹出笑话。《杞》通过讲述杞国有人担心天塌地陷,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的故事,劝诫人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而忧虑,同时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六、自由拓展延伸——续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改写《穿井得一人》。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课,第一单元以“青春的旋律”为主题,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青春”的意义,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而歌曲《青春舞曲》活泼明快、富于民族特色,歌词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同学们要珍惜青春,不要虚度年华,同时结合节奏和舞蹈的创编,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又符合青少年活泼、富有朝气的特点,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了协作精神。所以,本节课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们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能力目标: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知道珍惜光阴。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2、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二、教法分析

(一)教法

1、自然过渡法:我不会为学歌曲而直接打开课本,而是通过引导、欣赏使得学生们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2、视听结合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启发下体验和感知歌曲的风格特点。

3、竞赛教学法: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进行表演比赛,激发学生们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法

1、学生们自觉参与歌曲分析,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在学唱《青春舞曲》时,学生们随乐自学歌曲并分析歌曲。

2、学生们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善于合作。例如:本课设计一些节奏练习和舞蹈表演,学生们一定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4分钟)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着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歌舞。【多媒体播放《达坂城的姑娘》】

向同学们提出:

1、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

2、它是哪个民族的?

(生:《达坂城的姑娘》,新疆)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新疆去看一看吧!【课件:欣赏并简介新疆风土人情】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就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课件《青春舞曲》】

(二)随乐学唱歌曲《青春舞曲》(16分钟)

1、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请学生们说说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各有什么特点?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情绪——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

2、再播放三遍歌曲。当听第一遍时,请学生们打开课本,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并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觉;当听第二遍时,请学生们找出主要节奏型,边唱边拍出节奏型;(可多叫几位同学表演)【课件:主要节奏型

XXXX XXXX XXX X | XXXX XXXX XXX X |】 当播放第三遍音乐时,学生们随乐哼唱。

3、学生们用正确的演唱情绪完整连唱,教师指挥。要求唱出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唱完后,教师评点)

4、学生们分组分段演唱,唱后互评,教师总评。

(三)作者介绍(4分钟)

王洛宾: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其间曾先后两次入狱达十八年之久),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 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他的作品多以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然后多媒体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

(四)随乐舞蹈(20分钟)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只要你踏上这辽阔的土地,就会被那悠扬的歌声和那翩翩的舞姿所陶醉。那么,你们知道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一些基本动作吗?

1、播放《青春舞曲》伴奏,请几位同学跟教师一起学做基本动作。(带动学生们活跃课堂气氛)

2、请同学们分组准备表演,然后自我评价哪组表现最好。

3、对学生们的表演给予肯定、表扬。然后请学生们朗诵歌词,说说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学生们读完后各抒已见)

4、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大家: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理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所以我们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五)回味小结(1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对祖国美丽的新疆和西部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优美欢快的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吧!

四、教学效果

上一篇:一年级夏天的故事作文下一篇:物业管理公司保安部主管年终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