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工作综述

2024-10-15

人大工作综述(共8篇)

人大工作综述 篇1

搞好“三查(察)”。我乡人大主席团特别重视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检查、调查工作,为全乡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监督、协调作用。一是组织代表深入农户,联系选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讲真话,讲实话,及时反映和督促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人大代表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建议乡人民政府充分立足土 地资源优势,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泡核桃、蚕桑、畜牧等产业的建议,全乡农业产业获得了较好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在原有泡核桃6万亩的基础上,全乡计划2009年新植泡核桃22920万亩,预计进入盛果期后泡核桃产业单项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二是建议乡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简化办事程序,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和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的不法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认真组织了市、区、乡人大代表对全乡的中小学教育、核桃、铅锌矿、包谷生产、水稻定量栽培、畜牧生产、动物疫病防治等进行视察,通过视察,代表们对全乡贯彻落实教育法的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提高了对义务办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加大对教育投入的紧迫感和依法办学的观念,并建议乡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部分校舍要进行修缮,健全完善各种基础设施等;通过视察,代表们对全乡的产业及重点企业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增强了发展全乡经济的信心,并建议乡政府要真抓实干,切实加快全乡经济发展步伐;这些建议,乡政府都予以采纳,并予以落实办理。同时主席团还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监督视察,切实做到了“关注民情、反映民声”。

(四)围绕行风建设和政府工作,认真开展代表评议活动

乡人大今年认真组织了人大代表评议行风活动,把乡直和驻乡站所、单位部门全部置于人大代表的评议范围之内,好的进行表扬,差的在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还要再进行一次专门评议,详细接受代表质询,作出答复,制定出详细的整改措施。通过评议,各站所、单位部门切实进一步转变了作风,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执法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自身全面建设,乡人大也在监督工作中架起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对政府及各单位部门的工作进行评议,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形式。今年乡人大主席团认真组织市、区、乡人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听取和评议了农科站、兽医站、学校等单位部门的工作。通过评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提高了各单位部门的履职能力,又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积极参与和支持全乡的中心工作

主席团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乡党委、政府抓好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好全乡社会稳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乡党委中心工作,基本完成了乡党委分工安排的挂村包村抓生产、抓发展、保稳定和分管的老龄、劳务输出等工作任务。2009年上级下达劳务输出任务150人,目前全乡完成170人,超额20人;在老龄工作方面,组织对全乡的老年人进行了统计,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健康补助,组织对全乡的老年人进行了免费照相等工作。大庄、老吴寨、石龙、鲁图四个老年协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节日文艺活动,尤其是建国60周年和敬老节活动,四个老年协会基本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六)加强代表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素质

为切实发挥好人大代表的作用,乡人大主席团始终把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摆在十分重要位置。通过组织代表学习《代表法》、《选举法》等与代表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国家法律法规及惠农政策的学习力度,使代表们进一步熟悉了法律知识和人大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代表依法议事、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把学习党在农村的政策、科学的发展观以及领会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学,做到学用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调研,提出了一些有质量、有份量的建设性意见,如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铅锌矿开发等等,为乡政府起到了较好的参谋作用。2009年在召开人代会期间,再次对人大代表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体代表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2009年人大工作取得的经验和体会

2009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对如何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做好人大工作,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一)做好人大工作,离不开上级人大的正确指导

在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下,我们不折不扣的按照市区人大的安排部署去做,多请示、多汇报,使乡人大主席团的工作思路明确、方向正确,与全区的人大工作保持了工作上的联动性,整体上的协调性。

(二)做好人大工作,必须要得到乡党委的重视和政府的支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就能紧紧把握人大工作的正确方向;始终发扬人民民主,就能保持人大工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血脉相连;始终做到严格依法办事,就能保证人大工作沿着规范化、法制化、民主化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坚持把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就能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保证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坚持和保证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是搞好人大工作的灵魂和前提,是人大行使职权的根本保证。在工作中,乡人大主席团及时地向乡党委主要领导请示汇报有关人大工作,主动地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乡党委将人大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乡党委书记同时也是市级人大代表,每年听取或专题研究乡人大工作就达6次之多。人大主席团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涉及有关重大问题需要党委统筹协调的,也得到了党委的支持,保证了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政府对乡人大行使职权所需的各项经费予以大力保障,乡财政把人代会、主席团会议、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经费全部列入了财政预算,为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做好人大工作,要把握好四条原则,围绕大局,关注民生,突出重点,促进发展一是依法办事的原则。二是集体决策原则。三是服务和服从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原则。乡人大工作要始终把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参与全乡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促进。坚定不移地围绕全乡工作大局开展人大工作,坚持不懈地把民生问题作为人大监督的重点,坚持抓大事、抓难事的监督工作,坚决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只要坚持贯

彻好这条基本思路,就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全乡的发展促进好,把人大的形象树立好。四是注重社会效益的原则。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认可,人大的威望也随之上升,否则便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乡人大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人大作用的更好发挥。

(四)做好人大工作,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

充分立足人大工作实际,做到不越权、不缺位,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达到既推动人大监督工作,又支持服务全乡发展的双重效果。要大胆开拓创新,打破思想上的禁锢,保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使人大工作始终与时俱进。工作要积极主动,争创一流,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作风、一流的业绩,开创我乡人大工作新局面,在坚持做好人大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全乡经济社会主战场,为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五)做好人大工作,必须注重实效

乡人大主席团将继续开展工作评议和听取、审议工汇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按照乡人大相关工作意见,制定自己的方案,为代表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督促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办理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认真处理好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不断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主席团成员同人民代表的联系,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对主席团和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建议和批评意见,切实解决人大代表在执行职务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增强代表活动的实效,维护代表的合法权益。

(六)做好人大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做好代表的培训工作。有一支高素质的代表队伍,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基础。认真组织代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知识,使其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吃准吃透政策精神,不断拓展知识空间,提高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参政议政水平,提高代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务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009年我乡人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人员少,乡镇中心工作比较忙,从事人大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人大工作的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人大在依法全面履行职权方面,与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在推进民主与法制进程、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方面不够,还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企盼。乡镇中心工作绝大多数是党委和政府共同决策,一揽子抓,人大主席既参与决策又参与抓落实,监督起来比较困难。四是人大及人大代表的整体议事能力还不够强。五是认识低。干部群众对人大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偏差等问题,影响人大工作深入开展,在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和研究,切实改进和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人大工作将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学习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入学习、融会贯通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人大主席团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履职能力。继续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人大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

一是要以加强制度建设着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大主席团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

二是组织开好每年的人大代表会议,注重提高会议效果,认真听取审议三个报告,听取代表意见建议,三是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及时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为全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四是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通过组织代表学习培训、开展代表评议视察以及选民评议代表活动,提高代表素质,履行代表职责。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促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关注弱势群体,当好他们的代言人,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五是对政府及其组成单位部门的工作进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加强“五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创造性地开展好人大工作。

六是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中心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安排人大的工作,使人大工作融入全局工作之中,与党委工作、政府工作协调有序,形成合力,共同把各项工作做好。

总之,2009年我乡人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人大的指导帮助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更好的发挥人大大的职能作用,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为促进××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人大工作综述 篇2

一、工作压力的概念

工作压力是压力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 但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大家所公认的概念, Van Dijkhuizen (1980) 在文献中找出了40多个工作压力的概念。徐诗宇 (2004) 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 总结外国文献中对于工作压力的研究情况, 提出有关工作压力含义的三种界定, 即刺激说、反应说和刺激-反应说。主要工作压力理论有两种:静态学说和动态学说。静态学说主要是从单维的角度对工作压力研究过程中的压力本质进行界定, 认为工作压力是一个静态过程, 与此类似的学说包括刺激说、反应说、主体特征学说。动态学说认为工作压力是一个动态过程, 从动态角度探讨压力源、中介变量和压力结果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定义工作压力的有刺激———反应说。

(一) 工作压力的静态学说

刺激说把工作压力仅仅看作是工作压力源, 倾向于仅从压力源的角度对工作压力进行研究, 强调用环境的刺激特性来描述压力, 是压力源层面上的一个概念。关注的是压力事件本身的性质, 其代表学者为Cobb、Cooper和Caplan等。如Cooper和Marshall (1975) 认为“工作压力就是和特定工作相关的负面的环境因素”。

反应说把压力看作是个体面对环境刺激的主观感受, 倾向于从压力作用结果的角度对工作压力进行研究。它把压力看作人的主观感受, 是个体的体验和认知。如Quick (1984) 认为“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刺激时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反应”。

主体特征说将工作压力理解为是与主体的需要和能力等个体特质密切相关的, 当个体有较高的期望发生, 但又感到自我能力有所不及时, 就会在行为活动中感到压力。与之相近的有关定义有:McGrath (1976) 认为“压力是个体的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 需求得不到满足引起的后果”。

(二) 工作压力的动态学说

动态学说的观点将环境因素和个体行为特征因素引入工作压力的研究过程, 认为工作压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 然后感知到外界的压力, 并在中介各种变量影响下做出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的动态过程。强调工作压力是个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过程, 在该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影响变量, 如工作控制、社会支持、个性变量等。如Lazarus (1984) 认为“压力指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 当环境要求与个人能力及可利用的资源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下, 导致个人心理失衡, 工作生活步调不和谐等的压力症状”。

综上所述, 从工作压力的定义上来看, 有的从静态入手探讨压力的本质, 有的从动态入手探讨压力源、中介变量、压力结果之间的关系, 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二、工作压力理论模型

国内外学者做了关于工作压力方面的各种研究, 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工作压力理论, 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 关于工作压力的理论大致可从六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 传统理论

该理论从较广泛的组织水平对各个独立的与压力有关的概念进行确认和测量, 同时考虑对个体及组织的影响作用。Lazarus (1995) 把这种传统的方法引起压力的环境条件和个性特征看作是分离的、静态的。Hendrix (1995) 等人的研究模式中, 研究者们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分为三类:组织内部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和个性特征。Summers (1995) 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因素模式:即个性特点、组织结构特点、组织过程特点、角色特点。在传统工作压力理论研究中, 所有的因素都是静态的、独立的。

(二) 工作需求-控制理论

Karasek (1979) 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 (简称JDC模式) 包含工作环境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工作需求和工作控制。二者共同影响工作压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这一模式中增加一个维度:社会支持, 成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 (简称JDCS模式) 。在JDCS模式中, 高压力的工作是高需求—低控制—低支持的工作, 这种工作往往导致心理压力和生理疾病。反之, 高需求—高控制—高支持的工作将增加学习、动机和技能的发展, 而且, VanDerDoefetal (1999) 认为控制和社会支持可以减少高需求的消极影响。其实际价值在于让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可以通过增强对员工工作的控制和社会支持等来改善员工身心健康。

(三)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是受大部分学者接受, 并大量应用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引起工作压力的因素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为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两者不匹配时会产生工作压力, 但当两者相匹配时, 个体就会更好的适应环境。它将工作环境和个体特征结合起来, 较全面准确地阐述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但是由于它只强调人和环境之间的适应是静态的, 而没有考虑其动态性, 没有考虑工作压力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会因为特定的工作情境而改变的情况, 因此在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四) 拉扎鲁斯 (Lazarus) 交互理论

Lazarus (1966) 提出的交互理论 (transaction) 是压力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综合考虑了压力的环境因素、知觉、压力反应、压力结果以及一系列起中介作用的变量。该理论认为压力是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当个体认为面临的情境己经超出自己所具有的应对资源时会产生心理压力。交互理论对组织压力理论研究的贡献体现在强调压力产生过程中时间因素的重要性, 关注到了压力产生过程中的动态特点。其缺陷体现在没有从组织层面解决如何进行压力管理。

(五) 纽斯特罗姆等的工作压力理论模型

New storm (1997) 等人认为压力源分为两大类:工作因素和非工作的环境, 并特别指出工作压力源会造成积极性压力与消极性压力两种压力, 并有可能导致组织层面与个体层面两个方面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该模型还注意到积极性的压力对组织和个人具有积极影响, 相反消极性的压力对组织和个人有消极影响。这个理论对全面认识压力的作用效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六) Robbins的压力理论模型

罗宾斯 (Robbins) 认为外部环境、所在组织和个体三类因素构成压力源。个体差异决定了压力源能否让个体产生压力感。此模型中有5个中介变量, 分别是个体差异中的认知、经验、社会支持、控制点和敌意感, 而Robbins认为个体产生的压力感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上述文献综述说明, 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是一个包含工作压力源自变量、压力结果因变量和一系列中介调节变量以及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体系。

三、工作压力源理论

工作压力源 (JobStressor) 是指导致工作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 可以是外界环境、组织内因素或者个体。国内外众多学者都从各方面探讨压力源,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自行整理。

综上, 虽然对工作压力源的分类并不完全一致, 但总体而言可把工作压力源归纳为组织内因素 (工作本身、组织风格和组织倾向、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组织中的角色) , 组织外因素 (政治、经济、技术的不确定性、就业市场的形式等) , 个体因素 (个性特征、工作经验、个人认知等) 。

四、工作压力量表

工作压力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概念, 不同个体所承受的压力源是不同的, 并且压力是由外部环境和个体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 因此工作压力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测量工具。目前国内外学者使用较多且广泛接受的有以下6种:1) Cooper (1988) 的职业紧张调查表 (OSI) , 主要从工作满意感、健康状况、行为类型、对周围事件的解释、工作压力来源、紧张应对方式等6个维度来测量;2) Mclean (1986) 的工作紧张调查表, 主要从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和职业紧张3个方面来测量;3) Karasek (1979) 的工作内容量表量表, 从工作控制水平和工作心理需求两个维度来测量压力;4) Hurrell McLaney (1988) 的工作控制量表, 从任务控制、决定控制、物理性工作、环境控制和资源控制等5个维度来测量;5) Osipow (1981) 的QSI-R职业紧张量表调整版, 主要从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变能力三个部分来测量压力;6) Cooper Williams (1998) 的工作压力问卷, 从组织气氛、与他人的关系、工作责任、角色负荷、管理角色、职业发展、工作家庭冲突七个方面来测量。

从测量工具来看, 测量指标体系不统一,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根据各自的偏好, 采用带个人倾向的测量指标, 从而造成其结论很不一致, 这对于工作压力的研究结论是很不利的。

五、工作压力的后果

工作压力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个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对组织效率和业绩都有重大影响。当人或组织承受适度的压力时, 会自发地通过各种手段调整自己来适应压力, 从而使员工身心愉快, 给组织带来高效率和高业绩, 这种压力就会表现为动力。而当压力过大时, 除了损害员工个人的身心健康以外, 还会造成一些组织问题:缺勤、高流动率、事故。具体表现如下:

(一) 工作压力对个人的后果

研究发现工作压力对个人的健康和安全有着消极的后果, 引起的个人的生理影响往往使个人患上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生理上表现为头疼、失眠、消化不良、精神不济, 情绪上表现为紧张、忧郁、焦虑、苦恼紧张、敏感、多疑。工作压力太大往往增加了人们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使其心情变得压抑, 容易产生工作不满情绪, 使员工出现比较差的工作成绩, 缺勤率高, 最终的结果可能导致员工的离职。

(二) 工作压力对组织的后果

目前研究压力对组织的影响理论主要有三种:激励理论、冲突理论及互动理论。激励理论主要是偏向认为工作压力对组织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有积极的影响, 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员工调整心态, 集中注意力, 提高工作效率。冲突理论则倾向于认为工作压力对组织绩效具有消极影响, 如果员工承受压力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满意度, 进而使组织出现生产效率低下、组织气氛差、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互动理论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广泛接受的理论, 主要是强调有一个最佳的压力水平会使组织的效率和绩效最高, 如果员工承受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最佳的压力都会使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受到影响。认为工作压力与组织效率和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诗宇.媒体大编辑台员工工作压力、社会满足之研究——以东森媒体集团为例[D].铭传大学, 2004.

[2]Lorne Sulsky, Carlla Smith著, 马剑虹译.工作压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Quick J C, Quick J D.Organizational stress and preventive management[M].New York:cGraw-Hill, 1984.

[4]Lazarus R 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process[M].New York:McGraw-Hill, 1984.

[5]李峥, 王垒.关于工作压力的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网, 2003.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综述 篇3

摘要:档案管理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象、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资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医院档案资源的实体管理;其次是对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本文通过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基本要求、特点、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综合叙述,最后提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新思路,供业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综述;发展思路Abstract:file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state organ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o form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original data, text, image, sound, save for future reference and other forms of. The hospital archives management mainly has two aspects: first is the entity management of hospital archives resources; second is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hospital archives.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 hospital archives basic requirements, characteristics, work content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aspect, finally put forward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archives management, for the industry reference.

Key words:hospital; File management; Review; The development ideas

中图分类号:R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50-03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药品管理、卫生行政管理以及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他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资料的管理。它们既是医院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 也是医生进行诊疗工作的可靠依据和参考资料。

1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1.1医院档案的整体管理

医院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保证档案的完整。保证档案集中保存、不致遗漏,前后关联的档案也要归类整理。

1.2医院档案的安全管理

保证医院档案不因为年代久远而损坏,延长医院档案的使用、保管寿命,避免因管理不善而泄露机密。

1.3医院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医院档案管理应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工作指导,建立系统的体系管理来促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逐步提高水平。

1.4医院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医院应通过制定相关各项管理技术和业务标准,来促进医院档案管理的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统一。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的标准化,是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网络资源共享化的前提和基础。

1.5医院档案的经济性质管理

在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相关的经费对工作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的做到低成本高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达到效益最大化。

1.6医院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电算化技术、复制粘贴技术、可视技术等各种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化的医院档案管理之中。在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水平。

2对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与其它管理工作一样,是一种综合系统的信息控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2.1医院档案管理的相对封闭性

医院档案从形成之日起,对于社会公众有一段时间的封闭期,这种封闭期有其形成的各种因素,也造成了档案管理和档案使用之间的矛盾。

2.2医院档案管理的阶段性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阶段性可以分为档案的档案室管理和档案馆管理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档案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服务价值和服务作用、服务方式。档案处于档案室保管阶段时,主要是供档案的形成单位使用,需要经常性的调阅使用,具有过渡的属性;在档案馆的阶段时,档案的属性转变为具有研究价值,不仅仅为档案的形成单位服务,还要对整个系统形成资源共享。

2.3医院档案管理的依附性

医院的档案是由其形成者根据相关的数据,综合实际情况产生的。既包含客观实际,也包含了形成者的主观观点。因此医院的档案牢牢的依附于形成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3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3.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

院级文件档案的管理工作由医院办公室负责。并负责监督检查下属各科室的档案管理情况。部门科室的档案管理由各个科室指派专人负责管理科室普通档案的借阅由本部门领导审批,院级档案的借阅由院长审批。由总经理(院长)负责审批机密文件的借阅、档案的复制及销毁工作。

3.2档案收集、归档

院办统一归档以医院名义收发的公文,涉及到部门的,由相关部门归档复印件。各部门的档案整理归档由部门档案管理员统一进行。涉及到几个部门科室的档案,由主要负责的部门收集整理,最终由院办归档。本部门负责收集归档本部门的会议纪要等文件。院办负责收集整理院级的会议纪要等文件档案。医院工作人员以单位名义的学习、考察调研、上级单位的业务学习等,需要归档档案的,由院办负责。

3.3档案立卷

统一存放于档案柜的档案,应由管理员分别根据类型进行立卷。档案立卷应明确条目,便于查找。案卷明细分类名称用标黑一号字体打印,粘贴于档案盒(或文件夹)左侧距顶部3厘米处。

归档的档案按年度立卷,立卷时核对归档档案的完整性、准确度。

归档档案应符合国家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目录清楚、字迹工整。

3.4档案目录编制

档案文件的编号应遵循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统一规定编制目录。管理人员应在档案盒(或文件夹)首页位置设立《档案目录》。

归档档案必须在首页面右侧用口取纸标记文件编号,以便查阅。《档案目录》内容包括目录序号、文件编号、文件标题、页数、发文单位、发文日期、经办人、归档编号、备注等项目。

3.5档案保管权限、期限与类型

财务部保存涉及财务的档案,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人事部保存涉及人事的档案;总经理(院长)负责保存医院证、章、信;院办负责永久保存政府职能部门授予的各种许可证书、资格等级证书、奖状、奖章、奖杯、锦旗等原件。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般为 3 年至到5 年。保密档案于失效当日即刻销毁。

3.6档案类型和范围

3.6.1行政类档案,包括: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对内、对外收发的各类正式公文;各部门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会议纪要、决议;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汇总表;《办公房屋租赁合同》、购置的固定资产档案;购置车辆的管理档案;对外签订的各类购买合同;其它应归档的档案资料。

校团委工作综述 篇4

我校团委在团省委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新时期高校团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努力实践。2002,校团委被授予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红旗团委”、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主题教育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主要工作做以汇报:

第一、目前我校共青团组织现状

学校现设1个团委,黄台校区管理处和济王校区管理处各设1个分团委,有1个机关团总支、在13个院系中有18个团总支,共有364个团支部,团员13206人、专职团干部28人。团委机关共有专职干部7人,下设大学生活动中心、艺术指导中心。在现有的专职团干部中女性7人,占团干部总数的28%;中共党员26人,占团干部总数的92.9%;团干部中研究生学历的有6人,占团干部总数的21.4%,大学学历22人;团干部中26-30周岁的11人,31-35周岁的12人,36周岁的4人。

目前,团干部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有1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多人在攻读硕士学位,使我校团干部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但团干部中存在年龄偏大的情况,团干部中26-30周岁的占团干部总数的39.3%,31-35周岁占团干部总数的42.9%,有4人已36周岁,亟待调整。第二、学校共青团的主要工作

近几年来,我校共青团工作已逐渐形成了“七项工程、全面推进”的战略格局,即理论学习工程、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组织建设等七项工程齐头并进,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了我校共青团工作的质量。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团,切实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理论素质

一方面,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理论素质。几年来,在我校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各级团组织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理论素质。充分利用党校、团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阵地,深入开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十六”大和“七一”讲话精神;我们还通过举办邓小平理论专题座谈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抓点带面,有力的推进了我校邓小平理论“三进”和“新三进”工作的普遍开展。目前,我校大学生邓研会已经确立了“校有总会、院系有分会”的总体格局。校邓研会每年开展“邓小平理论知识竞赛”,场面热烈,是我校团员青年理论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另一方面,坚持以主题教育和重大庆祝纪念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相继开展了“爱国、学习、厚德、成才”、“实现宏伟蓝图,奉献青春智慧”等主题教育。同时以“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八十周年、建团八十周年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增强了团员青年的历史使命感,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我校也因此连续被团省委评为“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主题教育先进集体”。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从95年开始于每年的4月举行,历时两个月。由“五四”文艺汇演等院级重点活动、系列学术讲座和由院系、班级、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各种卫星活动组成。通过组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二是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指导,以“文化育人、文化服务、文化活跃、文化凝聚”为主要内容,组织“献爱心,捐助福利儿童”工艺品竞拍、“五月的风”驻济高校诗歌朗诵大赛、“土木杯”足球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团委把组织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借竞赛为契机,加强宣传、精心组织,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学生科技创新环境,重点在出精品上下功夫。2001年在第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空调系的作品《地源热泵探索与研究》获全国三等奖和山东省特等奖。2002年在“挑战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有1件作品获山东省特等奖,2件作品获省一等奖,2件作品获省二等奖,1件作品获全国铜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网站(页)设计大赛、机器人制作大赛等校园学术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科技氛围。

四、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给青年学生提高素质搭建舞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重点制定了《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条例》,加强社团的制度建设;对全校大学生社团进行重新登记。目前大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共有58个社团,其中校级社团18个;开展典型活动,扩大社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英语协会每周末的英语角和英语讲座、环保协会5月30日“世界水日”万人签名纪念活动等;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硬件支持,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了空间。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学院搭台、社团唱戏”的局面。去年举办了以“迎接十六大,展青春风采,塑社团形象”为主题的首届学生社团文化节,开展了学习《党章》、《党史》知识竞赛、“社团友谊杯”接力赛、“我眼中的新校区”主题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近年来社团蓬勃发展的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五、积极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服务他人,锻炼自我

我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总体协调下开展了校区共建、助残爱幼、环保服务、义务家教、拥军爱军等一系列活动,在服务他人同时使大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目前2000余人,累计为社会提供服务达40多万小时。2001年11月,山东省首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发放仪式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举行。

六、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促进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利用假期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共青团工作“名牌”。几年来,团委在原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目标,积极投入,在活动机制、活动范围、活动宣传等方面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新发展和新成果。

一是活动制度日趋完善。目前已制定了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奖励制度、团队立项制度、实践流程、报销制度、团队守则等,编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从活动的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到活动的总结、评比表彰,都建立了一整套工作制度,从而有利的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团委充分发挥院系专业优势,组织一批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和近万名大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注重活动的宣传。去年暑期,团委编印了19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简报》,及时宣传报道各实践团队情况。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0多家省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单位也对我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做了报道,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一直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深入推动地方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较好的坚持了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先后十一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十五年被授予山东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去年,在青州市王母宫镇集市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孙金龙同志亲自视察了我校的“四五”普法齐鲁行服务队活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狠抓团的组织建设,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注重把团的建设重点放在基层团支部,注重发挥团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举办优秀团日活动设计大赛,通过团支部自我创意、自我设计、自我操作,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即使全校青年学生都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又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了增强团员意识的教育。二是坚持团总支书记例会制度,在布署工作的同时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团干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评先树优为导向,积极做好推优入党工作。每年4、5月份进行“五四”团员评优表彰,籍此帮助团员青年增强团员意识,保障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方针,目前,申请入党的团员6669人,占团员总数的50.5%。此外,加强团的宣传,积极开展团学工作的调查研究。几年来,出版《建院团讯》100余期,团的活动被各类媒体多次报道。第三、今后的重点工作

一、构筑全校性的竞赛活动体系,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建平台。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为龙头构筑全校性的竞赛活动体系,覆盖我校诸多学科,依托学科力量,举办我校科技文化节,针对全校广大团员青年的成长需要,设计具体的竞赛活动,如计算机技能大赛、经济管理类案例大赛、英语运用能力竞赛、网络技能大赛等。目标是要让每一位建院学子都能在大学生活中参加一次以上的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开拓高校共青团工作新领域。高校学生已经普遍将网络学习和网络生活作为现实学习和现实生活的重要补充,将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作为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为此我们提出:要提高信息战略意识,加快实现我校团工作的信息化。具体的工作目标是:建设以服务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和满足大学生群体成长发展要求为目的专业网站,充分开发、整合我校团工作的信息资源,基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初步建立我校共青团信息化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组织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改进和丰富共青团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更好地在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和权益维护等方面对团员青年开展教育、提供服务。

三、积极探索分级管理的新办法,实行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团建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完善团总支、团支部的考评体系,制定《团支部达标升级办法》、《团员教育评议及团籍注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团的基础和基层工作。将学生活动经费切块到各团总支,切实实现重心下移。

四、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点,积极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试点工作。今年我院被团省委确定为全省首批12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院校之一,将在2003级新生中进行试点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生素质认证信息系统。

2011年工作综述(终稿) 篇5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工作综述

2011年是经开区践行“提升建设新经开、再造改造创一流”战略目标的起始之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深入推进,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逐步落实,经开区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园区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又使经开区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一流园区”建设的重任,全区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和挑战,团结实干、积极进取,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了开门红。

一、“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进入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针对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及时编制完成了《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园区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针对园区产业发展广而不深的实情,适时启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编制工作,为园区产业发展集群化奠定了基础。针对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园区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势头不力的现状,主动加大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关键经济指标的跟踪、调查和分析,开展企业融资需求调研,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做 1 好企业扶持政策兑现,确保了全区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园区增加值137.37亿元,同比增长25.85%。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1.58︰62.62︰35.8调整为1.2︰62.16︰36.62。

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100.26%。全区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676亿元,增长28.7%。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7.73亿元,同比增长34.82%,超过年度计划1.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0.19%,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园区综合实力位居西部22家开发区第4,较上年提升1位。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项目支撑作用明显。投资规模快速扩张,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02亿元,增长37.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市开发区板块第一。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9.55亿元,增长49.5%,占全部投资的50.46%,三产投资完成58.4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54%,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区新开工(已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41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7个。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区规模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由去年的101户增加至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4.7%。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3户,比上年增加7户,亿元企业实 2 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90.69%,较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亿元产值企业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6户,比上年新增2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4.2亿元,同比增长23.93%,实现增加值77.3亿元,同比增长28.01%,占全市的1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8亿元,同比增长31.67%,实现利税22.4亿元,同比增长25.16%,其中,利润14.18亿元,同比增长29.2%。主导产业规模稳步提升,装备制造(含光电子)、生物医药及食品饮料、烟草及配套等主导产业产值总量达到208.38亿元,较上年增长17.23%,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4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71%。新型产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6.2%,比去年同期提高2.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6.03亿元(快报数),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2%。新投产工业企业单位面积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分别达到17.6亿元/平方公里和4811人/平方公里,均超过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值。着力“服务优质区、质量领先区、品牌集聚区、标准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区域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2011年,全区新增“云南省名牌产品”8个、“昆明市名牌产品”4个。新申报“中国驰名商标”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6件、“昆明市知名商标”5件。

三产经济不断壮大,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全区限额以上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317.7亿元,增长32.82%,全年社会消费 3 品零售总额实现44.1亿元,同比增长42.67%,家电、珠宝玉石、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71.57%、11.84%和4.63%。园区产业活力增强。第三城、建工新城、东信中心城(水岸御园)、中铁·百年印象等地产项目进展顺利。新广丰贸易市场、铁公鸡钢材交易市场已全面营业,得胜家具城完成升级改造,天顺连锁超市正在加紧建设。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国际汽车城4S汽车专卖店已开工29家,并有7家4S店投入运营。王家营国际陆港、省工投集团总部、有色资源集团总部、闽商总部等重点项目正全力推进。云南文产投资集团公司、云南演艺集团公司、昆明贵重金属交易所、华润新能源、上海村镇银行等一批新兴服务业企业纷纷入驻,为壮大经开区三产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外贸易成绩突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58亿美元,增长28.1%,占昆明地区进出口总额的10.5%。

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1年,经开区继续加大企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实施外贸提升工程,按照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的总体要求,加工贸易体系向本地增值、本地配套、本地企业为主体的方向转变,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短缺资源的进口,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全年进出口额实现高速增长,出口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2.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进口总值完成6.1亿美元,增长60.2%,出口总值完成6.67 4 亿美元,增长10.6%。

二、招商引资再创佳绩,项目推进亮点频现

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充分利用现有招商平台和渠道,多方出击、寻求突破,有效地推动了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瓶颈制约下,经开区精选规模大、效益好的用地类项目,兼顾影响大、税收高的非用地类项目,成功引进昆明贵金属交易所、西安国际信托、上海村镇银行等总部经济及金融衍生项目入区,大大提升了园区综合实力和在全国金融界的影响力。在招商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情况下,经开区结合产业链现状及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持续完善招商促进政策,不断改进项目评审机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打开了园区产业链招商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全区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五个强化”的项目推进思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核心,强化项目推进部门责任,强化职能部门工作效能,强化信息平台交流应用,强化项目方约束管理,强化在建项目形象进度。不断创新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了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2011年,全区实际引进市外内资151.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新开工建设项目21个,开工面积2649亩,总投资达125.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开工项目17个。

三、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发展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经开区紧紧围绕“以大项目带动大配套、以大配套促进大招 5 商”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以信息产业基地为中心,以出口加工区、王家营物流片区等专业园区开发为龙头,以重点道路建设为重心,以综合管线等配套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土地征用收储,经济发展承载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11年,经开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14.571亿元,比2011年增长28.6%。建设白皮书道路10条,全长25.4公里,道路建设计划总投资高达38亿元,其中5条道路已基本完工。其它道路建成9条,在建16条,呈黄路、广福路东延线等重点道路工程正稳步推进,信息产业基地33#路、出口加工区3#路、王家营物流片区呈荣大道东段等顺利完工,总里程超过 18 公里。园区供水、供电、通讯能力不断增强。利用德国贷款建设的倪家营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信息产业基地32#路电力通道、33#路通讯管道等配套工程交付使用。新建信息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区4条自来水管网的建设,完成园区2条主干道自来水管网敷设,全区日供水能力达8万吨。完成Ⅲ回10公里110kv输电线路、信息变1期110kv电力线路、螺蛳湾小商品加工基地10KV一期供电工程等项目建设,确保了园区用电需求。完成园区2条通讯管道工程建设,3条煤气干管敷设工程。昆明铁路枢纽、贵昆路改扩建工程征地拆迁全面展开,地铁6号线项目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全年新增“五通一平”面积3686亩。收储土地面积达到6663.527亩,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

四、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经开区以昆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成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单位,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适时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助实施办法》,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企业承担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大力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宣传与培训,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了良好的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深入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区内科技型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11年,全区累计兑现科技发展资金229.5万元,共有13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达54家。累计组织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云南省及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80项,设立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 2个,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 1个、市科技进步专利奖二等奖3个。组织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7个,获国家、省市科技资金扶持3044万元。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57件。科技创新政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扶持规模逐年增加,科技水平持续提高。

五、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全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完成年度环保投资4亿多元,环保投资指数超过5%。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倪家营水质净化厂已投入试运行,出水水质指标良好。关停搬迁了昆明劲华陶瓷厂等3家长期扰民的重污染企业,区域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双双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以宝象河、马料河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定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全区全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保障了环境安全。进一步巩固非煤矿山禁采,滇池流域禁养及拆临拆违工作成果,推进城乡园林绿化,累计完成园林绿化投资1.1亿元。全年新增绿地面积82.57公顷,绿化造林870亩。实施天然林保护84000亩,义务植树26.7万株,新造林地补植及滇池面山抚育补植2212.7亩。“绿色经开”建设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进。2011年,经开区不断完善的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强化工作落实,继续向相关部门和重点耗能企业下达节能目标任务。持续推进用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和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活动。截止2011年,累计推动17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120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累计实施无/低费方案2279个,中/高费方案206个,方 8 案投入资金12466万元,年产生经济效益12781.8万元,节电842.1万度,节水16万立方米,减少废物排放877吨,减少废水排放23万吨,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计民生显著改善

教育工作再上台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改革稳妥推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两基”年审标准要求。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在校生占比达91.5%,民办高中在校生占比为74.4%,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果林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经开一中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计划的90%以上。年内,撤并了4所300人以下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的小学。投资295万元,完成了普照中心学校等7所学校共13个项目的维修改造工程。投入专项资金47万元,为8所公办学校安装了校园监控设备,极大地改善了经开区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

卫生事业取得成效。建设完成洛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体系日趋成熟。积极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了医疗质量,改善了医患关系。送医送药下乡,给全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共取缔无证行医诊所15家。严格监督医疗废弃物处置,维护医疗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100%。切实推进 9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防控,加强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和病媒生物监测和辖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全区“创卫”各项工作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为昆明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体工作成绩显著。加大集中整治、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严格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及日常监管,完成了洛羊街道办事处文化活动中心、阿拉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9个农家书屋的建设,满足了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修缮完成“安流桥”项目,并成功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组团参加昆明市第四届运动会并获得金牌4枚,银牌8枚,总金牌排行榜名列第七的好成绩。

劳动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全区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年新增就业1.2万人,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367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均超额完成扩面征缴任务。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超额完成,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覆盖率达100%,涵盖困难群众的临时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大检查专项行 10 动,认真受理和调解各类劳动争议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工和职工合法权益。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四创两争”,加快工作创新步伐,强化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达到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管理目标,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为昆明市“创卫”挂牌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阿拉、洛羊街道办事处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二级指挥平台,并在信息产业基地主要道路、重要路口新安装了50套监控摄像设备,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城市管理体系日臻完善。七、三农工作深入推进,全域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1年结合园区开发、项目建设,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组织开展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定了《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调整农业种植面积1.07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奖励办法》,累计奖励金额达31万元。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品质提升。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市级12家。“晨农”牌保鲜蔬菜、“天下安”系列特级大米等4个产品获得了优质农产品金奖。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积极为农民转移就业搭建平台。2011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13 11 人,转移就业3500人,劳务经济总收入6581.24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97万元,实施了黄土坡、高坡、清水、大石坝、拖磨山人饮供水工程网管改造和石龙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有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确保了农村饮用水安全。

全域城镇化显著加快。2011年,经开区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园区全域城镇化工作,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差距日益缩小,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经开区按照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全域城镇化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及其配套政策,全面推进“三区联动”、“三重组三置换”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全域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辖区内2个办事处、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工作,其中大冲社区、小新村、小麻苴村一期、小麻苴村二期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累计总投资达24.26亿元,开工面积87.3万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5.5%。

八、“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富有成效

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和纪律保障。

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按照省委、12 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全区7个基层党委、18个党总支、156个基层党支部、2850名党员积极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以推进省、市“桥头堡”建设战略为契机,以“大基地、大平台、大窗口”建设为目标,在所属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三类组织中积极开展了创建“十佳基层党组织”活动,一些“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基础建设好”的基层党组织脱颖而出。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中,积极开展“四亮四评”活动。社保、公安、工商、税务、建设等部门的18个窗口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亮流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和组织开展“自己评、群众评、领导评、组织评”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先进,认真履职争优秀,办事群众投诉现象逐月减少,连续5个月零投诉。扎实抓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狠抓民生服务保障工作。在街道建立起了为民服务体系,调解民众纠纷,积极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两个街道积极争创“四星级”为民服务中心,阿拉、洛羊街道为民服务中心通过了市委考核考评组的初评。在全区公务员队伍中积极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按照“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要求,以优秀共产党员基本要求为标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树立公正廉洁形象,争创人民满意业绩,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广泛开展建党90周年庆祝 13 活动、重走红军路、唱红歌等群众性集体活动,使全区3046名党员再一次接受了红色革命的洗礼。积极宣传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好的经验和做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扎实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中青年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班、高等院校学习等活动,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机关和街道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创造性地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社区”活动,社区9个共性问题、60个个性困难得到了较好解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编制完成《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国•昆明泛亚创业人才开发基地挂牌成立,为全市乃至泛亚地区创业企业开辟了一块“智力高地”。充分发挥宣传、统战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全区群团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园区跨越发展构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整体合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十六字”原则,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议事能力和民主决策水平。坚持“领导干部帮扶社区”工作制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着力从制度建设、日常工作抓起,帮扶基层社区班子在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上下功夫,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得到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有了明显进步。2011年,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会议决定、任前公示等组织程 14 序,全年共选拔任用县处级干部7名,科级干部34名,干部试用期转正14名,干部轮岗交流12名,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在机关中实施聘任聘用制,打破身份、学历、年龄、阅历、待遇限制,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聘用人员全部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作为工作人员职务任免升降、续聘解聘的核心依据。全年,全区共选聘359人,聘任96名、聘用工作人员263名。完成了村官定向招考的相关工作,共录用了乡镇街道副职2名,录用了3名大学生村官,并在基层任实职。年底,还加强了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的岗位履职、勤政廉政、工作实绩的考核工作,开展了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

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综述 篇6

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我校党委、学生处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时刻以贫困同学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将勤工助学工作落实到实处,本着“立足校园、服务社区、培养能力、面向社会”,的宗旨,成立三年以来,为我校贫困生免费提供家教、兼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组织发起了一系列针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大型活动:

(一)中心自2004年4月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学生勤工助学岗前培训及社区家教宣传等大型活动,为我校家教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04年5月,中心积极与校外知名企业家联系,组织同学参加 “5+5成功之路”讲座,此次活动旨在为自主创业的同学搭建一个与著名企业家学习、经验交流的桥梁。

(三)2004-2005年,中心分学院,分专业的开展了家教人才储备活动,通过各位同学的现场授课以及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考核选拔出优秀的同学介绍家教,这样不仅我中心对各应聘同学的情况做了了解,更让用人家长大为放心。

(四)2005年6月,中心进行了第二届负责人招聘会,在各兄弟学院的帮助下,面向全校同学进行招聘工作,由各学院负责勤工助学工作的老师和同学进行初试,学生处老师进行复试,从报名同学中筛选出10名同学进入中心试用,通过三个月的考核

(五)2005年7月,中心进行了家教社区宣传和各中小学宣传工作,此次工作面向社会大力宣传我校学生中心。此外,进一步扩大了我中心与用人单位的业务。大力加强和一些大批量用人单位的联系,尽最大努力找到适合同学们的工作岗位。

(六)2005年10月上旬,中心进行了第三届中心干事招聘,在全校范围内展开报名工作,通过三轮考核,在报名的670余人中间筛选了20余人进入中心试用,通过一个月的考察,中心补充人员10名,此次工作为中心的工作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七)2005年11月13日在学生处领导的指导和各学院同学的配合下成功的进行了我校第四次家教人才储备会,此次会议经过填写报名表以及试讲等环节,为我中心提供的家教人才在素质、授课技巧以及个人性格上有了一定的把握,为我中心能够很好的为每位贫困生介绍合适的工作做好了基础。

(八)2005年12月5日,中心举办各学院勤工助学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决议,中心在各学院聘请联络员,制定《联络员管理章程》,这为中心工作向纵深发展打下了基础。联络员制度的建立也真正实现了“勤工助学工作要做到每一个贫困同学的身上的构想”。

(九)2006年3月中旬在田家炳书院四楼报告厅举办了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此次培训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内容主要涵盖了法律、心理、礼仪三个方面,主讲人如下:杞梅讲师(经济与政法学院)、赵建新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通过此次培训使同学们认识到在从事各类兼职工作时要善于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改善自己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运用人的沟通技巧来完善与用人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基本的礼仪,使同学们在工作交往中不失大体,真正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十)2006年4月,中心成立龙泉路校区勤工助学办公室,并在龙泉路校区举行干事、负责人招聘,这无疑是我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又一个起点。

(十一)2006年5月上旬,中心进行了中心负责人竞聘。通过激烈角逐,一共产生中心负责人4人,这些同学将在日后的工作中,挑起重任,为推动中心“工作添柴加火”,成为中心工作的中坚力量。

(十二)2006年3月中旬在田家炳书院四楼报告厅举办了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此次培训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内容主要涵盖了法律、心理、礼仪三个方面,主讲人如下:杞梅讲师(经济与政法学院)、赵建新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通过此次培训使同学们认识到在从事各类兼职工作时要善于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改善自己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运用人的沟通技巧来完善与用人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基本的礼仪,使同学们在工作交往中不失大体,真正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十三)2006年5月中旬,鉴于中心干事和中心负责人竞聘结束,中心对中心内部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调整,在人员岗位上进行调动。这使中心在人力资源配

置上达到了高度整合,提高了中心的工作效率。

(十四)2006年6月3日、4日,中心成功举办首届“送爱心进校园”活动。通过两天的活动,既扩大了中心在全校的影响,同时还加强了中心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步出校门就获得了价廉物美的生活或学习用品。在活动期间我们为各商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余个,这又为同学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

(十五)2006年6月25日,中心在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为中心的第一届(02级)成员举行欢送会,在欢送会过程中,各位老成员将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重新分出重点的强调,通过此次晚会让中心各位成员都感觉到肩上的任务很重,我们的路还任重而道远。

教师工作投入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工作投入,教师工作,研究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从本世纪初,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积极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家主张关注人的最佳状况、积极的情感、幸福感满意度等, 以减少倦怠或缓解倦怠带来的痛苦。积极心理学被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拓展和补充。

工作投入 (work engagement) 是组织心理学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产生的概念之一, 它关注的是个体对本职工作的积极主动的态度, 乐观、创造力和投入等积极品质, 被认为是工作倦怠 (job burnout) 的对立面。与倦怠的工作人员不同, 投入的工作人员感到精力充沛并能有效地进行工作活动, 他们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工作提出的要求。工作投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从消极到积极、从倦怠到投入, 从而有效地促进个体自我发展, 提高工作绩效和生活满意度, 改善组织及社会氛围。

教师是典型的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 也是职业倦怠最早关注的群体之一。回顾以往关于教师的研究, 大多集中于职业倦怠、工作压力, 工作满意度, 离职倾向等方面, 调查的结果不容乐观。

二、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关于工作投入的内涵和结构, 目前还没有一种大家所公认的观点,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不同的工作投入定义及维度理论。

最早提出工作投入概念的是W.A.Kahn。他在1990年对此做出论述, 认为工作投入是“组织成员通过自我管理使自我与工作角色相匹配”。Kahn认为, 当个体处于工作投入状态时, 他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在履行角色时能利用躯体的、认知的和情绪的东西充分表达自己, 使自我在工作中得到展现 (self-in-role) ;与之相反, 个体投入水平较低时, 自我与工作角色相分离, 这样不仅不会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甚至有可能产生离职倾向。

Maslach等将工作投入描述为工作倦怠的销蚀。这个定义把学术界近几十年的关注从消极心理状态的工作倦怠转向其积极对立面—工作投入, 使得他们所试图描述的个人与工作情境的匹配包含有相对的两极: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 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他们把倦怠与投入看作是一个二维连续体的两个极端点, 工作倦怠位于消极的一端, 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是:衰竭、玩世不恭和降低的职业成就感。工作投入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精力、卷入和效能。

在Maslach和Leiter对工作投入定义之后, W.B.Schaufeli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投入水平较高的员工进行访谈, 认为工作投入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工作投入是建立在幸福感 (well–being) 的两个维度, 即激发 (activation) 和认同感 (identification) 的基础上的。根据这一理论, 职业倦怠是以低水平的激发 (耗竭) 和认同感 (玩世不恭) 为特征, 而投入则以高度的激发 (活力) 和认同感 (奉献) 为特征。他们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以活力 (vigor) 、奉献 (dedication) 和专注 (absorption) 为特征的积极的、完满的、与工作相关的情绪状态”。活力是指具有出众的精力与韧性, 愿意在自己的工作上付出努力, 不容易疲倦, 面对困难能够坚持不懈等;奉献是指一种对于工作的强烈深切的卷入, 伴随着对工作意义的肯定和强烈的热情, 以及充满自豪和鼓舞的感觉;专注则是一种全神贯注于工作的愉悦状态, 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不愿意从工作中脱离出来。工作投入不是一个短暂的, 特殊的状态, 而是一种更持久, 更全面的感情认知状态, 并且这种状态并不局限于某一特殊的目标、事物或行为。Schsufeli等首次提出工作投入和倦怠应该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概念, 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极, 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中发挥作用。

此外, T.w.Britt等 (2001) 以schlenker B.R. (1994) 的责任三维模型为理论基础, 认为工作投入包括责任感、承诺 (和绩效影响知觉3个维度, 相应地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的工作绩效的强烈责任感和承诺意愿, 并感到工作绩效的优劣与自身关系重大。

三、工作投入的理论模型

(一) 资源保存 (COR) 理论

Hobfoll提出应激资源守恒理论模型, 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工作倦怠的影响, 从资源的损失和收益角度研究压力和激励过程, 验证了需求、资源与工作投入、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模型的核心观点是, 个体努力获得、保留、保护和维持所珍惜的资源。工作资源包括时间、朋友、金钱、社会支持、工作自主性和回报、心理幸福感、乐观、自尊、心理凝聚感等社会、工作和个体条件, Hobfon提出了西方文化背景下有效的74种资源。COR理论描述了积极和消极的两条反馈循环过程。工作者对于环境中引起其资源损耗的需求尤为敏感, 试图保护己有的资源不再继续丧失, 并渴望获得有更多资源, 降低丧失其它资源的机会。当资源受到威胁、资源不足以应付需求、资源失去以及投入资源却没有收获时, 所能继续投入的其它资源相对减少, 易落入“丧失螺旋”, 从而倦怠现象;而当首先获取了某一资源, 使自己更具有继续获取其它资源的能力, 这样, 拥有资源的人更可能去获得更多的资源, 易产生“获取螺旋”效应, 促进投入状态, 所以, 该模型强调资源的获得促进了工作投入。

(二) 工作需求——资源 (JD-R) 模型

Wilmar B.Schaufeli et al认为, 工作需求指工作中需要付出持续身心努力的物理性、心理性、组织和社会方面特征;工作资源指组织给予的可以减少工作需求, 节省身心成本付出, 帮助完成工作目标, 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 涉及工作的生理性、物质性、心理性等各方面特征。Demerouti et al (2001) 从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工作特征角度, 对倦怠的产生做出了解释, 提出了简洁的工作需求资源模型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JD-R) 。它比工作需求——控制模型更全面, 不仅涉及到工作控制及社会支持, 还包含了参与、反馈、奖酬、工作稳定, 五个方面工作需求和六个方面工作资源。该模型包括两个心理过程:压力过程和激励。

四、工作投入的相关研究

(一) 个体因素

个体心理状态。Kahn认为工作投入主要受心理意义、心理安全及心理可获得性等3种心理状态的影响。此后May等以Kahn的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上述3种心理状态对个体工作投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其中尤以心理意义的影响最大, 同时还发现自我知觉与工作投入也有显著的正相关。

效能感。Salanova等从集体层面探讨了网上交流型团体 (e-group) 和时间压力对集体投入、集体焦虑等变量的影响, 以及集体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集体效能感与集体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并且高集体效能感缓冲了时间压力和网上交流方式对集体投入的负面影响。Llorens考察了专业效能感在任务资源与工作投入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任务资源、专业效能感及工作投入之间存在着一种螺旋上升关系:专业效能感对任务资源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个体知觉到的可用于完成任务的资源越多, 其专业效能感就越高, 相应地, 个体的活力和奉献水平也越高;专业效能感在工作投入与任务资源之间也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工作投入高的个体其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更强, 这反过来又会促使个体对未来任务资源更积极的知觉。

人格和气质。Britt等的研究发现, 人格坚韧性与个体的工作投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Langelaan等 (2006) 的研究表明, 神经质、外倾性和灵活性均是工作投入的显著预测源, 高工作投入者具有低神经质、高外倾性和高灵活性的特点。

应对策略。张轶文, 甘怡群对中学教师工作投入研究时, 发现个体对待工作相关的问题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能够有效预测其工作投入水平。“积极应对”和“寻求情感支持”两种应对策略与活力、奉献和专注等工作投入、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工作态度。以往有关工作态度间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意愿等方面。例如, Demerouti等 (2001) 的研究表明, 工作投入与正性工作情感及组织承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Hakanerl等 (2006) 的研究则发现, 个体的工作投入对工作资源 (包括工作控制、上级支持、信息、组织气氛等) 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具有显著中介作用。Schaufeli等 (2004) 的研究结果显示, 工作投入与离职意愿呈显著的负相关, 并对工作资源与离职意愿的关系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张丽芳 (2008) 的研究发现, 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可直接影响工作投入, 同时也可经由外激励为中介间接影响工作投入。

(二) 工作相关因素

工作特征因素。有许多研究者在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理论基础上探讨工作投入与工作需求、工作资源等工作特征方面的关系研究。2003年, Schaufeli等结合工作倦怠、工作投入与“需求-资源”说建立了职业压力完整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社会支持、绩效反馈等工作资源能够较好地预测员工的工作投入, 而工作过载、情感要求等工作需求对倦怠的预测效果并不可观。同时, 他们还考察了投入和倦怠与其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倦怠能够中介工作需求对健康的影响, 投入则能够中介工作资源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张妹明等 (2007) 在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的基础上, 以警察群体为被试, 考查了工作要求和资源对工作倦怠和投入的预测作用。其结果与Schaufell等的研究一致:工作资源对工作投入的3个维度有正向预测作用, 而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要远小于工作资源。Hakanen等人以2555名芬兰牙科医生为被试, 开展一项纵向研究, 结果表明, 工作资源、工作投入、个人主动性和工作单位的创新之间存在着螺旋上升的关系:工作资源影响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致使个人主动性提高, 从而正向预测工作单位的创新;反过来, 工作单位的创新又会促使个人主动性得到提高, 对工作投入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预测未来工作资源。

工作绩效。从理论上讲, 工作投入应该会导致工作绩效的改善和提升。事实上早在提出工作投入的概念之初, Kahn就指出个体的工作投入与其工作绩效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Brucc (2006) 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 工作投入不仅与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 而且能显著地预测工作绩效。但Salanova等 (2005) 的实证研究却发现, 工作投入并不能直接预测员工的工作绩效, 而是完全通过服务气氛这个中介变量对后者产生正面影响。

组织层面因素。李金波等 (2006) 从组织层面上, 探讨了组织公平、角色压力、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对工作投入的影响及其途径, 结果表明, 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产生显著间接影响, 组织承诺则主要表现为直接影响;而角色压力对于工作投入既有直接影响, 又有间接影响。焦海涛等 (2008) 研究表明, 学校人际气氛、教学气氛和学习气氛影响教师工作投入。

此外, Bennett与Bell (2004) 所发展出的员工工作投入模型, 指出有六个因素会影响员工是否工作投入。一为人际关系, 主要来自于高层主管、经理和同事;二为工作本身, 包含工作是否有内在激励、工作任务等;三为机会, 指工作上的发展和认同;四为生活质量, 主要受工作与生活是否平衡、实体的工作环境和安全感所影响;五为措施, 包含公司政策及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措施;最后则为奖励, 指的是公司所提供的薪酬福利制度。

(三) 与家庭相关的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进程综述 篇8

中央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建国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传播和灌输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所以,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同步进行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阶段的划分,人们一般是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这样划分的合理之处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实施的方法与手段、突出的重点等方面都是与每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关联,是每一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反映,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现实性,我们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划分成若干小阶段。

一、新中国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建立

1.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思想理论教育(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6—1966)

1956年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党的八大上,毛泽东、刘少奇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党的建设道路的思想以及毛泽东同志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对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初步概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左”的思想也不断蔓延,其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而整风运动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形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确定了党的教育方针,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了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在课程的设计方面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并逐渐恢复政治理论课。1963年开始,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科师生都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步入误区,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因为主题是宣传、学习和教育“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不仅造成了青年学生思想的混乱,而且也造成了对教育事业的摧残与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76—1992)

2.改革开放时期与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92—2002)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02—至今)

2003年1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和能力,而且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不断丰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断深化,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他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推动了新的课程体系“05方案”的出台。新课程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相对应,既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渠道更加拓宽,“千场报告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暑假“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形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目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决定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这都将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

由于党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并及时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方案、教育手段,转变教育观念,使大学生这个群体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考验面前,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国家荣誉,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行动中诠释了自己的价值,也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都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乱象整治工作方案模板下一篇:高邑县文广新局文化队伍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