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春节小报(共10篇)
少数民族春节小报 篇1
楚雄彝族俚濮人:铺松毛 栽天地树
铺松毛,栽天地树
俚濮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操彝语中部方言的彝族的自称,彝语“俚”义“山”“山箐”,“濮”义“人”“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楚雄州的大姚县、永仁县、姚安县及牟定县、元谋县和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的部分地区。由于俚濮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之沿线,受外来文化(包括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俚濮的春节,就是一个既吸纳了汉文化元素,又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俚濮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俚濮习惯把春节叫“大过年”,他们认为春节是汉族叫的,但俚濮何时开始过春节,笔者访问过许多俚濮老人,都没有说得清楚的,只认为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
俚濮的春节从进入农历冬月就开始准备了。农历冬月,天气寒冷,又处于农闲时节,家家户户杀年猪,腌腊肉,把春节时吃的特殊部位的猪肉刻意留下,做好米酒,以备春节期间祭祖及食用。腊月二十日后,各家男女老少人背马驮,把砍晒在山上的柴薪搬回家垒好。二十三日扫尘,各家男子砍回堆栗树枝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大扫除,特别要清扫厨房和堂屋的灰尘,准备干干净净过年。二十四日送灶君,先用饭、肉、酒及3炷香敬献供奉在灶头上方的灶君像,念诵“灶君老爷上天空,三十晚上请回来。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最后取下画像与钱纸一起烧掉。
俚濮的大过年一般分为3天,即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次年正月初二日。农历腊月三十日天亮后,各户的男女就忙开了,男子上山砍“天地树”、搴松毛,妇女生火做饭、蒸糯米,把刀、链、锄、绳子等理顺放好。男子回来,全家人围着石臼舂糯米粑。中午饭一般都比较简单,但酒、肉少不了,因为饭前要在堂屋的家堂前祭祖, 告之祖先过年了。
午饭后晚饭前, 男人们把砍回的“天地树”在庭院中栽插好。“天地树” 一般为一棵幼树,一个枝节代表一代人。若有4个枝节代表这家人四世同堂。在“天地树”下,铺几枝青香树叶和少许松毛,插3炷香为神坛,以后过年时用的羊、鸡都要在“天地树”前宰杀,淋少许血在神坛上,表示献祭给天地祖先。“年三十”祭祖的鸡需要用红公鸡,宰杀前先要给鸡洗脚、洗嘴,杀死后淋少许鸡血于神坛,拔几根鸡毛蘸血后沾在树杆上。
然后,男人们贴春联和封门钱。贴春联要从堂屋门开始,依次是厨房、厢房、大门,而封门钱是从大门开始,插3 炷香,烧些纸钱,将“封门钱”贴于门头上,一般为7张或9张,贴完磕三个头,然后依次封堂屋、侧房、厢房、厨房和畜厩门,最后在扁担、背箩、锄头、犁耙、马鞍、粮仓等生产生活用具上贴一张“封门钱”,表示把这些东西封好,初二之前不能使用。把所有的背索、绳子、刀具收藏起来,初一不能见到,否则来年不吉。大门一旦封起,就只准家人进出,外人不能进来。因此,大年三十和初一不能串门。堂屋内铺松毛,但不能铺太多,因为以后每天都要铺上一些,直至正月十四日。
俚濮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是祭祖。祭祖有3样肉不能少,即猪舌头、猪前胛肉和猪头肉。这是杀年猪就留下专用来过年祭祖的。男主人用竹筛子盛上猪肉、羊肉、鸡肉、豆腐、米饭各一碗,以及一个烧糯米粑、一杯酒、一杯茶、一摞纸钱和一大把香,先祭献“天地树”,然后依次大门外、大门内、灶台、畜厩,最后到家堂前,将祭品供献上,全家人依次给祖先磕3个头。再用一个葫芦瓢泼“江水饭”(内有少许肉、汤菜、米饭及焚烧的钱纸),边念咒语边向大门外四方泼洒,意为泼给那些没有主的亡灵和鬼魂江水饭过年。年三十晚饭前先喂狗,传说彝族最早的食物荞种是狗尾巴带来的,为感激狗的功劳,故年三十晚饭前要先喂狗。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按传统习惯正月初一不做饭,吃年三十晚的剩饭、剩菜。吃饭的时候先敬长辈,猪舌、鸡肝等敬给长辈。饭后不收碗筷,都放在松毛上摆着,据说这样表示来年有饭吃。
按风俗,俚濮年三十碗晚上要用热水洗脚,据说洗了脚到什么地方作客都赶得着饭。老人的洗脚水由儿媳妇端给,从男到女。过去年三十晚堂屋的火塘里要烧青香树疙瘩,家中老人在火塘边铺一床稻草席,整日守夜,表示陪家族中去世的先辈过年。青年人及儿童则在村边空地上围着箐火打跳,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忙活了一年家务活计的妇女不用干任何事情,由男人承担所有的家务活。这天男人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带上香火、钱纸,到水井旁祭水井、挑新水。回家后,将除夕夜供的祭品全部换掉,抱着松毛从大门外撒进来,边撒边喊六畜的名字,表示把六畜的魂叫回来。这一天不能动刀宰牲。男主人还要带些酒、肉、饭和香火参加村寨里的祭土主、祭山神活动,但时间不会太长,各户带祭品到土主庙祭献后返家。午饭前,男主人用竹筛子端一个盘壶(一块四方猪肉),一个烧糯米粑、一碗豆腐、一杯酒、一杯茶,先在家堂前插香烧纸、磕头,然后依次祭畜厩、灶台、大门内、大门外,即年三十晚从大门外祭祀到家堂,初一上午从家堂祭到门外,表示把回家过年的祖先送走。
午饭后,青年男女聚集到村头的空地吹笛打跳,小孩们到村中燃放鞭炮、玩耍,中老年人则在空地上晒太阳、唠家常。约下午三四点钟男主人回家准备晚饭。晚饭也是剩饭菜,回热即可。祭祖也较简单。夜晚,全村男女老幼在村旁空地围火打跳,直到深夜方散。
初二凌晨,男主人很早就起床,备好祭拜祖坟的祭品。祭拜祖坟多数是各户前往祖坟山祭拜,也有的几户(多为兄弟姐妹)相约一起祭拜。祭品必用一只红公鸡,以及一个盘壶、米、酒、肉、水果、香火、钱纸等,全家人带着祭品到祖坟地,挖坑烧水煮饭,在坟山后的山神树前杀鸡生祭山神,将整鸡煮熟后在端到山神前熟祭。由男主人开始,在祖坟前逐一祭献、磕头。祭毕,全家人在祖坟前席地而坐,喝酒吃肉,表示与祖先一起过年。
按俚濮的习惯,祭拜祖坟后就算过完大年了。初二起,人们开始互相串门、拜年,走亲访友,也有的开始农事活动。初二,嫁出去不满3年的姑娘要回娘家拜年。初三以后,各户根据自家情况都有一些祭祖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日。但在一般情况下,初三的晚饭要杀一只公鸡祭祖,从自家房头的“小土主”处祭到大门外; 正月初七的晚饭要煮猪耳朵祭祖灵,据说按十二属相,初七是人过年,必须祭祖。正月十五日,一般人家要杀一只山羊,嫁出去的女儿均带着夫婿、儿女回娘家,吃一顿团圆饭。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请阴阳先生看门向,预测新的一年是否吉利。年三十铺的松毛,这一天也该扫出去了。祭献完祖先后,扫尽松毛,用3炷香、钱纸到村边一并烧掉。正月十五日后,俚濮的春节就全部结束了,所以正月十五日又叫“过小年”。
具有彝汉两种文化元素的俚濮春节,在滇中彝族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明清以来彝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但是,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也在适应社会发展而转型,特别是近30年来,俚濮春节期间的繁杂礼俗都已被简化,如铺松毛、栽天地树、挑新水、为六畜叫魂等,按传统仪程过年的已不多见,即便是祭祖、拜祖坟等神圣的祭祖活动,也较简单了。
三江侗族群众:摆百家宴 办婚事
广西侗族百家宴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地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因榕江、浔江、苗江在此汇合得名)是一个以侗族为主(占全县人口56%)的26个民族集聚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境内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侗族特色木制建筑群。
三江侗族人民在庆祝春节时,除保留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常见的庆祝春节的方式外,还具有浓厚侗族特色的春节庆祝形式,主要有宰杀土猪、祭祀、芦笙表演、腰鼓、舞狮、舞龙、放烟花、游园、农民画展、百家宴、送新娘回门、坡会节(包括芦笙比赛、芦笙踩堂、斗牛、斗鸟、侗族情歌对唱等)等活动。这些庆祝活动有的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有的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不管哪种庆祝春节的方式,其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群众自办、官方主办、形式多样、人数众多、中外游客参与的有效契合,体现出了侗族人民勤劳、好客、团结、包容、开放的民族特性。其中,百家宴、娶亲和送新娘回门两大习俗最能反映侗族春节的浓郁民族风情。
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三江“侗族百家宴” 在三江侗族地区已流传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发源地是当地的林溪、八江、独峒、同乐等村寨。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内广泛流传着“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的一句话,这就是意含团结与友谊、欢乐与祝福的侗族“百家宴”的形象表达。在春节期间,当地一般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盛大的“百家宴”欢度新年,由各家各户自备酒菜饭并派出1 至3名代表一起到鼓楼坪集中参加宴席活动,其宴席桌呈长排形状,由若干张长方形桌子拼接而成,摆开的长桌呈现出“一”字型,一般长为20米,大型宴席桌可长达40—50米,少则几十家、百余家,多则数百家、上千家共同设宴集体宴请招待客人。宴席少则几十桌,多则几百桌。在“百家宴”宴席上,各村各户吃百家饭菜、喝百家米酒、享百家福气。前来三江的游客和走亲访友的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饭桌上,众人从干杯、敬酒、换酒再到团圆酒,通过各项程序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大伙拉着家常,唱着酒歌,场面热闹非凡,场面盛为壮观。
以来,随着三江旅游业的兴盛,为吸引更多当地群众和中外游客参加,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村民每年春节在县城民族广场举行“百家宴”迎春活动,增加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情歌”“油灯照芦苼”等民俗表演节目,又把传统的捶糍粑、捶布、纺纱等侗族传统技艺和传统“换杯”和吹“地筒”等具有侗族风情的接待仪式纳入“百家宴”活动内容。这一方面丰富了节日内容,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当地居民与游客的互动,给当地侗族人们和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节日体验经历。
在广西侗族大部分地区,青年男女结婚多选择在春节期间举行,特别是当地程阳侗族的婚礼更是简朴而神秘,其婚礼形式的奇异让人惊叹和诧异。
程阳八寨的许多男青年都选择在大年三十晚上12时以后的某个良好时辰到自己中意的女方家里去,在征得女方父母同意以后偷偷地把女孩接走,到男方家门口后就放一串鞭炮,表示男方迎娶新娘成功,四邻八方亲朋好友听到鞭炮声就会半夜起身前往男方家里去喝油茶祝贺。大年初一清晨,刚被娶回男方家的新娘起床生火后,就在男方家一大帮姊妹的陪同下, 接过婆婆递过的扁挑和水桶到寨上的井水去挑水游寨子,预示着从此以后自己将是这个家的女主人,将要挑起这个家的重担。
大年初三,夫家送新娘回门是广西侗族的婚礼中最奇特、最隆重的环节,这也是中外游客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过春节可以欣赏到的一道别具侗族特色的精致风景,游客在征得主人同意后也可加入到迎亲队伍中去感受浓烈的.喜庆气氛。
初三这一天大早,男方岳母娘就会委派出自家身强力壮的的亲朋好友带上金银首饰、崭新的新娘服前往男方家,把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之后,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挑着彩礼按时从新郎家出发(新郎不得随行)。送亲的队伍越多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雄厚。送亲途中,为了向他人展现出新郎家的家大业大,送亲队伍不一定走直道, 而往往故意绕道选择人群密集的地方行走,沿途每经过村寨,都要燃放炮竹。送新娘的礼物有糯米和糯米粑数担,酸肉、酸鸭、酸草鱼各一两担,一坛酒,一头大红猪等。最为抢眼的是几个年轻男子用粗大青竹竿抬着的那头大红猪,只见猪的身上涂满了红红的猪血和张贴了大红剪纸的双喜字,扛着大红猪的青年们时不时大声吆喝。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作为伴娘也在送亲的队伍中。在一长溜漂亮姑娘中,新娘是哪一个呢?队伍的最末那位脚穿绣花鞋,手中紧握一小块布,无论多大风雨也不打伞的女子就是了。
新娘被送回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当天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所在村寨的未婚姑娘聚在一起聊天,相互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谓之为“坐夜”。男女青年因此结识,部分有缘分的青年男女还借此机会结成终身伴侣,组成幸福家庭。
通辽宝龙山蒙古族:祭灶神 “七天假”
蒙古族人家祭灶神
宝龙山镇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工业重镇及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辖15个嘎查(村),蒙古族约占89%。
当地过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前后22天。年前准备工作从腊月开始。人们采购大米、白面、蔬菜、水果、烟酒糖茶等食品,用的如对联、爆竹,年轻家庭给小孩准备新衣,但不会特意为新年准备新衣服。年三十前几天再采买蔬菜、水果,和其他需要的东西。
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主要活动是打扫房子、刷墙、祭灶神。祭灶神要准备三炷香、七个枣、黄米粥、灶神的画像、芦苇或榆树枝,还有果子、白糖、炒米等,不能炒菜。将灶神的画像贴在灶台边的墙上。祭灶神时将画像同其他东西一起烧给灶神,来年再请一个新的。傍晚落太阳到晚上9点之前为祭灶神的时间,由家里的男性成员司祭,也有的家庭成员全部参加。祭祀时用芦苇或榆树枝点火(据说灶神是坐在芦苇上升天),祭词为:“灶神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可以根据家庭各自的情况增加一些祭祀词,求得灶神的保佑。
当地人的“七天假”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一的7天时间。他们认为,平时凡间有佛爷、神仙等守护着,其他的妖魔鬼怪不能骚扰破坏,到了腊月二十三至初一,众神到天上开会去了,那些鬼怪就会出来捣乱。这几天全家人一定要和和美美,快快乐乐,更不能吵架拌嘴。人们要晚上少出门,小心说话、谨慎行动。如果不得已外出回来,进屋后点一根火柴朝门口扔,以避邪。大年三十晚零点以后,也就是初一凌晨,3点或5点为最佳时间,每家每户都要接神下凡。之前看日历等算好哪个是吉向,接神时,敞开家里所有的门,在庭院当中放上桌子,摆上从早饭和晚饭里分出来的一些饭菜,如果有晚上12点吃饺子习惯的人家会摆上几个饺子,还有香、糖果、枣等食物。接神词说:家里的老小来接神,众神要保佑全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当当,这时财神也会给家里带来大量的金银财宝。接神只是家里的男性参加,特别忌讳女性站在门口,认为女人会妨碍神进家门。
过去,春节期间的食品只有少量的白面或荞面、粘豆包、炒米、萝卜、猪肉等,现在是鸡鸭鱼肉、各种蔬菜水果饮料样样俱备。其中,特色饮食有煳大骨头。年猪是年前2个月左右杀好的,烤猪油、煮猪肠、煎猪血,把肉连带骨头切块后冷冻收藏。除夕前一天,将猪肉如肘子和排骨放在大锅里用温火慢慢煮。第二天早晨,把煮好的骨头从锅里取出来,把上面的肉剔干净,切好后盛到大盘子里,加上葱花、酱油、醋等调味品再蒸一次,另外在骨头汤里放入切好的酸菜或干豆角加点调味品,继续煮好,这道菜才算完成。
大年三十太阳落山、星星出全之时,全家老小要祭祖。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如果太晚祭品会被其他鬼魂抢吃。祭祖的地点要选择平整的地形或十字路口。先在地上画个圆圈,朝祖坟的方向开个口,意思是:划了圈就有了一层保护,给的东西只有自家的列祖列宗才可以吃到和收到,别人抢不去。再往圈里投从早饭和晚饭里分出来的饭菜、枣、烟酒糖茶、白蓝黑色花旗布条、纸钱,不能给面条、鸡蛋、韭菜、蒜之类的食物,边投边说祖先保佑我们家人安康、五畜兴旺、子孙满堂、发家致富等。然后,全家人磕头。投的东西也要留出一点,待祭祖完毕后扔向圈外,供给那些没有人祭祀的冤魂、孤魂们。
人们认为,天上的神仙、佛爷夜间与天和太阳一起过年,大年初一凌晨才回到人间与世人一起过年,所以人人都想初一起个大早赶在别人之前与神一起早点过年,这样,这一年就好运当头,心想事成了。
早上五六点钟,人们普遍要吃水饺。饺子出锅后向东南西北方向各扔1 个(给各路神仙和各路孤魂吃),房顶1个,锅台上2个,窗台上2个、灶台口1 个。饺子上桌,先给家里供的佛爷磕头,再从长辈开始依次磕头,这时长辈们说吉利话,祝福晚辈。一切礼仪完毕后开始吃饭。
初一出院门前先“mur gargana”(译为“出足迹”)在好的、吉利的方向出足迹,这样一年来不管去哪个方向办事都会好运当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出足迹”时先算出哪个是大吉大利、鸿运当头的方向,到庭院中朝那个方向走几步,再拿个东西进来,挑一桶水也可以。
初一这天不出远门,家里要和谐不能吵架,不能打碎东西,人们不太注重穿新衣,穿得整洁漂亮就行。初一还要观测天象。如:这天吹北风则对庄稼好;破晓时无云晴朗,则怀孕的女人能平安生产; 出太阳时天气暖和又晴朗则对家里婴儿好;中午天气晴朗对中年人好;如果阴天或是下雪,则战争爆发,税收加重。
旧时,人们从正月初二就开始工作了。女人做针线活,男人去放牧打柴,喇嘛开始念经。家里有新过门的媳妇,今天出家门给亲人拜年。这一天洗头则一年不头疼。
正月初三被认为是“angarahai udur”(译为有裂口的日子),一般呆在家里不外出。为了图吉利,人们吃封口的食物,如饺子、馅饼,意思是将裂口修补完整。
初二和初三,不管多远,只要家里的老人在世,儿女们都聚集到一起给老人拜年,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求医问药,效果奇好。除了这件事,其他的事情都不能做。
俗称“猪五羊六、人七马八”,正月初七是人日子,这天要吃饸饹。因为饸饹又圆又长,象征长命百岁。宜办喜事,如老人做寿通常选这个日子。另外,“七不出,八不进”,即初七不能外出远门,初八出门的人不能回家,否则不吉利。
正月初十是“ 黑日子”(hara udur),即不吉利的日子。大概是与“arban hara nigul ”(译为十恶不赦)相关联的缘故。因为黑有时是邪恶、终结的象征。这天必须要做好事积德行善。这一天作的善事和造的孽,都会比平时回报加重几倍。为了压制“黑”,人们吃白食,炒米、奶油、奶豆腐等。
正月十三为“杨公忌”日子。传说正月十三是宋朝大将军杨伶工(杨家将佘太君丈夫)兵败蒙古人自绝而亡的日子,是个坏日子,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千万不能出门,就算是迫不得已出门办事也不会办成功。
到了正月十五,过年的热闹劲逐渐结束了。大家热热闹闹地吃饺子,放爆竹,为过年收尾。有条件的家庭去城里赏花灯,算是比较新潮的娱乐方式。
永宁摩梭人:抬凤凰水 办成人礼
摩梭少女 赵向东 摄
永宁乡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北部,川、滇两省三县的交汇处,是纳西族摩梭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级风景名胜泸沽湖景区所在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人类母系文化的活化石”和“东方女儿国”。
“年”是摩梭人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摩梭人“年”分为大年和小年。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日为小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饮酒食肉,歌舞狂欢,尤其对放牧人员尊宠有加,每户人家都会将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赠送给放牧人。放牧人则聚集在山上野炊并祭山神,祈求福佑来年水草肥美、六畜兴旺。
摩梭人称大年(春节)为“ 库史”,意思是指崭新的年份。摩梭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间大约要从腊月的第一个礼拜开始到正月十五。
进入腊月,摩梭人就要忙着备齐库史时所需各种用品,如吃的苏里玛酒、猪膘肉、鸡、鱼、蛋以及印花的饵块粑粑和油炸粉片、酥油、清油、糌粑、大米、面粉、蔬菜、松明、柴火、对联、经幡等等。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是摩梭人的家庭打扫节(汉人称小年),打扫院落、清除拉圾都事前要请达巴(摩梭人本主教巫师)或喇嘛(藏传佛教僧人)念经送鬼,并由喇嘛算出垃圾堆放的方位,用青稞炒面揉一个似鬼状的塑像,同垃圾一起放在相应地方烧干尽,摩梭人称这一过程为“扎纳鸟木启”,以示将家中鬼邪之物驱逐出去。然后将灶台火铺重新粉刷一新(过去每年都要重新砌灶)。腊月二十八日,摩梭人杀年猪,剃头,洗衣被。腊月二十九日称“姑妮”即不能杀牲,全村的主妇们准备好肉和其他好吃的东西,慰劳上山砍松枝搭秋千、梦梦秋的小伙子们。
除夕一大早,青年男子从山上砍回两棵葱绿茂盛的幼松栽于自家经堂正面的天井院坝里,用柏香、黄杨木或万年青树枝扎于屋柱及插在门窗上,并装饰家屋的每一个角落,还采摘梅花、桃花、报春花装饰“斯托”(家庭祭祀中心)、火塘和经堂。佛龛用具揩擦晶亮,龛前点燃酥油灯,敬上香,供上各种糖果,祖母屋顶正中插上 “甲次字木”(经幡),摆一砂锅水以示震灾,屋脊换上印有祝贺吉祥的新“甲次字木”,迎风飘扬。所有门框贴上对联,房屋木摞子墙上贴有象征吉祥的图腾画、神像宝瓶画和其他年画,牲畜圈门也贴上红纸,吉祥的海螺声悠悠扬扬,一片喜气洋洋。
这天,全家人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随后,全家人洗头、洗脚,摩梭人认为,头脚洗干净了,来年样样顺,样样好。送岁之时家中所有的磨、碓、升、筒、簸箕等家用器具里装满,寓意年年有余的粮食。一直到初三,都不推磨、不舂碓、不劈柴、不筛米,预示来年安宁祥和。
一切准备就序,当同一“斯日”(血亲家族)的成员都回到“阿窝尔”(血亲大家族本家)团圆时,喇嘛(或达巴)就在堂屋中央用鲜杜鹃叶“煨桑”(烟火祭祀),以烟驱邪,全家族人围跪于火塘前,烧香点灯,聆听喇嘛念诵辞旧迎新的祝词,以敬祖先和火铺神,并请祖先回家团圆,共度春节,达布(当家人)各取一点菜肴及鸡头祭献灶神菩萨。家人把食用油摸于牛脖上,并给牲畜喂油喂食,犒劳与人相伴的家畜。完毕,全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共享年夜饭(摩梭人平时实行分食制,年节时才共餐)。宴席上,老人念诵家谱,致送岁词,大家颂唱送岁歌,向老人祝福,为孩子祈福,祝兄弟姊妹吉祥平安。
吃罢年夜饭,年轻人去参加村里组织的打跳,小孩也随同去嬉戏,中年妇女在家为老人、小孩准备新衣裳和宵夜,守岁迎接新年。
摩梭人在正月初一凌晨有抬凤凰水的习俗。家家户户在鸡叫头遍前或一男一女、或二女轻手轻脚地点着香,拿着米花糖等果品供在河边或井边,等鸡鸣啼时,在“祈神、架柯(大吉大得)”的高呼声中舀起凤凰水抬回家食用。这时家家鸣枪放炮,吹海螺,用烧鲜松叶“煨桑”,迎接新年到来。
正月初一清早,天蒙蒙亮,就要放火花炮,迎请喇嘛念吉祥经,吹响罗布加神。吃罢早点,小孩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依次到经堂、祖母屋点油灯,磕头,拜菩萨。然后给家用中每一位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馈赠压岁钱,祈福晚辈平安吉祥,茁壮成长。
这一天,各“斯日” 要携晚辈儿女,带着丰厚的礼物,到“阿窝尔”拜年;长辈给拜年的晚辈馈赠拜年礼,或衣物首饰、或金银钱币,之后男女阿夏(异居婚伴侣)的儿女们也要到父亲家拜年磕头。
大年初一,凡有年满13虚岁的孩子家庭,都要举行成人礼。摩梭人称“哩给”(男孩子举行的仪式)或“ 毯给”(女孩子举行的仪式),即“ 穿裤子” 或“穿裙子”。曙光初露,达巴用面粉揉制各种动物面偶,将其放在一个装有五谷杂食的簸箕里,中间呈三角型放上一个称为“都嘎拉”的形似小寺庙的木偶,一个小铧犁, 一个抹有酥油象征雪山的面偶,插上青枝绿叶,供在祖先牌位下,再点亮酥油灯,供上酒肉食物,用酒敬献灶神,吹响罗布加神螺号。达巴或喇嘛手持松香枝,蘸着净水不断洒向四方,口念祭祖经。之后,女成人者在祖母屋右柱旁(男成人者在祖母屋左柱旁),一脚踏在猪膘上,一脚踏在粮袋上,手中拿着意为今后吃用不完的银元。母亲帮女孩换去旧衣,穿上漂亮的新衣和百褶裙,系上艳丽的腰带,并盘缠发辫,佩上耳环、项链、手镯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脱去旧衣,穿上楚巴和长裤,佩上腰刀。达巴或喇嘛念经祈祝,祝成丁者:“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寿命像江河一样绵长,身体像高山一样壮美,福寿像松柏一样常青”。成人者在舅舅或母亲的引导下向祖母屋祭祀中心“斯托”、火塘、经堂顶礼膜拜, 磕头、敬酒,祈求神灵庇护,向长辈磕头致敬。长辈赠以首饰衣物,或金银钱财。在成人者所居村寨以及毗邻村寨,每个家庭都会带着礼品前来祝贺。成人者家会办宴请宾客,晚上举行盛大的“甲搓”(篝火晚会,俗称打跳)。举行过成人礼的男女便可以作为成年人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在社会或居家生活中受到尊重和礼遇,更重要的是从此便要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泸沽湖
摩梭人相传大年初一是狗年,初二是猪年,初三才是人过年,所以,初一和初二亲戚朋友相互拜年,从初三开始整个村子邻里间相互请客。
正月初五是摩梭人祭祀太阳神的日子,祭祀活动由几个相邻的村落集中在相应的地点举行。祭祀前一天下午,喇嘛就用青稞炒面捏出许多神像,念经作法。初五早晨,旭日东升,随着隆隆的炮声、锣鼓声、海螺声、诵经声,隆重的祭太阳神仪式开始了。男女老幼朝着东升的太阳和太阳神布画像磕头祭拜,仪式庄重而肃穆,香烟缭绕,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触摸神像,喇嘛们边念经祷告边端着“圣水”,让朝拜的人们洗头浴脸,以求神灵保佑。祭毕共餐,当晚还跳甲搓舞,纵情欢歌。
正月十二是摩梭人的“任旦”祭牧神节,这天,摩梭人家都要做丰盛美味的早餐,煮好之前腌制的猪心(必有)、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备齐各种油炸粑粑和用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先烧香“煨桑”祭供牧神,再由“达布”分食。这一天放牧人受到特殊的礼遇,猪心是专为其准备的,还能分得香肠、猪腿等足够五六天食用的食物。他们穿上新衣,结伴上山祭祀野炊,可见摩梭人的游牧遗风。
摩梭人的春节,不仅气氛祥瑞、热闹,而且整个过程因其古老又独特的文化习俗而呈现出隽永的魅力。
4年级春节小报 篇2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春节是指从腊月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美好祝福。
七年级春节小报 篇3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2、大年初二的简介
大年初二,按照福安地区的汉族民俗惯例,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逛门,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许多外地的朋友不知道这个民俗,如果冒昧在初二这一天前往福安朋友的家里,虽不至于吃闭门羹,但是主人脸上却少过年应有的热情和福安人好客的本性,这总会让外地朋友感觉怪怪的(闽东六县二市二区中仅有福安如此,全国其他地方更未听说)。但这一种汉族民俗却已存在四五百年!“初二不逛门”的汉族民俗据说是从明朝末年传下来的,还居然是和倭寇有关的!
3、大年初二的习俗
3.1、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3.2、吃开年饭: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
大年初二的禁忌
1、忌回门礼为单:大年初二,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2、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3、忌午睡:白天不可午睡,否则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4、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大年初二的传说
汉族民间传说,明朝年间,倭寇作乱,屡犯闽浙海疆,故有戚继光抗倭等典故。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关人民过年,疏于防范之际,里应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杀戮,死伤惨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习俗本应该热热闹闹地过年,可家里死人要办丧事,怎么办呢?大家相约,第二天(初一)先把丧事搁在一边,等过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办丧事。于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旧按往常一样,到亲朋家逛门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闭门办丧事,家中没有丧事的也不出门,以免冲撞。三天后,也就是大年初五,尸体收敛,法事作毕,就上山埋葬。
春节守岁小报 篇4
除夕这天,我早早做好作业练完琴,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在漫长的广告过后,响起喜庆的音乐,春节联欢晚会来!一开始我便怀着激动的心情看起节目。可是,过一会儿,习惯早睡的爷爷奶奶便熬不住就睡觉去。我呢,却没有一丝睡意,反而更加兴奋地等待着午夜钟声的敲响。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爸爸妈妈的眼皮儿也开始打架,不一会儿,他们俩竟在沙发上睡着!不过,这时的我也开始接连不断地打着一个又一个哈欠。哼,我可不会这么容易睡着的,我坚定决心,用手把眼皮使劲儿撑起来。终于,离零点还有十分钟,我睁大眼睛,九分钟、八分钟、七分钟、六分钟……我滔滔不绝地数着倒计时,像一个和尚在念着经。
“当当”钟声敲响!我好像一下恢复精神,在客厅里跳来跳去。爸爸妈妈醒,爷爷奶奶从房间里走出来,我们跑到阳台上,观看四周绽开的烟花,美妙极。这时的大街上可热闹:人们在欢呼、在跳舞,喜庆的呼声伴着鞭炮声响彻云霄。小卖部的阿姨、服装店的老板、街上逗留的行人、放烟花的大哥哥姐姐们,此时全都望着天,手作成喇叭状放在嘴边,大喊着:“春节快乐!”渐渐地人们的喊声盖过烟花绽放的声音,好像如此的呐喊也表达不完他们心中的喜悦、激动和兴奋。这时,不知是谁弄来大型烟花在空旷的地面向天空发射,看着散开的壮丽烟花,人们更加欣喜。呐喊声、烟花声、电视里的歌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融合在一起,别提多热闹。
春节小报简单又漂亮 篇5
春节小报
(一)
关于过春节各地的习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饭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品尝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年夜饭北方人喜欢吃饺子,预示着来年交好运;而南方人喜欢吃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听大人们说,以前,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因此,人们总盼着天天都过年。如今,天天吃得都象过年一样,现在就希望忙碌了一年,一家人能够相聚在一起。
今年,家的年夜饭是在饭店里吃的。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啦!大人们送给我很多祝福,还有压岁钱呢。我也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家除夕的.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二)
今天是春节,农历大年初一。早晨,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驱散了薄雾,天空瓦蓝瓦蓝的。
我和爸爸、妈妈出门去玩,一出门,就看到街上非常热闹,空气里荡漾着炮竹的硝烟味,人们都穿上节日的新装,个个喜气洋洋。对于孩子来说,新年更高兴了。我手上拿着红艳艳,黄澄澄,绿盈盈的气球,笑个不停。
初中生春节小报 篇6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节祝福语】
1. 新年到,吃大餐;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有人敬,耍耍赖;吃不了,兜回来!
2. 我们不常拥有新年,却常拥有新的一天,愿小弟每一年每一天都充满着幸福与喜悦!
3. 一张小小的贺卡,一声亲切的问候,代表着关怀和思念,包含着祝福与鼓励,祝三弟新春快乐,合家幸福!
4. 我托空气为邮差,把我的热腾腾的问候装订成包裹,印上真心为邮戳,度恒温快递,收件人是你。祝弟弟:春节愉快!
5. 一味地攀爬,是枯燥的,一味地拼搏,是无趣的,放下重负,让我们走出户外,和蝴蝶蜻蜓山雀们一同轻轻松松看云去。
6. 新春大吉!祝你人气超越圣母,财气敢当比尔盖茨之母,英气胜过萨达姆,帅气直追贝克汉姆,国际超人非你莫属!
7. 春风舞翩翩,香花绽笑颜。心头情无限,短信来拜年。愿友爱情甜,事业翻新篇。幸福绕身边,健康到永远。祝弟弟春节快乐!
勤俭节约过春节小报 篇7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春节的时候也不要铺张浪费,下面是关于勤俭节约过春节小报,希望对您有帮助~
勤俭节约过春节小报1
勤俭节约过春节小报2
勤俭节约过春节小报3
勤俭节约过春节小报4
勤俭节约过大年作文
在我记忆中,过大年是我最快活的`事了,可以放炮,有大花炮、礼花炮、鞭炮、小炮和别的炮。还有一件事就是领压岁钱了。
过大年了,我早上起来,先去爸爸哈哈哈方建给父母拜年,又向爷爷奶奶拜年,给亲人拜年后,又出去向亲朋好友还年。这时就收到了好多的压岁钱了。
可得到了钱的我,不知是该把钱给父母,还是自己支配呢?有人认为,应该自己支配,因为压岁钱不是给爸妈的,如果要给他们,干嘛还先给我们,还不如直接给他们。我们可以自己理财,比如,可以拿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花了多少钱,小到几角,大到几十元,都记在本子上。然后,家长告诉我们,什么该买,什么不该买,这样我们就会一点点的学会理财。可还有人认为,孩子年幼,会胡乱花钱,想做却无力做到的事可以用钱做到,会从小在头脑中播下“金钱是万能的种子”这种思想。虽然我也想自己不再得到,只是一时交给他们而已,交学费,买东西,他们都给我们交钱,而且我们带钱,万一丢了、抢了都不好。
我们要学会勤俭节约,有计划地使用压岁钱。
勤俭节约警句
1、成由勤俭破由奢。
2、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3、有钱时摆阔,没钱挨饿。
4、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5、紧紧手,年年有。
6、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7、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8、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勤俭节约名人故事
1、苏轼之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2、赵匡胤
少数民族春节小报 篇8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 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浓浓中国年
Happy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
四(4)班
崔敖鹏
祝各位老师、同学春节快乐
学习进步
新年春节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少数民族春节小报 篇9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作文 篇10
在世界的
除了放爆竹以外,贴春联更是沿袭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它的踪迹。而春联流传至今,更是丰富多彩,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