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2024-09-22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精选10篇)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1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案件卷宗归档,保障审(执)结案件卷宗保管安全,准确掌握各业务部门办理案件情况,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方法》、《人民法院档案管理规定》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结合本院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立卷归档

第一条本院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会议记录诉讼卷宗、报表、照片、会计帐表和各种音像资料等均应立卷归档。

第二条归档的文件材料、诉讼卷宗,必须齐全完整,符合《人民法院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办法》的规定,否则,档案部门不予受理。

第三条诉讼、执行、保全及其它案件卷宗应当于结案一个月内归档;各种党政文件留存一式三份,于次年第一季度归档;会计帐表由财会部门保存一年后,编造清册,于第三年第一季度归档;基建资料、图纸等有关材料应于工程完工后一年内归档。逾期,档案部门不予受理。

第四条对各业务部门已办结的各类诉讼、执行、保全及其它案件卷宗每月归档情况,院档案室将在次月初予以通报。

第五条对归档质量不符合规定,经检查后又不改正以及私自留存卷宗或重要文件者按院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二章档案借阅

第六条本院档案材料,原则上不外借。本院各部门因案件审理需要调借卷宗材料的,须凭调卷单并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外单位借调卷宗和档案材料,除需要书面说明理由外,报主管院长批准。

第七条有关单位查阅档案,须持有关介绍信、委托书,填写《查阅登记表》,经过档案管理部门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

第八条查阅档案材料严禁涂改、圈点、划线、折叠、污染、拆卷或插取文件,违者罚款并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九条查阅档案材料应在指定范围内查阅,不得翻阅无关材料和私自摘录涉及国家机密方面的内容,诉讼卷宗摘抄范围,仅限于判决书、裁定书及结论性材料。各类案件卷宗

内卷原则上一律不许阅借,特殊情况需报主管院长或院长批准。

第十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存档、查阅的卷宗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本院各部门借阅诉讼卷宗档案一般应为三个月一超期仍需利用时应及时办理续借手续,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十二条复印或抄阅档案卷宗材料应在档案室办理,不得将卷宗带出复印和抄阅。

第三章档案保密

第十三条档案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它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四条档案人员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档案或扩大利用范围,不得向他人泄露档案机密内容。

第十五条非档案管理人员不得进入库房。

第十六条.任何人无正当手续不得摘抄复制档案文件。

第四章档案保管

第十七条档案的保管,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兼施”的原则。

第十八条严禁在库房内或周围存放易燃、易爆、易腐物品,对不易随卷的物证,拍照附卷保存。

第十九条做好档案的收进、移出登记和档案数量的统计工作,随时掌握档案的流动变化情况。.

第二十条经常检查库房温度情况,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做好防火、防盗、防尘、防虫鼠、防光照工作。

第二十一条档案要按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排列、存放。

第五章档案销毁

第二十二条档案保管期限届满,由主管领导、审判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组成鉴定小组,逐卷进行鉴定,提出销毁或保留意见。

第二十三条确定销毁的诉讼档案,应把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取出一份,按、类别、宗号的顺序整理立卷,随有关编号,永久保存。

第二十四条鉴定小组编造销毁清册,提出销毁报告,院长批准后,报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市档案局备案,档案管理人员和指定的监销人员共同销毁,并在销毁册上签字。第二十五条销毁报告和销毁清册按文书档案的要求立卷归档。

第二十六条经鉴定须继续保存的档案,应存档保管。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院以前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2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8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规定》明确指出,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可以发布或转载时政类新闻的公众账号加注标识。

根据《规定》,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为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开设公众账号,应当经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审核,由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分类备案。同时,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协议约定的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应当视情节采取警示、限制发布、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3

《暂行规定》第六条第(四)点规定“残疾人保障金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第(五)点还规定“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

与此不同的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02〕359号)(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条第(一)点中规定“各项基金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预算安排,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第二条第(四)点中还明确了在基金预算科目下的“其他部门基金收入”、“其他部门基金支出”中分别增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科目,反映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支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文件就在“打架”,《暂行规定》将残疾人保障金具体使用的批准权留在了财政部门,而《通知》则明确了残疾人保障金的支出必须通过预算安排,不是任由哪个部门说了算。到底以哪个文件为准呢?笔者认为,《通知》优先于《暂行规定》,《通知》是《暂行规定》的上位法规,理由:《暂行规定》仅是针对残疾人保障金而设立的规定,《通知》则是对众多政府性基金的约束,且从发文和实施时间来看,后者明显新于前者。由此可见,残疾人保障金的具体使用不应由财政部门批准,而是要纳入预算,即遵照《预算法》的精神,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调整包括如何使用都要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或监督,《暂行规定》明显与《预算法》相悖。

二、《暂行规定》允许残疾人保障金可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的规定明显滞后于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现状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是构成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关于社保资金能不能弥补经办机构经费开支,无论是社会保险资金还是社会救助资金的现行法规都明确说“不”。在此,笔者想问:为什么同为社保资金,作为社会福利资金之一的残疾人保障金就允许列支经办机构经费,缺乏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资金专款专用的刚性约束?允许列支经办机构经费这一规定是早期社保资金管理不成熟不完善的特征,在社保资金管理日益完善成熟的今天,该规定明显滞后于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暂行规定》赋予财政部门残疾人保障金具体使用方面的批准权以及本身设计上的缺陷客观上不利于该资金的安全管理

首先《暂行规定》缺乏约束性条款,如规定残疾人保障金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那么到底多少才叫适当?既没有比例又没有金额标准,《暂行规定》还规定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残疾人保障金可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那么其他开支到底指的是什么开支,具体内容无从得知。

其次,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和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只需要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这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违规挤占的现象。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某些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就利用上述两个规定大做文章,将本机构的本应由财政预算安排的行政运行开支根据“需要”进行“变通”和“包装”,打着“适当补助服务机构经费开支”、“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的旗号只需再加上财政部门的批准说明就可以在残疾人保障金中堂而皇之的“合法”挤占,同时客观上也给了财政部门权力寻租的机会,而审计机关面对这一违规现象往往是无能为力,根源就在于《暂行规定》的缺陷被违规行为利用,充当了保护伞,做了挡箭牌。

综上所述,为了残疾人保障金的科学管理,《暂行规定》亟待修订和完善,结合前述笔者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保障金使用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明确和细化残疾人保障金使用范围,为推进残疾人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康复服务工作提供法定依据,同时参照其他社保资金管理的做法,坚决禁止列支经办机构的一切行政运行费用。

二是必须遵照《预算法》的要求,取消财政部门在残疾人保障金具体使用的方面批准权,将残疾人保障金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置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之下,残疾人保障金的收支结果必须定期向社会公开,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三是加大对违规挤占、列支工作经费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旦发现有违规行为,不仅对有关单位,还要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让残疾人保障金成为任何违规行为都不敢觊觎的“高压线”。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4

本院各部门:

为加强本院计算机管理,充分发挥局域网在审判等各项工作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切实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一、职能分工

1、办公室是本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全院计算机局域网的技术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

2、其他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职能职责,按照计算机管理部门和审判流程管理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将本部门的信息输入计算机。

二、计算机机房管理

1、计算机机房(以下简称机房)的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等重要设备,院办公室负责机房的安全管理和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2、除网管技术人员外,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机房;确因工作需要进入机房,必须由网管人员陪同。

3、机房内严禁带入和存放各种易燃、易爆、易腐蚀物品;严禁吸烟和吃喝食物。

三、计算机管理、维护和使用

1、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各部门计算机的设备维修、软件维护和局域网的正常运转。

2、各部门计算机由本部门指定专人管理,设定密码,并负责日常开关、设备维护及卫生清洁,确保设备安全完整、正常运转。

3、各部门计算机仅对本院内部人员上班时开放,外来人员不得上机操作。如有特殊情况,须经办公室或分管院领导同意后方可上机。

4、各部门不得擅自变更、接入、移动院网络设备;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未经分管院长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计算机不得擅自接入本院局域网。除办公室专设一台外网计算机外,其他部门和领导严禁将登陆局域网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做到专机专用。

5、各部门要爱护机器,正确使用,不得随意删除软件或更改计算机内已设定的工作软件,未经网络管理员同意,严禁更改计算机的名称,ip地址,启动程序,cmos设置,更不准自行安装软件。

6、院里鼓励和支持全院干警运用计算机开展工作,防止工作上不用而工作外乱用现象发生。电脑中严禁过多载入游戏,凡因过多载入游戏而引起死机、病毒侵入等事件,院里要追究第一使用者的失职责任。为防止病毒感染传播,一般不准使用软盘进行资料拷贝,如确需使用,先用杀毒软件检查一遍,以保安全。过失损坏要照价赔偿,故意破坏者视情况处理,并照价赔偿。

7、从2006年7月15日起,院打字室原则上不再编打除办公室外各部门的文书文件材料,只负责印刷任务,其他部门可通过局域网共享或用磁盘拷贝至打字室进行文件输出。如确实需打字室编打的,须通过主管办公室院长批准方能打印。

8、如发生技术故障,硬件设备的损失(不含软件自身使用问题)应及时报告部门负责人,再由各部门统一报院办公室,由院办公室联系硬件销售商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数据信息的录入

计算机局域网信息录入的内容为立案管理、审判流程管理、办公管理、政工管理以及公共信息等。各部门应根据职能职责,明确与本部门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录入要求,指定专门人员及时、准确、客观地录入信息。

1、办公室

档案管理:要按照档案管理办法及时归档登记造册;

本院发文:文书管理员要严格按照发文权限批准发文,未在网络上申请的文件一律不予编号。

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情况、固定资产相关信息及时输入。

2、纪检监察

来信来访情况、机构人员应及时录入并自动生成报表。

3、政治处

人事信息及时录入、修改。

4、司法行政科

枪支弹药、车辆管理、审判庭管理。

5、审判部门

所有案件的相关信息要同步录入计算机,当天的信息应及时输入。

(1)立案庭应输入的信息:所有案件的案件基本表、案件附加信息、立案案由、立案登记(审查)信息、诉讼参与人信息、其他诉讼参与人信息、诉讼费信息(立案标的等应填写齐全,无诉讼费的除外)、立案移交信息、执行基本信息(仅指执行案件)、相关法律文书(仅指执行案件)。

其中诉讼参与人中的当事人详细信息应按照审判庭法律文书的不同要求对当事人逐个具体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职务、职级、工作单位、住址等),不允许把数个当事人信息和在一起填写。

(2)案件移送业务庭后,业务庭庭长应及时用电脑分案,并完整输入承办人或合议庭成员、书记员信息。

(3)对不同性质的案件,承办人员及时准确输入规定信息。

五、保密和安全原则

根据国务院《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涉密文件、信息不准上互联网公开发布。凡违反计算机管理规则发生泄密问题,由院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保密法》的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本规定由院党组负责解释,自2006年6月15日起施行。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5

人发[1996]118号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指: 

(一)辞职或被辞退的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

(二)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三)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 

(四)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人事档案; 

(五)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 

(六)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人事档案; 

(七)其它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

第三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第四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含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他人人事档案。

第五条 跨地区流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也可由其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

第六条 尚未建立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仍由原人事档案管理单位管理。

第七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

递等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关的流动人员身份认定、档案工资记载、出国(出境)政审工作,经授权做好相关的职称资格考评、合同鉴证、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第三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转递 

第八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流动的有效文书,向流动人员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十五天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转递通知单转交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转递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发现转来的档案材料不齐全或不清楚的,应要求原单位补齐或查清楚。

第九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递,应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流动人员本人自带。对流动人员本人自带的人事档案,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不得接收。

第十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须由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手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与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书,合同书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

第十一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与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开具的转档手续具有相同效力。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方可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第四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

第十二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加强与流动人员及其现所在工作单位的联系,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充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内容。收集的材料,必须经过认真的鉴别。需经单位盖章或本人签字的,签字盖章后方能归入档案。

第十三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整理工作。在整理档案过程中,要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擅自泄露档案内容,不得擅自涂改、抽取、销毁或伪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

第十四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查阅、借阅工作制度和注意事项。

(一)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办理审批手续。查阅单位应申明查阅理由,管档单位根据规定和需要确定需提供的档案材料。

(二)查阅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对不符合规

定条件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查阅单位介绍被查阅人的有关情况。

(三)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涉及国家秘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要严格保管,严格查阅手续。

(四)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直系亲属的档案。

(五)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露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

第四章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保管 

第十五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具备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物质条件,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备铁质档案柜;经常检查库房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实行目标管理,不断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十七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是党性强、作风正、忠于职守、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共产党员。

第五章 监督与处罚。

第十八条 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的,由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

(一)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单位或个人; 

(二)擅自涂改档案内容或伪造档案材料的; 

(三)擅自向外公布、泄露档案内容的; 

(四)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管理工作中,出现违反本规定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前款所列情形负有责任的单位或直接责任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

第十九条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本着“服务为主,适当收费”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服务费,但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或工作细则,并报人事部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6

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切实加强纪检监察信访工作,规范工作程序,保证信访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金融系统举报工作暂行规定》和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保险公司信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为党风廉政建设和维护安定团结服务,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 纪检监察部门信访工作要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认真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第四条 纪检监察部门受理检举、控告、申诉的范围是:

(一)对党员、党组织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其他败坏党风行为的检举、控告;党员、党组织对所受党纪处分或检察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其他涉及党风党纪的问题。

(二)对本系统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违反政纪行为的检举、控告;不服行政处分的申诉,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第五条 信访工作是纪检监察部门掌握案件来源,扩大案件线索的重要渠道,各级公司党委、总经理室和纪检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完善接待制度。

第六条 纪检监察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和查办案件的程序办事,严守有关保密规定,强化查办案件过程中的保密措施,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泄露举报人、办案人的有关情况及正在查办的案件。

第七条 对署名举报的信件,要结合反映问题的性质优先安排核查,并经纪检监察部门将核查结果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检举、控告人反馈;对匿名举报的信件,要按照中央纪委《对于匿名信处理的意见》办理,对其举报的问题,必要时可在适当范围内公布调查处理的结果;对申诉的信件,要认真复查、复议,实事求是的处理,并将复查、复议的情况通知本人。

第八条 认真贯彻信访举报“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属于哪一级机构管理的干部,就由那一级纪委、监察室调查处理,重要的问题,应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报告,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认为需要时可以直接调查处理。

(一)对反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计划单列市分公司和副省级城市分公司总经理,总公司机关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的举报件(包括同职级干部),由总公司纪委、监察室进行核查。

(二)对反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纪委书记,计划单列市分公司和副省级城市分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的举报件,由总公司纪委、监察室进行核查。

(三)对反映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中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包括同职级干部)的检举、控告,由省级分公司纪委、监察室核查;对处级党员干部及处级以下(含处级)非党员干部的举报件,由分公司纪委、监察室核查。

(四)对反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公司,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分公司科级以下(含科级)党员干部或非党员干部的举报件,由各分公司机关纪委协助所在党支部或部门核查。对反映地(市)分公司科以下党员或非党员干部的举报件,由地市分公司纪检监察部门核查。

(五)对反映总公司机关处级党员干部的举报件,由机关纪委核查;对科以下党员或非党员干部的问题由机关纪委协助所在党支部或部门核查。

(六)对各类举报件的核查情况,应及时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第九条 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按“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办理:

(一)国务院《信访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二)检举、揭发和反映重大问题的;

(三)其他需及时处理,否则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十条 纪检监察部门接待上访人员,要坚持双人接待制度,主动热情,认真听取意见,并按“分级负责”原则,妥善处理上访材料。对上访人提出的合理要求,能够解决的,由有权对该问题作出决定的部门妥善解决;对不合理的要求,按照有关政策给予解答;不属于本级范围内处理的,向上访人作出解释。上访人提供的重要情况,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领导及有关部门。

第十一条 要高度重视集体上访事件,切实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力争把上访群众稳定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第十二条 保护举报人的民主权利,切实做到为举报人保密。

(一)凡署名的举报信,受理单位不得原文下转。需要下转的信件,应隐去举报人的姓名、身份、单位等,并采取适当形式转达。

(二)严禁将群众的检举、控告信或上访揭发的材料转交被举报单位、个人,只能转给被检举、控告人所在公司的纪检监察部门或党委主要负责人处理。

(三)检举、控告材料,除查办案件工作需要外,不得向其他人员出示,因查办案件工作需要出示或复印的,必须经受理信访的纪检监察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并隐去可能暴露检举、控告人身份的内容。

1对匿名检举、控告的材料,确因查处案件工作需要核对笔迹或进行文检的,必须经省级(含省级)以上纪检监察部门批准。

2任何公司或个人不得擅自追查检举、控告人。对确属诬告陷害、需要追查诬告陷害者责任的,必须经省级(含省级)以上公司党委或纪检监察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受理信访的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被检举、控告人或者是被检举、控告人及信访人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近亲属与信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信访事项或信访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信访事项公正处理的。

第十四条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直接办理的信访事项,一般应在一个月内办结;对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转办要结果的信访事项,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结(上级部门另有时间要求的除外),并将调查结果报出。不能按时办结的,应当提前向转办部门说明理由和办理情况,在征得转办部门的同意后,时限可适当延长。

第十五条 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发现下级纪检监察部门对转办的信访事项,在处理上有错误的,有权直接处理或责成下级纪检监察部门重新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上报信访统计报表。省级分公司每季度末向总公司纪委、监察室上报《金融系统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统计表》表

一、表二,同时抄报金融纪工委驻当地金融系统纪检监察特派员办公室。

第十七条 对认真贯彻国务院《信访条例》及其有关法规,信访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主要违规违纪者受到惩处,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的署名举报人,要给予奖励。

第十八条 对在信访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推诿、敷衍、拖延,给工作造成损失的,上级机关有权提出批评,并视情节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规定如与国务院、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机关信访管理规定相抵触,以上级机关的规定为准。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纪委、监察室负责解释。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7

这是中国首次对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相关问题作出规范, 其中包括专利信息的披露、专利实施许可、强制性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特殊规定等方面内容。专利需要通过标准的载体, 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和推广使用, 但专利权人希望私权可以通过公权得到扩大化。标准与专利结合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既提高标准水平, 也增加标准制修订程序的复杂性;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也导致产业垄断;既推动创新成果良性循环发展, 也容易抑制技术进一步创新。“国标委在专利政策的研究制定中, 始终跟随并保持与国际规则高度一致, 同时基于我国标准体系特点, 考虑与国家标准的衔接配套。对这个新鲜事物既不会阻挡, 更不能放任, 无原则地鼓励, ”戴红强调, 包括ISO/IEC/ITU这样的国际组织, 面对标准和专利的结合问题, 也不会放任两者无序结合, 需要在秩序和原则上进行引导、规范。

在专利信息披露方面, 《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 (暂行) 》规定在国家标准制修订的任何阶段, 参与标准制修订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尽早向相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者归口单位披露其拥有和知悉的必要专利, 同时提供有关专利信息及相应证明材料, 并对所提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参与标准制定的组织或者个人未按要求披露其拥有的专利,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除了披露必要专利外, 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还应当作出专利实施许可声明, 其可以声明同意在公平、合理、无歧视基础上, 免费或者收费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在实施该国家标准时实施其专利, 也可以不同意按照以上两种方式进行专利实施许可。没有获得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作出的同意许可的声明, 国家标准中就不得包括基于该专利的条款, 除非该标准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是中国区别于国际标准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 也是中国专利政策出台和征集意见过程中, 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方面。戴红表示, “如果是强制性标准, 再涉及专利, 还要收费, 这难免带来政府在为专利权人收费之嫌, 更与标准本身的公权属性不符。如果强制性标准要求免费许可, 这又与国际上的许可规则不符, 相当于强制专利持有人放弃收费, 对其私权采取了‘不保护’, 从国际舆论来说, 也很容易引起国际上反对中国‘对知识产权不保护’的声音。所以对于强制性标准中的专利问题, 我们原则上尽量不涉及, 确有必要的情况下, 采取协商的方式。”

《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 (暂行) 》提出, 强制性国家标准一般不涉及专利。强制性国家标准确有必要涉及专利, 且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拒绝作出《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 (暂行) 》中规定的专利实施许可声明的, 应当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及相关部门和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协商专利处置办法。涉及专利或者可能涉及专利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前,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当对标准草案全文和已知的专利信息进行公示, 公示期为30天;依申请, 公示期可以延长至60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将其知悉的其他专利信息书面通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针对《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 (暂行) 》, 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思路。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张平教授指出, 进入强制性标准的必要专利, 是否可以采纳国家采购和强制许可?但存在如何区别国家采购和政府采购的不同?推荐性标准中, 是否可以委托标准化组织代表专利权人进行许可的谈判?对于故意隐瞒专利信息的, 是否应当支持收取专利使用费?专利权人在合理无歧视的承诺之下, 所要求支付数额相对于正常许可费应如何把握?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她认为, 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中, 政府必须制定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 标准制定机构必须考虑制定保证标准实施的公平政策, 专利权人也一定要放弃一部分权利。这样才能鼓励知识产权的和平利用, 构建绿色的创新竞争环境。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曾在标准与专利的政策研讨会上表示, 从企业来说, 希望争取更多专利被纳入或者参与标准;对行业来说, 希望争取尽可能简化标准中的专利问题:降低成本, 简化许可程序, 减少发生纠纷的风险;对政府来说, 希望实现社会福利与企业竞争力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平衡。他表示, 需选择正确的新技术路径实现标准化, 争取自有技术更多地进入国内外标准, 使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利益相对均衡, 给消费者带来便利。

戴红在采访中提出, 中国是专利大国, 但不是专利强国。恰当的专利政策和结合机制, 对市场化、产业化的有效推进和国家自主技术力量的提高至关重要。随着《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 (暂行) 》的实施, 国标委现正在启动做联盟标准的机制研究。在中国现有的标准管理体系机制下, “要给标准和专利解决一个更通畅的出路, 需要开拓联盟标准的利用空间。专利政策出台之后, 将派生出在联盟标准这个平台上为公权和私权的效益最大化寻求更好的结合点。”

近年来, 出现了联盟标准这一新的标准化形态, 联盟标准不是国家《标准化法》中列出的四级标准类型, 但是在知识产权方面, 联盟标准成为标准化中引入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突破。举例, 闪联产业联盟是为联盟208家单位服务的平台,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标准和专利方面的问题。2005年, 其知识产权工作组制定了《闪联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诸如所有会员需签署“工作组会员加入承诺书”;会员在向标准工作组提交提案时, 根据诚信原则, 应就该提案中所包含的必要权利要求进行披露, 而不论该必要权利要求是否由该会员拥有或控制;等等。

据闪联的张维华博士介绍, “闪联从2011年开始研究, 至今已经发布了四项闪联联盟标准, 在制定闪联联盟标准过程中, 始终坚持联盟标准是联盟内部使用, 为了联盟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制定的技术标准, 所以鼓励参加标准制定的人员在制定标准时以产业发展、联盟标准技术发展和联盟共同进步为目标, 不局限于原有的知识产权授权模式来制定标准。从而开始了新的标准中知识产权的引入模式的探索。”

同时他表示, 这次《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 (暂行) 》的实施, 尤其解决了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个规定的发布与实施, 可以让这些企业在参与标准化工作时可以有参考性地选择将知识产权的内容加入标准内容, 由此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 并有助于提高标准文本的质量。”

谈及国内外的差异, 张维华说, 国外大型企业和社会团体对于标准中引入知识产权也经历了长期的讨论过程, 至今国际上对于如何在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中引入知识产权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法规和章程, 但是普遍实行的政策和思路和这次国标委与知识产权局共同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 (暂行) 》是类似的。但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都更为成熟、透彻, 所以中国在实施和执行的过程中, 国内相应的标准化教育和专利意识渗透等宣贯工作还需长期同步开展。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8

【发布文号】闽政[1982]42号 【发布日期】1982-03-30 【生效日期】1982-03-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建房用地管理的暂行规定

(1982年3月30日闽政〔1982〕42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保证农业用地和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土地政策,法令,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一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们的国策。我省人多地少,耕地十分珍贵,管好,用好土地,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要职责。省、市、县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要指定主管部门,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并把它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担当起来。

第三条 第三条 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社员承包的土地,及自留地、饲料地、自留山、宅基地,只有按规定用途使用的使用权,一律不准买卖,变相买卖、出租和擅自转让;也不准擅自在承包的耕地、果园和自留地上建房、修墓、起土、烧砖瓦等。

第四条 第四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社队基本建设用地和社员的住房建设用地,都必须珍惜土地、节约用地,除少数确需的按规定审批许可外,一律不许占用耕地。

第五条 第五条 列入计划的国家和地方建设项目用地,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空地。确需征用耕地的,也要严加限制,认真执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批手续。制止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未征先用。城市郊区菜地和鱼塘,尤其要从严控制,一般不得征用。

第二章 农村社队建设用地

第六条 第六条 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兴办社队企业、事业和公共设施,必须从有利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出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荒地、杂地、空地、宅基地和山地,尽量不占耕地、果园。

第七条 第七条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举办企业,事业需要占用耕地和果园的,必须根据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文件和占地平面布置图,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占用耕地、果园一亩以下的(不含一亩)由人民公社审核,报县土地管理部门批准;一亩至二亩(不含二亩)由县人民政府批准;二亩至三亩(不含三亩)由地区行署批准;三亩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社、生产大队企事业占用生产队的山地、荒地的,必须按照国家基建征地规定办理手续。占用耕地的单位,有条件的应在保持水土,保障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开荒造地,以补偿、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凡在城镇近郊新建社队企业、事业,其建设地点,要同时征得城镇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八条 第八条 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举办企业、事业经批准需要占用耕地的,必须与地权所有单位拟定合理负担的协议。一般应调剂土地,不能调剂土地的,要给予合理补偿,由社队企业利润或由受益社队公共积累中支付。

社队各种建设用地,国家不调整粮食购销指标和经济作物收购基数,应在公社、大队范围内根据受益情况作适当调剂。

第九条 第九条 农村社队砖瓦窑,应建在非耕地上。已建的砖瓦窑占用耕地,应由县社队企业主管部门进行清理。经批准继续生产的,其占用土地的数量由公社审查,经县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不准继续生产的,必须立即封窑,拆迁。必需在耕地中取土的,也应按上述规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保存好表土、挖土后要及时平整恢复利用,不准废弃。

发展淡水养殖要尽量利用现有水面,不要毁田造塘,个别确需占用耕地的,事先必须经过县一级水产主管部门的可行性研究,认可后,按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山采石,必须向所在公社办理申报手续,经县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在规定的地点和范围内作业,抢修水毁工程,可先征得所在公社同意后,补办审批手续。在城镇、文物、古迹、风景区及国营公路、桥梁、水利和水电设施附近开山采石,必须报县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核批准。开采后要搞好水土保持,不准破坏自然资源,影响农田水利和道路。

第三章 社员住房建设用地

第十条 第十条 各级政府要把村镇规划和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作出部署,定期检查。各级建委、农委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协同,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统一规划下,搞好村镇建设。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农房建设,要贯彻“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在人民公社领导下,在农业区划的基础上,本着相对集中、合理布局、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乎卫生的原则,由生产大队、生产队统一规划,社员大会通过,人民公社审查,报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城市郊区大队、生产队社员建房规划要同时征得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没有制定建房规划的,或规划未经审批的大队、生产队的社员,不准擅自建房。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社员修建住房,要服从规划,尽量利用宅基地、空地、荒地、山坡地等,不占耕地(包括自留地)、果园。城市郊区,农村集镇,平原地区和地少人多的地方,提倡建楼房;山区,提倡依山建村。在统一规划社员建房用地时,先解决无住房困难户用地,后安排住房拥挤户用地。凡住房够用者,不安排用地。社员建房应向生产队申请,要经生产队社员大会讨论通过,人民公社审核,报县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如确需占用少量耕地(包括自留地)、果园的,必须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按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向生产队缴纳补偿费。

第四章 对违反本规定的处理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自本规定公布之日起,违反本规定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进行处理。

(一)买卖或变相买卖土地(包括宅基地、自留地、饲料地、自留山)是违法的,一律无效。要没收全部价款,并对买卖双方处以罚款,土地由集体收回。

对为首策划买卖集体土地的、转手倒卖土地牟取暴利的,要从严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二)未经办理审批手续擅自占用耕地、山地、果园及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饲料地、自留山建造房屋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赔偿经济损失、罚款、折价归公、限期拆除、没收等处理。

(三)对违反批准权限、擅自批准征用或占用耕地的,土地管理部门有权拒绝办理征地手续,并向上级机关控告,对有关人员要追究行政责任。

(四)对拒不执行征用耕地的规定,不按规定归还借用土地的,要负责赔偿经济损失。因擅自建造住房损害农副业生产、农田水利设施或严重影响城乡交通和公共卫生的,要限期拆除,并负责赔偿经济损失。

(五)对农村社队各级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办理审批动用耕地过程中,利用职权、接受贿赂、徇私舞弊的,要从严从重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上述违法行为的处理,凡给以罚款,没收、赔款等经济处罚的,由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决定;给予行政处分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决定;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政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本规定公布之前,非法买卖或变相买卖的土地,和一九八0年三月以后,未经审批擅自占用耕地建房的,要先进行认真清理,分别情况,作出处理。对在此以前一些情节严重,群众意见大的违法占地事件,也要清查处理。处理原则,可参照本规定办理。

社员之间买卖的土地,凡是未建房的,必须退地还款;未经办理申报审批手续强行围基占地的,要自行拆除围基,退还耕地;已经建房的,参加第十三条

(二)项规定处理。对少数凭借权势侵占耕地建房,包括给子女建房的干部要从严处理,不仅要没收其房屋,而且要给予处分。

不准任何单位擅自租用、占用生产队的耕地,凡租而未用的,一律退回生产队;已占用的,限期退还。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罚款、没收等款项,要上缴同级财政,用于当地造地,不得移作它用。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于检举,揭发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功人员和单位,应根据情况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受经济制裁或刑事处理、行政处分的单位或个人,对处理不服,可以申诉,由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人民法院裁决;拒不执行的,要加重处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本规定适用于农村村庄和集镇。县城和设镇建制的镇不适用本规定。省人民政府过去有关农村建房的规定,如有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各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具体的情况,制订一些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9

【发布文号】黔府[1988]36号 【发布日期】1988-06-05 【生效日期】1988-06-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省政府工作的暂行规定

(1988年6月5日黔府〔1988〕36号)

为了适应实行党政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形势,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把省政府建设成为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行政机关,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服务,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一、省人民政府实行省长负责制。省长主持省人民政府的工作。副省长协助省长工作。

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省政府常务会议或者省政府全体会议讨论决定。日常工作分工负责处理。

副省长按照各自分工,做好工作。属于各自职权范围内的事,要认真负责处理。对于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事件,要及时向省长报告。对于带方针政策性的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向省长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二、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实行秘书长、厅长、局长、主任负责制,副职协助正职工作并对正职负责。领导成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紧密配合。每个领导成员对分工范围内的工作,要忠于职守,身体力行,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

三、三、省人民政府会议制度。

(一)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组成。由省长或省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省长召集和主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命令;2.研究执行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决议;3.讨论和审定向国务院、省委的重要请示、报告;4.讨论通过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议案;

5、讨论省政府制定的规章;

6、讨论决定各部门、各地区请示省政府的重要事项;7.分析形势,通报重要情况;8.讨论决定省政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问题。省政府常务会议一般定为每周星期三上午召开。

(二)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由省长、副省长、秘书长、厅(局)长和委、办主任组成,省政府二级机构、国务院各部门设在我省的厅(局)级单位负责人和专员、州(市)长列席会议。会议由省长或省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省长召集和主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命令;2.决定和部署省政府的重要工作;3.通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省人民政府全体会议,一般每半年举行一次。

(三)省长或省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省长召开并主持全省专员、州(市)长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重要指示、决定和命令,通报情况,部署工作,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征求意见。全省专员、州(市)长会议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

(四)省长、副省长可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处理工作中的具体业务问题,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

(五)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的议题由省长或省长委托负责常务工作的副省长确定。会议的组织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会议讨论的文件提前送参加会议人员准备意见。每次常务会议、全体会议均作会议记录;常务会议应并编印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秘书长签发。省长办公会议也要作记录,一般应编印《情况交流》,必要时印发会议纪要。

四、四、减少领导层会议,提高议政水平。

(一)各地区、各部门向省政府会议汇报的问题,要有简要的汇报材料,一般要提前三天印送省政府办公厅;届时由主管负责同志进行汇报;汇报的内容要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对存在的问题和准备采取的措施,要提出具体明确的意见。汇报发言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时间不宜过长。

(二)列席省政府常务会议的人员,应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因故不能参加的,可由部门其他副职领导参加。列席人员一般不得带助手参加会议。

(三)各地、州(市)负责同志来省政府汇报工作,事先要报告,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后再来;县(县、特区、区)负责同志一般不要直接到省政府汇报工作。

(四)参加省政府会议的人员要遵守会议纪律。会议纪要未经省政府秘书长批准,不得翻印。会议讨论的文件要注意保管,绝密文件会后及时退省政府办公厅。

五、五、文件审批制度。

(一)审批文件按以下原则办理:属于重大问题,由省长审批,或经省政府会议讨论决定。属于国务院、省政府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原则、计划范围内的日常工作问题,按照分工,由副省长、秘书长负责处理。紧急重要事项,处理后应报告省长。属于省政府各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情,由主管部门处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收到的文件,要及时处理;对各地、各部门的请示,要做到有问必答;需要送主管副省长、省长批的,在送批以前,主管副秘书长应按照《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要求,负责审核,提出处理意见。副省长提请省长审批的文件,应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发文,一般由主管副省长签发;涉及其他副省长主管的工作,经有关副省长审核后再签发;属于重大问题,由主管副省长审核后,送省长、负责常务工作的副省长签发。省长、副省长签发过的文件,在签发前未经秘书长、主管副秘书长审核的,以及签发前虽经秘书长、主管副秘书长审核,但省长、副省长有重大修改的,应再送秘书长或主管副秘书长看一次,负责在文字、格式上把关。

(三)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报送省人民政府审批的有关投资、财政、信贷、外汇、机构、编制等方面的问题,由一位副省长根据省长授权审批,其中的重大问题要经省长决定。

六、六、大力精简文件、会议。

(一)坚决控制重复性的发文和不必要的行文。各种会议纪要、报告,确需印发的,应由主办单位印发,一般不以省政府或办公厅名义批转。文件内容可以合并的,就不分别发文。凡是能用口头、电话答复的问题,不发文件。凡是会议已经部署的工作,一般不另行文。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讲话,一般不以文件形式印发。凡是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

(二)严格控制文件升级。凡是应由各部门行文的,就不以省政府或办公厅名义发文。经省政府批准召开的全省性专业会议,一律由主办单位下发会议通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各种领导小组或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可冠“经省政府同意”字样,由领导小组或牵头部门发文。涉及几个部门分管的业务工作问题,由各有关部门联合行文。各种书刊的征订工作,由主办单位自行发文,不用办公厅名义行文。各部门启用印章,应引用批准依据,自行发文。

(三)为了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减少省人民政府发文,在不改变审批权限的情况下,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行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有关主管部门发文,注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抄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四)严格控制会议次数、规模、时间和经费。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小会能解决问题的不开大会;能用文件或现代化手段指导工作的,就不要开会;应以部门名义召开的会议,就不要用政府名义召开;以省政府名义召开、部门主办的会议,会议经费由部门负责,会议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稿均由部门负责印发;不经省政府批准,各部门不得要求州、市、县政府和地区行署负责人参加会议;除全省性重要工作会议外,一般专业性会议,原则上只开到地、州(市),不扩大到县。

(五)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召开工作会、座谈会、表彰会,一般专业会,以及举办生产、科技成果展览等活动,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原则上不出席讲话、接见、照相、剪彩、参观等;如主办部门认为确有必要邀请参加,应事先报省政府秘书长统筹安排。

七、七、加强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一)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省政府交办的工作。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负责任,推诿扯皮,贻误工作的,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部门之间遇有矛盾和分歧,部门领导要主动对话协商,共同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综合部门协调解决,不准层层矛盾上交。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的问题,由各综合部门提出意见,报主管副秘书长,副省长协调解决。

(二)各地、州、市、县在工作中发生矛盾和纠纷时,要本着分级负责,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妥善进行处理。凡需要由省政府裁定的问题,必须由有关地、州(市)提出处理意见,报省主管部门协调处理;省主管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提出处理意见,报省政府审定。

八、八、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一)建立必要的联系群众的制度,通过宣传工具,加强对政务活动的报道,使群众了解情况,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二)有些重大问题,在省人民政府决定前,要加强论证工作,并通过适当渠道进行协商对话或咨询,听取群众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做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三)加强同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联系。省人民政府每个时期的工作部署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及时向他们通报,充分听取意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

(四)省人民政府的文件和省人民政府会议的内容,宜于公布的,经秘书长同意,可以向社会公布。

(五)建立新闻发布制度,由省政府发言人根据需要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

九、九、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要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检查监督,依法办事;充分发挥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和我省各级人民政府的作用;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谦虚谨慎,廉洁奉公;改进机关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地做好本职工作。

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篇10

(2000年6月2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

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

为规范执行工作中的委托评估、拍卖行为,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民法院依法行使执行权,确保执行公正,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工作实际,对全省法院的委托评估、拍卖工作作出如下规定:

一、总则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委托评估和拍卖,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

第二条 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在委托评估、拍卖活动中,必须坚持公正执法,严禁以委托评估拍卖谋取私利,不准买受拍卖物。

第三条 人民法院选择评估、拍卖机构,实行公平竞争、择优选定的原则。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选择评估、拍卖机构。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由执行庭统一管理。不准个人指定评估、拍卖机构,不准个人擅自办理委托评估、拍卖事项。

第四条 评估、拍卖机构接受人民法院委托后,依法独立进行评估和拍卖。人民法院应对受委托而进行的评估、拍卖活动进行监督,发现评估、拍卖机构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根据不同情况依法作出处理。

第五条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全省法院的委托评估、拍卖工作。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委托评估、拍卖活动进行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上级法院应及时指令下级法院纠正,也可以直接依法予以纠正。下级人民法院应每向上级人民法院报告一次开展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情况。对影响大、重大复杂的评估、拍卖活动,应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请示报告。

第六条 委托评估和拍卖,应提高效率,确保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当事人的执行费用。

二、评估

第七条 人民法院每公告评估机构登记的时间,评估机构自愿接受人民法院委托评估的,应在指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法律、法规允许评估机

构跨区域进行评估的,评估机构可跨区域向人民法院申请。申请登记时应如实提交下列资料:

(1)经年检合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

(2)经年检合格的本机构资质证书和评估人员资质证书副本;

(3)评估所要求的其它文件。

第八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第七条规定的评估机构,按下列条件进行审查和选择:

(1)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资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评估标的要求;

(2)评估机构有固定经营场所的;

(3)有委托评估标的要求的专业评估资格和专业评估人员的;

(4)同行业信誉和资格较高的;

(5)与委托法院之间无依法应回避情形的;

(6)有良好业绩的。

第九条 对符合第八条规定的评估机构,由人民法院执行庭根据需要采用抽签方式拟定后报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定后的评估机构名单应予公布。人民法院与审定的评估机构签订委托评估协议。具体案件的评估,在审定的评估机构中抽签决定。

对不同的评估标的,人民法院应选择有相应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有多家符合条件的评估机构,对评估标的有多项评估内容的,可按不同专业要求选择多家评估机构分别进行评估。

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应将审定的评估机构名单报省法院执行庭备案。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的,应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评估:

(1)被执行人不自动履行债务,需要对其财产进行强制拍卖的;

(2)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对清偿债务达成以物抵债协议,但对抵债物的价格无法协商一致的;

(3)应当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评估的其他情形。

申请人与被执行人对以物抵债的价格已协商一致,且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不作评估。

对申请人已设定抵押价值的抵押物,应直接以物抵债,不再进行评估。如抵押物抵押价值大于债务的,可重新评估处理。

第十一条 需要对被执行人财产进行评估的,由执行人员写出申请委托报告交执行庭庭长批准后,交执行庭统一对外办理。申请报告应说明评估的理由、评估物的状况、评估的要求等。

第十二条 执行庭对外办理委托评估,应出具委托书,并附标的物资料。委托书包括下列内容:

(1)评估物的名称、地点等现状情况;

(2)评估的目的、基准日和完成期限等要求;

(3)评估费用的支付。

委托书应附评估标的权属资料、人民法院对评估标的采取执行措施的法律文书以及评估所需要的其他资料。委托法院可视评估标的和案件的执行情况要求按市场价评估,也可要求同时提供市场价以外的其它价格。

第十三条 委托评估的标的价值应与执行标的额基本相一致。被执行人部分财产达到执行标的额的,只对部分财产进行评估。整体财产中部分财产可满足执行标的又可单独处理的,只评估该部分财产。

第十四条 评估机构应在接受委托并收齐资料之日起一个月内按委托要求完成评估报告并送交委托法院。评估报告应附有评估标的有关资料和有形物的照片。对于不动产,评估机构应进行现场勘查。评估机构请求委托法院协助调查评估标的或现场勘查的,委托法院应予配合。确因情况复杂无法在一个月内完成评估的,评估机构应事前征得委托法院同意。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委托评估,应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在7日内提交评估意见和有关资料。委托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资料,应及时转交给评估机构。

第十六条 委托法院收到评估报告后,应依法进行审查。审查应包含下列内容:

(1)评估报告是否按国家规定的专业规范和委托要求作出;

(2)评估报告对评估物的描述是否准确真实;

(3)评估报告所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资质证书是否与登记相符;

(4)评估结果是否与市场相同或相类似资产的价格明显不相符;

(5)评估是否存在遗漏或重复;

(6)其他应依法审查的情形。

委托法院审查上列内容发现评估报告结论有明显错误的,应要求评估机构作出修正。评估机构拒绝作出修正的,委托法院可以撤销委托,另行委托评估机构。

第十七条 委托法院对评估报告审查无误后,应将评估报告副本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对评估报告有异议的,应在收到评估报告后7日内向法院提交书面异议书,由法院转交评估机构;评估机构应在十日内进行复核和解释。评估机构对评估报告作出修正的,委托法院应将修正后的评估报告送达双方当事人,可以不征求意见。

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委托法院应以公告形式送达评估报告。公告可限定被执行人提出异议的时间。

第十八条 评估机构在委托评估期间,评估人员不得与本案双方当事人直接接触,需要当事人提交有关评估资料的,应通过委托法院进行。

第十九条 评估费用由委托法院与评估机构按照国家对评估收费的有关规定商定。

对明显抬高评估价格以收取较高评估费用的,委托法院应以最后拍卖处理评估物的价格按照一定比例支付。

第二十条 评估费用由被执行人支付,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暂无支付能力的,由申请人先行支付,最后在执行款额中扣除。

第二十一条 评估费在委托法院收到最后的评估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支付。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评估结论争议较大,且提供充分证据证实评估价格与市场价相差较大而请求重新评估的,由委托法院作出书面决定。委托法院认为需要报告上报法院决定的,可向上级法院提出。上级法院收到下级法院报告后,应在半个月内作出是否重新评估的决定。重新评估的费用,由申请重新评估的当事人承担。

三、拍卖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每公布拍卖机构登记的时间、地点。拍卖机构自愿接受人民法院委托拍卖的,应在指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法律、法规允许拍卖机构跨区域进行拍卖的,拍卖机构可跨区域向人民法院申请。申请登记时应如实提交下列资料:

(1)经年审合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2)依法领取的特种经营许可证;

(3)经年检合格的本机构拍卖师资质证书;

(4)拍卖所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符合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拍卖机构,按下列条件审查和选择:

(1)拍卖机构和拍卖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拍卖标的要求的;

(2)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拍卖场地的;

(3)同行业资信和信誉较高的;

(4)与委托法院无依法应回避情形的;

(5)有良好业绩的。

对文物、文化艺术品等国家规定专营的物品进行拍卖的,拍卖机构还应有国家专项管理部门核发的专营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对符合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拍卖机构,由人民法院执行庭根据需要采用抽签方式确定若干家后报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定后的拍卖机构名单应予公布。人民法院与审定的拍卖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具体案件标的物的拍卖在审定的拍卖机构中抽签决定。

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应将审定的拍卖机构报省法院执行庭备案。

第二十六条 执行人员在执行案件中需要拍卖被执行人财产的,应在对财产进行评估后写出拍卖报告,由合议庭讨论决定是否拍卖,以何种方式拍卖,以及拍卖标的的保留价。合议庭决定拍卖后作出拍卖裁定,经主管院长审批,由执行庭统一对外办理。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委托拍卖,应向拍卖机构出具委托书,委托书包括下列内容:

(1)拍卖的标的及有关情况;

(2)拍卖方式和保留价,并要求对保留价保密;

(3)拍卖价款的收取方式和指定的帐户;

(4)拍卖的其他要求。

出具委托书时还应同时附上拍卖标的评估书、拍卖标的权属文件、拍卖裁定以及拍卖所需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八条 拍卖机构接受委托后,应履行下列义务:

(1)在拍卖日七日前,按拍卖法第46条要求,在当地有足够影响的报纸刊登拍卖公告。公告应当登载在报纸的显明位置。委托法院也可以指定公告的报纸。拍卖机构应在拍卖前将公告资料送交委托法院备案;

(2)向竞买人如实展示拍卖标的物及其有关资料;

(3)按委托要求进行拍卖;

(4)在接受委托后三个月内完成拍卖;

(5)委托法院要求的其他义务。

拍卖机构不得与竞买人恶意串通,降低拍卖应价。

第二十九条 委托法院应在拍卖日七日前将拍卖裁定送达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并告知拍卖时间和地点。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的,应以公告形式送达。

第三十条 拍卖机构在委托要求期限内不能完成拍卖,应向委托法院书面说明原因。是否继续委托拍卖,由委托法院决定。

第三十一条 拍卖后无论是否拍卖成立,拍卖机构均向委托法院提交拍卖报告。拍卖报告内容应包括:(1)公告情况;(2)竞买情况;(3)拍卖结果;并附拍卖笔录。拍卖成交的,还应附拍卖价款收取情况和成交确认书副本。

第三十二条 委托法院应对拍卖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拍卖是否依法进行。审查无误的,作出裁定确认拍卖效力。发现拍卖违法的,裁定拍卖无效。

第三十三条 拍卖成交所得价款当场收取的,应直接汇入委托法院指定的帐户。未当场收取的,应按照委托法院同意的付款方式汇入指定帐户。指定帐户可由拍卖机构设立,拍卖款应由委托法院控管。拍卖价款的支出由委托法院决定。委托法院处理拍卖款应预留拍卖可能发生的税费和佣金等费用。

第三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经报主管院长批准,应暂缓或中止拍卖:

(1)财产权属不清或共有人份额不清的;

(2)依法不能流通的财产;

(3)法院之间对同一财产权属有争议的;

(4)财产的权属正在诉讼或仲裁,其结果可能影响财产权属的确定的;

(5)申请人同意暂不拍卖的;

(6)拍卖标的有合法抵押权,拍卖后不能保障抵押权人优先受偿权的;

(7)执行案件被依法暂缓或中止执行的;

(8)拍卖机构的拍卖活动违法的。

遇有紧急情况需要中止拍卖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拍卖开始前一小时将书面通知送达拍卖机构。拍卖机构收到通知后应立即停止拍卖。

第三十五条 对拍卖标的较大或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人民法院应派员到拍卖现场监督。

第三十六条 拍卖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对拍卖费用的支付,人民法院采用下列方式进行:

(1)拍卖成交的,从拍卖价款中支付,佣金比例不是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对拍卖标的数额较大,应按累进递减的方法本着降低执行成本的原则降低佣金比例,具体比例由委托法院与委托拍卖机构商定;

(2)拍卖未成交的,委托法院不支付费用。申请人同意的,可由申请人支付拍卖机构已支出的成本费用;

(3)对经两次拍卖仍未成交的财产,当事人仍请求拍卖的,由申请人支付费用。

(4)因本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发生中止拍卖程序的,如不再委托拍卖,委托法院应向拍卖机构支付已发生的费用;

(5)因拍卖机构违法或违反本规定而被委托法院撤销委托的,不支付费用。

拍卖费用在拍卖成交收取拍卖价款后支付,拍卖机构不得预收拍卖费用。

第三十七条 海事案件的评估、拍卖,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法律没有规定的,按本规定进行。

被执行的财产是船舶需要拍卖的,其他法院可以委托广州海事法院进行。

四、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全省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一律执行本规定。

审理民事、经济案件时需要对财产进行评估的,参照本规定进行。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上一篇:摘选大学生低碳生活调查总结下一篇:电商站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