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科举(共7篇)
诗词里的科举 篇1
诗词对联
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的下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下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上一句是: “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下一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下句是: “墨”的绝对下联是?答案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出自哪首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作者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画楼西畔桂堂东 心有灵犀一点通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泉”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曹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行路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下句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哪首佳作?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的作者是 关于对联格式,以下错误的是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是由唐代何人所作? 诗歌“鹅”的作者是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出自苏轼的哪首词? “忽闻海上有仙山”的下句是 “清瑟怨遥夜”的下句是
《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下句是 舞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腐随风铃。的作者是? 清瑟怨遥夜的下一句是什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纪念谁的。“去年花里逢君别”的下句()古诗名句“蓬头稚子学垂纶”的下句是
李白《山中答问》诗中“桃花流水苜然去”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此地一为别”的下句是 古诗“应怜屐齿印苍苔”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此地一为别”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句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剪梅》 杜牧 必有横批 司空图 骆宾王 江城子 山在虚无缥缈间 绕弦风雨哀 三千宠爱在一身 冯延已 绕弦风雨哀 诸葛亮 今日花开又一年 侧坐莓苔草映身 别有天地非人间 孤蓬万里征 小扣柴扉久不开 孤蓬万里征 青春作伴好还乡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出自 古诗名句“举杯遨明月”的下句是()《小窗幽记》的作者是谁:
一道残阳铺水中;下联是半江瑟瑟半江红.作者: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出自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出自于 古诗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千山鸟飞绝”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男儿何不带吴钩”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大漠孤烟直”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可怜九月初三夜”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长恨春寻无觅处”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举杯邀明月”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今日听君歌一曲”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采菊东篱下”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奇文共欣赏”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郎骑竹马来”的下句是
赵师秀
李白《夜宿山寺》 对影成三人 明代陈继儒 白居易-暮江吟 李白《夜宿山寺》 作者:贾岛 李白《将进酒》 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行白鹭上青天 谁家新燕啄春泥 万径人踪灭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日看尽长安花 收取关山五十州 长河落日圆 我辈岂是蓬蒿人 浅草才能没马蹄 水村山郭酒旗风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不知转入此中来 道是无睛还有晴 对影成三人 一片孤城万仞山 雪拥蓝关马不前 暂凭杯酒长精神 悠然见南山 疑义相与析 一将功成万骨枯 片片吹落轩辕台 绕床弄青梅 古诗名句“马上相逢无纸笔”的下句是 古诗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下句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的
凭君传语报平安 莫使金樽空对月 《水调歌头》
苏轼《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一句所指人物是 周瑜 李清照《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
浓睡不消残酒
苏轼《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下一句是 卷起千堆雪 岳飞《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下一句是
宋词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一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出自宋词《天净沙?秋思》,作者是
头,空悲切 似曾相识燕归来 马致远
诗词里的科举 篇2
桃花:嫁与东风春不管
千百年来, 世外桃源成了无数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文章开端, 作者就描绘了一个娴静美好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并以此做铺垫, 引出一个理想的所在:“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这里没有战乱纷扰, 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安居乐业, 和睦有好, 是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之境, 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
陶渊明用桃花林来为这个“人间仙境”进行烘托造势, 可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幻想的桃源世界呢?东晋王朝, 极端荒淫腐败, 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 国家濒临崩溃。同时, 朝廷承袭旧制, 实行门阀制度, 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特权。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 尽管有着“猛志逸四海”、“大济苍生”之志, 但他是寒门之士, 必然“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直,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很快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于是, 仅当了81天彭泽县令的他, 便于义熙元年 (405年) 辞官挂印, 从此长期隐居田园, 躬耕僻野。在田园生活中, 他对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的体会。元熙二年, 刘裕弑君篡位, 建立南朝, 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无可奈何中, 他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陶渊明为何独独选取桃花这个意象呢?从他所处的时代上溯, 桃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较早。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邓林即桃林) , 又《山海经·中山经》云“夸父之山, 其北有林焉, 名曰桃林, 是广员三百里, 其中多马”。可见, “桃”较早就具有神话特性和神奇色彩, 这与世外桃源的神秘浪漫色彩不谋而合。其次, 桃花作为单纯的文学形象是在《诗经》里, 其诗《桃夭》云:“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诗以比兴的手法, 热情地赞美这个年青美丽的新娘, 歌颂她婚后的生活幸福。人如桃花之美, 生活如桃花之艳, 那艳丽的桃花, 成为了“美”的喻体和代言, 这正是陶渊明心中所渴盼向往的那份美。再者, 从时令来说, 由于桃花在春天开放较早, 姿态优美, 花朵丰腴, 色彩艳丽, 芳华鲜美, 一直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 桃花艳丽的本质特征象征春天的美好形象, 能代表人们心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这最能阐释陶渊明内心所寄予的美的希冀。
可见, “桃”的核心为美, 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理想守望;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无奈, 桃花有意, 东风无情, 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最终也只是一个空想。
菊花:繁华落尽见真淳
在中国文坛的语境下, 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 菊花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后人只要一提起菊就会想起陶渊明。退隐后的陶渊明更是偏爱菊, 在南山悠然东篱采菊, 不经意间的一瞥, 铸就了菊花一种新的内涵与意义。
陶渊明为何对菊花如此情有独钟呢?其一是对菊花本身的实用价值的喜好。菊花素有“延寿客”、“龄客”、“寿客”等别名, 《神农本草经》有云:“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年、延老。”汉魏时, 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 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汉·应邵《风俗通义》载, 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 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 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 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 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 少者亦有七八十岁。晋代, 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惯, 且云:“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花酒, 令人长寿”。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 经常采菊入酒。在《读山海经》 (其四) 中写道:“黄花复朱实, 食之寿命长”。他的《饮酒》其四写到:“秋菊有佳色, 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 远我遗世情。”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九华, 重九之花, 即菊花) 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祛百虑”, 还能“制颓龄”。史书《宋书·隐逸传》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 在菊丛中久坐, 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 他“即便就酌, 醉而后归”的故事。
陶渊明爱菊, 更注重菊花的审美价值, 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始于战国时期, 屈原《离骚》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此喻君子, 并为后人所效仿。范至能《菊谱》概括了这一现象:“山林好事者, 或以菊比君子, 其说以为岁华委婉, 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 傲睨风露, 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 更是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菊那傲睨风霜、卓尔不群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 如在眼前, 陶渊明以菊自喻, 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 赋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内含。在《饮酒》 (其五) 中写道:“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赋予了菊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价值, 使其成为了隐逸文化的象征。倾听诗人的“酒后真言”, 我们看到了一个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孤独灵魂;在人与自然和谐中, 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心灵的安适与自得。此时的陶渊明已从大自然中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人应当返回自然, 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东篱采菊”见证了陶渊明的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趣, 更成为了后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菊花意象何以与陶渊明有如此紧密的关联呢?我们知道, 陶渊明独爱“菊”, 因为他发现“菊”和他有着很多相似的品格:秋天寒气肃杀, 多像他生活的时代;菊花傲霜, 他傲世;菊花独开无蜂蝶, 他孤独人世无知音;菊花不与春天百花同绽, 他不与浊世同流合污……菊花本身承载了诗人太浓太炽的感慨与追求, 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 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他愤世嫉俗, 憎恶黑暗官场, 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修养心性, 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 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 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
诗词里的科举 篇3
科举诞生之前,世家大族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东晋时,琅琊王氏权倾天下,“王与马共天下”,真实地反映了王氏一族在一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比王氏一族历史根脉更加源远流长的是陇西李氏。秦国大将李信是这个家族的佼佼者,之后这个家族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人才辈出,从未退出过历史的中心舞台。家族成员身上蕴藏着汉民族的勇气基因,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代名将,皆纵横塞北。李广一生冒险无数,匈奴闻之色变;李陵率步兵5000,敢挑战单于8万骑兵。陇西李氏在李渊和李世民时代终于达到辉煌顶点,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大唐王朝。但同时盛极而衰,开始走向覆亡。
但如果把世家理解为豪强,那就把他们看简单了。这些家族以政治为业,其教育传统、经济条件和礼法门风使得读书子弟成为治国人才,练武者跻身帝国主将。以各个世家大族为核心,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官僚派系。而在地方,宗族祠堂担负了比中世纪欧洲教堂更多的功能。包括慈善、信仰、司法、教育,甚至还有经济管理,深具社会自治的价值。世家的影响不但行于庙堂之上,也及于江湖之远。
此种情形与中世纪英国的贵族制多有类似。而且,和贵族为荣誉而战的传统一样,士族阶层也不惜为其名教理念而殉身。明末的山东新城王氏在明朝灭亡时,家族精英几乎全部殉难。这颇类似于波旁王朝被法国大革命倾覆后,巴黎贵族纷纷输诚,真正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都是来自布列塔尼这些经济不发达,但却保留了更多传统的贵族世家。
在专制制度下,因为最高权力的唯一性,皇权与世家之间形成了死结。所谓死结就是不死不休的权力斗争。在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千年斗争中,除少数时期达到了两者的平衡外,总体上的趋势是:世家的力量不断趋向衰微,而皇权则逐步加强,直到全面专制的降临。
这当然是历代皇室努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统治手段就是科举制度的诞生。科举让更多的寒门贵子脱颖而出,为王所用,成为中国阶层流动的一大重要通道。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与“状元治国”
民间传说和古代戏曲中,穷小子寒窑苦读十载,一朝金榜题名闻达天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最值得书写的是赵宋状元吕蒙正的戏剧人生。
吕蒙正虽然祖上也是世家大族,但至他一代,早已穷困潦倒。他曾蜗居在洛阳龙门的一座破窑里,“思衣而不能遮其体,思食而不能充其饥”。宋太祖开宝末年,他带着母亲到京师开封应试,那时宋太宗赵光义还是晋王,担任开封府尹,听闻吕蒙正名声,亲自召见,看了他的文章,大为赞赏,认为他是宰相之才。
第二年,吕蒙正果然考中状元,一举改变自己的命运。高中状元之后,吕蒙正一路升迁做了宰相,在伊水边建了座亭子,起名叫“噎瓜亭”,以示不忘贫贱。
吕蒙正的阶层变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赵宋一朝开明的政治氛围,有唐以来的科举取士,自此之后,真正打通了寒门与社会上层的关系。
自此以降,诸王、公主、近臣等“势家子弟”大都远离了科场,“孤寒”出仕的道路自此得以拓清。
赵宋名相王曾“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千古名臣范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再嫁)长山朱氏”;一代文宗欧阳修“家贫,以荻画地学书”。
吕蒙正之后,“孤寒士子”相继崛起于赵宋之世,中华文明也“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那个时代,科举制度让中华文明处于领先地位。传教士马菲则早在1588年就称赞说,中国科举制下没有世袭贵族,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奠基者,任何称号、官职都不会合法地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英国人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说:“在中国,财富与荣誉的获得并不限于一个特定的阶级,任何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书生。”
在贵族社会中生活了上千年之久的西方人对科举的崇拜,很难不让人想起我们这个时代国人对于“美国梦”的推崇。
孙中山也曾在《五权宪法》中说“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最古最好的制度……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科举作为一种无与伦比的考试制度,给予了大多数中国男性这样一个机会:自由投考,通过规范化的程序公平竞争,以知识改变命运。底层读书人被编织进了一种无比公平的梦幻场景中:昨日凿壁偷光,明日老爷升堂。
“科举制所促成的社会流动规模,已能与现代社会略相比了;在教育决定社会地位上,中国的科举时代也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相近”,顾炎武论明末科举取士时更是慨叹:“科举所得,十人之中八九皆白徒”。
这样一种社会流动的规模与速率,证明科举已非任何特权阶层所能垄断。而即使官贵子弟,也必须走过五关斩六将的“科举独木桥”,考试中也不用动其他歪心思,清朝三大弊案哪次不是大开杀戒,作为朝廷大员的主考官被杀也不在少数,鲁迅幼时的家道中落不也是因为祖父卷入科举弊案所致么?
对于科举的“社会流动”功能,有一句古诗概括的最为到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然,也有的是显贵家族因为子孙科考不利,最后走向没落的故事,“富贵无常”的背后就是社会流动的力量。
季羡林的“贵子”之路与我们时代的乡村衰落
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废止了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
废除科举的原因不难理解,在那个亡国灭种似乎迫在眉睫的大争之世,由科举制度培养出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显然是不合时宜,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无法契合时代需求”。
科举的戛然而止让近代的“社会流动”出现了混乱。对此,许纪霖曾有“没有1905,何来1911”的说法,废科举等于绝了底层知识分子向上生长的道路,已没有什么改良可言,大清朝也没过多久就尽丧人心,不夸张的说,当时的革命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些原先安守科举当官老路的读书人,眼看个人和国家的前途都不明朗,很多这样的人最后就寄希望于革命。
罗志田在《山雨欲来: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中说,废科举之后,产生了两个根本的变化:一个是贫富的决定性增强,另一个是资源日益集中在城市,乡村慢慢衰落。
科举的废除让寒门再也难以出贵子。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成才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以科举为代表的人才选拔机制的废除,而变得尤为曲折。所幸的是,他的父母仍然延续着科举的思维,仍然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节衣缩食,最终在寒门之中,培养出了一代国学大师。
当下这个时代又如何呢?在发展主义和“选拔人才”的教育改革导向之下,我们这些年的改革又比晚清教育改革高明了多少?考试加试英语口语,山区学校英语老师的口语水平恐怕还不如大城市的一个优秀生;航模奥数什么什么加分,那为什么会种田、会养猪、“分五谷”不加分?为什么考试重视的“素质”都是农村和穷孩子难以具备的?
红楼梦里的诗词 篇4
1.《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2.《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3.《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4.《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5.《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6.《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古诗词里的爱情名句 篇5
1.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5.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6.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8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9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唐诗中的.爱情名句》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7.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8.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宋词中的爱情名句》
1.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2.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6.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7.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8.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元曲中的爱情名句》
1. 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
2.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3. 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
4.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5. 春意两丝牵,秋水双波溜。
6 .信沉了鱼,书绝了雁,盼雕鞍万水千山。
7 .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梦回时冷透衾。
8 . 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歌赋 篇6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剧中这首诗是诸侯联盟瓦解之后曹操感慨下而作。
前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描述了当时诸侯联盟的目的,关东诸侯为了同心讨伐董卓而结盟。
接下来四句“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则描绘出诸侯们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穿帮“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此时袁术还没有得到玉玺,更加没有称帝。这一句可谓穿越了。
最后几句描绘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画面: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
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曹操出征幽州,大坡二袁,二袁投奔辽东。曹操继续前进,再次大破乌桓,听从郭嘉遗计,等候辽东公孙康的消息。不久公孙康斩二袁首级来献。曹操此时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可惜郭嘉再也看不到了。
数年徒守困,蔡瑁
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承雷欲上天。
赏析:这首诗是蔡瑁为了诬陷刘备而作,大意是这些年来一直受困,并非池中之物,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机遇而已,一旦得到机遇权势,必将扶摇直上,凌驾于他人之上。
此诗也倒是蛮符合皇叔在荆州的处境,刘表也知道皇叔并非池中物。但此时刘备并没有夺取荆州的心思,蔡瑁想借此陷害皇叔,刘表想了想就识破了蔡瑁的诡计。
明主求贤兮
徐庶
天地反覆兮
火欲殂
大厦将崩兮
一木难扶
山野有贤兮
欲投明主
明主求贤兮
却不知吾
赏析:这首赋的意思是:天地翻转啊,火要灭了;大楼要倒了啊,一条木头难以支撑。山里有贤人啊,想投明主;明主寻找贤人啊,却不知道找我。
预示着自己是一位可以拯救社稷万民的贤人,等待着明主前来求寻。
徐庶在见过刘表之后才发现刘表是庸主,正欲离开是得到水镜先生点拨,于是在大道上吟歌,刘备果然被吸引,于是明主贤人得以相遇,揭开了刘备的新序幕。
苍天如圆盖
诸葛亮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赏析:元直走了之后,刘备再次求贤,第一次前往卧龙岗,听到耕田农夫唱这首歌,此诗先写天地如棋盘,含古人天圆地方之观点,再写世人争名逐利,成王败寇之现象。最后写自己隐居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情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快乐。
刘备听后大为惊叹,感诸葛亮悟人生之深刻,遂有三顾茅庐之举。独叹梅花瘦
黄承彦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赏析:刘备冒雪二顾茅庐寻孔明而不得,忽然听到茅庐外有人吟歌而来,误认为孔明,一问方知是孔明岳父黄承彦老先生。
这首出自诸葛亮的梁父吟,黄承彦老先生骑驴过桥望见寒梅有感而吟。
壮士功名尚未成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
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
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
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
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赏析:刘备冒雪二顾茅庐经过一家酒店,听到了酒店内有歌而喝。
前两句“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大意为,怀才不遇。
接下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寓意姜太公钓鱼遇到文王的典故。
然后“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武王伐纣,会诸侯与孟津。
接着“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高阳酒徒郦食其使得刘邦折服,靠着口才游说齐国,连下齐城七十二,使得齐王投降刘邦。
这首赋主要讲姜子牙和郦食其利用自己的才能,受到君王的优厚礼遇,用自己的才能立下不世之功。
大梦谁先觉
诸葛亮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赏析:刘玄德三顾茅庐,终于等来了诸葛亮,而然孔明却高卧未醒。皇叔之后侯阶等待。
等了一会儿,卧龙终于醒来了,念出了这首诗。
大意为: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在草堂内睡的十分充足,窗外已经到了正午了。果然是山中野人,疏懒成性啊(孔明自嘲)。
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赏析:铜雀台赋是实际上是赤壁之战之后曹植写的,曹操北定袁绍后,夜居邺城,见到城的东北角有奇光发出,命人查探,挖出了铜雀。在中国古代,铜雀极富祥瑞之气,好象还是唐舜的象征,曹操对此感到很高兴,就叫儿子曹植负责督建铜雀台,好向后人展示他的丰功伟绩.铜雀台两边各建一台,一名金凤,一名玉龙,架双桥于三台之上,三台奇高,邺城风物尽为所观。台建成后,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命文官写诗赋助兴,曹植才思敏捷,笔挥纸落,就写成了这篇千古名文。
新春,记忆里的烟火外诗词鉴赏 篇7
烟花,绚丽了夜空
噼噼啪啪炸响了寒冷沉睡的春梦
这是一个万家团圆甜蜜的日子
这是一个思亲追忆悲情的时刻
一阵风起,从抚摸一个笑容开始
抚摸曾经相濡以沫温馨岁月
直到星光里把你描摹的完美
肆意寒风里的伤,又撞见旧的伤
一次次凄然泪溅
一次次又将泪藏匿
却被更大漫天的泪,凝成惨白
雪的包裹
恍惚的思绪,牵引跳动着一滴滴
撕裂心的血,燃起了火红的灶火
滚落的泪珠,在翻炒你爱吃的
年菜中吱吱作响,炙烤撕裂着心伤
锅内的水饺,翻滚哽咽
烫一壶你常喝的老村长酒
一张方桌上,摆上双双筷碗
静静守候,等待零点臆想里
你的抵达
老公!我天堂里的老公
轻轻的呼唤!遥不可及的距离
被一首诗缩短成咫尺
这个除夕夜,你从悲情诗意的天堂归来
带着我365天,每个晨起
遗落枕边,泪痕梦里的叮咛
老公!我天堂里的老公
今晚,你从璀璨的烟花里
着意成我泪流满面目光里,清晰而又
模糊的身影
我要轻轻依偎你的胸前
与你一起共吃一顿
年夜团聚饭
一颗颗晶莹,一遍遍擦洗
寻觅伤的足迹
魂断通往那个坟地,地窨河
【诗词里的科举】推荐阅读:
科举考试05-29
古代科举制06-30
唐朝科举制11-03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05-08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07-2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07-27
科举制度的发展论文10-28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10-21
科举与国人的教育观06-10
古代科举的以貌取人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