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新年

2024-12-05

古诗词里的新年(精选14篇)

古诗词里的新年 篇1

古诗词里的新年

新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古往今来被许多文人墨客吟咏歌颂,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诗篇。又是一年新春到,就让我们循着古人的足迹,感受古诗词中的新年吧。

在古诗词中,像放爆竹、贴门神、年夜饭、压岁钱等节日习俗,都可见一斑。比如唐代诗人来鹄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便描述了春节门前放爆竹的场面。清代筱廷的“一餐年饭送残年,腊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合团圆”,分明就是一幅合家欢聚吃团年饭的风俗画。而清人吴曼云《压岁钱》一诗中“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也生动再现了孩子们拿到压岁钱时的喜悦情景。

清代蔡云的“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好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描写的则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扫尘的情景,表达了人们祈愿美好生活环境的良好愿望。而晚清罗照隐的“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则生动地展示了“过小年”时人们“祭灶”的风俗习惯。

唐太宗李世民写过一首《守岁》诗,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真实描写了宫内王孙公子、达官贵人在除夕夜宴饮赋诗、守岁迎新的豪华欢乐情景。而宋代朱淑贞的这首“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酒。一夜腊寒随漏尽,十分春色破朝来”,描述了人们在除夕之夜,一面与旧岁依依惜别,一面又满怀欣喜地迎接新年到来的激动心情。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梁代徐君倩的这首《共内人夜坐守岁》详细描写了一家人饮酒待天明的守岁情景。

最喜宋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充满了节日的乐趣,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美好景象的描述,抒写了诗人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古诗词里的新年 篇2

桃花:嫁与东风春不管

千百年来, 世外桃源成了无数人向往的人间仙境, 文章开端, 作者就描绘了一个娴静美好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并以此做铺垫, 引出一个理想的所在:“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这里没有战乱纷扰, 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安居乐业, 和睦有好, 是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之境, 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

陶渊明用桃花林来为这个“人间仙境”进行烘托造势, 可为何要虚构这样一个幻想的桃源世界呢?东晋王朝, 极端荒淫腐败, 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 国家濒临崩溃。同时, 朝廷承袭旧制, 实行门阀制度, 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特权。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 尽管有着“猛志逸四海”、“大济苍生”之志, 但他是寒门之士, 必然“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直,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很快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于是, 仅当了81天彭泽县令的他, 便于义熙元年 (405年) 辞官挂印, 从此长期隐居田园, 躬耕僻野。在田园生活中, 他对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的体会。元熙二年, 刘裕弑君篡位, 建立南朝, 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无可奈何中, 他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陶渊明为何独独选取桃花这个意象呢?从他所处的时代上溯, 桃树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较早。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邓林即桃林) , 又《山海经·中山经》云“夸父之山, 其北有林焉, 名曰桃林, 是广员三百里, 其中多马”。可见, “桃”较早就具有神话特性和神奇色彩, 这与世外桃源的神秘浪漫色彩不谋而合。其次, 桃花作为单纯的文学形象是在《诗经》里, 其诗《桃夭》云:“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诗以比兴的手法, 热情地赞美这个年青美丽的新娘, 歌颂她婚后的生活幸福。人如桃花之美, 生活如桃花之艳, 那艳丽的桃花, 成为了“美”的喻体和代言, 这正是陶渊明心中所渴盼向往的那份美。再者, 从时令来说, 由于桃花在春天开放较早, 姿态优美, 花朵丰腴, 色彩艳丽, 芳华鲜美, 一直是明媚春光的典型写照, 桃花艳丽的本质特征象征春天的美好形象, 能代表人们心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这最能阐释陶渊明内心所寄予的美的希冀。

可见, “桃”的核心为美, 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理想守望;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无奈, 桃花有意, 东风无情, 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最终也只是一个空想。

菊花:繁华落尽见真淳

在中国文坛的语境下, 菊花意象与陶渊明可谓是二位一体, 菊花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后人只要一提起菊就会想起陶渊明。退隐后的陶渊明更是偏爱菊, 在南山悠然东篱采菊, 不经意间的一瞥, 铸就了菊花一种新的内涵与意义。

陶渊明为何对菊花如此情有独钟呢?其一是对菊花本身的实用价值的喜好。菊花素有“延寿客”、“龄客”、“寿客”等别名, 《神农本草经》有云:“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年、延老。”汉魏时, 人们对菊花很感兴趣, 相信常吃菊花可以长寿。汉·应邵《风俗通义》载, 河南内乡县西北有个叫甘谷的地方, 小溪上游长有很大的菊花, 水中含有了菊花的滋液, 山谷里的三十几户人家长期喝这溪水, 寿命长者一百二三十岁, 少者亦有七八十岁。晋代, 菊花入酒已是十分普遍, 西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了汉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惯, 且云:“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花酒, 令人长寿”。陶渊明种了许多菊花, 经常采菊入酒。在《读山海经》 (其四) 中写道:“黄花复朱实, 食之寿命长”。他的《饮酒》其四写到:“秋菊有佳色, 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 远我遗世情。”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九华, 重九之花, 即菊花) 认为喝菊花酒不仅能“祛百虑”, 还能“制颓龄”。史书《宋书·隐逸传》还记载了陶渊明九月九日而无酒, 在菊丛中久坐, 适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 他“即便就酌, 醉而后归”的故事。

陶渊明爱菊, 更注重菊花的审美价值, 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菊花进入文学作品始于战国时期, 屈原《离骚》曾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以此喻君子, 并为后人所效仿。范至能《菊谱》概括了这一现象:“山林好事者, 或以菊比君子, 其说以为岁华委婉, 草木变衰仍独灼然秀发, 傲睨风露, 此幽人逸士之操。”到了隐逸山林田园的陶渊明, 更是于百花之中偏爱菊花。“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菊那傲睨风霜、卓尔不群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 如在眼前, 陶渊明以菊自喻, 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 赋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内含。在《饮酒》 (其五) 中写道:“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赋予了菊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价值, 使其成为了隐逸文化的象征。倾听诗人的“酒后真言”, 我们看到了一个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孤独灵魂;在人与自然和谐中, 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心灵的安适与自得。此时的陶渊明已从大自然中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人应当返回自然, 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东篱采菊”见证了陶渊明的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趣, 更成为了后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菊花意象何以与陶渊明有如此紧密的关联呢?我们知道, 陶渊明独爱“菊”, 因为他发现“菊”和他有着很多相似的品格:秋天寒气肃杀, 多像他生活的时代;菊花傲霜, 他傲世;菊花独开无蜂蝶, 他孤独人世无知音;菊花不与春天百花同绽, 他不与浊世同流合污……菊花本身承载了诗人太浓太炽的感慨与追求, 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 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他愤世嫉俗, 憎恶黑暗官场, 不愿与之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修养心性, 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 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 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

新年里的“花” 篇3

烟花,是新年的重要演员之一。漆黑的夜晚,它在天空中绽放,让整个星空点缀上一朵朵美丽的“花”。有的吹着长长的口哨,“嗖”的一声冲上去,有的喘着粗气直往上拱,有的像连珠炮般一声连着一声、一声赶着一声……随着一声声隆隆巨响,夜空中展开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像群星坠落凡间,如春仙子施放瑰丽魔法,又似星云急速爆炸!难道这花朵不是一道奇景吗?

绽放出来的烟花美,这跟它的颜色可脱不了关系:红彤彤、金灿灿、蓝汪汪、亮晶晶……花开花谢间,一种种亮丽的色彩相互辉映,它们争先恐后盛开着、怒放着,把天空装点成了神话里的仙境!

又一朵礼花升空了,随之而起的是一阵欢呼:“太美啦!”这一朵花分外大、分外亮!它立刻吸引了所有的眼球,所有的小伙伴都忍不住拍着巴掌叫了起来。我望着、听着,心中不由得冒出这样的感慨:“这大概就是春天的序曲吧!”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礼花味,这种味道饱含着浓浓的喜庆、稠稠的吉祥、深深的祝福!

指导老师:陶薇

贺新年古诗词 篇4

伴。频告语,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

酒晕朝霞,寒欺重翠,却忆凤屏香暖。

笑拂满身花影,遥指珠帘深院。

待到了,道一声稳睡,明年相见。

年代:宋 作者: 李处全

《玉楼春》

年光箭脱无留计,才过立春还守岁。

要知一岁已寻侬,听打个惊人喷嚏。

椒盘荐寿休辞醉,坐听爆竹浑无寐。

明朝末後饮屠苏,白发从渠相点缀。

年代:宋 作者: 陈天麟

《除夕偶成呈同舍兼简陈仲恕》

东皇送暖下青都,雪在梅梢半有无。

爆竹旧闻驱罔象,传杯今旧饮屠苏。

暗中石火频过眼,忙裹银丝欲上须。

不解玉堂供帖子,双扉聊与换桃符。

年代:宋 作者: 邓深

《除夕把酒》

爆竹惊今夕,屠苏荐诘朝。

去来时转眼,新旧岁中腰。

立地符先钉,倚门钱未烧。

土人珍裂饼,聊以荐金蕉。

年代:宋 作者: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十首》

穷巷闲门本然,强将爆竹聒阶前。

人情旧雨非今雨,老境增年是减年。

口不两匙休足e,身能几屐莫言钱。

扫除一室空诸有,庞老家人总解禅。

年代:宋 作者: 葛起耕

《除夕》

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

屠苏未用斟春酒,A先教促晓厨。

彩绚户庭更郁垒,欢传院落竞樗蒲。

老来乐事关心懒,吟对梅花捻断须。

年代:宋 作者: 李洪

《元日》

元日欢情客里稀,追陪人事强开眉。

不知爆竹催年去,但怪屠苏到我迟。

梅G欲撩东阁兴,宦情终愧北山移。

未甘直道犹萧索,詹尹何辞为拂龟。

年代:宋 作者: 刘克庄

《岁除二首》

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

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

年代:宋 作者: 舒邦佐

《和洪龟父岁暮韵》

两鬓点秋霜,黑白交相互。

倒指数行年,如日斜岁暮。

始污千佛经,颇叹儒冠误。

夜声喧爆竹,晓炬惊鸦树。

又是一年新,三百六十度。

年代:宋 作者: 苏辙

《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

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年代:宋 作者: 吴锡畴

《癸酉元日》

一声爆竹又惊春,荼垒中间写此心。

忽忽行年周六甲,便便痴腹拟三壬。

酒泉郡里宁甘饮,饭颗山头尚苦吟。

强健得闲元是福,何妨终老住云林。

年代:宋 作者: 吴锡畴

《旅舟度岁呈范尧臣》

柏W椒盘且罢休,吕蒙城下泊孤舟。

昏独照还乡梦,久客新添别愁。

爆竹无声惊寂寞,梅花有意伴淹留。

明朝例是加年事,不信公侯不白头。

年代:宋 作者: 阳枋

《癸守岁职儿桃源黄溪村居》

今年爆竹楚江滨,别岁迎春仅隔辰。

小筑偏边聊尔尔,幽居心远自申申。

儿从豹变当斯世,我得鸥间着此身。

学易假年天若许,横书长作傍梅人。

年代:宋 作者: 杨公远

《春夜雪再用韵十首》

数声爆竹入新年,万子千红信为传。

巽二搀先施妙手,花开倾刻更堪怜。

年代:宋 作者: 杨万里

《除夜宿石塔寺》

醉後先眠客莫嗔,谁能守岁费精神。

幸无爆竹惊寒梦,休羡椒花颂好春。

今岁明年才隔夕,人情物态顿趋新。

遥怜儿女团栾处,政欠屠酥第十人。

年代:宋 作者: 杨万里

《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开禧元祀更元正,宿两新收放晓晴。

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方知人喜天亦喜,作麽锺鸣鸡未鸣。

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

年代:宋 作者: 姚孝锡

《岁晚怀二弟》

和易成欢老易伤,壮游垂白未还乡。

烟尘无复音书到,魂梦犹疲道路长。

爆竹又惊新荐岁,屠苏空忆旧传觞。

年年此日遥相忆,鸿雁何时续断行。

年代:宋 作者: 叶茵

《除夜立春》

别岁传佳话,论文忆旧盟。

黄柑凝腊酿,爆竹带春声。

节序有终始,儿童争送迎。

此身强健在,列炬到天明。

年代:宋 作者: 赵蕃

《丁卯除夕寓泸南独坐舟中有感去岁此夕》

米仓山寨雪连云,不见椒盘见贼尘。

今日江城闻爆竹,莫嫌杯酒不沾唇。

年代:宋 作者: 赵蕃

《元日寄成父四首》

家家节物竞今朝,风俗未分南北遥。

与新年有关的古诗词 篇5

与新年有关的古诗词 新年诗句(一)《除夜》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除夜》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除夜》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除夜》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江外除夜》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新年诗句(二)《除夜》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除夜有怀》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除夜》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元会》曹植

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七年元日对酒五首》白居易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丁卯元日》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新年诗句(三)《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守岁》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元日》王安石

小学写事作文:新年里的新鲜事 篇6

爸爸说:“一共买了5000元的炮。”

我一看,哇!皮卡车后车厢里塞了满满一厢,就连驾驶座上都堆了两大箱。

爸爸看着我那惊讶的表情笑着问:“你咋了?”我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好不容易给搬了下来,就慌着说:“现在开始吧。”爸爸说:“还有开场呢。”

只见爸爸拿出一个1千万响的鞭炮绕了广场大半圈,经过噼噼啪啪热烈的开场炮响过之后,盛大的“烟花宴”正式开幕了,我拿出打火机,点燃导火索,随着“嘭”的一声巨响,天空绽开了“一朵花”,其中有红色的、绿色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还有许多“窜天鼠”在空中吱吱地响,震耳欲聋。

就在我们看的出神时,有了大麻烦:有一个烟花正在燃放时,突然炸开了,倒在地上四处乱窜,我见势不妙,立刻喊着小朋友们躲到一片草丛里,四处张望才看到爸爸和妈妈躲在一棵大树后,不一会儿,炮不响了,就在我想要出去时,炮又重新响起了,好险呀!

终于安全了,我们又重新燃放起剩余的烟花。

新年致辞里的“国际政治” 篇7

2016年辞旧迎新之际,主要国家领导人新年致辞的调门低沉了许多,主题词大多是“反恐”与“和平”。2015年,恐怖主义成为世界挥之不去的梦魇,巴黎两度遭遇恐袭,难怪法国总统奥朗德在新年致辞中宣称,经历“痛苦和抵抗”的2015年,2016年将是“英勇和希望”的一年。法新社注意到,奥朗德发表新年致辞的地点——爱丽舍宫拿破仑三世厅,正是2015年初《查理周刊》遇袭和11月13日巴黎再度遇袭之后,他两度发表演讲的地方。恐怖阴影并未消散,奥朗德警告法国国民说:“我需要对你们说出真相:我们并未和恐怖主义说再见,威胁依旧处于最高水平。”

恐怖主义猖獗,全球同此凉热,远隔重洋的美国也概莫能外。按照惯例,美国总统不发表新年讲话。不过2016年1月1日,奥巴马在每周例行讲话中,谈到自己的新年计划时表示:“如果国会有些作为,我们的孩子们就会免受枪支暴力的伤害。”整篇讲话几乎都在谈“控枪”,讲话的调子有些沉郁,他甚至谈到“未能完成任务”遏制美国的“枪支暴力泛滥”带给他的挫败感。枪支泛滥已是美国的痼疾,背后也不乏恐怖主义的狰狞面孔,2015年12月2日美国加州南部圣伯纳蒂诺那起造成14人遇难的“枪击事件”,被认为是9.11后美国本土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其凶手就是受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蛊惑。

从各国政要们的新年致辞里,的确能够读出当今的“国际政治”。恐怖主义阴影也折射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新年致辞里,只不过是以“伊斯兰国”肆虐造成的后果——难民危机问题为焦点出现的。当然,默克尔的讲话还是以传递“正能量”为主。她强调了难民带给德国的机遇:“我相信,如果加以正确的处理,大量难民涌入及其融合将成为明天的机遇。”当然,这番话也是说给那些涌入德国的难民们听的,所以今年德国首次在互联网上发布了有阿拉伯文和英文字幕的新年致辞视频。新年伊始,难民问题继续发酵。德国西部城市科隆近期传出近百名女性遭性骚扰的消息。这一消息震惊德国,默克尔指示彻查严办,但政界领袖也警告勿因反对难民而将他们当做“代罪羔羊”。

“重要的是,我们不可以被分化!”默克尔总理在新年致辞中的这句话,虽是对那些“仇外”的德国人说的,但在英国首相卡梅伦听来则可能有一丝嘲讽的意味。在新年致辞中,卡梅伦用“颠覆时刻”形容2016年,因为这一年英国将迎来是否保留欧盟成员国资格的全民公投。对于债务危机、恐怖威胁、难民危机等诸多麻烦缠身的欧盟来说,英国的举动多少有点“添乱”的效果。不过卡梅伦发誓说,他将赶在公投前,努力解决英国与欧盟关系中的麻烦。看来这位英国首相在2016年还有“坎”要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2016年是“考验我们气魄”的一年。

同样是麻烦缠身,但一直以强人面目示众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虽然面临杜马选举的重要时刻和难以摆脱的经济困境,但新年致辞的调门似乎显示出一种“轻松”:“我们怀着喜悦、希冀和迫不及待的心情等待着这一刻,我们相信它是美好与光明的。”他还对坚守岗位的俄罗斯人表示感谢,特别提到了在叙利亚的俄军士兵。然而,新的一年意味着什么,普京自然冷暖自知。

南非总统祖马在新年致辞中说,2015年南非人民在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2016年南非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消除不平等﹑贫困和失业。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的新年致辞更加务实,他表示在2016年肯尼亚将启动建造8000公里柏油路的计划,并继续努力构建公平﹑透明﹑负责任和包容的社会。

已经发表过三次新年演说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今年的讲话依然备受世界关注,他表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是首要任务。各国媒体还注意到,他在演说中避免明确谈及核武计划。然而1月6日,朝鲜宣布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引发世界舆论的谴责和担忧。

古诗词里的人生遗憾 篇8

顾贞观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顾贞观的友人吴兆骞受人构陷,流放于苦寒之地。作者借用申包胥立誓救楚和太子丹质于秦而终得归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营救友人的决心。

申包胥和伍子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遭谗被害而出逃至吴国.并于楚昭王十五年用计助吴攻破楚国。申包胥赴“哭秦庭七日”,秦哀公终被其诚意感动而出兵求楚。

太子丹质于秦,求归。亲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而。”太子丹仰天长叹。后人用“乌头马角”一次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关于新年的古诗 篇9

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2、《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惧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4、《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5、《除夜》

唐・白居易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6、《己未新岁》

宋・陆游

饯岁愁虽剧,迎年喜亦深。

桃符带草写,椒酒过花斟。

车马久无迹,儿孙聊慰心。

更欣春意早,处处有鸣禽。

7、《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8、《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9、《除夜》

唐・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10、《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11、《除夜》

唐・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12、《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3、《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14、《除夜》

唐・李世民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15、《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16、《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17、《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18、《除夜》

唐・徐铉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19、《除夜作》

唐・薛能

和吹度穹F,虚徐接建寅。

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

燎照云烟好,幡悬井邑新。

祯祥应北极,调燮验平津。

树欲含迟日,山将退旧尘。

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

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

团圆多少辈,眠寝独劳筋。

茜旆犹双节,雕盘又五辛。

何当平贼后,归作自由身。

20、《故乡除夜》

唐・周弘亮

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

非唯律变情堪恨,抑亦才疏命未通。

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

古诗词里的父亲形象 篇10

◎李白:豪放诗仙的百结柔肠

文学史上给李白诗歌风格的定论是“豪放飘逸”,诗如其人,他的一生也是如此:遍游名山大川,攀蜀道、至天门、渡黄河、登太行、赏庐山、游三峡……哪一个地方不是足迹与诗行同在,剑气与诗风纵横?骑马过长安,醉洒街上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这就是诗仙的快意人生。但是,很多人忽略了李白的另一面,他虽来往飘忽,却绝非不食人间烟火,他的《寄东鲁二稚子》就是一首千转百结、感人至深的诗篇,展示了他细腻柔情的一面。

诗的开篇是:“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以景发端,展示了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江南春色,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由谁来耕种呢?然后一句“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犹如电影镜头,在我们眼前依次展现出一组优美生动的画面:山东任城的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已经齐肩,两人一起在桃树下玩耍。“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诚挚而急切的眷怀乡土之痴心、思念儿女之浓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远游在外的慈爱父亲,因思念儿女而乱了方寸,饱受熬煎。可见,颇有剑侠情怀的李白,内心也有一片柔软的角落,那是留给儿女的永恒天空。

◎杜甫:忧国诗圣的怜爱之情

天宝十五载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困居长安时杜甫写下著名的《月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现实中的“独看”和想象里的“双照”,两相对比,含意深广,耐人寻思。“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诗人想象妻子月下情景,寄托了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句诗更令人动容,“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也许并不懂得想念,但大人们又怎能不念?这个“怜”字,是战乱年代的一腔苦泪,是远隔天涯的万种愁思,是一位父亲对儿女的百般怜爱。如果说李白思念儿女的柔情是壮游途中的偶一闪念,那么杜甫倾吐的则是毕生一以贯之的肺腑深情。

◎陆游: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

陆游的《示儿》家喻户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牵挂的不是遗产的交付、家人的安置,而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里包含了陆游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悲壮激昂的基调中,为后世树立了一位深明大义、心怀国家的伟大父亲形象。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它更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古诗里的童年 篇11

在古代,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这么懂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池上》一诗中,就反映出了孩童的另一面:“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只好划动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却留下了一道清清楚楚的水路,从而暴露了自己的行踪。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小孩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虽然诗至此处戛然而止,但我们不难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反映古代孩子童真童趣的诗,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个“铺”字和一个“弄”字,不仅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而且还彰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神地写了出来。更为绝妙的是后两句,作者把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当然,透过全诗,我们也不难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除此之外,无论是杨万里的“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是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抑或是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都充分流露出孩子们在那天真无邪的岁月里,对大自然的一种可爱感觉。

迎接元旦新年的诗词 篇12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守岁》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着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屠苏酒》

元末明初·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古诗词里的炎夏缘何惬意浪漫 篇13

6月最后一天,上海正式出梅,连“缓冲期”都没有经过便直接进入了高温天气,梅雨里湿漉漉潮兮兮的感觉一下子就给高温烘烤得全无痕迹。据气象台预报,上海今年的高温日或达22—27天,盛夏的到来让人感觉恐怖兮兮。炎夏天气人容易心情焦躁,心思不宁,此时读读古诗词,倒也是一种度夏的情趣。

古人对四季节气非常敏感,从描写夏天的古诗中可以看出孟夏、仲夏、季夏的明显区分。

古以农历四月为正阳。晋代傅玄《述夏赋》中讲:“四月维夏,运臻正阳。和气穆而扇物,麦含露而飞芒”,孟夏时节,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田野里犹如有人在摇扇生风,麦芒飞舞。此时节,草木繁长,嫩笋遍地;春花落地,夏荷浮翠;绿槐高柳,莺啭燕语。白天尚有几丝清风,晚上睡觉时还觉得凉快,这是夏季最美妙的天气喽。有诗曰: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晋·陶潜《读山海经》)

“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池荷初贴水,林花已扫园。”(唐·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清风首夏夜犹寒,嫩笋侵阶竹数杆。”(唐·刘商《早夏月夜问王开》)

农历五月,天气开始炎热起来。对仲夏的描写。陶潜和庾信各有诗句作了讲述:“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蕤宾”系农历五月别称,“三时刻漏长”指夏至后白天时间开始长了。

这时候,人们犹如坐在蒸笼之上,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也热得受不了,疯狂一般地号叫着。有诗曰: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宋·郑刚中《书斋夏日》)

“吴中五月暑犹微,竟日南堂坐掩扉。绿树露香莺独语,画廊风恶燕双归。”(宋·陆游《夏日》)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宋·晁补之《仲夏即事》)

大约在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三国时魏国的繁钦《暑赋》讲:“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王粲《大暑赋》也讲:“患衽席之焚灼,譬烘燎之在床。起屏营而东西,欲避之而无方。仰庭槐而啸风,风既至而如汤”,此时节,你看,日神以六龙驾车周行天上,奔驰着从不停息;身上的汗水如同滂沱大雨,人就像坐在蒸笼里一样。卧席睡床像被大火炬点燃一般灼热,在庭院里仰头盼望风快点吹来,却不料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火烧一样滚烫。有诗曰:

“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南朝梁·萧纲《苦热行》)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宋·陆游《苦热》)

“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安得雷轰九地,会令雨起千峰。”(宋·范成大《剧暑》)

纵观古代诗词中关于夏天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夏天的态度似乎还是很洒脱浪漫的,有的还近乎欣喜欢快。故而,几千年来,古代诗人们歌颂夏日美景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为什么使人难以忍受的伏暑酷热的节气,还会受到古代诗人们的赞颂呢?以自己的浅薄见识,想出这么些个原因来,与博友商榷。

《消夏图》(元·刘贯道)一画写文人閒适生活,作品以重

屏為背景,蕉荫竹影之下,一人独卧榻上,意态舒畅洒脱。

《梦蝶图》(宋·刘贯道)此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将此

场景置於炎夏树荫。童子抵树根而眠,庄周袒胸仰卧,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对炎夏生活的一种追求。

中国古代是农耕自然经济农业社会,农民特别看重节气。立夏后是农忙季节,是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古诗云:“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夏季南风的温暖,可以缓解老百姓的忿怒;南风合乎时令,可以增长老百姓的财富。“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多”(骆宾王),“夏季百果繁,兔葵亦成实”(晁补之),“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羹,处处菱歌长”(陆游)。这些诗歌反映了农家夏忙的情景和心情。最极端的要算是戴复古的诗了:“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人们为什么要怪怨夏天的炎热啊,你看秋天收获的百谷,不是在这暑天成熟起来的吗?!

另外,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远远不如唐代宋朝那个年头。今天,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们怎会享受到诗人笔下“草木繁长,嫩笋遍地;春花落地,夏荷浮翠;绿槐高柳,莺啭燕语”的景色?!即使现在的农村,由于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也已经很难寻觅山清水秀、天蓝云白、林深树茂的古时胜景了。

更主要的是古代诗人们对待夏炎酷暑的心态比我们好多了。古人深明“烦夏莫如赏夏”之意,调整好心态来应付炎炎夏日。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他们避暑的办法甚多,如纳凉,从自家的庭院楼阁到附近的水榭凉亭。“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孟浩然),“避暑高楼上”、“人歇树荫中”(姚合),“无数山蝉噪夕阳,高峰影里坐阴凉。石边偶看清泉滴,风过微闻松叶香”(徐玑),“一川佳景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蔡確)等等。再如午睡,这是夏日里一大惬意之事。“永日一敧枕,故山云水乡”(杜牧),“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再如吃冷饮,和现在人一样其乐无穷,但在当时那只有在高官显贵人家才能享受到的。“散发披襟,纨扇轻摇。积雪敲冰,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楼高”(刘秉中)“青杏园林煮酒香。浮瓜沉李雪冰凉”(张可久)。还有当然是读书,这自然是读书人消暑之法。“南窗梦断意索莫,床头书卷空纵横”(惠洪),“书千卷,文百家。坐苍苔,度长夏”(王景文)。

当然,我们不得不指出,诗人笔下的夏季景象未必真实反映了当时农家的生活状况。诗人们衣食无忧,不事耕作,自然容易乐观洒脱。柳公权、李昂居然如此唱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坐微凉”。所以,如戴复古看到农夫夏作之苦自责:“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复耘,安坐吾敢食?”

古诗里的西洋景 篇14

近代以来,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必须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面的那个陌生新世界,对古老的华夏文明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发起了剧烈冲击。即使是在最为坚固的文化壁垒上,亦开始有了稍稍的撬动。

1813年,有一位华人造访了英国伦敦。他的名字和身份,已经湮没无闻,不过他在这次旅行途中留下了十首古体诗,却开了一个先河。这十首诗都是五言律诗,十成十的中国风,主题却是诗人在伦敦所见的异国风物。

这在当时,可是极其罕见的作品。

这十首诗叫做《兰墩十咏》。兰墩,指的就是伦敦—说实话,我觉得这个名字比伦敦译得好多了,至少看反了也不会有不好的联想。

姑且摘录一首来看:

“海遥西北极,有国号英伦。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意诚尊礼拜,心好尚持经。独恨佛啷嘶,干戈不暂停。”这是对伦敦的阴冷气候、城市风貌、国教民俗的综合性描述。佛啷嘶就是法兰西,英法交恶历史渊源已久,诗人注意到了这点,写入诗中。

单就水准来说,这些诗作十分平庸,所以在国内不曾有任何影响。然而却有一位叫德庇士的英国汉学家注意到,把其收录进《汉文诗解》,大概也觉得这种“中为洋用”的方式很新鲜吧。

同时被德庇士收录进去的还有另外一组旧体诗,叫做《西洋杂咏》。这组诗的作者名气就大多了,叫潘有度,广东十三行的大商人,是最早一批和洋人打交道的中国人。潘有度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文化水准不低,这组《西洋杂咏》是在他晚年时所写,时间和《兰墩十咏》差不多,姑且摘录一首:咏西洋婚姻:“缱绻闺闱只一妻,犹知举案与齐眉。婚姻自择无媒妁,同忏天堂佛国西。”

潘有度的水平,比前面那位诗人要强出不少。虽然这些诗作也不是什么佳构,但至少证明了一点,用中国诗歌来描绘西洋,也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

《兰墩十咏》和《西洋杂咏》差不多是有案可查的第一批写西洋的旧诗作品,它们的意义在于突破了文化藩篱,使中西合璧,赋予了中国诗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中为洋用”真正的好诗诞生,要等到黄遵宪去美国的时候。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诗人、名臣,思想开明,号称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曾經在光绪八年派驻美国旧金山担任总领事。在那里,他正赶上1884年美国大选,近距离观摩到了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黄遵宪欣然提笔,写下了一系列《纪事》诗,堪为精妙:“吹我合众笳,击我合众鼓,擎我合众花,书我合众簿。汝众勿喧哗,请听吾党语。”

光绪十六年,黄遵宪前往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他以《今别离》为题写了四首乐府,分别写了火车、轻气球、电报、照相术和东西半球有时差日夜颠倒的自然现象。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火车与轻气球)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电报)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照相)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东西半球时差)

《今别离》的高明之处,不止在词句。无论《兰墩十咏》、《西洋杂咏》还是黄在美国的《纪事》,都只停留在中诗描摹西物的层次;但到了《今别离》,黄遵宪已经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用西方这些新鲜发明的功用,来表达东方传统的闺怨、思念等主题。比如以电报来形容思念之切,“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更借用东西时差之别,把“君生我未生”巧妙地化为“妾睡君或醒”,洋为中用,境界又高了一层。

上一篇:就业援助月工作总结下一篇:雷军发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