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的倡议书(共12篇)
贫困学生的倡议书 篇1
各单位广大青年朋友们:
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的时候,还有一些地方因经济不发达等原因,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当许许多多的孩子幸福、快乐地生活的时候,还有一些孩子因为生活困难而在求学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他们正值求学的大好时机,却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
按照团中央的部署,水利部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作为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的一项主题实践活动,水利部直属机关团委倡议:在部机关司局及在京直属单位广大青年中开展向我部定点扶贫的湖北省xx县贫困学生捐资助学的活动。也热忱欢迎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到这次主题实践活动中来,奉献爱心,兴学育人。
捐资助学,以个人自愿为前提,可以集体帮扶,捐款数额不限;也可以结对帮扶,建立结对卡,每学期300元。所捐款项通过机关团委转交给受助学生。机关团委现将贫困学生的资料印发给你们。请大家登陆水利部网站“公告栏”和水利部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专题网站,查询贫困学生资料,选择您要资助的学生,并将学生姓名告知机关团委。机关团委将在网上及时公布资助情况。
我们在真情呼唤,贫困学生在热切期盼。让我们共同携手播撒爱的雨露,为他们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贫困学生的倡议书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对策
所谓高校贫困大学生, 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的学生, 或支付教育及其相关费用很困难的学生[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收费逐年提高, 种种情况导致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总人数不断上升。据统计, 我国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已占在校生总人数的近30%, 特困生比例为10%—15%, 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村[2]。以宿迁学院为例, 目前在校生1.3万人, 其中贫困大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0%, 特困生占到了5%左右。贫困大学生大多性格坚强、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踏实肯干, 但与此同时, 性格腼腆、少言寡语、过于谨慎、自我封闭、不善表达也是他们的明显特点, 往往成为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 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在校大学生相比, 心理问题的发病率偏高, 其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经济困境的束缚。
宿迁学院目前的办学机制为公办民营, 按现行的收费制度, 学生正常完成学业大致需7—10万元。这对农村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对城镇的部分学生来说, 因家长已下岗或正面临下岗的危险, 也同样十分困难。因此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一方面, 由于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别人, 产生了样样不如别人的心理, 从而丧失了自信心, 对未来非常悲观。一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终于明白, 我带进大学的, 除了压力和一身土气外, 还有先天不足, 这使我永远也无法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另一方面,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环境过于敏感, 对周围所有人的言行都持怀疑、警戒态度, 内心深处有一种社交恐惧症, 从而导致了自闭。
2. 自我定位过高、心理落差过大。
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自己的家乡往往都是天之骄子, 具有一定的优越感。但当他们来到大学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 由于贫困地区教育条件的限制, 贫困大学生在知识面和对新事物的认识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现实与自我想象的冲突, 造成他们心理的较大落差, 进而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心理, 认为自己辜负了家人的期望, 产生了负罪感。某高校一名贫困学生自杀, 他在遗书中写道:“三年来, 我欠父母的太多了, 永远都还不完。”正是这种错误的自我定位使贫困生产生了自卑心理, 最终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3. 就业压力过大。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费用都是通过银行、信用社的贷款或向亲朋好友借债, 因此, 对于他们来说, 就业不仅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更是他们偿还接受教育所欠下债务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在目前我国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形势下, 找好的工作并不容易, 而贫困大学生腼腆内向、不善交际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很难在就业市场上让用人单位满意。如2006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2%, 低于平均就业水平86.85%[3]。
4. 救助措施不完善。
贫困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帮助, 但是他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与怜悯。许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 甚至一些普通的公民都通过多种形式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加以援助, 但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当举动, 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一位贫困大学生在文章中写道:“贫困生犹如珍禽异兽, 在校园里被人评头论足:‘他不是没钱吗, 今天怎么还吃鱼呢?’‘他不是贫困生吗?居然买了新衣服!’‘贫困生都是些骗取学校补助和学费减免的冒牌货!’贫困, 成了衡量一个人品行的砝码甚至罪证……我真想大声疾呼:‘我, 不是骗子!’”贫困大学生在物质上得受了资助, 本来是件好事, 但是由于这些不当举动, 使他们在精神上遭到了挫伤, 产生了自卑甚至厌世心理。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对策
社会和学校应该多方面创造各种必要条件, 努力保障贫困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给他们多点关爱和救助支撑。
1. 完善贫困大学生扶助体系, 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
经济上的贫困, 是高校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 要进一步完善贷款制度, 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 建立高度发达的个人银行信用系统, 以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和贷款的交易成本, 降低学生的贷款难度, 从而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贷款力度。其次, 积极倡导民间的捐助活动。通过建立爱心基金会等方式, 鼓励民间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 或采取以工代金的有偿捐助形式, 学校组织贫困生与捐助单位签订合同, 毕业后可以到其单位工作, 以工资来偿还资助。再次, 由国家、省、市、学校设立助学金体系, 每月对贫困生的生活进行补偿, 为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提供保障。最后, 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帮助学生自助, 这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受助于人的自卑心理, 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 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便于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宿迁学院在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 还注意规范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维护贫困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在与外单位合作时, 签订有效合同, 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贫困大学生急于工作的心理, 欺骗贫困生。
2. 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
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重点是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把经济救助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同时得到“脱贫”。首先, 在学校建立较为完善、详尽的学生心理档案, 通过对学生家庭、社会关系、在校状况等多个角度来了解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其次, 开设高校心理教育课程, 由学校和心理专家共同从理论上帮助学生了解导致高校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因素及避免方法, 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 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建立贫困互助小组, 将贫困大学生组织起来, 以聊天的形式定期进行交流, 类似的境遇可以使他们更容易相互敞露心扉, 将自己的困惑和抑郁倾诉出来, 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再次,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宿迁学院在2005年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下设各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由专业人员负责心理咨询工作。同时, 建立了心理咨询网站, 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 以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而不愿接受心理咨询, 减少了他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社会服务系还在学校政策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 增加咨询工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减少贫困大学生的顾虑, 使心理咨询机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同时建立了家长合作渠道, 通过亲情的温暖打开学生的心理空间。
3. 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节。
社会与学校的努力对于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往往治表不治本, 真正可以让贫困生走出贫困的心理阴影, 归根结底还要靠他们自己。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蔺桂瑞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贫困生首先要学会接纳自我的独特性, 既接纳短处, 也接纳长处。其次, 要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说‘我能行’。第三, 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 只有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 不苛求完美, 也不要抱怨身世。”这表明贫困大学生首先应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 正确认识和对待与其他学生之间在知识掌握面等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承认差距存在的客观性, 而不是消极地回避它, 更不能将自己的贫困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 就此自我放纵。
总之,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自闭心理的形成, 有着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关心这些贫困大学生,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心态, 使他们不仅在文化知识、科学上成才, 同时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相信教育者对贫困大学生的爱护与帮助终将实现“蚕食桑, 而所吐者丝, 非桑也;蜂采花, 而所酿者蜜, 非花也”。
参考文献
[1]蒋宏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人格发展培养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5) :80-81.
[2]高洁, 张薇.对高校贫困生自卑自闭心理问题的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22, (4) :113-115.
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 篇3
【关键词】贫困学生;心理贫困;心理帮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低收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家中基本生活无保障,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致无力维持学业,于是校园中出现了新的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经济的窘迫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上困难较多等。贫困学生不良心理现状不仅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所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在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成长环境,重视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疏导。
一、“心理贫困”的三个表现方面
1.性格问题
自备、敏感、脆弱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态。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中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不愿意提及的,他们害怕同学的怜悯以及老师异样的眼光。所以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宁愿自己过得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
2.人际关系问题
贫困学生因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集体接纳和认可,但出于自我的保护,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很敏感。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对自己的嘲笑;一些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同学在背后对自己的议论。长期这种刺猬式的生活,不仅给自己频添烦恼,也使得原本和谐的同学关系变得紧张。大多数贫困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学生因为自尊和自卑之间的强烈矛盾而故意疏远同学。
3.学习问题
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了家人和自己对未来的更多的希望。这种过高的希望无形中给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负担,但很多问题不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他们除了要和别人一样的竞争外,还要为生计问题发愁。当强烈的自卑感、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压抑的心情、封闭的人际关系、巨大的学习压力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时,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习失败,出走、旷课、打架等问题行为。
二、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贫困学生来自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教育设施及人文环境相对落后,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素质教育往往只是一句空话,许多中小学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上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因为师资力量或硬件设施不齐全也就无法开展,因此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心理贫困”。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环境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学生中不断泛起各种消费热点,囊中羞涩的贫困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也增添了许多烦恼。三是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困扰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在一些人的心中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驱动下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种现象加剧了贫困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对物质利益的看重,导致心理失衡。如果自己经济不够富裕,吃穿不能和同学一样紧跟潮流,就会被别人讥笑,这样的想法使得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和焦躁的情绪。四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行为由于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一些贫困学生虽然在物质上的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遇挫折,感到自己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样的行为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三、“心理贫困”帮扶渠道
(一)消除社会对贫困学生的误区
1.社会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宣传要合理
社会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把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作为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大肆宣传帮扶结对活动等,殊不知这是对贫困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完全暴露,加重他们敏感自卑的心理。因此,社会在宣传时应征得受资助人的同意,尽量保护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学生心理的方式来彰显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平等
有些心理问题不是贫困学生所特有的,普通学生群体中间也会有这些类似的心理问题。但学校的相关部门往往把焦点放在贫困学生身上,放大了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把他们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们脆弱心理的一种极大刺激,非但起不了正面作用,反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学校在对待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时,要一视同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疏导。
(二)提高贫困学生的自救能力
现在社会对贫困学生一般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式,从生活费、学费上进行资助,以这样的手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但这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极大的产生依赖的心理。“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学生在勤工助学的方式中有一定的“参与感”,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在这些活动中,在与不同的人和事的频繁接触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观念上摆脱等待救助,学会积极、主动。
(三)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
1.建立专业团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社区应建立一支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的团队,多开设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会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可以在秉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上,积极开拓创新思路,结合实际发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模式。
2.加强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在得到帮助后,对人很冷漠,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社会应有意识地将帮扶活动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开辟多种途径和方式回报社会,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奉献社会,升华自己。
总之,贫困学生群体既是学校学生中普通的一部分,但有着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特殊性,这些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被笼罩在贫困带来的心理阴影中。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人格健全,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师、家长的关注。
为贫困大学生捐款的倡议书 篇4
大学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是学习专业知识、加强综合素质,为将来服务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然而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优秀的寒门学子因为交不起学费,手捧着录取通知书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
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希望,也给一些家庭带来了沉甸甸的压力。这些优秀的学子,本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但是家庭的困难却让他们错失了深造的机会!为了帮助品学兼优、积极上进的贫困学子走进大学校门、完成学业,镇团委携手团区委启动了“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活动。作为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倡导各位企业参与此次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您的一点努力能帮助寒门学子实现“大学梦想”。
为了给予更多的贫困学生关怀与帮助,我们呼吁全体企业、养殖业主积极行动起来,献出一片爱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她的大学梦想。捐赠不论多少,善举不分先后,只要献出一份爱心,我相信我们的爱心善举定能给贫困学生莫大的支持与帮助!
古语有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献出一份爱心,收获一份快乐。也许你的一个不经意善举,改变的却是一个有志青年的一生!
谢谢!
共青团金银滩镇委员会
关爱贫困学生倡议书 篇5
在繁华的城市中,有这么一群职工,他们居住在20多年未经修葺的老房子里,一家几口拥挤不堪,家里甚至都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家电。他们无力改变生活环境,但依然乐观面对生活,辛苦工作,同是古城人,他们也需要一个温暖的家,需要您的爱心、期待您的帮助!
新城区的“美居行动”改善了部分困难职工的生活,让他们在一个崭新的家中开启新生活。市委、市政府已在全市推广此项活动,市总工会在全市工会启动了“关爱困难职工·美居帮扶行动”,通过区县、开发区和产业工会搭桥,将困难职工帮扶需求在市总工会网站发布,欢迎社会爱心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活动,对困难职工家庭进行一对一、点对点、个性化的帮扶。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量力而行,在帮助困难职工修葺房屋、更换家具、添置电器等方面,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爱心帮扶款不在多少,爱心帮扶物无关价值,有了你我的参与,就可以积少成多,让困难职工多一个选择,让更多的困难职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及社会的温馨关爱。
窗明几净有阳光,是他们最简单的希望;简单实用有尊严,是他们最朴实的要求!为此,市总工会办公室和劳模协会倡议:全市各级模范职工之家、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各级文明单位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加入到“关爱困难职工·美居帮扶行动”中来,用你们的爱心帮助他们改善居住环境,用大家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古城大家庭的温暖。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此,我们向您的爱心善举致以崇高敬意!
倡议人:xuexila
日期:20XX月XX日
看了关爱贫困学生倡议书的人还看
1.帮助贫困家庭倡议书
救助贫困学生倡议书 篇6
又是一年金榜题名的时,在这个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季节里,芷江县一大批莘莘学子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看到他们优秀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还有一些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却迫于家庭生活困难而愁眉不展的孩子。面对这一颗颗渴望的心灵,相信您一定不愿让他们从此迷茫。一颗爱心点燃一份希望,一份温暖宛如一日朝阳,一个善举改变一生航向。
或许你抽一包烟喝一瓶酒就要花掉30元50元,或许你一次零食就要花掉10元20元……也许这些钱对我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贫困学子来说,可能就改变她的人生。也许您是一名老师,也许您是一名工人,也许您是一名企业家,也许您是……但我们相信您也一定被别人关心过、帮助过。今天的一份爱心,能够成就一个梦想,今天的一次资助,能够改变命运的航向。
捐资助学是善举,兴学育人是美德!爱人者,人亦爱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为了帮助优秀贫困大学新生走入大学的校门,团芷江县委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捐资捐赠倡议:
伸出您热情之手,伸出您援助之手,伸出您的大爱之手,给予贫困学子一份希望!
我们承诺:您所捐献的每一分钱,都将用于20xx年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优秀贫困学子。所有单位和个人的捐款数额,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开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我们期盼着更多的感动一起分享!
我们期盼着更多的爱心一起凝聚!
我们期盼着更多的暖流一起延伸!
探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篇7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解决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和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 他们自我定位高, 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 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稳定, 因而会引发许多的心理问题。随着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 贫困生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高校的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何谓贫困生?目前尚无定论。学者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定义不尽相同, 论述繁简不一, 但都包含下列几个共同的方面:一是认为贫困大学生无法缴纳学费, 二是认为贫困大学生无法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 三是认为贫困大学生生活费用低, 难以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1]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 他们不仅身负经济拮据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 而且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自尊与自卑并存。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非常自尊自爱的群体, 但是, 他们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强烈得多, 心理上太敏感。总是认为别人对他另眼相看, 受不了别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轻视。新的环境, 诸多的反差往往容易使得贫困大学生, 尤其是刚进入高校时, 心理上极不适应。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 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明显比大城市的差,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这些大城市的天之骄子有一技之长, 或能歌善舞, 或能说会道, 参加各种比赛频频获奖, 所有的这些都让他们羡慕不已, 相比之下更显得自己的寒酸和肤浅, 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2. 意志坚强与忧郁、焦虑并存。
贫困大学生长期经受磨炼, 意志比较坚强, 能吃苦耐劳, 绝大多数都愿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都决心努力学习, 自立自强, 成功成才。但是, 经济压力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尤其是他们对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认识不足, 会让他们对大学生活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不愉快情绪。长时间的自卑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慢慢变得抑郁, 渴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但一时无法挣脱生活的困境, 使得这些贫困的学子在抑郁之外又增添了焦虑。
3. 自立与依赖心理并存。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不幸, 令他们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 他们相信贫困既不是错误也不是耻辱, 相信除了经济外, 其他方面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因此他们大大方方地与人交往, 不回避贫困, 十分努力地学习, 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 锻炼自己, 如争取做学生干部, 课余或假期主动地加入勤工俭学的队伍中, 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挣到下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等。有些贫困大学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问题、锻炼了能力, 还因学习优秀获得奖学金。这些学生表现出了突出的自立能力。但有些贫困大学生, 在面对贫困时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觉得世界很不公平, 而且缺乏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毅力, 指望政府、社会和学校资助他们, 希望好心的人们帮助他们, 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 久而久之, 形成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与他们先前所具有的那些“自立”的精神、性格产生很大的矛盾和冲突。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都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1. 经济原因。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 经济原因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经济上的困难常常会影响贫困生的生理素质。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 他们缺乏必要的营养, 有的贫困大学生因此患上严重的生理或营养性疾病, 影响学业、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更加剧自卑、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经济问题也间接地使其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经济上的困难, 影响贫困大学生新需要的产生和提高。马斯洛需求层次指出, 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基本需要满足后才能产生成长需要, 而成长需要对基本需要有导向作用。[2]然而, 贫困大学生面临的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温饱, 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当其他大学生忙于树立和提高自己的理想信念、抱负水平而产生新需求时, 贫困大学生却为生计而发愁, 他们的动机、理想, 因为贫困可能停留于较低的、具体的、实在的层面。这些问题随着贫困的不断催化, 又会进一步发展, 从而导致对个人各方面发展的约束, 使贫困大学生在所有同学中处于落后位置和边缘地带。
经济的贫困, 还会直接影响一些贫困生的价值观念。有的贫困大学生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贫困, 思考如何摆脱贫困, 常常由于强烈的生活体验而对物质过分追求和看重, 进而价值观变得急功近利。特别是当他们发现努力结果与期望目标有较大差距时, 往往归之于经济的贫困, 从而怨恨家庭的贫困, 父母的无能, 进而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怨恨、冷漠, 甚至影响生活态度, 要么自暴自弃, 要么极力掩饰自己, 掩饰内心的自卑。
2. 文化因素。
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文化氛围之中, 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贫困并不一定产生消极, 但贫困文化中存在着某些负面因素, 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 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等。
很多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仍会带有其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 但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观是积极进取、乐观开放、善于合作、热情向上的, 贫困大学生在这两种文化冲突中产生激烈的心理碰撞, 往往行为标准产生分裂, 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如, 贫困大学生渴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由于家庭等原因, 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信心, 抑郁寡欢, 担心因经济窘迫招致别人的嘲笑和鄙视, 因而又有相当的自我封闭性。
3. 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可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中看出。首先,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例如, 有的贫困家庭父母在生活压力下, 容易心态不平衡甚至产生病态心理, 这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 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会使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自卑、冷漠、多疑、人际交往羞怯等。其次,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渴望与教师、同学发生各种交往关系, 但同时又深受这种交往的影响。学校不仅有班级这种正式群体, 还存在同乡会等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能满足大学生交流感情, 沟通信息, 相互感染, 寻友结伴等方面的要求。但大学生中存在互相攀比、请客吃饭等不良校园风气。有的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窘迫而不能融入其中, 不能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找到心理归属感, 再次, 社会大环境也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上世纪80年代也不乏贫困大学生, 但大多数人都能坦然面对, 而今天却有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社会大环境的改革和变迁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等教育改革和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 社会上贫富差距较之于计划经济时代有着明显的扩大。贫困大学生不仅要为巨额学费操心、忧虑, 还要为社会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带来的相对贫困在心理上承受压力, 更要为自主就业而四处奔波。这些, 都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生成。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对策
造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而解决方式也应该是多渠道的。总的来看, 应该坚持精神培养与物质帮助相结合, 外界支持、引导与自我调试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心理上彻底摆脱贫困。
1. 开展人格教育, 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贫困观。不少贫困大学生将贫困归咎于父母的无能, 命运的不公平。诚然, 学生的贫困既有社会的原因, 也有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但同样是大学生, 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学的费用都是依靠自己打工资助, 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收入无关。大学生自筹经费上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学分制的普遍推行, 大学生勤工助学更是势在必行, 而且也变得可行。因而, 学校和教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同时, 还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要强化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 克服自卑情绪,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可定期开展免疫性教育, 有意识地关注贫困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体大力宣传贫困大学生中学习刻苦、成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举办评选先进等活动, 使贫困大学生从同伴身上受到鼓舞, 从而激励他们客观勇敢地面对困难和现实, 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强化坚强向上的人格品质。
2. 物质资助与心理关怀相结合。
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目前,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制度组成。这些资助机制基本保证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但只能暂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 很少能起到其他作用, 甚至可能助长贫困大学生的依赖心理、自卑心理, 因而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强自立、奋发成才, 应强化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 使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 进行精神脱贫, 帮助他们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同时, 教师还要多给予贫困生心理上的理解和关心。相对于经济贫困, 心理上的困扰是隐性的, 如不能帮助他们解除, 贫困大学生也难以成才。学校和教师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的同时, 也应高度重视从心理上解困, 多提供助学机会, 创造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班级、寝室、同学会这类小群体的友善互助功能, 消除贫困大学生的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
3. 个别帮助和全面关注相结合。
尽管很多教师不遗余力地帮助一些贫困大学生走出经济和心理的双重负担, 但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贫困生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因而还需要社会的有效支持。有研究认为, 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 它具有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 与应激引起的身心反应呈负相关, 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越多, 负性情感、负性体验就越少, 焦虑等心理障碍的症状也就越少。因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3]
社会支持包括进一步优化勤工助学的外部环境, 建立各种奖励制度, 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支持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资助。地方政府也应从政策上、各种活动上关心扶助贫困生家庭,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从而营造起一个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的良好社会助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等待捐助的贫困学生名单 篇8
主持人语:少抽一支烟,少喝一杯酒,少穿一件漂亮的衣衫,也许您的爱心帮助能圆一个贫困学生的读书梦。
幸福计划栏目组联系方式:www.happy-2000.com.cn
地址:(430014)武汉市汉口洞庭街127号《幸福》杂志社“幸福计划”栏目组
联系电话:(027)82788983 联系人:傅妍
汇寄方式:贫困生所在地妇联。(汇款单上需注明贫困生姓名及所在学校)
2008年第1期下
3361.彭迎普,男,1991年8月生,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姜李中学一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家中因父亲去世,母亲另嫁,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无经济来源,渴望资助。
3362.杨梦,女,11岁,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肖桥小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残疾,无收入来源,渴望资助。
3363.张命有,男,11岁,湖北省监利县肖桥小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残疾,母亲体弱多病,无经济来源,渴望资助。
3364.魏往,女,1991年7月生,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中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母亲去世,父亲微薄的收入无法让其继续求学,渴望资助。
3365.曹小凤,女,1994年10月生,湖北省当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母亲离家,无音讯,无任何收入来源,渴望资助。
3366.刘青,女,1995年3月生,湖北省当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他自幼失去双亲,和大伯一起生活,大伯无经济来源,渴望资助。
3367.李付荣,女,1997年10月生,湖北省当阳县庙前镇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体弱多病,渴望资助。母亲离家出走,无经济来源。
3368.李勐跃,女,1998年7月生,湖北省当阳县庙前镇烟集中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母离异,她和父亲生活,无经济来源,渴望资助。
3369.郑浩,男,1987年3月生,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中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母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其继续求学,渴望资助。
3370.周稳来,男,1987年12月生,湖北省秭归县磨坪初级中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去世,生活来源仅靠母亲微薄的收入,渴望资助。
3371.杨顺存,男,1989年4月生,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中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父亲患病,无劳动能力,母亲智力残疾,特困,渴望资助。
3372.谭志娥,女,1989年8月生,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中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家中因母亲去世,父亲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其继续求学,渴望资助。
3373.刘慧,女,1993年10月28日生,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瓜堤街小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家中因父母无经济来源,特困,渴望资助。
3374.郭灵如,女,1994年6月13日生,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瓜堤街小学学生,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家中因父母无经济来源,生活仅靠父亲打临工维持,特困,渴望资助。
3375.张雪薇,女,10岁,家住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汉汽社区,该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家中因父母下岗,且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特困,渴望资助。
贫困学生助学捐款倡议书 篇9
在新疆工作生活的日子是孤独的,每时每刻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他在来信中说“寂静的黑夜像一把剑刺在我的心上,我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万里之外的父母。”在决定远赴新疆的问题上,他也迟疑过。“我想起了年老的父母,想起了父亲多病的身体,想起了家里生活的清贫,我多想回家,天天伴着我的父母,用我在母校学到的知识为父母送上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在,他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让自己的母亲更加伤心,不要再让她倒下。此时此刻,他所背负的不仅是家庭经济困难的重担,他的心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承受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痛苦,由于自己的选择,使父亲为他而去,父亲思念儿子,临终都没能看上儿子一眼。
同学们,春节将至,“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我们的兄弟———魏延超同学,春节不能回家了,他不想负了新疆的百姓,但是,他的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
亲爱的朋友、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伸出您温暖的双手,奉献您无限的爱意,送去您有力的支持,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在他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用您那微薄之力去温暖他的心。您的爱心和真情,将如春风一般为他们的生活送去一缕最温暖的阳光,将像星星之火点燃人们心中希望的曙光,将会带动更多有爱心的人们加入到捐款行动中来。
为贫困学生捐款献爱心倡议书 篇10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当你们愉悦地行走在校园时,当你们尽情地享受阳光时,当你们怀着感激与希翼咀嚼着美好生活时,你们是否知道,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贫困的同学,疾病、饥饿、营养不良使他们脸上过早地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我们本该共同享受快乐,我们本该共同拥有欢笑,因为我们是同龄人,因为我们有着携手明天的梦想!
面对这些充满希望的面孔,我们忍心让之黯然失色吗?加入我们的爱心捐助行列吧,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那些需要捐助的同学!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您的一份爱心,也许改变一个同学一生的命运,自身也将得到无比的快慰!在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倡议:
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为了挽回患病学生年轻的生命,请伸出您的援助之手,如果您少乘一次出租车,少吃一份零食,……您的一片爱心就能救助一位同学!请用您的爱心点燃明天的希望,让所有孩子都拥有健康和快乐!让我们共同架起爱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奉献炽热的爱心!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用真情、真心、真诚去共同撑起一片爱的蓝天吧!
具体安排:
呵护好贫困学生的自尊 篇11
关键词:贫困生;自尊;案例
一、教育理念
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真诚、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案例陈述
记得所带的第二届学生中,有个看起来很文弱的男生小博。他平时不爱与其他的同学来往,无论是课间还是午休,总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学习。不论是平时的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总能在年级名列前茅。寡言少语的小博,不被逼迫到一定程度,是不会跟任何同学主动开口说话的,一旦开口讲话包括回答老师的提问,就涨得满脸通红通红的,因此同学们总愿意逗弄他。这样的一个孩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他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
带着这样探究的心态,我开始密切地关注他。通过在和小博小学同班级学生的闲聊中,我侧面了解到:小博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还有个姐姐是大学生,家里生活很拮据。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出去找工作,只得在家操持家务。父亲没有一技之长,只好在外面打零工,找到活时就能挣一些钱,没活时家里的生计就难上加难。为了解决家里的困境,姐姐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给别人当家教,以贴补家用。家庭的困境,使性格本来就内向的小博更加沉默了。
三、案例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
沉重的经济负担促成学生自己及家庭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自卑心理。
2.家庭教育环境造成了贫困学生性格上的缺陷
大多数贫困家庭因父母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上的疏导,再加上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合实际,进而逐渐导致孩子性格上出现偏差。
3.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间产生盲目的攀比心理,个别学生或老师对贫困学生的歧视与冷淡,都造成贫困学生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
4.对贫困学生资助方式的不当
由于学校和社会上一些资助方式不妥,无意中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四、解决策略
像小博这类家庭贫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障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心。那我们的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呵护好处于青春期贫困学生脆弱而又敏感的自尊心呢?
1.正确引导孩子思维
初中阶段的生活,正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们看待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被动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一定要在百忙之中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不能对孩子不闻不问,甚至是呵斥、责骂,应该是择机对孩子进行开导和劝慰,关注孩子的全方位成长。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在他愿意告诉你,并想寻求家长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想办法,告诉孩子如果自己已经尽力了,但仍无法解决的话,那就要量力而行。更要恰当地利用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例,教育孩子“人穷志不短”,父母虽然没有给你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你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可让孩子多看一些励志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和孩子一起去討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改进家庭教育模式
无论是家长自身遇到困难,还是家庭遇到暂时的困难,都不要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无意识的负面情绪流露而影响到孩子,更不要因为生活的困顿当着孩子的面去争吵,而应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不当的家庭教育模式,会使孩子的性格愈发地趋向偏激,只有消除令孩子焦虑的不良因素,才能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幸福地健康成长。当家庭遇到经济困难时,家长应该面对现实,自强自立,苦中作乐,为孩子做出榜样。同时,既不要对孩子夸大目前面临的困难程度,也不要隐瞒着孩子,粉饰太平,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经济管理中。通过每日每月的家庭收入与支出的管理,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辛劳,这样既能让孩子为家庭尽一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更能养成勤俭持家的优良品德。此时的父母,应该俯下身来,与孩子成为贴心的朋友,经常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6.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07.
[3]赵恒烈,冯习泽.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09.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自卑,焦虑,嫉妒,心理咨询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 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于一般大学生, 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激等方面更为突出, 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才, 而且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 分析、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摆脱不良心境, 帮助他们预防和克服因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对其成长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 自卑心理和封闭心理。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 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看重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由于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明显不如其他同学, 贫困大学生都或深或浅地产生了自卑心理。生活困难对贫困生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 从而丧失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的远大理想和生活目标, 消极地对待人生, 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这种由自卑而产生的丧失自信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情绪, 在遇到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 常常会酿成过激行为”[1]。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友爱是维持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贫困生往往因其自卑心理, “平时不敢正视别人, 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不与别人交往或交往很少, 更不与老师对话, 不愿参与集体活动”[2]。他们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 不能获得平等的尊重, 也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 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或不满自责的情绪体验。贫困生产生嫉妒心理的情况通常有三种:一是因不服气而生嫉妒。同为大学生, 贫困生认为无论学习, 还是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并不比富裕同学差, 甚至优于他们, 仅是因为出生在贫困家庭, 便不得不成为贫困生, 心理极不平衡, 感到不服气;二是因羡慕而生嫉妒。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 色香味美的佳肴等物质诱惑, 富裕同学的毫不犹豫和大手大脚, 使得贫困生既羡慕又嫉妒;三是因不满而生嫉妒。主要是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 使其心生不满乃至于憎恨。
(四) 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 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一方面, 因其期望值过高而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 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沉重的经济、生活、学习和就业的压力, 使得他们思想压力大, 心情烦躁、郁闷、内疚, 紧张情绪不断增强,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 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 也有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 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升入大学以后, 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多元的, 不是仅以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而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只注重学习成绩, 特长及其他能力的训练较少或没有, 过去的优势荡然无存, 承受着自尊与自卑的心理冲突。研究表明, 贫困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相比, “自卑心理较重, 表现出自我评价较低, 低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缺乏自信, 性格内向、孤僻、感情脆弱”[4]。有些贫困生因为困难的家境从小受一些歧视和挫折, 这样养成了他们自尊心强的特点, 部分贫困生更因想掩饰自己自卑的心理而用过强的自尊心来武装自己。为了追求与他人所谓的平等, 有些贫困生还拒绝一些当时他非常需要的帮助如困难补助等。自尊的发展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但过强的自尊心则显得人过于敏感, 也容易使人陷入极端的境地, 不仅对其生活学习无利, 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 家庭环境的影响。
1.窘迫的经济状况。
经济因素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学的学习生活很简单, 贫富差别不是很明显, 上大学以后, 贫富差距一下子拉大了, “经济条件的不足, 使他们这个群体在学习条件、消费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受到了限制”[5]。有钱的学生可以玩电脑、听MP3、用手机、穿名牌, 没钱的学生连饭都吃不起, 在其他学生尽情地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时, 贫困生却要为学费和生活费而发愁, 心理极度不平衡, 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2.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
“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 必然承接其家庭身份的属性, 而这种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6]。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宿。尽管在大学里学生的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区别, 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社会归宿中遭遇冲突, 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 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 导致心理失衡, 影响心理健康。
(三) 学校方面的影响。
在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 学校方面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1.环境适应问题。
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不发达地区, 贫困大学生要适应大学生活, 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城市化”的过程, 即对城市文化、生活习惯的适应, 而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窘迫, 很少参加同学之间的聚会, 对现实生活中很多现代化的物品, 譬如手机、电脑、MP3等感到是奢侈品, 更谈不上拥有”[7]。另外, 新的城市环境纷繁复杂, 这既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和渠道, 也对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贫困大学生原有生活环境的社会结构比较单一、贫富差距不大, 这使他们以往对社会的认知可能比较狭隘, 无法满足新环境的认知要求。
2.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
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 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 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 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个性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在大学里, 评判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 原来被社会评价较高的贫困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成绩优势又缺乏其他资源, 在新环境中只能获得较低的社会评价。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贫困生努力奋斗的动力, 也可能成为其自卑心理的诱因。
3.学校资助措施单一、助困与育人脱节。
目前高校在贫困生工作上的重点多是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减轻经济负担, 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 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 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学校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好事, 但是由于过分宣传, 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 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折, 感到是在接受“施舍”, 挫伤了自尊心, 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成熟。然而, 许多高校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却不开展具体工作, 形同虚设。很多咨询机构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 学生的许多心理、生理、恋爱等方面的问题总是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 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
(四) 社会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 身心疲惫。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 面对种种挑战, 更易感到压力大、难适应。人际关系的隔阂与自我心理紧张急需调解的矛盾;外部激烈竞争与内心极度不平衡带来的苦恼;生活现代化、商品化与理想信念相对贫困化的矛盾等, 都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这些问题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消极情绪, 甚至有些人发展成为重度心理问题。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外界的经济帮助, 更需要社会和周围老师、同学精神上的支持。
(一) 改变贫困大学生的不良认知是关键。
1.改变对贫困的不良认知。
对贫困生而言, 家庭经济贫困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贫困并不是贫困生的错, 既不是缺点, 也不是耻辱”[4]。现代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现实越来越让人们懂得, 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 人生虽然贫困, 但自己却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 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 用知识和能力来丰富和武装自己, 努力消除自卑, 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 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2.改变对勤工助学的不良认知。
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 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 不论是在校外打工, 还是在校内兼职, 看见熟人, 总是抬不起头, 怕别人笑话。靠自己双手赚取生活费, 不是丢人的事, 这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是应当大力提倡的。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 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不应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
3.学会接纳现实、接纳自己。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我们可以追求完美, 但不要苛求完美。贫困生不能只抱怨自己的处境, “要学会接纳自己, 既接纳长处也接纳短处, 把不完美当成生活对你的考验, 变成前进的动力, 这样才能以平常的心态面对困难”[4]。
(二) 改变家庭教育方法, 宣扬正确的教养方式。
相当一部分困难家庭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多采用简单、粗暴传统的家长制手段, 且很少与学校沟通来了解孩子的情况, 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 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 家长应改变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 注重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孩子正确看待物质的贫困, 乐观的面对生活, 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强化心理咨询功能。
高校作为贫困大学生生活和受教育的直接场所, 较之政府、社会而言, 具有更为直接的责任来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如何改进和优化高校各项措施, 对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1.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在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 加强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对大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人格教育、耐挫力训练等等, 大学生才能正视社会不良现象, 才能变压力为动力, 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
2.加强思想教育, 助困和育人相结合。
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 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在帮助他们解困的同时, 应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关注贫困生, 不仅要给予物质的帮助, 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心理咨询无疑是关注、帮助、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可以及时疏通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具体策略有: (1) 进行专门研究,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方案, 使心理咨询工作有的放矢。 (2) 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尤其应发挥团体咨询的特殊优势。将贫困生组织到团体中来, 让他们将彼此内心的痛苦讲出来, 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团体训练能充分发挥贫困生相互协助的精神, 达到共同应对困难、共同成长的目的。 (3) 加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 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建立专业队伍, 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 因此, 急需建立和完善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学校还应开设相关课程, 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惑, 提高随机应对挫折的能力。
4.营造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同时还是一个使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向社会化过渡的重要环境。对贫困生而言, 心理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 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 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特别是对有贫困生参与的社团, 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使其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 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 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 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 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3) 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 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 一个校风好、学风正的学校, 往往更能够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优良的环境。
(四) 完善社会扶贫制度, 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近年来, 为了解决贫困生问题, 国家和地方都想了许多办法。国家教委先后就高校大学生实行贷款、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和减免学杂费等下发文件, 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目前, 全国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8]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生活困难, 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政府应凝聚社会中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所有资源, 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保证制度, 最终形成灵活而更具人性化设计的资助面公平和富有效率的资助政策。
参考文献
[1].张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12
[2].王广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3].贺满云.浅议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史志, 2009, 5
[4].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山东行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3, 2
[5].陈丽旦, 桂伟, 郭业频.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农业考古, 2007, 6
[6].李根寿.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前沿, 2005, 10
[7].高文革.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 10
【贫困学生的倡议书】推荐阅读:
致贫困学生的一封信10-13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06-29
贫困学生07-25
探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06-20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11-02
贫困学生感恩教育06-01
贫困大学生06-17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08-14
民办学院贫困学生08-27
贫困学生走访记录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