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税醒了的法治》有感

2024-11-07

读《税醒了的法治》有感(通用3篇)

读《税醒了的法治》有感 篇1

读《税醒了的法治》有感1000字

张秀勇

近日,研读了刘剑文教授的《税醒了的法治》一书,受益良多。《税醒了的法治》精选了刘剑文教授的60余篇媒体访谈材料。分为“财税法治――法治中国的突破口”、“立法主导――财税改革的总路径”、“预算修法――公共财政的奠基石”、“理财治国――公共财产的新思维”、“税制改革――牵动万家的平衡器”和“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的新理念”六大部分,系统阐述了财税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钱袋子”的背后实质上是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18个税种,只有《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车船税法》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其余15个税种,包括涉及纳税人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依据的都是国务院颁布的征税条例和暂行条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财税法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大舞台上一直缺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这可以说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大遗憾。财税领域的法治化水平长期滞后于现实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导致了国家治理和改革深化陷入了“瓶颈期”,难以寻得有力的“抓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这是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形势下,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其中就税收法定原则,新立法法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制度突破――将税收基本制度独立出来、作为第六项单列。新修改的立法法对税收法定原则作出的这一明确规定,将深刻和长远地影响我国的依法治国进程,注定会载入中国法治史册。

掩卷沉思,作为一名普通的财务工作者,在建设法治财税的进程中,应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履行好职责,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做到善用法律武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法治是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根本依据,也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

法治思维是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的思想认识活动。要立足工作岗位,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提高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自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和权威;要主动学习法律基本知识,让自觉运用法律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要依法办事,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增强证据意识,讲求工作程序;要更多地用法治思维理清工作思路,更自觉地用法治手段破解工作难题,落实工作实绩。

读《税醒了的法治》有感 篇2

既然季教授试图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那么本书不乏制度设计及说理,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其对大变局下中国法治的顶层设计。既为顶层设计, 自然是指向性的, 文中给出的指向性的顶层设计即为司法的非民主化。之所以使用司法的非民主化来说明, 因为不确定司法的民主化是否直接对应的是司法的职业化。季教授也没有讲清楚, 中国法治的发展是否要走司法的职业化道路, 但是肯定不能直接走司法的民主化道路。从能动司法、“大调解”、以人民满意度作为司法评价的标准等入手, 季教授的观点是“大调解”带来的法院“零判决”导致法院的“无责任”;司法迎合群众带来司法腐败及“众愚政治”。他给出的分析路径为司法本身应当追求的是一种调整而非应然的作用, “在混淆应然和调整之后, 法律的调整功能势必因应然之争而大幅度减弱;一旦连单纯的调整问题都不能有效解决, 那么秩序本身也就呈现分崩离析之势了” (1) 。他举出的事例即南京彭宇案, 本身一个能够在规范层面上简单解决的案件, 因为加入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而导致案件的解决被牵扯到应然层面, 最终变成了一个司法疑云, 并且成为法学历史上的一个笑柄及社会道德滑坡的证明。

在季教授看来, 司法民主化就是把审判权与问题分离, 而让法院直接面对应然层面的问题, 这也是司法民主化的最大弊病。民主与司法之间是不同的, 民主就是解决“由谁做主”的问题, 而司法是为了保证法律的正当性, 如果将民主与司法对应起来, 其实是用少数人的民意来修正整体的民意, 这必将导致立法民意与司法民意的冲突, 甚至会出现审判人员为了舆论压力而违背法律。

季卫东教授从司法的目的推导出司法的行为范式, 即司法的调整行为, 也就是说司法或者说法治应当调整社会行为, 而不是树立价值。持相同态度的学者不在少数, 比如说北京大学的陈端洪教授, 其指出司法活动本身应当承担一种理性、公正的角色, “司法对民意机构的最大责任是忠实地执行法律” (2) 。我亦是如此认为, 尤其在中国当下语境下。当然, 世界上一些法院一直在争取政治上的话语权, 甚至影响整个政治进程, 最为出名的是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 马歇尔大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不仅巧妙地避开了正面的政治冲突, 而且为联邦最高法院争取了足以抗衡立法机关及行政机关的利器———司法审查权。即使司法审查权自诞生以来, 一直存在着有违民主性的天生缺陷, 但是联邦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的行为与结果都被尊重及妥善地遵守, 这与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的政治、法律智慧、社会对法律的信仰息息相关, 而社会对法院、法律的信仰, 应当是法院严格遵守法律并公正审判带来的。然而, 现在我们国家尚缺少这种由公正审判、法院起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用带来的社会对法律、法院的信仰, 何谈直接由法院改变整个政治格局, 或者说由法院推动社会的改革呢?所以, 当下司法的主要作用就是严格地实施法律, 忠诚地执行法律, 独立地实施法律。

既然法律的目的是实施法律, 那么司法就应当去追求职业化而非民主化、大众化。因为一般主张的司法民主化, 即司法应当顺应司法过程中的民意诉求, 遵从民意导向。不得不说司法顺应民意能够提高对司法的一时社会接受性, 但是司法顺应民意是不符合司法的规律的, 即与司法的公正性与独立性存在紧张关系, “一个公正的———从实定法的立场看———决定并不必然与民意相一致” (3) 。如果司法严格地遵守法律, 这样却与民意不相符的话, 那么只能说法律与当下民意不相符, 这应当是议会的问题, 而不是司法的问题。而司法若弃法律于不顾, 只迎合民意, 长远来看, 司法的公正性、可预期性都将不复存在, 最终会导致民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既没有公民对法律或者司法的信仰, 再加上权力集团出于对司法改革目的的本能排斥, 还有法官本身的政治、法律智慧的匮乏, 司法改革寸步难行, 法治国家建设遥遥无期!

此外,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 司法与民主是不相同的两回事, 应当保持距离。首先, 司法并不是发源于民主制过程中, 在专制下依然存在司法;第二, 司法的本质是理性中立的, 而作为一种决策机制的民主注重的是个人偏向, 二者是不同的。在司法推进过程中, 以法律这种民意的体现为准绳, 体现了司法需要得到民意的支持, 但是司法与民主还是不同的, 不能用民主的方法来推行法治建设。贺卫方教授发表《不走回头路》一文, 认为中国司法改革不能走司法民主化路线, 应当推行司法职业化。张千帆教授走得更远, 他在《司法大众化是个伪命题》一文中, 直接认为本身就不存在司法的大众化, 因为在司法过程中出现的大众的声音, 其实不是大众的真正的声音, 司法大众化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是个伪命题。即使真正存在司法民意, 最终对于司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权力, 权力享有者顺应了民意, 干预了司法, 也就是说司法大众化即使存在, 作用也是间接的, 而非决定性作用。

当然, 也有支持司法民主化的。陈忠林教授撰写《中国法治:应当怎样向前走》一文, 强调法律不能偏离一个社会民众普遍认同的常识、常理、常情, 因此民主化优于职业化。何兵教授在《司法民主化是个伪命题吗?》一文反击张千帆教授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他推出, 其一, 司法的过程本身并不存在价值选择;其二, 司法也不是民主政治的一个环节。同时又祭出西方国家的陪审制, 主张司法民主化。我认为司法的非民主化不是说司法改革、法治建设不需要公民的支持。当然需要, 而且是主要支撑, 主要指的是司法过程中应当唯法律与事实是瞻, 在公正与独立中获得民众的信仰与支持, 而法律本身就是民意的体现, 何谈司法不民主?但是无论季卫东教授、贺卫方教授还是张千帆教授, 他们的主要意图应当是反对在司法过程中顺应民意, 用民意对抗、压制法律的情形。而这几年的司法民主化提法, 的确是在司法中考虑民意的“大调解”等。至于国外的陪审制度体现司法的民主化, 我认为贺卫方教授的解答非常好, “人民陪审制……是司法进入相当专业化之后对于制度的某些缺陷的纠正, ……陪审制度是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分专业的倾向”, (4) 也就是说陪审制度的确体现了司法民主化, 但是这是司法改革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 主要是实现了专业化以后, 为了弥补专业化的缺陷应运而生的制度。但是现阶段, 中国尚没有司法专业化的前提, 遑论建立其基础上的陪审制度。

综上所述, 在当今语境下, 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或者说是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不应当是司法民主化。当下中国的司法尚不能严格地按照法律, 独立、公正地完成调整功能, 并得到民众的信仰, 在这种情形下要求司法顺应民意, 更会加剧公民对司法的不信任, 使得司法离民主越来越远, 更何况民意可能只是被权力利用的民意, 并不是真正的民意呢。

对于很多学者所说的共同推进司法专业化与司法民主化, 这是一种完美主义者的想法, 也是中庸文化遗留的思想, 理论上我们总是追求尽善尽美, 尽管都知道这是不可行的, 除非现在我们只是将司法民主化认同为司法遵循法律这种民意的表达。

摘要:笔者阅读《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后引发对司法民主化的思考, 通过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并分析了持不同观点法学大家之间的论辩, 得出司法改革方向不应当是司法民主化。

关键词:司法民主化,法治,司法改革

注释

11季卫东.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37.

22 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评[J].中外法学, 1998 (4) .

33 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评[J].中外法学, 1998 (4) .

读《法治热点面对面》有感 篇3

为深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宣传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5年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直接相关,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我们深入领会、宣传解读全会精神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当许多和我一样的法学教师和青年学子,阅读这本选题精心、内容精彩的小册子时,不禁为该书描绘的法治中国宏伟蓝图信心满怀,也为能够参与这一伟大进程而激动不已。我读之良久,心有所感。

该书是“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的最新读本,秉承其一贯特点和风格,回答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据了解,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后,中宣部理论局就组织力量开展深入调研,了解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过程中提出的热点难点,梳理出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怎样理解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怎样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怎样推进科学民主立法、怎样推进严格执法、怎样提高司法公信力、怎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怎样理解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等10个问题。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和专家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讨,集中起草修改,书稿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该书紧密联系当前中国法治建设实际,对这10个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奋力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该书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实是我们青年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纵观2014年,全社会对法治建设高度关注。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2015年,《法治热点面对面》一书出版发行,让我们普通群众对全面推行依法治国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例如恢宏的法治大厦需要奠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大基石”,还有“五大支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以及“施工方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解释,理解起来是不是更方便呢?

记得有句话这样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上世纪末期,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然而社会主义并没有终结,“历史终结论”却终结了;中国并没有崩溃,“中国崩溃论”却崩溃了。作为一个正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大国,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规模、复杂程度,是很多国家不曾遇到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法治热点面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主题,选取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领导干部带头增强法治观念等问题,从不同方面、用不同角度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以法治为经、以改革为纬,对法治中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借鉴别人经验固然是必须的,但说到底,针对自己病症的药方才最有效。《法治热点面对面》通过梳理中国法治历史,尤其是近百年来的法治历史,提示我们应该继续保持清醒的认识、增强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法律的生命力在实施,法律的公信力也在实施。近年来,个别地方或部门出现的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失误事件,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行使决策权没有依法合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到,法治领域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更多的是因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治热点面对面》切中肯綮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就在于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严格执法。

本书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引导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绝对不是所谓的西方法治,这是要始终坚守的价值立场。书中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党和法治的关系、党纪党规和国法关系等的回顾、总结和思考,通过对古今中西不同法治道路的全景式对比,使我们更加明确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前景才能越走越光明。直面现实,积极回应百姓关切,激发我们投身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光荣梦想。《法治热点面对面》不避问题,不绕圈子,和人民群众说实在话、贴心话,举例子、列图表、用数据,详细解读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开门立法、政府权力清单、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行政执法责任制、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厉查处司法腐败等,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该书有一说

一、直面难点,更加激励我们,以点滴努力、身体力行来推动法治中国梦的实现

上一篇:车辆停放协议下一篇:新农村新面貌调查报告